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四診五辨要訣

 往事如煙吉 2012-07-31

                              四診五辨要訣
                          
                              上篇   四診
四診總括

醫(yī)經(jīng)內(nèi)難有明見,    望聞問切四診參。        察外揣內(nèi)細診探,    了解病癥與根源。
第一節(jié)    望診
一 望神
1 神的概念
神是意識和精神,    乃由精生共形存。      生命活動神主宰,    五臟安和自有神。
2得神
得神神旺精氣充,    正氣未傷病淺輕。      形色如常語清楚,    目光明亮內(nèi)含精。
反應(yīng)靈敏情自若,    呼吸調(diào)勻肌肉豐。     
3 失神
失神神衰精虛空,    正氣大傷病危傾。      神志昏迷語無倫,    循衣摸床與撮空。
面色晦暗情淡漠,    瞳呆睛迷目不明。      吸微喘促肉消脫,    反應(yīng)遲鈍動失靈。
4 假神
病癥危篤失神明,    突然轉(zhuǎn)佳不含情。      語聲低微忽高亮,    目光昏滯忽轉(zhuǎn)明。
面色晦暗忽如妝,    本無食欲忽有增。      陰精衰竭陽外脫,    回光返照殘燈明。
二  望色
1常色與病色
紅黃隱隱色之常,    明潤含蓄有榮光。      五臟安和機體壯,     氣血旺盛精內(nèi)藏。
并色病時異于常,    善惡順逆辨周詳。      五色光明潤澤善,    胃氣能榮預(yù)后良。
晦暗枯槁為惡色,    臟腑敗壞胃氣傷。
2 五色主病
青乃氣滯脈瘀阻,    多主驚風(fēng)瘀痛寒。      赤色只緣火熱盛。    熱證虛實微甚間。
黃乃本色不主病,    黃而異常方為篇。      病之黃色虛與濕,    兩目身黃是黃疸。
白色氣血不榮外,    奪氣脫血或虛寒。      黑為陰寒水盛色,    寒水瘀痛腎病纏。
三  望形體
粗大充實強壯象,    瘦小干枯衰弱證。      形胖能食脾胃壯,    胖而食少水濕停。
形瘦食多中焦熱,    瘦而食少脾胃傾。      瘦人多火陰虛熱,    肥人多濕痰飲生
咳喘肺脹胸圓桶,    肺腎陰虛胸扁平。      面浮肢腫為水腫,    腹大臍突膨脹名。
大肉瘦削病危篤,    畸形稟賦不足成。
四  望姿態(tài)
動強仰伸表實熱,    靜弱俯屈里虛寒。      坐而喜伏氣虛短,    坐而不臥喘咳痰。
痹癥伸屈不利痛,    痿癥痿軟無力前。      口眼蝸斜中風(fēng)痰,    撮理循摸病危難。
動搖攣抽因風(fēng)產(chǎn),    手護之處多痛酸。      熱證衣被常欲掀,    衣重被覆是陰寒。
五  望排泄物
排物形色質(zhì)地變,    臟腑氣血最相關(guān)。      大凡寒濕白清稀,    熱盛津傷黃稠粘。                  六  望小兒指紋
氣血未充脈難平,    次指三關(guān)風(fēng)氣命。      脈絡(luò)紅黃隱于風(fēng),    形色變異疾病生。
紋現(xiàn)浮沉分表里,    辨別紅紫寒熱明。      尋求淡滯虛實定,要在三關(guān)察重輕。
七  望舌
1舌診要義
舌為人體一面鏡,    心之苗竅脾外征。      臟腑虛實驗舌質(zhì),   病邪深淺舌苔衡。
2 正常舌象
舌體柔軟運動靈,    大小勻稱色淡紅。      舌苔薄白顆粒勻,    干濕適中有根莛。
3 望舌質(zhì)   
(1) 望舌神                                                                                      榮潤光彩為有神,    津液充足氣血勻。      枯晦無華是無神。    正氣虛衰病危瀕。
(2) 望舌色
A 淡白舌
淡白舌色淺淡紅,    陽虛血少舌失營。      多主虛證寒濕證,    或為氣血雙虧窮
B 紅舌。  
紅舌之色深淡紅,    熱盛氣血則沸涌。      紅芒后苔主實熱,    紅鏡少苔虛熱明。
C絳舌
絳較紅色更深紅,    外感內(nèi)傷血瘀停。      內(nèi)傷雜病虛火旺,    外感熱病灼陰營。
D 青紫舌 
青舌淡紫全無紅,    深絳而暗紫色名。      青主陰寒瘀血證,    紫為熱盛氣血壅。                  (3) 望舌形
舌老實熱嫩虛寒,    齒印脾虛水濕泛。      胖大濕熱與腫毒,    瘦小血虛陰液干。
裂紋多屬陰不足,    芒刺陽亢火熱燔。      鏡面舌絳液枯致,    淡白失養(yǎng)虛不堪。
(4) 望舌態(tài)
痿軟雙虧筋失養(yǎng),    強硬熱盛或中風(fēng)。      震顫熱極肝風(fēng)動,    久病氣血虛弱呈。
歪斜多屬中風(fēng)證,    吐弄熱在心脾經(jīng)。      舌縱正虛風(fēng)痰擾,    舌卷熱極或寒凝。
4 望舌苔
(1) 苔質(zhì)主病
胃蒸脾濕上泛生,    厚苔病重薄苔輕。      燥則津傷潤津盛,    膩為痰飲滑水停。
(2) 苔色主病
苔白多表寒濕侵,    外感風(fēng)寒白而潤。      濕熱新感白尖紅,    瘟疫毒起白積粉。
黃主里熱或痰濕,    灰黑熱極與寒甚。      同干燥見多陽熱,    同滑潤見多寒陰。
第二節(jié)    聞診
一  聽聲音
實熱聲高粗長重,    虛寒低微細弱輕。      新啞寒閉久陰虧,    鼾睡撒遺是中風(fēng)。
寂然驚呼骨間病,    黯然不徹病心胸。      呻吟不止多痛楚,    驚呼尖叫多驚風(fēng)。
小兒夜啼多驚恐,    心肝脾熱或寒痛。      煩躁多言屬實熱,    沉默少語虛寒征。
語言錯亂神明亂,    語言蹇澀風(fēng)痰蒙。      譫語神昏語無倫,    重復(fù)斷續(xù)是鄭聲。
自言自語叫獨語,    狂言痰火擾神明。      張口抬肩不臥喘,    哮則喉中水雞鳴。
少氣氣少不足息,    短氣氣短難續(xù)通。      上氣咳嗽氣急促,    太息長吁短嘆生。
有聲為咳有痰嗽,    聲痰俱有咳嗽名。      胃逆聲物分嘔吐,    呃噫噴嚏聞辨明。
二  聞氣味
熱化穢臭寒化腥,    酸臭傷食腐臭癰。      痰血腥臭肺癰證,    汗味臭穢瘟疫蒸。
小便臊臭濕熱注,    矢氣奇臭宿食停。      血腥失血氨水腫,    消渴重癥如爛蘋。
第三節(jié)    問診
問詢病情細察偵,    紀(jì)要耐心又熱情      問診著重問現(xiàn)證,    主要痛苦與時更。
寒熱表里傷感別,    汗出有無自盜生。     能食不食渴不渴,    二便多少通不通。
口中味道正不正,    睡眠安寧不安寧。      頭身耳目有無病,    胸脅脘腹脹楚痛。
婦人經(jīng)帶和孕產(chǎn),    小兒諸疾問隨行。      個人生活與嗜好,    有關(guān)史料要問明。
一  問寒熱
