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魏晉風(fēng)度與竹林七賢(上)

 上官不酩 2010-11-22
 
《魏晉風(fēng)度與竹林七賢》(上)
        ● 許天一   郭長秀

【郁郁竹林七賢逢】
 
  從焦作市至登封少林寺旅游,途經(jīng)修武,很驚奇于那一大片一大片郁郁蔥蔥的竹林。在我的印象里,竹子,特別是大片的竹林,是應(yīng)該屬于江南的。在黃河北岸的修武縣竟有如此大面積的竹林,著實讓我吃了一驚。
  詢問之后,讓我感到更無知的是,這里竟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流連其間的地方。身處懷地,而不識七賢舊居,實在有些附庸風(fēng)雅、枉稱博學(xué)了。因此便起意“到此一游”,攬江山之勝跡,發(fā)思古之幽情,也可約略感受一下所謂的“魏晉風(fēng)度”。
  據(jù)《晉書·嵇康傳》云:“與(康)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琊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他們縱情山水,不為俗羈,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以避世故,“越名教而任自然”,所謂的“魏晉風(fēng)度”即自此始。
  略略打探,知懷地魏晉時稱河內(nèi),山濤、向秀世居于此,至今武陟縣內(nèi)有山濤廟、向秀冢。除此之外,修武縣云臺山內(nèi)有竹林故地、打鐵處、醒酒臺之類,遺跡尚多。世人游云臺,僅知其景,而不知其文,致竹林“湮沒”,七賢無聞,誠憾事也。
  魏晉風(fēng)度,慕之者雖眾,然竹林舊居,聞之者稀,若此之類,何由而得,千載之下,撫今懷昔。于是,就有了我的探訪“竹林七賢”之旅……
 
【嵇山亭前說嵇康】
  
    2004年11月27日,記者乘車來到焦作市修武縣云臺山景區(qū)。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我們的車子在顛簸中爬上了百家?guī)r。所謂百家?guī)r者,取“百家爭鳴”之意。中國文化史上,曾出現(xiàn)過兩次社會大動蕩前后出現(xiàn)的社會變革與思想解放。第一次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史稱“諸子百家”。第二次就是魏晉時期。古志書稱此巖“能容百家”,說的就是與漢代“儒學(xué)獨(dú)尊”相對抗的“玄學(xué)”所隱喻的“百家爭鳴”。而活躍于百家?guī)r一帶的“竹林七賢”,也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車子在一片空地中停下,我們下車步行,轉(zhuǎn)過一座小山,眼前豁然開朗,頗有柳暗花明之意。抬頭見紅色砂頁巖構(gòu)成的石壁,層層累就,高聳壁立,達(dá)數(shù)十仞,見此即知“巖”字中所含的“山石若岸”(《說文解字》)之義。四面山峰環(huán)抱,東有獅頭峰,西有猴頭峰,北依白鹿山,唯余向南一道,故山風(fēng)雖烈,而入則不覺。峰谷之內(nèi),冬暖夏涼,實佳處也。巖下有大片竹林,因時近深冬,草木枯萎,竹葉蒼黃,遠(yuǎn)遠(yuǎn)望去,渾不見當(dāng)日竹林之森森氣象。
  抬步前行,遇一小寺,據(jù)稱是從輝縣遷來,與“七賢”無關(guān)。沿山路行至嵇山亭,見亭檐八角,中有清代嵇山碑,大字楷書“嵇山”兩字,相傳為乾隆皇帝手書。碑后字跡已漫漶不清,不知所記何事。亭檐下有石刻圖案,分刻七賢飲酒圖、二樂(孫登、王烈)臺圖、劉伶醉酒圖、山陽公行醫(yī)圖等。據(jù)修武縣政協(xié)副主席石振聲說,此地原為嵇康舊宅,后為洪水沖毀,嵇康即又遷居百家?guī)r上。
  《嘉慶一統(tǒng)志·懷慶府》中稱:嵇山在河南修武縣西北,也稱狄山,三國魏嵇康居此。而《晉書·嵇康傳》云:嵇山在安徽宿縣西南。虞預(yù)《晉書》曰:康家本姓奚,會稽人。先自會稽遷于譙郡(今安徽宿縣),改為嵇氏。取“稽”字之上,(加)“山”以為姓。意以志其本也。一曰 有嵇山,家于其側(cè),遂氏焉。
  看到這樣的記載,我很疑惑:怎么會有兩個嵇山?
  石振聲說,這兩個嵇山皆有所本,因 之嵇山而有嵇姓,又因嵇康而有此地嵇山之名,或者說后一個嵇山源自前一個嵇山,正所謂“意以志其本也”。“人因山名,山因人著”,此地嵇山之名,得自嵇康,而嵇康其人,則為“竹林”之魂。
  嵇康(公元223年~263年)字叔夜,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又稱其為嵇中散。嵇康祖上避禍自會稽遷至譙郡,其父嵇昭曾任治書侍卿史,早亡,嵇康靠母親與兄長嵇喜撫養(yǎng)長大。
  嵇康少時聰明好學(xué),卻通脫任俠、遠(yuǎn)邁不群,這種性格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世。史書上稱他少有奇才,博覽群書,無師自通,學(xué)識非常淵博。在他20歲左右的時候,開始隱居河內(nèi)郡山陽縣。約22歲的時候,與曹操的孫子曹林之女長樂亭主婚。終其一生,官不過七品,中散大夫?qū)崒偬撱暋?br>  當(dāng)時,魏明帝曹睿已死,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曹芳,典型的浮華派公子哥何晏當(dāng)了吏部尚書。曹爽和這些人混在一起,為所欲為,把朝廷上下搞得烏煙瘴氣。
  嵇康心里明白,此時的曹魏集團(tuán),已經(jīng)失去了早年的雄姿英發(fā),變得飛揚(yáng)跋扈。他更明白,司馬懿絕非庸碌之輩,而是一個老謀深算、內(nèi)藏禍端的人物。為避開斗爭的鋒芒,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嵇康仗劍出游,離開了京城洛陽。當(dāng)他來到河內(nèi)郡山陽縣時,不由怦然心動。此地奇峰巍峨、靈泉遍地、稻米飄香、竹林清幽,正是修身養(yǎng)性、避禍隱居的好地方,嵇康遂舉家遷居于此。
  正是由于嵇康遷居此地,其好友追跡而至,于竹林間臨水賦詩、縱情酣飲、高談闊論、撫琴吟嘯,七賢意趣相合,相與友善,一時傳揚(yáng)朝野,此地才成為“竹林圣地”。至嵇康因故被殺,居山陽達(dá)20年之久。因此,嵇康雖不生于山陽,卻長居山陽,享名于山陽。
 
