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鬼谷子詳解》 陳蒲清 著作

 sunnymeand0 2010-09-26

價值獨特,色彩神奇代序言

 

 

(代序言)

鬼谷子這個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中。是一個真實而又最具有神秘光環(huán)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是一部有獨特價值而又最富于神奇色彩的書。

《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說鬼谷子是蘇秦和張儀的老師?!端鍟?#183;經(jīng)籍志》在"縱橫家"類著錄了《鬼谷子》三卷,注解說:"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谷。"《史記》和《隋書》認為鬼谷子是隱居在鬼谷的一位研究游說之術(shù)的隱士。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沒有留下真實的姓名。這說明鬼谷子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魏晉時代,道教把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列為經(jīng)典。東晉初年葛洪《抱樸子·遐覽》列道教經(jīng)典137種,其中就有《鬼谷經(jīng)》。后來,道教進一步把鬼谷子列為道教的洞府真仙,號稱"玄微真人":甚至說他出生于黃帝軒轅氏時代,歷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隨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東周時代,重返中國,隱居鬼谷,培養(yǎng)弟子數(shù)百人,在人問數(shù)百歲,后來不知所終。后代關(guān)于鬼谷子的傳說越來越多。明朝馮夢龍所編著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第87回至90回,就講了他收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為徒弟的故事。還有的書說他帶領(lǐng)徒弟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fù)國。又說九天玄女是他的師妹.如此等等。這就給鬼谷子籠罩上了神秘的光環(huán)。

研究《鬼谷子》,首先必須弄明白《鬼谷子》的寫作時代。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今本分為內(nèi)篇12篇與外篇9篇。有的學者懷疑《鬼谷子》是一部偽書。我們經(jīng)過認真考證認為:《鬼谷子》內(nèi)篇除了《符言》篇可能是從《管子》混入的以外,其他11篇都是先秦時代的著作,其寫作者是鬼谷子先生及其弟子們。西漢大學者劉向,在《說苑·善說》中就已經(jīng)引用鬼谷:子的關(guān)于游說之術(shù)的話語.引文長達百字??梢娭辽佟豆砉茸印返哪承﹥?nèi)容在西漢時代已經(jīng)流行了。而且,《鬼谷子》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文字都具有先秦著作的特點?!豆砉茸印吠馄瑒t可能是唐朝人寫作并編入這本書的。

歷代對《鬼谷子》的褒貶很懸殊,我,]應(yīng)該客觀地評價這部書。我們認為其主要價值有四個方面:第一,它總結(jié)了縱橫游說之術(shù).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是戰(zhàn)國縱橫家唯一保存至今的理論專著。第二二.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其他學派的哲學政治思想.可以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幟。第三,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游說修辭術(shù)。第四,它曾經(jīng)被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或運用,對宗教家、軍事家、術(shù)數(shù)家都發(fā)生過影響。他們見仁見智,得出不同的體會。這也可以啟示今天的讀者,啟示人們?nèi)绾握J識本書在今日的價值。據(jù)說,日本人大橋武夫著《鬼谷子》一書.用軍事、外交、政治、商業(yè)等方面人際交往盼實事來印證鬼谷子的理論。頗能中為日用、古為今用。

《鬼谷子》這本書,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如:《東周列國志》第87回已經(jīng)說鬼谷子通天徹地,有各家學問:一是象數(shù)學,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是兵學,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是游說學。出詞吐辨.萬口莫當;四是出世學,修真養(yǎng)性,長生成仙。河南淇縣云夢山至今流傳著《鬼谷子》是一部"天書"的傳說。它講這部書屬于陰性.白天看沒有一一個字,晚上就金光閃閃,內(nèi)容變化萬千。鬼谷子第一晚讀它時。看到的是十三篇縱橫游說之術(shù):第二晚讀它時,看到的是十三篇軍事用兵之法;以后各晚.分別看到了貨殖致富的方法、養(yǎng)性修真大法、推命相面的方術(shù)等等。這些傳說顯然是荒誕不經(jīng)的,繪《鬼谷子》染上了濃厚的神奇色彩。

二十多年前,本人曾經(jīng)應(yīng)三環(huán)出版社之約,寫了一本《白話鬼谷子》,1992年3月約稿,4月交稿,7月就出版了。寫得倉促.校對也倉促,有不少的錯誤,內(nèi)心一直不安。所以.再花了一年多時間,重新鉆研修改,還去到淇縣云夢山參觀了鬼谷子遺跡.寫成了這本《鬼谷子詳解》,希望能夠彌補1992年版《白話鬼谷子》的主要失誤。這本書分為三部分,也是研究《鬼谷子》應(yīng)該下些力氣的三個方面:第一部分是正文的校注翻譯。《鬼谷子》正文,以道藏本為基礎(chǔ),參閱《四庫全書》本、秦恩復(fù)的乾隆刊本與嘉慶刊本,還吸收俞樾《諸子平議補錄》等的研究成果,進行認真校勘?!豆砉茸印酚行┑胤胶茈y解釋,唐朝尹知章所作的為道藏本保留的注釋有許多不如人意甚至誤解原作的地方。因此,我們既尊重并全部保存了道藏本的注釋.又反復(fù)鉆研作了新注.有的篇章的注釋我就修改過十多次。第二部分是考證研究。市面上有些關(guān)于《鬼谷子》的書,只圖宣揚鬼谷子神秘的方面,根本不注意考證,也疏于客觀的研究評價。我們考證了《鬼谷子》的真?zhèn)闻c寫作年代,考證了道藏本注釋的真正作者.從幾個方面力爭客觀地對《鬼谷子》進行評價,還編了內(nèi)篇11篇的詞典。第三部分是資料附錄。我們搜集了歷代關(guān)于《鬼谷子》的資料與傳說,希望能夠?qū)Α豆砉茸印返淖x者與研究者有所幫助。

岳麓書社計劃出一套整理古籍的叢書,我提出愿意整理《鬼谷子》,丁社長立即首肯。后來,我買到并認真閱讀了岳麓書社在1995年出的徐德歡先生譯注的《白話鬼谷子》,覺得那本書有比較高的質(zhì)量。崔顥寫了七律《黃鶴樓》,李白就不再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佩服李白有自知之明,而且我最不愿意與別人競爭、比量。所以,我就告訴丁社長,不打算在岳麓書社出版我這本書。我還跟別的出版社作了初步聯(lián)系。過了不久,岳麓書社的責任編輯曾德明同志反復(fù)勸說我把書稿交給岳麓書社,特別說明徐德歡先生已經(jīng)不愿意再版他的那本書。我是岳麓書社的老作者,所以,我恭敬不如從命。就把稿件交給了岳麓書社。也許可以以文會友,結(jié)識徐德歡等對《鬼谷子》有研究的朋友們。寫作本書的過程中,還得到浙江省圖書館、湖南師大圖書館、長沙大學圖書館負責人以及陳祺、蔡夢麒、周冰冰等同志的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謝意。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鬼谷子》注譯導(dǎo)讀

 

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逞干戈,尚游說"的時代。戰(zhàn)場上的軍事家與外交場上的縱橫家,都非?;钴S,決定著國家的安危??v橫家在諸侯各國之間游說,或者主張合縱(以蘇秦為代表),即東方六國縱向聯(lián)合,共同抵抗強大的秦國;或者主張連橫(以張儀為代表),即以秦國為核心,分別跟六國結(jié)盟,各個擊破??v橫家們被人們稱為"捭闔縱橫之士",他們主要的游說手段就是捭闔之術(shù)?!豆砉茸印肥强v橫家的理論著作,所以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是"捭闔"。"捭"(b01敗),是打開的意思;"閻"(色合)是閉合的意思。所謂"捭闔",從游說的角度看,"捭"就是公開說出自己的意見,并引發(fā)對方說出意見;"闔"就是保持沉默,讓對方先說出他的意見。推而廣之,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進行游說,誘導(dǎo)對方,求同存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了解人才.使用人才。道藏本及《四庫全書》本的題解云:"捭,撥動也;闔,閉藏也。凡與人言之道,或撥動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閉藏之,令自言,示其異也。"

捭闔第一
【正文】

粵若稽古①,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②。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③,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聯(lián)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⑤。變化無窮,各有所歸⑥: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⑦。是故圣人...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quán)量能,校其伎巧短長⑧。

【注疏】

①粵若:發(fā)語詞(語首助詞),無具體詞義。稽:考察。此四字是模仿《尚書·堯典》的開頭。

②圣人:道德、智慧杰出的人物。眾生:普通民眾、先:先覺者,引導(dǎo)者,道藏本注:"若,順;稽,考。圣人在天地之間觀人設(shè)教。必順考古道而為之。首出萬物以前人,用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故為眾生兜。"按:道藏本的注解.過去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是蕭梁時代的陶弘景所作,稱之為"陶注"。我們認為,它實際上是唐朝尹知章所作(見本書考證)。

③陰陽:古代哲學觀念,代表世界對立兩統(tǒng)...的性質(zhì)以及由此形成的萬事萬物。陽象征雄性、剛健、熱烈、積極,陰1象征陰性、柔順、冷靜、消極。命物:為萬物命名,辨別萬物,役使萬物。道藏本注:"陽開以生物,陰合以成物。生成既著,須立名以命之也。"

④門戶:途徑,道理。籌策:計算,洞察。萬類:萬物。達:通曉。聯(lián):征兆?!兜啦亍繁咀?聯(lián)",《四庫全書》本作"朕",兩字形近,且爵通用。守司:掌握,運用。道藏本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兇之淺者,其惟知機乎?故日知存亡之門戶也。萬類終始,人心之理,變事匕聯(lián)跡,羹不朗然玄悟,而無幽不測.故能籌策達見焉。司,主守也。門戶,鼴上存亡l戶也。圣人既達物理終始,知存亡之門戶,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兩趣存也。"

⑤之:往,到達?!兑饬帧芬淖?及"。道:規(guī)律。手毅,方法。一:同一。道藏本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日其道一也。"

⑥所歸:歸宿,歸屬,表現(xiàn)。道藏本注:"其道雖一,行之不同,故日變化

無窮;然而,有條不紊,故日各有所歸也。"

⑦或:有的。弛:松弛,放松。張:拉緊。道藏本注:"此二者,法象各異,

施教不同。"

⑧一:專一,自始至終。《意林》引文無"一"字。度權(quán)量能:審查、估量對方的權(quán)謀與能力。"度",《四庫全書》作"廣"。校:考察測定。伎巧:即技巧。道藏本注:"政教雖殊,至于守司門戶則一,故審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之也。權(quán)謂權(quán)謀,能謂材能,伎巧謂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度量其謀能之優(yōu)劣,??计浼壳芍L短,然后因材而用。"

【正文】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①。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②。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③。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④;闔而捭之,以求其利⑤。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⑥??膳c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⑦。離合有守,先從其志⑧。

【注疏】

①賢: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不肖:不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仁:慈愛。義:適宜,講究原則。一本無"仁義"二字。俞樾《讀書余錄》(后人輯錄為《諸子平議補錄》)認為,"仁義"是衍文。差:差別,等級。道藏本注:"言賢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

②無為:道家哲學概念,即順應(yīng)自然的規(guī)律與變化?!独献印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牧:看守,管理。道藏本注:"賢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闔而異之。智之與勇,可進而貴之;愚之與怯,可退而賤之。賢愚各當其分,股肱盡其力,但恭己無為,牧之而已矣。"

⑧有無:指才能的有無.實虛:指表現(xiàn)的囊假。見:表現(xiàn)出來。志意:志向與思想。"以其實虛",俞樾《讀書余錄)) 為,"以"通"與"...本作"與其實虛"。道藏本注:"言任賢之道,必審定其材術(shù)之商無,性犍之虛實。然后,隨其嗜欲而任之,以見其志意之真?zhèn)我病!?

④微排:試探性地反駁。反:反復(fù)闡述。指:旨意,真蜜主張。道藏本注:

"凡言事者,則微排抑其所言,撥動以反難之,以求其實憾、、"

⑤闔:指對方閉口不說話,捭:使動用法,促使對方殲11說話。利:指對方追求的利益、目標等。道藏本注:"實情既得,遙自閉藏兩撥動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⑥同其情:使雙方思想棚問異其誠:分辨出對方的濺意。道藏本注:

"開而同之,所以盡其情;異之,所以知其誠也,"

⑦可:贊同。原:探究、分析審明",一本詐"明審"道藏本注:"凡有所言,有町,有不可。必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舞。"

⑥離:乖離,不相合,從其志:掌握對方的思想。從:跟鈦,掌握道藏本注:

"計謀雖離合不同,但能有所執(zhí)守,則先從其志以盡之.以擷戚敗之歸也"

【正文】

郎欲捭之,貴周;郎欲閹之,貴密①。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②。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jié)萁誠也②、皆見其權(quán)衡輕重,乃為之度數(shù),圣人因而為之慮④;其不中權(quán)衡度數(shù),圣人因而自為之慮⑤。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⑥。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麗去之⑦。捭闔者,天地之道⑧。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Ⅳ閉,以億萬物⑨。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⑩。

【注疏】

①周:周詳。密:隱秘。道藏本注:"言撥動之,貴蕊周遍;閉藏之,貴其隱密,"

②微:微妙。追:追隨,相合。道藏本注:"而此二者,皆須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為得也。"

③料其情:探測對方的虛實真假。道藏本注:"料謂簡擇,結(jié)謂系束。情有真?zhèn)危薯毢啌?;誠或無終,故須系束也。"

④皆:都。一本作"既"。權(quán)衡:權(quán)是秤錘,衡是秤桿,是測量輕重的工具度數(shù):標準。為之慮:為對方謀劃。道藏本注:"權(quán)衡既陳,輕重自分。然后為之度數(shù)。以制其輕重,輕重因得所,而為設(shè)謀慮,使之道行也、"

⑤中:符合。自為之慮:為自己另作考慮.道藏本注:"謂輕重不合于斤兩.K短不充于度數(shù),便為廢物,何所施哉?圣人!=是自為謀慮,更求其反也。"⑥納:收藏不用。道藏本注:"謂中權(quán)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納而減之、"

⑦取:采取。去:離開。道藏本注:"誠者,閹而取之;不誠者,闔而去之。"⑧天地之道:自然的根本大道。道藏本注:"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故謂天地之道。"

⑨變動陰陽:使陰陽發(fā)生變化。四時開閉:四季運行?;f物:使萬物化育。道藏本注:"陰陽變動,四時開閉,皆捭闔之道也??v橫,謂廢起也,萬物或開以起之.或闔而廢之:"道藏本斷句為:"以化萬物縱橫。"

⑩縱橫:交錯,各種變化。忤:抵觸,不相合。必南此:一定要遵循捭闔之道。道藏本注:"言捭闔之道,或反之令于彼,或反之覆來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從捭闔而生,故曰必此王。"俞樾《讀書余錄》云:"反出、反忤四字.衍文也。此文當讀至萬物絕句,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復(fù),必南此矣。其文甚明。寫者衍反出反帕二,四字,陶氏遂于橫字絕句,反出、反復(fù)、反忤并列為三義,雖l為之說,不可通也。"

【正文】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①??谡?,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②。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人③。故關(guān)之以捭闔,制之以出人④。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⑤。陰陽其和,終始其義⑥。故言"長生"、"安樂"、"雷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日"始"⑦。故言"死亡"、"憂患"、"貧賤"、"善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⑧。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日"始";富善雌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日"終";言惡以終其謀⑨。

【注疏】

①大化:最根本的變化。豫:通"預(yù)",預(yù)先。一本在"說之變也"后,還有一句:"吉兇大命口焉。"道藏本注:"言事無開閹,則大道本化,言說無變。故開閉者,所以化大道,變言說。事雖大,莫不成之于變化,故必豫之,吉兇系焉。"俞樾《讀書余錄》認為"大化"的"大"字是衍文,他說:...大字,衍文也。道之化,說之變.相對成文。注云:言事無開闔.則大道不化,言說元變。故開閉者,所以化大道,變言說。注中大字,乃陶氏旅以足句,正文本無大字。猶言說之言,亦陶氏加以足句。正文率無寄宇也。正文大字即涉注文而衍。"

②心:古人認為心是主管思維與精神的器官。遘藏本注:"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門戶也:神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③志意:志向愿望。喜欲:愛好欲望。思慮:思索考感。智謀:智慧謀略。

道藏本注:"凡此八者,皆往來于口中,故日由門戶出入電。"

④關(guān)、制:控制。道藏本注:"言八者若無開闊,事或不爺。故關(guān)之以捭聞?wù)?,所以制其出?

⑤默:沉默不說。道藏本注:"開言于外,故曰陽也;閉情于內(nèi),故日陰也。"

⑥和:和諧、平衡。終始:開始與結(jié)束。義:寰,適宜、遘藏本注:"開閉有節(jié),故陰陽和;先后合宜,故終始義。"

⑦尊榮:地位高而榮耀。顯名:名聲遠揚。愛好:受至《寵愛信任。道藏本注:"兒此曾欲人之生,政日始,日陽。"

⑧棄損:被拋棄、被損害。"棄損"疑是"棄捐"之誤,因為"棄捐"(拋棄)與"愛好"(寵信)是相對的。道藏本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日陰,日終。"⑨諸言:各種言論。言善:談?wù)撌虑榈暮锰?、利益,從積極方面談?wù)?。始其事:謀劃事情的開端。言惡:談?wù)撌虑榈膲奶帯⑽:?,從消極方面談?wù)?。終其謀:結(jié)束謀略,結(jié)束談?wù)?。道藏本注?謂言說者,有于陰言之,有于陽言之,聽者宜知其然。"

【正文】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①。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以下求小,以高求大③。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人,無所不可④??梢哉f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⑤。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⑥。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⑦。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人:陽還終始,陰極反陽⑧。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⑨。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jié)陽,施以力也⑩。陰陽相求,由捭闔也⑩。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⑩。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疏】

①以陰陽試之:從陰陽兩個方面試探。道藏本注:"謂或撥動之,或閉藏之.以陰陽之言試之.則其情慕可知。"

②陽:指性情陽剛的人,積極進取的人,地位高的人。崇高:高大,指內(nèi)容積極高遠。陰:指性情退縮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卑?。旱托。竷?nèi)容微小切近。道藏本注:"謂與情陽者言,高以引之;與情陰者言,卑以引之。"

③求:適應(yīng)。下:即前文的"卑小"。?。褐钢鞠蛭⑿≌?。高:即前文的"崇高"。大:志向遠大者。道藏本注:"陰言卑小,故日以下求小;陽言崇高,故日以高求大."

④無所不可:任何地方、任何場合都可以。道藏本注:"陰陽之理盡.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百子全書》本,將注解混入正文。⑤"可以"四句:《百子全書》本闕。人:普通人:家:具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國。天下:指周王朝統(tǒng)治的全中國。道藏本注:"無所不可,故所說皆可。"

⑥無內(nèi)、無外:指可以無限地發(fā)揮。道藏本注:"盡陰則無內(nèi),盡陽則

無外。"

⑦益損:增加或減少。去就:離開或走近.倍:通"背"。背離。反:通"返",返回。御:控制,主宰。道藏本注:"以道櫚成E益,以事裰賊曰損;義乖日去,志同日就;去而遂絕日倍,去而復(fù)來日反.凡此不出陰陽之情.故日皆以陰陽御其事也。"

⑧此六句講陰陽的相互作用與轉(zhuǎn)化一本作:陽動麗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道藏奉注:"此砉上下相成.由陰陽相生也。"

⑨德相生:以道德相互感化,形相成:以皤見的表現(xiàn)相互幫助。

⑩苞以德:以道德去包容。苞:通"包"。施以力:以力量去施行。道藏本

注:"此言上以爵祿養(yǎng)下,下以股肱宣力。"

⑩相求:互相追求,互相結(jié)合?道藏本注:"上孵以能相求者.由開閉

而生也。"

⑥說:游說。道藏本注:"言既體天地,象陰陽,故其漱可以說人也。@圓方:指不同的表現(xiàn)或手段,道藏本注:"天圓地方,七下之義也。理盡開閉,然后生萬物,故為萬物先。此出入。放圓方之門戶。"

【白話譯文】

考察古代的歷史便可知道,圣人在天地之間是普通民眾的引導(dǎo)者。他觀察陰陽二氣的開合變化來為萬物命名,掌握萬物的規(guī)律。他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洞察萬物的始終,領(lǐng)悟人們的心理,發(fā)現(xiàn)變化的征兆,從而能掌握住關(guān)鍵。所以,圣人在普天之下,從古到今,都遵守同一的大道。然而事物是變化無窮的,各有不同的歸宿。有的陰,有的陽;有的柔,有的剛;有的開放,有的閉合;有的松弛,有的緊張。因此,圣人專一地掌握住關(guān)鍵,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順序,衡量人們的權(quán)謀和才能的優(yōu)劣.比較技藝的短長。

賢能和不賢,聰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慈愛與堅持原則,是有差別的,應(yīng)該區(qū)別對待。有的要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絕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以輕賤.有的可以推崇。要順應(yīng)自然之道對待他們。當要重用某人時,便要周詳?shù)嘏袛嗨袥]有才能,為人是真誠還是虛假,根據(jù)他的嗜好來發(fā)現(xiàn)他的志向、思想。再試探性地駁斥他的言論.反復(fù)闡明自己的見解,從而探尋對方的真實情況,注重于了解到他的志向主張。如果對方閉口不說,要想法使他開口.以了解他追求什么利益。然后,或者開口向?qū)Ψ秸故咀约旱南敕?,或者表示沉默,以進一步試探對方。向?qū)Ψ秸故咀约旱南敕ǎ怯觅澩霓k法使雙方思想相合;向?qū)Ψ奖硎境聊怯梅磳Φ霓k法來試探對方的誠意。對方贊同或者不贊同,一定要審察清楚他的計謀,考察雙方意見同異的根源。意見乖離或者相合,有一個根本點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對方的思想。

如果想開啟發(fā)動,以周詳為貴,不可草率;如果想閉合不動,以隱密為貴.不可泄漏。周詳和隱密的可貴,在于它的微妙,并與自然之道相合。開啟發(fā)動,是為了探測對方的虛實真假;閉合不動。是為了爭取對方的真誠合作。首先全部了解他對事物重要與否的判斷,再確定處理標準.并對他的意見進行思考謀劃。如果對方的意見不符合要求.就要針對情況自己獨立另行考慮。所以說。通過開啟發(fā)動之后,對適合的計謀要拿出實施,對不適合的計謀要收藏不用:通過閉合觀察之后.了解到對方有誠意便爭取他,了解到對方無誠意便離開他??傊?,開啟和閉合是與自然之道相符合的辦法。天地通過開啟和閉合,使陰蜀二氣發(fā)生變化,使四季交替運行,萬物化育生長。游說中的縫橫變化,對道理的反復(fù)闡述.都必定通過開啟與閉合的途徑。

開啟與閉合,是自然之道的最重要的變化,也是游說之辭的主要變化。一定要預(yù)先周詳?shù)匮芯块_禽變化的方法??谑切牡拈T戶,心是精神的主宰。人們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謀等,都通過口這座門戶說出來。所以,要用開肩和閉合的變就來控制思想的表達。所謂"捭",便是開啟,便是說話,便是陽所謂"閡",便是閉合.便是沉默,便是陰。說話要陰陽協(xié)調(diào),始終適宜。講長生、安樂、富貴、尊榮、揚名、寵愛、財利、薅意,這鋌是"陽",這便堪"始";講死亡、憂患、貧賤、困苦、受辱、拋棄,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罰,這便是"陰",這便目妒終"。各種言論屬于陽一類的,都叫做始,它從正面宣傳利益好處,扶藤使事情有~個好的開端;各種言論屬于陰一類的,都叫做終,它從反面鬣傳危害壞處,從而結(jié)束不適當?shù)闹\略。

開啟和閉合的方法,要從陰陽兩個方面試探。跟性情陽剛、積極進取的人說話,內(nèi)容要高遠積極;齦性情溺柔、消極退守的人說話,內(nèi)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意論來逡應(yīng)志向微小的人,用高昂的言論來適應(yīng)志向遠大的人。根據(jù)這個辦法游說,沒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沒有什么對象不可說服。蔭游說普通人,可以游說大夫,可以游說諸侯各國,可以游說天下、從小的方面人手,可以小得不能再??;從大的方面著眼,可以災(zāi)得不能再大。增加或損害.離開或接近,背離或返回,都用陰陽殲合之道來控制。陽活動前進,陰靜止隱藏;陽活動外出,陰隱藏人內(nèi)。陽反復(fù)運動.轉(zhuǎn)化為陰;陰發(fā)展到極點,轉(zhuǎn)化為阮。憑陽筑活動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進感化;憑陰氣靜止的人,要用可繡的行動相互幫助成功。從陽的方面去追求陰,要用德符去包容澍方;從陰的方面去接近陽,要盡力氣去辦事。陰陽相互追求,相蕊結(jié)合,必須通過開啟與閉合的途徑。這便是天地間的陰陽之道,也是游說別人的方法。它是辦好萬事的先決條件,也是方正、圓融等各種手段變化的途徑。

【評析】

本篇分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講圣人是大道的體現(xiàn)者.是群眾的引導(dǎo)者,他們最能掌握陰陽開闔之道。第二個層次講圣人利用開闔之道來了解人才,使用人才。第三至第五個層次講如何運用開闔之道進行游說:第三層講實行開闔之術(shù),必須周詳而隱秘,及時取舍;第四層講確定游說的內(nèi)容,必須符合開闔之道:第五層講采取開闔手段,必須針對不同的對象。

本篇的特點是吸收先秦時代的哲學成果,以陰陽學說作為"捭闔"之術(shù)的理論基石?!独献印氛f:"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萬物負陰而抱陽。"《周易·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謂之變"。本篇則云:"圣人在天地之間,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本篇把一切陽剛的進取的舉動和事物,都稱為"捭",即哲學上的"陽";把一切陰柔的退讓的舉動和事物都稱為"闔",即哲學上的"陰"。所以,《鬼谷子》本篇具有明顯的哲學意義,從縱橫游說之術(shù)的角度說,它把游說實踐提到了哲學的高度;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把陰陽學說的應(yīng)用范疇推廣了,推廣到了具體的政治人事活動領(lǐng)域。本篇的陰陽開闔思想是全書的總綱,以下各篇都具體體現(xiàn)這種思想。

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們的活動方式或游說內(nèi)容,可以跟本篇相互印證。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戰(zhàn)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公元前?--前317年)的游說活動,就是典型?!稇?zhàn)國策·秦策一》中記載蘇秦游說秦惠王,鋪張秦國的實力勸其并吞天下說:"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蔗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這就是"捭"的充分體現(xiàn)。但是,蘇秦游說惠王時剛出茅廬.只知道開.不知道闔,更沒有摸透惠王的真實思想,所以失敗了。蘇秦吸收失敗教訓(xùn),又"引錐刺股"地刻苦鉆研游說之術(shù),再次出山.接連游說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囊王、齊宣王、楚威王.開闔并用.取得了巨大成功,促成六國合縱撬秦,使天下相安近三十年。他在游說中還明確提出了"隰陽"的概念。如《戰(zhàn)國策·趙策二》記載.他游說趙肅候時說:"愿犬王慎薤出于口也。請屏左右.白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鬼谷子先生戰(zhàn)另一個高足張儀(公元前?--前309年),在游說各圈時也熬鎩地運用了捭闔陰陽之術(shù),《戰(zhàn)國策·秦策一》中記載張儀游說寨惠王說:"今秦地形,斷長續(xù)短,方數(shù)千里;名師數(shù)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這就是"捭"的充分體現(xiàn)。他在鋪張秦的國力與成就之居,話題一轉(zhuǎn),講秦國的不足:謀臣不忠,不懂得運用連橫的外交手;段。這就是"闔"。然后再回到"開".勸惠王聽從自己的連橫主張,"一舉破天下之從(合縱).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王之名"。他開闔并用,所以取得了成功。他到各國游說,破壞臺縱,建鼗連橫,在外交方面為秦并吞六國鋪平了道路。

《戰(zhàn)國策》大量運用寓盲,也是服務(wù)于開闔乏術(shù)的?!稇?zhàn)國策·燕策二》記載,趙國準備攻打燕國,蘇代(蘇秦的弟弟)為了燕國的利益,就趕往趙國,對趙惠王說了"鷸蚌棚爭"這貝著名的寓言故事,最后說:"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爭以弊太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蘇代的目的是勸阻,其手段是先說斂事而隱藏外交目的。這就是"闔"的表現(xiàn)?!稇?zhàn)國策·齊策一》中昀"海大魚"故事,也體現(xiàn)了"闔"。靖郭君就是齊威王的小子髓嬰,"薛"是他的封地。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薛修筑城墻,而基拒絕門客的勸阻。有個門客說:"我只請求說三個字,多說一個字,寧愿接受烹刑。"靖郭君于是接見他,他說:"海大魚。"馬上轉(zhuǎn)身就跑。靖郭君制止他說:"留下來說吧。"他說:"我不敢拿性命當兒戲。"靖郭君說:"不懲罰你,說下去。"門客這才說出正面的理由:"大魚在水中,什么也不怕,一旦離開水就完了?,F(xiàn)在,齊國就是您的水。齊國能夠信任你.保護你,你就不必在薛筑城;如果失掉齊國的信任、保護,即使把薛的城墻筑得天一樣高,也沒有什么作用。"田嬰終于醒悟.停止了筑城的愚蠢行為。這個門客進諫的目的和方式,都和蘇代相同。當然,運用寓言也可以達到"開"的目的。如:《戰(zhàn)國策·燕策一》,郭隗勸燕昭王任用自己,以進一步招致天下的賢人。他先說了"千金買駿骨"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一個侍從受國王派遣去尋求千里馬,他用五百金幣買下了一匹已經(jīng)死了的千里馬的頭骨。國王責備他。他說,這樣做可以表明尋求千里馬的誠心,不久.就會使天下人送來千里馬。果然,不到一年就送來了三匹千里馬。郭隗講完故事后說,大王如果任用我這個才能一般的人,表明您重視人才的誠心,那么,天下的人才就會接踵而至。燕昭王受到寓言啟發(fā),筑宮拜郭隗為師。不久,樂毅、鄒忌、劇辛等分別來到燕國,使殘破的燕國很快強大起來。

反應(yīng)第二

【題解】

《說文解字》云:"反,覆也。""反"的本義是把一個東西翻轉(zhuǎn)過來,引申為"返回"、"反復(fù)"、"反面"、"反而"等義項。本篇的"反"字.常與"覆"字對舉使用,主要使用"反復(fù)"這個義項,也可兼容其他義項。"應(yīng)"在本篇中的含義是反應(yīng)、應(yīng)和。本篇作為一種游說之術(shù).主要含義是:通過正面或魘面地反:復(fù)觀察、了解、辯說.準確地掌握對方的反應(yīng),包括心理、語言等方面的反應(yīng),以便緊緊抓住對方,并準確地制定自己的基本策略。道藏本與《四庫全書》本的題解云:"聽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難之;彼因難以更思.必有以應(yīng)也。"

《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二"游說下",引用本藕時,把本篇叫做《反覆》篇。"覆"有翻轉(zhuǎn)、覆驗的含義。"反"、"覆"二字,互文成義,有翻來覆去的意義.指對事物應(yīng)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反復(fù)思考。本篇開宗明義就大談"反"與"覆",故有人認為本篇應(yīng)該定名為《反覆》。

【正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①。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④。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③。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④。不可不察⑤。

【注疏】

①大化者:指教化眾生的圣人、無形:指"道",事物的本原,陰陽變化的法則?!独献印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易·系辭上》:"形麗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藏本注:"大化者,謂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無形者,遭也。動必由道,故日與無形俱生。"

②反:翻過來,返回,重復(fù)。覆:翻過去,反面。此:字,互文成義,有翻來覆去的意義.指對事物應(yīng)該從正反兩個方面魘復(fù)思考。古、來、今:過去,未來.現(xiàn)在。"知己",一本作"知此"。道藏本注:"畜大化圣人,稽眾審己,舉事慎重.反復(fù)詳驗。欲以知來,先以觀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舉無遺策。動必成功."

⑧動靜:行動與停止。道藏本注:"動靜,由行止也。虛實,由真?zhèn)我?。?/p>

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

④覆:覆會,覆核,驗證。道藏本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會于

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⑤察:仔細考察。道藏本注:"不審則失之于幾,故不可不察。"

【正文】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①。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yīng)必出②。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③。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④。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⑤。若猶張置網(wǎng)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⑥。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wǎng)也⑦。常持其網(wǎng)驅(qū)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⑧。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⑨。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

定基⑩。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⑩。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注疏】

①動:處于動態(tài)。靜:處于靜觀狀態(tài)。因:順著。道藏本注:"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觀辭,則所得明。"

②求:探求。應(yīng):反應(yīng),應(yīng)和。道藏本注:"謂言者或不合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難之,使自求之,則契理之應(yīng),怡然自出。"

③象:象征或比喻,用象征或比喻性言辭來說明事理。比:類比,可供比較的先例。"其有象比",俞樾《讀書余錄》認為,"其",當作"既"。道藏本注:"應(yīng)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當觀其次,令得自盡。象謂法象,比謂比例。比,謂類比也。"

④有聲:指語言。道藏本注:"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

⑤釣語:誘導(dǎo)對方說出真實想法或情況的啟發(fā)性、試探性的話語。道藏本注:"得魚在投餌,得語在發(fā)端。發(fā)端則語應(yīng),投餌則餐來。故日釣語。語則事合,故日合事。明試在于敷畜,故日得人實也。"

⑥若猶:好像。若猶,一本作"若",一本作"其".鼴"d屠):捕野獸的網(wǎng)。

取:捕獲。會:會聚,指野獸出沒多的地方。霹:通"伺",偵察,等候。

⑦道:此處指方法,指說話恰如其分。道藏本往:"張網(wǎng)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賢贛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日釣人之網(wǎng)也."

⑧道藏本注:"持釣人之網(wǎng),驅(qū)令就職事也。或乖。教遂不言;無比如此,

則為之變常易網(wǎng),更有以動之者也。"

⑨報:回應(yīng),合符,適合。牧:牧養(yǎng),引申有觀察、控制的含義。道藏本注:"此言其變也。報,猶合也。謂更開法象以動之。既合其;0,其情可見,因隨其情而牧養(yǎng)之。"俞樾《讀書余錄》云:"此牧字,當訓(xùn)察。"

⑩反往、覆來:指反復(fù)交談,了解對方。定基:確定綦本策略。道藏本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來而就職,則奇策必申。故言有蒙比,則口無擇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

⑩重、襲、反、覆:都是反反復(fù)復(fù)的意思《左傳·哀公-年》:"事不再令,卜不襲吉。"襲就是重復(fù)的意思、或?qū)?襲"解釋為襲擊,不妥。道藏本注:"謂象比之言,既可定基,然后,重之,襲之,反覆之,皆謂再三詳審,不容謬妄,故能萬事允愜.無復(fù)失其辭者也。"

⑩誘:誘導(dǎo)。道藏本注:"圣人誘愚,則閉藏之,以知其誠;誘智,則撥動之,以盡其情。咸得其實,故事皆不疑也,"

【正文】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①。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②。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③。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④。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⑤。欲開情者,象麗比之,以牧其

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⑥?;蛞虼耍蛞虮?,或以事上,或以牧下⑦。此聽真?zhèn)瓮?,得其情詐也⑧。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⑨。皆以先定,為之法則⑩。以反求覆,觀其所托⑩。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⑥。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yīng)不失⑩。如媵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注疏】

①反聽:從正反各方面了解,反復(fù)了解?;蛘J為,反聽是收閉視聽,心中暗通大道。變鬼神:指鬼神不測的變化。情:通"誠",真實情況。道藏本注:"言善反聽者,乃坐忘遺鑒,不思玄覽,故能變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會。夫鬼神本密,今則不能.故日變也。"

②當:適當,合理。道藏本注:"言既變而當理,然后牧之道審也。"

③定基:決定基本的策略。道藏本注:"情明在于牧審,故不審則不明;審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則不審。"

④還:返回;或認為通"旋",旋轉(zhuǎn)。道藏本注:"謂言者于象、比有變,必有反辭以難之,令其先說,我乃還靜以聽之。"

⑤反:相反,反而.,瞼(o簡):眼睛的外皮。作動詞用,指眼皮下垂閉合。引申為一般的閉合。與:給予。道藏本注:"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誘致之。故欲聞彼聲,我反靜默;欲彼開張,我反瞼斂;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與。如此,則物情可致,無能自隱也。"

⑥開情:開誠相見?!兑?#183;乾·文言》:"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易·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道藏本注:"欲開彼情,先設(shè)象、比而動之;彼情既動,將欲生辭,徐徐牧養(yǎng),令其自言。譬猶鶴鳴于陰,聲同必應(yīng)。故能以實理相歸也。"

⑦因:順著。上:上級,君主。下:臣下,民眾。道藏本注:"謂所言之事,或因此發(fā)端,或因彼發(fā)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⑧此:指以上的方法。情詐:真誠與欺詐。遭藏零牲:"謂莫偽、同異、情詐,因此上事而知也。"

⑨動作:舉止,行動。見:表觀,體現(xiàn)。式:模式.撼范。道藏本注:"謂動作言默.莫不由情與之蹬入。至于或喜或怒,杰由此情以見其式也。"

⑩先定:預(yù)先的決斷。道藏本注:"謂以上六者,臀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則可為。"

⑧覆:回復(fù)。托:寄托。道藏本注:"反于彼者,昕以求覆于此,因以觀彼

情所托.此謂信也。"

⑩雌雄:指高低、強弱。己欲平靜:一本作"己欲乎靜"。道藏本注:"知人在于見情。故言用也。謂聽言之道,先自平靜。溉得其蘸,然后察其事,或論序萬物.或分別雌雄也。"

⑩微:微小的征兆。類:嗣類的事物。遴藏本注:溺所言之事,雖非時要.然觀此可以知微.故日見微知類。"

⑩內(nèi):內(nèi)部,內(nèi)心。射:射擊,引申為猜測。符:符繁,古代傳達信息的憑證物.用竹木或金屬制作,刻上文字記號。剖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zhí)一半,使用時驗證兩半是否相合。道藏本注:"聞其富,則可镩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則情原必盡。故能量能射意,乃無一失,若合符契。"

⑩媵(69騰)蛇:傳說中的神蛇?!短炎右粍駥W》:罐蛇無足麗飛。"《爾雅》郭璞注:"龍類,能興云霧而游其中也。"零文還認為它有決定禍福的本領(lǐng)。羿:后羿,神話中的射日英雄。道藏本注:。媵蛇所糍,禍福不差;羿之引矢.命處輒中。聽言察情,不異于此,故以相況池。"

【正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④。其相翱也,若比目之魚②。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③;其見彩也,若光之與影也④。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緘,舌之取燔辮⑤。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痰⑥。如陰與陽,如陽渴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⑦。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志⑧。進退左右,以是司之⑨。己不先定,牧人不正⑩;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⑩。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⑩。

【注疏】

①始己:始于己,從自己開始。道藏本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從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須知己。"

②相知:相互了解。比目魚:據(jù)說是海洋中的一種只有一只眼睛的魚類,故兩條魚常常并排在一起游泳。常用以比喻相互依存的親密關(guān)系?!稜栄?#183;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呂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道藏本注:"我能知己,彼須我知,必兩得之,然后圣賢道合,故若比目之魚。"

③伺:伺察,了解。響:回聲。道藏本沒有這九個字。

④見形:發(fā)現(xiàn)情況。道藏本注:"圣賢合則理彰,猶光生而影見。"按:道藏本以上幾句作:"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秦恩復(fù)校本找出《太平御覽》所引用的《反應(yīng)》篇文字是:"其和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注日:"和,答問也。因問而言,申敘其解,如比目魚相須而行;候察言辭往來,若影之隨形、響之應(yīng)聲。"

⑤磁石:能夠吸鐵的磁性礦物,又名吸鐵石。鋮:同"針"。燔(6凡)骨:燒烤好了的鳥獸肉。道藏本注:"以圣察賢,復(fù)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緘,舌之取燔骨。"

⑥微:微妙。見:發(fā)現(xiàn)。道藏本注:"圣賢相與,其道甚微;不移寸陰,見情

甚疾。"

⑦相與:相互結(jié)合。圓方:代表圓融與方正,也代表天與地(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道藏本注:"上下之道,取類殷肱,比之一體,其來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陰與陽;其相形也,猶圓與方。"

⑧圓:指圓融靈活的方法。道:引導(dǎo)。方:指方正直率的方法。事:從事,辦理。道藏本注:"謂向晦入息,未見之時,當以圓道導(dǎo)之;亦既出潛離隱,見形之后,即以方職任之。"

⑨進:前進,任用。退:后退,隱退。左;向左,貶瀨(左遷)。右:向右,升職(右調(diào))。司:主管。道藏本注:"此言用人之道,或升進,或黜退,或貶左,或崇右.一惟上圓方之理。故日以是遵司之"

⑩牧人:管理別人。道藏本注:"方圓進退,若,辱先定,則于牧人之理不

道其正也。"

⑧忘情:遺忘真實情況,即沒有掌握真實情況。失道:偏離了正道,遭藏本注:"用事不巧,則操末續(xù)顛,圓鑿方枘,情道兩失。故日忘情失道也⑩策而無形容:策略巧妙而沒有外在表現(xiàn),沒有菠跡可尋。天神:指自然神妙的最高境界。道藏本注:"己能審定.以之牧人。至德潛暢,玄風遠扇,非形非容,無門無戶。見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謂之天神也。

【白話譯文】

古代化育眾生的圣人,是與大道共同生存的。他返過去觀察以往,翻過來驗證將來;返過去了解古代,翻過來了解將來:返過去了解別人,翻過來了解自己。事物動靜虛實的道理,如果跟現(xiàn)在和將要發(fā)生的情況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韻歷史.從而尋求出正確答案。事情往往有通過研究古代而驗證覡在的情況,這是圣人的教導(dǎo),我們不可以不仔細考察。

別人在講話,這是動;我沉默不說,這是靜。要順著對方的話,了解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如果對努話語中有不合真實的情況,便反復(fù)詢求,對方一定會應(yīng)和,把真實情況說出來。語言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的方法來表達內(nèi)容,事物一定有可供類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類比,就可以觀察對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謂"象",便是用語言象征所要表達的某耪事物;所謂"比",便是用言辭反映可供類比的先例。然后,根據(jù)蠢形的道理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啟發(fā)誘導(dǎo)的話如果合符事理,便弼使對方回答,從而了解到他的實在情況。這就好像張開捕獸的網(wǎng)去捕捉野獸,只要在野獸出沒頻繁的地方多設(shè)置一些網(wǎng),伺察等候著,就一定能捕捉到野獸。方法適合事理,對方當然會自己說出一切,這便是一張釣人的網(wǎng)。自己經(jīng)常拿著這張網(wǎng)驅(qū)使對方上網(wǎng)。如果對方發(fā)言不合,不肯接近,便改變方法來對付。用形象的語言打動對方,投合他的內(nèi)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從而控制住他。彼我雙方,一來一往,反復(fù)交談:而且語言有象征反映的內(nèi)容,又有可供比較的先例。因此.在反復(fù)交談中可以判斷出基本情況,確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反復(fù)復(fù),周密審核,使各類事物都名實相副。圣人誘導(dǎo)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確定無疑地取得成功。古代善于從正反兩面反復(fù)了解事物的人,往往采用鬼神不測的變化手段來了解真實情況。他的變化適當合理,他的觀察非常詳細。如果觀察不詳細周密,得到的情況便不清楚;得到的情況不清楚,決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詳。運用象征和類比,變化莫測,對方一定有返回的言辭,自己回過頭來聽取。想要聽到對方的聲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張開,反而先收攏;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奪取,反而先給予。想要使對方開誠相見,就用象征性的語言試探,并說出先例,從而誘導(dǎo)對方發(fā)言。相同的聲音自然會彼此呼應(yīng).相同的事物必然歸結(jié)為相同的道理?;蛘唔樦@種道理,或者順著那種道理,或者用來侍奉君長,或者用來管理臣民。這就是聽話能分辨真假、能了解彼此間的異同、能掌握對方是忠誠還是欺詐的途徑。舉動、言談、歡喜、憤怒,都要通過這種途徑.并體現(xiàn)出這種規(guī)范。以上一切,都以預(yù)先的決斷作為準則,而不能掉以輕心。通過反復(fù)的言辭試探,求得對方答復(fù),再觀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內(nèi)容。使用這種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靜,才能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他所說的事情,探討萬事萬物,分辨勢力強弱。即使對方所說不是自己當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憑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類的情況。這就好像要想了解別人而能深他的內(nèi)部,從中衡量出他的才能,猜中他的想法,就會跟符節(jié)一樣相合,不會發(fā)生失誤。又會像媵蛇一樣,指陵哪里,不差分毫;像后羿一樣.開弓射箭,百發(fā)百中。

所以說.要了解外界的人和事物.首先從琴解自己開始。雙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魚一樣?;諌蚣皶r掌握對方的言辭,就好像發(fā)出聲音就會有回聲一樣:能夠及時掌握對方的表現(xiàn),就好像有光線就會出現(xiàn)陰影一樣。了解囪己的人,他審察別人的言論不會發(fā)生失誤,就好像用磁石去吸鐵針,又好像用舌頭去吮已經(jīng)烤熟的骨肉。他結(jié)交別人.方式狠微妙。他發(fā)現(xiàn)情況,反應(yīng)很迅速。他的方法,有時陰柔,有時#E}剝,陰柔與陽剛相互結(jié)合;有時圓轉(zhuǎn),有時方正,方正與圓轉(zhuǎn)相孽搭配。如果情形還不清楚,便采用圓轉(zhuǎn)靈活之道來引導(dǎo)對方:如果情形已經(jīng)清楚,就用方正直率之道來處理事情。前進,后退,向左,向右,都要堅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確定,處璦事情便搴會巧妙,這便叫做"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見,再去管理別人,策略巧妙而不見痕跡,沒有誰能懂得其中訣竅,這便達到了自然神妙的境界,可以叫做"天神"。

【評析】

本篇分四層:第一層講要運用"反覆"的方法,了解過去、現(xiàn)在、將來,了解自己和對方,觀今鑒古,知己知彼。第Z-層講要善于誘導(dǎo)對方發(fā)言,靜聽對方的發(fā)言,反復(fù)推敲,擎握真實情況,以確定自己的謀略。第三層講反應(yīng)之術(shù)要善于變佗,特別是善于從不同的角度變化,善于以柔克剛,從而達到"覽徽知類"、鬼神不測的境界。第四層講要了解別人,首先必須了解自己.自己有了定見,才能正確而靈活地運用各種策略,進退宜如??傊酒岢隽?反復(fù)斟酌"、"以靜制動"、"知之始已"等說服對方的原則,本篇在講如何誘導(dǎo)對方時,還提出了"象比"與"釣語"這兩個專有名詞。所謂"象",有"形象"、"象征"的含義,"象其事"就是用象征或比喻之類的具體形象的語言去闡述抽象的事理。所謂"比",就是通過可供類比的先例使對方信服。運用"象比",就可以借助形象而有力的語言表達出幽微無形的事理,從而說服對方,這就是"釣語"。本篇說理,不僅層次井然,而且形象生動,運用了多個獨特的比喻。如:釣人之網(wǎng)、比目之魚、響之隨聲、影之隨光、后羿射日。

本篇受《周易》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如《易·乾·文言》云:"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易·中孚·九二》云:"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本篇則說:"同聲相呼,實理同歸。"《周易》說:"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本篇則說:"象者.象其事?"

