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小學教育學考點與要點歸納

 昵稱5174624 2010-12-19
小學教育學考點與要點歸納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復習提要
本章概括地介紹了教育和教育學的發(fā)展過程、不同時期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識點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2.學校教育制度
(1)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fā)展
正規(guī)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tǒng)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發(fā)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與社會同一的人類早期教育,終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隨之頒布的全國統(tǒng)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中國近代系統(tǒng)完備的學制系統(tǒng)產生于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
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2)現(xiàn)代教育制度發(fā)展的趨勢
①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②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fā)展;
④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⑤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3.古代中國教育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西周以后,學校教育制度已經比較完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形成了六藝教育,即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
隋唐以后盛行科舉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guī)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4.20世紀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進入20世紀以后,教育在數量上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義務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受到普遍重視,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現(xiàn)出國家主義的特征。
二次大戰(zhàn)以后,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xiàn)代化
5.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鬃雍茏⒅睾筇斓慕逃ぷ鳎鲝?#8220;有教無類”,大力創(chuàng)辦私學,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重視因材施教。他很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習與行動相結合。
先秦時期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注重使用技術的傳習。
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戰(zhàn)國后期,《學記》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秾W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主張啟發(fā)式教學,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循序漸進。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在西方,教育學的思想來源,以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
蘇格拉底以問答法著名。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叫定義,第三步叫助產術。
柏拉圖把人分成三種集團或等級:哲學家、軍人、勞動者。他認為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以培養(yǎng)未來的統(tǒng)治者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正義國家的工具。其代表作為《理想國》。
亞里士多德稟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學》。
6.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紐斯??涿兰~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學論》中。
(2)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
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為標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在教學上,他強調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②杜威與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教育和教育學發(fā)展歷程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們的主要思想,理解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趨勢和20世紀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小學教育
復習提要
本章簡要地介紹了我國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歷史,詳細地闡述了義務教育的意義、法律保證以及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的地位,并論述小學教育的目的和素質教育,。
知識點梳理
1.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發(fā)展
小學教育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第一個階段的教育,也稱初等教育,教育對象一般為6歲~12歲的兒童。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對全體公民實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
(1)我國古代的小學教育
我國的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
(2)我國近現(xiàn)代的小學教育
1878年,張煥綸所創(chuàng)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的小班,是近代小學的開端。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guī)定設初等小學堂,并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1840年以后,我國的小學教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發(fā)展變化的基本特征是: .
①逐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為普通教育、義務教育的性質。
②學制改革逐漸向世界其他國家靠近,采用修業(yè)年限為6年的“4—2”學制。
③逐步明確小學教育是為培養(yǎng)合格公民打基礎的教育。
④從小學堂到小學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兩類。
(3)建國以后的小學教育
建國之后,從1986年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
2.義務教育
(1)義務教育的概念
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國家或地區(qū)又稱強迫教育、公民教育。
(2)義務教育的意義
①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又會不斷促進國家經濟的發(fā)展。
②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現(xiàn)代文明的水平,又會促進現(xiàn)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又可以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意識。
(3)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
3.《義務教育法》的基本內容與實施
《義務教育法》共18條,對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實施對象及年限、學制、管理體制、辦學條件、各方應履行的責任與義務等方面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
(1)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
(2)義務教育的實施對象及年限
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均為適齡義務教育學生;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兒童的入學年齡可推遲到7周歲;我國義務教育的年限為9年。
(3)義務教育的學制
“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我國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九年一貫制”。
(4)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
我國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
4.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
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普及性、基礎性、強制性。
5.教育目的的意義
教育目的是人們對教育活動的一種設計。小學教育目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在小學中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 小學教育目的是小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貫穿于小學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它具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和評價作用。
6.制定小學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3)人們的教育理想
7.我國小學教育目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fā)展
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8.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義務教育的基本內容,理解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和小學教育的目的,難點是理解素質教育以及素質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關系。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fā)展
復習提要
本章概述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動因和一般規(guī)律、影響身心發(fā)展的因素及作用,著重論述了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
知識點梳理
1.身心發(fā)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發(fā)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fā)展,包括身高體重的增加,骨骼構造的變化,神經組織的變化等。二是心理的發(fā)展,包括認知和意向兩方面的發(fā)展,認知的發(fā)展指感知、記憶、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意向的發(fā)展.指需要、興趣、情感、意志等的發(fā)展。
2.身心發(fā)展的動因
(1)內發(fā)論
內發(fā)論者一般強凋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fā)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孟子是中國古代內發(fā)論的代表。
