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二、咳嗽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14-01-11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風(fēng)寒襲肺:風(fēng)寒初期外感風(fēng)寒,咳嗽痰多,胸滿氣急,鼻塞聲重
1三拗湯;甘草9克 麻黃9克 杏仁9克 生姜5片(包)
加減
1.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6克、川樸6克,蒼術(shù)6克,茯苓9克之類燥濕化痰;
2.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yáng),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6克、黃芩6克以清肺。
3.與止嗽散合用更好。
4. 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藥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甚    ,無汗,可配荊芥、防風(fēng)。
5.風(fēng)寒表證重者,加防風(fēng)、羌活疏風(fēng)散寒;
6.外寒內(nèi)熱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以清瀉里熱;
7.咳嗽較重者,加金沸草降氣止咳。 
8.若見咳嗽,胸痛滿悶,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脈滑等肺寒停飲明顯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溫肺化飲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惡寒發(fā)熱,苔白脈浮等微感風(fēng)寒,肺氣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風(fēng)宣肺止咳;
        若內(nèi)有濕邪,復(fù)感風(fēng)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選用 杏蘇散加厚樸、蒼術(shù)以祛風(fēng)散寒,化痰燥濕。
10. 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樸、蒼術(shù)、茯苓之類燥濕化痰,
11. 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yáng),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用三拗湯加石膏、桑皮、黃芩清肺。方中麻黃    、杏仁宣肺氣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熱。
12. 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藥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      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fēng)。
 
風(fēng)寒稍久:外感咳嗽遷延不愈,咽癢,咯痰不爽,氣急面紅等癥。
2止嗽散;炒桔梗10克 荊芥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炒甘草4克 陳皮5克 
加減:
1.若風(fēng)寒初起,頭痛鼻塞,發(fā)熱惡寒等表證較重者,加荊芥10克、防風(fēng)10克、蘇葉10克、生姜或合三拗湯用以散邪;
2.若暑氣傷肺,口渴煩心溺赤者,其癥最重,加黃連10克、黃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濕氣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氣焚金,干咳無痰者,加瓜蔞10克、貝母10克、知母10克以潤燥。
5.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6克、川樸6克,蒼術(shù)6克,茯苓9克之類燥濕化痰;
6.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yáng),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以清肺 
7.風(fēng)寒表證重者,加防風(fēng)、羌活疏風(fēng)散寒;
8.外寒內(nèi)熱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以清瀉里熱;
9.咳嗽較重者,加金沸草降氣止咳。 
10.如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樸、茯苓以燥濕化痰。
11.飲邪內(nèi)停,癥見咳逆上氣,胸悶氣急,舌淡苔白而滑,脈浮緊或弦滑,可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溫肺化飲。
12.咳嗽聲重,氣急而喘,痰粘稠,心煩,身熱,口干,苔黃而膩,舌紅,脈滑數(shù),可加石膏、黃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脈滑等肺寒停飲明顯者,選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溫肺化飲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惡寒發(fā)熱,苔白脈浮等微感風(fēng)寒,肺氣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風(fēng)宣肺止咳;
15.若內(nèi)有濕邪,復(fù)感風(fēng)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選用杏蘇散加厚樸、蒼術(shù)以祛風(fēng)散寒,化痰燥濕。 
16.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樸、蒼術(shù)、茯苓之類燥濕化痰,
17.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用三拗湯加石膏、桑皮、黃芩清肺。
3. 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fēng) 
  
若內(nèi)有濕邪,復(fù)感風(fēng)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蘇散加減;蘇葉9克厚樸6克蒼術(shù)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殼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紅棗3枚杏仁9克
 1.風(fēng)寒較重,肌腠緊閉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9克或荊芥9克、防風(fēng)9克發(fā)散風(fēng)寒;
 2.汗后咳不止,系經(jīng)發(fā)汗表解而肺氣不利,去蘇葉、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傷津也,加蘇?;蜃陷?0克、款冬花9克,   百部9克可暢肺氣以止咳;
 3.兼泄瀉腹?jié)M,為濕盛氣滯,加蒼術(shù)6克、厚樸6克以燥濕行氣;
 4.眉棱骨痛,屬陽明經(jīng)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陽明而散寒止痛;
 5.兼見熱象,故加黃芩9克清熱,泄瀉腹?jié)M者不用,是惡其苦寒易于傷中損陽也。
 6.皮膚干燥,口渴甚者,加蘆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麥冬10克、玉竹10克以清熱生津。
 
