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中國歷史基本典籍

 香花供養(yǎng) 2011-11-27


1、《尚書》

《尚書》起初被稱為《書》,相傳經(jīng)過孔子整理,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件匯編。古代,尚與上通,“尚書”意即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jīng)》。記事上起堯舜、下迄秦穆公,可以分為虞夏書、商書、周書,也有部分追述原始社會末期事跡的篇章。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即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即君臣或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即各種誓辭;四是“命”,即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尚書有今古文之分,西漢初年,原秦博士伏生(伏勝)傳出《尚書》二十八篇,因用當時通行的字體隸書寫成,故名“今文尚書”。經(jīng)考訂,大致可靠。漢武帝時,魯恭王劉余拆毀孔子舊宅,從墻壁中發(fā)現(xiàn)許多竹簡,經(jīng)過孔安國整理,比《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引文用漢以前的蝌蚪文寫成,故名《古文尚書》。至西晉時,今古文《尚書》均已佚散失傳。東晉時,豫章內(nèi)史梅賾獻出《古文尚書》一部,自稱是孔安國所傳,較伏生所傳多出二十五篇。后經(jīng)考證,二十五篇為魏晉人偽造,故其中的“二十五篇”被稱為偽《尚書》。清《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尚書》(即“今文尚書”)史料價值極高,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地位,如《堯典》記堯舜的事跡,《皋陶謨》記舜、禹、皋陶商討治國之事,均為記事體。全書按朝代編排,朝代之下安帝王順序編排,因此,從史書編寫體例看,《尚書》不但是古代史籍的雛形,也是紀事本末體的萌芽、編年史的開端。而《禹貢》總結(jié)了秦統(tǒng)一以前的地理知識,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志。關(guān)于注本有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萬有文庫本)、今人曾運乾《尚書正讀》、楊筠如《尚書覈詁》等。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據(jù)《魯春秋》修改而成。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記事方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故其體例屬于編年體,而編年以魯君在位的時間為準?!洞呵铩穬?nèi)容以政治活動及各國會盟、朝聘為主,另外,各國婚喪、祭祀以及日月食、星變、蟲災、地震、山崩、雨、霜、冰雹、水旱等自然現(xiàn)象?!洞呵铩返膬?nèi)容雖然以魯國為主,但同時兼及其他100多個國家,因此該書具有春秋時代列國史的意義?!洞呵铩放c此前史書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義”,而“義”正是編纂歷史著作的重要目的。因此,《春秋》極為講究筆法,強調(diào)定名分、寓褒貶、示懲戒,希望通過“正名”、“尊周”、批判僭越行為而達到維護周禮、恢復西周盛世之目的。同時,因拘于記事以明義、垂言以立教,故《春秋》不能堅持直書,有很多曲筆及回護的地方。《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又是我國首部私修史書,對后世影響極大?!洞呵铩芬粫鴥H僅約18000字,分條記事,不相聯(lián)屬,文句簡略,不計事情原委。字數(shù)最多者有47字,最少者僅一“螟”字。再加上措辭隱晦,如果沒有注解,極難通曉。后人從不同角度對《春秋》加以解釋,其中《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影響最大,合稱“春秋三傳”。

3、《春秋左傳》附《公羊傳》、《榖梁傳》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原名《左氏春秋》。傳統(tǒng)認為是春秋時左丘明所做,里面有后人所加內(nèi)容?!蹲髠鳌放c《春秋》一樣同屬編年體,記事也起自魯隱公元年,與《春秋》同。但終年止迄于魯?shù)抗哪?,多于《春秋?7年?!蹲髠鳌犯鶕?jù)所掌握的資料,用史實逐條疏證和傳釋《春秋》經(jīng)文,詳細記載事情原委。同時,《左傳》還集錄了很多有關(guān)春秋以前的史料以及《春秋》經(jīng)文所無的資料。《左傳》視周王室同于一般諸侯及“重人事、輕鬼神”的無神論觀點都是在思想上對《春秋》的超越。注本有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清人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等。

《公羊》和《榖梁》兩傳各十一卷,寫定時間均在漢代?!豆騻鳌放f題為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所撰,初僅口頭流傳。西漢景帝時,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及其弟子齊人胡毋生(子都)才寫定成書。《谷梁傳》舊題為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榖梁赤所做,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豆颉?、《榖梁》兩傳記事起訖年代與《春秋》相同,從不同的角度說明《春秋》的書法,即所謂“微言大義”。兩書在西漢均立于學官,但兩傳對史實的增補不多。

4、《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為左丘明所做。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約前967),下迄智伯滅亡(前453年),前后約五百多年的史事。全書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楚語》二卷,《鄭語》一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秶Z》是資料匯編性質(zhì)的書,不是成熟的史學歷史著作,因而在事件記載時不具年月者很多,個別事件僅僅為片段。其中許多史料為《左傳》所采用,只是后者文字更為簡潔、語言更為精練、體而更為統(tǒng)一。《左傳》記事以事件過程為主,《國語》則以政治言論為主。兩書互相表里、相互參證,因而《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國語》的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陳壽《三國志》、常璩《華陽國志》、崔鴻《十六國春秋》、吳仁臣《十國春秋》等均是從《國語》的體例而發(fā)展而來。本書最早的注有三國吳韋昭注,清代學者則有洪亮吉《國語韋昭注疏》、汪遠孫《國語校注本三種》,近人吳曾祺《國語韋解補正》、徐元誥《國語集解》等。

5、《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由當時各國史館或策士輯錄而成。書名原來不統(tǒng)一,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西漢末年劉向校訂群書,編成三十三篇,并定名為《戰(zhàn)國策》。北宋時,曾鞏再次進行編訂校補?!稇?zhàn)國策》記事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tǒng)一,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12策,共33篇,497章,體例與《國語》相同,也是國別體。由于主要記載策士們游說君王的言論,因而失實、夸大之處頗多。不過,《戰(zhàn)國策》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東漢高誘最初為《戰(zhàn)國策》作注,但流傳至北宋時散佚。元代,吳師道有《戰(zhàn)國策校注》。另外,今人繆文遠有《戰(zhàn)國策考辨》。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吸收各家成果,重新整理出版新版《戰(zhàn)國策》。書中附有1973年出土的帛書《戰(zhàn)國策》釋文,與傳世本原文可互相校讀。

6、《論語》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高足們的言行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晚年從事文化教育,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方面貢獻很大?!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的追記,經(jīng)過幾度編輯整理而成,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全書共20篇,上論10篇比較早,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和時代。下論10篇比較晚成。《論語》傳到漢代,出現(xiàn)三種本子:《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者從內(nèi)容、篇目到篇次都略有出入。西漢末年,《魯論語》得以流傳。關(guān)于《論語》的注本很多,國內(nèi)外總數(shù)達到三千多種,為諸子之冠?,F(xiàn)通行的注本有三國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宋朱熹《論語集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新注有程樹德《論語集解》、楊樹達《論語疏證》,譯注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等。

7、《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保存了春秋末年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最重要的經(jīng)典。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名老聃,春秋末期楚國人,是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經(jīng)向他問“禮”?!独献印芳s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可能是老子的后學編纂整理而成。今本《老子》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jīng)、下篇德經(jīng),合稱道德經(jīng),共81章,約5000余字。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有兩種《老子》寫本,分別稱為甲本、乙本。甲本字體介于篆書和隸書之間,不避劉邦的諱,可見成書于西漢以前。乙本為隸書,避劉恒的諱,顯系漢文帝時期的寫本。兩種本子與現(xiàn)行本子先道經(jīng)后德經(jīng)不同,而是先德經(jīng)后道經(jīng),字句也有出入?!独献印芬粫胸S富的樸素辨證思想,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對于社會改革,《老子》提出了“無為無不為”的思想,希望通過緩和矛盾,謀求生存?!独献印返恼軐W體系,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史有著深遠的影響。關(guān)于《老子》較早的注本,有后人假托題做“漢河上公撰”《老子章句》。三國魏王弼《老子注》。新注本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新譯》等。另,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書后附有《老子甲本乙本傅奕本對照表》,頗便檢閱。

8、《史記》

《史記》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最初沒有固定的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由原來的統(tǒng)稱而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曾任西漢太史令,打算編寫一部通史,但未能完成。司馬遷受父親囑咐完成了這部通史著作?!妒酚洝肥侵袊谝徊考o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今本《史記》中有他人補寫的內(nèi)容,如“褚先生曰”后面內(nèi)容即出自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之筆?!妒酚洝分袑Α蛾惿媸兰摇?、《貨殖列傳》等內(nèi)容的定位和編排是后世正史中所沒有的,顯示出司馬遷史學境界之開闊?!妒酚洝穼笫朗穼W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注本很多,代表性的舊注有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等。起初,三家注各自另行,北宋時把三家注排列在正文下,合為一編,頗便閱讀。日人瀧川資言編著《史記會注考證》,匯集諸書,很有參考價值。

9、《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東漢班固編撰。起初,班固的父親班彪以《后傳》六十五篇來續(xù)補《史記》。《漢書》即在《后傳》的基礎上完成的。班固死后,班固妹妹班昭補寫了《漢書》八表,在馬續(xù)協(xié)助下又完成了《天文志》?!稘h書》記事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206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23年),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余萬言。與《史記》相比,《漢書》體例上全承襲《史記》,只是省“本紀”為“紀”,改“書”為“志”,并“世家”入“列傳”。新創(chuàng)《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變《平準書》為《食貨志》。這些變化,被后來一些是史書所沿襲?!稘h書》喜用古字,東漢末年已有服虔、應劭為《漢書》作注。到了唐代,顏師古匯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解,完成了對《漢書》的新注。清人王先謙著《漢書補注》,頗便參考。今人楊樹達著《漢書窺管》,對王氏補注,又作補正。

10、《后漢書》

《后漢書》由南朝劉宋范曄編撰?!逗鬂h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上起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在范曄《后漢書》之前,已有東漢劉珍、吳謝承及晉薛瑩、司馬彪、華嶠、謝沈、袁山松、袁宏等所修史書。范曄則博采眾書、斟酌去取,寫成《后漢書》,包括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梁劉昭取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的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本《后漢書》?!逗鬂h書》襲《史記》、《漢書》的類傳體例,又創(chuàng)寫《黨錮列傳》、《宦者列傳》、《文苑列傳》、《獨行列傳》、《方術(shù)列傳》、《逸民列傳》、《列女傳》等?!逗鬂h書》中的《輿服志》、《百官志》為前史所無。與《漢書》相比,《后漢書》又缺《藝文志》、《河渠志》、《食貨志》等。后幸有《晉書·食貨志》彌補社會經(jīng)濟情況,《隋書·經(jīng)籍志》彌補書目遺存情況。今本《后漢書》,紀傳是唐高宗之子李賢等人的注,志是劉昭的注。清人惠棟有《后漢書補注》,王先謙有《后漢書集解》,兩書資料頗為詳備?!逗鬂h書》成書晚于陳壽《三國志》,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逗鬂h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11、《三國志》

