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鬼谷子 上卷

 freeagency 2011-11-25
鬼谷子 上卷

 

    

上卷

    捭闔第一……………………………………………………1

    反應第二……………………………………………………12

    內(nèi)XX第三……………………………………………………20

    抵巇第四……………………………………………………27

中卷

  飛箝第五……………………………………………………34

  忤合第六……………………………………………………4l

  揣篇第七……………………………………………………48

  摩篇第八……………………………………………………55

  權篇第九……………………………………………………63

  謀篇第十……………………………………………………74

  決篇第十一…………………………………………………85

  符言第十二…………………………………………………90

  轉丸第十三(亡佚)…………………………………………99

  亂第十四(亡佚)…………………………………………99

下卷

  本經(jīng)陰符七篇………………………………………………10¨。

  持樞…………………………………………………………118

  中經(jīng)…………………………………………………………120

附錄一  鬼谷子篇目考(秦恩復輯)…………………………131

附錄二  鬼谷子佚文(秦恩復輯)……………………………136g

 

前言

《鬼谷子》一書,舊題周鬼谷子撰,其實并不可靠。鬼谷子是歷史上極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漢代應劭在《風俗通義》里說:“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薄妒酚洝垉x列傳》記載張儀曾與蘇秦一起事奉鬼谷先生學習術數(shù);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箴戒篇》記載秦始皇派人詢問過鬼谷先生,也聽過鬼谷先生的言論;唐代李善注晉代郭璞《游仙詩》說:“鬼谷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还砉戎?,隱者通號也?!彼未?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XX等編的《太平廣記》卷四記載說:“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隱居鬼谷,因為其號。先生姓王名詡,亦居清溪山中?!备骷业恼f法不一,我們只能認為鬼谷子其人不過是隱者的代稱,應劭的說法近乎實際。鬼谷作為地名,也只能是泛指隱者居住之地。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說:“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睍x代王嘉《拾遺記》記作“歸谷”。鬼谷究竟在何處,無法考證。

    根據(jù)鬼谷子其人的有關傳說,他的言論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流行,西漢劉向在《說苑》中已經(jīng)引用了鬼谷子的一段言論(見附錄),至少說明當時已有關于鬼谷子的言論記載;雖然成書直到《隋書·經(jīng)籍志》才有著錄,列入縱橫家,這恐怕與縱橫家所處的地位和遭遇有關。縱橫家產(chǎn)生于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代,是九流十家之一;雖然在百家爭鳴時代風靡一時,畢竟在當時不像儒、墨那樣稱為顯學,而視為權詐陰謀之徒,以后又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代一統(tǒng)的社會思潮所排斥、壓抑,因為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而湮沒不彰,劉向校理群書自然不會讓《鬼谷子》登上大雅之堂。因此,《鬼谷子》究競成書于何時,只有等出土文獻才有印證,否則只能成為永遠的歷史之謎了。

    這絲毫不會影響《鬼谷子》的價值??v橫之學曾在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并不斷閃耀著智慧的光華。韓非子雖然在《五蠹》中說:“其言談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這也許是縱橫家處世的一個方面,但他寫的《說難》卻說明了游說技巧的重要性,從而客觀上肯定了《鬼谷子》這類書籍的重要價值。漢代東方朔曾寫了《答客難》,感慨自己的不遇,而羨慕蘇秦、張儀的逢時。歷代雖然存在著對縱橫之學的偏見和歧視,甚至歪曲變形;但也得到不斷地闡發(fā)和光大,智謀之書時時問世;像唐代趙蕤的《長短經(jīng)》不僅書名來自《戰(zhàn)國策》的別名,內(nèi)容也無疑吸取了縱橫家學說及《鬼谷子》的精華?!豆砉茸印纷鳛榭v橫家游說經(jīng)驗的總結,它的價值是不言自明的?!端鍟そ?jīng)籍志》說得頗為公允:“縱橫者,所以明辯說、善辭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佞人為之,則便辭利口,傾危變詐,至于賊害忠信,覆邦亂家”。我們不能因為某種事物能用于壞的方面就否定它自身的價值。

    有人把鬼谷子推為縱橫家的師祖,《鬼谷子》是獨傳的縱橫家學派的子書。就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而言,《鬼谷子》無疑是第一部理論著作。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掘的縱橫家書,經(jīng)學者考證,多是蘇秦的言論,與被譽為縱橫家實務全書的《戰(zhàn)國策》的體裁、風格相近,是縱橫家運用縱橫之術進行游說的實踐記錄。而《鬼谷子》則是集經(jīng)驗總結和理論概括之大成的著作,是縱橫之術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全書共十七篇,除《轉丸》、《胠亂》二篇亡佚內(nèi)容不得而知外,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上卷中卷的十二篇,主要是講謀略和權術的,而《符言》是作為國君或處于上位的統(tǒng)治者言行修養(yǎng)的標準,也是對前面十一篇的總結,即游說也好,謀略權術的使用也好,目的是要使君主或上位者達到這樣的標準。第一篇《捭闔》是全書的總綱,是縱橫學說的理論依據(jù)?!斗磻?、《內(nèi)揵》、《抵巇》、《飛箝》、《忤合》、《揣》、《摩》、《權》、《謀》、《決》共十篇是分別論述游說權謀之術的某個方面的,以陰陽捭闔為基礎,各種謀略和權術可以參互使用。如《捭闔篇》講到“縱橫、反出、反復、反忤”由捭闔產(chǎn)生,《內(nèi)揵篇》講到兼用飛箝之術,《抵巇篇》講到兼用捭闔、反復之術,《飛箝篇》講到兼用量權、抵巇之術,《忤合篇》講到兼用反復、揣情、量權、謀慮、飛箝之術,《謀篇》講到兼用揣情、量權、摩意、抵巇之術,等等,可見各篇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第二部分即下卷的《本經(jīng)陰符七篇》、《持樞》、《中經(jīng)》三篇,似乎與前面重點論述謀略和法術不同,但正如《中經(jīng)篇》中說:“本經(jīng)紀事者紀道數(shù),其變要在《持樞》、《中經(jīng)》?!笨梢娺@三篇也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本經(jīng)》重點論述的是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這是謀略法術的實施以及治國處事的基礎。《鬼谷子》一書對縱橫家學說加以理論化的主要標志在于它不同于蘇秦、張儀等把縱橫之術應用于實踐,而把縱橫之術納入中國古代思想及各家學說的源頭一一道,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以天地之道和陰陽學說為基礎,如《捭闔篇》“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抵巇篇》“物有自然,事有合離”;“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還在于把這些學說與儒家、道家、兵家等思想融合起來,如《持樞篇》把天時的運行規(guī)律與人君治國的道理結合起來,這是漢代儒學天人合一觀點的先行論述?!赌ζ分兄v到的“成而不抱,久而化成”,《本經(jīng)陰符七篇》中的第三篇所說的“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都與《老子》的有關論述非常相似。而在運用智謀、正奇并用、知彼知己、隨機應變等法術方面,與兵家的學說聯(lián)系更加緊密。所以,兵家可以把它看做兵書,縱橫家可以把它看做縱橫家的著作,陰陽家可以把它看做陰陽家的著作。今天,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部說術的理論專著,它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整理了說術研究的理論成果;也有學者對它的理論建樹作了三方面的總結:一是系統(tǒng)地總結了游說之術,二是旗幟鮮明地亮出了縱橫家們的政治態(tài)度,三是反映出戰(zhàn)國后期綜合百家學說的趨勢。由于《鬼谷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因而它具有很鮮明的針對性和很強的功利性。縱橫之術是在戰(zhàn)國亂世中興起并運用,因此它成為游說之世幫助國君治理天下,同時也為自己謀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因此可以形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勢。書中多次強調(diào)針對不同的具體對象,使用不同的謀略法術。如《飛箝篇》中論及到“用之天下”和“用之于人”的區(qū)別,“天下”指諸侯君主,而“人”指國君諸侯之外的一般人?!秲?nèi)揵篇》中說“不見其類而說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強調(diào)了使用對象和場合的針對性。《抵巇篇》中說“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強調(diào)了使用時機的重要性?!垛韬掀分姓f“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智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具體指出了把縱橫之術使用于不如自己的對象的必要性。因此清代盧文招在《鬼谷子跋》中批評《鬼谷子》的一些法術只能用于闇君和昏邪庸怯之輩,遇明君治  世,術無所用,遇正人而行不通。《鬼谷子》一書中,處處表現(xiàn)出強烈的功利性,正如《權篇》所說的“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以此為依據(jù),各種謀略法術的使用都要用其所長,知用甚用,取得“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捭闔篇》),“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復;雖覆能復”(《飛箝篇》)的效果,達到成事、全身、遠害的目的。出于這種功利目的,書中多處強調(diào)使用謀略法術要奇要密,充滿神秘色彩。如“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正不如奇’’(《謀篇》);主張使用“鉤箝之辭”(《飛箝》)、“釣人之網(wǎng)”、“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反應》)等出奇制勝的手段。張世欣先生評價說:“鬼谷先生的說術理論溶合了兵家之詭,老子之隱,周易之化”、“在政治斗爭中,可以詭制敵;在論辯中,可以詭制勝;在對方昏庸時,可以詭治庸;在說服動機、目標不宜暴露時,可以詭隱身;當自己觀點、利益受到威脅時,可以詭自衛(wèi)”;對該書的詭秘特點作了全面的概括和總結。正因為如此,它招來后世不少非議與批評。如唐代柳宗元在《辯鬼谷子》一文中認為,《鬼谷子》“險峭薄,恐其妄言亂世,難信,學者宜其不道……尤者,晚乃益出《七術》(按:指《本經(jīng)陰符七篇》),怪謬異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而道益陋,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墜”。宋代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鬼谷子》引來鵠說:“鬼谷子昔教人詭紿激訐揣測險猾之術,悉備于章?!?/SPAN>

