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春秋戰(zhàn)國成語典故(系列)

 太陽下的森林 2012-06-20

春秋戰(zhàn)國成語典故(系列)

 

千金一笑
    
  近來將多年的舊書又翻了出來,其中明人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來就是很喜歡看些歷代軼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這本《東周列國志》再次研讀起來。還別說,這一看還真讓我重溫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小故事,閑暇之余書錄于此,與君共勉。
  所謂東周列國志,其書名已開宗明義,就是講的東周時期的系列故事,當(dāng)然就得從東周開始時說起了。任何一個朝代的更迭都不會毫無緣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當(dāng)然會失國,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國至平王遷都洛邑算是劃上了句號,自此歷史進(jìn)入了最動蕩的東周時期。雖然史學(xué)家以歷王遷都做為東周的開始,但實際上西周的滅亡還是緣于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烽火戲諸侯。
  話說西周傳至歷王時便已不得民心,歷王被殺。雖然宣王有短暫中興之意,但歷史的車輪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來一位昏君——幽王。幽王雖即王位,但卻不理朝政,他最大的愛好便是網(wǎng)羅天下的美女于后宮以供享樂?;侍觳回?fù)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終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諸一切的女人——褒姒。這褒姒何許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動呢?
  傳說夏桀時期,一天早朝時突然飛來了兩條巨龍盤于殿內(nèi),邊流口水邊說: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殺了兩條龍。但使人一算,殺之不吉利,便想趕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報:據(jù)說龍之精華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來加以收藏。又算一卦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盤收集龍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庫。于是兩條巨龍升空而去。斗轉(zhuǎn)星移,轉(zhuǎn)眼間來到周幽王的皇爺爺歷王時代。一天歷王忽見金庫內(nèi)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庫官驗看。庫官取匣細(xì)看,其上記載詳細(xì),便向歷王俱奏。歷王好奇,命打開金匣。庫官將金盤呈于歷王時,歷王卻失手將金盤打碎,龍水立時化為一黿跑了。此時洽有一十三歲的宮女路過,踩到黿之足跡,頓覺腹中異動,便有了身孕。歷王因?qū)m女無夫而孕非常生氣,將此宮女打入冷宮。時間轉(zhuǎn)瞬又過了四十年,宣王時此懷孕四十年之宮女突然產(chǎn)下一女嬰,王后認(rèn)為懷胎四十年才產(chǎn),必為妖人,于是命將其扔于河中。但女嬰?yún)s三天不沉,后被一帶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fù)狃B(yǎng)。十幾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顏直諫而獲罪于幽王,被囚三年多了。其子洪德聽說幽王除美女外并無其他喜好,為救其父便遍訪民間美女,終得褒地美女名姒獻(xiàn)于幽王,幽王大喜,便赦免了洪德之父。
  這幽王對褒姒真是一見傾心,也是這褒姒媚主功夫了得,沒幾年便讓幽王廢后而立已,且所生之子伯服也深得幽王喜愛,欲廢太子宜臼而改立伯服??梢娪耐踹€真是不愛江山愛美人之主。
  雖然這褒姒深得幽王寵愛,但也許深藏胎中四十處之故,褒姒卻從來不笑,用現(xiàn)代話講就是一十足的冷美人!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可謂費盡心血,有一事可見一斑:幽王曾問褒姒最喜歡什么,褒姒想了半天也無所喜,只說好象喜歡聽織錦撕裂之聲。于是幽王便命庫官每日取最好織錦,令力大之宮女在褒姒面前撕扯??赡前﹄m然心有愉悅,卻仍無一笑。幽王無奈,遍令全國:有能令愛妃褒姒一笑者,賞金千斤!眾賞之下必有能人,國中有一奸臣虢石父獻(xiàn)上一計:先王時國都常受到犬戎等胡人襲擊,為了能快速集結(jié)部隊保衛(wèi)國都,先王在驪山之上修建了二十座烽火臺,如果敵人來犯,先王即命點燃烽火,附近各路諸侯會以最快的速度帶兵來救?,F(xiàn)在大王為博王后一笑,何不于夜間燃起烽火,各諸侯見到烽火必然領(lǐng)兵前來,可來卻無敵,只能撤回。各路諸侯以實戰(zhàn)之情驅(qū)兵前來,再因無敵情而退,此大場面王后從未見過,定會一笑!幽王初時還有顧忌,轉(zhuǎn)念一想,此時并無兵亂,即召一回諸侯也無妨,即便諸侯相怪,為了博取美人一笑,便是付出再大也值!

 

大義滅親    
  說東周是個歷史上最動蕩的朝代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政權(quán)林立、政出多門導(dǎo)致政治上的不穩(wěn)定,另外還有就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不穩(wěn)定,導(dǎo)致殺兄弒父、血親亂倫之事時有發(fā)生。本來骨肉相殘的事情歷來是被人所不齒的,但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發(fā)生在東周時期的一樁父子相殘的故事卻被歷代史學(xué)家所贊譽,被稱為大義滅親!這就是石碏(音卻)殺子的故事。
  人言虎毒還不食其子,這石碏何許人也,忍心殺子還能留名青史呢?
  石碏是東周初期一個諸侯小國衛(wèi)國的的大夫。當(dāng)時衛(wèi)國的國君是莊公,莊公的王后是齊國的公主叫莊姜,據(jù)史料記載,這莊姜生得貌美如花,但卻無子嗣,便收養(yǎng)了莊公另一位妃子戴媯的兒子姬完為子,被莊公立為太子。這莊姜不但長相完美,還是個善解人意的王后,不時給莊公獻(xiàn)上宮女供其享樂,這其中一宮女便又為莊公生了個公子叫州吁。也許這州吁生得勇武,其深得莊公喜愛,莊公對州吁無論何事幾乎有求必應(yīng),可謂溺愛至極。于是這石碏便加以勸諫:大王有幾位公子,對誰喜愛自是您的事情。但您終會將國事委于一人,如果大王喜歡州吁,盡可以立其為太子,否則應(yīng)該對其嚴(yán)加約束,使其知人臣禮數(shù)。不然大王千秋之后定會給后世之君留下禍患無窮。也許這莊公心中有數(shù),并沒有聽從石碏的建議,雖然溺愛州吁如故,卻仍立完為太子。
  由于父皇的溺愛,這州吁行事便非常囂張。其時石碏之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甚密,往往助紂為虐,魚肉百姓。石碏嚴(yán)厲管教甚至鞭刑加之均無濟(jì)于事,后來石厚干脆住到了州吁的家里從此不歸。
  莊公死后太子完即位,是為桓公?;腹次徊痪茫谑竦膸椭?,州吁果然發(fā)動叛亂,殺死桓公自立為王,封石厚為上大夫主政衛(wèi)國。其時石碏早已歸隱。畢竟國家得來有些不合法,雖然州吁采取了一些諸如發(fā)動戰(zhàn)爭以轉(zhuǎn)移國內(nèi)視線的辦法,但其政權(quán)仍不穩(wěn)固,于是想起了石碏老先生,便想請其出山輔政,可石碏并不應(yīng)允,于是石厚自以為是其子而回家問計于石碏。誰知這石老先生卻與自己的兒子耍起了陰謀。
  當(dāng)石厚歸家求教如何才能使政權(quán)穩(wěn)固時,石碏說:雖然現(xiàn)在周室衰落,但畢竟還是天子,如果能讓周天子冊封州吁為衛(wèi)公,天下誰還能不服呢?石厚有些為難:現(xiàn)在王室多事之秋,若冒然前往必會引起天子猜疑,怎么還會加封我們呢?石碏笑了笑:孩兒你還是有些嫩哪,你不知道現(xiàn)在陳侯深得天子寵幸嗎?如果你與衛(wèi)君親入陳國求陳侯相通,天子會不應(yīng)承?石厚果然上當(dāng),認(rèn)為此計甚好。于是與州吁一起趨車向陳而去。
  卻說那石碏,眼見自己計謀得逞,立即血書于陳侯,盡述州吁殺兄奪國之丑事,且言子石厚亦狼狽為奸之徒,懇求陳侯看在共事周王的面子上,務(wù)必誅殺此二賊以為冤死之衛(wèi)桓公報仇!石碏怕陳侯不應(yīng),于是行賄自己的好友陳大夫子針,使其美言于陳侯。
  果然待州吁石厚至陳,陳侯立即將二人拿下,分別羈押于兩處,并使人告于石碏,請其自行處置。石碏一聽二人被執(zhí),立即出山。一面迎歸公子晉歸國為君,一面與群臣商議如何處置州、石二賊。群臣皆言州吁殺兄篡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可石厚必竟只是個幫兇,與情與理均可從輕處罰。石碏一聽火了:諸公如此說法豈不是想陷我于不義?州吁雖壞,可如果沒有石厚前竄后跳,州吁也斷不敢發(fā)動政變。石厚罪該萬死,如何可以輕判呢?諸公如果懷疑我的真心,我請求親自到衛(wèi)國處斬逆子石厚!聽到這里眾大臣才知道石碏心意已決,于是不再勸說,使一大臣及石碏家奴分赴兩處將二人斬首。
  對于這件史實,后人多有褒揚,認(rèn)為石碏不徇私枉法,親手將自己的兒子送上斷頭臺,此乃大義滅親之舉!經(jīng)多世弘揚,石碏之名愈響??扇魏问挛锒季哂袃擅嫘裕^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石碏雖因法殺子,誰知道他當(dāng)時就沒有任何私心?一個連自己的親骨肉都不愛的人還能真心愛別人嗎?子不教乃父之過也,何忍兒子因已而亡卻毫不動情?歷代盜墓需二人合伙者均為父子,其中有一不成文的規(guī)矩,那就是每逢需要進(jìn)入墓室者皆為子,而父在外。為什么呢?就因為天下只有子不孝而無父不仁之說。可石碏的作法卻讓國人的世界觀有了改變,盡管正面意義稍多,但也為很多后世無恥之徒找到了謀逆的借口,如世民殺兄而有大唐、則天誅子而君天下、雍正死弟而固權(quán)威,哪一個不是打著大義滅親之大旗?

一個不起眼的衛(wèi)國之不起眼的大夫辦了當(dāng)時看來并不起眼的事情(當(dāng)時殺親奪權(quán)之事比比皆是),竟然能在古老的中國一再相傳,并將這件事傳得近乎于神話,不知道這是中國人的光榮呢還是中國人的悲哀!

 

瓜期不待
  誠信乃立身之本,古老的中國文化中關(guān)于誠信的例子舉不勝舉,很多志士均是寧失其身也不失其信。然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那就是因為失信于人而被病詬者,甚至有人因為言而無信而召至殺身之禍!春秋前期的諸侯王齊襄公便是因此命喪黃泉。
  歷史上的齊襄公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說別的可能諸君印象不深,但說一事便可知此君為人實不能簡單以昏君之一詞概括之。這襄公原是齊僖公之太子名曰諸兒,本事不知如何,但長得卻是非常英俊。可能也是將門出虎子,侯門鳳凰多吧,僖公不但生得英俊的太子,而且還有一雙美若天仙的公主,長曰宣姜,次曰文姜。這二女雖然貌美,但品行卻差多了,宣姜嫁于衛(wèi)宣公,最后弄得衛(wèi)國君子死亡;文姜嫁于魯桓公,最終也致桓公客死他鄉(xiāng)。宣姜之事暫且不說,單說這文姜。話說諸兒只長文姜二歲,從小在宮中一起長大,免不了相互玩耍嘻鬧,也是彼時禮教不嚴(yán),加之這二人天性淫邪,二人又都是俊男美女,便想互均有茍且之意,只因?qū)m內(nèi)人多嘴雜而恨不能成雙配對。盡管不是一母所生,畢竟也是同父兄妹,故直至文姜出嫁,也未有機會行茍且之事,二人不免各自嘆息。文姜出嫁之時,諸兒執(zhí)意代父送嫁,但僖公沒有同意,因僖公對此早有察覺。一次僖公至文姜處見諸兒也在此,便痛斥諸兒:你們雖然是兄妹,但男女畢竟有別,現(xiàn)在都已長大成人,應(yīng)該注意些影響,以后再要問候妹妹,讓宮女代替便是,你不要再親自來了!隨后為諸兒相繼娶了魯、莒之女為妻,這諸兒從此規(guī)矩了一些。聽說文姜要遠(yuǎn)嫁魯國,諸兒淫心又動,便私信給文姜,恰文姜亦有此意,二人便有了日后茍且之默契。
  沒幾天僖公去世,諸兒繼位,是為襄公。恰逢魯桓公要到齊國出訪,文姜便要求桓公帶上自己一同省親,魯侯懼內(nèi),便答應(yīng)了。這時一大臣諫止: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女子出嫁即歸夫家,父母在可以省親,但現(xiàn)在王后父母俱亡,再帶之省親于禮不合也是這桓公當(dāng)死,因懼內(nèi)已答應(yīng)了文姜,便沒有聽從大臣的建議。
  襄公一聽說文姜要來,真是喜出望外,多年的盼望總算要有了結(jié)果!于是推掉所有政事,大宴桓公夫婦,宴后文姜以進(jìn)宮看望多年的宮中姐妹為名隨襄公入宮而去。襄公、文姜兄妹早謀私通,皆因有人管教無從下手,這下沒了約束,相見之后似干柴烈火一觸即燃,多年淫思一朝得逞怎能輕易息火?二人體膚相融甚是快意,不知覺日上三桿,文姜才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桓公的公館。魯侯不是傻子,自然知曉了二人的丑事,嚴(yán)辭責(zé)問文姜,文姜雖然嘴硬,但畢竟做賊心虛,對桓公之問只能虛言搪塞?;腹m怒,但這畢竟是在人家的一畝三分地,不敢發(fā)作,只好想著回國再收拾文姜。
  可襄公也不是傻子,自己知道作出了有悖人倫的淫猥之事,自然要看看魯侯的反應(yīng)。當(dāng)聽人說桓公與文姜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時,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yán)重性,心想如果魯侯返國定會報復(fù)此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魯侯在自己這里便給他做了得了,也樂得以后可以與文姜毫無顧忌,于是第二天便強留魯侯游覽牛山并與之餞行。魯侯一來覺得被戴了綠帽子臉上無光,二來也懶得與仇人共話,便以酒解愁,不覺間酩酊大醉。襄公暗使公子彭生扶桓公上車解決之。這公子彭生生得力大無窮,與桓公又有一箭之仇,正思相報,得襄公令撫魯侯上車,只一下,桓公便筋骨俱斷氣絕升天!
  君主不明不白客死他鄉(xiāng),魯國當(dāng)然不讓,且當(dāng)時兩國力量相差并不是很懸殊,魯太子即位后便要齊國給個說法,同時要求迎歸母親文姜。襄公迫于無奈,以沒有保護(hù)好桓公為名將公子彭生斬首以謝魯國;文姜一來無臉回魯,二來淫戀襄公,便在齊魯邊境筑宮而居,從此與襄公來往相會再無障礙。
  襄公為人可見一斑!
  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7年),齊襄公因周王出兵助衛(wèi)而大敗天子之兵,便有些害怕,于是派大將連稱、管至父戍守邊關(guān)。這邊關(guān)蔡邱乃荒漠之地,二將便請求襄公:雖然戍邊辛苦,但作為將軍,這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我們一定會盡心盡力保家衛(wèi)國。但大王總得給我們個期限,而不能讓我們守一輩子吧?問這話時,襄公正在吃西瓜,想都沒想便說:現(xiàn)在正是瓜熟之時,當(dāng)再到瓜熟之日,我一定派人替代你們!二將領(lǐng)命,整兵戍邊自不必說。
  時間轉(zhuǎn)眼過去了一年,連稱、管至父二將戍守邊關(guān)絲毫不敢馬虎。一日兵士將新熟之西瓜獻(xiàn)給二位將軍品嘗,二將才想起襄公瓜期以代的承諾,于是派人回國都臨淄打探,卻不想襄公根本沒把換防之事當(dāng)回事,已到文姜處鬼混三個多月未歸了。二將非常生氣,便將幾個熟透的西瓜送于襄公以提醒他瓜期之約。誰知襄公看到西瓜后卻氣憤異常:我是君王我為尊,換不換防我說了算,還用你們提醒我?既然你們不愿意守衛(wèi)邊疆,那就表示你們不忠,罰你們再守一年,到西瓜再熟時再給你們換防!
  連稱、管至父看到襄公如此不講信用,頓起叛亂之心,于是勾結(jié)當(dāng)時不得志的公孫無知以及襄公失寵之連稱的妹妹連妃,趁襄公外出打獵時謀朝篡位,以公孫無知代替襄公,并趁襄公不備將其殺死在狩獵之所。連稱、管至父擒殺襄公時列舉了其四大罪狀:連年用兵,黷武殃民,是為不仁;背父之命,疏遠(yuǎn)公孫,是為不孝;兄妹相淫,公行不忌,是為不禮;不念遠(yuǎn)戍,瓜期不代,是為不信。仁孝禮信皆失,何以為人!
  襄公自即位至被殺僅僅五年,雖然連稱、管至父政變有失人臣之道,且后來也沒有什么好下場,所宣四罪除兄妹相淫不為人恥外,其他還是有些牽強的。但僅從襄公言而無信這點上看,他也真是死余辜!

 

二子乘舟
  話說這齊僖公生得兩女,均生得如花似玉。次女文姜的淫行導(dǎo)致自己的兄長齊襄公中年被殺,落得千古罵名,那這長女宣姜又會給誰帶來殺身之禍呢?
  次女文姜淫兄致死,其娣宣姜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其喪命者豈止一人!本來衛(wèi)國是東周時期一個不起眼的小國,但事兒可不少,我們這次還得從衛(wèi)國說起。
  歷代君王基本都是好色之徒,東周時期的諸侯王更是如此,即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也不例外,但只要不影響國事,好色治國兩不誤,則亦不失為一代圣君,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是說好色不亂乃英豪嗎!但若因色誤國,則不單單徒留昏君之名,往往還會因之身死國喪。衛(wèi)宣公晉便是這樣一個荒淫之君。
  還是衛(wèi)國太子時,晉便從不安分守己,自己東宮佳麗無數(shù),卻還要吃著碗里看著鍋里。一般人也就罷了,因為你是太子,天下早晚都是你的,何況國內(nèi)女子?但這宣公看上誰不好,他偏偏看上了自己父親衛(wèi)莊公的妃子夷姜,不但違倫私通,還生了孩子。為了防范父王,只好將私生子寄養(yǎng)在民間。好在這莊王不久于人世,未幾晉便即位曰宣公。這宣公也算有點人情吧,即位后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庶母嫌情人夷姜,立即廢除自己的原配而立夷姜為后,并使人接回公子伋(音急),宣諭大臣欲立伋為世子。
  轉(zhuǎn)眼公子伋已十六歲了,到了大婚的年齡,宣公聽說齊國公主尚未完婚,且是大國,若能聯(lián)姻齊國,一來可以解決世子大婚,二來又有了強援,豈不是一舉兩得?于是遣使入齊求聘齊女。齊僖公正有長女宣姜待嫁,便應(yīng)承了這門親事。宣公聞報大喜,再問齊女長得如何?使者不敢隱瞞,言齊女貌美如仙。宣公一聽淫心頓起:我乃一國之主,如此尤物豈能他適?但畢竟是給自己兒子求的老婆,自己公然納之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于是一面派公子泄至齊迎娶新娘,一面將公子伋派往他幫出使。這期間在湛河之上筑起高臺,當(dāng)宣姜迎至?xí)r先到高臺見宣公,果然絕色!于是自己納之。宣公本以為公子伋出使回來定會對此心有怨恨,因為畢竟此事有違人倫,但出乎宣公意料,公子伋出訪回來聽說后,并無一點怨言。自此宣公便無忌憚,與宣姜日日斯磨,將夷姜忘于腦后了。
  這宣姜也長臉,三年便給宣公生了兩個兒子,長曰壽、次曰朔。愛屋及烏,宣公便有意百年之后傳位于壽或朔,但因公子伋天生恭順,連奪妻之事都不為恨,宣公立即廢之也有些不忍,加之壽也常在自己面前為伋美言,宣公便暫時將殺伋之心收了。可即便宣公無殺子之心,奈何子朔有殺兄之意!
  壽、朔二公子雖皆出于宣姜,但性格卻截然相反。壽待人寬厚,為人善良,而朔卻陰險狡詐,素懷不軌之心。年紀(jì)漸長便有奪權(quán)之心,無奈前有公子伋、壽礙眼,便視二人為眼中釘,私養(yǎng)死士欲殺二子。畢竟壽是自己的親哥哥,朔便想先從公子伋下手。
  一日因公子伋生日宴會時與公子壽話語多些,有些冷落了公子朔,朔便回宮與宣姜誣陷公子伋:我好意與伋祝壽,但這惡人也太無禮,非要讓我管他叫爹,我與他理論,他卻傲慢異常宣姜本是我的老婆,看在父親是君王的份上先讓于他,這就好比借貸一樣,早晚父王得連本帶利還給我!以后國家都是我的,你母也是我的,讓你叫聲爹還委屈了你不成?’”宣姜本來也覺得子媳父娶有些臉上無光,早有除去公子伋之意,于是便向宣公將此事添油加醋地哭訴了一遍,并聲言公子伋一直想非禮于已。宣公有些不信,便召壽來詢問,壽說根本沒有那個事情,宣公更加半信半疑,無奈宣姜不依,只好傳諭夷姜,責(zé)其教子不利。夷姜遭宣公冷遇多年本就心氣,這一說更是覺得今生永無出頭之日,便上吊身亡了。

 宣姜據(jù)此更是與朔在宣公面前極力誹謗公子伋,言說公子伋怨恨母死無辜,發(fā)誓為母報仇,必欲至齊姜母子及宣公于死地而后快,若不早除公子伋,衛(wèi)國必亂。宣公禁不住妖言,便也想殺掉公子伋以答宣姜。但苦于公子伋毫無失禮之處,殺之無由。朔此時的壞主意便出來了:何不讓公子伋出使齊國,授予白旄(音毛,一種旗幟),我派人在其必經(jīng)之地預(yù)先埋伏殺手,一見白旄便殺之,人不知鬼不覺就將其除掉了。宣公覺得可以,讓朔安排好殺手后,讓公子伋出使齊國。
  公子壽無意中從宣姜處知道了這個計劃,知道勸諫沒有任何作用,于是來勸公子伋,將宣公的陰謀一一相告,讓公子伋逃往他國避難。公子伋知道后并無一點懼色:自古君讓臣死臣必死,父讓子亡子應(yīng)亡!父王若真要殺我,我也毫無逃避之理。況且無國之家又怎么會好呢?我又能逃到哪里呢?說罷毅然舉著白旄上路了。
  壽看到公子伋如此大義凜然,心想:公子伋真乃孝子也,若公子伋身死,父王可能立我為君,可明知道君位得來不義,百年之后定留罵名,不如先替伋死,這樣如果能換回父親的感悟,赦免了兄長,我也可以免背一世罵名!至此心意已定,備了許多酒肉,先期趕到河邊等候公子伋,將其灌醉而自取白旄乘船前往齊國,途中被公子朔的殺手殺了。待公子伋醒后一聽說壽代自己前去送死,立即驅(qū)船追趕,遇到殺手回返,立即放聲大哭:我才是公子伋,你們誤殺了公子壽,快將我也殺了回去復(fù)命吧!殺手中有認(rèn)得公子伋的,一看果然殺錯了,只好再殺了公子伋,回復(fù)公子朔,將錯殺公子壽之事求告于朔,請免錯殺之罪。誰知這正合了朔之心意,一箭二雕,兩個心病全除了,當(dāng)然沒有怪罪殺手。
  可當(dāng)宣公聽了二公子死訊,其雖也想除伋卻因此害了壽,一病不起,不日也一命嗚呼了。
  可嘆伋、壽二公子,雖然兄弟情深,爭相赴死,但后世并不能留下美名,只是一對愚忠之人,一點也不知道變通,自己身死不打緊,還讓惡人朔陰謀得逞,繼得王位,使衛(wèi)國大亂差點將先祖基業(yè)一敗而光,徒給后世留下一聲無言的嘆息!
  時人將此事作詩而記,收于《詩經(jīng)?邶風(fēng)》,全詩如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心中養(yǎng)養(yǎng)!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充分地表達(dá)了對二位公子的關(guān)切之情。

 

