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中藥性味歸經(jīng)功效 (之二: 各種中草藥的應用/6)

 又一本 2010-04-21

第十章 消食藥

凡功能消化食積的藥物,稱為消食藥。又稱消導藥或助消化藥。

脾胃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納谷運化。如果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每致飲食停滯,出現(xiàn)各種消化功能障礙的病癥。消食藥功能消食化積,有的藥物還有健脾開胃作用,可以達到消除宿食積滯及其所引起的各種癥候的目的,促使脾胃功能恢復故臨床運用具有重要意義。

消食藥,主要適用于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泛酸,惡心嘔吐,不思飲食,泄瀉或便秘等癥。

本類藥物的使用,常根據(jù)不同病情而配伍其它藥物同用。如脾胃虛弱者,可配健胃補脾藥;脾胃有寒者,可配溫中暖胃藥;濕濁內(nèi)阻者,可配芳香化濕藥;氣滯者,可配理氣藥;便秘者,可配通便藥;若積滯化熱,則當又配合苦寒清熱藥同用。

消食藥大都性味甘平或甘溫,歸脾胃經(jīng)。

消食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食積停滯有上中下之分,病在上脘惡心欲吐,可用涌吐藥以吐之;停積在下大便秘結(jié),可用瀉下藥以導之,惟在中焦,脘腹脹悶,噯氣吞酸,不思飲食者則以消導藥治之。

二、消食藥均能消食化積,然性能又有不同,應跟據(jù)不同癥狀和原因,選擇恰當藥物治療。一般食積停滯,常用山楂、六曲;癥情較重者宜用雞內(nèi)金,輕者多用麥芽、谷芽等。又如油膩肉積宜用山楂;米面食積宜用麥芽。至于食積腹瀉,又當用焦山楂;兼見氣滯,當用萊菔子等。

三、食積停滯,如兼脾胃虛弱,納呆泄瀉,可配健脾藥同用;氣滯脹悶,可配理氣藥同用;惡心嘔吐,可配和胃降逆藥同用;便秘,可配瀉下藥同用。

四、凡授乳婦女應用消食藥須忌用麥芽、六曲;服人參時忌用萊菔子。

萊菔子(附:萊菔英,地枯蘿)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

【功效】消食化積,祛痰下氣。

【臨床應用】1.用于食積停滯,胃脘痞滿,噯氣吞酸,腹痛泄瀉,腹脹不舒等癥

萊菔子能消食化積、行滯除脹,常配伍六曲、山楂、麥芽等,以助其消食之力;配伍半夏、陳皮等,以增其降逆和胃之功。有濕者可加茯苓,有熱者可加黃連、連翹。如果有脾虛現(xiàn)象,可加白朮。

2.用于咳嗽痰多氣喘

本品下氣化痰作用甚為顯著,常與白芥子、蘇子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萊菔子、蘿卜子、炒萊菔子(炒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萊菔英:即萊菔的莖葉。性味辛苦溫。功能清咽、和胃,適用于咽痛,下痢赤白,消化不佳。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2.地夢蘿:即萊菔的根、老而枯者。功能利水消腫,適用于面黃腫脹,胸膈飽悶,食積腹瀉,痢疾及痞塊等癥。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

【方劑舉例】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萊菔子、白芥子、蘇子。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

山楂

【藥用】薔薇科喬木或大灌木山里紅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r.山楂C.pinnatifidaBge.或野山楂C.cuneataSieb.etZucc.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臨床應用】1.用于食積停滯

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為消化食積停滯常用要藥,尤能消化油膩肉積,在臨床應用方面,常與麥牙、六曲等配伍應用;如因傷食而引起腹痛泄瀉,可用焦山楂10克研末,開水淍服,有化食止瀉之效。

2.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惡露不盡

本品功能活血化瘀,用治產(chǎn)后瘀滯腹痛、惡露不盡,常與當歸、川芎、益母草等配伍。

【處方用名】焦山楂山楂炭焦楂肉(炒至外黑內(nèi)呈深褐色應用)、生山楂生楂肉(洗凈,曬干用)、蜜炙山楂炭(取山楂炭用煉蜜拌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3--10克,煎服。

【方劑舉例】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六曲、茯苓、陳皮、菜菔子、連翹、半夏。治食積停滯,腹痛泄瀉。

六曲

【藥用】本品為采用杏仁泥、赤小豆、辣蓼草、青蒿、面粉、蒼耳草等藥末混合后經(jīng)發(fā)酵而成的加工品。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溫。入脾、胃經(jīng)。

【功效】和食消胃

【臨床應用】用于食積不化,脘悶腹脹,消化不良及泄瀉等癥。

六曲具消食和胃之功,適用于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癥,常與山楂、麥芽等配伍應用。

此外,丸劑中有礦石藥品難以消化吸收者,可用六曲糊丸以助消化。

【處方用名】焦六曲、六曲(炒至外黑內(nèi)呈老黃者應用)、生六曲(未經(jīng)炒者)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建曲:又名范志曲。系以六曲加厚樸、木香、白朮、青皮、檳榔、葛根、茯苓、柴胡、桔梗、荊芥、葛根、前胡、香附、羌活、紫蘇、薄荷、獨活、茅朮、豬苓、防風、烏藥、枳實、大腹皮、藿香、木通、香薷、澤瀉、白芥子、丁香、豆蔻、甘草、麻黃、川芎、木瓜、沉香、蘇子、肉果、檀香、砂仁、草果、秦艽、白芷、陳皮、萊服子、半夏、麥芽、谷芽、山楂、生姜而制成,并不發(fā)酵。適用于風寒感冒,食滯胸悶。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包煎。

2.采云曲:及六曲加桔梗、白朮、紫酥、陳皮、芍藥、谷芽、青皮、山楂、藿香、蒼朮、厚樸、茯苓、檀香、檳榔、枳殼、薄荷、明礬、甘草、木香、半夏、草果、羌活、官桂、姜黃、干姜而制成。適用于感冒食滯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

【方劑舉例】曲蘗枳朮丸(《醫(yī)學正傳》):白朮、枳實、六曲、麥芽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干為丸。治內(nèi)傷飲食或泄瀉。

雞內(nèi)金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雉科家雞的砂囊角質(zhì)內(nèi)膜。俗稱雞肫皮。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

【功效】消食積,止遺尿。

【臨床應用】1.用于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及小兒疳積等

雞內(nèi)金有運脾之功,消食積的作用較弱,在應用于常與山楂、六曲、麥芽等品配伍。如遇脾胃虛弱、脾胃不振者,宜與補氣健脾藥如白朮、黨參、山藥、扁豆等同用;至于消化不良癥情較輕者,可單用本品炒燥后研成細末,開水調(diào)服。

2.用于遺精、遺尿等癥

本品又能縮尿止遺,治遺尿及小便頻數(shù),可與桑螵蛸、牡蠣等品配伍.至于用治遺精,如癥情較輕者,可用雞內(nèi)金六錢,炒燥后研成細末,分為六包,每日早晚個服一包,在清晨及晚上臨睡時用熱黃酒及溫開水各小半酒杯調(diào)服。連服三天。

此外,本品炒炭,研末可敷治口瘡。生用還可用于膽結(jié)石、尿路結(jié)石。

【處方用名】雞內(nèi)金、炙內(nèi)金(用鐵砂拌炒至發(fā)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方劑舉例】益脾餅(《衷中參西錄》)白朮、雞內(nèi)金、干姜、大棗。治脾虛瀉泄。

麥芽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穎果,經(jīng)發(fā)芽后,低溫干燥而得。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消食和中,回乳。

【臨床應用】1.用于食積不化,脘悶腹脹及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等癥

麥芽可促進食物的消化,尤能消米面食積。在臨床上用于食積不化、脘悶腹脹,可與山楂、六曲等配伍;如遇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宜與白朮、黨參等補氣健脾藥同用。至于消化不良癥情較輕者,可單用本品煎服;或炒焦,研細末,用開水調(diào)服。

2.用于斷乳及乳汁郁積引起的乳房脹痛等癥

麥芽有回乳之功,凡婦人在嬰而斷奶時,可用生麥芽二兩,加水煎服;如陰因乳汁郁積引起乳房脹痛,則用量必須加倍,可收退乳消脹之效。但婦女在哺乳期內(nèi)不宜服用,以免引起乳汁減少。

【處方用名】炒麥芽、焦麥芽(炒用)、生麥芽(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至四兩,煎服。

谷芽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穎果,經(jīng)發(fā)芽后,低溫干燥而得。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臨床應用】用于消化不良、脘悶腹脹及脾胃虛弱、食欲減退等癥

谷芽具消食和胃之功,其作用較麥芽、山楂、六曲等較為緩和,故能促進消化而不傷胃氣。在脾胃虛弱、納谷不香的情況下,每與補氣健脾之品如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生谷芽(曬干用)、炒谷芽(炒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可用一兩至三兩,煎服。

阿魏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阿魏草其及同屬植物新鮮根莖及根切傷后滲出的油膠樹脂。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溫。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消積,散癥,截瘧,治痢。

【臨床應用】1.用于食積停滯

阿魏有消肉積作用,主要適用于肉食所傷的食積停滯,可配合山楂、六曲同用。

2.用于腹中痞塊,婦女血積

本品有消痞散癥作用,對于瘧母痞塊、婦女腹中血積有塊等均可應用,既可配合當歸、鱉甲等為丸內(nèi)服,又可制成藥膏外敷。

3.用于瘧疾,痢疾

阿魏配合雄黃、黃蠟、制成丸劑,內(nèi)服可截瘧治痢,適用于瘧疾、痢疾。

【處方用名】阿魏(生用或炒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分至五分。內(nèi)服宜入丸劑。本品氣味奇臭,不宜入湯劑。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阿魏化痞散(《張氏醫(yī)通》):阿魏、當歸、川芎、白朮、紅花、赤茯苓、鱉甲、大黃、蕎麥面。治瘧痞積聚。