《三國志》由西晉陳壽撰。陳壽原為蜀漢觀閣令史,蜀亡入晉,累官至治書御史。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國志》由此得名?!度龂尽烦蓵埃延泄傩薜耐跎颉段簳?、韋昭《吳書》,私撰的有魚豢《魏略》等?!度龂尽分小段簳贰ⅰ秴菚芳慈〔挠谶@些書?!妒駮返牟牧嫌申悏鄄杉途幋巍H珪擦寰恚段簳啡?,《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記事上起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下迄西晉滅吳之年(280年)即武帝太康元年,包括魏、蜀、吳三國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屬于紀傳體的國別史,在斷代史中別創(chuàng)一格。陳壽仕晉,而晉承魏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段簳贩Q曹操等魏的君主為帝,敘入紀中。稱蜀、吳君主為主,敘入傳中,但與帝紀寫法相同、按年敘事。魏、蜀、吳三書原各自為書,至北宋雕版時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與《史記》、《漢書》相比,《三國志》內(nèi)容略顯單薄,且沒有表、志。但因流傳至今的有關(guān)三國的史書很少,故其價值依舊甚高,如《魏書·東夷傳》保存了有關(guān)日本的一些最古記載。陳壽曲筆阿時,創(chuàng)立的“回護”筆法,為后世史家所譏彈。陳壽之后,有關(guān)三國的史料大量出現(xiàn)。南朝宋文帝令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裴松之與范曄同時代,其注與重在訓釋文義的《史記》三家注、《漢書》顏師古注不同,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辨為宗旨,在史實方面予以增補和考訂,開作注之新例。所引著述甚多,且引文完整,史料價值不低于正文。由于所引原書大都散佚,從而使裴注顯得更加珍貴。清杭世駿《三國志補注》、近人盧弼《三國志集解》等注本也頗有參考價值。另,清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清淘元珍《補三國食貨志》、清錢大昭及侯康《補三國藝文志》、清萬斯同《三國年表》、清洪飴孫《三國職官表》等也頗便參考。

12、《晉書》

《晉書》由唐房玄齡等奉敕撰寫。唐以前,已有十八部關(guān)于兩晉的史書,房玄齡等以此為基礎,僅三年就寫完全書。我國正式設置史館,以修國史,實始于唐。唐朝史館修纂了《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八部紀傳體史書,《晉書》是第一部。同時,史館還編修本朝歷史。由于參加編修者多為一時名流,再加上資料比較齊備,因而《晉書》成書很快。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為止156年的歷史,包括西晉和東晉。《晉書》各志均從漢末講起,其中李淳風的《天文志》、《律歷志》倍受推崇。與前四史不同,《晉書》新創(chuàng)載紀,記載既不是“正統(tǒng)”君主,又不是正統(tǒng)臣屬的“僭偽”人物。十六國中前涼張軌因是晉舊臣、西涼李暠是唐朝皇帝始祖則被載入列傳,其余各國君主均入載紀。類傳十三種,其中忠義和孝友是新增。列傳中多載有用之文,如《劉毅傳》中反映九品中正制弊端之《論九品八損疏》、《江統(tǒng)傳》中反映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之《徙戎論》、《裴秀傳》中反映之制圖六法之《禹貢地域圖》、《衛(wèi)恒傳》中反映書法源流之《書勢》等等。《晉書》無表,清萬斯同補《晉書》十六表。另外,清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洪亮吉《東晉疆域志》及近人吳士鑒、劉承干《晉書斠注》等書廣采眾說,頗有參考價值。

13、《南史》和《北史》

《南史》和《北史》為唐初李延壽私人撰述,成書后獲得與官修正史同等地位。李延壽之父李大師曾撰寫編年體的南北朝史,惜書未成而卒。李延壽繼承父志,取材南北朝八史,改編年為紀傳,奮筆十六年寫成《南史》和《北史》,兩書合稱《南北史》?!赌鲜贰啡珪耸?,包括紀10卷,列傳70卷,記宋、齊、梁、陳170年歷史?!侗笔贰啡珪话倬?,包括紀12卷,傳88卷,記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共233年歷史?!赌媳笔贰菲降葘Υ媳背?,不僅是唐初大一統(tǒng)局面的反映,更是南北民族平等觀念的表現(xiàn)?!赌鲜贰啡〔挠谒?、齊、梁、陳四書,其中對《宋書》刪減最多?!侗笔贰啡〔挠谖簳⒈饼R書、周書、隋書,刪減最多的是《魏書》。李延壽刪削雖有不當之處,但確也糾正了八書荒蕪臃腫之弊。同時,李延壽也補充了一些八書所無的資料?!赌媳笔贰穭h繁補漏,事增文省,為后世所贊。列傳多用家傳形式,一姓一族,子孫后代一律附于父祖?zhèn)飨?,集為一篇。如此編排便于了解世家大族之興衰,但失于人物所處朝代不明?!赌媳笔贰穬H有紀、傳,而無志、表,清周嘉猷撰《南北史表》、徐文范撰《東晉南北朝輿地表》、清汪士鐸撰《南北史補志》,明末清初李清有《南北史合注》。

14、《宋書》

《宋書》的作者沈約歷仕宋、齊、梁三朝。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春,沈約受齊武帝蕭頤之命,根據(jù)何承天、徐爰原有之宋史著作,補充修訂,于次年二月完成紀傳部分,是紀傳體正史中成書較快的一種?!端螘啡珪?00卷,包括紀10卷、傳60卷、志30卷,記載了劉宋王朝七十多年的歷史。《宋書》有“類傳”八種,其中記載忠孝仁義之士的《孝義傳》、記載出身寒微而榮登顯位者的《恩幸傳》、記載劉劭劉浚兄弟弒殺君父事跡之《二兇傳》為新立。又有專門記載少數(shù)民族及外族歷史的《索虜》等傳。首創(chuàng)家傳形式和帶敘法,帶敘法即其人不必單獨立傳,僅將其事附敘與其有關(guān)的某人傳內(nèi)。志是成書后續(xù)補的,在詳記劉宋一代典章制度外,還追述了東、西晉和三國之制度。其中《律歷》、《天文》二志取材于何承天的撰述,尤為精確詳明?!稑分尽酚涊d了古代各種樂器、樂歌歌詞。新創(chuàng)《符瑞志》,雖記有白虎、丹書、甘露、嘉禾等怪異,也保留了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災害的資料?!端螘穫髦帘彼?,已有散佚,后人取李延壽《南史》等書,加以補充,仍保持原書卷數(shù)。全書雖以志見長,但缺食貨、刑法、藝文三志,故清郝懿行有《補宋書刑法、藝文志》?!端螘窡o表,清萬斯同為其補表凡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zhèn)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

15、《南齊書》

《南齊書》原名《齊書》,南朝蕭子顯撰寫。蕭子顯是南齊的皇族,入梁后為吏部尚書、吳郡太守,自己奏請編撰《齊書》。他依據(jù)南齊檀超、江淹等編寫的《國史》、沈約編寫的《齊著》和吳均著的《齊春秋》等書,變成《齊書》。為了與李百藥編著的《北齊書》相區(qū)別,改名《南齊書》。《南齊書》原書60卷,今存59卷,有本紀8卷,列傳40卷,志11卷,亡《自序》一卷。全書記載了南齊24年的歷史?!赌淆R書》文字簡潔,遠學班固類敘法、近學沈約帶敘法,能立傳不多而人物備載。列傳中類傳有七,多學《宋書》,只是名稱稍有改動。另新創(chuàng)《文學傳》,其中包括科學家祖沖之傳。《南齊書》重視少數(shù)民族和外族史事,改《宋書》中的《索虜傳》為《魏虜傳》,詳記北魏史實。但蕭子顯為其祖父蕭道成作本紀,竭盡頌揚與回護之能事及將其父蕭嶷從齊高帝諸子中提出獨立一傳并備極贊美的做法頗為后人非議?!赌淆R書》“志”中缺“刑法”、“藝文”、“食貨”三志,《天文志》僅記災祥、《祥瑞志》多載圖讖。而《州郡志》雖不著戶口,但所述建置于了解僑郡移動問題頗為有用?!栋俟僦尽泛喴袟l理,對一些重要官職詳記其設置變遷情況?!赌淆R書》無表,清人萬斯同、吳延變補《齊諸王世表》、《齊將相大臣年表》、《齊方鎮(zhèn)年表》。清陳述《補南齊書藝文志》。

16、《梁書》和《陳書》

兩書均為唐姚思廉所撰。姚思廉父親姚察歷仕梁、陳、隋。陳朝初年,姚察參與梁史的編纂,入隋后,受命編纂梁、陳二史,未竟而卒。姚思廉依據(jù)父親遺稿,兼采他書而成《梁書》和《陳書》。兩書本紀部分和《陳書·皇后傳》后有監(jiān)修官魏征的論贊?!读簳酚涊d了梁朝五十六年的歷史,共56卷,包括本紀6卷,列傳50卷。六卷本紀中,《武帝本紀》占三卷。梁武帝孫子蕭詧投降北魏,在江陵建后梁張權(quán),傳襲三世,《梁書》漏而未載。列傳中新創(chuàng)頌揚宦成身退之人的《止足傳》,《儒林傳》記載了唯物主義者范縝的事跡。另外,史學家沈約、文學批評家鐘嶸和劉勰、科學家陶弘景等均有專傳?!蛾悤酚涊d了陳朝三十三年的歷史,共36卷,包括本紀6卷,列傳30卷。各卷中有關(guān)封爵、冊立、譜系羅列較多,略顯冗繁。姚氏父子擅長文學,然能力戒當時追求辭藻浮華之風,求司馬遷、班固筆法而文筆簡潔,實屬難得,尤其是《梁書》,頗得后人稱贊。梁、陳二史對統(tǒng)治者多有回護和失于考訂的地方?!读簳贰ⅰ蛾悤窡o表,清萬斯同補《梁諸王世表》、《梁將相大臣年表》、《陳諸王世表》、《陳將相大臣年表》、《陳方鎮(zhèn)年表》。兩書無志,可參閱《隋書·十志》。另,重要參考書有清陳澧《毛本梁書校議》、清李慈銘《梁史札記》、羅振玉《梁書斠議》和《陳書斠議》等。

17、《魏書》

《魏書》由北齊魏收撰寫,是“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史事的著作。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奉詔撰魏史,四年而成。全書記載了北魏王朝180多年的歷史,共114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篇幅過長,有些篇章又分子卷,實共130卷。與前史不同,《魏書》在本紀之前別立一篇《序紀》,追溯拓跋珪的先世,對后世有所影響。為了給北齊定正統(tǒng)地位,《魏書》將東魏孝靜帝列為“本紀”,而缺寫西魏皇帝本紀,故今之《魏書》實為北魏、東魏之史。魏收將劉聰、石勒和宋、齊、梁、陳都列入外國傳,并視東晉為僭晉,為了與《宋書》對陣而稱宋、齊、梁為“島夷”,這種作法,為后世所指責?!段簳返膫鞫嗖捎酶揭姺?,比較繁瑣蕪雜,一人立傳,子孫備附,有時多達數(shù)十人,幾成家族譜系。因魏收以個人好惡決定人物取舍與褒貶,故《魏書》在當時即有“穢史”之稱,后來曾有三次修改?!段簳返摹爸尽眱?nèi)容豐富,《食貨志》備記均田租賦制度變化。改《后漢書》的《職官志》為《官氏志》,先記官,后述氏,敘述門閥勢力及民族融合情況。新創(chuàng)《釋老志》,記載當時佛教、道教之盛衰。《魏書》無表,清萬斯同補《魏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外戚諸王世表》、《魏將相大臣年表》、《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東魏將相大臣年表》等六表。清謝啟昆《西魏書》、陳毅《魏書官氏志疏證》、溫日鑒《魏書地形志校異》、丁謙《魏書外國傳地理考證》等亦便閱讀。

