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道德經(jīng)講義: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夢中家園 2010-06-03

 

輜重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nbsp; 
  “重為輕根”,不輕舉、不妄動者謂之“重”。輕舉妄動者謂之“輕”。輕以重為根,輕與重是對兩種物質(zhì)現(xiàn)象質(zhì)性與數(shù)量的比稱,是物理現(xiàn)象的相對。物質(zhì)的重量,是受萬有引力——地心吸力的作用而來的。倘使物質(zhì)脫離了地心的引力,飄在太空中,便會失去重心的作用,飄浮在空間悠游。人的肉體生命亦是如此,心雖想得比天高,但肉體生命卻不能脫離萬有引力的作用,只能腳踏大地,不能達到想象的自由。道家學說早已實踐完成了人體超越地球引力的實證,才產(chǎn)生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一系列人體生命超越物質(zhì)世界的方法技術(shù),即所謂的“仙圣丹道之學”。
  文中所言的輕重,也是一個哲學概念范疇,是對正確處世做人的一種比喻。世界萬物萬事都含有輕重,輕重的辯證之理比比皆是。君不自重則失民心,人不自重則失靈性。草木之花因其輕而零落,草木之根因其重而長靈。墻頭草因頭重根輕而隨風擺動,參天松柏根植重石而巍然屹立不動。
  重道德而輕名利者則為君子,重名利而輕道德者則為小人。故世間之理,重為輕之根,輕為重之末。古之圣賢治天下,法不輕舉,事不妄動。輕舉者,民心不服,其法必廢;妄動者,其事不周,必招禍患。所以有道之圣人厚重自持,從來都是教民不要輕舉妄動,使輕浮狂躁者歸于自尊自重。
  人的心性為一身之主,治身如治天下,應效法圣人之不輕舉、不妄動,厚重自持,以重德約束心身,則心中之輕浮虛華、無名邪火、六賊魔軍等等,自然敬畏道德,歸伏于重。
  靜與躁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態(tài)現(xiàn)象的相對狀態(tài)。靜守無為,心性平和,順其自然,一心不動者,謂之“靜”。陰邪火旺,好發(fā)脾氣,逞強好勝,私心亂動,妄意不定,輕舉妄為,事好變動者,謂之“躁”。修煉丹道的方法,首先是從習靜入手,久久習靜,便可以舍離后天心性躁動的習性,這也正是太上在第十六章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的原理而來。如此靜習修煉,心性命三修合一,而歸于至靜之極的不動之動,便可以復歸本源,達到“白日飛升”的壯舉,這并非虛言神話,而是有大量歷史記載的真實。當然,這其中修習靜的法則,及其過程和變化,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它的大要的。
  “靜為躁君”的“君”字,其本意為尊。國以君王為尊,小人以君子為尊,人身以心君為尊。“君”就是主宰、樞紐之意。人君不靜則失威,治身不靜則身危。龍靜故能變化,虎躁故易夭損。善于治身、治國者,都是清靜無為,順其自然之道。若落入后天,識心一動,一有所為,失之偏頗,其事必敗。故圣人治天下無為以待其時,靜守以乘其機,故能使天下之躁動者有所凜畏,而不敢妄動。人心之躁動,行事之妄舉,招禍引咎,皆因靜不能制動,德不能化心,陽不能制陰,真水不能伏躁之故。故而水火不濟,陰陽失調(diào),致使心狂意躁,體內(nèi)陰盛陽衰,六賊猖狂,躁妄不畏靜君,君臣顛倒,則心身必然難治也。
  當今世界正處于末法時期。觀今之人類社會,道德滑坡,人性迷蒙,舍本逐末,造成了人心諸多領域的顛倒,事事顛倒,時時顛倒,無不顛倒。人們認假為真,視真為假;以輕為重,以躁為耀。視道德為迂腐,視物質(zhì)為崇高。視謙虛為傻氣,以狂傲為風度。視柔弱為窩囊,以好勝為榮光。視心靈潔凈為輕,以貪圖享受為重。視忠厚儉樸為丑陋,以狡詐榮華為尊貴。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男女不分,長幼無序。不以羞恥為罪,反以荒唐為榮等。
  人們?nèi)绱瞬徽渲貋碇灰椎男悦?,完全在顛倒中生活,自殘作賤難得之身,將毒汁當美酒,視污穢為圣潔,將苦海當天堂,終日泡在物欲濁流的花天酒地中損性害命,不能自醒。蒼天?。『稳漳艿赖滦惺?,德化人間,拯救人們的心靈,邁向光明?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nbsp; 
  “輜”音資。“輜重”是古代一種將帥乘坐而有帷蓋的大車。“輜”是一種運載輕物之車,“重”是運載兵器糧草等重物之車。古代軍隊行軍打仗,皆有輜重車隨后,相對于兵士馳騁疆場作戰(zhàn)而言,輜重車靜守不動。這句經(jīng)文是借物喻道,是說君子終日行事,料理朝政,當以靜與重為本。