其它具有消食功效的藥物

1.消食:劉寄奴(活血藥)、木瓜(祛風濕藥)。

2.消積:枳實、青皮、枸橘(理氣藥)、三棱、莪朮、水紅花子(活血祛瘀藥)。

第十一章 驅(qū)蟲藥

凡能驅(qū)除或殺滅腸寄生蟲的藥物,稱為驅(qū)蟲藥。

腸寄生蟲,主要有蛔蟲、鉤蟲、線蟲、蟯蟲等,除鉤蟲由皮膚接觸感染外,其它多由病員吃了污染蟲卵的食物而進入人體?;寄c寄生蟲病的病員,大都在糞便中可檢查出蟲卵,有的可能沒有明顯癥狀,有的可以出現(xiàn)繞臍腹痛,時作時止,形體消瘦,不思飲食,或多食易餓,或嗜食異物等癥;鉤蟲病還可能有面色萎黃、全身浮腫等;蟯蟲病主要出現(xiàn)肛門瘙癢。

由于腸寄生蟲能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必須及時進行治療。同時要重視預防工作,應向患者或其家長宣傳衛(wèi)生常識,以防重復感染。

臨床使用驅(qū)蟲藥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患蟲病日久而蝮有積滯者,可配合消導藥同用;如脾胃虛弱者,可配健脾藥同用;體質(zhì)虛弱者,可配補虛藥同用。

2.驅(qū)蟲藥最好在空腹時服,使藥力直接作用于蟲體,以提高療效。如排便不暢者,在必要時可適當配合瀉下藥,以增強排蟲作用。

3.在使用驅(qū)蟲藥時,必須注意劑量,對某些具有毒性的驅(qū)蟲藥,不能過量,以免中毒。

驅(qū)蟲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應用驅(qū)蟲藥,首先又明確診斷,然后根據(jù)腸寄生蟲種類,選用相應的藥物治療。

二、服用驅(qū)蟲藥一般宜配瀉下藥,促使麻痹蟲體迅速排出,以免蟲體在被驅(qū)出身體之前復蘇。同時還需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強弱,癥情緩急,兼癥不同,予以適當配伍。若有積滯者,可配伍消導藥同用;脾胃虛弱者,可配合健脾藥同用。

三、服用驅(qū)蟲藥一般再空腹時服藥為宜,以便藥力充分作用蟲體,從而奏效更為迅捷。對于作用較強,可能引起副作用的藥物,則宜在臨睡前服用。

四、蟲積腹痛劇烈時,宜暫緩驅(qū)蟲,待疼痛緩解后再行驅(qū)蟲較為安全。

五、根據(jù)各種驅(qū)蟲藥的特性,妥善掌握用量與用法;其中藥性峻烈或有毒之品,體弱、孕婦應慎用。

苦楝根皮

【藥用】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或楝樹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有毒。入肝、脾、胃經(jīng)。

【功效】殺蟲、療廯。

【臨床應用】1.用于蟲積腹痛

苦楝根皮驅(qū)殺蛔蟲作用顯著,為治療蛔蟲病的常用要藥,臨床上常配合檳榔、芫荑等同用;如單獨應用,也有療效。此外近來用本品配合茵陳蒿、廣郁金、青皮、木香等又可用以治療膽道蛔蟲病。

2.用于頭癬、疥癬

苦楝皮根炒炭研末,油調(diào)治療頭癬、疥癬,有殺蟲作用。

【處方用名】苦楝根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干者三錢到一錢,鮮者五錢到一兩,煎服。

使君子

【藥用】本品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科植物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溫。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殺蟲消積

【臨床應用】用于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癥

使君子為驅(qū)蛔常用之品,對于因蛔蟲引起的腹痛、小兒疳積,有較好的療效。特別是本品滋味甘美,可炒熟單獨服食,容易為兒童所接受,適用于單純性或輕癥的蛔蟲病。如蛔蟲較、病情較重的,也可配合苦楝根皮、檳榔等驅(qū)殺蛔蟲藥同用;如小兒形體消瘦、腹脹如臌、面色痿黃等癥,又須配合黨參、白朮等健脾益氣藥等同用。

但是,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則可能引起呃逆、眩暈等反應,也有認為不可與茶汁同服的,據(jù)稱也可引起呃逆。如服使君子引起呃逆,不必疑懼,可飲服開水、米湯或嚼食甘草,以及用丁香泡湯瀕飲,有解除呃逆作用。

此外,據(jù)報導,使君子還可用治蟯蟲病。

【處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使君子仁(去殼者,常炒熟嚼食,或生用作煎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炒熟嚼食,兒童每歲一粒,總量不超過二十粒。

檳榔

【藥用】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溫。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消積,行水。

【臨床應用】1.用于多種腸寄生蟲疾病。

檳榔殺蟲,作用廣泛,可用于多種腸寄生蟲,如絳蟲、蛔蟲、姜片蟲、蟯蟲等,而以治絳蟲、姜片蟲療效較佳,尤以豬肉絳蟲最有效可使絳蟲全蟲癱瘓,如配合番瓜子同用,較果更為顯著。對蛔蟲、蟯蟲也有驅(qū)除作用。同時,本品并有瀉下作用,是一種較好的驅(qū)蟲藥,可單獨使用。

2.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癥。

檳榔行氣消積作用較為顯著,一般認為有“破氣”的功能,對于脘腹脹痛、大便無爽瀉痢后重等氣滯病癥,常配合枳實、木等同用。

3.用于腳氣、水腫等癥。

檳榔又有行氣利水的作用,臨床上多用為治腳氣疼痛的要藥,??膳浜夏竟?、吳茱萸等同用;對于水腫實證,又可配合商陸、木通、澤瀉等利水消腫藥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瘧疾,常配合常山、草果等應用。近時并用于血吸蟲病。

【處方用名】檳榔、大檳榔、大腹子(曬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單用殺絳蟲、姜片蟲,劑量可至五錢至一兩。

番瓜子

【藥用】葫蘆藤本植物番瓜子CucurbitamoschataDuch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溫。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

【臨床應用】用于線蟲病,血吸蟲病。

番瓜子有殺蟲作用,藥性平和,毫無毒性,用于線蟲,配合檳榔同用,其功更顯;又能用治血吸蟲病,對急性期及晚期之血吸蟲病均有一定作用,尤宜于不適合銻劑治療者,對改善癥狀,增強體力具一定作用。可以單味生用,連殼研細,冷開水調(diào)服,或配合其它驅(qū)蟲瀉下之品煎服。

【處方用名】番瓜子(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兩至四兩,連殼搗碎入煎或和蜜糖調(diào)服。

【方劑舉例】驅(qū)線湯(《方劑學》上海中醫(yī)學院編):番瓜子肉、檳榔。治線蟲病。

雷丸

【藥用】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的菌核。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有小毒。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

【臨床應用】用于線蟲,蛔蟲,鉤蟲等病

雷丸能在腸道內(nèi)破壞蟲體,用治絳蟲,有較好的療效。不論有鉤絳蟲、無鉤絳蟲都可應用。也可用治蛔蟲病。臨床可以單獨應用,也可配合檳榔、使君子肉、烏梅等同用。

【處方用名】雷丸(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每次6g,研粉吞服,每日23次,連服23天。

【按語】雷丸以形成名??嗪行《荆S跉⑾x,祛絳為主,兼及蛔既可單用,有可配伍應用。本品研粉吞服。殺蟲作用良好。如入煎劑,每因高熱而有效成分遭到破壞,必須注意。

【方劑舉例】追蟲丸(《證治準繩》)雷丸、檳榔、牽牛子、木香。治一切蟲積。

鶴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實(北鶴虱),或傘型植物野胡蘿卜的果實(南鶴虱)。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平。有小毒。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殺蟲。

【臨床應用】用于蟲積腹痛等癥。

本品可用于多種腸寄生蟲病,用治蛔蟲、蟯蟲等小兒蟲積腹痛病癥,常與檳榔、使君子、川楝子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鶴虱、北鶴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鶴虱、川楝子、胡粉、枯白礬。治小兒蟲病。

蕪荑

【藥用】本品為榆樹科植物大果榆樹的經(jīng)加工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溫。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殺蟲消疳。

【臨床應用】用于蟲積腹痛,瀉痢等癥。

本品功能殺蟲消積,主要用于治蛔蟲病、絳蟲病,常與鶴虱、使君子、檳榔等配合應用。對小兒疳積、瀉痢日久,也可配合訶子、肉豆蔻等同用。

【處方用名】蕪荑、臭蕪荑、白蕪荑(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蕪荑散《證治準繩》:蕪荑、干漆。治蛔蟲咬心痛,牙蟲作痛。

榧子

【藥用】本品為紫杉科植物榧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澀,平。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緩瀉去積。

【臨床應用】用于蟲積腹痛等癥。

榧子為殺蟲消積之品,適用于蛔蟲、鉤蟲、絳蟲等引起的蟲積腹痛等癥,并有緩瀉作用,可幫助排泄蟲體,臨床常與檳榔、蕪荑、鶴虱等配合煎湯飲服。用治鉤蟲病,也可單獨炒熟食用。

【處方用名】榧子、香榧子(剝?nèi)び?,或炒用?/font>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蚴吨炼?,炒熟嚼食。

【方劑舉例】榧子散《中醫(yī)內(nèi)兒科學》:榧子、檳榔、蕪荑。治絳蟲。

貫眾

【藥用】本品為叉蕨科植物貫眾的根莖及葉柄殘基。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有小毒。入肝、脾經(jīng)。

【功效】殺蟲,清熱解毒,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蟲積腹痛等癥。

本品功能驅(qū)蟲,治蟲積腹痛,常用于蟯蟲、絳蟲等病,但頗少單用,臨床尚可與蕪荑、鶴虱、使君子、雷丸、檳榔等配伍應用。近年臨床上又用于治療鉤蟲病。

2.用于熱毒瘡瘍,痄腮腫痛等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對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痄腮等癥,常與金銀花、蒲公英等配合應用。

3.用于崩漏出血等癥。

本品性寒,功能涼血止血,故可用于子宮出血屬熱癥者,常與側(cè)柏葉、仙鶴草、墨旱蓮、陳棕炭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預防感冒、麻疹等。

【處方用名】貫眾、貫仲(生用,用于殺蟲與清熱解毒)、貫眾炭、貫仲炭(炒焦黑用,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下蟲丸《證治準繩》:苦楝根皮、檳榔、鶴虱、貫眾、使君子、干蝦蟆、蕪荑、木香、桃仁、輕粉。治蟲積腹痛。

大蒜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蒜的鱗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解毒,消癰。

【臨床應用】1.用于鉤蟲、蟯蟲病。

大蒜有一定的殺蟲作用,主要用治鉤蟲病、蟯蟲病,但必須與其它驅(qū)殺腸寄生蟲藥配伍同用,如檳榔、鶴虱、苦楝根皮等。對鉤蟲病,本品還可用作預防應用,在下田勞動前,將大蒜搗爛涂于四肢;對蟯蟲病,本品又可作為外用,將大蒜搗爛,加入菜油少許,臨睡前涂于肛門周圍。