18、《北齊書》

《北齊書》原名《齊書》,唐李百藥撰。李百藥之父李德林在齊、隋兩代曾修過北齊史。唐貞觀三年,李百藥奉詔專修北齊史,在其父《齊書》舊稿基礎上,參考王劭《齊志》及其他書籍,歷時八年而成。《北齊書》共50卷,包括帝紀八卷、立傳四十二卷,記載東魏特別是北齊共44年的歷史。本紀八卷中,前三卷追記北齊政權(quán)的奠基者神武帝高歡、文襄帝高澄事跡,對了解北魏晚期歷史頗有價值。北宋初,《北齊書》僅殘余17卷,后人乃取李延壽《北史》等書補配。由于出于眾手,故今本《北齊書》多有體例不純、前后矛盾之處?!侗饼R書》無表,清萬斯同補《北齊諸王世表》、《北齊異姓諸王世表》、《北齊將相大臣年表》?!侗饼R書》無志,可參閱《隋書·十志》。另清李寶淦《北齊書平議》、羅振玉《北齊書斠議》等頗有參考價值。

19、《周書》

《周書》由唐令狐德棻奉敕撰寫。武德四年,令狐地棻建議編寫梁、陳、齊、周、隋五朝史書,意見被采納。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周書和其他四史同時成書?!读簳?、《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五書原為一本書,稱為《五代史》,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李延壽《南北史》修成,五書便分為單行本,其中十志不能分,就放在《隋書》里面。《周書》主要取材于西魏柳虯所撰史書和隋牛弘的《周史》,全書50卷,其中包括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記載了西魏和北周兩朝46年的歷史,還兼述與其并存的其他國家的情況,頗便了解當時全國總的形勢?!吨軙返摹皞鳌眱?nèi)容豐富,其中《異域傳》記載高麗、百濟、新羅及突厥、吐谷渾和西域小國的制度、風俗、物產(chǎn)及朝聘往來情況等。并為在江陵稱帝的蕭詧單立一傳,并將其子孫和在梁、陳、隋史中無傳的一些部將附于傳末,保存了有關(guān)后梁的一些重要史料?!锻醢齻鳌份d其《寄周弘讓書》、《庾信傳》載其《哀江南賦》等正確反映了傳主之文才,與《宋書》、《魏書》廣泛輯錄蕪詞頗不相同。本書至宋初已經(jīng)殘缺,后經(jīng)取《北史》及他書補配而成今本?!吨軙窡o表,清萬斯同補《周諸王表》、《周公卿年表》,清吳廷燮補《周方鎮(zhèn)年表》,清陳恕補《補北周公卿表》?!吨軙鵁o》志,可參閱《隋書·十志》。另外,參考書有清李寶淦《周書平議》、羅振玉《周書斠議》等。

20、《隋書》

《隋書》由魏征等撰寫。全書共85卷,其中包括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端鍟贩譃閮呻A段完成。紀傳部分由魏征監(jiān)修,與《五代史》中其他四部同時完成于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端逯尽?0卷原稱《五代史志》,完成于貞觀十五年(641年)至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由長孫無忌署名進呈?!段宕分尽沸蕹芍畷r,《梁書》、《陳書》、《北齊書》、《北周書》均已經(jīng)單行,故后人將其附于《隋書》?!端鍟贰邦悅鳌倍嘌匾u前史,其中“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記載了外族及國內(nèi)各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李密傳》記載了隋末農(nóng)民起義的情況。十志價值極高,分段敘述了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典章制度及相互沿襲情況。其中,《食貨》對均田制及租庸調(diào)和錢幣、《刑法》對各朝法律制度、《百官》志對各朝官職、《地理》對隋及南北朝行政建制沿革均有詳細記載?!督?jīng)籍》記載了漢至隋六百年來的書籍存亡情況,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第一次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書分類著錄存書和佚書,對后世影響極大。《律歷》、《天文》二志出自李淳風之手,總結(jié)了圓周率等南北朝以來有關(guān)數(shù)學、天文、歷法的許多成果?!兑魳分尽酚涊d南北朝各地區(qū)及國內(nèi)外樂舞交流及隋唐“燕樂”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端鍟窡o表,清萬斯同補有《隋諸王世表》、《隋將相大臣年表》,另外,清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等書頗有參考價值。

21、《舊唐書》

《舊唐書》原名《唐書》,《新唐書》問世后,改稱《舊唐書》。修書開始于后晉天福六年(941年),止于開運二年(945年),歷時四年倉促成書。成書時由劉昫監(jiān)修,故署名劉昫等撰。《舊唐書》全書200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記載了唐朝290年的歷史。史料來源主要是唐代官修的編年體性質(zhì)的實錄和紀傳體性質(zhì)的國史。由于實錄和國史都是唐前期詳備,后期缺略較多,因而《舊唐書》前半部取舍得當,記載翔實,穆宗長慶以后(821—824)因無所本,故多所缺漏。《歷志》、《經(jīng)籍志》甚至僅僅敘述到唐玄宗時期?!杜f唐書》的志目比較齊全,有關(guān)當時的典章制度,均有記載,其中《食貨志》、《刑法志》價值很高。《舊唐書》的傳目內(nèi)容豐富,按照時間順序記載1100多人的事跡。除一些重要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外,對韓愈、李白、杜甫等文學家,李淳風、僧一行、孫思邈等科學家,李密、竇建德、黃巢等農(nóng)民起義領袖,姚思廉、劉知幾、孔穎達等史學和經(jīng)學家及佛學大師玄奘等均有專傳。類傳內(nèi)容也要比前史豐富,尤其是“民族傳”中對突厥、吐蕃、回鶻等的記載非常詳細和完整。同時,《舊唐書》在紀傳中多載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章,如《魏徵傳》中《陳得失》、《李百藥傳》中《封建論》、《賈耽傳》中有關(guān)地理圖志的奏表及《武宗紀》、《狄仁杰傳》、《姚崇傳》中毀佛寺的詔令及反佛教的文章等?!缎绿茣穯柺篮螅杜f唐書》幾乎被人們廢棄。明嘉靖以后,才逐漸通行。與《新唐書》相比,《舊唐書》由于多抄寫于《實錄》和《國史》,因而史料價值高,原始性強。但同時也造成了前密后疏、曲筆回護之處很多的缺點。一人兩傳、一事多傳的重復現(xiàn)象,則表明其草率成篇。《舊唐書》無表,清人萬斯同有《唐將相大臣年表》、《唐功臣世表》、《唐鎮(zhèn)十道節(jié)度使年表》、《唐邊鎮(zhèn)年表》,黃大華有《唐藩鎮(zhèn)年表》。

22、《新唐書》

北宋宋仁宗認為,劉昫等編寫的《唐書》淺陋,命宋祁、歐陽修等重修唐書。宋祁耗時17年完成了列傳。數(shù)年后,歐陽修主持修定了本紀、志、表等。全書225卷,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記載了整個唐代290年的歷史。與《舊唐書》相比,《新唐書》的增減改動很多。《舊唐書》帝紀部分約30萬字,《新唐書》則不到10萬字?!缎绿茣返闹灸抗彩略觥哆x舉志》、《儀衛(wèi)志》、《兵志》三目,并為后世所取法。而《天文》、《歷志》增加了李淳風的《甲子元歷》和僧一行的《大衍歷》等內(nèi)容。改《經(jīng)籍志》為《藝文志》,比《舊唐書》所記唐人文集多出500多家,并補充了玄宗開元以后的書目?!兜乩碇尽贰ⅰ妒池浿尽?、《樂志》的內(nèi)容比《舊唐書》更為系統(tǒng)和詳細。魏晉以來,諸紀傳體史書均不立表,《新唐書》則承《史記》、《漢書》的傳統(tǒng),編制《宰相表》、《方鎮(zhèn)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其中《方鎮(zhèn)表》特別有價值?!缎绿茣穭h《舊唐書》61傳,增331傳?!昂蟼鳌倍嘁灶悘?,頗便于查閱?!邦悅髦小痹黾印豆鳌?、《蕃將》、《宰相》、《奸臣》、《卓行》、《藩鎮(zhèn)》六種,尤其是《藩鎮(zhèn)傳》更能體現(xiàn)唐朝歷史特點。總體而言,與《舊唐書》比,《新唐書》組織體例上較完整。力求做到“其事增于前,其文省于舊”。雖然增加了很多史料,但也刪去了不少有價值的詔令和奏疏,甚至將玄奘、神秀、慧能、一行等傳一并刪去,使唐代佛教一無記載。重要的參考書有宋吳縝《新唐書糾謬》、宋汪應辰《唐書列傳辨證》、清沈炳震《新舊唐書合抄》等。

23、《十六國春秋》

《十六國春秋》由北魏崔鴻撰。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崔鴻根據(jù)有關(guān)十六國的史料歷時23年編成全書。全書共一百卷,另有序例及年表各一卷。崔鴻死后,其子崔子元于莊帝永安元年(528年)將此書獻于“秘閣”,《十六國春秋》始得以流布。本書屬于編年體的分國史,每國各為篇卷,叫做“錄”、個人曰“傳”。原書在北宋時已經(jīng)散失。現(xiàn)行《十六國春秋》有三種本子:一為簡本,共十卷,《隋書·經(jīng)籍志》題為《纂錄》,可能是時人根據(jù)崔鴻原書刪節(jié)而成,司馬光稱其為《十六國春抄》。二為詳本,共一百卷,系明萬歷年間屠介孫、項琳等從《晉書》、《北史》、《魏書》、《冊府元龜》、《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中輯錄有關(guān)十六國史事整編而成,仍托名崔鴻撰。三為清人湯球輯本《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他以簡本為底本,再以各種類書中所引佚文補足?!妒鶉呵铩放c沈約《宋書》、魏收《魏書》不同,雖然所記為五胡十六國史事,但能對晉、魏及十六國給以平等的歷史地位,這是崔鴻遠見卓識之表現(xiàn)。

24、《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由北魏楊炫之所撰。“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指僧徒所住的園林佛寺。楊炫之或作羊炫之、陽炫之,博學多才,精通佛教經(jīng)典,曾任北魏撫軍府司馬、奉朝請,終于秘書監(jiān)。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年),他到洛陽,時值喪亂,洛陽城滿目創(chuàng)痍,極度破敗,楊衒之有感于北魏崇信佛教,大興寺院、損害百姓,遂采拾舊聞,追述故事,撰成本書。《洛陽伽藍記》以北魏遷都洛陽后的40年間佛教寺塔的興廢沿革為主要線索,先敘城內(nèi),次敘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為一卷,共五卷。以洛陽四十多所名寺為綱,兼顧所在里巷方位、名勝古跡以及孝文帝遷洛陽后北魏臺省坊市的分布。與佛寺有關(guān)的政治、經(jīng)濟、風俗、人物、地理以至傳聞故事、外夷習尚無不備述。另外,書中所記高祖遷洛、太后臨朝、宦官用事、外藩舉兵、諸王爭位乃至于南朝及四夷的關(guān)系等均可彌補“正史”之缺。其中,第五卷收錄的宋云《家紀》、慧生《行記》、《道榮傳》等,為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貴史料。今人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張宗祥《洛陽伽藍記》合校本等書考證精詳,便于初學。

