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老北京城門解讀

 柱煒 2011-06-08



 
 

    老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甕城、箭樓、閘樓在內(nèi)的一組防御設(shè)施建筑,兼?zhèn)涑鋈胪ǖ篮蛯ν夥烙墓δ?。一般來說,城池的東、西、南、北四面都有城門。具體開多少座城門.則根據(jù)城市規(guī)模、城內(nèi)道路交通狀況和軍事戰(zhàn)略地位而定。
    城樓——城門的標志
    城樓也叫城門樓,由城臺、城樓和門洞口三部分構(gòu)成。城臺是基礎(chǔ)部分,與城墻相連,較之略高。門洞開在城臺上,其數(shù)量根據(jù)需要為1~5個不等。最早的門洞為圭角型,宋代以后發(fā)展為券門,明代北京城門就是券門。城樓建在城臺上,為兩層、五開間木結(jié)構(gòu)建筑(正陽門為七開問),第一層單檐,第二層重檐。城樓在甕城、閘樓、箭樓的包圍下,是城門防御系統(tǒng)的最后一環(huán),和主攻防守的箭樓不同,城樓的作用是標志城門的位置,觀察、控制進出人群。
    甕城——中國城池的專利
    甕城是建在城樓前的小城堡,與城樓左右墻體連為一體,其墻高、寬與城墻基本一致,平面形狀呈方形、梯形或半圓形。閘樓通常修在甕城的左拐角或右拐角處,其門洞與城樓的門洞不能相對直通,一般呈直角。這種在城門外修建甕城的做法是中國城池特有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
    箭樓——防御最前沿
    箭樓筑在甕城上,位置和城樓相對,其下城臺略高于甕城城墻。面闊七問,朝向城外的三面每層都辟有對外攻擊或放御用的箭窗,箭窗的數(shù)目少則數(shù)孔,多則十數(shù)孔。除正陽門箭樓外,其他箭樓的下部都不辟門洞。在防御戰(zhàn)中,箭樓站在整個城門防御系統(tǒng)的最前端,進攻火力集中于此,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炮轟北京時,正陽門和崇文門的箭樓都曾被嚴重破壞。
    閘樓——帶閘門的迷你箭樓
    閘樓是以甕城門洞為核心的建筑,三面都有箭窗,形似箭樓,只是規(guī)模較小。閘樓的門洞沒有門扇,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吊起或放下的千斤閘,控制機關(guān)設(shè)在閘樓內(nèi)。甕城上閘樓的位置或左或右,也有左右都有的。在北京城內(nèi)城,可以尋出這樣一個規(guī)律:相鄰的兩座城門,閘樓兩兩相對,當然也有例外,安定門的閘樓不在甕城西側(cè)與德勝門的閘樓相對,而是辟在了東側(cè)。
    甕城里的常駐民——廟
    北京城內(nèi)城九門的甕城內(nèi)都設(shè)有廟宇.正陽門內(nèi)有兩座廟——關(guān)帝廟和真武廟,其余基本上是每座甕城設(shè)一座關(guān)帝廟,蓋在甕城左側(cè)或右側(cè)的閘樓門處。德勝門和安定門例外,廟建在箭樓下面,廟門正對著城門洞口。外城城門一因資金不足而縮水
    北京的外城也叫南城、帽子城,與內(nèi)城城墻的南垣相接。外城有七座城門,由于財力不足,相對于內(nèi)城城門要簡陋、低矮得多,甕城無閘樓,門就辟在箭樓下的城臺上。
    城門青磚——從臨清“漂”來
    明初建城用的小城磚和元代城磚相仿,尺寸為29cm×14.5cm×4cm,后來改用大城磚,長47~49cm,寬23~24.5cm,厚11.5~13cm。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48cm×24cm×12cm,是清代的城磚規(guī)格。據(jù)史料記載,這些修城門、城墻所用的城磚均出自山東臨清。之所以選在臨清燒磚,一是因為那里靠近大運河,運輸方便;二是因為臨清土質(zhì)細膩、沙黏適當,燒出來的磚質(zhì)地細膩、硬度高,所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隙”。城磚需走水路進京,大運河上途經(jīng)臨清的漕運船只必須義務(wù)捎帶貢磚,每艘40塊磚。為方便裝船、運輸,臨清燒磚的官窯都修在運河邊。明清兩代建城、修城,對青磚的需求把臨清的燒磚業(yè)推向鼎盛時期,據(jù)說大運河山東臨清段兩岸聚集的官窯曾有上萬座之多,綿延十幾里。
    世紀老人回憶中的城門片段(中科院院士、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 94歲)
    片段之一:“1931年8月,我第一次到北京,在前門火車站下車。夕陽西下,我一出站就看到正陽門,看到汽車在新開的城門洞里進出。北京的城門和城墻比我想象的要宏偉得多,我對北京城從此發(fā)生了興趣?!?br>    片段之二:“后來說是蘇聯(lián)打過來的時候要疏散市民,這是當時拆城墻、城門的原因之一。拆西直門的時候.露出了和義門,我從北大坐車去看,看了一下就回去了。沒有辦法,也無能為力?!?br>    片段之三:“過去永定門什么樣子?我記不得了。2004年,永定門重建.我已經(jīng)走不動了,被他們抬著去看了一下。重修永定門是因為它在中軸線上,再建其他城門,沒有必要。”

