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常用中藥劑量

 圖書 館員 2011-07-29
漢今藥方劑量換算表漢今藥方劑量換算表
中藥劑量

藥的計量單位,古代有重量(銑、兩、錢、斤等)、度量(尺、寸等) 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種計量1方法,用來量取不同的藥物。此夕卜還有可與上述計量方法換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 等較粗略的計量方法。由于占今度量衡制的變遷,后世多以重量為計量固體藥物的方法。明清以來,普遍采用16進位制,即1斤=16兩=160錢?,F(xiàn)在我國對中藥生藥計是采用公制,即1kg=1000s。為了處方和配藥特別是 古方的配用需要進行換算時的方便,按規(guī)定以如下近似值進行換算:
一兩(16進位制)=30g
一錢=3g
一分=0.3g
一厘=0.03g

用藥量,稱為劑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藥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

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主要依據(jù)所用藥物的性質(zhì)、臨床運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中藥的 具體用量。

一、藥物方面

藥材質(zhì)量:質(zhì)優(yōu)者藥力充足,用量勿須過大,質(zhì)次者藥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藥材質(zhì)地:一般來說,花葉類質(zhì)輕的藥,用量宜輕(無毒藥一般用量為3 ~10g);金石、貝殼類質(zhì)重的藥物量宜重(無毒藥一般用量為10~30g)i鮮品一般用量也較大(無毒藥一般用具為30~60g)。

藥物性味:藥性較弱、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具可稍重;藥性較強,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具則宜輕。

有毒無毒:無毒篙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應將劑量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nèi)。

二、應用方面

方藥配伍:一般藥物單味應用時,用具可較大;人復方應用時,用量可略小。同一藥在復方中作主藥時,一般較之作輔藥時為重。

劑型:多數(shù)藥物作湯劑時,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較之作丸、散劑時的服用量為重。

用藥目的:臨床用藥時,由于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擯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姜片蟲、絳 蟲時,即須用到60~120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過1.5g,但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藥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為用藥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劑量。如瀉下藥牽牛子,李杲說它“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同是用以瀉下,用以通便導滯,用量宜輕;若用以峻下逐水,則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齡大?。河捎谛荷眢w發(fā)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猛,容易損傷正氣的藥物,用量應低于青壯年的用藥量。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歲以上可按成人
量減半用。

性別:對于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qū)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jīng)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jīng)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

體質(zhì)強弱:體質(zhì)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zhì)虛弱者用量宜輕,即使是用補益藥,也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

病程長短:一般來說,新病患者正氣損傷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體虛,用量宜輕。

病勢輕重:一般來說,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如病重藥輕,猶如杯水車薪,藥不能控制病勢,若病輕藥重,誅伐太過,藥物也會損傷正氣。

另外,在患者方面還應考慮到患者在職業(yè)、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的致密。使用發(fā)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動者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在確定藥物劑量時,除應注意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到季節(jié)、氣候及居處的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常用中藥劑量