本篇受《老子》的影響更加明顯?!独献印吩疲?反者,道之動。""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本篇則說:"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戰(zhàn)國策》中的策士們是精通"反應(yīng)"之術(shù)的?!肚夭呷匪涊d的范睢說秦昭王的故事,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范睢從魏國逃到秦國后.認真分析了秦國的政治形勢:秦昭王大權(quán)旁落,受到太后與四個當權(quán)大臣(包括其舅父穰侯魏冉)的控制;而昭王不愿意受這種控制.卻苦于沒有人為他出謀劃策。于是,他向昭王上書說:"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于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昭王體會到話中有話.于是派車把他接進宮內(nèi)。昭王屏推左右的一切人,然后請教說:"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只是回答:"唯唯。"過了一會,昭王再請教,范睢又是回答:"唯唯。"第三次也一樣。昭王說:"先生不幸教寡人乎?"這時,范睢才開口說:"我是外地來的小臣.跟大王交情很淺,不了解大王的內(nèi)心;而我要講的內(nèi)容,牽涉到您的骨肉之親和大臣。所以我不敢輕易地說。您害怕太后,又被奸臣控制,處境孤危,國家也危險。這就是我害怕的事情。我個人的生命并不重要,我的死亡如巢能夠換來秦國的興盛.那比活著更有價值。"于是誘導(dǎo)秦昭王說出了真心話:"先生何必這樣說呢?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全都說給寡人。先生不要懷疑寡人的真心。"范雌這才癇昭王詳細地分析了秦國的內(nèi)外形勢,并說:"現(xiàn)在國外都只知遭秦國有太后,有穰侯等四個當權(quán)大臣,不知道有你這個國王。我擔心后代的秦王不是您的子孫。"于是,昭王下決心,任用范睢為相,廢太后,驅(qū)逐穰侯等四個權(quán)臣,并且對范睢說:"過去,齊桓公得到管仲,尊稱他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范難的整個游說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本篇所說的"欲聞其聲。反默"、"同聲相呼,實理同歸"的理論。范睢當權(quán)后,在國內(nèi)加強了王權(quán);在國外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為秦的強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內(nèi)捷第三

【題解】

捷( 1白建),是緊密結(jié)合的意思。它與"楗"(門栓)、"鍵"(鑰匙)是同源詞。"內(nèi)",特指內(nèi)心世界。"內(nèi)捷"作為游說之術(shù),其含義是:向君主進獻說辭,要深入到君主的內(nèi)心世界,使雙方的關(guān)系就像門栓和門、鑰匙和鎖一樣緊密結(jié)合,寨密無間。道藏本與《四庫全書》本的題解云:"捷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內(nèi)情相得,然后結(jié)固而不離。"本篇的原文也說得非常明白:"內(nèi)者,進說辭;捷者,捷所謀也。"總之,運用"內(nèi)捷"之術(shù)的目的是取得君主的信任.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是"得其情",即了解到對方的真實情況、真實思想。

【正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①;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②;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③。事皆有內(nèi)捷,素結(jié)本始④?;蚪Y(jié)以道德,或結(jié)以黨友,或結(jié)以財貨,或結(jié)以采色⑤。用其意,欲人則人,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⑥。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人無哄⑦。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注疏】

①遠而親,近而疏:遠、近指血緣或親戚關(guān)系;親(親密)、疏(疏遠)指實際上的交往關(guān)系。道藏本注:"道合,則遠而親;情乖,則近而疏。"

②就:走近,靠攏。用:任用。去:離開。求:尋求,征召。道藏本注:"非其意,則就之而不用;順其事,則去之而反求。"

③日:每天。御:通"迓"(ya),迎接,歡迎。相思:想念,渴望。道藏本注:"分違,則日進前而不御;理契,則遙聞聲而相思。"

④內(nèi)捷:內(nèi)心思想相合。素:素來,平。結(jié):建立關(guān)系。本始:開始,開端。道藏本注:"言或有遠之而相親、去之反求、聞聲而思者,皆由內(nèi)合相持,素結(jié)其始。故日皆有內(nèi)捷、素結(jié)本始也。"

⑤或:有的。黨友:志趣相同的朋友。財貨:金錢、貨物。如臣下向君主進獻珍寶玩好,君主賞賜臣下金錢爵祿。采色:此處主要指美女。道藏本注:"結(jié)以道德,謂以道德結(jié)連于君,若帝之臣,名為臣、實為師也;結(jié)以黨友,謂以友道結(jié)連于君,王者之臣,名為臣也,實為友也;結(jié)以財貨,結(jié)以采色,謂若桀紂之臣,費仲、惡來之類是也。"

⑥用其意:根據(jù)對方的意圖而結(jié)交。入:進入。出:外出。道藏本注:"自人、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隨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間也。"

 

⑦蚨(夫)母:昆蟲名,又名"青蚨"。間:問隙。聯(lián):征兆,跡象。道藏本注:"蚨母,蝰蝤也。似蜘蛛。在穴中,有蓋。言蚨母養(yǎng)子,以蓋覆穴,出入往來,初無間聯(lián),故物不能止之。今內(nèi)提之臣,委曲從君以國結(jié)。無有間隙,亦由是也。"此外,晉朝千寶在《搜神記》卷卜一中記載了關(guān)于蛺母的另一種古代傳說:"形似蟬而稍大,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奠于,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盈涂錢八十一文.以}子斑涂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fù)飛歸,輪轉(zhuǎn)無已。"

【正文】

內(nèi)者,進說辭;犍者,捷所謀也①。故遠弱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②。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③。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④。故El!: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⑤。得其情乃制其術(shù)⑥。此用可出可人,可捷可開⑦。

【注疏】

①內(nèi)者進說辭:使所說的話進人對方內(nèi)心。此"內(nèi)"字,作使動詞用,楗所謀:使謀略與對方吻合。此"捷"字也是使動用法。撼,道藏本注:"說辭既進,內(nèi)結(jié)一君,故曰內(nèi)者進說辭也;度情為謀,君必持而不舍,故日捷者楗所謀也。"俞樾《讀書余錄》認為:"內(nèi),讀為納。"一內(nèi)鍵者,瀾納鍵于管中。"按1錢曾"述古堂"手抄本,在"捷所謀也"下面還有段文字:"欲說者務(wù)穩(wěn)度,計事者務(wù)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yīng)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捷,往應(yīng)時當也。夫內(nèi)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nèi)者,若管取捷。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魄神,合蛩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絡(luò)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為謀也。"盧文騮曾經(jīng)根據(jù)手抄本校訂,秦恩復(fù)嘉慶十年的刊本也根據(jù)這個手抄本復(fù)校。

②陰德:暗中相德,即思想吻合。道藏本注:"陰德,謂隱私相德也。"③策不得:謀略不適當,不符合君主的心。事中來:所謀劃的事情.被后來的情況命中應(yīng)驗了。道藏本注:"謂所言當時未合,事過始駭,故日中來。"④施:措施,辦法,建議。待:期待。道藏本注:"謂所行合于己謀,待之以決其事。故日遙聞聲而相思也。"按:自"故遠而親者"至"合于謀待決事也",跟《鄧析子》相似。

⑤見逆:被拒絕。見非:被非難,被否定。道藏本注:"言不得其情、類而

說之者,必北轅適楚。陳軫游秦,所以見非逆也。"

⑥情:真實情況。制:制定,實現(xiàn)。術(shù):謀略,主張。道藏本注:"得其情,

則鴻遇長風,魚縱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行其術(shù)也。"

⑦此用:用此,即使用這種方法。道藏本注:"此用者,謂【得】其情也,則

出入自由,捷開任意也。"

【正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捷萬物①。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②。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③。欲合者用內(nèi),欲去者用外④。外內(nèi)者,必明道數(shù),揣策來事,見疑決之⑤。

【注疏】

①立事:處理事務(wù)。此:指上文提到的"得情"。道藏本注:"言以得情立

事,故能先知可否。萬品所以結(jié)固而不離者,皆由得情也。"

②由:通過,從中經(jīng)過。道藏本注:"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義、道德以下

事也。"

③詩:《詩經(jīng)》,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書:《尚書》,我國上古的文獻匯編集。取:即采取。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外交、游說場合,往往引用《詩經(jīng)》、《尚書》中的片言只語,用來作為說服的工具。損益:減少與增加,有斟酌、研討的含義。道藏本注:混,同也。謂先考《詩》、《書》之言,以同己說。然后損益時事,議論去就也。"

④合:結(jié)合。去:離開。用:運用。內(nèi):指靠攏、避取的方法。外:指疏遠、退讓的方法。道藏本注:"內(nèi)謂情內(nèi),外謂情外。得情自含,失情自去,此蓋理之常也。"

⑤道數(shù):遵術(shù)的規(guī)律。道藏本注:"言善朗內(nèi)外者,必明識道術(shù)之數(shù),預(yù)

揣來事,見疑能決也。"

【正文】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①。治名人產(chǎn)業(yè),嚼捷而內(nèi)合②。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捷而反之③。內(nèi)痘得藤外不留說,而飛之④。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⑤。若欲去之;因危與之⑥。環(huán)轉(zhuǎn)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④。

【注疏】

①失計:失算,發(fā)生錯誤。道藏本注:"既能明道術(shù),故策無失計;策無失計,乃可以立功建德也。"

②治名:辨察名分,指從政治上確立君臣豹職分,一種版本作"治民",那就是輔助君主治理民眾。人產(chǎn)業(yè):指經(jīng)濟方面,使國家增加財富。道藏本注:"理君臣之名,使}二下有序;入賦稅之業(yè),使遠近無差。上下有序,則職分明:遠近無差,則徭役簡。如此,則為國之基。故日楗麗內(nèi)合也。"

③上:君主。暗:昏庸。不治:不料理政治事務(wù)。;:臣下。寤:醒悟。道藏本注:"上暗不治其任,下亂不寤其萌。如此,天下無邦,域中曠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麗興,故日撼而反之。"

④自得:自鳴得意。留說:采納別人的主張。飛:指"飛鉗"(見本書第五篇)之術(shù)。道藏本注:"言自賢之主,自以所行為得,麗不醞賢者之說,如此者,則為作聲譽而飛揚之,以釣觀其心也。"

⑤命:命令。迎御:指接受。道藏本注:"君心既善已,必自有命來召己;即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⑥危:指危懼之心。道藏本注:"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qū)⑽Ec之辭

矣。"俞樾《讀書余錄》認為:"危,讀為詭。古字詭與危通。"

⑦環(huán)轉(zhuǎn)因化:像圓環(huán)一樣轉(zhuǎn)動,順應(yīng)對方的變化。退:隱退。儀:法式,法則。道藏本注:"去就之際,反復(fù)量宜,如員環(huán)之轉(zhuǎn),因彼變化,雖傍者不知所為。如是而退。可謂全身大儀。儀者,法也。"

【白話譯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很復(fù)雜微妙。有的血緣關(guān)系疏遠,思想上卻很親密:有的血緣關(guān)系親近,思想上卻很疏遠。有的人接近靠攏,卻不被任用;有的人離開朝廷,卻被尋找征召。有人每天都'腳

出現(xiàn)在面前,卻不受歡迎;有人只遠遠地聽到名聲,卻很渴望想而裔二念。凡是這一切情況,都決定于所進獻的主張跟君主的思想感情彘是否吻合。那些被親密、被任用、被歡迎的人是由于所進獻的主竺張跟君主思想相合,早就發(fā)生了根本聯(lián)系,一12,心相印。君臣之間基的關(guān)系.有的靠道德彼此結(jié)合;有的是志趣相同的伙伴;有的使上用錢財物質(zhì)拉攏:有的靠進獻美女來討歡心。能夠揣摩對方意圖

而相互結(jié)交,那么,想進就可以進,想出就可以出;想親密就可以親密.想疏遠就可以疏遠;想接近就可以接近,想離開就可以離開;想征召就可以征召,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好像青蚨蟲一樣,母蟲一定要細心地保護它的幼蟲,無論出入,都沒有間隔的跡象。自由往來,沒有誰可以阻止。

所謂"內(nèi)",便是使進獻說辭能夠深入君主的內(nèi)所謂"楗",便是使自己的謀略與君主相合。所以,血緣關(guān)系疏遠而思想親密的,一定是暗中思想相合;血緣關(guān)系親近而思想疏遠的,一定是彼此志向不合??繑n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一定是謀略不恰當:離開君主反而被征召的.一定是所謀劃的事在后來應(yīng)驗了。每天出現(xiàn)在君主面前卻不受歡迎,一定是建議措施不合君主之意:遠遠聽到聲譽便想念的,一定是諜略相合,期待他前來決斷大事。所以說,凡是不了解同類情況便想做事,就一定會遭到拒絕:凡是不了解內(nèi)心想法便進行游說,就一定會被人非難。只有了解到真情,才能制定并實現(xiàn)自己的謀略。使用這種辦法可以進.可以出,可以相合,也可以離開。

所以.圣人立身處事,遵循這種規(guī)律來預(yù)先解情況,從而跟各種人和事物相互緊密結(jié)合。他通過道德、一義、禮樂、計謀等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采取《詩經(jīng)》、《尚書》中的語句,使之跟自己的說法相同,或者增添些內(nèi)容,或者減少些內(nèi)容,再仔細研討在當前情況下自己應(yīng)該如何辦:是結(jié)合呢還是離開。如果想要結(jié)合.便從進取方面努力,以求思想與君主吻合;如果想要離開,就采取消極的辦法,盡量退避。無論是積極進取還是消極退避.都一定要通曉道術(shù),這樣才可以揣測計劃未來的事情,發(fā)現(xiàn)疑難之處才可以迅速決斷。

策略上沒有失誤之處,便可以立功建德;辨察名分,確立君臣秩序;增加財富,使國家富強,這便叫做"捷而內(nèi)合",即謀略被采用、思想相吻合的意思。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胡亂行事而不覺悟.那么進獻謀略就會遭到拒絕,自己要反身而退。這便叫"捷而反之"。如果君主自鳴得意麗不接納外人的建議,便使用"飛鉗之術(shù)",即放出恭維贊揚的話語使對方上鉤。這就是所謂"飛之"。如果君主有命令來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發(fā)揮作用,實行自己的主張,這就是"迎而御之"。如果想要離開,便要心存戒懼地與君主結(jié)交。這就是"因危與之"??偠灾?,要做到像圓環(huán)一樣靈活轉(zhuǎn)動,順應(yīng)對方情勢的變化,使誰也憑法了解自己的計謀:隱退也往往是一種全身的大法。

【評析】

"內(nèi)捷"是說向君主進獻說辭,首先要深入了解真實的情況和君主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才能使雙方緊密結(jié)合,關(guān)系親密無間。全篇分四層:第一層分析君臣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復(fù)雜微妙.血緣關(guān)系與實際關(guān)系往往相反。因此,要取得君主的信任,不能靠血緣或親戚關(guān)系,不能靠已有的地位,而要使用其他手段,才能達到心心相印,親密無間。第二層講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與真實心理,是游說成功或失敗的關(guān)鍵。文中提出:"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shù)。"第三層講要明"道術(shù)",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靈活地運用"內(nèi)捷"之術(shù)。本篇說:"內(nèi)者,進說辭;捷者,捷所謀也。"以上三層(第一、第二、第三層),實際上是闡述"內(nèi)"(進說辭),即如何才能使君主接受自己的游說,其中包括"素結(jié)本始"、"見類得情"、"明道數(shù)"。第四層是講"捷"(楗所謀),即如何跟君主結(jié)交的問題,提出要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包括"捷而內(nèi)合"、"捷而反之"、"飛之"、"迎而御之"、"因危與之",總之要圓轉(zhuǎn)靈活。

《莊子·庚桑楚》篇說,老子教導(dǎo)后學時,使用了"內(nèi)捷"與"外捷"這兩個詞。在該篇中,"內(nèi)捷"的意思是閉塞內(nèi)心:"外捷"的意思是閉塞耳目。那是講修道應(yīng)物的方法。本篇把道家全真養(yǎng)性的方法運用到游說之中,成為一種游說之術(shù)。

《戰(zhàn)國策·趙策四》中的"觸龍說趙太后",是謀臣成功運用"內(nèi)捷"的范例。趙太后新當權(quán),秦國乘機進攻,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太后的小兒子到齊國作人質(zhì),才肯發(fā)救兵。缺乏政治素養(yǎng)的趙太后不同意,并堅決拒絕群臣的進諫。溺愛幼子的本能與手中的大權(quán)結(jié)合,使她固執(zhí)而盛氣凌人,不可理喻。群臣束手無策。在危急關(guān)頭,觸龍挺身而出,把趙太后說得心悅誠服。他的說辭特點:一是求其所同。他首先說自己年老有病,因此關(guān)心太后的健康;太后說身體不適,他馬上就向太后介紹自己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兩個老人之間,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距離,為游說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二是投其所好。他故意為自己妁小兒子請求充當皇宮的衛(wèi)士,尋找到與溺愛小兒子的趙太后之潤的共同語言,誘導(dǎo)太后說出"丈夫亦憐愛其少子"的話語。然后,抓住時機,以"甚于婦人"四字為主腦,闡述父母愛子女應(yīng)該"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觸龍先動之以情,后喻之以理,所,取得了成功。其他臣子之所,遭到拒絕,其原因就是本篇所說的:"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這個故事,完金符合本篇所說的"欲合者用內(nèi)"的理論,即深入了解君主的內(nèi)心世界,使彼此感情融洽,為接受游說創(chuàng)造條件。本篇講的"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0是"內(nèi)捷 "飛鉗"之術(shù)的結(jié)合,我們將在《飛鉗》篇討論。

 

 

《鬼谷子》卷上

 

抵巇第四
【題解】

抵.舊讀z(紙),意義是"擊";"抵"本身也有接觸的含義。擊、接觸,都可以引申為處理、利用。蜮,讀x(戲),意義是裂縫。抵蜮.就是針對社會所出現(xiàn)的裂縫(即各種矛盾與問題)而采取不的對待手段:或加,補救,使其恢復(fù)原來的狀態(tài);或因勢利導(dǎo),建立新的秩序。道藏本的題解云:"抵,擊實也;蜮,釁隙也。墻崩因隙。器壞因釁。而擊實之,則墻器不敗。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營置。人事亦由是也。"《四庫全書》本的題解,沒有"更有所營置,人事亦由是也"這11個字。

《捭闔》、《反應(yīng)》、《內(nèi)捷》三篇討論的是具體的游說之術(shù),《抵蜮》篇則不是討論具體的游說方法,而是討論游說之士從政的原則與態(tài)度。

【正文】物有自然,事有合離①。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

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②。城者,罅也;罅者,峒也;峒者,成大隙也③。城始有聯(lián),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城之理也④。

【注疏】

①物有自然:萬物都有自然之理,即有規(guī)律可尋。合:相合。離:背離。道藏本注:"此言合離,若乃自然之理。"李善《文選注》引用說:"鬼谷子日:物有自然。"

②反:通"返"。往:過去。來:未來。反往以驗來:即回頭考察過去以預(yù)測將來。道藏本注:"察詞觀情,則近情可見;反往驗來,則遠事可知。古,猶今也。故反考往古,則可驗來。故日反往以驗來。"

③罅(xa夏):裂縫,漏洞。峒:山間的溪谷,指大裂縫。與"澗"字同義。道藏本注:"隙大則崩毀將至,故宜有以抵之也。"

④聯(lián)(ze鎮(zhèn)):征兆。抵:即采取措施對待裂縫。塞:堵塞。卻:退卻,排除。息:平息。匿:隱藏,消失。得:取得,取代。道藏本注:"聯(lián)者,隙之將兆,謂其微也。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來者,可抵而卻;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崩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深知此五者,然后善抵蛾之理也。""卻",《百子》本作"郄",誤。

【正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①。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②。經(jīng)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③。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謀,皆由抵蛾。抵蛾隙,為道術(shù)④。

【注疏】

①危:指危險的征兆。道藏本注:"形麗上者,謂之圣人。故危兆才形,朗然先覺。"

②獨保其用:指獨自保持清醒,精神不受予擾。因化說事:順應(yīng)自然變化之道來分析事物。道藏本注:"既明且哲,故獨保其用也。因化說事,隨機逞術(shù),通達計謀,以經(jīng)緯識微,而預(yù)防之也。"

③經(jīng):經(jīng)始,開始。秋毫之末:形容最細微的事物。秋天鳥的毛最細微,稱"秋毫";末:末端。揮:揮動,此指成長壯大。太山:大山;或指"泰山"。本:樹的根本部位,此指山腳。道藏本注:"漢離祖以布衣登皇帝位,殷湯由百里馭萬邦。經(jīng):始也。揮:動也。"

④施外:施行于外界,對"獨保其用"而言。兆萌:萌芽的征兆。牙:古"芽"字。孽:通"蘗",樹木被砍伐以后,在根部重新生長出的新芽。有的注者認為,"兆萌",即眾民,百姓;"牙孽",即妖孽。這種解釋似于訓(xùn)詁無據(jù)。道藏本注:"言化政施外、兆萌芽孽之時,托圣謀而計起。蓋由善抵蛾之理,故能不失其機。然則蛾隙既發(fā),乃可行道術(shù)。故目抵蠛隙為道術(shù)也。"

【正文】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圣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城罅①。圣人見萌牙城罅②。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虻秩绱?,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⑧。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④。諸侯相抵,不可勝數(shù)。當此之時,能抵為右⑧。

【注疏】

①分錯:混亂而分裂。分,一本作"紛"。讒賊:用卑劣言行傷害好人?!镀堊?#183;修身》:"傷良日讒,害良日賊。"竄:逃竄。匿:隱藏。作:興起。相惑:相互蒙蔽、相互猜疑。相伐射:相互殘殺攻擊。道藏本注:"此謂亂政萌芽,為國之城罅。伐射,謂相攻伐而激射。"

②萌牙:道藏手抄本作"萌芽"。

③塞之:堵塞裂縫,使恢復(fù)往常態(tài)勢。得之:乘機取代,建立新秩序。此:指"塞之"。彼:指"得之"。反之:返回原來的狀態(tài)。"反",通"返"。覆之:使之覆滅。道藏本注:"如此,謂抵而塞之;如彼,謂抵而得之。反之,謂助之為理;覆之.謂因取其國。"

④五帝:《史記·五帝本紀》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他們都是禪讓傳國。如:帝舜是帝堯的臣子,他協(xié)助堯治理國家,流放四兇,整治洪水,使國家恢復(fù)安定。三王:夏、商、周三代開國的君主。夏啟用武力消滅有扈氏,建立新的夏王朝。商湯討伐無道的夏桀.建立新的商王朝。周武王討伐無道的紂王,建立新的周王朝。道藏本注:"五帝之政,世間猶可理,故日抵而塞之,是以有禪讓之事;三王之事,世間不可理,故日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⑤諸侯: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各個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相抵:互相攻擊.或取代君位。如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田齊取代姜齊。右:崇尚,尊崇。道藏本注:"謂五伯時。右.由上也。"

【正文1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峨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也③。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④。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⑤。

【注疏】

①自天地之合離終始:意思是開天辟地以來,萬事萬物自始至終都有合有離。道藏本注:"合離謂否泰,畜天地之遭正觀尚有否黍為之隙,義況于人乎?故不可不察也。"

②此道:指抵喊之道。道藏本注:"捭闔,亦否泰也。體大道以經(jīng)人事者,

圣人也。"

③天地之使:天地的使臣,意即體察天地之道。道藏本注:"后天而奉天

時.故日天地之使也。"

④上合:指與當權(quán)者互相結(jié)合,輔佐他治理國家。下檢:指約束民眾,收拾局面。道藏本注:"上合,謂抵而塞之,助時為治;檢,謂抵而得之,束手歸己也。"

⑤因、循:都是遵循的意思。守神:把握精神,即順應(yīng)天地之間的規(guī)律。道藏本注:"言能因循此道,則大寶之位可居,故能為天地守其神祀也。"

【白話譯文】

萬事萬物都有自然而然的道理,事物在發(fā)菠過程中,有時相合。有時背離。有時近在眼前卻看不鞋,有時遠在天邊卻了解得很清楚。近在眼前卻看不到的原因,是不能考察對方的言辭;遠在天邊卻了解得很清楚的原因,是能夠借鑒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而測驗將要發(fā)生的事。所謂"蛾",便是裂縫的意思,裂縫不及時堵塞,便會成為大裂縫,使得事物崩裂。裂縫開始發(fā)生時是有征兆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對待它:或者堵塞,或者排除,或者使事故平息,或者使事故消失;如果已經(jīng)無法挽救了,便用新的事物來取代它。這就是抵蠛的道理。

事物出現(xiàn)危險征兆時,圣人便能察覺。他熊獨自保持清醒認識.精神活動不受干擾,順應(yīng)變化之道來分析事物,因而能通達計謀,辨析細微的現(xiàn)象。萬物開始時,經(jīng)常都微小得像秋天鳥毛的末端;一旦成長壯大,就像泰山的山腳那樣巨大穩(wěn)固。圣人把他的智謀用于處理外界情況時,不管征兆如便細微,都要運用"抵城"之術(shù)。針對裂縫采取措施的抵蛾之術(shù),是一種道術(shù)。

天下分裂紛亂,上面沒有英明的君主,公侯大臣沒有道德,小人當權(quán).毀謗和殘害好人.有能力的人不被任用,圣智的人遠遠逃避躲藏,貪圖財利、虛偽欺騙的人到處活動。君臣互相蒙蔽,國家土崩瓦解,互相殘殺攻擊,百姓流離失所,父子分隔,親友反目成仇。這種情況便叫做產(chǎn)生了裂縫。圣人見到產(chǎn)生了裂縫,便用各種方法來治理它。如果世界還可以治理,便采取措施堵塞裂縫:如果已經(jīng)不可挽救,便用新的秩序來取代它?;蛘哂眠@種措施治理,或者用那種措施治理;或者使它返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或者使它翻轉(zhuǎn)覆滅。上古時代,五帝相互禪讓,發(fā)現(xiàn)裂縫便及時堵塞;夏、商、周建立新王朝,除掉原來的暴政,建立新的秩序。這都是歷史上的先例?,F(xiàn)在,諸侯之間乘人裂縫的事,數(shù)也數(shù)不清。在這種時代,能及時采取抵蠛措施的人便是值得推崇的人。自開天辟地以來.萬事萬物都會有裂縫產(chǎn)生,不可以不仔細觀察研究。觀察的方法是運用捭闔的手段。能夠用抵城之道來研究處理事物的人.便是圣人。圣人便是體現(xiàn)天地自然之道的使者。世上沒有什么裂縫可處理,他們便深深隱居,等待時代召喚;時代發(fā)生裂縫,可以采取措施時,他便出來謀劃。他能夠與國君遇合,取得信任;也可以約束民眾,取而代之。他能夠遵循這種方法,掌握住天地間的神妙變化。

【評析】

本篇講抵蜮之術(shù),即如何對待社會矛盾的措施。全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講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合有離,都會產(chǎn)生裂縫,產(chǎn)生矛盾,從政者一定要善于觀察矛盾的征兆,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蛾始有映,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這五種態(tài)度中,本文后面所著重闡述的是"可抵而塞"與"可抵而得"。第二層講事物和矛盾都是從細微發(fā)展到巨大的,圣人能夠抓住事物的危險征兆采取措施。第三層講天下裂縫擴大、矛盾激化時,要分別采取兩種措麓:可以補救,就協(xié)助當權(quán)者補救:不可以補救,就取而代之。第四層講抵蠛之術(shù)是一種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圣人之道.人們應(yīng)該根據(jù)時代的要求靈活應(yīng)用。本篇列舉了從上古的五帝、三王,到當代諸侯的歷史事件,以證明自己的"可抵而塞"或"可抵而得"的觀點。

本篇是《鬼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篇,也是受正統(tǒng)思想攻擊得最厲害的一篇。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統(tǒng)治者的立場來看待并處理社會矛盾.而是站在一種比較公正的立場來贛待并處理社會矛盾。他公開宣布:國家發(fā)生了矛盾,還可以挽救的話,就協(xié)助當權(quán)者挽救:如果國家已經(jīng)腐敗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這種觀點,把當時的民本思想推向了極致,接近了民主思想的邊緣。這種觀點,只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產(chǎn)生的土壤,有宣傳的空間。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沒有高度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專制制度.有作為的臣下取代無能的君主的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統(tǒng)計,"弒君三十二,亡國五十一"。《漢書·劉向傳》的統(tǒng)計。"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如:晉國豹三個大夫,就取代晉國,建立了韓、趙、魏三個新的政權(quán);齊圜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來的姜姓齊國而建立了田姓的國君。上古時代,湯伐桀、武王伐紂的事,也為社會大多數(shù)人所贊揚?;顒釉趹?zhàn)國前期的儒家大師孟子,在這個問題上與《鬼谷子》有相似之處。孟子不理會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處游說諸侯。齊宣王對商湯取代夏桀、周武王伐紂這類事件有懷疑,向孟子求教說:"湯放桀,武王伐紂,真有這樣的事情嗎?"盞子說:"歷史記載有這樣的事情。宣王說:"難道臣子可以弒君嗎?"孟子說:"破棒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殘賊一類的人,就是獨夫。武王殺的是獨夫紂王,不是什么君主。"(《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還對

 

齊宣王說:"如果君主發(fā)生過錯,貴戚大臣就要勸阻;如果反復(fù)勸阻而君主不聽,貴戚大臣就可以取君主之位而代之。"(《孟子·萬章下》)當然,孟子認為可以取代君主的是貴族大臣,而《鬼谷子》認為平民出身的游說之士也可以"抵而得之"。兩種主張是有差別的;而且孟子堅持儒家的道義,輕視功利,跟縱橫家是分道揚鑣的。在戰(zhàn)國時代,其他著作也有這種思想。如:《六韜》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文韜·文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武韜·發(fā)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武韜·順啟》)《呂氏春秋·貴公》也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這也許是證明本篇寫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的一個思想方面的證明材料。

戰(zhàn)國后期的法家對這種原始的民本思想進行批判,主張絕對尊君。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極端專制的君主制度,鉗制其他思想.企圖子孫永遠統(tǒng)治天下,可惜歷史無情,Z-世而亡。漢朝統(tǒng)治者鑒于秦王朝Z-世而亡的歷史教訓(xùn).不敢公開地毫無保留地贊揚法家,而是打著儒家的牌子而實際上施行法家的制度,這就是所謂"陽儒陰法"、"儒表法里"。用漢宣帝的話說就是"王霸雜用"。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在這種專制制度下,"可抵而得"的思想,當然會被看成是洪水猛獸,受到批判或歪曲。所以,宋濂要說《鬼谷子》是"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則家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端膸烊珪诽嵋砸獎h除"更有所營置.人事亦由是也"這11個字,大概是恐怕冒犯了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我想劉向明知有《鬼谷子》,而《漢書·藝文志》沒有收錄《鬼谷子》,這也可能是一個原因。"抵蜮"之術(shù),還在后代受到了片面的理解或歪曲。如:漢人把"抵蜮"片面理解為乘人之危而進行攻擊,故《漢書·杜周傳》的評贊有"因勢而抵隗"的語句。

 

 

隗"就是"抵蜮"。顏師古注解說:"抵,擊也。隗,毀也。言因事形勢而擊毀之也。隗音詭。一說脆讀與蜮;同.音許宜反。蜮,亦險也,言擊其危險之處?!豆砉取酚小兜烛狻菲病?到了唐朝,"抵蜮"又被曲解為"鉆營"的含義,故韓愈《釋言》云:"不能奔走,乘機抵蜮,以要權(quán)利。"

在中國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與鬼谷子公開宣傳權(quán)術(shù)。但是,兩者又有差別。法家只主張君主運用權(quán)術(shù)去駕馭臣子與百姓,把"法"、"術(shù)"、"勢"都當作君主駕馭天下的手段。而鬼谷子卻主張,上下之間相互都可以運用權(quán)術(shù),甚至主張1級可以取代君主。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強烈的非難與譴責,而法家頂多被批評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為法家思想有利子封建震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壞性。所以,批判鬼谷子的人物,太多數(shù)是受正統(tǒng)思想(儒表法里思想)影響的文人。鬼谷子在民間受到歡迎.也透漏出此中的信息。

 

 

《鬼谷子》卷中

 

飛鉗第五
【題解】

本篇講如何控制對方的方法。"鉗",古字作"箝",就是緊緊夾住的意思。本篇講了兩種鉗制對方的手段:一是"鉤"(即"鉤鉗"),即使用各種辦法(包括言辭、重累等)鉤出對方的真實思想,然后加以控制。如宋濂《鬼谷子辨》所說的那樣:"既內(nèi)感之而得其情,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鉤鉗也。"二是"飛"(即"飛鉗"),就是遠遠地把話語傳給對方,主要是恭維、贊揚的話語,從而使對方上鉤??傊?,本篇的主旨就是強調(diào)研究對方的性情、才能、愛好,使對方說出真實思想,然后運用各種手段牢牢控制?!吨芏Y·春官·典同》賈公彥疏:"《鬼谷子》有《飛鉗》、《揣》、《摩》之篇,皆言從橫辨說之術(shù)。飛鉗者,言察是非語,分而鉗持之。"道藏本的題解云:"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鉗,謂牽持緘束令不得脫也。言取人之道,先作聲譽以飛揚之,彼必露情竭志而無隱,然后因其所好,牽持緘束令不得轉(zhuǎn)移。"《四庫全書》本的題解云:"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鉗,謂牽持緘束令不得脫也。"

【正文】

凡度權(quán)量能,所以征遠來近①。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L-

異,別是非之語②;見內(nèi)外之辭,知有無之數(shù)③;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④;然后乃權(quán)量之⑤。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⑥。引鉤鉗之辭,飛而鉗之⑦。鉤鉗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⑨。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⑨;或先重累,而后毀之④;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⑩。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⑩?;蛄磕芰菀糟^之⑩,或伺候見峒而鉗之⑩,其事用抵城⑩。

【注疏】

①度權(quán)量能:估量別人的權(quán)謀、才能。征:征召。遠:遠方的人。近:近處的人。來:使動用法。道藏本注:"凡度其權(quán)略,量其材能,為遠作聲譽者,所以征遠而來近也。謂賢者所在,或遠或近,以此征來,若燕昭征郭隗即其事也。"②立勢:確立能夠控制局頑的地位、權(quán)力、形勢。制事:制訂有關(guān)的措施。別:鑒別。道藏本注:"言遠近既至,乃立賞罰之勢,讎能否之事。事勢既立,必先察黨與之同異,別言語之是非。"

③見內(nèi)外之辭:了懈對方所說的言辭,是內(nèi)行《真知灼見)還是外行(浮夸炫耀)。知有無之數(shù):了解對方所講的術(shù)數(shù)(權(quán)謀策略),是有用還是無用。道藏本注:"外謂浮虛,內(nèi)謂情實,有無謂道術(shù)能否。又必見其情偽之辭,知其能否之數(shù)。"④定親疏之事:決定君臣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即親近賢人而疏遠小人。道藏本注:"既察同異、別是非、見內(nèi)外、知有無,然后與之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則賢不肖可知也。"

⑤權(quán):秤錘,指衡量輕重。量:11量長度。道藏本注:"權(quán)之,所以知其輕重;量之,所以知其長短。"

⑥隱括:一般寫作"粱栝",是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其?!短延?#183;性惡》云:"故構(gòu)木必將待檗栝蒸矯然后直。"隱括的詞義.從矯正竹術(shù).可以引申為矯正人的錯誤,矯正社會的弊病。道藏本注:"輕重既分,長短既形,乃施隱括以輔其曲直。如此,則征之亦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

⑦引:拉開弓,引申為運用。飛:飛翔,引申為從遠方傳遞話語。道藏本注:"鉤謂誘致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鉤鉗之辭亦有等級。故引鉤鉗之辭,內(nèi)惑而得其情日鉤,外譽而得其情日飛。得情即鉗持之,令不得脫移.故日鉤鉗,故日飛鉤鉗。"

⑧乍:忽然,變化非常快。道藏本注:"謂說鉤鉗之辭,或捭而同之,或闔

而異之,故日乍同乍異也。"

⑨不可善:不能夠輕易對待的人。重累:可有兩種解釋。一是讀c6g1茍(蟲磊),意義是重復(fù)積累,就是反復(fù)誘導(dǎo)對方說出真實的思想感情。二是讀zbg l萌(眾類),意義是加重負擔,就是給對方委以重任而試驗其才能。道藏本注:"不可善,謂鉤鉗之辭所不能動,如此必先命征召之。重累者,謂其人既至,然后[狀其材所有,其人既至,然后1都狀其材術(shù)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從化者也。"中的11字,疑是衍文。

⑩毀:詆毀,即宣揚對方的短處。這是一種反激方法。道藏本注:"或有都狀

其所有,猶未從化,然后就其材術(shù)短者訾毀之,人或過而從之。言不知化者也。"⑩或:有時。有時用重累作為詆毀的手段,有時用詆毀作為重累的手

段。道藏本注:"或有狀其所有,其短自形,以此重累為毀也?;蛴袣v說其短,材術(shù)便著,以此毀為重累也。為其人難動,故或重累之,或訾毀之,所以驅(qū)誘令從化。"

⑥其用:運用飛鉗的辦法。稱:稱舉,使用。琦瑋(q w奇韋):美玉珍寶。事之:侍奉他,供給他,試探他。道藏本注:"其用,謂其人既從化將用之,必先知其性行好惡。動以財貨采色者,欲知其人貪廉也。""璧白",《百子》本作"白璧",秦恩復(fù)刊本作"璧帛"?!栋僮印繁究赡苁钦J為"璧白"不通順,遂易為"白璧"。"白",可通"帛";"財貨"、"琦瑋"、"珠玉"都是并列短語,"璧帛"也是并列短語。故秦恩復(fù)本可從。

⑩量能:衡量對方才能。立勢:確立控制對方的形勢。道藏本注:"量其

能之優(yōu)劣,然后立去就之勢,以鉤其情,以知智謀。"

⑩峒:山谷,大裂縫。比喻對方的失誤、弱點。道藏本注:"謂伺彼行事,

見其峒而鉗持之,以知其勇怯也。"

⑩抵蛾:見本書上卷第四篇。道藏本注:"謂以上事,用抵城之術(shù)而為之。"

【正文】

將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quán)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蛆峻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①。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鉗求之②。

【注疏】

①用之于天下:在天下運用飛鉗之術(shù),即使甩飛鉗方法游說并輔佐君主。天時:猶言"天命"、"天運"、"氣數(shù)",指國家命運酌綴展趨勢。蛆峻:同"險阻",指險要的地理形勢,包括LⅡ川關(guān)隘等。道藏本注:"將用之于天下,漏用飛鉗之術(shù)輔于帝王。度權(quán)量能,欲知帝王材能可輔成褡。天時盛衰、地形廣狹、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時、地利、人和,合其泰否;諸侯之交、親疏愛憎,又欲知從否之眾寡。"

②心意之慮懷:君主內(nèi)心的打算。好惡:愛好與博惡。所重:最重視的東西。道藏本注:"既審其慮懷,知其好惡,然后就其所最煎者而說之。又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既知其所好,乃鉗而求之。。所好不違,則何說而不行哉?"

【正文】

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quán)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鉗和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④。用于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鉗而從,可鉗而橫:可引而東,可引麗西,可引而南,爵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②。雖覆熊復(fù),不失其度⑧。

【注疏】

①量、權(quán)、料:都是衡量、估計的意思。樞(s抽書):門軸,控制門戶的轉(zhuǎn)動開關(guān).機.指弩機。安裝在弩弓E的控制發(fā)箭的裝鬣。以鉗和之:運用飛鉗之術(shù)跟他結(jié)交,達到親密和好。以意宜之:揣度對方的心意,適應(yīng)他的要求。綴:連接。道藏本注:"用之于人,謂用飛鉗之術(shù)于諸侯也。量智能、料氣勢者,亦于知其智謀能否也。樞,所以主門之動靜;機,所以主弩之放發(fā)。言既知其諸侯智謀能否,然后立法鎮(zhèn)其動靜,制其放發(fā),猶樞之于門、機之于弩?;蛳榷?,或后而隨之,皆鉗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宜之。如此,則諸侯之權(quán),可得而執(zhí),己之恩又得而固。故日飛鉗之綴也,謂用飛鉗之術(shù)連于人也。"②空:指發(fā)出對人的贊美言辭。實:指使對方說出實際情況。收到實效。

從:通"縱"。從橫:可指一般的方向,也可以指"合縱"、"連橫"的具體政策。反:回還,往復(fù)。覆:翻轉(zhuǎn)到反面。道藏本注:"用于人,謂以飛鉗之術(shù)任使人也。但以聲譽揚之,故日空往;彼則開心露情,歸附于己,故日實來。既得其情,必綴而勿失,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辭。如此,則從橫、東西、南北、反覆,惟在己之鉗引,無思不服。"

③覆:傾覆,失敗。復(fù):恢復(fù),復(fù)興。度:節(jié)度,節(jié)制。道藏本注:"雖有覆,

敗,必能復(fù)振。不失其節(jié)度,此鉗之終也。"

【白話譯文】

作為君主.凡是估量別人的權(quán)謀、測量別人的才能,都是為了征召遠方或近處的人才,使他們前來效力。要確立便于控制別人的地位和權(quán)力,制定有關(guān)事宜,一定先要仔細觀察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辨議論的正確與錯誤;要了解言辭的真實與浮虛。了解謀略的有用與無用:要決定關(guān)系到國家安危的計策,確立君臣間應(yīng)有的親疏關(guān)系,即親近賢人,疏遠小人;然后仔細衡量應(yīng)召而前來者的情況。如果他具有矯時救弊的能力.便征召他.聘取他.重用他。首先把贊揚、引誘的話語遠遠地傳給他,然后穩(wěn)穩(wěn)地控制住他。這種引誘控制的話語,在交談之時要忽而表示相同,忽而表示不合,以便了解對方的真情。如果對方不容易對付的話,有時便先征召他,來到之后給他擔負重任試驗他的才能:有時先給他擔負重任,再指摘他的短處。有時,重用是為了指摘他:有時,指摘是為了重用他。在任用l人才時,或者用金錢、珍寶、珠玉、美女去試探他是否廉潔;或者根據(jù)他的才能使他擔負某種職位.考察他是否有智謀;或者抓住他的弱點錯誤,進一步鉗制住他。以上辦法都是用"抵蠛之術(shù)"(見本書第四篇)。

作為一個普通人,要運用飛鉗之術(shù)游說并黼佐君主治理天下.~定要揣度君主的權(quán)謀與能力,觀察國家命運的發(fā)展趨勢,衡量地形的寬窄與險要情況,估算人口和財物的多少,了解他與哪個諸侯國親密友愛,與哪個諸侯國疏遠仇恨,還要了解他心中的打算。然后依順君主所最重視的事進行游說,傳出誘導(dǎo)贊揚的話語。從而抓住他的愛好,牢牢控制住他。

運用飛鉗之術(shù)和別人打交道,就要衡量別火的智慧、才能、氣魄,設(shè)下控制機關(guān)來等候他,追隨他,運用誘導(dǎo)的話語結(jié)交他,揣度他的想法,叫他滿意。這便是飛鉗術(shù)中的牽制手段。在和別人打交道時,放出空的贊揚之辭,使對方說出真情,收到實效;然后緊跟不放,研究他話語中的真意。這樣,便牢牢控制住他??梢弊?。也可引他橫走;可以引他向東,也可以引他向西;可以引他向南,也可以引他向北;可以引他往回走,也可以引他走到反面。即使有時失敗,也可以恢復(fù)主動,不會失去控制手段。

【評析】

本篇分三層,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研討如何控制對方。第一層從君主的角度討論如何運用飛鉗之術(shù)對待人才。首先強調(diào)君主必須全面把握人才的情況;其次講用言辭、"重累"等各種方法試探他,掌握他的真實思想;然后講如何控制他,鬼括使用財物、利用形勢、抓住對方弱點等。第二層從游說之士的角度討論如何運用飛鉗之術(shù)對待君主。強調(diào)要全面了解國家的情況與君主個人的氣質(zhì)思想,運用飛鉗之術(shù)保持君主對自己的信任。第三層從游說之士如何對待普通人的角度討論飛鉗之術(shù).也強調(diào)要周密了解對方,緊緊抓住對方,加以控制利用。總之,全面了解對方是運用飛鉗之術(shù)的關(guān)鍵。本篇在《鬼谷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劉勰《文心雕龍·論說》:"飛鉗伏其精術(shù)。"本篇的核心是講權(quán)術(shù),但是它與法家講權(quán)術(shù)不同:法家主張君主對臣民講權(quán)術(shù).反對臣民對君主講權(quán)術(shù);鬼谷子卻認為,君主與臣民相互之間都可以使用"飛鉗之術(shù)",彼此是對等的。

游說之士都必須精通飛鉗之術(shù)。且以"飛"為例。"飛"就是"飛語",是鉗的一種手段,即遠遠放出話語,引起對方注意,從而達到利用控制對方的目的。放出的話語,大部分是贊揚性的,所以道藏本題解說:"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但是,放出的話語,也不一定是贊揚性的,關(guān)鍵是要能夠抓住對方。《戰(zhàn)國策·秦策三》所記載的蔡澤游說范雎的故事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范雎在秦國廢太后、逐穰侯,加強王權(quán),做了多年宰相,功勛地位顯赫。但是,時間久了,舉事總會出現(xiàn)失誤,從而與秦王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裂痕,于是其政治地位出現(xiàn)了危機。蔡澤是個不得志的游說之士,到處碰壁。他了解到范雎的處境,就毅然進入秦國,放出話語:"我是個杰出善辯的人才。只要見到秦王,秦王就一定會任命我做宰相,取代范雎。"范雎聽到后,非常不愉快,派人召見他,質(zhì)問他說:"您揚言取代我擔任秦國的宰相,有這回事情嗎?"他回答說:"對。"范雎說:"請講出理由。"他說:"唉!您看問題太遲鈍了。功成身退,是世間的常理。秦國的商君、白起,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都由于功成而身不退,遭致殺身的慘禍。您如果繼續(xù)下去,就會跟他們一樣。如果乘這個時候歸還宰相職務(wù),推薦賢人,就可以長壽而享受爵祿。又有廉讓的美名。"范雎聽了他的話.于是入朝見秦昭王說:"蔡澤是個杰出人才,我趕不上他。"他稱病辭職,把宰相職位讓給了蔡澤。蔡澤所使用的就是"飛鉗"之術(shù)。

忤合第六
【題解】

本篇討論的是縱橫游說之士的歸宿問題,也就是如何選擇君主以從政的問題。"忤"(w西午),含義是抵觸、違背心愿。"忤"的結(jié)果就是"倍反",即彼此思想不合而背離。合,含義是閉合、符合、適合。選擇計謀相合的對象,使彼此親密無間,就是"趨合"。㈠}午"與"合"是趨向相反的對立面。"忤合".也相當于"去就"、"離合"、"背向"。道藏本的題解云:"大道既隱,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將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呂之去就是也。"《四庫全書》本的題解沒有"印伊、呂之去就是也"。

【正文】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①?;D(zhuǎn)環(huán)屬,備有形勢,反復(fù)相求。因事為制②。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闡。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zhuǎn)化③。世無常貴,事無常師④。圣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⑤。成于事麗合于計謀,與之為主⑥。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⑦。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⑧。

【注疏】

①趨合:指意見相合就走到一起。倍反:指意見相愛就各自離開。倍:通"背".背離。計有適合:指要有適當?shù)挠嬛\來適應(yīng)形勢。道藏本注:"言趨合反,雖參差不齊;然施之計謀,理乃適合。"

②化轉(zhuǎn)環(huán)屬:事物不斷變化運轉(zhuǎn),就像圓環(huán)一樣滾動。求:尋求,研究。因事為制:根據(j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事態(tài),制定不同的處理方法。道藏本注:"言倍反之理,隨化而轉(zhuǎn),如連環(huán)之屬,然其去就各有形勢,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為之立制也。"

③立身:指養(yǎng)成自己的道德本領(lǐng),自立于社會。御世:處理世間各種事務(wù)與關(guān)系。施教:實施教化。揚聲:使名聲傳揚于天下。明名:闡明事物的名分。會:指關(guān)鍵、時機。天時:猶言"天命"、"天運",指所面臨的社會狀況與發(fā)展趨勢。因之所多所少:俞樾《讀書余錄》說:"因字,或國字之誤。"與之轉(zhuǎn)化:跟隨它一起運轉(zhuǎn)變化。道藏本注:"所多所少,謂政教所宜多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后為之增減,故曰以此先知,謂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轉(zhuǎn)化.謂轉(zhuǎn)變以從化也。"

④常貴:經(jīng)常不變而永遠高貴。道藏本注:"能仁為貴,故無常貴;立善為師,故無常師。"嘉慶本在這四句之后,還有"圣人無常與,無不與"兩句。這兩句是表明縱橫家對社會的態(tài)度,應(yīng)該補上為宜。

⑤常為:經(jīng)常做事,指積極人世。無不為:指該做的事情都做。所聽:指應(yīng)該聽取的情況都聽取。道藏本注:"善必為之,故無不為;無稽之言不聽.故無所[不]聽。"

⑥與之為主:跟他結(jié)合,選擇他做君主。道藏本注:"于事必成,于謀必

合,如此者,與眾立之,推以為主也。"

⑦離:背離。不兩忠:不可能對處于對立地位的雙方都忠誠有利。道藏

本注:"合于彼,必離于此,是其忠謀不得兩施也。"

⑧反忤:即".陴合",也就是下文所說的:"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道藏本注:"既不兩忠,宜行反忤之術(shù)。反忤者,意欲反合于此,必行忤于彼。忤者,設(shè)疑其事,令昧者不知覺其事也。"

【正文】

其術(shù)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于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于家.必量家麗與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①。大小進退,其用一也②。必先謀慮計定,而后行之以飛鉗之術(shù)③。

【注疏】

①量:衡量。與之:參與,結(jié)交。天下:指凋王朝所領(lǐng)屬的全中國。國:指當時的諸侯各國。家:指卿大夫的封地食邑。道藏本注:"用之者.謂反忤之術(shù)。量者,滑其事業(yè)有無。與,謂與之親。凡行忤者,必稱其事業(yè)所有而親媚之,則暗主無從而覺,故得行其術(shù)也。"

②大?。褐笇ο蟮拇笮。瑥奶斓絺€人。道藏本注:"所行之術(shù),雖有大小進退之異,然而至于稱事?lián)P親則一,故3其用一也。"

③行之以飛鉗之術(shù):即使用飛鉗手段實現(xiàn)忤合的融的。道藏本注:"將行反忤之術(shù),必須先定計謀然后行之,又用飛鉗之術(shù)以彌縫之。"

【正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xié)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然后以之求合①。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湯②。呂尚三就文王,三人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③。此知天命之鉗,故歸之不疑也④。非至圣達奧,不能御世;不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zhì)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⑤。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從,乃可以橫⑥。

【注疏】

①背向:背離誰與歸向誰,即選擇君主。善于背向.即后世所說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四海:指全中國。忤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在或相互忤逆、或相互契合的不同地方(國度)活動變化。道藏本注:"言古之深識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諸侯,驅(qū)置忤合之地,然后設(shè)法變化而轉(zhuǎn)移之。眾心既從,乃求其真主,而與之合也。"

②伊尹: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本名摯,是商湯妻子的陪嫁奴隸。他因為陳述政治見解而被商湯賞識提拔,輔佐湯討伐夏桀,建立商朝,尊為阿衡(宰相)。湯死后,又輔助湯的孫子太甲,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傳說伊尹曾經(jīng)五次游說夏桀,五次游說商湯,然后才選定自己的君主,忠誠地輔佐商湯。道藏本沒有"而不能有所明"六字,據(jù)嘉慶本增加。

③呂尚:周朝開國功臣。姜姓,呂氏,名尚,號太公望,即民間盛傳的姜子牙(姜太公)。相傳周文王出獵,在渭水邊遇見正在釣魚的呂尚,交談十分投機,便同乘一輛車回到都城,任命他做軍師。周武王即位,尊為師尚父,輔佐武王討伐紂王,建立周王朝。他被封為齊國的始祖。本篇說他曾經(jīng)三次進入商朝的都城,三次進入周的根據(jù)地,不被商朝賞識,最后才選擇周文王作為自己的君主。俞樾《湖樓筆談》云:"呂尚事,于書傳無見,蓋因伊尹而類也。"道藏本注:"伊、呂所以就桀、紂者,以忤之使不疑;彼既不疑,然后得合于真主矣。"

④天命之鉗:天命的歸向。道藏本注:"以天命系與殷商(湯)、文王,故二臣歸二主不疑也。"

⑤至圣:最聰明。一本作"至圣人","人"是衍文。達奧:通達高深的道理。御世:治理天下。不勞心苦思:道藏本缺"不"字,秦恩復(fù)乾隆刊本據(jù)別本補。原事:探討事物的本原?;荩和?慧",聰明。

⑥自度:估量自己。長短:指各種策略。劉向《戰(zhàn)國策敘錄》說,《戰(zhàn)國策》又名《短長》。從:通"縱"。道藏本注:"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勝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故知誰不如,然后行之也。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則進退、縱橫,唯吾所欲耳。"

【白話譯文】

無論意見相合而結(jié)合在一起,或是意見相反而各自離開.都要有恰當合適的計謀。事物不斷變化運轉(zhuǎn),就像圓環(huán)一樣滾動,各自形成不同的形勢。因此,人們要反反復(fù)復(fù)從正面反面仔細研究.根據(jù)不同事態(tài)確定不同的處理辦法。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立身處世,實施教化,弘揚美好名聲,闡明事物名分,都一定要抓住事物發(fā)展的關(guān)鍵,觀察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了解國家多余什么或缺少什么,根據(jù)這一切預(yù)先了解的情況。促使事物發(fā)生運動變化。世界上沒有永遠高貴的事物÷做事情沒有永遠不變的老師。圣人經(jīng)常辦事,沒有什么該作的事不作;:圣人聽取各種情況.沒有什么該聽的情況不聽。只要看準哪位君主辦事能夠成功,計謀相合,就跟他結(jié)合,選擇他作為自己的君主,為他謀劃大事。自己與那一方結(jié)合,必然會背離這一方,因為計謀不可能對雙方都忠誠。所以必須有"反忤之術(shù)":順從這方的利益,就必然違背那方的利益;違背這方的利益,就必然順從那方的利益。

實行這種"反忤之術(shù)"。如果運用弼天下。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情況再決定順從誰;如果運用到諸侯國,...定要衡量各國的情況再決定順從準:如果運用到大夫的封地....定要衡量封地的情況再決定順從誰;如果運用到個人,...定要衡量個人的才能、氣魄再決定怎么辦。無論對象的大小或策略的進退,運用的原則都是一致的。一定先要謀劃考慮,確定何去何從。然后用"飛鉗之術(shù)"(見本書第五篇)來實現(xiàn)它。

古代善于選擇向背去就的人,在全中國所有的諸侯國自由活動,在或者相違背或者相契合的不同地方變仡活動。然后根據(jù)情況選擇君主,與他親密合作。所以,商朝的開凋賢臣伊尹,五次接近商湯,五次接近夏桀,他在夏朝得不到賞識,然后選擇商湯侍奉,君臣親密合作;周朝的開國元勛呂肖,:次接近文王,三次進入殷商國都,他在殷商得不到賞識,然后侍奉周文王.君臣親密合作。他們在活動中明白了天命的歸商,所以最后毫無疑慮地投向了新王朝。人們?nèi)绻蛔盥斆鞲呱胁⑼ㄟ_高深的道理,便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勞心苦思,便不能探討事物的本原;如果不全神貫注地觀察實情,便不能成就美名;如果材質(zhì)不聰明,便不能用兵;如果為人老實而無真知灼見,便不可能了解人。所以要實行"忤合之道",決定背離誰與歸向誰,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估量一下在計謀方面誰趕不上自己。這樣做了,就可以進取,可以隱退,可以東西連橫,可以南北合縱,一切活動自如。

【評析】

本篇分三大層次。第一層次是論述實行忤合之術(shù)的必要性。所謂"忤".就是意見相互抵觸而彼此背離,本篇又稱為"倍反"。所謂"合",就是意見契合而走到一起,本篇又稱為"趨合"。因為事物和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主張也就各不相同,或者相互契合,或者相互抵觸,而且"世無常貴,事無常師",這就是實行"忤合之術(shù)"的必要性。第二層講如何實行忤合之術(shù)。那就是周密了解情況.認真謀劃,然后行動。行動時可以結(jié)合運用"飛鉗之術(shù)"。第三層列舉歷史上運用"忤合之術(shù)"成功的范例,并闡明實行"忤合之術(shù)"的主觀條件。

本篇說:"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圣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于事而合于計謀,與之為主。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這種思想,與《抵蜮》篇完全一致。它為縱橫游說之士的朝秦暮楚的活動提供了理論根據(jù),開辟了廣闊的政治活動舞臺。"忤合"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選擇有作為的君主,一方面是指選擇能夠接受自己意見的君主。選擇有作為的君主,文中舉出了商朝開國元勛伊尹與周朝開國元勛呂尚(姜太公)這兩個歷史范例。伊尹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湯,最后選擇了商湯;呂尚三次到商紂王的首都尋找從政機會.三次投靠周文王,最后選擇了周文王。他們不是以忠誠于某個君主為從政標準,而是主動地挑選君主。后來,人們說:"良禽攆木而棰,良臣擇主而事。"就是接受了這種理論,為才能之士提供了一令相對廣闊的"協(xié)四海、包諸侯"的活動空間。選擇能夠接受自已意見的君主,《戰(zhàn)國策·秦策一》和《戰(zhàn)國策·趙策二》所記載的蘇秦的情況,是"忤合"的典型例子。開始,蘇秦游說秦惠王,勸秦國實行"連橫"策略,被秦王拒絕,"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只好棼常狼狽地離開秦國。他回家之后,翻出書箱中的《太公陰符》之謀,通過一年的反復(fù)揣摩,增強了游說本領(lǐng)。于是,取道燕國而到達趙國.向趙王進獻"合縱"的策略。他說:"要治理國家,必須使老百姓安定。安定老百姓的根本,在于選擇正確的外交策略。趙固是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主要敵人是秦國。如果趙國與其他五國聯(lián)合起來,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士兵是秦國的十倍,就可以制服秦國。如果秦國攻擊某國,其他五國就出兵攻擊泰國。六國如;果有誰背棄盟約,其他五國就共同攻擊它。這就可以使趙圜成就霸業(yè)了。"趙王聽了,十分高興地說:"您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于是封蘇秦為"武安君",給他百輛華麗的車子,攜帶千鎰黃金、百雙白璧、千匹錦繡,游說其他諸侯。蘇秦與秦王意見不合,就決定背離秦國,這就是因"忤"而"背反";然后改變策略與游說對象、這就是"趨合"。后來人們把蘇秦式的舉動,叫儆"朝秦暮楚"。"朝秦暮楚",歷來受到攻擊,其實這種攻擊是片面的。應(yīng)該說,"朝秦暮楚"現(xiàn)象是當時政治形勢的產(chǎn)物。當時整個中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趨勢,誰能夠聽取正確意見,實行正確的主張.誰就能統(tǒng)一天下,安定百姓;而且,統(tǒng)一的策略,也是可以變化的。所以,游說對象不一定局限于已經(jīng)沒有能力的西周王朝,也不一定局限于某個諸侯國;實行的策略,可以是"合縱",也可以是"連橫"。這就是篇中所說的:"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從(縱),乃可以橫。"即使是反對縱橫學說的儒家大師孟子。他本人不是也游說魏國與齊國,希望它們實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嗎?這種現(xiàn)象,在秦始皇建立極端專制的全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之后,就幾乎絕跡了。所以,宋朝一般讀書人不理解儒家"亞圣"孟子的舉動,做詩諷刺說:"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儒家的圣人尚且遭遇如此.何況早被誤解的縱橫家呢?