2.用于痢疾,腹瀉,肺癆,頓咳等癥。

大蒜解毒作用甚為強烈,適應范圍也較廣泛。對于痢疾、腹瀉可以煎服,也可用大蒜5℅的浸液保留灌腸;古代還有將大蒜搗爛外敷貼兩足心治療小兒瀉痢的方法,可供參考應用。對于肺癆病人,可以經(jīng)常服食生蒜,也可同米煮粥常服。至于用治頓咳,可用大蒜打爛,再用冷開水浸泡數(shù)小時后,用汁去渣,加白糖飲服。

3.用于瘡瘍初起。

本品搗爛外敷,治療瘡瘍初起,有消散作用。據(jù)報導,近年來用本品配合芒硝、生大黃等搗爛外敷,用治急性闌尾炎,有顯著作用。但外敷大蒜容易引起皮膚發(fā)紅、灼熱、起泡,故不可敷之過久。

此外,本品外用還可用治頭癬。

【處方用名】大蒜、生大蒜(用新鮮者,以獨頭紫皮為佳)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個至五個,內(nèi)服或外用。

【方劑舉例】蒜連丸《濟生方》:大蒜、黃連。治腸毒下血。

其它具有驅(qū)蟲功效的藥物

一、驅(qū)蟲(殺蟲):蘆薈、芫花、牽牛子(瀉下藥)、萹蓄(利水滲濕藥)、吳茱萸、花椒(祛寒藥)、川楝子(理氣藥)、干漆(活血祛瘀藥)、百部(化痰止咳平喘藥)、藜蘆(涌吐藥)、石榴皮、樗根皮(收澀藥)。

二、安蛔:烏梅(收澀藥)。

第十二章 化咳止痰平喘藥

凡功能化除痰涎,制止咳嗽、平定氣喘的藥物,稱為化痰止咳平喘藥。

痰涎與咳嗽、氣喘有一定的關(guān)系,一般咳喘每多夾痰,而痰多亦每致咳喘,故將化痰、止咳、平喘合并介紹。但其中有的藥物以化痰為主要功效,或雖屬化痰而并不用于咳嗽氣喘;有的則以止咳平喘為主要功效,或雖屬止咳平喘卻無化痰作用。

化痰藥不僅用于因痰飲起的咳嗽、氣喘,并可用于瘰歷、癭瘤、癲癇、驚厥等癥。

臨床使用化痰止咳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凡內(nèi)傷外感的病癥,均能引起痰多及咳嗽,治療時應仔細分辨病因,進行適當?shù)闹委煟缬型飧械呐浜辖獗硭幫?,虛勞的配合補虛藥同用。

2.咳嗽而咯血時,不宜用燥烈的化痰藥,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麻疹初期雖有咳嗽癥狀,本章分為清化熱痰、溫化寒痰、止咳平喘三節(jié)。

第一節(jié) 溫化寒痰藥

溫化寒痰藥多屬溫性,適用于寒痰、濕痰的癥候,如咳嗽氣喘、痰多稀薄,以及肢節(jié)酸痛,陰疽流注等病癥。為了加強療效,此類藥物常與溫散寒濕的藥物同用。如屬陰虛燥咳,或有吐血、咯血病史,應當慎用。

半夏

【藥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

【臨床應用】1.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于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癥,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于胸脘痞悶,胸痹,結(jié)胸等癥。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于痰內(nèi)阻、胸脘痞悶病癥,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jié),有可配黃芩、黃連、干姜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jié)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jié)胸癥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于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癥。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jié),可用以治療痰濕結(jié)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jié)的梅核氣等病癥。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diào)醋外敷,有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紫蘇等同用。

4.用于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于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jù)不同的癥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臥不安,配硫黃而治腎陽不足、大便失調(diào)之癥。

【處方用名】制半夏、姜半夏(用明礬粉、生姜汁腌制后漂凈,曬干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為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jīng),化痰力佳,為治各種痰癥要藥。其性溫而燥,尤為屬寒有濕者在所必用;若為熱痰,當與清熱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傷陰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實亦化痰除濕之功;至于散結(jié)無非辛散溫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為止嘔之良藥,無論胃寒、胃熱、胃虛、惡阻咸可應用,配伍適當,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臥不安者,腎陽不足而大便失調(diào)者,皆可配合應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為妊娠忌用之品,然惡阻用之有止嘔之效,并無墮胎之虞。又以為性滑,則其體雖滑,而其性溫燥,決非潤澤之品,故陰虛津少者應于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為化痰止嘔,故為脾胃兩經(jīng)要藥。脾為生痰之源,胃為受納之器。痰濕戀脾,半夏能燥濕化痰;胃氣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濕、聚而為痰者為主;因其性溫燥,故對于寒痰,亦可應用。如屬熱痰,則須以清肺藥配合同用。至于陰虛燥痰、津少口渴等癥,則不宜應用。

5.半夏止嘔,以痰氣壅塞、胃逆不和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嘔作用,故除適用于痰飲嘔吐之外,尚可用于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以半夏配伍人參、白蜜等同用;至于胃熱嘔吐,宜用清胃藥如麥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溫燥過熱、耗傷胃陰。

6.《別錄》有半夏墮胎的記載,可是《金匱要略》的干姜人參半夏湯早已用治妊娠嘔吐,而并不礙胎。從這個例子,啟示我們閱讀前人本草文獻時,必須持有辯證唯物一分為二的觀點,使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姜、明礬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姜、明礬制。此外,過去上海地區(qū)除姜制半夏之外,上有竹瀝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種制法,現(xiàn)在已于簡化,藥店主要供應制半夏,不在加工炮制上述品種。

【方劑舉例】小半夏湯《金匱要略》:半夏、生姜。治痰飲嘔吐,心下痞悶不渴者。

天南星(附:膽南星)

【藥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擬天南星及天南星或其它同屬近似植物的求狀塊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溫。有毒。入肺、肝、脾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解痙。

【臨床應用】1.用于頑痰咳嗽,胸膈脹悶等癥。

本品功能燥濕化痰,而溫燥之性更烈于半夏,故可用于頑痰咳嗽及痰濕壅滯、胸膈脹悶等癥,常與半夏配合應用。

2.用于風痰眩暈,癲癇,中風及破傷風、口噤強直等癥。

南星又能祛經(jīng)絡(luò)之風痰而解除痙攣,故可用于風痰眩暈、癲癇,中風痰涎壅盛、口眼喎斜、經(jīng)絡(luò)不利、半身不遂、手足麻痹、拘攣,以及破傷風口噤強直等癥。在臨床上治風痰眩暈、目眩、嘔逆、胸悶少食等癥,常與半夏、天麻、生姜等配伍;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等癥,常與半夏、白附子、川烏等配伍;治破傷風,常與白附子、天麻、防風、白芷、羌活等同用。

此外,本品生用,外敷癰腫、跌撲損傷,有消腫定痛作用。

【處方用名】制南星(制法與制半夏相同)、生南星(生用,有毒,多作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膽南星:又叫陳膽星。即南星經(jīng)過牛膽汁制,燥性已減。性味苦涼。能化痰息風定驚,適用于痰熱驚風抽搐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天南星苦溫性烈,善能開泄。前人說它“治痰功同半夏”。然半夏雖屬辛散,專理脾胃濕痰,且能止嘔;南星辛散之力勝過半夏,專主經(jīng)絡(luò)風痰。南星所主治的,一般多屬風痰、濕痰入于經(jīng)絡(luò)所引起的癥候,如中風麻痹、口噤身強、筋脈拘攣,以及驚癇、破傷風等。

2.南星有毒,內(nèi)服須經(jīng)炮制,方可使用。

3.本品用苦寒的膽汁制后,燥烈之性已減,故常用于痰熱內(nèi)盛、驚風抽搐等癥。

【方劑舉例】玉真散《本事方》:天南星、防風。治破傷風急跌撲損傷,項強口噤。

通絡(luò)片《上海中成藥》:姜制生南星、地龍、生地、生川烏、楓茄子。治風寒潮濕引起的關(guān)節(jié)疼痛、腰背酸痛、肌體麻木、怕冷的風濕痛等癥。

白附子

【藥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或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入胃經(jīng)。

【功效】祛風痰、逐寒濕。

【臨床應用】1.用于中風、口眼喎斜之癥。

白附子善于祛風痰、燥濕痰,故可用于中風痰壅之癥,常與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與全蝎、僵蠶等息風止痙藥同用。

2.用于寒濕疼痛,偏正頭痛等癥。

白附子不僅善于祛風痰,又能逐寒濕,故適用于寒濕頭痛、偏正頭痛、四肢酸痛麻痹等癥,而以治療頭面部疼痛的效果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烏等藥應用。

【處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為獨角蓮的塊莖,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蠶、全蝎。治中風口喎,半身不遂。

皂莢(附:牙皂)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jīng)。

【功效】袪痰、開竅。

【臨床應用】1.用于寒濕壅滯、胸悶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

皂莢有強烈的袪痰作用,治濕痰壅滯、咯吐不爽者,可單用本品焙干研末,用紅棗煮湯調(diào)服;也可配合半夏、萊菔子等同用。

2.用于猝然昏迷,口噤不開,以及癲癇痰盛,關(guān)竅阻閉的病癥。

皂莢辛散走竄,外用有通關(guān)開竅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開屬于實閉之癥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細辛、薄荷、雄黃等藥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蘇醒。

此外,皂莢熬膏涂瘡腫(未潰者),有退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凈,曬干,去皮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焙焦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五分。內(nèi)服劑量不宜過大,如服量過多,可引起嘔吐及腹瀉。本品辛散走竄,性及銳利,孕婦、體虛即有咯血傾向者均不宜用。

【附藥】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zhì)優(yōu)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質(zhì)量較好,故常采用。

蘇子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經(jīng)。

【功效】降氣消痰定喘,滑腸。

【臨床應用】1.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蘇子利膈而消痰,質(zhì)潤而不燥,善能降氣定喘,故適用于咳嗽痰喘的癥候,常與萊菔子、白芥子配伍;也可于前胡、厚樸、陳皮、半夏等同用??梢暡∏樾枰?,適當選用配伍藥物。