25、《史通》

《史通》由唐劉知幾撰寫,是我國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是唐代以前我國史論的集大成。劉知幾字子玄,在武則天及玄宗朝曾兼修國史,參與編寫的有《高宗實錄》、《中宗實錄》、《則天皇后實錄》等。另外還自撰《劉氏家乘》、《劉氏譜考》、《睿宗實錄》、《劉子玄集》、《史通》等。除一些散篇外。流傳至今僅有《史通》一書?!妒吠ā啡珪?0卷,分內(nèi)、外篇。內(nèi)篇原為39篇,今存36篇。外篇13篇,內(nèi)外合計現(xiàn)存49篇。內(nèi)篇多論史籍的源流、體例、編纂方法,外篇多論史官建置的沿革和史書的得失。書中,劉知幾對修史的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把編年與紀傳作為“正史”的二體,追本溯源、辨其利弊。修史方面提倡紀傳體的斷代史,主張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史書的內(nèi)容,應詳近而略遠,對史料必須“博采”與“善擇”。史書語言因采用當時的言語,不應擬摹古文、更要反對浮詞濫調(diào)。史家應具備才、學、識三長?!笆凡拧奔磳懽魑恼碌谋磉_能力,“史學”即掌握的史料和淵博的知識,“史識”即史觀和筆法,三長中“史識”尤為重要。優(yōu)秀的史家應具備“不掩惡,不虛美,不避強御,無所阿容”、奮筆直書的品格。另外,劉知幾視陳勝起自強盜、黃巾赤眉為“寇賊”,反對項羽入本紀、陳勝入世家,反對災異說卻增列“旌怪異”條目、提倡直筆又贊同“隱諱”等均是其認識局限性的表現(xiàn)。本書的注本有清人浦起龍《史通通釋》,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重印時將陳漢章《史通補釋》、楊明照《史通通釋補》、羅常培《史通增釋序》三種附錄在后。另,今人呂思勉《史通評》、張振珮《史通箋注》、程千帆《史通箋記》等書也可供參考。

26、《通典》

《通典》由唐杜佑撰寫,是我國第一部專記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杜佑字君卿,曾官職宰相,對經(jīng)濟、政治等典章制度頗為熟悉。杜佑從代宗大歷元年(766年)至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歷時三十五年,在劉知幾的兒子劉秩《政典》的基礎上,廣泛搜集資料,完成《通典》的寫作?!锻ǖ洹饭?00卷,所記內(nèi)容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肅宗、代宗以后的變革,有時也附載于注中),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又各分子目。對每一種制度,都能縱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成為專記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典章制度的文化專史?!锻ǖ洹肪砰T以“食貨”為首,“食貨”中又以“田制”為先,這是前史無有、杜佑首創(chuàng)的?!锻ǖ洹匪埔郧案魇窌姹据^早、對唐代典制均為耳聞目睹,因而材料的可靠性更強。另,《通典》中禮、樂部分占據(jù)篇幅半數(shù),致使全書臃腫?!侗洹分袃H記兵法,闕載兵制沿革,這些不免為后代史家所責難。作為政書體的首創(chuàng),《通典》的史學價值極大,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以上三書合稱三通)、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續(xù)三通、清三通以及《清續(xù)文獻通考》(以上十書合稱十通)和各種“會要”、“會典”等,都是在它的直接影響下產(chǎn)生的?!锻ǖ洹钒姹?,最為流行的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十通”合刊本,1984年,中華書局重印。1988年中華書局王文錦等點校本和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日長澤規(guī)矩也)、尾崎康校訂、韓昇譯訂的北宋版《通典》。

27、《唐會要》

《唐會要》由北宋王溥撰寫,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典制體史籍。王溥曾官歷后漢、后周,北宋時,官至司空,監(jiān)修國史?!短茣房偣?00卷,專記唐代典章制度。唐德宗時,蘇冕作《會要》40卷,記唐初至德宗九朝史跡。宣宗時,崔鉉、楊紹復等人作《續(xù)會要》40卷,記德宗至宣宗大中六年史跡。王溥以兩書為基礎,采擇宣宗至唐末史跡,分類整理,撰成《新編唐會要》,簡稱《唐會要》。清以前,《唐會要》沒有刊本,只有傳抄本,傳抄過程中脫誤頗多。乾隆年間,曾收集整理以成今本。同時標明補入部分?!短茣饭卜?14目,大致可分為帝系、禮、樂、學校、宗教、選舉、職官、民政、封建、歷數(shù)、災異、刑法、食貨、輿服、四裔等,大類之下在細分,極便檢尋。不能細分者另立“雜錄”附于各目之后。這種編排頗似類書,但實際上僅僅記載典章制度,不同一般“類書”并載風花雪月、蟲魚草木。故《四庫全書總目》將它歸入“政書類”?!短茣穼τ谔拼湔轮贫鹊难馗镒冞w,敘述詳實,可補兩《唐書》和《通典》所無。大部分內(nèi)容完成于中、晚唐,取材于唐代的實錄文案,屬于時人所記,因而有“可取實錄地位而代之”之榮。此書版本有商務印書館國學叢書本,1955年中華書局據(jù)此重印。

28、《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郡縣圖志》由唐李吉甫撰寫,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李吉甫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对涂たh圖志》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但直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才刻板傳世??逃r,其中的附圖已經(jīng)全部亡失、志傳也有缺逸,因此時名《元和郡縣志》。此書略同于正史中的地理志和郡縣志,依據(jù)唐憲宗元和年間的郡縣,以唐代十道分卷,又以當時47節(jié)度使鎮(zhèn)分篇,起自京兆府、終于隴右道,合40卷。每鎮(zhèn)篇首曾冠圖,故本名《元和郡縣圖志》。分鎮(zhèn)敘述以府、州為單位,節(jié)度使所在之州首先敘述,并注明所管州縣數(shù)、戶數(shù)、領鄉(xiāng)數(shù)等。接著敘述府州沿革及境界,府州至上都(長安)、東都(洛陽)及八方府(州)、要地的交通線及里距。最后敘述各府州在唐開元、元和兩朝的貢賦品種,所轄縣的名稱及各縣的沿革、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礦藏物產(chǎn)、農(nóng)田水利等等。本書對后世輿地學的最大影響是創(chuàng)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地理總志的體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宋王存等《元豐九域志》直接仿效此書體例編次,對元、明、清各代的《一統(tǒng)志》的修撰也有很大影響。本書的參考書有清孫星衍校、張駒賢考證《元和郡縣圖志》,清嚴觀輯《元和郡縣圖志補志》,清王灝輯《元和郡縣圖志缺卷逸文》,近人繆荃孫輯《元和郡縣圖志缺卷逸文》等。本書的版本以1983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元和郡縣圖志》標點本最便閱讀。該書收錄了張駒賢、繆荃孫兩家本子,書后還附有地名索引。

29、《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梁唐晉漢周書》,北宋薛居正等撰,后為區(qū)別于歐陽修《新五代史》,改稱《舊五代史》。全書分為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各代的《書》皆為斷代史,記事上起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至后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年)。全書共150卷,本紀61卷,記載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帝王在位時大事;傳77卷,有類傳5種,即后妃、宗室、世襲、僭偽、外國等。志12卷10種,即天文、歷、五行、禮、樂、食貨、刑法、選舉、職官、郡縣等,記載五代時期的典章制度。《舊五代史》據(jù)五代《實錄》、范質(zhì)《五代通錄》編成,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但也有“書法回護”和“失檢”等缺點。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是《舊五代史》的最新輯本。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北宋歐陽修撰,屬私家修撰。全書記事時限與《舊五代史》相同。在體例方面,《舊五代史》斷代為書,《新五代史》則打破朝代界限,貫通為史,先列各朝本紀、再為各朝列傳,其次為考、世家、年譜、附錄。全書共74卷,本紀12卷,即梁本紀、唐本紀、晉本紀、漢本紀、周本紀。列傳45卷,均為類傳???卷,考即記載典章制度的志。世家10卷,分記十國之事,又有十國年譜1卷。四夷附錄3卷,記載契丹等事?!缎挛宕贰敷w例嚴整,文字簡練,其記事效法春秋筆法,不重史事敘述,以褒貶為主。兩部五代史互有短長,互相補充,都是研究五代十國史的重要材料。

30、《宋史》

《宋史》為元脫脫等撰。本書記事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訖趙昺祥興二年(1279),記載宋代320年的歷史。全書共496卷,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紀傳體斷代史。《宋史》的體例完備,紀、傳、表、志俱全,且有創(chuàng)新。本紀記載宋朝諸帝事跡和宋朝大事。志共15種,即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wèi)、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法、藝文等,每志皆有序,敘述其源流、要領,其中地理、職官、食貨、兵、藝文等尤為重要,保存了不少珍貴的史料。表有《宰輔表》、《宗室世系表》兩種。列傳記載兩千八百余人的事跡,其中類傳有后妃、宗室、公主、循吏、道學、儒林、文苑、忠義、孝義、隱逸、卓行、列女、方技、外戚、宦者、佞幸、奸臣、叛臣、世家、周三臣、外國、蠻夷等22種,《道學傳》為《宋史》所獨創(chuàng)。《宋史》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對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族關(guān)系、典章制度、人物事跡等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宋、遼、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端问贰肪幮迺r間較短,繁蕪雜亂是其主要缺點。明清時期重修或改修《宋史》有柯維騏《宋史新編》、錢士升《南宋書》、陸心源《宋史翼》等?!端问贰?977年中華書局標點本。

31、《遼史》

《宋史》為元脫脫等撰。本書記事始于唐昭宗天復元年(901)耶律阿保機被立為“夷離堇”,終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宋金聯(lián)合滅遼,是記載從契丹族興起到遼末耶律大石建立西遼之間歷史的官修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共116卷,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附《國語解》1卷。本紀包括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興宗、道宗、天祚帝本紀,記載遼代諸帝的事跡和遼國大事,保存遼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民族關(guān)系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志有10種,即營衛(wèi)、兵衛(wèi)、地理、歷象、百官、禮、樂、儀衛(wèi)、食貨、刑法等,記載遼代典章制度,其中《營衛(wèi)志》為《遼史》新創(chuàng)。表8卷,即世表、皇子、公主、皇族、外戚、游幸、部族、屬國等,其中《游幸》、《部族》、《屬國》為《遼史》新創(chuàng)。列傳45卷,其中類傳12種,即后妃、宗室、文學、能吏、卓行、列女、方技、伶官、宦官、奸臣、逆臣、二國外記等。附錄《國語解》1卷,是對書中契丹語官名、地名、部族名、姓氏稱謂等的注解,以便閱讀。《遼史》史料豐富,是現(xiàn)存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記載遼史的史籍。由于修撰時間短,在史料搜集、考訂等方面有“潦草成編,實多疏略”之不足。后世輯補、校注《遼史》的有厲鶚《遼史拾遺》等?!哆|史》1974年中華書局標點本。

32、《金史》

《宋史》為元脫脫等撰。本書記事始于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阿骨打稱帝,終于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金亡,記載金代120年的歷史,為官修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共135卷,本紀19卷,志39卷,表4卷,列傳73卷。本紀首卷為世紀,記太祖以前世系及其事跡和女真早期的歷史,末卷為世紀補,記載景宣帝、睿宗、顯宗事跡,其他分別為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衛(wèi)紹王、宣宗、哀宗本紀,記載金國諸帝的事跡和金國大事。志包括天文、歷、五行、地理、河渠、禮、樂、儀衛(wèi)、輿服、兵、刑、食貨、選舉、百官等,是研究金國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表即宗室與交聘,其中《交聘表》為《金史》新創(chuàng),記載金與宋、西夏、高麗等的交聘往來。列傳有類傳16種,即后妃、王子、世戚、忠義、文藝、孝友、隱逸、循吏、酷吏、佞幸、列女、宦者、方技、逆臣、叛臣、外國等。附錄《金國語解》一篇,解釋女真方言,以便閱讀。后人評價《金史》是元朝所修《宋史》、《遼史》、《金史》三史中最好的一部,《四庫全書總目》稱其:“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瞻而不蕪,在三史之中,獨為最善”。是研究金代歷史最主要、最基本的資料。后世考辨、訂正《金史》的有施國祁《金史詳檢》等。《金史》1975年中華書局標點本。