計殺申生
  東周這段歷史其實并不太為大家所熟知,也許因為那段歷史有些雜亂無章吧,歷史記年也很亂,諸侯王更迭速度特別快,很少有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王朝,許多人物在歷史的舞臺上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而已,并未給后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過也有些人雖然沒什么豐功偉績,但也能讓今人記住,東周晉國太子申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其實大家能記住申生這個人恐怕還得感謝羅貫中,因為他的那部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
  荊州之主劉表的大公子劉琦應(yīng)該是理所當(dāng)然的接班人,可因為劉表又娶了個小老婆,且為其又生了個兒子劉琮,這劉表因為寵愛劉琮之母,于是便想百年之后傳位給劉琮,但有劉琦這個障礙,劉琮的繼承人之位便有些難,除非大公子劉琦不在了。于是劉琦的處境便危險了。恰在此時劉表的族弟劉備在荊州輔佐劉表,劉備身邊又有一位天下奇才諸葛亮足智多謀,劉琦為了自保,便找到了諸葛亮懇求自保之計。但這諸葛亮很信奉疏不間親的古訓(xùn),不給劉琦出主意,后劉琦設(shè)計將諸葛亮騙上閣樓并將梯子撤掉使其不能退,于是諸葛亮無奈說出重而在外而生,申生在內(nèi)而亡的典故,劉琦心領(lǐng)神會,于是請命領(lǐng)兵守江夏,最終死里逃生,從此申生這個名字便印在了大家的腦子中。那么申生是何人,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話說東周五霸之一晉文公的父親晉獻(xiàn)公年輕時便是一個風(fēng)流王子,當(dāng)時齊國將公主齊姜嫁于獻(xiàn)公之父武公,但因武公年老體弱,自然不能滿足年輕貌美的齊姜,而此時還是公子的獻(xiàn)公風(fēng)華正茂,又是未來的國君,二人便自然相互吸引,久而久之兩情相悅,合二為一,于是有了一私生子,就是申生。獻(xiàn)公即位后便封齊姜為后,雖然獻(xiàn)公還有兩個成年公子,長子曰重而,次子曰夷吾,均年長于申生,但因申生為王后所生,屬于嫡子,于是立申生為太子。這申生雖然為私生子,但為人謙和,且智勇兼?zhèn)?,在獻(xiàn)公之前的晉國在諸侯中并不是很強大,兵微將寡,但在獻(xiàn)公的帶領(lǐng)下,晉國采取了攻城擴地、驅(qū)除王室同姓公子等內(nèi)外方針政策,使晉國逐漸強大起來。要攻城掠地就必須有強大的軍隊,于是獻(xiàn)公將部隊擴為兩軍,自將上軍,下軍由太子申生領(lǐng)軍??梢哉f在獻(xiàn)公一朝使晉國穩(wěn)定、強大的過程中,申生立下了汗馬功勞,加之申生人品又不錯,所以在朝中威信很高,地位也很穩(wěn)固。
  但一個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申生的命運,這個人就是驪姬。
  獻(xiàn)公在討伐驪戎時,驪戎之主獻(xiàn)二女求和,獻(xiàn)公允許,便納二女于后宮,長女驪姬不但天生麗質(zhì),可能還很會房中之術(shù),大討獻(xiàn)公歡心,不久便為獻(xiàn)公又生了個公子奚齊,于是獻(xiàn)公越來越寵愛驪姬。盡管獻(xiàn)公非常寵愛驪姬,也很喜歡小公子奚齊,但可能這時獻(xiàn)公還是很清醒的,并沒有將王位傳于奚齊的意思。一次他試探驪姬說:我百年之后傳位于奚齊如何呀?這驪姬也非等閑之輩,她知道獻(xiàn)公這是在試探她,于是立即跪在獻(xiàn)公面前詛咒發(fā)誓:太子賢能,你要傳位于奚齊,這不是陷我母子于不義嗎?果真這樣,請現(xiàn)在就賜我們母子死吧!獻(xiàn)公聽了很是欣慰。
  但這驪姬內(nèi)心卻不是這樣想的,誰不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呢?可那王位就是那么好拿的嗎?別說申生年長功高,就說滿朝文武又有幾個會支持自己的兒子奚齊呢?若想讓奚齊最終登上王位,就必須將奚齊前面的成年公子一一除去才行,這豈是一朝一夕之事?做事不密必然不成,這事只能從長計議。而事實證明這驪姬也的確攻于心計,為了除掉申生,她設(shè)計了一系列的圈套。
  首先她要疏遠(yuǎn)獻(xiàn)公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一般來說,無論親情還是友情都是需要始終如一悉心培養(yǎng)的,如果時間長不能見面,感情一定會受到影響。于是驪姬給獻(xiàn)公出了個主意:如果想讓國家穩(wěn)定,那就得有可靠的人鎮(zhèn)守邊關(guān),這需要有能力還得是大王最親近的人,否則這些人叛亂就更危險了。不如讓大王的幾位公子分別鎮(zhèn)守邊關(guān),大王的國家豈不穩(wěn)如泰山?獻(xiàn)公一聽說好呀,于是將三位公子均派了出去,其中太子申生鎮(zhèn)守晉侯起家之地曲沃。從此父子間溝通明顯少了。
  其次驪姬開始離間獻(xiàn)公父子間的關(guān)系。離間父子最好的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美人計。驪姬借父子長時間分離為互相思念為名,請獻(xiàn)公召太子回都,也增進(jìn)一下母子之間的感情。獻(xiàn)公覺得也不錯,于是讓申生回都省親。申生當(dāng)然不能抗命,回到國都后不但獻(xiàn)公賜宴,驪姬也單獨宴請了太子。宴后便向獻(xiàn)公訴苦:我雖然想與太子增進(jìn)母子感情,但這申生太也無禮,他在席間調(diào)戲臣妾:我們晉國有傳統(tǒng),君王去世后不但將國家留給太子,還會留給太子一些特別的禮物,比如武公將齊姜留給了父王,現(xiàn)在父王年紀(jì)也大了,不久就會將國家留給我,到時也一定會將你留給我的,不如我們現(xiàn)在就成了好事吧這申生也太無禮了!見獻(xiàn)公有些半信半疑,便說:大王若不信,明日我再請?zhí)?,他會與我到后花園,你在暗處觀察就知道了于是第二天驪姬再請申生時,飯后邀請?zhí)右煌胶蠡▓@一游。太子知道父王寵愛驪姬,不敢有違,只好陪同母后共游后花園。這驪姬事先在頭發(fā)上涂了很多蜂蜜,到時自然招來很多蜜蜂,太子在驪姬要求下只好揮袖為其驅(qū)蜂。但這個動作在遠(yuǎn)處的獻(xiàn)公看來便是太子在調(diào)戲驪姬。于是大怒,要殺掉申生。但驪姬認(rèn)為時機還不成熟,便再次勸諫:太子雖然調(diào)戲臣妾,但一來罪不致死,二來群臣不知,且這也是好說不好聽的事,家丑不可外揚,以調(diào)戲臣妾的名義殺了申生豈不讓人家笑話?再說是我建議召回申生,這樣殺了他不是讓我說不清道不明嗎?獻(xiàn)公也覺得驪姬說的話有道理,便讓申生再回曲沃,同時更加相信驪姬是深明大義的賢女子。
  最后,驪姬終于使出了最后一計栽贓陷害。申生回到曲沃后,驪姬假說齊姜托夢,說在陰間過得不好,便轉(zhuǎn)告申生讓其祭祀其母。申生是孝子,聽到驪姬說母親托夢,便舉行了盛大的儀式為去世的母親做了祭禮。當(dāng)時按周朝的禮制,凡大祭必須將祭品留一份給父王,于是申生差人將封好的祭肉及祭酒給獻(xiàn)公送去。恰巧此時獻(xiàn)公外出,要七日才回,于是差人便將祭酒、祭肉留在宮中。待獻(xiàn)公回宮時,驪姬將毒物注入酒肉中,獻(xiàn)公剛想食之,驪姬開口說道:宮外之物豈能隨便食之,請大王驗后再食獻(xiàn)公雖嘴上說申生還敢謀害君王不成,但還是以酒撥地,地上頓時冒起了白煙,再讓小狗吃了祭肉,立時七竅流血而死。驪姬故意驚詫:難道申生真想謀殺大王不成?便讓一宮人再食祭肉,宮人早已嚇得魂不附體,自是不食,驪姬命人強喂,自然立死。這次獻(xiàn)公真的對申生動了殺心,派大臣帶兵前去捉拿申生。
  申生得信后,并未起兵抗拒,也未逃跑,而是選擇了自殺。
  當(dāng)太子師傅杜原款被綁到獻(xiàn)公面前,獻(xiàn)公責(zé)備他做為太子太傅怎么不勸諫太子的不軌行為,杜原款說:大王,我只所以沒有隨太子而死,就是想將事情弄清楚。祭品已放宮中七日,若預(yù)先下毒豈有七日不壞之理?請大王深思!還沒等獻(xiàn)公說話,驪姬便命人將杜原款金瓜擊頂而死!
  可憐申生為了晉國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但卻死在一個女子之手。不過,也有不同意見,認(rèn)為申生不單單是因驪姬妖言而死,實是死于自己的強大,封建時期的君王最怕的就是皇權(quán)旁落,為了維護(hù)自己至高無尚的皇權(quán),任何事情都是做得出來的,誰要是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quán),便是再親近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將其除掉以穩(wěn)固皇權(quán)。自古為了鞏固皇權(quán)父子骨肉相殘的例子比比皆是。獻(xiàn)公并非大昏之君,豈能只憑一婦人之說便殺死自己的兒子?實在是因為父子各將一軍,可能獻(xiàn)公認(rèn)為申生的實力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才產(chǎn)生了殺心,加之驪姬從旁挑唆,于是終于促成了太子自殺的千古冤案??磥砩晟缹嵤欠饨ㄍ醭癄帣?quán)奪位之必然呀!

 

泛舟之役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的公子們?yōu)榱藠Z得政權(quán),可謂使盡各種手段,殺兄弒父暴力得國者有之;籠絡(luò)大臣巧力得國者有之;借助外力陰謀得國者有之。但不論哪種方式奪得政權(quán),一般來說都會嘉獎有功之人或酬謝相助之幫,可也有少數(shù)諸侯在得到政權(quán)后便卸磨殺驢,恩將仇報的,往往這樣的人一般都會都成為史官筆下的反面人物,晉惠公夷吾就是這樣的人!
  在晉獻(xiàn)公的諸位公子中,以申生、重耳、夷吾為賢,其中尤以重耳最賢,但因申生為嫡子,獻(xiàn)公便立申生為世子,雖然重耳、夷吾年長于申生,但名分既定,其他兩位公子也無話可說,就象戰(zhàn)國時期名滿天下的四大公子一樣,雖然賢名達(dá)于天下,但因為不是嫡長子,只能下為人臣。如果沒有驪姬之亂,申生順利即位,也許重耳、夷吾也可能成為輔佐君王名揚天下的賢公子。可惜沒有如果,因為歷史的軌跡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最終重耳、夷吾二兄弟雖然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卻是迥然不同的結(jié)局,重耳后得晉國卻因是公認(rèn)的春秋五霸之一而流芳百世,夷吾先得晉國卻因背信棄義身后無國而遺臭萬年!
  話說世子申生死后,晉獻(xiàn)公也不久于人世,臨終前將幼子奚齊托付給太傅荀息,讓他盡心輔佐幼主。這荀息也算是盡到了托孤之責(zé),為保獻(xiàn)公二幼子而最終被以里克為首的一班大臣?xì)⑺?,里克等二次弒主,將奚齊、卓子悉數(shù)殺死,于是晉國無主。
  里克等眾臣便共議迎立獻(xiàn)公長子重耳歸國主政,但這重耳的確是人中之龍,一來此時晉同政權(quán)極不穩(wěn)定,二來此時回國有弒君之嫌,于是堅辭不受。大家便又想到了夷吾,又派人到梁地迎公子夷吾歸國主政。
  這夷吾初聞晉國內(nèi)大亂,已先攻占了梁地,再得知奚齊、卓子俱亡,心想此時只有重耳可與其一爭,于是便做好了與重耳一爭的準(zhǔn)備,當(dāng)聽到重耳拒絕回國的消息后,夷吾懸著的一顆心總算放了下了。但夷吾同樣知道現(xiàn)在晉國內(nèi)形式嚴(yán)峻,內(nèi)有里克、丕鄭父把持朝政,外有齊、宋等諸侯國覬覦國土,如果內(nèi)無大臣支持、外無強援相助,就算自己回到國內(nèi)主政,下場恐怕也比奚齊、卓子好不到哪里。于是夷吾近臣卻芮出主意道:秦晉相鄰,何不求助于秦?恰此時秦穆公也想借平定晉國之亂立威諸侯,而且早年晉獻(xiàn)公將公主穆姬嫁給了秦穆公,現(xiàn)在為后宮之主,與穆公感情甚好,那穆姬是申生之娣,與重耳、夷吾關(guān)系可能還是不錯的,也力求穆公扶持晉國,于是穆公決定幫助晉公子??赡鹿乐囟?、夷吾二人都不錯,有點拿不定主意扶立誰為晉國之主,于是派人到二公子處實地查看了一番。公子重耳還是力辭君位,而夷吾見秦使來問,正合心意。卻芮此時又說道:誰出力都是想得到回報的,沒有回報,誰會出真力幫你呢?要想得到秦公的大力相助,你必須得送出厚禮才行。一般的金銀珠寶秦公是不會看上眼的,如果秦公答應(yīng)幫你得到晉國,你應(yīng)該將秦晉之間的河西五城讓于秦國,這樣秦國一定會出全力相助。夷吾一聽要割地便有些不舍,卻芮附在夷吾耳邊輕輕地說:如果沒有晉國,您不過就是梁地的一個區(qū)區(qū)百姓罷了,現(xiàn)在晉國還不是您的,您何必吝惜別人的東西呢!夷吾一聽有理,于是便寫好了割地文書交給秦使,約定如果穆公幫助自己得到晉國,一定將晉之五城獻(xiàn)給秦國。
  秦使回國對穆公訴說了二公子的表現(xiàn),穆公說顯然是重耳更賢,我們還是支持重耳吧。一旁的大臣公子縶馬上諫止:大王您是真為晉國著想呢還是以此舉立威四方?若是為晉著想,使晉國強大,那當(dāng)然要支持重耳,但如果你扶持晉國并非真正為晉,而只是想借此揚名,那么您立了重耳后對您日后的霸業(yè)有好處嗎?穆公一聽恍然大悟,于是決定扶立夷吾為晉主。在秦國的大力幫助下,夷吾果然順利回國即位,這就是后世所說和晉惠公。
  惠公即位后,秦穆公當(dāng)然會拿著當(dāng)初夷吾寫好的割地文書來晉國索取五城之地。此時的惠公卻有些不舍了,一班大臣有的主張應(yīng)該給地于秦,因為百姓之交尚不相欺,何況君王之間的書面承諾?可那個出割地求援餿主意的卻芮又站出來說話了:國家的領(lǐng)土是先王用士兵的生命換來了,豈能輕易就給了別人?當(dāng)初大王不是晉國之主,晉國的土地多少當(dāng)然跟大王無關(guān),但現(xiàn)在大王是晉國之主,晉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是大王的,別說五城,就是寸土也不能輕易讓人呀,此一時彼一時,雖然大王有過書面承諾,但那時大王還只是一個公子,怎么能決定晉國土地的歸屬呢?顯然那個承諾是不應(yīng)該兌現(xiàn)的。于是惠公便沒有兌現(xiàn)五城之諾。雖然穆公很生氣,但一來自己扶持夷吾歸位,不便立即翻臉,二來可能也是礙于穆姬的情面,秦、晉之間竟能相安無事數(shù)年。
  也是這惠公點背,即位幾年來莊稼連年欠收,最終連百姓溫飽都成了問題。恰巧此年秦國豐收,于是有大臣建議惠公向秦國借糧?;莨行┆q豫:我即位后沒有兌現(xiàn)五城之土,秦公已怪我不講信用了,現(xiàn)在又向人家借糧,人家能借嗎?那個卻芮立即說道:昔日大王得國后沒的兌現(xiàn)諾言的確有些理曲,但現(xiàn)在正可借此機會將此曲挽回,大王自可派人向秦求援,那秦公本來對大王就很生氣,自是不會借糧給咱們。彼時大王得位食言是大王的不對,現(xiàn)在晉國大災(zāi)向秦國借糧而秦人不許則是秦公的不對了,這樣咱們豈不是相互不欠,兩清了?惠公覺得言之有理,于是派人到秦國借糧。
  秦國接到晉國的求救信后,國內(nèi)大臣也立時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覺得晉主得國失約,是個不講信用的人,此時晉國大災(zāi),不如趁此機會討伐晉國,一定會大勝。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惠公雖無信,但人民并沒有對不起秦國,此時是晉國百姓受災(zāi),因為對惠公有怨便不借糧給晉,使百姓受難,這并不是仁君所為。穆公最終采納了后種意見。于是,秦國派了大量的船只運載了萬斛糧食,由秦都雍城出發(fā),沿渭水,自西向東五百里水路押運糧食,隨后換成車運,橫渡黃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運北上,直達(dá)晉都絳城。運糧隊伍的白帆從秦都到晉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連,絡(luò)繹不絕,其景甚是壯觀。對于這件史實,《左傳》便稱之為泛舟之役,穆公不記前嫌,在晉國危難之中仍大力出手相助,這種氣量也是史學(xué)家所佩服的,所以對這件事可以說是大加褒揚。
  穆公待惠公若此,惠公又是如何回報的呢?
  恰巧第二年秦地大旱而晉地豐收,于是穆公當(dāng)然派人向晉國借糧。此時大家都以為穆公二恩于惠公,惠公這回應(yīng)該必借無疑了吧,沒有!還是那個卻芮再次跳了出來:大王即位應(yīng)該不僅僅只是想著晉國這點領(lǐng)土吧?大王還應(yīng)該有稱霸中華之志,晉能有今天的廣大領(lǐng)土,不都是先王開疆?dāng)U土所得?如今秦與晉相鄰,秦人有難必定國中大亂,大王此時不但不能借糧予秦,還應(yīng)該趁此天賜良機,大合諸侯攻占秦國,若此時將秦國削弱,豈不是大王的福氣嗎?惠公于是再次聽從了卻芮的計策,拒絕了秦使借糧的請求,并立即派人聯(lián)系數(shù)個小國,準(zhǔn)備攻打秦國。于是穆公大怒,起兵車四面乘先向晉國開來。
  惠公聽說穆公先來,便問計于群臣。有人出主意說:秦公幾次相助于大王,只因大王背信棄義,才導(dǎo)致兩國交兵。如果大王能派人向秦公道歉,我想秦公是會撤兵的惠公一聽大怒:我乃千乘之主,怎么能輕易向人投降呢?于是悉起全國之兵往迎秦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韓原之戰(zhàn)。
  交戰(zhàn)之初,惠公命人向穆公下戰(zhàn)書:我有兵車六面乘,足以對付你那四面乘,如果你能識相退兵,這是最好的,如果你非要打,那么即便我不想跟你打,我手下三軍將士也不答應(yīng)!穆公命人回信說:你想取得國家,我給了你;你想借糧食,我還是給了你;現(xiàn)在你又想打仗,我怎么敢不跟你打呢?一番辭令讓惠公無地自容!
  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穆公將惠公生擒,雖然經(jīng)過深思熟慮,穆公還是將惠公放回,但那五城之地是斷不可少了,惠公在實實在在地交割了河西五城予秦,并且將太子送到秦國做為人質(zhì)后,方回到晉國。
  惠公這種出爾反爾的作法讓后人大為不恥,如果當(dāng)初不是為了王位而虛與承諾,如果得國后還能兌現(xiàn)諾言,如果受人二次恩惠后知錯則改,如果……,可惜正如前言歷史是沒有如果的,都說性格決定信命運,夷吾這種遇事偏聽偏信,不能誠信待人只會背信棄義之徒怎么能有好的下場呢?盡管兵多將廣,也難免兵敗被俘之后果,不但承諾必須兌現(xiàn),還得送子為質(zhì),如此結(jié)果豈不貽笑大方?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有一對很著名的人物管仲與鮑叔牙,這兩個人之所以冊名垂青史,除用其過人的才智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首霸之偉業(yè)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兩人個毫無私念的朋友關(guān)系。管仲少時家境貧寒,而鮑叔牙卻家境殷實,雖然兩人個是很好的朋友關(guān)系,但從很多小事情上看,管仲總是愛占鮑叔牙的便宜,比如一起作買賣,管仲出資少卻分成多;一起從軍打仗管仲幾乎都是跟在鮑叔牙后面,但鮑叔牙卻從未因此責(zé)怪過管仲,反而想盡辦法在朋友面前替管仲辯解,而管仲似乎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鮑叔牙的呵護(hù),總是驕傲地對人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是也!
  二人生在齊襄公時代,當(dāng)時齊襄公因與胞妹文姜私通害死其夫魯桓公,此舉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國內(nèi)局勢因此也有些動蕩。襄公當(dāng)時有兩個成年公子,長子叫糾,次子叫小白,二人都比較賢能。于是管仲便與鮑叔牙商量:現(xiàn)在大王只有兩個公子糾及小白,今后齊國的國君一定會在這兩位公子間產(chǎn)生,非糾即小白,不如我二人各佐其一,那樣不管二公子將來誰得到國君之位,咱們也相互有個照應(yīng)。鮑叔牙覺得言之有理,于是便各自投靠一位公子,管仲投靠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因襄公淫亂且暴政,管鮑覺得國內(nèi)不安全,于是相商暫時出外避難,鮑叔牙因莒地距齊國近,若有事可以最快速度回國參政,所以建議公子小白先到莒地,管仲只好選擇了齊國的姻親魯國作為靠山。
  果然幾年后齊襄公因政變被殺,隨后即位的公孫無知也被國內(nèi)大臣所殺,齊國內(nèi)陷入了無君的混亂。公子小白知道這個情況后,立即起程向齊國進(jìn)發(fā),準(zhǔn)備繼位。而魯侯在其母文姜的再三要求下,也出重兵扶公子糾回國即位。管仲聽說公子小白已起程,怕其先入國都即位,便親率數(shù)十騎往追小白,果然在途中追上了公子小白。追上后管仲便委婉地向小白說:公子糾為長,其在魯國大軍的幫助下已決定回國主持大政,您就不必為此分憂了。鮑叔牙狠狠地瞪了管仲一眼:現(xiàn)在咱們是各為其主,你不要再多說了!管仲見小白身邊人多勢眾,

覺得硬拚肯定不行,于是趁小白不備,突然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鮮血應(yīng)聲而倒。管仲見小白中箭倒地,覺得大功告成,于是回到魯軍大隊中,因覺得小白已死,君位自然非公子糾莫屬,便不再著急,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卮哕娤螨R國都城進(jìn)發(fā)。
  再說鮑叔牙見小白中箭倒地,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顧不得管仲逃去,與眾人立即圍了上來??尚“状藭r卻慢悠悠地站了起了,竟毫發(fā)未傷。原來古人射箭時一般都是同時手持三支箭上弓,若一箭不中立發(fā)二箭,二箭不中再發(fā)三箭,三箭之間幾乎相隔很短時間就能發(fā)射出,管仲之頭箭只射中了小白腰間掛的帶鉤,并未傷到小白,小白怕管仲再發(fā)箭,情急下咬破了舌尖后,口吐鮮血倒下裝死,這樣才騙過了管仲,使其誤以為小白已死,才不再發(fā)箭而走。小白死里逃生,為防他變,立即于鮑叔牙輕車簡從,快速回到了國都。因小白也是公子,且非常賢能,于是諸大臣便擁立公子小白即位,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派兵將護(hù)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打敗,然后向魯國得出外交照會,要求魯國必須將公子糾就地正法,否則還將起全國之兵攻打魯國。魯國無奈將公子糾殺掉,同時將管仲等人抓了起來請桓公定奪。齊桓公便派大夫隰(音席)朋到魯國處理此事。隰朋臨行時鮑叔牙特意囑咐務(wù)必將管仲帶回來,若魯侯不放,可以說起管仲射鉤之事,魯侯必能放人。果然魯大夫施伯向魯莊公進(jìn)諫:我看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你求齊侯赦免了管仲的死刑,管仲必定因感激您而為您所用,果如此,魯國大有可為!魯莊公說:這恐怕不行,管仲是齊侯的仇人,就算是殺了公子糾,也不一定能讓齊侯息怒,想讓管仲活命怕是不容易。施伯說:管仲既不能為君所用,不如殺了他,將尸體送還齊侯莊公覺得有理,便想殺了管仲。隰朋聽說后,立即往見魯侯:管仲與桓公的射鉤之仇,桓公非親手殺之而后快,若魯侯將尸體送給我主,還不如不送!于是魯莊公只好將管仲交能隰朋帶回齊國。
  這齊桓公果然是一代英主,雖有射鉤之恨,但通過鮑叔牙極力舉薦及充分地考查,最終拜管仲為上大夫,主理國政。這管仲也的確是治國的全才,無論軍事、政治均有不同一般的見的,關(guān)于其學(xué)識之博,有一則故事可見一斑。
  當(dāng)時周朝諸侯國燕國的北方都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國家,其中有一個叫山戎的國家侵略燕國,燕國于是向當(dāng)時的強國齊國求救,桓公便率管仲等救援燕國。齊國大軍并未讓其他諸侯國隨征,只是讓燕國臨幫不附山戎的無終國大將虎兒斑率二千士兵作為向?qū)щS軍討伐以令支為首的山戎國??赡苣橇钪б驳拇_打不過管仲的軍隊,便逃向了孤竹國。孤竹國的國王便以該國三軍元帥黃花誘降,將齊國大軍引向了一個叫旱海的地方。所謂旱海就是一處無法辨認(rèn)方向的類似沙漠的地方。齊軍果然上了黃花元帥的當(dāng),大軍進(jìn)入了旱海,進(jìn)入之后黃花元帥早已不知去向,齊國大軍在旱海中東奔西闖,始終不能突出旱海。眼看大軍就要困死于旱海,此時管仲心生一計:都說老馬能認(rèn)識回家的路,虎兒斑的兵士便有很多老馬,何時不試試呢?于是將虎兒斑兵士的老馬松開韁繩,讓其自由活動。這些老馬在原地轉(zhuǎn)了轉(zhuǎn)后,果然開始朝看似無目的地向前走去。管仲命大隊軍馬跟在這群老馬的后面,不久便走出了旱海,最后攻下了孤竹國,也將山戎之主令支斬首,替燕國平定了北方之亂。而管仲認(rèn)為老馬識途的事故也便傳了下來。
  齊桓公穩(wěn)定燕國后,并未求燕國的回報,而是將得到了土地都讓給了燕國。齊桓公的這種大度讓自己的威名更加遠(yuǎn)播,最終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之伯,所謂伯者乃人之首也,既然周天子都冊封齊桓公不侯伯,再加齊國國力無雙卻能仁義天下,自此齊桓公成了諸侯信服的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的老馬識途的故事也就越傳越遠(yuǎn)了。

 