 

正陽門——老北京的象征

 



正陽門
 

    隨著香煙盒展示給外界的正陽門,一直被當作老北京的象征。只不過當天安門取代這座人們熟知的“大前門”,成為最具中國文化味道的遺跡之后,偏南一隅的正陽門事實上已經(jīng)落寞了。
  一條寬闊的馬路從東到西橫穿而過,把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阻隔在兩邊。使兩座原本拉手依存的建筑,像是被人砍掉了臂膀,一下子變得孤伶伶的。馬路所在的位置,是昔日甕城的所在,它連接著正陽門和箭樓,里面有一條南北走向長108米、平時只供帝王出入的御道。中間位置又各往東西方向洞開一個出口,供行人通過??墒窃谏鲜兰o初袁世凱主持的城樓和箭樓改建中,那個有著拱卷式門洞的甕城被徹底拆除,只剩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孑然而立,在完全沒有了道路通行意義的今天,一直保持了當初的模樣。
  那些影像一樣城內(nèi)城外穿梭往來的馬車、挑夫和行人,在甕城消失之后,似乎少了可以依托的布景,一下子變得散亂許多。沿著前門大街林立的商戶,也在日復一日漸漸擁擠的馬路擠壓下,撤退到遠離城樓的地方。
  遺留在原地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愈發(fā)孤獨起來,但是作為穿越五六百年歷史時空的建筑,因為有了現(xiàn)代交通設(shè)施的襯托,反倒比往日更多了一層明顯的關(guān)注。那些進入天安門廣場、或者從天安門廣場走出來的人,無一例外地會停留一些時間,好奇地打量這兩座相距遙遙,卻又唇齒相依500余年的建筑,究竟走過了怎樣的生命歷程?
  作為北京所有城樓中最為高大的一座城樓,身高42米的正陽門,在明代位置由北向南推進了四百米,名字卻依然沿襲了元代。另外,出于增強戰(zhàn)爭防御能力的需要,還在它的前面新修了駐扎軍兵的箭樓。
  不過這兩座堅固的建筑并沒有給統(tǒng)治者帶來他們所期望的保險,1900年代的八國聯(lián)軍炮火,還是給它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箭樓和正陽門城樓全部被戰(zhàn)火焚毀,僅留下一片頹磚斷瓦包圍的底座和門洞。匆忙出逃西安的慈禧太后一年后返回北京時,它還沒有來得及修葺,殘破的城樓底座上臨時搭起的彩色牌樓,無聲的記錄了正陽門歷史上恥辱的一幕。盡管這之后經(jīng)由全國募捐,正陽門城樓和箭樓都得以重新修復,但是敗像叢生的清廷并沒有賦予它強大的氣勢。在疏于管理的歲月當中,油彩剝落的建筑頹廢地躲藏在叢生的雜草之中,成為燕雀躲避風雨的樓宇,并且在近代迎來了一次徹頭徹尾的轉(zhuǎn)變。
  在以提供疏闊暢達的公眾空間為目標的城墻街區(qū)改造中,正門與箭樓之間那座巨大而神秘的甕城,首先消逝在渣土磚屑紛飛的曠野之中。延伸到東西甕城跟下的兩條臨時鐵路,帶走了甕城的全部家當。只有留在原地各成一景的城樓和箭樓,在孤獨的對望里一直走了下來。
  它接納過電影和戲劇的演出,也見證過解放大軍浩浩蕩蕩的入城儀式,只不過在今天車水馬龍的喧囂當中,城樓和箭樓依然是寂寥的。我站在箭樓附近的地鐵出口,看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從地下出來繞過箭樓廣場,或者從廣場走入地下,然后流向更遠的區(qū)域,突然覺得一種極強的失落。那座灰筒瓦和綠琉璃鑲邊、重檐疊疊的箭樓,原本承擔著軍事防御的功能,所以它在誕生的時候就成了一座磚砌壁壘式建筑,它一邊用肩膀承載著那些手持長矛和腰刀的兵士,一邊同他們一樣,嚴密地注視著腳下那條惟一的通道前穿梭往來的行人,充滿了“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度。可是今天,除了重疊的飛檐和洞開的箭窗之外,就連一點威嚴的氣勢都看不到了。
  還有那個在俠義傳說中成就了無數(shù)英雄豪杰的千斤閘,也早已隨著甕城月墻的倒塌,成為歷史的點滴。據(jù)說正陽門的千斤閘,是北京所有城門中最大的,它從明朝初年走到清代,在開閘、落閘的吱吱扭扭聲中,鑄就了堅硬的屏障。研究千斤閘的專家曾經(jīng)對這個巨大的閘門進行過研究,卻由于關(guān)鍵結(jié)構(gòu)件的缺失,無法清晰地探知這個系統(tǒng)的建設(shè)工程背后凝聚著怎樣拍案叫絕的古代智慧。