33、《通志》

《通志》的作者是南宋鄭樵?!锻ㄖ尽肥亲浴妒酚洝分蟮挠忠徊考o傳體通史。全書共200卷,帝紀18卷、后妃傳2卷、年譜4卷、略52卷、世家3 卷、宗室傳8卷,列傳98 卷、載記8卷、四夷傳7卷?!锻ㄖ尽吩?/font>體例上,紀、傳、表、志俱全,帝紀與后妃、世家、宗室、列傳、載記,記上古至隋的人物事跡?!澳曜V”即“年表”,記事起于三皇,訖唐高祖武德元年?!锻ㄖ尽钒选爸尽备姆Q“略”,其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即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謚、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縷述歷代典章制度、學術(shù)文化等的演變,其中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為《通志》新創(chuàng)。鄭樵主張編修通史,探尋歷史演變的線索與規(guī)律?!锻ㄖ尽肪磬品?,規(guī)模宏大,資料豐富,內(nèi)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在時間上貫通古今,體現(xiàn)出鄭樵主張的“會通”思想?!锻ㄖ尽放c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并稱“三通”?!锻ㄖ尽返捏w例和編纂方法,在我國史學發(fā)展史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其續(xù)編有清乾隆年間所修的《續(xù)通志》和《清朝通志》。

34、《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為元馬端臨撰?!段墨I通考》是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典志體通史,論述了上起上古,下至南宋寧宗嘉定末年典章制度的沿革。全書共348卷,分為24門,即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jīng)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等。此書以杜佑《通典》為藍本,但內(nèi)容與材料比《通典》更豐富,尤詳于宋代典章制度的記載,門類較也杜佑《通典》更詳細,其中經(jīng)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為《文獻通考》新創(chuàng)。《通典》以《食貨》為首,鄭樵通志》將之移于《選舉》、《刑法》之后,而馬端臨更將之列于全書之首,且增加為8門之多,首列《田賦考》,體現(xiàn)出其對經(jīng)濟的重視和卓越見識。全書有“文”,有“獻”,有“考”,“文”是敘事,保存史料,做到信而有證;“獻”是論事,匯集百家思想,采錄前人評論;“考”即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議論?!段墨I通考》的材料豐富,分類詳細,是繼《通典》、《通志》之后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著作。《文獻通考》問世后,代有續(xù)作者有明代王圻《續(xù)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清續(xù)文獻通考》。

3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撰,原名《通志》,宋神宗因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定名為《資治通鑒》。全書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內(nèi)容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民族關(guān)系、文化、人物事跡等。全書共294卷,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梁紀、陳紀、隋紀、唐紀、后梁紀、后唐紀、后晉紀、后漢紀、后周紀。《資治通鑒》沿用《春秋》編年史體裁,貫通古今,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取材廣泛,記事注重資料的考異求真。司馬光將有關(guān)歷史記載的各種不同說法與自己取舍理由逐條記載下來,作成《通鑒考異》30卷,又作《通鑒目錄》30卷,以便檢閱?!顿Y治通鑒》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編修方法,先按時間順序排比資料編成“叢目”,然后初步整理為“長編”,最后考訂刪定,寫成定稿。全書于敘事后有附論,為歷代各家的評論,其中“臣光曰”是司馬光對歷史的評論?!顿Y治通鑒》的注本,元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為最佳?!顿Y治通鑒》之后,仿其體例而續(xù)編者有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畢沅《續(xù)資治通鑒》等。

36、《通鑒紀事本末》

《通鑒紀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袁樞?!锻ㄨb紀事本末》從《資治通鑒》所載1362年的史事中選編239件大事,每事獨立成篇,始于《三家分晉》,終于《世宗征淮南》,各按時間順序詳其始末,共42卷?!锻ㄨb紀事本末》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不是因其史料價值和歷史見解,而是其在編年體、紀傳體、政書體外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型的紀事本末體,是對中國歷史編纂學的重要貢獻,開辟了史學發(fā)展的新途徑。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記事前后割裂,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敘事支離、重復。袁樞針對以上史書體裁的缺點,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的史實,以事件為中心,“因事命篇”,各篇按時間順序編寫,各事述其起訖,前后連貫,完整地反映歷史事件的全過程,使事件的原委清晰可見,達到“文省于紀傳,事豁于編年”之效,以補編年體紀傳體之不足。紀事本末體的缺點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時期各事件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且不能對全部歷史作系統(tǒng)記述,在保存史料方面有局限性?!锻ㄨb紀事本末》后,用紀事本末體續(xù)作者有章沖《春秋左傳事類始末》、楊仲良《續(xù)資治通鑒紀事本末》、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張鑒《西夏紀事本末》、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魏源《圣武記》等。

37、《元史》、《新元史》

《元史》,明宋濂等編修,為紀傳體斷代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事上起元太祖鐵木真稱汗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206—1368)共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对贰芬罁?jù)的材料主要來自于元十三朝實錄和《元經(jīng)世大典》,由于十三朝實錄和《經(jīng)世大典》已失傳,部分內(nèi)容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來。本紀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以《世祖本紀》、《順帝本紀》最為詳盡,史料價值較高?!对贰返闹緯鴥?nèi)容豐富,比較詳細的記述了元朝的典章制度,保存了大批珍貴的史料,其中以《天文》、《歷》、《地理》、《河渠》的史料最為珍貴?!对贰敷w例整齊,文字淺顯,敘事明白易懂,還保留了當時的不少方言土語。因此,《元史》稱得上是一部較好的正史?!对贰穯柺篮?,學者們的批評《元史》的編纂工作過于草率,沒有認真的融合貫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料,略加刪削修改而成。正因為它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統(tǒng)記述元代歷史的著作,是我們今天了解、研究元代歷史的極其珍貴的文獻。1976年4月,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底本,參照各種版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新元史》為清末民初柯劭忞撰寫?!缎略贰敷w例基本以《元史》為底本,略有改動。全書二百五十七卷,包括本紀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四卷??论繌胄蕖缎略贰窌r,利用《元朝秘史》和《元史譯文證補》等新材料?!缎略贰费a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還補充了北元時期的一部分歷史,載述的截止時間延長到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缎略贰分性鲅a了許多列傳,像宋元之交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夏貴,《宋史》、《元史》沒為他立傳,《新元史》考慮他在元宋戰(zhàn)爭中的重大作用,增補了《夏貴傳》。對元朝初年不肯降元的一些英雄志士,尤其是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的領袖人物,《新元史》都為他們列傳,詳述他們的事跡?!缎略贰返膬?nèi)容比《元史》充實。此外,《新元史》對成吉思汗至蒙哥時期蒙古經(jīng)營西域的內(nèi)容、四大汗國盛衰興亡的情況等,記載也較《元史》詳細。另,《新元史》對《元史》一人兩傳、列傳編排不合理等進行了糾正?!缎略贰窙]有編寫《藝文志》,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注明出處,以致后人研究元史時,使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釋老傳》里沒有補上回教傳和耶教傳,馬可·波羅等人在元朝的活動,也沒有寫入。

38、《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原名《脫卜赤顏》,舊譯作《元朝秘史》,元佚名撰,共十二卷,近三十萬言?!睹晒琶厥贰窞槭兰o蒙古國官修編年體史書,原文是用畏兀兒體蒙古文以敘事詩形式寫的,是我國蒙古族最早用蒙古文字寫成的的歷史文獻?,F(xiàn)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館的漢文本。明初翰林譯員出于學習蒙古語的需要,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注漢譯,并分段作了節(jié)譯,題名《元朝秘史》。該書的內(nèi)容極其廣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時間上講,從蒙古民族圖騰、成吉思汗的二十二代遠祖,一直寫到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汗在位時期。從地域角度,橫跨蒙古高原。全書內(nèi)容共分十二章章二八二節(jié),大致從內(nèi)容上分為三部分,一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譜系;二是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的活動歷史,書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艱難經(jīng)歷和他在戰(zhàn)亂中壯大自己勢力,建立蒙古汗國,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兒,進兵中亞,遠征歐洲的情況;三是窩闊臺汗的活動歷史。此外,該書還從不同角度和側(cè)面記載了十二、十三世紀蒙古人的生活、社會組織、軍事活動、古代蒙古人的社會心“理”和道德觀念,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變遷的過程??傊?,該書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1980年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合校本。

39、《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是蒙古文史學名著《諸汗源流寶史綱》的清代漢譯本的簡略書名。該書是一部編年史,被譽為蒙古古代三大名著之一。作者薩岡徹辰,出身于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該書完成于1662年,篇幅宏大,參考文獻豐富,內(nèi)容分為七大部分:一、宇宙生成、人類起源;二、印度王統(tǒng)史。三、西藏王統(tǒng)史;四、蒙古汗統(tǒng)史;五、滿洲皇統(tǒng)史(努兒哈赤至康熙帝即位);六、跋文;七、格言詩。另外,書中還插有漢朝至金朝末年的漢地皇統(tǒng)簡史和明朝的皇統(tǒng)簡史。第四部分蒙古汗統(tǒng)史是全書的中心內(nèi)容,而元惠宗退回蒙古草原以后至清初的歷史(即明代蒙古史),是全書的重點,內(nèi)容豐富,敘述詳細,是最具史學價值的部分。這一部分的價值在于:提供了元末至清初蒙古大汗的完整系譜;詳細記載了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本部的過程;達延汗諸子名號及其屬部之名;真實、生動地描述了鄂爾多斯萬戶的歷史;記錄了格魯派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傳播的歷史;反映了明代蒙古社會組織、部落變遷、經(jīng)濟狀況、階級狀況、階級關(guān)系、思想意識、封建主之間的關(guān)系等方面的情況。此外,書中蒙元時期部分的歷史記載也值得注意,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睹晒旁戳鳌纷鳛槊晌氖窌笾髦黄涫妨蟽r值一直得到充分的肯定?!睹晒旁戳鳌返陌姹据^多,其中庫倫本不僅內(nèi)容完整,用字古老,字跡工整清晰,而且保存得也相當好,是目前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公認的最佳本子。

40、《史集》

《史集》是中世紀著名的世界通史著作,又名《集史》,波斯文。此書由波斯伊兒汗國宰相拉希德丁(Rashid al-Din,1247~1317,又譯“拉施特”)主持編纂,成書于1300年~1310年間。內(nèi)容主要包括世界各民族史,尤其是蒙古帝國史,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歷史。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為蒙古史,共三卷。第一卷為突厥蒙古部族志、成吉思汗先祖紀及成吉思汗傳記;第二卷為波斯伊兒汗以外的成吉思汗后裔史;第三卷為波斯伊兒汗國史。第二部為世界史,記述了從波斯古代諸帝王到薩珊王朝的興衰史,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傳記,哈里發(fā)艾布·伯克爾以及穆斯塔法諸哈里發(fā)時期的歷史,包括伽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花刺子模王朝、撒勒噶爾王朝以及伊斯瑪儀教派史和印度等民族史。第三部為世界各地區(qū)的地理志,已佚。該書是目前古文獻中對蒙古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書籍之一,書中所述十四世紀以前蒙古族的歷史,是極為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書中對蒙古史的許多記載,都是以前為學者所廣泛參閱的《蒙古秘史》中所述不詳或沒有記載的,史料價值極高。該書的第一部目前已經(jīng)有多國學者出版了多種語言的譯本。1946~1960年蘇聯(lián)出版了蒙古史的俄文譯本。該書由余大鈞、周建奇等人據(jù)俄文本譯成的漢譯版第一部三卷本已于1986年11月出齊,共約130萬字。

