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陳姓宗祠通用對(duì)聯(lián)(010)

 孺子牛2010 2014-10-30

一、姓氏源流
    陳(Chén 陳)姓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后裔。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媯滿于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nèi)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于陳國公族后裔。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zhǎng)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xiāng)。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后陳孟璉,居于固始,其后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shí)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后。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后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之陳氏。
    4、齊國王子軫的后裔。秦滅齊后,軫逃到楚國為相,被封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潁川陳姓的開始。
    5、他姓或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shí),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實(shí)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據(jù)《河南官氏志》所載,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是為萬年(今陜西西安)陳姓之源起;據(jù)《通志·氏族略》載,劉矯的后裔改陳姓,其子孫居廣陵之陳(今江蘇省鎮(zhèn)江東)。
    得姓始祖:陳胡公。陳姓來源于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當(dāng)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gè)女兒嫁給了舜,并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于是舜的后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后,他找到當(dāng)時(shí)舜帝的后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yáng)善罰惡,勵(lì)精圖治,使陳國強(qiáng)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后,謚號(hào)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并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淮陽是陳姓的發(fā)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陳國滅后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后有裔孫陳伯珍于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zhǎng)城(今浙江長(zhǎng)興)下若里,陳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并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zhǎng)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huán),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游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為江州義門陳姓開基祖;唐初,陳政領(lǐng)兵平“蠻獠之亂”,其子陳元光在父亡后接班,歷時(shí)九年始平,陳元光被稱為“開漳圣王”;再就是潁川陳后裔陳邕受李林甫排擠而遷福建同安,在福建發(fā)展成為“太傅派”陳姓,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宋仁宗時(shí)分江州義門陳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個(gè)地方,陳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數(shù)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  創(chuàng)建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故陳姓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姓入粵始于南宋,中原人陳魁(陳后裔)遷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遷今廣東梅縣;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開漳圣王之后)隨鄭成功入臺(tái),被尊為陳姓入臺(tái)始祖,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美譽(yù);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yuǎn)。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于1228年創(chuàng)建越南陳朝,共傳8世13王,歷時(shí)175年。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陳姓成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陳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閩粵陳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歐美。陳姓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臺(tái)灣和廣東兩省,陳姓約占當(dāng)?shù)貪h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陳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點(diǎn)五。

三、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建立張楚政權(quán),第一個(gè)翻開了封建社會(huì)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  平:陽武(今河南省原陽)人,漢初名相,曾六出奇計(jì),佐劉邦定天下,后與太尉周勃合力而誅諸呂,迎立文帝。
    陳  琳:字孔璋,漢末著名文學(xué)家,江蘇省揚(yáng)州人,漢末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jìn)主簿。何進(jìn)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jìn)不納,終于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dòng)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一戰(zhàn),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yīng)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  群:三國魏時(shí)尚書,河南許昌人。曾建議選任官吏,實(shí)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后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quán)的工具。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xué)家,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人。著有《三國志》65卷。書以三國并列,亦屬首創(chuàng)。
    陳  禕:法號(hào)玄奘,河南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人,生于官吏家庭。曾歷險(xiǎn)去天竺(今印度)取經(jīng),他是佛教經(jīng)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shí)宗的創(chuàng)始人。
    陳  摶: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無極圖》、《指玄篇》、《正易心法注》等。對(duì)理學(xué)和道教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陳  云:上海(原江蘇省青浦)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高級(jí)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社會(huì)主義經(jīng)濟(jì)建設(shè)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
    陳  毅:四川省樂至人,無產(chǎn)階級(jí)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杰出的領(lǐng)導(dǎo)者與組織者,是新四軍中唯一被授元帥軍銜的人。
    陳  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jí)將領(lǐng),軍事家。原名陳庶康,字傳瑾。生于湖南湘鄉(xiāng)二都柳樹鋪。1916年入湘軍當(dāng)兵。因?yàn)椴粷M軍閥混戰(zhàn),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zhǎng)沙半工半讀,參加反對(duì)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愛國活動(dòng)。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著有《陳賡日記》和《陳賡日記(續(xù))》。
    陳霸先:字興國,南朝梁名將,陳開國皇帝。吳興長(zhǎng)城(今浙江省長(zhǎng)興)人,出身寒門,好讀兵書,精于武藝,明達(dá)果斷。公元557年代梁自立,是南朝陳的建立者。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詩人,梓州射洪(今屬四川?。┤耍蛟斡沂斑z,后世稱為陳拾遺。是詩歌革新的先驅(qū),其文學(xué)理論對(duì)當(dāng)世影響很大。
    陳友諒:元末沔陽(今湖省仙桃)人,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隸倪文俊為簿書掾,漸升至元帥。曾建國大漢,曇花一現(xiàn),在位僅三年。
    陳洪綬: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hào)老蓮,別號(hào)小凈名、老遲、悔遲、悔僧等。浙江省諸暨人,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畫家,曾師蘭瑛,長(zhǎng)于花鳥、山水、尤精人物。清入關(guān)后,不作貳臣,出家為僧。
    陳天華:字星臺(tái),號(hào)思黃,湖北省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qū)者,1903年留學(xué)日本,與黃興等人從事反清革命活動(dòng)。他的著作《警世鐘》、《猛回頭》,宣傳革命思想,影響甚大。
    陳玉成:原名丕成,廣西省藤縣人,貧苦農(nóng)民出身,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撫養(yǎng)長(zhǎng)大。十四歲參加金田起義,為太平天國青年名將,授英王,末能挽狂瀾于既倒,含憾而死。
    陳寅恪: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gè)兒子,江西省修水人,當(dāng)代著名史學(xué)家、國學(xué)大師,是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的四大導(dǎo)師之一,通曉多國文字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其中《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是巨著。
    陳嘉庚:福建廈門人,著名愛國華僑,他早年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抗日戰(zhàn)爭(zhēng)時(shí)期更是慷慨解囊,解放后,又獨(dú)資創(chuàng)辦了廈門大學(xué)。