"朝秦暮楚"現(xiàn)象,不僅與當時政治形勢有關(guān),還與游說之士崇尚名利富貴的人生觀是一致的。本篇說:圣人居天地之間,要"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立身",就是在社會上站住腳,具有地位;"御世",就是能夠掌握天下的大權(quán);"施教"就是實施自己的抱負,教化群眾;"揚聲",就是發(fā)揚聲威;"明名",就是成名.使天下人與后世人知道。為了實現(xiàn)個人的名利富貴,就必須選擇"合于計謀"的君主,而且必然"計謀不兩忠"。蘇秦的遭遇同時典型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游說失敗,父母、妻子都輕視他,冷淡他:而改變游說對象取得成功后,大家都來奉承他。所以,他感慨地說:"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蘇秦的遭遇和思想,在小農(nóng)封建時代具有典型意義.為許多希望飛黃騰達的知識分子所歆羨,所以蘇秦成了一個箭垛式的人物。

揣第七
【題解】

本篇論述游說之士如何揣測游說對象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思想。"揣"的意思是揣測、探求?!端膸烊珪繁镜念}解云:"揣者,測而探之也。"揣測的內(nèi)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量權(quán)",即衡量對象的權(quán)勢實力(如:諸侯國的自然條件與政治經(jīng)濟形勢);二是"揣情".即揣測對象的思想動態(tài)。本篇開宗明義就說:"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quán),而揣諸侯之情。量權(quán)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兩者比較,"量權(quán)"是衡量客觀條件,有形可見,比較容易;"揣情"是揣測主觀心理,它是無形的,可能隱藏很深,比較困難。因此,本篇說:"揣情最難守司。"故本篇以"揣情"作為論述的重點。《太平御覽》引用本篇時,稱本篇為《揣情》,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稱為《揣篇》,兼顧兩個方面,更加全面一些。道藏本沒有題解,其手抄本誤將正文的前幾句作為題解(用夾行小字抄寫)。

【正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quán),而播諸侯之情①。量權(quán)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②。

【注疏】

①善用天下:善于憑借天下的形勢而施展才能、發(fā)耨作用。權(quán):權(quán)勢、實力。情:真實思想感情.

②審:詳明、周密。稱(c襯):合適、相稱。動靜:變化的情況。道藏抄本誤將此段正文抄寫為題解。

【正文】

何謂量權(quán)?日:度于大小,謀于眾寡①;稱貨財之有無②,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③?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③?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志親疏,孰賢、孰不肖印與賓客之智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侯之親,孰用、孰不用唧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唧反側(cè),孰便、孰知印如此者,是謂權(quán)量⑨。

【注疏】

①大小:指國家的大小、力量的大小。眾寡:指人口的多少。

②稱(ca9撐):衡量。另本作"稱貨財有無之數(shù)",不同于道藏本。

③料:估量、計算。饒乏:富裕與貧困。有余不足幾何:哪方面有余,哪方

面不足。道藏本缺"料人民多"四字。

④險易:險峻與平坦。利:指地形有利。害:指地形不利。⑤揆:揣度。親:親近的人。疏:疏遠的人。

⑥諸侯之親:指諸侯國之間的關(guān)系。用:指可以利用。⑦去就:離開與靠近,指民心的向背。

⑧反側(cè):反復(fù)轉(zhuǎn)動,活動。便:靈活。知:熟悉。

⑨是:這,這些。權(quán)量:即"量權(quán)"的倒文。道藏本注:"天下之情必見于權(quán)

也。善修量權(quán),其情可得而知之。知其情而用之者,何適而不可哉?"

【正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①;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情欲必知其變②。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③。夫情變于內(nèi)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④。

【注疏】

①往:前往,即前去游說。極其欲:最大限度地刺激對方的欲望。

②情欲必知其變:了解對方情感與欲望的變化。道藏本原作"情欲必失其變"。俞樾《讀書余錄》說:"失字無義,疑當作知。知字闕壞,僅有右旁矢字.因誤為失矣。下文日感動而不知其變者,即承此文而言。陶氏作注時已誤作失,乃曲為之說日"睛欲因喜懼而失,于文義殊未安也。"道藏本注:"夫人之性,甚喜則所欲著,甚懼則所惡彰、;敵困其彰著而往極之。惡、欲既極,則其情不隱,是以情欲因喜懼之變而失也。"

③感動:觸動了對方的情感欲望。錯:通"措",放置下來。所安:滿足喜愛的東西。道藏本注:"雖因喜懼之時以欲惡感動,尚不知其變,如此者,乃且置其人,無與之語,徐徐更問斯人之所親,則其情欲、所安可知也。"

④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出來。見者:表現(xiàn)在外的形態(tài)。隱者:隱藏在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測深揣情:揣測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感情。道藏;搴注:"夫情貌不差.內(nèi)變者必見外貌,故常以其外見而知其內(nèi)隱。觀色而知情者,必用此道,此所謂測深揣情也。"

【正文】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quán)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①。謀慮情欲,必出于此②。乃可貴,乃硪賤;乃珂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shù)一也③。故雖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④。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難為⑤。故日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觶。故觀蝸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⑦。生事者,幾之勢也⑧。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后論之⑨。

【注疏】

①計:謀劃。道藏本注:"審量權(quán),則國事可計;審撩情,則人主可說。"②道藏本注:"至于謀慮、情欲,皆揣而后行,故日謀慮情欲必出于此也。"③數(shù):規(guī)律,法則。道藏本注:"言審于揣術(shù),則貴賤、成敗,唯己所制。無非揣術(shù)所為,故曰其數(shù)一也。"

④索:求索。此:指揣情。大本:最根本的東西。俞樾《讀書余錄》說:...大字,衍文也。謀之本、說之法,相對為文,不遣有大字。本與大。上半相似,每易致誤。注但曰揣情者乃成謀之本,而無大字.是其所據(jù)本未衍。"法:法則,方法。道藏本注:"先王之道,圣智之謀,雖弘曠玄妙,若不兼揣情之術(shù),則彼之隱匿從何求之?然則揣情者,乃成謀之本而說之法制也。"⑤先事而至:事情發(fā)生之前就能預(yù)料,就已經(jīng)作了準備。道藏本注:"挾揣情之術(shù)者,必包獨見之明,故有事于人,人莫能先也。又能窮幾盡變,故先事而至。自非體玄極妙則莫能為此矣。故日此最難為者也。"這幾句,道藏手抄本作:"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俞樾《讀書余錄》云:"人莫下,奪能先二字。"

⑥守司:掌管,掌握。時:通"伺",偵候,探測觀察。道藏本注:"人情險于山川,難于知天。今欲揣度而守司之,不亦難乎!故日揣情最難守司。謀慮出于人情,必當知其時節(jié).此其所以最難也."

⑦娟(xua宣):通"翱",飛翔.特指小昆蟲飛動。蠕(m如):小昆蟲緩慢爬行。事變:道藏本作"事美",俞樾《讀書余錄》說:...美當作變,言娟飛蠕動之蟲,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也。變、美形近而誤。"道藏本注:"娟飛蠕動,微蟲耳,亦猶懷利害之心,故順之則喜悅,逆之則勃怒,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是以,利害者,理所不能無;順逆者,事之所必行。然則順之招利、逆之致害,理之常也。觀此可以成生事之美。"

⑧幾:幾微,事物的苗頭。道藏本注:"生事者必審幾微之勢,故日生事

者幾之勢也。"

⑨飾言成文章:修飾言辭使它具有文采。道藏本注:"言既揣其情,然后

修飾言語以道之,故說辭必使成文章而后可論也。"

【白話譯文】

古代善于憑借天下各種條件來施展才能、發(fā)揮作用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權(quán)勢實力.揣測各位諸侯的真實心情。如果對權(quán)勢實力的衡量不詳明周密,就不了解各國強弱虛實的差別;如果對真實心情的揣測不詳明周密.就不了解隱蔽和變化的狀況。什么叫衡量權(quán)勢實力呢?回答是:那便是估量并思考大小和多少的情況。包括衡量和計算:有沒有財物?人民存多少?貧富狀況怎樣?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還要分辨比較:地形險峻還是平坦?哪里地形有利,哪里地形不利?哪一灝善于謀劃,哪一國不會謀劃?君臣間的關(guān)系,哪一國君主親近賢人疏遠小人,哪一國君主親近小人疏遠賢人?哪一國的賓客足智多謀,哪一國的賓客缺少智謀?還要觀察天命,即觀察國家命運的發(fā)展趨勢,誰有禍,誰有福,誰兇,誰吉?觀察諸侯間的關(guān)系,看誰有可靠的盟國.親密可用;誰沒有可依靠的盟國,不能利用。觀察民心向背和變化狀況.哪國民心安定,哪國民心不穩(wěn)?誰被人民熱愛,誰被人民憎惡?活動起來,哪里方便靈活,哪里情況熟悉?了解以上一切.這便叫做衡量權(quán)勢實力。

揣測真實心情:一定要選在那個人最高興的時候,前去會見他,最大限度地刺激他的欲望,因為他被欲望蒙蔽,便不能隱蔽真情;一定要選在那個人最擔心的時候,前去會見他,最大限度地誘發(fā)他想起所憎惡的對象,因為他被憎惡所激動,便不能隱蔽真情。還一定要了解那個人感情欲望的變化。熊果觸動了那個人的感情,但還是摸不清他的變化。便暫且放開那個人,不跟他交談,轉(zhuǎn)而去詢問他親近的人,從而了解到他所滿足的是什么。內(nèi)心發(fā)生感情變化,一定會從外部表現(xiàn)出某種形態(tài)。所以,一定要經(jīng)常從外部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去深入了解內(nèi)心隱藏的思想感情。這便叫做揣測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謀劃國家大事,就一定要衡量天l:-1。的權(quán)勢實力;如果要游說君主,就一定要周詳?shù)卮y他的真實思想感情。一切計渫和愿望,都要通過這種揣測之術(shù)。有的人顯貴,有的人低賤;有的人被重用,有的人被輕視;有的獲利,有的受餐;有的成功,有的失?。湟?guī)律是一致的。那就是,善于揣測的人便顯貴、獲利、成功:否則,便低賤、受害、失敗。所以說,即使有先王的治國方法,有圣人智者的謀略,如果不揣測真情的話,也無法尋求那隱蔽的東西??梢?,這揣測之術(shù)是謀略的根本,是游說的法則。善于揣測的人,經(jīng)常跟別人接觸謀事,卻沒有誰能夠超過他:他在事情發(fā)生之前便能準備好,這是最難辦到的。所以說,揣情是最難掌握的,這就是說最難掌握別人內(nèi)心的謀劃。即使是昆蟲飛行爬動那樣微末的事情,也都包含著利益與禍害,可以使事物發(fā)生變化。使事物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往往是幾微的勢態(tài)。實行這揣情之術(shù),必須要修飾言辭,使之富于文采,然后再進行論說。

【評析】

本篇可分四段:首段并提"揣"的兩項內(nèi)容:"量權(quán)"與"揣情"。第二段論述"量權(quán)"。"量權(quán)"是針對天下國家而言,即衡量天下國家的權(quán)勢,包括疆域、人口、財富、天時、地形、人才、人心、外交、內(nèi)政等多方面的情況。第三段論述"揣情"。"揣情"的對象是君主,即揣測君主內(nèi)心的真實思想感情。揣情的方法包括:把握"揣情"的時機,君主大喜、大懼的時候是最好的時機;從側(cè)面入手,找君主的親信了解;察言觀色,從對象的外在表現(xiàn)探測其內(nèi)心深藏的思想感情。第四段總結(jié)全文,而重點闡述"揣情"的重要性與難度。因為,"量權(quán)"是衡量有形可見的客觀事物,而"揣情"是揣測無形的深藏在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故"最難守司";同時,"揣情"是否準確,關(guān)系到游說的成敗。本段最后還提出了以"揣情"為基礎(chǔ)的"飾言"問題,即游說的語言必須富有文采。

游說之士在游說某個諸侯國之前,必須了解該國的情況與具體游說對象的真實思想,而最難了解的是后者。了解當權(quán)者的真實思想,游說就成功;不了解當權(quán)者的真實思想,游說就失敗。打開《戰(zhàn)國策》,這種例子俯拾即是。《秦策一》記錄蘇秦以"連橫"說秦,是失敗的例子。蘇秦對秦國的國情與國力是了解的:"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觳、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但是,他昴了解寨惠王的思想,冒失地勸他稱帝,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果遭到秦惠王的挺絕:"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燕策一》記錄蘇秦以警合縱"說燕文侯,則是成功的例子。他了解燕國的國情:"地方二干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粟支十年。"他更了餌燕文侯的真實思想:擔心泰國、趙國進攻。于是說:"愿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國必無患矣。"燕王聽了,馬上表示:"寡人國小,西迫強秦;南近齊、趙。齊、趙,強國也。今君幸教合孰以安燕,敬以國從。"于是給蘇秦大量的車馬金帛,讓他首先游說趙王。蘇秦以"合縱"游說趙、魏、韓、齊、楚,都恰中其君主的下懷,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佩帶六國相印,建立了抗秦的同盟。

摩第八
【題解】

《摩篇》是《揣篇》的姊妹篇。本篇開宗明梵就說:"摩者,揣之術(shù)也。"說明"摩"是"揣"的方法、手段。揣摩之術(shù),是戰(zhàn)國縱橫家的主要游說手段。揣、摩兩字,既有聯(lián)系,又有誕別。揣,著重在揣測對方的主客觀情況;摩,著重在觸摩、接觸,在接觸中試探對方,盡力順從對方的心意,以求親密無調(diào)。故藹誘《戰(zhàn)國策·秦策一》注解說:"揣,定也;摩,合也。"《四庫全隸》本的題解說:"摩者。順而撫之也。摩得其情,則順而撫乏,以成其事。"道藏本無題解。宋朝《太平御覽》引用本篇時,稱零篇為《摩意》。《史記·蘇秦列傳》索隱引王劭云:"《揣情》、《摩意》,是《鬼谷》之二章名。"

【正文】

摩者,揣之術(shù)也①。內(nèi)符者,揣之主也②。用之有道,其道必隱③。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nèi)符必應(yīng);其應(yīng)也,必有為之④。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簾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⑤。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yīng)之,事無不可⑥。

【注疏】

④術(shù):方法、手段。道藏本注:"謂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摩之,故日摩者揣之術(shù)。"此句,道藏本原作"摩之符也",突兀而不通順,是脫誤所致。俞樾《讀書余錄》說:"傳寫奪者揣二字,又涉下旬內(nèi)符而誤術(shù)為符耳。陶弘景注日:謂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摩之,故曰摩者揣之術(shù)。是其所據(jù)本正作摩者揣之術(shù)也。當據(jù)以訂正?!短接[》引此文云摩者揣之也,則又奪術(shù)字。"②內(nèi)符:內(nèi)心的外在表露,指通過觀察對方的外部表現(xiàn)而準確地判斷出其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主:主旨,目的。道藏本注:"內(nèi)符者,謂情欲動于內(nèi),而符驗見于外。揣者,見外符而知內(nèi)情,故日內(nèi)符為揣之主也。"

⑧道:方法,規(guī)律。隱:隱秘。道藏本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動其內(nèi)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日用之有道。然則,以情動情,情本潛密,故日其道必隱也。"

④微:微妙。必有為之:一定會有所行動。道藏本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趨向,然后以其所欲微而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動。又測而探之,如此則內(nèi)符必應(yīng)。內(nèi)符既應(yīng),必欲為其所為也。"

⑥去:離開,指巧妙地保持一定的距離。茆:讀ao(叫),即"地窖";亦可讀lOo(遼),窟穴。皆可引申出"漏洞"的意義。匿端:隱藏起頭緒。道藏本注:"君既有所為,事必可成,然后從之。臣事貴于無成有終,故微而去之爾。

若乃己不同予此計,令功歸于君,如此,可謂塞簾、匿端、豫貌、逃情。情逃而簾塞.則人何從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所譖妒,故能成事而無患也。"⑥此:指己方。彼:指君主一方。從:跟從。應(yīng):應(yīng)和.邋藏本注:"此摩甚微,彼應(yīng)自著,觀者但睹其著而不見其微,如此用之,功專在彼,故事無不可也。"

【正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日: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火不畏也①。圣人謀之于陰,故日神;成之于陽,故曰明②。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③。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④。

【注疏】

①鉤:釣鉤。餌:誘餌,此處指安裝上誘餌。主事:主持政事。主兵:指揮戰(zhàn)爭。道藏本注:"釣者露餌而藏鉤,故魚不見鉤瓤可得;賢者觀功而隱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日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勝由于善摩,摩隱則無從而畏,故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②陰:隱蔽。神:神妙。陽:公開。道藏本注:"潛謀陰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測,故日神也。功成事遂,煥然彰著,故融明也。"

③安:安心。道:遵循。道藏本注:"圣人者,體道而設(shè)教,參天地而施化,韜光晦跡.藏用顯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從遭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④不爭:不用打仗。不費:不耗費資財。道藏本洼:"善戰(zhàn)者,絕禍于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爭為戰(zhàn)。師旅不起,拽國用不贅。至德潛暢,玄風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

【正文】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①。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fā)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②。故圣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③。

【注疏】

①正:正面,直率。喜:使對方歡喜。怒:激怒對方。卑:謙卑。道藏本注:"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發(fā)。言人之材性參差,事務(wù)變化,故摩者亦消息虛盈,因幾而動之。"

②明:明了。一本作"信者期也"。諂:討好。道藏本注:"名貴發(fā)揚,故日發(fā)也。行貴成功,故日成也。"

③所獨用者:獨自使用的方法,指觸摩之術(shù)。道藏本注:"言上十事,圣人獨用以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眾人莫不有,所以用之非道,不能成。"

【正文】

故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①。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日:或結(jié)而無隙也②。夫事成必合于數(shù),故日:道、數(shù)與時相偶者也③。說者聽,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聽④。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⑤。此物類相應(yīng),于勢譬猶是也⑥。此言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也如是⑦。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yīng)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日"獨行之道"⑧。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⑨。

【注疏】

①悉聽:使對方全部聽從。必成:一定成功。三者:謀周密、說悉聽、事必成.一本。"此三者.唯圣人然后任之"作"此三者然。后能之"。道藏本注:"謀不周密,則失幾而害成;說不悉聽,則違順而生疑;事不必成,則止簣而有廢。皆有所難能。任之而無難者,其唯圣人乎?"

②所與通者:所結(jié)交的思想相通的人士。隙:裂縫,隔溺。道藏本注:"為通說者謀必虛受,如受石投水,開流雨納泉,如她則何髓而可得?赦曰結(jié)而無隙也。"③數(shù):術(shù)數(shù),指揣摩之術(shù)。時:時機。偶:褶合。道藏本注:"夫謀成必先考合于術(shù)數(shù),故道、術(shù)、時三者偶合,然后事可成而功業(yè)習立也。"

④聽:聽從。說者聽:應(yīng)為"說聽"。俞樾《讀書余錄》說:"者,衍字。上云夫事成必合于數(shù)。與此句正相對成文。"道藏本注:"進說而能令聽者,其唯情合者乎?"

⑤歸類:歸向自己的同類。抱:通"拋"。薪:燒柴。涅者:指濕潤的地方。

濡:浸潤。

⑥應(yīng):應(yīng)和,感應(yīng)。勢:形勢。

⑦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指自己從外部觸摩對方,一定會使對方的內(nèi)心表露出來。道藏本注:"言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得類則應(yīng),譬猶水流就濕、火行就燥也。"⑧獨行之道:指"摩"是唯一能夠通行的方法。道藏本注:"善于摩者,其唯圣人乎?故日獨行之道者也。"

⑨幾者不晚:發(fā)現(xiàn)事物的幾微跡象,就不要遲緩,不要坐失良機。抱:通"保",即占為己有。俞樾《讀書余錄》說:...抱當為錁?!夺屆?#183;釋姿容》日:抱,保也,相親保也?!对?#183;楚茨》篇:神猓是饗。箋云:保,居也?!端箭R》篇:無射亦保。箋云:保,猶居也。然則,成而不保猶云成而不居。"化成:指達到出神入化灼地步。道藏本注:"照幾麗作,何晚之有?功成不拘,何抱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俞樾《讀書余錄》認為"不拘"即"不居"之誤。

【白話譯文】

觸摩試探是揣測的方法。使對方的內(nèi)心想法以相符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被自己所把握,這便是揣測的差旨。運用觸摩試探之術(shù)是有規(guī)律的。主要規(guī)律是必須隱秘。順著對方的欲望而微妙地觸摩他,他的內(nèi)心想法一定會以相符合的形式反應(yīng)出來;一旦反應(yīng)出來,必定有所作為。在事情取得成績之后,自己便要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離,這叫做"堵塞漏洞"、"隱瞞頭緒".或者叫"隱藏外貌"、"掩飾真情",使別人不了解內(nèi)幕。這種不居功、不顯露的態(tài)度,可避免君主的猜忌和別人的嫉妒,既可使事業(yè)成功。又不會帶來禍患。自己觸摩試探君主,讓君主表露真情,言聽計從,采取行動,然后自己跟從他、應(yīng)和他,便沒有什么事業(yè)辦不成功。

古代善于觸摩試探的人。就好像拿著魚鉤蹲在深淵旁邊,裝上釣餌,投到水中,是一定能夠釣到魚的。所以說,這種人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績但別人并不知道,指揮戰(zhàn)爭每天都有勝利但別人并不害怕。圣人便是這樣在隱秘中謀劃,所以被稱為"神妙";他的成績?nèi)巳硕寄芸吹?,所以叫?圣明"。所謂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績,表現(xiàn)在:他積累德政,人民安居樂業(yè),卻不知道誰給了他們利益:他積累善政,人人都遵循著做,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所謂指揮戰(zhàn)爭每天都有勝利,表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不戰(zhàn)而勝,不耗費資財,老百姓不知道為什么歸服他,為什么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

圣人在觸摩試探時,根據(jù)不同對象采用不同方法。有時平和,有時正直;有時使人歡喜,有時使人發(fā)怒;有時利用名聲,有時采取行動;有時講廉潔,有時講誠實;有時講利益,有時講謙卑。平和就是鎮(zhèn)靜的意思,正直就是直率的意思;歡喜就是叫他高興,發(fā)怒就是叫他激動:使用名聲是為了啟發(fā)他,采取行動是為了促成他;講廉潔是為了保持高潔,講信用是為了明白真情;講利益是為了讓他追求,講謙卑是為了迎合對方。圣人所獨自使用的觸摩之術(shù)并不神秘,普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普通人沒有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用得不正確。

所以說.謀略最難達到的在于周密,游說最難達到的是使對方全部聽從,辦事最難達到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在謀略、游說、辦事這三個方面都做得正確,只有圣人才能夠達到。要想謀略一定周密.必須選擇與自己親密結(jié)交的思想相通的人士,這就叫做結(jié)交親密而沒有裂縫。要想辦事成功,必須要符合術(shù)數(shù)(指揣摩之術(shù)1,這就叫做道理、術(shù)數(shù)和時機三者相互配合。要想游說使人聽從,必須與對方思想感情相吻合,這就叫做感情相合便言聽計從。世界上的事物都歸向自己的同類:二把柴拋剿火中,干燥的柴首先燃燒;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濕潤的地方首先進水。物類互相應(yīng)和,在形勢上必然如此。所以,在外部觸摩誠探,必然得到內(nèi)心相同的應(yīng)和.就好像物類互相應(yīng)和一樣。所以說,用同類的想法去觸摩試探,哪有不相呼應(yīng)的呢?順著他的欲塑去觸摩試探,哪有不聽從的呢?因此說觸摩試探之術(shù)是唯一麓通行的方法??傊?,見到了事物的幾微跡象便毫不遲疑地聚取行動,不坐失良機;事情成功了卻不保守居功。長久地實行這種辦法,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評析】

本篇分四段:第一段講摩的重要性,強調(diào)只有通過觸摩試探,才能了解君主的真實思想,取得信任,避免災(zāi)禍,"成其事兩無患"。第二段講善于摩者,必須"謀之于陰"雨"成之于陽",要隱秘而有耐心。第三段講觸摩試探的各種方法。強調(diào)要善于變化,因人而異。第四段講摩成功的關(guān)鍵是"摩之以其類",并要把握"時"(時機);

本篇說:"摩者.揣之術(shù)也。"摩是揣的手段之一,也是揣的深入。日本人中井積德說:"摩在揣度之后,如以手摩弄之也。既能通曉彼人之情懷,而以我之言動搖上下之,以導(dǎo)入于吾橐中也。或揚之,或抑之,皆有激發(fā),即所謂摩也。"(見《史記會注考證》之《蘇秦列傳》注)所謂"摩",就是通過反復(fù)接觸試探,深入了解對方。《戰(zhàn)國策·韓策一》記載蘇秦說服韓王,先是系統(tǒng)分析韓

 

國的有利形勢,贊揚韓王的賢能,然后分析屈服于秦國的危害,最后說:"臣聞鄙語日: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頂王羞之。"韓王聽后,勃然大怒,卷起袖子,舉起寶劍說:"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敬奉社稷以從。"蘇秦先鼓勵韓王,就是本篇所說的"有以名";后來激怒韓王,就是本篇所說的"有以怒"?!洱R策四》所說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也可以作為"摩"的例證。馮諼進入孟嘗君府充當門客.他首先完全不顯露自己,說自己"無好"、"無能"。接著三次倚柱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其他門客都以為馮諼貪心十足,孟嘗君卻滿足了馮諼的要求。馮諼通過這三次試探("摩"),了解到孟嘗君輕財重士。于是,他才毅然為孟嘗君到薛地收債,進而焚券市義。這焚券市義的舉動,是以前面的試探為基礎(chǔ),又是對孟嘗君更深入的試探。當試探成功之后,他就正面向孟嘗君提出了營造"狡兔三窟"的計謀。

本篇還講了游說智謀之士全身遠禍的問題,即所謂:"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峁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這是摸透了專制君主的專斷猜忌心理而提出的應(yīng)對策略。專制君主決容不下比自己顯得高明的臣下,他們患難時可以求賢若渴,一旦天下穩(wěn)定就會刻薄寡恩,甚至大殺功臣。這叫做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范蠡(民間傳說他也是鬼谷子的高足)與文種侍奉越王勾踐的歷史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證。他們忠誠地輔佐勾踐報仇復(fù)國,成功之后,范蠡"微而去之",泛舟五湖,后來又經(jīng)商致富,做到了"成其事而無患";文種留在朝廷,終于被迫自殺。這說明,范蠡通過"摩"深入把握了越王勾踐的"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性格特征:而文種卻沒有掌握游說智謀之士全身遠禍的秘訣。


權(quán)第九
【題解】

"權(quán)"字,本義是秤錘。引申為衡量、變化。"權(quán)"在本篇中的意義是,對游說之辭要反復(fù)衡量,要善于變化?!端膸烊珪繁镜念}解云:"權(quán)者,反復(fù)進卻,以居當也。"遭藏本無題解。本篇的主旨是:要根據(jù)游說對象的特點而反復(fù)衡量、修飾游說的言辭,以達到游說的目的。《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時,稱本篇為《量權(quán)》篇。

【正文】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①。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②。應(yīng)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③。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④。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⑤。

【注疏】

①說(su稅):游說。說之:即說服對方。資之:即為了憑借對方的力量.取得對方的資助。道藏本注:"說者,說之于彼人也;說之者,有資予彼人也。資,助也。"按:"說者說之也",道藏本作"說之者說之也",衍一"之"字,②飾言:修飾言辭,即"修辭"。假之:借助言辭。蘸損:增加與減少,即調(diào)整語言以達到修辭的目的。道藏本注:"說者所以文飾畜辭,但假借以求人于彼,非事要也。亦既假之,須有損益,故日假之者損益之謂也。"

⑧應(yīng)對:應(yīng)承與對答,即回答對方的問題,跟對方交談。利:流利,鋒利。輕論:輕便靈活地討論問題。道藏本注:"謂彼有所問,卒應(yīng)而對之者,但便利辭也。辭務(wù)便利,故所口口口(按:此下有脫誤)。"

④成義:指言辭要適合事理,順理成章。明:闡明,證明。符驗:符合事實,可以驗證。道藏本注:"核實事務(wù)以成義者,欲明其真?zhèn)我?。真?zhèn)渭让鳎瑒t符驗自口口。符驗(也)[者]言或反復(fù)欲相卻也。",

⑤難(6南去聲)言:詰難的言辭。卻論:反駁對方意見的言論。"卻"字,本義是退卻,引申為使對方退卻,即拒絕對方,反駁對方。釣幾:引誘對方說出內(nèi)心的機密。"釣",即《反應(yīng)》篇的"釣語"。道藏本注:"言或不合,反復(fù)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卻論者,必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也。故日卻論者釣幾也。求其深微日釣也。"

【正文】

佞言者,諂而于忠①;諛言者,博而于智②;平言者,決而于勇③;戚言者,權(quán)而于信④;靜言者,反而于勝⑤。先意成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quán)也;縱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⑥。

【注疏】

①佞(9寧去聲)言:奸巧的言辭,花言巧語。諂(a產(chǎn))而于忠:諂媚而顯示出忠誠。"于忠"及下文的"于智"、"于信"、"于勇"、"于勝",其中的"于"字具有動詞性,像《詩經(jīng)·七月》中的"于耜"、"于貉"、"于茅"一樣。道藏本注:"諂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故日諂而于忠也。"俞樾《讀書余錄》云:"于,讀作為,古字通用。秦恩復(fù)疑是干字之誤,未得古義。"

②諛(v6于)言:阿諛的言辭。博而于智:炫耀淵博而顯示出智慧。道藏本注:"博者.繁稱文辭以求智,故日博而于智。"

③平言:平實的言辭。決而于勇:果決而顯示出勇敢。道藏本注:"決者,縱舍不疑以求勇名,故日決而于勇。"根據(jù)文理與后文的順序,"平言者決而十男"廈該杉全"戚蟊肴權(quán)麗于僵"之后。

④戚言:憂愁的言辭。權(quán)而于信:運用權(quán)謀而顯示融真誠。道藏本注:"戚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權(quán)者,策選避謀,以求信名,故日權(quán)而于信。"

⑤靜言:鎮(zhèn)靜的言辭。反而于勝:改正原來的不足陵取勝。"反".具有反面、轉(zhuǎn)變的意義。道藏本注:"靜言者,謂象清靜麗陳言。廈者,先分不足以窒非,以求勝名,故曰反而于勝。"

⑥先意:對方?jīng)]有說出欲望之前,就預(yù)先揣測,奉承順從對方的欲望。策選進謀:選擇計策、謀略然后進言??v:放縱,放開。舍:含棄。先分不足:原先的決定有不足。"先分",可能即《反應(yīng)》篇所說的"先定"。窒非:堵塞錯誤;舊注解釋為指摘對方的短處。這幾句疑有字句脫誤,而日注強為解釋。道藏本注:"己實不足,不自知而內(nèi)訟,而反攻人之過,窒他謂灘,如此者反也。"按:"縱舍不疑",道藏本誤作"縱舍不宜",今從秦恩復(fù)的乾隆刊本。

【正文】

故口者,幾關(guān)也,所以閉情意也①。耳圉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②。故日參調(diào)而應(yīng),利道而動③。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④。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⑤。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⑥。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砥以言。"言者,有諱忌也⑦。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⑧。

【注疏】

①幾關(guān):幾微隱秘之情的關(guān)鎖。關(guān),本義是門閂。遵藏本注:"口者.所以發(fā)言語,故日口者機關(guān)也。情意宜否,在于機關(guān)赦日所隧關(guān)閉情意也。...幾關(guān)".《百子全書》本作"機關(guān)"誤。

②佐助:輔助者。窺:窺探。間:間隙。道藏本注:"耳目所以助心通理,故日心之佐助也。心得耳目,即能窺見間隙,見彼奸邪,故臼窺間見奸邪。"③參:通"叁",即指心、耳、目三者。利道而動:遵循有利的途徑而后行動。道藏本注:"耳、目、心三者調(diào)和而相感應(yīng).則動必成功,吉,無不利。其所無口口則以順道而動,故日參調(diào)而應(yīng)、利道而動也。"

④繁言:繁雜的言辭。秦恩復(fù)本作"繁言",道藏本作"系言"。翱翔:自由飛翔.形容到處活動。觀要得理:觀察并掌握事物的關(guān)鍵與規(guī)律。道藏本注:"茍能睹要得理,便可曲成不失。雖繁言紛葩不亂,翱翔越口不迷,變易改常而不危也。"俞樾《讀書余錄》認為,"變易而不危"的"危",應(yīng)該讀為"詭"。⑤五色:古代以青、黃、赤、白、黑為五色,泛指各種顏色。五音:古代音樂以宮、商、角、徵(讀指)、羽為基本音階。道藏本注:"五色為有目者施,故無目不可得而示其五色;五音為有耳者作,故無耳不可得而告其五音。此二者,為下文分也。"

⑥開:開通,使對方明白。不事:不從事,不理會?!栋僮尤珪繁咀?不事事"。道藏本注:"此不可以往說于彼者,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彼所不來說于此者,為此淺局,無所可受也。夫淺局之與暗滯,常閉塞而不通,故圣人不事也。"

⑦諱忌:指不能說、不敢說或不愿意說的話。道藏本注:"口食可以肥

百體,故可食也;口言或可以招百殃,故不可以言也。言者觸忌諱,故日有忌諱也。"

⑧鑠(sub碩)金:使金屬熔化。曲故:因私心而歪曲事物真相。道藏本注:"金為堅物,眾口能鑠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故曰言有曲故也。"

【正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①。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②。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③。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wù)咭嘀闷溆靡并堋?/p>

①情:指常情(常態(tài)心理)。欲聽:想對方聽從。遭濺本注:"可聽在于合彼,可成在于順理。此為下起端也。"

②拙:笨拙,不擅長。工:巧妙,擅長。困}陷于困境。道藏本注:"智者之短,不勝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

③言其有利者:說出對方有利的條件。萁,指對方,下同。道藏本注:"人

能從利之所長,避害之所短,故出言必見聽,舉事必有成功也。"

④介蟲:有堅厚甲殼的動物,如龜、蚌等。整(s式)蟲:有毒腺的動物,如蜂、蝎等。道藏本注:"言介蟲之捍也口堅贗以自藏,螫蟲之動也行毒螫以自衛(wèi),此用其所長也,故能自免于害。至于他鳥獸,莫雨知用其長以自保全。讀者感此,亦知其所長而用之也。"

【正文】

故曰辭言有五:日病、日怨、日憂、日怒、日喜①。故日: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②;怨者,腸絕而無主也③;憂者,閉塞而不泄也④;怒者,妄動而不治也⑤;喜者,宣散而無要也⑥。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⑦。

【注疏l

①辭言:辭令,應(yīng)對的言辭。以下五類是按照說話對的表情劃分。道藏本注:"五者有,必失中和,而不平暢。"一本以道藏本的注文為正文,②衰氣:氣息衰弱。道藏本注:"病者恍惚,故氣衰而不神也。"⑧腸絕:猶言腸斷,形容極度悲痛。無主:沒有主見。遙藏本注:"怨者內(nèi)動,故腸絕而言無主也。""怨者",泰恩復(fù)乾隆利本作"恐者"。

④閉塞:精神抑郁,不舒暢。道藏本注:,憂者快魍,故閉塞而言不泄也."

