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脾虛寒濕和脾虛濕熱

 云中雄鷹178 2012-03-06
脾虛寒濕和脾虛濕熱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為濕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xiàn)為大便稀溏,腹?jié)M腹?jié)q,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濕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濕。 所以好多健脾的藥物本身有利濕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等.

  脾虛寒濕為陰病治法相對較易,一般健脾,燥濕,散寒。

  脾虛濕熱多為脾濕胃熱屬脾胃不合,脾胃共同完成飲食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升清不足胃腐熟太過常見癥狀,除上邊癥狀外還可有,浮腫、出血、面紅身熱、口干、口苦、口臭、喜歡冷飲食、心煩、小便少而黃,舌質(zhì)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

  脾虛寒濕和脾虛濕熱都具有脾虛濕浸的特點,即納食少,腹脹,飯后加重,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頭身困重,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濡緩等癥.如果兼寒濕困脾,則中陽受阻,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fā)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如果兼濕熱蘊脾,則腹部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發(fā)黃,或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發(fā)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主虛證。若舌質(zhì)淡白而濕潤,所為脾虛而寒濕壅盛。

  齒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阻于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因痕,故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一方面由于舌體水腫,屬脾之陽虛而濕盛,另一方面由于舌體肌肉松弛,張口不足,屬脾之氣虛。

  齒痕舌主?。?

  ——淡白濕潤而有齒印,屬寒濕壅盛;

  ——淡紅而有齒痕,屬脾虛或氣虛;

  ——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多屬濕熱痰濁壅滯;

  總之可分成氣虛與陽虛型:

 ?。?)氣虛型:脾氣虛弱,主證:舌質(zhì)淺淡,舌苔薄白,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面色恍白或痿黃,氣短懶言,頭重身腫,倦怠乏力,自汗,飲食減少,食后腹脹,泛惡欲吐,大便溏瀉,脈細(xì)弱無力。治則:補中益氣。

 ?。?)陽虛型:舌質(zhì)淡白,舌面濕潤多津,或舌面水滑,舌體圓大胖嫩,邊有齒痕。面色蒼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臥,口淡不渴,納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溫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見浮腫,脈沉微。治則:辛溫補陽。

  常用的中成藥有:人參健脾丸、藿香正氣丸、參苓白術(shù)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正常人的面色微黃,略帶紅潤,稍有光澤,稱之為“常色”。病時,面色色澤發(fā)生變化,稱為“病色”。

  五色主病,即“色青多為肝病,色赤多為心病,色黃多為脾病,色白多為肺病,色黑多為腎病”。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澤”兩個方面。一般來講,不論什么顏色,如鮮明,榮潤,表示病變輕淺,氣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氣大傷。

   病態(tài)面色簡要的介紹:

  1;面紅:多為熱癥。高血壓患者面部紅光滿面。結(jié)核病患者由于低熱,兩面顴呈現(xiàn)緋紅色,特別以下午為甚。紅斑狼瘡患者的面頰出現(xiàn)對稱的蝶型紅斑。赤色見于頤(面頰及腮)上,是心臟有病。煤氣中毒時,面部也泛出櫻桃紅色。如面色通紅,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見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性疾病患者。

  2:面黃:要區(qū)別由疾病引起發(fā)黃或進(jìn)食引起的發(fā)黃。食胡蘿卜過量或小孩子吃橘子時,鼻旁會發(fā)黃,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進(jìn)食引起發(fā)黃,則面黃最多見的是黃疸病。如鞏膜及全身都為黃色,多見于黃疸型肝炎,膽道結(jié)石,膽囊炎,膽囊癌和胰頭癌等病癥。鉤蟲病病人由于長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黃,俗稱“黃胖病”。中醫(yī)認(rèn)為,黃色鮮明屬于濕熱,黃色晦暗多屬于寒濕,面色萎黃,多為心脾虛弱,營血不足,面黃浮腫為脾虛為濕。此外還有瘧疾,藥物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黃。