四、郡望堂號(hào)
    1、郡望
    穎川郡:秦時(shí)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穎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dāng)于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qū)。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汝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ぶ蜗喈?dāng)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
    下邳郡:東漢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一帶。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yáng)州)。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后所改陳姓后裔。
    東??ぃ呵刂蜜翱?,后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dāng)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后。
    新安郡:晉時(shí)由新都郡改置,相當(dāng)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來移到了歙縣。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dāng)于今天安徽省長(zhǎng)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后。
    京兆郡:漢時(shí)置郡,治所在長(zhǎng)安(今陜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后裔陳忠之后。

    2、堂號(hào)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后,把黃帝之后封于薊,帝堯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zhǎng)陳實(shí)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dāng)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nèi)有賢人聚?!弊迦怂煊幸浴暗滦恰被颉暗戮邸睘樘锰?hào)。
    此外,陳姓的主要堂號(hào)還有:“澠武堂”、“潁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個(gè)郡望均可為陳姓的堂號(hào)。

五、宗族特征
    1、程姓人多忠義之士。古往今來,有多少程姓志士仁人,舍小利、取大義、舍小家,為大家,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名垂千古。
    2、字行輩份嚴(yán)謹(jǐn)有序。如湖北江夏程姓一支字行為:“敦仁廣義,遠(yuǎn)紹顯謨,培基振緒,愈奮偉烈,德澤綿延,時(shí)久彌芳,和藹充盈,毓秀鐘炎。”安徽績(jī)溪程姓一支字行為:“有明之士,定昭宗禮,必?cái)惓#巾?,敦本發(fā)祥?!?/p>


【陳姓宗祠通用對(duì)聯(lián)】

〖陳姓宗祠門楣題辭〗

義門傳家    文范遺風(fēng)

    “義門傳家”出自陳氏第七十世旺公事跡。陳氏族譜載:“旺公,字天相,宋仁宗天圣四年刺封晉國公,后遷江州德安太平鄉(xiāng)儒教里艾草坪,為義門始祖”。陳旺是一個(gè)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孝悌治家,撰家規(guī),建書院,聚眾三千余人,居同五百多載,歷十九世奉旨分家,以十二排行,分析二百九十一莊。從此陳氏家族遍布全國?!笨梢哉f陳旺創(chuàng)建養(yǎng)育了中國歷史上無以倫比的大家庭。在朝廷旌其為“義門”的文字中有“累世同居、長(zhǎng)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無閑言,每食必群坐廣堂,卑幼人等別為一席。有犬百余,共賓而食,一犬不至,諸犬不食也。建書樓以延四方之士,鄉(xiāng)里率化,萬民仰之”之語,真乃盛極一時(shí)。有御賜詩曰:“金鑾宴罷月如銀,環(huán)佩鏘鏘出鳳閣。且問江南誰第一?咸言惟有義門陳。”門楣題辭“義門傳家”源此。

    “文范遺風(fēng)”則出自陳實(shí)事跡。陳實(shí),字仲弓,后漢潁川許縣人也,有志好學(xué),少有奇才。初為亭長(zhǎng),再遷除大邱長(zhǎng)。以德清靜,百姓以安。靈帝初大將軍竇武辟為掾?qū)?。左中郎將蔡邕伯喈撰文稱其“善誘善導(dǎo),仁而愛人”、“交不謅上,愛不瀆下”、“陳君絕世超倫”。卒,謚為文范先生,故題“文范遺風(fēng)”。


〖陳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元龍豪氣;
華岳希夷。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三國·陳登,字元龍,有威名。許汜言:“元龍湖海之士,豪氣未除?!毕侣?lián)典出五代·陳摶,隱居華山,宋·太宗賜號(hào)“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
潁水淵源。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東漢·陳寔,為太丘長(zhǎng),修德清靜,百姓以安。世人稱為“陳太丘”。

名高七彥;
才擅六奇。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東漢·陳琳,為“建安七子”之一。下聯(lián)典出漢·陳平,六出奇計(jì),助高祖得天下。

投轄留客;
懸榻待賢。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西漢·陳遵好客,常將客人車軸上的銷釘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聯(lián)典自東漢·陳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設(shè)一榻,穉去則將榻懸起。

昌期五世;
望重三君。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左傳·莊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聯(lián)典出東漢·陳寔,與其子陳紀(jì)、陳諶并著高名,時(shí)號(hào)“三君”。

濟(jì)時(shí)偉略;
經(jīng)國文章。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東漢·陳琳,為曹操書記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下聯(lián)典出東漢·陳登,具豪氣,有濟(jì)時(shí)偉略。

潁川世澤;
太丘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下聯(lián)典出舜之后媯滿,周初封于陳,春秋陳國,建于潁川(今河南省淮陽一帶)。下聯(lián)典出東漢·陳寔,為太丘長(zhǎng),人稱“陳太丘”。

潁水流芳;
敦睦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東漢·陳寔之子陳紀(jì)、陳諶,二人才德俱優(yōu)。

慈訓(xùn)杖下;
懿范堂前。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出宋·陳堯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擊咨,后堯咨政績(jī)顯著。陳安節(jié)之妻王氏以厚貲嫁小姑,鄉(xiāng)人稱為“陳堂前”。

蘇城世澤;
四勿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陳氏宗祠“四勿堂”堂聯(lián)。

繩其祖式;
貽厥孫謀。
——佚名撰金門陳氏家廟聯(lián)
    金門縣現(xiàn)有五個(gè)鄉(xiāng)鎮(zhèn),37個(gè)行政村,157個(gè)自然村。但當(dāng)?shù)厝嗣袢粤?xí)慣以“鄉(xiāng)”做為村莊住民的認(rèn)同體,這可能是受到明清時(shí)期的“都→保→鄉(xiāng)”地方層級(jí)舊制觀念的影響,因?yàn)楫?dāng)時(shí)的“鄉(xiāng)”,就是一個(gè)最基層的地方聚落單元。例如,舊屬19都古賢保古坑鄉(xiāng),就是指今日的古崗這一個(gè)自然村。 金門與廈門過去同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管轄,當(dāng)?shù)胤窖远歼€能保留閩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鄉(xiāng)”讀成“香”它閩南話讀音與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門家廟多且密度高,更有幾個(gè)鄉(xiāng)是“一鄉(xiāng)數(shù)廟”的情況,例如瓊林就有蔡氏家廟七處,西園有黃氏家廟四處,北山也有李氏家廟四處,盤山有翁氏家廟三處。這些家廟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區(qū)分外,也代表當(dāng)?shù)匦帐霞易宓呐d盛繁衍景況于一斑。金門家廟大門之左右兩扇門板題字(板門聯(lián)),在后埔(金城鎮(zhèn))是以題“祖德”、“宗功”者較為普遍,但在金沙鎮(zhèn)則以門神裝飾繪畫者較為多見。何培夫認(rèn)為門神聳立寺廟大門,首當(dāng)其沖而地位顯要,其設(shè)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厲、迎祥納福與安宅鎮(zhèn)殿。在民風(fēng)古樸的金門瀏覽眾多家廟建筑,能夠讓人同時(shí)欣賞到生命禮俗中的善與美,它涵括了各種傳統(tǒng)的、莊嚴(yán)的、親情的、藝術(shù)的、宗教的事與物。