3.風(fēng)熱犯肺證: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嗄?。缓碓镅释?,口渴;痰粘稠或稠黃,咯痰不爽?;虮橇鼽S涕;咳時烘熱汗出,肢楚,惡風(fēng),身熱頭痛;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4桑菊飲加減;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葦根6克
加減:
1..氣粗似喘,氣分熱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熱,是邪氣入營,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參5克。
3.若熱入血分,舌質(zhì)深降,躁擾或神昏譫語,恐耗血動血,宜去薄荷、葦根,加生地5克、丹皮5克、麥冬5克、玉竹5克。
4.若肺熱甚,加黃芩5克、山梔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參5克。
6.若兼咽喉紅腫疼痛的,加玄參5克、板藍(lán)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掛金燈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丹皮5克。
8.若目赤腫痛,宜加剌蒺藜5克、蟬蛻5克、木賊5克、決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黃5克、貝母5克、枇杷葉5克
10.夾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葉5克。
11.咳嗽重者,加漸貝母、枇杷葉、前胡以宣肺止咳;
12.發(fā)熱較重者,加金銀花、大青葉等苦寒清熱;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腫痛者,加牛蒡子、魚腥草、土牛膝清熱利咽。
15.風(fēng)熱夾濕所致的咳嗽,可選用桑菊飲加薏苡仁、澤瀉之類;
16.對于風(fēng)熱夾暑所致咳嗽,可選用桑菊飲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蘭之類。
17.若邪熱壅肺,肺經(jīng)熱盛,肺氣閉遏,咳嗽氣喘,身熱不解、口渴、舌苔薄黃、脈滑而數(shù)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貝母、枇杷葉清宣肺氣,化痰止咳,
19.熱盛加山梔,黃芩,知母以清肺泄熱,
20.咽痛,聲嗄,加射干、赤芍、掛金燈、土牛膝清熱利咽,
21.夾暑加六一散、荷葉清解暑邪,
22.熱傷肺津加南沙參、花粉清熱生津。

若邪熱壅肺,肺經(jīng)熱盛,肺氣閉遏,咳嗽氣喘,身熱不解,口渴、舌苔薄黃、脈滑而數(shù)者,
5麻杏石甘湯;麻黃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加減:
1.如果比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內(nèi)執(zhí)熱甚,加入黃苓6克、山梔子6克、蘆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頭痛者,加桑葉、菊花、白芷祛風(fēng)止痛;
6. 心煩、小便短赤者,加竹葉、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濕;
7. 嘔惡者,加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
8. 胸悶者加砂仁殼寬胸理氣;
9. 納呆者,加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消食健胃;
10. 若濕重于暑而無汗者,加大豆黃卷助香薷以發(fā)表。

燥熱傷肺證:干咳,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連成絲,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帶有血絲;或鼻塞、頭痛、微寒、身熱;多發(fā)于秋季;舌苔紅少津,脈浮數(shù)。
6桑杏湯加減;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川貝3克 香豉3克 梔皮3克 犁皮3克  
加減:
 1.若表邪郁閉較重,癥見惡寒無汗,發(fā)熱者,加薄荷3克、荊芥3克以增強(qiáng)疏表發(fā)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夾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蓮草3克以涼血止血;
 4.皮膚干燥,口渴甚者,加蘆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麥冬5克、玉竹5克以清熱生津。
 5.熱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熱;
 6.津傷較重者,加麥冬、石斛、玉竹養(yǎng)陰生津;
 7.熱象明顯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熱;
 8.痰膠粘難出者,加瓜蔞化痰利氣;
 9.初期有表熱證者,可加薄荷、連翹、蟬衣以疏解表熱;
10.痰中帶血者,加自茅根涼血止血。
11.氣陰兩傷之燥熱咳嗽,證見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者,可選用清燥救肺湯。
12.津傷較盛,配麥冬、玉竹養(yǎng)陰生津,
13.熱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熱,
14.痰中夾血,配白茅根涼血止血。
    