  君子是才德出眾之人,其動靜語默之間,皆有天理流行之妙。做人行事,皆以道德倫理為重。應事接物,均以仁義為重。出言無不是從靜心中發(fā)出,作事無不受靜心的駕馭,終日如此言行,這便是“終日行,不離輜重”之義。
  太上在本章中特別注重“重”與“靜”。從道家修煉仙道的理論來講,這個“重”字可以牽強作為重厚沉靜的意義來解釋。后世儒道兩家的修養(yǎng)原理,概括其要,都是以“沉潛靜定”作為修道的根基,所以特別強調(diào)“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是從人生日用的道用上立論的。“輜”字的內(nèi)涵,本是車上裝載的行李對象。“輜重”是車與物的統(tǒng)稱。為什么說“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呢?這正是太上對“人法地”修證層次的引伸。人的生命立足點是大地,大地負載萬物和一切,終日生生不已,運行不息,毫無怨言。雖養(yǎng)育了萬物,但卻從不圖索取與回報,它總是默默無言地靜靜前進著,不斷地輪轉(zhuǎn),而給予所有生命以乳汁滋養(yǎng)。生而為人,應當愛護地球母親,效法地母靜靜地負重載物的精神。尤其是學道之人,更應當效法地母為世人、為眾生無私奉獻,擔負起一切重擔的心愿,不可須臾離開這種為人民、為眾生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的本意。同時也在告誡一切身負重任的領導者,更應當有如此這般的存心,以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輜重”乃載物之車,自古以來,圣人終日行道,不離靜重。軍隊行軍打仗,興師不離輜重。商旅載物運貨,興利也不離輜重。人君終日行事,立體達用,亦不離輜重。輜重又是借物喻理。圣人終日忙天下大事,并非天天乘車載物,而是說圣人雖日理萬機,但也有輕重緩急之分,隨時空運轉(zhuǎn)規(guī)律,遵循自然無為之則,隨機應變,隨緣而遇,所作所為,都在自然規(guī)律之中。同時也在告誡修道者,始終要存持戒之心,胸懷濟世救人的宏大誓愿。故曰“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人們生活在世間,日日時時、事事處處皆有輕重之分,孰輕孰重?全在于心中的掂量和身之把握。駕馭好人生這輛性命之車,使其行進在光明正道上,不離輜重,不忘根本,終日行道,方不負來人世一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雖有榮觀”,“榮觀”者,是指王室貴族所住的宮殿樓闕、富麗豪華之地,也是指世間繁紛華麗、燈紅酒綠等宴樂之所。
  “燕”字通作“晏”,就是安靜的意思。“燕處超然”,就是雖身處鬧市繁華之中,心卻超然于物華之外,猶如遠僻清靜之處。
  這兩句經(jīng)文,是說治天下、治國、治身,應當以無為清靜為重,不要陷入世俗的虛假中。唯道德是從,不隨波逐流而追求虛幻豪華。人皆喜歡追逐世味,隨濁逐塵。唯君子燕然而居,超然清靜,虛明純一,隨時順理。身雖處紅塵之中,心不為物欲所牽。人在花花世界里,不被凡情所妄動。猶如清風明月,無時不悠閑自在。不因富貴享受迷其性,不因貧賤之苦累其心,超然于繁紛的物流之外,這才是坦坦蕩蕩的君子。
  君子仁人處事接物尚且不可輕舉妄動,何況修真人為了生命大事,豈能為“榮觀”所迷,豈能恣情縱欲,貪享世情而害性命呢?如在顛沛流離中的大舜,始終以大孝于天下而存心。又如治平洪水的大禹,九年在外櫛(zhì)風沐雨,三過其門而不入。古人說: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壽。這是善有善報的必然因果規(guī)律。
  一個人若能做到功在天下國家,萬民載德的地位,自然會得到最光榮的酬膺(yīng)??v觀歷史上一代代帝王將相,有幾個能真正放下榮華而修道,而大多數(shù)都是在榮華中了卻暫短的一生,背下沉重的歷史包袱,帶著無限的遺憾而離去。榮華這東西如過眼煙云,只有看透了,才能真放得下。正如隋煬帝楊廣所說的:“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迫人來。”一個真正有道之士,到了這等高位,雖然處在“榮觀”之中,有無比的權(quán)貴享受,但他仍然恬淡虛無,不改本來的樸素。雖然燕然安處在榮華富貴之中,依然能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貴榮華而累其心,這才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奈何萬乘之主”,“奈何”是嘆辭,“萬乘之主”,是指治國的君王,主宰天下的圣人,也指能持之自重、靜守道德的人。“乘”者,坐也,是指古時國君出行所坐的轎車。“萬乘之主”,是指國君統(tǒng)馭天下,處在萬民之上的尊位。國君位處九五之尊,本應以德為本,以天下萬民為重,為眾生造福。
