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哲論五篇(二):關于本體論的深層思考

 余元洲 2007-08-03

哲學本體論的深層思考

A Deeper Thinking of Ontology

 

余元洲

 

 

[摘要:本體論是哲學的基礎和核心。但是,迄今為止的哲學理論僅只追問本體是什么的問題,而不追問其究竟怎么樣。這就限制了本體論的意義和作用。事實上,本體不僅有一個“是什么”的問題,而且有兩個“怎么樣”(即內在怎么樣和外在怎么樣)的問題。因此,本體論應當包括三個方面,即世界的本原或本源,世界的本然形式,以及世界的本真狀態(tài)。其本原或本源是物質,本然形式是系統(tǒng),而本真狀態(tài)則是辯證的。]

 

    關鍵詞:本體論 本體 本原 本然形式 本真狀態(tài)

 

    [Abstract: Ontology is the base and kernel of philosophy. The theories thereof have hitherto only asked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to on’ or ‘being’ is”, but never asked about its ultimate form and state, thus narrow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ontology. In fact, the “to on” or “being” not only is something, but also has certain ultimate existing form and ultimate existing state. Therefore, ontology has three aspects, i.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being, the ultimate form of being and the ultimate state of being. The first is matter or material, the second systems or systematic, and the third dialectics or dialectic.]

 

    Key words: ontology, the to on or being, the ultimate source of being, the ultimate form of being, the ultimate state of being

 

一、引 

 

本體論,又稱形而上學,是整個哲學的基礎和核心部分。由于自黑格爾以來“形而上學”一詞有了與其所稱“辯證法”相對立的含義,以“形而上學”指代本體論的情況相對少了,但仍有一些哲學家堅持認為本體論就是形而上學。在黑格爾以前,西方哲學中的辯證法不過是與人論辯的方法而已。由于黑格爾哲學及其影響,辯證法已成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樣子,即與形式邏輯相區(qū)別的一種科學理性思維方式和智慧結晶。

現在,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形而上學何以會成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維方式?——這涉及到哲學本體論所追尋的“形而上”本身的特點,以及人們對于此種“形而上”的追尋方式??紤]到安德羅尼柯在亞里士多德逝世200年之后將其涉及哲學本體論的手稿取名為《物理學之后諸卷》(ta meta ta phusika,今譯《形而上學》就是去掉冠詞的metaphusika),我國《易傳.系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當理解為“形而后者謂之道,形而顯者謂之器”。如此這般的“形而后之道”,就是哲學本體論追尋的對象。此種對象,即大千世界的總規(guī)律、總根基或終極依據,不管是什么,應當且必須萬古不變。否則,這個世界何以支撐?何以自存?何以為繼?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古今中外的哲人們苦苦地追尋,執(zhí)著至極,不改初衷。這就使得本體論,即關于“是”或“存在”(“to on” or “being”)的思考和研究,不可能不僵化,不可能不固執(zhí),不可能不死硬。本體論或形而上學,亦即關于“形而后之道”的學問,之所以被視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由此可得到一定的解釋和說明。

    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和方法,情況或許會有所變化。

 

二、追問本體的“是什么”和“怎么樣”

 

    本體論這個整個哲學的基礎理論之所以走入歧途,被視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形而上學,原因在于人們迄今未對本體作進一步的分析。換句話說,雖然不同的哲學家所追尋的本體或“形而后之道”是不一樣的,但每個哲學家自己心目中的本體都只有一個,并且都是一個勁地追問該本體究竟“是什么”,卻未同時追問其“怎么樣”,即:這個本體之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存在狀況以及內在和外在的存在形式到底是什么樣的?

走出此種困境的出路,在于對本體作進一步的析分或拆分。事實上,本體不僅有一個“是什么”的問題,而且有一個——確切地說,是兩個——“怎么樣”的問題:其一是外在的“怎么樣”,其二是內在的“怎么樣”。從另一角度看,外在的“怎么樣”,同時是靜態(tài)的“怎么樣”,而內在的“怎么樣”則同時是動態(tài)的“怎么樣”。

具體地說,本體包括本原、本然形式和本真狀態(tài)三個方面。

就第一個方面來說,本體論要研究現實世界的本原或本源(the ultimate source of being)到底是什么。

就第二個方面來說,本體論要研究現實世界的本然形式(the ultimate form of being)到底怎么樣。

就第三個方面來說,本體論要研究現實世界的本真狀態(tài)(the ultimate state of being)到底怎么樣。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和觀點看,第一,世界的本原或本源,是物質的。作為Materialism的中文表達,“唯物主義”之“唯”(一元性)的科學性就在這里。因為,世界的本源(構成世界的終極之源)只能是物質(一元的),既不是任何什么別的東西,也不是物質與物質以外的其他什么東西復合而成(非多元)。這是本體論的“質料因”或“質料項”。