〖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張楚開紀(jì)元;
文佳第一人。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勝,曾建國號(hào)張楚。下聯(lián)典出唐朝農(nóng)民起義女首領(lǐng)陳碩真,曾號(hào)文佳皇帝。

風(fēng)雷驅(qū)大地;
浩氣貫長(zhǎng)虹。
——陳毅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集自陳毅元帥句。

同安出英豪;
集美獻(xiàn)愛心。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清末抗英將領(lǐng)陳化成,福建省同安人。下聯(lián)典出近代愛國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陳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鼎甲綿綿接武;
春魁世世光宗。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宋代陳文忠、陳文肅兄弟,先后中狀元。下聯(lián)典指明代狀元陳安、陳循、陳謹(jǐn)?shù)取?/p>

茶敬樽節(jié)退讓;
康樂和系平安。
——陳鳣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嘉慶舉人陳鳣聯(lián)。

虛其心,實(shí)其腹;
驥之子,鳳之雛。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陳姓名人陳方伯贈(zèng)侄聯(lián)。

〖陳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三君翊漢光喬梓;
三阮扶唐駕竹林。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陳姓宗祠潁川堂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東漢·陳寔及其子陳紀(jì)、陳諶。下聯(lián)典指唐陳政及其子陳元光。

筆新墨奇避亂草;
光遠(yuǎn)正大輔中山。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陳洪綬。下聯(lián)典指近代陳少白。

禁錮卅年名益著;
推敲七字戶常扃。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陳寔。下聯(lián)典指北宋·陳無己。

天下太平無一事;
山中高臥有千年。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五代宋初道士陳摶華山廟聯(lián)。

注述六家胸有甲;
立功萬里膽包身。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前清舉人韓國鈞贈(zèng)陳毅聯(lián)。

水能性淡為吾友;
竹解心虛是我?guī)煛?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陳元龍自題聯(lián)。

亭臺(tái)不落匡山后;
策杖曾經(jīng)工部來。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唐代詩人陳子昂讀書臺(tái)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李白,匡山在四川江油縣西,李白曾在此讀書。下聯(lián)典指杜甫,“策杖”,即拄杖?!肮げ俊保柑拼笤娙硕鸥?。

派衍侯卿似續(xù)遠(yuǎn);
祖安磐石燕詒長(zhǎng)。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平和縣磐石鄉(xiāng)陳氏宗祠聯(lián)。

九重天上旌書貴;
千古人間義字香。
——唐僖宗·李儇賜江蘇江州義門陳氏聯(lián)


〖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振興中華,蘇城世澤;
源遠(yuǎn)流長(zhǎng),四勿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陳氏宗祠新編“四勿堂”堂聯(lián)。

高隱獻(xiàn)詩,唐祖稱善;
少年博學(xué),張華惜才。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五代南唐詩人陳貺,居廬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辭。下聯(lián)典出魏、晉間史學(xué)家陳壽。

義聚三千余人,世間第一;
居同五百多載,天下無雙。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江州義門陳氏宗祠聯(lián)

宰揭仕深,祖澤培基數(shù)百載;
分蒲葉茂,孫支耀振萬千秋。
——佚名撰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zhèn)陳姓宗祠聯(lián)
    此支陳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縣遷徙廣東的陳氏分支。

臥元龍之樓,耿耿濟(jì)時(shí)偉略;
讀孔璋之檄,巖巖經(jīng)國文章。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三國·陳登。下聯(lián)典指三國·陳琳。

堯咨母訓(xùn)子以仁,聲隨杖下;
安節(jié)妻分財(cái)不吝,時(shí)號(hào)堂前。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北宋·陳堯咨母。下聯(lián)典指宋·陳堂前。

箕裘全子,袍笏文孫,潁川郡鳳毛世胄;
南國旌旄,東宮衣缽,李唐時(shí)虎拜龍庭。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臺(tái)灣省臺(tái)北市全臺(tái)陳氏宗祠聯(lián)。

孝友景先賢,難弟難兄,恍見德星長(zhǎng)聚;
祠堂臨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無邊。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陳氏宗祠聯(lián)。

穆矣,于宗有光,祀事孔明,不如我同姓;
欽哉,成父之志,孝思惟則,□□□□□。
——清·陳榮昌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云南省石屏縣鄭營村(原名普勝村)陳氏宗祠聯(lián)(1)。鄭營村陳氏大家族的始祖陳斌是安微鳳陽人,現(xiàn)存的陳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宗祠坐南朝北,通面闊23.8米,總進(jìn)深52.1米,占地面積1240余平方米。祠門為牌坊式,磚石結(jié)構(gòu),三開間,瓦頂,門框均用磚石拱卷。明間寬3.5米,次間寬2.9米,通高6米。匾聯(lián)皆用青石陰刻鑲嵌在磚壁上。明間門額上有石匾四塊,長(zhǎng)寬各0.8米,其上陰刻光緒壬辰進(jìn)士,吉林、安徽巡撫,華寧人朱家寶書寫的“陳姓宗祠”四字。匾下有鄭營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jìn)士、黎元洪總統(tǒng)秘書陳鶴亭題書的對(duì)聯(lián)。次間的匾聯(lián)都是滇唐繼撰書。匾長(zhǎng)寬各0.6米,上刻“源遠(yuǎn)流長(zhǎng)”四個(gè)楷書;對(duì)聯(lián)是隸書。祠門背面明間額壁上有光緒癸未進(jìn)士、著名書法家陳榮昌撰書“迪光貽令”楷書石匾。次間額壁上有趙港務(wù)題書的行書石匾“繼志述事”。明間和次間的磚壁上各有陳榮昌撰書的這副對(duì)聯(lián)。