惡寒自覺寒冷感,    覆被近火不解寒。      熱是病人體溫高,    或身局部有熱感。
惡寒發(fā)熱新外感,    寒重?zé)彷p是表寒。      寒輕熱重表熱證,    外風(fēng)熱輕惡風(fēng)汗。
但寒不熱指畏寒,    久病畏寒里虛寒。      新病畏寒劇冷痛,    寒邪傷陽失溫暖。
但熱不寒里熱證,    病不在表不惡寒。      持續(xù)高熱為壯熱,    正盛邪實里熱燔。
濕熱定時如潮涌,    陽明腑實濕熱纏。      長期低熱多陰虛,    或為氣虛陽不宣。
寒熱往來交替作,    正邪抗?fàn)幈砝镩g。
二  問汗
陽蒸津液汗之常,    表里局部問周詳。      表虛自汗風(fēng)邪中,    表實無汗寒邪傷。
里證自汗陽虛損,    盜汗陰虛在夢鄉(xiāng)。      大汗實熱里熱蒸,    冷汗淋漓是亡陽。
頭面汗多熱蒸上,    陰陽離決四肢涼。      手足心汗脾胃弱,    經(jīng)絡(luò)閉阻半身決。 
三  問頭身耳目
頭會諸陽腦髓充,    實痛急劇虛慢輕。      后痛太陽巔頂厥,    側(cè)屬少陽額陽明。
熱脹寒緊風(fēng)濕重,    虛證綿隱痰昏蒙。      頭暈昏沉痰濕盛,    耳鳴面赤肝陽攻。
心悸面白氣血虧,    腰膝酸軟腎虛空。      濕邪侵擾頭身重,    風(fēng)寒濕痹肢體痛。
耳鳴暴大拒按實,    虛證慢小按之輕。      虛聾腎虧精氣衰,    實聾肝膽邪火蒙。
目痛嘔惡青風(fēng)障,    目眩痰濕肝陽升。      雀目夜盲肝虛病,    目昏氣血不上榮。       
四  問胸脅脘腹
胸脅脘腹首問痛,    心痛徹背唇甲青。      胸痛憋悶痛引臂,    陰虛潮熱咳嗽紅。
壯熱鼻煽肺熱喘,    熱吐痰血肺癰膿。      脅痛目赤肝火盛,    身目黃染濕熱壅。
胃脘冷痛寒邪犯,    熱痛口臭便秘成。      灼熱嘈雜胃陰虛,    陽虛隱痛嘔吐清。
寒滯肝脈少腹冷,    小便不利分閉癃。      虛寒便溏痛隱隱,    繞臍包快多有蟲。
大凡血瘀痛固定,    氣滯脹痛走竄攻。      傷食噯腐嘔惡吐,    蟲痛陣陣不痛平。
熱痛惡熱寒喜暖,    實痛拒按虛喜歡。     
五  問飲食口味
口不渴飲津未損,    口渴多飲熱傷津。      陰虛濕熱不多飲,    瘀漱痰吐津不貧。
消谷善饑胃火盛,    饑不欲食虧胃陰。      納呆濕困脾胃虛,    厭油身黃濕熱薰。
厭食噯腐傷食滯,    婦人經(jīng)停多有娠。      口甜粘膩濕熱蘊,    口淡胃虛或濕侵。
咸是腎寒苦膽熱,    酸肝胃熱宿食存。
六  問睡眠
心腎不交入睡難,    膽郁痰擾易驚眩。      心脾兩虛易醒悸,    胃不和則臥不安。
心腎陽衰但欲寐。    形瘦納呆脾虛然。      昏睡譫語熱入營,    昏沉困倦脾濕痰。
七  問二便
便秘實熱津液窮,    冷秘喜熱面白青。      老年產(chǎn)后氣津損,    陰虛血少失潤通。
泄瀉完谷傷脾胃,    痛泄脾土被肝乘。      滑泄失禁五更瀉,    脾腎陽虛失煦蒸。
濕熱肛灼氣陷墜,    里急后重痢血膿。      多尿消甜寒清長,    熱證傷津尿少紅。
腎氣不固頻失禁,    淋證頻數(shù)尿急痛。      氣化不利濕熱蘊,    點滴有無分閉癃。
八  問婦女
月經(jīng)先期一周行,    稀稠紅淡虛實評。      后期淡紅屬血虛,    紫暗有塊是寒凝。
痛經(jīng)寒凝少腹痛,    實痛憋脹虛隱痛。      經(jīng)閉血瘀虛勞氣,    須別妊乳絕暗經(jīng)。
淋漓不斷為經(jīng)漏,    忽然大下經(jīng)崩名。      深紅有塊多屬熱,    淡紅無塊血失統(tǒng)。
帶下赤白肝郁火,    熱黃臭穢寒白腥。      已婚厭食問經(jīng)孕,    妊后腹痛問漏紅。
產(chǎn)后惡露凈未凈,    乳汁多少便秘通。
九  問小兒
小兒啞科問診難,    當(dāng)問父母保育員。      出生前后詳詢問,    先天發(fā)育全不全。
預(yù)防接種計劃免,    疫病追問傳染源。      神志不全發(fā)育欠,    容易驚嚇熱痙攣。
寒暖不周熱咳喘,    饑飽失常吐瀉疳。
第四節(jié) 切診
一  正常體位
脈有胃氣與神根,    恰在中取不浮沉。      不快不慢四五至,    從容和緩節(jié)律勻。
二  二十八脈分類
長短滑澀弦緊細,    虛實遲緩數(shù)疾動。      沉伏牢弱促結(jié)代,    浮芤濡革散微洪。
三  二十八脈的脈象、脈理和主病。
1  浮脈: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余。
浮水漂木在表層,   按之不足舉之盈。     淫傷皮毛陽內(nèi)壅,    正氣奮起抗敵戎。
浮為陽脈主表證,   若是秋肺浮為平。     有力表實發(fā)散解,    無力表虛調(diào)衛(wèi)營。                    亦有陰虧陽外越,   精血耗傷虛勞成。                                                              2  沉脈:輕取不應(yīng),重按始得。
沉脈行于筋骨間,    重按始得輕不顯。       陽氣衰微氣虛陷,    鼓搏不及升脈難。
沉為陰脈主里癥,    冬腎見之不為偏。       無力里虛氣郁抑,    有力里實邪氣戀。                 虛人表證亦有沉,    更見平人脈沉潛。          
3  數(shù)脈:一息脈來五至以上,相當(dāng)于每分鐘90次以上。
數(shù)脈一息倍至三,    都是熱邪來相干。      氣血沸騰脈行速,    亦有陰盛格陽還。
有力陽亢為實熱,    數(shù)而無力陰虛緣。      數(shù)為陽脈主熱火,    久寒見數(shù)假象瞞。
4  遲脈  脈來緩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60次以下。
一息三至脈名遲,     陽氣衰微陰盛余。      寒凝氣滯失健運,    亦有熱結(jié)脈受抑。
有力寒積痼冷痛,     遲而無力是寒虛。      遲為陰脈屬寒水,    熱病見遲仔細思。
5  虛脈: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舉之無力按之松,    遲大無邊似乎空。      虛乃氣虛脈失盈,    更緣血少脈虧盈。
衛(wèi)氣虛弱多自汗,    營血不足常怔仲。      脾胃氣虛運化慢,    亦有傷暑勞損成。
六  實脈:三部脈舉按都有力。
實脈應(yīng)指粗大長,    三候搏動有力強。      實乃邪盛火熱亢,    壯熱煩躁譫語狂。
大便不通氣滯痛,    亦有瘡癰和食傷。        
7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yīng)指圓滑。。     
滑脈如同珠走盤,    往來流利應(yīng)指圓。      氣血旺盛血流健,若非有孕即痰涎。