  當然,我們更是無緣見到閘門真正開啟閉合的瞬間。在它跟城樓箭樓一樣統(tǒng)統(tǒng)失去軍事意義和實用價值的時候,就只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停留在時代背后,或者被后世開創(chuàng)性的設(shè)施利用,成為可以依賴的地標。
    著名的中國公路零公里標志,就是這樣誕生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規(guī)劃的34條縱橫交錯、長達8.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網(wǎng)布局中,有五分之一是從北京向外輻射的。另外,在68條國道中還有11條以北京為起點,它們匯聚成以點,在昔日北京的象征—前門之前,找到了永久的零起點。在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中間中軸線的位置上,一個用青銅合金鑄造、造型古樸莊重的中國公路“零公里”標志,從這里出發(fā),昭示通達全國的指向意義。
  其實能夠昭示的還有很多,包括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前門牌樓。從歷史照片上看,五十年代之前的前門前方大街上,還有五間六柱的出頭式木牌樓,它與正陽門呼應(yīng)著,可惜在城市的進程中被拆除。
  今天的人們,發(fā)覺文物遺留給這個城市的寶貴意義之后,才想到重新復原。盡管所有的建筑都是嚴格按照歷史照片和文字記載,照原樣和原來的工藝重新復建的,還是只能當作象征意義的參照了。
  而五牌樓前面的前門大街,也在歷史進程中改變著模樣。前門大街自明朝以來已經(jīng)形成商賈薈萃的商業(yè)市場,街巷兩邊遍布旅店、客棧和商號。依托大街而立的肉市、布市、瓜子店更是連街接巷,掩映在垂柳和綠楊交替的翠色之中。據(jù)說前門大街上還有兩家老字號,一個叫都一處,一個叫一條龍,風光地記錄著帝王的眷顧。
  這份恩寵,當然跟喜愛游山玩水的乾隆有關(guān),有一天他外出歸來已經(jīng)很晚,見前門到處是黑漆漆的,很多店都關(guān)門打烊了,只有一家小吃店還在開門營業(yè),就走進去叫了一屜燒賣。普普通通的燒麥讓饑腸轆轆的帝王龍顏大悅。在得知小店沒有名字的時候,乾隆以商人的名義狡黠地攬下了寫門匾的任務(wù)。幾天之后,當宮中太監(jiān)抬著一個題名“都一處”的大匾送到燒賣店時,相信小店老板一定會為這個奇跡般的恩典熱淚長流。
  那時的前門街上一定是熱鬧的,也有流寇和盜賊。所以也給了帝王見義勇為的機會。同樣帶著貼身太監(jiān)在街上閑逛的乾隆,無意之中看到一個大漢把手伸進鄉(xiāng)民的前褡子掏錢,就下意識地給了對方善意的提醒,結(jié)果卻遭到大漢和同伙的跟蹤,十分緊張的乾隆拐進路邊的飯店,并打發(fā)太監(jiān)從后門回宮搬來了救兵。一個普通的飯店,好歹也曾經(jīng)成為帝王“避難”之所,一躍成了親筆御書的“一條龍”。
  但是這些老字號遺留的渾厚的人文氣息,如今都難以找尋了,就跟前門大街這條京城重要的交通干線一樣,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雨,已經(jīng)改變了模樣。不過那些借助交通改造產(chǎn)生的商業(yè)奇跡和尷尬,卻還都在這個古老又嶄新的區(qū)域上演著。曾經(jīng)流動著挑夫和馬車的黃沙道路,一日比一日地堅實起來,現(xiàn)代商業(yè)機構(gòu)的運作,讓這塊見慣秋月春風的土地不斷升值,同時也讓那些不堪承巨額房租的老字號選擇了退縮。在它們躲在一角無奈的嘆息里,這個原本平民聚集的街區(qū),已經(jīng)成為心靈再也無法企及的夢境之地。
  景觀特色:
  正陽門俗稱前門,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它坐落在磚砌城臺之上,整座城樓通高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為高大。箭樓為一座磚砌壁壘式建筑,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頂,上下共四層,連城臺通高38米,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者。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