坐丹山或松或柏,萬葉千枝不外本根所出;
觀劍水是涇是渭,上流下遞總由原緒而分。
——佚名撰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樟湖鎮(zhèn)樟湖坂(原名漳湖坂)陳氏宗祠聯(lián)

閥閱煥牂牁,爭(zhēng)夸媯水長(zhǎng)流,弓冶箕裘綿百世;
祠堂鄰寶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滿一門。
——清·陳鶴亭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云南省石屏縣鄭營村(原名普勝村)陳氏宗祠聯(lián)(2)。從陳氏宗祠祠門沿中軸線而進(jìn),依次有石橋、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前各有一個(gè)院子,兩側(cè)均有對(duì)稱式的偏殿樓閣。中殿前的那個(gè)石橋?yàn)閱慰资皹颍瑯蛏嫌袡诎逋?,望柱頭為石雕十二生肖。中殿建在高0.75米的石臺(tái)基上,四周有廊,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正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筑,三開間、二進(jìn)間。由于正殿上下有兩層樓,又建造在高1.2米的石臺(tái)基上,更有兩座高1.95米的石獅柱礎(chǔ)抬高,因而更加顯得高大雄偉、莊嚴(yán)肅穆。規(guī)模如此宏大的陳氏宗祠,是鄭營人陳鶴亭先生集資建蓋的。1993年,陳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jí)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數(shù)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fā)祥,羨者蕃,肯構(gòu)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
三百年創(chuàng)業(yè)重統(tǒng),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福安縣甘棠堡陳氏宗祠聯(lián)。


附錄:【陳姓典故、趣事】

〖平勃〗
    “平勃”這個(gè)典故出自于《史記·陳丞查世家》。
    平勃在這里指的是陳平和周勃,他們都是西漢著名的大臣,陳平是文臣,周勃是武將。他們二人跟隨劉邦征戰(zhàn)多年,在楚漢之爭(zhēng)中為滅楚興漢建立了功勛。
    漢高祖劉邦去世后,呂后專權(quán),把諸呂安排在朝廷的顯赫位置上,參與朝政?;莸鄄⊥龊?,呂后又擅立假太子為帝,自己親臨朝政,發(fā)號(hào)施令,企圖封諸呂為王,遭到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等大臣的反對(duì)。對(duì)此,呂后并未罷休,她又殺害少帝,立劉弘為帝,剝奪太尉周勃的兵權(quán)。免除右丞相王陵的職務(wù),大封諸呂親信,妄圖篡奪劉氏政權(quán)。
    呂后一死,諸呂密謀篡以奪位,準(zhǔn)備謀反,但懼于大臣周勃、陳平的威嚴(yán),一時(shí)不敢輕舉妄動(dòng)。不久,齊王劉襄帶頭發(fā)兵,陳平和周勃看到消滅諸呂的時(shí)機(jī)已經(jīng)成熟,于是采用計(jì)策使呂祿交出兵權(quán)。周勃單身闖入北軍,殺了呂祿,掌握了兵權(quán)。在朝臣們的通力合作下,一舉鏟除了呂氏勢(shì)力,維護(hù)了劉氏的天下。
    后來,人們用這個(gè)典故表示同心協(xié)力,共謀國事之意?!稌x書.王敦傳》里就運(yùn)用了這個(gè)典故:“臣備位宰輔,與國存亡,慶管平勃濟(jì)之略?!?/p>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陳亞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潤州太守時(shí),屬吏中有一個(gè)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
    上官弼任職屆滿,臨走時(shí),陳亞問他:“您可有教誨我的高見?”上官弼誠懇地說:“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沒得說的,只是太愛調(diào)謔,似乎過分了一些。”陳亞點(diǎn)頭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聞之,大笑而去。
    ——宋·范正敏《遁齋閑覽》


〖陳老佛〗
    清末水軍將領(lǐng)陳化成在江南水師任上,與土卒同甘共苦,日夜枕戈海上,留下了許多感人事跡。剛到吳淞口時(shí),有人要為他準(zhǔn)備館舍,他謝絕說:“士卒皆露宿,我何可即安?”一天晚上颶風(fēng)大作,暴雨傾注,潮水溢上塘面,快要涌進(jìn)陳化成的軍帳。部將請(qǐng)他移帳,他回答說:“大帳一移,三軍驚憂,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隘,于心何安?”當(dāng)時(shí),裕謙駐在距吳淞口十余里的寶山,他估計(jì)陳化成一定移帳了,就派人前來探望老將,只見陳化成鎮(zhèn)靜地坐在原來的軍帳中忙著處理軍務(wù)。一次他患痢疾,裕謙派了醫(yī)生來,他謝絕了,說:“櫛風(fēng)沐雨,軍營常事,我以老憊偶疾,何獨(dú)張皇?”繼裕謙任兩江總督的牛鑒,聽說陳化成吃的是糙米,生活儉樸,以為他身邊缺錢,就命令軍需局每10天送白銀250兩。陳化成堅(jiān)決不接受。在陳化成生日這天,有人送去金字旗為他祝壽,結(jié)果被他當(dāng)場(chǎng)下令撕裂了。冬天,大雪壓帳,平地積雪盈尺。他冒嚴(yán)寒劃小舟,往來于濱海風(fēng)浪之中。清晨,他踏著深雪到各營帳中察看將土,親如家人,士兵呼之為“陳老佛”。