概主宿食實熱癥,    滑數(shù)痰火浮風(fēng)痰。
8  澀脈: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
往來艱澀遲細短,    恰與滑脈正相反。      精血耗傷脈失濡,    氣失鼓搏脈行難。
氣滯血瘀痰濕阻,    澀而有力亦當(dāng)辨。                                                             9  長脈:首尾端直,超過本部。
長脈迢迢柔和勻,    長而弦硬病方臨。      陽亢濕熱痰濕阻,    癲癇狂躁語無倫。
長而軟散多不足,    肝郁勞傷脾胃貧。
10  短脈:首尾俱短,不能滿部。
首尾俱短失充盈,    氣虛不足導(dǎo)血行。      有力氣滯郁結(jié)癥,    或由痰食積聚成。
11  洪脈:洪脈極大,狀若波濤洶涌,來盛去衰。
應(yīng)指粗大有力洪,    來盛去衰波濤形。      熱迫血涌脈道寬,    陽氣亢盛內(nèi)熱充。
宏大有力陽熱證,    無力虛熱陰液窮。
12  細脈: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
細小如線應(yīng)指顯,    血不充實欠滿圓。      復(fù)緣氣虛鼓不及,    多為諸虛勞損纏。
濕邪過重脈道壓,    胸悶腰痛倦怠添。
13  濡脈:浮而細軟。
濡脈浮細軟無力,    概主諸虛又主濕。      久病陰竭陽外越,    脈道松弛彈性低。
新病多系濕邪盛,    氣血不暢脈受抑。
14  弱脈:極軟而沉細。
弱脈沉細軟如棉,    氣血不足脈行難。      陰虧陽衰精血弱,    中氣虛衰脾胃寒
15  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
弦如弓弦端直長,    緊張有力挺然強。      經(jīng)脈拘急氣血斂,    陰陽失調(diào)氣不暢。
肝病風(fēng)陽郁結(jié)氣,    亦主痛痰瘧疾狂。
16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怠緩。
緩脈一息四至勻,    恰在中取不浮沉。      脾胃本脈不主病,    病中逢緩喜慶臨。
緩而帶浮風(fēng)傷衛(wèi),    緩而帶沉寒濕侵。      脾胃虛寒遲細緩,    緩弱過盛脾家貧。
17  微脈: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
微極細軟有無著,    至數(shù)不清將欲絕。      陽虛氣少諸不足,    脈運無力故微搏。
傷精失血劇吐瀉,    大汗亡陽眩暈絕。
18  緊脈:脈來繃急,狀如牽繩轉(zhuǎn)索。
緊來繃緊如牽繩,    來去有力轉(zhuǎn)分明。      多為陰寒搏結(jié)癥,    陽不暢達正邪爭。
緊脈寒癥與疼痛,    外感內(nèi)傷宿食停。      血管硬化少彈性,    經(jīng)脈攣拘動肝風(fēng)。
19  散脈:浮散無根,至數(shù)不齊。
散脈浮散而不聚,    按之則無漫無蒂。      恰似楊花散飛起,    來去不定至難齊。
散主氣血耗散去,    臟氣衰微陰陽離。
20  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浮大中空如按蔥,    芤主失血傷陰精。      血去脈空氣不歸,    陽失依附外散成。
21  革脈: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革脈浮硬如鼓皮,    外強中空脈弦急。      氣無所戀浮于外,    重于芤脈屬久虛。
多為半產(chǎn)崩漏正,    亡血失精病萎靡。
22  牢脈:沉按實大弦長。
牢脈深牢堅固義,    實大而長略弦急。      病邪深伏內(nèi)結(jié)聚,    拘急劇痛疝喘逆。
病氣牢固難治愈,    實證脈牢病可醫(yī)。
23  伏脈: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伏脈推筋著骨按,    甚則深伏尋不見。      邪閉氣郁脈伏潛,    無力陽衰鼓脈難。
急劇吐瀉或寒疝,    驚駭暴痛厥熱寒。
24  動脈: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shù)有力。
動脈厥搖顯于關(guān),    滑數(shù)有力如豆團。      動乃氣機升降逆,    陰陽乖違氣血亂。
概主妊娠驚恐痛,    亦主脫血發(fā)熱汗。      短為陰脈不滑數(shù),    莫將動短混一談。
25  疾脈: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疾脈一息七八還,    陽熱過盛陰欲完。      元氣衰微將離散,    癆疾陰竭虛火炎。
足月妊娠將臨產(chǎn),    離乎經(jīng)常異于前。
26  促脈:脈來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促脈急數(shù)時一止,    陽盛實熱與腫痛。      或為氣血痰食阻,    無力臟衰喘悸生。
27  結(jié)脈: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結(jié)脈緩慢時一止,    陰盛陽衰失溫通。      虛勞精氣漸衰損,     氣血痰食積聚壅。
28  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shù),良久方來。
代脈中止禪代上,    良久復(fù)動止有常。      臟氣衰微驚恐痛,    亦有胎妊跌撲傷。
四  兼脈主病
脈應(yīng)指下少單一,    病癥錯雜多相兼。      浮緩中風(fēng)或風(fēng)濕,    浮數(shù)風(fēng)熱緊風(fēng)寒。
浮虛傷暑或勞損,    浮澀傷血滑風(fēng)痰。      沉緩水濕緊冷痛,    沉數(shù)里熱遲里寒。
沉弦肝郁內(nèi)停飲,    沉澀血郁滑食痰。      遲細陽衰寒濕癥,    遲滑痰食緩濕寒。
洪數(shù)陽盛多實熱,    細數(shù)陰虛內(nèi)熱煎。      弦數(shù)肝膽濕熱證,    滑數(shù)內(nèi)熱食積痰。
五  婦人脈診
婦脈右大關(guān)后盛,    常較男子弱柔沉。      經(jīng)期滑利正常脈,    氣血旺盛無病身。
洪大有力沖任盛,    細數(shù)血虧熱傷陰。      崩中虛弦久漏細,    暴崩不止虛芤尋。
帶黃弦數(shù)濕熱注,    白帶緩滑脾濕存。      清冷而稀沉遲微,    腎陽虛衰不化津。
少陰動甚為有子,    或滑兩尺六脈勻。      男左女右僅參考,    離經(jīng)轉(zhuǎn)急將臨盆。     
                              