⑤妄動:胡亂發(fā)泄。道藏本注:"怒者郁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

⑥宣散:散漫。要:扼要,有要點。道藏本注:"喜者搖蕩,故宣散而言無

要。"

⑦精:精通。利:有利。道藏本注:"此五者,既失于平常,故用之在精而

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則廢而止之也。"

【正文】

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過者言,依于銳①。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②。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而甚難為也⑧。故言多類,事多變④。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⑤。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⑥。故智貴不妄⑦。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⑧。

【注疏】

①依:憑借。博:淵博。辨:明辨,能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要:扼要,抓住重點。勢:氣勢。高:高尚,高潔。"高",《鄧析子》作"豪"。賤者:地位低下的對象。敢:果敢。過者:有過錯的對象。"過者",一本作"通者",《鄧析子》作"愚者":秦恩復(fù)以為當作"進者"。銳:尖銳,急切。

②道藏本注:"此量宜發(fā)言之術(shù)也。不達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成于害也。"③此:指九依之術(shù)。道藏本注:"與智者語,將以其明斯術(shù);與不智者語,以此術(shù)教之。然人迷罔El久,教之不易,故難為也。"

④類:類型,方法。道藏本注:"言者條流舛雜,故多類也。事則隨時變化,故多變也。"

⑤而事不亂:一本作"故事不亂"。道藏本注:"若言不失類,事亦不亂。"⑥主:主旨,基本主張。終日不變:俞樾《讀書余錄》認為,當作"終日變"。他說:"此本作終日變麗不失其主,與上文終日爵不失其類相對。注云不亂故不變,是其所據(jù)本已衍不字。"

⑦貴不妄:以不妄動為可貴。道藏本注:"不亂故不變,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不變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貴而不妄。"

⑧聰:聽得真切。明:明白通達。奇:奇妙。道藏本注:"聽聰則真?zhèn)尾粊y,知明則可否自分,辭奇則是非有證。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故須貴之。"

【白話譯文】

游說,就是說服對方;說服對方,是為了憑措他的力量做一番事業(yè)。修飾言辭(即修辭)是為了借助言辭的力量去說服人;借助言辭的力量,必然要對言辭增減剪裁,以適合對方心理。應(yīng)答別人的言辭必須流利;流利的言辭就是輕便靈活她討論問題。言辭要義理充足,順理成章,必須要把義理翔述明臼;闡述明白了,可以用實事來驗證。詰難的言辭就是反駁別人的意見;反駁的目的,是為了引誘對方說出心中隱秘的打算。

奸巧的言論,諂媚討好,而顯示出忠誠;阿諛的言論,炫耀淵博,而顯示出智慧;表現(xiàn)憂愁操心的言論,善于極變,而顯示出真誠;平實的言論,果決而顯示出勇敢;鎮(zhèn)靜的言論,改正原來的不足,以圖取得勝利。所謂"諂媚",是預(yù)先揣摩到對方的意愿,順承他的欲望,以博取歡心;所謂"淵博"。是指堆砌飼藻。以炫耀自己;所謂"權(quán)變",是指善于選擇謀略,然后開口說話;所謂"果決".是說話時斬釘截鐵,對放任什么或舍棄什么都毫不猶豫地表示態(tài)度;所謂"反",就是轉(zhuǎn)變到反面.改正原來釣不足,堵塞錯誤.以圖取勝。

嘴巴是各種隱秘情感的門閂,要守好-如同拴好門閂,保守思想感情的機密。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輔佐器官.畿夠用以窺探事物的矛盾,發(fā)現(xiàn)奸邪的人或事。所以說,耳朵、眼騎、心三者要調(diào)和呼應(yīng),選擇有利的途徑,然后行動。這樣便能做到:言辭繁多.而不混亂;到處自由活動,而不迷失方向;情況千變?nèi)f化,而不發(fā)生危險。其關(guān)鍵在于能夠觀察并掌握要點和規(guī)律。所以說,對沒有視力的人不可能顯示給他各種顏色.對沒有聽力的人不可能告訴他音樂。因此,有些人是無法交往的。他或者思想很閉塞,不可能開通;或者心胸狹隘,不可能接受什么。這種閉塞不通的人,是不必理會的。古人說過:"嘴巴可以吃東西,卻不可隨便說話。"這是說,語言往往有諱忌。俗話說:"很多人開口議論,連金屬都會熔化掉。"這是說,人們說話,往往由于私心而歪曲真相。

一般人的常情,說出話來總希望別人聽從,干什么事都想取得成功。因此。聰明人決不使用自己的短處,寧可使用愚蠢人的長處:決不使用自己的笨拙處,寧可使用愚蠢人的巧妙處。這樣.他就不會陷于困難境地。說出對方的有利條件,是為了發(fā)揮他的長處;說出對方的有害因素,是為了避開他的短處。所以,有甲殼的動物在捍衛(wèi)自己時,一定憑借又堅又厚的甲殼;有毒腺的昆蟲在活動時.一定使用毒汁刺傷對方??梢姡莴F也懂得要使用自己的長處,游說的人當然應(yīng)該懂得使用自己該使用的長處。

應(yīng)對的言辭.可按表情分為五類:一類是病言,二類是怨言,三類是憂言.四類是怒言,五類是喜言。病言便是氣息衰弱而沒有精神的語言:怨言便是傷心到極點而沒有主見的語言;憂言便是感情抑郁而不順暢的語言;怒言便是胡亂發(fā)泄而沒有條理的語言:喜言便是盡情訴說,散漫而沒有要點的語言。這五種言辭,要精通了才能適當應(yīng)用,在情況有利時才能實行。

所以,對聰明人說話,要憑借淵博;對笨拙人說話,要憑借清楚易懂:跟能言善辯的人說話.要簡單扼要;跟有地位的人說話,要有充沛的氣勢;跟有錢的人說話,要顯得高雅廉潔;跟貧窮的人說話,要講究實際利益;跟地位低的人說話,簧注意謙遜;跟勇敢的人說話,要果敢決斷;跟有過失的人說話,要直率尖銳。這便是說話的技術(shù).但一般人常常違反了這個規(guī)律。所以.跟聰明人講這個道理,他容易明白;跟不聰明的人講這個道理.便須要反復(fù)教導(dǎo),這是很難辦到的??傊?,言語奄很多規(guī)格,事情有很多變化。如果整天講話,不超過規(guī)格,事情就不會濺羲L;言語整天都隨著事物變化,卻能不失掉主旨,在于智慧鎮(zhèn)靜零亂,這是很可貴的。聽話貴在聽得真切,智慧貴在通達,言辭貴在奇妙。

【評析】

本篇的主旨是反復(fù)分析游說對象的情況而決定游說的方法。全篇分六層:第一層講要實現(xiàn)游說構(gòu)目的。就必須善于修飾言辭。應(yīng)對之辭,要流利靈活,理由充足而有條理,明白清楚而符合事實。詰難駁斥之辭,要能夠誘導(dǎo)對方說出內(nèi)心的隱秘。第二層講要善于辨別各種虛假的言辭。這些言辭,包括奸巧之言、諂媚之言、貌似果敢之言、故作憂愁之言、假裝鎮(zhèn)靜之言。第三層講游說進言要特別謹慎。說話要選擇對象,不要觸犯忌諱。第四層講游說之士要善于揚長避短,善于借用別人的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第五層講五種非常態(tài)的言辭,使闞這類非常態(tài)言辭的原則是"精則用之,利則行之"。第六層講要根據(jù)不同的游說對象而選擇不同的態(tài)度與方法。

《鬼谷子》是中國先秦時代最有系統(tǒng)性的修辭理論著作。本篇比較透徹地從游說角度討論了修辭問題。本篇所說的"飾言".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修辭"。本篇講了飾言的目的是為了借助語言的力量以說服對方,講了飾言的內(nèi)容就是增減調(diào)整語言。本篇所論述的許多飾言經(jīng)驗都值得今天借鑒。如:本篇第六層對于游說對象的分析,就相當精辟。它分析了九種不同的對象。論述了因人而異的九種方法。文章說:"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過者言,依于銳。"本篇所說的"與貴者言,依于勢",跟《孟子》的"養(yǎng)浩然之氣"、"說大人則藐之",可謂異曲同工。但是,《孟子》僅講了游說"大人"(即貴者),而沒有講游說其他對象的問題.《鬼谷子》本篇卻全面分析了九種游說對象,這正是縱橫家們認真研究游說之術(shù)的理論結(jié)晶。

《戰(zhàn)國策·趙策三》的"魯仲連義不帝秦"的故事,是游說之士針對不同對象展開游說的例證之一。當時,秦國圍攻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被秦國坑殺了40萬精銳士兵.無力抵抗,只好向魏國求救;魏國卻害怕秦國。不僅不發(fā)救兵,而且派客將軍辛垣衍到邯鄲,勸趙國屈服,尊奉秦國為帝。趙國當政大臣平原君一籌莫展,形勢十分危急。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恰好在邯鄲。他于是挺身而出,首先游說平原君,問平原君怎么辦,平原君說自己沒有任何應(yīng)付的辦法。魯仲連就說:"我原來認為您是天下的賢能公子,現(xiàn)在才知道您不是天下的賢能公子。辛垣衍在哪里,我請求為您數(shù)落他,打發(fā)他離開。"他見了辛垣衍之后,首先一言不發(fā),辛垣衍只好先開口說:"先生并不有求于平原君.為什么住在這座危險的城里而不離開呢?"魯仲連這才開口說話:"秦國是一個拋棄禮義而崇尚在戰(zhàn)爭中殺人的國家。它若是稱了帝統(tǒng)治天下,我寧愿跳進東海自殺,也不會當秦國的奴隸一樣的百姓。我之所以留在這里,是為了幫助趙國。"辛垣衍說:"您如何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齊國、楚國本來就會幫助趙國,我還要使魏國、燕國幫助。"辛垣衍說:"燕國且不說,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么能夠使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不懂得秦國稱帝的危害,所以才按兵不動;只要懂了就一定會幫助趙國抵抗秦國。秦國稱了帝,就會向魏國不斷索取,頤指氣受。"辛垣衍說:"您看到十個仆人侍奉一個主人的情況喝?并不。是仆人們的力量趕不上主人,而是害怕主人的緣故。"魯仲連馬土說:"看來,魏國是把自己當作秦國的仆人了。那么,我將要l秦王把魏王烹煮掉或者剁成肉漿。"辛垣衍不高興地說:"先生說話太過分了!"魯仲連說:"鬼侯、鄂侯、周文王擔任紂王的三公。鬼候把女兒獻給紂王.紂王認為她不美,就把鬼候剁成肉漿;鄂侯極力勸阻,也被做成干肉:文王為此嘆氣,就被囚禁起來。魏國與泰國都是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為什么看到秦國打了一次性仗,就饅服而稱臣呢?魏國一旦稱臣,秦國就會加強控制,派親信擔任魏國的大臣,派女子進入魏國的王宮。魏王還能夠安全嗎?將零您還能保持目前的地位嗎?"辛垣衍終于表示佩服,離開了邯鄲。秦軍聽到消息,馬上后撤了50里。接著,魏國信陵君榷兵救趑,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擺宴慶賀。他要封給魯仲連爵位,被拒絕;贈送千金,又被拒絕。魯仲連說:"為人排除患難而不求什么私利,這才是士的可貴之處。不然,就成了惟利是圖的商人。"魯件連游說平原君的過程.體現(xiàn)了"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的原則;而他游說辛垣衍.則語言尖銳,步步進逼,表現(xiàn)出"與過者言,依于銳"的特點。

謀第十

【題解】

謀.就是謀略。本篇與《權(quán)》篇是姊蝶篇,故人們往往"權(quán)"、"謀"并提。這兩篇各有側(cè)重,《權(quán)》篇主要討論舒細衡量游說對象,《謀》篇主要討論如何講究謀略,出諜劃策?!短接[》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時,稱本篇為《謀慮》篇。道藏本與《四庫全書》本,都沒有題解。

【正文】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①。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日上、日中、日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于古之所從②。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③。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④。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⑤。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shù)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其類一也⑥。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斯蓋其分也⑦。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⑧。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shù)也⑨。

【注疏】

①所因:依靠的東西。情:真實情況與真實思想。道藏本注:"得其所因.則其情可求。見情而謀,則事無不濟。"

②儀:標準,等級。參以立焉:經(jīng)過參驗而確立?;蛘J為,"參",通"叁(三)";"以",通"已",全句意義是"三個等級已經(jīng)確定之后"。生奇:產(chǎn)生奇妙的計謀。所擁:被壅塞的情況。"擁",通"壅"。所從:所遵循的方法。道藏本注:"言審情之術(shù),必立L智、中才、下愚,三者參以驗之,然后奇計可得而生。奇計既生,莫不通達,故不知其所擁蔽。然此奇計,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順道而動者,蓋從于順也。"

③取玉:指入山采玉。載:乘坐。司南車:裝有指南針一類儀器以測定方位的車子。惑:迷失。

④同情:思想感情相同。相親:互相親近。"俱相親"的"俱"字.疑是衍文。俱成:雙方都有成效,都有收獲。同欲:共同的欲望。褶疏:互相疏遠。偏成:只對一方有利。"偏成",道藏本作"偏害"。俞樾《讀書余錄》云:"偏害,當作偏成。下文云: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彼上言俱害.故下言偏害。然則,此上言俱成,下宜言偏成矣。今作偏害,即涉下文而誤。"道藏本注:"諸同情欲,共謙立事,事若俱成,后必相親;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

⑤同惡(w'污):共同被人憎惡。俱害:雙舅都受戮損害。偏害:只有一方受到損害。道藏本注:"同惡,謂同為彼所惡。后若俱寄,情必相親;若乃口口口口,理必相疏。亦理之常也。"

⑥數(shù)(su6朔)行:屢次發(fā)生,經(jīng)常發(fā)生。其類一也:道藏手抄本無"其"

字。另本有"其"字。道藏本注:"同異之分,用毖而察。"

⑦節(jié):竹木的枝干交接處。分:分界。道藏本注:"墻、木之毀,由于隙、

節(jié)。況于人事之變.生于同異。故日斯蓋其分。"

⑧謀:謀略。計:計劃,思考。議:議論,商.}寸.:.說:游說之辭。進:進

取。退:退卻。制:制約。道藏本注:"言事有本根,各有從來。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條花葉。故日:變隙,然后生于事業(yè);生事業(yè)者,必須計謀;成計謀者,必須議說;議說者,必有當否,故須進退之。既有黜黲,須事以為法。"⑨百事:各種事物。百度:各種法度。數(shù):規(guī)律。遘藏本注:"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數(shù)一也。"

【正文】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于數(shù),明予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①。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麗裁之②。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也;有余眷,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shù)行也。

【注疏】

①輕貨:輕視財物。出費:付出財物。輕難:輕視危險患難。據(jù)危:扼守險要地方。數(shù):規(guī)律。三才:三種類型的人才。道藏本注:"使輕貨者出費,則費可全;使輕難者據(jù)危,則危可安;使達數(shù)者立功,則功可成???cè)亩弥晒庖Ю?,豈獨十二乘而已。"

②蔽:蒙蔽。懼:使之恐懼。裁:裁處,處理。"貪者",《百子全書》本誤作"貧者"。道藏本注:"以此三術(shù),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謀者因事興慮,宜知之而裁之。故El因事而裁之。"

③積:積累。道藏本注:"柔弱勝于剛強,故積弱可以勝強;大直若曲,故積曲可以為直;少則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余。然則,以弱為強,以曲為直,以不足為有余,斯道術(shù)之所行。故日道術(shù)行也。"今道藏手抄本無"為直者積于曲也",當是抄寫時脫落所致。俞樾《讀書余錄》已經(jīng)指出這點。

【正文】

故外親而內(nèi)疏者,說內(nèi);內(nèi)親而外疏者,說外①。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②;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③,因其惡以權(quán)之,因其患以斥之④。摩而恐之,高而動之⑤;微而正之,符而應(yīng)之⑥。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⑦。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jié);結(jié)而無隙者也⑧。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⑨。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⑩。

【注疏】

①外:外表。內(nèi):內(nèi)心。說內(nèi):通過游說改變其內(nèi)一2,想法。說外:通過游說改變其表面態(tài)度。道藏本注:"外陽相親,而內(nèi)實疏者,說內(nèi)以除其內(nèi)疏;內(nèi)實相親,而外陽疏者,說外以除其外疏也。"

②因:順應(yīng)。變之:使對方改變態(tài)度,消除懷疑。然之:使對方的看法得到證實。道藏本注:"若內(nèi)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③要之:意即取得對方的信任。道藏本注"既然賭鍍或有可否之說,則

因其說要結(jié)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④權(quán)之:為對方謀戈4,以對付他厭惡的東西。斥:1斥,排除。道藏本注:

"去就既成,或有惡患,則因其惡也以權(quán)量之.因其患也為斥除之。"

⑤摩:相互切磋?!抖Y記·學記》:"相觀露善之謂摩。"注:"摩,相切磋也。"高:指高超的言論。《莊子·讓王》:"陳義甚高。"遴藏本注:"患惡既除,或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⑥正:通"證",證明。俞樾《讀書余錄》:"正,本作證。"道藏本注:

"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jù)以證之,為設(shè)符駿以應(yīng)之。"

⑦擁:通"壅",堵塞。道藏本注:"雖有為設(shè)引據(jù)、德驗,尚不知變者,此則惑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計謀之用也。"

⑧結(jié):結(jié)成盟黨,建立特殊關(guān)系。隙:空隙,裂縫,道藏本注:"公者,揚于王庭,名為聚訟,莫執(zhí)其咎,其事難成;私者,不出門庭,慎密無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雖復(fù)潛謀,不如與彼要結(jié)。二人同心,物奠之間,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⑨正:正常,普通。奇:奇妙,出人意料。道藏本注:"正者,循理守常,難以速進;奇者,反經(jīng)合義,事同機發(fā)。故正不如奇。奇鐘一行,則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日奇流麗不止者也。"

⑩道藏本注:"與人主言奇,則非常之功可立;與人疆言私,則保身之道

可全。"

【正文】

其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①。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麗教之于人②。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讞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③。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④。貌者不美立又不惡,故至情托焉⑧。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⑥。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制人者,握權(quán)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⑦。故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⑧。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⑨。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⑩。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⑩。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⑩。道理達于此義者,則可與言⑩。由能得此,則可以谷遠近之義⑩。

【注疏】

①內(nèi):親近。外:疏遠。道藏本注:"身在內(nèi),而言外泄者,必見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見危也。"俞樾《諸子平議補錄》云:"《說文·夕部》:外,遠也。其身內(nèi)、其言外,謂其身雖居密邇,而其言反涉疏遠也。下云,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謂其身雖在疏遠,而其言反甚深切也。一見疏,一見危,職此之故。注云身在內(nèi)而言外泄,未達外字之義。"

②無:通"毋",不要。人之所不欲:道藏本作"無以人之近所不欲",俞樾《讀書余錄》:"近字,衍文。"道藏本注:"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莫強與之;將生恨怒也。教人當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猶以暗除暗,豈為益哉!"俞樾《諸子平議補錄》云:...近字衍文。蓋即所字之誤而衍者,兩字并從斤,故致誤也。注云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則其所據(jù)本已衍矣。"秦恩復(fù)乾隆刊本云:"別本作無以身之所不欲。"

③好:愛好。學:學習,仿效。順:順應(yīng)。惡(wd誤):厭惡。諱:忌諱,隱藏不說。陰道而陽取之:在隱秘中行事,在公開場合收獲。道藏本注:"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陰自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悅,明言以報之。故日陰道而陽取之也。"

④去:去掉,除掉??v:放縱,聽任。乘:利用。道藏零注:"將欲去之,必先聽縱,令極其過惡。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故日鏃之者乘之也。"⑤貌:容貌,表情。美:贊美。惡:厭惡。至情:最深剡的思想感情。托:

寄托,具有。道藏本注:"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灞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日至情托焉。"

⑥可知:使動用法,即可以使之明白。道藏本注:"游彼情寬密,可令知者,可為用謀,故日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寬密,不可令知者,謀者不為用也,故日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⑦制:控制。見:被。握權(quán):掌握權(quán)柄。制命:道藏奉注:"制命者,言命

為人所制也。"

⑧陽:公開,完全表露,大肆宣揚。陰:隱蔽,不露聲色。道藏本注:"圣

人之道.內(nèi)陽而外陰;愚人之道,內(nèi)陰而外陽."

⑨事易:即易事.容易侍奉。事難:即難事,不容易侍奉。無為麗貴智:順應(yīng)自然而推崇智謀。道藏本注:"智者寬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難事。然而,不智者必有危亡之禍。以其難事,故賢者奠得申楚計劃。則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難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則他莫能為,唯智者可矣。故日無為而貴智矣。"

⑩眾人:普通人,大多數(shù)人。道藏本注:"眾人所不能知,眾人所不能

見.智獨能用之,所以貴于智矣。"

⑧見可:被認可。道藏本原作"見可否",俞樾《讀書余錄》云:"此以見可、見不可相對為文,不當云見可否也。否,衍字。"道藏本注:"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見不可,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駘,教所憎相千里也。"

⑩言:猶言"俗話"、"古話"。道藏本注:"言先王之避,貴于陰密。尋古遺言。證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隱匿。所隱者中正.自然合道,非專在仁義忠信也。故日非獨忠信仁義。"

⑩道理達于此義者:即能夠通達這種道理。道藏手抄本作"道理通達此義之"。秦恩復(fù)乾隆刊本云:"原本作之,據(jù)別本改正,"道藏本注:"言謀者曉達道理,能于此義達暢,則司與語至而言極矣。"

⑩由能得此:一本作"能得此"??梢裕嚎膳c。"以",通"與"。谷:善,引申為商討。道藏本注:"谷,養(yǎng)也。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寶之位,養(yǎng)遠近之人,誘于仁壽之域也。"俞樾《讀書余錄》認為:"谷"當讀為"觳",引《爾雅·釋詁》云:"觳,盡也。"

【白話譯文】

凡是給人家謀劃事情,都有規(guī)律。那就是一定要了解到他所依靠的東西,從而探求出他的真情。周詳?shù)亓私獾剿恼媲橹螅阍O(shè)立下三類標準來區(qū)分計謀的等級。三個等級就是:上等、中等和下等。三個等級確定之后,便可反復(fù)斟酌而定出奇妙的謀略。奇妙的謀略順從事理,沒有阻塞,可以辦好各種事情。從古如此,都必須遵循。所以,鄭國人進山采玉的時候,一定要駕上司南車,便是為了不迷失方向。那么,度量別人的才干、能力,揣摩他的真情。也就是辦事的司南車。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親近的人,是因為雙方都能獲得成效;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疏遠的人,是因為只有一方獲得成效。凡是同時被人憎惡而互相親近的人.是因為都受到了損害:凡是同時被人憎惡而互相疏遠的人,是因為只有一方受到損害。所以說,相互有利就親近,相互損害就疏遠,這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這也是審察同異分界的一種根本辦法。因此,墻從有裂縫處崩塌,樹木從有節(jié)的地方折斷,縫隙與節(jié)巴,便是墻和樹木的分界之處。變化是從事件中發(fā)生的。有事態(tài),就要有謀略;要謀略,就必須計劃考慮;計劃考慮,就必須商討議論;商討議論就產(chǎn)生了游說的言辭;游說是為了進??;有進取,就有退卻:退卻,就要有節(jié)制。因而要使用節(jié)制的辦法來處理事情??梢姡俜N事情.同一個道理;百種計算,同一個規(guī)律。

品德高貴的人輕視財物,不可能用利益誘惑他,卻可以叫他拿出財物;勇敢的人不怕危難,不可能用禍患嚇住他,卻可叫他鎮(zhèn)守險要的地方;聰明的人通達事理,不可用詭計欺騙他,可向他講明道理,使他建立功業(yè)。一這是三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成才的懦弱者容易被嚇住,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這是因人而采用不同的裁處方法。強大,是從弱小開始而一點點積累起來的;筆壹通行,是從彎曲開始,而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有余,是從不足開始雨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這是由于實行道術(shù)的結(jié)果。

所以.如果對方表面親近,而內(nèi)心疏遠。就要通過游說改變他的內(nèi)心想法:如果對方內(nèi)心親密,而表面疏遠.就要通過游說改變他的表面態(tài)度。要順著對方的疑慮來消除它。順著對方所了解到的一切來證實它:順著對方的說法來結(jié)變他,順著對方的形勢來成就他;根據(jù)對方所厭惡的東西,為他謀劐對付辦法;根據(jù)對方所擔心的東西。為他設(shè)法排除。要相互切磋,防止驕縱,叫他產(chǎn)生戒懼心理:要用高超的議論來激勵對方,使他行動起來;對方不理解時,要微妙地引用先例和相應(yīng)的實事來驗證,使對方覺悟并接受建議。如果以上辦法不能使對方覺悟,使馴他堵塞不通,便叫他混亂迷惑。這便是商定和使用謀略。在商定和使用謀略時,公開商討。不如私下密謀:私下密謀,又不如結(jié)成盟黨;結(jié)成了盟黨,便不會有空隙而泄漏出去。正常的謀略,不如出人意料的奇特謀略,因為出人意料的奇謀是變化不定的。所以渤箏說君皇,一定要跟他講奇特的謀略;游說大臣,一定要跟他講私人的利害。

自身處于親近地位,但說話不貼心,便會被疏遠;自身處于疏遠地位。但說話太重,深入內(nèi)情,便會招來危險。不要把別人不情愿的事強加給他;也不要把別人無法了解的攀皴強教導(dǎo)他。別人有什么愛好。要學習仿效,要順從;別人有什么厭惡,要避開,為他隱諱。這叫做暗中揣摩別人的內(nèi)心葡行動,從而取得他的公開的贊同合作。所以,將要除掉某人,先要放縱巢人;放縱他正是為了乘機制服他。如果某人不隨便表示喜悅,也不隨便表示厭惡.那便說明他具有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梢蚤_導(dǎo)的人,便可蹦使用他;不可以開導(dǎo)的人,是智謀之士不能使用的人。所以說,辦事以能控制別人為貴,而不以被別人控制為貴。所謂控制別人,便是自己要掌握權(quán)柄;所謂被別人控制,便是被別人掌握命運,供他驅(qū)使。所以,圣人的謀略隱蔽,不露聲色;愚人的謀略公開,大肆張揚。跟聰明的人辦事容易,跟不聰明的人辦事困難。由止=看來.面臨滅亡者是不能使其生存的,面臨危險者是不能使其安定的。這樣看來,便要順應(yīng)自然而推崇智謀。智謀要用在普通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運用智謀之后,被人認可,便選擇應(yīng)該做的事去做,這是為自己的辦法;運用智謀之后,被人否定,還是選擇應(yīng)該做的事去做,這是為別人的辦法。所以,先王的謀略是隱蔽的。格言說得好:"天地變化運轉(zhuǎn),表現(xiàn)在高深;圣人制定謀略,表現(xiàn)在隱密。"不在于表面講忠、信、仁、義,只要內(nèi)心中正就可以了。通達這種道理的精義的人,就可以跟他談?wù)撝\略。如果能夠懂得這一點。就可以商討處理一切遠近的事務(wù)。

【評析】

本篇討論謀略,可分四層:第一層講為別人謀劃事情要確立標準,周詳?shù)亓私飧鞣N情況,了解利害關(guān)系,然后認真地考慮計劃,講究節(jié)度。第二層講謀略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從微小處入手,積累漸進。第三層講游說與謀略必須注意人際關(guān)系,因順對方,注意隱秘奇巧。第四層講游說與謀略必須適應(yīng)對方的情況."無為而貴智",不露聲色,以達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本篇著重闡述要因人制宜地使用謀略:"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戰(zhàn)國策·楚策三》與《史記·張儀列傳》所記鬣的張儀多次欺騙楚懷王的故事,就是"愚者易蔽"、"不肖者易懼"、"貪者易誘"的例子?!冻呷酚涊d,楚王輕視張儀,張儀于是辭行,說要到中原給楚王找一個美女,楚王馬上改變冷淡的態(tài)度,"資之以珠玉"。張儀故意讓楚王的寵妃南后、鄭袖知道這拿消息,使她們紛紛向張儀送來重禮。張儀又促成楚王舉行一個讓南后、鄭袖一道參加的送別宴會。在送別宴會上,張儀攏作驚訝地對楚王說:"我真是該死,我以為能夠給大王找到天下最美的人,哪里知道天下最美的美人就是您的南后、鄭袖呢。"《張儀列傳》記載,楚國與齊國合縱,秦國不敢進攻齊國。張儀來到楚國,對楚王說:"如果您跟齊國斷絕關(guān)系。我就請求把秦國的六百里見方的商於之地獻給楚國。秦與楚就永遠成為兄弟之國。"楚王大悅。謀臣陳軫(也是著名的游說之士)勸楚王警惕張儀的陰謀,楚篆說:"陳先生不要再開口.您等著我得到土地吧!"于是斷絕跟旁國的關(guān)系,給張儀佩帶相印,派遣一個將軍跟隨張儀到臻國取土地。到秦國之后.張儀裝病.三個月不上朝。楚王還以為是張儀怪自己對齊國的態(tài)度不堅決.又遣使大罵齊王。齊王大怒.向泰國屈服,與秦建立同盟。這時.張儀才接見楚國的那位將軍,對他說:"我有一塊六里見方的封地,愿意獻給楚王。"楚王大怒。發(fā)兵進攻秦國.一敗涂地,割地求和。后來,秦國想用武關(guān)外的土她交換楚國的黔中郡。楚王說:"不用交換,只要把張儀交給我。我就獻上黔中郡。"張儀胸有成竹地來到楚國,楚王囚禁他,準備殺掉。早已經(jīng)被張儀買通的鄭袖以及權(quán)臣靳尚,為張儀說情,恐嚇楚王說:"殺了張儀.秦國就會派大軍滅楚。"楚王因此反而優(yōu)待張儀,并且聽信張儀宣揚秦國威力的話,拒絕屈原的勸阻,:進一步投靠秦國。本篇講進獻計謀要注意彼此間的若系:"鬢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這與《韓非子》的《讖難》有異曲同工之妙。《說難》用"鄭武公欲伐胡"與"智子疑鄰"這兩個故事,說明身外言深的危險。"武公欲伐胡"的故事說:鄭國的武公想吞并胡國,卻先把女兒嫁給胡君。有一次,他問群臣說:"我想用兵,應(yīng)該攻打哪里?"大夫關(guān)其思回答說:"可以攻打胡國。"武公大怒說:"胡國是有婚姻關(guān)系的兄弟之國,您為什么這樣說?"于是殺了關(guān)其思。胡君聽了,完全信賴鄭國,不做任何防備,武公終于襲擊吞并了胡國。"智子疑鄰"故事說:宋國有個富翁,他家的院墻因下雨而崩塌了一塊。他兒子和鄰居老頭都說:"不及時修筑,必遭受盜賊。"夜晚,果然被盜。富翁因此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也因此懷疑那鄰居老頭就是盜賊?!豆砉茸印放c《韓非子》的"身外言深者危"的理論.可以說是歷史經(jīng)驗與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本篇與道家思想有密切關(guān)系,而又有不同之處。如:"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也;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shù)行也。"這里吸收了道家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而且明確地標明這是"道術(shù)";但同時,強調(diào)要"積",要達到"強",則又不同于道家。又如:"無為而貴智。"既吸收了道家的基本思想,標舉"無為":又不同于道家的"絕圣棄智",而且強調(diào)智慧謀略的作用,提出"貴智"。

決第十一

【題解】

決.是決斷的意思。決斷主要是針對各種有疑慮的事情,故本篇的中心是"決情定疑"四字,本篇的主要內(nèi)容是為王公大人們決斷疑難。如果根據(jù)《太平御覽》把《揣》、《摩》、《權(quán)》、《謀》四篇分別叫做《揣情》、《摩意》、《量權(quán)》、《謀慮》的先例,把《鬼谷子》各篇都用兩個字作標題,那么,本篇可以稱為《決疑》。道藏本與《四庫全書》本都沒有題解。

【正文】

為人凡決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害①。至于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受孽不受也②。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剛不受矣,致疏遠③。故其有使失利,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④。

【注疏】

①決物:決斷事情。托:依托,善其用福:以得到舉福為善,意即喜歡有幸福。惡其有患:厭惡有禍患。道藏本注:"有疑,然后決,故日必托于疑者。凡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患則惡。?;贾砦疵鳎芍仙?。故日:善用其福,惡有其患。然善于決疑者,必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墩,"

②誘:誘導(dǎo)。惑:疑惑。偏:偏頗。遭藏本注:"懷矮曰惑,不正日偏。決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后福利生焉。若乃去萁福利,則疑者不受其決。"俞樾《讀書余澩》認為應(yīng)該這樣斷句:"至于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

③奇:指奇妙的計謀。道藏本注:"謂疑者本有利善,而決者隱其利善之情,反托之于惡,則不受其決,更致疏遠矣。"

④失利:喪失利益。離害:遭遇禍害,"離",通"罹"。遭受。事之失:決斷事情的失誤。道藏本注:"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于惡,疑者既不受其決,則所行罔能通濟,故有失利罹害之敗。凡此皆泱事之失也。"

【正文】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①。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②。于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③。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④;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⑤;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⑥;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⑦。

【注疏】

①以陽德之:用道德公開地感化人。以陰賊之:用計謀暗中傷害人。以信誠之:講信用而使人誠服。以蔽匿之:用遮蓋的辦法來掩護人。以平素之:用公平慣常的辦法對待。道藏本注:"圣人善變通,窮物理,凡所決事期于必成。事成理著者,以陽德決之;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決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誠決之;奸小禍微者,以隱匿決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決之。"

②陽勵于一言:公開辦事要用前后一致的語言來激勵對方。陰勵于二言:暗中辦事要用兩種不同的話語激勵對方。平素:通常的公平的話語。樞機:機巧的話語。樞,門的旋轉(zhuǎn)軸;機,弩上的發(fā)箭裝置。道藏本注:"勵:勉也。陽為君道,故所言必勵于一。一,無為也。陰為臣道,故所言必勵于二。二,有為也。君道無為,故以平素為主;臣道有為,故以樞機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為,必精微而契妙,然后事行而理不難。"

③度、驗、參:都有驗證的意思。道藏本注:"君臣既有定分,然后度往驗來,參以平常,計其是非。于理既可,則為決之。"

④公王大人之事也:即侍奉王公大人,為其謀劃。一本無此句。危:高,高尚,高雅。美名:使名聲美好。道藏本注:"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為決之。"秦恩復(fù)校訂本云:...美,一本作變。"

⑤費力:費用與力氣。道藏本注:"所謂惠而不費,故為決之。"

⑥犯:遭受。不得已:不能停止下來。道藏本注:"所謂知之所無奈何,安之若命,故為之決。"秦恩復(fù)乾隆刊本說:這段注解"一本引作正文"。

⑦去患:排除憂患。從福:追求幸福。道藏本注:"去患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為之決也。"

【正文】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①。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②。

【注疏】

①機:樞機,關(guān)鍵。道藏本注:"治亂以之正,成敗以之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故曰難為。"

②先王:指古代英明的君王。蓍(s詩):革名,俗稱"蚰蜒草"或"鋸齒草"。古人采取它的莖作為占b的工具,用以糖測吉兇?!吨芤住妨呢?,即用蓍莖反復(fù)排列組合而成。龜:指龜甲,古人用燒灼龜甲的辦法占b吉兇。商朝盛行龜b,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的殷墟甲骨文大多數(shù)燕占卜豹記錄。道藏本注:"夫以先王之圣智,無所不通,猶用蓍龜以自決,況囪斯以卜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于通識者哉!"

【白話譯文】

凡是給人決斷事情,一定要根據(jù)那人心里存在的疑慮。人們希望自己有幸福,害怕自己有災(zāi)害。如果善于誘導(dǎo),最終就會消除疑惑和偏頗。事物總是存在利益,只要去捧這種利益,人們就不會接受。決定奇謀的根據(jù),是對方希望獲得菜種利益;如果只從厭惡方面去游說,對方就不會接受,必然招致疏遠。所以,在決策方面如果使對方喪失某種利益,或者使對方遭受災(zāi)害,這是決斷事情的失誤。

圣人能夠辦成大事業(yè)的原因和手段有五種:有時用道德公開感化別人;有時用計謀暗中傷害別人;有時用忠實的態(tài)度收服別人;有時用包瞞的辦法掩護別人;有時用公平慣常的辦法對待別人。五種手段針對五種不同的對象。使用這些手段的方式有區(qū)別。公開辦事,用道德感化別人,要力求說話前后一致,言行必果;暗中謀劃,用手段傷害別人,要善于說兩種話。有時公開辦事,有時暗中辦事,有時用慣常的辦法,有時用機巧的手段。這四種方式都要微妙地使用。在決斷事情時,用過去的事來衡量,用將來的事來檢驗,用平日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來參考佐證。如果可行的話,便要決斷下來。給王公大人謀劃事情,有五種情況可以立即決斷:如果那事情高雅又能獲得美好聲譽,只要能實行,就馬上決斷;如果那事情不用花費財物與力氣便可以容易地獲得成功,就馬上決斷;即使那事情辦起來要費力,要忍受勞累困苦,但是又不能停止下來不做,只要能實行,也要馬上決斷;能排除憂患的事,只要能實行,就馬上決斷;能追求到幸福的事,只要能實行,就馬上決斷。

總之,決斷事情與消除疑慮,是辦好各種事務(wù)的關(guān)鍵,關(guān)系到社會的治亂,關(guān)系到事業(yè)的成敗,是非常難辦的,要認真對付6所以,即使是圣明的先王,也要用蓍草和龜甲占卜,從而使自己的決斷正確無誤。

【評析】

本篇的中心是"決情斷疑",重點是為當權(quán)者決斷疑難。全篇分三層:第一層講有疑難才需要決斷,而決斷疑難的關(guān)鍵是"趨利"與"避害"。第二層講如何進行決斷.包括五種對待手段、四種具體方式、五種可以立即決斷的情況。又提出決斷要綜合考慮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的情況:"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以平素。"第三層收束全篇,強調(diào)決斷的重要性。

本篇提出對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對付手段.而且公開宣傳對于特定對象可以采用陰謀手段:"以陰賊之"。道藏本注釋 "以陰賊之"說:㈠隋隱言偽者,以陰賊決之。"這就不同于其他諸子的道貌岸然;而與兵家主張的"對敵貴詐"有相似的地方。后來傳說鬼谷子是軍事家孫臏、龐涓的老師,可能與此有關(guān)?!稇?zhàn)國策.魏策一》所記載的公孫衍(犀首)阻止張儀擔任魏國丞相所使用的手段.就是"以陰賊之"。公孫衍本是魏國人,曾經(jīng)在秦國任職.后來與張儀不和,回到魏國,擔任"犀首"(相當將軍)。張儀積極推行"連橫"策略,自己同時擔任秦國、魏國蛹宰相,并計劃由秦國進攻韓國的三川,由魏國進攻韓國構(gòu)南陽,瓜分韓國。其長遠目的是讓魏國帶頭臣服于秦國,再讓其他諸侯仿效。公孫衍識破張儀的陰謀,便派人到與自己關(guān)系親密的韓凋,對韓國當權(quán)大臣公叔說:"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韓國就一定滅亡。魏王看重張儀的原因是想得到南陽。您何不把南陽主動割牡給公孫衍,讓他為魏立功?這就可以挑起魏國與泰國的矛盾。只要秦魏發(fā)生矛盾,魏國就會防備秦國,拋棄張儀;而且會任用公孫衍為宰相,聯(lián)合韓國.進一步聯(lián)合東方六國抗秦,這實在對韓國有利。"公叔聽從了公孫衍的意見,魏王果然任命公孫衍為相,罷免張儀。公孫衍接著又說服燕國、趙國、齊國、楚國,推行"合縱",挫敗了張儀。公孫衍對付張儀的手段,就是以陰謀對付陰謀。

本篇講五種可以立即決斷的情況,也在策士們的活動中得到體現(xiàn)。如《戰(zhàn)國策·齊策二》記載,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國、燕國派兵救趙。但是,趙國沒有糧食供泣,向齊國請求接濟粟米,齊國卻不答應(yīng)。蘇秦于是對齊王說:"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也!且趙之于燕、齊,隱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及齊、燕矣。且夫救趙之務(wù),宜若奉漏甕、沃燃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wù)為此而務(wù)愛黎,則為國計者過矣!"蘇秦的分析,就符合:"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

符言第十二
【題解】道藏本的題解云:"發(fā)言必驗,有若符契。故日符言。"《四庫全書》本的題解云:"符言者,揣摩之所歸也,捭闔之所守也,千圣之所宗也。如符然,故曰符言。"符,又稱"符節(jié)",是古代的重要憑信物。它用竹木或金屬制作,上面書寫文字,然后剖為兩半,朝廷與接受命令的人員各自掌握一半;對證時,兩半相合,稱為"符驗"。"符言"的含義是,本篇的言語都是經(jīng)過驗證的完全符合規(guī)律的言語。本篇分九段.講君主應(yīng)該注意的九個問題。本篇講述為君之道,跟前面十一篇講縱橫游說之術(shù),似乎脫節(jié)。而且,本篇與《管子·九守》大同小異;部分章節(jié)又與《六韜·文韜·大禮》、《鄧析子·轉(zhuǎn)辭》大同小異。因此,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本篇是抄襲《管子》。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從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先秦時代的竹簡與帛書看,《符言》似乎比《九守》更與簡帛文字相合。先秦著作,相互借用的情況非常多,著作權(quán)可以研究;但是至少可以肯定這篇是先秦作品,不是后代人的偽作.而且它反映出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合流的趨勢。

【正文】

安徐正靜,其被節(jié)無不肉①。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②。有主位③。

【注疏】

①安:安詳,穩(wěn)重。徐:從容。正:正直,公正。靜:鎮(zhèn)靜,沉著。"其被節(jié)無不肉":據(jù)考證應(yīng)該是"柔節(jié)先定"。秦恩復(fù)乾隆校勘本作"其被節(jié)先肉";《管子.九守》作"柔節(jié)先定";《黃帝書·十六經(jīng)·順道》也說:"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靜,柔節(jié)先定。"唐蘭先生說,"肉"是"定"字之誤。因為漢朝經(jīng)常把"肉"寫作"夫",形近而誤。李學勤先生進一步認為,"被"字是"柔"字之誤,秦漢時代"柔"、"皮"寫法略似,故誤"柔"為"皮",髯趣旁為"被"。道藏本注:"被.及也。肉,肥也,謂饒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靜,則所及人節(jié)度無不裕饒。"如果~定按照原文與道藏本解釋,那么."被節(jié)"可以解釋為具有的風度、品格、道德,或指采取的治理國家的政策;"肉",應(yīng)通"柔",是寬柔、寬厚的意義。

②與:給與。虛心:內(nèi)心謙虛。平意:心意平和。待:等待,防備。傾損:指發(fā)生動亂。道藏本注:"言人君善與事結(jié)而不安靜者,但虛心平意以待之,傾損之期必至矣。"唐蘭先生認為,"靜"字是"爭"字之誤。俞樾考證《管子·丸守》的"虛心平意以待須"說:"須,本作傾,與上文靜、定為韻。待訓(xùn)為備,。"根據(jù)協(xié)韻,可推斷"損"是衍文。那么,這一節(jié)文字應(yīng)該是:"安徐正靜,其柔節(jié)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意以待傾。"

③有:通"右",下同?!豆茏?#183;九守》均作"右"。古代書籍皆從右向左直行書寫,故"右"具有上文的意義。主位:保持君主地位。遭藏本注:"主于位者,安、徐、正、靜而已。"

【正文】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①。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②。輻湊并進,則明不可塞③。有圭明④。

【注疏】

①明:明亮,視力好。聰:靈敏,聽力好。道藏本注:"目明則視無不見,耳聰則聽無不闖,心智則思無不通。是三者無據(jù)(壅).則婀措而非當也。"②天下:指天下的人。這幾旬的意思是集思廣益。道藏本注:"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蓋用此道也。"

③輻(佑福):連接車輞與車轂的輻條。湊(cbu腠):通"輳",有聚合的意義。輻湊:即"輻輳",形容像輻條一樣地向中心集聚。道藏本注:"夫圣人不自用其聰明、思慮,而任之天下,故明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智者為之謀,若云從龍,虎從風,霈然而莫之御,輻湊并進,不亦宜乎!若日月照臨,其可塞哉?故日明不可塞也。"

④明:明察。道藏本注:"主于明者,以天下之目視也。"

【正文】

德之術(shù),日:勿堅而拒之①。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②。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shù)正靜,其莫之極歟③!有主德④。

【注疏】

①道藏本注:"崇德之術(shù),在于恢弘博納。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眾,故能成其大。故日勿堅而拒之也。"此句,《管子·九守》作:"聽之術(shù),日:勿望而拒,勿望而許。"望:通"妄"。所以,有人主張將本篇的"德之術(shù)",改為"聽之術(shù)"。

②許:贊許,采納。防守:擁護,守衛(wèi)。道藏本注:"言許而容之,眾必歸而防守;拒而逆之,眾必違而閉塞。歸而防守,則??砂?;違而閉塞,則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弘納哉?"[按]《管子·九守》,"許之則防守"作"許之則失守",則"許"是"許諾"的意思。

③極:盡。仰之可極:抬頭仰望就可以看到頂端。度:丈量。神明:指能夠洞察一切?!痘茨献?#183;兵略》云:"見人之所不見,謂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謂之神。"位:疑是衍文。道藏本注:"高莫過于山,猶可極;深莫過于淵,猶可測。若乃神明之位,德術(shù)正靜,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后,其可測量乎哉!"④主德:《管子》作"主聽"。道藏本注:"主于德者,在于含弘而勿拒也。"

【正文】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①。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wù)?,莫不暗化矣②。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③!有主賞④。

【注疏】

①信:誠信。正:公正。道藏本注:"賞信,則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則受戮之人沒齒不怨也。"

②耳目之所見聞:親耳能夠聽到與親眼能夠看到的人與事物。暗化:暗中被感化。道藏本注:"言施恩行賞,耳目所見閩則能驗察不謬,動必當功。如此,則信在言前,雖不見聞?wù)吣话祷病?

③誠:真誠,誠心。暢:通行。天下:天下的人。奸者干君:干犯君主的奸臣。道藏本注:"言每賞從信,則至信暢于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祿不傾如泰山,又況不逞之徒欲奮起奸謀干于君位者哉!此猶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

④道藏本注:"主于賞者,貴于信也。"

【正文】

一日天之,二日地之,三日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之處安在印有主問③。

【注疏】

①此句指君主詢問的范圍,包括天上、地下、人間。道藏本注:"天有逆順之紀,地有孤虛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宦皆知之。"

②熒惑(yg ub營或):蒙蔽迷惑;又是星宿名稱。此處是被蒙蔽、迷惑的意義?!稇?zhàn)國策·秦策--):"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情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逸周書·史記》:"重丘遺之美女,續(xù)陽之君悅之,熒惑不治。"火星,古名熒惑,故道藏本注解誤以此處的熒感為星宿名。道藏本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有陰陽向背之宜。有國從事者不可不知。又,熒惑,天之法星,所居災(zāi)眚吉兇尤著。故日:雖有明天子,必察熒惑之所在。故亦須知也。"

③道藏本注:"主于問者,必辨三才之道。"

【正文】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①。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②。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

勞③。圣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長④。有主因⑤。

【注疏】

①九竅:指雙眼、雙耳、雙鼻孔、El、前陰、后陰。五官:泛指各種官吏?!抖Y記·曲禮下》,以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為五官,主管全國的大事。道藏本注:"九竅運為,心之所使;五官動作,君之所命。"

②道藏本注:"賞善罰非,為政之大經(jīng)也。"

③因:順應(yīng)。與:給予。其政:此二字為衍文?!豆茏?#183;九守》作:"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道藏本注:"與者應(yīng)彼所求,求者應(yīng)而無得。應(yīng)求則取施不妄,得應(yīng)則行之無怠。循性而動,何勞之有?"

④道藏本注:"因求而與,悅莫大焉;雖無玉帛,勸同賞矣。然因逆理,禍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長久也。"《百子全書》本,將"因求而與,悅莫大焉;雖無玉帛,勸同賞矣"四句,誤解為正文。

⑤道藏本注:"主于因者,貴于循理。"

【正文】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①。寂乎其無常也,內(nèi)外不通,安知所開②?開閉不善,不見原也③。有主周④。

【注疏】

①周:周密,全面。道藏本注:"周,謂遍知物理。于理不周,故群臣亂

也。"

②通:溝通。寂:寂靜無聲。無常:沒有固定的主張、操守。《茍子.修身》:"趣舍無定,謂之無常。""寂乎"二字,道藏本作"家乎"。道藏本注:"家,猶業(yè)也。群臣既亂,則所業(yè)者無常。而內(nèi)外閉塞,熊途多礙,鈳如知所開乎?"俞樾《讀書余錄》云:"隸書寂字每作穿。""此文家于二二字乃穿乎二字之誤?!豆茏?#183;九守》正作寂乎其無端也,可為確證。"

③原:本原。道藏本注:"開閉,即捭闔也。既不用揮闔之理,不見為善之

源也。"

④道藏本注:"主于周者,在于遍知物理。"

【正文】

一日長目,--E1飛耳,三日樹明①。千里之外,隱微之

中,是謂洞②。天下奸,莫不暗變更③。有主恭④。

【題解】

①長、飛、樹:皆使動用法。長目,使眼睛看得更遠;飛耳,使耳朵聽得更遠;樹明,使心里明察。道藏本注:"用天下之目視,故日長視目;用天下之耳聽,故日飛耳;用天下之心慮,故日樹明者也。"

②洞:洞察。道藏本注:"言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故千里之外、隱微

之中.莫不玄覽。"

③奸:奸猾不軌的人。道藏本注:"既察黲微,故為奸之徒絕邪于心胸。

故日莫不暗變更也。"

④道藏本注:"主于恭者,在于聰明文思。"俞樾《讀書余錄》云:"恭字之義,與上所言一日長目,二日飛耳,三曰樹明全不槽涉,恭乃參字之誤。"《管子·九守》作"右主參"。參:參驗,考察。

【正文】

循名而為,實安而完①。名實相生,反相為情②。故曰:名當則生于實,實生于理③。理生于名實之德④。德生于和,和生于當⑤。有主名⑥。

【注疏】

①名:名分。實:實際,實在之物。完:完好。道藏本注:"實既副名,所以安全。"

②相生:指相輔相成,相互助長。反相為情:指名分產(chǎn)生于實在之物,又反過來證明實在之物。道藏本注:"循名而為實,因?qū)嵍?,名實不虧,則情在其中。"

③當:恰當,符合。道藏本注:"名當。自生于實;實立,自生于理。"④理:事理,指事物的規(guī)律。德:指具體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道藏本注:"無理不當,則名實之德自生也。"

⑤和:和諧、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道藏本注:"有德必和,能和自當。"或認為,和字是知(智)字之誤。

⑥道藏本注:"主于名者,在于稱實。"

【白話譯文】、

君主能夠做到穩(wěn)重、從容、公正、沉著,他就具有柔的節(jié)度。他對臣民友善,能夠給予而不爭奪利益,心意虛靜平定,用這種態(tài)度來準備應(yīng)付可能出現(xiàn)的危機。

以上是講如何保持君位。

眼睛以視力清楚為貴,耳朵以聽力靈敏為貴,心以具有智慧為貴。君主不能憑個人的視力、聽力和智慧,而要利用天下人的視力、聽力和智慧。如果用天下人的眼睛來觀察一切,就沒有什么看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來聽取一切,就沒有什么聽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心來思考一切,就沒有什么不懂得。各種人才都集中起來,任用他們,發(fā)揮他們盼聰明才智,君主的明察便誰也堵塞不了。

以上是講如何保持明察。

聽取采納意見的方法是:不要胡亂許諾,也不要胡亂拒絕。如果隨便許諾,對方便會保守自滿;如果隨便拒絕,對方便會閉V1不說,堵塞了言路。高山再高,抬起頭可看鯔它的頂點:深淵再深,也可以測量出它的深度;君主處在最尊貴的位置1只要方法公正而沉著,就沒有誰可以探測出他的高深。

以上講如何聽取意見。

實行賞賜以講信用為貴,實行刑罰以公正為貴。賞賜講信用,刑罰講公正,都要從君主身邊經(jīng)常接觸的人和事情做起,這便可以使遠離自己的人暗中受到感化。真誠地蜜行這種辦法.可以使天下的人和神明都信服;何況那些想干犯君主的小人,那是無隙可乘了。

以上是講如何實行賞賜。

君主詢問的范圍,包括天上、地下、人間個方面。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況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就不會存在什么被蒙蔽和迷惑的事了。

以上是講如何詢問情況。

心是主宰各種器官的,君主是主宰各種官熏韻。做好事的官員,君主賞賜他;干壞事的官員,君主便懲罰他。君主順應(yīng)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一切施行賞罰,就不會勞神費力。圣人能夠任用官吏,便能掌握他們;因順形勢而遵循道理,所以能夠長治久安,

以上是講君主因勢順理管理官吏。

國君不可以不周全地了解一切。如果國君不周全地了解一切,那么群臣便會作亂。一切事物都在悄悄地不斷變化,如果內(nèi)外阻隔,情況不明.又怎么知道采取行動?如果不善于掌握開合之術(shù),就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原。

以上是講君主要周全地了解一切。

一要使眼睛看得更遠,二要使耳朵聽得更遠,三要使心里洞察一切。能夠了解千里之外的情況,能夠了解隱秘微小的事情,這便叫做洞察、如果能夠洞察一切,那么,天下為非作歹的壞人就都會暗暗地改變自己的惡劣行為。

以上是講如何洞察驗證一切。

遵循名分去做事,根據(jù)實在情況來決定。名分和實在相互助長,相輔相成。所以說:名分適當,就說明它是從實在中產(chǎn)生的;實在之物。是從事理中產(chǎn)生的。事理是從名分和實在的品格中抽象出來的。品格是從和諧中產(chǎn)生的;和諧是從適當中產(chǎn)生的。"以上講如何把握住名分。
【評析】

本篇分九段.分別討論君主在九個方面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一是如何保持君主的地位,二是如何吸收天下的人才與智慧以保持明察.三是如何廣泛地聽取意見,四是如何掌握賞賜與刑罰,五是如何詢問把握各種知識,六是如何駕馭各種官吏,七是如何周密地了解情況.八是如何洞察檢驗一切,九是如何注意名實關(guān)系的恰如其分。

學術(shù)界對本篇的看法分歧比較大。一種觀點認為本篇最值得懷疑。其理由:l.本篇講述為君之道,跟前面十一篇講縱橫游說之術(shù),似乎脫節(jié)。2.文章的結(jié)構(gòu)與語言風格,跟前面各篇不同。前面各篇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論述,本篇則并列九個方面的論點,論述十分簡單。3.本篇與先秦其他著作大同小異。不僅與《管子·九守》大同小異;其次"主位"、"主聽","主明"三段又與《六韜·文韜·大禮》大同小異;"主明"、"主因"二段,則與《鄧析子.轉(zhuǎn)辭》大同小異;還有些語句見于《韓非子》之中。

因此,他們認為本篇完全是剿襲拼湊而成的,最大可能是剿襲《管子》。

另一種觀點認為,此篇不是剿襲《管子》。他們主要是利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發(fā)現(xiàn)的帛書竹簡作為證明材料。1975年唐蘭先生《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研究》(載《考古學報》1975年1期)。提出《鬼谷子·符言》有與馬王堆帛書文字的共通之處。1994年,李學勤先生《<鬼谷子·符言篇>研究》(載《中國史研究))1994年4期),論證本篇以及《鬼谷子》全書(至少是其中部分篇章)是先秦著作。其論據(jù)可分兩個方面:一是《鬼谷子》與出土的竹簡、帛書文字有共同之處。S-是與先秦的黃老思想相通?!斗浴啡姆志殴?jié),每節(jié)后都有"有(右)主某"作標題。李學勤先生說:"其所以加右字,是因為原來在竹簡上,各節(jié)之后另附一一簡,書寫標題.而節(jié)的本文在標題之右。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的竹簡本《詩經(jīng)》,國風后就是類似這樣的標題.如右方北(邶)國、右方鄭國。"《符言》篇首的"主位"說:"安徐正定.其被節(jié)無不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李學勤先生吸收俞樾、唐蘭等先生的意見,認為應(yīng)該是:"安徐正定,其柔節(jié)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意以待傾。"并認為,這種思想來源于范蠡的思想?!秶Z·越語下》記載范蠡討論軍事的言論,他用陰陽剛?cè)釋W說分析戰(zhàn)爭,認為進攻方是"人客",應(yīng)該講究"陽節(jié)".防守方是"人主",應(yīng)該講究"陰節(jié)",他說:"宜為人客,剛強而力疾.陽節(jié)不盡,輕而不可取;宜為人主,安徐而重飼,陰節(jié):不盡.柔而不可追。"《黃帝書·稱》發(fā)揮了范蠡的思想:"諸陽者法天。...諸陰者法地,地德安徐正靜,柔節(jié)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jié)也《黃帝書·十六經(jīng)·順道》也說:"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靜.柔節(jié)先定。"這就是《符言》所本。而《管子.九守》沒有"善與而不爭".