41、《多桑蒙古史》

《多桑蒙古史》為瑞典人多桑(1780—1855)著,是一部用法文撰寫的歷史文獻,對蒙古民族在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活動史實作出了詳細的敘述。全書分四冊,1852年出齊。全書分七卷,前三卷記述自成吉思汗至元末時的事跡。關(guān)于成吉思汗的記述是從蒙古人的傳說開始,包括成吉思汗祖先,成吉思汗少年時代至其故去一生的事跡。后三卷專言伊兒汗國的史事,并附帶言及欽察、察合臺兩汗國。第二卷和第三卷記述成吉思汗以后之事,多取材于中國史書的譯文,其中以取材于《續(xù)通鑒綱目》、《元史類編》兩書為最多,偶亦采用《元史》。該書卷帙頗巨,出版百余年來,全部譯成東方文字的只有中國馮承鈞的漢譯本。日本田中萃一郎的日譯本,僅完成前3編。馮譯本上下冊因系分期譯完,有些譯名未能統(tǒng)一。1958年陸峻嶺將兩冊的譯名加以統(tǒng)一,書后增添譯名對照等表,由中華書局出版,分上下兩冊裝訂。

42、《長春真人西游記》

元代丘處機弟子李志常記述,共二卷。丘處機號長春子,于南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121)赴西域朝覲成吉思汗,本書即這次西游的見聞錄。本書除兼記丘處機生平外,以日記的形式比較具體記述了十三世紀初期蒙古興起時蒙古和畏兀兒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和人情風俗,描繪了漠南、漠北、西域、中亞一帶的山川地理,對成吉思汗西征及當時蒙古的社會政治情況也有記述?!堕L春真人西游記》是研究蒙古早期社會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十三世紀漠北、西域史地及全真道歷史的重要資料。乾隆年間錢大昕從《道藏》中抄出,得到學術(shù)界重視?,F(xiàn)在流行較廣的是王國維1926年校注本。

43、《蒙兀兒史記》

《蒙兀兒史記》為清末民初屠寄撰。屠寄(1856—1921),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作者在主持編繪《黑龍江輿地圖》之暇,因深感《元史》之不足,博采中西史料,費二十多年之精力編撰此書,全書未完成而病卒。該書于1934年刊行,共28冊。本書采用正史紀傳體例,有本紀十八卷;列傳一百二十九卷;表二十卷;志一卷,共一百六十卷。但全書未及修完,實存一百四十六卷,內(nèi)十四卷有目無文。本書內(nèi)容起訖,不囿于元代,從蒙古族祖先興起到北元政權(quán)衰亡及漠北三大汗國的世系均有記述,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突破了元史研究的傳統(tǒng)格局,是一部以蒙古族的活動歷程為綱的史記。本書補充了《元史》以外的許多史實。并對《元史》紀傳中散見的史實進行收搜、考證、充實,自撰自注,糾正了《元史》中不少錯誤。特別是有關(guān)蒙古族的起源、興起,各部情況及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欽察汗國的宗室世系、輿地等方面對前史的補正尤多。由于作者對東北、蒙古地區(qū)有過實地考察,故對蒙古族發(fā)源地、西北、東道諸王分地的地理和中西交通“一山一水,皆能知其古地今名,分注紀傳中。大足補洪(鈞)、魏(源)二家之闕誤”(本書《凡例》)。還有些歷史事跡,為他書所未載者,如《順帝紀》所載北京地震,即為《元史》、《新元史》等書所未見。各卷末均有史論,其中不乏精譬、新穎之見??傊?,該書在中、外文史料的引用和考證上,都在魏源的《元史新編》和洪鈞《元史譯文證補》的基礎上大為進步,相比于同代改編元史的著作,有其獨到之處。

44、《世界征服者史》

《世界征服者史》是有關(guān)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西征的歷史著作。撰者為 13世紀伊兒汗國史學家志費尼(1226~1283)。因公務繁忙,未能寫完。該書是研究13世紀蒙古史的基本資料之一。史料價值最高的部分是第一卷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史,第二卷二十六至三十一章波斯地區(qū)蒙古長官史,以及第三卷前七章拖雷、蒙哥、旭烈兀史。這些部分都是作者根據(jù)耳聞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此外,第一卷的畏兀兒史,第二卷的花剌子模王朝史,第一、二卷中有關(guān)哈剌契丹(西遼)史的記述,對研究畏兀兒史、中亞史、西遼史也有重要價值。留存至今的波斯文抄本散見於法、英、伊朗、蘇聯(lián)等國,其中最古老、最好的抄本為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290年抄本。卡茲維尼(M.M.Qazwn)從1906年起利用巴黎圖書館所藏七種波斯文抄本進行??保?290年抄本為底本,從1912年到1916年出版了集校本第一、第二卷。后來他又增加另外七種波斯文抄本,共用十四種抄本??钡谌恚?937年出版。1938至1958年,英國學者波伊勒根據(jù)卡茲維尼集校本將該書譯成英文。

45、《馬可波羅行紀》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威尼斯人,1275年到達元上都,因受忽必烈賞識,留居元17年,1291年隨伊利汗國使臣由海道輾轉(zhuǎn)回國,《馬可波羅行紀》是他的口述記錄。全書共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游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jié)慶,游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載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諸韃靼宗王的戰(zhàn)爭和亞洲北部。該書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內(nèi)容包括各地山川地形,物產(chǎn),氣候,商賈貿(mào)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朝章國故,也時時夾見其中。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況,詳細生動,對研究元史和亞洲史提供了較高價值的史料?!缎屑o》問世后,風靡西方,譯本很多。1938年摩勒、伯希和的英文譯本是目前較好的本子。國內(nèi)張星烺的譯本的原版本較好,但不完整。1936年商務印書館馮承鈞譯本比較流行。

46、《明史》

《明史》為張廷玉等撰,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也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前后歷時九十四年,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1644)二百多年的歷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侗炯o》部分記載了十六代帝王的史事,其中英宗曾兩度在位,中間隔了景帝,故分前紀、后紀兩部分。太祖和成組紀各分三卷,內(nèi)容比較多。南明四王沒有本紀,也沒有單獨立傳。明史的志有十五種,諸志名目多沿襲《宋史》,惟有《歷志》附圖,為前史諸志所無。《藝文志》只記明代書目,前世著述一概不錄?!妒池浿尽吩斒鰬艨?、田制、賦役、漕運、俸餉、會計等方面的內(nèi)容,比較全面地記載了明代的各項經(jīng)濟制度。表有五種,諸王表五卷,功臣表三卷,外戚表一卷、宰輔表二卷,七卿表二卷。其中前四種表沿襲舊例,只有最后一種表是本書新創(chuàng)。反映了明代官職的特點。明史的專幾乎全部是“合傳”,而無一人一傳的“專傳”。列傳中有“類傳”二十目,其中《閹黨》、《流賊》、《土司》三目為《明史》所首創(chuàng),其余十七目都是沿襲舊史??偟膩碚f,《明史》在二十四史中,還算是寫得較好的一部。體例嚴謹,文字精煉,內(nèi)容充實。參加撰寫者系當時名流。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眾人成書,或有顧及不到,在所難免。而《明史》中真正失漏之處在其有意隱蔽清建國前與明的關(guān)系及清入關(guān)后南明諸朝廷存在的史實。

47、《明實錄》,俗稱《皇明實錄》

《明實錄》俗稱《皇明實錄》,為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實。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此書的纂修,系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跡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敕、律令,以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實錄》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萬歷中,申時行命諸學士校讎,始轉(zhuǎn)相抄錄,各種傳抄本才得流傳。其間也出現(xiàn)了卷帙有出入、內(nèi)容有詳略,以及脫落、錯簡等舛誤。今海內(nèi)外留下的各種傳抄本約有十余部,已有兩種影印本問世。一是1941年梁鴻志所影印的南京國學圖書館所藏抄本,共五百冊;另一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在臺灣省影印的原北平圖書館所藏“紅格本”,除正文外又附??庇浂艃裕约啊冻绲潓嶄洝?、《崇禎長編》、《皇明寶訓》等二十一冊,全部計一百八十三冊。兩種影印本中,某些實錄的卷數(shù)有所不同。

 

48、《明史紀事本末》

清谷應泰撰。谷應泰,直隸豐潤(今河北豐潤)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谷應泰參考張岱《石匱藏書》與談遷《國榷》,又廣稽博采,順治十五年年末成書。因該書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屬私人著述,頗受當時人所重視。該書仿《通鑒紀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跡,共八十卷,每卷為一目。紀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朱由檢自殺。選錄其中八十個歷史事件與專題,按時間順序編排,記述始末,首尾一貫,簡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論。該書詳於政治,略於經(jīng)濟和典章制度,且選錄的歷史事件也不夠全面,但因成書較早﹐又綜合多種明代史料編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書中極力回避明滿關(guān)系,有的內(nèi)容依據(jù)野史傳聞,間有失實之處。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點校本。

49、《明會典》

《明會典》,又名《大明會典》,為明代專述本朝典章制度的會典體史書。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經(jīng)正德時參校后刊行,共一百八十卷。嘉靖時經(jīng)兩次增補,萬歷時又加修訂,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睹鲿洹芬粫饕鶕?jù)明代官修《諸司執(zhí)掌》、《皇明祖訓》、《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明律》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成。凡《明史》所未載者,多有交代?!睹鲿洹芬粤抗僦茷榫V,分述各行政機構(gòu)的職掌和事例。首卷為宗人府,其下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六科與各寺、府、監(jiān)、司等為序,計吏部十二卷,戶部二十九卷,禮部七十五卷,兵部四十一卷,刑部二十二卷,工部二十八卷,都察院三卷,通政使司、六科、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jiān)、翰林院、尚寶司、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上林苑監(jiān)、僧祿司各一卷。以上為文職衙門,共二二六卷,武職衙門僅兩卷,列敘五軍都督府和各衛(wèi)等。各官職之下多列有詳細統(tǒng)計數(shù)字,如田土、戶口、駐軍、糧餉等。該書輯錄明代的法令和章程,對研究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機構(gòu)與職掌、官吏的任免、文書制度、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管理、行政管理和監(jiān)督、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和土地制度、賦稅、戶役、財政等經(jīng)濟政策,以及天文、歷法、習俗、文教等,提供了比較集中的材料,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其版本通用的為萬有文庫本,以及1976年臺灣的影印本。

50、《國榷》

《國榷》是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全書五百萬字,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1594—1658)撰,浙江海寧棗林人。鑒于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以《明實錄》為本,尋訪各種資料,廣征博采,考證訂補,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始編著,中間經(jīng)歷書稿被竊,以三十余年編成《國榷》一書,據(jù)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薄秶丁肥鹈敖筮z民”,以寄托亡國之痛。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quán)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并列於后。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shù)目煽啃曰騾⒖純r值。萬歷以后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fā)展和后金同明的關(guān)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jù)邸報、方志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秶丁啡〔膹V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原稿稱百卷,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談遷死后僅有抄本傳世,后經(jīng)浙江海寧張宗祥據(jù)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jīng)樓藏抄本,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直至建國后,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51、《弇山堂別集》

《弇山堂別集》為記錄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明王世貞撰,成書於萬歷十八年(1590)。弇山堂為王世貞堂號,作者以詩文為正集,以此無當於經(jīng)術(shù)政體,故稱別集。因該書記載明朝典故,時人比之一代實錄。全書共一百卷,計皇明盛世述五卷,記諸帝功德,;皇明異典述十卷,記典制沿革;皇明奇事述四卷,記稗史異聞;史乘考誤十一卷,考史職闕謬;表三十一卷,包括功臣公侯伯、恩澤公侯伯、三師、公孤、內(nèi)閣輔臣、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都督府左右都督、通政使司、大理寺、南京協(xié)同參贊大臣等;考三十六卷,包括親征、巡幸、親王祿賜、各府祿米、諸王公主歲供、命將、謚法、賞賚、賞功、科試、詔令、兵制、市馬、中官等。此外,有帝系帝統(tǒng)一卷,郡王宗系三卷。該書記述豐富,考訂周詳,以史乘考誤和各考較為精深,可補實錄會典之闕,其方法則開清代考證史學先河。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點校本。