【百家?guī)r內(nèi)竹林藏】
  
    沿嵇山亭向上,又見一寺,緊臨懸崖根部,此為百家?guī)r寺。近看百家?guī)r之赤壁,覺有水沖之跡。詳細(xì)詢問,方知自晉至清,此壁四時瀑布常懸,寬數(shù)十丈,高數(shù)十仞,猶若天門,瀑聲山響,轟鳴谷中,故稱天門瀑布。今雖無水,但逢夏日雨多,仍有飛瀑流泉掛于巖之西側(cè),但已不復(fù)當(dāng)年龍雷氣象。
  寺左有竹林青青,郁郁蔥蔥,林雖小而篁幽,大有當(dāng)年竹林遺風(fēng),很能引起人們的遐想。此地?fù)?jù)稱為阮氏竹林,竹子亦為阮籍、阮咸叔侄二人手栽。傳說而已,實不必當(dāng)真。竹子高勁清爽,中空虛無,有韻有致、有聲有色。蘇東坡曾說:“無竹使人俗。”“七賢”居此竹林,適得其所也。
  竹林之畔有一小片菜地,蘿卜、青菜之類油油碧綠,甚是喜人。菜地邊緣,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之下,有細(xì)細(xì)的流水之聲。
  沿崖壁上的之字形小道再往左行,可繞行至醒酒臺,路狹處僅容一人而不得轉(zhuǎn)側(cè),陡峭處則需攀援而過。此臺特出崖上,俯臨絕壑,從上往下又見那大片的竹林,與遠(yuǎn)觀之時絕異??赡苁撬床蛔阒剩员炔簧先钍现窳值那啻?,但森然之象已可顯見。
  醒酒臺為橫石一塊,長兩丈許,闊丈許,其石東首高起,直立如幾,上有宋代摩崖石刻“劉靈(即劉伶)醒酒臺”與“嵇康淬劍池”。日月輪回,風(fēng)蝕雨毀,臺上的小字已漫漶不清,甚至看不出此石刻的年代?;丶曳瓡?,方知為宋嘉祐四年所刻。淬劍池原在醒酒臺下,方廣數(shù)丈,天門瀑布注入其中,四時不涸,相傳宋時煅灶亦在其旁,今已無存。
  百家?guī)r寺后有明月泉,據(jù)稱清澈甘甜、旱澇無減。沿山壁盤旋右行,則有王烈泉,為石壁間溪水匯流而成。相傳王烈即是飲此處山泉之水、吃雞頭參(黃精),活至300余歲。泉水下注于明月泉池中,供人畜飲用。明月泉池左,攀援而上,復(fù)得平坦之地,寬丈許,其勢高峻,發(fā)響無翳,此地為孫登長嘯臺。據(jù)《魏氏春秋》稱:“阮籍見孫登長嘯,有鳳凰集登所隱之處。”阮籍因以作《大人先生傳》。緣壁西向,又見朱砂圈出隱約一形,狀若白鹿,與百家?guī)r所依之白鹿山暗合,是亦異哉!
  阮氏竹林之上,又有漢獻(xiàn)帝望京樓(又稱避暑臺),今已改為南海觀音殿。沿崖壁之字形小道,可攀至百家?guī)r上。據(jù)石振聲說,百家?guī)r上有村落遺跡,古名七賢村,今名寺頭村,“文化大革命”以前還有幾戶村民在巖上居住,后來皆搬至巖下。此村落現(xiàn)已遭廢棄,只留下一些破房舊屋、斷壁殘垣。當(dāng)年嵇康在嵇山亭處的舊居被洪水沖毀之后,嵇康就將嵇宅遷于此處。
  與嵇山亭遙對有孝女塔,據(jù)稱為唐代建筑。2002年8月上旬,修武縣文物部門于附近發(fā)掘出一些生活用具陶片及一只完整的酒壇,經(jīng)專家鑒定為漢代遺物。同時還發(fā)現(xiàn)有暴露地表的紅燒土層,疑即嵇康打鐵之處。
  雖是冬日,但山谷內(nèi)并沒有風(fēng),艷陽高照,同行的每個人都汗出津津。懶洋洋地坐在孝女塔下的青石臺階上,望著壁立的紅色山崖,回想起“竹林”中的逍遙:
  瀑飛于前,溪行其下,竹林郁郁,草木蔥蘢。
  山水之間,縱酒放歌,丁丁當(dāng)當(dāng),煅鐵有聲。
  世故紛紜,無擾乎寧,肆志縱心,無累乎情。
  當(dāng)此之時,即此之景,“榮進(jìn)之心日頹,任逸之情轉(zhuǎn)篤”,故“巢由抗高節(jié),從此適河濱”。不道七賢于此隱,我亦欲此采薇行。
 