 



宣武門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 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墻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tǒng)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正統(tǒng)四年工程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jié)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臺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嶺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甕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墻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甕城南墻城臺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臺通高30米。
    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門經(jīng)常出入,人稱“死門“,令人回味的是:甕城上的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走囚車。因為刑場設(shè)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jīng)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后悔遲”,可不是后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后悔哪兒還來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nèi)城大都要經(jīng)過這里。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藥店門口,設(shè)下監(jiān)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tǒng)治者關(guān)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tài)度莊嚴地監(jiān)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xiàn)在終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里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宣武門內(nèi)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明萬歷二十九年,意大利人利瑪竇遠涉重洋入京傳教,萬歷皇帝準其留京。數(shù)年間,利瑪竇遍游京師,1605年擇吉地,在宣武門內(nèi)建“禮拜堂”。當年的禮拜堂雖然宣揚基督教,但仍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清順治七年,當時任職欽天監(jiān)的德國人湯若望將禮拜堂改建成今天的西洋建筑樣式,俗稱“南堂”,為清代北京耶穌會人士的活動中心。 現(xiàn)在的宣武門天主堂被中國天主教會使用。 

 

崇文門——元朝的文明門

 



崇文門
 

     崇文門,元朝的文明門,在當時又叫哈達門?!度障屡f聞考》引晰津志》說:"哈達大王府在門內(nèi),因名之。"哈達大王為何許人,已不可考。"哈達"又訛傳諧音為"哈大"、"哈德",直到解放前還有哈德門牌香煙。在元朝,哈達門這種稱呼,已超過了文明門。一些知識分子在寫作時,認為"哈達"、"哈大"不夠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諧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門在南城東端的地理位置,寫成"海岱門"。明朝人蔣一葵寫的《長安客話》說:"泰山、渤海俱都城東盡境,元時以'海岱'名門取此。"海,即渤海、東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大詩人杜甫《望岳》就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詩句。這兩個地方都在東方,解釋的較有道理。到了清乾隆時,楊從清著的《北京形勢大略》又說:(崇文門)"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納貢,稅課司在焉。"這只是從明朝人史玄《舊京遺事》上"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tǒng)于崇文一司"一語而來。由于祟文門有個總課稅司,就把"海岱"解釋為"山陬海耀",這是極為牽強的。但不管對"海岱"二字的解釋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統(tǒng)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如明人卓明卿《登崇文樓》詩:"城頭初夜凈氛埃,海岱分明望眼開,紫氣半空時入座,秋聲萬里此登臺。"登上海岱門,秋高氣爽,紫氣東來,眼開萬里,何等雄壯!清人著的《白華堂詩錄》:"海岱瞻門高,風塵苦身賤。"以自己的"身賤"襯托、歌頌海傷門的高聳。因而從元到清不斷有達官名士,居住在崇文門一帶。如《宸垣識略》載:元朝御史王儼在文明門外東南里許,筑有別墅,"園地構(gòu)筑,甲諸邸第",更有一座"水木清華亭",尤為出眾。當時人許有壬記云:登上此亭"北瞻闉?(城門),五云杳靄;西望舳艫(指通惠河上船只),泛泛于煙波浩渺、云樹參差之間"。可見當時文明門附近的盛況。死后被賜謚為"文正"的雍正進士、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的劉統(tǒng)勛(按清朝的謚法,"文正"最難、最少),雍正賜他御制詩是"海岱高門第",意思說劉是住在海岱門的一戶高貴人家?!端芮逑句洝酚钟浻忻麜覐堈?字得天)也住在崇文門外,"展宇宏深,有楠木廳",極為講究。不過,清朝時代的崇文門,已不是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和明朝初期的都城最南端,而是變成較為熱鬧的內(nèi)城了。   

 

阜成門——故有“煤門”之稱


圖為20年代初從西南向東北方向拍攝的阜成門

 

    阜成門,元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甕城門洞內(nèi)由煤棧 阜成門 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記之?!懊贰芭c“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阜成門位于北京內(nèi)城西垣南側(cè),元時名“平則門”,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門”,為通往京西之門戶,明清及后來很長時間,城內(nèi)所需煤炭皆由此運入。
    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順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則門在內(nèi)的各城門甕城及護城河吊橋。明代在大都城基礎(chǔ)上營建北京城,改11門為9門,其西城垣除北端縮短2.5公里并取消肅清門,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阜成門動,平則門亦沿襲舊稱。明正統(tǒng)元年(1436)詔修內(nèi)城9 門城樓,至正統(tǒng)四年完工,平則門改城阜城門,修筑城樓、城門、箭樓、甕城、甕城門各一,其規(guī)制較元大都城門為高。城樓為三重檐歇式重樓建筑,臺座呈梯形狀,連同城樓通高35.1米。臺座頂面鋪設(shè)城磚,并與城垣頂面甬道相連,其余箭樓、甕城及甕城門城樓的規(guī)劃均類似西直門。城內(nèi)道路亦改稱阜城門街,街南側(cè)有巡捕廳等機構(gòu)。城外官道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規(guī)制多沿襲明代。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對城門、箭樓等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阜城門是明、清兩代自門頭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門"之稱。70年代修建環(huán)城地下鐵路,城樓及附近城墻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

 

朝陽門——漕運糧食之門

 



圖為清末的朝陽門。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戰(zhàn)爭中,日軍的炮火摧毀了朝陽門,
這幅是1906年竣工后不久拍攝的。攝影師在城外護城河東岸自東南向西北向拍攝的朝陽門。

 