  3:面白:健康人的臉色是白里透紅,經(jīng)常不出門在家里呆著的人皮膚也白,可病態(tài)白是色如白蠟。比如虛寒病癥,貧血及某些肺病患者,里寒的劇烈腹痛,或外寒的惡寒戰(zhàn)栗重者,可見面色蒼白。肝病見白色為難治之病。白色見于兩眉之間,是肺臟有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癥,慢性腎炎等患者的面色,較正常人蒼白。鉛中毒時,患者以面色灰白為主要特征,醫(yī)學(xué)上稱為“鉛容”。寄生蟲,白血病等患者,長期室內(nèi)工作及營養(yǎng)不良者亦見此色。腸道寄生蟲病,面部可見白點或白斑。此外,出血性疾病,經(jīng)常痔瘡出血,婦女月經(jīng)過多,也會造成面色蒼白。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環(huán)受阻,也會臉色發(fā)白。中醫(yī)認(rèn)為,面色蒼白屬于虛癥和寒癥。如有些人,面色較白,體型肥胖,中醫(yī)稱這些人為氣虛,或陽虛之體。這些人盡管體胖,但體質(zhì)較差,容易得感冒。

  4:面青紫:一般說來,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窒息,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現(xiàn)面色青紫。胃部或腸部之痙攣性疼痛,蟲痛,膽道疾病引起的膽絞痛時,可使面色青紫。肺結(jié)核病晚期,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和嚴(yán)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鐵青。小兒高熱,面部出現(xiàn)青紫,以鼻柱與兩眉之間較為明顯,是將發(fā)驚風(fēng)的預(yù)兆。此外,忍受某種劇痛時,面部也可隱約顯出青晦氣。

  5:面黑:是慢性病的征兆,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變,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現(xiàn)面色變黑。病情愈重,顏色亦愈濃。古語云:“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巴ァ痹陬伱娌孔罡呶恢茫搭~部,此處出現(xiàn)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號,病人常會衰竭而死。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變黑,但一旦停藥后又可恢復(fù)正常。面色黑為腎精虧損,可用補腎藥物進(jìn)行治療。

  望面色要區(qū)別常色中的客色與病色。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隨著季節(jié),氣候變化,或由飲酒,勞動,情緒變化,日曬等引起的臨時性面色改變,不屬病色,望面色時尤當(dāng)鑒別。例如,劇烈運動,飲酒,日曬,情緒激動(害羞或憤怒)時,都能引起短暫的面部潮紅,寒冷、驚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細(xì)血管強烈收縮,即可使面色變得蒼白。

  老年人的面部,可見許多散在脂褐色斑點,稱為“老年性色素斑”。婦女在妊娠期面部出現(xiàn)棕褐色對稱斑塊,稱為“妊娠斑”,這些都屬于正常生理現(xiàn)象.

  中醫(yī)脾虛證是指中醫(y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但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fù),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jìn)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xì)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shù)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tǒng)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痰飲 痰和飲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jīng)絡(luò)等組織中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xiàn)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飲,即水液停留于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qū)分。

  
痰飲的形成 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及七情內(nèi)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滯而成。肺、脾、腎及三焦與津液代謝關(guān)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調(diào)水道,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diào)之道路。故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痰飲形成后,飲多留積于腸胃、胸脅及肌膚,而痰則隨氣之升降流行,內(nèi)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痰飲的病證特點 痰飲形成之后,由于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亦不一樣,阻滯于經(jīng)脈,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jīng)絡(luò)的生理功能。停滯于臟腑,則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升降。

  
痰的病證特點 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暢,而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癡呆;痰火擾心,則發(fā)為癲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見惡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jīng)絡(luò)筋骨,則可致瘰疬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痰濁上犯于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jié)咽喉,則可出現(xiàn)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癥。

  
飲的病證特點 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隔,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

  
中醫(yī)認(rèn)識痰飲病證,除根據(jù)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jié)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jìn)行判斷。

  
痰飲治療的辨證論治----

  
痰飲【證見】 形體消瘦,胸脘脹滿,納呆嘔吐,胃中振水音或腸鳴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頭昏目眩,心悸氣短。舌苔白潤,脈弦滑。

  
【治法】 溫陽化飲。

  
【方藥】

  
主方茯桂術(shù)甘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吳茱萸9克、肉桂6克。飲郁化熱者,可改用己椒藶黃丸

  
己椒藶黃丸

  
防己12 椒目5 葶藶子(炒)10 大黃10

  
簡 介:

  
[功用] 瀉熱逐水,通利二便。

  
[主治] 水飲積聚脘腹,腸間有聲,腹?jié)M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脈沉弦。

  
[方解] 本方病證以水飲內(nèi)停,郁而化熱,積聚腸間為主要病機。水走腸間,一則阻滯氣機,使腑氣不通;二則使水不化津,津不上傳;三則病及肺,使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往下輸送到膀胱,故病人腹?jié)M便秘。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藶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長于清濕熱,椒目消除腹中水氣,葶藶子能泄降肺氣,消除痰水,另外大黃能瀉熱通便。

  
[加減法]