【領(lǐng)袖群倫中散事】
  
    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nèi)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yù)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nèi)向秀、瑯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竹林七賢”的發(fā)起者有三:嵇康、阮籍、山濤。其中嵇康“豐神俊逸,博洽多聞,性好老莊”,實為“竹林”之領(lǐng)袖人物。自嵇康舉家遷居山陽(今在修武),朋友皆追跡而至,所以其居所就成了“七賢”會所。
  嵇康是個典型的美男:身長七尺八寸,風(fēng)姿特秀。山濤曾評價說,嵇康外表清朗挺拔,為人高峻絕倫,就連醉態(tài)也如玉山將傾。有人曾對王戎夸獎嵇康的兒子出類拔萃,如鶴立雞群。王戎卻說:“你還沒見過他父親呢。”這樣世間少有的“魅力男人”,當(dāng)然“追星”者眾,因此被曹魏皇家招來做了女婿。
  除此之外,他年紀(jì)雖不大,卻學(xué)問極好,撫琴吟嘯,服散縱酒,魏晉風(fēng)度,至此而止。而“竹林”一干人等,也都以他為“核心”聚攏至此,可見其吸引力之大。山濤、向秀與嵇康以地近相知,自不必說,阮籍、嵇康二人于曹魏同朝為官,相識于洛陽,阮氏叔侄與嵇康性氣相合。“天生劉伶,以酒為名”,而劉伶與嵇康諸人亦當(dāng)“以酒為媒”,得成相知。
 
【七賢曾否聚山陽】
  
    有人曾說,“七賢”幾乎不存在常常相聚竹林的可能,因為他們年齡相差太多。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公元249年)時,最長的山濤已44歲,而最小的王戎只有16歲。此后有人步入仕途,有人選擇歸隱,未必能有《世說》中所言的雅聚。果真如此嗎?
  所謂友者,不過志同道合、性氣相投而已,當(dāng)不必以年歲論,古即有忘年之交。“七賢”中王戎年雖最幼,卻生于高門望族,靈秀聰穎,得名甚早,15歲時即與阮籍相識。阮籍曾經(jīng)對王戎的父親王渾說:“濬沖(即王戎之字)清尚,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王戎才情高雅,跟你不是同路人,和你談玄,不如和王戎談!
  王戎因阮籍而作“竹林之游”,實無不妥?!稌x書·王戎傳》云: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fù)來敗人意。”意思是說,阿戎這個俗物不如不來,中途而來純屬敗人情趣。王戎哈哈大笑,對曰:“卿輩意亦復(fù)易敗耳!”——你們這幾個雅士的興致也未免太容易被人敗壞了吧!可是若我不來,你們也都成了俗物,而我一來,你們所有的人都不俗了!
  “吝嗇鬼”王戎或許真可稱得上是“竹林俗物”,但這“俗物”自有其不俗之處。紅花綠葉,互相映襯,方顯“竹林”之美景天成。
  詠曰:
  嵇山亭前說嵇康,
  百家?guī)r內(nèi)竹林藏。
  領(lǐng)袖群倫中散事,
  七賢曾否聚山陽?
 
【嵇康任氣有俠名】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濤浪滔天紅塵俗事知多少……”在噫嘻的感嘆聲中,我們送走了“鬼才”黃霑。他雖然走了,卻留下一曲慷慨蒼涼的《笑傲江湖》供后人傳唱。
  有了俠客聶政的拼死刺韓,才有了千古名曲《廣陵散》;有了嵇康的臨刑索彈,才使《廣陵散》名聲大震;有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的“演義”,才使《廣陵散》成了《笑傲江湖》之曲;最終在“鬼才”黃霑的再次釋讀下,一般人眼中的《廣陵散》便成了“滄海一聲笑”。
  貫穿嵇康一生的,是一種豪邁不羈的俠義精神。他的仗劍出游,他的“性絕巧”,他的“善煅”,他的“尚奇任俠”,都讓我覺得嵇康身上時時有俠客的影子閃動。也或許仗義執(zhí)言便是一種俠行,而在某些時候,僅僅是直言的仗義,就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
  南朝的劉勰評論說,嵇叔夜“直性狹中”(性格直率)、“遇事便發(fā)”,這就是“俊(竣)俠”;阮嗣宗“外坦蕩而內(nèi)淳至”,這就是“俶儻”(舒朗大氣)。嵇康的傲氣傲骨、嵇康的憤世嫉俗、嵇康的孤獨(dú)寂寥、嵇康的犀利筆鋒……這一切的一切,便構(gòu)筑起一種“俠士精神”。正是這種“任氣使性”,成就了嵇康一生的俠名。
 