〖陳、梁同著《再生緣》〗
    陳梁,即清代陳端生和梁德繩兩位女性作家,她們共同創(chuàng)作了長(zhǎng)篇彈詞《再生緣》,成為清代文學(xué)史上的一段佳話。
    陳端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太仆陳勾山(兆侖)的孫女,陳玉敦的次女。她自幼聰敏,嫻于吟詠,23歲時(shí)嫁于會(huì)稽諸范菱(字秋塘)?;楹?年,范菼因獲科場(chǎng)請(qǐng)人代作詩文罪(實(shí)為冤案)被謫戍遠(yuǎn)方。據(jù)《閨媛叢談》記載說”,丈夫遠(yuǎn)戍以后,她便停止了“膏沐”,一心撰寫《再生緣》彈詞。她曾對(duì)人說:“婿不歸,此書無完全之日也?!焙髞?,丈夫范菼遇赦歸來,在他尚未到家的時(shí)候,陳端生卻死去了。《再生緣》,她只寫到17卷,未能完稿。剩下的部分為3卷,由另一位作家梁德繩完成。從《再生緣》第65回一段記敘自身生平的文字來看,前17卷是用十多年的時(shí)間寫成的,這由這段文字中下列一些詞句可以看出:“管隙敢窺千古事,毫端戲?qū)憽对偕墶贰?;“豈是早為今日讖,因而題作《再生緣》”;“歲次甲辰春二月,蕓窗仍寫《再生緣》。悠悠十二年來事,盡在明堂一瞬間。”甲辰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這一年她又拿起筆來繼續(xù)寫那停頓了十二年的《再生緣》,即所謂“重翻舊稿增新稿,再理長(zhǎng)篇續(xù)短篇”。不幸的是,重新動(dòng)筆不到一年,她便與世長(zhǎng)辭了。
    梁德繩,字楚生,晚號(hào)古春老人。她也是浙江錢塘人,工部左侍郎梁敦書的女兒,清兵部主事許宗彥(周生)的妻子。說她續(xù)寫并最后完成《再生緣》,是不確切的。因?yàn)閷?shí)際上,《再生緣》的后三卷是由她和她丈夫許宗彥完成的。這件事,王搜的《閨媛叢談》說得很清楚:“后范遇赦歸,未至家而女士(陳端生)卒。許周生駕部與配梁楚生恭人足成之,稱全璧。吾國舊時(shí)婦女之略識(shí)之無者,無不讀此書焉?!薄对偕墶泛笕黼m為夫妻同續(xù),但一般只署梁德繩一人,可能因?yàn)榱旱吕K在續(xù)寫時(shí)貢獻(xiàn)較大的原因吧!據(jù)說,梁德繩是一位很自信的女人,續(xù)完《再生緣》后曾說:“如遇知音能改削,竟當(dāng)一字拜為師。”梁德繩還著有《古春軒詩鈔》二卷。
    陳、梁二人完成《再生緣》后,又經(jīng)過侯芝的改訂,才傳之于世的?!对偕墶肥恰队疋A緣》的續(xù)作?!队疋A緣》敘寫的是謝玉輝的故事,《再生緣》是寫謝玉輝轉(zhuǎn)生之后的姻緣故事的,故名“再生”緣。《再生緣》敘寫的故事是:
    元成宗的時(shí)候,朝中尚書孟士元生有女兒孟麗君。孟麗君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她與乳母蘇大娘的女兒映雪同居閨中,十分要好。都督皇甫敬的兒子皇甫少華,國丈劉捷的兒子劉奎璧,兩人同時(shí)派人求婚于孟麗君。孟麗君父孟土元,決定讓二人比射以定姻親。結(jié)果,劉奎璧比射失敗,孟麗君許配皇甫少華。劉奎璧懷恨在心,誆騙皇甫少華到家,欲醉酒后把皇甫少華燒死。劉奎璧妹劉燕玉救出皇甫少華,并愿為皇甫少華次室,私訂了終身。這時(shí),遼東元帥鄔必凱侵犯登州,海疆告急。劉捷乘機(jī)保奏皇甫敬為帥出征,結(jié)果為妖道所擒,劉捷又誣其降敵?;栌沟幕实巯轮甲侥昧嘶矢慈?。皇甫少華微服出走,皇甫家家道敗落。劉奎璧乘機(jī)再向孟麗君求婚,孟麗君不允,于是推薦映雪冒名頂替。映雪也不愿嫁給劉奎璧,于是在成婚之夜以利刃刺中奎璧額,之后投昆明湖,結(jié)果為丞相梁鑒的妻子所救,認(rèn)為義女,取名素華,攜她進(jìn)了京師。孟麗君出走后改名酈君玉;女扮男裝,后人京赴試中了會(huì)元,并被梁鑒招為映雪之婿。接著,酈君玉連中狀元,官居極品,奉旨任武舉主考官?;矢ι偃A應(yīng)試,中了武狀元。皇甫少華奏請(qǐng)皇帝招撫勇娥,與其共征鄔必凱。平敵之后,皇甫少華回京,把自己更名改姓、全家被劉捷陷害、劉捷在平敵中通敵等事票告了皇帝?;实鄞笈聞⑹先矣讵z,封皇甫少華為忠孝王。劉燕玉歸于皇甫少華,皇甫少華立誓等待孟麗君,非得麗君不先與燕玉同房。酈君玉恨皇甫少華之娶燕玉,因此不愿露出真相。不久,酈君玉女扮男裝事被皇帝知道,皇帝欲娶她為妃。幸而太后下旨認(rèn)君玉為女,并封為保和公主,才得以了解此事。皇甫少華最終與孟麗君成婚。