很多人覺得中藥都是天然材料,多吃一點、少吃一點無所謂,根本不重視中藥的劑量規(guī)定。還有些人覺得中藥的藥性比較溫和,多吃一點能增加藥物的療效;:再加上中藥多是煎煮的湯劑,他們覺得煎煮后可能讓藥物的有效成分散失了不少,于是往往在醫(yī)生規(guī)定的劑量上再自行增加一點點,或者在病愈后還繼續(xù)服用一段時間的中藥,認為這樣便可以保證病“斷根”,不會復發(fā)。其實,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即使是中藥湯劑也要按量服用,如果劑量超標,很容易引起頭暈、頭脹、腰酸、乏力等副作用,曾經(jīng)就有人因超量服用帶有毒性的中草藥,造成毒死的慘劇。白果含有微量氫氰酸,如果過量服用,就會出現(xiàn)發(fā)燒、嘔吐、腹瀉、驚厥、抽搐、肢體僵直、皮膚青紫、瞳孔散大、脈弱而亂,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現(xiàn)象。總之,服用中藥也和服用西藥一樣,必須講究劑量,對證下藥。
可見,我們對中藥的毒性也不必畏懼,只要掌握到藥物的性味,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就能有效規(guī)避藥物的毒性,讓其乖乖地為疾病的治療服務,成為“以毒攻毒”的最好體現(xiàn)。對于需要服用中藥的病人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不可擅自使用。千萬不要自行開藥方,自己用藥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如水銀用做主藥治療皮膚癌、子宮頸癌時,只能限于外用,嚴禁內(nèi)服,不然會發(fā)生汞中毒。
●不可加大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比如我們常用來預防感的常用藥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等效用,但是,一旦服食過多,不僅會產(chǎn)生抗藥性,有的還會出現(xiàn)皮膚過敏。
●不要亂搭配,注意合理配伍。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雖可祛邪,但能傷正氣。
●當心中西藥混合服用引發(fā)不良反應。
●無毒藥物對高過敏體質(zhì)的人可能會有副作用。

132種常用中藥性味歸經(jīng)劑量功效簡表

邵忠民

品  名

性 味    歸 經(jīng)

劑  量

功  效



解表藥



1.發(fā)散風寒藥



麻黃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3-10g

發(fā)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腫。



桂枝

辛、甘,溫。歸肺、心腎、肝經(jīng)。

3-10g

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



紫蘇

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

5-10g

發(fā)散風寒,行氣寬中。



荊芥

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5-10g

祛風解表,止癢,透疹,炒炭止血。



防風

辛、甘,微溫。歸肺、肝、脾經(jīng)。

5-10g

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



羌活

辛、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3-10g

發(fā)散風寒,祛風濕,止痛。



2.發(fā)散風熱藥



薄荷

辛、凉。歸肺、肝經(jīng)。

3-6g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牛蒡子

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

6-12g

疏散風熱,透疹利咽,解毒消腫。



蟬蛻

甘、寒。歸肺、肝經(jīng)。

3-10g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桑葉

甘、苦,寒。歸肺、肝經(jīng)。

5-10g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菊花

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

5-10g

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柴胡

苦、辛,微寒。歸肺、肝、脾經(jīng)。

3-10g

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葛根

甘、辛、涼。歸肺、脾、胃經(jīng)。

10-15g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清熱藥



1.清熱瀉火藥



石膏

苦、辛、甘,大寒。歸肺、胃經(jīng)。

15-60g

清熱瀉火(清氣分、肺胃實熱),煅后收濕斂瘡。



知母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5-15g

清熱瀉火(清氣分實熱,清肺胃實熱)滋陰潤燥。



梔子

苦,寒。歸心、肝、胃、肺經(jīng)。

5-15g

瀉火除煩,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清利濕熱。



夏枯草

苦、辛,寒。歸肝經(jīng)。

10-15g

清瀉肝火,解毒散結(jié)。



2.清熱燥濕藥



黃芩

苦,寒。歸肺胃膽、大腸膀胱經(jīng)。

5-15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黃連

苦,寒。歸心、胃、大腸、肝經(jīng)。

2-10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

苦,寒。歸肝膽、大腸腎膀胱經(jīng)。

6-10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3.清熱解毒藥



①治濕熱病藥



金銀花

微苦辛甘,寒。歸肺心胃大腸經(jīng)。

10-15g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

苦、微辛,寒。歸心肺、小腸經(jīng)

6-15g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疏散風熱。



板藍根

苦、寒。歸肺、心、胃經(jīng)。

10-15g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②治熱毒瘡瘍藥



蒲公英

苦、甘,大寒。歸肝、胃經(jīng)。

10-30g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清利濕熱。



魚腥草

辛,微寒。歸肺經(jīng)

15-30g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③治熱毒瀉痢藥



白頭翁

苦,寒。歸大腸經(jīng)。

6-15g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④治咽喉腫痛藥



射干

苦,寒。歸肺經(jīng)。

6-10g

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4.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胃、腎經(jīng)。