2.用于腸燥便秘。

本品質(zhì)潤多油,故有滑腸通便的功效,適用于腸燥便秘,可與火麻仁、瓜蔞仁、杏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蘇子、杜蘇子、黑蘇子(曬干用)、炒黑蘇子(炒用,可緩和藥性)、炙蘇子、炙黑蘇子(蜜炙用,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蘇子為紫蘇的果實,習稱為種子。功能降氣消痰,以治咳逆痰喘。另有一種白蘇子,是白蘇的果實。兩者主要的區(qū)別:蘇子色黃黑,粒較細小,氣香力厚;白蘇子色呈灰白而粒較大,氣較淡薄,功同蘇子而力較遜。

【方劑舉例】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蘇子、半夏、甘草、肉桂、前胡、陳皮、當歸、生姜(一方無肉桂,有沉香)。治痰飲壅盛、肺氣上逆作嘔。

白芥子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經(jīng)。

【功效】袪痰利氣,散結(jié)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寒痰壅滯、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等癥。

白芥子辛散利氣,溫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滯肺絡(luò)、胸膈之間所引起的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癥。以本品配蘇子、萊菔子,用于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飲,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于痰注肢體、關(guān)節(jié)疼痛及流注陰疽等癥。

本品辛散溫通,能逐痰散結(jié)以消腫,治痰注肢體、關(guān)節(jié)疼痛,可與肉桂、沒藥、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陰疽,可與麻黃、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膠、甘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搗爛外敷,有活血消腫、散寒逐飲的功效,可用于胸脅刺痛、寒痰哮喘的輕癥。

【處方用名】白芥子(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白芥子辛散溫通而利氣,既能祛寒痰壅滯于肺絡(luò),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飲壅滯于胸膈,以治胸滿脅痛;并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間之痰結(jié),以治流注陰疽等癥。因它的袪痰力量較強,故稱它有豁痰之功。

2.本品辛散容易耗氣,性溫容易動火傷陰,故對肺虛久咳、陰虛火旺及胃火熾盛者忌用。

【方劑舉例】控涎丹《三因方》: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痰涎停留胸膈。

桔梗

【藥用】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平。入肺經(jīng)。

【功效】宣肺袪痰,排膿。

【臨床應用】1.用于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啞等癥。

桔梗辛開苦泄,功能宣肺袪痰。如外感咳嗽,常配合解表藥同用。屬于外感風寒者,可與荊芥、防風、紫蘇葉、杏仁等配伍;外感風熱,可與前胡、牛蒡子、菊花、桑葉等配伍應用。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可與牛蒡子、甘草、山豆根、射干等同用。

2.用于肺癰及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能祛痰而排膿,用治肺癰,可與生苡仁、冬瓜子、桃仁、鮮蘆根、魚腥草等配伍;治咽喉癰腫,可與板藍根、牛蒡子、馬勃、白僵蠶、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桔梗辛散苦泄,善能宣通肺氣、袪痰排膿,故適用于咳嗽多痰、咯痰不爽、咽痛、失音以及肺癰等病癥。

2.本品配甘草,可袪痰利咽;配枳殼,可利胸膈;配魚腥草,可排膿解毒而治肺癰。

【方劑舉例】桔梗湯《金匱要略》:桔梗、甘草。治肺癰、咳逆胸滿、吐膿。

旋覆花(附:旋覆梗)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線葉旋覆花或旋覆花的頭狀花序。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咸,微溫。入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下氣。

【臨床應用】1.用于喘咳多痰。

旋覆花功能消痰降氣而平喘,故適用于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jié)所致的咳嗽痰多之癥,可與桑白皮、甜葶藶、陳皮、半夏等品配伍;如有表癥者,當配解表藥同用。

2.用于噫氣,嘔吐。

本品性溫,能降氣消痰,故可用于脾胃虛寒或痰濕內(nèi)聚所致的噫氣或嘔吐等癥,常與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旋覆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本品的頭狀花序如絨毛,入湯不易澄清,每能刺喉作癢,故需布包入煎。

【附藥】旋覆梗:又較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全草。性能、主治、用量、用法俱與旋覆花同。

【按語】1.旋覆花以消痰降氣為主要功能,故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氣急及噯氣嘔吐等癥。

2.經(jīng)臨床實踐,旋覆花與前胡等量同用,可增強降氣化痰的功能。本品性屬微溫,一般用于肺寒咳嗽;如遇肺熱咳嗽、痰多氣急者,也可配合清熱藥如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等品同用。

3.旋覆花始載于《本經(jīng)》,又名金沸草。現(xiàn)在中藥店以旋覆花的莖葉稱為金沸草,又名旋覆梗,功用與花相似。

【方劑舉例】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人參、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棗。治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白前

【藥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前(斯氏牛皮消)的根莖及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微溫。入肺經(jīng)。

【功效】袪痰,降氣。

【臨床應用】用于咳嗽痰多,氣逆喘促等癥。

本品善于降氣袪痰,故適用于痰多壅肺、咳嗽氣促等癥,可與紫菀、半夏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白前(洗凈,曬干,切片用)。降氣袪痰之力較強。、炙白前(蜜炙用,潤肺,降氣、袪痰,作用較緩)、炒白前(清炒用。藥性較緩和)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白前一藥,《別錄》說它微溫,《唐本草》認為微寒。然白前治嗽,并不專用于寒嗽,亦可應用于痰火氣壅上逆的咳嗽。因痰濁蘊肺,肺失清肅而嗽作,白前即以清肅肺氣為用,功能袪痰降氣,不論寒嗽、熱咳,只要肺氣壅實有痰而咯吐不暢者,都可使用。治寒嗽,可與紫菀、款冬花、半夏等配伍;治熱咳,可與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等同用。

2.經(jīng)臨床實踐,本品袪痰作用頗強,對胃稍有刺激性,如素有胃病者,用量不過多,如果用量過多,易引起惡心嘔吐。故使用時必須注意。又本品無補益作用,功專辛散下氣,對于肺虛干咳者,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止嗽散《醫(yī)學心悟》:白前、紫菀、荊芥、百部、桔梗、陳皮、甘草。治新久咳嗽。

天漿殼(附:蘿藦藤、蘿藦種毛)

【藥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蘿藦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溫。入肺、肝經(jīng)。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臨床應用】1.用于咳嗽痰多、氣喘等。

天漿殼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適用于肺氣不宣、咳嗽痰多、氣喘等癥,常與金沸草、前胡、枇杷葉等配合應用。與百部配合可治療百日咳。

2.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麻疹透發(fā)不暢之癥,常與蟬衣、桑葉、牛蒡子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天漿殼、天將殼(剖開,去毛,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只治五只,或一錢至三錢,大劑量可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1.蘿藦藤:及蘿藦的莖藤。有補腎強壯的作用。適用于腎虧遺精,乳汁不足,脫力勞傷等癥。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2.蘿藦種毛:外用止創(chuàng)傷出血。適量外敷。

石胡荽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竅,解毒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療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癥,單用時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飲服。

2.用于鼻淵。

本品又能治療鼻淵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內(nèi)服,又可外用。內(nèi)服配辛夷花、蒼耳子等藥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細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于瘡瘍腫痛,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癥。

石胡荽治療瘡癰、跌打損傷以及蛇咬傷之癥,主要采用新鮮者打爛外敷,有解毒消腫作用。

【處方用名】鵝兒不食草、石胡荽(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內(nèi)服用量不宜過大。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鼻通寧(廣州中藥制藥廠方):鵝兒不食草、辛夷花。低鼻,治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感冒鼻塞。

第二節(jié) 清化熱痰藥

清化熱痰藥物多屬寒性,適用于痰熱郁肺,咳嗽痰多而稠黏,以及由于痰熱而致的癲癇驚厥、瘰歷等癥。

運用這類藥物治療癲癇、驚厥等并見痰涎壅盛的熱癥,需配清熱、鎮(zhèn)痙的藥物同用。

貝母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卷葉川貝、川貝母,以及浙貝母等的鱗莖。

【性味與歸經(jīng)】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入心、肺經(jīng)。

【功效】止咳化痰,清熱散結(jié)。

【臨床應用】1.用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風熱咳嗽,郁火痰結(jié)咳嗽、咯痰黃稠等癥。

川貝與浙貝皆屬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熱咳嗽等癥。然川貝性涼而有甘味,兼有潤肺之功,而清火散結(jié)之力則不及浙貝母,故宜用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等癥,可與沙參、麥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貝母苦寒之性較重,開泄力勝,大多用于外感風邪、痰熱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與桑葉、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用于瘰歷、瘡癰腫毒及肺癰、乳癰等癥。

二貝都有清熱散結(jié)的功效,可用于瘰歷、瘡癰、乳癰及肺癰等癥。然浙貝偏于苦寒,長于清火散結(jié),故一般認為用浙貝較佳。在臨床應用方面,治瘰歷可與玄參、牡蠣配伍;治瘡癰可與連翹、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癰,可與鮮蘆根、生苡仁、冬瓜子、魚腥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貝母、川貝、京川貝(均為川貝母)、象貝母、浙貝(均為象貝母)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川貝母價格較貴,以研粉吞服為宜,每次吞服三分至五分。

【按語】貝母與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適用于熱痰、燥痰;半夏辛溫散寒,治在肺脾,適用于寒痰、濕痰。故一潤一燥,各有所長。

【方劑舉例】二母散《和劑局方》:貝母、知母。治陰虛發(fā)熱咳嗽。

前胡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微寒。入肺經(jīng)。

【功效】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臨床應用】用于肺氣不降、痰稠喘滿、咯痰不爽及風熱郁肺、咳嗽痰多等癥。

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風之力,長于降氣化痰,故適用于肺氣不降、清肅之令不行,痰稠喘滿,咯痰不暢等癥,常于桑白皮、蘇子、杏仁等藥配伍;至于用治風熱郁肺、咳嗽痰多,可與薄荷、牛蒡子、桔梗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嫩前胡、粉前胡、前胡(洗凈,曬干,切片用)、炙前胡(蜜炙用,潤肺降氣化痰)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前胡與白前都能降氣化痰,但前胡尚可宣散風熱,白前則專主降氣。

2.前胡與柴胡都有發(fā)散的力量,兩藥配伍同用可用于散風解熱,故前人稱二胡為風藥。但前胡治在肺經(jīng)而主下降,柴胡治在肝膽而主上升,這是二藥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前胡散《證治準繩》:前胡、桑白皮、貝母、麥門冬、甘草。治咳嗽、涕濁稠黏,心胸不利,時有煩熱。