仁義之師
  稍有一些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歷史上曾有過春秋五霸一說,五霸是誰根據(jù)記載可能說法不太一致,但認(rèn)知度較高些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齊桓晉文之事很多人都應(yīng)該是耳熟能詳,秦、楚兩位諸侯尊為霸主好象也情有可原,最起碼這兩國在當(dāng)時軍事上的確有過人之處。但這宋襄公何許人也,也能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實說起這宋襄公在歷史上也是大有名氣之人呢!
  襄公還是太子時,其庶兄目夷在國內(nèi)便非常有賢德之名,但因為襄公是嫡子,所以被宋桓公立為太子。但在宋桓公晚年時,還是太子的襄公便正式向其父宋桓公提出了讓位于目夷請求。宋桓公就此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見,目夷態(tài)度非常堅定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場:太子能把國家讓給我,還有比這更仁義的嗎?如此看來論仁義我跟本比不了太子。況且太子名位已定,我再來繼承君王之位怎么會名正言順呢?當(dāng)然不論是太子讓位也好,桓公試探也罷,結(jié)局還是宋桓公死后襄公順利繼承了君位。僅此舉動,便讓宋襄公的仁義之名遠(yuǎn)播,而襄公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也的確處處以仁義二字作為自己的行為準(zhǔn)則。在當(dāng)時動輒以莫須有罪名誅殺對自己的位子有威脅的王室成員的情況下,襄公即位后不但沒有對同樣賢名在外的公子目夷下手,而且終其一朝始終重用公子目夷,任命目夷為相,可見襄公之仁義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宋襄公在位的年代正是齊桓公稱霸之時,當(dāng)時的霸主齊桓公及國相管仲均對宋襄公的仁義欽佩異常,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將自己立公子昭為齊國太子的事情向宋襄公說了,并懇請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后支持公子昭即位齊國之主。事實證明,這宋襄公果然沒讓齊桓公失望,但這也成為了襄公妄自尊大的起因。
  公元前643年,年逾古稀的齊桓公終因自己晚年的昏潰而引發(fā)了一場宮廷動蕩,以易牙、豎刁、開方等為首的齊桓公寵臣將齊桓公活活餓死在宮中,隨后便引發(fā)了一場以長子無虧為首的諸公子爭位的宮廷政變,太子昭不得已逃出齊國,跑到宋國向宋襄公哭訴國內(nèi)政變之事,請求襄公看在當(dāng)年齊桓公將自己即位之事相托的份上為自己主持公道。這宋襄公果然沒有食言,起宋國之兵親自護(hù)送公子昭回國即位。盡管過程有些曲折,但最終公子昭還是回到齊國即位,是為齊孝公。能幫助強大的齊國平定內(nèi)亂,協(xié)助公子昭即位,宋襄公便有些飄飄然了:齊桓已逝,新君初立,齊國自然顧不上其他國家,而自己又是天子親封的一等公,這次又為齊孝公即位出了力,若此時自己稱伯應(yīng)該沒什么問題吧?想想不打緊,這宋襄公還真就將自己成為諸侯之伯的事情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了。
  要想成為諸侯之伯,就得有相當(dāng)?shù)奶栒倭?,要有號召力就必須得有相?yīng)的實力,但自己的實力的確還不到稱霸之時,這點宋襄公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他便想出了借助強大的楚國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伯業(yè)的宏偉計劃。這楚成王也早有號令中原的想法,苦于這些年來齊桓公的強大一直沒有機會,宋襄公的相求正合了楚王的意思,于是假意答應(yīng)幫助宋襄公稱伯,暗地里卻為自己做盟主而準(zhǔn)備。這宋襄公一聽楚王答應(yīng)了自己的要求,心里格外高興,不顧目夷勸諫,輕車簡從赴孟(今河南睢縣境)相會,結(jié)果著了楚成王的道,被楚王軟禁。盡管公孫固以及公子目夷堅守宋國沒有讓楚王的陰謀得逞,隨后在魯國的調(diào)停下宋襄公最終回到了宋國,但宋楚之仇自此算是結(jié)下了。
  雖然宋襄公非常想報被楚相囚之仇,但終因自己的實力不濟(jì)而不敢直接伐楚,但宋襄公這口惡氣又咽不下,于是,在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討伐楚國的幫兇鄭國。鄭國立即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即命大將成得臣率軍攻打宋國以解鄭圍。宋襄公得知楚國大軍開向宋國,只好放棄伐鄭而回救自己的國家,大軍列營于泓水之南以拒楚軍。此時公孫固勸宋襄公:楚國只是為了救鄭國才來的,我們已回師不再伐鄭,只要我們向楚國道個嫌,楚兵必退。宋襄公這時有些自不量力了:昔日齊桓公就是因為擊潰了楚軍才得以稱霸諸侯,現(xiàn)在楚兵來了都不敢與其交鋒,那我還有何面目再談稱霸諸侯呢?楚兵甲有余,仁義不足;我兵雖甲不足,但仁義有余,想當(dāng)年武王伐紂時僅以三千虎賁軍便戰(zhàn)勝了紂王數(shù)萬之眾,不就是因為武王為仁義之師而紂王為無道之人嗎?讓我這有道之君避讓那無道之臣,我辦不到!于是宋襄公命軍士樹起一面仁義大旗,向楚軍正式宣戰(zhàn)。
  其實楚將成得臣根本沒把宋軍放在眼里,在得到應(yīng)戰(zhàn)書后,楚軍開始慢悠悠地渡過泓水。

這時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楚軍正在渡河,不如咱們趁他們渡河近半時開始進(jìn)攻,這時楚軍一半河里一半河上,我們定會一擊而勝!宋襄公撇了撇嘴,手指仁義大旗說:你沒見到仁義二字嗎?我堂堂仁義之師怎么能干半濟(jì)而擊之事呢?待到楚軍全部渡完河,正在排兵布陣時,公孫固又建議:趁現(xiàn)在楚軍還沒有排完陣,咱們馬上發(fā)起沖鋒,或許可以擊敗楚軍。宋襄公叭地吐了公孫固一臉口水:呸!你只念一擊之利,就不顧萬世之仁義嗎?我堂堂仁義之師怎么能干乘人之危之事呢?于是等楚軍列陣完畢,雙方交戰(zhàn),宋人本來就對楚軍心懷恐懼,加之宋軍裝備的確不如楚軍,幾個回合下來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受了重傷,第二年便含恨而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泓水戰(zhàn)役。當(dāng)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為這個戰(zhàn)役有什么重大戰(zhàn)略意義,而是因為指揮這次戰(zhàn)役的是以仁義而著稱的宋襄公,而宋襄公也因為這次仁義之戰(zhàn)而名垂青史
  自古戰(zhàn)爭均講兵不厭詐,從未聽說將自己的一切先告之對方然后成戰(zhàn)之例,這個宋襄公可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講究仁義道德并無不當(dāng),但應(yīng)該用在該用的地方,如果不該講仁義的地方你非要講仁義,那就不是真的仁義而是實實在在的愚腐了,與虎謀皮,后果可想而知!嗚呼唉哉,可愛呀,主張仁義治國的宋襄公;可悲呀,主張仁義治軍的宋襄公!

 

黃泉相見
   在東周初期有一個諸侯國,雖然實力不是很強大,但地位卻不低,那就是鄭國。鄭國之所以地位不低,主要是因為鄭侯還兼任周天子上卿之職。鄭至武公時仍是周天子上卿,幾乎獨自執(zhí)掌周政,其在位期間,有時在自己的國家處理政務(wù),有時在周天子身邊處理朝政,可謂春風(fēng)得意,于是娶申侯之女姜氏為妻,立為正夫人。這姜氏生得兩子,長子叫寤(音務(wù))生,次子叫段。姜氏懷長子十月,待產(chǎn)時卻沒有順利出生,在一天晚上睡覺時,不知不覺將長子生出,因此姜氏很討厭這個兒子,便給其取名叫寤生。而次子段卻因生得眉清目秀,且勇武過人而深得姜氏喜歡。于是這姜氏便常在武公面前表示對段的喜歡,勸說武公立段為太子。但這武公也是循規(guī)蹈矩之人,認(rèn)為大位必傳長子,否則國本不穩(wěn),所以沒有聽從姜氏的建議,仍立寤生為太子,只將小小的共地封為段的食邑之地,所以后世也稱段為共叔段。鄭武公去世后,寤生順利即位,是為鄭莊公。
  雖然鄭莊公已為鄭侯,但其母姜氏仍然很不喜歡他,仍處處想著如何能讓共叔段得到鄭國。為了增加共叔段的實力,姜氏不斷地在鄭莊公面前念叨:你們都是先王的親生子,你現(xiàn)在貴為一國之主,而共叔段卻只在一個小小的共地受屈,你怎么這樣狠心呢?鄭莊公禁不住母親的長時間念叨,于是將京城之地封給共叔段。這京城之地對鄭國來說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很富庶,共叔段得到這個地方后,實力大增。不但如此,共叔段還將京城附近的兩個小城據(jù)為己有,時人均覺得好象鄭有二主!姜氏讓共叔段得到封地還不滿足,暗中與共叔段約定,一有機會便里應(yīng)外合,襲取鄭國。
  此時很多大臣都建議鄭莊公應(yīng)該限制共叔段的地盤,以免日后生變。其實這鄭莊公也是很有心計的人,他知道母親姜氏很喜歡共叔段,而共叔段在母親的慫恿下也有覬覦君位之意,但畢竟共叔段還沒有判逆的舉動,現(xiàn)在對其下手恐怕讓外人認(rèn)為自己不能容人,于是鄭莊公便對共叔段的行為不聞不問,任其篡位的****逐漸增長。終于在十多年后,這共叔段的實力看似可以與莊公一爭了,而且有了蠢蠢欲動的心思,于是鄭莊公開始了他除掉異己的行動。
  因為此時鄭莊公仍然是周天子上卿,還要不時入朝理政,于是在自己認(rèn)為時機成熟時,便假傳命令,將要離開國家一段時間入朝處理天子政事,出行時還將一部分軍隊帶走,于是鄭都城內(nèi)便有些空虛。姜氏見此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立即給共叔段寫信,相約共叔段起兵發(fā)動叛亂,自己在國都作為內(nèi)應(yīng),趁鄭莊公不在而且城內(nèi)空虛之機一舉拿下鄭國。其實鄭莊公假意赴朝,其實暗地里早已做好準(zhǔn)備。在姜氏的信使剛一出城便被莊公的大臣拿下,將信件送給莊公。莊公不動聲色,將信件留下,再命人按姜氏的筆跡模仿了一封信給共叔段送去。共叔段一見母親親筆信約其發(fā)動政變,想都沒想便出兵向鄭都開來。當(dāng)然鄭莊公早有準(zhǔn)備,預(yù)先讓公子呂埋伏在京城外,一見共叔段出發(fā),立即占了京城,隨后發(fā)兵討伐共叔段。而鄭莊公也回師攻打共叔段,共叔段不敵兩路大軍,兵敗逃往共城,最后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自殺身亡。鄭莊公得知共叔段自殺的消息后,假意抱著段的尸體大哭一場,然后命人將姜氏與共叔段的相互信件原件給姜氏送了過去,同時命將其遷往穎地軟禁,并發(fā)下了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重誓。姜氏得知共叔段因己而死,也有些心灰意冷,便赴穎地居住了。
  莊公雖然平定了內(nèi)亂子,但將母親發(fā)往穎地軟禁后也覺得有些后悔,畢竟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雖然母親不太喜歡自己,但對自己仍然有養(yǎng)育之恩,怎么能讓母親一個人孤獨生活在外面呢?但自己也是一國之君,話已出口實難收回。所以雖有心接回姜氏但苦于無人勸諫。莊公的這種矛盾心理也讓當(dāng)時的不少臣民看到了,但許多大臣也無計可施。此時有個叫穎考叔的人出現(xiàn)了。
  一天這個穎考叔借著晉獻(xiàn)野味的名義求見鄭莊公,莊公允,于是穎考叔帶著一種叫鸮(音消)的鳥進(jìn)宮去見鄭莊公。所謂鸮鳥估計就是今天的貓頭鷹,莊公問此鳥何名,穎考叔說:此鳥名鸮,白天目不見泰山,夜晚卻能洞察一切!小的時候母鳥一口口將它喂大,長成后卻將母鳥啄死,故這是不祥之鳥,小人特將此鳥捉來獻(xiàn)給大王食之!莊公聽到這里心里覺得很不好受,這穎考叔名為說鳥,實際明明是在影射自己呀!但又不好說什么,便將穎考叔留下賜宴??蛇@穎考叔只撿清淡的吃,卻將一些好肉仔細(xì)地包了起來。莊公不解,穎考叔說:感謝大王賜宴,小人見過如此豐盛的酒肉便知足了,但小人的老母親卻從未吃過這樣的美味,請允許小人將這些美味帶回家孝敬老母。聽到這里鄭莊公終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對穎考叔說:你有老母可以孝順,寡人有母卻不能盡孝,身為諸侯卻反而不如你等平民!穎考叔裝作不知問莊公為何,于是莊公便將共叔判亂以及往遷姜氏的事情向穎考叔說了一遍,言及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之誓言,臉上流露出了無奈的表情。
  穎考叔對此早有準(zhǔn)備,馬上向莊公獻(xiàn)計:這有何難,大王不就是發(fā)下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誓言了嗎?只要咱們不破此誓而見到您的母親不就行了?莊公一聽馬上問道:先生有何高見?穎考叔說:所謂黃泉不過是地下泉水而已,咱們可以在穎地掘地三尺,直至見到地下泉水為止,然后在泉邊建一處屋室,大王在此與您的母親相見不就行了?莊公一聽大喜,馬上命五百軍士赴穎地日夜挖地,見到地下泉水后在泉旁建了一處居室,先讓其母姜氏進(jìn)入地下居室,莊公再入與母親相會。姜氏估計此時也反省的差不多了,母子相見抱頭痛哭。于是二人摒棄前嫌,莊公親自扶母親登車一起回到都城。百姓見到莊公此舉無不拍手稱快,認(rèn)為莊公是大孝子,而穎考叔也因為獻(xiàn)計有功而被錄用為大夫之職。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泉相見的故事,雖然春秋是個很動蕩的時期,殺子弒父之違背人倫的事情常有發(fā)生,但那終是令人不恥之事,更多的人們還是寧愿相信親情的,否則也不會有黃泉相見的典故廣為流傳。當(dāng)然,不論在哪個年代,人們還是都希望看到這種正常的倫理道德的,希望這個世界多一分愛的成分,少一些恨的因素!真心地希望這個世界真的被愛充滿!

 

退避三舍
  在歷史上東周各諸侯國的君主雖然不能稱為帝王,但有些諸侯國的君主在后人眼中卻與帝王無異,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就是這樣一位歷史人物。
  晉文公重耳是晉獻(xiàn)公之子,因獻(xiàn)公的寵妃驪姬為了使自己的親生子奚齊能即位,便設(shè)計陷害太子申生,使其自殺身亡。隨后又誹謗獻(xiàn)公的另兩位成年公子重耳與夷吾,于是重耳不得已流亡國外19年。這19年重耳周游列國,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后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即位時重耳已經(jīng)62歲!雖然重耳于花甲之年才得以承繼君位,且在位時間也不過9年而已,但其在晉國為公子時便因其賢名而深得晉國一幫大臣及百姓的擁戴,周游列國時又有過不國尋常的經(jīng)歷,所以即位后在趙衰、狐偃、狐毛、先軫等人的輔佐下,最終實現(xiàn)霸主偉業(yè),成為后人印象深刻的春秋時期著名的人物之一。
  當(dāng)年重耳周游列國時,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既是晉國一位德高望重的賢公子,又是一個國家的最大通緝犯,所以他在各個國家的待遇是不一樣的。有的國家只看到了重耳逃亡者的一面而拒絕幫助甚至嘲弄他,這樣的國家在重耳得國后均遭到了報復(fù);而有的國家則看到了重耳賢能且德廣的一面,對重耳敬重異常,甚至有的以君禮待之,這樣的國家在重耳得國后均給予了報答。雖如此,但春秋時期畢竟是個混亂的年代,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攻伐的事情比比皆是,今天可能是很好的盟友,甚至是親家、婿丈的親密關(guān)系,明天可能就是戰(zhàn)場上的敵人;剛才還是勢不兩立的仇人,一轉(zhuǎn)眼卻成了親密無間的伙伴。正所謂沒有永遠(yuǎn)的朋友,也沒有永遠(yuǎn)的敵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晉文公與楚成王之間便是這樣一對歡喜冤家。
  重耳逃難到楚國時,楚成王早就聽說了重耳的大名,也知道重耳日后可能執(zhí)掌晉國,于是以國君之禮待之。此時的重耳只不過一晉國的通緝犯,且到楚國之前經(jīng)歷了許多大小國家的白眼,到了南方大國楚國這里,卻能得到君王般的待遇,心里自是說不出的感激。一次楚成王在宴請重耳時便半開玩笑半認(rèn)真地說:公子他日若返回晉國承繼君位,你拿什么來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也是半開玩笑半認(rèn)真地回答: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我還真的想不起晉國能有什么奇珍異寶獻(xiàn)給大王呀楚王仍然不依不饒地追問:不是吧,盡管楚國好象真的什么都不缺,但我這樣善待公子,日后公子真有富貴的一天,總不會對我一點表示都沒有吧?重耳想了想,認(rèn)真地回答道:托您的福,如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一定與貴國友好??扇绻虑橛惺裁醋兓?,萬一有一天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那樣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話,我才會斗膽與您交戰(zhàn)。重耳此言看似不合時宜,但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重耳的志向,與其弟夷吾為了得國而許秦穆公河西五城之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重耳與楚成王之間的談話雖然半真半假,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利益至上的處世原則可見一斑。成王與重耳雖說者無心,旁邊楚國一大將成得臣卻氣得不輕,心想我主如此優(yōu)待你這晉國逃犯,你不思報答便罷了,卻還在這里想著兩國交戰(zhàn)的事情,真是無禮之至!可此時重耳是楚成王的座上賓,成得臣雖恨,卻也拿重耳沒什么辦法。不過正是這種怨恨之情,最終導(dǎo)致了晉楚真正發(fā)生戰(zhàn)爭時,成得臣沒能以平常心看待而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不久,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果然將自己的侄子——在位僅僅幾個月的晉懷公殺死,自己即位,是為晉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國為了爭霸中原,出兵攻打宋國。此時晉文公已經(jīng)穩(wěn)定了晉國內(nèi)局勢,且有能力也同樣有了稱霸諸侯的野心。于是在宋國的請求下,晉文公舉全國之兵,以報仇為名討伐曹、衛(wèi)等楚國的附屬國,楚王雖然立即分兵來救,但晉文公卻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曹、衛(wèi)兩個小國拿下。楚成王見晉國勢強,便有退兵回國之意,無奈楚將成得臣卻自恃才高,認(rèn)為晉國只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并無真正的實力,于是不愿意舍下將滅之宋,向楚成王保證旦夕之日滅掉宋國再撤兵不遲。
  其實晉文公出兵也不單單只是為了救將滅亡之宋國,他還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借此機會稱霸諸侯。而此時晉文公稱霸諸侯的最大障礙就是強大的楚國,若不將楚國擊敗,其他小諸侯國是不敢背楚而事晉的。于是晉楚之間不可避免地將要發(fā)生一場爭霸之戰(zhàn)。雖然如此,晉文公還是不想毀掉自己講信譽的假面目,利用成得臣目中無人的弱點,將其激怒,最終放棄圍攻即將攻陷的宋國轉(zhuǎn)而向晉文公挑戰(zhàn)。
  聽說成得臣率大軍向自己開來,晉文公便向手下的謀臣尋計。先軫便向晉文公獻(xiàn)上了示弱驕敵之計:讓晉文公先退兵九十里,這樣做一來可以兌現(xiàn)文公當(dāng)年退避三舍之諾,二來可以麻痹楚軍的斗志。如果成得臣識趣退兵,兩國各無損害,宋國之圍已解,也算部分達(dá)到了晉國出兵的目的,如果楚軍認(rèn)為我們害怕而退,追擊而來,則其兵必驕,驕兵必敗,若借此大敗楚軍,則晉國霸業(yè)可成!晉文公聽從了先軫的計策,命大軍退兵九十里至城濮下寨。
  見晉侯退兵,謀士便向成得臣建議:晉國以君避臣,雖然我們沒有得勝,但卻也算是賺足了面子,此時退兵回國一樣算是凱旋而歸。否則追晉兵敗,咱們怕是在楚王面前無法交待呀!成得臣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我王正欲稱霸中原,重耳這小子就是那個最大的障礙。流亡楚國之時,重耳不過就是咱們砧板上的一塊肉,那時他便不思報恩,卻想著與我交戰(zhàn),我早就想將他解決了!今天他看到我大軍壓境早已嚇破了膽而抱頭鼠竄,我怎么能放過擊敗晉軍助我王稱霸中原的大好時機呢?于是不聽勸阻,起兵追擊晉軍至城濮,于是雙方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大家都知道了,晉文公大敗楚將成得臣于城濮,得臣因不聽楚王及謀臣小心與晉軍交戰(zhàn)的勸說,沒有得到楚成王的諒解而自殺身死,晉文公重耳也因此戰(zhàn)而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偉業(yè)!
  這個退避三舍的故事今天講來很多人都是從晉文公重耳守信的角度出發(fā),說晉文公不惜喪失軍事優(yōu)勢為代價,只為履行當(dāng)年的一個諾言,這充分顯示出大丈夫一諾千金的本性。但仔細(xì)想想,雖然晉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的確不失言必行的君子風(fēng)度,但實際上晉文公此舉我想更多的還是從戰(zhàn)術(shù)的角度考慮的。因為當(dāng)時晉楚交鋒之時,晉軍還沒有必勝的把握,不但如此,甚至在實力上應(yīng)該略遜于楚軍,如果正面交鋒,楚軍的勝面要大一些。而晉文公退避三舍的舉動,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君子的一面,更主要的還是利用這個舉動麻痹了楚將成得臣,使其覺得晉文公懼怕自己而產(chǎn)生驕敵情緒。一般來說臨陣驕傲乃兵家大忌,楚將得臣沒有洞察晉文公此舉的深意,真就著了晉文公的道,最終兵敗自殺,這也是性格使然呀。
  同樣是以仁、信為名,人家重耳是名利雙收,而那個宋襄公卻只能貽笑大方,不是造物弄人,實在是做人的差距太大了!

 

一鳴驚人

  春秋時期最著名的諸侯便是春秋五霸了,前面我們說了幾個其他霸主的故事,現(xiàn)在咱們再來說說另一位五霸人物楚莊王。
  春秋之際,其實楚國是地域最廣、人口最多、物產(chǎn)是富的諸侯國,但因為楚國地處南方,與傳統(tǒng)中國的中原之地距離較遠(yuǎn),所以與當(dāng)時所謂的中國交往便少些,又兼楚國的君主很早就自稱為,按當(dāng)時的禮數(shù)來說,這是明顯的一種越權(quán)行為,因為當(dāng)時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為,而其他諸侯君主只能稱為,可盡管楚國君主僣號稱王,但一來當(dāng)時周朝衰敗,無力征討,而其他諸侯國家又都自顧不瑕,所以楚國稱王很長時間也沒人去管這個事情,但楚君的這個所謂在當(dāng)時是得不到其他諸侯國承認(rèn)的,咱們中國有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實力不如人家,便給人找點其他問題,比如實力不如楚,便將其稱為荊蠻,言外之意這不是一個歸化的國家,不能將其與傳統(tǒng)的中國相比!雖然如此,楚周邊的一些小國家還是不得不聽命于楚,就算其他一些大的諸侯國,想要稱霸,第一步也需要將楚國制服才行,齊桓、晉文均是擊敗楚軍后才奠定自己霸主基業(yè)的,那個可憐的宋襄公根本沒有實力降服楚國,但卻想在楚國的幫助下稱霸,結(jié)果落得個被俘受辱的可笑下場。雖然楚國一直也有稱霸中原之意,但因此前一直有另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原諸侯國在,楚國便總也沒能實現(xiàn)稱霸中原的愿望。這個目標(biāo)在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主政時看似更遠(yuǎn)了,因為晉、楚城濮之戰(zhàn)讓強大的楚軍實力大傷,而在隨后有幾十年中,楚國內(nèi)又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巨變,先是太子商臣發(fā)動宮廷政變,活活勒死了自己的父親楚成王后自立為王,史稱楚穆王,后又將成王時期的一些大臣?xì)⒌臍?、廢的廢,使楚國元氣大傷,雖然穆王也用兵擴大了一些大盤,但畢竟此時楚國還不能馬上從城濮之戰(zhàn)的失利中恢復(fù)過來。公元前614年,在位僅僅十二年的楚穆王暴病身亡,太子熊旅繼承王位,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楚莊王。
  據(jù)史料記載,楚莊王上任三年來,一直不理朝政,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不是打獵游玩就是與后宮妃子享樂,前期好象還有不少大臣對楚莊王進(jìn)行勸諫,想說服楚莊王將心思放在治理國家上,但這個楚莊王好象什么都聽不進(jìn)去,每天仍是聲色犬馬,毫不理會大臣的勸諫。后來聽煩了便干脆在宮門前豎了個生死牌,上書諫者死無赦!就是說誰再膽敢向楚莊王進(jìn)諫國事,一律殺無赦!這樣一來果然冒死進(jìn)諫的人沒有了,這樣一來楚莊王開始更加肆無忌憚地玩樂了。雖然楚莊王下了嚴(yán)令,但咱們中國歷來就不缺犯顏直諫的諍臣,為了表達(dá)自己的意見而無端身死的大臣一抓一大把,春秋時期的楚國也不例外,這次出來說服楚莊王的是一個叫申無畏的大夫。不過這個申無畏并沒有直來直去的進(jìn)諫,而是走了一個曲線。
  一天申無畏要求晉見楚莊王。還沒等申無畏開口,在大殿上左擁鄭姬右抱越女的楚莊王,一邊陶醉地聽著兩邊樂師們演奏的動人的樂曲,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瞥了瞥申無畏:大夫今天來找寡人,是想飲酒還是聽聽宮廷音樂呢?申無畏說大王的酒樂臣下怎么敢妄想呢?楚莊王又問:那你是有話想說嘍,大夫難道沒看到宮門外的那塊止諫牌嗎?申無畏回答看到了。楚莊王又問:看到了還來進(jìn)諫,難道你不怕死嗎?申無畏聽了不緊不慢地說:大王,我今天來不是來向您晉諫的。這兩天我偶然聽到了一條隱語,臣愚蠢,想了半天也沒猜出來,因我楚國論聰明無過于大王者,所以特進(jìn)宮請教大王。楚莊王一聽馬上來了精氣神:那你快快說于寡人,讓寡人替你猜猜看。這個申無畏仍是慢條斯理地說道:人說有一大鳥,落于楚之高阜三年了,可卻從來沒有人看見它飛,當(dāng)然更沒聽到它鳴叫,不知這是一只什么鳥呢?楚莊王何等聰明之人,一聽便明白了申無畏的意思,這明明是在暗諷自己三年來對朝政不理不問呀。于是楚王立即答道:大夫的意思我明白了,寡人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這絕不是一只普通的鳥,此鳥三年不飛,飛必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大夫你就回去耐心地等待吧!申無畏聽了也覺得楚莊王說得的理,于是告退。這莊王雖如此說,但一段時間過去后,他好象還是淫樂如常。后來又有一位大夫蘇從冒死進(jìn)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這次蘇從并沒有象申無畏那樣側(cè)面勸諫,而是直面陳述莊王這樣不聞朝政的利害攸關(guān),對莊王欲殺之舉無所畏懼,堅持勸諫。這次莊王一看很多大臣都是真心地想讓莊王理政,大家心氣也都提上來了,于是,楚莊王立即罷淫樂,親理政,并將進(jìn)諫的申無畏、蘇從等人提升到國家重要的部門擔(dān)任要職,后又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wěn)定了政局,發(fā)展了生產(chǎn),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就是一鳴驚人典故的由來。
  說起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從小就知道,但好象都覺得楚莊王在這之前的三年多時間里果真是在渾渾惡惡中過來的,直到在別人苦心勸說下才能發(fā)奮圖強,是一個很好的浪子回頭的教育經(jīng)典,但仔細(xì)想想當(dāng)時的情形,恐怕楚莊王只所以如此,還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的。想想當(dāng)時楚莊王繼位之初,楚國其實是面臨很多內(nèi)憂外患的,外部有很多強大的諸侯國對楚國虎視眈眈,均想再次敗楚而稱霸中原,而內(nèi)部又面臨父親穆王發(fā)動宮廷政變后造成國內(nèi)局勢的動蕩,要是一上臺便勵精圖治、秣馬厲兵,將野心大白于天下,我想肯定會引起內(nèi)外抵觸情緒,從而不一定能達(dá)到即定效果。而彼時最好的方式便是采用韜光隱晦之計,暗中看看國內(nèi)外的動態(tài)如何,這才是稱霸前最好的方式。事實證明,楚莊王的這一計策是很成功的,一方面麻痹了對手的神經(jīng),使各諸侯國在相互溝心斗角的過程中忽略了強大的楚國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將國內(nèi)有志之士的心氣充分調(diào)動起來,在達(dá)到一定火候時,只要楚莊王這只大鳥一飛沖天,強大的楚國稱霸中原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如此看來,楚莊王這心計何止一般的深,真不愧為一代雄主!