〖元帥本色是詩人〗
    南昌起義部隊(duì)失敗的緊要關(guān)頭,陳毅挺身而出,協(xié)助朱德將剩余的不足千人拉到湘南參加起義,并于1928年春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huì)合。井岡山上,毛澤東是紅4軍黨代表,朱德是軍長(zhǎng)。陳毅先任師長(zhǎng),后任軍委書記,也是紅軍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當(dāng)時(shí)的重大決策都是毛、朱、陳一起研究,他們?nèi)耸亲钣H密的戰(zhàn)友。此后,陳毅任過軍政委、軍長(zhǎng)和江西軍區(qū)總指揮等職。
    1934年,紅軍主力長(zhǎng)征時(shí),帶傷的陳毅留下來與項(xiàng)英一起領(lǐng)導(dǎo)南方游擊戰(zhàn)爭(zhēng)。后人總結(jié)中共歷史上環(huán)境最艱苦的三次斗爭(zhēng),便是紅軍長(zhǎng)征、東北抗聯(lián)在雪原密林中堅(jiān)持斗爭(zhēng)和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zhēng)。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陳毅出山,改編南方游擊隊(duì)為新四軍,并任一支隊(duì)長(zhǎng),率部挺進(jìn)江南抗日前線。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任新四軍代軍長(zhǎng)。1943年,他赴陜北參加整風(fēng),又在中央軍委協(xié)助工作,中共“七大”上當(dāng)選為中央委員。
    解放戰(zhàn)爭(zhēng)開始后,負(fù)責(zé)指揮華東戰(zhàn)場(chǎng),任華東野戰(zhàn)軍(后稱三野)司令員。1948年夏,他任中原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同劉伯承、鄧小平一起率中原野戰(zhàn)軍參加淮海戰(zhàn)役。
    新中國成立后,陳毅是上海市首任市長(zhǎng),領(lǐng)導(dǎo)對(duì)舊城的改造和經(jīng)濟(jì)恢復(fù)工作,如今外灘邊聳立的陳毅塑像,代表了上海人民對(duì)這位老市長(zhǎng)的懷念。1954年,陳毅奉調(diào)北京,后到外交部任部長(zhǎng),曾陪同周總理出訪亞非十幾國。他還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
    “文革”開始后,他以敢放炮抵制“左”的錯(cuò)誤聞名全國。因有毛澤東提議,他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仍當(dāng)選為中央委員,并參與國際戰(zhàn)略問題的研究。
    1972年1月,陳毅病逝。毛澤東抱病親自參加追悼會(huì)——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只參加過兩次追悼會(huì),一次是追悼任弼時(shí),另一次就是追悼陳毅。哀樂傳出后,全國同悲,同時(shí)人們也看到了糾正“文革”錯(cuò)誤的曙光。

    毛澤東在黨內(nèi)與人往來堅(jiān)持以公務(wù)論但對(duì)陳毅有工作之外的“詩交”
    辛亥革命后,新的政治思想傳入過去十分閉塞的四川,使陳毅這樣的青年開始走向探求真理之路。
    陳毅在青年時(shí)代受五四運(yùn)動(dòng)的影響,由追求新文學(xué)———新詩、新小說,進(jìn)而追求革命真理,又在時(shí)代大潮推動(dòng)下走上了軍事家、外交家之路。然而,他畢生從來沒有舍棄對(duì)詩詞的愛好。
    毛澤東曾說過:“陳毅的詩豪放奔騰,有的地方像我。陳毅有俠氣,爽直?!逼鋵?shí),他們二人所走的道路十分相似,詩詞已成為兩位偉人產(chǎn)生心靈交映的重要媒介。
    毛澤東在黨內(nèi)與人往來堅(jiān)持以公務(wù)論。但他對(duì)陳毅有著工作之外的“詩交”,并幫其改詩。他們二人多年間詩詞唱和,其內(nèi)容都充滿了驚天地、泣鬼神、傲視一切艱難的豪情壯志——不同于古今其他文人墨客的作品,是偉大的革命家在斗爭(zhēng)過程中的抒情言志。
    這段歷史佳話恰恰向人們證明,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yùn)與革命情懷相結(jié)合,才能奏出探索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huì)主義道路的雄渾旋律。

    陳毅曾說:“我的興趣不在軍事,我愿做記者,我喜歡寫小說”
    南昌起義失敗后,曾被一些官兵譏笑為“賣狗皮膏藥”的陳毅,第一次與全體軍人見面就槍斃了三個(gè)違法亂紀(jì)者,其堅(jiān)強(qiáng)意志贏得大家的欽佩。
    1946年,陳毅接待來訪的美軍雷克上校,回憶起過去,他說:“我的興趣不在軍事,更不在戰(zhàn)爭(zhēng),我的興趣在藝術(shù),我愿做記者,我喜歡寫小說?!?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1927年秋,南昌起義的“鐵軍”二十五師在粵東戰(zhàn)敗,師團(tuán)以上干部只剩下剛來不久的朱德和陳毅。面對(duì)可能散伙的危局,過去被一些官兵譏笑為“賣狗皮膏藥”的政工人員陳毅,比一般軍事干部表現(xiàn)得更為堅(jiān)強(qiáng)。有個(gè)別兵痞乘部隊(duì)混亂,煽動(dòng)逃跑并向群眾敲詐勒索。陳毅知道后馬上召集全軍,宣布革命紀(jì)律,并把三個(gè)違法亂紀(jì)者當(dāng)場(chǎng)處以死刑。據(jù)粟?;貞洠@是陳毅第一次同全體軍人見面。他以堅(jiān)強(qiáng)的意志震動(dòng)了大家并贏得欽佩。剩下的千余人跟隨著他和朱德,戰(zhàn)勝了食不果腹且冬天還穿單衣的惡劣環(huán)境,走向與毛澤東會(huì)師的道路。
    紅軍主力長(zhǎng)征后,陳毅在贛南山林中堅(jiān)持了三年游擊戰(zhàn)。據(jù)他回憶,這是一生中最艱苦的階段。一次,面對(duì)搜山敵軍的大火包圍,陳毅在沉著應(yīng)戰(zhàn)之余,寫下了后來膾炙人口的詩篇:“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此去泉臺(tái)集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边@首面臨死亡關(guān)頭的“絕命”詩,自稱到了陰曹地府,也要召集舊部組成十萬大軍,怒斬“閻羅”———視死如歸的正氣,通過此詩躍然紙上。后來的數(shù)以十萬計(jì)的浩蕩新四軍,正是靠陳毅等人在危難逆境中保存下的革命種子發(fā)展而成的。

    “文革”中他曾講:“快要亡黨亡國了,這時(shí)不跳,更待何時(shí)!”哀樂聲中,毛澤東向陳毅的骨灰盒三鞠躬;聽著周恩來哽咽地讀著悼詞,毛澤東雙淚長(zhǎng)流