(2)外鑠論
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fā)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huán)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我國古代的茍子、英國哲學家洛克、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都是外鑠論的代表人物。外鑠論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價值,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學習。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fā)展足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等等)與外部環(huán)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fā)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等)在個體活動巾產生作用的結果。
3.身心發(fā)展的一一般規(guī)律
(1)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 (2)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3)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學家提出了發(fā)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
(4)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fā)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得到部分補償。
(5)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
4.影響身心發(fā)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遺傳及其作用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這些生理特點也叫遺傳素質。遺傳是個體發(fā)展的物質前提。它的作用表現(xiàn)在:
①遺傳素質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②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③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及階段
④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fā)展提供物質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fā)展
(2)環(huán)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fā)展。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兩個方面。人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
環(huán)境對人的作用表現(xiàn)在:
①環(huán)境使遺傳提供的發(fā)展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
②環(huán)境決定人的發(fā)展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 ‘
(3)學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原因是: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
Ⅱ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Ⅲ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各種因素
②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fā)展上的獨特功能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作出社會性規(guī)范
Ⅱ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特殊功能
Ⅲ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Ⅳ學校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個性的功能 .
(4)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
個體的實踐活動是個體發(fā)展得以實現(xiàn),從潛在的可能狀態(tài)轉向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決定性因素。個體的實踐活動體系中第一層次的活動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最基本的是認知活動。第三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是人與環(huán)境之間最富有能動性的交換活動,是一種能量的交換,體現(xiàn)了人的主動選擇。
5.童年期兒童發(fā)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兒童生理發(fā)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與平衡的時期,身高、體重、肌肉的強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長都相當均勻。
(2)童年期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征
①觀察。教師應引導兒童從觀察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fā)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
②注意。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不斷發(fā)展,需要教師及時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記憶。小學生記憶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記憶。要注意運用直觀教學,使記憶系統(tǒng)化。
④思維。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
⑤情感。小學生的道德感比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
⑥自我意識。小學低年級兒童獨立評價自己的能力相對較差,中年級開始逐步學會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加以比較來評價自己的行為。
(3)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征
①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
②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夸獎
③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而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
④對學習結果的重視程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強
6.小學教育的特殊任務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根本任務就是打好基礎,即要求學好語文、數學,打好讀、寫、算的基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使小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自己的手和腦,運用自己的智慧與體力,為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公民打下基礎,為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相關概念,理解兒童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影響因素和作用以及小學教育的特殊任務,難點是運用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理論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章 學生與教師
復習提要
本章介紹了學生的本質屬性、社會地位以及教師的人格特征、職業(yè)性質與特點、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的條件,論述了學生與教師在教學、人格和社會道德上的相互關系。
知識點梳理
1.學生的本質屬性
(1)學生是具有發(fā)展?jié)撃芎桶l(fā)展需要的人
學生是能動的主體,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價值。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具有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發(fā)展的需要。
(2)學生是教育的對象
學生的發(fā)展性與學生的不成熟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因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學校和教師才大有可為。
學生學習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學習。
2.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中小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中等或初等學?;蚪逃龣C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領域中,中小學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如身心健康權、隱私權、受教育權等,并受到學校的特殊保護;作為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中小學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公正評價權、物質幫助權等。當然,學生負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義務。
3.少年兒童的合法權利
(1)學生的受教育權
學生的受教育權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權、學習權和公正評價權。
(2)學生的人身權
國家除了對未成年學生的人身權進行一般保護外,還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進行特殊保護,并要求教師、學校、家庭、社會盡到特殊的保護責任。
為了保障學生的人身權,學校和教師的職責是:
第一,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
第二,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學校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共同做好校舍維護和防護工作。
第四,對侵害學生各項人身權的行為應積極予以勸阻、制止或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4.學生的義務
一是遵守法律、法規(guī)。
二是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三是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
四是遵守所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
5.教師職業(yè)的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規(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第一次從法律上確認了教師的社會地位的專業(yè)性。
教師職業(yè)是一種專門職業(yè),教師是專業(yè)人員。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yè)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yè)。
6.教師職業(yè)的特點
(1)傳道者角色;(2)授業(yè)、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與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7.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的條件
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當代教師質量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要具有學科知識素養(yǎng)、廣泛的文化素養(yǎng)、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的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包括:
(1)敬業(yè)。敬業(yè)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第一要素。
(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學生觀、教育質量觀。
(3)掌握教育理論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8.教師的人格特征
教師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師個性的品質特征,良好的個性品質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一名稱職的教師或優(yōu)秀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人格特征:情緒穩(wěn)定,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堅定的意志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心胸開闊,兼容并包。
9.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tài)度。
(1)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①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②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③對學生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2)人格上的平等關系
①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②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3)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教師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又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學生的本質特點和教師的職業(yè)特點,理解學生的權利、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的內容和重要性,難點是運用師生關系的理論來分析在教學中如何促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第五章 課程
復習提要
本章介紹了課程的一般概念、類型和主要制約因素,分析了課程設計中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詳細論述了小學課程的性質、課程設計及發(fā)展趨勢。
知識點梳理
1.課程的一般概念
“課程”是指課業(yè)及其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問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一般指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而規(guī)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xiàn)為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學科課程標準)和教科書。
2.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具體的制約因素有: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4)課程理論
3.課程類型
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根據任務,可以把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根據課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課程可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經驗本位課程。
4.課程設計的概念
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前者主要解決依據培養(yǎng)目標設置哪些課程和如何設置這些課程的問題,涉及到基本的理論要求和不同形式的優(yōu)化組合;后者主要解決課程標準問題,這實際上即指課程計劃(或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5.課程計劃
(1)課程計劃的概念
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guī)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guī)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制定的。
(2)課程計劃的內容
①教學科目的設置②學科順序③課時分配④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3)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
一是保證實現(xiàn)教育目的與任務,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完整性。
二是依據科學的課程理論,處理好課程系統(tǒng)內部范疇的幾個基本關系,體現(xiàn)基礎性和多樣性。
三是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精簡課程,加強基礎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特長;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保證學科間的合理關系;注重統(tǒng)一性與靈活性、穩(wěn)定與變革相結合。
(4)課程計劃對學校和教師的指導意義
課程計劃體現(xiàn)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是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和其他活動的依據。
6.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即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guī)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教學大綱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的統(tǒng)一要求和具體規(guī)格,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7.教科書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根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
第一,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在內容上體現(xiàn)科學性與思想性。
第二,強調內容的基礎性。
第三,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學校的適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編排上,要做到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tǒng)一。
第五,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第六,教科書的編排要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8.我國小學課程
(1)小學階段課程的性質
小學階段的課程應體現(xiàn)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
(2)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①高度的科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統(tǒng)一
②要以實現(xiàn)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yǎng)目的為最終目的
③要適合小學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④貫徹幼兒、小學、初級中學課程銜接的原則
⑤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等等
(3)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①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
②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③加強彈性,體現(xiàn)課程的適應性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課程等相關概念,理解制約課程的因素和課程計劃、教科書編寫的原則,難點是結合小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分析如何合理安排小學課程。
第六章 教學(上)
復習提要
本章介紹了教學的概念、意義以及小學教學的任務,著重論述了教學過程的概念、特點和結構。
知識點梳理
1.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2.教學的意義
第一,教學是傳授系統(tǒng)知識、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學是進行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
第三,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3.小學教學的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3)發(fā)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yǎng)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4.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掌握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實現(xiàn)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個體的認識具有間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是教師領導下的認識,這是其特殊性。
5.教學過程的特點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2)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
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兩者統(tǒng)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中。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fā)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
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偏向,即單純傳授知識、忽視思想教育的偏向,脫離知識的傳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現(xiàn)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兩者的辯證關系,承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承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6.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教學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程式,且呈現(xiàn)多樣綜合的特點。
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中所要求實現(xiàn)的不同認識任務,可以劃分出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即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包括技能與各種認識能力)五個階段。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教學和教學過程的概念,理解教學的意義、任務以及教學過程的特點和結構,難點是運用教學過程的理論分析具體的教育現(xiàn)象。
第七章 教學(下)
復習提要
本章概述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概念,重點論述了小學的教學原則、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并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式方法作了介紹。