  由元至清,甚至延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齊化門(朝陽門)一帶是經(jīng)濟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門”外,就以朝陽門關(guān)廂最為熱鬧。朝陽門關(guān)廂的熱鬧主要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早在隋朝就已開通的這條大運河,在蒙古人統(tǒng)治的元朝依然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連接北京與南方各省朝陽門的一條重要交通命脈。而朝陽門,正是離大運河北端重要碼頭——通州碼頭最近的一個城門。通州碼頭在朝陽門正東40里,那時離京南去的官員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覲、經(jīng)商的官員與客商,都要在朝陽門經(jīng)停。因此,朝陽門下往來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車水馬龍之景,各行各業(yè)的商人看到這巨大的商機,都爭相在朝陽門關(guān)廂開設(shè)店鋪。更為重要的,這里是漕運糧食的必經(jīng)之門,經(jīng)大運河運達北京的南方糧米,在東便門或通州裝車,通過朝陽門進城,儲存在城內(nèi)的各大糧倉中。時至今日,朝陽門附近仍有許多有“倉”字的地名存在(如海運倉、北新倉等),間接佐證了朝陽門的這一功能。

 

東直門——古時運輸木材之門

 



清末東直門全景

 

    東直門位于現(xiàn)在的北京東二環(huán)東直門立交橋的西側(cè),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補沿用,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正統(tǒng)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甕城、箭樓、閘樓,正統(tǒng)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樓曾引發(fā)火災(zāi),火災(zāi)后重修。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東直門外建水關(guān),管理進京貨物。清朝在嘉慶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樓。1915年因修筑環(huán)城鐵路將甕城、閘樓拆除,于箭樓后部兩側(cè)建“之”字形磚蹬道。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臺基,臺基于1958年拆除。1950年在東直門城門北側(cè)開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1979年在城門原址東側(cè)建立交橋,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東直門地鐵站和東直門長途汽車站。東直門城樓形制與朝陽門略同,尺度略小。
    東直門在明朝初期建設(shè)北京時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門運送進北京城。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清朝時于東直門外建水關(guān),管理進京貨物。清朝時在東直門設(shè)為“春場”,每至立春時順天府尹于此鞭“春牛”“打春”。
    東直門是北京九座城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占據(jù)甕城為主,但甕城廟中的藥王雕像極為精細,市人稱“東直雕像”。 
    古代的磚窯大多云集在東直門外,因此東直門不僅走拉木材車,還走拉磚瓦車。
    東直門地區(qū)的文化,第一個就是東直門地區(qū)的風俗是,在東直門郊區(qū)六里,明朝修建了一些,像迎春儀式在這里舉辦的一些地址,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他們對這個比較重視,還有像藥王廟與東頂,東頂在東直門外,這個也是東直門地區(qū)文化的一個特征還有像俄羅斯館還有東正教堂,康熙年間東直門內(nèi)就建了俄羅斯館,把鴉片戰(zhàn)爭中俘虜?shù)亩韲巳懦鰜砹耍髞斫院?,俄羅斯通過《不平等條約》,他們把俄羅斯館變成東正教堂,建成了一個很豪華的教堂,建國以后變成蘇聯(lián)大使館,這個東正教堂拆了。另外像元代的清真寺也是很著名的建筑,也說明在東直門歷來就是一個國際性建筑很集中的地區(qū)。

 

西直門——皇宮的“水門”

 



20世紀初的西直門

 

    西直門是北京內(nèi)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guān)口.西直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nèi)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城門。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jīng)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
    西直門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時開始建造的,在元朝時西直門被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劉秉忠為西直門總設(shè)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方面的設(shè)計,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guān)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設(shè)計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天元順帝為防農(nóng)民起義軍攻城,下令趕筑包括和義門在內(nèi)的11座城門的甕城和城外護城河的吊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率大軍攻占北京城,為了防止北元的反撲,曾命華云龍整修和義門及附近城墻,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后改名西直門,明朝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監(jiān)阮安等監(jiān)修京師9門城樓,正統(tǒng)四年完工,
   西直門城樓修建時利用和義門原有的門洞,將原甕城壓在新建的甕城之下。史書中曾有明代萬歷四十六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的記載,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門城樓、箭樓,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門至頤和園之石路,同時修繕西直門城樓,后因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未及完工即告中斷。1950年西直門城樓、箭樓及甕城曾修繕。1969年修建環(huán)線地鐵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拆除,在箭樓下發(fā)現(xiàn)埋在地下的元朝和義門甕城門,現(xiàn)原址現(xiàn)已辟建為路。
    西直門城樓臺基底寬40.9米,城臺頂進深24米,城臺高10.75米,內(nèi)側(cè)券門高8.46米,外側(cè)券門高6.3米。城臺內(nèi)側(cè)左、右馬道寬5米,城樓面闊五間,連廊面寬32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15.6米,城樓連城臺通高32.75米。甕城為方形,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甕城南側(cè)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東北角建關(guān)帝廟。   
    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新修的西直門包括門樓、門洞、箭樓、甕城、甕城門各一,均采用山東臨清燒制的特大城磚。門樓通高34.41米(包括樓臺),為3層飛檐歇山式建筑,柱、門、窗皆為朱紅色,檐下的梁枋上飾以藍、綠兩色圖案,頂部為綠色琉璃瓦,飾有望獸及脊獸。在門樓臺下部正中與城垣墻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頂式城門洞,因沿襲和義門之制,較內(nèi)城其他門洞低。裝有向內(nèi)開啟的城門一合,用福山壽海5面包錠鐵釘固定。城門正前方為一重檐歇山頂箭樓,西、南、北3側(cè)共有箭窗82孔。箭樓西側(cè)面闊7間,內(nèi)側(cè)廡座面闊5間,通高30米,俯視呈“凸”型。甕城連接城樓與箭樓,為東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設(shè)有甕城廟。在甕城南墻辟有一甕城門。與城門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門。上方有一座單檐硬山譙樓有兩層12個窗,有稱甕城門樓。城外護城河木橋改為石橋。   
    西直門城門為木質(zhì),有地堡式城樓3間,上設(shè)5孔水眼的水窩2個,可向城門灌水,以抵御火攻。
    由于北京的水源地多位于北京玉泉山附近,因此明清時期,皇城中所需的御用水從玉泉山途徑西直門運進北京,所以西直門又被稱為“水門”。在西直門甕城門洞中有漢白玉水紋石刻一塊,故有“西直水紋”一說。另外西直門還有防火設(shè)備。