證明《符言》并非抄襲《九守》。而且,"先定"這個詞,在《鬼谷子》中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如《反應(yīng)》篇云:"皆以先定為之法則","己不先定,牧人不正","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這說明《符言》與《鬼谷子》其他篇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李學勤先生又說,《黃帝書·十六經(jīng)·觀》:"圣人不巧,時反是守。"是《史記·太史公自序》所引《鬼谷子》"圣人不朽,時變是守"的來源。這也是《鬼谷子》(至少其一部分)并非偽書的又一證據(jù)。個人的看法是:此篇是先秦著作,但是從內(nèi)容與風格諸方面看,似乎是后代混入《鬼谷子》中的。而且,尹知章的《鬼谷子敘》說:"此書即授秦、儀者捭闔之術(shù)十三章,《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民間也傳說《鬼谷子》是十三篇,今本《鬼谷子》卻有十四篇。那么,很可能《符言》篇不在十三篇之數(shù)。尹又注釋過《管子》,因此后代人把《管子》的《符言》混入《鬼谷子》,是有可能的。此外,《鬼谷子》、《管子》、《六韜》、《韓非子》、《鄧析子》等有相同的篇章

語句,大同小異,這說明道家、兵家、名家、縱橫家等有相互滲透的地方,反映出戰(zhàn)國時代百家合流的趨勢。

 

 

[附錄一]《管子·九守第五十五》

 

安徐而靜,柔節(jié)先定,虛心平意以待須。右主位。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并進,則明不可塞矣。右主明。

聽之術(shù),日:勿望而拒,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右主聽。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刑賞貴信,必于耳目之所見。其所不見,莫不暗化矣。誠,暢乎天地,通于神明,(見)[況]奸偽也!右主賞。

一日天之,二日地之,三日人之。四(曰)[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其)[之]處安在?右主問。

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予之罰。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循】理,故能久長。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下)[生】亂。寂乎其無端也。外內(nèi)不通,安知所怨?關(guān)(闡)[閉】不開,善否無原。右主周。一日長目,二日飛耳,三日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日(動)[洞】奸。奸(動)[洞】則變更矣。右主參。

(修)[循】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名生于實,實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當。右(督)[主]名。

【附錄二】《六韜·文韜·大禮》(節(jié)錄)文王日:"主位如何?"

太公日:"安徐而靜,柔節(jié)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日:"主聽如何?"

太公日:"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日:"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并進,則明不蔽矣。"

轉(zhuǎn)丸第十三腦亂第十四道藏本云:"《轉(zhuǎn)丸》、《肱亂》二篇皆亡?;蛴衃取]莊周《肱篋》

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書,崇尚智謀,祖述圣智。而莊周《勝篋》,乃以圣人為大盜之資,圣法為桀、跖之失,亂天下者圣人之由也。蓋欲縱圣棄智,驅(qū)一代于混茫著中。殊非此書之意。蓋無取焉?;蛉眨?《轉(zhuǎn)丸》、《肱亂》者,《本經(jīng)》、《中經(jīng)》是也。"《四庫全書》本,引用了這一段說明,并標明"陶弘景日"。

唐朝趙蕤《長短經(jīng)》第十三篇《反經(jīng)》,引《鬼谷子》日:"將為勝篋、探囊、發(fā)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鋪。此代俗之所謂智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惟恐緘滕、扃鐳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這說明,的確有人把《莊子》的《肱篋》充作《鬼谷子》的《肱亂》。趙蕤是唐玄宗時代的人,他在尹知章為《鬼谷子》作新注之后還看到了用《莊子》篇目充《鬼谷子》篇目的版本。

《鬼谷子》卷下(外篇)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

【題解】

《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持樞》、《中經(jīng)》,道藏編兔《鬼谷子》下卷,有人稱為外篇。"本",是根本的意思;"本經(jīng)",主要討論精神修養(yǎng)。"陰符",強調(diào)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溯。道藏本和《四庫全書》本的題解云:"陰符者,私志于內(nèi),物應(yīng)于外,若合符契,故日陰符;由本以經(jīng)末,故曰本經(jīng)。"

《陰符》是古代流行的一本講究權(quán)謀的書《戰(zhàn)國策·秦策一》記載說,蘇秦游說秦王失敗,黃金百鎰用盡,黑貂裘衣破敝,回家后,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夜晚,從書箱中尋找出《太公陰符》經(jīng),熟讀探討,細細揣摩,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到足跟。如此一年,予《陰符》有悟,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又出游列國,首先在燕國與趙國取得成功,被封為武安君;接著游說其他諸侯,使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妒酚?#183;蘇秦列傳》記載基本相同,把《太公陰符》叫做《周書陰符》。通俗小說《東周列國志》說,蘇秦絕望之余,找到了太公《陰符》,想起鬼谷子的臨別贈言:"若游說失意,只須熟玩此書,自有進益。"《鬼谷子.謀篇》說:"圣人之道貴陰。"強調(diào)權(quán)謀要隱秘。因此,縱橫家們發(fā)揮《陰符》的思想,寫了這篇七術(shù)。而且,還說鬼谷子為《陰符經(jīng)》寫了注解。

《鬼谷子》上中卷十四篇(今存十二篇),側(cè)重于權(quán)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則集中于養(yǎng)神蓄銳之道?!侗窘?jīng)陰符七術(shù)》由七篇組成。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yǎng)精神。后四篇討論如何將內(nèi)在的精神運用于外,如何以內(nèi)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一、盛神、

【正文】

盛神法五龍①。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yǎng)神之所,歸諸道②。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③。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④。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yǎng)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shù)⑤。術(shù)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⑥。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⑦。

【注疏

①盛神:使精神旺盛。法:效法。五龍:一說指五行之龍,道藏本注解用此說。一說指五行之仙?!墩衙魑倪x》載郭璞《游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李善注解引用《遁甲開山圖》榮氏的說法,認為五龍就是木、火、金、水、土之仙:"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日角龍,木仙也;次日徵龍,火仙也;次日商龍,金仙也;次日羽龍,水仙也;次日宮龍,土仙也。父與諸子同得仙,治在五方。"道藏本注:"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

②五氣:五臟的精氣。古代醫(yī)學,以五臟配五行,肝配木,心配火,脾配土,肺配金,腎配水。故五臟之氣,也是五行之氣的體現(xiàn)。長(掌):主宰者。舍:依托之處。道藏本注:"五氣,五臟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舍容,故為之舍;德能制邪,敦為之人;然養(yǎng)事之宜,歸之于道。"按:"德為之人",不太通順,疑"人"字是"大"字之誤。"德為之大".就是有道德可以使精神壯大。

③道: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與規(guī)律。紀:絲的頭緒,開端?!独献印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藏本注:"無名,天地之始,故日道者天地之始。道始所生者一,故日一其紀也。"

④神靈:指產(chǎn)生天地與萬物、包容弘厚、無形化氣的"道"。道藏本注:"言天道?昆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見其形。至于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是以謂之神靈。"

⑤德養(yǎng)五氣:用道德涵養(yǎng)五氣。術(shù):術(shù)數(shù),道術(shù),即根據(jù)道而采用的方法。道藏本注:"神明稟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瞬灰?,有時不化,故日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謂之德。五氣各有循理,貝§成功可致,故日德養(yǎng)五氣也。一者,無為而自然者也。心能無為,其術(shù)自生,放曰心能得一乃有其術(shù)也。"俞樾《讀書余錄》云:"德、得,占通用。"

⑥心氣之道:心氣的活動規(guī)律。所由舍:活動的途徑與歸宿(結(jié)果)。神乃為之使:精神是術(shù)的使者,意即通過思維活動才能產(chǎn)生并運用術(shù)。道藏本注:"氣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術(shù);術(shù)之有道由舍,則神乃為之使。"

⑦九竅:雙眼、雙耳、雙鼻孔、口、前后陰。二二舍:不詳。道藏本注解認為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十二處"(又稱"二入",包括"六根"與"六塵")。道藏本注:"十二者,謂目見色、耳聞聲、彝受香、;3知睬、身嫩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日十二舍也。氣候由之出入,故日氣之門戶也。唯心之所操秉,故日心之總攝也。"

【正文】

生受于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而知之者①。內(nèi)修練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②。故人與生,一出于化物③。知類在竅④。有所疑惑,通于心術(shù);術(shù)必有不通⑤。其通也,五氣得養(yǎng),務(wù)在舍神,此謂之化⑥?;形鍤庹?,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⑦。靜和者,養(yǎng)氣。養(yǎng)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⑧。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zhí)一而養(yǎng)產(chǎn)萬類,懷天心,施德養(yǎng),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⑨。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yǎng)志⑩。

【注疏】

①生:通m生"。真人:道教所推崇的修煉得道的理想人物?!痘茨献?#183;本經(jīng)訓(xùn)》:"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唐玄宗封莊子、列子、文子、亢倉子為道教的四大真人。知之:了解道,掌握道。道藏本注:"凡此皆受之于天,不虧其素,故日真人。真人者,體同于天,故日與天為一也。"

②內(nèi)修煉:即修身養(yǎng)性。類:類別,類推。道藏本注:"內(nèi)修煉,謂假學而知之也。然圣人雖圣,猶假學而知,假學即非自然,故日以類知之也。"③人與生:人的肉體與生命。道藏本注:"言人相與生在天地之間,其得一也。既出之后,隨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④知類在竅:通過感官了解事物。類:事類,事物。道藏本注:"竅,孔竅也。言知之事類,在于九竅。"

⑤通于心術(shù):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shù)判斷。術(shù)必有不通:根據(jù)前后文及道藏本注釋,應(yīng)該是"心無其術(shù),必有不通"。道藏本注:"然竅之所疑,必與術(shù)相通。若乃心無其術(shù)(術(shù)),必不通也。"

⑥舍神:使精神得到歸宿,保持鎮(zhèn)靜與專一。道藏本注:"心術(shù)能通,五氣自養(yǎng)。故養(yǎng)五氣者,務(wù)令來歸舍。神既來舍,自然隨理而化也。"

⑦化有五氣:由五氣變化產(chǎn)生。一長:統(tǒng)一管理。道藏本注:"言能化者,在于全五氣。神其一長者,言能齊一志思而君長之。"

⑧靜和;寧靜平和。四邊威勢:向四方發(fā)出威勢。道藏本注:"神既一長,故能靜和而養(yǎng)氣;氣既養(yǎng),德必和焉。四者,志、思、神、德也。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力無有不為常存而舍之,則神道變化自歸于身。神化歸身,可謂真人。"

⑨同天合道:跟天與道合~。執(zhí)一:即堅守自然之道?!独献印罚?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以盈;萬物得....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道藏本注:"一者,元為也。畜真人養(yǎng)產(chǎn)萬類,懷抱天心,施德養(yǎng)育.皆以無為為之。故日執(zhí)一而產(chǎn)養(yǎng)萬類。至于志意、思慮、運行威勢,莫非自然循理而動、故目無為以包也。"

⑩士者:指游說之士。道藏本注:"然通達此道,其唯善為士乎?既能盛

神.然后乃可養(yǎng)志。"

二、養(yǎng)志

【正文】

養(yǎng)志法靈龜①。養(yǎng)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③。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⑤。故內(nèi)以養(yǎng)志,外以知人。養(yǎng)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⑥。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yǎng)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yǎng)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⑦。

【注疏】

①養(yǎng)志:培養(yǎng)志向、意志。靈龜:占人認為烏龜是一種長壽而通靈的動物。《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已三千歲矣。"故道家養(yǎng)生講究"龜息"之法。認為像烏龜一樣調(diào)勻呼吸,綿綿不斷,節(jié)制飲食,就阿以長生。又,古代盛行占卜之術(shù),以龜甲為占卜工具,故稱龜為"靈龜"。道藏本注:"志者察是非,龜者知吉兇,故日養(yǎng)志法靈龜。"

②心:古人認為心是主宰思想活動的器官。氣:指人體的活動機能。達:

暢達。道藏本注:"言以心氣不達,故須養(yǎng)志以求通也。"

③心散:思想分散。道藏本注:"此明縱欲者不能養(yǎng)氣志,故所思不達者

也。"秦恩復(fù)校訂本云:一本無"志"字。

④徨:閑暇,空隙。欲不徨,指欲望不能乘機膨脹。道藏本注:"此明寡欲

者能養(yǎng)志,故思理達矣。"

⑤和:和氣,平和正常的活動機能。通:暢通。亂氣:雜亂不正常的活動

機能。道藏本注:"和通則莫不調(diào)暢,故亂氣自消。"

⑥知人:了解人,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分職:各自分掌的職責。道藏本注:

"心通則一身奉,職明則天下平。"

⑦所安:所安心的事情,即興趣、愛好。所能:所能作的事情,即能力、才干。道藏本注:"講欲用之于人,謂以養(yǎng)志之術(shù)用人也。養(yǎng)志則氣盛,不養(yǎng)則氣衰。盛衰既形,則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則善于養(yǎng)志者,其唯寡欲乎!"

【正文】

志不養(yǎng),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yīng)對不猛;應(yīng)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①。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②。養(yǎng)志之始,務(wù)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⑧。

【注疏】

①固:穩(wěn)固,堅定。實:充實。應(yīng)對:應(yīng)付,對答。猛:嚴厲,此處有理直氣壯的含義。道藏本注:"此明喪神始于志不養(yǎng)也。"

②仿佛:同"恍惚",模糊不清醒。參會:探求,領(lǐng)會。不一:不專一。道藏本注:"仿佛,不精明之貌。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放參會不得其一。"

③安己:使自己安定。道藏本注:"安者,謂少欲而心安也。威勢既不分散,神明常來固守,如此則威精分勢震動物也。七分。渭散亡也;下分,謂我有其威而能動彼.故日乃能分也。"

三、實意

【正文】

實意法媵蛇①。實意者,氣之慮也②∥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③。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④。神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⑤。故信心術(shù)、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⑥。計謀者,存亡之樞機⑦。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汁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⑧。

【注疏】

①實意:使思想充實鎮(zhèn)定。(69騰)蛇:傳說中能夠興云駕霧、變化飛翔的靈蛇。《爾雅》郭璞注:"龍類,能興云霧而游其中也。"《茍子·勸學》:"媵蛇元足而飛。"本書《反應(yīng)》篇:"符應(yīng)不失,如媵蛇之所指。"道藏本注:"意委曲,蛇能屈伸,故實意法媵蛇也。"

②氣之慮:氣所進行的思考活動。"氣"是古代的哲學與醫(yī)學概念,在生理上是指神經(jīng)與器官的功能。道藏本注:"意實則氣平,氣平則慮審,故日實意者氣之慮也。"

③神明榮:精神爽朗充沛。間:阻隔。道藏本注."智不可亂.故能成其計謀:功不可間,故能寧其邦國。"

④遂:順暢。凝:凝固,指專一而不分散。神者得:指精神滿足得所。道藏本注:"心安則物無為而理順,不思而玄覽。故雖心之所不錯,神自得之,得之則無不成矣。凝者,成也。"

⑤識氣寄: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歷在外。寄:客寄,即游歷在外。得:能夠。倚:憑借。言無由心:說話不會認真思考。道藏本注:"客,謂客寄。言氣非真,但客寄耳,故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如此則言皆胸臆,無復(fù)由心也。"

⑥信心術(shù):使心術(shù)真誠。守真一:堅持專一之道?;鹤兓?,改變。意慮之交會:即彼此思想交融,開誠相見。聽:聽從。候:迎候,等待,接受。道藏本注:"言心術(shù)誠明而不虧,真一守同而不化,然后待人接物,彼必輸誠盡意。智者慮能,明者獻策二下同心,故能交會也。用天下之耳聽,故物候可知矣。"⑦樞機:關(guān)鍵。樞是門軸,主管門戶的開關(guān);機是弓弩上的裝置,主管箭的發(fā)射。道藏本注:"計得則存,計失則亡。故日計謀者存亡之樞機。"

⑧審:周詳。道藏本注:"慮不合物,則聽者不為,己聽不審著。聽不審著,候豈得哉?乖候而謀,非失而何?計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虛偽,無復(fù)誠實。故計謀之慮,務(wù)在實意。實意必從心始,故日必在心術(shù)始也。"根據(jù)注解,正文最后應(yīng)該脫落了"故計謀之慮務(wù)在實意,實意必在心術(shù)始"。

【正文】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nèi)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①。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②。以通神明,應(yīng)于無方,而神宿矣③。

【注疏】

①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小腸、大腸、膽、膀胱、三焦?;昶牵汗湃苏J為是依附在肉體上的精神體?!蹲髠?#183;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日魄,附氣之神為魂。"注疏云:"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內(nèi)視反聽:有兩類含義。一種含義是指不用眼睛和耳朵來感覺外界的東西,而是精神內(nèi)斂,用心(大腦)來體會、洞察事物?!肚f子·列御寇》中的"內(nèi)視",就是這種含義。另一種含義是,既在內(nèi)心審察自己,又在外面聽取別人的意見?!妒酚?#183;商君列傳》"反聽之謂昕,內(nèi)視之謂明",《后漢書·王充傳》夫內(nèi)視反昕,則忠臣竭誠",就是后一種含義。思之太虛:指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道藏本注:"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無為。如此則五臟安靜,六腑通暢,精神魂魄各司其守,澹然不動。則可以內(nèi)視無形,反聽無聲,志慮定.太虛至,神明千萬往來歸于已也。"

②知:了解。萬物所造化:造化萬物的根本與規(guī)律。見:發(fā)現(xiàn)。原:探討根源。政理:為政的道理,即治國的原理。窺牖(ybu有):觀看窗戶外面。不見而命:沒有看到事物卻可以叫出它的名稱。道知:憑借"道"來了解一切事物。《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道藏本注:"唯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于不知,見于不見。豈待出戶牖窺之然后知覓哉?固以不見而命、不行而至也。"

③無方:不管任何方向,沒有固定方法。道藏本注:"道,無思也,無為,也。然則,道知者豈用知而知哉?以其無知,故能通神明,應(yīng)于無方,而神來舍。宿,猶舍也."

四、分威

【正文】

分威法伏熊①。分威者,神之覆也②。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③。威覆盛,則內(nèi)實堅;內(nèi)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㈤。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⑤。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⑥。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⑦。將欲動變,必先養(yǎng)志、伏意,以視間⑧。知其固實者,自養(yǎng)也。讓己者,養(yǎng)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⑨。

【注疏】

①分威:即發(fā)揮出威力。伏熊:趴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道藏本注:"精虛動物,謂之威;發(fā)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后動,故分威法伏熊。"

②覆:覆蓋,籠罩。威力在精神籠罩之下就可以充分發(fā)揮。道藏本注:"覆.猶衣被也。神明衣被,然后其職可分也。"

③神歸其舍:指精神集中而不分散。舍:居住之地。道藏本注:"言致神之道,必須靜意固志,自歸其舍,則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④內(nèi):內(nèi)部,指意志。堅實:堅定而充實。莫當:沒有什么能夠抵擋。道藏本注:"外威既盛,則內(nèi)志堅實,表里相副,誰敢當之?物不能當之,(物不能當),則我之威分矣。威分動物,則物皆肅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⑤虛:空虛,弱小。鎰(yv益)、銖(zd朱):都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相當二十四兩,一兩相當二十四銖。稱:衡量,比較。鎰是銖的576倍,兩者相比是十分懸殊的。道藏本注:"言威勢既盛,人物肅然,是我實有而彼虛無,故能以我實取彼虛,以我有取彼無。取之也,動必相應(yīng)。猶稱銖以成鎰,二十四銖為鎰?wù)咭病?

⑥和:跟著唱,附和。撓:彎曲。道藏本注:"言威分勢震物,猶風,故動必有隨,唱必有和。但撓其指以名呼之,則群物畢至。然徐徐以次觀其余眾,猶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風以動之,變以化之。猶泥之在鈞,群器之形自見。如此,則天下樂推而不厭,誰能間之也?"

⑦間:間隙。道藏本注:"言審識唱和之理,故能有間必知。我既知問,亦既見間即能間,故能明于動變,而威可分者。"

⑧養(yǎng)志:培養(yǎng)意志。伏意:把意愿隱藏起來。視間;觀察對方的間隙。道

藏本注:"既能養(yǎng)志、伏意,視之其間。則變動之術(shù)可成矣"

⑨固實:使思想意志堅定而充實。讓己:自己退。兵亡:兵器消失不見,即進擊狀態(tài)不外露。遵藏本注:"謂自知志意圊實者,此可以自養(yǎng)也;熊行禮讓于已者,乃可以養(yǎng)人也。如此,則神存于內(nèi),兵亡外,乃可為之形勢也。"

五、散勢

【正文】

散勢法鷙鳥①。散勢者,神之使也②。用之,必循間而動③。威肅,內(nèi)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⑤。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⑥。故觀其志意,為度數(shù),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⑦。無則不散勢⑧。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⑨。故善思間者,必內(nèi)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④。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⑩。勢者,利害之決,權(quán)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注疏】

①散勢:散發(fā)勢力,即利用有利的形勢而采取行動。勢,有利的地位,形勢。鷙鳥:兇猛而出擊迅速的鳥類,如鷹、雕之類。道藏本注:"勢散而后物服,猶鳥擊禽獲,故散勢法鷙鳥也。"

②使:指派。道藏本注:"勢由神發(fā),故勢者神之使."

③間:間隙,時機。道藏本注:"無間則勢不行,故用之必循間而動。"④肅:收斂,集中。推間:推算間隙,即分析間隙、利用間隙。道藏本注:"言威敬內(nèi)盛,行之又因間而發(fā).則勢自然而散矣."

⑤心虛:思想虛靜,思慮周到。志溢:意志充沛,能夠決斷。道藏本注:

"心虛則物無不包.志溢則事無不決,所以能散其勢。"

⑥意衰威失:一本作"意失威勢"。外而多變:不中肯而且前后不一。道

藏本注:"志意衰微而失勢,精神挫衄而不專,則言疏外而譎變。"

⑦揣說:揣摩之術(shù)。圖事:謀劃事情。圓方:指圓轉(zhuǎn)靈活的方法或方正直率的方法。本書《反應(yīng)》篇云:"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長短:指縱橫游說的策略。漢朝人把《戰(zhàn)國策》叫做《長短》。唐朝人趙蕤寫作《長短經(jīng)》九卷,研究各種政治權(quán)謀。道藏本注:"知其志意隆替,然后可為之度數(shù)。度數(shù)既立.乃后揣說之圖其事也。必盡圓方之理,變短長之用也。"

⑧無則不散勢:沒有以上講的主客觀條件(包括自己的志意與對方的間隙).就不隨便散勢。一本作"無問則不散勢"。

⑨動勢分也:一行動,勢就能散發(fā)出去。道藏本注:"散不得間,則勢不行。故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得間,勢自分矣。"

⑩思間:意義跟"推間"相近。五氣:五臟的精氣。實:實效。道藏本注:"五氣內(nèi)精,然后可以外察;虛實之理不失,則間必可知。有間必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實也。"

⑩隨:跟隨,緊緊抓住。道藏本注:"計謀者,志意之所成。故隨其志意,必知其計謀也。"

⑥敗:衰敗。道藏本注:"神不肅察,所以勢敗。"

六、轉(zhuǎn)圓

【正文】

轉(zhuǎn)圓法猛獸①。轉(zhuǎn)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shù)②。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義無窮③。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④。故圣人懷此之用,轉(zhuǎn)圓而求其合⑤。故興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⑥。

【注疏】

①轉(zhuǎn)圓:轉(zhuǎn)動圓珠,指計謀像圓珠一樣永遠運轉(zhuǎn)自如,能夠應(yīng)付各種復(fù)雜的情況。道藏本注:"言圣智之不窮,若轉(zhuǎn)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盡,故轉(zhuǎn)圓法猛獸。"

②無窮:沒有窮盡。不測:無法測量。道藏本注:"圣人若鏡,物感斯應(yīng)。故不測之智、心術(shù)之要可知也。"

③神道:指神妙莫測的自然之道?;煦鐬橐唬禾幱谝?#183;種原始的統(tǒng)一狀態(tài)。《易乾鑿度》云:"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和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氣似質(zhì)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以變論萬類:用變化的觀念來討論萬事萬物。道藏手抄本作"以變論萬義類",俞樾《讀書余錄》云:"義,衍文也。"說義:所說的道理。道藏本注:"既以圣心原不測、通心術(shù),故雖神道混沌,妙物杏冥,而能論其萬物之變,說無窮之義也。"

④形容:形態(tài)。圓:圓轉(zhuǎn)靈活。方:方正堅定。陰:隱蔽。陽:公開。事類不同:意思是因為事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謀略。道藏本注:"事至然后謀興,謀興然后事濟。事無常準,故形容不同。圓者運轉(zhuǎn)無窮,方者止而有分。陰則潛謀未兆,陽則功用斯彰。吉則福至,兇則禍來。凡此事鬻反口口,故日事類不同也。"

⑤懷此之用:即根據(jù)這種情況而運用智謀。求其合:尋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道藏本注:"此謂所謀圓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謬,故圣人法轉(zhuǎn)圓之思,以求順通合也。"

⑥興造化者:即體現(xiàn)自然造化之道的人。動作:舉動。神明之域:神妙的領(lǐng)域。道藏本注:"圣人體道以為用,其動也神,其隨也天,故興造教化其功。動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違,然后發(fā)施號令。"

【正文】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也①。轉(zhuǎn)圓者,或轉(zhuǎn)而吉,或轉(zhuǎn)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zhuǎn)圓而從方②。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zhuǎn)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③。皆見其會,乃為要結(jié),以接其說也④。

【注疏】

①極:盡頭。各以成其類: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所終:結(jié)果。道藏本注:"天地則獨長且久,故無極;人事則吉兇相生,故無窮。天地以E月不過、陵谷不遷為成;人事以長保元亨、考終厥命為成。故見計謀之得失,則吉兇成敗之所終可知也。"

②道藏本注:"言吉兇無常準,故取類轉(zhuǎn)圓。然圣人坐忘遺鑒,體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轉(zhuǎn)圓而從其方,棄兇而從吉。方,謂存亡之所在也。"

③合語:語言融洽,說話投機。錯事:處理事務(wù)。"錯",通"措"。道藏本注:圓者,通變不窮,故能合彼此之語;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錯有為之事。轉(zhuǎn)化者,轉(zhuǎn)禍為福,故可觀計謀之得失;接物者,順通人情,故可觀進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④其會:指事物或思想的關(guān)鍵。要結(jié):結(jié)交,聯(lián)合。道藏本注:"謂上四者。必見會之變,然后總其綱要而結(jié)之,則情偽之說可接引而盡也。"

七、損兌

【正文】

損兌法靈蓍①。損兌者,機危之決也②。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③。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④。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⑤。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也⑥。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⑦。

【注疏】

①損兌:指減少雜念,使思想專一。損:減少、、兌:孔穴。俞樾《讀書余錄》認為,"損兌"當作"損益"。靈蓍(s詩):占吉兇的薷革。《周易》占卜成卦就是使用蓍草。道藏本注:"《老子》曰:塞其兌。河}:公日:兌。目也?!肚f子》日: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減損他慮,專以心察也。兌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損兌法靈蓍也。"

②幾危:又作"幾微",隱微難測的征兆。道藏本洼:"幾危之理,兆動之微,非心眼奠能察見。故日損兌者幾危之決也

③適然:偶然,有時發(fā)生。道藏本注:"適然者,有時而然也。物之成敗,有時而然;幾危之動,自微至著。若非情適遠心,知機玄覽,則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風濤潛駭,危機密發(fā),然后河海之量堙為窮流,一簣之積疊成山岳。不謀其始,雖悔何之?故日不可不察

④有德:所獲得的情況。"德",通"得"。道藏本認為,"有德"是指有道德才能的人士。道藏本注:"夫圣人者,勤于求賢,密于任使,故端拱無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日言察辭也;又明試以功,故曰合于事也。"

⑤兌者知之:專心是為了認識事物。損者行之:減少雜念是為了采取行動。道藏本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減損他慮,故能行之。"

⑥不可:不適合。為之辭:為它辯解。道藏本注:"壽減損之說,及其所說之物,理有不可,圣人不生辭以論

④不以言失人之言:不因為自己的言論主張而排斥別人的言論主張。煩:煩瑣,不扼要。虛:虛偽。亂:混亂。邪:偏頗,不lE確。道藏本注:"智者聽輿人之訟,采芻蕘之言,雖復(fù)辨周萬物,不自說也。故不以己能言而棄眾人之言。既有眾言,故辭當而不煩;還任眾心,故心誠而不偽。心誠言當,志意豈復(fù)亂哉?"

【正文】

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①。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②。益之損之,皆為之辭③。用分威、散勢之權(quán),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④。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zhuǎn)圓石于萬仞之鎂⑤。

【注疏】

①當:適當,適合。實:指實際行動。道藏本注:"失事而后謀生,改常而后計起。故心當其難易之際,然后為之謀。謀失自然之道,則事廢而功虧。故必因自然之道.以為用謀之實也。"

②道藏本注:"夫謀之妙者,必能轉(zhuǎn)禍為福,因敗成功,追彼而成我也。彼用圓者,謀令不行;彼用方者,謀令不止。然則,圓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謀既發(fā),彼不得其常,豈非大功哉?"

③益之、損之:增減變化。道藏本注:"至于謀之損益,皆為生辭,以論其得失也。"

④道藏本注:"夫所以能分威散勢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機危之威可知矣,既知之,然后能決之。"這幾句疑有脫誤。

⑤決水:挖開堤防放水。仞:古代長度單位,相當八尺。鼷:山谷,一本作"壑"。道藏本注:"言善損慮以專心眼者,見事審,得理明,意決而不疑,志雄而不滯。其猶決水轉(zhuǎn)石,誰能當御哉?"

【按】一本在此段之后,還有兩句:"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又,一本把注文"雄而不滯。其猶決水轉(zhuǎn)石,誰能當御哉"誤作《持樞》篇的正文。

【白話譯文】

一、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tǒng)帥,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yǎng)神的方法歸結(jié)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chǎn)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chuàng)造,天的產(chǎn)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chǎn)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yǎng)五氣,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shù)。道術(shù)是根據(jù)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guī)律活動的結(jié)果。精神是道術(shù)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jié)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shù)判斷;如果沒有道術(shù),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后,五臟精氣得到培養(yǎng),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zhèn)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chǎn)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tǒng)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yǎng)氣,養(yǎng)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fā)威勢。什么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chǎn)生并養(yǎng)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dǎo)思想而發(fā)出威勢的人。游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yǎng)志向。

二、養(yǎng)志

一、心培養(yǎng)志向要效法靈龜。之所以需要培養(yǎng)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yǎng)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慮,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欲望便無隙可乘;欲望無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會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nèi)要培養(yǎng)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yǎng)志氣就會心思暢通,了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yǎng)志氣之術(shù)用于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yǎng)志氣的。了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yǎng)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養(yǎng)志氣,心氣就不穩(wěn)固;心氣不穩(wěn)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yīng)對便不理直氣壯;應(yīng)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xiàn)。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lǐng)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yǎng)志向的重要。如何培養(yǎng)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zhèn)定開始;自己鎮(zhèn)定了,志向意愿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愿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jīng)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三、實意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媵蛇。思想充實,產(chǎn)生于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yè)的成功便沒有隰隔。思想堅定,心里便順暢;心里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豐棗滿足得所,便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干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于二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jīng)過心的仔細思考。所以,要使心術(shù)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計謀是關(guān)系國家成敗的關(guān)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fā)生失誤。那么,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酲,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nèi)斂來洞察一切、聽取...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辟,了解造化萬物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陰陽二氣周而復(fù)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地。這便叫做"道知",即憑借遭來了解一切。憑道來了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yīng)接萬事萬物麗精神安如泰山。

四、分威

發(fā)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糕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fā)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發(fā)揮要盛大,憑著內(nèi)部的充宴堅定;內(nèi)部充實堅定,威力發(fā)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fā)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Ⅱ邑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fā)出,就可使情況發(fā)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隔。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于是威力就可以發(fā)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yǎng)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yǎng)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xiàn)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五、散勢

散發(fā)威勢。即利用權(quán)威和有利形勢采取行動,要效法鷙鳥。散發(fā)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fā)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采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nèi)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對方的間隙采取行動,那么,威勢便可以發(fā)散出去。散發(fā)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么。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變化不定。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shù)游說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權(quán)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zhuǎn)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fā)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采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fā)出威勢。所以,那些善于發(fā)現(xiàn)間隙(時機)的人,一定是內(nèi)部蓄積著五臟精氣,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他一旦行動.便不會失去散發(fā)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傊?,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quán)變并發(fā)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jié)果。

六、轉(zhuǎn)圓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zhuǎn)自如,必須效法猛獸,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zhuǎn)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zhuǎn),必須要有圣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shù)。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二==....4種混沌的統(tǒng)一狀態(tài)。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tài)。有的靈活圓轉(zhuǎn),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應(yīng)付不同的事類。所以,圣人根據(jù)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zhuǎn),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fā)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后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lǐng)域。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yù)測他的吉兇、成敗的結(jié)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zhuǎn)變化,有的轉(zhuǎn)化為吉,有的轉(zhuǎn)化為禍。人憑借自然之道,能夠預(yù)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zhuǎn)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guān)鍵。圓轉(zhuǎn)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wù)。運轉(zhuǎn)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了解事物的關(guān)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lián)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要效法靈驗的蓍草。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征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圣人用順應(yīng)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jié)合。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圣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煩瑣,里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適應(yīng)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后制定謀略,順應(yīng)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zhuǎn)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xiàn),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勢"的權(quán)謀。發(fā)現(xiàn)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征兆,然后再進行決斷。總之,善于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zhuǎn)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評析】

《本經(jīng)陰符七篇》是討論縱橫家的精神修養(yǎng)之術(shù),前三篇討論如何使內(nèi)在的精神充實堅定,后四篇討論如何使內(nèi)在的威力向外界發(fā)散出去而制服對方,以充實內(nèi)在精神為本,以向外發(fā)散為末。道藏本的注釋,頗能把握住本篇的精神實質(zhì):·陰符者.私志于內(nèi),物應(yīng)于外,若合符契,故日陰符;由本以經(jīng)末.故日本經(jīng)。"

內(nèi)心修煉包括修煉"神"、"志"、"意",這三項互相聯(lián)系而各有側(cè)重。"神"指支配肉體的整個精神活動,要求像神龍一樣旺盛充沛、變化無窮;"志"指志向和意志,要求明察是非而堅定,就像能夠明辨吉兇而有堅固甲殼的神龜一樣;意"指意念和思慮。要求準確恰當而能屈能伸,像傳說中的塍蛇一樣。向外發(fā)散.分威"、"散勢"側(cè)重講發(fā)散的內(nèi)容,一是威力、威風,一是有利的形勢、地位;"轉(zhuǎn)圓"、"損兌"側(cè)重講發(fā)散的方式,既要周到靈活.又要專心致志。

柳宗元《辨鬼谷子》說:"晚乃益出七術(shù)。"認為這《本經(jīng)陰符七篇》是《鬼谷子》中晚出的篇目。而且,《盛神》篇中出現(xiàn)了:"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這"十二舍",現(xiàn)存的道藏本注釋認為就是佛教的十二入",即"六根"、"六塵"。佛教流行于漢末六朝時代。故研究者認為此篇肯定是魏晉時代人們附會而成的。但是,舊注對"十二舍這個詞的解釋,頗值得懷疑。一、佛經(jīng)把六根、六塵合稱為"十二入",或稱十二處",沒有。十二舍"一詞。二、"六根"的"眼"、"耳"、"鼻"、"舌",與·九竅"是重復(fù)的。三、"六塵"是指"色"、"聲"、"香、"味等外界事物,不可能是"氣之門戶"。如果,舊注的解釋值得懷疑,那么,"十二舍"也就不能作為此書寫作于魏晉時代的證據(jù)了。本書有專門的考證文章.

【題解】

樞(S 口輸),是門扉的轉(zhuǎn)軸,主管門的開關(guān)。持樞,比喻掌握事物的關(guān)鍵。道藏本題解云:"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于轉(zhuǎn)動者也。故天之北辰,曰天樞;門之運轉(zhuǎn)者,謂之戶樞。然則,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四庫全書》本的題解說:"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于轉(zhuǎn)動者也。故天之北辰,曰天樞;門之運轉(zhuǎn)者,謂之戶樞。然則,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陶弘景曰:此持樞之術(shù),恨太簡促,暢理不盡,或編簡既爛,本不能全也。"它把道藏本在篇末的注釋寫進了題解。

【正文】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①。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凇9嗜司嘤刑鞓?,生養(yǎng)成藏③。亦復(fù)不可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④。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⑤。

【注疏】

①天之正:自然的正道。道藏本注:"言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不為而自然也。不為而自然,所以為正也。"

②干:觸犯。逆:違反。道藏本注:"言理所必有、物之自然者,靜而順之,則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若乃干其時令,逆其氣候,成者猶敗,況未成者!元亮日:含氣之類.順之必悅.逆之必怒。況天為萬物之尊而逆之7"

③生:萬物萌長,比喻使百姓繁庶。養(yǎng):養(yǎng)育,比喻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成:比喻通過教育使其成才。藏:保藏,比喻保護民力,不過度使用民力。道藏本注:"言人君法天以運動,故日亦有天樞。然其生、養(yǎng)、成、藏,天道之行也;人事之正.亦復(fù)不別也。"

④盛:興盛。衰:衰亡。道藏本注:"言干天之行,逆人之正,所謂倒置之

日道非義而何?"

⑤天道:這里是指順應(yīng)自然的為政之道。大綱:基本綱領(lǐng)。

【白話譯文】

所謂"持樞",便是講的掌握自然之道。春天萌生,夏天長成。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都是自然界的運行之道。這是不可以擾亂和違背的;誰違背了它,雖一時成功,也終歸會失敗。人間君主也有應(yīng)該把握的自然之道,那就是使1舀+姓生息,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把百姓教養(yǎng)成才,并愛護民力,不可使用過度。這種順應(yīng)自然的為政之道也是不可擾亂和違背的。違背了它,雖一時強盛,也終歸會衰亡。這種順應(yīng)自然的為政之道,是人間君主治國的基本綱領(lǐng)。

【評析】

《持樞》篇,根據(jù)標題看,是討論如何掌握處理事情的關(guān)鍵。本篇只殘存了一小段,內(nèi)容是講為政要效法自然之道。故道藏本在注解的末尾說:"此持樞之術(shù),恨太筒促,暢理不盡,或篇簡脫爛,本不能全也。"

中經(jīng)

【題解】

《中經(jīng)》篇的主旨是講如何收服人心,使自己可以控制別人,掌握主動權(quán)。"中"是個多義詞,在本篇使用"心"這個義項。因此,"中經(jīng)"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心傳之經(jīng)。道藏本題解說:"謂由中以經(jīng)外,發(fā)于心本,以彌縫于物者也。故日中經(jīng)。"

本篇講了很多具體的待人秘訣,包括"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等。這都是揣摩別人心理的籠絡(luò)控制之術(shù)。

【正文】

中經(jīng),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zhí),窮者不忘恩也①。能言者,儔善博惠②;施德者,依道③;而救拘執(zhí)者,養(yǎng)使小人④。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⑤。故道貴制人,不貴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權(quán),制于人者失命⑥。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⑦?!侗窘?jīng)》紀事者紀道數(shù),其變要在《持樞》、《中經(jīng)》⑧。

【注疏】

①振窮趨急:別人有窮困、危難則奔去救濟。振,通"賑",救濟。施:施行,給予。能言:善于辭令。厚德:品德淳厚。拘執(zhí):被拘禁的人.也可泛指處于困境的人。道藏本注:"振,起也。趨,向也。物有窮急。當振起而向護之。乃其施之,必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若能救彼拘執(zhí),則窮者懷,終不忘恩也。"②能言者:善于辭令的人(如縱橫游說之士)。儔善博惠:跟品德善良的人結(jié)合,廣泛地施行恩惠。道藏本注:"儔,類也。謂能言之:解紛救難.雖不失善人之類,而能博行恩惠也。"

⑧施德者:疑為"厚德者"之誤。厚德者依道:德行淳厚的人,能遵守道義。道藏本注:"言施德之人,勤髓修理,所為不失道也.、"

④養(yǎng)使小人:救助、護養(yǎng)地位低賤的人,使他聽從使喚。道藏本注:"言小人在拘執(zhí)而能救養(yǎng)之,則小人可得而使也,

⑤士:指各種人才。當世異時:處在變亂的時代之中,此處有"生不逢時"的意思?;颍河械娜?。因免闐坑:指在困境中掙扎。因免:一本作"因勉"。通"黽勉",努力,掙扎。闕坑:通"顛蹶",受挫折,不順和。這幾個詞具有雙聲、疊韻關(guān)系,故可以通假。伐害能言:指當遵者傷害能言善辯的人。破德為雄:指當權(quán)者破壞道德,崇尚武力。抑拘成罪:被壓迫拘捕成為罪人。戚戚自善:處于憂愁的環(huán)境中而能獨善其身。敗敗自立:處于危敗的境況中而能夠自立。道藏本注:"闐坑,謂將有兵難,轉(zhuǎn)死溝壑,士或有驕因而能免斯禍者。伐害能言,謂小人當?shù)?,讒人罔極,故能言之士多被戮害,破德為雄,謂毀文德.崇兵戰(zhàn)。抑拘成罪,渭賢人不章,橫被縲絨。戚(戚自)善,謂天下蕩蕩,無復(fù)綱紀,而賢者守死善道,真心不渝,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焉凋也。敗敗自立,謂天未悔禍,危敗相仍,君子窮而必通,終能自立,若鎊仲者也."

⑥貴:以......為貴。制人:控制別人。制于人:被別人控制。握權(quán):掌握權(quán)柄。道藏本注:"貴有術(shù)而制人,不貴無術(shù)而為人所制嚳也。"

⑦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根據(jù)和模仿對方的表情舉=而作出相同的表情舉止。聞聲和音:聽見彼方聲音.便用相同的聲音去魔朔。解仇:使仇家和解。斗郄(xl細):使有嫌隙的強者相互爭斗。郄,通"隙",綴(zul墜去卻語:聯(lián)絡(luò)離開的人。說出對方的短處或隱秘,卻:疑為"郄...#攝心守義:攝取收服人心,把握別人內(nèi)心的傾向。義:宜也,指內(nèi)心所安的東西。道藏本注:"戴總其目.下別序之."

⑧《本經(jīng)》:指本書《本經(jīng)陰符七篇》。道數(shù):道術(shù),指"盛神"、"養(yǎng)志"、"實意"等七種方術(shù)。變要:權(quán)變的要點。《持樞》:本書篇名。《中經(jīng)》,即本篇。道藏本注:"此總言《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之義。言《本經(jīng)》紀事但紀道數(shù)而已,至于權(quán)變之要,乃在《持樞》、《中經(jīng)》也。"

【正文】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交為之主也①??梢杂绊?、形容、象貌而得之也②。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⑧。

【注疏】

①交為:通"矯偽",假裝做作。這句意思是:游說矯情做作的君主時,可采用順應(yīng)模仿對方表情、舉止的辦法,從而取得他的歡心。道藏手抄本,"交為"作"爻為"。俞樾《讀書余錄》云:"爻乃交之誤。交讀El狡,為讀日偽.并古通用字也。此言狡偽之主,其中無守,故可以象貌得之。若有守之人.不可象貌而得矣。陶注未達假借之旨,乃謂用卦爻占而知之,殊誤。"道藏本注:"見彼形,象其體,即知其容貌者,謂用爻卦占而知之也。"

②影:陰影。響:回聲。之:代表矯偽之主。這句是說,可以通過陰彰、回聲、舉止、容貌來了解矯偽之主的真情,取得他的信任。陰影、回聲等比喻最易發(fā)現(xiàn)的反映。道藏本注:"謂彼人之無守,故可以影響、形容、象貌占而得之。"③有守之人:有德行和主見的人。非:錯誤的東西。邪:邪惡不正的東西?!对姟贰稌罚骸对娊?jīng)》、《尚書》,后來都成為儒家經(jīng)典。僻淫:乖僻過分。貌莊色溫:表情端莊。臉色溫和。隱情:隱藏真情。塞郄;堵塞縫隙,比喻不留下痕跡。這旬的意思是:有德行和主見的人,眼睛不看錯誤的東西,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語言一定引證《詩經(jīng)》、《尚書》,行為不乖僻過分,以道德作為舉止的規(guī)范.表情端莊,臉色溫和,這種人是不能夠憑外表來了解他的真情并取得他的信任的;遇見這種人,只好悄悄地離開。道藏本注:"有守之人,動皆正直,舉無淫僻,厥后昌盛,暉光日新,雖有辯士之舌,無軼而得發(fā),故隱情、塞隙,閉藏而去之。...以德為容",道藏手抄本作"以聽為容"。俞樾《讀書余錄》云:"聽,乃德字之誤。"

【正文】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㈤。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②。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③!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于耳④。雖有謄行璧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diào)看也⑨。

【注疏】

④這旬意思是:為什么聽到彼方的聲音,便要用樵同的聲音去應(yīng)和昵?這是因為如果聲音的性質(zhì)不同,感情便不會接通。

②商、角、徵(zl止)、羽:古代將音階分為五級,稱為五音。五音便是宮、商、角、徵、羽。五音各自代表不同的感情,商聲悲,角聲怒,徽聲喜,羽聲恐。又古代以五音配五行,商配金、角配木,徵配火,羽配水,富配土。金可克木.水火不容,故不能調(diào)和相配。道藏本注:商金、角木、征火、羽水,迭相克食.性氣不同,故不相配合也。"

⑨官:宮聲是五音之主。宮音雄渾平和,古人把它肴作是統(tǒng)率五音的,按方位搭配,宮音居中,角居?xùn)|,徵居南,商居西,羽屨北。按四季相配,角、徵、宮、商、羽又分別代表春、夏、長夏、秋、冬,道藏本:"宮則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為四聲主也。

④不悲:指不感動人。不是:指不協(xié)調(diào)。一本無"不"字,"是"與下文"以"連讀。以聲散傷丑害:用聲音來散布丑惡有害的內(nèi)容。傷"字,疑為"揚,字之訛。道藏本注:"散傷丑害,不和之音;音氣不和,必與彼乖,故言其必逆于耳.,⑤比目:比目魚,傳說只有一只眼睛,必須兩條氬親密配合共同前進。合翼;即比翼鳥,一種常常并翅而飛的鳥?!稜栄牛尩亍罚?南方有比翼鳥焉。

 

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古人常用以比喻形影不離的愛侶或好友。相須:互相等待,互相合作幫助。氣不合,音不調(diào):性質(zhì)不合,音便不會協(xié)調(diào)。道藏本注:"言若音氣乖彼,雖行譽美盛,非彼所好,則不可如比目之魚、合翼之鳥兩相須也。其有能令兩相求應(yīng)不與同氣者乎?"