  太上見當時的各國諸候君主們,都不太明白傳統(tǒng)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原則,對當時的國君離道失德十分痛心。因此,他才發(fā)出無限感嘆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所謂“以身輕天下”的語意,是說他們不能自知修身、涵養(yǎng)心性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錯誤,只圖眼前攫(jué)取功利,不顧喪身失命的后果。因此,不但輕易失去了天下,同時也害了自己。君主身系國家民族命運的一國之主,責任重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百姓的家國性命,人民的幸福安寧,都寄托在明君身上。倘若國君不自尊自重,不以道德立身,不理民事,不為民著想,貪圖個人享樂,必然失信于民,辜負民心,這便是國君“以身輕天下”之義。
  人身是一小天地,猶如一個國家,有君有臣有民,心為君主,為一身之統(tǒng)帥,五官五臟,四肢百?。╤ái)皆稱臣聽命。心君道德厚重,正氣充盈,全身皆應之以正,無疾無患,永久健康,這是以明心治身的太平盛世??諆魩熡芯涿裕?#8220;人心是個怪物”。這句話把人的后天主觀識心解析得入木三分,既形象又生動。人心是個變色龍,具有極大的可變性,它可善可惡,可道可魔,可正可邪,可明可暗??勺髡司?,亦可成為不肖小人;可以登上天堂,也可以沉淪地獄。人的性命前途,人生的歷程走勢,全在人心一念之間的機關(guān)上。
  今之世人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也因各人稟性中的缺陷,故皆輕視道德,崇拜金錢萬能,敬重物質(zhì)至上,貪欲妄念難平。從而使身中的心君迷惑顛倒,失重就輕,昏暗不明,不能以德制妄,不能以正壓邪,以致使體內(nèi)小天地里的六賊施虐,陰魔作怪,身無寧日。心君既昏,身中之國必然導向無序化狀態(tài),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欲望愈甚,妄心愈狂,言行失控,自造孽障,疾病叢生,損性害命,將上蒼所賜、父母所養(yǎng)的身心性命白白糟踏,這才是典型的輕視生命于天下。長此以往,未有不自取其患的。人生來世,天理渾全,三寶在身,貴當難勝,身中何嘗不是萬乘之國。若身行輕躁,奢恣輕淫,不尊其氣,不貴其形,不寶其命,不愛其神,自己作賤自己,自取敗壞,將今生難得之人身性命輕拋輕撒,自輕自毀于天下,這正是人生最可悲、最可惜、最可嘆之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nbsp; 
  “輕則失臣”,國君乃一國之主,萬人之上,眾臣百官,諸王諸候,皆稱臣伏首,百姓皆尊而貴之。就人身而言,心為一身之君,全身所有大小系統(tǒng),大至五臟六腑,小至每個細胞,皆為心君之臣民。臣有輔君之責,當盡職盡忠,豈可失乎?假若為君嗜欲不節(jié),昏暗無明,顛險不顧,正氣不足,妄欲常動,不以靜守,這是心君的自輕行為,其結(jié)果必然失去敬威,臣民不服,乃至喪權(quán)失國。這好比國君輕淫浮躁,不以厚重自持,失去尊嚴,民心不服,所以不能以禮使臣,百官必離心離德而去一樣,都是輕視道德、不自律自重的惡果。故經(jīng)言“輕則失臣”。
  所謂“躁則失君”,君有主宰國家之權(quán),理一國之政,為百姓造福之責。國一日不可無君,豈可失乎?但國君若不能以德靜守,荒淫無度,欺壓百姓,必失去民心,人民必將拋棄他。人之大體,心君中立于身,行使主宰之職,豈可不以靜重持正而主臣?假若輕舉妄為,急劇忙迫,不知事之循序漸進規(guī)律,魯莽行事,此即是“自躁”。自躁必然失君,好似國君不以鎮(zhèn)靜自守,不能居中立心,必然失去君之儀威。故言“躁則失君”。
  細想修心之事,亦與此義相同。心君若能泰定,本不可搖動。若心君多變,六神無主,身中之主人必定離位,識神必然乘隙作亂,五官、五臟、六腑的陰神主事,陰勝于陽,個個皆欺侮心君,致使身中之國,國亂民危,身中之天下,未有寧日。由此可知,輕躁是敗身敗國之禍根,靜重是治國治身之本。
  人的生命價值,在于我有一個完整無瑕的身體的存在,志在為天下、為國家建功立業(yè),造福人民。正因為有此身存在,就應該戒懼恐懼,燕然自處,游心于物欲之外,不圖一己之私,而謀天下眾生的利益,才不負天賦所生生命的價值。可是縱觀歷朝歷代的君相們,大多都是只圖眼前私利,而困于權(quán)勢欲望享受之中,以身輕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因此而引伸出太上有“奈何”的一嘆!