10-30g

清熱涼血,止血,養(yǎng)陰生津。



玄參

甘、苦、咸,寒。歸心肺胃腎經(jīng)。

10-15g

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

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

6-12g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虛熱。



赤芍

苦,微寒。歸肝、心經(jīng)。

6-15g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清瀉肝火。



5.清虛熱藥



青蒿

苦、辛,寒。歸肝、膽、腎經(jīng)。

6-12g

清虛熱,涼血,解暑熱,截瘧。



地骨皮

甘、微苦、寒。歸肺,肝、腎經(jīng)。

6-15g

清虛熱,涼血,清肺降火。



瀉下藥



1.攻下藥



大黃

苦,寒。歸大腸、脾胃肝、心經(jīng)。

5-15g

瀉下攻積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jié)駸帷?/span>



芒硝

咸、苦,寒。歸胃,大腸經(jīng)。

10-15g

軟堅瀉下,清熱消腫。



2.潤下藥



3.峻下逐水藥



祛風濕藥



1. 祛風濕散寒藥



獨活

辛、苦,微溫。歸肝、腎、肺經(jīng)。

6-12g

祛風濕,止痛,解表。



木瓜

辛、酸,溫。歸肝、脾、胃經(jīng)。

10-15g

祛風濕,舒筋,化濕,(和胃)。



2.祛風濕清熱藥



秦艽

辛、苦,微寒。歸肝腎、胃膽經(jīng)。

5-10g

祛風濕,舒筋活絡,退虛熱,清濕熱。



防己

苦、辛,寒。歸肝、腎、膀胱經(jīng)。

5-10g

祛風濕,止痛,清熱利水。



3.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辛、苦,甘,溫。歸肝、腎經(jīng)。

5-10g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桑寄生

辛、苦、甘,平。歸肝、腎經(jīng)。

9-15g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化濕藥



廣藿香

辛、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5-10g

化濕,止嘔,解表。



蒼術(shù)

辛、苦,溫。歸脾胃、肝、腎經(jīng)。

5-10g

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



厚樸

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

3-10g

燥濕,行氣(消積),平喘。



白豆蔻

辛、溫。歸脾、胃、肺經(jīng)。

3-6g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利水滲濕藥



1.利水消腫藥



茯苓

甘、淡,平。歸脾、腎、心經(jīng)。

9-15g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薏苡仁

甘淡,微寒。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

9-30g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清熱排膿。



澤瀉

甘、淡,寒。歸腎、膀胱經(jīng)。

5-10g

利水滲濕,泄熱。



2.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甘,微寒。歸腎膀胱、肝、肺經(jīng)。

9-15g

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川木通

淡、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jīng)。

3-6g

清熱利尿,通經(jīng)下乳。



3. 利濕退黃藥



茵陳蒿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

6-15g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金錢草

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jīng)。

15-30g

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虎杖

苦,寒。歸肝、膽、肺經(jīng)。

9-15g

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






溫里藥



附子

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jīng)

3-15g

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



干姜

辛,熱。歸脾、腎、心、肺經(jīng)。

3-10g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肉桂

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jīng)。

1-5g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



吳茱萸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jīng)。

1-5g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



理氣藥



陳皮

辛、苦,溫。歸脾、胃、肺經(jīng)。

3-10g

行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



枳實

辛、苦,微寒。歸脾胃、大腸經(jīng)。

3-9g

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木香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肝膽經(jīng)