  
A.如果水飲犯肺,兼見喘咳,加麻黃4 杏仁12

  
B.如痰涎雍盛,加紫蘇子12 萊菔子10

  
C.氣滯較甚,腹?jié)M較重,加川樸12 檳榔10

  
D.如果病人久病體虛,中氣不足者,加人參10(另燉服) 白術(shù)15 黃芪24

  
懸飲【證見】 病側(cè)脅間脹滿刺痛,轉(zhuǎn)側(cè)及咳唾尤甚,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 宣利逐飲。

  
【方藥】

  
1.主方柴枳半夏湯(李梃《醫(yī)學(xué)入門》)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柴胡12克,玫瑰糠疹癥狀黃芩10克,枳實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藶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2.單方驗方懸飲湯(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蔞、葶藶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蘇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支飲【證見】 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顏面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 溫肺化飲。

  
【方藥】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細(xì)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支飲湯(袁桂生驗方)

  
處方:麻黃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細(xì)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蔞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飲【證見】 四肢沉重或關(guān)節(jié)重,甚則微腫,惡寒,無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悶,干嘔,口不渴。舌苔白,脈弦緊。

  
【治法】 發(fā)表化飲。

  
【方藥】

  
主方小青龍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麻黃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細(xì)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體浮腫明顯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內(nèi)有郁熱者,加石膏30克。

  
濕痰

  
濕痰,病證或病理名稱。作為病證,則為痰證之一。濕痰有外感、內(nèi)傷之分?!夺t(yī)學(xué)入門》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泄瀉,名曰濕痰?!碑?dāng)予化痰利濕,宜山精丸、三仙丸,或以二陳湯加苡仁、竹茹、杭芍、山藥?!峨s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在脾曰濕痰,其色黃,滑而易出,多倦怠,軟弱喜臥,腹脹食滯,脈必緩,宜白術(shù)丸;或挾虛,宜六君子湯;挾食,宜保和丸;挾暑,宜消暑丸;挾驚,宜妙應(yīng)丸。各宜從脾分治?!庇纱丝梢?,濕痰其病重在脾經(jīng),故又有脾經(jīng)濕痰之稱。參見痰飲、外感濕痰、內(nèi)傷濕痰、脾經(jīng)濕痰條。

  
外感濕痰

  
外感濕痰,證名。外感濕邪,與體內(nèi)水濕互結(jié)所致的病證。濕痰證之一。見《癥因脈治·外感痰癥》。多因坐臥卑濕之地,或感受雨濕,與體內(nèi)水液交凝而致。癥見身發(fā)寒熱,面目浮腫,惡寒頭痛,身痛不能轉(zhuǎn)側(cè),嘔吐惡心,煩滿不渴。治宜散風(fēng)除濕,用羌活勝濕湯、化痰二陳湯、平胃散等方。參見濕痰條

  
內(nèi)傷濕痰

  
濕痰證之一。見《癥因脈治·內(nèi)傷痰癥》。證見身或熱或不熱,體重足酸,嘔而不渴,胸膈滿,時吐痰,身體軟倦。多因脾胃陽虛,水液停留,生濕釀痰所致。治宜理脾燥濕為主,用二陳平胃散、二陳羌防湯、梔連二陳湯、六君子湯等方。

  
小青龍湯由麻黃、桂枝、干姜、白芍、五味子、甘草各9g,半夏15g,細(xì)辛6g組成。方中麻黃、桂枝開表逐邪,發(fā)汗平喘;半夏除飲;干姜、細(xì)辛溫化水飲,桂枝助之;五味子收斂肺氣以保肺;白芍牽制上藥之溫燥,以防傷及陰津;甘草調(diào)和諸藥。故合而用之,為開表逐飲之良方。其方仲景所以有五種加減法者,是因為水飲波動,或上或下也。 此方在《傷寒論》有二見:一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噎,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一為“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在《金匱要略》有四:見一為“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一為“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小青龍湯主之?!币粸椤翱饶嬉邢⒉坏门P,其形如腫,小青龍湯主之?!币粸椤皨D從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dāng)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系外有寒,里有飲之證,若見肺脹咳喘,脈浮,為心下有水,煩躁為內(nèi)熱,因此為里飲兼里熱之候。當(dāng)逐飲清熱,故方用小青龍除飲,加后膏者,清里熱以除煩躁也?!督饏T要略》云:“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溢飲系飲流四肢,雖非表證,但病位接近于表,故可用發(fā)汗之法,使飲邪從表而出。這是因利勢導(dǎo),并非以發(fā)汗來驅(qū)除表邪也??饶嬉邢⒉坏门P,謂之支飲,邪在于肺,故用小青龍湯既開表使肺得宣降,又滌除飲邪,遂可令病轉(zhuǎn)緩。此也是無表證用小青龍湯之例。婦人吐涎沫,也屬水氣或寒飲為患,雖無表證,但仍宜用小青龍湯溫化水飲。上述說明,治里飲,無論有無表證,均可用小青龍湯治之。所以然者,以小青龍湯中之桂枝既能解表,又具有溫陽化飲及平息咳而上氣之功效;麻黃開表,使外不閉,有利于肺氣之肅降,故能緩解飲邪引起之喘咳?;谏鲜?,故麻黃、桂枝與小青龍湯中之余藥相合,則化飲之力更宏也。