    第二,世界的本然形式,是系統(tǒng),即系統(tǒng)性的。世界是萬花筒,色彩斑斕,光怪陸離,但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成體系和有秩序的。大至太陽系、銀河系、整個宇宙,小至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以及構成它們的夸克等等,都是系統(tǒng)。大有大的系統(tǒng),小有小的系統(tǒng)。社會、人生和人的思維活動,都是一樣,都不能違背系統(tǒng)論的規(guī)律。這是本體論的“形式因”或“形式項”。

    第三,世界的本真狀態(tài),是辯證的。系統(tǒng)論與辯證法的內容,部分重合(overlapping)是真的,如二者都有聯(lián)系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和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等,但各有側重而不能完全相互取代更是不爭的事實。如系統(tǒng)論所強調的系統(tǒng)的層次性、有序性、協(xié)同性,系統(tǒng)的要素、結構、功能和協(xié)同作用,系統(tǒng)的輸入、輸出、效率原則,以及定量化和最優(yōu)化等,都是辯證法本身所沒有的;而辯證法所強調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動”和矛盾轉化律),量變、質變(部分質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以及其他辯證規(guī)律等,也都是系統(tǒng)論本身所沒有的。這些辯證規(guī)律所顯示的,就是世界的本真狀態(tài)。用發(fā)展的唯物辯證法來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是辯證的。辯證法,與系統(tǒng)論一樣,本身雖不是本體論,但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本體的依據就是本體論的第三方面——世界的本真狀態(tài)——即辯證地存在和發(fā)展著的狀態(tài)。這是本體論的“動力因”或“動因項”(dynamics)。

    上述三個方面總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本體論,其所揭示的正是古今中外哲人們苦苦追尋的“形而后之道”,即唯物系統(tǒng)辯證規(guī)律。這樣的本體論,由于其所追尋的本體本身包含了辨證規(guī)律,因而就無論如何不再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形而上學了。

 

三、本體論與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或稱哲學根本問題),是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與本體論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即從認識論角度就本體三方面(本原、本然形式和本真狀態(tài))的發(fā)問,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認識論。

眾所周知,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這個世界觀,就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其中,本體論是基礎,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立于其上的展開形式。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關系,類似(但不等同于)系統(tǒng)論與辯證法的關系,雖部分重合但卻各有側重而不能完全相互取代。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而認識論則涉及人類認識的對象、源泉、過程、形式、目的、方法,以及認識成果的客觀真理性及其驗證(過程和方法),——認識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改造世界、造福人類。而哲學基本問題,就是哲學本體論關于世界的本體(to onbeing的“形而后之道”)“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從認識論角度所提出來的。

關于哲學基本問題,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有一段經典性的表述,一如周知。

現在,已經有學者(如孫正聿教授)認識到了哲學基本問題只涉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分野而不涉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缺陷。問題在于,哲學基本問題或根本問題這一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什么不能僅只涉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野?為什么必須同時涉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事實上,這里的關鍵在于能否看到哲學基本問題本來就是(或應當是)本體論問題從認識論角度的提出,且本體論不只有一個“是什么”的問題,還有兩個“怎么樣”的問題。果能如此,則哲學基本問題必會涉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野、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以及系統(tǒng)觀與非系統(tǒng)觀的區(qū)別三個方面。循此三個方面一層一層地縱橫展開,即可以得整個哲學領域“跨體系的體系”——關于自然、社會、人生、思維之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

對如此理解的哲學基本問題,——按其性質,仍然屬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筆者的回答是:

第一,存在的本源是物質的,思維是物質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人類大腦)的功能或特性,因而可以說,完全是由物質所派生的自然現象。

    第二,世界是可知的,可知的原由是因為世界是系統(tǒng)的。思維與存在同根同源,同屬于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因而具有同一性。換句話說,人類思維和精神現象,是更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物質系統(tǒng))在該大系統(tǒng)的另一個“子系統(tǒng)”(即人腦這一特殊物質所構成的“反映系統(tǒng)”或精神系統(tǒng))中的反映。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此種反映,即人類思維對于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社會、人生、思維諸種現象及其背后隱藏著的客觀規(guī)律)的記錄、整理、加工、提煉,不過是人腦這一特殊物質、特殊構造的系統(tǒng)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而已。簡言之,人腦的功能就是反映世界、思考世界。既然如此,世界的可知性就不會有任何邏輯上的問題。