 

德勝門——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之門

 



20年代德勝門

 

    德勝門,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內(nèi)城九門之一,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甕城等組成的群體軍事防御建筑。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zhàn)之門,寄語于“德勝”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將軍徐達攻入元大都,改稱北平,隨后將北垣西側(cè)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為防止元軍反攻的第二道防線。   
    德勝門箭樓雄踞于12.6米高的城臺之上,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后出抱廈五間,樓連臺通高31.9米。對外的三面墻體上下共設(shè)四排箭窗,總計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廢元大都北垣,將新筑北垣加寬加高,開兩門,西側(cè)門仍稱“德勝門”。   
    正統(tǒng)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勝門在內(nèi)的內(nèi)城九門的城樓、箭樓、角樓、橋閘。此后,德勝門歷經(jīng)修繕。德勝門1915年德勝門甕城和閘樓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1980年國家對德勝門箭樓進行修繕,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勝門文物保管所。
    德勝門地區(qū)還有一處與北京息息相關(guān)的“生命線”! 沿“豁口”護城河向東二百公尺,在原城墻下方有一水道連接著護城河與城內(nèi)水系,水道的城內(nèi)出口處正好在積水潭小廟的下方。多少年來,通過此水道,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nèi),滋潤養(yǎng)育著京都百姓和權(quán)貴。
    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道德勝利”。遇到戰(zhàn)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   它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素有“軍門”之稱。明代永樂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zhèn)壓大、小和卓叛亂都是出師德勝門。   
    明清兩代,德勝門正面迎擊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陣地。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著名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安定門——兵車回城門

 


安定門城樓 1956年攝


 

    此門為出兵征戰(zhàn)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甕城內(nèi)建筑關(guān)帝廟,唯安定門內(nèi)建真武廟,在諸門安定門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筑整潔,布局精練。"安定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安定門走什么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   
    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么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安定門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內(nèi)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   
    以前在內(nèi)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nèi)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nèi),正黃旗駐德勝門內(nèi);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nèi),正白旗駐東直門內(nèi);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nèi),正紅旗駐西直門內(nèi);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nèi),正藍旗駐祟文門內(nèi)。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   
    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北京明清城墻北門的“安定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安定門城樓被拆除,后建成了安定門立交橋,安定門目前是 北京二環(huán)路上的一個交通節(jié)點。安定門立交橋建在二環(huán)上,安定門內(nèi)大街和安定門外大街與二環(huán)相交,北京環(huán)線地鐵在安定門設(shè)有車站。

 

廣安門——古時進京之門

 



20年代廣安門
 

    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nèi)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
    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墻基寬7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臺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cè)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臺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nóng)壇祭祀而鋪設(shè)的御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于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qū),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清代,當雍正皇帝決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這條從廣安門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對于當時耗費鉅資鋪設(shè)的石路,北京人[1]用“一尺道路五兩三”來形容。那時僅從廣安門到小井村長1500丈的路段就花費了白銀八萬兩,平均每修一尺長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匆姷木跋?,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xiàn)名。原規(guī)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guī)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由于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廣安門內(nèi)的彰儀門大街(即今天的廣安門內(nèi)大街)在清朝時期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儀門,銀子碰倒人”的說法。雍正年間,因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廣安門到小井村的路段長1500丈,共花費白銀八萬兩,平均每尺長的道路用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兩三”的說法。這條道路的修通對廣安門地區(qū)的發(fā)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廣渠門——曾稱大通橋門

 