   在偏僻的井岡山上,陳毅與毛澤東是難得的有共同雅興的詩友,兩人一同吟誦宋詞———“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
    當(dāng)時(shí),因大家都缺乏革命經(jīng)驗(yàn),確定建軍原則和一些工作時(shí),出現(xiàn)過不同意見。進(jìn)入閩西后,還出現(xiàn)過陳毅取代毛澤東任前委書記之事。通過實(shí)踐的檢驗(yàn),陳毅到上海向中央?yún)R報(bào)時(shí),為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九月來信”,肯定了毛澤東的主張,這為古田會(huì)議的召開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其實(shí),陳毅本可以轉(zhuǎn)到別的根據(jù)地去,但他心悅誠服地回紅四軍,在毛澤東領(lǐng)導(dǎo)下工作,表現(xiàn)出坦蕩的胸懷。
    “文革”初期,陳毅在天安門上談起歷史上曾有兩次與毛澤東的意見相反,毛澤東爽朗地說:“你就是第三次反對(duì)我,我也同你合作!”如果明哲保身,以他過去的功績(jī)以及同毛澤東的特殊交情會(huì)平安無事,然而,他心直口快,一再公開“放炮”。按他當(dāng)時(shí)的話講:“有人說我陳毅又跳出來了。對(duì)!快要亡黨亡國了,這時(shí)不跳,更待何時(shí)!”陳毅雖然明白這樣做可能危及身家性命,但他仍向紅衛(wèi)兵公開宣布———“我的講話可能觸犯一些人,我個(gè)人可能慘遭不幸,但是,如果我因此不敢講自己的意見,我這個(gè)共產(chǎn)黨員就一錢不值!”
    果然,陳毅后來被打成“二月逆流”的主將。1972年元旦,他處于彌留之際,周恩來趕到傳達(dá)了毛澤東對(duì)他的最后關(guān)懷———為“二月逆流”平反。陳毅只從口中發(fā)出斷斷續(xù)續(xù)一些句子——“紅軍……毛主席……路線斗爭(zhēng)……”
    1972年1月10日下午,舉行陳毅追悼會(huì)時(shí),毛澤東突然臨時(shí)決定參加,倉促出發(fā)時(shí)還穿著薄毛褲和睡衣,只在外面披了一件大衣。哀樂聲中,毛澤東向陳毅的骨灰盒三鞠躬;聽著周恩來哽咽地讀著悼詞,毛澤東雙淚長(zhǎng)流……這一破例舉動(dòng),不僅表達(dá)了難得的戰(zhàn)友之情,也是對(duì)陳毅一生的最好肯定。


〖秘密談判〗
    早在1938年,陳毅曾秘密到青陽做過對(duì)國民黨軍隊(duì)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當(dāng)時(shí),他任新四軍第一支隊(duì)司令員,率領(lǐng)數(shù)千健兒活動(dòng)于蘇南的溧陽、金壇茅山山區(qū),建立抗日游擊根據(jù)地。
    新四軍軍部當(dāng)時(shí)設(shè)在徑縣云嶺。這兒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后勤供給困難。更為不利的是這兒四面受敵,東西南三面是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的部隊(duì),司令官顧祝同是頑固的反共首領(lǐng),一向熱衷于與新四軍爭(zhēng)地盤、鬧摩擦;北面沿江一線有日偽重兵布防,層層封鎖。
    因此,新四軍軍部與下屬部隊(duì)保持聯(lián)絡(luò)就成為很重要的問題。當(dāng)時(shí),第三戰(zhàn)區(qū)駐扎有川軍唐式遵的好幾個(gè)師,唐出任二十三集團(tuán)軍司令,駐青陽。陳毅在四川見過唐式遵,知道這位川軍將領(lǐng)雖一貫反共,卻抗日?qǐng)?jiān)決。唐的部將第一四四師師長(zhǎng)郭勛棋與陳毅是川土同鄉(xiāng),有同窗之誼,20年代中期還通過信。陳毅早聞郭勛棋抗日?qǐng)?jiān)決,反對(duì)打新四軍,便先設(shè)法與郭進(jìn)行聯(lián)絡(luò)。有了一些往來后,陳又向他提出打算上青陽會(huì)見唐式遵,洽談共同抗日之問題,郭勛棋征得唐的同意后,表示愿意作出安排。陳毅喬扮成商人,帶上兩三名隨從人員,先到達(dá)郎溪川軍一四四師師部,爾后由郭派出一個(gè)排的部隊(duì)護(hù)送陳毅等人上青陽,同唐式遵秘密談判。唐與陳毅達(dá)成了口頭協(xié)議:允許皖南、蘇南新四軍人員經(jīng)過唐部駐地,但每次不得超過一連人;新四軍不得上川軍駐地招募兵員、占地盤。陳毅匆回茅山,部署抗日計(jì)劃。
    從此,皖南新四軍軍部與蘇南山區(qū)第一支隊(duì)之間有了一條經(jīng)涇縣、太平、青陽、郎溪到溧陽的秘密安全通道,避免了許多麻煩和損失。


〖抗日演講〗
    也是在1938年春天,陳毅在青陽城內(nèi)西門何家飼堂內(nèi)的國民黨青陽縣軍政干部訓(xùn)練班上,作了長(zhǎng)達(dá)3個(gè)多小時(shí)的講話。
    其時(shí),國共合作,全國團(tuán)結(jié)抗日熱潮一片。為培養(yǎng)一批宣傳抗日和軍民合作的干部,以充實(shí)基層力量,青陽縣舉辦了培訓(xùn)班,由縣長(zhǎng)朱毅生兼任班主任,縣政府秘書劉大倫擔(dān)任副主任。
    一天早上,劉大倫來到教室,高興地說:“告訴大家一個(gè)好消息,今天上午,新四軍一支隊(duì)司令員陳毅,要來向我們作報(bào)告,希望學(xué)員們立即作好歡迎的準(zhǔn)備?!睂W(xué)員們異常激動(dòng),吃罷早飯,把室內(nèi)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整衣靜盼。
    約10時(shí)許,陳毅頭戴八角帽,腰系窄皮帶,身穿灰土布軍裝,腳穿黑土布鞋,登上講臺(tái),以濃厚的川音熱情而又親切地說:“請(qǐng)同學(xué)們坐下!”接著,他滔滔不絕地講述當(dāng)前抗日形勢(shì),精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力量對(duì)比與斗爭(zhēng)情況,說明團(tuán)結(jié)就是力量,團(tuán)結(jié)對(duì)外,抗日必勝的道理;同時(shí),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闡述“敵強(qiáng)我弱必須堅(jiān)持游擊戰(zhàn),才能取得最后勝利”的理論根據(jù);最后勉勵(lì)學(xué)員要勤奮學(xué)習(xí),不但在課堂里學(xué),還要深入到群眾中去,理論聯(lián)系實(shí)際,多做些實(shí)際工作,增長(zhǎng)才干,發(fā)揮聰明才智,為抗日救國作出自己的貢獻(xiàn)。陳毅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學(xué)員。
    過了數(shù)日,訓(xùn)練班領(lǐng)導(dǎo)采納了陳毅的建議,將訓(xùn)練班搬到離城15華里的山村——楊田鄉(xiāng)橋頭施家飼堂,改為“青陽縣農(nóng)村工作實(shí)施區(qū)”,進(jìn)行農(nóng)村工作調(diào)查和宣傳抗日等工作。