瓜蔞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燥滑腸。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及肺癰等癥。

瓜蔞甘寒清潤,有清肺化痰功效,故可用于痰熱咳嗽、咯痰稠厚、咳吐不利及肺癰等癥,常與知母、浙貝母、生苡仁、冬瓜子等配伍同用。

2.用于胸痹脅痛及乳癰腫痛等癥。

瓜蔞能清上焦的積熱,又可化濁痰的膠結(jié),故能通胸膈的痹塞,而治胸痹脅痛,在應用時常與薤白配伍。此外,本品還可用于乳癰初起、腫痛而未成膿者,與蒲公英、乳香等合用,有消腫散結(jié)的功效。

3.用于腸燥便秘。

瓜蔞仁質(zhì)潤多油,善滌痰垢而導積滯,有滑腸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腸燥便秘等癥,常與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全瓜蔞(藥店配炒瓜蔞皮三分之一,炒蔞仁三分之二)、瓜蔞皮、蔞皮、炒瓜蔞皮(均配炒瓜蔞皮,有清肺化痰、寬中利氣之功)、瓜蔞仁、炒瓜蔞仁(均配炒瓜蔞仁,用時打碎,有潤燥滑腸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瓜蔞一藥,原植物稱為栝蔞,使載于《本經(jīng)》。在古代使用時不分皮、仁,以整個果實使用,如漢代《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上稱為栝蔞實,都以枚計。至后世始分栝蔞果實的果皮為瓜蔞皮,專主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適用于痰熱咳嗽、胸痹脅痛等癥;瓜蔞的種子較瓜蔞仁,偏主潤燥滑腸,適用于腸燥便秘。如屬便溏腹瀉,不宜應用;皮、仁合用,稱全瓜蔞,則上清肺胃之熱而化痰散結(jié),下潤大腸之燥而滑腸通便。

2.本品配以貝母,則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以治燥痰;配以薤白,則開胸散結(jié)、通陽利氣,以療胸痹。

3.據(jù)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栝樓或栝蔞,及今之瓜蔞。但上海及江、浙地區(qū)藥店中另有“栝蔞”一物,它的皮成焦黃色,與瓜蔞皮相似,但種子中段則凸起如束腰帶,形如螳螂頭,與瓜蔞仁不同。它是葫蘆科草本植物王瓜的果皮和種子,與本品不同,應予區(qū)分。

【方劑舉例】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栝蔞、薤白、半夏、白酒。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竹茹(附:竹瀝)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莖的節(jié)間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層青綠表層后,刮下的中間層。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止嘔。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熱,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熱咳嗽,常與黃芩、瓜蔞等藥同用。

2.用于胃熱嘔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適用于胃熱嘔吐、呃逆等癥,常與橘皮、半夏等藥同用;對妊娠嘔吐之癥,本品也可應用。

【處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為焦用,減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時加適量姜汁,可減少其寒性,并加強止嘔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竹瀝:取新鮮淡竹截斷后,架起,燒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黃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為竹瀝。性味甘寒,清熱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強。可用于肺熱痰多咳嗽、氣喘胸悶,以及中風昏迷、痰涎壅塞等癥。常與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為一兩至二兩,單獨飲服或用藥汁沖服。

【方劑舉例】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生姜、大棗。治噦逆。

天竺黃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因病而生成在節(jié)內(nèi)的塊狀物。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心、肝經(jīng)。

【功效】清化熱痰,涼心定驚。

【臨床應用】用于痰熱驚搐,中風痰壅等癥。

天竺黃能清化熱痰,涼心定驚,功用與竹瀝相似,適用于痰熱驚搐、中風痰壅等癥。在臨床上以用于痰熱驚搐居多,常配合朱砂、郁金、黃連、僵蠶等同用。

【處方用名】天竺黃、天竹黃。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

猴棗

猴棗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猴科猴的膽囊及腸道間的結(jié)石。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咸,寒。入心、肺、肝、膽經(jīng)。

【功效】豁痰鎮(zhèn)驚,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痰熱壅塞,喘逆聲嘶,以及小兒熱盛驚厥等癥。

猴棗能清化痰熱而定驚,功用與牛黃、馬寶相似,適用于痰熱喘咳、驚癇抽搐等癥,常與川貝、天竺黃、沉香、麝香等合用。

此外,猴棗又有清熱解毒作用,所以還可用于癰疽、瘰歷痰核等癥。

【處方用名】猴棗、猴子棗(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研粉沖服?;蛉胪枭?,吞服。本品價格昂貴,用時須注意劑量。

【方劑舉例】猴棗散(驗方):月石、猴棗、青礞石、川貝、天竺黃、伽南香、麝香。治驚癇熱痰壅塞。

礞石

【藥用】本品為綠泥石片巖或云母片巖。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平。入肺、肝經(jīng)。

【功效】下氣墬痰,鎮(zhèn)肝止痙。

【臨床應用】1.用于稠黏老痰、頑痰,癲癇驚悸等癥。

本品性烈而質(zhì)重,功專墬痰,主要用于頑痰癖結(jié)、或積痰驚癇等癥,往往配合沉香、大黃、黃芩等同用。

2.用于痰熱驚搐。

礞石又能鎮(zhèn)肝止痙,對痰熱引起的驚風抽搐,可配合薄荷、白蜜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礞石、[火段]礞石([火段]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一般多入丸、散。

【方劑舉例】滾痰丸《丹溪心法》: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治實熱老痰。

海蛤殼

【藥用】本品為文蛤科動物文蛤或青蛤等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咸,平。入肺、腎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jié)。

【臨床應用】1.用于痰火郁結(jié),胸脅疼痛,痰多喘咳等癥。

海蛤殼能泄肺熱而化稠痰,用于痰火郁結(jié)、胸脅疼痛,可與青黛、瓜蔞等配合;用于痰稠咳喘,可與海浮石、白前、百部等同用。

2.用于瘰歷、癭瘤等癥。

本品有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可用于瘰歷、癭瘤等癥,可與昆布、海藻、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用,有可制酸,可治胃痛泛酸。

【處方用名】生蛤殼、蛤殼、海蛤殼(打碎用)、蛤殼(用)、海蛤粉、蛤粉(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蛤粉需包煎。

【方劑舉例】海蛤丸《丹溪心法》:海蛤、栝蔞。治痰飲心痛。

海浮石

【藥用】本品為火山巖漿形成的石塊或多孔珊瑚石。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入肝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jié)。

【臨床應用】1.用于痰熱咳嗽,咯痰稠黏、咳血等癥。

本品功能化痰,且有清肺之功,故臨床主要用于痰熱之癥,可配伍瓜蔞仁、青黛等同用。

2.用于瘰歷結(jié)核。

本品又能化痰軟堅,治瘰歷結(jié)核,可配合海藻、昆布等藥同用。

此外,據(jù)文獻記載,海浮石還可用于石淋、小便澀痛,以本品研細末,用生甘草煎湯調(diào)服。

【處方用名】海浮石、浮海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葶藶子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jīng)。

【功效】瀉肺定喘,行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痰涎壅滯、咳嗽氣喘等癥。

葶藶子能泄肺而下行,行水而消痰,故有瀉肺定喘的功效,適用于痰涎壅肺、咳嗽痰喘、喉中有痰聲如拉鋸,在應用時可與桑白皮、旋覆花等藥同用。

2.用于面目浮腫,胸腹積水而小便不利者。

本品瀉肺氣之閉,利膀胱之水,故又可用于面浮、小便不利、胸腹積水而屬于實癥者,常與防己、椒目、大黃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甜葶藶、葶藶子(曬干用)、炒葶藶(炒用)、炙葶藶(蜜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葶藶子苦泄下降,能泄肺平喘、利水消腫,功似桑白皮而力較強。

2.過去,一般認為葶藶子瀉肺行水之力較為峻烈,只宜用于實癥,對肺虛喘促、脾虛腫滿等癥則非所宜。但近來有用以配合黃耆、附子等藥治療肺原性心臟病喘促浮腫等癥的報導。

3.前人說葶藶子有苦有甜,甜者性緩,苦者性急?,F(xiàn)上海地區(qū)藥店中只有一種,習稱甜葶藶,并無苦葶藶。

4.據(jù)考證,上海地區(qū)所用的葶藶子為播娘蒿的種子,習稱南葶藶子;而北方地區(qū)多用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的種子,習稱北葶藶子。

【方劑舉例】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葶藶子、大棗。治肺中水飲壅塞,胸滿喘咳,一身面目浮腫。

昆布

【藥用】本品為昆布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鵝掌菜等的葉狀體。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寒。入肝、胃、腎經(jīng)。

【功效】消痰結(jié),散癭瘤。

【臨床應用】用于癭瘤、瘰歷等癥。

本品清熱化痰、軟堅散結(jié),為治療瘰歷、癭瘤之要藥,常與海藻等藥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與海藻配合其它利水消腫藥,又可用以治療水腫或腳氣等病癥。

【處方用名】昆布、淡昆布(洗凈,曬干,切斷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昆布丸《外臺秘要》:昆布、通草、羊嚙、海蛤殼、海藻。治癭瘤治癭氣,胸膈滿塞,咽喉項頸漸粗。

海藻

【藥用】本品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大葉海藻)或羊西藻(小葉海藻)的葉狀體。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咸,寒。入肝、胃、腎經(jīng)。

【功效】消痰結(jié),散癭瘤。

【臨床應用】用于痰涎結(jié)核,癭瘤、瘰歷等癥。

海藻功能消痰軟堅,為治療癭瘤的要藥,常配合昆布等應用;此外,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消痰軟堅作用,故又多用于治療痰核瘰歷等癥。

【處方用名】淡海藻、海藻(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海藻玉壺湯《醫(yī)宗金鑒》:海藻、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貝母、當歸、川芎、獨活。治癭瘤。

黃藥脂

【藥用】本品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平。入肝、心經(jīng)。

【功效】化痰消癭,止咳,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癭瘤結(jié)種,瘡癤,無名腫毒等癥。

本品有化痰消癭散結(jié)的作用,能至癭瘤結(jié)塊,常與夏枯草等同用;用至瘡癤、無名腫毒等癥,可與土大黃共研粉末外敷。

2.用于咳嗽氣喘,百日咳,吐血、咯血等癥。

黃藥脂能止咳平喘,治咳嗽、氣喘,可配合胡頹葉同用;治百日咳,用冰糖燉化服。還有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吐血、咯血等癥。