 

問鼎中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動亂,但基本的禮儀并沒有丟失,最起碼在形式上各諸侯國還是尊重周天子的,但這里有一個國家是個例外,那就是被中原各國稱之為荊蠻的楚國。
  楚國的先祖應(yīng)該姓羋(音米),據(jù)說是顓頊(音專須)帝之后,初封時只不過是個子爵。后世傳至一個叫鬻(音欲)熊的,非常有學(xué)問,周文王、武王均向其討教過,于是后人便以熊為姓。后因勤王有功,被封于楚地,至熊渠時將楚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楚地民眾的愛戴,于是僭(音見,越位之意)號稱王,時周歷王暴虐,熊渠害怕,不久便主動去掉了自己的王號。又傳了八九代到熊通時,強暴好戰(zhàn),又有了稱王之意,于是發(fā)動戰(zhàn)爭,迫使周邊的幾個小國向周天子上表建議封熊通為王,但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準(zhǔn)許。這熊通大怒:我楚之王號從來也不是你周王封的,而是民眾愛戴被擁而有,現(xiàn)在請你周天子冊封只不過是給你面子,你封我也要稱王,你不封我照樣稱王,你能奈我何?于是自封為楚武王,自此天下有了兩王,而楚自此也有了稱霸中原之意。
  雖然楚國很早就稱王,但卻始終沒能真正稱霸諸侯,至楚成王兵敗城濮后,更是元氣大傷,直至楚莊王即位,楚國才真正強大起來,最終成就了其春秋霸業(yè)。與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道理,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關(guān)鍵還得看君主的品性如何,楚國之所以能真正稱霸諸侯,還是因為楚莊王的個人能力,通過下面兩個事例就能看出楚莊王大度的胸襟及知人善認(rèn)的特點。

 公元前605年楚國大將斗越椒趁楚莊王出兵在外時發(fā)動叛亂,但楚莊王很快就平息了這場叛亂。于是楚莊王在宮內(nèi)大擺筵席,舉行盛大的慶功會。莊王下令群臣可以盡情暢飲,直到傍晚酒興還都未盡,于是莊王命令點燃蠟燭繼續(xù)狂歡。看到群臣們這樣高興,楚莊王也非常高興,就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這許姬人長得非常漂亮,有楚王最鐘受的美人出來給大家敬酒,這宴會更加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烧?dāng)許姬給大家一一敬酒時,一陣大風(fēng)吹來,把大廳里的燭火全吹滅了。此時突然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想調(diào)戲她,這許姬不但人長的漂亮,還非常聰明,她并沒有聲張,而是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然后拿著那個人的帽纓跟莊王耳語道:大王,剛才有人想調(diào)戲臣妾,現(xiàn)臣妾已將那個人的帽纓摘了下來,現(xiàn)在請大王命令點燈,馬上就可以查出調(diào)戲臣妾的那個人,請大王重罰這個好色之徒!莊王聽后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而且大家都要把自己的帽纓摘下來,一醉方休!大臣們自然不敢抗命,紛紛摘下了自己的帽纓。之后楚莊王才命令點燃蠟燭。事后許姬埋怨莊王不為她出氣,莊王卻笑著說:今天人主群臣盡情歡樂,命人在宮內(nèi)飲酒如此之晚本來就是寡人的過錯,寡人過錯在先,現(xiàn)在有人酒后失禮在后也是有情可原的,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眾也就不會再為楚國盡力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大會。后來楚莊王攻打鄭國,副將唐狡只率領(lǐng)很少的人馬便將鄭國擊敗,莊王想重賞唐狡,此時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報。此后唐狡便不知所蹤了,莊王的胸襟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楚莊王立志治理國家后,也沒有忽略后宮的整治,立賢后樊姬為夫人主持后宮,以除宮闈之亂。這樊臣果然是賢妻良母,不但把后宮治理得一片平和,而且還能鼓勵莊王任用賢能。一次莊王很晚才回宮,夫人樊姬便問:大王如何這么晚才回來?莊王回答是在與虞邱談話,因非常投機才談得如此之晚。樊姬問這虞邱何人?莊王回答乃楚之賢人也。樊姬卻說:大王認(rèn)為虞邱為賢人,我看未必如此。所謂賢人必須能向大王推薦很多能為大王所用之能人,而不是一個人自己為大王謀劃。就象后宮一樣,我還得每日選擇美貌的宮人以供大王享用,何況大王的大臣呢?莊王認(rèn)為樊姬說的很有道理,第二天便跟虞邱說了。這虞邱從此果然開始為莊王遍訪楚國賢能,將歸隱山林的孫叔傲推薦給莊王,楚莊王拜為令尹,最終幫助楚莊王成就了春秋霸業(yè)。
  通過以上兩則故事可以看出,楚莊王之所以能夠稱霸中原并不是偶然的,但就算稱霸諸侯,因時機不成熟,終春秋之期,也沒有哪個諸侯能取代周天子,唯一有點奢望的還是楚國的這個楚莊王。
  公元前606年,楚國討伐陸渾時經(jīng)過洛陽,在周王城的郊外搞閱兵儀式,這好象就有點示威的意思了。周王室無奈趕緊派王孫滿到楚軍中犒軍。楚莊王見有周天子使臣來到,便不客氣地問:寡人聽說大禹時期便鑄了九個大鼎,這九鼎三朝相傳是為至寶,現(xiàn)在還在洛陽吧,上使能不能將那九鼎的大小與重量跟寡人說說呢?其實這話問得就有點忤逆了,因那九鼎相傳是大禹治水平天下后劃分九州,溶天下的鐵器鑄就的九鼎,這是天下王室正統(tǒng)的象征。楚莊王這么問,擺明了就是有覬覦天下之意。這王孫滿畢竟身為天子使臣,哪能被一個諸侯王嚇倒呢?于是正色回答莊王:三朝相傳是以德治天下而不在于寶鼎。過去大禹治理天下時,九州的長官進(jìn)貢金屬,鑄成了九鼎。后來夏桀道德敗壞,鼎便被遷到殷朝,殷延續(xù)了六百年。殷紂王殘暴狂虐,鼎又被遷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雖然很小卻重得移不動;如果天子道德敗壞,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動。過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郟鄏,占卜說過可以傳世三十代,立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雖然衰微,可時間沒到,上天的意旨難以改變。這鼎的輕重,豈是一般人可以問的?楚莊王想了想,覺得問鼎中原的時機也的確未到,于是悻悻地撤軍回國去了。
  這就是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其實雖然王孫滿的話不無道理,但從根本上說,要想奪取政權(quán),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實力,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算你再滿口仁義道德還是不可能取得最后勝利的,這樣的例子歷史上絕不鮮見,人貴有自知之明,就算自己的野心再大,如果沒有軍事上絕對的實力支持,也只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如此看來,楚莊王不但雄才大略,而且還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一個人呢!

 

乘龍快婿
  春秋五霸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如齊桓公的管仲射鉤、晉文公的退避三舍、宋襄公的仁義之師、楚莊王的一鳴驚人,這些故事都被很多歷史學(xué)家大書特書過。雖然秦穆公所謂霸主的地位看似有些尷尬,其實秦穆公的故事同樣也有很精彩的,比如穆公丟馬說的是秦穆公丟馬后不但不罰反而賜予盜馬之野人美酒,于是在一次戰(zhàn)役中陷入被動時被這些野人舍命所救的故事;再比如五羊大夫說的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賢人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薦能人蹇叔為穆公所重用,在二人幫助下秦國稱霸西戎的故事。不過今天我們不說這些歷史上可能確有事的真實典故,而是說說一個關(guān)于秦穆公的美麗的傳說,那就是馮夢龍先生在其《東周列國志》中描寫的乘龍快婿的故事。
  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降生時恰好有人向穆公獻(xiàn)上了一塊璞玉,穆公命人將這塊璞玉刨開后,得到了一塊非常漂亮的碧色美玉。小女兒周歲時舉行抓周禮,穆公便將這塊美玉連同其他珍寶一起放在一個盤子內(nèi)讓小女兒抓,小女兒看到盤子后一下子便將那塊碧玉拿在手里玩弄不止,而對其他寶貝則看都不看一眼,于是穆公便將小女兒取名為弄玉。時光荏苒,轉(zhuǎn)眼十五年過去了,人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這弄玉也的確出落得花容月貌。不但人長的漂亮,這弄玉還非常聰明,尤其喜歡音律,最擅長的是吹笙,基本上不用樂師便能自成曲調(diào)。于是秦穆公便越來越喜歡自己的這個小女兒,命能工巧匠將那塊稀世碧玉雕琢成一支玉笙,以供弄玉吹奏,弄玉果然不凡,玉笙經(jīng)其口所奏之樂恰似鳳鳴一般!穆公還命人專門為弄玉建造了一座宮殿,命名為鳳樓,樓前筑一高臺曰鳳臺,這些都專為弄玉一人所建,穆公對弄玉喜歡之情可見一斑!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盡管穆公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女兒,但總得為她找個佳婿吧,于是穆公征求弄玉的意見。這弄玉非常有主見,對穆公說:女兒最喜歡吹笙了,今生只愿找個善于吹笙之人能與我音律相和,其他的人女兒是不會嫁的!于是穆公遍訪國內(nèi),但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這弄玉卻也不急,每天仍在鳳樓內(nèi)與碧玉笙為伴。
  一天晚上,弄玉在鳳樓卷簾閑看,見天凈云空,月明如鏡,于是心情格外興奮,讓侍女焚香一柱,取碧玉笙臨窗吹之,聲音清越,響入天際。正當(dāng)弄玉吹得如醉如癡時,突然覺得好象有種樂聲相和,其聲若遠(yuǎn)若近,弄玉心里覺得奇怪,于是停了下來靜靜地傾聽,弄玉的笙音一停,那個相和的樂聲也停了,雖如此,余音卻裊裊不斷。弄玉呆在那里聽了好久,直至一點余音都聽不到為止,心里不免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就這樣靜靜地坐在鳳樓內(nèi)直到半夜,不知不覺中弄玉枕著碧玉笙睡著了?;秀遍g,弄玉突然看見西南方天門洞開,五色霞光照如白晝。一美男子羽冠鶴氅,騎彩鳳自天而下,立于鳳臺之上。沒等弄玉開口,那人便說:我乃太華山之主,上帝命我與你結(jié)為伴侶,我們會在今年中秋日相見的,切記切記。說罷從腰間拿出一根赤玉簫,倚欄吹之。其所騎之彩鳳也舒翼鳴舞,與簫聲相和,真宛若天籟之音。弄玉被這美妙的樂聲深深地吸引了,下意識地問道:這是什么曲子?美男子說:這是《華山吟》之第一章。弄玉又問:可以教給我嗎?美男子說:咱倆已是夫妻了,我正想將此曲教與你呢!說罷,便上前來牽弄玉之手。此時弄玉猛然驚醒,原來是黃粱一夢。雖如此,夢中景象宛然在目。
  天亮后,弄玉進(jìn)宮將自己的夢與穆公說了,穆公立即派大將孟明按照弄玉夢中所述,到太華山尋訪弄玉夢中之人。孟明到了太華山,經(jīng)過多方打探,得知山上有個明星巖,住著一位異人,從不與人交往,只是每日下山沽酒自酌。每到晚上一定要吹簫一曲,簫聲四徹,好象是個高人。于是孟明趕到明星巖下,果然看見一個人羽冠鶴氅,玉貌丹唇,飄飄然有超塵脫俗之姿,于是孟明將其人帶回參見穆公。那人在鳳樓拜見秦穆公說:臣名叫蕭史,是山野村夫,只喜歡音律,不知宮中禮法,請大王見諒!穆公見蕭史形容瀟灑,有離塵絕俗之韻,心中早有三分歡喜,于是賜坐于旁問道:聽說你善于吹簫,不知道能不能吹笙呢?蕭史回答:我只能吹簫,不能吹笙。穆公聽了有些遺憾地?fù)u了搖頭:真可惜呀,我女兒弄玉只想找個精通笙樂之人相伴,雖然你的簫吹得非常好,但簫與笙必竟不是同一種樂器,所以你可能不是我女兒的選擇呀。說罷便想讓蕭史退下。弄玉得知孟明從太華山請來一位簫樂能人,怕父王將此人放走,立即派人給穆公傳話說:簫、笙雖不是同一種樂器,但也是同類樂器。其人既然擅長吹簫,何不讓其吹奏一曲呢?穆公覺得弄玉說得有道理,便命蕭史演奏一曲。于是蕭史從懷中取出一支赤玉簫,那簫玉色溫潤,光彩照人,一看就知道是希世之寶。蕭史不緊不慢地將赤玉簫含在口中,一曲奏罷清風(fēng)習(xí)習(xí),二曲奏罷彩云四合。奏至三曲,便有白鶴成對翔舞于空中,孔雀數(shù)雙棲集于林際,百鳥和鳴,經(jīng)時方散。穆公聽罷非常高興,弄玉于簾內(nèi)也聽得真真切切,高興地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人呀!
  于是秦穆公便對蕭史說:寡人有個小女兒叫弄玉,頗通音律,我不想讓她嫁給一個不通韻律之人,既然你的簫藝如此精湛,就做我的女婿如何?蕭史趕緊說:我不過是一介本山村夫,怎么敢娶大王的千金呢?穆公說:這也不僅僅是寡人的意思,小女弄玉曾有誓言在先,必須找個善于吹笙的人為夫。今天聽你的簫聲,簡直能通天地萬物,這不是比笙強多了嗎?況小女前幾天便有夢征,今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日,這是天緣呀,你就不要再推辭了。于是蕭史不再推辭,與弄玉結(jié)為夫妻。
  既然是公主的丈夫,穆公便拜蕭史為中大夫。盡管如此,蕭史并不參與國政,每天與弄玉居于鳳樓之中,幾乎不食人間煙火,只是偶爾飲酒數(shù)杯耳而已。不但自己不食人間煙火,這蕭史還教弄玉導(dǎo)氣之方,久而久之弄玉也漸漸能不進(jìn)飯食了。大約過了半年左右的一天晚上,蕭史弄玉夫婦正于月下吹簫時,忽然有紫鳳集于鳳臺之左,赤龍盤于鳳臺之右。蕭史對弄玉說:我本是上界的仙人,玉帝派我到人間整理史冊,便讓我降生于蕭姓人家,故名蕭史,至今已一百多年了。玉帝命我為華山之主,我與你有夙緣,故以簫聲作合,結(jié)為夫妻,可我們是不能在人間居住太久的。現(xiàn)在龍鳳來迎,咱們可以走了。弄玉雖然也早具仙相,但畢竟父女情深,便想先向其父穆公辭行。蕭史阻攔道:既然已經(jīng)是神仙了,當(dāng)然就得超脫一切,豈能再眷戀人世間的七情六欲呢?于是蕭史乘赤龍,弄玉駕紫鳳,從鳳臺騰空而去。第二天早上弄玉的宮女將此事匯報給了秦穆公。穆公聽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最后一聲長嘆:都說有玉帝神仙,現(xiàn)在看果然有呀!如果此時有龍鳳來迎寡人,寡人將毫不猶豫地駕龍而去,果如此,人們所看重的江山社稷,于我而言如棄敝屣(音喜)耳!
  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謂乘龍快婿的傳說,同時秦穆公如棄敝屣的典故也讓人回味無窮。

 

登臺笑客
  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個混亂的時代并非完全因為這個時期政權(quán)林立,政出多門,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當(dāng)時人們道德觀的倫喪,君不君臣不臣、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之事比比皆是,為了一件小事甚至一句玩笑話便身首異處的例子也不鮮見,更有類似幽王烽火戲諸侯導(dǎo)致國破身死的荒唐事件。今天咱們就再來說一個類似的荒唐事情。
  晉國自文公稱霸后,可以說一朝不如一朝,霸主地位早已不復(fù)存在。至?xí)x景公時,先后與楚、秦等強國發(fā)生了幾次戰(zhàn)爭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后,晉景公又萌生了稱霸諸侯的念頭,于是以此向大臣們問計。一位大臣向晉景公獻(xiàn)計說:如果想稱霸諸侯,最好的辦法就是拉幾個大國做同盟,只有這樣秦、楚等強國才可能認(rèn)晉為盟主。晉景公覺得有道理,便命上軍元帥卻克出使魯、齊,欲結(jié)魯齊之好。卻克到達(dá)魯國后,向魯宣公講了晉景公欲結(jié)兩國友好的意思,得到了魯宣公的贊同,而魯宣公也因為齊國在自己登上君位的過程中幫了自己很大的忙,所以每年都命使臣送厚禮至齊國表示感謝。得知晉使卻克想到齊國與其結(jié)盟,便也派上卿季孫行父與卻克同使齊國,一來再次向齊國表示感謝,二來也表示同意幾國結(jié)盟之意。于是卻克、季孫行父結(jié)伴向齊國出發(fā),到齊國郊外時,又遇到了衛(wèi)國上卿孫良夫、曹國大夫公子首,也為與齊結(jié)盟而來,四人相見,各自說出來意,大家覺得來意差不多是相同的,在沒有相約的情況下不期而遇,也算是緣分了,于是相約共同朝見齊君傾公,朝畢各回館驛休息。
  話說這齊傾公乃是齊惠公的世子名叫無野,生母蕭氏是蕭君之女,齊傾公即位后尊其母蕭氏為太夫人。雖貴為太夫人,但蕭氏畢竟因丈夫齊惠公先其死去而悲傷不已,幾乎每日都是以淚洗面。偏這傾公又是個孝子,看到母親總是傷心哭泣,自己也很不開心,于是總是想方設(shè)法讓自己的母親高興。按古時的規(guī)矩后宮是不能隨便出入的,如此蕭太夫人也幾乎接觸不到外界的奇聞秩事,整天在宮內(nèi)更覺得無聊。這傾公便每天入宮問候,順便將宮外可笑之事一一向蕭太夫人訴說,只求自己的母親能有一個好的心情。
  這天齊傾公會見了晉、魯、衛(wèi)、曹四國使臣后,照例入宮問候母親蕭太夫人,一見到自己的母親齊傾公便笑得腰都直不起來了。蕭太夫人忙問:外面有什么好事能讓你笑成這樣?齊傾公趕緊向母親稟告: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有一件巧事不得不讓兒臣發(fā)笑。今天有晉、魯、衛(wèi)、曹四國,各派使者來與我國結(jié)盟,這本來是很平常的外交活動,并無可笑之處,但這四位使臣碰到一起卻讓人不得不笑。因為晉使郤克是個眇子,只有一只眼睛;魯使季孫行父是個禿子,滿頭沒有一根毛發(fā);衛(wèi)使孫良夫是個跛子,兩只腳一高一低;曹使公子首是個駝背,只能兩眼觀地?zé)o法站直。一般來說蕓蕓從生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殘疾人,生得五官不全也不為怪。但四國大使每人都有不同的殘疾,且又同時到我國出使,朝見時恰似一幫鬼怪聚集在朝堂之上,你說可笑不可笑?齊傾公本想將此事做為笑談與母親一說,能博得母親一笑就得了,沒想到蕭太夫人一聽便認(rèn)了真,以為此是難得一見的巧事,也想親自看看。傾公一聽母親想見這幾個人,心里有些犯難:后宮不允許進(jìn)朝看視,這可怎么辦呢?畢竟傾公是孝子,非常想讓母親高興,今天總算有母親感興趣的事了,自己怎么能不滿足母親的愿望呢?突然靈機一動,有了主意:母后放心,這并不是什么難事。按慣例各國使臣來訪,國君舉行完國宴后還要舉辦家宴,明天兒臣國宴后在宮內(nèi)設(shè)家宴,那四位使者必然會赴宴,至后宮赴宴就必須要由崇臺下經(jīng)過。母后可事先藏在崇如之上,待四位使者經(jīng)過時自上而下觀看不就看清楚了嗎?蕭太夫人聽后很高興,便開始急切地等待這一人間奇景。
  再說這傾公,本想只是跟母親說說此事而已,沒想到母親對此還真有了興趣,便想讓母親更高興一些,于是在國內(nèi)找了四位與四國使者有共同殘疾的駕車人。按慣例來使出席家宴是不能坐自己的車的,要由主人出車將客人載至?xí)?。傾公為了能使四位殘疾使者相聚更有喜劇效果,便專門挑選了四位殘疾人為晉、魯、衛(wèi)、曹四位使臣駕車。傾公是如何配置這四對殘疾人的呢?他讓一位獨眼人為卻克駕車;讓一位禿子為季孫行父駕車;讓一位跛子為孫良夫駕車;讓一位駝子為公子首駕車。齊上卿國佐聽說后馬上諫止齊傾公,認(rèn)為宴請外國使臣是國事行為,不應(yīng)該視為兒戲,如果這樣戲耍各國大使,可能會引起國事爭端。但齊傾公為了博母親一笑,根本聽不進(jìn)國佐的勸諫。至四國使臣赴傾公家宴時,每車中均兩眇、兩禿、兩駝、兩跛,如此一行人經(jīng)過崇臺之下,讓蕭太夫人看到后不覺大笑,服侍蕭太夫人的左右侍女見了也無不捧腹,眾人的笑聲傳出了很遠(yuǎn)。
  晉上軍元帥郤克開始見為自己駕車的也是個獨眼龍,覺得可能是個偶然,并沒有往其他的地方想??山?jīng)過崇臺時,突然聽到了很多女人肆無忌憚的笑聲,便覺得有些可疑,于是匆匆忙忙應(yīng)付了齊傾公幾杯酒后,告辭回到了館驛,讓人打探一下崇臺之上大笑的是何人。從人不久便回報說臺上大笑的是齊國母蕭太夫人。郤克聽罷大怒,心想我們好意使齊與你結(jié)盟,齊國怎么能做出這樣有辱來使的事情呢?正生悶氣時,魯上卿季孫行父、衛(wèi)上卿孫良夫、曹大夫公子首也相約前來,大家說起今晚的事情都?xì)鈶嵁惓#X得齊國故意讓有相同殘疾之人為自己駕車就是有意戲弄自己,此事對自己來說絕對是一種恥辱!于是相商在齊國受到羞辱之仇一定要報,幾人便一起歃血為盟,約定回國后一起鼓動各自主公共同討伐齊國。果然數(shù)年后,晉、魯、衛(wèi)、曹四國借故發(fā)兵攻打齊國,齊傾公兵敗,若不是逢丑父與齊傾公互換服飾,傾公幾乎落得被俘的下場。
  齊傾公孝順母親的想法是沒錯的,但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作為一國之君,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國家大局來考慮。為了一已私欲,便不顧國家間交往的禮節(jié),這的確是不妥的做法。傾公僅為此付出兵敗的代價算是幸運的,可能也因為傾公的出發(fā)點還是情有可原的,最終的結(jié)果并不是難以接受。否則同樣為博女人一笑而落得國破身死下場的周幽王也許就是齊傾公的榜樣!