痰熱郁肺證: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聲;痰多,質(zhì)稠或黃,或有腥味,難咯;咯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舌質(zhì)薄黃膩,質(zhì)紅;脈滑數(shù)。
7清金化痰湯加減;桑白皮5克 黃芩5克 山梔子5克 川貝5克 瓜蔞仁5克 桔梗5克 甘草3克 橘紅5克 茯苓5克
               麥冬9克 知母5克 
加減:
1.痰黃如膿或腥臭,加魚腥草10克,金喬麥9克、薏苡仁9克 冬瓜仁9克等清肺化痰;
2.如胸滿、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藶子5克、風(fēng)化硝5克(后下)以瀉肺逐痰;
3.如痰熱傷津,口渴咽干,舌紅少津,配南沙參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等以養(yǎng)陰生津。
4. 身熱煩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除煩;
5. 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以通導(dǎo)。
6. 痰黃如膿腥臭者,加魚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 津傷口渴甚者,加沙參、天花粉生津止渴;
8. 身熱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除煩;
9. 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以通導(dǎo)。
10.若痰熱內(nèi)結(jié),咳嗽痰黃,稠厚膠粘,胸膈痞滿者,可選清氣化痰丸清熱化痰,下氣止咳。
11.痰黃如膿或腥臭,加魚腥草、金養(yǎng)麥根(即開金鎖)、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滿、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藶子、風(fēng)化硝瀉肺逐痰,
13.痰熱傷津,口渴咽干,舌紅少津,配南沙參、麥冬、天冬、花粉等養(yǎng)陰生津。

痰濕蘊(yùn)肺證:咳嗽反復(fù)發(fā)作,咳聲重濁;痰粘膩,或稠厚成塊,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進(jìn)甘甜油膩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脈濡滑。
8二陳湯或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蘇子6克 白芥子6克 萊菔子6克 白前5克 
                        生姜6克 紅棗2枚
咳嗽加減:
1.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shí)、海石、芒硝;
8.風(fēng)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fēng)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xì)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shí)、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luò)化痰。
13.久病脾虛,加黨參、白術(shù)益氣補(bǔ)脾。
14.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溫肺化飲;
15.脾虛食少者,加白術(shù)、焦山楂、麥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蔞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 咳逆,痰多,胸悶,氣急加白前降氣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細(xì)辛溫肺化痰,
19.久病脾虛,神倦乏力加黨參、白術(shù)益氣補(bǔ)脾。
20.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湯調(diào)理。

肝火犯肺證:咳逆上氣陣作;咳時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質(zhì)粘,或如絮條,難以咯出;胸脅脹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9加減瀉白黛蛤散;地骨皮5克 炒桑白皮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黃芩5克 知母5克 桔梗5克 青皮5克 陳皮3克               青黛3克 海蛤粉10克
加減;
1..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
2.火旺,加山梔子5克、丹皮5克清肝瀉火;
3.胸悶氣逆,加枳殼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氣降氣;
4.胸痛,配郁金5克、絲瓜絡(luò)5克 枳殼理氣和絡(luò);
5.痰粘難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傷津,酌加生地、沙參10克、天花粉10克、麥冬10克、訶子肉5克養(yǎng)陰生津斂肺;
7.肝火犯肺,灼傷肺絡(luò),痰中帶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節(jié)10克等。
8. 肝火旺者,加山梔、丹皮、赤芍清肝瀉火;
9. 胸悶脅痛者,加枳殼、郁金、絲瓜絡(luò)理氣解郁;
10.津傷口渴者,加沙參、麥冬、生地養(yǎng)陰生津;
11.痰粘難咯者,加川貝母、知母、海浮石潤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梔、丹皮清旰瀉火,
13.胸悶氣逆,加枳殼、旋復(fù)花理氣降氣,
14.胸痛,配郁金、絲瓜絡(luò)理氣和絡(luò),
15.痰粘難咯,配海浮石、知母、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傷津,酌加沙參、麥冬、花粉、訶子養(yǎng)陰生津斂肺,
17.肝火犯肺,灼傷肺絡(luò),痰中帶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節(jié)等。

肺陰虧耗證: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挾血;口干咽燥,或聲音逐漸變嘶啞;顴紅,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形瘦神疲;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10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加減:
1.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較甚者,加川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鶴草6克、白及6克、阿膠6克等;
4.大便燥結(jié),加全瓜蔞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兌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氣促,配五味子6克、訶子肉6克以斂肺。
7.潮熱,酌加功勞葉6克、銀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鱉甲6克(先煎) 胡黃連5克以清虛熱;
8.盜汗,酌加碧桃干6克、烏梅6克、浮小麥10克以斂汗;
9.咯吐黃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黃芩5克以化痰清熱;
10.痰中帶血,酌加丹參5克、黑山梔子5克、藕節(jié)10克涼血止血。
11.陰虛火旺者,加銀柴胡、青蒿、鱉甲滋陰清熱;
12.咳嗽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難咯者,加蛤粉、黃芩知母潤肺化痰;
14. 痰中帶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節(jié)涼血止血。
15.則咳嗽痰中帶血,咽喉燥痛,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可選百合固金湯治療。
16.咳劇,加川貝母、甜杏仁、蒸百部潤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氣促,配五味子,訶子斂肺,
18.潮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鱉甲、胡黃連以清虛熱,
19.盜汗,加癟桃干、烏梅、浮小麥斂汗;
20.咯吐黃粘痰,加蛤粉、知母、黃芩化痰清熱,
21痰中帶血,配丹皮、山梔、藕節(jié)涼血止血。