【魏晉名士多遭變】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專權(quán),而“匹夫抗憤、處士橫議”,于是發(fā)生了震驚當(dāng)時也震驚歷史的兩次“黨錮之禍”。士人作為群體遭到鎮(zhèn)壓。第一次黨禁,二百多黨人被抓,遣歸鄉(xiāng)里,終生不得入仕。第二次黨禁,黨人死者百余人,受牽連者六七百人。
  其后,董卓先廢漢少帝又殺漢少帝,接著袁紹做了盟主,欲立劉虞為帝,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子曹丕威逼漢獻(xiàn)帝“禪位”之后,沒過多久司馬懿就發(fā)動了高平陵政變,將曹爽、何晏等人處死,至司馬昭重演“禪讓”鬧劇,西晉中又有“八王之亂”——如果知識分子沒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死幾乎是必然的,“晉世不文”也許最能說明當(dāng)時的黑暗。
  《晉書·阮籍傳》曰:“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據(jù)史載,這一時期被殺的大名士有:孔融、楊修、桓范、何晏、夏侯玄、嵇康、呂安、王衍、張華、潘岳、陸機(jī)、郭璞……
  細(xì)究起來,理由甚至很荒謬,可這也應(yīng)該是歷史的必然。每一次經(jīng)過群雄紛戰(zhàn)后建立起的統(tǒng)一王朝,知識分子都會面臨一場浩劫。特別是司馬氏篡逆濫殺,既誅異黨,復(fù)殺名士。史稱,由于司馬集團(tuán)大肆殺戮,使天下“名士減半”。在其濫殺之際,竹林之人如山濤、王戎等皆投身司馬集團(tuán),阮籍也不得不出仕為官。
 
【政爭導(dǎo)士止清談】
  
    抗?fàn)幰淮未问。睦砘\罩士林。隨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的崩潰,士人們思想信仰發(fā)生了動搖,儒學(xué)的獨(dú)尊地位受到懷疑,思想的多元化出現(xiàn)了。
  按照《晉書》的說法,魏晉是一個“學(xué)者以老莊為宗力黜六經(jīng)”的時代,是一個“談?wù)咭蕴撌帪楸娑v名檢”的時代,是一個“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jié)信”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物是那么地與儒學(xué)正統(tǒng)格格不入,恢弘飄渺、頹然傲世者被尊為名士,而繼承孔子衣缽者則被視為虛偽。
  莊子把那些不合于世俗而合于自然的人稱為“畸人”,并稱“天之小人,世之君子;天之君子,世之小人”(《大宗師》),把世俗與自然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完全顛倒。阮籍則在《大人先生傳》里將世俗的“君子”貶到虱子的地位,說他們“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褲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嵇康就罵得更為直白,他極端厭惡世間所謂“君子”的一切,他說他視學(xué)堂為太平間,視誦讀為鬼話,視六經(jīng)為垃圾,視仁義為腐臭??匆谎劢?jīng)書眼睛就會害病,學(xué)一下禮儀就會得駝背,穿上禮服就會筋骨扭轉(zhuǎn),談起禮典就會牙齒爛掉——這是很恐怖的,仿佛六經(jīng)的毒害比之鶴頂紅更為竣烈,比之鴉片更為殘忍——于是“兼而棄之,與萬物為更始”。
  思想選擇的最終結(jié)果,使玄學(xué)替代了經(jīng)學(xué)。而在生活態(tài)度上,士人們不再恪守儒家的禮制名教,世風(fēng)的變化最終反映在生活情趣與生活態(tài)度上。正統(tǒng)思想失去約束力,人們的生活追求也更加豐富,更重性情,更具個性。士人們開始重新認(rèn)識人生的價值,他們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強(qiáng)烈地感受到光陰易逝、日月如梭、人生坎坷、生命短促。即使像曹操這樣的一代英雄,對人生也充滿感慨,“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之類,寫來竟是如此地慷慨悲涼。
  玄學(xué)發(fā)展到最后,但凡世族之人,皆以清談、服食、放縱、任情為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每天香茗數(shù)盞、美酒盈樽、口談玄奧、言如珠璣、輕裘緩帶、寬衣著體、手執(zhí)麈尾、不鞋而屐,看起來很飄逸的樣子,這已成為名士的必備行頭和特征。而清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評人物臧否、論名教自然、談本末有無、味體用之辨等等。這種生活很類似近代的小資,卻遠(yuǎn)比小資可愛。小資缺了點(diǎn)兒思想,多了點(diǎn)兒造作,而魏晉的人物卻多了幾分率真,多了幾分空靈。
  魏晉玄學(xué)的創(chuàng)立者,應(yīng)該首推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當(dāng)時談玄,何晏(時為吏部尚書)因其政治地位成為核心,但在理論上,最出色的則是王弼。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稱,只要談玄的時候王弼出現(xiàn),其勝者必是王弼,何晏對王弼則心服口服。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王弼因癘疾而死時,年僅23歲??梢哉f,王弼是思想史上的李賀。而王弼正是山陽高平人,因此我很懷疑,嵇康之所以移居山陽,可能也是為了追尋王弼之道。若謂嵇康“追隨”被貶山陽的漢獻(xiàn)帝而來,實屬無稽。“竹林”中的嵇康、阮籍,可稱是王弼思想的嫡傳者。
 