52、《明經(jīng)世文編》

《明經(jīng)世文編》原名《皇明經(jīng)世文編》,明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等選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二月開始,十一月便編成,時間極為短促。共五百零四卷,又有補遺四卷。編者從各地搜集文集千種以上,然后從四百二十余人的文集和奏議當中,選取了從洪武年間到崇禎年間與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文代言、奏疏、尺牘、雜文。該書以人物為綱,以年代先后為次,在同一人物的文集中,又以代言、奏疏、尺牘、雜文為序排列先后。其內(nèi)容豐富,包括時政、禮儀、宗廟、職官、國史、兵餉、馬政、邊情、邊墻、軍務、海防、火器、貢市、災荒、農(nóng)事、水利、漕運、則政、鹽法、刑法、錢法、鈔法、稅課、役法、科舉、宗室、彈劾、諫諍等。大部分內(nèi)容與經(jīng)濟有關(guān),這些內(nèi)容對于時政的批評多能切中要害,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有的是因襲前人的陳說,有的則有一定的創(chuàng)見。該書保存了許多今已不傳的史料,對研究明朝歷史有很高的價值,所謂“囊括典實,曉暢事情”?!睹鹘?jīng)世文編》篇幅浩繁,存在著選文重復,斷限不嚴,去取不當?shù)娜秉c,尤其有關(guān)三案、東林黨以及農(nóng)民起義的內(nèi)容,大多未收。該書編成后即刻版印行,該書清時被列為禁書,流傳極少,且多缺卷缺頁。1962年,中華書局搜集整理后影印出版。

53、《罪惟錄》

《罪惟錄》為記載明代史事的紀傳體史書,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佐(1601~1676)撰。原名《明書》,后因遭莊氏文字獄牽連,以“獲罪惟錄書”而署書名,故名《罪惟錄》。原書分帝紀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傳三十六卷,次序紛亂,后由張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別部居,編次前后,寫成目錄,定為一百零二卷。與《明史》相比,該書多南明諸帝紀;志的部分也較細,設有《土田志》、《貢賦志》、《屯田志》等;傳的部分為以事立傳,不以人立傳,與傳統(tǒng)寫法不同。另還列有臺灣專目。該書所記,始于洪武迄于南明弘光、隆武、永歷、魯王以海、韓本鉉各代,記農(nóng)民起義之事尤較他書為詳,是研究明代,包括南明歷史的比較有系統(tǒng)的資料。該書寫成后,即復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禍。原稿涂抹殆遍,不可卒讀。辛亥革命后,始見于世,藏于吳興劉氏嘉業(yè)堂。1936年,商務印書館據(jù)該藏本影印出版。

54、《天下郡國利病書》

作者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全書原無卷數(shù),分定為34冊,其中第十四卷已佚,清人黃丕烈將原稿分為六十冊, 1936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時分定為五十冊。清嘉慶時有刊本流行,嘉慶時的刊本在篇目與編次上有更改,分為一百二十卷。卷一是輿地山川總論;是全國地理的總論,分為地脈、形勝、風土、百川考四篇;分別論述了全國山脈的分布,各地的形勢、氣候;水系資源;卷二至卷一一四,從北直隸至貴州,是全國地理的分論,分述北直隸、江南、山東、山西……等等地的情況;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大多涉及到經(jīng)濟方面,尤以賦役、屯田等項為詳,尤其是對明代軍屯的記載更為詳細。關(guān)于倭寇以及閩粵間許多所謂“海盜”活動事跡、大西南及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記載也不少,以上資料對研究明代社會經(jīng)濟有重要參考價值。卷一一五至一一七三卷,敘述了邊疆的形勝和沿革,介紹了邊疆的邊備及河套、西域地區(qū)的交通和物產(chǎn)等情況;卷一一八至卷一二0記載了交趾、海外諸藩、海外入貢互市的資料,著重介紹了交趾、安南、日本一直到佛郎機等國的情況。本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豐富的資料,精審的考證,為研究明代的地理和社會經(jīng)濟提供了方便。

55、《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作者是顧祖禹。顧祖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蹲x史方輿紀要》是顧氏歷時30多年時間撰成的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貫徹其中。全書共分130卷。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九卷,按照歷史順序敘述自唐虞三代、至明各朝的州域形勢及歷代政區(qū)沿革。第二部分一一四卷,篇幅最大,是全書的主要部分,以明代的兩京及十三布政使司的行政區(qū)劃為單位,分別敘述所屬府州縣的情況。每京、省的卷前有《序》一篇,從歷史上論述該地區(qū)在地理上的重要性。每京、省的第一卷,敘述該京、省的地理位置,疆域沿革,所屬府、州縣名,及境內(nèi)名山大川、險要等;然后從第二卷起,逐一介紹各府、州的情況。每府州你的介紹,亦仿此例,先敘述其地理位置、疆域沿革、所屬縣名,然后再逐一介紹各縣的情況。第三部分六卷,采錄了歷代地理書對山川、江河、漕河海運的記載。第四部分共一卷,為分野,采用了歷代志書中關(guān)于各地星宿分野的的說法。本書特別注意政治、軍事地理的研究,討論了明朝的國防及首都北京的保衛(wèi),江南地區(qū)的重要性即四川的地位及堅守諸問題,除此之外,對各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點,城市興衰,交通、漕運變遷,水里興修有所敘述,為我們研究自然、經(jīng)濟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

56、《清實錄》、《東華錄》

《清實錄》全稱《大清歷朝實錄》,共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是清代歷朝官修史料的匯編。此書是清朝歷代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大事紀,用編年體體例記載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朝章國故與歷史事實?!肚鍖嶄洝烦挚偰?、序、凡例、目錄、進實錄表、修纂官等五十一卷外,其中《滿洲實錄》八卷、《太祖實錄》十卷、《太宗實錄》六十五卷、《世祖實錄》一百四十四卷、《圣祖實錄》三百卷、《世宗實錄》一百五十九卷、《高宗實錄》一千五百卷、《仁宗實錄》三百七十四卷、《宣宗實錄》四百七十六卷、《文宗實錄》三百五十六卷、《穆宗實錄》一百七十四卷、《德宗實錄》五百九十七卷,以及《宣統(tǒng)政紀》七十卷。各朝實錄,篇幅不等,記事細目多寡不均,但主要類別大多都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外交及自然現(xiàn)象等方面的內(nèi)容。

《東華錄》是清代蔣良驥、王先謙撰寫的清代歷朝實錄的縮編。因為清代國史館設在北京東華門內(nèi),故兩位史臣都把自己輯錄的書叫《東華錄》。蔣氏《東華錄》三十二卷,纂輯自太祖天命年間至世宗雍正十三年,包括五帝六朝的重要史料。王先謙仿照蔣氏《東華錄》體例,于光緒年間,纂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史料,成書二百三十卷。后又因蔣氏《東華錄》太簡,王先謙又增補蔣氏之書,擴充至一百九十五卷,與前書合稱《九朝東華錄》。以后,潘頤福輯成《咸豐朝東華錄》,王氏又加以補充成一百卷;另外,王氏自輯成《同治朝東華錄》一百卷。再合以前所輯總稱《十一朝東華錄》。由于蔣氏《東華錄》纂輯在乾隆朝重修清初三朝實錄之前,王氏《東華錄》纂輯在光緒朝修改歷朝實錄之前,故所載的史料價值超過修改后的《清實錄》。繼《十一朝東華錄》之后,宣統(tǒng)元年(1909),朱壽朋又纂修《光緒朝東華錄》二百二十卷。

57、《清歷朝起居注》

《清歷朝起居注》為編年體史書。編寫者為歷朝起居注官。起居注這種史書體裁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早在清廷入關(guān)以前,清太宗皇太極就曾命令庫爾纏等記注政事。在清廷入關(guān)初年,攝政王多爾袞也有委派史官為其作記注之舉。這些都是有清一代立館設官修起居注制度建立的先聲。康熙九年,清廷正式在太和門西廊建立起居注館。清制,凡皇帝三大節(jié)受賀,舉行大典,處理朝政,如臨雍、大閱、耕藉、謁陵、經(jīng)筵、巡幸、御門聽政等活動,起居注官均須輪流在場侍值,并將耳聞目睹的情況記載下來。這樣,起居注的內(nèi)容無疑是十分豐富而廣泛的。除皇帝內(nèi)廷私生活以外的言行,在起居注冊均有所反映。清廷對起居注的記注體例,有嚴格的規(guī)定。何事該記、何事不該記,以及記注的順序和繁簡,均載在《會典》。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清代起居注冊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迄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十二月,中間有缺佚,已不完整,共一萬二千冊。

58、《清史稿》

《清史稿》由趙爾巽(1844-1927)主編。民國時代北洋軍閥政府袁世凱特設清史館編修的。自1914年設立清史館起,歷時十四年修成。先后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修成后,正值北洋軍閥政府垮臺,來不及修改定稿,即付梓刊印?!肚迨犯濉酚浭?,起自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遼寧新賓)建國稱汗,終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共296年的歷史。本書體例一如歷代的正史,分為本紀、志、表、列傳四個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計本紀二十五卷,志一三五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一六卷。本紀記載了十二個帝王的史事,以《高宗本紀》分量最重,共六卷,占本紀部分的四分之一?!短姹炯o》略敘清開國的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的事跡。志有志目十六種。在志中,只有交通、邦交二志是新創(chuàng)。其余都是因襲前史。改《明史》的《歷志》為《時憲志》,改《五行志》為《災異志》。新創(chuàng)新的《交通志》有關(guān)鐵路、輪船、電報、郵政的記載,反映了清末社會的時代特點?!栋罱恢尽酚涊d了清王朝與世界各國的關(guān)系,反映了近代中國的特點?!端囄闹尽贩隆睹魇贰敷w例,只記述清代著述。表有十種,編寫的較好。列傳包括“類傳”十四種。其中疇人、藩部、屬國三種屬于新創(chuàng),其余沿襲舊史?!懂犎藗鳌?,記載了梅文鼎、李善蘭等歷算家的事跡,為研究科技史提供了系統(tǒng)的資料。盡管《清史稿》存在許多缺陷,在今天還沒有別的清史能替代它時,也就成了研究清史的一部有價值的史書。

59、“清三通”

“清三通”即《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皆為清朝政府官修政書。

《清朝通典》原名《皇朝通典》,清嵇璜、劉墉等撰,共一百卷,分九典,分別為:“食貨典”十七卷,“選舉典”五卷,“職官典”十八卷,“禮典”二十二卷,“樂典”五卷,“兵典”十二卷,“刑典”十卷,“州郡典”七卷,“邊防典”四卷,卷首有“凡例”四則。是書主要根據(jù)《清律例》、《清一統(tǒng)志》、《大清通禮》、《大清會典》等書的內(nèi)容編纂而成,記載了清代開國至乾隆中期一百七十多年間的社會典章制度。

《清朝通志》原名《皇朝通志》,嵇璜、劉墉等撰,共一百二十六卷,體例異于通志、續(xù)通志,略去本紀、世家、列傳、,僅存二十略。所載典章制度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但除了氏族、六書、七音、校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等略以外,內(nèi)容大體與《朝通典》重復。