明代宋濂在《諸子辯》中斥為“小夫蛇鼠之智”,認為“家用之則家

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學士大夫宜唾棄不道”。凡

此等等,都與《鬼谷子》的詭秘性有關。雖然如此,《鬼谷子》的智慧價值并沒有磨滅。宋代高似孫在《子略》中說:“戰(zhàn)國之事危矣,士有挾雋異豪偉之氣求聘乎用,其應對酬酢變詐激昂以自放;于文章  見于頓挫險怪離合揣摩者,其辭又極矣?!豆砉茸印窌渲侵\,其數(shù)術,其變譎,其辭談,蓋出于戰(zhàn)國諸人之表。夫一辟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鬼谷之術,往往有得于闔辟翕張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潰裂而不可御。予嘗觀《陰符》矣,窮天之用,賊人之私;而陰謀詭秘有《金匱》、《韜略》之所不可該者,而鬼谷盡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對它的智謀、數(shù)術、文章都作了充分的肯定。清代孫德謙在《諸子通考》中說:“縱橫家者,古之掌交也?!豆砉茸印芬粫悦鹘唤贾?,而使于四方者,果能扼山川之險要,察士卒之強弱,識人民之多寡,辨君相之賢愚,沈機觀變,以銷禍患于無形,則張儀、蘇秦,其各安中國至于十余年之久者,不難繼其功烈矣?!w今之天下,一縱橫之天下也。嘗謂為使臣者,果能于口舌之間,隱消禍亂,俾國家受無形之福,則其功為重大,故特表而出之,以告世之有交鄰之責者?!睂υ摃耐饨蛔饔煤鸵饬x作了高度評價。   

迄今為止,有關《鬼谷子》的研究整理著作不下二三十種,對它  的智謀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價值作了充分的挖掘,被學者譽為“一部外事、商貿(mào)、公關領域里的孫子兵法”,有關智謀的發(fā)揮研究更多,如江明新先生的《鬼谷子諫君說人九條秘訣》,它們是:1.開合:“泥魚”戰(zhàn)術,激將之術,人善言從;2.反應:投石激浪,釣人之語,欲擒故縱;3.內(nèi)揵:進言訣竅,釣情訣竅,推銷訣竅;4.抵巇:巧施反間,巧用美人,乘虛而入;5.飛箝:征遠來近,反激得情,拍馬屁術;6.反合:擇木而處,不事二主,人向高處;7.揣摩:審時度勢,測深揣情,摸透人心;8.權謀:眾口爍金,見人說法,正不如奇;9.決疑:決疑解惑,當斷不斷,當機立斷。李滿意先生的《鬼谷子巧制小人十八絕招》,有:反守為攻的巧制先告法,握人把柄的巧制中傷法,事實教育的巧制騙人法,化仇為親的巧制爭斗法,以尸為誘的巧制謀算法,示弱驕敵的巧制嫉妒法,明白果斷的巧制造謠法,虛以待日的巧制奸商騙人法,曉以利害的巧制叛亂法,請鑿三窟的巧制報復法,寬大為懷的巧制盜竊法,不長其志的巧制進讒法,分化瓦解的巧制勾結法,不貪錢財?shù)那芍苿堇?,明疏暗親的巧制怨恨法,請君人甕的巧制誹謗法,借助推理的巧制作假法,以緩制急的巧制好色法。余道德先生的《鬼谷子三十六無敵神招》,這些神招是:1.調(diào)虎離山;2.無中生有;3.一箭雙雕;4.隔江借物;5.以少制多;6.釜底抽薪;7.聲東擊西;8.瞞天過海;9.誘惑降將;10.絕糧之計;11.分進合擊;12.以弱為強;13.買下吞上;14.以仇報恩;15.死里逃生;16.后退滅敵;17.人民戰(zhàn)爭;18.借刀殺人;19.利用獸性;20.反面測敵;21.利用宗教;22.以羊易牛;23.移花接木;24.陣擊敵帥;25.利用虛榮;26.張冠李戴;27.李代桃僵;28.掩耳盜鈴;29.精兵厚餉;30.以敵制敵;31.兼收并蓄;32.連環(huán)之計;33.和親政策;34.美人之計;35.退身之計;36.走為上策。并認為民間流傳的“三十六計”來源于《鬼谷子》。張志剛先生有《鬼谷子七十二斗智謀略》,它們是:1.陽謀陰謀;2.扭轉乾坤;3.各個擊破;4.出奇制勝;5.盜亦有道;6.一言興邦;7.寡能敵眾;8.計中套計;9.變古易常;10.推陳出新;11.高瞻遠矚;12.翻云覆雨;13.忤合深謀;14.暗渡陳倉;15.一點突破;16.謹于細微;17.主客互變;18.招降納叛;19.應敵而動;20.三教九流;21.散縱連橫;22.飛箝制敵;23.料敵如神;24.間不能入;25.弱可攻強;26.以愚困智;27.空中樓閣;28.帶兵帶心;29.一舉兩得;30.四兩千斤;31.萬金問敵;32.制人行權;33.事以密成;34.怒傾帝王;35.百年大計;36.無形之勢;37.不戰(zhàn)為勇;38.居安思危;39.無百年敵;40.降將引路;41.不拘一格;42.推己及人;43.反有所得;44.退避觀變;45.脫貧之策;46.以靜制動;47.將計就計;48.兼弱攻昧;49.豁達大度;50.三令求賢;51.身后之計;52.退兵制兵;53.禮賢下士;54.攻國攻人;55.均衡外交;56.以隱為顯;57.伏間制勝;58.以正矯枉;59.必要妥協(xié);60.利而誘敵;61.問接觀察;62.見微知著;63.誠心求諫;64.欲取先與;65.多謀勝敵;66.舌戰(zhàn)群儒;67.直陳利弊;68.制造派系;69.以敵為師;70.勿信耳食;71.潛入核心;72.注重修養(yǎng)。由此可見,對《鬼谷子》的研究已到了至細入微的程度。

  《鬼谷子》的注本,據(jù)《隋書》和《舊唐書》的“經(jīng)籍志”記載,有晉皇甫謐、樂一(又作“樂壹”)、陶弘景、尹知章四家,今僅存陶弘景一家注,其余三家皆亡佚。今存的主要版本有:《正統(tǒng)道藏》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石研齋四種》本、《四部備要》本等。