 

病入膏肓
  提到病入膏肓這個典故,我想會有很多人會一下子就想到那個家喻戶曉的扁鵲與齊桓公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名醫(yī)扁鵲見到齊桓公,看了幾眼便向齊桓公說:你有病已表現(xiàn)在皮膚之上,不治可能要嚴(yán)重桓公自覺良好當(dāng)然不信;幾天后再見到齊桓公時扁鵲又說:你的病已深入肌膚,再不治就更重了桓公仍不信;過幾天再見齊桓公時扁鵲有些急了:你的病已入胃腸了,再不治可能就來不及了桓公還是不信。又過了幾天,扁鵲一見到齊桓公扭頭便跑,桓公很奇怪,便讓人問扁鵲跑什么。扁鵲回答說:皮膚之疾藥敷即可,肌膚之病針石可治,重及胃腸湯藥還可能治好,可一旦病入骨髓則無藥可救了?,F(xiàn)在桓公已病入骨髓,我根本治不好他了!果然幾天后桓公病重,再找扁鵲時已逃往他國,齊桓公于是不治身亡。但這個典故卻不是病入膏肓故事的出處。那么誰才是病入膏肓的主人公呢?那就是晉國另一位比較著名的君主晉景公。
  晉景公因為聽信奸臣屠岸賈的讒言,將對晉國有大功的趙氏一門盡滅。于是在其最后幾年的執(zhí)政生涯中,幾個傳說中因此而出現(xiàn)的夢境使這位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晉景公成了遺臭萬年之人!
  第一個夢便是趙盾索命。晉景公因見新田之地土沃田肥,于是決定遷都新田,在新都落成之際,景公決定大宴群臣。席間突見一厲鬼,披發(fā)垂地,以手擊胸,厲聲向景公罵道:無道昏君!我被你殘害之子孫何罪之有?為了這些冤魂,我已訴于上帝,現(xiàn)在上帝讓我來取你的性命!說罷拿一銅錘猛擊景公頭部。景公大懼,急往內(nèi)宮奔逃,歷鬼窮追不舍,景公驚恐不已,慌亂中跌倒于地,那鬼即刻捉住景公要結(jié)果其性命。情急中景公大叫群臣護(hù)駕,群臣忙將景公扶起,卻原來是南柯一夢!可晉景公卻真的從此一病不起。估計當(dāng)時的人們還是很相信神學(xué)的,于是景公命人請來一卜師卜算。當(dāng)景公向卜師說了自己的夢境時,卜師當(dāng)即說:此鬼為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現(xiàn)在正值發(fā)怒之時,想來是沒人能制服得了了。景公在滅了趙氏一門后本就有些后悔,現(xiàn)在聽了卜師的話也覺得這是趙氏先人來向自己討個說法,于是便不再談鬼,而是問起了自己的病情。卜師仔細(xì)地算了一下說:您的病恐怕吃不到新麥了。這時在一旁侍立本就有些心虛的屠岸賈大怒,厲聲呵叱卜人:你這純粹是妖言惑眾,大王雖偶有疾病,可現(xiàn)在身體尚好,現(xiàn)在距新麥成熟不過一個月而已,你怎么敢斷言大王吃不到?如果大王能吃到新麥,我一定處死你!說罷立刻將卜人轟了出去。
  轟走卜人后,晉國從秦國請來了神醫(yī)高緩來為晉景公治病,于是引來了第二個夢。在等待秦國神醫(yī)時,晉景公的病情有些惡化,迷迷糊糊中景公又進(jìn)入了夢境。恍惚中景公看見兩個童子來到自己身邊,其中一個童子說:那個高緩傳說是個神醫(yī),他來了我們怕是無處可逃了。怎么辦呢?難道我們真的沒有任何安全之處可以躲避了嗎?另外一個童子想了想回答說:天無絕人之路。你放心,只要我們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就算高緩是個神醫(yī),又能把我們怎樣呢?兩個童子說完,便從景公的鼻孔鉆進(jìn)去,不見了。景公驚醒,頓時覺得胸膈間疼痛萬分,坐臥不安。高緩到來后,給景公認(rèn)真地診病后說:您這病怕是已經(jīng)不可治了,因為此病生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攻不行,用針療也達(dá)不到,藥力又不可及,外臣實在無能為力。景公聽了長嘆一聲:太醫(yī)診病和寡人之夢竟如此一致,真不愧是名醫(yī)呀!于是厚賞高緩,讓其回國了,這才是病入膏肓典故的由來。當(dāng)然,由于晉景公已是病入膏肓無藥可醫(yī),于是又有了第三個善關(guān)于晉景公的夢。
  說話間便到了新麥成熟的季節(jié)。景公身邊一個侍從叫江忠,一天早上起來向他人炫耀:我昨晚做了個夢,夢見我身背大王騰空而去!左右皆笑,偏此時奸臣屠岸賈路過聽到此言,趕緊向景公報喜:恭喜大王,剛才江忠有夢,說背您騰空。一般來說病為陰天為陽,江忠背您騰空,說起來就是背您棄陰向陽,這定是您病好之兆!景公聽后大喜,同時也好象覺得身體一下子清爽了許多。恰好此時有人來獻(xiàn)成熟的新麥,景公更喜,立即命人煮麥粥以食。那屠岸賈見了突然想起那個卜師,于是向景公說:大王,前些天您曾向一個卜師問卜,說您嘗不到新麥,可如今您就要嘗到新麥了,那個卜師……”景公也想炫耀一下,于是將卜師召來問:你說我不能食新麥,可我已命人去煮新麥粥,你還有什么說的?卜人笑了笑:即便現(xiàn)在您在煮新麥粥,不是還沒吃到嗎?景公大怒,覺得卜師在詛咒自己,便命左右將卜師斬首。卜師同樣一聲長嘆:我不過是知道一點小術(shù),卻因此而喪命,真是天機不可泄呀!當(dāng)御廚獻(xiàn)上新麥粥時,那卜師之頭也提了過來。景公一邊看著卜師的人頭,一邊得意地舀起一勺新麥粥??赡切蔓溨噙€沒送到嘴邊,突然腹內(nèi)巨痛,只好放下新麥粥急喚內(nèi)侍江忠背自己上廁所。如廁時突然蹲立不穩(wěn),一頭栽進(jìn)廁內(nèi),待江忠急將景公撈上來時已氣絕了!眾大臣只好奉世子洲浦即位,是為晉歷公。因內(nèi)侍江忠有背景公騰空之夢,于是用江忠殉葬。
  故事講到這里病入膏肓的典故我想大家就記住了,但想想整個故事的前后情節(jié),可能都會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并無歷史史實。其實有也好,無也罷,但這個故事卻流傳了下來。
  客觀地說,晉景公應(yīng)該說是春秋時期較有作為的一位諸侯,在其當(dāng)政時期,敢于同當(dāng)時的霸主楚莊王抗衡,并最后擊敗楚王而結(jié)束了楚國的霸主地位;大臣荀林父出兵失敗,但景公并沒有因一次失敗否定他,而是聽從隨會的勸說赦免荀林父,最終荀林父幫助景公滅了潞國;大臣郤克為晉屢立戰(zhàn)功,但因與齊有私怨而請求伐齊時,景公卻識大局不同意郤克以私怨伐齊;因戰(zhàn)略需要敗齊后與其結(jié)盟,但卻能認(rèn)清當(dāng)時局勢拒絕了齊頃公尊自己為王的建議??傮w上看,晉景公還是個能知人善任、較有作為的春秋諸侯君主,盡管他設(shè)立六卿制度為后來晉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但不可否認(rèn),除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可以說晉景公在春秋晉國的各位君主中還是較出色的一位,即便整個東周王侯,晉景公也應(yīng)該是一位可圈可點的人物,但其下場卻為后人所不恥,究其原因,可能聽從奸臣屠岸賈之言滅趙氏滿門,制造了晉國歷史上少見的冤案是最大的誘因。于是盡管景公政績不俗,也比較開明,但因一重大失誤而沒有得到后人的諒解,從而為其杜撰了趙盾索命、病入膏肓之夢,這還不夠,對其死法還大加貶損,讓其死于最為人所不恥的茅廁而遺臭萬年??磥砻飨f的人這一輩子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而不做壞事的結(jié)論確實是一個真理。如這晉景公,可以說還是很有作為的,但只因制造了一件歷史上有名的冤案便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不知已做古二千多年有晉景公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呢?

 

二桃殺三士

  自一代霸主齊桓公去世后,齊國便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之中,國力日漸衰弱。傳至景公朝時,齊國又出了一位智若管仲般的人物晏嬰,在晏嬰的幫助下,齊國又逐漸強盛起來。但齊景公若想真正稱霸諸侯,還必須解決國內(nèi)政治穩(wěn)定的問題,因為此時齊國有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杰。這三個人雖然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但他們卻恃功自傲,在野心家陳無宇的拉攏下,陳無宇、梁邱據(jù)、三杰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團(tuán)體,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tǒng)治。此三人勇武異常,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武力是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小團(tuán)體的,于是如何除掉齊國三杰強化君權(quán)便成了齊國的首要大事。
適逢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shè)宴款待。魯國由叔孫婼(音諾)執(zhí)禮相陪,齊國由晏子執(zhí)禮相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劍立于堂下,態(tài)度十分傲慢。此時晏子突然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人心腹之患。
  當(dāng)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請示景公:園中金桃已熟,主公能否請魯君嘗鮮?原來齊景公有一桃園,栽的是東海人晉獻(xiàn)的蟠桃,三十年來只開花不結(jié)果,恰逢今年結(jié)了幾顆大桃,景公認(rèn)為是至寶。如今魯君來結(jié)盟自然是大喜事,若取蟠桃而食則表示了對魯昭公的極大尊重。于是準(zhǔn)許了晏嬰的請求,讓晏子親自到桃園摘桃。一會兒的功夫,晏嬰從桃園摘來了6個蟠桃,回報景公說:園內(nèi)還有幾個未熟,因此只摘了6個蟠桃眾人見盤中6個蟠桃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無不垂涎。根據(jù)禮儀,晏嬰先獻(xiàn)給魯昭公和齊景公每人一桃,魯昭公嘗后贊美不已。景公隨后說:此桃天下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dāng)吃一個。叔孫婼趕緊謙讓道:我怎么敢比晏相國呢?相國內(nèi)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子應(yīng)該他吃。齊景公一想晏嬰的確功高,且席間四人也不好少一人,于是說道:賜你二人各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此時盤中還剩兩個桃子。晏嬰再次請示景公;此桃的確味美,可又不能請大臣遍食。請主公讓群臣述職,功勞大者食桃如何?齊景公覺得論功行賞是最好的辦法,于是同意了晏嬰的請求。
  話音剛落,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說:一次我隨主公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應(yīng)該吃個金桃嗎?晏嬰想了想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后得意地站到了一旁。 古冶子見狀立即上前: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當(dāng)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只大黿興風(fēng)作浪,把主公的馬都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舍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主公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未等晏嬰開口,景公便接口道:當(dāng)時波濤洶涌,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命休矣。此蓋世奇功理應(yīng)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無桃可食有些急了:當(dāng)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入死,斬將俘兵,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fēng)歸附。如此大功,難道連個桃子都不能吃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自是無人可比,可桃子已經(jīng)沒有了,只好等那幾個桃子熟時您再嘗。今天只好委屈將軍先喝酒吧。見晏嬰如此說,田開疆撥劍在手憤然說道:打虎、殺黿小事一樁有桃可食,我南征北戰(zhàn)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見此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卻吃不到。我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說罷自殺身亡;古冶子見二人身死,羞憤不已:我們?nèi)私Y(jié)為兄弟親如骨肉,發(fā)誓同生共死,如今他二人已死,我如茍活于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
  魯昭公被此景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說:三位將軍皆萬夫不當(dāng)之士,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雖忌三杰之勇,但見三人同時自殺身亡也有些意外。只有晏嬰心里清楚,這就是自己及齊國最大的幸事。于是不慌不忙地說:此三子皆有勇無謀之士,我國智勇雙全、足當(dāng)將相之任的就有數(shù)十人,似這等匹夫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死何惜哉?請二位君王繼續(xù)飲酒。談笑中便解決了齊國一大政治隱患,晏嬰智慧可見一斑。

盡管晏子計殺三士,解決了景公之憂,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便產(chǎn)生了:三杰之后誰能撐起齊國治軍重任呢?此時晏嬰舉薦人才的政治家風(fēng)范又顯現(xiàn)出來,他向齊景公推薦了田穰苴主持齊國軍政。經(jīng)考察,景公任命田穰苴為大將軍,自此在齊景公統(tǒng)治下,文有晏嬰、武有田穰苴,三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將齊國帶向了強大。至于三人如何各司其職,這里可以舉一個小例子。一日齊景公在宮中與姬妾飲酒,到了半夜時分仍意猶未盡,于是便想到大臣家中繼續(xù)暢飲。景公首先想到了晏嬰,于是命人前報晏嬰迎駕。到了晏嬰家門前還未下車,晏嬰便迎上前驚惶地問:主公,諸侯是不是有變故?國家是不是有異常?齊景公一楞,趕緊說:沒有呀。晏嬰又問:那主公深夜辱臨臣家是何用意?景公解釋說相國政務(wù)煩勞,今寡人有美食好酒,不敢獨用,特來與相國共享。晏嬰立即謝絕:定國安邦是臣的本分,臣責(zé)無旁貸;若是飲酒作樂之事,主公身邊有的是人,恕臣不敢奉陪。齊景公在晏嬰這里碰了個軟釘子,有些不快,便傳命轉(zhuǎn)往田穰苴家中。還未到田穰苴門前,早見田穰苴冠纓披甲迎立于大門外,鞠了一躬問道:諸侯是不是有了兵事?大臣是不是生了叛亂?景公又有些詫異說:都不是。田穰苴又問那主公深夜辱臨臣家又有何事?景公說:寡人別無他事,只是念及將軍軍務(wù)勞苦,寡人備有好酒好菜,想與將軍一同品嘗。田穰苴同樣謝絕:御寇敵誅亂臣,臣自當(dāng)參謀;若是飲酒行樂,主公上上下下有的是人,為何一定要臣作陪呢?齊景公聽了興趣索然。左右問道:現(xiàn)在咱們回宮嗎?齊景公想了想說:去梁邱據(jù)大夫家看看。這次景公還未到,梁邱據(jù)便左手執(zhí)琴,右手持竽,吹著動聽的歌兒來到巷口迎駕。齊景公大喜,于是進(jìn)入梁家歡飲至雞鳴時分方才散去。次日,晏嬰、田穰苴一同入朝謝罪,并勸諫齊景公不應(yīng)該在夜里去臣子家飲酒。齊景公笑了笑說:寡人無二卿何以治國?無梁邱據(jù)何以取樂?寡人一定不會妨礙兩位愛卿的公事,兩位愛卿也就不要阻礙寡人玩樂了,好嗎?
  從上述一個小事例中可以看出,齊景公在君臣之間關(guān)系的處理上還是頗有乃祖桓公之風(fēng)范的:任用弄臣娛己卻不妨礙能臣治國。齊國之所以最終能有景公中興的局面,晏嬰二桃殺三士更顯出其歷史意義!

 

三令五申
  在先秦諸子百家百家中,有一位只憑短短五千余言小文便可以讓自己成為一代軍事鼻祖的人物,這個人便是孫武。雖然其所著《孫子兵法》為后世推為軍事經(jīng)典巨著,但其實歷史上對孫武本人資料的記載并不是很詳實,甚至連其生卒年月都無人知曉,《史記》也不過將其與孫臏、吳起一并寫了一篇《孫子吳起列傳》,可見當(dāng)時的人們并沒有將孫武視為武圣人。正象三國時期的關(guān)羽生時并不是很出名而死后卻被尊為關(guān)圣人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qū)O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越來越顯示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所以人們才將孫武子尊為武圣人。
  說起孫武子,咱們就不得不提三令五申的故事。
  大家一談到春秋五霸恐怕就都會想到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春秋五霸另有其人,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實根據(jù)歷史記載,筆者到是更相信后一種說法。吳王闔閭只所以能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孫武子功不可沒!
  吳國在初期只不過是長江以南比較落后的一個國家,被中原諸國稱為蠻夷之邦。晉景公為了制楚才派人扶助吳人,教其乘車、射御、戰(zhàn)陣之術(shù),使其攻楚。吳人自擾楚后,吞并了一些附楚的蠻夷小國,才逐漸強盛起來,到了壽夢執(zhí)政時,開始稱王。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余祭、余昧、季扎,諸子中季扎最賢。壽夢臨終之時,想讓季扎接班,但季扎堅辭不受。于是壽夢將王位傳給長子諸樊,并遺命兄終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但是當(dāng)余昧病逝,王位依次應(yīng)該傳到季扎時,季扎仍然拒絕王位。群臣遂奉余昧的長子為王,是為吳王僚。這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他就是壽夢的長孫、諸樊的嫡長子公子光。公子光認(rèn)為:吳制兄終弟及,既然季扎不受,就應(yīng)該嫡長子繼承,這樣王位當(dāng)屬自己!于是公子光一心要發(fā)動宮廷政變,把王權(quán)奪回來。果然在楚人伍子胥的幫助下,公子光刺殺王僚成功,并將王僚之胞弟掩余、燭庸以及勇武異常的太子慶忌等人一一除掉,自稱吳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幫助公子光成功登上吳王寶座的楚人伍子胥,在楚時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fā)誓消滅楚國以報殺親之仇。至吳后見公子光有大志,便幫其發(fā)動了這場宮廷政變,以期吳王能為自己發(fā)兵滅掉楚國。但吳王闔閭登上王座后,并沒有馬上出兵伐楚,即便伍子胥多次提醒,闔閭?cè)晕从谐霰?。伍子胥?cè)面一了解,原來可能覺得自己是楚人而非吳人,若委以重任吳王闔閭有些擔(dān)心。于是伍子胥遍訪吳國,終得吳人孫武推薦給了吳王闔閭(其實此應(yīng)為馮夢龍先生為《東周列國志》劇情所需而杜撰,孫武應(yīng)該為齊人)。
  孫武初見吳王闔閭,便獻(xiàn)上了自己所寫的兵法十三篇,吳王仔細(xì)看過之覺得孫武的確是難得的人才,便想用其為將,但覺得還應(yīng)該再試試孫武的真才實學(xué),于是對孫武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寫得非常好,不知道能不能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當(dāng)然可以。吳王轉(zhuǎn)念一起,軍隊都是訓(xùn)練有素的,若用軍隊試可能不一定顯出孫武的特別來,不如難為難為他,看他是否真有軍事天才。于是向?qū)O武說:先生用兵寡人不疑,不過先生的兵法能不能驅(qū)使女人?孫武想了想說:凡兵法者重其法而非其兵,若主帥執(zhí)法嚴(yán),什么人都可以為伍,女人有何不可?于是吳王將自己后宮美女一百八十人集中起來請孫武訓(xùn)練。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任命吳王闔閭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并發(fā)給宮女每人一支長戟。隊伍站好后,孫武開始向?qū)m女們宣講隊伍行進(jìn)命令:大家看好了,我讓向前就看我心胸;我讓向左就看我左手;我讓向右就看我右手;我讓向后就看我背后。眾宮女大聲說明白了。于是孫武讓人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在傳令前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違令的后果,然后才擊鼓發(fā)出向右轉(zhuǎn)的號令。誰知宮女看到孫武如此認(rèn)真地宣講覺得很好笑,于是不但無一人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嚴(yán)肅地對宮女們重申:紀(jì)律解釋不明口令交代不清,這是將官們的過錯,請讓我再向你們說明一遍于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qū)m女們解釋了一番,然后再一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轉(zhuǎn)的號令。宮女們整天在后宮侍候吳王,每個人為爭寵均重粉華衣,根本沒拿過兵器,哪見過這樣的情形?見孫武那個認(rèn)真樣仍然是大笑不止。孫武狠了狠心說:紀(jì)律解釋不明,口令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已經(jīng)交代清楚了而兵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向執(zhí)法官詢問:軍中有令不行該當(dāng)何罪?執(zhí)法官說按令當(dāng)斬!于是孫武當(dāng)即命左右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一見孫武動真格的要斬他最心愛的兩個妃子,急忙派人向?qū)O武講情:這兩個人是寡人最喜歡的妃子,無此二人寡人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寡人已知將軍用兵之法了,看在寡人的面子上,就繞過這兩個人吧。可是孫武并沒有給吳王闔閭一點面子:我已受君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不顧吳王的請求命左右將擔(dān)任隊長的兩位闔閭愛妃斬首示眾,并重新任命兩位排頭的宮女為隊長。宮女們見吳王愛妃都被斬,個個嚇得花容失色,哪敢再不聽令。于是孫武再發(fā)出命令,眾宮兵無論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再復(fù)雜的動作都認(rèn)真操練,沒有一個人敢兒戲了。孫武訓(xùn)練好宮女后,面呈吳王:女兵已練成,現(xiàn)在即使大王讓這些女兵赴湯蹈火也不會有一個人說不!可吳王終因自己的兩個愛妃被處死心有恨怨而沒有立即啟用孫武。
  這就是孫武子三令五申的典故。雖然吳王闔閭沒有馬上任命孫武為大將軍,但其畢竟有雄心大志,且已知道了孫武子的軍事才干,是絕對不會因為兒女私情便放棄這樣一位軍事奇才的。不久吳王闔閭便認(rèn)命孫武為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吳國三軍。而孫武也的確沒有辜負(fù)吳王的信任,在隨后的幾年中,幫助吳王安定國內(nèi),掃除吳王僚之胞弟掩余、燭庸等隱患,最終出兵攻破楚國都城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為吳王闔閭稱霸諸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孫武子真高人,助吳王稱霸后便辭官不做引退江湖,至今人們也不知道其終老于何處。
  孫武子留給后人的故事并不是很多,就算這三令五申的典故收錄于《史記》,其實也未必就真有其史實。不過真實歷史也好,后世傳說也罷,只要能為后人所回味,便是我們寶貴的歷史財富!

 

豫讓擊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是亂世,但正應(yīng)了那句話:亂世出英雄。這個時期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其實只做了幾件事,甚至是只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便成為流芳百世的人物,晉國刺客豫讓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了解豫讓這個人,我們便不得不先說一下三家分晉的那段歷史。
  說起春秋戰(zhàn)國,很多人立即會想到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春秋五霸前面說了好幾次了,戰(zhàn)國七雄也是家喻戶曉,哪雄呢?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就怪了,那個春秋時期威震一方,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兵強馬壯,怎么到了戰(zhàn)國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呢?韓、趙、魏三強又是何時冒出來的呢?原來晉文公時,為了擴充軍力,文公便將本國的三軍擴為六軍,每軍設(shè)元帥一人。到晉景公時,六軍元帥逐漸發(fā)展成六卿共主晉政,哪六卿?為范、中行、趙、韓、智、魏六個世襲卿族,后來因范、中行主政時犯眾怒,被其他四卿滅掉,晉國便由趙、韓、智、魏四家主政。又過了幾十年,四家卿臣勢力越來越大,晉君反而不如四家,其中尤以智氏最強。

智家為了獨霸晉國,便想出了一個削弱趙、韓、魏三家而加強自己的主意:假借晉侯之名,讓三家各割地百里充公以資軍費。韓、魏忍痛割了地,智家充為已有,而獨趙主襄子以為土地乃先祖拚命得來而不予。于是智家便約韓、魏共攻趙襄子,并約定滅趙后三分其地。韓、魏一來懼智家強大,二來也貪趙家之地,于是幫助智家將趙襄子圍于晉陽。智伯在久攻不下時借山洪暴發(fā)之機決開晉水沖灌晉陽,于是孤城晉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躊躇滿志的智瑤以為勝利指日可待,在與韓康子、魏桓子視察水情時忘乎所以地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國呀,咱們晉國的汾、澮、絳可均是這樣的大河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康子與魏桓子聽后心里一驚:既然晉水可以灌晉陽,那絳水也可以灌韓都平陽,汾水也可以灌魏都安邑。恰此時趙襄子使人策反韓、魏二家,于是韓、魏二家反決晉水倒灌智氏大營,最后將智伯殺死并滅其族,趙、韓、魏三家均分其地。后三家共請于周天子將自己封為諸侯此是后話。
  滅了智氏后,最恨智伯之人就是趙襄子了。還是趙家適子時,智伯便多次羞辱趙襄子,后智伯又集韓、魏之兵圍趙襄子于晉陽,差點讓趙家再次滅族。殺死智伯后,趙襄子為了解氣,便將智伯的頭骨做成了一個便器置于廁所內(nèi),讓其死后也遺臭萬年。這一不道德的作法引起了智伯手下一義士的不滿,這個人便是豫讓。在智伯兵敗時,豫讓也曾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只好逃往深山躲避。聽說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骨制成便器,心里非常氣憤,便決定出山為智伯報仇。他先化裝成刷廁所的,揣把匕首混進(jìn)趙家?guī)繅Ρ?,?zhǔn)備趁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刺殺他??蛇@趙襄子好象如有神助,在上廁所時忽然感到心慌,于是令人搜查,這一搜便將豫讓抓了起來。這豫讓也不抵賴,坦陳自己是想為智伯報仇。偏這趙襄子也是個很愛才之人,見豫讓如此坦城,必是義士,便想收為已用。豫讓當(dāng)然不干,趙襄子左右的人便建議殺掉豫讓,趙襄子想了想說:主子身死后還能舍命為其報仇,豫讓真忠義之士!放了他吧。于是將豫讓放了。
  可豫讓自由后并沒有放棄復(fù)仇的念頭,還想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無奈趙襄子防范森嚴(yán),豫讓一直無從下手。于是豫讓拿熱漆涂遍全身,生了一身疥瘡,容貌體態(tài)全部改變了,可上街乞討時聲音還是被妻子聽了出來。于是豫讓又吞吃燒紅的木炭,將嗓子弄壞,再上街乞討時連妻子都認(rèn)不出來了。有位朋友偶然認(rèn)出了他,流著淚說:憑你的才學(xué),只要肯為趙襄子做事,一定可以得到信任而有機會接近他,到時候再找個機會殺了他多容易?何苦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呢?豫讓啞著嗓子回答:如果替別人做事還懷有二心,這決不是仁義之士所為,我雖想為智伯報仇,但決不能做那種不仁之事!
  苦苦地等待了很長時間后,刺殺趙襄子的機會終于來了。
  趙襄子要視察剛剛竣工的一座橋。豫讓得知后便預(yù)先藏于橋下,準(zhǔn)備在趙襄子過橋時起而殺之??蛇@趙襄子當(dāng)是命不該絕,在座駕剛要上橋時,馬忽然長嘶不前,大臣進(jìn)言:臣聞良馬不陷其主,既然此馬駐足不前,前面可能有危險。于是趙襄子命人搜索,果然在橋下將豫讓搜出。豫讓見自己再次刺殺趙襄子的目的仍無法實現(xiàn)時,便仰天長嘆一聲,然后嚎啕大哭。趙襄子有些不解:知道殺孤為死罪,現(xiàn)在你是不是怕了?豫讓止住了哭聲:要是怕死我就不再來刺殺你了,我只所以傷心,是因為我死之后再也沒有人為智氏報仇了!
  趙襄子想了想還是不解,便問道:當(dāng)年你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時,范氏、中行氏被滅也沒見你有什么舉動,反而投奔了滅掉他們的智伯。現(xiàn)在智氏被滅,你為什么就不能為我效勞,而非要刺殺我呢?豫讓回答: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當(dāng)年范氏待我不過普通人,我只能以普通人的行為報答他們;而智伯卻以國士來對待我,我也必以國士的行為來報答他。趙襄子聽了大為感慨,覺得如此義士卻不能為己所用,實在可惜,但又不能再次放過他,于是解下佩劍給豫讓令其自盡。豫讓接劍在手向趙襄子磕了幾個響頭請求道:二次刺殺您都沒有成功,我自知再沒有活命的道理。我死不足惜,只是報仇之志未酬。您若憐我之志,可否以衣讓臣刺之,以寓報仇之意,這樣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趙襄子也被豫讓這種執(zhí)著感動了,果然脫下自己的錦袍遞給了豫讓。這豫讓接衣在手,怒目而視,就象面對真人一樣對趙襄子的錦袍連刺三劍!刺罷仰天長嘯:智伯,豫讓雖無力為你報仇,今擊襄子之衣,也算為你報仇了!說罷自刎而死。
  豫讓擊衣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它不但載于《史記》刺客列傳,還被改編成了很多文藝形式。我們其實對歷史上是否真有豫讓其人并無所知,即便真有其人,也不過僅僅知道其報仇不成卻只能求個心里平衡而已。這就應(yīng)了那句話:結(jié)果怎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只要我們努力了,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們都問心無愧!