                               中篇    五辨
                          
                                 五辨總括

八綱辨證總綱領(lǐng),    百病有因個不同        臟腑辨證是核心,    氣血津液辯分明。,    。
外感熱病層次辨,    判斷疾病癥候型。
                              第一節(jié)  八綱辨證
一  表里
1   表證
表證邪犯肌表證,    鼻塞流涕頭身痛。      發(fā)熱惡寒有無汗,    咳嗽苔白脈浮升。
2   里正
里證表傳或內(nèi)生,    病位深在于內(nèi)中。      臟腑氣血病屬里,    凡非表證皆包容。
二  寒熱
11  寒證
寒證感受寒邪證,    陽虛陰盛寒內(nèi)生。      惡寒喜暖四肢冷,    面色蒼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熱飲,    舌苔白膩遲緊繃。
22  熱證
熱證感受熱邪正,    或為陽盛陰虛成。      煩躁口渴喜冷飲,    發(fā)熱喜涼面目紅。
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    舌紅苔黃脈數(shù)洪。     
三  虛實
11  虛證
虛證正氣虛不足,    機體抗病能力低。      形瘦神靡乏力氣,    氣短懶言眩暈悸。
汗出欲臥便溏利,    舌質(zhì)淡嫩脈虛細。
22  實證
實證邪氣有余盛,    正氣未衰能抗?fàn)帯?nbsp;     呼吸氣粗語長重,     胸腹脹滿拒按痛。
熱煩便秘尿赤澀,    舌老苔厚脈實雄。   
四   陰陽
1    陰證
陰證閉目羞見明,    神靜懶言氣微輕。      喜熱惡寒四肢冷,    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虛寒盛虛寒癥。
2    陽證
陽證開目欲見明,    神煩多言氣粗宏。      壯熱惡熱渴飲冷,    便秘尿赤面目紅。
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陽氣亢盛實熱證。
3    陰虛證
陰虛形瘦眩失眠,    口燥咽干五心煩。      顴紅唇赤潮熱汗,    脈搏細數(shù)舌絳干。
4    陽虛證
陽虛神疲乏力氣,    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踡臥睡,    面白舌淡脈遲虛。
 5    亡陰 
亡陰陰液衰竭征,    汗多粘濕手足溫。      渴喜冷飲氣粗急,    舌紅絳干脈細頻。
6     亡陽
亡陽陽氣已衰竭,    汗多涼清肢冷厥。      口但不可氣微弱,    舌質(zhì)淡潤脈微絕。                                              
                               第二節(jié)    病因辯證
                            
                                 一    六淫病的辯證

1      傷風(fēng)病癥                                                                                   傷風(fēng)發(fā)熱汗惡風(fēng),    喉癢咳嗽頭暈痛。      舌苔薄白脈浮緩,    風(fēng)疹時發(fā)時隱蹤。
或皮瘙癢無定處,    或為游走關(guān)節(jié)痛。
2     寒邪病癥
表寒發(fā)熱惡寒風(fēng),    無汗頭痛骨節(jié)痛。      舌苔薄白脈浮緊,    直中吐瀉腹冷痛。
3    暑邪病癥
a    暑溫
暑溫高熱煩渴汗。    頭痛氣粗短赤便。      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或為短氣神疲倦。
或為抽搐牙關(guān)緊,    角弓反張神昏譫。
b    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    突然發(fā)生頭暈痛。      胸悶惡心時嘔吐,    口干渴飲體倦松。
甚則昏撲不省人,    發(fā)熱煩渴大汗生。      或身無汗肢厥冷,    或兼抽搐反張弓。
4    濕邪病癥
是侵頭重肢體倦,    二便不爽口中淡。      胸悶納少腹脹滿,    關(guān)節(jié)疼痛重著酸。
舌苔白膩脈濡緩,    或為浮腫女帶纏。
5    燥邪病癥
a    涼燥
涼燥惡寒熱無汗,    頭痛不渴口鼻干。      舌苔薄白脈浮弦,    鼻塞咳嗽少有痰。
b    溫燥
溫燥發(fā)熱微惡寒,    鼻咽干燥口渴煩。      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    干咳稠粘帶血痰。
6    火邪病癥
火證壯熱惡熱煩,    口渴尿赤大便干。      舌紅苔黃脈實數(shù),    吐忸便血昏發(fā)斑。
       
二    七情病的辯證
1     喜傷證
喜則氣緩傷心氣,    神不守舍人自迷。      精神恍惚舉止亂,    語無倫次脈虛細。
2     怒傷證
盛怒傷肝氣上逆,    頭暈?zāi)垦C婺砍唷?nbsp;     甚則暈厥或嘔血,    怒后情志多抑郁。
胸脅脹滿脈弦硬,    急躁易怒善太息。
3     憂傷證
憂愁過度傷肺脾,    情志沉郁乏力氣。      納少便溏脈虛緩,    少氣咳嗽痰清稀。
4     思傷證
思則氣結(jié)傷心脾,    食少便溏乏力氣。      失眠健忘心驚悸,    形體消瘦脈沉細。
5     悲傷證
悲則氣消心肺虛,    意志消沉長哭泣。      面色慘淡脈細弱,    少氣懶言汗?jié)褚隆?BR>6     恐傷證
恐則氣下傷心腎,    術(shù)惕不安常獨居。      如人將捕惶恐懼,    二便失禁脈沉抑。
7     驚傷證
驚則氣亂心驚悸,    驚慌失措睛不移。      舉止失常脈動亂。    口不能呼神志迷。