【嵇康何由免罹難】
  
    “竹林七賢”在百家?guī)r的隱居活動,隨著嵇康于景元三年(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所殺而結(jié)束。據(jù)《三國志》記載:“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既好老莊,復(fù)尚奇任俠,焉得無禍?
  嵇康在蘇門山中遇隱士孫登,并隨其云游,希望能夠得到指教,孫登始終默然。嵇康出山前問孫登:“先生真的不想對我說些什么?”孫登這時才說:“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你才識超絕而性情剛烈,怎么可能幸免于難?一語中的,嵇康不由黯然神傷。隱逸本非所愿,云游三年之后,嵇康仍舊還歸山陽,打鐵自娛。
  景元一年(公元261年),司馬昭殺了曹髦。為逃脫弒君的罪名,司馬昭很想取得輿論支持。第二年,司馬昭指派“七賢”中的山濤出面拉攏嵇康。山濤薦嵇康代替吏部侍郎,嵇康得到消息后,在憤怒中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拒絕司馬氏給予的官職。
  嵇康的行為實在有些讓人瞠目結(jié)舌。莊子拒絕楚相的官職時還委婉地打了一個比方,說自己只是一只喜歡在爛泥里搖尾巴的烏龜,嵇康卻特意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詳說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又說自己去做官,就是手拿屠刀,“漫之膻腥”。這種敏感與高姿態(tài)當(dāng)然深深地刺痛了當(dāng)時的實際統(tǒng)治者——司馬昭。
  對于嵇康的死,莊子早就明白指出此種性格的結(jié)局,所以他在回答如何立身的時候說:“吾將處材與不材之間。”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但不管是在“竹林”的嵇康、阮籍身上,甚或于莊子自身,根本就不適用。原因很簡單,三者在明白這一道理的時候,都已名聲斐然,想介于“材與不材之間”已經(jīng)遲了。在僭主頗多的戰(zhàn)國,莊子可以輕松地拒絕楚國的聘書,而在霸權(quán)獨(dú)攬的魏晉,嵇康們則別無選擇。
  司馬昭得知嵇康拒絕出山做官,又說什么“非湯武而薄周孔”,勃然大怒——司馬氏父子擅立皇帝,皆以周公攝政自居,司馬昭還想實行“湯武革命”,改朝換代。嵇康這樣的話隱含攻擊,捅到了他的“痛處”,使他對嵇康恨之入骨。
  鐘會實在是個小人,他與嵇康之死有莫大的關(guān)系。他甚至曾多次構(gòu)陷阮籍——《晉書》載:“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阮籍),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而阮籍最終都通過“酣醉”而得免。
  在鐘會沒有成名前,曾寫了一本書想讓嵇康看。他知道嵇康高傲,怕嵇康當(dāng)面難堪,既躍躍欲試又猶豫不決,既卑怯又想賣弄,就遠(yuǎn)遠(yuǎn)將自己的書拋進(jìn)嵇康院內(nèi),趕緊離開,冀望嵇康能夠賞識。成名之后,他覺得可以在大名士嵇康面前露露臉,就帶著大批車馬隨從拜訪嵇康。
  嵇康正在柳樹下打鐵,向秀在一旁拉風(fēng)箱,見鐘會來了,嵇康旁若無人,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叮叮當(dāng)當(dāng),只管打鐵。
  魯迅先生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連眼珠也不轉(zhuǎn)過去一些。
  僵持,還是僵持,鐘會面帶怒容撥馬便走。此時嵇康卻發(fā)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雖懊喪失望,腦筋轉(zhuǎn)得倒挺快,對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本是兩句充滿禪意的問答,但在這種情況下,卻絲毫沒有高妙的感覺。嵇康的話里隱含著高傲與鄙視,鐘會的話里充滿了憤恨和惱怒,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此鐘會恨透了嵇康。
 