  此次整理注譯,以《四部叢刊》陶弘景注本為底本,參考了《正統(tǒng)道藏》本、《四部備要》本和《百子全書》本,下卷三篇參考了《子匯》本,加以簡校簡注,做了今譯和評析,對與其他整理研究著作理解不一致之處未加說明,文后附錄了清代秦恩復的《鬼谷子篇目考》以及《鬼谷子佚文》等。

 

上卷

捭闔第一

【原文】

    1.粵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注釋】

    ①粵:句首語氣詞。 若:陶注為順。  稽:陶注為考。 ②圣人: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的杰出人物。    ③ 陰陽:古代指創(chuàng)造世間萬事萬物的二氣,后泛指事物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屬哲學范疇。    命:命名。 ④ 門戶:原指房屋出入之處,泛指事物的關鍵。  ⑤ 籌策:原指古代計算工具,多用竹、木做成;泛指謀劃。類:秦恩復校:“一本作‘物’?!?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⑥ 達:通達。  ⑦ 朕:征兆,跡象。  ⑧ 守司:主管,把持。    ⑨ 道: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法則。  ⑩ 歸:歸屬。  ⑾ 或柔或剛:《百子全書》本倒作“或剛或柔 

 

【譯文】

    1.考察古代,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以先知先覺成為蕓蕓眾生的先導。他們觀察陰陽二氣開啟、閉合,如何運行變化產(chǎn)生萬物,從而給萬物命名,把握存亡的關鍵,籌劃萬物的始終,洞悉人類的心理,預知變化的征兆,掌管興衰的導向。因此從古到今,只要天下有圣人,順應自然法則總是始終一貫。雖然變化無窮,總是各有歸屬。有陰又有陽,有柔又有剛,有開又有閉,有弛又有張。

 

【原文】

    2.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注釋】

    ①先后:指應該在先應該在后的次序。  ②權:陶注為權謀,指變通的計謀。  ③ 校:考核。 伎巧:技巧,技藝。  ④差:差別,等級。  ⑤ 捭(bai):與“闔(he)”相對。捭的本義是開,闔的本義是合。開合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總規(guī)律。本文從這個基本點出發(fā),把捭闔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化具體化。落實到具體運用時,捭是言說,闔是沉默;從技巧的角度看,捭是撥動,闔是閉藏;據(jù)適用的對象看,世間的事物都有陰陽兩種屬性,捭用于陽性,闔用于陰性。捭闔作為手段,可以靈活地交替使用。  ⑥ 無為:道家指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約束,而反對破壞或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所作所為。  牧:原指放養(yǎng)牲畜,后泛指統(tǒng)治、管理。    ⑦ 以:秦恩復校:“一本作‘與’?!?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實虛:真實和虛假。  ⑧ 嗜好:愛好和欲望。  志意:志向,意圖。  ⑨ 指:宗旨。  ⑩ 闔而捭之:先用閉藏的方法后用開啟的方法。 ⑾ 利:陶注,指所言之利。 ⑿ 同其情:使對方與我方的心意相同。 ⒀ 可:指合適、正確。⒁ 原:推究,追根求源。⒂ 離合:離指意見不一致,合指意見一致。

 

【譯文】

    2.彼此相生相存,圣人只管把門。審察誰先誰后,測測你的計謀,量量你的才能,比比你的技巧,顯出優(yōu)劣短長。賢能與不肖、聰明與愚笨、勇敢與膽怯、仁慈與義氣,各有高下之差。然后,或者開啟,或者閉合,可以進升,可以辭退;可以輕視,可以敬重。因人而用,因事而行,順應規(guī)律,天下太平。用人之道,關鍵要看才能是有是無,品性是虛是實;通過愛好嗜欲了解他的志向意愿;對他的言辭

稍加排斥,挑動對方反駁,從而探得實情,重在了解真實的意圖;然后沉默不語,傾聽對方意見,求得利益所在。或者同。可行不可行,都要把計謀研究明白,探究相同相異之毛處。無論對方與自己是相離還是相合,都要堅持主見,順從對方的意愿進行考察。   

 

    【原文】

    3.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巇重乃為之度數(shù),圣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shù),圣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復、反忤,必由此矣。

 

  【注釋】

    ①周:周詳。 ② 密:隱秘。  ③ 微:微妙。  追:指依隨。  ④ 料:估計,推測。  ⑤ 結:締結,交結。⑥ 皆:秦恩復校:“一本作‘既’?!?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權衡:權原指秤錘,衡原指秤桿,泛指衡量,比較。 ⑦ 度數(shù):測量重量和長短的數(shù)值。    ⑧ 中(zhong):符合。 ⑨ 納:收納,接納。 ⑩ 去:指廢棄。 ⑾ 此句原在 “縱橫”下斷句,今改。    ⑿ 忤(wa):抵觸,違反。 反出反忤: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此四字是衍文。

【譯文】

3.如果采用開啟的方式,重要的是計劃周全;如果采用閉合的方式,重要的是保守秘密。周全保密的重要性,在于巧妙地與自然法則相合。采用開啟,是為了探測對方的實情;實行閉合,是為了結交對方的誠心。都是為了權衡對方力量的輕重,然后才確定施用的謀略技巧,圣人因而為此思慮。如果權衡失誤、謀略失策,圣人因而又為此思慮。因此,所謂開啟,或者通過開啟展示出去,或者通過開啟接收進來;所謂閉合,或者通過閉合而獲取,或者通過閉合而拋棄。開啟閉合,是天地自然的法則。開啟閉合,推動陰陽的運轉,形成四季的交替,促使萬物生長變化。萬物縱橫交錯、出入反復、互相敵對,都是開啟閉合的結果。

 

【原文】

    4.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谡?,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捭闔,制之以出入。

 

【注釋】

    ① 大化: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大”字是衍文。說之變:指言說的變化。 ② 豫:通“預”,預先。    ③ 主:主宰。

   

 

【譯文】

  4.開啟閉合,是自然法則的根本變化,也是游說變化多端的原則。游說者必須預先審察對方的變化。口是心靈的門戶,心是精神的主宰,人的意愿志向、愛好欲望、思維活動、智慧計謀,都要通過口這個門戶來表達,通過開啟閉合把守這個關口,控制言語的出入。

【原文】

5.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為謀。

【注釋】

    ①言:指可以言說。    ②義:宜。    ③ 此句陶注云:“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日陽?!?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④ 此句陶注云:“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陰日終。”  ⑤ 諸言:指各種言說。  法:效法。 為:秦恩復校本作“其”。

【譯文】

5.所謂“捭之”,就是開啟,就是言說,屬于陽;所謂“閨之”,就是閉合,就是沉默,屬于陰。開合有節(jié),陰陽和諧,始終恰當合宜。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顯、榮耀、顯名、愛好、財富、利益、得意、欲望屬于陽,叫做“始”;死亡、憂愁、患難、貧窮、低賤、痛苦、羞辱、毀棄、損傷、失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屬于陰,叫做“終”。凡是說效法陽類的事情,都叫做“始”,是指以善的行為開始;凡是說效法陰類的事情,都叫做“終”,是指以使用壞的計謀告終。

【原文】

6.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言可??梢哉f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① 陰陽:此處指人物分成陰陽兩類,陰指性情柔弱的人,陽指性情陽剛的人;下句同。    ② 卑:低下。    ③ 下、小屬陰類,高、大屬陽類。    ④ 臺灣蕭登?!豆砉茸友芯俊窊?jù)他本認為“言”字是衍文?!端牟總湟繁緹o“言”字。    ⑤ 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國:指當時諸侯的封地。   ⑥ 根據(jù)古代陰陽觀念,內(nèi)屬陰,外屬陽。  ⑦ 倍:背叛。    反:返歸。陶注云:“去而遂絕日‘倍’,去而復來日反?!?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⑧ 陰陽:自此至文末所言陰陽是廣義的,非專指。御:治理,處理。    ⑨ 苞:包含,包孕。    ⑩ 說(shui):勸說,說服。   ⑾ 圓方:圓代稱天,方代稱地。