    第三,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辯證的。這一方面表現為,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有積極的反作用,確切些說,是反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則表現在,人腦“反映”物質世界的真實性程度,人類認識與客觀實在相符合的程度,或者說,人的認識成果所具有的客觀真理性,是辯證的,其經由實踐的檢驗過程也是辯證的。這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已有論述。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此種認識論原理與哲學基本問題有不可分割的內在關系,而哲學基本問題又與本體論有著同樣密切的關系。

    總之,認識論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展開,方法論是其更進一步的展開和擴充,而哲學基本問題本身又有自己的本體論根據。這樣,我們對哲學就有了一個總體性的把握。

 

四、本體論在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領域的展開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不止一次地講到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之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但這并不意味著四者是平行的。

    要說平行,自然和社會勉強可以說大抵平行。二者都是人類理性(思維或精神)要認識的對象,進一步說,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但是,嚴格地說,二者的關系并不是平行的。無人類的自然,是狹義的自然或純自然;而有人類的自然(廣義自然),則就是世界。因此,世界或廣義自然可以包括人類,但人類卻怎么也不能包括自然。二者的關系是包含與被包含、從屬與被從屬的關系。就社會與人生的關系來說,社會是個人的集合,而人生則是每一單個社會成員的生命歷程。至于思維,雖然它貫穿人生的始終,但卻僅只是每個人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內容。因此,自然—社會—人生—思維四者之間,有著依次展開的一元線性關系。

    辯證系統(tǒng)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要想成立并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首先必須在自然界能夠成立?,F在,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中間包括人、其他動植物等所有生命體,其本原或本源都是物質的,其存在的本然形式都是系統(tǒng),其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即生成、演化、發(fā)展、進步、衰老、滅亡、轉化或再生成的動因和過程)都是辯證的。

    就人類社會來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本身就承認社會歷史是辯證的?,F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一)人類社會從橫向看,是由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統(tǒng)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其經濟基礎和法制、禮制等上層建筑莫不如此;(二)人類歷史從縱向看,是一個系統(tǒng)演進的動態(tài)過程;(三)社會結構的改革、改造或社會革命,只有符合系統(tǒng)論和系統(tǒng)工程學原理才有事半功倍的成效,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才能實現最優(yōu)化目標。

    就每個人的人生來說,第一,物質滿足是生存的前提,然后才能有非物質、非功利價值和精神品格的追求;第二,一個人的學業(yè)、事業(yè)和人生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都只有符合系統(tǒng)論和系統(tǒng)工程原理才能有最佳的“投入—產出比”,最大限度地實現“天生我才”的內在價值;第三,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服從于辯證規(guī)律。

    至于思維,第一,如前所說,它是自然界的物質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第二,由于思維的對象本身(客觀世界)是系統(tǒng)的,以及由于思維活動客觀上存在著一整套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形式邏輯),故爾只有系統(tǒng)性地進行思維(即系統(tǒng)思維)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世界;第三,要想有效地進行思維,客觀真實地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除了系統(tǒng)的形式邏輯之外,還必須遵守系統(tǒng)的辯證邏輯規(guī)律和規(guī)則。

這樣,我們看到,哲學本體論所揭示的唯物系統(tǒng)辯證規(guī)律是由三個側面構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它在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等各個領域,是普遍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中國古代哲人如老子、韓非等稱之為“道”(相當而不等同于西方哲學中的“邏各斯”)。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后之道”,體現在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以至于各個細枝末節(jié),“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道”究竟是一個,還是許多個?究竟是千變萬化的,還是永恒不變的?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借用張載—李侗—朱熹的“理一分殊”論。實事上,就韓非曾將“道”在各個具體領域的表現稱之為“理”而言,韓非此論與張載的理一分殊思想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如果我們將“道”定義為“大千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那么,所有的規(guī)律就都是“道”,而不可能有的是“道”,有的則是“理”。這樣,“道”就有了大中小、宏微細等層次之分:大有大道,小有小道,萬事萬物各有其道。并且,既然都是客觀規(guī)律,人就必須一一遵守。只是,大道當統(tǒng)攝或管住小道,小道得服從和服務于大道。