【司馬屠刀漫腥膻】
  
    景元三年(公元263年),一個案件把嵇康牽扯進(jìn)來。
  嵇康的朋友呂安有個哥哥叫呂巽,人面獸心,見呂安的妻子長得美麗,就生了邪念,用酒把呂安的妻子灌醉后奸污了。呂安之妻羞愧難當(dāng),自縊而亡。呂安回家后,從仆婦口中得知真情后,雖極其痛恨呂巽的禽獸之行,但礙于一母同胞的情面,只好隱忍不發(fā),僅將事情告訴了嵇康。誰知呂巽做賊心虛,總覺得有把柄在呂安的手里,對自己不利。于是就采取惡人先告狀的手段,向司馬昭誣告呂安,說呂安對母親不孝。
  當(dāng)時,司馬昭正在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而呂巽又是他跟前的紅人。因此他下令將呂安抓起來。呂安不服,把呂巽的丑事揭發(fā)出來,并引嵇康為證。嵇康義不負(fù)心,保明此事。司馬昭不聽呂安的辯解,將他判處徒刑,流放到邊遠(yuǎn)地區(qū)。嵇康對呂巽的做法十分憤恨,一氣之下就又寫下了《與呂巽絕交書》。不久,呂安在途中寫給嵇康的書信也被截獲。司馬昭以信中有不滿之詞為由,又將呂安收拘,同時下令逮捕嵇康。
  嵇康在監(jiān)獄中思緒萬千,懷著復(fù)雜的心情,寫下了《幽憤詩》。他在詩中回憶幼年的生活,說自己早年養(yǎng)下了任性的脾氣,長大后,心地善良而不能識別好人壞人。他對自己無辜遭受陷害表示抗議,認(rèn)為自己雖然被捕,但是在道義上還是正直光明的。嵇康未料到自己會有殺身之禍,所以在詩的結(jié)尾說,自己一旦脫離困境就將遠(yuǎn)離塵世,“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詠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
  此時鐘會立意報復(fù)嵇康,力勸司馬昭殺掉他。他說:“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康為慮耳。”又說:“當(dāng)年毌丘儉起兵時,嵇康就打算響應(yīng),只是山濤勸說數(shù)次作罷。過去齊國殺華士,魯國殺少正卯,都是由于他們害時亂教?,F(xiàn)在嵇康和呂安言語放蕩,攻擊經(jīng)典,應(yīng)該借此機(jī)會殺掉他們,以淳風(fēng)俗。”于是司馬昭下令判處嵇康死刑。3000名太學(xué)生聯(lián)名上書,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求他到太學(xué)去做老師。救援活動反而使司馬昭下定決心除掉嵇康。
  在“時不我與”之時,不具慧眼,“好善暗人(呂巽)”,最終在主上憤其才情、小人進(jìn)獻(xiàn)讒言、不肯屈己之志、懷抱全生之念中,嵇康赴難刑場,“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曲《廣陵散》,慷慨悲壯,哀慟人心,終成“千古絕唱”。
  循著或簡或繁的文字,我可以聽到竹林間不羈的長嘯聲中所伴隨的生命悲苦;聽到百家?guī)r那棵大柳樹下鼓風(fēng)煅鐵聲中所挾的憤激孤傲……而這一切的一切,不過如嵇康臨刑撫奏《廣陵散》的琴聲,在人們耳畔戛然而止后余下的淡淡回味。
  面對嵇康,除了體味,我?guī)缀鯚o可言說。
  玄風(fēng)散盡,琴音空落——嵇康所謂“《廣陵散》于今絕矣”的悵然悲壯凝固了一段歷史,也將他的生命凝固成幾張泛黃的故紙……
  詠曰:
  魏晉名士多遭變,
  政爭導(dǎo)士止清談。
  嵇康何由免罹難,
  司馬屠刀漫腥膻。
 
【山公自有長者風(fēng)】
 
  說到山濤,不能不說到嵇康和他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作為一代名士,似乎名氣遠(yuǎn)不如其他幾位,尤其是嵇康廣為流布的傳世之作《與山巨源絕交書》,更是將山濤歸結(jié)為“嗜臭腐”之流。甚至很多后人,只是從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里知道了“山巨源”這么個人。山濤不想干“組織部長”了,辭職之前想舉嵇康代之,不想嵇康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明確拒絕山濤的舉薦。在文中,嵇康似乎覺得單單拒絕意思還不夠,又將山濤引經(jīng)據(jù)典、淋漓盡致地臭罵與貶損了一通。
  山濤與嵇康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這篇使山濤聲名狼藉千年的文章,是嵇康的本意嗎?
 
【山氏祠門釘幾顆】
  
    2004年11月13日上午,記者驅(qū)車趕往武陟縣大虹橋鄉(xiāng)小虹村,去探訪那里的山濤廟(祠)與山濤冢。
  未去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大虹與小虹之“虹”字,字同音不同,大虹讀為虹,小虹讀曰絳。所謂虹橋,即拱橋也。至村內(nèi)則人謂大小虹橋皆為禹時所建,年代久遠(yuǎn),無史可稽,其人姑妄說之,我也就姑妄聽之了。
  村雖小,而有奇異之處。未入村門,就見兩個土筑寨墻環(huán)繞村外而交于中道。據(jù)村民們講,這里以前頗有盜匪,且連年水患,故筑此長堤防水防盜。寨外不遠(yuǎn)即是沁河,河又有堤,堤外就是黃河河道。之所以此地古稱河內(nèi),就是因為它位于黃河河道之內(nèi)。
  村內(nèi)又分東西,在東西小虹之間有小虹學(xué)校,是即山濤之廟。
  說是山濤廟,實際上是山氏祠堂。
  學(xué)校不大,坐北朝南。因為是周六,學(xué)生們沒有上課,顯得有些冷清。
  校內(nèi)共有三排房,第一、第二排是教室和辦公室,最后一排則是隆壽寺與山濤廟。說是一排房,實際上兩邊各自僅有三間房加上一個小尾房,左邊是山濤廟,右邊是隆壽寺。
  山濤廟中空空蕩蕩,除香案、蒲團(tuán)之外,僅有舊箱子一只。香案上擺有山濤的牌位,墻上貼著一幅山濤畫像,看起來畏畏縮縮,沒有一點(diǎn)大人物的氣勢。
  在山濤廟后的學(xué)校操場上,孤零零立著一個冢頭,冢前有清代所立墓碑,除“晉侍中吏部尚書山公之墓”外,亦無碑文。村中的老人指著離墓不遠(yuǎn)的一片垃圾堆對我說,今年四五月份這里有人盜墓,從垃圾堆的地方向下挖了十幾米深,后來給填上了,也不知道挖出什么東西沒有。
  據(jù)村民講,以前的山濤廟(祠)形制極大,村口有大型石牌坊,入村的道路兩旁有石人石馬,以此為中軸線,自山濤父山曜墓而下,前后有古墓十二座,僅山濤冢就有方圓五畝之多。我在小虹村的大隊部門墻上,看到一塊塊的石碑被砌入其中,很多屋子的墻基,都是用一塊塊石碑壘成,據(jù)村民們說,這些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之后的遺存。大批的石碑都被砸碎了,剩下來比較完整的全都做成了“墻磚”。
  對比如今的山濤墓,一抔黃土,早已沒了昔日氣象。斯人已杳,輝煌不再。
  臨行之時,我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在民國以前,辨別一個人是否懷慶府人的標(biāo)志,就是他要知道山氏祠堂大門上有幾顆釘。具體的數(shù)目已經(jīng)不清楚了,只是約略比正常的應(yīng)該少一顆。我猜應(yīng)該是八顆。
 