 

殺妻求將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在論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兵家時,通常將孫武、吳起并列。那么吳起是何方神圣,竟能與武圣人孫子齊名呢?翻開歷史看看還真讓人大吃一驚,原來這吳起乃是孫武子以后,善于用兵的同時又具有高深軍事理論的第一人!歷史上,吳起作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幾與孫武齊名,后世論兵,莫不稱孫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他又與商鞅齊名。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對后世用兵影響深遠(yuǎn)。他治軍嚴(yán)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眾之心??偨Y(jié)吳起的一生,可以說功勛卓著,政績突出,連司馬遷之《史記》都將其功收入《孫子吳起列轉(zhuǎn)》,可見后世將吳起列為軍事大家并不為過。那么,歷史上的吳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
  吳起應(yīng)該是個有遠(yuǎn)大理想抱負(fù),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之人。吳起出身并不顯貴,少時家境一般,但生于小國衛(wèi)的吳起卻從小便立志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為此,可以說吳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了能出人頭地,吳起努力求學(xué),先后就學(xué)于孔子之后曾子及子夏,學(xué)習(xí)儒學(xué)及兵法。學(xué)習(xí)期間可謂心無旁騖,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此竟六載沒有回家探視老母,就連老母病故也不過大哭一場后便學(xué)習(xí)如故。雖然后世對此多有詬病,但吳起好學(xué)之情可見一斑。果然經(jīng)過數(shù)年專心學(xué)習(xí),吳起終于學(xué)業(yè)有成!
  公元前412年,齊國進(jìn)攻魯國,魯國國君拜吳起為大將迎戰(zhàn)田和率領(lǐng)的強大的齊軍。吳起受命后治軍嚴(yán)于己而寬于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因當(dāng)時齊強魯弱,齊將田和又得知魯國用吳起為將,更有些輕視之心。于是吳起便充分地利用了田和的這種驕敵情緒而一再向?qū)Ψ?SPAN lang=EN-US>“
示之以弱,當(dāng)田和派人以講和為名到魯營探聽虛實時,吳起盡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并以卑謙之詞應(yīng)對齊使,給對方造成一種、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正當(dāng)齊使以為魯軍全無戰(zhàn)斗力回報主帥時,吳起卻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fā)起猛攻。齊軍倉促應(yīng)戰(zhàn),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這樣的戰(zhàn)例在吳起一生的作戰(zhàn)史中比比皆是,效力于魏文侯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zhàn),吳起更是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于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從而也使魏國成為戰(zhàn)國初期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吳起除軍事才能卓著外,還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因仕魏日久得罪了很多人,吳起只好到楚國謀職。楚悼王早就聽說了吳起的大名,于是到楚國不久便被認(rèn)命為令尹(相當(dāng)于相國)。吳起對楚悼王的知遇之恩感激無比,便向楚王建議:楚國土地方圓數(shù)千里,有雄兵百萬,按實力早就應(yīng)該稱霸諸侯了。只所以到現(xiàn)在還默默無聞,主要原因還是養(yǎng)兵失道呀。所謂養(yǎng)兵之道,必須先聚其財,后用其力。如今朝中滿是無用之官,已經(jīng)過了很多代所謂的皇親貴族也由國家供養(yǎng)。相比之下為國打仗的戰(zhàn)士卻只能有微薄的收入,如此分配機制怎么能讓前線的戰(zhàn)士們?nèi)巳藨延袨閲柢|之心呢?如果大王相信臣,請授權(quán)臣對此進(jìn)行改革,裁冗官,減皇族,廣集糧,厚待敢戰(zhàn)之士,如果這樣還不能使我國強大,臣寧愿領(lǐng)死!于是楚王用吳起之計大力進(jìn)行一系列改革,最終使楚國兵強馬壯,雄視天下。
  另外,這吳起還可以說是智慧過人,舉一個例子便可看出其才智。因吳起在楚的改革觸動了許多楚國貴族的利益,于是很多楚國王公大臣均想置吳起于死地而后快,但因悼王寵信吳起,那些人也無從下手??僧?dāng)楚悼王死時,那些人覺得吳起沒了靠山,便發(fā)動叛亂攻打吳起之家,吳起自知得罪人太多絕無活路,于是便跑到楚悼王的尸體旁伏在尸體上,意在射中自己者也必然射中悼王之尸,射中悼王之尸者必然死罪,這樣自己雖死也會有人為自己報仇!果然追殺吳起的楚貴族為了殺死吳起便沒有想太多,盡管吳起抱著楚悼王之尸,眾人還是萬箭齊發(fā),將吳起射成了刺猬。當(dāng)然吳起雖死楚悼王之尸也不能免,同樣被萬箭穿身!悼王葬后,楚肅王戚即位之初便派令尹追查射中悼王尸體之人,因此被誅滅宗族的竟有七十余家!身死還能為已報仇雪恨,將仇人盡誅者,吳起之外還有幾人?吳起之智可謂天人!
  也許上帝太強調(diào)公平,給人以大智,必同時賜其大難。吳起如此神人,但卻為世人所不恥,主要還是此人有一巨大的性格缺欠:德行太差!只殺妻求將一說便可讓其臭名遠(yuǎn)揚。
  在到魯國做中大夫前,吳起便已娶齊人田宗之女為妻。所以當(dāng)齊軍伐魯,魯相國公儀休向魯穆公建議欲卻齊兵,非吳起不可"時,穆公卻一直沒有答應(yīng)。因為魯穆公覺得雖然吳起確有大將之才,但其所娶田宗之女乃齊人,一般來說至愛莫如夫妻,吳起既然娶了齊人之女為妻,若為魯將難保不為齊國著想而不能全力為魯。吳起得知魯穆公的擔(dān)心后,二話沒說便回家了。見到妻子田氏便問:丈夫能位列卿相,食祿萬鐘,名留于千古,這是不是妻子所希望的呢?田氏想都沒想便說:那是當(dāng)然了。吳起又說:如果我想成為那樣的人,你能幫我嗎?田氏當(dāng)然說全力支持了。于是吳起說:現(xiàn)在齊師伐魯,魯侯想認(rèn)命我為將軍,但因為我娶了你而懷疑我不會一心助魯。如果將你的腦袋獻(xiàn)給魯侯,魯侯必然信任我,到時我就可以功名可就了!田氏聽了大驚失色,還沒等開口說話,吳起早已揮劍斬落田氏之頭。其實作為禮儀之幫的魯國之君,魯穆公對吳起這種殘忍的作法也是不屑一顧的,只是若于國中無能人才起用了吳起,可是得勝后終因吳起的這種不道德行為而棄之不用。
  吳起的這種不道德行為的確不能為以禮儀著稱的國人所認(rèn)可,所以多年來盡管吳起智慧過人,但卻不能得到世人的認(rèn)可。不過想想也是,如果由圣人統(tǒng)治這個世界,圣人的能力越強,這個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天堂;反之若由魔鬼統(tǒng)治這個世界,魔鬼的法力越高,這個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地獄!如此看來,吳起才高八斗卻不被后人所推崇也就順理成章了。

 

圍魏救趙

春秋戰(zhàn)國是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時代,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想在此亂世充分顯示自己的濟(jì)世之才。這一時期也的確產(chǎn)生了許多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的流派,兵家是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流派,孫臏就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孫臏?zhǔn)菓?zhàn)國初期齊國人,為《孫子兵法》作者孫武之后,師從于鬼谷子,求學(xué)時與魏人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孫、龐二人雖同學(xué)于鬼谷門下,但因二人脾氣稟性不同,所以鬼谷先生在傳授技藝時便有所偏好,只將孫子兵法十三篇注釋后傳于孫臏而不授龐涓,因而二人雖同出鬼谷門下,但孫臏之能卻遠(yuǎn)在龐涓之上。
  戰(zhàn)國初期,各國對人才需求迫切,都在廣納天下英才以為已用,魏國也不例外。魏相公孫痤去世前曾向魏惠王舉薦自己的門客衛(wèi)鞅,說此人天下奇才,勸惠王重用衛(wèi)商,若不能任用衛(wèi)鞅也要將其殺掉,以免其為他國所用而不利于魏國。魏惠王覺得老相國臨終有些糊涂:既要舉薦衛(wèi)鞅,又勸殺掉衛(wèi)鞅,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于是沒有理會公孫痤的臨終遺言,既沒有重用衛(wèi)鞅,也沒有殺掉衛(wèi)鞅。衛(wèi)鞅后投奔秦國,向秦孝公進(jìn)以帝、王、伯三術(shù),秦孝公非常欣賞衛(wèi)鞅之伯術(shù),便任命衛(wèi)鞅為左庶長,主持秦國變法。衛(wèi)鞅變法成功,使秦強大,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后世也稱衛(wèi)鞅為商鞅,其變法強秦史稱商鞅變法。魏惠王得衛(wèi)鞅而不用,深感后悔,于是傳令天下重金招賢。龐涓得知魏王求賢若渴,于是辭師下山投奔魏國。臨下山時,龐涓手拉師兄孫臏之手貌似誠懇地說:我若在魏得志,一定請師兄下山共富貴!見孫臏有些不信還發(fā)下重誓:若弟違約死于萬箭之下!
  龐涓下山入見魏惠王后,很快得到魏惠王信任,任命其為三軍元帥并兼軍師之職。這鬼谷先生真不愧一代雄才,連不肖之徒龐涓都身手不凡,自擔(dān)任魏國元帥后,指揮魏軍討伐宋、衛(wèi)等小國屢屢得勝,于是龐涓在魏地位越來越穩(wěn)固。但這時的龐涓早就把自己下山時與師兄孫臏之約忘到九霄云外了。
  時墨子云游天下,拜訪鬼谷子時遇到了孫臏。交談中得知孫臏身懷絕技,便有些可惜地問:你既學(xué)業(yè)已成,為何不下山建立功名而甘于隱沒于此呢?孫臏便將師弟龐涓之約如實相告。墨子當(dāng)然知道龐涓已得志于魏,但又不好深說,只好下山至魏親自舉薦孫臏。魏惠王得知龐涓有師兄孫臏才能天下無比,便有些不快地問龐涓為何不向自己舉薦,龐涓無奈寫信邀請孫臏下山共侍魏王。孫臏入魏后,言談之間龐涓自覺技不如臏,便起了殺心,但為了得到孫子兵法十三篇,龐涓設(shè)計假魏王命將孫臏雙臏骨挖掉,使孫臏成為殘廢,孫臏無奈裝瘋逃過一死。墨子得知孫臏在魏遭遇后心有不忍,于是設(shè)計幫孫臏逃離魏國來到齊國。
  入齊后孫臏先為齊將田忌門客,通過一件小事,其智盡顯。
  齊威王閑暇時常與眾臣賽馬,每次將馬分為上、中、下三等各賽一局,因威王為君,其三等馬均強于諸臣,所以每次都是威王勝。一次孫臏隨田忌一起與齊威王賽馬,孫臏仔細(xì)地觀察了一下,覺得其實田忌各等馬與威王之馬差距并不是很明顯,心里有了底,于是回府后孫臏向田忌建議:來日再賽,將軍可與威王賭千金一局,我保你定贏田忌雖有些不信,但素知孫臏之智,于是向齊威王下了戰(zhàn)書,威王每次均三戰(zhàn)全勝,自是應(yīng)戰(zhàn)。次日賽馬開始后,頭陣孫臏命將田忌之下馬飾以金鞍與威王上馬對陣,當(dāng)然大敗而歸;次陣孫臏以田忌之上馬對威王之中馬,田忌小勝;三陣孫臏命以田忌中馬對威王下馬,田忌再勝!結(jié)局田忌贏千金而回。威王有些不解:每次賽馬你連一局都未勝過,今天怎么能連贏兩局呢?田忌于是將孫臏之謀告于威王,威王對孫臏之智佩服異常。
  魏國北鄰原有個小國叫中山,本已被魏國收服,但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占領(lǐng)了,對此魏國很生氣,時時想收復(fù)中山。自龐涓統(tǒng)領(lǐng)魏軍后,魏軍實力大增,魏惠王認(rèn)為時機成熟,于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龐涓率軍攻打中山。龐涓認(rèn)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魏王從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開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yīng)允,以田忌為將,并任命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出發(fā)。田忌與孫臏率兵進(jìn)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便想直逼趙國邯鄲與魏軍決戰(zhàn),以解邯鄲之圍。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繩結(jié)是不可以握拳去解的;排解爭斗同樣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xiàn)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軍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龐涓得知齊國大軍向自己的都城大梁襲來,若大梁有失,就算自己攻下邯鄲也是魏國罪人。于是只好命大軍解邯鄲之圍,回救魏都大梁。孫臏又在龐涓歸路中設(shè)伏擊于桂陵,大敗龐涓,趙國之圍遂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典故。
  十三年后,魏以太子申與龐涓共率軍伐韓,韓同樣向齊求救,又是孫臏定下了許韓出兵卻緩兵相救之策,待魏、韓兩軍相戰(zhàn)互有傷亡時,齊以田忌為大將軍,以孫臏為軍師出大軍救韓。孫臏藝高人膽大,再用圍魏救趙之計,救韓而不向韓,卻大軍直指魏都大梁,龐涓只好再次回救大梁。孫臏再用減灶惑兵之計,誘使龐涓孤軍追擊,然后于馬陵道設(shè)伏,箭傷龐涓于馬陵。最終龐涓自殺而死,太子申被俘后也懼辱自殺,齊軍大勝。
  龐涓因嫉賢妒能而設(shè)計陷害同門師兄孫臏,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可悲下場,雖官至將軍卻仍為后世所不恥。孫臏雖受刖刑但矢志不渝,虎口脫險后兩用圍魏救趙之計終將仇人龐涓置于死地,后功成引退,不知終于何處。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蘇秦刺股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xué)過一些古人勤奮好學(xué)的故事,其中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今天咱們就說說錐刺骨的主人公戰(zhàn)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
  傳說蘇秦早年師從于鬼谷子門下。這鬼谷先生乃仙人,欲度一、二弟子成仙,自龐涓、孫臏陸續(xù)下山求取功名后,鬼谷子更看重蘇秦、張儀。可是這師兄弟二人同樣無意成仙,見龐、孫二人已在各國建立功名,便也想下山入仕,鬼谷子若留無果,只好準(zhǔn)許二人下山。臨行前特意叮囑二人要齊心合力,萬勿效孫、龐二人兄弟相殘,并送太公所著《陰符》一冊與蘇秦,囑其若游說失意,只須熟玩此書,自有進(jìn)益于是蘇秦始辭鬼谷下山,回至洛陽家中。
  歸家只安頓數(shù)日,蘇秦覺得自己學(xué)業(yè)有成,便急欲出游列國尋求富貴。于是向家里請求變賣家財,用以資助自己求仕于列國。可母、嫂并不理解蘇秦的這種舉動,都極力勸阻:為人應(yīng)該現(xiàn)實一些,如果你能腳踏實地地務(wù)農(nóng)或經(jīng)商,也許還能獲利十之一、二,你一心只想游說君王,好高騖遠(yuǎn),萬一不能見用于列國,你可能連養(yǎng)家糊口都難呀!可蘇秦并不為所動,仍一心求仕。洽好當(dāng)時衛(wèi)鞅游說秦孝公被委以重任,主持變法成功被封為商君,蘇秦覺得秦國可能是自己大顯身手之地,于是西奔咸陽。但彼時孝公駕崩,商鞅也被處死,秦國由惠文王主政。秦惠文王剛剛殺掉商鞅,心里正討厭游說之士,于是沒有給蘇秦好臉。但蘇秦并不死心,留在秦國將自己數(shù)年來的求學(xué)心得寫成十余萬字的治國方略上書秦王凡十余次,秦王雖然看了蘇秦之書,但卻一點也沒有起用蘇秦的意思。在秦國呆了一年多,帶來的錢都花光了也沒能得到秦王的正眼,蘇秦只好變賣車馬仆從,自己背著行囊徒步而歸。母親本來就不同意蘇秦的作法,見到落迫的蘇秦后將其大罵一頓;妻子正在織布,對蘇秦的歸來視而不見。蘇秦又累又餓,只好向自己的嫂子求一碗飯,嫂子看到蘇秦的狼狽相,嘴一撇理都沒理蘇秦就走了!
  蘇秦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心想真是世態(tài)炎涼呀,貧賤之時妻以不為夫,嫂不以為叔,母不以為子。失意時突然想起恩師鬼谷先生臨下山時曾送了自己一本《陰符》,并特意叮囑自己若游說失敗,當(dāng)仔細(xì)研讀此書。于是翻出《陰符》,將自己關(guān)在屋內(nèi)仔細(xì)研讀晝夜不息,至夜深人靜時自然困倦,為了讓自己精神起來,蘇秦準(zhǔn)備了一把錐子,一旦倦意上來,便拿錐子狠狠刺向自己的大腿,鮮血頓時涌出直流至腳下,當(dāng)然倦意全無,于是蘇秦讀書如故。如此一年多,天下大勢,盡在蘇秦掌握之中。這就是后世所謂蘇秦刺骨的由來。
  學(xué)成以后,蘇秦信心百倍,不但自己仍要游說列國,還將自己的學(xué)習(xí)心得向兄弟蘇代、蘇厲等宣講。這兩兄弟也不是省油的燈,聽了蘇秦的理論,認(rèn)為的確可以在戰(zhàn)國之亂世中大顯身手,于是一起變賣了家里所有的財產(chǎn),共同資助蘇秦游說列國。因為此時七雄中當(dāng)屬秦國最強,所以這哥仨一開始還是想西至秦國,若能得到秦王重用,可能真的會使秦國帝業(yè)有成!可再一想不行呀,蘇秦曾向秦王推薦自己一年有余,上書也不下十次,并將自己畢生心得都書于秦王,可仍沒有得到秦王見用,如果再次西游仍得不到秦王重用,豈不被天下人恥笑?果如此,還有何面目再游說于他國?于是這哥仨就先入哪國的問題研究了很長時間,終于有一天蘇秦開竅了:觀現(xiàn)今之天下大勢,雖七雄并列,但唯秦最強,其他六國莫不為秦馬首是瞻,秦王說東列國不敢說西,秦王一怒,列國無不割地以媚之。如果能想一列國結(jié)盟之策,讓六國聯(lián)合起來抗秦,則秦雖強而必不敵六國之眾!想到此蘇秦頓時心情大好,于是兄弟三人在一起再細(xì)細(xì)地研討了一翻,最終形成了六國合縱共抗強秦之策。
  于是蘇秦來到燕國拜見燕文公。雖然蘇秦游說秦國未得重用,但其為秦王上萬言書之名早已播于諸侯。燕文公一聽說大名鼎鼎的蘇秦來到燕國,大喜過望,立即將蘇秦請上朝堂當(dāng)面向其請教興國之策。這蘇秦總算遇到了能聽其縱論天下大勢之君,于是拿出平生所學(xué)在燕文公面前點評起燕國的國際地位:大王之國雖位列七雄,但地不過方圓二千里,軍隊也不過數(shù)十萬而已,與中原列國相比,恐怕都不及他國之一半。但自大王掌國以來幾乎聽不到金戈鐵馬之聲,也未見到覆車斬將之景,自今好象安居無事,大王是不是也有些奇怪?說罷蘇秦故意頓了頓,見燕文王仍洗耳恭聽,于是繼續(xù)說下去:燕國之所以還沒有經(jīng)歷刀兵之苦,都是因為您有趙國這個天然屏障,使秦國無法越過趙國直接攻打您呀。如今大王卻不知與鄰幫趙國結(jié)好,反而一味想割地以媚遠(yuǎn)方的秦國,這種作法是不是有些愚蠢?依在下愚見,如果大王能與近鄰趙國結(jié)為友好聯(lián)邦,進(jìn)而與其他五國共同結(jié)盟,秦國再強如何能敵六國之盟?果如此,天下才可得百世之安!燕文公雖然也贊同蘇秦之計,但卻擔(dān)心其他各國是否也同意這個計劃。蘇秦見自己的主張有人同意,立即來了精神,拍著胸脯向燕文公保證:如果大王信得過我,我可以先為大王出使趙國,定讓那趙王與大王結(jié)盟,進(jìn)而為大王游說列國,以成六國之盟!燕文公聽罷大喜,立即出資讓蘇秦赴趙國游說趙王。到了趙國,蘇秦又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趙王接受了自己的合縱主張,并以相國之印授予蘇秦,命蘇秦往說他國。于是蘇秦至韓游說韓宣王、至魏游說魏襄王、至齊游說齊宣王、至楚游說楚威王。諸侯均對蘇秦合縱抗秦之計大加贊賞,于是六國共約會盟于洹水,達(dá)成聯(lián)合的盟約。六國因合縱抗秦之計出于蘇秦,遂共推蘇秦為縱約長,并配六國相印總轄六國之民,同時各賜黃金百鎰,良馬十乘,然后各國返回。因此約定,此后十五年,秦國再也沒敢圖謀向函谷關(guān)內(nèi)進(jìn)攻。
  六國之相蘇秦再至家鄉(xiāng)洛陽時,旌旗儀仗前呼后擁連接二十里不絕,其威儀毫不遜色于諸侯王,一路上各級官員見到蘇秦?zé)o不望塵下拜,連蘇秦的家人看到如今身配六國相印的蘇秦也不敢抬頭仰視,皆俯伏郊迎。蘇秦坐在車中看著拜伏于地的嫂子說:從前嫂子連一碗飯都舍不得給我,現(xiàn)如今為何又如此恭敬我呢?其嫂面帶愧色:如今季子位高權(quán)重,富貴無比,誰敢不恭敬您??!蘇秦看著滿地俯臥之人,發(fā)出一聲長嘆: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F(xiàn)在我才看出富貴的好處呀!
  現(xiàn)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看來這一百試不爽之真理自古有之!