【譯文】

    6.開啟閉合的法則,可以通過陰陽兩方面來施行。所以與情性屬陽的人言談,可以用崇高的事例來引發(fā);與情性屬陰的人言談,可以用卑小的事例去迎合。用低下去探求卑小,用崇高去探求高大。由此說來,沒有什么事情不能深入進去,沒有什么事情不能抽身出來,沒有什么不能說服??梢哉f服一人,可以說服一家,可以說服一國,可以說服天下。做小事沒有內(nèi)的限制,做大事沒有外的界限。所有的損益、去就、背反,都可以運用陰陽的原理來處理。陽的特性為運動、前進,陰的特性為靜止、閉藏;陽通過活動顯現(xiàn)于外,陰隨即進入于內(nèi);陽發(fā)展到極點轉化為陰,陰發(fā)展到極點轉化為陽;依靠陽的運動,德隨之產(chǎn)生;依靠陰的靜止,形隨之生成。陽追隨陰,其中包含著德;陰結納陽,力量得以施用。陰陽互相追隨,是通過開啟閉合。這是天地陰陽的法則,也是游說的原理,是萬事萬物的先導,因此叫做“天地的門戶”。

 

【評析】

    文章第一段是本篇立論的根據(jù),古人認為陰陽二氣的運動使世間萬事萬物產(chǎn)生開合,圣人因此而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謀劃事物的始終,了解事物變化的征兆,把握人事變化的規(guī)律,開合成為把握事物生死存亡的關鍵。開合運用在縱橫之術中,成為言談的技巧,由于語言是思想的交際工具,言談中運用開合的方法控制對方就顯得十分重要。開運用到言談技巧方面就是如何開口發(fā)言,具體辦法是先用具有誘惑力的言辭去啟發(fā)誘導對方,讓他發(fā)言,從而進一步了解他的才能、品性、興趣、嗜好、個性等,達到探測對方實情的目的,所以說:“捭之者,料之情也?!焙线\用于言談技巧方面就是沉默的藝術,言談者閉口不言,讓對方充分表現(xiàn)自己,最終因得不到反應而自覺無趣,使得他不得不聽從我方的意見;或者設法使對方閉藏主見,保持沉默,從而接受我方的意見。在使用開合之術時,根據(jù)對方的情況靈活運用,或者用開的方式排斥對方,或者用開的方式接納對方;或者用合的方式吸取對方,或者用合的方式排除對方;正如文中所說:“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用同樣的方式達到不同的目的,或者用不同的方式達到相同的目的。就運用的對象而言,人有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程度不同的區(qū)別,因此使用的方式也有開合、進退并使之貴賤的不同,這是把陰陽學說具體運用到游說技巧之中。就言說的內(nèi)容而言,也有陰陽屬性之分,“陽”代表光明、積極、有利的方面,用于說服對方,使之順從游說者的意愿行動?!肮恃蚤L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日始?!薄瓣帯贝黻幇怠⑾麡O、有害的方面,用于兌服對方,使之受到恐嚇而灰心喪氣,從而放棄原來的計謀并終止行動。“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日終?!狈钚幸躁栒f陽、以陰說陰的原則,“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能夠出入自如,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之所以有如此威力,就在于順應了陰陽之道。總結使用捭闔之術的要點。可以用料情、辨明同異、合道、靈活運用、捭貴周密、闔貴隱密來概括。強調(diào)符合陰陽之道,除了為具體的游說術尋找堅實的理論基礎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有了這樣的理論武裝容易為謀士和時人所接受。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縱橫家大都出身貧賤,人微言輕,即使智略超群,也難以讓人置信,反而被人認為是辯辭詐謀之徒、追名逐利之輩,被人嘲笑詆毀。如《茍子·臣道》稱縱橫家是態(tài)臣,所謂態(tài)臣,“內(nèi)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漢代茍悅把游俠、游說、游行稱為三游,是德之賊,游說就是飾辯辭,設詐謀,馳逐于天下,以要時世,三游是亂之所由生,傷害道德,敗法惑世;后人甚至認為是小夫蛇鼠之智(明宋濂語),認為《鬼谷子》是小人之書(清盧文招語)等等,他們的智慧得不到公正的評價,這是中國智慧史上的冤案。陰陽捭闔之道在思想文化領域,已被道家、儒家及社會政治觀念廣泛接受,要讓縱橫捭闔的游說藝術被人理解而接受運用,只有依托于深厚的基礎才行。這也是以“捭闔”置于全書之首的用意所在。文章?lián)暗馈绷⒄摚瑢訉舆f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同樣也是在用捭闔之術叩開讀者心靈的大門。

    捭闔之術成功地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找到許多實例,像《戰(zhàn)國策·趙策》中觸龍說趙太后,觸龍之所以能巧妙地說服趙太后,就在于他首先抓住了趙太后的心理。當時趙太后剛剛執(zhí)政,遇到了秦國的緊急進攻,而趙國不是強大的秦國的對手,趙國只好向齊國求援,而齊國要求趙國把趙太后的小兒子作為人質(zhì),才肯出兵相救。趙太后心痛她的小兒子,不肯讓他去做人質(zhì),朝中大臣都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勸趙太后答應,惹得趙太后非常惱火,宣稱誰要是再來勸把長安君送到齊國去做人質(zhì),就把唾沫吐到他臉上,弄得大臣們無所適從。老臣觸龍不緊不慢,拜見了怒氣沖沖的趙太后,他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進言直諫,而是道歉自己不能經(jīng)常拜見太后,腳又有毛病,見到太后不能盡快步走的禮節(jié),接著詢問太后的身體飲食等狀況,使太后的怒氣漸漸平息,這是采用了闔的方式,繞彎子。然后把自己的小兒子托付給太后,以愛子之心來取得與趙太后情意相投,趙太后的愛子之心在觸龍這里找到了知音。觸龍又進一步說明自己這樣做是父母要為子女長久打算,肯定自己的愛子之心超過了趙太后,以顯示趙太后愛小兒子長安君比不上愛長安君的姐姐燕后,所用的方法就是“闔而閉之,異其誠”。太后不肯承認這一點,堅持認為愛長安君超過了燕后。觸龍見趙太后受到挑動,故意用提問的方式讓趙太后明白受封的諸侯不能沿襲幾代而不衰落,而長安君無功于國家,將來難以立身。投趙太后所好,是以陽說陽;明其利害,是以陰說陽。趙太后終于省悟,聽憑觸龍支使遣長安君質(zhì)齊,達到了陰極反陽的結果。觸龍在料其情的基礎上,先合后開,欲開先合,又開而合之,陽說陰說交替運用,從而達到開的目的。

    又如戰(zhàn)國時魏國的范雎游說秦昭王,當秦昭王處于既有外敵的憂患,又有太后和朝廷“四貴”控制朝廷的內(nèi)患時刻,他多次采取闔的方式,欲言又止,故意賣關子,又用開的方式刺激秦昭王,說秦國只有太后和相國,沒有大王,刺著秦昭王的痛處。當秦昭王召見他時,又故意多次不說要說的話,直到最后秦昭王讓他放心直說,不要有任何顧忌,他才說出如何處理外憂和內(nèi)患的對策,深受昭王的信任。成功地運用了先合后開,合中間開,合而開之的捭闔之術。

 

反應第二

【原文】

    1.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注釋】

①大化者:教化指導百姓的圣人?;袒笇?。    ②無形:沒有形跡。此處指道,即自然法則。    ③ 反:指反觀,即觀察過去。復:復驗,指驗知未來。  己:秦恩復校:“一本作‘此’?!雹?來今:未來與現(xiàn)在。   

 

【譯文】

    1.古代那些按自然法則教化指導平民百姓的圣人,是與自然法則相伴產(chǎn)生的。他們反觀古代,復驗未來;反觀過去,復驗當今。反觀對方,復驗自己。動靜虛實的道理,與現(xiàn)在將來不合,反觀古代尋找原因。事情往往要通過反觀復驗,這是圣人的主張,不能不詳細審察。

 

【原文】

    2.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 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置網(wǎng)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wǎng)也。常持其網(wǎng)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注釋】  