3-9g

行氣止痛。



香附

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jīng)。

6-9g

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



川楝子

苦,寒。歸肝、胃、小腸經(jīng)。

3-10g

行氣止痛,疏肝泄熱,驅(qū)蟲,止癢。



消食藥



山楂

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

10-15g

消食化積,活血散瘀。



萊菔子

辛、甘,平。歸肺、脾、胃經(jīng)。

6-10g

消食行氣,降氣化痰。



雞內(nèi)金

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

3-10g

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驅(qū)蟲藥



檳榔

苦、辛,溫。歸胃小腸、大腸經(jīng)。

3-10

驅(qū)蟲,緩下消積,行氣,利水。



止血藥



1.涼血止血藥



小薊

苦,涼。歸心、肝經(jīng)。

10-15g

涼血止血,解毒消癰。



地榆

苦、澀,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

10-15g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白茅根

甘,寒。歸肝、肺、胃、膀胱經(jīng)。

15-30g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2.化瘀止血藥



三七

甘、微苦,溫。歸肝、胃經(jīng)。

3-10g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苦,寒。歸肝經(jīng)。

10-15g

涼血化瘀止血,通經(jīng)。



3.收斂止血藥



白及

苦、甘、澀,寒。歸脾胃、肝經(jīng)。

3-10g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

苦、澀,平。歸心、肝經(jīng)。

3-10g

收斂止血,止痢。(補虛,消積,,殺蟲。)



4. 溫經(jīng)止血藥



艾葉

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jīng)。

3-10g

溫經(jīng)止血,散寒調(diào)經(jīng),安胎。



活血化瘀藥



1.活血止痛藥



川芎

辛,溫。歸肝、心經(jīng)。

3-10g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

辛、苦,溫。歸肝、脾、心經(jīng)。

3-10g

活血,行氣,止痛。



郁金

辛、苦,寒。歸肝、膽、心經(jīng)。

5-12g

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2.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丹參

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

5-15g

活血祛瘀(調(diào)經(jīng)),涼血消癰,除煩安神。



紅花

辛,溫。歸心、肝經(jīng)。

10-15g

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



桃仁

苦甘平有小毒。歸心肝肺大腸經(jīng)。

5-10g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

辛、苦,微寒。歸肝、心膀胱經(jīng)。

10-30g

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水消腫。



牛膝

苦、甘、酸,平。歸肝、腎經(jīng)。

6-15g

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4. 破血消癥藥



莪術(shù)