若肺腎之陰俱虛,虛火較甚,則咳嗽痰中帶血,咽喉燥痛,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11百合固金湯;熟地9克 生地9克 歸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參6克 川貝4.5克麥冬4.5克百合4.5克

肺氣虛寒證:咳聲低弱無力,氣短不見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懶言,食少;面色光白,畏風(fēng),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脈細(xì)弱。
12溫肺湯加減;人參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 鐘乳石10克(先煎)半夏6克 橘紅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3克
加減;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細(xì)辛3克(后下)溫肺散寒化飲;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溫腎陽;
3.咳逆氣短,動則更甚,加補(bǔ)骨脂6克、訶子肉6克、沉香3克補(bǔ)腎氣。 
4.神疲懶言食少者,加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細(xì)辛溫化寒痰;
6.咳逆氣短,動則更甚者,加補(bǔ)骨脂、訶子、沉香補(bǔ)腎納氣;
7.神疲懶言食少者,加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細(xì)辛溫肺散寒化飲,
9.畏寒、肢冷,加附子溫腎陽,
10咳逆氣短,動則更甚,加補(bǔ)骨脂、訶子、沉香補(bǔ)腎納氣。 
11.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樸、橘皮、萊菔子,白芥子理氣化痰,
12.如因外感引發(fā),飲邪郁而化熱,去細(xì)辛、姜、桂,加桑皮、黃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熱。

寒飲伏肺證:咳嗽氣急,喉有痰聲,呼吸不利,胸膈滿悶;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痰;寒冬發(fā)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熱飲;舌苔白滑,脈細(xì)弦滑。
13小青龍湯加減;麻黃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細(xì)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加減:
 1.如果口渴則去半夏,加入栝蔞根9克
 2.如果輕微下痢則去麻黃,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黃,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證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則改用炙麻黃。
 6.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黃芩9克 。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 、蒼耳子9克 。
 8.兼水腫者,加茯苓9克 、豬苓9克 。
 9.喘咳痰多,加射9克 、葶藶子5克、蘇子9克 、白前9克 、金沸草9克 降氣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厚樸9克 、橘皮9克 、萊菔子9克 、白芥子9克 理氣化痰;
 11.如因外感引發(fā),飲邪郁而化熱,去細(xì)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 、黃芩9克 、石膏30克、知母9克 清化痰熱。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蘇子溫化痰飲;
 13.胸膈滿悶者,加厚樸、萊菔子、陳皮理氣寬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藶、蘇子、白前、金沸草降氣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樸、橘皮、萊菔子,白芥子理氣化痰,
 16.如因外感引發(fā),飲邪郁而化熱,去細(xì)辛、姜、桂,加桑皮、黃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熱。
 
14平胃散:蒼術(shù)9g厚樸6g 陳皮9g炙甘草3g。

15二陳湯:半夏 、橘紅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七片、烏梅一個。
治濕痰,可加蒼術(shù)、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
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xì)辛以溫化寒痰;
治風(fēng)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fēng);
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經(jīng)絡(luò)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jiān)化痰。)

16三子養(yǎng)親湯:白芥子1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2克
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丸(組成 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術(shù)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廣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蘇二陳丸(組成;半夏(姜制)、紫蘇葉、陳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標(biāo)本兼顧 
 
經(jīng)方治咳嗽

一、風(fēng)寒咳嗽     

外有寒內(nèi)有飲,多見胃部不適,痞滿,要化飲散寒并用
麻黃湯合小青龍湯(舌紅方中桂枝可用蔥白代替)麻黃10克 、桂枝15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干姜5克;細(xì)辛5克、                                            半夏10克、杏仁10 克、五味子10克。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質(zhì)淡苔水滑,脈弦緊。
②咳嗽吐黃白痰量多,心煩胸滿,背惡寒,飲水后胃脘不適,苔白膩或黃膩,宜小青龍湯加生石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