    ① 因:依從,根據(jù)。   ② 反:指站在對方的角度。      應:應答,應對。    ④ 象:形象,象征。    比:類比,推比。 ⑤ 無形:指玄妙的道理。陶注云:“理在玄微,故無形也?!?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⑥ 釣語:像釣魚投餌,引出對方的話語。俞樾《諸子平議·補錄》云:“釣語,謂人所隱藏不出之言,以術釣而出之;若孟子所稱‘以言話’,‘以不言恬’,皆是矣?!?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⑦ 罝(jU):捕兔子等野獸的網(wǎng)。 ⑧ 會:聚合,此指野獸聚集之處。 司:守候,等待。

⑨ 比:合。此句臺灣蕭登?!豆砉茸友芯俊窊?jù)他本“其”下補“不”字,云:“陶注既云‘不言無比’,據(jù)此,則‘言’上當有一‘不’字?!睓z陶注:“持釣人之網(wǎng),驅令就職事也?;蚬员?,遂不言,無比,如此則為之變常易綱,更有以動之者矣。”不應“不言無比”連讀。

⑩ 報:合的意思。  ⑾ 牧:察?!斗窖浴肪硎骸澳?,察也?!?⑿ 襲:衣上加衣叫做襲,引申為重復。    ⒀ 誘:誘導,引導。

 

【譯文】

    2.別人的言說,屬于動;自己的沉默,屬于靜。根據(jù)對方的言談,了解話語的含意。言語不合自己的意圖,提出詰難,對方必然加以應對。言語有表象有象征,事情有類比有比較,通過表象和類比,可以觀察到其他的東西。象是實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比是言辭的比擬。通過無形的象比來探求有聲的話語,用言語誘導對方使與事實相合,得到真實情況;這就像張開羅網(wǎng)捕取野獸一樣,多張羅網(wǎng)等待野獸進入。方法得當,符合事理,對方自然流露實情,這是釣人的羅網(wǎng)。常常拿著這樣的網(wǎng)驅使對方,如果對方的言辭沒有比擬,無跡可尋,就要改變方法,用言語的象征觸動對方,以合對方的心意,了解真實意圖,從而駕馭他。這樣自己反推過去,讓對方回應過來,言辭有象征比擬,從而奠定根基。通過多次反推回應,任何事情都不會脫離言辭。圣人用來誘導愚者智者,沒有任何疑惑。

 

【原文】

    3.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蛞虼?,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zhèn)?,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塍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注釋】

  ①反聽:不用耳聽,而用心聽,指心能感知。 情:事物的本性。   ② 審:清楚,明白。    ③ 定基:奠定的基礎。    ④ 反辭:反詰之詞。   ⑤ 瞼(jian):通“斂”,收斂。    ⑥ 開情:指敞開心扉。    實理:指真實目的。    ⑦ 事:侍奉。    ⑧ 聽:指考察了解。    情詐:真實和欺詐。    ⑨ 言默:言語和沉默。    ⑩ 式:模式,樣式。    ⑾ 托:依托。   ⑿ 《百子全書》本“平”作“乎”,誤。    ⒀ 雄雌:指高低強弱。    ⒁ 類:種類,類別;指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    ⒂ 居其內(nèi):指深入內(nèi)心。    ⒃ 射:指猜中。⒄ 符:符節(jié)。符應,像符節(jié)相合那樣應驗。    ⒅ 塍(f6ng)蛇:傳說中一種會飛的蛇,能指示禍福。    ⒆ 羿(yi):傳說中的神射手。  引矢:開弓射箭。

 

【譯文】

  3.古代善于從反面聽取言論的人,可以鬼神莫測地變化方式獲得真實情況。變化得當,就能清楚地掌握情況,掌握情況不清楚,獲得的真實意圖就不明確,獲得的真實意圖不明確,奠定的基礎就不穩(wěn)固。改變言辭的象征和比擬,對方必然有回應的言辭,再通過這些言辭了解真實的意圖。想聽對方講話,自己反而沉默;想要對方敞開心靈,自己反而收起想法;想要抬高,卻故意壓低;想要奪取,卻先給予。想打開對方的心扉,通過象征和比擬,聽取話語的含意。聲音相同就會彼此呼應,道理相同就會走到一起。言語議論,可以因此而發(fā),可以據(jù)彼而議;可以卑身事上,可以居高臨下。根據(jù)這種道理,可以辨明真假、了解同異,知道是真誠還是欺詐。行為舉止、說話、沉默都依此而定,內(nèi)心的喜怒都依此做出表現(xiàn),都要事先定出法則。通過反推求得回應,觀察對方實情的依托。所以用這種方法,自己首先要平心靜氣,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異同。即使說的與事情不相合,也可以從微小的征兆了解某類事情的變化。如果用來探測人,可以深入內(nèi)心,測定才能,猜中心思,像合乎符節(jié)一樣應驗,像媵蛇指示禍福一樣準確,像后羿開弓射箭那樣百發(fā)百中。

 

【原文】

    4.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 。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注釋】

  ①知之始己:知人從自己開始。    ② 比目之魚:又叫鰈(ta),古人說此魚只有一目,必須兩魚并行,才能活動。    ③ 見:同“現(xiàn)”。  ④ 燔(fan)骨:燒煮過的骨頭。  ⑤ 疾:快速。  ⑥ 圓、方:形狀的兩個相對方面,泛指事物相對的兩個方面。下文同。  ⑦ 道:引導。  ⑧ 牧人:管理、治理眾人。 ⑨ 忘情:指失去真實。失道:指違背規(guī)律。 ⑩ 形容:指蹤跡。    ⑾ 天神:如天之神,指神秘莫測的最高境界。

 

【譯文】   

   4.所以若要知人,先要知己;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別人。這樣的了解,就像比目魚那樣相伴而行密不可分,了解情況就像光的投影那樣準確無誤??疾煅赞o不會出現(xiàn)失誤,如同磁石吸取鋼針、舌頭舔食燒熟的肉骨。與人相處微露形色,發(fā)現(xiàn)實情卻很快速。如同陰陽相生、圓方相形。情況未明,用周密的方略加以誘導;情況已明,用具體的措施加以控制。進退左右,按此掌握。自己先不定下標準,無法正確地支配他人。處理事情不靈活恰當,就是違反實際、沒有法則。自己首先確定明確的標準,再去支配別人,計策謀略不露形跡,不見門戶,這就叫做“天一般的神明”。

【評析】

    陶弘景在本篇篇題下注云:“聽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難之;彼因難以更思,必有以應也。”依陶注的意思,是指聽言的法則,如有不合拍的情況,一定要采取“反”的方法加以責難;對方根據(jù)你的責難重新思考,從而產(chǎn)生反應。從文章的內(nèi)容來看,這樣理解并沒有概括主題。本篇著重闡述了游說的兩種技巧——“反”和“復”,“應”是這兩種技巧產(chǎn)生的效果。

    第一段指明什么是“反”和“復”以及使用這兩種技巧的依據(jù)和重要性?!胺匆杂^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反”是用于觀察過去、了解古代、知悉對方的技巧;“復”是用于驗知未來、了解當今、明察自身的技巧?!皠屿o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比绻吕砼c當今的情況不合,可以通過反觀往古弄清楚?!笆掠蟹炊脧驼?,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边@就是實行反復的依據(jù)和重要性。把圣人抬出來,因為圣人是先知先覺的,“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不僅找到了有力的依據(jù),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反復之術,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對立統(tǒng)一。文章第二段具體論述以反求復的途徑?!把杂胁缓险?,反而求之,其應必出。”反術的運用,是在對方與我的言辭不相合時,以求得對方的外在表現(xiàn),即“應”。通過事物的相似性原理,采用擬造事物或事情的形象和原理,用比擬性的語言去探求對方的實情,像撒開一張大網(wǎng),釣得實際的情況,用釣語達到合事的目的。當對方不言語無法比較時,用擬構事理形象的方法,結合開術來打動他,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反復之術結合象比手法的運用,可以“萬事不失其辭”,并重申“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如果說,反復是游說技巧的理論,象比就是具體的操作手法,它化用了《易經(jīng)》的取象法和《詩經(jīng)》中的“比”的手法?!兑捉?jīng)》中的取象原理,是用符號比擬事物的形態(tài),從而恰當?shù)叵笳魇挛?。《詩?jīng)》中的“比”是寫作手法。而文中的象、比則是通過語言的符號特征來獲取信息,真可以說是術中之術,術中有術。