                       第三節(jié)        臟腑辨證
一    心與小腸
1    心陰虛證
心陰虛證心悸煩,    少寐多夢潮熱汗。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尿赤便秘口咽干。
2     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心悸仲,    失眠健忘眩暈朦。      舌質(zhì)淡白脈細若,    唇面淡白無華容。
3     心氣虛證
心氣虛證心悸動,    體倦乏力自汗生。      神疲氣短勞累重,    舌質(zhì)淡嫩脈細松。
4     心陽虛證
心陽虛證心悸空,    形寒肢冷自汗生。      胸悶氣短勞累重,    舌淡脈微結(jié)代停。
5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心悸煩,    口舌生瘡夜難眠。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唇紅面赤口渴干。
6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心悸痛,    痛劇肢冷唇甲青。      舌質(zhì)暗紅有瘀點,    脈搏細澀結(jié)代停。
7     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失清靈,    神情癡呆意朦朧。      脈滑舌淡苔白膩,    嘔痰喉中有響鳴。
8     痰火擾心
痰火擾心神錯更,    哭笑無常不識翁。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狂躁妄動面赤紅。
9     小腸實熱
小腸實熱心熱煩,    面紅唇赤口渴干。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小便短赤淋澀艱。
10    小腸氣痛
小腸氣痛疝脹痛,    時急時緩結(jié)滯凝。      舌苔白滑脈弦遲,    得熱痛緩寒劇痛。

二    肝與膽病辨證
1     肝氣郁結(jié)
肝氣郁結(jié)脈弦硬,    失調(diào)胸脅乳脹痛。      抑郁寡歡常唉嘆,    月事不調(diào)或聚癥。
2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目赤紅,    急躁易怒頭昏痛。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口苦便秘尿赤癃。
3     肝陰虧虛
肝陰虧虛眼澀蒙,    五心煩熱盜汗生。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口苦尿黃脅肋痛。
4     肝血虧虛
肝血虧虛眼昏蒙,    頭暈面白無華容。      舌質(zhì)淡白脈弦細,    脅痛經(jīng)少或閉經(jīng)。
5     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易躁怒,    頭痛眩暈面目紅。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尿黃便秘咽干痛。
6     肝陽化風(fēng)
肝陽化風(fēng)頭暈痛,    肢麻手顫步不工。      言蹇舌紅脈弦數(shù),    甚則昏撲或中風(fēng)。
7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郁熱蒸,    身目尿黃嘔惡生。      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寒熱口苦脅肋痛。
或為睪腫囊濕疹,    或見帶下黃濁濃。
9     膽郁痰擾
膽郁痰擾胸脅滿,    口苦欲嘔頭暈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燥熱難寐悸不寧。

                          三      脾與胃病辨證
1     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倦怠生,    納少便溏腹脹撐。      舌淡苔白脈緩若,    脾不統(tǒng)血便衄崩。
2     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寒冷生,    口淡不渴便溏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納少脘腹脹滿痛。
3     脾陰虛證
脾陰虛證五心煩,    納少乏力消瘦顏。      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口唇焦躁便赤干。
4     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頭身重,    納少嘔惡便溏清。      舌淡苔白脈濡緩,    脘痞腹脹時隱痛。
5     濕熱蘊脾
濕熱蘊脾尿赤黃,    納呆脘痞嘔惡脹。      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便溏不爽上蒸黃。
6     胃陰不足
胃陰不足口舌干,    胃脘灼痛干嘔逆。      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渴飲納少或善饑。
7     食滯胃脘
食滯胃脘失降通,    噯腐酸臭脘腹痛。      惡心嘔吐厭拒食,    舌苔厚膩脈滑行。
8     寒邪犯胃
寒邪犯胃急暴痛,    遇寒痛甚得溫輕。      畏寒肢冷口不渴,    苔白脈弦或緊繃。
9     胃火熾盛
胃火熾盛灼熱痛,    口渴善饑胃熱蒸。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口臭唇爛齦腫痛。

                               四      肺和大腸病辨證
1     肺氣虛證
肺氣虛證低微聲,    咳喘無力痰稀清。      舌淡苔白脈虛弱,    少氣乏力汗易風(fēng)。
2     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煩熱生,    潮熱盜汗兩顴紅。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干咳痰少嘶啞聲。
3     風(fēng)寒束肺
風(fēng)寒束肺外寒證,    惡寒無汗頭身痛。      舌苔薄白脈浮緊,    咳嗽氣喘痰稀清。
4     風(fēng)熱犯肺
風(fēng)熱犯肺外熱證,    發(fā)熱咳嗽渴咽痛。      舌紅苔干脈浮數(shù),    痰黃粘稠難咳清。
5     肺燥咳嗽
肺燥口唇鼻咽燥,    發(fā)熱咳嗽胸中痛。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痰粘難咳或帶紅。
6     熱邪壅肺
熱邪壅肺熱停胸,    發(fā)熱咳喘胸中痛。      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咯痰黃綢帶血腥。
7     痰濁阻肺
痰濁阻肺失宣通,    咳嗽氣喘痰多清。      舌苔白膩脈滑應(yīng),    或見胸悶悸痰鳴。
8     大腸寒濕
大腸寒濕傳導(dǎo)更,    腸鳴漉漉腹冷痛。      舌苔白滑脈遲緩,    泄瀉清稀寒濕停。
9     大腸濕熱
大腸濕熱時腹痛,    里急后重便血膿。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或見暴注發(fā)熱征。
10    腸癰
腸癰濕熱壅場中,    右少腹痛踡臥形。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發(fā)熱據(jù)按反跳痛。
                               五      腎與膀胱病辨證
1    腎陰虛證
腎陰虛證腰膝軟,    頭暈耳鳴五心煩。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遺精盜汗口咽干。
2    腎陽虛證
腎陽虛證腰膝軟,    頭暈耳鳴肢背寒。      舌淡苔白脈沉池,    陽痿神疲喜臥眠。
3    腎氣不固
腎氣不固腰膝軟,    遺精早泄頭暈鳴。      舌淡苔白脈沉細,    尿后余瀝尿頻清。
4    腎不納氣
腎不納氣腰膝軟,    神疲自汗頭暈鳴。      面白舌淡脈沉弱,    呼多吸少喘息坐。
5     腎虛水泛
腎虛水泛腰膝軟,    頭暈耳鳴肢背寒。      舌淡苔滑脈沉遲,    面身浮腫咳喘痰。
6     腎精不足
腎精不足腰膝軟,    頭暈耳鳴步履艱。      先天不足發(fā)育慢,    早衰發(fā)墮齒枯殘。
舌質(zhì)淡嫩脈沉弱,    男子精少女孕難。
7     膀胱虛寒
膀胱虛寒形寒冷,    尿后余瀝尿頻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面色晄白遺尿同。
8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氣化紊,    排尿急頻灼熱痛。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發(fā)熱腰痛癃砂紅。
                                                                                                                              第四節(jié)     氣血津液辯證
                     
                                 一    氣病辯證

1     氣虛證
氣虛活動癥劇添,    疲倦乏力頭暈眩。      少氣懶言或自汗,    舌淡脈虛無力宣。
2     氣陷證
氣陷氣虛失升舉,    倦怠少氣頭目昏。      臟器下垂腹脹墜,    舌淡脈弱小便頻。
3     氣滯證
氣滯氣機阻滯證,    運行不暢悶脹痛。      脹痛部位不固定,    時作時止時重輕。
4     氣逆證
氣逆泛指氣上逆,    升發(fā)太過氣上沖。      胃逆呃逆噯嘔吐,    肺逆咳嗽喘息生。
肝逆嘔吐厥暈痛,    腎不納氣也包容。