二、風(fēng)熱咳嗽 ;麻杏石甘湯: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24克、甘草6克
三、涼燥咳嗽   三拗湯: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不炙),各等分(10克)。
五、風(fēng)邪咳嗽.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枚;厚樸6克、杏仁9克。
六、痰濕咳嗽.半夏厚樸湯;半夏12克、厚樸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蘇葉6克;蘇子10克、杏仁10克。
②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細(xì)辛6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 
七、風(fēng)濕咳嗽,麻杏薏甘湯:麻黃5克、杏仁4克、薏米5克、炙甘草10克。
八、痰熱咳嗽,小陷胸湯;黃連6克、半夏12克、瓜蔞實(shí)20克。
九、肝氣犯肺,小柴胡湯;柴胡12~24克、黃芩9克、 生姜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黨參9克、炙甘草9克;白芍10克、                        桔梗10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
十、陰虛咳嗽;麥門冬湯合百合地黃湯;麥冬15~30克、半夏6克、沙參或太子參9~15克、生甘草6克、大棗12枚;
                                    百合15 ~30克、生地15~30克;生姜10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 
十一、陽虛咳嗽
上:甘草干姜湯、苓桂術(shù)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杏仁。
中: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加半夏杏仁。
下:四逆湯或真武湯加半夏杏仁。
甘草干姜二苓湯: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術(shù)10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6克、細(xì)辛6克。 
                加再半夏10克、杏仁10克。(附:甘草干姜湯: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
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shù)6克、炙甘草6克。
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細(xì)辛6克。) 
理中湯:干姜1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0克。
附子理中湯:炮附子10克、干姜1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0克。
四逆湯:炮附子15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真武湯:炮附子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芍藥10克、生姜10克。
附錄: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四兩(12克)甘草三兩(9克)干姜三兩(9克)細(xì)辛三兩(5克)五味子半升(5克)。
 【主治】 寒飲咳嗽??忍盗慷?,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加減;
如兼有嘔噦或痰多者,加法半夏10克;
咳嗽甚者,加苦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氣滯胃脘脹者,加陳皮5克、枳殼10克、春砂仁10克;
脾虛食少者,加黨參15克、白術(shù)15克;
若喘嗽時時發(fā)作,不能平臥者,應(yīng)加入麻黃4克、膽南星8克。

單驗(yàn)方
   (1)桑葉、枇杷葉、胡頹葉各12g,煎服。治慢性咳嗽。
   (2)矮地茶30g,水煎服,日1次,連服20---30天。止咳、祛痰。
   (3)魚腥草30g,桔梗9g,杏仁9g,甘草6g,水煎服。適用于肺熱咳嗽。
   (4)沙參15g,川貝母9g,百合15g,水煎服。適用于肺陰虛咳嗽。
   (5)黨參60g,冬蟲夏草30g,五味子15g,蛤蚧1對,共為細(xì)末,每次9g。適用于慢性氣虛咳嗽。
食療方 
   (1)鮮蘿卜1個,蜂蜜30g,水煎服。適用于風(fēng)寒咳嗽。
   (2)JII貝母9g,梨1個,煮汁飲服。適用于虛火咳嗽。
   (3)松塔(松果)3個,豆腐2塊,同煮沸加冰糖適量,空腹喝湯吃豆腐。治急性氣管炎咳嗽。
   (4)川貝粉6g,豆腐漿1碗。先將豆腐漿燉熱沖川貝粉內(nèi)服。治久咳不愈。
   (5)白果5~7粒,用豬肉蒸食3~5次。治療久咳。
簡驗(yàn)方
   1.佛耳草15克,蘇子,菜菔子各6克,煎服,治慢性痰濕咳嗽。
   2.桑葉、枇杷葉,胡頹葉各12克,煎服,治慢性咳嗽。
   3.千年紅15克,佛耳草、四季青、平地木各12克,煎服, 日一次,治痰濕化熱的慢性咳嗽。
   4.白毛夏枯草、一枝黃花各15克,煎服,治痰熱咳嗽。
   5.松塔(松果)3個,豆腐2塊,同煮沸,加冰糖適量,空服喝湯吃豆腐,治急性氣管炎咳嗽。
   6.復(fù)方陰陽蓮,陰陽蓮30克,功勞葉、枇杷葉各工5克,煎服, 每曰一-劑,30天為一療程,功能止嗽、祛痰。
   7.矮地茶30克,曰一次,連服20—30天,止咳、祛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