【正文】

解仇(斗郄),謂解贏微之仇;斗郄者,斗強也④。強郄既斗。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②。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污其名,恥其宗③。故勝者斗其功勢,茍進而不知退④。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⑤。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皆可脅而并⑥。

【注疏】

①解仇(斗郄),謂解贏微之仇:使仇家和解是說使弱小者解除對自己的仇隙。"斗郄"兩字是衍文。贏(16雷):瘦弱。斗郄者,斗強也:使有嫌隙的人相斗是說使強大者相斗。道藏本注:"辯說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故贏微為仇,從而解之;強者為隙,從而斗之也。"

②稱勝者:以勝利自許的人。高其功,宣揚自己的武功。盛其勢:擺出盛大的威勢。道藏本注:"斗而勝者,從而高其功、盛其勢也。"

③哀其負:為自己的失敗而悲哀。傷其卑:為自己地位低下而傷痛。污其名:為自己的名聲感到污辱。恥其宗:為自己的宗族感到羞恥。道藏本注:"斗而弱者,從而哀其負劣,傷其卑小,污下其名,恥辱其宗也。"

④斗其功勢:宣揚自己的武功、威勢。茍進而不知退:茍且進取而不知退守。道藏本注:"知進而不知退,必有亢龍之悔。"俞樾《讀書余錄》認為,"斗其功勢"是"聞其功勢"之誤,因為"斗"的繁體俗字與"聞"字形體相近而誤。

⑤強大力倍:指在困辱中奮發(fā)圖強,增加了成倍的力量。死而是:據(jù)注解,應(yīng)是"死為是",即為此而拼命?!独献印吩疲?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道藏本注:"弱者聞我哀傷,則勉強其力,倍意致死,為我為是也。"

⑥郄無極大,御無強大:指雙方有嫌隙.又相互對抗,就不可能強大、脅:威脅。并:吞并。道藏本注:"言雖為郄,非能強大;其于捍御,亦非強大。如是者,則以兵威脅令從己,而并其園也。"

【正文】

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①。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fù),會之期喜②。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jié)往,明疑疑而去之③。

【注疏】

①"綴去"句:講述使離開者關(guān)系不斷的方法是,要運用關(guān)心的話去聯(lián)絡(luò)他,使他離開后還想念不止。綴、系,都是連接、聯(lián)絡(luò)的意思。道藏本注:"系,屬也。謂己令去而欲綴其所屬之言,令后思而同也

②接:對待。稱其行:稱贊他的德行。厲其志:鼓勵他的志向??蔀椋赫f他可以干一番事業(yè)??蓮?fù):歡迎他再返回。會之期喜:對方領(lǐng)會后一定會滿懷期望和喜悅。道藏本注:"欲令去后有思,故接貞傣之人,稱其行之盛美,厲其志令不怠。謂此美行,必可常為,必可報復(fù)。會通箕人,必令至于喜悅者也。"

③他人之庶:別人的相接近的事情。疑疑:通"馕輟",茂盛,引申為深厚。這句的意思是:引用旁人相近似的已往之事來驗證自己的話。并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從而聯(lián)絡(luò)離去者的感情。道藏本注:"言既稱行厲志,令其喜悅,然后以他人庶幾于此者引之以為成驗,以結(jié)已往之心.又明己疑疑至誠.如是而去之,必思而不口。"

【正文】

卻語者,察伺短也①。故言多必有數(shù)短之處。識其短驗之②。動以忌諱,示以時禁③。然后結(jié)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④。無見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⑤。

【注疏】

①"卻語"句:要說出對方的隱秘短處,必先伺察出他的短處。道藏本注:"言卻語之道,必察伺彼短也。"

②數(shù)短之處:很多的短處。識其短驗之,記住他的短處加以驗證。一作"議其短",即研究他的短處。短處,此處指對方的失言之處。道藏本注:"言多不能無短,既察知其短,必記識之,以相取驗之也。"

③動以忌諱,示以時禁:用當前禁止的應(yīng)該忌諱的內(nèi)容顯示給他,指明他的失言之處,從而打動他,抓住他。道藏本注:"既有其短,則以忌諱動之,時禁示之,其人因以懷懼。"

④結(jié)以安其心:與他交好,從而使他安心。收語蓋藏而卻之:把話收藏起來,為他保密,再叫他離開。道藏本注:"其人既以懷懼,必有求服之情,然后結(jié)以誠信,以安其懼心,其向語蓋利而卻之,則其人之恩威固以深矣。"⑤見(xa現(xiàn)):顯現(xiàn)。多方之人:知識經(jīng)驗豐富的人。這句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弱點顯現(xiàn)給見聞廣博的人。道藏本注:"既藏向語,又戒之日:勿于多方人前見其所不能也。"

【正文】

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shù)者,則為之稱遠①;方驗之,驚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②。效之于人,驗去亂其前,吾歸誠于己③。遭淫色酒者,為之術(shù),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④。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后會⑤。

【注疏】

①好學伎術(shù)者:愛好學習、富有才藝的人。為之稱遠:為他宣揚.使名聲傳到遠方。道藏本注:"欲將攝取彼心,見其好學伎術(shù),則為作聲譽,令遠近知之也。"

②"方驗"句:疑有脫誤??勺飨率鼋忉專阂坏┢淙说牟潘嚨玫津炞C.自己便驚嘆他的奇特之處,那么這個人便會心向自己。道藏本注:"既為作聲譽,方且以道驗其伎術(shù),又以奇怪從麗驚動之,如此則彼人心系于己也。"③"效之于人":一本作"效之于驗"。似皆有脫誤。姑作下述解釋:使那人的才藝在眾人面前呈獻出來,用古人成功的褰實來驗誕他從前的表現(xiàn),自己竭誠地對待他。效:呈獻。去:過去。亂:治理,驗證。歸誡于己:使自己真誠。道藏本注:"人既系心于己,又效之于時人,驗之于往賢,然后更理其前所為,謂之日:吾所以然者,歸誠于彼人之己。如此則賢人之心可得而攝。亂者,理也。"

④遭:遇上。淫色酒者:沉緬酒色而過度的人。這句的意思是:如果碰上沉迷酒色的人,便用音樂去感動他,使他認識到貪戀酒色必然早死,從而產(chǎn)生擔心生命短促的想法。道藏本注:"言將欲攝愚人之心,見淫酒色者,為之術(shù),音樂之可說,又以過于灑色,必之死地,生日減少,以此可憂之事以感動之也。"

⑤喜:使他歡喜。漫瀾(1d蘭):無邊無際的樣子這句的意思是:再用他所不知的高雅事情來誘導(dǎo)他,使他喜悅,終于了解人生的廣闊境界.最后他一定能領(lǐng)會到的。道藏本注:"又以音樂之事彼所不見者,以喜悅之,言終可以觀,何必淫于灑色?若能好此,則性命漫瀾而無極,終會于永年。愚人非可以道勝說。故惟音樂可以撮其心"

【正文】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nèi)以合也①。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制內(nèi),事有系由而隨之也②。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③。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圣人所貴道微妙者,誡以其可以轉(zhuǎn)危為安、救亡使存也④。

【注疏】

①守以人義:把握住別人的思想傾向。"義"是適宜的意思。"人義",即別人認為適宜的東西,代表其人的思想愛好。探心在內(nèi)以求合:注意探討別人的內(nèi)心想法以求彼此相合。"在",有關(guān)注之義。道藏本注:"義,宜也。宜探其內(nèi)心,隨其人所宜,遂人所欲,以合之也。"

②探心深得其主也:深入探討內(nèi)心,便可以把握那人的主要思想。從外制內(nèi):指自己可以從外部來控制那人的內(nèi)心。事有系由而隨之:辦事便有了聯(lián)系和途徑,因此無往不利。道藏本注:"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主既深,故能從外制內(nèi);內(nèi)由我制,則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屬,莫不由隨之也。"③比:勾結(jié)。左道:歪門邪道。道藏本注:"小人以探心之術(shù)來比于君子,必以左道用權(quán)。凡事非公正者,皆日小人。反道亂常,害賢伐善,所用者左,所違者公,百度昏亡,萬機曠紊,家破國奪不亦宜乎!"

④家:指大夫的領(lǐng)地。國:指諸侯的封國。圣人所貴道微妙者:圣人推崇

微妙之道的原因。道藏本注:"道.謂中經(jīng)之道也。"

【白話譯文】

所謂"中經(jīng)",是講當別人有窮困、急難時要奔去救濟。要對善于辭令的人和品德淳厚的人施行恩惠;要救助處于困境的人,使他們永遠不忘恩惠。善于辭令的人,可以跟善人結(jié)合,解紛救難,廣泛地施行恩惠;德行淳厚的人,能夠遵循道義。救助處于困境的人,可以收服地位低下的人,使他聽從使喚。士人,處在變亂的時代中情況各有不同。有的人在困境中掙扎;有的善于辭令的人和有道德的人,碰上壞人當?shù)蓝艿较莺Γ河械娜吮粔阂稚踔帘痪胁冻蔀樽锶?;有的人處于憂愁的環(huán)境中而能獨善其身;有的人處于危敗的境況中而能夠自立。所以按照大道,以控制別人為貴,不以被別人控制為貴??刂苿e人的人掌握著權(quán)柄,被別人控制的人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為了控制別人,常采用的方法有:"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等。《本經(jīng)》所記載的是各種道術(shù),它的變化要點,則在《持樞》篇和本篇(《中經(jīng)》)之中。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就是根據(jù)和模仿對方的表情舉止而做出相同的表情舉止。這是為了游說矯情做作的國君,以取得他的歡心。因為,可以通過陰影、回聲、舉止、容貌來了解矯偽之主的真情,取得他的信任。有德行和主見的人,眼睛不看錯誤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說話~定按照《詩經(jīng)》《尚書》,行為一定不偏僻過分;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遵循道德的要求,表情端莊,顏色溫和。這種人不可能憑借外襲來了懈他的真情并取得他的信任。遇見這種人,只好隱藏行跡悄悄地離開。

"聞聲和音",就是聽到對方的聲音便用掇同聲音去應(yīng)和。這是因為,如果聲音的性質(zhì)不同,感情就不會相通。在五個音階之中,商聲和角聲兩者不相合,徵聲和羽聲也不相配:能夠主宰協(xié)調(diào)四聲的,大概只有宮聲了!所以說,如果聲音不和合.就不感動人,也不協(xié)調(diào);用聲音散布丑惡有害的內(nèi)容,就一定聽起來不順耳。即使有美好的德行和盛大的聲譽,彼此間也不能像比目魚和比翼鳥那樣相互密切合作,這就是因為彼此氣質(zhì)不合、語言不協(xié)調(diào)的緣故。

"解仇",是說要解除弱小者對自己的仇隙,跟他們和解:"斗郄",是說要使有嫌隙的強大者之間相互斗爭。有嫌隙的強者既然相互斗爭,取勝的一方,就會宣揚自己的武功,擺出盛大的威勢;失敗的一方,就會為自己的失敗而悲哀.,為囪己地位低下而傷痛,為自己的名聲感到污辱,為自己的宗族感到羞恥。取勝的一方宣揚自己的武功、威勢,茍且進攻而不知退守;失敗的一方.看到自己的損傷便奮發(fā)圖強,于是增加了成倍的力量.并為此而拼死斗爭。既然雙方有了嫌隙,相互爭斗,那么就不會很強大.都可以脅追他們服從自己,甚至吞并他們,

"綴去"是聯(lián)絡(luò)離開自己的人,使彼此關(guān)系不斷。具體方法是:使用關(guān)心他的話去挽留他,讓他離開后還想念不止。對待忠貞守信的人,要稱贊他的德行,鼓勵他的志向,說他可以干一番事業(yè)。并歡迎他返回。他領(lǐng)會后,一定會滿懷期望和喜悅。再引用昔人所做過的相近似的成功事例來驗證自己的話,并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之情.然后再彼此分手。

"卻語"便是說出對方的短處和隱秘,因此首先必須伺察出他的短處。對方言語一多,必定有所失誤,暴露出很多短處。要研討他的短處.加以驗證。并指出他的失言之處,觸犯了當前的忌諱和禁令,從而打動他,抓住他。然后,與他交好,使他安心,把話收藏起來。為他保密,再讓他離開。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弱點顯示給見聞廣博的人。

"攝心"就是收服人心。如果碰上愛好學習、富有才藝的人,就為他宣傳,使他的名聲傳到遠近各地;一旦他的才藝得到驗證,自己便對他的奇特之處表示驚嘆。那么,這個人一定會把心交給自己。又使那人的才藝在眾人面前呈獻出來,并用古人成功的事實來驗證他從前的表現(xiàn),自己竭誠地為他高興。如果碰上沉迷酒色的人,便使用音樂去感動他,使他認識到貪戀酒色必然早死.從而產(chǎn)生擔心生命短促的想法。再用他所不知道的高雅事情來誘導(dǎo)他.使他喜悅,最終了解到人生的廣闊境界,最后他一定有所領(lǐng)會。

"守義"是把握住別人的內(nèi)心傾向,了解他安于什么。注意探討對方的內(nèi)心想法.以求彼此相合。深入探討內(nèi)心,就可以掌握住那個人的主要思想。自己既然可以從外部來控制那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辦事便有了聯(lián)系和途徑,因此會無往不利,得心應(yīng)手。如果小人緊密勾結(jié),就會干歪門邪道。任用他們,就可以導(dǎo)致國破家亡。如果不是賢德和聰明的人,便不能用道義來治理家和國。圣人之所以推崇微妙之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確可以使得國和家轉(zhuǎn)危為安,可以救亡圖存。

【評析】

本篇是縱橫家的心傳之經(jīng),即如何開動腦筋去揣摩對方心理,然后采用不同的手段去籠絡(luò)控制對方。本篇共闡述了七條揣摩并籠絡(luò)對方的秘訣:l."見形為容,象體為貌"。即通過觀察對方的表情行為,把握其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但是。此法只可用于淺薄而無操守的對象,不可用于有操守的人物。2."聞聲和音"。即分析了解對方的話語,再加以應(yīng)和,達到彼此感情融洽、語言投機。3."解仇斗郄"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解除弱小者對自己的仇恨,以減少敵對力量;一方面是挑動強大的對手相互斗爭,以削弱他們,坐收漁翁之利。4."綴去"指用語言維系離開者的情感。5."卻語"是伺察并抓住對方的把柄,先威脅恐嚇,再安撫收服。6."攝心",即投其所好而使對方歸附自己。7。"守義"就是掌握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和特點,然后根據(jù)各人的特點,或者任用,或者拒絕。本篇所講的這些秘訣,往往為某些政治家、外交家們所心領(lǐng)神會。人們稱這樣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為工于,心計,老謀深算。本篇明確地說:"《本經(jīng)》紀事者紀道數(shù),其變要在《持樞》、《中經(jīng)》。"這說明外篇的《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是互相有聯(lián)系的整體。那么,它們的作者與寫作時代也應(yīng)該是一致的。大概,這三篇要晚于上卷、中卷的十四篇(包括亡佚的兩篇)。

《鬼谷子》佚文

故日:"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唐朝)司馬貞《索隱》云:"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E1也。"

鬼谷子日:"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

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人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

--劉向《說苑·善說》人動我靜,人言我聽;能固能去,在我而問。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憂累去則心平,心平而仁義著矣。

--(唐朝)馬總《意林》引以德養(yǎng)民,猶草木之得時;以仁化人,猶天生草木以雨潤澤之。

--(唐朝)馬總《意林》引事圣君,有聽從,無諫諍;事中君,有諫諍,無諂諛;事暴君,有補削,元矯拂。

--(宋朝)李疇等《太乎御覽·治道部》引

君得名,則群臣侍之。

--(宋朝)李疇等《太平御覽·治道部》引

相傳《陰符經(jīng)》中的鬼谷子注五則

[按]《陰符經(jīng)》是道教的一部重要著作。《四庫全書》本分三篇.上篇名"神仙抱一演道章",121字;中篇名"富國安民演法章".101字;下篇名"強兵戰(zhàn)勝演術(shù)章",221字。全文443字,題黃帝撰。學術(shù)界或認為此書出于戰(zhàn)國時代,或認為是唐朝道士李筌所偽造。注家據(jù)說上百家,其中的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都可能是偽托。下篇無鬼谷子注,本書只錄上篇、中篇及鬼谷子注。

【正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①。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②。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心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注疏】

①鬼谷子日:"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況于人乎',按:李筌注"五賊"云:"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飛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言,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②鬼谷子日:"賊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氣感之,時物亦然。且經(jīng)冬之草,覆之即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其機則少女以時。廣成子日:以為積火焚五霉。五毒,即五味。五昧盡可以長生也。"

【正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①。故日: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②。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E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③。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注疏】

①鬼谷子日:"三盜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況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后應(yīng)之。"

②鬼谷子日:"不欲令后代人君廣斂珍寶、委積金帛。若能棄之,雖傾河、填海,未足難也。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而傷百?。粍诱?,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日:時之至,問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

③鬼谷子日:"后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于人乎!"

《鬼谷子》寫信對代垮惟奢鴦證研究任何一本著作,首先必須搞清它的寫作時代。《鬼谷子》是一本著作權(quán)有爭議的書。有人說,它是鬼谷子本

人所作。有人說,它是蘇秦所作。有人說,它是...部偽書.成于六朝時代的好事者之手。

最早著錄此書的《隋書·經(jīng)籍志》,明確承認此書為周世隱士鬼谷子的著作。它說:"《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周世隱于鬼谷。"蕭梁時代注釋《鬼谷子》的樂壹,提出了著作權(quán)應(yīng)歸屬蘇秦。以上兩種意見,或認為《鬼谷子》是鬼谷子本人的著作,或認為是蘇秦的著作,其共同特點是承認《鬼谷子》是先秦時代的縱橫家的著作。故《四庫全書總目》云:"舊本題鬼谷子撰?!短浦尽穭t以為蘇秦撰。莫能詳也。其書為縱橫家之祖。"

中唐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在《辨鬼谷子》一:丈中首先對《鬼谷子》一書的真?zhèn)翁岢鲑|(zhì)疑。他指出:"漢時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鬼谷子》后出。"后來,清人姚際恒在《古今偽書考》中斷定,《鬼谷子》一書是六朝某好事者的偽作。近現(xiàn)代學者認為《鬼谷子》是偽書,就是沿襲了他們的說法,而且與疑古思潮有關(guān)。這種認為《鬼谷子》是偽書的意見,其主要論據(jù)是劉向《別錄》與班固《漢書·藝文志》沒有著錄它。但是,這個論據(jù)本身存在一個矛盾。因為,《別錄》的作者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恰好引用了鬼谷子的話,《善說》云:

孫卿曰:"夫談?wù)f之術(shù),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藝,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鬼谷子日:"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人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子貢日:"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詩》云:"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夫辭者人之所以通也。主父偃日:"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產(chǎn)修其辭而趙武致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劉向引用了五段話和四件史實。茍子的話出自《茍子·非相》,《詩經(jīng)》的句子出自《大雅·板》,主父偃的話大概出自《漢書·藝文志》所曾著錄的"《主父偃》二十八篇"。子產(chǎn)對答趙國詰難而使趙武信服的事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王孫滿對楚莊王問鼎事見于《左傳·宣公三年》,蘇秦合六國抗秦事見于《史記·蘇秦列傳》,蒯通陳辭以保全生命事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只有鬼谷子與子貢的話無法查考。子貢沒有著作傳世,但子貢是一個真實歷史人物毫無疑問。

清朝的樸學家們對《鬼谷子》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除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承襲"《漢志》所無"的理由而認定《鬼谷子》"是六朝所托無疑"外,阮元、秦恩復(fù)、周廣業(yè)、俞樾等都認為《鬼谷子》是先秦時代的著作。俞樾的《鬼谷子真?zhèn)慰肌?,對前人成果作了總結(jié)性的論述。他從五個方面推斷《鬼谷子》流行于西漢之前:一是劉向曾經(jīng)引用,二是《淮南子》中"q降合之言四五見",三是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引用了"圣人不朽,時變是守",四是揚雄《法言》提到了鬼谷子及其學術(shù),五是《漢書》的《杜業(yè)傳贊》引用了《鬼谷子》中的詞語。他還認為劉向曾經(jīng)著錄《鬼谷子》,而劉歆"于古書多竄改,務(wù)合己意","非復(fù)乃父為學之忠實。《鬼谷子》書不見錄,或在其時已誤指為蘇氏之作,刪并于《蘇子》書;否則,為歆所斥為異端而排抑之"。他的結(jié)論是:"據(jù)吾考定。為蘇秦述其師學之作。其中有為鬼谷傳誦于弟子之言,書中凡古韻之文均是;有為蘇秦自撰之篇,如《揣》、《摩》及《陰符》說解,是也;有為蘇子纂集呂尚《周書》之言,如《符言》之錄自齊太公《陰符》,是也。"

清儒的研究本來基本可以肯定《鬼谷子》是先秦著作,他們的不足之處是把此書完全當作一個整體,認為其中的各篇都是先秦著作,這就給懷疑者留下了漏洞。我們主張對《鬼谷子》各篇的寫作時代應(yīng)該分別研究。今《道藏》本《鬼谷子》分£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闔》、《反應(yīng)》、《內(nèi)捷》、《抵城》等贍篇。中卷含《飛鉗》、《忤合》、《揣篇》、《摩篇》、《權(quán)篇》、《謀篇》、《決篇》、《符言》等八篇,另有《轉(zhuǎn)丸》、《肱亂》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經(jīng)陰符七篇》、《持樞》、《中經(jīng)》等九篇。我們認為,它們可分三三類情況。第一類包括:上卷的《捭闔》、《反應(yīng)》、《內(nèi)捷》、《抵蛾》,中卷的《一毪鉗》、《忤合》、《揣篇》、《摩篇》、《權(quán)篇》、《謀篇》、《決篇》,共十一篇。第二類是《符言》篇。第三類是下卷的《本經(jīng)陰符七篇》、《持樞》?!吨薪?jīng)》。

一、《捭闔》至《決》等十一篇是先秦《鬼谷子》原著

我們傾向于認為先秦時代曾有鬼谷子的著作,《捭闔》至《決篇》等十一篇是先秦《鬼谷子》原著。理由于:

第一、司馬遷《史記》明確記載蘇秦、張儀師事鬼谷先生;而且,《太史公自序》還引用了《鬼谷子》的話語"圣人不朽,時變是守"。因此,鬼谷子先生就可能有著作傳世。在《史記》之前問世的《淮南子》書中也多次出現(xiàn)"忤合"一詞,這個詞是代表《鬼谷子》重要主張的鬩語。

第二.劉向引用鬼谷子的話有一定長度,。不像子貢的話僅僅片言只語,肯定出于某本書的記載,這本書可能就是《鬼谷子》。那么,劉向為什么作《別錄》時,沒有著錄呢?第一個可能是,當時《鬼谷子》也許已經(jīng)殘缺不全了,故沒有著錄。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劉向引用了那么完整的一段文章。第二個可能性是,劉向曾經(jīng)著錄了《鬼谷子》,但是,劉歆、班固或者后代人在傳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脫漏了。班固在《藝文志序》中明確地申述,他不是完全照抄劉向的《別錄》與劉歆的《七略》,而是"今刪其要,以備篇籍"。俞樾則指出,劉歆可能把《鬼谷子》"斥為異端而排抑之"。所以.我們傾向于第二種推測。

第三,《鬼谷子》書中的思想是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豆砉茸樱殖恰氛f:"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則抵而得之。"公開宣稱,如果國家已經(jīng)腐敗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這種觀點,只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產(chǎn)生的土壤,有宣傳的空間。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沒有高度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專制制度,有作為的臣下取代無能的君主的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統(tǒng)計是,"弒君三十二,亡國五十一"?!稘h書·劉向傳》的統(tǒng)計是,"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如:晉國的三個大夫,就取代晉國,建立了韓、趙、魏三個新的政權(quán);齊國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來的姜姓齊國而建立了田姓的齊國。上古時代.湯伐桀、武王伐紂的事,也為社會大多數(shù)人所贊揚。在戰(zhàn)國時代,其他著作也有與《鬼谷子》相類似的這種思想。如:《六韜》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文韜·文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武韜·發(fā)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武韜·順啟》)《呂氏春秋·貴公》也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活動在戰(zhàn)國前期的儒家大師孟子,在這個問題上也與《鬼谷子》的主張有相似之處。孟子不理會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處游說諸侯。齊宣王對商湯取代夏桀、周武王伐紂這類事件有懷疑,向孟子求教說:"湯伐桀,武王伐紂,真有這樣的事情嗎?"孟子說:"歷史記載有這樣的事情。"宣王說:"難道臣子可以弒君嗎?"孟子說:"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殘賊一類的人.就是獨夫。武王殺的是獨夫紂王,不是什么君主。"(《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還對齊宣王說:"如果君主發(fā)生過錯,貴戚大臣就勸阻:如果反復(fù)勸阻而君主不聽,貴戚大臣就可以取而代之。"(《孟子.萬章下》)當然,孟子認為只有貴戚大臣才能取代君主,而《抵蛾》篇認為出身平民的游說之士也可以取代君主的位置??傊@種"可抵而得"的思想是春秋戰(zhàn)國之交比較活躍的一種思想。到了戰(zhàn)國后期,法家對這種原始的民本思想進行批判,主張絕對尊君。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極端專制的君主制度,鉗制其他思想,企圖子孫永遠統(tǒng)治天下,可惜歷史無情,二世而亡。漢朝統(tǒng)治者鑒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xùn),不敢公開地毫無保留地贊揚法家,而是打著儒家的牌子而實際上施行法家的制度,這就是所謂"陽儒陰法"、"儒表法里",用漢宣帝的話說就是"王霸雜用"。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在這種專制制度下.可抵而得"的思想,當然會被看成是洪水猛獸,受到批判或歪曲。我還猜想,如果班固明知有《鬼谷子》而沒有收錄《鬼谷子》的話.思想忌諱也可能是一個原因。

第四,《鬼谷子》書中反映的現(xiàn)實,是戰(zhàn)圖時代的現(xiàn)實?!豆砉茸樱侄辍氛f:"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這就是戰(zhàn)國時代的現(xiàn)實,也是鬼谷子宣傳"可抵而得"的現(xiàn)實基礎(chǔ)?!豆砉茸逾韬稀酚终f:"古之善于向背者,乃協(xié)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然后以之求合。"戰(zhàn)國時代的現(xiàn)實就是如此:"士"階層(不僅是游說之士),在各個諸侯國中活動,宣傳自己的主張,尋找能夠采用自己主張的君主。在中央集權(quán)的秦漢時代就不可能如此;魏晉南北朝時代也沒有這樣的活動舞臺,當時只有戰(zhàn)亂,沒有養(yǎng)士的諸侯與貴族。如果沒有了現(xiàn)實的土壤,崇尚空談的魏晉時代要偽造一本體系完整的縱橫家著作,幾乎是沒有任何可能性的。

第五,《鬼谷子》的文風與語言,具有戰(zhàn)國時代的特點。清代大考據(jù)家阮元在《鬼谷子跋》中已經(jīng)從古音等方面作了論證,他說:

中元讀《鬼谷子》,中多韻語。又其《抵城》篇日:"峨者,罅也。"讀城如呼合,古聲訓(xùn)字之義,非后人所能依托。其篇名有《飛鉗》,按《周禮·春官·典同》"微聲豁",后鄭"讀為飛鉆涅暗之暗","鉗""鉆"同字,賈疏即引《鬼谷子》證之。

阮元論證《鬼谷子》是先秦著作,舉了兩個論據(jù)。第一個論據(jù),《鬼谷子》中的聲訓(xùn)符合古音。"城"在《廣韻》中是"許羈切","罅"在《廣韻》中是"呼訝切",韻部相距甚遠。而聲訓(xùn)之字必須音同或音近。在上古音中,"城"是曉母歌韻,"罅"是曉母魚韻,正好聲同韻近。所以阮元認為它是先秦著作。第二個論據(jù),從《周禮注疏》分析,東漢經(jīng)學大師鄭玄看到過《鬼谷子》。鄭玄注解《周禮》時使用了"飛鉆"這個詞;唐朝賈公彥為《周禮》作疏,認為"飛鉆"就是《鬼谷子》的"飛鉗"。這說明漢朝的鄭玄曾經(jīng)看到過《鬼谷子》書中的《飛鉗(鉆)》篇。根據(jù)以上兩點,阮元認為,《鬼谷子》一書"非后人所能依托","為縱橫家獨存之子書"。

阮元提出了"中多韻語",卻沒有展開論證。民國時代的俞棱在《鬼谷子新注》中提出:"《鬼谷》文中錯簡,類多可以古韻校正。"個人以為,《鬼谷子》有許多自然押韻的語句,可以用來證明《鬼谷子》是先秦著作。第二,《鬼谷子》具有先秦散文自然押韻的特點。上古時代,沒有紙張.學問往往口耳相傳,必須講究押韻,講究朗朗上口?!逗榉丁菲允贾两K押韻,《周易》、《老子》、《莊子》等書經(jīng)常出現(xiàn)自然押韻的語句?!豆砉茸印犯鼈円粯樱@說明《鬼谷子》的行文暗合上古著作的特點。第二,《鬼谷子》有很多韻語,符合先秦時代的韻部。如《抵城》篇云:"峨始有聯(lián),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其中的"塞"、"息"、"得"、"匿"屬于古[職]部,"卻"屬于古[鐸]部。[職][鐸]可以合韻。到魏晉南北朝時代,職部就分化成[職]與[德]兩部了,"息"、"匿"屬于[職]部;"塞"、"得"屬于[德]部。《反應(yīng)》云:"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也;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中的"響"。"影"屬于古陽l部字,到漢朝,"景(影)"就轉(zhuǎn)入耕1部。

《鬼谷子》不僅具有先秦文章自然用韻的文風,而且,用詞與句式也與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接近。我們統(tǒng)計了《鬼谷子》十一篇中的所有字詞,全書共有5000多字,篇幅跟《老子》接近。全書共使用單詞757個,其含義都是先秦時代的義項。如《說文解字》云:"反,覆也。""反"的本義是"翻轉(zhuǎn)來",引申為"返回"、"反復(fù)"等義項,《鬼谷子》中的"反"字都符合本義,而且與"覆"字連用?!豆砉茸印分械?覆"(反覆)字與"復(fù)"(恢復(fù))字,"閻"(關(guān)閉)與"合"(結(jié)合),彼此從不混用。句式也一樣。如《權(quán)》篇云:"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其句式就頗與《墨子》的《經(jīng)》、《經(jīng)說》相似。

此外,還想談兩點。第一點是,《漢書·藝文志》沒有著錄的作品,也不能一概判斷是偽書。如:《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皆不見于《漢志》,但是卻在晉朝太康年問于汲郡魏襄王墓中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不見于《漢志》記載,卻于20 址紀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現(xiàn)了。第二點,明朝文學家楊慎在《升庵集》中還提出了一個推測:"《漢書·藝文志》:《鬼容區(qū)》三篇。注:即鬼臾區(qū)也?!督检胫尽罚狐S帝得寶鼎,冕侯問于鬼哭區(qū)。云云,注:即鬼容區(qū)。容、臾聲相近。今案:鬼谷即鬼容者,又字相似而誤也。高似孫《子略》便謂《藝文志》無《鬼谷子》,何其輕予立論乎?"不過,楊慎的推測頗難站住腳?!稘h書·藝文志》明白地注解說:鬼區(qū)容是"黃帝臣",不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人。而且,即使"容"、"谷"可能形近而誤:那個"區(qū)"字卻與"子"字實在相差太遠.

二、《捭闔》等十一篇的作者主要懸鬼谷子本人

討論了寫作年代,我們再討論《鬼谷子》到底是鬼谷子本人所作還是其弟子蘇秦所作的問題。

最早著錄此書的《隋書·經(jīng)籍志》,明確承認此書為周世隱士鬼谷子的著作。它說:"《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周世隱于鬼谷。"皇甫謐是西晉時代人。唐武后當政時,尹知章為《鬼谷子》作新注。宋王應(yīng)麟《漢書·藝文志考證》曾經(jīng)引用尹知章的敘言:"此書即與蘇秦、張儀者,計有《捭闔》之術(shù)十三章,《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秦、儀復(fù)往見,先生乃正席而坐.嚴顏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尹知章進一步肯定了鬼谷子的著作權(quán)。蕭梁時代注釋《鬼谷子》的樂壹,提出了著作權(quán)應(yīng)歸屬蘇秦。唐朝開元年間,司馬貞著《史記索隱》。他在《蘇秦列傳》索隱中說:"樂壹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樂壹是南朝梁代人。《舊唐書·經(jīng)籍志》沿用此說,在縱橫家類列出:"《鬼谷子》二卷,蘇秦。""樂室注《鬼谷子》二卷。...尹知章注《鬼谷子》三卷。"樂璧應(yīng)為樂壹之誤?!缎绿茣?#183;藝文志》與《舊唐書.經(jīng)籍志》相同,著錄《鬼谷子》二卷,署蘇秦撰;又三卷,樂壹注。

蘇秦著《鬼谷子》的說法雖然后出,卻影響頗大。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在諸子略縱橫家類的"蘇子三十一篇"下面,寫出按語說:"諸家皆以《鬼谷子》即蘇秦書。蓋劉向《別錄》原題《鬼谷子》,《班志》本《七略》,從其核實,題名《蘇子》。"

然而,把《鬼谷子》的著作權(quán)完全歸于蘇秦的說法.也頗難經(jīng)得起推敲。第一,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曾經(jīng)大段引用鬼谷子的話。有人說:"《漢志》不載《鬼谷子》,此疑出蘇、張書中。"但是,劉向這段論述,明確地將鬼谷子與蘇秦分開,對鬼谷子引用其學說,對蘇秦引用其事功。他既然明確地引用了《鬼谷子》,為什么要把《鬼谷子》叫做《蘇子》呢?第二,直到蕭梁時代,《鬼谷子》與《蘇子》同時存在。當時,阮孝緒《七錄》著錄了蘇秦書;而樂壹注了《鬼谷子》。阮孝緒與樂壹是同時代人,一個著錄《蘇子》,一個為《鬼谷子》作注解,可見這是兩本并存的書。那么,"蘇秦欲神秘其說,故假名鬼谷",僅僅是樂壹個人的見解。大概樂壹認為.《鬼谷子》和當時還存在的《蘇子》都是蘇秦的作品。第三.馬王堆所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主要是蘇秦著作,卻跟《鬼谷子》完全不同。

俞樾《鬼谷子真?zhèn)慰肌诽岢隽艘粋€新觀點,他說:"據(jù)吾考定為蘇秦述其師學之作。其中,有為鬼谷傳誦予弟子之言.書中凡古韻之文,均是;有為蘇秦自撰之篇,如《揣》、《摩》及《陰符》說解,是也;有為蘇子纂集昌尚《周書》之言,如《符言》之錄自齊太公《陰符》,是也。"俞氏認為不是蘇秦托名鬼谷子,而是蘇秦記述其老師鬼谷子的學說。俞氏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僅僅是一種猜測,而且不符合先秦著作的慣例。先秦著作有三種情況:.一是弟子后學們追述老師的思想言行,如《論語》;二是本人為主寫作,而有弟子們參與,如《墨子》、《孟子》;三是本人獨立寫作.如《茍子》、《韓非子》。弟子追述老師思想言行的第一類著作,一定會標明"某某目",或標明思想言行的當事者?!豆砉茸印窂膩頉]有出現(xiàn)"鬼谷子日",不像是追述之作。所以,我靠7認為俞氏的說法不符合慣例。因此,我們的看法是:《鬼谷子》與《墨子》、《孟子》時代相近,主要是鬼谷子本人所作。也可能有弟予們的參與,弟子中參與最力的可能是蘇秦。而且,我們也不否定今本《鬼谷子》書中有蘇秦的個別作品,因為當《鬼谷子》一書殘缺之后,后人輯錄編纂成書,有可能摻入蘇秦的個別著作。《漢書》卷六十《杜周傳》的服虔注,曾經(jīng)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杜周傳》贊語中有"抵隱"一詞,服虔注云:"抵,音紙;脆,音羲。請罪敗復(fù)抨彈之。蘇秦之書有此法。"今《鬼谷子》中有"抵蠛"篇,"抵蠛"即"抵脆"。但是。應(yīng)該強調(diào)指出的是:即使蘇秦可麓參與編撰《鬼貉子》,或者《鬼谷子》中摻入了蘇秦的個別作品,但是《鬼谷子》和蘇秦自己的作品《蘇子》也決不是一本書。理由已經(jīng)申述于上也許有人說:"《鬼谷子》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不可能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之前。因為,應(yīng)該是先有策士們的具體活動,然后才有理論的概括。"我們的回答是:l.鬼谷子時代是已經(jīng)可以產(chǎn)生系統(tǒng)理論著作的時代。鬼谷子大概與墨子同時代。《墨子》不是有系統(tǒng)的理論嗎?而且不是指導(dǎo)了墨家的活動嗎?《鬼谷子》為什么不可能呢?這個時代,不是還產(chǎn)生了其他有系統(tǒng)理論的著作嗎?2.《鬼谷子》產(chǎn)生之前,已經(jīng)大量積累了游說的經(jīng)驗,出現(xiàn)了零星的游說理論,可以為《鬼谷子》的理論概括提供基礎(chǔ)?!稘h書.藝文志》說:"從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行人就是外交使節(jié)?!吨芏Y.秋官》中就有"大行人"、"小行人"。春秋時代,外交游說活動更加頻繁,《左傳》記錄了許多出色的外交辭令。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他教育學生,也非常重視外交辭令??鬃诱f,如果學習《詩》《書》之后,卻不能在外交場合靈活應(yīng)對.那么就是白學了??组T四科中有"言語"一科,子貢(端木賜,前520年一?)是言語科中的巨擘?!墩撜Z》、《韓詩外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都記載了子貢的出色的外交活動與辭令。他曾經(jīng)擔任魯國、衛(wèi)國的相。相傳勸阻齊國的田常伐魯,保存了魯國;又曾經(jīng)游說吳國、越國、晉國,所至之處,與王侯分庭抗禮?!俄n非子.五蠹》從否定的角度也提到了"子貢辯智"。所以,郭預(yù)衡先生曾經(jīng)提出《儒家流為縱橫說》(見北京《經(jīng)世日報》之"讀書周刊",1947年7月30日至8月6日)??梢?,古代的行人與儒家,實際上是縱橫家的先驅(qū)。3.《鬼谷子》是適應(yīng)時代需要的產(chǎn)物。《淮南子.要略》分析戰(zhàn)國時代產(chǎn)生縱橫家說:"晚世之時,六國諸侯......各自治其境內(nèi),守其分地,握其權(quán)柄,擅其政令。下無方伯,上無天子.力征爭權(quán),勝者為右。恃連與國,約重致剖信符,結(jié)遠援以守其國家.持其社稷,故縱橫修短生焉。"所以,戰(zhàn)國各家都要從事游說.跟鬼谷子同時代的墨子,略后于鬼谷子的孟子等都是如此。即使是反對游說活動的法家,本身也要游說諸侯,商鞅游說秦孝公就是例子。社會需要促進人才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人才需要理論概括,需要有教本??鬃佑昧?jīng)做教本,鬼谷子也就可能編寫《鬼谷子》作為教本。

三、《符言》篇是從《管予》混入《鬼谷子》的我們認為,《鬼谷子》內(nèi)篇雖然是先秦著作,但是其中的《符言》篇則是別家作品而被誤編入《鬼谷子》書中的,其原出處應(yīng)該是《管子》。

學術(shù)界對《符言》篇的看法歷來分歧,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本篇不是《鬼谷子》著作,一種觀點}人為是《鬼谷子》著作。

學術(shù)界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符言》不是《鬼谷子》的著作。他們的主要理由是:l.本篇講述為君之道,跟靚萄十一篇講縱橫游說之術(shù),似乎脫節(jié)。2.文章的結(jié)構(gòu)與語言風格,跟前面各篇不同。前面各篇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論述,本篇則并列九個方面的論點,論述十分簡單。3.本篇與先秦其他著作大同小異。不僅與《管子·九守》大同小異;其中"主位"、"主聽"、"差明"三段.又與《六韜·文韜·大禮》大同小異;"主明"、"主因"二段,則與《鄧析子·轉(zhuǎn)辭》大同小異;還有些語句見于《韓非子》之中。因此,他們認為本篇完全是剿襲拼湊而成的,最大可能是剿襲《管子》。何如璋《管子析疑》談到《九守》篇時就肯定了這樣的觀點:"《鬼谷子》有《符言》篇,乃剿襲此文而易其篇目者,所易不過數(shù)字。"

學術(shù)界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觀點。他們認為本篇是先秦時代的著作,是《鬼谷子》的原作,而不是剿襲《管子》的。其主要論據(jù)有三個方面:一是《鬼谷子》與出土的竹簡、帛書文字有共同之處。二是與先秦的黃老思想相通。:三是《符言》篇與《鬼谷子》其他篇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如"先定"這個詞即與《反應(yīng)》篇...致。李學勤《<鬼谷子·符言篇>研究》是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以上兩種觀點雖然分歧對立,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都認為《鬼谷子》是先秦著作。我們認為,后一種觀點有力地論證了《鬼谷子》是先秦時代的作品,然而卻很難證明《符言》是《鬼谷子》的篇章,因為個別詞語(不是《鬼谷子》獨有的個別詞語)是無法作為依據(jù)的。我們的看法是:《符言》篇雖然是先秦著作.但可能是后代混入《鬼谷子》中的,當然不一定是故意剿襲。我們同意第一種觀點所列舉的幾條理由,即本篇從內(nèi)容與風格諸方面看.跟《鬼谷子》前面的十一篇不同。我們還要補充三條論證:第一條論證是:《鬼谷子》內(nèi)篇,原來可能是十三篇,而不是十四篇。宋朝王應(yīng)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引唐朝尹知章《鬼谷子敘》云:"此書即授秦、儀者,《捭闔》之術(shù)十三章,《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尹知章說《鬼谷子》內(nèi)篇只有"十三章"。有些民間傳說也講《鬼谷子》是十三篇,如河南省淇縣云夢山關(guān)于"無字天書"的傳說。今本《鬼谷子》內(nèi)篇卻是十四篇。十四篇與十三篇,如何統(tǒng)一呢?關(guān)鍵在于《符言》篇?!豆砉茸印穬?nèi)篇在《符言》之前的十一篇是:《捭闔》、《反應(yīng)》、《內(nèi)捷》、《抵峨》、《飛鉗》、《忤合》、《揣篇》、《摩篇》、《權(quán)篇》、《謀篇》《決篇》,它們加上已經(jīng)亡佚的《轉(zhuǎn)丸》《肱亂》二篇,恰好十三篇?!斗浴菲辉谑當?shù)。第二條論證是:如果王應(yīng)麟和尹知章的說法可靠,那么,只可能是《管子》的《九守》混入《鬼谷子》,而不可能是《鬼谷子》的《符言》混入《管子》。因為,《符言》篇與《鬼谷子》全書的內(nèi)容風格不一致,而《九守》篇與《管子》全書風格基本一致。可不可能是從《六韜》或《鄧析子》混入的呢?我們認為,《符言》與《管子》的《九守》篇基本相同,而與《六韜》、《鄧析子》只有部分相同,那么最大的可能當然是《九守》篇混入《鬼谷子》書中。第三條論證是:《符言》與《九守》有共同的作注者,他就是尹知章。這就是《符言》為什么會混入《鬼谷子》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考證認為,現(xiàn)在保存在道藏本中的《鬼谷子注》,不是陶弘景注,而是尹知章注(考證另見本書)。尹知章既注釋過《鬼谷子》,義注釋過《管子》,因此后代人把《管子》的《符言》連同注釋一起混入《鬼谷子》,是有可能的。這是后代編撰者的失誤.不一定是故意剿襲。

四、《鬼谷子》外篇可能是唐人著作

今本《鬼谷子》外篇應(yīng)該是后代竄人的作品,其作者與編撰者可能是唐朝愛好縱橫之術(shù)的人。

今《道藏》本《鬼谷子》下卷含《本經(jīng)陰符匕篇》、《持樞》、《中經(jīng)》等九篇?!端膸烊珪繁静环志?,所收篇目相同。但是,《四庫全書總目》云:"原本十四篇,今佚其二:。舊有樂壹等四家注,今并不傳。"這說明,總目的撰寫者認為,下卷的《本經(jīng)陰符七篇》、《持樞》、《中經(jīng)》等三篇,值得懷疑。這種懷疑是柳宗元《辨鬼谷子》首先提出來的。該文說:"尤者,晚乃益出七術(shù),怪謬異甚,不可考校。"柳宗元言之鑿鑿,一定看到過沒有外篇的早期版本。他所說的晚出的"七術(shù)",就是今本的下卷的《本經(jīng)陰符七篇》,而《本經(jīng)陰符七篇》與《持樞》、《中經(jīng)》又彼此有聯(lián)系,《中經(jīng)》篇說:"《本經(jīng)》紀事者紀道數(shù),其變要在《持樞》、《中經(jīng)》。"故柳宗元用"七術(shù)"代表下卷的九篇。

我們?yōu)槭裁凑J為《鬼谷子》外篇的作者與編撰者可能是唐朝愛好縱橫之術(shù)的人呢?第一,如果這幾篇早已經(jīng)編進《鬼谷子》書中,柳宗元不會說是"晚乃益出七術(shù)"。其作者與編撰者只可能是從初唐到中唐時代愛好縱橫之術(shù)的人。李善等的《昭明文選注》六次引用《鬼谷子》的語句,都在內(nèi)篇,而不在外篇,也可以作為柳宗元說法的旁證?!段倪x注》的六次弓l用是,...一是注應(yīng)德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時引用:"《鬼谷子》曰:以識細微。"二是注盧子諒《贈劉琨一首并書》時引用:"《鬼谷子》曰:物有自然。樂氏日:自然,繼本名也。"以上兩次皆引用自《抵城》篇。三是注劉孝標《辨命論》時引用:"《鬼谷子》日:即欲闔之,貴密;密之。

貴微。"引自《捭闔》篇。四是注陸士衡《漢高祖功臣頌》時引用:"《鬼谷子》日:測深揣情。"五是注陸士衡《演連珠五十首》時引用:"《鬼谷子》日:藏形,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以上兩次引自《揣》篇。六是注左思《吳都賦》時引用:"《鬼谷子》日:鄭人取玉,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引自《謀》篇。沒有一處出自外篇,應(yīng)該不是偶然的。

第二,初唐到中唐時代,有許多人信仰或信仰過鬼谷子的縱橫之術(shù)。如:名臣魏征早年有大志,"見天下大亂,尤屬意縱橫之說"(《舊唐書·魏征傳》)。開一代文風的陳子昂在詩中公開宣稱:"少學縱橫術(shù),游楚復(fù)游燕。"(《贈嚴倉曹乞推命祿》)"吾愛鬼谷子。"(《感遇》十一)又如:四川人趙蕤專門寫了發(fā)揚縱橫術(shù)的《長短經(jīng)》;而詩仙李白,仰慕趙蕤,曾經(jīng)跟隨趙蕤學習一年多。與柳宗元同時代的元冀,研究《鬼谷子》,還寫了《鬼谷子指要》。

第三,外篇的內(nèi)容與行文風格,也跟內(nèi)篇有明顯區(qū)別。內(nèi)篇的論述是層層推進的,外篇的論述是多項并列的?!侗窘?jīng)陰符七篇》分為"盛神"、"養(yǎng)志"等七項并列論述,《中經(jīng)》分"見形為容"等項論述,都跟內(nèi)篇的結(jié)構(gòu)與風格不同。它們自命為"本",為"樞",為"中",也有欲蓋彌彰的嫌疑。

第四,外篇所使用的詞語也值得研究。如:內(nèi)篇5次出現(xiàn)"民"字,6次出現(xiàn)"治"字,外篇不用這兩個字,就可能是為了避唐太宗、唐高宗的名諱。唐朝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又如:《鬼谷子》內(nèi)篇反復(fù)使用"圣人"一詞,以"圣人"為理想人物.沒有出現(xiàn)"真人"這個詞;外篇則出現(xiàn)了"真人"一詞,而且是高于"圣人"的。《盛神》說:"內(nèi)修煉而知之,謂之圣人。""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在先秦時代,"圣人"這個詞比"真人"一詞出現(xiàn)得要早,而且為道家、儒家等各家共同使用;"真人"出現(xiàn)比較遲,在《鬼谷子》之后的《莊子》中才出現(xiàn)這個詞,而且主要是道家使用它。道教興盛之后。"真人"這個詞特指道行僅次于教主的仙人。唐朝信奉道教,封莊子、列子、文子、亢倉子為四大真人。外篇使用"真人",明顯有道教影響的兇索。所以,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

此外,《盛神》中出現(xiàn)的"十二舍"更是值得研究。該篇說:"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道藏本注解說:"十二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E: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日十二舍也。"如果"十二:舍"即移用佛經(jīng)中的"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那么這篇著作就借用了佛教學說,足以證明它不可能是先秦的著作。只能是佛教盛行以后的六朝時代的作品。所以。"十二舍"這個詞,更加深了人們對外篇的懷疑。當然,"專二一舍"是否就是佛經(jīng)的"十二入",還可以研究。其中的六根與"九竅"重復(fù),六境又很難說是"門戶",所以,這"十二舍"也許有另外的解釋。

道藏本《鬼谷子覆》非陶涅、乃尹凌考

《鬼谷子》道藏本保留了一種珍貴的舊注,但是,道藏本不刊注者姓名。后代學術(shù)界大多斷定是梁代陶弘景注。

最早的證據(jù)可能是唐朝初年的大臣長孫無忌的《鬼谷子序》,該序言前面有一段話:"《隋書·經(jīng)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谷。梁有陶弘景注三卷,又有樂壹注三卷。"這里首次提出了陶弘景注。長孫無忌這篇序?qū)髞碛绊懞艽?,后來的學者都說有陶弘景注。南宋官修的《中興書目》云:"《鬼谷子》三卷。......一本始末皆東晉陶弘景注:一本《捭闔》、《反應(yīng)》、《內(nèi)捷》、《抵蛾》四篇,不詳何人訓(xùn)釋。中下二卷,與弘景所注同。"鄭樵《通志·藝文略》:"《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先生,楚人也,生于周世,隱于鬼谷;又三卷,樂壹注。又三卷,唐尹知章注。又三卷,梁陶弘景注。"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一著錄《鬼谷子》三卷:"右鬼谷先生撰,......梁陶弘景注?!端逯尽芬詾樘K秦書,《唐志》以為尹知章注。未知孰是。"

但是,長孫無忌序言中的這段話值得懷疑。主要是它跟《隋書·經(jīng)籍志》矛盾。《隋書·經(jīng)籍志》沒有提到陶弘景注。長孫無忌(?一659年),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曾經(jīng)擔任修撰《隋書》的監(jiān)修。他的序言,為什么明顯跟《隋書·經(jīng)籍志》不同呢?那么,這段話很可能是后人收錄這篇序言時所加上的對《鬼谷子》版本的介紹。清代學者秦恩復(fù)是力主道藏本注釋為陶弘景所作的人.但是他在乾隆五十四年刊本的序言中明確地說;"注《鬼谷》者,舊有樂壹、皇甫謐、尹知章三家。樂注一見于《文選注》中;《太平御覽》數(shù)條,亦不著注者名氏?!吨信d書目》始列陶弘景注,晁、陳二家繼之。"可見,加在長孫無忌《鬼谷子序》前面的"梁有陶弘景注三卷"這段話,秦恩復(fù)也認為不是序言本身的文字。

清代孫星衍(淵如)、秦恩復(fù)論證道藏本注解的作者是陶弘景,舉了兩條理由:一、南宋時代的《中興書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明朝的《讀書敏求記》等皆稱有陶弘景注;二、道藏本《持樞》篇注中有"元亮日"云云,元亮為陶淵明之字,是陶弘景的同姓長輩,故去姓稱字,因此斷定道藏本的注解為陶注?!端膸烊珪繁镜木幾咭舱J為作注者是陶弘景。該書《持樞》篇的題解,前一部分與《道藏》本相同,后一部分說:"陶弘景日:此持樞之術(shù),恨太簡促,暢理不盡?;蚓幤葼€,不能全也。"后面的這段話恰好是《道藏》本中的注解。該書還引用道藏本對《轉(zhuǎn)丸》、《肱亂》的注解,也加上了"陶弘景曰"。

然而.道藏本保留的這一種le注,決非陶注。第一、《鬼谷子》這本書的古老注解,據(jù)歷代正史記載只有三種:晉代有皇甫謐注.梁代有樂壹注,唐代有尹知章注。1.最早著錄此書的《隋書經(jīng)籍志》在子部縱橫家類總共只列出兩部書:"《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谷。"又:"《鬼谷子》三卷,樂壹注。皇甫謐是西晉初年人,是第一個為此書作注的學者。樂壹是南朝梁代人。2.《舊唐書·經(jīng)籍志》子部縱橫家類列出四部書:"《鬼谷子》,二卷。蘇秦撰。...又三卷,樂薹。""又卷,尹知章注。"除了三部《鬼谷子》,還有一部書是梁元帝的《補闕子》。3.《新唐書.藝文志》子部縱橫家類錄書僅四部:"《鬼谷子》二卷,蘇秦。""樂壹注《鬼谷子》三卷。...尹知章注《鬼谷子》三卷。""梁元帝《補闕子》十卷。"跟《舊唐書·經(jīng)籍志》基本相同,只是把"樂薹"改正為"樂壹"。此外,還有"尹知章不著錄"這幾個字。4.《五代史》沒有《經(jīng)籍志》。脫脫等《宋史·藝文志》子部縱橫家類錄書三部:"《鬼谷子》三卷。一高誘注《戰(zhàn)國策》三卷。""鮑彪注《戰(zhàn)國策》三卷。"以上正史都沒有提到陶弘景注。

第二,《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這兩本史書,著錄了陶弘景的其他著作,卻沒有提到陶弘景注;與此相反,它們都提到了唐代尹知章為《鬼谷子》作的新注。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生前被稱為"山中宰相",死后謚號貞白先生。他有多種著作?!读簳泛汀赌鲜贰酚兴谋緜?,分別列人"處士"或"隱逸"類;但是,本傳介紹他的活動與著作,都沒有提到為《鬼谷子》作注?!端逯尽?、《唐志》、《宋志》都在道家類介紹了陶弘景的各種著作,而根本不提及他有《鬼谷子注》。這說明陶弘景沒有這本著作?!吨信d書目》等在南宋時代才出現(xiàn),既然跟《隋志》、《唐志》矛盾,是難站住腳的。它們很可能是受了加在長孫無忌序前面的"梁有陶弘景注三卷"這句話的影響而這樣說的。

第三,道藏本收錄這種注解卻不署注解者的姓名.也可證明它不是陶弘景注。陶弘景是著名的道教理論家,曾經(jīng)隱居茅山修道,著有《真靈位業(yè)圖》、《真誥》、《登真隱訣》等道教著作,在道教中聲望很高。道藏如果不否認注解的作者是陶弘景.是一定會署上他的大名的。

第四,《鬼谷子》晚出的各篇(外篇),陶不可能作注。清朝學者周廣業(yè)在《鬼谷子跋》已經(jīng)提出了這一點。他說:"至《盛神》、《養(yǎng)志》諸篇,正柳子厚所譏晚乃益出七術(shù),怪謬不可考校之言。梁世寧遽有此?縱有之,隱居抗志華陽,安用險詭之談?《梁史》及邵陵王碑銘,亦絕不言其注《鬼谷》,而偽托焉可乎"我們已經(jīng)考證,《鬼谷子外篇》應(yīng)該是唐朝人所作,應(yīng)該在陶弘景之后.陶當然不可能作注。

《鬼谷子》現(xiàn)存的這種注解,既然不可能是陶注.那么,只可能是正史所著錄的皇甫謐、樂壹、尹知章三家中的一家。它是三家中的哪一家呢?