    第三段首先強調(diào)聽言要得情,得情是根基,而變用的手法可以像鬼神那樣神秘莫測。反觀對方的具體手段,核心是欲擒故縱,即:“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庇芄士v是古代兵家常用的戰(zhàn)術,其精神來自《老子》?!独献印返谌吕镎f:“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币缘们闉榛A,以反為綱,以變象比為目,以反求復,達到“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第四段強調(diào)知人必先知己,“己不先定,牧人不正”?!凹簩徬榷ㄒ阅寥?,策而無形容”。文章連用四個比喻句說明自知的重要作用:“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弊灾侵说南葲Q條件,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因此文章又用陰與陽、圓與方的關系深化其意義,人與人的關系,像陰與陽那樣相輔相成,像圓與方一樣相互顯現(xiàn)。圓方之論在《本經(jīng)陰符七篇》中“轉圓法猛獸”中有更深刻周到的論述。圓方作為處事之道,圓是指謀事或計謀周密詳備,方是指行事方正合矩?!拔匆娦螆A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是指當對方的內(nèi)情未顯現(xiàn)時,用周密詳備的計劃去誘導他,以便了解實情,互相溝通語言和思想;一旦明白實情,就可以按方的標準去要求對方,使他合乎事理,達到自己的原定目的。   

  本篇所論的游說技巧是基于對客觀事物的辯證法認識,可以廣泛應用于政治、軍事、外交諸多領域。像“投石問路”、“欲擒故縱”、“拋磚引玉”等成語已化為盡人皆知的常識。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說服周瑜抗曹,就成功地運用了反應術。當時東吳孫權在曹操親率大軍攻打江南時,是戰(zhàn)是和舉棋未定。諸葛亮并不了解周瑜的為人與個性,與魯肅一同去見周瑜。魯肅報告完軍情之后,周瑜以應該向曹軍投降來試探諸葛亮。諸葛亮以“反以難之”的策略激怒主戰(zhàn)派的魯肅,說他竟然不了解天下大勢,趁勢說吳國不受損失的投降方案是把大喬二喬兩名美女送給曹操,以激怒周瑜,由猶豫不定到力主抗曹,既達到了抗擊曹操的目的,又實現(xiàn)了保全自己力量的初衷。   

 

 

內(nèi)揵第三

【原文】

    1.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nèi)捷,素結本始?;蚪Y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注釋】

    ①就:靠近,接近。  ② 御:原指駕車,泛指使用。    ③ 揵:通“楗”,本指關門的木閂,此文中指交結。    素:平時,向來。  本始:開端,開始。    ④ 采色:指美女。    ⑤ 蚨(1i6)母:又名蝗蛸(di6 dang),即土蜘蛛,在土中筑巢布絲,上有圓蓋,可以開閉,捕蟲為食,巢中養(yǎng)子,有蓋保護。    ⑥ 朕:縫隙。

 

 【譯文】

    1.君臣上下之間的關系,有的相距遠反而親密,有的相距近卻反而疏遠。投靠上門的不被使用,離開以后卻又找尋。每天在身邊轉的不被使用,相距很遠僅聞其名的卻思慕他能到來。這都是因為有內(nèi)在的關系,早已結下交情。結交的方式多種多樣:或者以道德相交,或者以黨與相交,或者以財物相交,或者以美色相交。君上采用臣下的意圖,要進就能進,要退就能退;要讓他親近就能親近,要讓他疏遠就能疏遠;要投靠就可以投靠,要遠離就可以遠離;要讓他聘請就可以得到聘請;要讓他思念就可以得到思念。就像蛺母撫養(yǎng)幼子,出入不留縫隙,自由出入,無法阻止。

 

【原文】    

    2.內(nèi)者進說辭,捷者捷所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捷可開。

 

【注釋】

  ①陰德:暗中施行未顯露出的恩德。  ② 得:指適用。③ 中(zng):合。 ④ 類:相同。 為:秦恩復校本作“說”。 見逆:被抵觸,指不被采用。  ⑤ 情:心意。 見非:遭到非也、議,指被否定。 ⑥ 得:秦恩復校:“得,上一本有‘必,字?!?術:手段,方法。   

 

【譯文】

2.所謂“內(nèi)”,就是臣下向君上進獻說辭;所謂“揵”,就是臣下向君上呈獻計謀。所以相距遠卻很親密的,是由于暗地里積下了德行;相距近卻很疏遠的,是因為志向不合;前來投靠不被任用的,是由于獻的計策得不到贊同;離開后反而要聘請的,是因為謀略后來得到了印證;每天在君上身邊轉的得不到使用,是由于措施不恰當;相距很遠僅聞其名卻思慕他能到來的,是由于計謀相合等待他來具體執(zhí)行。所以說,情況不清楚事情不相合卻要去做,必然會遭到拒絕;沒有掌握實情卻要去說,必然會遭到反對。把握了對方的意圖,就能駕馭對方使用內(nèi)揵術,出入進退開合自如。

 

【原文】

    3.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捷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nèi);欲去者,用外。外內(nèi)者必明道數(shù),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chǎn)業(yè),日捷而內(nèi)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捷而反之。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huán)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注釋】

    ① 立事:立身處事,建立事業(yè)。 ② 揵:此處指把握。③《詩》、《書》:即《詩經(jīng)》、《尚書》,古代儒家的兩部經(jīng)典。損益:減少增加。 ④ 內(nèi)外:陶注云:“內(nèi)謂情內(nèi),外謂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蓋理之常也?!?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ang=EN-US xmllang="EN-US">  ⑤ 道:指規(guī)律。 數(shù):指方法。⑥ 揣策:推測計算。  ⑦ 民:秦恩復校本作“名”。  產(chǎn)業(yè):生產(chǎn)作業(yè)。   ⑧ 反:指不合。  ⑨ 飛:贊揚。參見《飛箝篇》。⑩ 大儀:大法,大原則。

 

【譯文】

    3.因此圣人立身處世建功立業(yè),由此預先了解事物的真相從而把握萬事萬物。從道德、仁義、禮樂、計謀出發(fā),先研究《詩》、《書》,驗證自己的學說,然后加以減損增益,討論用與不用。想要相合,從內(nèi)情入手;想要分離,不用內(nèi)情。無論哪種方法,都要深明道術,揣測未來,決斷疑難,做到?jīng)Q策不失誤,才能創(chuàng)建功業(yè)樹立德行,治理百姓產(chǎn)業(yè),這叫做計謀與內(nèi)情相合。君上昏暗不行善政,臣下反叛不明事理,這叫做計謀與內(nèi)情不合。君上自作聰明,排斥賢人之說,應該制造聲譽,使他自動轉變。如果有詔書征召,應該迎接并接受任用。如果想要離去,趁著危亂行事。要像圓環(huán)旋轉那樣靈活,順應變化,令人不知所做所為,抽身而退,這是最好的辦法。

 

【評析】

    陶弘景在本篇篇題下注云:“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內(nèi)情相得,然后結固而不離?!卑刺兆?,內(nèi)指內(nèi)情,犍指結固。文中指出:“內(nèi)者,進說辭;揵者,犍所謀也?!眱?nèi)捷實際是指大臣向君主、下級向上級進獻說辭謀略,結交君上,以求寵取信,這是游說者

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游說的對象要么是國君,要么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想游說的言辭和計謀被采納,必須采用內(nèi)揵之術。