【巨源慧眼識才多】
  
    山濤(205-283),字巨源,西晉河內(nèi)懷(今河南武陟縣)人。他少年孤苦,家境貧寒,但是潛心學(xué)習(xí),“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每隱身自晦”,與嵇康、阮籍等交游,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山濤從小發(fā)奮讀書,立志要躋身仕途。
  從這點(diǎn)上看,我覺得山濤特別像儒家的孔門弟子,與“竹林”中其他幾位豪邁曠放的氣魄并不相合。我猜想,“七賢”中之所以有這樣一個人,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的年長,可做“竹林”的“和事佬”?!稌x書》中曾說,司馬昭手下有三位干臣,一是鐘會,一是裴秀,一是山濤。裴秀與鐘會爭權(quán)奪利,互不相讓,而山濤則能平心靜氣地處于二人之間,使各得其所,鐘、裴二人對山濤也不怨恨。除此之外,他在朝內(nèi)還多次調(diào)停黨派之爭,奉行的完全是中立立場。“竹林”諸人雖氣性相合,但同樣也需要這樣一個“穿針引線”的人。
  山濤是個真才子。雖然他的著作流傳下來的不多,《晉書》載“有集十卷,亡佚”,不過他的才氣是公認(rèn)的。同為“七賢”的王戎評價說,山濤氣度“如璞玉渾金”,大家都?xì)J敬他的才干,認(rèn)為他能成大器。西晉名士、宰相王衍對山濤的評價也很高,他說:“此人初不肯以談自居,然不讀老、莊,時聞其詠,往往與其旨合。”
  山濤是個識時務(wù)的人。他的仕途履歷也反映了這個特點(diǎn),他40歲的時候開始正式入仕,不久就做到了河南從事的官職,很有大器晚成的風(fēng)度,此后時隱時仕將近40年。作為一代名士,山濤在政治上有所取有所去,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做的。他開始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quán),就選擇隱居不問事務(wù)。等司馬一族執(zhí)政后,被舉秀才,從此官運(yùn)一路亨通,先是任郎中,后平叛鐘會于蜀地作亂有功,晉爵晉公。
  山濤一直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等司馬炎代魏稱帝后,任命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晉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官是越做越大,權(quán)力也越來越大。后來也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無奈皇帝不許,且又升他的官,加司徒。然而山濤官場幾十年,自己年齡也大了,實在是厭倦了,去心已決,所以反復(fù)上表苦辭,終于得以平安歸家。后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去世,時年79歲。
  山濤對政治軍事局勢有非常準(zhǔn)確清醒的認(rèn)識,在君臣聚會時極力主張自己的觀點(diǎn)。后來的局勢,果然未出山濤所料。據(jù)《世說新語·識鑒》中記載,晉宣武帝希望能夠刀兵入庫,馬放南山。山濤認(rèn)為時局不穩(wěn),因此不得輕視軍備,“因與諸尚書言孫、吳用兵本意”,滿座皆服,都說山濤此論“乃天下名言”。后來終因“諸王驕汰”,寇匪叢生,“郡國多以無備,不能制服,遂漸熾盛,皆如公言”。西晉名士、宰相王衍曾感嘆道:山濤所論,與道暗合。
  山濤與司馬懿有親戚關(guān)系,司馬懿的夫人是他的表姑。任河南從事以后,山濤經(jīng)常去看望他的表姑。此時他發(fā)現(xiàn),司馬懿并非真病,更不是老糊涂,頓感時勢險惡。一天夜里,他和同僚石鑒同宿一室。半夜里,山濤忽然驚起,越想越怕,就推醒石鑒說:“現(xiàn)在是何等形勢,你居然還能這樣酣然入睡?”石鑒說:“他們只管爭斗,你操什么心?”山濤心中嘆息,連夜起身,避地隱居去也。他已經(jīng)深切感受到司馬懿與曹爽間斗爭的殘酷,所以選擇了明哲保身的方法,逃出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
  所有這些,都說明山濤仕途坦蕩是有雄才大略做基礎(chǔ)的。
  山濤是個忠于愛情的人,這在那個時代比較少見。起先家里窮得厲害,山濤囑咐夫人韓氏說要對自己的丈夫有信心——“忍饑寒,我后當(dāng)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等到果真位高權(quán)重、高官厚祿到手,他依然是“糟糠之妻不下堂”,堅持不娶小老婆。
  不過他的夫人也確實是個女中丈夫,非常有眼力有見識?!妒勒f新語》里說:韓氏覺得山濤跟嵇康與阮籍的交往和一般人不一樣,山濤對她說:“結(jié)識的人中當(dāng)年之內(nèi)就可以成為朋友,只有嵇康與阮籍這兩個人。”韓氏說:“我想偷偷看看你的這兩位朋友。”后來某天,嵇康、阮籍來看望山濤。韓氏勸說山濤留他們在家中住下,并準(zhǔn)備了酒菜供他們晚上食用。這天晚上,韓氏從墻洞里觀看他們?nèi)孙嬀茣痴?,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都忘了離去。
  后來山濤進(jìn)屋里說:“我的這兩位朋友怎么樣?”韓氏說:“你的才能不及他們二人。正應(yīng)當(dāng)很好地向他們學(xué)習(xí)啊。”山濤說:“我的這兩位朋友也認(rèn)為我的為人、才干,遠(yuǎn)遠(yuǎn)值得他們效法的。”所謂“妻賢夫禍少”,山夫人安得貧、耐得富,是個非常有見識的女人,山濤一生的功績,一定與山夫人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山濤還很謹(jǐn)慎,生活儉約,為時論所崇仰。他對朝廷的少量財物賞賜一向不患得患失,因此世人也評論他不貪財貨,認(rèn)為他很有分寸。
  