它不是皇甫謐注?!杜f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都沒有著錄皇甫謐注,大概它至遲在五代戰(zhàn)亂之際遺失不傳了?!短接[》所引的注文,也跟道藏本的注不同。

它不是樂壹注。李善《昭明文選注》,注盧予諒《贈劉琨一首并書》云:"《鬼谷子》日:物有自然。樂氏曰:自然,繼本名也。"《鬼谷子·抵蛾》云:"物有自然,事有合離。"道藏本注是:"此言合離,若乃自然之道。"這兩條注解明顯不同。

清朝乾隆年間的舉人周廣業(yè)考證,道藏本的注解應(yīng)該是唐朝尹知章注。周廣業(yè)《鬼谷子跋》說:

《困學紀聞》載,尹知章序《鬼谷子》有云:"蘇秦、張儀事之,受《捭闔》之術(shù)十三章,復(fù)受《轉(zhuǎn)丸》《腦亂》三章。"晁氏則但言序謂此書即授秦、儀者。雖詳略不同,可證其皆為尹垮。序出于尹,安見注不出于尹?觀其注文,往往避唐諱,如:以"民"為"人"."世"為"代","治"為"理"、"縲紲"作"縲絨"之類。而筆法又絕是《管子注》。是為尹注無疑。尹生中宗、睿宗之世,卒于開元六年.故于"隆基"字不復(fù)避也。

其注亡篇云:"或有取莊周《腿篋》充次第者,以非此書之意.不取。"注《持樞》云:"恨太簡促?;蚝喥摖€,本不能全故也。"蓋自底柱漂沒之后,五部殘缺,不能復(fù)睹文德舊本,故注家以為憾事。若果系陶注;則同時劉勰作《文心雕龍》,明言"《轉(zhuǎn)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shù)"矣,此豈不見原文者?可遽云《轉(zhuǎn)丸》已亡乎?庾仲文亦梁人,其所抄之今在《意林妒人動我靜"及"以德養(yǎng)民"二條,濕有完書可據(jù)。何是本獨以脫爛為恨?此亦是尹非陶之明征矣。

乃其訛尹為陶,莫解其由。以意揣之:尹注在舊史,雖云頗行于時;而新志卻自注云"尹知章不著錄"。意其本在宋初,原無標識。而《持樞》篇注中嘗一稱"元亮曰",元亮系東晉陶淵明字.或錯認陶淵明為陶通明,遂妄立主名,而讀者不察,致成久假耳。抑或諂道之徒,即詭鬼谷子為王詡,強名為玄微子;袈以貞白寓情仙術(shù),矯托以注,未可知也。

然是注,世已罕傳,大可寶貴。似宜改題E:"唐國子搏士尹知章注。"與趙蕤《長短經(jīng)》合梓以行,其裨益人神智,正不少也。

尹知章(?一718年),絳州翼城人,唐朝經(jīng)學家。他生活在武則天、中宗時代,卒于開元六年。

周廣業(yè)證明舊注是尹注講的理由是充分可信的,特別是"避諱"與"《轉(zhuǎn)丸》在南朝尚存在"兩條理由,是無法駁倒的鐵證。1.我們查對:《鬼谷子》原文出現(xiàn)"世"、"民"、"治"的地方,注解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名諱,都避免使用這幾個字,或者用別的字。如《抵城》篇云:"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虻秩绱耍虻秩绫?;或抵反之,或抵覆之。"注解說:"如此.謂抵而塞之;如彼,謂抵而得之。反之,謂助之為理;覆之,謂因取其國。"注解使用"理"字代替《鬼谷子》原文使用的"治"字。又如《摩》篇云:"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注解說:"圣人體道而設(shè)教,參天地而施化.韜光晦跡.藏用顯仁。故人安得,而不知其所以利;從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注解使用"人"字代替《鬼谷子》原文使用的"民"字.使用"理"字代替"治"字,使用"人"字代替"民"字,這都是唐人避諱的慣例。除了尹知章,生活于唐朝以前的皇甫謐、樂壹、陶弘景都不必如此避諱。2.劉勰(465一約520年)與陶弘景(456-536年),是同時代的人。既然劉勰明顯贊揚《轉(zhuǎn)丸》,就肯定看到了《轉(zhuǎn)丸》;那么,陶弘景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要注釋《鬼谷子》的話,就不可能不尋找《鬼谷子》全本,不可能不看到《轉(zhuǎn)丸》,不可能說《轉(zhuǎn)丸》已經(jīng)亡佚。我們推測,《轉(zhuǎn)丸》可能是在隋末大亂中散失的.故尹知章沒有見到它們。3.我們還認為,《管子·九守》與《鬼谷子·符言》相同,也可以作為尹知章注釋《鬼谷子》的旁證。因為尹知章既注釋了《管子》,又注釋了《鬼谷子》,所以后代的編撰者才會把它們混淆在一起。這當然只是一個推測。

秦恩復(fù)本來認為舊注是陶注,看到周廣業(yè)的論述后,就動搖自己原來的看法。他在嘉慶刊本的序言中說:·《中興書目》始列陶弘景注,晁、陳二家繼之。貞白生于蕭梁,書乃晚出,讀者不無然疑。同年海寧周耕崖孝廉,以注中多避唐諱,斷為是尹非陶.詞頗博辨。然亦憑虛臆言,絕無佐證。唯馬貴與《文獻通考》于陶注吞:《唐志》以為尹知章注,未知孰是。則在宋時已兩存其說。幸賴華陽真逸之名,得藉收于道藏,無論為陶為尹,皆可決其非宋以后之書矣。"秦恩復(fù)未免有些遮掩,才說周廣業(yè)"絕無佐證",其實周的證明是可靠的.

附帶談?wù)劇豆砉茸印返呐f題解?!兜啦亍放c《洶庫全書》所錄的《鬼谷子》,都有題解,而且大同小異。這"題解"與注解是否一人所作呢?個人以為不是一人所作。證據(jù)有二:遒)《四庫全書》本《持樞》篇題解是這樣說的:"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于轉(zhuǎn)動者也。放天之北辰日天樞.門之運轉(zhuǎn)日戶樞。然而,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陶弘景日:此持樞之術(shù),恨太簡促,暢理不盡.或編簡既爛,本不能全也。...這個題解,前部分與道藏本題解一致:后部分是道藏本的注?!端膸烊珪繁荆玫啦乇緦Α掇D(zhuǎn)丸》、《肽亂》的注解,也加上了"陶弘景日"。這說明,芭明顯地將題解與所謂陶注分開,認為注是陶弘景所作,而題解乃另外的人所作。②《四庫全書》本的《符言》篇的題解,與道藏本的題解有不之處:《揣》、《摩》、《權(quán)》三篇,四庫本有題解.麗道藏本沒有題解。這也說明"題解"與"注"不是同一個人所作??傊?,題解的作鬼谷可能在澳縣云夢山考

鬼谷子應(yīng)該是一個真實人物,是一位研習談?wù)f之術(shù)的隱姓埋名的學者。因為,漢人的一系列著作都可以證實這個人物的存在。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嚴肅的歷史著作,他所記載的往往都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史事。《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張儀列傳》又說:"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shù)。蘇秦自以不及張儀。"西漢末年哲學家揚雄、東漢哲學家王充,也都承認鬼谷子是蘇秦、張儀的老師。他們還可能見過《鬼谷子》。他們分別在《法言》與《論衡》中對鬼谷子及蘇秦、張儀進行了批評。更大的證據(jù)是西漢末年著名學者劉向在《說苑·善說》中大段引用了鬼谷子的話語。劉向推崇談?wù)f之術(shù)說:"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他開宗明義便引證了茍子、鬼谷子、子貢等人的話來確立自己的論點,然后羅列了大量故事作為例證。茍子、子貢是確定無疑的歷史人物,鬼谷子也不能例外。鬼谷子具體活動時代,可以根據(jù)蘇秦、張儀的活動時代確定,大概是與墨子同時代的人。

這個人物為什么叫鬼谷子,本來也毫無神秘可言?!妒酚浖狻芬昧藮|晉學者徐廣的說法:"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隱士們不說自己的姓名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正如介子推所說的:"身將隱,焉用文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大哲學家老子的真實姓名便是一樁疑案,《論語》中的"荷礤丈人",有著作的"鶚冠子",都沒有留下姓名。故李善《文選注》說:"《鬼谷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然鬼谷之名.隱者通號也。"然而,大概由于他的名字中有一個"鬼",容易誘發(fā)人們的神秘聯(lián)想,到了鬼神之說昌盛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鬼谷子這個人物就逐漸地被涂上了神秘色彩,并與道教發(fā)生了聯(lián)系,

鬼谷子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人物,那么,他隱居的鬼谷也可能是實有其地。鬼谷子隱居的鬼谷在什么地方。有不同的說法,古代的主要說法有:

1.在齊國境內(nèi)。司馬遷《蘇秦列傳》說,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這是最早的說法,鬼谷應(yīng)該在齊國境內(nèi)。

2.在陽城(河南登封地區(qū))。唐朝裴騮作《史記集解》.他引用了東晉學者徐廣的說法:"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張守節(jié)所作的"正義"云:"鬼谷在洛州陽城縣北五星。"潁川郡的陽城縣,故治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叱罴Α对涂たh志》云:"鬼谷在告城縣北,即六國時鬼谷先生所居也。"

3.在臨沮(湖北當陽)?!墩衙魑倪x》所選的郭璞《游仙詩》說,鬼谷子是"清溪千萬仞"中隱居的道士。唐朝李善注解此詩引用《荊州記》說:"臨沮縣有清溪山,山東有泉,泉側(cè)有道士精舍。"

4.在關(guān)內(nèi)云陽(即"扶風池陽",在陜西三原縣北)。司馬遷《甘茂列傳》提到甘茂熟悉"自觳塞及至鬼谷"的地理形勢。這個鬼谷,徐廣認為還是陽城。張守節(jié)認為徐廣錯了,他在《史記正義》中說:"劉伯莊云:。此鬼谷,關(guān)內(nèi)云陽.非陽城者也。案:陽城鬼谷,時屬韓,秦不得置之"唐朝司馬貞所作的《史記蘇秦列傳》"索隱"云:"按: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穎陽成,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又云:"按:徐廣云在陽城。劉氏云此鬼谷在關(guān)內(nèi)云陽,是也。"

5.在漢江之濱。五代后蜀杜光庭《錄異記》說:"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居漢濱鬼谷山。"

6.在壺山。托名李中虛的《命書序》說:"昔司馬季主居壺山之陽。一夕雨余,風清月朗,有叟踵門,自謂鬼谷子∥河南魯山縣、11 東莒縣,都有壺山;有人認為壺山是湖南大庸(張家界)的壺頭山,今天許多地方都說有鬼谷,僅河南省就有兩個以上的鬼谷,甚至南方的江西省、浙江省也有鬼谷。我們?nèi)绻压砉鹊木唧w位置不加討論,也是可以的。如果要討論考證.最恰當?shù)霓k法是古今結(jié)合。按照古今結(jié)合的辦法,河南省兩處鬼谷最有可能是鬼谷子的隱居地。這兩處鬼谷,一在河南省淇縣的云夢山,一在河南省汝陽縣的云夢山。淇縣云夢是太行山的余脈,位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界處,距淇縣縣城朝歌鎮(zhèn)大約十五公里,群峰秀麗而雄偉。云夢山的五里長的山谷叫做"鬼谷".山頂?shù)?鬼谷洞"傳說是鬼谷子的誕生地,還有鬼谷子弟子們居住的"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等。"天書崖"則是壁立數(shù)丈的約一千平方米的懸崖,頗似懸崖石刻,遠看依稀有字跡,傳說鬼谷子把華元真人傳授的"天書"(即《鬼谷子》)托印在天書崖上。"南桃園"與"演兵嶺"則傳說是鬼谷子教導(dǎo)弟子們練習游說之術(shù)與排兵布陣的地方。汝陽縣的云夢山,在汝陽縣城東南約4公里。山中有"鬼谷洞"、"孫臏洞"、"鬼谷墓"、"孫臏墓"、"說淚井"(蘇秦說的鬼谷子流淚的地方)、"石頭陣",山下還有"鬼谷村"。

汝陽縣的云夢山,可以與《史記》注釋中所提出的"陽城"說相互印證。陽城就是今登封告城,然而告城百余里內(nèi)并沒有關(guān)于鬼谷子的遺跡與傳說。而汝陽古屬于陽城地界,那么陽城鬼谷就應(yīng)該是在汝陽縣的云夢山。淇縣的云夢山,則可以與《史記》"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的記載相互印證。淇縣在西周時期是衛(wèi)國都城,但是在東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赤狄人進攻衛(wèi)國,衛(wèi)懿公被殺,都城被毀滅。衛(wèi)人南逃,在齊桓公援助下在楚丘(今河南滑縣)建立新的都城。淇縣本與齊國接壤,齊桓公趕走赤狄之后,這塊地方可能進入了齊國的版圖。那么,洛陽(當時屬于西周君)人蘇秦,魏(國都在大梁)人張儀,進入淇縣的云夢山求學是完全可能的,這就是蘇秦的"東事師于齊"。除這兩處鬼谷外,其他地方的鬼谷,都不符合戰(zhàn)國時代的形勢與正規(guī)史書的記載,有的是古代傳說,有的是今人附會。

這兩處云夢山的鬼谷,誰更加權(quán)威呢?我們認為是淇縣的鬼谷。因為,《史記》的記載,肯定要比幾百年以后人們?yōu)椤妒酚洝纷鞯淖⑨尭煽浚袡?quán)威。

 

 

[附錄二]《六韜·文韜·大禮》節(jié)錄

 

一、評價《鬼谷子》褒貶懸殊的三大派中國歷代對鬼谷子與縱橫家的評價分歧很大.大體有大派。

第一派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有司馬遷、劉勰、陳子昂、高似孫等。司馬遷《史記》為先秦諸子寫列傳,其中儒家除《孔子世家》外有《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茍卿列傳》二篇,蕊《溢子茍卿列傳》還兼及了陰陽家鄒衍、名家公孫龍、墨家墨翟等等;道家與法家共有《老莊申韓列傳》、《商君列傳》二:篇;縱橫家占的比例最大.有《蘇秦列傳》(包括其弟蘇代、蘇厲)、《張儀列傳》(包括著名縱橫家而跟張儀有政治矛盾的陳軫、公孫衍)、《范雎蔡澤列傳》、《魯仲連列傳》等,戰(zhàn)國四公子歹傳中也大量記載了縱橫游說之士的活動,而且司馬遷肯定蘇秦是鬼谷子的學生,"其智有過人者",要為蘇秦洗雪罪名。劉勰《文心雕龍.諸子》把鬼谷子與孟軻、莊周、墨翟、尹文、野老、鄒子、申、商等相提并論,還說:"鬼谷渺渺。每環(huán)奧義。"《文心雕龍·論說》更是高度評價縱橫家,還具體評價了《鬼谷子》的《轉(zhuǎn)丸》與《飛鉗》兩篇:"暨戰(zhàn)周爭雄,辯士云涌.縱橫參謀,長短角勢?!掇D(zhuǎn)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shù)。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陳子昂《感遇》(十一)詩云:"番愛鬼谷子,青溪無垢氛,囊括經(jīng)世道,遺身在白云。七雄方龍斗,天下亂無君。浮云不足貴,遵養(yǎng)晦時文。舒之彌宇宙,卷之不盈分。豈圖山不壽.空與麋鹿群!"高似孫《鬼谷子略》云:"《鬼谷予》書,其智謀.其術(shù)數(shù),其變譎,其辭談,蓋出于戰(zhàn)國諸人之表。夫一辟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鬼谷之術(shù),往往有得于闔辟翕張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潰裂而不可御。予嘗觀諸《陰符》矣,窮天之用,賊人之私,而陰謀詭秘,有金匱韜略所不可該者。而鬼谷盡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

第二派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有揚雄、柳宗元、宋濂等。揚雄在《法言》中認為縱橫家是"詐人"。柳宗元《辨鬼谷子》說:"《鬼谷子》,要為無取。漢時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險整峭薄??制渫詠y世,難信,學者宜其不道。"宋濂《鬼谷子辨》云:"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則家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學士大夫宜唾去不道。"

第三派是持慎重的褒貶態(tài)度。有長孫無忌、紀昀、阮元等。長孫無忌《鬼谷子序》:"縱橫者,所以明辯說、善辭令,以通上下之志也。漢世以為本行人之官,受命出疆,臨事而制。""佞人為之,則便辭利口,傾危變詐,至于賊害忠信,覆亂家邦。"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鬼谷子》一書的提要說:"高似孫《子略》,稱其一闔一辟,為《易》之神;一張一翕,為老氏之術(shù)。出于戰(zhàn)國諸人之表,誠為過當。宋濂《潛溪集》詆為蛇鼠之智,又謂其文淺近,不類戰(zhàn)國時人,又抑之過甚。"秦恩復(fù)《鬼谷子序》(乾隆刊本)云:"柳子厚嘗譏其險戾峭薄,恐其妄言亂世。今觀其書,詞峭義奧,反復(fù)變幻,蘇秦得其緒余,即掉舌為從約長.真縱橫家之祖也!"阮元《鬼谷子跋》云:"竊謂,書茍為隋唐志所著錄而今僅存者,無不當精校傳世。況是編為縱橫家獨存之子書.陶氏注又世所久佚,誠網(wǎng)羅古籍者所樂睹也!"

以上三派在評價《鬼谷子》時其立場有兩大分野:一是從傳統(tǒng)道德或從實際功利著眼。一是從思想學術(shù)價值著眼。否定《鬼谷子》者,基本上是從傳統(tǒng)道德或從實際功利著眼。揚雄之所以認為縱橫家是"詐人",主要是繼承了儒家的正統(tǒng)立場。當景春向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為了維護儒家的道德與政治信仰,馬上否定了景春的說法,而認為張儀等實行的是"妾婦之道"(《孟子.滕文公下》)。茍子則把離開儒家禮義而修飾富辭的人叫做"奸人之雄"(《茍子·非相》)。鬼谷子是縱橫家之師,當然要被揚雄所否定。柳宗元之所以否定《鬼谷子》,主要是"恐其妄言亂世",不利于中央集權(quán),他大概是為了反對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而否定《鬼谷子》學說。宋濂否定《鬼谷子》,大概兼有維護儒家道統(tǒng)與明王朝集權(quán)的雙重立場。對《鬼谷子》持肯定或慎重褒貶態(tài)度者。雖然有的也是從個人感情與實際功利出發(fā),如:長孫無忌、如陳子昂:但是,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是從思想學術(shù)價值著眼。如:阮元肯定《鬼谷子》,主要是看到了《鬼谷子》在思想學術(shù)史上的價值,劉勰肯定《鬼谷子》,也是由于初步看到了《鬼谷子》在思想與修辭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今天,我們評價《鬼谷子》,主要是從思想學術(shù)著眼。古代學者在這方面往往語焉不詳。我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鬼谷子》作出評價。

二、縱橫家獨存之子書

阮元《鬼谷子跋》云:"是編為縱橫家獨存之子書。"這可謂抓住了評價《鬼谷子》的關(guān)鍵。"子".本為商朝的王族的姓氏,后來發(fā)展為尊稱,又發(fā)展為特指有獨到思想見解的學者。"子書".就是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豆砉茸印肥俏ㄒ坏牡於v橫家思想體系而且保存至今的理論著作。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著錄先秦縱橫家著作五種、秦漢縱橫家著作七種。先秦縱橫家五種著作是《蘇子》、《張子》、《龐媛》、《闕子》、《國筮予》;秦漢縱橫家七種著作是《秦零陵令信》、《蒯子》、《鄒陽》、《主父偃》、《徐樂》、《莊安》、《待詔盒馬聊蒼》。這十二種著作,當時就注明,除蘇秦的《蘇子》殘缺外,其他各種都已經(jīng)亡佚。六朝末年戰(zhàn)亂,《蘇子》也散亡了。雖然《戰(zhàn)國策》是記錄縱橫家游說活動的著作,而且保存下來了,但是《戰(zhàn)國策》卻不是理論著作而是歷史著作,所以,它被著錄在《六藝略》的"春秋家"中。長沙馬王堆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縱橫家書》,也主要是記載蘇秦等人的游說活動,不是理論著作。這就是說,除了沒有被《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著錄的《鬼谷子》以外,在歷史上曾經(jīng)轟轟烈烈的縱橫家就沒有理論著作傳世了。

戰(zhàn)國時代,是我國學術(shù)的黃金時代,我國后代的各種學術(shù)都淵源于這個時代.而且由于封建小農(nóng)社會的緩慢停滯,后代的進展十分有限。戰(zhàn)國諸子百家,分為九大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等六家都留傳下理論著作,陰陽家也有片斷作品被保留,而如果我們輕視《鬼谷子》,那就給研究戰(zhàn)國時代的學術(shù)思想留下了巨大的空白。這不是太遺憾了嗎?因此,《鬼谷子》是彌足珍貴的。所以,我們對于沒有被現(xiàn)成的《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著錄而靠道藏保存下來的《鬼谷子》進行研究,是研究先秦諸子及中國學術(shù)的一個重要方面。

學術(shù)界除了因疑古思潮而懷疑《鬼谷子》之外,還有一種偏見.就是認為縱橫家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沒有學術(shù)價值。如:近代學者蔣伯潛的《諸子通考》就反復(fù)說:"縱橫,特戰(zhàn)國時政客之策略,更與學術(shù)無關(guān)。""縱橫本策略,不足以言學術(shù)。"難道代表縱橫家的《鬼谷子》,其理論果真沒有系統(tǒng)、沒有獨特之處嗎?否?!豆砉茸印返幕緝r值是建立了總結(jié)縱橫游說之術(shù)的理論體系。

我們已經(jīng)考定,《鬼谷子》從《捭闔》到《決》篇,即《鬼谷子》上卷、中卷的十一篇作品是先秦時代鬼谷子及其門徒的原著。這十一篇作品,相互緊密聯(lián)系,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掇汴H》是各篇的總綱;《反應(yīng)》、《內(nèi)捷》、《抵城》、《飛鉗》、《忤合》等五篇是講游說之士的處世之道;《揣》篇、《摩》篇、《權(quán)》篇、《謀》篇、《決》篇等五篇,是講游說的具體程序。

《捭闔》以陰陽學說作為游說之術(shù)的哲學基礎(chǔ),統(tǒng)帥以下各篇。該篇說:"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捭闞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v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以下的《反應(yīng)》、《內(nèi)捷》、《抵蛾》、《飛鉗》、《忤合》等篇.都體現(xiàn)出陰陽捭闔的原則?!豆砉茸印芬浴掇汩摗窞榫V領(lǐng),作為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而人們也把縱橫家叫做"縱橫捭闔"之士。正好相互一致,而不是偶合。

《反應(yīng)》、《內(nèi)捷》、《抵蛾》、《飛鉗》、《忤合》等五篇是講游說之士的處世之道,義可以分為兩組。《反應(yīng)》、《內(nèi)捷》、《飛鉗》是一組,研究的內(nèi)容是如何了解對方并控制對方:《反應(yīng)》講游說首先通過反覆手段,了解對方的反應(yīng),以探求真?zhèn)巍⒈婷魍?、掌握虛實;同時強調(diào)"知之始己"、"以先定為之法則".即首先要了解自己,自己有堅定的主張,才能控制對方,自如?!秲?nèi)捷》以《反應(yīng)》篇為基礎(chǔ),講如何完全取得對方的信任,特別是君主的信任,建立密切無間的關(guān)系。《飛鉗》與《內(nèi)捷》密切相關(guān),講如何運用恰當?shù)难赞o,緊緊抓住對方,控制對方。《抵蛾》與《忤合》是一組,研究的內(nèi)容是如何對待政治形勢與當權(quán)者:《抵蠛》講從政的原則,天下太平則隱居以等待時機,天下有矛盾而可以治理就幫助當權(quán)者治理,天下大亂而當權(quán)者無法治理就取而代之;《忤合》講要以整個天下為舞臺,善于選擇君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謀略。《揣》篇、《摩》篇、《權(quán)》篇、《謀》篇、《決》篇等五篇是層層疊進的關(guān)系:《揣》篇包括"量權(quán)"與"揣情",講通過揣測以了解對方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想法,這是游說程序的第一步;《摩》篇講"摩"是揣測的手段之一,即通過進一步對游說對象的接觸試探,更深入地了解對方;《權(quán)》篇講在了解對方的基礎(chǔ)上,反復(fù)權(quán)衡游說對方的謀略與言辭;《謀》篇講謀略應(yīng)該注意的事項,講了"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因事而裁"、"公不如私"、"正不如奇"、"陰道陽取"、"事貴制人"等觀點;《決》篇又在謀略的基礎(chǔ)上講如何決斷有疑慮的問題,提出了"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的決斷原則。

這些篇不僅內(nèi)容上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而且文字上也往往互相照應(yīng)。《摩》篇開宗明義就說:"摩者,揣之術(shù)也。"其他各篇之間,也往往有草蛇灰線。如:《捭闔》說"反覆、反忤",實際上關(guān)聯(lián)到了《反應(yīng)》篇與《忤合》篇?!秲?nèi)捷》篇說:"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飛"指"飛鉗",關(guān)聯(lián)到了《飛鉗》篇。《抵峨》篇說:"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圣人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聯(lián)系到了《捭闔》、《反應(yīng)》二篇?!讹w鉗》篇說:"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鉗之.其事用抵峨。"聯(lián)系到了《權(quán)》篇、《抵峨》篇?!垛韬稀菲f:"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先定謀慮,計定而后行之以飛鉗之術(shù)。"聯(lián)系到了《權(quán)》、《謀》、《飛鉗》等篇。

總之,《鬼谷子》靈活運用古老的陰陽學說,解釋并駕御戰(zhàn)國時代的激烈的社會矛盾,制定出一整套了解社會并干預(yù)社會的計謀權(quán)術(shù),構(gòu)建了縱橫游說之術(shù)的系統(tǒng)理論。這個理論培養(yǎng)了蘇秦、張儀、陳軫、公孫衍等杰出的游說之士,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合縱"、"連橫"的一幕幕風云變幻的戲劇場面,操縱戰(zhàn)國政治斗爭形勢約百年之久。鬼谷子構(gòu)建的縱橫游說的系統(tǒng)理論,不僅左右了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形勢,而且影響深遠,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思想領(lǐng)域獨樹一幟,在中國修辭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還被宗教家、軍事家等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與運用。

三、獨樹一幟的哲學政治思想體系

《鬼谷子》獨樹一幟的哲學政治體系,首先表現(xiàn)在:繼承古老的陰陽學說,作為游說之術(shù)的哲學基礎(chǔ),并擴大了陰陽學說的應(yīng)用領(lǐng)域。"陰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概念,它反映了世界萬事萬物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與運行規(guī)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都應(yīng)用陰陽這個概念為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服務(wù)。道家的《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萬物負陰而抱陽。"儒家的《周易·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謂之變"??v橫家的《鬼谷子》也不例夕卜?!豆砉茸印返摹掇汴H》篇開宗明義就引進陰陽學說:"圣人在天地之間,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陽動而行,陰上E商藏;陽動而出.陰隨而人;陽還終始,陰極反陽。"《鬼谷子》引進陰陽學說之后,就進一步把陰陽與捭闔之術(shù)結(jié)合起來,說:"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又說:"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日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日終,,它把一切陽剛的進取的舉動和事物,積極開口游說的行為.都稱為"捭",即哲學上的"陽";把一切陰柔的退讓的舉動和事物.游說中的暫時消極沉默,都稱為"閥",即哲學上的"陰"。由此可見?!豆砉茸印芬环矫鏋榭v橫游說之術(shù)尋找到了哲學根據(jù),把游說實踐提到了哲學的高度;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把羽陽學說的應(yīng)用范疇推廣了,推廣到了具體的政治人事活動領(lǐng)域。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戰(zhàn)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公元前?...公元前317年).在游說中也明確運用了"陰陽"的概念。如《戰(zhàn)國策.趙策二》記載,他游說趙肅侯時說:"愿大王慎無出于口也。請屏左右,白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

《鬼谷子》獨樹一幟的哲學政治體系,其次表現(xiàn)在: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資料而加以改造,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

《鬼谷子》借鑒道家的理論最突出。道家的核,思想是"道"、"無為"、"反",并且強調(diào)"靜"與"柔弱",強調(diào)事物從相反的方面變化。《鬼谷子》吸收了道家的這些觀念。如:《搏闔》篇說: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無為以牧之。"《反應(yīng)》篇說:·己欲平,以聽其辭。""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內(nèi)捷》篇說:"退為大儀。"而且《鬼谷子》還吸收了道家學說的神秘性?!斗磻?yīng)》篇說:"古之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莫見其門,是謂天神。"正因為《鬼谷子》突出地吸收了道家學說并包括其神秘面,所以后來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把鬼谷子尊為"真人",就毫不奇怪了。但是,《鬼谷子》對道家學說是進行了改造的。它強調(diào)"有為",推崇智謀,講究言辭,積極從事政治活動,這跟道家有明顯差別?!垛韬稀菲f:"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圣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權(quán)》篇說:"聽貴聰,知貴明,辭貴奇。"《謀》篇說:"無為而貴智。""故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鬼谷子》也借鑒了儒家的思想,但是崇尚功利?!豆砉茸印范啻翁岢?仁義"、"先王"?!秲?nèi)捷》篇說:"由夫道德、仁義、禮樂、計疊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去論就。"《忤合》篇贊揚伊尹輔佐商湯、呂尚輔佐周文王?!兜殖恰菲?五帝"、"三王"為范例。這都是儒家的思想資料。但是,儒家鄙視功利,把道德信念放在個人的名利追求之上;而《鬼谷子》則主張追求個人的名利富貴,主,張可以擇主而事,朝秦暮楚。《鬼谷子·忤合》篇說:"圣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古之善于向背者,乃協(xié)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然后以之求合。""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鬼谷子》明確地把利害關(guān)系當作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謀》篇說:"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公不如私,私不如結(jié)。""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鬼谷子》所說的"先王"與"圣人",也不完全同于儒家的"先王"與"圣人"?!吨\》篇說:"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鬼谷子》像法家一樣崇尚權(quán)謀,但是又不同于法家的使權(quán)謀專一為帝王服務(wù)?!豆砉茸印贩浅3缟袡?quán)謀?!讹w鉗》云: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鉗之。"《決》篇云:"圣人之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壤之者。"《鬼谷子》崇尚權(quán)謀是歷史條件決定的。正如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說的:"言其當權(quán)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劉向《戰(zhàn)國策敘錄》也說:"戰(zhàn)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jù)時而為域,故其謀扶急麗持傾,為一切之權(quán)。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當然,某些縱橫家因為崇尚權(quán)謀而背信棄義,是應(yīng)該受到道德譴責的。所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某些人物的背信棄義行為,似乎既與《鬼谷子》崇尚個人功利有關(guān).而又不應(yīng)該完全由《鬼谷子》這本書負責。而且,在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時,往往不能用道德評價來代替歷史評價.在歷史上,有時"惡"也成為歷史的推動力。在中國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與鬼谷子公開地宣傳權(quán)術(shù)。但是,兩者又有差別。法家只主張君主運用權(quán)術(shù)去駕御臣子與百姓,把"法"、"術(shù)"、"勢"都當作君主駕御天下的手段。而鬼谷子卻主張上下之間相互都可以運用權(quán)術(shù),甚至主張下級可以取代君主。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強烈的非難與譴責。而法家頂多被批評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為法家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壞性。所以,批判鬼谷子的人物,大多數(shù)是受正統(tǒng)思想(儒表法里思想)影響的文人。鬼谷子在民間受到歡迎,也透漏出此中的信息

《鬼谷子》崇尚權(quán)謀,與兵家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所以,有人把《孫子》叫做"武兵法",而把《鬼谷子》叫做"文兵法",《鬼谷子》獨樹一幟的哲學政治思想體系,第三方面的表現(xiàn)也是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公開主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取現(xiàn)有統(tǒng)治地者的地位而代之?!豆砉茸?#183;抵城》公開宣布:"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則抵而得之。"意思是說,如果國家形勢還可以挽救的話,就協(xié)助當權(quán)者挽救;如果國家已經(jīng)腐敗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兜煮骸菲u戰(zhàn)國時代的情況說:"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這就是戰(zhàn)國時代的現(xiàn)實,也是鬼谷子宣傳"可抵而得"的現(xiàn)實基礎(chǔ)。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沒有高度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專制制度,有作為的臣下取代無能的君主的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統(tǒng)計是,"弒君三十二,亡國五十一"?!稘h書·劉向傳》的統(tǒng)計是,"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如:晉國的三個大夫,就取代晉國,建立了韓、趙、魏三個新的政權(quán):齊國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來的姜姓齊國而建立了田姓的國君?!兜殖恰菲€舉出上古時代的傳說與歷史,作為"可抵而得"的重要根據(jù).它說:"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贊揚了夏啟伐有扈氏、湯伐桀、武王伐紂的事。這就是說,《鬼谷子》的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統(tǒng)治者的立場來看待并處理社會矛盾,而是站在一種比較公正的立場來看待并處理社會矛盾。活動在戰(zhàn)國前期的儒家大師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幾乎與鬼谷子有相同的地方。孟子不理會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處游說諸侯。齊宣王對商湯取代夏桀、周武王伐紂這類事件有懷疑,向孟子求教說:"湯放桀,武王伐紂,真有這樣的事情嗎?"孟子說:"歷史記載有這樣的事情。"宣王說:"難道臣子可以弒君嗎?"孟子說:"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殘賊一類的人.就是獨夫。武王殺的是獨夫紂王,不是什么君主。"(《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還對齊宣王說:"如果君主發(fā)生過錯,貴戚大臣就要勸阻:如果反復(fù)勸阻不聽,貴戚大臣就可以取而代之。"(《孟子.萬章下》)但是,孟子認為可以取代君主的應(yīng)該是有道德的貴族大臣,《鬼谷子》則認為出身于平民的游說之士也可以取代天下.把春秋戰(zhàn)國之交產(chǎn)生的原始的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了民主思想的邊緣。后來,法家主張絕對尊君。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極端專制的君主制度,鉗制其他思想,企圖子孫永遠統(tǒng)治天下。漢朝統(tǒng)治者鑒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xùn),不敢公開地毫無保留地贊揚法家,而是打著儒家的牌子而實際上施行法家的制度,這就是所謂"陽儒陰法"、"儒表法里"。用漢宣帝的話說就是"王霸雜用"。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在這種專制制度下。提出"可抵而得"思想的《鬼谷子》,當然會被蓊成是洪水猛獸.、《鬼谷子》之所以在封建時代受到批判或歪曲,沒有被《藝文志》著錄,研究者非常少,其原因之一大概是這種獨特而富有爆炸性的思想傾向。

四、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游說修辭術(shù)

《鬼谷子》是中國修辭學的開山著作?!豆砉茸印酚胸S富的修辭理論與實踐,而且在當時與后代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高圣林先生《<鬼谷子>:中國修辭學著作的最早源頭》(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1期)一文說:"先秦時期是我國修辭學的萌芽時期,各家各派有關(guān)修辭的論述都只是只青片語,惟獨《鬼谷子》中有成段乃至成篇的修辭論述,并且內(nèi)容相當完備。w有人曾把劉勰稱為世界修辭學三大鼻祖之一。認為他可以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相媲美,筆者以為劉勰與亞氏沒有可比性.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是鬼谷子(托名鬼谷子的蘇秦亦可)。一先秦的《鬼谷子》是中國第一部口語修辭著作;宋代陳驥的《文則》是中國第一部書面語修辭專著;而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則是一部文學理論著作,但其中夾雜著大量的修辭學內(nèi)容。將《鬼谷子》視為中國修辭學著作的源頭,比把《文心雕龍》或《文則》當作中國修辭學的源頭,在時問上向前推移了幾百年乃至。"

我贊成上述觀點。中國對修辭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最早的著作是《鬼谷子》,《鬼谷子》的確有許多可以跟亞里士多德的《修辭184學》相媲美的地方。

中國先秦各家都注意修辭,但是,對修辭作出系統(tǒng)論述的只有《鬼谷子》一家。我們今天使用的"修辭"這個詞,來源于《周易·乾卦·文言》:"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孔子說的"辭達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也為大家經(jīng)常引用。但是,不管是《周易》還是《論語》,都沒有對修辭進行任何明晰的界定。而《鬼谷子》則對修辭有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豆砉茸印返摹稒?quán)》篇就集中討論了修辭的定義、內(nèi)容、作用、目的,還討論了《鬼谷子》其他10篇也不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游說中的修辭。如何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游說等問題?!稒?quán)》篇開宗明義就說:"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說"是游說,"說之"是說服對方,"資之"是借助對方的力量。這十一個字闡述了游說的目的,也就是修辭的目的,是為了,

說服對方,借助對方的力量。它繼續(xù)說:"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飾言"就是修飾語言,《鬼谷子》把"修辭"叫做"飾言"。這個名稱是非常恰切的,不比"修辭"差,只是由于儒家的巨大影響而人們采用了"修辭"。"假之"兩字是講"飾言"(修辭)的作用。所謂"假之"就是為了借助語言的力量,即使語言更好地發(fā)揮效力。"益損"兩字是講修辭的內(nèi)容,"益"是增加,"損"是減少,即對語言進行調(diào)整和修飾。這不僅是對修辭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實際上也是給修辭下了一個比較簡明扼要的定義。

《鬼谷子》與亞里士多德《修辭學》有許多可資比較的地方。首先這兩部書對修辭理論的探討都比較全面,而且頗有吻合之處。亞里士多德《修辭學》三卷分別討論了演說的分類、聽眾的性格情感、修辭術(shù)的說服方法與題材、演說的風格與安排等問題,條分縷析,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對歐洲修辭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鬼谷子》的理論也是比較系統(tǒng)的,僅僅是我們在上文提到的《權(quán)》篇就集中討論了修辭的定義、內(nèi)容、作用、目的,討論了如何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游說等問題?!豆砉茸印菲渌?0篇也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游說中的修辭。《鬼谷子》的論述有的跟《修辭學》不謀而合。如:皿里士多德《修蘸學》說:"修辭術(shù)的定義可以這樣下:~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鬼谷子》對修辭下的定義:"假之者,益援也。"至少跟亞里士多德的闡述異曲同工。

其次,這兩部書研究的對象都是散文的修辭藝術(shù),而且主要是口語藝術(shù)。這兩部書都強調(diào)說話者要密切美注聽話者,即十分關(guān)注修辭的可接受性。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認為,演說者必須懂得聽眾的心理、感情、性格?!豆砉茸印芬彩且粯?。我們且看看《鬼谷子》中出色的分析與談?wù)f之術(shù)。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撳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薛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其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謀篇》)

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致;與過者言,依于銳。(《權(quán)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兩極其欲也,其翁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知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鐨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揣篇》)

這里講了如何掌握對方的心理、性格、感情特點,把握時機。因人制宜,靈活變化等問題。這都是接受修辭應(yīng)該研究的內(nèi)容。在接受修辭方面,《鬼谷子》全書有許多系統(tǒng)精彩的論述。

第三,亞里士多德《修辭學》和《鬼谷子》,瓣修辭表達方法都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如:《鬼谷子》的《反應(yīng)》篇,就提出了"反復(fù)斟酌"、"以靜制動"、"由反導(dǎo)正"、"知之始己...等說服對方的原則。在講如何誘導(dǎo)對方時,還提出'"象"、"比"、"釣語,等專有名詞。所謂"象",就是運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段,"象其事"就是用具體的形象去象征抽象的事理,或通過具體的形象去探尋其中的抽象事理。所謂"比"、"比其辭"就是通過類比的方法使對方信服。運用"象比",就可以借助形象而有力的語言表達出幽微無形的事理,從而說服對方。所謂"釣語",就是運用語言啟發(fā)誘導(dǎo)對方說出自己的意見。

總之,《鬼谷子》與《修辭學》這兩部著作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分別開創(chuàng)了東方與西方的修辭傳統(tǒng)。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度,決定了演說辯論術(shù)的重要地位。議論城邦大事、商業(yè)與財產(chǎn)訴訟都需要演說.演說所面對的對象是公眾。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總結(jié)如何說服公眾的演說辯論術(shù)。中國的家長式君主制度與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割據(jù)的形勢,決定了游說活動的重要地位。游說所面臨的對象是君主或其他當權(quán)者?!豆砉茸印肪褪窃谇按腥?外交使者)辭令的基礎(chǔ)上對游說辯論之術(shù)進行理論總結(jié)。亞里士多德《修辭學》從演說辯論的角度研究修辭,奠定了西方修辭學的傳統(tǒng);《鬼谷子》則從游說辯論的角度研究修辭,奠定了中國古代修辭術(shù)的傳統(tǒng)。當然,《鬼谷子》像中國其他理論著作一樣,論述比較簡單含蓄,不像《修辭學》那樣在邏輯分析上充分開展。這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影響學術(shù)著作風格的表現(xiàn)。

可貴的是,《鬼谷子》的文本不僅實踐了自己的修辭理論,而且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修辭范例?!豆砉茸印冯m然像《老子》一樣,只是提綱挈領(lǐng)地講述自己的想法,全書只有幾千字,但是它很講究修辭。一是很注意語言的形象性。如《反應(yīng)》云:"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置網(wǎng)而取獸也。""符應(yīng)不失,如媵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也;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這里運用了多個比喻,張網(wǎng)取獸、媵蛇指物、后羿射日、比目之魚、響之隨聲、影之隨光、磁石吸針等,都獨特麗新穎。這就是所謂"象"的表現(xiàn)。二是特別注意語言的鏗鏘有力。如《捭闔》篇云:"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jié)陽,施以力也。"第一、二句與第三蔓、四句,第五、六旬與第七、八句,形成"對偶"句;整個八句,又形成"排比"關(guān)系;旬式與重點詞語,則是使用"反復(fù)"手法?!垛韬稀菲f:"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麗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接連使用四個反復(fù)排比句,其中第四句則加多四字.以適合內(nèi)容的需要.并求得變化靈活。然后用"大小進退,其用一也"這個非排比句收束,顯得舒卷自如。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認為,散文應(yīng)該采用緊湊的句式,而不應(yīng)該采用松弛的句式。《魁谷子》使用排比、對偶等整齊句式,注意語言的鏗鏘有力,與亞里士多德的主張不謀而合。

《鬼谷子》不僅運用對偶、排比句式使旬式緊湊,而且還使用了押韻、頂真的方法。清代大考據(jù)家阮元在《鬼谷子跋》中已經(jīng)揭示了《鬼谷子》用韻的特點。他說:"中元讀《鬼谷子》,中多韻語。"先秦散文往往有自然押韻的特點,《老子》《莊子》等都是如此,《鬼谷子》跟它們一樣,通過押韻使文章瑯瑯上口,使對方易于接受.并且加深印象。

《鬼谷子》中的頂真旬式是非常典型獨特的,在中國古代具有領(lǐng)先地位?!稒?quán)》篇云:"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yīng)對者,利辭也;利蘸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接連使用了五個頂真旬,把論述層層推進,是頂真、層遞、反復(fù)的巧妙結(jié)合?!吨\》篇云:"故變生于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使用了九個頂真旬。c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jié),結(jié)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幽流而不止者也。"使用了五句頂真。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說:"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jié)尾來做后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蟬聯(lián)幣!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一種措辭法。多見于歌曲。"他舉的例句都是詩歌,而且認為后代才有完整的頂真格,如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損中的"梅花酒"那支曲子??上В麤]有看到《鬼谷子》在散文中位用頂真句,而且運用自如,比馬致遠要早一千七百年。

《鬼谷子》的修辭理論與實踐,不僅在當時培養(yǎng)了像蘇秦等一大批游說之士,促進了戰(zhàn)國時代"縱橫捭闔"的文風的形成,而且培養(yǎng)了后代的許多政治家與外交家。對后世的文章與文章學有深遠的影響。

劉勰的巨著《文心雕龍》代表了古代學術(shù)界對《鬼谷子》修辭理論的評價。劉勰是非常服膺《鬼谷子》的,他在《文心雕龍》醛《諸子》與《論說》篇中都高度評價了《鬼谷子》的成就?!段男碾淆?#183;諸子》,把鬼谷子與孟軻、莊周、墨翟、尹文、野老、鄒子、申、商等相提并論,而且說:"鬼谷渺渺,每環(huán)奧義。"《文心雕龍·論說不僅高度評價縱橫家和鬼谷子,還具體評價了《鬼谷子》的《轉(zhuǎn)丸》與《飛鉗》兩篇,它說:"暨戰(zhàn)國爭雄,辨士云涌,縱橫參謀。長短角勢。《轉(zhuǎn)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shù)。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劉師培的觀點則代表了近現(xiàn)代學者對《鬼谷子》修辭理論的評價。他在《文章學史序》中說:"試究其指歸,或以捭闔、轉(zhuǎn)丸為名,或以摩意、揣情為說,非惟應(yīng)變之良謀,抑亦修辭之要旨。雖抵城、飛鉗,說鄰險譎,然立說之意,著重論文。故蘇秦、張儀得其緒論,并為縱橫之雄;而戰(zhàn)國之文,猶得古代行人之遺意(原注:如《戰(zhàn)國策》所載是也)。西漢初興,若蒯通、鄒陽、主父偃之倫,咸習縱橫之術(shù),雖遺文莫考,然列傳所載文筆,猶可想見其大凡。此縱橫家必工文詞之證也。蓋周秦以前,應(yīng)對最繁,而簡牘亦具:漢魏以后,應(yīng)對較省,而簡牘亦增。故工文之士,學術(shù)或近于縱橫(原注:如房玄齡深識機宜,馬周長于機變,魏征少學縱橫,然房長于書檄.馬長于敷奏,魏長于諫議);奉使之鼯,詞翰見珍于絕域。雍容華國,不愧德音。然應(yīng)對簡牘之詞,莫不導(dǎo)源于周末;則縱橫之學,亦周末文體之一大派矣。"

《鬼谷子》是散文著作,后世明顯受到其散文修辭藝術(shù)影響的散文作家,可以文章大師司馬遷、蘇洵、蘇軾為代表?!稘h書·宣元六王傳》記載,大將軍王風對漢成帝說:"《太史公書》有戰(zhàn)國縱橫權(quán)譎之謀。"朱熹說:"司馬遷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戰(zhàn)國文氣象。"(《朱子語類》卷139((論文上》)章學誠《文史通義·宗劉》云:"今即世俗所謂唐宋大家之集論之,如韓愈之儒家,柳宗元之名家,蘇洵之兵家,蘇軾之縱橫家,王安石之法家,皆以平生所得,見于文字,旨無旁出,即古人之所以自成一子者也。"劉師培《論文雜記》說:"子瞻之文,以粲花之舌,運捭闔之詞,往復(fù)舒卷,一如意中所欲出。而屬詞比事。層出不窮,縱橫家之文也。"蘇洵自己在《諫論上》中說:"蘇秦、張儀,吾取其術(shù),不取其心。""說之術(shù).可以為諫法者五。"

《鬼谷子》的修辭藝術(shù)對詩歌的影響,可以大詩人李白的作品為代表。趙翼《甌北詩話》云:"青蓮本學縱橫術(shù),以功名自許。"據(jù)史料記載.李白曾經(jīng)師事趙蕤一年多,趙蕤是研究縱橫術(shù)而且寫了《長短經(jīng)》的人。劉師培《論文雜記》說:"太白之詩,超然飛騰.不愧仙才,是為縱橫家之詩。"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實際上都充滿縱橫之氣。