此外,本品近來在臨床上又用于食道癌、胃癌、乳腺癌,以及甲狀腺腫瘤等病,但多用或久服對肝臟有一定影響。

【處方用名】黃藥脂、黃藥子、黃獨(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消癭湯(浙江中醫(yī)研究所方):黃藥子、海藻、昆布、土貝母、牡蠣。治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腫。

荸薺

【藥用】本品為莎草科植物烏芋的球莖。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寒。入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化痰消積,清熱生津,明目退翳。

【臨床應用】1.用于痰核、瘰歷等癥。

本品功能清化痰熱,可用于肺胃痰熱壅滯的病癥,對痰核、瘰歷出現(xiàn)熱象的,常配合海蜇煎服,有化痰消散作用。

2.用于熱病煩渴,便秘,以及陰虛肺燥,痰熱咳嗽等癥。

荸薺善清肺胃熱而生津止渴,用于溫病熱灼津液口渴時,可用鮮者打汁,配鮮蘆根汁、鮮藕汁、梨汁等同服。陰虛肺燥、痰熱咳嗽,大便燥結(jié)時,也可應用。

3.用于目赤熱痛及障翳等癥。

荸薺有明目退翳功效,治目赤障翳,可配合其它藥配合點眼。

【處方用名】荸薺、地粟(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雪羹湯《溫熱經(jīng)緯》:荸薺、海蜇皮。治陰虛痰熱,大便燥結(jié)。

瓦愣子(附:白螺絲殼)

【藥用】本品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或毛蚶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入肺、胃、肝經(jīng)。

【功效】散結(jié),消痰。

【臨床應用】用于癥瘕痞塊,老痰積結(jié)等癥。

本品咸以軟堅,故有消痰散結(jié)的功效,治癥瘕痞塊、老痰積結(jié)等癥,常與三棱、莪朮、桃仁、鱉甲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癥。

【處方用名】瓦愣子、瓦愣、瓦壟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白螺絲殼:即螺獅的外殼。性味甘溫。功能收斂制酸。適用于胃痛嘔吐,痰嗽等癥。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方劑舉例】胃甲方(本院第五門診部):瓦愣、延胡索、海螵蛸、廣木香、甘草。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及一般胃病、胃痛。

胖大海

【藥用】本品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肺、大腸經(jīng)。

【功效】開肺氣,清肺熱,潤腸通便。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聲啞,咽喉疼痛,痰熱咳嗽等癥。

本品有開宣肺氣、清泄肺熱的功效,故適用于肺氣閉郁、痰熱咳嗽、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等癥,常與苦桔梗、生甘草、蟬衣、薄荷等藥配合應用。

2.用于熱結(jié)便秘等癥。

胖大海不僅能清肺熱,同時有潤燥通便的功效,用治熱結(jié)便秘,可單用炮汁飲服,但只適用于輕癥,重癥尚須配合適宜的清熱瀉下藥同用。對熱結(jié)便秘引起的頭痛、目赤、輕度虛熱等癥,用之亦有一定的效果。

【處方用名】胖大海(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枚至五枚,煎服。或用沸水炮汁服。

木蝴蝶

【藥用】本品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

【功效】清肺開音,疏肝理氣。

【臨床應用】1.用于咳嗽音啞。

本品有清肺開音的效用,能治療咳嗽音啞的癥候,臨床上常與宣肺、止咳、化痰等藥物配合應用。

2.用于肝胃氣痛。

本品又能疏肝理氣,可以治療肝胃氣。常配合香附、金鈴子等藥同用。

此外,木蝴蝶還可用貼癰疽,有收斂瘡口的作用。

【處方用名】木蝴蝶、玉蝴蝶、千張紙(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分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

第三節(jié) 止咳平喘藥

止咳平喘藥主要作用是制止咳嗽,下氣平喘,適用于咳嗽和氣喘的癥候。

喘咳的癥候較為復雜,有干咳無痰,有咳吐稀痰或稠痰,有外感咳嗽氣急,有虛勞咳喘等等,寒熱虛實各不相同,必須辯證論治,選用相適宜的配伍。止咳平喘藥,有宣肺、斂肺、潤肺、降氣等不同,在應用時還須加以區(qū)別。

關(guān)于斂肺止咳藥,將再收斂藥一章中介紹。

杏仁(附:甜杏仁)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杏、山杏等的種仁。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止咳化痰,潤腸通便。

【臨床應用】1.用于咳嗽氣喘。

杏仁苦泄降氣而止咳,故可用于咳嗽、氣喘等癥,常與麻黃、甘草,或貝母、前胡等配伍應用。

2.用于腸燥便秘。

本品質(zhì)潤多油,故又有潤腸通便之功,應用時可與大麻仁、瓜蔞仁等潤腸藥配伍。

【處方用名】苦杏仁、光杏仁(去種皮,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甜杏仁:又稱巴旦杏仁、叭噠杏仁。性味甘平。功能潤肺止咳,用于肺虛久咳之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杏仁功能降氣止咳,主要用于咳嗽氣逆、喘促之癥,不論風寒、風熱,都可配用。如屬風寒咳喘,可與麻黃、甘草等配伍;風熱咳嗽,可與桑葉、象貝等配伍。

2.苦杏仁與甜杏仁,二藥功用不同,在臨床應用上一般認為它們的區(qū)別是:苦杏仁性屬苦泄,長于至喘咳實癥;甜杏仁偏于滋潤,多用于肺虛久咳。

【方劑舉例】杏蘇散《溫熱條辨》:杏仁、紫蘇、半夏、茯苓、甘草、橘皮、前胡、桔梗、枳殼、生姜、大棗。治外感咳嗽痰稀。

馬兜鈴(附:青木香、青木香藤)

【藥用】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辛,寒。入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清肺止咳,降氣平喘。

【臨床應用】用于肺熱咳嗽、痰壅喘促,肺虛久咳及痰中帶血等癥。

馬兜鈴具泄熱降氣之功,為清肺止咳之藥。用于肺熱咳嗽、痰壅氣促等癥,可與枇杷葉、前胡等藥配伍;用治肺虛久咳,可與沙參、麥冬、紫菀等品配伍;用治痰中帶血,可與阿膠白芨等藥配伍應用。此外,據(jù)文獻記載,本品又能清泄大腸熱邪,故亦可用于腸熱痣血之癥。

【處方用名】馬兜鈴(曬干用)、炙馬兜鈴(蜜炙用,有潤肺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1.青木香:即馬兜鈴的根。性味苦微辛寒。功能順氣止痛,解毒,消食,降血壓,祛風濕。用于暑天發(fā)痧腹痛,胃氣痛,可研末,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用治皮膚濕疹,研末,適量,麻油調(diào)擦。還可用治高血壓病、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青木香藤:舊名“天仙藤”,即馬兜鈴的莖葉。性味苦溫。有活血通絡(luò)、化濕消腫的功效,適用于風濕痛,妊娠水腫等病癥。一般用量為二錢至四錢,煎服。

【按語】馬兜鈴味甚苦,生用量宜小,如平素胃弱者,用至三錢,易致惡心嘔吐;故臨床上常用蜜炙馬兜鈴,不僅有潤肺之功,且可矯味,緩和它苦泄之性。

【方劑舉例】馬兜鈴湯《普濟方》:馬兜鈴、桑根白皮、甘草、葶藶、半夏、生姜。治肺熱咳嗽,氣急喘悶。

枇杷葉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平。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息等癥。

枇杷葉能清泄肺熱而化痰下氣,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息等癥,可與桑白皮、杏仁、馬兜鈴等同用。

2.用于嘔吐呃逆,口渴等癥。

本品有清泄苦降之功,故可和胃降逆而止嘔呃,常與半夏、茅根、竹茹等配伍;至于用治口渴,亦取它清泄胃熱之功,可與鮮蘆根、麥冬、天花粉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枇杷葉(洗凈,曬干,切碎用)、蜜炙枇杷葉、炙枇杷葉(蜜炙,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枇杷葉泄熱苦降,既能清肺氣而止咳,又可降胃逆而止嘔。凡風熱燥火所引起的咳嗽、嘔呃,都可應用。因此,它是一味止咳止嘔的常用藥物。枇杷葉背面絨毛甚多,入湯不易澄清,可能刺喉作癢,故在使用前須拭去絨毛,并宜布包入煎。如確已將絨毛拭凈,就不一定用布包煎。用于止咳化痰可炙用,和胃止嘔宜生用。

2.本品配以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前胡,可用治痰熱郁肺、喉癢咳嗽;配以炙紫菀、款冬花,可用于久咳痰喘;配以鮮蘆根、淡竹茹,可用于胃熱嘔呃。

【方劑舉例】枇杷清肺飲《醫(yī)宗金鑒》:枇杷葉、黃連、黃柏、山梔、桑皮、沙參、甘草。治肺熱喘咳。

鼠曲草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入肺經(jīng)。

【功效】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用于咳嗽痰多、氣喘等癥。

鼠曲草有化痰止咳之功,不論寒嗽或熱咳,皆可應用。如咳嗽痰多無其他兼癥者,可單用本品一味煎服,能使痰液分泌減少而奏止咳之功。用治肺寒咳嗽,可與半夏、白芥子、旋覆花等配伍;用治肺熱喘咳,可與前胡、瓜蔞、竹茹、葶藶子、桑白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高血壓癥,有降壓作用。

【處方用名】鼠曲草、佛耳草、鼠曲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單味可用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三奇散《本草綱目》:鼠曲草、款冬花、熟地黃。治一切咳嗽、不問近久,晝夜無時。

蔊菜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經(jīng)。

【功效】化痰止咳,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痰多咳嗽,氣喘等癥。

本品具止咳袪痰作用,臨床上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癥,可配合蘇子、白芥子等,或黃藥子、臭梧桐花等同用。

2.用于疔瘡癰腫。

取新鮮的蔊菜,洗凈,搗爛,外敷疔瘡癰腫,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有絞取自然汁,可以擦漆瘡。

【處方用名】蔊菜、江剪刀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天竺子(附:天竺葉、南燭子)

【藥用】本品為小蘗科植物南天竺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微甘,平。入肺經(jīng)。