  
患者胃脘部經(jīng)常出現(xiàn)水鳴聲,以手振動,尤為明顯,干嘔時作,作則連續(xù)十余聲。即治之,前醫(yī)予旋覆代赭石湯等方藥加減,均未取效。改用西藥治之,月余而其病不減。又服中藥半夏瀉心湯,反見吐涎少許,心下及背部出現(xiàn)冷感。今診,除上述外,尚見口干不欲飲水,頭時暈,苔白滑,脈沉緩等。此乃水飲停于心下之候,當(dāng)溫化水飲。遂用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各9g,半夏18g,麻黃、細(xì)辛、砂仁、甘草各6g,3劑而心下水聲明顯減少,10劑而諸癥悉去。繼用香砂六君子湯調(diào)理,數(shù)劑而愈.

  
1、脾胃濕熱

  
主癥:(1)舌苔黃膩

  
(2)胃脘或胸脘或脘腹痞悶

  
(3)口苦而粘

  
(4)食欲不振

  
次癥:(1)舌質(zhì)紅或淡紅、體胖齒印

  
(2)口渴不喜飲或喜熱飲

  
(3)脈濡緩或濡數(shù)

  
(4)大便溏

  
判斷:主癥(1)為必備,具備兩個主癥、一個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胃濕熱證。

  
2、脾氣虛

  
主癥:脾虛:(1)食欲減退

  
(2)大便溏泄

  
(3)食后脘脹

  
氣虛:(1)消瘦

  
(2)體倦乏力

  
(3)頭暈

  
(4)神疲懶言

  
(5)舌胖有齒印

  
(6)脈虛無力

  
次癥:(1)口淡

  
(2)嘔吐

  
(3 )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4)腸鳴

  
(5)虛胖

  
(6)面菱黃

  
(7)唇淡

  
(8)短氣

  
(9)排便無力

  
(10)白帶清稀

  
(11)浮腫

  
(12)咳痰多清稀

  
(13)失眠、不寐

  
(14)小便清長

  
判斷:(1)氣虛主癥2個+脾虛主癥2個;

  
(2)氣虛主癥、舌象+脾虛主癥2個;

  
(3)氣虛主癥、舌象+脾虛主癥1個+次癥2個。以上三項中具備一項即可診斷為脾氣虛證。

  
色白、有咸味的痰屬寒痰,可選用干姜、細(xì)辛、桂枝、厚樸等溫化痰液的藥物,中成藥有蘇子降氣丸、小青龍口服液等;色黃、粘稠的為熱痰,可選用浙貝母、黃芩、竹瀝、瓜蔞皮等清熱化痰的藥物,中成藥有貝羚膠囊、金果飲、川貝枇杷膏等。另外,泡沫痰多為風(fēng)痰,口干、粘膩的多為燥痰,痰中帶血的稱為血痰等,分別使用祛風(fēng)化痰、潤燥化痰和清熱涼血化痰的方法,治療均不相同。

   二陳湯

  
半夏、橘紅各自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主治】

  
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正文】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方解:本方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變主藥;輔以橘紅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jié)駸o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和中,理氣化痰之功。方中橘紅、半夏以陳久者良,故有“二陳”之名。

  
臨床運用:

  
1.臨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脈滑為辯證要點。

  
2.治療各種痰證:風(fēng)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風(fēng)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細(xì)辛以溫化寒痰;熱痰者加瓜萎、竹黃、黃芩以清熱化痰;食痰者加萊菔子、枳殼以消食化痰;頑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陳積深伏之痰。

  
附:溫膽湯《千金方》

  
即二陳湯加枳實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膽怯,虛煩不眠,眩暈,驚悸,苔膩之證。此方清而不燥,是與二陳湯區(qū)別之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