知識點梳理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guī)律而制定的對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2.我國目前小學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fā)展認識能力。
(2)啟發(fā)性原則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xiàn)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4)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5)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
(6)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3.教學方法
(1)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fā)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一是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二是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三是學生特點,四是教學時間、設備、條件,五是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我國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和練習法等。
4.教學組織形式
(1)概念和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在教學史上先后出現(xiàn)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2)班級授課制是我國現(xiàn)行的教學組織形式
①班級授課的優(yōu)點
一是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質量。
二是有利于大面積培養(yǎng)人才。
三是有利于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
四是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
課的類型即課的分類。根據教學的任務可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根據一節(jié)課所完成的任務的數量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根據使用的教學方法來分有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復習課等。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順序和時間分配。綜合課的結構一般包括:組織教學,復習過渡,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yè)。
5.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備課
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鉆研教材;②了解學生;③設計教法。
寫好三種計劃:①學期教學進度計劃;②單元計劃;③課時計劃,即教案。
(2)上課
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一堂好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正確的教學內容,恰當的教學方法,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和整潔的板書,有嚴密組織的教學過程。
6.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 。
(1)學生學業(yè)評價的概念
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謂學業(yè)評價,是指以國家的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徑,系統(tǒng)地收集學生在各門學科教學和自學的影響下認知行為上的變化信息和證據,并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學校通過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可以檢查教學的完成情況,從檢查中獲得反饋信息,可以用來指導和調節(jié)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從而改善教學,提高質量。
(2)學生學業(yè)評價的方法
①觀察法
②測驗法
測驗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難度與區(qū)分度。
常用的測驗有:論文式測驗、客觀性測驗、問題情境測驗和標準化測驗。
③調查法
④自我評價法
(3)學生學業(yè)評價的方式
常見的評價方式有考查和考試??疾榕c考試的結果一般都量化為分數顯示出來,常用的記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級制兩種。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相關概念,理解小學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中的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 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等內容,難點是能夠運用教學原則分析實際案例或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使用適當的方式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進行評價。
第八章 德育
復習提要
本章概述了小學德育的構成、意義、目標和內容,重點論述了小學德育過程的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
知識點梳理
1.德育和學校德育
德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則專指學校德育, 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對青少年學生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 的影響。
學校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活動,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歷史繼承性、全球性特征。小學 德育是針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所進行的教育活動。它具有鮮明的特點,表現(xiàn)為小學德育的基礎性和奠基性。
2.小學德育的構成
我國小學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構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又相互區(qū)別,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標,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兒童發(fā)展的定向性任務,而道德教育則是基礎,是關鍵,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為上的準備。
3.小學德育的意義
(1)小學德育是實現(xiàn)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
(2)小學德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小學德育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來保證
4.我國小學德育目標
小學德育目標是教育者依據教育目的,通過德育在兒童品德發(fā)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guī)格和要求,亦即小學德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
我國小學德育目標具體包括:
首先,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意識。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和道德評價能力。
再次,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5.小學德育的內容
小學德育內容是教育者依據小學德育目標所選擇的、用以形成兒童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
小學德育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6.小學德育過程
(1)概念及構成要素
小學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小學德育目標對兒童在品德發(fā)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應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對兒童的政治意識、思想觀點和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影響,并引導兒童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兒童品德發(fā)展的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的統(tǒng)一過程。
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德育過程中的各要素,通過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yǎng)的活動而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并在這種矛盾運動中推動受教育者的品德發(fā)生預期變化。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2)小學德育過程的特點
①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②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③德育過程是一個多種因素互動、反復且長期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④德育過程是一個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
7.我國中小學德育的主要原則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guī)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指導作用。
我國小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2)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它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協(xié)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fā)展。
(5)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8.德育的途徑
德育的途徑是指德育的實施渠道或形式。我國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多種,如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少先隊活動,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徑是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學校應全面利用各個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fā)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9.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yǎng)方式。
我國小學德育方法主要有:說服、榜樣、鍛煉、陶冶以及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掌握小學德育過程的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的具體內容和操作原理,難點是運用德育基本原理分析、解釋、說明并解決德育實踐中的有關問題。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復習提要
本章介紹了班主任的作用、職責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知識點梳理
1.班主任的歷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負責一個教學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教師。班主任產生于班級授課制。我國1862年在北京的京師同文館首先采用這一形式。20世紀初,全國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 .