【功效】止咳。

【臨床應用】用于咳嗽、氣喘、百日咳等癥。

本品有良好的止咳作用。臨床上常與前胡、旋覆梗、制半夏、甘草等藥配伍,治療咳嗽、氣喘;又可配合天將殼、蠟梅花、生甘草,治療百日咳。

【處方用名】天竺子、天竹子(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1.天竺葉:即南天竺的葉。又叫天竹子葉。能止血、止咳。適用于尿血、百日咳。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南燭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果實。性味酸澀微甘平。功能強精氣、益腎陰。治久泄、夢遺、赤白帶下、除多睡。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但本品臨床很少應用,且含有毒成分,過去有用它當天竺子應用的,殊屬不當,應予區(qū)別。

【方劑舉例】三奇方《本草剛目拾遺》:天燭子、蠟梅花、水蜓蝣。治小兒天哮。

款冬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款冬的外開放的頭狀花序。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經(jīng)。

【功效】止咳化痰。

【臨床應用】用于咳嗽氣喘,肺虛久咳等癥。

款冬花有較好的化痰止咳作用,在用治咳喘或久咳之時,往往與紫菀同用,可收消痰下氣之效。因其性溫,故較宜于寒嗽,若作適當配伍,也可用于痰嗽帶血等癥。

【處方用名】款冬花、冬花(上海地區(qū),均付生者)、炒冬花、炒款冬(炒微焦用)、蜜炙款冬花、炙款冬、炙冬花(蜂蜜拌炒用,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款冬花與紫菀兩藥功效相近,都能化痰止咳,故在臨床應用上常配合同用。但款冬花的止咳作用較強,而袪痰作用較弱;紫菀正好與它相反。

【方劑舉例】款冬花散《和劑局方》:款冬花、知母、桑葉、阿膠、麻黃、貝母、苦杏仁、甘草、半夏、生姜。治肺熱風邪咳嗽。

紫菀

【藥用】本品為菊科紫菀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溫。入肺經(jīng)。

【功效】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用于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癥。

紫菀氣溫而不熱,質(zhì)潤而不燥,故對咳嗽之癥,不論外感或內(nèi)傷,寒嗽或熱咳,皆可配用,為化痰止咳要藥。治咳嗽氣逆、咯痰不爽,可與白前、桔梗、甘草等配伍;治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常與款冬花、川貝、麥冬、阿膠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紫菀、紫菀茸、紫菀頭(洗凈,曬干,切片用)、炙紫菀、蜜炙紫菀(蜜炙,潤肺)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紫菀辛散苦泄,袪痰作用較強,而止咳的力量較弱。它性溫而不燥烈,不論肺寒、肺熱,只要是咳嗽有痰、咯吐不暢者,不論新病、久病,皆可配用。

【方劑舉例】紫菀散《張氏醫(yī)通》:紫菀、人參、麥冬、阿膠、川貝、茯苓、桔梗、五味子、炙草。治咳唾有血、虛勞肺萎。

百部

【藥用】本品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qū)θ~百部等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微寒。入肺經(jīng)。

【功效】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臨床應用】1.用于一般咳嗽,久咳不已,百日咳及肺癆咳嗽等癥。

本品為治肺癆咳嗽的要藥,且能用于一般咳嗽,尤以久咳為良,用治頓咳,也有很好療效。臨床常配合紫菀、款冬、黃芩、白芨等同用。

2.用于蟯蟲病及人、畜的頭虱、體虱等。

用于蟯蟲病可每天用生百部一兩,加水煎取濃汁30毫升,在晚上910時做保留灌腸,連用五天,為一療程。又用本品制為20﹪的醇(70﹪)浸液或50﹪的水煎液涂擦,對人畜的頭虱、體虱及虱卵都有強烈的殺滅力。此外,并可用以殺滅農(nóng)作物蟲害。

【處方用名】百部(洗凈,曬干,切片用。殺蟲滅虱力強)、炙百部(蜜炙用,有潤肺作用)、蒸百部(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百部是一味具有抗癆作用的藥物,據(jù)報導,用本品配合黃芩、丹參等治療肺結(jié)核,具有一定療效。

2.本品又是一味常用止咳藥,不論新咳、久咳、寒咳、熱咳,都可應用。配荊芥、桔梗、甘草等,可治新咳;配五味子、訶子等,可治久咳;配干姜、半夏等,可治寒咳;配黃芩、竹茹等,可治熱咳。

3.此外,本品配白前、貝母、沙參等,又可用治百日咳。

【方劑舉例】百部湯《匯言》:百部、麥冬、沙參、桑白皮、百合、茯苓、地骨皮、苡仁、黃耆。治久咳不已,咳吐痰涎。

桑白皮

【藥用】本品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肺經(jīng)。

【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咳嗽,喘逆痰多等癥。

本品能瀉肺熱而下氣平喘,故適用于肺熱喘咳,如喘咳而兼身熱者,常與地骨皮、黃芩、生甘草等配合應用。

2.用于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癥。

桑白皮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癥,常與生苡仁、茯苓、澤瀉、車前子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桑白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瀉肺散: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粳米。治肺熱喘咳。

雞蛋膜(附:雞蛋殼、雞子黃)

【藥用】本品為雛雞孵出后留下的卵殼內(nèi)膜。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

【功效】潤肺,止咳。

【臨床應用】用于久咳氣急,失音等癥。

本品功能瀉肺,對肺虛失音之癥,有開音作用,常配合玉蝴蝶、胖大海、生甘草等同用;對于久咳氣急,本品又有止咳作用,常配和枇杷葉、麥冬等同用。

【處方用名】鳳凰衣、雞蛋膜(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附藥】1.雞蛋殼:即雞蛋的蛋殼,或孵出小雞后的蛋殼。有制酸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胃痛、吐酸水的癥候。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

2.雞子黃:即新鮮雞蛋的卵黃。性味甘平。功能養(yǎng)陰、寧心、補脾胃。適用于陰虛不寐,胃逆嘔吐,產(chǎn)后虛利等癥。一般用量為一枚至二枚,沖服。熬油可擦熱瘡,外用適量。

胡頹葉(附:胡頹子、胡頹根)

【藥用】本品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樹的葉。

【性味與歸經(jīng)】酸,平。入肺經(jīng)。

【功效】收斂止咳。

【臨床應用】用于肺虛咳嗽、氣喘等癥。

胡頹子有收斂肺氣耗散之功,適用于咳嗽、氣短、哮喘等癥;對久咳肺虛者,尤為合適,可配合黨參、山藥、五倍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祛濕、止血的作用,可用于風濕痛、黃疸、水腫、泄瀉,以及吐血、便血、咳血、崩漏等癥。對于痔瘡腫痛,亦可用之煎湯熏洗或坐浴。

【處方用名】胡頹葉、潘桑葉(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錢至三錢,煎服。或焙干研粉末吞服,每此五分至一錢,外用適量。

【附藥】1.胡頹子:即胡頹子樹成熟的果實。性味酸平。功能止瀉??芍胃篂a。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胡頹根:即胡頹子樹的根。性味酸平。功能止血、解毒消腫。適用于咯血、咽喉腫痛。一般用量為三錢至四錢。又可外用煎湯熏洗,治皮膚瘡癬。

千日紅

【藥用】本品為莧科植物千日紅的花序。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

【功效】止咳平喘,平肝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咳嗽,百日咳,哮喘等癥。

本品有止咳平喘作用,對于咳嗽痰多,或咳嗽氣急,或百日咳,或哮喘等癥,都可應用。

2.用于眼目昏糊等癥。

本品又能平肝明目,對于眼目昏糊,亦可應用。

【處方用名】千年紅、千日紅(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鐘乳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碳酸鈣鐘乳狀的巖石。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溫。入肺、腎、胃經(jīng)。

【功效】溫肺助陽,化痰平喘。

【臨床應用】用于肺虛勞嗽,咳痰喘急,以及乳汁不通等癥。

本品性味甘溫,入肺能溫肺化飲,可治肺虛勞嗽;入腎能壯陽納氣,可以治療陽虛冷喘;入胃能益氣通乳,可以治乳汁不下等癥。

【處方用名】鐘乳石、滴乳石、石鐘乳(生用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本草綱目》在本項下,有“鵝管石”的釋名。不過現(xiàn)在市售的鵝管石有兩種:一種為管狀而中空的鐘乳石的長尖端部份,稱“鐘乳鵝管石”,另一種為珊瑚蟲類笛珊瑚的石灰質(zhì)骨骼,稱“珊瑚鵝管石”。其臨床應用,一般認為與鐘乳石的功效相同。

【方劑舉例】鐘乳丸《張氏醫(yī)通》:鐘乳石、麻黃、杏仁、甘草。治冷哮痰喘。

洋金花(附:曼陀羅莖葉,曼陀羅種子)

【藥用】本品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的花冠。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

【功效】定喘,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哮喘氣促。

洋金花平定氣喘作用比較顯著。治療哮喘,有定喘作用,用于煎湯內(nèi)服,必須掌握用量,因其有毒,故一般很少作為湯劑?;騿斡帽酒非薪z,約一8分,作為煙卷或放煙斗中燃吸,但不可多用。本品只適宜老年或中年人哮喘無痰的病癥;兒童忌用。

2.用于胃痛。

洋金花有麻醉作用,因此止痛的功效較為顯著,治療胃痛,每用一分,煎湯,分二至三次飲服。

此外,近年來有用本品作為外科手術(shù)麻醉劑的報導。

【處方用名】洋金花、風茄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煎湯或做煙吸。本品毒性較強,內(nèi)服用量切不可過大,以免中毒。

【附藥】1.曼陀羅莖葉:及曼陀羅的地上部份。功能麻醉止痛,可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既可內(nèi)服,也可采新鮮者,搗爛外敷。一般用量為一分至二分,煎服。切忌用量過大,以免中毒。外用適量。

2.曼陀羅種子:即曼陀羅果實中的種子。具有止痛作用,可用于胃痛、風濕痹痛。一般用量為十至十五粒,煎服。切切不可吞服,以免中毒。兒童忌用。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項

一、化痰藥有溫化寒痰、清化熱痰之分,止咳平喘有宣肺、清肺、溫肺、斂肺之別,故應用時必須根據(jù)病情,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化痰藥與止咳平喘藥各有所長,如痰多喘咳,兩者可以配伍同用。