以是觀之,則世界上最大的“道”就是哲學本體論所揭示的“道”,即唯物系統(tǒng)辯證規(guī)律。此道與天地共生,與宇宙共存,千秋不變,萬世不移。不然,難道世界的本原某一天會不再是物質了嗎?難道世界的本然存在形式會不再是系統(tǒng)了嗎?難道世界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不再符合辯證規(guī)律了嗎?——絕對不可能。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根據唯物系統(tǒng)辯證規(guī)律這一最大的哲學本體論之道,在這個物質不滅、能量守恒的世界上,許多事物是依照必然性從無到有地產生出來的。本來沒有生命,后來產生了生命;本來沒有人,后來到產生了人;本來沒有私有制,后來產生了私有制;本來沒有商品貨幣關系,后來產生了商品貨幣關系;本來沒有階級、國家和法,后來產生了階級、國家和法,產生了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本來沒有社會主義,后來產生了社會主義,將來還會經由部分質變而發(fā)生完全質變,變?yōu)閺奈从羞^的共產主義。而由于“道在器中”,有一物(器)即有一道(Tao)隨之誕生,這就意味著,“道”會(并且必然會)隨著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而發(fā)生新舊更替,從而表現為演進和變化。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之說之所以錯誤,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道”有大小之分,且他所說的“道”是“主觀之道”與“客觀之道”混為一談的,概念不清或有意無意地偷換了概念,違反了科學和理性思維的規(guī)律。而今我們依馬克思主義原理將“道”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所有的規(guī)律都稱為“道”,道就有了大小之分,就可以用大道來統(tǒng)御小道:大道萬古不變,小“道”隨“器”而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唯物系統(tǒng)辯證規(guī)律。由此可知,先賢所謂“理一分殊”,實則應為“道一分殊”。

 

五、本體論與統(tǒng)一哲學體系的構建

 

任何一門學科,其教科書體系都只是外在的“主觀體系”,著者有一定的處理自由。但是同時,也應認識到,只有當其符合于各該學科本身內在的“客觀體系”時,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利于傳授,利于學習者最短時間內把握其整體、全貌和理論精髓。以此觀之,要想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統(tǒng)一哲學理論體系(即跨中西馬三哲之體系的新體系),就必須認真解剖分析哲學這門學科客觀存在的內在體系。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以O為原點,沿x軸、y軸和z軸分別向三個不同方向展開的立體結構。唯一與真正數軸不同的是,x軸、y軸和z軸的長度是有限的線段,而不是射線。在x軸上,是本體論自身(本原—本然形式—本真狀態(tài))的展開;在y軸上,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展開;在z軸上,是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自然—社會—人生—思維領域的展開。所謂的原點O,實際上是本體論中的“本原”之點,它是蘊含和孕育一切的胚胎。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分別在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各領域里展開,就生產了自然哲學、歷史哲學、人生哲學和思維哲學(邏輯學)等哲學分支。后者,即思維哲學或邏輯學,僅只研究思維本身,而不涉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因而就可以與哲學基本問題和認識論的內容不相重疊。

現在的情況是,中西馬“三哲”,除了均對“哲學總論”(即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有所研究外,基本上可以說,中國哲學“分論”的重點放在了人生哲學上,西方哲學“分論”的重點放在了自然哲學上,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分論”的重點則放在了社會、政治和歷史哲學上。在思維領域,整體上講,西方哲學在形式邏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在辯證邏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雖然黑格爾在辯證邏輯、墨家在形式邏輯上也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基于這種情況,統(tǒng)一哲學體系的構建可以有以下兩種途徑:

其一是,側重于原理,以史助論,即——

    第一編 總論

第二編 自然哲學

第三編 社會政治和歷史哲學

第四編 倫理、道德和人生哲學

第五編 思維哲學或邏輯學

其二是,側重于歷史,寓論于史,即——

    第一編 總論

    第二編 中國哲學的源流與發(fā)展

    第三編 西方哲學的源流與發(fā)展

第四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流與發(fā)展

第五編 中西馬“三哲”在當代的交匯與融合

上述第一方案是一體化的,而第二方案是二重化(即雙層結構)的。二者各有利弊,可互補短長。如以其中之一作為教材,則另外一種就可以用作教學參考書。

這里,重要的是,無論哪一種方案,都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置于主導地位,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則作為其雙輪或兩翼,三者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我本人的偏好來說,傾向于“以馬哲為主導,以中哲為基礎,以西哲為參考”——三位一體,合而為一。

 

六、結

 

本文的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西馬三結合的統(tǒng)一哲學,不僅認識論和方法論應是唯物系統(tǒng)辯證法,而且作為其基礎的本體論也應是唯物系統(tǒng)辯證法,因為世界的本體本身本來就是物質的、系統(tǒng)的、辯證的。

確定這一點,對于我們理清中西馬“三哲”的內部關系,進而理順其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通用哲學新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路著:《“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方光華著:《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06712

(本文作者系江漢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湖北省 武漢市,430056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