                                  二     血病辨證
1     血虛證
血虛肢麻心悸夢,    面目萎黃頭暈蒙。      經(jīng)閉后期或量少,    唇舌淡白脈細松。
2     血瘀證
局部腫脹癥積硬,    固定拒按針刺痛。      唇甲青紫瘀斑點,    脈搏細澀結(jié)代停。
3     血熱證
血熱身熱夜熱盛,    諸般失血熱迫攻。      煩躁口干不欲飲,    脈搏細說舌絳紅。

                               三     津液氣血辯證
1     津液不足證
津液不足體失養(yǎng),    皮膚干燥毛不榮。      便秘尿少脈細數(shù),    唇焦舌燥干渴生。
2     水液停滯
a     風(fēng)痰證
風(fēng)痰痰盛動肝風(fēng),    咼僻舌絳眩暈朦。      舌苔白膩脈弦滑,    突然昏仆喉痰鳴。
b     熱痰證
熱痰痰熱互結(jié)證,    痰黃稠粘咽腫痛。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發(fā)熱咳嗽便秘紅。
c     寒痰證
寒痰畏寒四肢冷,    咳嗽喘促痰稀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大便溏薄小便清。
d      燥痰證
燥痰干咳甚胸痛,    痰少難咳或帶紅。      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鼻咽干燥煩渴生。
e     濕痰證
濕痰胸脘滿悶撐,    咳嗽嘔惡痰多涌。      舌淡白膩脈濡緩,    納呆身重困倦增。
f     痰飲證
痰飲脅滿咳嗽生,    心悸氣短腸水聲。      舌苔白滑脈弦滑,    眩暈嘔吐痰稀清。
g     懸飲證
懸飲水留脅痞撐,    呼吸咳唾引脅痛。      舌苔白滑脈弦陳,    干嘔短氣息促鳴。
h     溢飲證
溢飲水溢肢重痛,    咳喘痰白或浮腫。      舌淡苔白脈浮緊,    發(fā)熱無汗惡寒風(fēng)。
i     支飲證
支飲胸脘痞滿生,    咳逆倚息難臥平。      舌苔白膩脈弦緊,    面浮形腫痰白清。

                               第五節(jié)     層次辯證
                              
                                  一    層次辯證總括

外感熱病層次辯,    傷寒溫病統(tǒng)一覽。      初起同樣有外證,    不解同樣向內(nèi)傳。
同樣發(fā)熱與化熱,    損陰傷陽不待言。      病勢淺深有階段,    三層分辨外內(nèi)間。
                               二    外證總括
外證初起病表淺,    邪侵正抗在外藩。      病因不同證殊異,    當(dāng)分風(fēng)熱濕燥寒。
1    外感風(fēng)寒正
外感風(fēng)寒惡寒風(fēng),    發(fā)熱無汗頭身痛。      舌苔薄白脈浮緊,    咳嗽鼻塞流涕清。
2    外感風(fēng)熱證
外感風(fēng)熱發(fā)熱先,    不惡風(fēng)寒微惡寒。      頭痛口渴咽喉痛,    咳嗽咯吐黃稠痰。
舌邊間紅脈浮數(shù),    舌苔薄白微黃干。
3    外感寒濕證
外感寒濕發(fā)熱生,    頭重身倦困而痛。      舌苔白膩脈濡緩,    口淡不渴脘痞撐。
4    外感暑濕證
外感暑濕夏貪涼,    發(fā)熱惡寒溲赤黃。      胸悶泛惡身重倦,    脈搏濡數(shù)苔膩黃。
5    外感燥邪證
外感燥邪肺燥證,    惡寒發(fā)熱時頭痛。      口唇鼻咽多燥干,    咳嗽少痰或胸痛。
舌紅少津脈浮數(shù),    痰粘難咯或帶紅。
                               三    間證總括
間證外傳或深犯,    外入內(nèi)拒正邪干。      不內(nèi)不外稱間證,    外內(nèi)同病亦包含。
1    不內(nèi)外證(亦稱半表半里證)
不內(nèi)外證胸脅滿,    往來寒熱頭暈眩。      惡心干嘔不欲食,    心煩口苦咽喉干。
舌苔薄白或黃膩,    脈搏弦硬或數(shù)弦。
2    內(nèi)外同病
a    外寒內(nèi)飲
外寒內(nèi)飲惡寒生,    發(fā)熱無汗頭身痛。      舌苔白滑脈浮緊,    咳嗽喘促痰稀清。
b    外寒內(nèi)熱證
外寒內(nèi)熱惡寒風(fēng),    發(fā)熱口渴頭身痛。      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煩躁不安咳喘鳴。
c    內(nèi)外俱寒證
內(nèi)外俱寒惡寒生,    發(fā)熱無汗頭身痛。      舌淡苔白脈沉遲,    口淡面白肢冷冰。
d    內(nèi)外俱熱證
內(nèi)外俱熱發(fā)熱生,    口舌生瘡咽喉痛。      便秘尿黃煩渴飲,    舌紅苔黃脈數(shù)洪。
                               四    內(nèi)證總括   
內(nèi)證病邪全入內(nèi),    并在五臟六腑間。      氣血津液耗傷損,    陰竭陽脫病危難。
1    邪熱壅肺
邪熱壅肺咳喘生,    身熱汗出胸悶痛。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咳痰黃稠或帶紅。
2    內(nèi)熱熾盛
壯熱煩渴內(nèi)熱盛,    熱迫津泄大汗生。      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喜涼惡熱面赤紅。
3    熱結(jié)腸胃
熱結(jié)腸胃腹脹痛,    日脯熱甚尿赤癃。      舌紅苔黃脈沉實,    干渴昏譫秘不通。
4    濕熱困脾
濕熱困脾胸脘悶,    身熱不揚午后甚。      口粘苔黃脈濡數(shù),    嘔惡嗜臥體倦困。
5    肝膽濕熱
發(fā)熱口苦午后重,    心煩口渴脅肋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身目黃染脘痞撐。
6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尿赤紅,    淋漓不暢頻急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身熱口渴腹脹撐。
7    濕熱痢疾
濕熱痢疾濕熱盛,    身熱口渴腹中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里急后重便血膿。
8    熱灼陰血
熱灼陰血夜熱盛,    心煩不寐渴不飲。      舌質(zhì)絳干脈細數(shù),    躁擾譫語現(xiàn)斑疹。
9    壯熱擾心
壯熱擾心身壯熱,    汗出不寐口干渴。      心煩躁擾不安寧,    舌紅苔黃脈象數(shù)。
10   熱陷心包
熱陷心包神昏譫,    身熱灼手躁不安。      肢厥脈搏細滑數(shù),    言蹇舌質(zhì)紅絳干。
11   血熱動風(fēng)
血熱動風(fēng)壯熱盛,    神昏躁狂天吊睛。      舌絳苔黃脈弦數(shù),    頸項強直反張弓。 
12   陰虛生風(fēng)
陰虛生風(fēng)神昏朦,    口干齒燥循摸空。      舌絳無苔脈細數(shù),    嗜臥手足蠕動風(fēng)。
13   熱極生風(fēng)
熱極生風(fēng)壯熱先,    心煩口渴躁不安。      舌絳苔黃脈細數(shù)。    漸見失血吐衄斑。
14   熱與血結(jié)           
熱與血結(jié)少腹堅,    便硬易解咽水難。      神志如狂小便利,    善忘脈沉舌有斑。
15   熱厥證
熱厥高熱肢反涼,    四肢厥冷胸腹?fàn)C。      口干舌燥脈實數(shù),    渴欲飲水苔干黃。
16   蛔厥證
蛔厥手足厥逆證,    氣上撞心心熱痛。      煩熱口渴渴欲飲,    饑不欲食吐蛔蟲。
17   陰竭證
陰液耗竭病危重,    氣息微弱神昏朦。      煩躁口渴汗粘濕,    脈搏細數(shù)舌絳紅。
18   陽脫證
陽微欲脫肢厥冷,    氣短息微神昏朦。      面色蒼白舌淡潤,    脈微欲絕汗清冷。