    本章第一段首先列舉君臣上下之間關系存在的三種情況:一是遠而親,近而疏。君與臣或上級與下級之間相處較遠,關系本應疏遠,卻實際上很親密;相處較近的,關系本應親近,實際上卻很疏遠。二是就之不用,去之反求。臣下積極主動去投靠君上,為君上效勞的,反而得不到任用;而離去之后,卻反而想去找來重用。三是“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君上對每天在眼前聽候差遣的人不加重用,卻對只聞其名而不知其人的人思慕不已,希望能得到他重用他。這是君臣上下之間的關系似乎違反常理卻實際存在的現(xiàn)象,其存在的原因是由于結交的關系程度不同,時間有長短之分,即“事皆有內(nèi)揵,素結本始”。陶弘景在注中對這種原因作了進一步說明:“道合則‘遠而親’,情乖則‘近而疏’;非其意則‘就之’而  ‘不用’,順其事則‘去之’而‘反求’;分違則‘日進前而不御’,理契則‘遙聞聲而相思’?!睔w根結底,志同道合、順事合理關系就親而重用,道背情乖、意逆理違關系就疏遠而不用。由此可見,理順君臣上下之間的關系,臣下求寵取信于君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內(nèi)揵之術,恰恰是解決好這個問題的鑰匙,用進言獻計的方式交結君上,使上下之交內(nèi)情相得,彼此結成堅固不可分的關系。接下來闡述了實施內(nèi)揵之術的具體方法,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的可以用道德相交結,有的可以用黨友相交結,有的可以用財物相交結,有的可以用珍玩美色相交結。無論用何種方式,都要順應對方的意愿,即所謂“用其意”,俗語中所說的順摸老虎毛。運用得當,可以達到“欲入則人,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進退自如、隨心所欲的理想境界,使君上像蚨母離不開幼子那樣離不開自己,而沒有空子讓對方可鉆,獨往獨來,無人能阻止。在縱橫家看來,游說之士與游說的君上不存在儒家所主張的君仁臣忠的依附關系,而是用之則就,不用則去的獨立生存意識,因此,能隨心所欲、獨往獨來才是內(nèi)揵的最高目的和最佳效用。

    第二段在點明內(nèi)揵的具體內(nèi)容“內(nèi)者進說辭,捷者犍所謀也”之后,進一步闡述了第一段所列的君臣上下之間三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遠而親是因為有暗中施予的德行,近而疏則是由于志向不合;就而不用是因為謀策得不到贊許,去而反求則是由于猜中了將來;日進前而不御是因為提出的措施不適用,遙聞聲而相思則是由于計謀相合只等待去實行。并進一步總結原因,見逆是由于沒有找到共同點卻要去說去做,見非是由于沒有摸透對方的實情。像前面“捭闔”、“反應”兩篇所強調(diào)的,得情是運用、操縱各種手段的基礎。把握好這個根本,才能“可出可人,可犍可開”。

    最后一段以古代圣人揵而內(nèi)合橫向論述內(nèi)揵與其他方略配合使用,一是內(nèi)、外的使用:“欲合者,用內(nèi);欲去者,用外?!倍桥浜稀胺础毙g使用:“上暗不治,下亂不寤,犍而反之?!眹璋岛浚螖?,臣下混亂執(zhí)迷不寤,采取揵而反之的方式,即結交君主幫

助恢復治理混亂的局面。三是配合“飛”術使用:“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奔串攲Ψ絻?nèi)心自以為是,而外表沒有任何表現(xiàn)予以挽留,就采用褒揚、激勵的言辭稱頌對方,傳播其聲譽,以討取歡心?!帮w”術在《飛箝篇》有更具體的論述。圣人犍而內(nèi)合,除了內(nèi)、外的使用外,還包括“揣策來事,見疑決之”,即揣、決二種方略。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的方法,如“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是指當君主有好感,親自下令召喚自己時,要積極、主動地迎接任命,迎合他的心意去辦事。又如“若欲去之,因危與之”,是指自己想要離開時,趁危亂時刻把職權交還給君上,以保全自身。無論使用哪種招術或方法,都要順應時事的變化,像轉動圓圈一樣旋轉不定,讓人摸不著底細,不知道怎么做的,即“環(huán)轉因化,莫知所為”;并以全身而退作為根本法則,這就是“退為大儀”的含義。   

    由于內(nèi)揵之術的對象是君上,這就使進言獻謀的難度比一般的游說大得多。韓非子曾寫過《說難》一文,詳細列舉了進說辭的困難和危險,也總結了進說的許多技巧。如果進說者不是有意泄漏機密,而是無意識地說中了君主的心中隱密,那么就會有危險;如果明白無誤地指出了君主的過失,并加以批評議論,那么就會有危險;如果計謀不能實行并且失敗,那么就會遭到君主的懷疑而有危險;如果猜中并說出君主獨到的計謀,那么就會有危險;如果君主表面做的是這件事,而想的是另一件事,指出他想的事,那么就會有危險;如果在君主面前議論大臣,會被懷疑你是在挑撥離間,或者隨便議論其他小人物,會被認為在玩弄權術,那么就會有危險;如果議論君主所喜歡的人,會被認為是想借助他們的權勢,議論君主所憎惡的人,會被認為你在試探他的虛實,那么就會有危險;如果說得太少,會被認為是沒有知識;說得太多,又會被認為是在賣弄;如果順著君主的思路陳述問題,會被認為是膽小怕事不敢直敘己見;如果面面俱到,說話無限制,又會被認為是傲慢沒有教養(yǎng)??傊?,困難多多,危險重重。關于游說的技巧,可以歸納為“揵而內(nèi)合”、“揵而反之”、“揵而飛之”等方法。如果想進獻保護君主私利的言辭,用正當理由指出來,并加以暗示;如果君主夸耀自己的力量,就不要指出這是難以辦到的;君主顯示自己的勇敢,就不要拿他的強勁對手來激怒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就不要指出以前的過失使他難堪;這些都是揵而內(nèi)合的方法。如果君主有崇高的愿望,但事實無法實現(xiàn),指出不可行之處,贊揚他不去做的好處;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舉出相關的事例,多加稱贊,使他自己得到啟發(fā),并假裝不知他是得到自己的啟示;這些是揵而反之的方法。如果君主有個人欲望,即使不一定合乎國家利益,指明這是合乎國家利益的,并鼓勵他去做;君主不能抑制自己卑劣的想法,把它粉飾成美好的東西,暗示他朝美好的方向去實現(xiàn);稱贊與君主有同樣品行的人,不露阿諛奉承的痕跡;這些都是說而飛之的方法。由此可見,內(nèi)捷的關鍵是透徹了解對方的心理,只有“得其情”,才能“制其術”。

P26

抵巇第四

【原文】

    1.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注釋】

 ①自然:天然,非人力所為。  合離:聚合與分離。   ② 見:同“現(xiàn)”。    ③ 反往:反觀過去。   

   

【譯文】

    1.萬物都有自然規(guī)律,事情都有分離和聚合。有的近在眼前卻無法了解,有的遠在天邊卻能知悉。很近不能了解,是因為沒有考察對方的言辭;很遠卻能知悉,是因為能返觀古代驗證未來。

 

【原文】

    2.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注釋】

    ① 巇(xi):縫隙。    ② 罅(xia):縫隙。比巇的程度較深。

    ③ 澗:山溝。    ④ 朕:縫隙。    ⑤ 匿:消失。

【譯文】

    2.所謂“巇”,就是小裂痕,漸漸變成裂縫,再變成大裂縫。剛有裂痕,可以堵塞以消除;裂痕來自外界,可以抵擋,避免侵入;裂痕來自下面,可以杜絕,防止發(fā)展;裂痕剛剛產(chǎn)生,可以堵塞,使它銷聲匿跡;裂痕已大,無法堵塞,只有徹底摧毀,棄舊從新。這就是堵塞裂縫的原則。

  【原文】

    3.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jīng)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蘗之謀,皆由抵巇。抵峨隙,為道術。

【注釋】

    ①因化:順應變化。    ② 經(jīng):開始。  秋毫之末:秋毫,鳥獸秋天生的細毛。形容細微。    ③ 太山:即泰山。  本:根基。 ④ 兆萌:微小的征兆。  牙:通“芽”。牙蘗(ni),是樹木砍伐后新生的枝芽,比喻微小的變化。

【譯文】

    3.危險的征兆剛剛顯現(xiàn),圣人已經(jīng)明察,從而妥善處理,保全它的用途。根據(jù)變化,陳述事理,識別細微的變化,運用計謀,采取措施,防微杜漸。事物變化,開始像秋毫之末那樣微小,逐漸發(fā)展就會像泰山的根基那樣宏大。施用小小的計謀治理天下,都是因為把握了抵域的原理,因此抵巇成為一種法則和技巧。