辛、苦,溫。歸肝、脾經(jīng)。

3-15g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藥1.溫化寒痰藥



半夏

辛,溫。有毒。歸肺、脾、胃經(jīng)。

3-9g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



2.   清化熱痰藥



桔梗

苦、辛,平。歸肺經(jīng)。

3-10g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川貝母

甘、苦,微寒。歸肺、心經(jīng)。

3-9g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jié)消腫。



浙貝母

苦,寒。歸肺、心經(jīng)。

3-9g

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腫(開郁)。



瓜蔞

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

10-15g

清化熱痰,潤化燥痰,利氣寬胸(散結(jié)),潤腸通便。



3.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

苦辛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jīng)。

4.5-9g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蘇子

辛,溫。歸肺、大腸經(jīng)。

3-9g

止咳平喘,降氣化痰,潤腸通便。



百部

苦、甘,微溫。歸肺經(jīng)。

3-9g

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桑白皮

甘,寒。歸肺、膀胱經(jīng)。

6-12g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藶子

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jīng)。

3-9g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安神藥



1.重鎮(zhèn)安神藥



磁石

咸,寒。歸心、肝、腎經(jīng)。

15-30g

鎮(zhèn)心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2.養(yǎng)心安神藥



酸棗仁

甘,平。歸心、肝、膽經(jīng)。

9-15g

養(yǎng)心益肝,安神,斂汗。



遠志

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jīng)。

5-15g

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平肝息風藥



1.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

咸,寒。歸肝經(jīng)。

15-30g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牡蠣

咸,微寒。歸肝、腎經(jīng)。

15-30g

平肝潛陽,鎮(zhèn)心安神,軟堅散結(jié),收斂固澀。



代赭石

苦,寒。歸肝、心、胃經(jīng)。

10-30g

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



2.息風止痙藥



牛黃

苦,涼。歸肝、心經(jīng)。

.15-.35

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鉤藤

甘,微寒。歸肝經(jīng)。

10-15g

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天麻

甘,平。歸肝經(jīng)。

3-10g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全蝎

辛,平。有毒。歸肝經(jīng)。

2-5g

息風止痙,攻毒散結(jié),通絡止痛。



開竅藥



麝香

辛,溫。歸心、肝經(jīng)。

.03-0.1

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通經(jīng),催產(chǎn))。



冰片

辛、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

.03-0.1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石菖蒲

辛、苦,溫。歸心、脾、胃經(jīng)。

5-10g

開竅醒神,寧心安神,化濕和胃。



補虛藥1.補氣藥



人參

甘,微溫。歸肺、脾、心、腎經(jīng)。

3-9g

大補元氣,補益臟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黨參

甘,平。歸脾、肺經(jīng)。

10-30g

補益肺氣,補血,生津。



太子參

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jīng)。

10-30g

補氣,養(yǎng)陰。



黃芪

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10-15g

補脾升陽,益肺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白術(shù)

甘、苦,溫。歸脾、胃經(jīng)。

6-12g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

甘,微寒。歸心、肺、脾、胃經(jīng)。

3-10g

補心脾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解熱毒及藥食毒,調(diào)和藥性。



2.補陽藥



鹿茸

甘、咸,溫。歸腎、肝經(jīng)。

1-3g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固沖任,脫毒生肌。



巴戟天

甘、辛,微溫。歸腎、肝經(jīng)。

10-15g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祛風濕。



淫羊藿

辛、甘,溫。歸腎、肝經(jīng)。

5-10g

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菟絲子

甘、澀,微溫。歸腎、肝、脾經(jīng)。

10-15g

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止瀉,安胎。



杜仲

甘,溫。歸腎、肝經(jīng)。

10-15g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xù)斷

苦、甘、辛,微溫。歸腎、肝經(jīng)。

10-15g

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行血療傷(續(xù)折)。



3.補血藥



當歸

甘、辛,溫。歸心、肝經(jīng)。

6-12g

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



熟地黃

甘,微溫。歸肝、心、腎經(jīng)。

9-15g

補陰血,益腎精(填髓)。



白芍

甘、酸、苦,微寒。歸肝脾心經(jīng)。

6-15g

養(yǎng)血斂陰(調(diào)經(jīng),止汗),平肝止痛,平抑肝陽。



何首烏

制: 甘、澀,微溫。歸肝腎心經(jīng)。

生: 甘、苦,平。歸心肝、大腸經(jīng)。

6-12g

制首烏補血益精,截瘧。(固腎烏須);

生首烏截瘧,解毒止癢,潤腸通便。



阿膠

甘,平。歸肺、心、肝、腎經(jīng)。

3-9g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4.補陰藥                    



北沙參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jīng)。

10-15g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



麥冬

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jīng)。

10-15g

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龜甲

甘、咸,寒。歸肝、腎、心經(jīng)。

15-30g

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jīng)止血,養(yǎng)血補心。



鱉甲

咸,寒。歸肝、腎經(jīng)。

15-30g

滋陰潛陽,清退虛熱,軟堅散結(jié)。



收澀藥



1.固表止汗藥



2.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

酸、甘,溫。歸肺、心、腎經(jīng)。

3-6g

收斂固澀(斂肺、澀腸、固精),益氣滋腎,生津止渴,寧心安神。


烏梅

酸、澀,平。歸脾、肺、大腸經(jīng)。

3-10g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3.固精縮尿止帶藥


山茱萸

酸,微溫。歸肝、腎經(jīng)。

5-10g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固精、斂汗、止血)。


桑螵蛸

甘、澀,平。歸肝、腎經(jīng)。

6-10g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蓮子

甘、澀,平。歸脾、腎、心經(jīng)。

10-15g

補脾止瀉,益腎固精,止帶,養(yǎng)心安神。


涌吐藥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拔毒化腐生肌藥


    只有132種常用的中藥,謹供參考吧。根據(jù)2006版張廷模主編<<臨床中藥學>>制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