廣渠門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墻東側(cè)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cè)廣安門相對稱。
    廣渠門城樓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復存在。1930年代日軍占領(lǐng)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廣渠門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1、根據(jù)“廣”的釋義,推測“廣渠”的意思應(yīng)是寬廣的大渠,可能寓意著“通暢順達”。2、“廣”和“渠”都有“大”的意思,是同義詞,因此“廣渠門”可能是當時北京城規(guī)模宏大的一座城門。因此得名。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cè)各辟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cè)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廣渠門的甕城很有特點,一般城池的甕城作為戰(zhàn)備要地,里面沒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廣渠門的甕城里面有幾家店鋪。   
    在甕城里面兩側(cè)各有四五家店鋪,形成一條小型商業(yè)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記得路南有一家中藥鋪、一家紙店,還有一家山貨店。四周均是城墻,前邊有箭樓的城門,后邊有城樓的城門,城門關(guān)閉后,這個地方很是幽靜,也很安全,幼年時每走過這里,都要在這里游玩很長時間,舍不得離開,心想如能住在里邊該有多好,很羨慕住在里邊的人?,F(xiàn)在想來這個地方也很危險,如遇火警,無處可逃。城外關(guān)廂只有一個糧食集市,東南鄉(xiāng)的農(nóng)民把自家產(chǎn)的糧食拿到這里來賣,逢集的日子比較熱鬧,城內(nèi)有一家老字號的裕順齋糕點鋪,它的炸排叉全市有名,很多酒館都從這里批發(fā)排叉,賣給顧客作為下酒菜。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極率領(lǐng)八旗軍進軍北京,次年1月3日,兵臨北京城下,“烽火遍京郊”,八旗軍幾萬人,進攻廣渠門,督師袁崇煥聞訊率領(lǐng)九千騎兵直奔京師,與清軍大戰(zhàn)于廣渠門外,袁崇煥沖鋒在前,身中數(shù)箭,由上午巳時戰(zhàn)到下午酉時,大戰(zhàn)十小時,擊退了八旗軍?;侍珮O移軍南海子,以觀事變。與此同時,皇太極覺得袁崇煥是其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礙,于是便設(shè)計了反間計,假意制造了袁崇煥通敵的消息,故意讓被俘的明朝太監(jiān)側(cè)耳聽到,并放他們回朝通風報信。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果然中計,處死了袁崇煥,落得國破身亡。當時的八旗軍統(tǒng)帥的文韜武略、將士的驍勇,成就了其入主中原的雄心大志。清代前期,也出現(xiàn)過“康乾盛世”。然而到了27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加上外國列強的擄奪,造成了國力衰微,民不聊生。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了天津、楊村、通州后,直逼北京,由于朝陽門守軍較多,多次攻城不下,于是便從守備較弱的廣渠門、東直門進攻。當時,由于兵力不足,清政府把年歲較大的旗兵都編入守城隊伍。這些人平日是只吃皇糧不當差,養(yǎng)尊處優(yōu),大敵當前,也是有心御敵而力不從心,有的還有吸毒的嗜好,守城時帶著兩支槍,一支火槍,一支煙槍,打幾槍后還要吸口鴉片過過癮,這樣的軍隊守城,結(jié)果可想而知。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巧合,270年間前后發(fā)生在廣渠門的兩次戰(zhàn)役,見證了滿清政府從興到衰的全過程。

 

左安門——東垣“村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左安門城外護城河南岸從東南向西北拍攝的左安門。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cè)三個城門之一,位于永定門東面。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 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臺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其南側(cè)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cè)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cè)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這座偏遠的東垣“村門”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其建筑無甚動人之處,周邊自然環(huán)境卻另有一番美麗。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地里一部分種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蘆葦。據(jù)《北京街巷圖志》記載,同樣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門內(nèi)的道路相對于左安門內(nèi)的更加筆直、寬闊,其原因在于右安門內(nèi)的道路在遼金時代是城市干道;左安門一帶則一直是村野,其內(nèi)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時才形成,而且沒有經(jīng)過很好的規(guī)劃,故而道路的形狀保存了鄉(xiāng)野氣息。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墻,這里簡直沒有什么城市跡象可尋,但這種圖景卻讓瑞典學者喜仁龍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區(qū)內(nèi)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
    說左安門不能不提蕭太后河。澶淵之盟后,宋遼相和,遼便在北京東郊開蕭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門建立之前,這條河便存在了。在這條河未斷流之前,這一帶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魚為生,后來河道淤塞才改為務(wù)農(nóng)。遼出于政治和軍事需要開鑿的這條河為北京東南郊的發(fā)展發(fā)揮了不小作用。這條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這個地區(qū)商業(yè)的迅猛發(fā)展,為了適應(yīng)經(jīng)濟發(fā)展、加強運輸事業(yè)管理,遼甚至專門設(shè)“轉(zhuǎn)運使”一職。而東垣一帶本就屬地勢低洼的易澇區(qū),故開鑿后不僅用以運輸,而且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河兩岸農(nóng)業(yè)年年豐收。但這條河最顯赫的貢獻無疑是促進了東垣地區(qū)的百業(yè)俱興,為北京(遼代稱南京)逐漸成為首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這條河,今天的左安門地區(qū)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清末,《辛丑條約》簽訂后,為了讓天津來的火車直達正陽門,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門旁開了個城豁子,這是對北京城墻開的第一刀。從此,城墻城門穩(wěn)如泰山的歲月一去不返。

 

右安門——建成初期稱“宣武外門”

 