      山濤曾仕至“組織部長”(吏部尚書),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余人”。因此《晉書》有“山叟知材”的結(jié)論。不過山濤舉薦人才方法也不專權(quán)武斷,而是“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山濤看人很準(zhǔn),所提拔的都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他雖然只是臣子,但是卻能在“唯用陸亮,是詔所用”的時候“爭之不從”,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結(jié)果證明“亮亦尋為賄敗”。
  在山濤做官期間,皇帝一直是信任有加,還力排輕浮嫉恨之言,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據(jù)《晉書》記載:山濤十幾年間任選官兩次,每次一有官缺,山濤就擬定備選官員數(shù)人,遂皇帝之意選用。所以皇帝所選的有時并不是第一個被推薦的人,所以眾人就責(zé)備山濤選官不夠慎重。有人甚至向皇帝進(jìn)言,說山濤不具備選官的能力,皇帝對讒言不以為意,山濤也行之自若,往往一年之后,大家才看出所薦官員的能力,大家這才服氣。從這些記載來看,山濤是個很明智的人。當(dāng)然,山濤從政,也非常盡職盡責(zé)、忠心耿耿,處理政務(wù)水平又高,因此皇帝舍不得叫他退休,一直留他干到77歲,實在留不住了,才放他回家。
 
【托孤之誼孰相若】
  
     回頭再來說山濤與嵇康的關(guān)系。山濤長嵇康20歲,與嵇康、阮籍頭一回見面,他們的友誼就已經(jīng)達(dá)到了非常契合的地步,并且這段友誼也得到了山夫人韓氏的嘉許,評價非常高。山濤對嵇康極其欣賞,說:“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dú)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后來山濤步入仕途,邀約嵇康出仕,而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并將山濤貶損了個一塌糊涂,但嵇康臨受誅前卻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山濤。據(jù)《晉書》載:“康后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托孤之誼,豈是一般人情交往所能達(dá)到的?而且山濤后來也果然不負(fù)所托,在嵇康被殺后20年,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他告訴嵇紹說:“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人乎!”
  20年過去了,山濤對朋友嵇康的思念仍然是那么深厚,可見山濤和嵇康的友誼,是從來都未曾中斷過的。還有,嵇康的絕交書公布天下之后,山濤毫無反應(yīng),一直保持緘默,這固然也可以理解為山濤性情深沉,但是更能理解成一份心知肚明的默契。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rèn)為,嵇康以痛罵來對故友言明自己歸隱的想法,同時又為了保全山濤,決意用“絕交”表明心跡。他并非真想與山濤絕交,但他深知政治斗爭的復(fù)雜險惡,他在表明自己是如何糟糕、如何不適合做官的同時,也在為好朋友山濤脫卻干系。在這點(diǎn)上,山、嵇各有所領(lǐng)會,他們是真正的互相理解,他們才是真正的朋友互救。他們的交流不是用語言,而是用心,他們的心靈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深深契合。
  為了這份友誼,山濤幾乎承擔(dān)了千百年的鄙夷與尷尬,卻沒有過半句的辯解,他千百年的無聲使嵇康不再孤獨(dú)。
  當(dāng)我讀書到此,不禁感慨萬分,凄然淚下。
  詠曰:
  山氏祠門釘幾顆,
  不讀老莊與道合。
  巨源慧眼識才多,
  托孤之誼孰相若。

                                                                         (待續(x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