(2)班主任是學校領導進行教導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課老師的協(xié)調者
(4)班主任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者
3.班主任的職責與任務
小學班主任的職責是對全班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fā)展全面負責。具體任務包括: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教育學生努力學習;指導學生課外、校外生活和活動;管理班集體,指導少先隊工作;協(xié)調各任課教師的工作。
4.小學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學班主任的常規(guī)工作
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內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學生、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建立學生檔案個別教育、班會活動、協(xié)調各種教育影響、操行評定、寫好工作計劃與總結。
(2)個別教育工作 ’
①先進生工作
在一個班中那些思想好、學習好、紀律好、勞動好、身體好的學生一般被稱作先進生。他們一般有如下心理特點:自尊好強,充滿自信;強烈的榮譽感;較強的超群愿望與競爭意識。先進生的教育,應做到:
Ⅰ嚴格要求,防止自滿Ⅱ不斷激勵,彌補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競爭Ⅳ發(fā)揮優(yōu)勢,全班進步 后進生通常指那些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成績暫時落后、不太守紀律的學生。后進生是一個相對概
念。后進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適度的自尊心、學習動機不強、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進生工作,在班主任的個別教育工作中處于首要地位。班主任應注意關心愛護后進生,尊重他
們的人格;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
(3)班會活動的組織
班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指導之下,一般由學生干部主持進行的全班性會務活動。班會有三個特點:集體性、自主性、針對性。班會一般有三類:常規(guī)班會、生活會和主題班會。
(4)班集體的培養(yǎng)
①班集體的特征
班集體必須具備四個基本特征:明確的共同目標,一定的組織結構,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②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在學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體對學生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③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yǎng)
任何一個班集體的形成,都會經歷組建、形成、發(fā)展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教育培養(yǎng)與類化的過程。
Ⅰ確定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Ⅱ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Ⅲ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Ⅳ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V培養(yǎng)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熟練掌握班主任的職責任務和主要工作內容,難點是運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闡述和解決班級中的實際問題。
第十章 課外活動
復習提要
本章簡要介紹了課外活動的含義與特點、任務與作用、內容和形式,論述了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
知識點梳理
1.課外活動的含義
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它是學生課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2.課外活動的特點
(1)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自愿選擇性
(2)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靈活多樣性
(3)學生在課外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
3.課外活動的任務與作用
課外活動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有其自身特點,有獨特的教育作用。
(1)充實學生的生活,擴大學生活動領域,密切學生與社會的聯(lián)系
(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學生的特長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造才能
4.課外活動的內容
課外活動范圍廣泛,形式多樣,按其性質可分為六類,即科技活動、學科活動、文學藝術活動、體育活動、社會活動、傳統(tǒng)的節(jié)假日活動。
5.課外活動的彤式
(1)群眾性活動
群眾性課外活動是組織多數或全體學生參加的一種帶有普及性質的活動。它包括:①報告和講座;②各種集會;③各種比賽;④參觀、訪問、調查、旅行;⑤社會公益活動。
(2)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主要包括學科小組、技術小組、藝術小組、體育小組。
(3)個人活動
個人活動是學生在課外進行單獨活動的形式。它往往與小組或群眾性活動相結合,由小組或班級分配任務,根據個人的興趣、才能,個別單獨地進行。
個人活動是課外活動的基礎,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特點,課外活動不可忽視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課外活動的形式和方法,根據時間長短,可分為長期性活動、短期性活動、臨時性活動;根據活動場地,可分為室內活動、室外活動、校外活動;根據活動機能分,可分為接受性活動、創(chuàng)造性活動、訓練性活動。
6.課外活動的指導
(1)開展好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②活動要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
(2)課外活動的組織對教師的要求
第一,教師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和興趣愛好。
第二,教師要對自己指導的活動領域有足夠的、超出于學生的了解。
第三,教師要調整與學生的關系。
第四,課外活動要求教師有比課堂教學更強的組織能力。
第五,教師還需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和認真記錄、總結自己所指導的課外活動,不斷提高活動質量。
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的重點是識記課外活動的含義、特點和作用,理解課外活動的內容、形式和基本要求,難點是運用相關理論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課外活動計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