總之,《鬼谷子》是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修辭學的開山著作。五、一部被多角度解讀的著作《鬼谷子》在歷史上是一部被多角度解讀的著作,解讀《鬼谷子》的人,除了縱橫家,還有宗教家、軍事家和術(shù)數(shù)之士。產(chǎn)生于明朝的《東周列國志》,有好幾個章回講述鬼谷子及其門徒的故事。該書第87回已經(jīng)說鬼谷子通天徹地,有各家學問:一是象數(shù)學,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是兵學,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是游說學,出詞吐辨,萬口莫當;四是出世學修真養(yǎng)性,長生成仙。河南淇縣云夢山則流傳著《鬼谷子》是一部"天書"的傳說。鬼谷子從老師那兒得到這部天書。這部天書屬于陰性,白天看沒有一個字,晚上就金光閃閃,內(nèi)容變化萬千。鬼谷子第一晚讀它時.看到的是十三篇縱橫游說之術(shù);第二晚讀它時,看到的是十三篇軍事用兵之法;第三晚看到了貨殖致富的方法;第四晚看到了養(yǎng)性修真的大法;第五晚看到了推命相面的方術(shù)。如此等等,每晚都看到新的不同的內(nèi)容。這些傳說有荒誕不經(jīng)的地方,但也反映了《鬼谷子》被多角度解讀的情況。

道教從宗教的角度解讀并運用了《鬼谷子》。道教成立不久.就把《鬼谷子》列人為道教的經(jīng)典。晉代道教著名理論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樸子·遐覽》中列道教經(jīng)典137種,其中就有《鬼谷經(jīng)》。《道藏目錄》介紹鬼谷子說:"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姓王.名詡。不知何許人,受道于老君。"晉平公是春秋時代的晉國國君,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557年至前532年。這個傳說不僅把鬼谷子活動的時代從戰(zhàn)國提前到了春秋,而且把鬼谷子與太上老君掛上了關(guān)系。南朝梁代,梁元帝蕭繹作《金樓子》,書中說:秦始皇聞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人海,求金菜玉蔬。"《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公元前219)遣徐市人海求仙與求長生之藥,徐市即徐福。鬼谷子先生到這時已是幾百歲的人了,當然是一個得道的神仙。后來的道教書籍進一步把鬼谷子神化?!断蓚魇斑z》等把鬼谷子列為道教的洞府真仙,號稱"玄微真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所著的《錄異記》甚至說,鬼谷子出生于黃帝軒轅氏時代,歷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隨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東周時代,重返中國,隱居鬼谷,培養(yǎng)弟子數(shù)百人,在人間數(shù)百歲,后來不知所終。還有的書說他帶領(lǐng)徒弟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fù)國,又說九天玄女是他的師妹,如此等等。

鬼谷子與道教發(fā)生關(guān)系,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大概有兩點原因。一是《鬼谷子》吸收了道家的"道"、"無為"、"柔弱"、"守靜"等觀念.還吸收了道家學說的神秘性。《反應(yīng)》篇說:...占之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莫見其門,是謂天神。"道教正是以道家哲學為基礎(chǔ),并把道家學說神秘化,奉老子為道教的祖師。所以。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把鬼谷子尊為"真人"。就毫不奇怪了。二是后世道教為了與佛教抗衡,大量擴充經(jīng)籍,把各家著述中帶有神秘色彩的東西都搜羅進道藏,把各種有名而且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作為道教的神仙?!端膸烊珪偰俊氛f得好:"后世神怪之跡.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于清凈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而《陰符經(jīng)》可通于兵;其后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一,而服餌、導(dǎo)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人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篆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鬼谷子》當然是首選的作品,鬼谷子當然是首選的人物。

學術(shù)界也有人認為,道教的經(jīng)籍雖然有神化與傳說的成分,但是也包含著歷史真實。如:羅尚賢先生《論道教的起源及其現(xiàn)實啟示》(《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2期)認為。遘教不是創(chuàng)立于東漢時代.而是在公元前6世紀就由老子創(chuàng)立;老子曾經(jīng)帶領(lǐng)文子、鬼谷子等西出函谷關(guān)在新疆的和田建立"大道之邦",即政教結(jié)合的原始道教;文子、鬼谷子、鵑冠子是道教的三大派的領(lǐng)袖:鬼谷子即王方平,是老君的嫡傳弟子,是原始道教的第二代領(lǐng)袖,鬼谷子的弟子有茅漾、孫盈、章震。

中國歷史上的術(shù)數(shù)家,往往與道教關(guān)系密切。所以,術(shù)數(shù)家利用《鬼谷子》也是情理中的事。中唐時代出現(xiàn)了一位星命學家,名叫李虛中。他曾擔任唐憲宗的殿中侍御史,善于用五行干支學說給人算命。大文學家韓愈在《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中說他算命"百不失一二"。后世流傳的《李虛中命書》原序,又造出了一段關(guān)于鬼谷的傳說:"昔,司馬季主居壺山之陽。一夕,雨余,風清月朗。有叟踵門,自謂鬼谷子。季主因與談天地之始,論河洛之書?;泳女?,文王八卦,探賾幽微造化。至曉,出遺文九篇,包括三才,指陳萬物。季主得而明之,每言人之禍福時數(shù)吉兇,應(yīng)如神察,為當時所貴。"

司馬季主是漢文帝時代著名的占卜家,曾與賈誼等有所交往。這篇托名李虛中所寫的序言,把占卜家司馬季主、星命家李虛中跟鬼谷子聯(lián)系在一起了,所以,后來占卜家和算命先生都把鬼谷子作為祖師爺。

軍事家與《鬼谷子》也有不解之緣。一是歷史記載的瓜葛。《戰(zhàn)國策·秦策一》早已經(jīng)記載,蘇秦在游說秦國失敗之后,回家發(fā)奮讀書,"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蘇秦列傳》也繼承了蘇秦發(fā)奮讀書得《周書陰符》的記載。因此.后人(大概是唐朝人)為《鬼谷子》一書增補了《本經(jīng)陰符七篇》;又偽托鬼谷子曾為《陰符經(jīng)》作注?!端膸烊珪偰俊氛f得好:"而《陰符經(jīng)》可通于兵。"二是《鬼谷子》崇尚權(quán)謀。《鬼谷子》的《謀》篇說:"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軍事家用兵.正是講究謀略奇巧,"對敵貴詐"的?!豆砉茸印返摹赌Α菲?,還直接講了軍事:"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三是民間傳說的推波助瀾。相傳晉人王嘉所作的《拾遺記》,它記載了鬼谷子向蘇秦、張儀傳授秘籍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近似于黃石公向張良傳授兵書的傳說。這個故事具有把鬼谷子先生由縱橫家向兵家過渡的痕跡,使鬼谷子與兵家有了一絲瓜葛。接著,這樣的民間傳說就產(chǎn)生了:鬼谷子收徒講學,大軍事家孫臏和龐涓、大謀臣張良都成了他的學生。

河南淇縣云夢山的民間傳說,頗能反映《鬼谷子》與軍事的關(guān)系。它說:鬼谷子的老師傳給鬼谷子一部"天書",那就是后來的《鬼谷子》。這部天書內(nèi)容變化萬千。鬼谷子第一晚讀它時.看到了十三篇縱橫游說之術(shù);第二晚讀它時,就看到了是十三篇軍事用兵之法。傳說中是這樣講以兵書面目出現(xiàn)的《鬼谷子》十三篇的:第一篇(即《捭闔》篇)講縱橫捭闔是軍事方略出入的門戶.治世安民,以"交言而弭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為上策:第二篇(即《反應(yīng)》篇)講兵機大事必須審情定基,掌握敵情要全面迅速,暴露給敵人的要少,使敵人無可乘之機;第三篇(即《內(nèi)捷》篇)講將帥必須了解君主的。l,理,取得信任,彼此計謀相合。才能建功立業(yè);第四篇(即《抵蠛》篇)說發(fā)現(xiàn)世事有了裂痕,或者設(shè)法堵塞.或者參與爭霸,用武力奪取天下;第五篇(即《弋鉗》篇)說發(fā)動征伐,必須權(quán)衡力量的優(yōu)劣,考慮敵我雙方財力、外交、內(nèi)政的情況;第六篇(即《忤合》篇)講用兵要具有智慧,正確地決定聯(lián)合誰、打擊誰,才能進退自如;第七篇(即《揣》篇)講爭霸天下的人,必須了解各國的力量,了解各國的土地、人口、財富、地形、民心、人才等,善于揣測敵方是計謀的根本;第八篇(即《摩》篇)講用兵不戰(zhàn)而勝的關(guān)鍵是謀略的周密;第九篇(即《權(quán)》篇)講用兵的反復(fù)進退要恰當,要認真斟酌;第十篇(即《謀》篇)講兵謀的規(guī)律:第十一篇(即《決》篇)講決斷的重要,并說可采髑卜筮的方法決疑;第十二篇講賞罰要嚴明公正;第十三篇講要善于運用長處.避免短處。傳說還說,這十三篇兵法與《孫子兵法》十三篇,相輔相成,《鬼谷子》是文兵法,側(cè)重于圓,《孫子兵法》是武兵法,側(cè)重于方,兩部兵法都主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所以有人說,《孫子兵法》側(cè)重于總體戰(zhàn)略,而《鬼谷子》則專于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彭永捷著《中國縱橫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還記載了鬼谷子"用兵十謀"的民間傳說--縱橫捭闌、反復(fù)周旋、抵蛾用間、飛鉗破敵、忤合深謀、量權(quán)天下、隨機決斷、出奇制勝、以實擊虛、千仞轉(zhuǎn)圓。這也是從《鬼谷子》中引申出軍事內(nèi)容。

總之,《鬼谷子》曾經(jīng)被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讀者可以見仁見智,得出不同的體會。日本人大橋武夫著《鬼谷子》一書,用軍事、外交、政治、商業(yè)等方面人際交往的實事來應(yīng)證鬼谷子的理論。大橋武夫頗能中為日用、古為今用。這一切可以啟示我們認識《鬼谷子》在今E的價值。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我們應(yīng)該在各種場合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與修辭能力。這種能力,在外交場合關(guān)系到國家的安危得失;在商業(yè)談判與競爭的場合,關(guān)系到經(jīng)濟上的成敗盈虧;在日常生活中也關(guān)系到處世為人的是否順利得體。
 
 
(十三及十四已秩,這里是一個補充:
《鬼谷子》轉(zhuǎn)丸第十三

轉(zhuǎn)丸第十三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了。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了。應(yīng)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輪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幾。佞言者,謅而于忠;諛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決而于勇;戚言者,權(quán)而于言;靜言者,反而于勝。先意承欲者,謅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quán)也??v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故口者,機關(guān)也,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奸邪。故曰:“叁調(diào)而應(yīng),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則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來者,我所肥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wù)咧闷溆靡?。故曰?#8220;辭言五,曰病、曰恐、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匯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仍于敢;一愚者言,依于銳。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原文現(xiàn)已失傳〕

【譯文】“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jīng)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上,凡要進行應(yīng)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 
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fù)核。凡是難于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dǎo)對方秘密的說辭。說奸佞話的人,由于會謅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庚話的人,由于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果決,反而充變了了“勇敢”;說憂傷說的人,由于善權(quán)權(quán)衡以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則于習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應(yīng)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謅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jù)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quán)術(shù);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責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人的嘴是關(guān)鍵,是用來找開和關(guān)增長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yīng),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fā)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論論主題也不會發(fā)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lǐng)。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 地方,是那時沒有可以開導(dǎo)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里沒有能接受你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的容易犯忌。“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這是產(chǎn)凡是言論都有復(fù)雜的背景和原因。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的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就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wèi)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游說者也應(yīng)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因此,游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怨,是指導(dǎo)極度傷心,沒有主意;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發(fā)揮,沒有重點。以上五種游說辭令,精通之后就要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是老謀深算可以實行。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善于雄辨;與善辨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宏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談話,就要依靠高層建瓴;與貧究的人談話,就要以利益相誘惑;與卑賤的人談話,要依靠謙敬。所有這些都是游說的方法,而人們的作為經(jīng)常與此相反。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們明白這些方法,與不聰明的人談話,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游說辭令有許多類,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如果整天游說,能不脫離原則,事情就不出亂子。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就不會違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對于聽覺來說,最寶貴的是清楚,對于思維來說,最寶貴是是非分明;對于言辭來說,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
 
《鬼谷子》卻亂第十四 

〔原文現(xiàn)已失傳〕月去篋第十四 
將為肢篋探囊發(fā)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故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wǎng)罟屋州閭鄉(xiāng)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譯 文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 
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柜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jié)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 
因此 曾經(jīng)試論這個道理:世俗所說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的財物呢?那些所謂圣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呢? 
怎么能知知道是這樣呢?從前齊國城邑密布,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在整個國土范圍內(nèi),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級區(qū)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圣人的準則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殺掉了齊國國君,而竅得了國家政權(quán)。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quán),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禮地一同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竅國的名聲,然而其統(tǒng)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wěn),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jīng)控制齊國二十代了。 
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竅取齊國政權(quán)時,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竅去了,并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 
 
 
 
 
 

第二部分《鬼谷子》研究

 

《鬼谷子》今本三卷,上卷、中卷的十二篇(除去《轉(zhuǎn)丸》、《腦亂》二篇),都是先秦時代的著作,其中的《符言》可能是從《管子》混入的:下卷的九篇可能是唐朝人的著作。故,本詞典只收錄可以基本肯定的是《鬼谷子》原著的十一篇中的字詞?!豆砉茸印肥黄傋謹?shù)為5164個,共使用單字664個;按詞計算,共使用單詞757個。

《鬼谷子》的字詞皆使用先秦時代的古義,如:"家"字跟"國"字對舉,專指諸侯國的大夫的封地∥反"字主要使用其本義,與"覆,字相互配搭,跟《說文解字》的"反,覆也",不謀而合。"闔"字是"關(guān)閉,意義,"合"字是結(jié)合意義,使用完全不相混淆。

A

愛(1次):喜愛?!讹w鉗》:"孰愛孰憎?"

愛好(1次):喜愛與嗜好。《捭闔》:"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

安(5次):安全,安定?!洞А罚?孰安,孰危?"

安樂(1次):安全與快樂?!掇汴H》:"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

暗(1次):昏暗,黑暗?!秲?nèi)捷》:"上暗不治。"

翱翔(1次):展翅飛翔?!稒?quán)》:"翱翔而不迷。"

奧(1次):奧妙,奧妙的道理?!垛韬稀罚?非至圣達奧,不能御世。"

B

百(2次):數(shù)詞,又泛指多。《謀》:"故百事一道,而百數(shù)一度也。"

百姓(1次):普通民眾?!洞А罚?百姓之心,去就變化。"捭(9次):打開,發(fā)動?!掇汴H》:"即欲捭之,貴密。"

捭闔(8次):開合,引申為一種游說之術(shù),即運用語言技巧,或從積極方面啟發(fā)對方行動,或從消極方面阻止對方行動?!掇汴H》:"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敗(2次):失敗?!洞А罚?乃可敗。"

包(1次):包括,包容?!垛韬稀罚?乃協(xié)四海,包諸侯。"苞(1次):包容?!掇汴H》:"以陽求陰,苞以德也。"

保(1次):保持,具有?!兜侄搿罚?獨保其用。"

報(1次):回報,回應(yīng),符合?!斗磻?yīng)》:"以象動之,以報其心。"抱(2次):①懷抱,據(jù)有?!赌Α罚?成而不抱。"②通"拋"?!赌Α罚?抱薪趨火。"

卑(2次):低下?!赌Α罚?有以卑。"

卑小(1次):低下渺小?!掇汴H》:"與陰言者,依卑小。"北(1次):北方?!讹w鉗》:"可引而北。"

背(1次):背離。《忤合》:"古之善于背向者,乃協(xié)四海,包諸侯。"

倍(2次):通"背",背離?!垛韬稀罚?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本(2次):根本,又引申為山腳?!兜煮骸罚?揮之于太山之本。"本始(1次):開始,開端?!秲?nèi)捷》:"素結(jié)本始"

比(10次):①比例,可供類比的先例?!斗磻?yīng)》:"比者,比其辭也。',②接近,回應(yīng)?!斗磻?yīng)》:"其言無比,乃為之變。"

比目(1次):比目魚。《反應(yīng)》:"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

彼(9次):①遠指代詞,那,那些?!兜煮骸罚?或抵如彼。"②與"己"相對,對方?!斗磻?yīng)》:"反以知彼。"

必(38次):必定?!掇汴H》:"必由此矣。"閉(7次):閉合?!掇汴H》:"或開或閉。"蔽(2次):蒙蔽,欺騙。《謀》:"故愚者,易蔽也。"

避(2次):避開?!稒?quán)》:"避其所短也。"

璧白(1次):玉璧與絲綢。猶"玉帛"。"白",通"帛"?!讹w鉗》:

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自、采色以事之。"

便(1次):便利,輕便?!洞А罚?反側(cè);孰便孰知?"

變(13次):變化。《捭閩》:"捭闞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變動(1次):發(fā)生改變與運動?!稊x闔》:"捭闔者,以變動陰陽。"

變化(5次):事物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發(fā)生更改。《捭闔》:"見變化之聯(lián)焉。"

變易(1次):改變。《權(quán)》:"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辨(3次):辨析,分辨?!稒?quán)》:"與博者言,依子辨。"

別(2次):區(qū)別?!斗磻?yīng)》:"別雄雌。"

賓客(1次):諸侯、貴族所養(yǎng)的門客?!洞А罚?與賓客之知睿,孰多孰少?"

兵(3次):軍隊。《忤合》:"樹質(zhì)不惠,不能用兵。"病(2次):病態(tài)?!稒?quán)》:"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博198一

不(132次):否定副詞?!斗磻?yīng)》:"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不肖(3次):沒有才能?!掇汴H》:"夫賢、不肖、智、愚、勇、怯、

仁、義,有差。"

不足(1次):不充分,有缺失?!稒?quán)》:"先分不足以窒非,反

也。"

C

才(1次):才質(zhì),人才?!吨\》:"是三才也。"

材(2次):才能?!吨\》:"夫度材、量能、揣情。"l材能(1次):才能。《忤后》:"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材質(zhì)(1次):才能、氣質(zhì)。《忤合》:"材質(zhì)不惠,不能用兵。"

財(1次):財物,財產(chǎn)?!讹w鉗》:"人民、貨財之多少。"財貨(2次):財物與貨幣。《內(nèi)捷》:"或結(jié)以財貨。"財利(1次):財物與利益?!掇汴H》:"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

裁(1次):裁斷。《謀》:"是因事而裁之。"

采色(2次):顏色美麗的物品;或說指美女?!讹w鉗》:"或稱財

貨、琦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

參(3次):①通"三"。《權(quán)》:"故日:參調(diào)而應(yīng),利道而動。"三,指耳、目、心。②參驗,考證?!稕Q》:"于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藏(1次):隱藏?!掇汴H》:"陰止而藏。"

操(1次):持,拿著?!赌Α罚?如操鉤而臨深淵。"測(2次):測量?!洞А罚?此所謂測深揣情。"

策(5次):策劃,策略。《反應(yīng)》:"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察(7次):觀察。《捭闔》:"察之以捭闔。"

差(1次):差別?!掇汴R》:"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

讒賊(1次):用惡劣手段傷害善良的人。《捭闔》:"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

產(chǎn)業(yè)(1次):財產(chǎn),財富?!秲?nèi)捷》:"治名、入產(chǎn)業(yè)。"諂(3次):諂媚討好?!稒?quán)》:"佞言者,諂而于忠。"長(6次):優(yōu)長,長處?!稒?quán)》:"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

長生(1次):長壽?!掇汴H》:"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

腸(1次):消化器官?!稒?quán)》:"腸絕而無主也。"腸絕.即腸斷。

形容極度悲傷。

常(8次):①經(jīng)常?!斗磻?yīng)》:"常持其網(wǎng)驅(qū)之。"②經(jīng)常不變。

《忤合》:"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車(1次):運載工具?!吨\》:"載司南之車。"臣(3次):臣下?!秲?nèi)捷》:"君臣上下之事。"稱(3次):①稱舉,運用。《飛鉗》:"戡稱財貨、琦瑋、珠玉、璧

白、采色以事之。"②衡量?!洞А罚?稱貨財之有無。"

成(25次):①成功?!洞А罚?乃可成。"②成為?!兜煮骸罚?澗者,

成大隙也。"

誠(4次):真誠。《捭闌》:"闔之者,結(jié)其誠也。"乘(1次):駕御?!吨\》:"縱之者,乘之

弛(1次):松弛?!掇汴H》:"或弛或張。"

持(1次):拿?!斗磻?yīng)》:"常持其網(wǎng)驅(qū)之。"

斥(1次):排斥,排除?!吨\》:"因其漶以斥之、

崇高(1次):高大?!掇汴H》:"故與陽言者,依崇高。"

籌策(1次):計算,洞察?!掇汩|》:"籌策萬類之終始。"出(14次):出現(xiàn),實行。《捭閾》:"或捭而出之。"

出入(1次):出來或進入,周旋,變化?!斗磻?yīng)》:"動作言默,與此出入。"

揣(13次):揣測。《揣》:"必量天下之權(quán),而揣諸侯之情。"辭(16次):①言辭?!稒?quán)》:"利辭者,輕論也。"②言辭的內(nèi)容。《反應(yīng)》:"因其言,聽其辭。"

辭言(1次):游說的言辭?!稒?quán)》:"辭言五。"

磁石(1次):吸鐵石。《反應(yīng)》:"若磁石之取針。"

此(41次):近指代詞,這,這里,這些?!稒?quán)》:"將以此明之。"次(1次):排列在下一個、下一步?!斗磻?yīng)》:"以觀其次。"從(8次):①跟從?!秲?nèi)捷》:"若蚨母之從其子也。"②通"縱",與"橫"相對?!讹w鉗》:"可鉗而從。"

聰(1次):聽得清楚?!稒?quán)》:"聽貴聰。"

竄匿(1次):流竄逃亡?!兜殖恰罚?圣人竄匿。"存(1次):存在,生存?!吨\》:"亡不可以為存。"存亡(1次):生存與滅亡。《捭闔》:"知存亡之門戶。"

錯(2次):①錯亂。《抵城》:"天下分錯。"②通"措",放置下

來。《揣》:"乃且錯其人勿與語。"D達(4次):通達?!掇汴H》:"達人心之理。"

大(7次):與"小"相對?!洞А罚?度于大小。"

大化(2次):偉大的化育?!掇汴H》:"捭闔者,道之大化。"大人(1次):指當權(quán)者。《決》:"公王大人之事也。"

待(2次):等待,期待?!秲?nèi)捷》:"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

當(4次):①恰當,合理。《反應(yīng)》:"其變當也。"②遇上?!兜煮骸罚?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黨友(1次):朋黨,朋友。《內(nèi)捷》:"或結(jié)以黨友。

萱(24次):道路,途徑,所信奉的主張?!端りH》:自古之今.

其道一也。"

道德(3次):人們共同的生活準則?!兜煮骸罚?公侯無道德。"g(2次):正當?shù)氖吕?,理由?!吨\》:"可示以道理。"

邕;9(2次):合符大道的方法?!兜侄辍罚?抵蠛隙,為道術(shù)。道數(shù)(2次):道理,規(guī)律。《內(nèi)捷》:"外內(nèi)者必明道數(shù)。

q尋(200v):①得到,獲得?!掇汴H》:"貴得其旨。②能夠?!斗磻?yīng)》:"事有反而得覆者。"③得意,滿足?!秲?nèi)捷》: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得意(1次):心愿得到滿足?!掇汴H》:故言長生、安樂、富貴、

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

德(6次):①道德。《內(nèi)捷》:"策無失計,立功建德。"②引申為

"感激"、"感化"?!稕Q》:"有以陽德之者。"

抵(19次):堵塞,治理?!兜侄辍罚?可抵而塞,"

抵蠛(4次):隙,治理社會矛盾?!兜煮骸罚?。此謂抵城之

理也。"

地(2次):大地,領(lǐng)域?!垛韬稀罚簃午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地形(2次):地理形勢?!洞А罚?辨地形之險易。

釣(2次):用釣鉤取魚,引申為誘取?!斗磻?yīng)》:此釣人之網(wǎng)

也。"

釣語(1次):像釣餌一樣的語言?!斗磻?yīng)》:"其釣語合事得人

實也。"

定(6次):安定,確定。《反應(yīng)》:"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東(1次):東方。《飛鉗》:"可引而東。"

動(11次):①活動,改變?!掇汴H》:"以變動陰陽。②打動。

《反應(yīng)》:"以象動之。"

動靜(2次):活動的情況?!洞А罚?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毒(1次):毒液?!稒?quán)》:"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

獨(6次):①獨自。《抵蛾》:"獨保其用。"②僅。《謀》:"非獨

仁義、忠信而已矣。"

度(11次):①節(jié)度,節(jié)制?!讹w鉗》:"雖覆能復(fù),不失其度。"②

揣度?!讹w鉗》:"將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quán)量能。"

端(1次):開端,頭緒?!赌Α罚?是謂塞窮、匿端。"

短(5次):短處,缺欠?!稒?quán)》:"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

人之所長。"

多(7次):與"少"相對?!讹w鉗》:"人民、貨財之多少。"

E

惡(11次):①與"善"相對,壞?!栋揸H》:"言惡以終其謀。"②與"美"相對,丑。引申為否定、厭惡?!吨\》:"貌者不美又不惡。"③讀w訌,厭惡,厭惡的東西?!洞А罚?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謀》:"因其惡以權(quán)之。"

而(171次):連詞。《抵城》:"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

可抵而匿,可抵而得。"

而已(1次):表示限止語氣?!吨\》:"非獨仁義、忠信而已矣。"耳(2次):耳朵?!稒?quán)》:"無耳者,不可告之以五音。"

餌(1次):誘餌?!赌Α罚?餌而投之。"

二(1次):數(shù)詞,引申為不一致?!稕Q》:"陰勵于二言。"

發(fā)(1次):激發(fā)?!赌Α罚?名者,發(fā)也。"

乏(1次):缺乏。《揣》:"料人民多少饒乏。"

伐射(1次):攻擊。《抵蠛》:"君臣相惑,±崩瓦解,而相伐

射。"

法(5次):方法?!掇汴H》:"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法則(1次):應(yīng)該遵守的原則?!斗磻?yīng)》:"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4次):表示概括,凡是?!讹w鉗》:"凡度權(quán)量能,所以征遠來近。"

燔骨(1次):烤熟了的骨肉?!斗磻?yīng)》:舌之取燔骨。繁(2次):繁多?!稒?quán)》:"繁稱文辭,博也。"

(30次):①本義為"翻轉(zhuǎn)來",引申為"反復(fù)"。《反應(yīng)》:"反以觀往,覆以驗來。"《說文解字》云:"反,覆也。"②又引申為"返回"、"反面"等?!掇汩}》:"陰極反陽。"③反而?!秲?nèi)捷》:·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反側(cè)(1次):轉(zhuǎn)動,活動?!洞А罚?反側(cè),孰便孰知?,反出(1次):轉(zhuǎn)化到反面?!掇汴H》:"縱橫反出。"反覆(2次):重復(fù),翻來覆去?!垛韬稀罚?反覆相求,因事為

制。"

反目(1次):由和好變成不和。《抵蛾》:"乖亂反目。

反聽(1次):反復(fù)聽取,從正反各方面聽取;一說收視閉聽.用心神來領(lǐng)會?!斗磻?yīng)》:"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

反忤(1次):互相抵觸。《捭闔》:"反覆反忤。"

反應(yīng)(1次):篇名,一種游說策略。指使用反復(fù)試探的方法來了解對方。

犯(1次):忍受。《決》:"用力犯勤苦。"

方(4次):與"圓"相對,方形,引申為"方正"?!斗磻?yīng)》:"如圓

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

飛(2次):飛語?!讹w鉗》:"飛而鉗之。"

飛鉗(4次):用"飛語"鉗制對方?!讹w鉗》:"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

非(8次):①錯誤,與"是"相對?!讹w鉗》:"別是非之語。"②非難,否定?!秲?nèi)捷》:"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③不?!吨\》:"非獨忠信、仁義也。"

費(3次):①費用,財物?!吨\》:"可使出費。"②花費,消耗。

《摩》:"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

分(3次):①分裂?!兜殖恰罚?天下分錯。"②區(qū)別?!吨\》:"此所以察同異之分類一也。"⑧分界的地方。《謀》:"斯蓋其分也。"夫(8次):發(fā)語詞?!吨\》:"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

服(1次):服從,信服?!赌Α罚?而民不知所以服。"

蚨母(1次):昆蟲名。《內(nèi)捷》:"若蚨母之從其子也。"符(6次):符合。《摩》:"摩之在此,符之在彼。"

符應(yīng)(1次):反應(yīng)出來的征兆?!斗磻?yīng)》:"符應(yīng)不失。"福(3次):與"禍"相對,幸福?!洞А罚?觀天時之禍福。"父(1次):父親?!兜殖恰罚?父子離散。"

復(fù)(1次):恢復(fù)《飛鉗》:"雖覆能復(fù)。"

富(1次):富有,有錢?!稒?quán)》:"與富者言,依于高。"

富貴(1次):有財產(chǎn)和有地位?!掇汴H》:"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

覆(10次):①翻轉(zhuǎn)、反復(fù)?!斗磻?yīng)》:"反以知彼,覆以知己。"②

失敗?!讹w鉗》:"雖覆能復(fù)。"

G

蓋(1次):表示推測語氣?!吨\》:"斯蓋其分也。"敢(1次):果敢。《權(quán)》:"與勇者言,依于敢,"

感(1次):感受,接受影響?!稒?quán)》:"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感動(1次):觸動。《揣》:"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

剛(1次):剛強?!掇汴H》:"或柔或剛。"

高(5次):①與"低"相對?!斗磻?yīng)》:"欲高反下。"②清高,高

超。《權(quán)》:"與富者言,依于離。"

告(1次):告訴?!稒?quán)》:"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各(2次):各自。《捭闞》:"備有所歸。"

更(1次):更改,轉(zhuǎn)而。《揣》:"而更問其所親。"工(1次):擅長?!稒?quán)》:"而用愚人之所工。"

公(1次):公開,與"私"相對。《謀》:"公不如私。"

公侯(1次):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公"、"侯"都獾爵位?!兜煮骸罚?/p>

"公侯無道德。"

公王(1次):統(tǒng)治者?!稕Q》:"公王大人之事也。"

功(3次):功勞,功勛?!秲?nèi)楗》:"策無失計,立功建德。"

鉤(3次):①釣鉤?!赌Α罚?如操鉤而臨深淵。"②用鉤狀物探

取,引申為用語言引誘?!讹w鉗》:"或量毹立勢以鉤之。"

鉤鉗(2次):引誘而后加以鉗制?!讹w鉗》:"弓鉤鉗之辭,飛而鉗之。"

古(11次):古代?!掇汴H》:"粵若稽古。"

谷(1次):善,引申為商討、處理?!吨\》:"可與谷遠近之義。"故(67次):①連詞,相當"所以"?!赌Α罚?圣人謀之于陰.故日神。"②用于句子開端,僅起連接作用?!赌Α罚?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窮、匿端、隱貌、逃情。"

寡(1次):與"眾"相對,少?!洞А罚?謀于眾寡。"乖亂(1次):錯亂破裂?!兜殖恰罚?乖亂反目。"關(guān)(2次):關(guān)閉,控制。《捭闔》:"故關(guān)之以捭闔。"

觀(10次):觀察?!掇汴H》:"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光(1次):光線,亮光。《反應(yīng)》:"若光之與影也。"廣(1次):寬廣?!讹w鉗》:"制地形之廣狹。"

歸(4次):歸屬?!掇汴H》:"各有所歸。"

龜(1次):烏龜,古代使用它的甲板進行占卜。《決》:"故先王

乃用龜蓍者,以自決也。"

鬼神(1次):鬼與神靈,形容變化不測?!斗磻?yīng)》:"古善反聽

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

貴(15次):①尊貴,有地位?!稒?quán)》:"與貴者言,依于勢。"②崇

尚,看重。《捭闔》:"以求其實,貴得其旨。"

國(3次):中央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捭闔》:"可以說人.可以

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國事(1次):一國的大事?!洞А罚?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quán)。"過(1次):錯誤?!稒?quán)》:"與過者言,依于銳。"

害(7次):禍害,危害?!洞А罚?乃可利,乃可害。"

捍(1次):捍衛(wèi)。《權(quán)》:"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

好(4次):愛好。《飛鉗》:"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合(22次):會合,結(jié)合,遇合。《抵蛾》:"可以上合。"何(1次):什么。《揣》:"何謂量權(quán).。"

和(2次):和諧,調(diào)和?!杜蹶H》:"陰陽其和。"

闔(10次):閉合?!掇汩}》:"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

橫(2次):與"從(縱)"相對,東西方痢?!讹w鉗》:"可鉗而橫。"后(6次):后來,接著?!垛韬稀罚?而蒲行之以飛鉗之術(shù)。"厚(1次):與"薄"相對?!稒?quán)》:"故介蟲之攆也,必以堅厚。"呼(1次):呼應(yīng)?!斗磻?yīng)》:"同聲相呼。"

化(8次):生長,化育?!稊f闞》:"露時開閉,以化萬物。"壞(1次):毀壞?!吨\》:"故墻壞于其隙。"

還(2次):回還;或認為遙"旋",循環(huán)?!掇汩牎罚?陽還終始。"環(huán)(2次):圓圈。《忤合》:"化轉(zhuǎn)環(huán)屬,各有形勢。"

患(5次):禍患,擔心?!吨\》:"因其患以斥之。"

揮(1次):散開,發(fā)揮?!兜煮骸罚?揮之于太出之本。"

會(2次):會合處,關(guān)鍵?!垛韬稀罚?必因褰物之會,觀天時之宜。"

諱(1次):隱諱?!吨\》:"人之有惡也,避旒諱之。"

諱忌(1次):不能說而應(yīng)該避免說的話語?!稒?quán)》:"言者,有諱

忌也。"

惠(1次):通"慧",聰明?!垛韬稀罚?材質(zhì)不惠,不能用兵。"毀(4次):毀壞?!吨\》:"木毀予其節(jié)。"

混(1次):同,結(jié)合在一塊?!秲?nèi)楗》:"先墩《詩》、《書》,混說損益。"

火(1次):物體燃燒所發(fā)的光焰?!赌Α罚?抱薪趨火。"

或(34次):虛指代詞。相當"有的。"《捭闔》:"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貨(1次):財物?!吨\》:"夫:人輕贊,不可誘以利。"

貨財(2次):貨物與錢財?!讹w鉗》:"人民、貨財之多少。"禍(1次):與"福"相對,災(zāi)禍。《揣》:"觀天時之禍福。"惑(4次):迷惑,蠱惑?!兜殖恰罚?君臣相惑,土崩瓦解。"

機(1次):關(guān)鍵?!稕Q》:"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積(5次):積累?!吨\》:"故為強者,積于弱也。"

基(2次):基礎(chǔ)。《反應(yīng)》:"言有象比,因而定基。"稽(1次):考察?!掇汴H》:"粵若稽古。"

吉(1次):吉利,與"兇"相對。《揣》:"孰吉,孰兇?"

極(3次):①極點,到了極點?!掇汴H》:"陰極反陽。"②使之發(fā)

展到極端?!洞А罚?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即(2次):若,如果。《捭闔》:"即欲捭之,貴周。"疾(1次):迅速?!斗磻?yīng)》:"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幾(4次):隱微的東西?!洞А罚?生事者,幾之勢也。"幾何(1次):多少?!洞А罚?有余、不足幾何?"

己(9次):自己?!斗磻?yīng)》:"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計(7次):計謀?!秲?nèi)捷》:"策無失計,立功建德。"

計謀(7次):謀略?!掇汴H》:"審明其計謀。"

伎巧(1次):才藝。《捭闔》:"校其伎巧短長。"既(2次):已經(jīng)?!斗磻?yīng)》:"既見形,方以事之。"家(3次):諸侯國中的大夫的封地?!掇汴H》:"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假(2次):借助?!稒?quán)》:"飾言者,假之也。"

奸邪(1次):奸猾不正的人或事情?!稒?quán)》:"所以窺問,見奸邪。"

堅(1次):堅固。《權(quán)》:"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

間(4次):①中間?!掇汩摗罚?圣人之在天地之間也,為眾生之先。"②間隙?!稒?quán)》:"所以窺問,見奸邪。"

檢(1次):約束,考察?!兜煮骸罚?可以上合,可以檢下。"瞼(1次):收斂?!斗磻?yīng)》:"欲張反瞼。"

見(30次):①觀察,發(fā)現(xiàn)?!掇汴H》:"見變化之聯(lián)焉。"②表示被動?!秲?nèi)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③古"現(xiàn)"字,顯現(xiàn)?!斗磻?yīng)》:"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

建(1次):建立。《內(nèi)攆》:"策無失計,立功建德。"賤(3次):地位低下?!稒?quán)》:"與賤者言,依于謙。"峒(3次):山谷,大裂縫?!兜煮骸罚?燜者,成大隙也。"

將(3次):將要?!讹w鉗》:"將欲用之天下,必度權(quán)量能。"交(1次):結(jié)交,交往。《飛鉗》:"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布(1次):通"窖",引申為漏洞?!赌Α罚?是謂塞窮、匿端、隱貌、逃情。"

校(1次):比較,考察?!掇汴R》:"校其伎巧短長。"

教(2次):教育,傳授?!稒?quán)》:"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

人。"

皆(10次):全,都。《捭闔》:"皆見其權(quán)衡輕重。"

節(jié)(1次):竹木的分枝長葉之處?!吨\》:"木毀予其節(jié)。"潔(1次):廉潔?!赌Α罚?廉者,潔也。"

結(jié)(10次):結(jié)交,結(jié)合?!吨\》:"私不如結(jié),結(jié)而無隙者也。"桀(1次):夏朝的亡國之君?!垛韬稀罚?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后合于湯也。"

介蟲(1次):有甲殼的動物?!稒?quán)》:"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

今(3次):現(xiàn)在,當今?!掇汩u》:"自古之今.其道一也。"

近(7次):距離近,親近。《內(nèi)捷》:"近而疏者,志不合也。"進(10次):①前進?!秲?nèi)捷》:"大小進退,其用一也。"②進獻。《內(nèi)捷》:"內(nèi)者,進說辭。"

經(jīng)(1次):經(jīng)常。《抵城》:"經(jīng)起秋毫之末。"

精(1次):精通?!稒?quán)》:"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靜(5次):①靜止?!掇汴H》:"以陰靜者,形相成也。"②平靜。

《摩》:"平者,靜也。"

究(1次):探究,研究?!讹w鉗》:"綴而不失,以究其辭。"久(1次):長久。《摩》:"久而化成。"

就(11次):接近,歸向?!垛韬稀罚?故伊尹五就桀,五就湯,然

后合于湯。"

居(2次):居住?!斗磻?yīng)》:"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

置(1次):捕野獸的網(wǎng)?!斗磻?yīng)》:"若張置網(wǎng)而取獸也。"

舉(1次):發(fā)動,動作?!稒?quán)》:"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

成。"

俱(4次):都,共同。《謀》:"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也。"懼(3次):恐懼。《謀》:"不肖者,易懼也。"

據(jù)(1次):據(jù)守?!吨\》:"可使據(jù)危。"

決(16次):決斷?!稕Q》:"為人凡決物,必托于疑者。"絕(1次):斷絕?!稒?quán)》:"腸絕而無主也。"

君(3次):君主?!秲?nèi)捷》:"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

疏。"

K

開(8次):打開?!掇汴H》:"或開而示之。"

開闔(1次):開放與閉合。《捭閡》:"觀陰朗之開闔以命物。"可(80次):①表示能夠。《抵蠛》:"可抵麗得。"②表示準許?!兜煮骸罚?不可不察也。"

可以(10次):表示能夠?!兜殖恰罚?可以上合,可以檢下。"空(1次):空虛,不實在?!讹w鉗》:"用于人.則空往而實來。"恐(1次):恐嚇?!吨\》:"摩而恐之,高而動之。"

口(3次):嘴巴。《捭闔》:"口者,心之門戶也。"

苦(2次):困苦。《決》:"用力犯勤苦,可則決之。"

苦辱(1次):受困苦與侮辱?!掇汴R》:"故言死亡、憂患、貧賤、

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

窺(1次):窺視,偵察?!稒?quán)》:"所以窺間,見奸邪。"

揆(1次):揆度,揣測?!洞А罚?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困(1次):困境,困窘。《權(quán)》:"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L

來(12次):①未來?!斗磻?yīng)》:"反以觀往,覆以驗來。"②前來,

使其前來?!讹w鉗》:"凡度權(quán)量能,所以征遠來近。"

勞(1次):勞動,辛苦?!垛韬稀罚?不勞心苦思,不能原事。"類(10次):類別,類型?!掇汴H》:"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日終。"離(5次):離開?!兜殖恰罚?事有合離。"

離散(1次):分開而不能相聚?!兜侄辍罚?父子離散。"

禮樂(1次):作為教化手段的禮儀與音樂。《內(nèi)捷》:"由夫道

德、仁義、禮樂、計謀。"

理(6次):道理。《抵蛾》:"此謂抵蠛之理也。"

力(4次):力量。《捭闔》:"以陰結(jié)陽,施以力也。"

立(7次):建立,確立?!秲?nèi)捷》:"策無失計,立功建德。"《飛

鉗》:"立勢而制事。"

立身(1次):在社會上立足,有地位?!垛韬稀罚?是以圣人居天

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

利(18次):①利益,獲得利益?!洞А罚?乃可利,乃可害。"②有利?!稒?quán)》:"利則行之。"⑧流利,鋒利?!稒?quán)》:"應(yīng)對者,利辭也。"利害(1次):利益與危害?!洞А罚?無不有利害。"

勵(2次):勉勵,致力于?!稕Q》:"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廉(2次):廉潔?!赌Α罚?有以廉,有以信。"

兩(1次):雙方?!垛韬稀罚?計謀不兩忠。"

量(18次):衡量?!讹w鉗》:"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quán)材力,料

氣勢。"

料(3次):估量?!洞А罚?料人民多少、饒乏。"

臨(1次):來到,站在上面向下看。《摩》:"如操鉤而臨深淵。"流(1次):流動,變化?!吨\》:"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留(1次):停留,引申為接納?!秲?nèi)捷》:"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亂(5次):混亂,動亂?!秲?nèi)捷》:"上暗不治,下亂不寤。"論(6次):評論,議論?!斗磻?yīng)》:"論萬物。"

呂尚(1次):周初謀臣,俗稱姜太公?!垛韬稀罚?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

慮(2次):考慮,打算?!掇汴H》:"圣人因而自為之慮。"慮懷(1次):心里的打算?!讹w鉗》:"心意之慮懷。"

M

貌(2次):相貌,表情?!吨\》:"貌者不美又不惡。"?!赌Α罚?是

謂塞窮、匿端、隱貌、逃情。"

美(2次):美麗,贊美?!吨\》:"貌者不美又不惡。"門(1次):途徑,訣竅?!斗磻?yīng)》:"莫見其門。"

門戶(6次):門與窗戶,引申為出入的通道?!栋揲}》:"口者,心之門戶也。"

萌牙(2次):即"萌芽",指事物開始發(fā)生。《抵蛾》:"是謂萌牙蠛罅。"

迷(1次):迷失?!稒?quán)》:"翱翔而不迷。

密(2次):隱秘?!掇汴H》:"即欲闔之,貴密。"民(3次):百姓?!赌Α罚?而民安之。"

名(5次):名望?!垛韬稀罚?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

明(14次):①明白,清楚。《捭闔》:"審明其計謀。"②辯說清楚?!稒?quán)》:c成義者,明之也。③賢明,英明?!兜煮骸罚?上無明主。"明名(1次):闡明名分?!垛韬稀罚?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

命(3次):①給予,命名?!栋揸H》:"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②

命令?!秲?nèi)捷》:"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

摩(10次):反復(fù)接觸。《摩》:"摩者,揣之術(shù)也。"末(1次):末稍,尖端?!兜侄辍罚?經(jīng)起秋毫之末。"莫(6次):無指代詞,沒有誰?!斗磻?yīng)》:"莫見其門。"默(4次):沉默?!斗磻?yīng)》:"己默者,靜也.::."

謀(17次):謀劃,計謀?!吨\》:"凡為人謀有道,必礙其所因。"

謀慮(4次):謀劃,計謀?!洞А罚?謀慮,孰長孰短?"木(1次):樹木,木材。《謀》:"木毀于其節(jié)。"

目(2次):眼睛。《權(quán)》:"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牧(8次):管理,控制?!斗磻?yīng)》:"己審先定以牧人。"

內(nèi)(16次):①內(nèi)心;或內(nèi)部。《反應(yīng)》:"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②

進入內(nèi)心世界?!秲?nèi)捷》:"內(nèi)者,內(nèi)說辭;捷者,捷所謀。"內(nèi)捷(2次):篇名。取得內(nèi)心的信任而緊密結(jié)合。納(1次):收藏。《捭闔》:"或捭而納之。"

乃(33次):副詞,表示緊接?!掇汴H》:"皆見其權(quán)衡輕重,乃為

之度數(shù)。"

南(1次):南方?!讹w鉗》:"可引而南。"

難(11次):①艱難。《權(quán)》:"蛆險之難易。"②詰難?!稒?quán)》:"難

言者,卻論也。"

能(28次):①才能,能力?!吨\》:"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

之司南也。"②能夠?!兜侄辍罚?能用此道,圣人也。"

逆(1次):拒絕?!秲?nèi)捷》:"不見其類而說之者,見逆。"匿(4次):躲藏,掩蓋。《謀》:"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佞(1次):奸巧。《權(quán)》:"佞言者,諂而于忠。"

怒(5次):發(fā)怒?!赌Α罚?怒者,動也。"

O

偶(1次):偶合,互相配合?!赌Α罚?故日,道數(shù)與時相偶者

也。"

 

排(1次):排斥,駁斥。《捭聞》:"微攤其所富,而捭反之。以求其實。"

譬猶(1次):好像。《摩》:"于勢譬猶是也。"

偏(3次):不正,某一方?!吨\》:"同欲麗相疏者,其偏成者也。"

貧(次):貧窮,沒有錢財?!稒?quán)》:"與貧者言,依于利。"

貧賤(1次):沒有財產(chǎn)而地位低下?!掇汩}》:"故言死亡、憂

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誄罰為陰。"

平(5次):①平坦?!赌Α罚?平地注水。②平常?!稕Q》:"有以平素之者。"③平靜、平正、平實。《權(quán)》:"平吝者,決而于勇。平素(2次):平常,向來?!稕Q》:"于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

Q

戚(1次):憂愁?!稒?quán)》:"戚言者,權(quán)而于信。"

欺(1次):欺騙,蒙蔽?!吨\》:"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欺

以誠。"

其(151次):①第三人稱代詞?!掇汴H》:"微排其所言。"②遠

指代詞。《決》:"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

奇(7次):奇特,不同于一般?!掇汴H》:"正不如奇,奇流而不琦瑋(1次):美玉?!讹w鉗》:"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

起(1次):開始?!兜殖恰罚?經(jīng)起秋毫之末。"

氣(1次):古代哲學概念,構(gòu)成各種事物的精微物質(zhì)?!稒?quán)》:

"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

氣勢(2次):氣概,氣魄。《飛鉗》:"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quán)材力,料氣勢。"

棄損(1次):被拋棄。《捭闔》:"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

謙(1次):謙虛?!稒?quán)》:"與賤者言,依于謙。"

前(2次):前面,眼前。《內(nèi)捷》:"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鉗(7次):鉗制?!讹w鉗》:"引鉤鉗之辭,飛而鉗之。"

捷(6次):同"鍵",引申為緊密結(jié)合?!秲?nèi)捷》:"捷者,捷所謀也。"

強(3次):①與"弱"相對,健壯有力。《揣》:"不知強弱、輕重之稱。"②勉強,強迫?!吨\》:"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墻(1次):墻壁?!吨\》:"故墻壞于其隙。"

 

 

主要參考書目

 

四庫全書本《鬼谷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子部一五四雜家類:

明正統(tǒng)道藏本《鬼谷子》,上海書店影印《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秦恩復(fù)乾隆五十四刊本《鬼谷子》,上海中華書局影印《四部備要》子部;

秦恩復(fù)嘉慶十年刊本《鬼谷子》;

俞樾《讀書余錄》,載《春在堂全書》(光緒二十五年本)

俞樾《諸子平議補錄》(李天根輯錄),中華書局,1956年《戰(zhàn)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

馬國翰《縱橫家佚書七種》,《玉函山房輯佚書》本;《戰(zhàn)國縱橫家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

司馬遷《史記》;魏征等《隋書》;劉啕等《舊唐書》;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脫脫等《宋史》;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中華書局,1983年;張心瀲《偽書通考》,商務(wù)印書館,1939年;

吳楓主編《簡明中國古籍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蕭登?!豆砉茸友芯俊?,臺灣文津出版社,1984年;

馮作民《白話鬼谷子》,臺灣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陳英略《鬼谷子叢書》,香港鬼谷子縱橫學術(shù)研究院:

陳蒲清《白話鬼谷子》,三環(huán)出版社,1991年;

張建國《鬼谷子(全本)》,陜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周積明、張林川《智謀奇術(shù)鬼谷子》,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年:

房立中、徐建軍《鬼谷子兵法》,1991年:

秦偉《鬼谷子無字天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唐湖山《白話無字天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盛瑞?!豆砉茸哟呵铩罚兾髀糜纬霭嫔?,1992年:

黃海丹《鬼谷子全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褳。1992年:房立中《鬼谷子謀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張建國《鬼谷子實用智謀大全》,氣象出版社,1993年:徐德歡《白話鬼谷子》,岳麓書社,1995年:

房立中《鬼谷子與云夢山》,中國人事出版社,1994年:彭永捷《中國縱橫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閻崇東《鬼谷子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熊憲光《縱橫家研究》,重慶出版社,1998年:

亞里士多德《修辭學》(羅念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