三、凡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藥,須根據(jù)病情適當配合應用:如兼有表癥宜配解表藥同用;兼有熱癥宜配清熱藥同用;兼有寒癥宜配祛寒藥同用;咳痰夾血可配合止血藥同用;肺虛痰盛可配健脾藥同用;肺虛久咳,可配補肺藥同用;肺氣不納之虛喘,又可配補腎納氣藥同用。

四、由于痰熱引起的驚癇,痰濕引起神昏、癲癇以及痰濕入絡(luò),肢體酸痛麻木等癥,在應用化痰藥時,可分別配合息風藥、開竅藥或祛風藥同用。

五、為加強化痰藥的功效,可適當配合具有利水滲濕、理氣等功效藥物同用。用于久咳無痰,可適當配合收斂肺氣藥物。

六、凡燥痰、燥咳、肺陰不足或咳痰夾血,不宜應用藥性溫燥之品。

七、凡外感咳喘初起或痰壅咳喘者,不宜應用斂肺止咳藥。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藥物

1.化痰:茯苓(利水滲濕藥)、橘皮、枳實、瓜蔞皮、佛手、香櫞(理氣藥)

2.消痰:射干(清熱藥)

3.潤肺化痰:瓜蔞仁(瀉下藥)

4.清肺化痰:掛金燈(清熱藥)、石葦(利水滲濕藥)

5.溫肺化飲:干姜、細辛(祛寒藥)

6.化痰散結(jié):澤漆(利水滲濕藥)、白僵蠶(平肝息風藥)

7.宣肺止咳:桑葉(解表藥)

8.清肺止咳:瓜蔞皮(理氣藥)

9.潤肺止咳:飴糖、蜂蜜(補虛藥)

10.平喘:麻黃(解表藥)、地龍(平肝息風藥)

11.納氣平喘:磁石(安神藥)、補骨脂、胡桃肉、紫河車(補虛藥)

12.化痰止咳:旋覆花(理氣藥)、側(cè)柏葉(止血藥)

13.袪痰止咳:石胡荽、牛蒡子(解表藥)、白毛夏枯草(清熱藥)、車前子(利

水滲濕藥)、遠志(安神藥)、虎杖(祛風藥)

14.化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藥)

15.袪痰逐飲:牽牛子(瀉下藥)

16.袪痰利咽:巴豆(瀉下藥)

第十三章 祛寒藥

凡能溫里祛寒,用以治療里寒癥候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稱祛寒藥。

溫里藥性偏溫熱,具有溫中祛寒及益火扶陽等作用,適用于里寒之癥。即是《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寒者溫之”的意義。所謂里寒,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寒邪內(nèi)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臟寒癥,必須溫中祛寒,以消陰翳;一為心腎虛,陰寒內(nèi)生,而見汗出惡寒、口鼻氣冷、厥逆脈微等亡陽癥,必須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臨床使用溫里藥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外寒內(nèi)侵,如有表癥未解的,應適當配合解表藥同用。

2.夏季天氣炎熱,或素體火旺,劑量宜酌量減輕。

3.溫里藥性多辛溫燥烈,易于傷津耗液,凡屬陰虛患者均應慎用。

祛寒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祛寒藥適應病癥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jù)辨證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本類藥物可用于真寒假熱之癥;對真熱假寒病癥不可應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后出現(xiàn)嘔吐現(xiàn)象,是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別藥物孕婦亦虛忌用。

四、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應用時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

附子(附:烏頭,草烏)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

【功效】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癥。

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參、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癥。

附子功能峻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癥,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癥,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用于風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等癥。

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于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處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jīng)巴水(即鹽鹵)浸后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qū)別,現(xiàn)上海地區(qū)不再區(qū)分。)、生附子、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jīng)巴水梫制,洗凈后,切片曬干供應藥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一般認為最好先煎。

【附藥】1.烏頭:植物來源和附子相同,亦為烏頭的塊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烏頭有生、制兩種,通常處方寫制川烏,即為烏頭用清水漂57天,每天換水2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藥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無白芯為度。取出揀去豆腐,曬至半干,切片,烘或曬干,或軋碎如綠豆大小,供臨床應用。制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陰疽、跌打傷痛等癥。一般不作內(nèi)服,外用敷治陰疽,有消散作用。

2.草烏: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烏頭屬植物塊根的通稱。

制草烏炮制方法同制川烏,性味功效與用法亦相似。生草烏作用和用法,同生川烏。

【按語】1.附子一藥,始載于《本經(jīng)》,因附于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但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種植烏頭,在收割時不用原來種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種植后新繁殖的塊根,作為藥用。藥店供應的烏頭與附子,實為一物,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為烏頭、附子兩藥。

2.附子藥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里扶陽的要藥。一般認為應用本品以脈象微細或沉遲或虛大,舌苔薄白或白膩而質(zhì)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癥為宜。如屬陰虛陽盛,或假寒真熱之癥,誤用附子,則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劇,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應用較為廣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強回陽救逆的功效;配人參,則溫陽益氣;配肉桂,可補陽益火;配白朮,可溫脾燥濕;配茯苓,能溫腎利水;配桂枝,可溫經(jīng)止痛,配熟地,能補陽滋陰;配蒼朮,可散寒除濕;配黃耆,可溫陽固表;配麻黃,可溫經(jīng)發(fā)表。若遇寒熱,附子也可與寒涼藥同用,如配大黃,可溫陽通便;又如配以黃連,可扶陽瀉熱,成方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大黃、黃連、黃耆、附子),在臨床上常用治脘腹絞痛、泄瀉不暢、嘔惡心煩,更兼汗多、肢冷、脈弱等癥。

4.附子與烏頭雖同屬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臨床應用上略有差異,一般認為附子以補火回陽較優(yōu),烏頭以散寒止痛見長。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皆有劇毒,內(nèi)服須加炮制,入湯劑須經(jīng)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膚破損者則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四逆湯《傷寒論》:附子、干姜、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nèi)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中毒與處理】烏頭堿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堿2毫克。狀癥:先有唇舌發(fā)麻、惡心,手足發(fā)麻,繼之運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燥、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咽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可能突然而死亡。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可用阿托品或異丙基腎上腺素等。必要時可靜注毒毛旋花子,中藥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兩、甘草五錢,或綠豆四兩、甘草二兩,煎服;或用甘草、黃連、犀角煎服解毒。

肉桂

【藥用】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大熱。入肝、腎、脾經(jīng)。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癥。

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適用于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萎、尿頻等癥,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體弱、氣哀血少,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癥。

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于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癥,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藥如黨參、白朮、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炮姜、熟地、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經(jīng)行腹痛等癥。

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一味,亦有相當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干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獨活、桑寄生、杜仲、續(xù)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沖任虛寒、經(jīng)行腹痛,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處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陰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或沖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揮發(fā)油,不宜久煎,須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語】1.肉桂為樹皮,桂枝為嫩枝,兩者同出一本,都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氣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溫通經(jīng)脈。肉桂氣厚,主溫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補腎陽,又可引火歸源,常與附子同用,以治陰寒里盛、腎陽不足而出現(xiàn)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紅、溲清便溏、脈浮大無力等“戴陽”的癥候。

2.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癥。但兩藥各有特點,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氣血寒滯之癥,多于調(diào)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郁經(jīng)閉腹痛等癥,每多選用;又在峻補氣血之中,用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附湯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癥,不宜應用。

干姜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臨床應用】1.用于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脘腹冷痛,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冷、脈微弱等癥

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里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回陽救逆之功,以治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冷等癥。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癥,常與細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附藥】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內(nèi)呈老黃色,供藥用。性味辛苦大熱。功能溫中止瀉,止血。適用于寒癥腹瀉、虛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時出現(xiàn)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癥,常與補氣、補血藥物配合應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數(shù)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于發(fā)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于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癥;干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于治里寒之癥,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jīng)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則不散,比干姜則不燥,其性與炮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干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方劑舉例】理中湯《傷寒論》:人參、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飲,喜唾涎沫。

吳茱萸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應用】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jīng)行腹痛等癥。

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jīng)的郁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臺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luò)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jīng)行后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泄瀉。

2.用于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癥。

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此外,根據(jù)近人經(jīng)驗,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干用。辛烈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根據(jù)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郁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diào)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jīng)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治嘔而腹?jié)M,或干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高良姜(附:紅豆寇)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嘔吐等癥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癥。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于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用。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于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癥。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蜀椒(附:椒目)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大熱。有毒。入脾、胃、肺、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應用】1.用于胃腹冷痛,寒濕泄瀉等癥

本品味辛大熱,善散陰冷,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治胃腹冷痛,可與黨參、干姜、飴糖配伍;治寒濕泄瀉,可配蒼朮、陳皮、厚樸、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熱,布裹溫熨痛處,可奏緩解疼痛之效。

2.用于蟲積腹痛或吐蛔等癥

本品有驅(qū)蛔作用,在臨床上常與驅(qū)蟲藥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對于吐蛔病癥,常配合烏梅、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附藥】椒目:即是蜀椒的種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滿。適用于痰飲喘息,水腫脹滿等癥。一般用量為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蜀椒丸(《外臺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胡椒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癥

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

胡椒又是調(diào)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欲。

【處方用名】胡椒、白胡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散劑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蓽菝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于胃寒嘔吐及脘腹疼痛等癥

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癥,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中,用蓽菝為末揩之,另煎蒼耳湯漱去涎。

【處方用名】蓽菝(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蓽菝丸《世醫(yī)得效方》:蓽菝、炮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瀉之屬于寒者。

畢澄茄

【藥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嘔吐等癥

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癥,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用于寒疝疼痛等癥

本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癥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癥。

【處方用名】畢澄茄(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癥

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用。

2.用于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癥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癥,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jīng)通絡(luò)、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陰疽、跌打損傷等癥。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藥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小茴香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肝、腎、脾、胃經(jīng)。

【功效】理氣止痛,調(diào)中和胃。

【臨床應用】1.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胃腹冷痛等癥。

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用于胃寒嘔吐、食少。

小茴香有調(diào)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于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之癥。

【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系木蘭科常綠小喬木八角茴香樹的果實。性味、功效與小茴香近。用量也與小茴香同。

【方劑舉例】暖肝湯《景岳全書》:小茴香、肉桂、沉香、烏藥、當歸、枸杞、茯苓、生姜。治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藥物

一、溫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濕藥)、肉豆寇(理氣藥)

二、溫中止瀉:炮姜(止血藥)

三、散寒止痛:艾葉(止血藥)

四、溫腎:烏藥、九香蟲、沉香(理氣藥)、鐘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章 開竅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