                            下篇      證治要訣
                           
                              一   臟腑病證治
1     心與小腸病證治
心血虧虛物歸斟,    陰補陽保氣養(yǎng)心。      心火上炎瀉心火,    瘀阻枳韭通竅聘。
痰火擾心礞石滾,    痰迷心竅導(dǎo)痰斟。      小腸實熱導(dǎo)赤散,    小腸氣痛桔核尋。
      心血虛證用四物湯加味或歸脾湯;心陰虛證主方為補心丹;心陽虛證主方為保元湯;心氣虛證主方為養(yǎng)心湯;心火上炎用瀉心湯清瀉心火;心血瘀阻用枳實韭白桂枝湯和通竅活血湯治療;痰火擾心證主方礞石滾痰丸;痰迷心竅正主方為導(dǎo)痰湯;小腸實熱正主方為導(dǎo)赤散;小腸氣痛正主方為橘核丸。
2    肝膽病證治 
肝氣郁結(jié)疏肝散,    肝陰虧虛一貫煎。      肝血虧虛補肝養(yǎng),    肝火上炎龍瀉肝。
肝陽上亢麻勾飲,    肝陽化風(fēng)鎮(zhèn)肝添。      肝膽濕熱茵陳蒿,    膽郁痰擾溫膽連。
     肝氣郁結(jié)證用疏肝散治療;肝陰虧虛證以一貫煎治療;肝血虧虛證用補肝湯補養(yǎng)肝血;肝火上炎證用龍膽瀉肝湯;肝陽上亢證用天麻鉤藤飲;肝陽化風(fēng)證用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肝膽濕熱證主方用茵陳蒿湯;膽郁痰擾證以溫膽湯加黃連治療;
3    脾和胃病證治
脾虛參苓補中氣,    脾不統(tǒng)血宜歸脾。      陰虛中和理陰滋,    理中五苓脾陽虛。
濕熱蘊脾茵陳蒿,    茵陳術(shù)附濕困脾。      胃陰不足益胃滋,    寒邪犯胃良附醫(yī)。
     脾氣虛證用參苓白術(shù)散或補中益氣湯治療;脾不統(tǒng)血證用歸脾湯治療;脾陰不足證主方中和理陰湯;脾陽虛證用理中湯和五苓散治療;濕熱困皮正主方茵陳蒿湯;寒濕困脾證主方茵陳術(shù)附湯。胃陰不足證主方益胃湯;食滯胃脘證主方保和丸;胃火熾盛證主方清胃散;寒邪犯胃證可用良附丸治療
4    肺與大腸病證治
風(fēng)熱犯肺桑菊飲,    風(fēng)寒束肺麻黃荊。      三子二親痰濁阻,    麻石葦莖熱邪雍。
肺陰不足百合固,    氣虛益氣補肺能。      肺燥津傷桑杏潤,    大腸濕熱芍白翁。
虛寒胃苓藿香散,    大黃牡丹腸癰痛。
    風(fēng)熱犯肺證,宜用桑菊飲;風(fēng)寒束肺證,用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治療;痰濁阻肺證,用三子養(yǎng)親湯和二陳湯治療。熱邪壅肺證,用麻杏石甘湯或千金葦莖湯加味治療;肺陰虛證,主方百合固金湯;肺氣虛證,主方補肺湯。肺燥證,用桑杏湯清肺潤燥;大腸濕熱證,用芍藥湯或白頭翁湯;大腸寒濕證,用胃苓湯或藿香正氣散治療;腸癰證,主方大黃牡丹湯。
5    腎和膀胱病證治:
腎氣右歸補腎陽,    滋陰左歸六味黃;      腎氣不固桑金鎖,    腎不納氣都氣良,  
腎虛水泛真武濟,    腎精不足河造商;      膀胱濕熱八正導(dǎo),    縮泉丸能溫膀胱。
     腎陽虛證,主方金貴腎氣丸或右歸丸;腎陰虛證,主方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腎氣不固證,主方桑螵蛸散或金鎖固精丸;腎不納氣證,主方都氣丸;腎虛水泛證,主方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腎精不足證,主方河車大造丸;膀胱濕熱證主方八正散;膀胱虛寒證, 主方縮泉丸。
                          