 

胡服騎射
  自趙盾輔佐晉襄公,使晉國有中興之意始,趙氏便開始活躍于歷史的舞臺上。趙氏雖以人臣之身位列諸侯,最終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然而其崛起之路并不平坦。先是晉景公聽信屠岸賈讒言滅了趙氏一族,多虧趙氏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舍命救出趙氏孤兒趙武,才存續(xù)趙氏一脈;后趙襄子又險被智氏所滅,也是智氏太狂得罪韓、魏兩家才使趙氏得脫,三家聯(lián)合反滅了智氏一族,最后共分晉國而位列諸侯。自周天子威烈王冊封趙氏為侯后,趙國時強時弱,傳至趙武靈王時,國力又有些衰弱,甚至連周邊一些諸如中山一類的小國都時常對其襲擾。這趙武靈王也是一代英主,看見自己的國家不能對抗其他強敵,遂產(chǎn)生變革之意。
  一天趙武靈王對大臣樓緩說:咱們東有齊國、中山,北有燕國、東胡,西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如果再不發(fā)憤圖強,我們隨時可能被人家滅了。要發(fā)憤圖強,就得改革。我覺得咱們的服裝長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穿皮靴靈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fēng)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如何?樓緩聽了很贊成。趙武靈王接著說:咱們的軍隊也基本是步兵,就算有些戰(zhàn)車也不如胡人騎馬打仗方便。除了學(xué)習(xí)胡人的穿著,我們還要學(xué)胡人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的這個建議剛一提出便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對。肥義知道后向趙武靈王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王既然認(rèn)為胡服騎射對國家有利,就應(yīng)該全力推行!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便決定胡服先從自己做起。待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穿著胡人的服裝便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盡管趙武靈王把胡服的好處說了一大堆,可那些守舊的大臣們早已習(xí)慣了自己寬衣大袖的服飾,突然讓自己換上短衣窄袖的胡服總覺得太丟臉,不愿照辦。趙武靈王見自己帶頭還不行,于是便說服了在朝中非常有影響的老臣公子成,讓其也穿上胡服。大臣們一見公子成都穿起了胡服,只好都跟著改穿胡服了。
  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正式下令全國胡服。不久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接著趙武靈王又號令大家學(xué)習(xí)騎馬射箭。不到一年,便訓(xùn)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lǐng)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使趙國成為北方的一個軍事強國。
  因為經(jīng)常帶兵外出征戰(zhàn),國又不可一日無君,所以趙武靈王經(jīng)常將國內(nèi)的政事交給兒子處理。久而久之,趙武靈王有了讓兒子正位的想法,終于在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是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這就是最初的太上皇。自任主父后,趙武靈王更是專注于對外軍事征戰(zhàn),而此時對趙國而言最大的勁敵莫過于強秦了。雖然秦趙相鄰,但趙主父卻從未見過秦王。為了打敗秦國,趙主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自己化裝親自出使秦國。一來親自考察一下秦國的地形,二來也可以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
  說干就干,趙主父即該以使者趙招之名出使秦國,帶著圖工一路將秦之山川地形收錄于冊,不日到達(dá)咸陽拜見秦昭襄王。在與秦王的應(yīng)對中,趙主父可謂不卑不亢,從容應(yīng)對,將趙武靈王讓位于趙惠文王之事也巧妙地傳于秦王。秦王當(dāng)時就覺得趙使臣的態(tài)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yán),不像個普通人,心里也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趙使,這次趙招回復(fù)秦王,假趙使原是主父,現(xiàn)已回趙了。秦昭襄王聽罷大吃一驚,立刻命人領(lǐng)兵追趕,然趙主父已過函谷關(guān)三天了!
  就是這樣一位趙國英主,卻在晚年時犯下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致使自己餓死于沙邱宮!
  原來趙武靈王早年曾娶韓女為夫人,韓夫人為其生下長子趙章,被立為太子。但至趙武靈十六年,又娶一女叫吳娃,趙武靈王非常寵愛此女,后此女又生一子趙何。韓夫人死后,趙武靈王立吳娃為后,同時廢了太子章,而改立趙何為太子。后來自任主父時,即位稱惠文王的便是這個趙何,封趙章為安陽君。一次趙主父征戰(zhàn)歸來讓趙惠文臨朝聽政,當(dāng)看見自己的長子趙章以成人之身反向幼年之弟俯首稱臣時,忽然產(chǎn)生了惻隱之心,便有了將趙地一分為二使二子共掌之意。下朝后主父向公子勝問計,公子勝力諫主父說:昔日大王廢長立幼雖然有些不對,但事情已過了么多年,現(xiàn)在君臣之分已定,如再生事端,恐怕對趙國不利呀!于是主父便沒有再提起此事。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趙章得知主父有意二分趙國與已時,原本已平靜的心情又有起波瀾,心想這國家本來就應(yīng)該是我的,既然主父也有意憐我,何不借此機會刺殺惠文王,果如此,主父也只有認(rèn)可自己了。于是趁與主父、惠文王同游沙邱時,發(fā)動政變,想殺死惠文王。但惠文王早有防范,趙章很快兵敗。走投無路的趙章只好投奔主父以求庇護(hù),此時的主父又犯了第二個致命的錯誤,將趙章藏于自己的寢宮。
  平叛將領(lǐng)李兌、公子成等遍搜沙邱不見趙章后,料想趙章只能躲在主父之處,于是重兵將趙主父之寢宮團(tuán)團(tuán)圍住捉拿趙章,但主父卻堅稱趙章不在其宮而拒不交出。眾人不敢強攻主父之宮,又不能放走趙章,于是心一狠以從者免罪之名召出所有侍從,然后反鎖宮門,圍宮達(dá)三月之久才敢開啟主父之宮驗看,其時主父的尸體都已枯癟了!一代梟雄趙武靈王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死于自己人之手,可悲可嘆。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爭強好勝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兵強國壯;婦人之仁使趙主父一錯再錯身死沙邱。不過想想也不全是性格使然,人一旦上了年紀(jì)自然考慮不周。精力充沛之時人可勝天,年老力衰之日不如幼童,封建帝王終身制不知讓多少雄主死無葬身之地。英明若齊桓公、趙武靈王者都不能善終,何況其他庸君?此史實后世應(yīng)鑒之、再鑒之!

 

雞鳴狗盜
  戰(zhàn)國末期戰(zhàn)亂不已,各諸侯國的貴族為了保護(hù)自己及國家,均竭力網(wǎng)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yǎng)之風(fēng)盛行。當(dāng)時,以養(yǎng)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因此四君對戰(zhàn)國后期的國際局勢影響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其作用、成就甚至遠(yuǎn)遠(yuǎn)大于他們的君王,故后人尊稱他們?yōu)?SPAN lang=EN-US>“
戰(zhàn)國四君。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齊國的孟嘗君。
  孟嘗君名田文,是齊相國田嬰之子。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嬰有子四十余人,田文只不過是他小妾所生的兒子,因生日范忌,于是剛出生田嬰便命其母棄之不養(yǎng)。但文母不忍還是偷偷把他養(yǎng)活了。田文長大后,其母引其往見田嬰,田嬰很生氣地問:為什么還留著這個孩子?未等母親回話,田文立即叩頭拜問:父親為何不讓母親養(yǎng)育田文呢?田嬰說: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身長跟門戶同高,長大會有損于父母!田文再拜說:父親此言差矣,若命運因上天而定,您無需憂慮;若由門戶而定,加高門戶不就可以了,豈能因此而拋棄自己的親骨肉呢?田嬰覺得田文小小年紀(jì)便出口成章,不禁對其刮目相看。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田嬰認(rèn)為田文年紀(jì)雖小卻老成持重,于是開始器重田文,并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田文之名隨之遠(yuǎn)播各國,田文接待各國來使無不適合,于是所有人都請求田嬰立田文為適子。果然田嬰去世后,田文承襲了田嬰之爵位,封于薛邑,號為孟嘗君。
  田文襲封薛邑為孟嘗君后,廣納天下奇士以為已用,無論有無能力也不管品行如何,只要投奔自己,孟嘗君一概收留,而且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一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無意間燈光沒有照到一個賓客,那門客很惱火,認(rèn)為自己的飯食肯定不好,于是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立即端著自己的飯與其相比,竟無二致,該門客羞愧萬分,刎頸自殺以謝罪田文。死士們因此都情愿歸附孟嘗君,其時門下食客竟達(dá)三千之眾。
  因孟嘗君禮賢下士,諸侯皆愿與其相交,齊王更是重用田文,齊國因此大治。秦昭襄王聽說孟嘗君賢能,一來想目睹孟嘗君之風(fēng)采,二來也想削弱齊國勢力,于是請孟嘗君赴秦。齊愍王懼秦國之強,只好讓孟嘗君赴秦。孟嘗君一到秦國,秦昭襄王便想任其為相,秦相樗里疾擔(dān)心田文奪其相位,于是派人讒言于昭襄王:孟嘗君雖賢,但他畢竟與齊王同宗,若任秦國宰相,其謀必先齊而后秦,果如此秦國就危險了。但田文畢竟能人,即便大王不用也不可縱之回國,否則其再為齊用則必為秦國大患!于是秦昭襄王就把孟嘗君囚禁起來,并圖謀殺掉孟嘗君。孟嘗君無奈只好命人帶白壁二雙求見昭襄王之寵妾燕姬,請其在秦王面前為自己說情。這燕姬也是爽快之人,對孟嘗君之白壁看都不看,只說愿得白狐皮裘便肯相幫。
  原來田文初到秦國時,作為見面禮送了秦王一件白狐皮裘,秦王非常喜歡,便穿之于后宮炫耀:趙國的確國廣物豐呀,如此純白狐皮裘只有北方的趙國才有呀!炫耀一通后命人鎖于金庫之中。燕姬見后非常羨慕,洽孟嘗君有求于已,于是提出了愿得白狐皮裘才肯相救的條件。田文一聽便有些沮喪,因為那白狐皮裘價值千金,天下只此一件已獻(xiàn)給秦王了,如何還能再有一件送與燕姬呢?
  正當(dāng)孟嘗君為此發(fā)愁時,平時很不起眼的一位門客請命自薦,說自己有辦法。原來這是一位慣偷,只要自己相中的東西無論在哪其均能盜到手。既然白狐皮裘只有一件,那就只能從秦王處偷回。孟嘗君沒有辦法只好讓那位慣偷試試。那慣偷果然不負(fù)眾望,趁夜從狗洞潛入秦王后宮將白狐皮裘盜出,孟嘗君立即將白狐皮裘送與燕姬。那燕姬也沒有食言,在秦王面前為孟嘗君很很地美言了一番,也是這秦王耳根太軟,聽了燕姬之枕邊風(fēng)后便立即為孟嘗君簽發(fā)了通關(guān)文書。
  孟嘗君得到了通關(guān)文書如獲至寶,命手下改了通關(guān)文書上的姓名后連夜逃出咸陽,夜半時分即到了函谷關(guān)。按照當(dāng)時的規(guī)定雞叫時分才能開關(guān)放來往客人出關(guān),但其時還是半夜,孟嘗君焦急萬分生怕秦王返悔而派兵追趕。這時突然聞聽一聲雞叫,隨后全城公雞皆鳴。守城官兵以為到了開關(guān)時刻,于是打開關(guān)門,驗看孟嘗君文書后放行。孟嘗君正疑時值半夜為何雞鳴時,手下人告知,原來又一不起眼的門客善學(xué)公雞打鳴,為了叫關(guān),便學(xué)公雞打鳴,從而引得群雞齊鳴,騙開了關(guān)門。秦王剛為孟嘗君簽發(fā)完通關(guān)文書便后悔了,立即派兵追趕,到得函谷關(guān)田文才走。待詢問守城兵士是否有齊國田文者通過時,兵士皆言沒有。追兵以為孟嘗君未到,便嚴(yán)守關(guān)門以截住孟嘗君??傻教炝烈矝]見孟嘗君一行到來,再向守城兵士描述孟嘗君之狀,守城干兵說早已出城遠(yuǎn)去了!孟嘗君得脫后不無得意地對眾人說:文所以能逃出虎口者,皆賴雞鳴狗盜之徒!由此也看出人真不可貌相呢!
  從這個雞鳴狗盜的故事可以看出孟嘗君門下確有各種奇人。但歷史上對孟嘗君的評價還是毀譽參半的,一方面孟嘗君賢名在外,諸侯皆愿識而交之,又因其禮待下士,愿效死命者比比皆是,所以孟嘗君對戰(zhàn)國后期各國戰(zhàn)爭的走勢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另一方面孟嘗君納人不擇良莠,不管是賢良儒子還是害民惡霸,只要來投均收而納之,久而久之孟嘗君的家里幾乎成了藏污納垢之所,這也從側(cè)面助長了薛地不良民風(fēng)。當(dāng)然,人生于世總不會以一面示人,百年人生于宇宙雖短,但于已卻十分漫長,看人總要一分為二,功過分開。非常時期當(dāng)然要有非常手段,從歷史的觀點看,孟嘗君的正面作用應(yīng)該居多,這點我想是應(yīng)該得到后人認(rèn)可的。

 

刎頸之交
  大凡一個國家由盛轉(zhuǎn)衰無外乎內(nèi)憂、外患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反之一個國家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除非數(shù)倍實力于已的強敵,否則是不敢對這樣的國家有非分之想的。戰(zhàn)國時代藺相廉將的趙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藺相如原是趙惠文王寵用內(nèi)侍繆賢的一個舍人,因繆賢偶得稀世之寶和氏壁,喜出望外。不意趙王得知此信,向繆賢索要此寶,繆賢愛惜寶壁,便托詞未得。趙王大怒,借繆賢外出打獵之機突擊搜查繆家,果搜出和氏壁??娰t怕趙王治其欺君之罪,因燕王曾欲與其相交,便想出逃燕國。藺相如聽說后趕緊勸止趙強燕弱,燕王欲相交于您并非看重您而是因為您得寵于趙王?,F(xiàn)在您得罪趙王,若投奔燕國,燕王一定怕趙王之討而將您綁于趙王之前?,F(xiàn)在看您并無大罪,無非未早獻(xiàn)璧罷了,不如向趙王請罪,趙王因您往日之寵必赦免您。繆賢從其計,趙王果然赦免了自己。于是繆賢知道了藺相如的本事。
  和氏壁一出山,列國皆知。其他諸侯好說,讓秦昭襄王知道了便有些麻煩。為了得到和氏壁,秦王想出了詐用十五城以換和氏之壁的計策,于是派使臣至趙提出了交換條件。這下該趙王兩相為難了,送壁怕秦王無信不予十五城;拒絕又怕秦國發(fā)兵相討,滿朝文武也是左右為難。此時一大臣建議:能不能讓一人持壁入秦,予城則予壁;不予則拿回?趙王苦笑,誰不知道這樣好,可誰能擔(dān)此重任?這時繆賢說話了:臣下舍人藺相如可往。趙王即命藺相如為大夫,持壁往秦。
  秦昭襄王得到和氏壁大喜,于章臺之上大集群臣,相互傳示,并命傳于后宮玩賞,最后拿于手上賞視良久,卻絕口不提予趙十五城一事。藺相如見此心生一計,前奏秦王:此璧有微瑕,請讓臣指給大王。秦王毫無防備,命左右將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立即高舉寶璧,怒目圓睜:和氏璧乃天下至寶,大王欲得之,許趙十五城,寡君以下皆以秦?zé)o信而言不可。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大王?在臣力主下玉壁才得以入秦。今大王拿到玉壁后,卻并無予趙城之意?,F(xiàn)此壁在臣之手,若大王相逼,臣只好與此壁俱碎!
  秦王害怕藺相如真將和氏壁摔碎,只好假猩猩地說:寡人只是太喜歡此壁了,故而忘記了劃城予您,為了表示寡人的誠心,寡人愿齋戒五日,五日后與您壁、城相換。于是將藺相如安頓于館驛之中,假意齋戒了五日。待五日后秦王再召見時,藺相如已偷偷將和氏壁送回了趙國。秦王大怒:你說寡人不敬,寡人齋戒受璧,可你卻以璧歸趙,這不是欺騙寡人嗎?即命左右將藺相如斬首。相如面不改色:大王請聽臣一言再殺不遲。如今秦強趙弱,只有秦能負(fù)趙,趙絕不敢負(fù)秦。大王真欲得璧,請先割十五城予趙,再派一人隨臣往趙取璧,趙敢得城而不予璧?臣知欺大王死罪,已告寡君因秦王欲奪璧不成而誅趙使,不久此事就廣傳于天下了。秦王沉思良久,認(rèn)為殺了相如不但得不到玉壁,還落得個不義之名,甚至?xí)鹎亍②w戰(zhàn)爭,得不償失。于是厚待相如,恭恭敬敬地讓藺相如回國了。
  藺相如果真完璧歸趙,趙王大喜,立即拜為上大夫。后來秦國沒有給趙十五城,趙國當(dāng)然也沒有再送和氏壁給秦王,秦王心里始終不痛快。這就有了后來秦、趙澠池相會時秦王欲給趙王下馬威一節(jié)。
  接到秦王澠池會好之約,趙王不敢不赴會,于是精心準(zhǔn)備一番帶上藺相如開赴澠池。兩王相見置酒為歡。酒至半酣,秦王說:寡人聽說趙王善于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趙王雖然覺得沒面子,但卻不敢推辭,只好捏著鼻子彈了一曲《湘靈》,秦王稱善不已。于是讓御史載其事,秦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了非常生氣,拿起盛酒瓦器跪在秦王面前說:趙王聞秦王善于秦聲,臣拿此盆缶,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秦王大怒,自不肯擊。藺相如跪前一步:大王覺得秦國強大嗎?可如今五步之內(nèi)只您我二人,大王若不擊,相如請與大王同歸于盡!秦王無奈勉強擊缶一聲。藺相如站起召趙御史亦書于簡曰:某年月日,趙王與秦王會于澠池,令秦王擊缶。
  秦王本欲借機綁架趙王,但經(jīng)偵查,趙王早有準(zhǔn)備,于秦趙邊境屯有大軍,若趙王不歸,兩國必定刀兵相見。此時秦王還不愿意與鄰邦趙國為敵,于是雙方簽訂合約,誓為兄弟永不交戰(zhàn)。為表誠心,秦王還將太子安國君之子異人送于趙國為質(zhì)。這異人便是一統(tǒng)六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之父,此是后話。
  趙王回國后更加器重藺相如,任命其為上相,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大怒:我有攻城掠地之大功,相如只憑嘴皮子便位尊于我。況且他不過是宦官舍人,出身微賤。位居此人之下我實在不甘心。以后再見到他一定殺了他!藺相如聽說后,每遇朝會便托病不往,以免與廉頗沖突。就算是路上遇到將軍車隊,也趕緊讓路而不與其正面相交。藺相如的門人見相國怕大將軍若此,均大失所望,認(rèn)為藺相如無力相托而準(zhǔn)備棄相府而去。藺相如知情后向門人解釋:諸位以為廉將軍與秦王誰更可怕?門人異口同聲地說:廉將軍哪能與秦王相提并論呢?藺相如接著說:以秦王之威,天下誰不懼之?我卻敢當(dāng)廷叱之。就算相如再熊,難道單單就怕咱們的廉將軍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人在。若兩虎相爭,豈能俱存?果如此,秦國必乘間侵趙。我只所以不愿與廉將軍正面沖突,都是為了國家大計著想,與此相比,自己受些委屈又有什么呢?
  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真心后非常慚愧,連夜肉袒負(fù)荊至相府請罪:鄙人氣量狹窄,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若相國能赦在下冒犯之罪,在下雖死足矣!說完便長跪相府庭院中。藺相如聽說廉頗負(fù)荊前來,趕緊出來扶起廉頗:我二人共事趙王,若蒙將軍見諒,此相如之幸,更為國家之幸,將軍何罪之有?廉頗聽罷淚如雨下:我性情粗暴,蒙相國見容,真是慚愧呀!說罷將相二人相擁而泣。許久,廉頗提議:如果相國不棄,我愿與相國結(jié)為生死之交,雖刎頸不變!言罷廉頗率先下拜,藺相如亦答拜,于是擺下酒筵,二人盡歡而散。后世稱此將、相之交為刎頸之交。秦也因趙國文有相如武有廉頗而不敢輕視,兩國間數(shù)年無戰(zhàn)事。
  東周畢竟是亂世,父不父兄不兄者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更是尓虞我詐,象廉頗、藺相如為國家計而結(jié)成生死之交者是少之又少,也許正因為少才更為人們所稱道。說起來這種真交便是在現(xiàn)時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biāo),如果當(dāng)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能有此坦誠之情,還用把構(gòu)建和諧社會做為一個追求的目標(biāo)嗎?

 

紙上談兵

  這也是一個關(guān)于趙國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趙國名將趙奢,但咱們也不得不介紹一下這位趙奢將軍。
  趙奢的前半生史料記載很少,直到趙惠文王時,趙奢的記載才多了起來。趙奢做田部吏時執(zhí)法無私,因平原君趙勝家不肯交稅,趙奢依法殺勝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殺趙奢。趙奢說:平原君都縱容家人不依法納稅,誰還守法呢?如此趙國可能弱矣,趙國弱則列強必犯趙,則趙國危矣;國家都不存在了,您還有富貴可言嗎?可是若您貴為平原君都依法納稅,誰還敢偷稅?如此國家強矣,難道做為皇親國戚的平原君不希望這樣嗎?平原君聽了,覺得趙奢真是個人才,便向趙王舉薦趙奢任主管全國賦稅的官員。趙奢就任后執(zhí)法如山,于是國庫充實。后趙奢又被認(rèn)命為將軍,步入界軍。公元前270年,秦軍兵圍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惠文王欲出兵相救,但廉頗、樂乘等皆言不可,唯趙奢認(rèn)為雖道遠(yuǎn)險狹,但將勇者勝。于是,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救閼與之圍。趙奢果不負(fù)重望,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嘉其功而封為馬服君,地位比于廉頗、藺相如等。因趙奢善于用兵,其被后人稱為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
  都說將門出虎子,但趙奢之名后世齊頌,卻生了個夸夸其談的兒子趙括。也許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趙括自小就喜歡談?wù)摫?,家傳《六韜》、《三略》之書均能倒背如流。有時與其父談?wù)摫〞r,云山霧照地連趙奢也說不過他。括母見此喜出望外:我兒已盡讀其父之兵書,論兵法天下無人能敵,有子如此,真將門虎子也!趙奢則一臉的不高興:女人家知道什么,這小子自以為天下第一,這正是為將之忌呀。帶兵打仗不但要熟讀兵書,還得因地制宜,雖戰(zhàn)略上輕視對手但戰(zhàn)術(shù)上必須兢兢業(yè)業(yè)??蛇@些在兒子看來卻幾句話而已,這樣的人帶兵能打勝仗嗎?聽了母親轉(zhuǎn)述趙奢之語后,趙括撇了撇嘴:看來父親真是老了呀!兩年后,趙奢病重。臨死前拉著趙括的手說:兵者兇也,為父多年來小心翼翼才免敗辱,如今總算是死也瞑目了??赡憬^不是將才,切記不可妄居其位!又囑咐括母說:有朝一日若趙王命趙括為將,你一定要勸止,以免喪師辱國!言畢而終。趙奢死后,趙王嘉其功,讓趙括承襲馬服君。
  盡管趙奢臨終前再三叮囑,但他擔(dān)心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lǐng)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lián)系。韓雖想獻(xiàn)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不愿降秦。于是韓國想出了獻(xiàn)上黨于趙以求趙國出兵相救的策略,趙王因貪上黨之地,于是受地發(fā)兵。秦王大怒,遂派大將王龁攻打趙國。趙王派廉頗迎戰(zhàn),兩國乍一交鋒趙軍便敗一陣,先鋒趙茄被殺。再戰(zhàn)趙軍又?jǐn)。瑏G了二鄣四尉。于是廉頗傳令:秦軍強,不可出戰(zhàn),再有出戰(zhàn)者,雖勝亦斬!于是不論王龁如何挑戰(zhàn),廉頗就是堅守不出。秦、趙相持四個月,王龁進(jìn)兵不能,退兵不敢,真是進(jìn)退兩難,無奈只好派人請示秦王。
  這個時候封建中國屢試不爽的一計派上了用場,那就是反間計。應(yīng)侯范睢向秦王建議:趙將廉頗深知秦、趙之間的軍事實力,如果想戰(zhàn)勝趙軍,就必須讓趙王撤換廉頗。聽說趙奢之后趙括自言善于用兵,實則不過是只紙老虎。如果能讓趙王以趙括更廉頗,那咱們的勝算就大了!秦王問應(yīng)侯:如何才能讓趙王棄用廉頗呢?范睢屏棄左右人等悄悄地對秦王說若要去廉頗非如此這般……
  沒幾日,邯鄲城內(nèi)便傳開了流言秦國所痛恨、畏懼的,不過是馬服君趙括罷了;廉頗就容易對付多了,他見秦軍如老鼠見到貓,早被秦國大軍嚇破了膽,投降是遲早的事情。秦王又重金行賄趙王左右佞臣不斷在趙王面前詆毀廉頗。趙王本來就怨怒廉頗連吃敗仗,現(xiàn)在又堅壁固守不肯出戰(zhàn),便有些相信了那些流言。于是召來趙括問道:愛卿能為寡人擊秦敗秦軍嗎?趙括自信地拍了拍胸脯說:若秦王命武安君白起為將,臣也許會費些周折,現(xiàn)在秦將是無名小輩王龁,臣若為將,定讓他有來無回!趙王大喜,立即命趙括為上將,率二十大軍往替廉頗。括母知道后立即上書趙王:趙括不過是讀了其父幾本兵書而已,卻一點都不知道變通,根本不適用帶兵,趙奢臨終時曾特意囑妾括若為將,必敗趙兵!希望大王收回成命。趙王不顧括母之阻,仍命趙括進(jìn)軍長平。
  趙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zhàn)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lǐng),使趙軍戰(zhàn)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龁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卻畏懼秦將白起,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果然,當(dāng)趙括輕敵冒進(jìn),突遭秦軍包圍見到白起大旗時,頓時嚇得肝膽俱裂。趙括被圍四十余天后突圍未果,被秦軍射殺,四十余萬趙國士兵投降白起后被全部坑殺。這就是歷史上最慘烈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趙國自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因趙括只會夸夸其談,雖熟讀兵書卻根本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又不能虛心接受正確意見,最終導(dǎo)致長平之?dāng)。屎笫婪Q其只會紙上談兵。當(dāng)然,真正的是在北宋時期才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所謂的書均是寫于竹簡之上,所謂學(xué)富五車也因此而來。所以紙上談兵一詞絕不會是宋之前的古人所言,而是后人根據(jù)當(dāng)時的情況總結(jié)出來的,這與春秋時期其他著名的典故出處有些不同。但不管是先秦原文還是后人總結(jié),只要這個典故于今人有借鑒意義,咱們就姑妄信之又如何?