右安門箭樓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現(xiàn)無存。 右安門位于宣武、豐臺兩區(qū)交界處,現(xiàn)在的右安門立交橋位于南二環(huán)中部,東通開陽橋、西達菜戶營、北通櫻桃園、南達翠林小區(qū)。成了北京城南地區(qū)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古時候北京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jù)現(xiàn)代地圖“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內(nèi)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它體現(xiàn)著君臨天下的大一統(tǒng)觀念?!?br>    右安門原是一門一樓。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甕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其南側(cè)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cè)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三孔,側(cè)面正中辟過木方門。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墻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以南,接近南三環(huán)的地方過去曾經(jīng)是金中都的景風門。右安門由于正對內(nèi)城的宣武門,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門”,后才改稱右安門。右安門位于宣武、豐臺兩區(qū)交界處,現(xiàn)在的右安門立交橋位于南二環(huán)中部,東通開陽橋、西達菜戶營、北通櫻桃園、南達翠林小區(qū)。成了北京城南地區(qū)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右安門地區(qū)是原金中都景風門地區(qū),景風門內(nèi)即開陽坊也是現(xiàn)在的開陽里小區(qū),這個地名歷史悠久,至今已900多年。   
    而翠林小區(qū)過去是叫花園村,為什么叫花園村,那是因為過去在元朝的時候有個人叫亷希憲他在大都的西南修了個花園,還種了不少的柳樹,還命名為萬柳堂。   
    過去右安門前的護城河南北兩岸是一處很僻靜、很清幽、很農(nóng)村化的地方。很有點“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拂空,四時不改”的味道。 

  

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 
     



攝于1915年的北京永定門東側(cè)。
 

    永定門是當年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
    永定門位于北京,城樓形制一如內(nèi)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箭樓規(guī)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xié)調(diào);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永定門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兩代。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當時只修建了城門樓,嘉靖四十三年補建了甕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樓,并重修了甕城,至此,永定門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門城樓又重修過一次,并提高了其規(guī)制,加高城臺、城樓層頂,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并裝飾了琉璃瓦脊獸。以雄偉姿態(tài)矗立于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
    2004年重建。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城分為內(nèi)城、外永定門城,原有“內(nèi)九外七”共16座城門。但是自從民國時期開始拆除部分城門、解放初期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門以來,北京內(nèi)城原有的9座城門,只余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門,則無一遺存。
    ■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將軍徐達攻占元大都,將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為了縮短防線,以防元朝殘余勢力反撲,徐達下令將大都北面的城墻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重建。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自己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永樂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墻,預(yù)備遷都。永樂十七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墻南移2里,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這時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城市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鐘樓。   
    明初國勢強盛,永樂皇帝對蒙古部族采取攻勢,曾五次率軍北征,問題尚不凸顯。后來明朝實力衰落,多次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至嘉靖年間,遂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資金不足,由嚴嵩建議改變了設(shè)計方案。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由于當時南郊(正陽門外)比較繁華,又有皇家祭壇天壇和先農(nóng)壇,所以外城先由南線筑起。但是開工不久,就因資金不足,難以為繼。這也反映出統(tǒng)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為籌措。無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內(nèi)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現(xiàn)場溜達了一圈,還真想出一條雖不高明但可以對付的“妙計”,即只筑南線城墻,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錢時再說。南線城墻長度,也由原計劃的20里縮減為13里,其東、西兩端,向北彎折,與內(nèi)城的東南、西南兩座角樓會合。但是嘉靖君臣沒有料到,所謂“日后再說”,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說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28里,開有7座城門。因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門命名多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色彩,如“左安門”、“右安門”、“廣寧門”(清代為避道光皇帝旻寧名諱改稱“廣安門”)。外城正門“永定門”,就是寄寓“永遠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長達16里。   
    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稱名不副實,它并不在內(nèi)城的外面,而是在內(nèi)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稱“南城”。清代沿用此種格局未變,只是對城門和城墻進行過多次修葺。現(xiàn)在北京市的二環(huán)路和南二環(huán)路,就是沿這個“凸”字形的輪廓線修建的。
    復建后的永定門,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樣雕制的永定門?! ?br>    1644年,滿清建都北京之后,曾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撤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國初期的內(nèi)務(wù)部總長朱啟鈐請杭州名士邵章先生為北京各城門重新題寫了漢文名稱,并制成石匾鑲嵌。成書于1931年的《燕都叢考》記述,“今日各門之額,皆邵君之書也?!彪S著北京城門的陸續(xù)拆除,邵章先生題寫的匾額大多失落無存,只有正陽門箭樓的門洞上方仍嵌有一塊。而明代城門的匾額原件,更是如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2003年,在先農(nóng)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fā)現(xiàn)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門石匾。此事2003年8月22日的《北京青年報》曾有報道。這塊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如今復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三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   
    復建后的永定門,老城磚失而復得。   
    三臺山危險品倉庫建于一九五四年。建成后正趕上拆除永定門,城磚就拿來修了倉庫的圍墻。這些嘉靖年間制造的老城磚在近半個世紀后又運回來了,重新砌在永定門的城墻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