                             二    六淫與七情病證治
1    六淫病證治:
傷風(fēng)疏風(fēng)桂枝能,    風(fēng)痹祛風(fēng)防風(fēng)靈。      風(fēng)疹風(fēng)熱消風(fēng)散,    風(fēng)寒荊防敗毒攻。
外寒麻黃內(nèi)理中,    寒痹溫散烏頭藤。      暑溫白虎加人參,    或羚鉤藤或清營。
中暑急救紫安丸,    醒后方藥同暑溫。      表濕藿香正氣散,    濕痹薏仁湯調(diào)停。
涼燥溫散杏蘇散,    溫燥涼潤桑杏功。      清熱瀉火白虎湯,    黃連解毒功亦宏。
    傷風(fēng)證,宜疏風(fēng)解表,調(diào)和營衛(wèi),用桂枝湯治療;風(fēng)痹證,以祛風(fēng)通絡(luò)為主,代表方為防風(fēng)湯;風(fēng)疹風(fēng)熱者,主方消風(fēng)散;屬風(fēng)寒者,主方荊防敗毒散;外寒證,主方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內(nèi)涵正,主方理中湯;寒痹癥,宜溫經(jīng)散寒,主方烏頭湯;暑溫證,主方白虎湯,氣虛加人參;暑熱亢盛引起肝風(fēng),用羚角鉤藤湯或清營湯以清熱疏肝熄風(fēng);中暑癥,急救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醒后用藥同暑溫證;表濕證,主方藿香正氣散;濕痹證,主方薏苡仁湯;涼燥證宜辛溫解表,宣肺潤燥,主方杏蘇散;溫燥證,宜辛涼甘潤,主方桑杏湯;火邪證,宜清熱瀉火或兼解毒,主方白虎湯或黃連解毒湯;
2    七情病證治:
喜傷心神養(yǎng)心湯,    盛怒龍膽瀉肝嘗;      肝郁疏肝逍遙散,    憂傷肺脾六君商。
思傷心脾歸脾補,    悲傷生脈保元湯;      恐慎養(yǎng)心固腎治,    驚傷磁朱鎮(zhèn)驚良。
     喜傷證,宜養(yǎng)心安神,主方養(yǎng)心湯;肝火盛者,宜清瀉肝火,主方龍膽瀉肝湯;肝氣郁結(jié)者,宜疏肝解郁主方疏肝解郁湯或逍遙散;憂傷肺脾證,主方六君子湯;思傷心脾正主方歸脾湯;悲傷心肺證,主方生脈散或保元湯;恐傷心腎證,宜養(yǎng)心安神固腎,主方養(yǎng)心
湯加固腎藥;驚傷證,宜鎮(zhèn)驚安神,主方磁朱丸。
                               
                                三      氣血津液病證治
1    氣病證治:
氣虛四君補中氣,    氣陷補中升陷提;      肺逆咳喘蘇子降,    胃逆橘皮竹茹醫(yī)。
肝逆四磨腎都氣,    氣滯疏肝散越鞠。
     氣虛證,主方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氣陷證,主方補中益氣湯或升陷湯;肺逆咳喘癥,主方蘇子降氣湯;胃逆證,主方橘皮竹茹湯;肝逆證,主方四磨湯;腎逆證,主方都氣丸;氣滯證,主方柴胡疏肝散或越鞠丸
2    血病癥治:
血虛補血四物嘗,    寒瘀當(dāng)歸四逆方;      熱瘀大黃牡丹破,    活補桃紅四物湯。
理氣化瘀逍遙加,    血熱清營犀地黃。
     血虛證,主方當(dāng)歸補血湯或四物湯;寒瘀證用當(dāng)歸四逆湯,以溫經(jīng)活血;熱瘀證,宜泄熱破瘀,主方大黃牡丹皮湯;血虛致瘀者,宜補血活血,主方桃紅四物湯;氣滯血瘀者,宜理氣化瘀,主方逍遙散加味;血熱證,主方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   
3    津液不足證治:
津液不足增液添,    胃陰虧虛益胃煎;      肺燥清燥救肺潤,    津虧便秘麻仁丸。
     津液不足證,主方增液湯;胃陰虧虛者,主方益胃湯;肺燥津虧者,主方清燥救肺湯;津虧便秘者,主方麻子仁丸。
4    痰飲病證治:
風(fēng)痰導(dǎo)痰大秦艽,    開竅豁痰蘇合丸;      寒潭三子小青散;    熱談清氣化痰丸。
燥痰清燥百合固,    濕痰二陳湯為先;      溢飲五皮五苓散,    懸飲十棗控涎丹。
支飲小青葶瀉肺,    痰飲小青苓桂甘。
     風(fēng)譚政,主方導(dǎo)痰湯或大秦艽湯;開竅豁痰,用蘇合香丸;寒痰證,主方三子養(yǎng)親湯或小青龍湯;熱談?wù)?,主方清氣化痰丸;燥痰正,主方清燥救肺湯或百合固金湯;濕痰證,主方二陳湯;溢飲證,主方五皮飲合五苓散;懸飲證,主方十棗湯或控涎丹;支飲證,主方小青龍湯或葶藶大棗瀉肺湯;痰飲證,主方小青龍湯或苓桂術(shù)甘湯。

                                   四    外感熱病證治

1    外證證治:
外感風(fēng)寒麻黃荊,    風(fēng)熱桑菊銀翹清;      寒濕藿香正氣散,    暑濕新加香薷靈。
肺燥涼燥杏蘇散,    溫燥桑杏湯加贈。           
     外感風(fēng)寒正,主方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外感風(fēng)熱證,偏重于咳嗽者,用桑菊飲;偏重于發(fā)熱者,用銀翹散;外感寒濕證主方藿香正氣散;外感暑濕證,主方新加香薷飲;外感燥邪正中,涼燥證用杏蘇散;溫燥者用桑杏湯或加味治之。
2    間證證治:
寒熱往來小柴解,    熱重寒輕蒿芩平;      外寒內(nèi)飲小青龍,    外寒內(nèi)熱大青龍。
外內(nèi)俱寒麻附細,    外內(nèi)俱熱涼膈散。
     寒熱往來,寒重?zé)彷p者,用小柴胡湯治之;熱重寒輕者,用蒿芩清膽湯治療。外寒內(nèi)飲證,主方小青龍湯。外寒內(nèi)熱證,主方大青龍湯。外內(nèi)俱寒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外內(nèi)聚熱證,宜清熱瀉火,主方?jīng)鲭跎ⅰ?BR>3    內(nèi)證證治:
邪熱壅肺麻葦增,    內(nèi)熱熾盛白虎清;      濕熱困脾三仁用,    熱結(jié)腸胃增液承。
肝膽濕熱茵蒿芩,    膀胱濕熱八正通;      濕熱痢疾白翁芍,    壯熱擾心玉女增。
熱灼營血清營飲,    熱陷心包安清宮;      動風(fēng)血熱羚羊鉤,    陰虛復(fù)脈大定風(fēng)。
熱盛動血化斑湯,    熱與血結(jié)抵當(dāng)攻;      蛔厥安蛔烏梅丸;    熱厥四逆散加贈。
救陰斂液生脈請,    回陽固脫四逆功。
     邪熱壅肺證,用麻杏石甘湯或千金葦莖湯加味治療。內(nèi)熱熾盛證,用白虎湯清解。濕熱困脾證,宜用三仁湯。熱結(jié)腸胃證,用增液承氣湯治療。肝膽濕熱證,用茵陳蒿湯或蒿芩清膽湯治療。膀胱濕熱證,用八正散治療。濕熱痢疾證,用白頭翁湯或芍藥湯治療。壯熱擾心證,用玉女煎加味治療。熱灼營血證,用清營湯治療。熱陷心包證,用安宮牛黃丸或清宮湯治療。血熱動風(fēng)證,用羚羊鉤藤湯治療。陰虛動風(fēng)證,用復(fù)脈湯或大定風(fēng)珠湯治療。熱盛動血證,主方化斑湯。熱與血結(jié)證,用抵當(dāng)湯攻之。蛔厥證,主方烏梅丸。熱厥證,用四逆散加味治療。陰竭證,救陰斂液用生脈散。陽脫證回陽固脫,用四逆湯。

      全書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