  《莊子外篇》有“兩臂重于天下”之說,看起來是為個人自私。但從人道而言,立身愛己,正是大有為于天下的開始,所以儒家才有“孝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的戒言。不修身養(yǎng)身,又怎能擔當起天下國家的大任呢?同時應知,人若無超然出世的修養(yǎng),而貿(mào)然談利益天下國家的大業(yè),正是失其輕重權(quán)衡之處,此即所謂“輕則失臣,重則失君”的另一層含義。  
  【本章說解】  
  此章經(jīng)旨顯示:人當以靜重自持,不可以輕躁而自失。重是輕的基礎,靜是動之主宰。圣人終日行道,不離輜重,雖處繁紛鬧場之中,內(nèi)心卻平靜如水,雖面對滾滾塵流,心中超然而不留一物。人心既為萬乘之主,倘若不守靜體,意馬外馳,言行乖張,輕躁必失其德,妄動必失重根。失去重心,頭重腳輕,焉有不栽跟斗之理?
  本章主要論述“重”與“靜”的重要性,以“輜車”喻重,以“燕處”喻靜,非指一端而言。諸如治國之居重馭輕,兵法之以靜制動,人以清靜治心身等等。道之體主靜,道之用為動,天下萬事,皆當本之以重,主之以靜,方才不離體道。
  “動”與“靜”是傳統(tǒng)哲學觀的重要范疇。萬物皆是內(nèi)靜而外動,有動有靜,以靜為根,以動為變,以靜制動,動而歸根。故“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基本思想,不僅對哲學、醫(yī)學、軍事、政治、修真學、養(yǎng)生學、管理學等,都有重大的影響。而且其中的靜中存養(yǎng),動中省察,動靜相濟,以靜為根,執(zhí)兩用中等辯證唯物思想,對修身養(yǎng)性也是極為重要的指導原則。
  上古圣賢,重以自持而道高天下,靜以自養(yǎng)而德貫古今。心含太極之實理,身備陰陽之和氣,蘊之為德行,用之為事業(yè)。由本而支,自源而流。鼓動之機,如和風時雨;感化之妙,似瑞日祥云。天下欽其德而無欺,萬世被其化而不惑。此乃是“重以靜”之明驗。修道之人,若能以道德自重自靜,不失之于輕,不失之于躁,則心身無不在修,處世應事無所不治。
  自然界處處皆有動靜之理。樹欲靜而風欲動。當大風襲來之時,樹枝樹葉不得已而應,但應過即靜;不得已而動,動過即停。此動此應,并非樹的本意,而是樹隨風勢,不得已而為之的自然現(xiàn)象,毫無后天有為造作的痕跡。修真人混跡世俗,必然面臨腥風濁雨的侵襲,不可能“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也沒有絕對的“世外桃園”躲清閑,而必須勇敢地去面對社會,接受風雨的磨煉與考驗。像蓮藕一樣,根植污泥而不染,化腐朽為神奇。像樹木一樣,在風雨中學會動靜自然。在日常工作、勞動、生活中,去體悟“隨緣而遇,隨遇而安”,“隨風而動,應過即靜”的動靜之理。“樹欲靜而風不止”,“神好靜而心擾之”。只要肉身在,就有識心欲望的萌生。所以修真人必須時時警戒自心,事事止欲生悔,學會以無馭有,在動中取靜,在火中栽蓮。待到養(yǎng)煉純熟時,心中自會呈現(xiàn)“清風明月”,悠然自得。到那時,“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度人船”,何愁不能達彼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