遠(yuǎn)交近攻
  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游士和謀略家縱橫捭闔的時代,游說成為當(dāng)時士人升遷的重要途徑,久而久之,縱橫家便成了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流派。鬼谷子可謂縱橫家的鼻祖,其弟子蘇秦、張儀等均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本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戰(zhàn)國后期著名的縱橫家,他執(zhí)政秦國多年,可以說為秦國一統(tǒng)六國成就帝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這個人就是范雎。
  與其他人或師出名門或家資頗豐不同,范雎因家境貧寒,最初只好投奔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在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時,因慕其才,齊襄王想留用范雎,但被范雎嚴(yán)辭拒絕。齊王很佩服范雎為人,于是賞黃金十斤以及牛酒若干。范雎堅辭不受,在齊王再三相請下,無奈將牛酒留下。須賈見齊王冷落自己而厚待門下,便將怒氣全部撒在范雎身上?;貒髮⒋耸绿碛图哟椎貓蟾娼o相國魏齊,并說范雎有賣國之嫌。魏齊大怒,命人將范雎抓來,幾乎拷打致死,情急中范雎只得裝死。魏齊命人將范雎棄于茅廁之中,讓賓客向其撒屎以戒后人。趁無人之季,范雎賄賂看守卒吏謊報魏齊說范雎早已死去。于是酒酣中的魏齊命人將范雎尸體扔到荒郊野外,范雎這才得以死里逃生,在好友鄭安平幫助下,化名張祿,藏于朋友家中。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國。秦國有個慣例:薦賢者與之同賞,舉不肖者與之同罪,因此秦國的有識之士都隨時留意訪求人才。鄭安平得知秦使來魏,覺得范雎的出頭之日到了,于是冒充賤役服侍王稽,深得王稽的歡心。公事完畢王稽悄悄地問鄭安平:魏國是否有賢人愿與我一起歸秦?鄭安平聞言喜出望外,忙答道:我知道有個張祿先生,頗知天下興亡之事。只是他有仇家在此,不敢白天拜訪您。于是相約當(dāng)晚相見。兩人就座,促膝暢談天下大勢,范雎指點江山,如在目前。王稽確認(rèn)范雎是個少有的賢才,便將范雎帶到了秦國。其時秦昭襄王在位已36年,國勢強盛,朝中人才濟(jì)濟(jì),且秦國政權(quán)基本由穰侯魏冉等幾大權(quán)臣及太后把持,所以初到秦國的范雎用盡心機也無晉見秦王之機。這樣一呆就是近兩年。公元前270年,穰侯魏冉舉兵越過韓、魏兩國而攻齊國,奪取剛、壽二地,極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封邑陶,這就給范雎謁見秦王提供了大好時機,于是范雎再次上書秦王,大膽地指出了枝繁干弱的危害,并強調(diào)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重要性。果然,秦王見信大喜,立謝召見范雎。
  范雎進(jìn)入秦宮后又使了個欲擒故縱之計,見秦王走來卻視而不見。遭宦官斥責(zé)見王為何不拜時故意大聲說道:秦國還有王嗎?我怎么只知道太后和穰侯?昭王聽出了范雎的弦外之音,于是將他引入密室,屏退左右,單獨傾談。范雎頗善虛實之道,在秦王再三懇求的情況下,范雎見其的確求教心切,態(tài)度誠懇,這才婉言作答:并非臣無禮。當(dāng)年姜太公只所以先垂釣于渭水之濱,就是因為自知與周文王并無交情,直至文王重用才敢知無不言,文、武二王重用呂尚終得天下!現(xiàn)在臣只是亡命之人,初與王交,而所說的卻是大王強國之道。但大王上怕太后,下有權(quán)臣,萬一臣為大王社稷著想?yún)s觸怒某人,若將臣處死有利于大王臣雖死無憾,可臣雖身死卻無益于大王,臣說了不等于白說?秦王聽罷推心置腹地答道:秦國僻遠(yuǎn),寡人愚下,能得到先生幫助乃寡人之幸。從今以后事無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只要對國家有利,先生盡管說!范雎知道已取得了秦王的信任,于是向秦王獻(xiàn)上了一計,此計不但為秦國兼并六國奠定了堅實的戰(zhàn)略基礎(chǔ),而且對后世也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遠(yuǎn)交近攻史籍是這樣記敘范雎的建議的:臣聞穰侯將越韓、魏而攻齊國,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大王不如遠(yuǎn)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王釋此而遠(yuǎn)攻,不亦謬乎!”就是說穰侯總是隔韓、魏而攻打齊國,這是不對的。如果出兵少根本打不了齊國,出重兵卻肯定于秦有害。如果大王能遠(yuǎn)交近攻,即便得到尺寸之地不也是大王的?現(xiàn)在大王總是舍近求遠(yuǎn),打下來土地還不都肥了別人?范雎不但提出了戰(zhàn)略目標(biāo),還就具體實施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要就近重創(chuàng)韓、魏二國,以解除心腹之患,壯大秦國勢力;其次北伐趙國,南討楚國,爭奪中間地帶,遏制各國的發(fā)展;待韓、魏、趙、楚等懼而來附后,以五國之力,威逼最遠(yuǎn)且是當(dāng)時最強的對手齊國,使其不敢與秦國正面競爭;最后,在軍事實力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的情況下,逐一消滅韓、魏諸國,直至滅齊統(tǒng)一天下。秦昭襄王聽罷大喜,立即拜范雎為客卿,參與軍國大政,主謀兵事。
  自范雎參與秦政后,在對外軍事行動中,秦王基本聽其建議,而秦國在軍事上也的確屢戰(zhàn)屢勝,范雎的地位日益鞏固。于是,范雎建議秦王推行強干弱枝政策,加強王權(quán)。他進(jìn)諫秦昭襄王:臣居山東時,聞秦有太后、穰侯,不聞有秦王。一般來說政出于已、掌握生殺大權(quán)才叫王。如今太后、穰侯、華陽君等權(quán)傾朝野,令安得從王出乎?長此以往,穰侯內(nèi)仗太后之勢,外竊大王之重,用兵則諸侯震恐,解甲則列國感恩,恐千歲萬歲后,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其實秦昭襄王早就對宗親貴戚的專權(quán)和勢力的膨脹忌恨在心,聽了范雎的建議,終于下定了決心罷免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命其回到封邑。后又驅(qū)逐其他三貴,安置太后于深宮,不許參與政事。拜范雎為丞相,封之于應(yīng)城,號為應(yīng)侯。至此,秦國才真正成為高度中央集權(quán)制的國家,為兼并六國后真正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大破秦軍于邯鄲城下,鄭安平率2萬士卒降趙。公元前255年,范雎的另一親信王稽,身為河?xùn)|太守卻與諸侯私通,事敗后被賜以棄市重刑。依照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范雎應(yīng)獲重罪,雖然秦王念其功大,并未治其罪,但范雎心中自是別樣滋味,不得不謀退身之計。洽在此時燕人蔡澤來到秦國,此人雖其貌不揚,而且身無分文,但才華橫溢,尤擅辯才,也是縱橫家人代表人物之一。通過與蔡澤論人事、談安危,范雎始知蔡澤之能,也由此想到了引退之策:奏請秦王,盛贊蔡澤之賢,薦其代己為相。經(jīng)考察,秦王覺得蔡澤的確是治國能人,于是同意范雎辭去相位,任命蔡澤為相。范雎歸隱后最終老死于封地應(yīng)城。
  在中國古老的歷史長河中,為君主立下汗馬功勞卻功成身死者比比皆是,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好象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似孫武、范蠡能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而范雎卻能做到這點。由此可見應(yīng)侯之智確非凡人可比!

脫穎而出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主帥趙括戰(zhàn)死,趙四十萬大軍被白起一夜坑殺,趙舉國震驚。正當(dāng)白起欲乘勝消滅趙國時,趙國也同樣采取反間計,使應(yīng)侯范雎進(jìn)諫秦王同意趙國請降。秦王聽從了范雎之計接受趙國之降,隨后命白起班師??蓵r間僅僅過了幾個月,因趙并未履行投降約定,秦軍再次命大將王陵率軍十萬大舉伐趙,趙軍則全線收縮,堅壁清野退守邯鄲。大軍久攻邯鄲不下,秦王欲令白起再次掛帥出征,但白起抗命不從,秦王大怒,賜白起自盡,令鄭安平帶兵五萬前往邯鄲助戰(zhàn)。此時趙都邯鄲岌岌可危,為了求援,平原君趙勝決定親赴楚國,說服楚王合從抗秦。于是有了毛遂自薦的故事?! ?SPAN lang=EN-US>
  平原君趙勝乃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因封于平原縣,故稱平原君。也是著名的戰(zhàn)國四君之一,家里食客頗多,有個殺妾謝客的故事說的就是平原君。一次有個跛子食客經(jīng)過樓下被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后,小妾可能覺得跛子走路的姿勢好笑,于是大笑起來。第二天跛子便到平原君面前請求殺了這個小妾。平原君認(rèn)為這個要求太過分而沒有理會,于是門客們認(rèn)為平原君重女色輕士人,沒幾天門客因此走了一半多。經(jīng)查問平原君大驚,便殺了這個小妾,親自登門向跛子道歉,于是門客們才陸陸續(xù)續(xù)的回來,平原君門下才有食客三千余人。這次平原君自薦到楚國游說楚王,便想在其門下食客中選得文武兼?zhèn)湔叨送???善皆龑⑷чT客逐個過了一遍,要么文者不能武,要么武者不能文,選來選去,符合平原君要求的只有十九人。
  平原君看著門下亂哄哄的一堆人,搖了搖頭說:枉我趙勝養(yǎng)士數(shù)十年,號稱門下能人三千,難道就再沒有一個能跟我使楚之人?聽到平原君如此嘆息,在下坐中有位食客站了起來說道:臣毛遂乃大梁人士,到您的門下已三年了。既然您選了半天也沒選到最后一位合適的人選,不如讓我去給您湊個數(shù)如何?平原君仔細(xì)地端詳了毛遂很長時間才說:先生說到我趙勝門下已三年多了,可我卻還不太熟悉先生。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上賢能的士人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穎立即就要顯現(xiàn)出來?,F(xiàn)在,先生在我趙勝門下這么長時間了,左右人等沒有一個人說過稱道先生的話,我自然也從未聽到過有誰贊許過先生,我想這是不是因為先生的確沒有什么過人的才能呢?這次出使楚國的事情很重要,隨我同去的人也必須是真正的能人才行,就算是湊不足二十人之?dāng)?shù)也不能胡亂找個人充數(shù)呀,我看先生還是留下吧!
  聽了平原君的話,毛遂很不高興,向前一步大聲說道:君之話差矣,雖然平時我的確不顯山露水,那是我不在囊中,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早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豈只露穎而已?如今我自請?zhí)幱谀抑校鸵欢〞摲f而出!盡管平原君仍然不相信毛遂之語,但看其勇氣可嘉,便不顧其他十九個人的嘲笑帶著毛遂一起出使楚國。
  平原君見到楚王后便說起合從抗秦的諸多好處。楚王聽罷搖了搖頭:今日之天下大勢,秦強而列國俱弱,各國都想自保,您所說的合從之策怕是不行呀。雖說合六國之力可能強于秦國很多,但秦兵一戰(zhàn)便拔上黨十七城,坑殺趙兵四十余萬,合韓、趙二國之力,都不能敵武安君白起之萬一,可見若秦國進(jìn)攻哪個國家都易如反掌呀。如今秦楚剛剛通好,您便想讓寡人合從救趙。果如此,秦必遷怒于楚,那我楚國豈不是替趙國扛災(zāi)嗎?堂上平原君可謂費盡口舌,可楚王還是因懼怕秦國而遲疑不決。
  毛遂在階下有些看不下去了,大步走到殿前向平原君說:“‘合從的利害關(guān)系,兩句話就能說明白,可您早上入朝說到現(xiàn)在都中午了,怎么還沒說動楚王?楚王大怒:你是什么人?平原君趕緊答道:大王息怒,這是臣的門客毛遂。楚王知是平原君門客,臉色稍緩和了一下:寡人正與你家主人談?wù)撥妵笫?,恐怕還輪不到先生發(fā)言吧?于是揮袖讓毛遂退下。毛遂并沒有被楚王嚇住,不但不退反而又走前幾步說道:“‘合從之計乃天下大事,天下人皆有權(quán)議之!大王之所以能呵叱臣下,無非仗著楚國人多勢眾,可現(xiàn)在十步之內(nèi),連大王的性命都捏于臣下之手,大王手下再兵強馬壯又有何用?再者說打狗還得看主人,我家主人都未發(fā)話,大王便不應(yīng)該如此呵叱小人吧?楚王想了想覺得毛遂言之有理,只好客氣地對毛遂說:先生有何見教呢?毛遂于是面對楚王侃侃而談:楚國方圓五千余里,從文、武開始稱王,一度雄霸天下,被各國尊為盟主??勺詮那貒绕鸷螅瑤锥却髷〕?,連大王先人楚懷王都被秦國囚禁致死!秦國武安君白起那小子,屢次率兵攻打楚國,先取鄢城再奪郢都,逼得大王數(shù)次遷都。這等奇恥大辱,就算三歲的小孩子都羞于啟齒,難道大王能不以為然?今日我家主人提出合從之議,表面上看好象是為了救趙而來,實際是在為楚國報仇雪恨,大王連這點都看不出來嗎?楚王聽罷立即起立向毛遂深施一禮:若不是先生教誨,寡人幾忘國恥!毛遂趕緊問楚王:大王之意已決?楚王點了點頭:我意已決!于是與平原君歃血為盟,訂立從約,隨即命春申君率八萬大軍救趙。
  平原君看了看同往的十九位所謂文武雙全的門客,感慨道:諸君初時都笑毛遂無用,現(xiàn)在看來,先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楚王發(fā)兵,毛遂非但不似諸君所言無用之人,在我看來先生之舌甚至強于百萬之師!我自以為閱人無數(shù),今天卻把毛遂先生看走了眼,從今以后我再也不敢對天下士人品頭論足了!毛遂從此成為了平原君的上客。
  咱們國家有個古老的傳統(tǒng),那就是謙虛。大家都認(rèn)為謙虛是一種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一個人只有謙虛,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連毛主席都說過虛心使人進(jìn)步,驕傲使人落后,象毛遂這種大言不慚者少之又少。我想千百年來毛遂的故事只所以仍能被人津津樂道,與中國人人人都想如此做卻人人都不敢如此說不無關(guān)系。其實人就應(yīng)該象毛遂那樣,認(rèn)為自己行盡管可以大聲說出來,我想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過度的謙虛豈不是虛偽?當(dāng)然,人們還是應(yīng)該正確判斷自己的能力,做什么事都應(yīng)該量力而行,否則如趙括般沒有一點自知之明,最終只能落得個害己又害人的下場。

竊符救趙
  公元前259年,秦國再出十萬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告急。平原君趙勝說服楚王出兵救趙,但魏國十萬大軍卻一直在魏趙邊境集結(jié)不前,這樣趙國邯鄲之圍仍無法解除,平原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派人到魏國向信陵君求助。
  信陵君名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后世列為戰(zhàn)國四君之首。傳說早年時期的信陵君,一次看見一只鳩被兇猛的鷂追殺,便把鳩藏匿起來,等鷂飛走后,他再放出鳩。誰知狡猾的鷂就躲在附近,見鳩又飛出來,立即抓住鳩吃掉了。信陵君看后非常自責(zé),覺得是由于自己的一時疏忽,才導(dǎo)致鳩的死亡。于是他下令四處捕捉鷂,共捕得100只鷂。面對百只鷂,信陵君說道:眾鷂聽仔細(xì)了,你們之中只有一鷂吃了鳩,無辜者請搖頭。眾鷂紛紛搖頭,只有其中一鷂低頭不敢正視信陵君。于是信陵君放了其它的鷂,只把兇手鷂殺掉以祭奠鳩的亡靈。人們聽說信陵君連一只鳩都不辜負(fù),這樣的人又怎么會辜負(fù)天下之士呢?于是四面八方的士人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食客多達(dá)三千余人。信陵君魏無忌之威名因此遠(yuǎn)播,各諸侯國無不忌憚而多年不敢進(jìn)兵侵犯魏國。
  因信陵君之姐是平原君的夫人,接到平原君的求救信后,信陵君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王出兵,但魏王始終不肯聽信陵君之言。信陵君無奈湊了一百多輛戰(zhàn)車,準(zhǔn)備帶著門客前往趙國和秦軍死拼。
  當(dāng)信陵君帶著車隊路過城門時遇見侯贏,便把自己準(zhǔn)備到趙國的情況告訴了侯贏??珊钰A只是向信陵君拱了拱手說:在下年邁不能相隨,其他再無下話,信陵君聽了覺得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侯贏何許人也,對信陵君只是冷淡一些便讓信陵君如此傷心?原來侯贏是魏國有名的一位隱士,年七十有余,因家貧,只做個大梁守門的小吏。信陵君聽說此人后,前往拜訪,并厚禮相贈,但侯嬴卻不肯接受。一次信陵君大筵賓客時空出上位,然后親自駕車到城門去接侯贏。侯贏此次并未謙讓,徑直上車隨信陵君回府。途中又提出想到街市拜訪屠夫朋友朱亥,信陵君當(dāng)即駕車來到街市。見到朋友后侯贏與其交談很長時間,隨從人等非常生氣,只有信陵君手執(zhí)馬韁在一邊耐心地等待,且面無急色。一直等到他們聊完,才載著侯贏回去赴宴。眾賓客正不知信陵君請的是哪路神仙,看到與侯贏同入時皆有不平之色,只有信陵君不以為然,恭恭敬敬地將侯贏讓至上座。被信陵君如此恭敬之人在得知自己將赴趙國送死時卻沒有一句安慰的話,你說信陵君心里能好受嗎?信陵君越想越氣,于是出城不久便獨自轉(zhuǎn)回,想向侯贏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何得罪之處。侯贏見信陵君回轉(zhuǎn)便笑了:我就知道您肯定會回來的。如果您剛走時我向您建議您可能不聽,其實您這樣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饑餓的老虎,一點作用都沒有。聽說您對魏王寵妃如姬有恩是嗎?。信陵君說是的,侯贏說道:果如君言,那如姬定然想報答您。如果您親自求如姬幫忙,讓如姬從魏王的臥室內(nèi)竊出兵符,我想如姬是應(yīng)該會幫您的。您拿到兵符后至?xí)x鄙軍中令其進(jìn)兵,豈不是強于您親自己上陣百倍?信陵君聽了恍然大悟,去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盜出兵符交給了信陵君。信陵君拿到了兵符準(zhǔn)備上路時,侯贏又讓信陵君把屠夫朱亥帶上,以便晉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權(quán)的情況下讓大力士朱亥擊殺他。待信陵君再次辭別侯贏時,侯贏向信陵君說道:臣年紀(jì)大了,真的不能隨您同往,但您如此厚待臣下,臣無以為報,現(xiàn)臣已無用處,請以死謝您禮遇之情!說罷撥劍自吻。侯贏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顯示了信陵君的大度,又因信陵君出征時不能隨行而身死相報,真義士也!
  信陵君持符到了晉鄙大營中,假傳魏王命令說由信陵君替代晉鄙為將。那晉鄙驗過兵符后覺得有些蹊蹺:魏王將如此重兵交予我,怎么會只拿一符而無只言片語便來換將?便推說過幾日整理軍冊后再交兵權(quán),實則想派人回大梁向魏王當(dāng)面請示。那朱亥見不管信陵君如何說晉鄙都不愿意立即交出兵權(quán),便從袖中抽出鐵錘趁其不備一錘將晉鄙的腦袋砸開了花,隨后大聲向其他官兵宣稱:信陵君奉魏王之命替換晉鄙,晉鄙抗命不遵便是反判。如今反賊已誅,再不聽信陵君之令者,晉鄙就是榜樣!眾將見主帥晉鄙都已伏誅,自然沒人再敢違抗信陵君,皆俯首聽令。于是信陵君下令軍中凡父子同在者父親可以回家;兄弟同在者兄長可以回家;家中只有一子者可以回家孝敬老人;身患疾病者可以告假回家養(yǎng)病。最后精選士兵八萬向趙都邯鄲進(jìn)發(fā)。秦國大軍正全力攻打邯鄲,以為魏、楚等一定因懼秦而不敢前來相救。不想魏、楚兩國大軍在信陵君、春申君分別率領(lǐng)下突然殺到面前;平原君趙勝見兩國大軍來助,也出城與秦軍決戰(zhàn),一舉將秦國大軍擊潰,解了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
  邯鄲大捷后,信陵君知道自己盜取魏王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魏王一定非常惱怒,于是讓將領(lǐng)們帶著魏軍返回了魏國,而自己與門客留在了趙國。趙孝成王感激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義舉,把湯沐邑封賞給信陵君,信陵君從此一直留在趙國達(dá)十年之久。后秦國攻打魏國,在魏王相請下,離家十年之久的信陵君再度回到魏國執(zhí)政。在信陵君的斡旋下再次組成五國聯(lián)軍,一舉將秦軍趕回函谷關(guān)內(nèi)。秦王深懼信陵君之威望,再次成功使用反間計使魏王罷了信陵君之職。四年后信陵君郁郁而終。六國中最后一位能合從抗秦的信陵君死后,便再也沒有誰能阻止秦國統(tǒng)一全國的腳步。
  信陵君也好,孟嘗君也罷,一個人也許真能使歷史前進(jìn)的車輪減速,但卻絕不可能逆轉(zhuǎn)歷史前進(jìn)的方向!

 

奇貨可居
  上古時期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要么叫皇,要么稱帝,而有文字記載的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都稱王,到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自己做了最高統(tǒng)治者,前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似乎都表示不了自己的尊貴,于是嬴政便將遠(yuǎn)古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合二為一,自稱皇帝。因其是秦國第一位皇帝,故稱始皇帝??删褪沁@樣一位華夏第一皇帝,傳說卻沒有皇家血統(tǒng),是一個真正的雜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話得從嬴政的太爺爺秦昭襄王說起。秦昭襄王20歲即位,在位56年,終年76歲,這在古代君王之中無論是在位時間還是在世時間均是較長的。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中的確讓秦國成為強國,但因其在位時間太長,太子還沒等到即位就死了。于是秦昭襄王立自己的二兒子安國君為太子。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相會于澠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藺相如勇挫秦王的那次澠池會,通過這次談判,秦趙達(dá)成和平協(xié)議。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秦昭襄王派王孫異人質(zhì)于趙國。這個異人就是后來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
  一般來說,能在日后成為君王的人是不會被做為人質(zhì)送到國外的,因為戰(zhàn)國時期兩國的所謂和平協(xié)議不過就是緩兵之計,一旦兩國重新開戰(zhàn),人質(zhì)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選人質(zhì)時都不會選非常重要的人,這個異人也不例外。雖然異人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安國君有子20余人,異人只不過是安國君并不寵愛的妃子夏姬所生,所以常理說異人根本就沒有成為國君的可能,這樣才被秦王做為人質(zhì)送到趙國。事實上后來秦趙兩國一直交戰(zhàn),因白起大敗趙軍于長平,并一夜坑殺了趙兵40萬,趙王也的確動了殺異人解氣的念頭,只是為了向秦講和才沒有殺掉他,不過異人在趙國的處境可想而知。
  就在異人以為自己只能就這樣客死異鄉(xiāng)時,一個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異人的命運,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人的出現(xiàn)甚至改變了戰(zhàn)國后期多國的命運!這個人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是衛(wèi)國濮陽人,因經(jīng)商積累了千金家財,公元前258年,呂不韋到邯鄲經(jīng)商,見到了入質(zhì)于趙的秦國王孫異人。也許是這異人真有天子風(fēng)骨,呂不韋見到異人后便突發(fā)奇想?;丶液髥査母赣H: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又問:販賣珠玉,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這是不可以計數(shù)的!通過與父親的對話,更堅定了呂不韋做個天下最大買賣的決心,那就是囤積異人這個奇貨,以獲取無法估量的利益,異人這奇貨可居!
  下定決心后,呂不韋立即去拜見異人。雖然異人身處異國他鄉(xiāng),但自己畢竟是皇親國戚,所以開始根本沒瞧得起呂不韋。但當(dāng)呂不韋說出想幫助他謀得秦國君王之位時,態(tài)度立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拜倒在呂不違面前發(fā)誓:如果得我真得到了秦國,一定與你共享!
  得到異人的首肯后,呂不韋開始了他真正地運作。要想讓異人成為秦王,首先得成為太子的嫡嗣,而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如何能成為太子的嫡嗣呢?其實對這點呂不韋早就心中有數(shù)。原來安國君最寵愛的妃子是華陽夫人,可天不作美,這華陽夫人偏偏無子,這就給了異人一個天大的機會,呂不韋于是攜帶重金親自到秦國游說華陽夫人。
  呂不韋先以異人名義給華陽夫人送了大禮,說異人在趙國非常相信華陽夫人,甚至每天都為華陽夫人祈禱平安,給華陽夫人一個心理上的安慰。然后再找到華陽夫人的弟弟及妹妹,向他們游說如果安國君繼位后立了太子,就算安國君不冷落華陽夫人,因太子不是華陽夫人所出,華陽夫人之勢必失,如此,華陽夫人的家族也會失勢的。如果不趁現(xiàn)在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而早想辦法,一旦安國君決定立嗣,再想挽回局勢就不可能了。當(dāng)華陽夫人一家感了危機時,呂不韋適時為其開出一劑良藥:趁著現(xiàn)在華陽夫人受寵,趕快收養(yǎng)一個安國君其他的兒子,然后把他立為嫡嗣,這樣待安國君之子繼位后華陽夫人就是太后,誰還敢不尊敬太后的家族呢?當(dāng)華陽夫人聽從了呂不韋的計策,想找個養(yǎng)子時,呂不韋又適時推出了異人:異人身在他鄉(xiāng)多年,一直非常想念華陽夫人,其孝心可嘉;異人之母并不是安國君寵妃,不會與華陽夫人爭位;若立異人為嗣,應(yīng)該說異人無國而有國,異人敢不感恩?而王后無子而有子豈不兩全?華陽夫人在家人的勸說下決定力推異人。因華陽夫人此時正得寵,而且安國君也是很老的太子了,只要華陽夫人的要求,安國君無不答應(yīng),立即決定立異人為嫡。史書記載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嫡嗣,就是說華陽夫人怕安生國君反悔,兩人特意刻了一個符,約定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讓異人得國的第一步實現(xiàn)了。
  立異人為安國君之嫡子后,看似異人之得國應(yīng)該是早晚的事情了。可這呂不韋又有了更宏大的規(guī)劃:異人一旦成為秦王,自己不過只能分得秦國一杯羹,現(xiàn)在異人無妻,若將自己已懷孕的小妾趙姬送給異人,萬一將來趙姬生男,能成為秦王,那整個秦國豈不都是我呂家天下?想到此呂不韋真是興奮異常,立即與趙姬溝通起來:就算你跟我一輩子也不過是個商人婦,王孫異人將來可是有做秦王的可能,如果你能得到他寵幸,必立你為王后。若天幸你腹中為男,則有可能成為秦王,如此你我豈不是秦王之父母!那時富貴何人能比?夫唱婦隨,這趙姬自是無話可說。而異人看到****的趙姬后立即相中,并萬分感謝呂不韋贈女之恩。得到了趙姬,異人如魚得水,月余趙姬便言已有身孕,異人哪知趙姬已懷孕三月之久!也是嬴政天生帝王命,這趙姬十月懷胎腹中竟無動靜,直到懷滿一年,趙姬才產(chǎn)下一子,取名政,這就是日后兼并六國的始皇帝嬴政。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國君順利登基,公元前250年,正式改元為孝文王元年。不幸三天后也壽終正寢,太子異人正式繼位,史稱莊襄王。異人繼位后并未食言,立即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侯,封地河南洛陽,食邑十萬戶。呂不韋終于因囤積異人這個奇貨而賺得缽滿盆足!
  三年后莊襄王也死了,年幼的太子政繼位為秦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呂不韋之勢達(dá)到極致。這呂不韋雖以異人為奇貨換得大半天下,但終因貪心不足,不但與太后趙姬舊情復(fù)發(fā)而使嬴政臉上無光,還與嫪毐叛亂有牽連,最終因不知思退而落得飲鴆而死的下場,
  看來功成身退是每個人臣的必修之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