《清朝文獻通考》原名《皇朝文獻通考》,清張廷玉等撰,后嵇璜、劉墉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全書300卷,體例同《續(xù)文獻通考》,惟各考子目略有增刪,所載典章堶度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

另,《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原名《皇朝續(xù)文獻通考》,清劉錦藻撰。本書據(jù)清代實錄、會典、則例等資料編成,共四百卷,體例除《清朝文獻通考》的26考外,增加《外交》(交際、界務、傳教、條約)、《郵政》(總類、船政、路政、電政、郵政)、《實業(yè)》(總務、農(nóng)務、工務、商務)、《憲政》等4考,共30考,下列136個子目,所載典章制度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統(tǒng)三年止。

60、《清會典》

清代仿效明朝的做法,進行會典的編纂和修訂工作,制定清會典,清會典是清代制定的行政法典,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朝會典。《康熙會典》一六二卷,《雍正會典》二五0卷,《乾隆朝會典》分為《清會典》一百卷,《清會典則例》一八0卷?!都螒c朝會典》分為《清會典》八十卷,《清會典事例》九二零卷,目錄八卷;《清會典圖》一三二卷,目錄二卷,總計一一四0卷?!豆饩w朝會典》分為:《清會典))一百卷,目錄一卷,《清會典事例》一二二0卷,目錄八卷,《清會典圖》二七0卷,總計一五九九卷。清代五朝會典典章一般以官職為綱目寫成,首尾相銜,比較完整。清會典基本上按宗人府、內(nèi)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內(nèi)務府以及其他寺、院、府、監(jiān)等機構(gòu)分目。乾隆、嘉慶兩朝增設樂部、中書科,并將圖示列入會典。至光緒朝又在會典中增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會典詳細記述了清代從開國至光緒朝各級官職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內(nèi)容比《唐六典》、《明會典》豐富?!胺猜毞焦僦疲たh營戍,屯堡覲饗,貢賦錢幣諸大政,于六曹庶司之掌,無所不錄?!?因此,清會典不僅是中國封建時代行政立法的總匯,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由于清會典所記載的是“宏綱巨目”,“禮樂刑政大端”和所謂“經(jīng)久常行之制”,因而有人稱之為“清帝國之憲法”。

61、《圣武記》

《圣武記》的作者是魏源?!妒ノ溆洝敷w例為紀事本末體,全書共十四卷,將清代大事總結(jié)為三十四個事件,按事立篇。前十卷,將愛新覺羅氏的崛起,統(tǒng)一東北、進攻明朝,從進關(guān)直到道光年間的內(nèi)外戰(zhàn)爭共歸納為六個專題記述。后四卷《武功余記》是作者的議論,著重討論兵制、兵餉,掌故考證,事功雜述,議武五篇。該書取材廣泛,有經(jīng)書、正史、實錄、方略,有地方志及各種私人著作,也有一些口述史料。但魏源在使用這些材料時非常謹慎,故該書的史料大多是可靠的?!妒ノ溆洝吩谔剿髑宕⑺r,涉及到大量邊疆民族問題的史實。魏源肯定康、雍、乾三朝鞏固我國固有疆域的功績,用歷史事實駁斥不利國家統(tǒng)一的論調(diào);重視記載民族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關(guān)系的史實,譴責制造民族不和與邊境事件的不法官吏和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妒ノ溆洝凡坏涊d清代民族間發(fā)生的戰(zhàn)爭,同時也注重記載民族之間聯(lián)系加強、中央與地方關(guān)系趨向密切的事實。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乾隆對重歸祖國的土爾扈特的安置?!妒ノ溆洝肥茄芯壳宕鷼v史的一部必讀之作。

62、《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度罩洝肥穷櫻孜洹盎庞械?,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度罩洝窌≈凇墩撜Z·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該書三十二卷,有條目一〇一九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每條有一個標題,不分大的門類,條目的編次先后,以類相從,根據(jù)內(nèi)容編訂。條目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五千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九字。這與作者立志學術(shù)創(chuàng)新有密切的聯(lián)系。內(nèi)容大體分為三類:經(jīng)術(shù)、治道、博聞,而核心則是“治道”。潘耒把《日知錄》的內(nèi)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jīng)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端膸烊珪偰俊穭t分作十五類,即經(jīng)義、政事、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名義、古事真妄、史法、注書、雜事、兵及外國事、天象術(shù)數(shù)、地理、雜考證。這兩種劃分都有其價值。前者重視了《日知錄》的經(jīng)世意義,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后者則偏重其學術(shù)意義,重視顧氏考據(jù)之學而貶低其經(jīng)世思想。在《日知錄》中,作者提倡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心性的學風。作者旁征博引,考竟源流,倡導新的治學方法。在歷史編纂學方面,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好的見解。

63、《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作者章學誠,是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杰出的史學評論家?!段氖吠x》共八卷,包括內(nèi)篇和外篇兩部分,內(nèi)篇五卷,外篇三卷。主要內(nèi)容有:其一,“六經(jīng)皆史”。章學誠認為《六經(jīng)》記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說明史之源起先于經(jīng),并且指明經(jīng)術(shù)乃是三代之史而為后人所重視。雖然“六經(jīng)皆史”不是章氏的創(chuàng)見,但"六經(jīng)皆史"命題的提出,不但將史學的產(chǎn)生上溯至《六經(jīng)》之前,而且擴大了古史研究的范圍,對先秦史學史和史料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其二,史學的根本任務在于“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所謂“綱紀天人”,即史學不但要記人事,還要記天文,要闡明自然變化與人事的關(guān)系。所謂“推明大道”,就是要闡明社會歷史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性。所謂“通古今之變”,即詳明歷史事件的起訖原委及中國歷史古往今來的變化過程。所以,他主張修通史,因為通史這種體裁最便于通古今之變,從闡述社會歷史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揭示社會歷史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性;第三,改變舊的史學體例。章學誠認為史學編纂要總結(jié)古代和當代史學編纂的經(jīng)驗教訓,確定一項文、質(zhì)適中的原則,既要注意文詞,又要堅持質(zhì)樸。第四,章氏發(fā)展劉知幾的史學理論,于“才、學、識”之外,提出“史德”問題。章學誠所說“史德”的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盡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態(tài)度。只要按照這個要求去做,就“足以稱著書者之心術(shù)矣”。這是“欲為良史”的基本條件。第五,把方志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提出系統(tǒng)的理論主張,始自章學誠。章氏不但對方志的性質(zhì)、內(nèi)容、體例等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將其主張貫徹于具體的編修方志的工作中。這是章氏對方志學的杰出貢獻。

64、《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作者王鳴盛?!妒呤飞倘丁饭惨话倬?,上起《史記》,下訖《五代史》,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考訂、評論了歷代“正史”十九種,內(nèi)容極為廣泛。其中考訂、評論《史記》六卷,《漢書》二十二卷,《后漢書》十卷,《三國志》四卷,《晉書》十卷,《南史》及《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共十二卷,《北史》及《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共四卷,新舊《唐書》二十四卷,新舊《五代史》六卷,別論史家崖略,為《綴言》二卷。因當時已有毛晉汲古閣所刻之十七史(無《舊唐書》、《舊五代史》),故王鳴盛仍用十七史之名而統(tǒng)言之。所謂“商榷”,實際上就是考訂和評論。全書的內(nèi)容分為三個方面:第一,??蔽淖帧⒖甲C典章制度;第二,評論史書和史家,大體來說,評論都還比較公允,但個別的也有偏激的地方;第三,評論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鳴盛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經(jīng)常能夠提出一些不同于舊史的看法,發(fā)人深思,對我們研究歷史問題有一定的啟發(fā)??傊妒呤飞倘丁肥且徊恳孕?笨加啚橹?,同時又兼歷史評論的史學名著。

65、《廿二史考異》

《廿二史考異》作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是仿照司馬光《通鑒考異》的體例寫成的,共一百卷,包括《史記》五卷,《漢書》四卷,《后漢書》三卷,《續(xù)漢書》二卷,《三國志》三卷,《晉書》五卷,《宋書》二卷,《南齊書》、《梁書》、《陳書》各一卷,《魏書》三卷,《北齊書》、《周書》各一卷,《隋書》二卷,《南史》、《北史》各三卷、《唐書》十六卷,《舊唐書》四卷,《五代史》六卷,《宋史》十六卷,《遼史》一卷,《金史》二卷,《元史》十五卷。所考“廿二史”,即從“二十四史”中除去《舊五代史》和《明史》。另外又將司馬彪《續(xù)漢書》志從《后漢書》中單列出來,因此總目實可見“廿三史”。《廿二史考異》是以考訂、???、訓詁見長的史學著作,對二十三部史籍及其注釋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文字???。除??蔽淖滞猓€對史籍記載的內(nèi)容有出入、有錯誤的地方,以及歷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審慎的考證,使許多有矛盾的地方得到疏通辨析。全書考證時,先列出原書中紀、志、表、傳的篇名,然后分條列出要考的原文,緊接著再寫出考證文字或案語。考證的方法有本校、他校、對校,除校勘文字外,考訂史實之外,還兼做了一些箋釋的工作。

66、《廿二史劄記》

《廿二史札記》又名《二十二史札記》,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并稱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作者趙翼(1727─1814年)。該書內(nèi)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書言二十二史,但實涉及二十四部正史。全書共三十六卷,補遺一卷,札記五百七十八篇。計:《史記》、《漢書》共三卷,《后漢書》二卷,《三國志》、《晉書》共三卷;《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及《南書》共四卷;《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及《北史》共三卷;《舊唐書》、《新唐書》共五卷,《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共二卷,《宋史》、《遼史》、《金史》共六卷,《元史》二卷,《明史》六卷。趙翼的《廿二史剳記》首先對清朝以前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做了全面考訂和評論。在考訂每一部“正史”時,先敘述各史的作者、編寫經(jīng)過、成書的年代,然后再敘述各史體例的得失、編纂方法的優(yōu)劣、史料的來源及真?zhèn)?、史料價值的高低等;其次,該書還評論了史事和人物。史事的評論,主要是針對某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社會問題而發(fā),反映了該時期的某些歷史特點。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有褒有貶,觀點十分鮮明。1982年,經(jīng)王樹民點校,中華書局出版的《廿二史札記校證》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67、《讀通鑒論》

《讀通鑒論》為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寫。王夫之,字而農(nóng),號姜齋,湖南衡陽人,生于明末,明亡后參加南明抗清斗爭,后來放棄政治活動,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以著述終其身。學者尊稱為船山先生?!蹲x通鑒論》是王夫之閱讀司馬光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的筆記,全書三十卷。全書根據(jù)《資治通鑒》所載史事,評論自戰(zhàn)國至五代的歷史。其中評論先秦一卷,西漢四卷,東漢四卷,三國一卷,晉四卷,宋、齊、梁、陳、隋各一卷,唐八卷,五代三卷。每卷根據(jù)《資治通鑒》所列帝王系統(tǒng),分為若干篇,每篇就這一個時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分析和評論,對于具體的歷史事實則略而不載。另附《敘論》四篇,自述撰寫此書的旨意及其主要觀點。全書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和史學思想。其思想主要有:第一、“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堅持史學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第二,反對封建的“正統(tǒng)論”,宣傳不主于一尊的民主思潮。第三、在歷史觀方面,王夫之提出了歷史進化論。王夫之認為,歷史是前進的發(fā)展過程,后來居上,上古時代并不是理想的社會,秦漢以后的情況實際上好于夏、商、周。王夫之還認為,郡縣制的推行,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國家的建立,是由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王夫之指出,歷史的發(fā)展是通過皇帝大臣的活動來實現(xiàn)的。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標點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