【原文】

    4.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圣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圣人見萌牙峨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shù)。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注釋】

    ① 分錯:紛錯。指混亂、分裂。 ② 讒賊:用惡言挑撥離間,陷害忠良?!盾髯印ば奚怼罚骸皞荚蛔?,害良曰賊。”  ③ 竄匿:隱藏避世。二字同義。  ④ 作:興起。  ⑤ 惑:欺蒙。  ⑥ 伐射:指攻打、殘殺。  ⑦ 得:取得。指建立新的王朝取而代之。  ⑧ 反:指恢復。  覆:指顛覆、推翻。   ⑨ 五帝:上古的五個帝王,說法不一,一說指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一說指黃帝、顓頊、嚳、堯、舜;一說指少嗥、顓頊、嚳、堯、舜。  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即禹、湯、文王。   ⑩ 右:上。

 

【譯文】

    4.天下紛亂,朝中沒有明主,大臣喪失道德,小人阿諛奉迎,賢人不被重用,圣人隱伏山林。貪圖利益、欺詐之徒紛紛出現(xiàn),君臣互相蒙蔽欺騙,國土四分五裂,互相侵略攻伐。家庭沒有倫理,父子反目為仇,這就是國家的裂縫。圣人碰到這種情況,用法令加以治理。只要有救,就盡力挽救;無可救藥,就順天應人,棄舊圖新。要么順勢救治,要么毀舊建新。五帝之世,可以說是順勢救治;三王之際,可以說是毀舊建新。諸侯互相攻奪,都想毀舊建新,數(shù)也數(shù)不清。此時此際,善于運用抵巇,才是上策。

  【原文】

    5.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梢陨虾?,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注釋】

①使:使者。此指代天行事的人。  ② 檢:檢查,監(jiān)督。③ 因:依隨。 守神:守護神明。

【譯文】

    5.自從天地有離合有始終,就一定有裂痕縫隙,不能不慎重審察。要用開合之理加以審察,能用這種方法的,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自然的使者。世道沒有縫隙需要堵塞,就深居隱伏,等待時機;需要堵塞,就出謀劃策?;蛘唔槃菥戎?,或者毀舊建新。能夠遵循運用抵城的原則,成為天地自然的守護神。

【評析】

    “抵巇”,從字面上講是彌補縫隙,本篇所論,是一種政治權謀,是處理社會和國家的動亂與危機的制勝韜略。

    世間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的,將要發(fā)生變化時,都會有征兆,猶如器皿在破敗之前總要出現(xiàn)裂痕,由小裂痕逐漸發(fā)展成大裂縫,直至徹底破裂。當國家出現(xiàn)動亂與危機時,就得及時挽救,否則會導致崩潰。如何挽救危機,是本文“抵巇”的中心論題。

    文章從自然規(guī)律人手,“物有自然,事有合離?!笔挛锏暮想x是自然規(guī)律,但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總是因為被現(xiàn)實生活表象的干涉而產(chǎn)生錯覺,以致模糊不清。有的近在眼前,卻熟視無睹,以致形成大的裂縫,這是由于沒有詳細考察言辭。如果遙遠的事情事先能預知,是因為反觀古代而驗知未來的緣故。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關鍵在于是否認識事物合離規(guī)律,認識事物產(chǎn)生的縫隙,預知變化的征兆,是本文立論的基點。

    第二段進而論述縫隙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從而說明彌補縫隙的方法??p隙總是由小裂痕發(fā)展為縫隙,由小縫隙發(fā)展成大裂縫。因此要挽救事物危敗,就必須在小裂痕時加以補救?!扒Ю镏蹋瑵⒂谙佈ā?;“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些俗語都很明白地說明抵巇的重要性。根據(jù)具體情況,不同事情的縫隙可以采取不同的補救措施,即“嵫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陶弘景注解說:“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來者,可抵而卻;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边@是說,裂縫從內(nèi)部產(chǎn)生,可以采用堵塞的方法;裂縫由于外部原因產(chǎn)生,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裂縫從下面產(chǎn)生,可以采取平息的方法;裂縫剛剛產(chǎn)生時,可以采取消滅的方法,使它不見痕跡;如果裂縫已經(jīng)很大,無法彌補,就只好取而代之。這些都是抵巇的原理。

第三段論述圣人之所以圣明,就在于能透徹地了解事物發(fā)生的危險苗頭,深知秋毫之末的危險征兆能發(fā)展成泰山根基那樣大的禍患,因此能在苗頭剛剛發(fā)生時就采取措施,這是因為明白抵巇的原理,并把它發(fā)展成處理世事的法則、方法。

第四段重點論述了“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兩種方法。這是抵巇的“兩極”,因為事物出現(xiàn)敗壞的征兆,有的可以補救,可以采用“塞”的方法,而有的無法補救,只能采用取代的方法。當國家社會出現(xiàn)萌芽巇隙時,可以采用這兩種方法。文中說到:“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圣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隙?!奔刺煜滤姆治辶?,混亂不堪,國家沒有明主賢君,臣下道德淪喪,小人讒害忠良,賢人不得任用,圣人隱姓埋名,貪財好利奸詐虛偽之徒四處橫行,君臣上下互相欺騙蒙蔽,國家土崩瓦解互相攻伐,家庭父子分離,人與人反目成仇,這種種現(xiàn)象就是政治混亂的萌芽,國家將要覆滅的裂痕。面對這種亂世,圣人想辦法加以救治,如果還可救藥,就加以補救,使之恢復生機;如果不可救藥,就想辦法推翻它,棄舊從新。即文中所說“圣人見萌芽喊罅,則抵之以法。世可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陶弘景注釋說:“‘如此’謂‘抵而塞之’,‘如彼’謂‘抵而得之’,‘反之’謂助之為理,‘覆之’謂因取其國。”接下來引歷史事實作為例證:“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蔽宓蹠r代,社會危機不算嚴重,因而可以挽救和治理;而三王時代,夏朝危機深重,國君桀昏庸無道,無法救治,所以商湯推翻了夏桀,建立商朝,取代夏朝;后來到商朝的紂王,政局混亂,紂王昏憒,已無可救藥,周武王起兵攻伐,取代商紂王,建立周朝。這就是有名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從歷史轉向現(xiàn)實,“諸侯相抵,不可勝數(shù)”,諸侯各自為政,抵巇手段多不勝數(shù),因此“當此之時,能抵為右”。點明善用抵嵫之術在當今現(xiàn)實中非常迫切。

    最后一段,“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喊隙,不可不察也”,照應開頭第一段“物有自然,事有合離”?!安熘赞汴H”,又與《捭闔篇》巧妙地關聯(lián)。能用捭闔之術考察認識天地自然離合的規(guī)律,并運用抵巇之術去對付處理的人是圣人。圣人是天地自然的使者,當世道太平時,隱身于世,等待亂世的危機;當世道有危機出現(xiàn)時,就出謀劃策,進行救治;對上配合幫助國君,對下檢束百姓,根據(jù)具體情況,順應自然規(guī)律,使用抵城之術,成為天地自然及人事社會的守護神。

    抵巇術的成功運用,關鍵在于順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任何事物的產(chǎn)生、興盛、衰亡都有規(guī)律,抓住了規(guī)律,就可以成功地運用或堵塞或取代的抵巇術了。推廣使用抵巇術,在于尋找攻擊對方的弱點,兵家稱為“避實擊虛”。歷史上有名的“楚漢相爭”,弱小的劉邦終于戰(zhàn)勝了強大十多倍的叱咤風云的項羽,就因為劉邦抓住了項羽疑心重、不肯放權、容不得急言直諫的忠臣、有婦人之仁等弱點,讓謀臣陳平用幾萬斤黃金離間了項羽與范增、鐘離昧、龍且、周殷等幾個忠臣的關系,使項羽成了孤家寡人,以致垓下之戰(zhàn)遭敗,只好自刎烏江。兵法所講的“攻心為上”,就是運用抵巇術的經(jīng)驗總結。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