〖陳毅詩譏郝鵬舉〗
    郝鵬舉(1903-1947),河南省靈寶人。1927年從蘇聯(lián)基輔紅軍兵種混成干部學(xué)校結(jié)業(yè)回國后,任國民軍炮兵團(tuán)長(zhǎng)、軍參謀長(zhǎng)及豫鄂皖三省“剿共”總部參議??谷諔?zhàn)爭(zhēng)時(shí)期,任暫編第五軍副軍長(zhǎng),不斷制造反共磨擦。1941年7月叛國投日,日軍投降后,被蔣介石委任為新編第六路軍司令,充任反共先鋒。
    1946年1月,在我強(qiáng)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下,郝鵬舉于臺(tái)兒莊、棗莊反共前線率其部二萬余人起義,改編為中國民主聯(lián)盟軍,郝鵬舉任司令。為教育和改造郝部及其本人,新四軍軍長(zhǎng)陳毅讓郝軍開進(jìn)山東莒縣休整,并數(shù)次與郝鵬舉交談,曉以大義。一次,陳毅邀郝鵬舉等人游浮來山,面對(duì)古樹殘碑,陳毅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歷數(shù)古往今來的盛衰興亡之事。郝鵬舉知道陳毅將軍也是詩人,便趁機(jī)吟哦了一首七絕,目的在向陳毅表示忠心,同時(shí)也求得陳毅唱和,以抬高自己的身價(jià)。郝鵬舉吟道:“策馬浮來展大荒,齊桓劉勰兩茫茫。千年古樹應(yīng)知我,一片忠心照夕陽?!卑凑粘R?guī),陳毅在這種情況下是會(huì)唱酬的,但是他深知郝鵬舉吟詩的用意及其為人,便既不唱和,也不評(píng)騭其詩之優(yōu)劣,就像沒聽到似的。
    反復(fù)無常的郝鵬舉,一顆狼子野心未改,起義一年零十五天后,見蔣介石調(diào)兵遣將,向解放區(qū)瘋狂進(jìn)攻,以為共產(chǎn)黨大勢(shì)已去,遂于萊蕪戰(zhàn)役前夕,1947年1月16日撕掉偽裝,公然叛變,復(fù)又投靠蔣介石,任魯南綏靖區(qū)司令長(zhǎng)官兼第四十二集團(tuán)軍總司令。其部二萬余人,2月7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郝鵬舉也做了俘虜。郝鵬舉被俘后,陳毅召見他,與他數(shù)語后,吟道:“教爾做人不做人,教爾不茍竟狗茍。而今俯首爾就擒,仍自教爾分人狗?!焙蛮i舉聽后只好羞愧地低下了頭。從陳毅這首《示郝鵬舉》最后一句看,當(dāng)時(shí)并沒有槍斃郝鵬舉的意思,但他本性難改,4月份因逃遁才被擊斃。


關(guān)于陳字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shí)候是一個(gè)字,音義可通?!瓣悾幸?。”(《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shí)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瓣悾ú废Γ?,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里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熬S禹甸之” (《詩經(jīng)·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zhàn)陣的意思。因?yàn)樵诠糯?,陳、陣是一個(gè)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掇o源》對(duì)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 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 軍伍行列稱陣; 
    ③ 陣法,指作戰(zhàn)時(shí)部隊(duì)的戰(zhàn)斗隊(duì)形; 
    ④ 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zhàn)有關(guān)。 
    根據(jù)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zhàn)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huì)意。盡管陳字在古時(shí)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gè)陳字的含義,是把戰(zhàn)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wèi)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dòng)的聲音,而戰(zhàn)車是黃帝發(fā)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yàn)榕c戰(zhàn)車有關(guān),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后,讀法才逐漸發(fā)生變化,與“塵”同音?!瓣悺钡默F(xiàn)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yuǎn)。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陳姓起源有五 
    一、黃帝后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duì)他進(jìn)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于他好學(xué)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gè)女JL口—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dāng)政時(shí),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罢{(diào)于玉燭,息于永風(fēng),食于膏火,飲于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后,約 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wèi)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shí),戰(zhàn)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fā)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gè)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暗蹏咳£愪h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jì)》)。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fù)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jì)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rèn)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于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gè)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guān)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lián)盟的強(qiáng)大基礎(chǔ)。黃帝起于姬水,地點(diǎn)在今天的陜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陜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gè)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shí),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dāng)寶雞的神明來時(shí),便會(huì)發(fā)現(xiàn)殷殷的聲響,好象野雞鳴啼。于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gè)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代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zhǎng)制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gè)部落排列著長(zhǎng)長(zhǎng)的車隊(duì),由一個(gè)牧場(chǎng)遷到另一個(gè)牧場(chǎng)時(shí),男女老幼和財(cái)物,都置于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jìn)。當(dāng)遇到敵對(duì)部落前來襲擊時(shí),車隊(duì)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huì)時(shí)期的“列陣”,也即車戰(zhàn)。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zhàn)。當(dāng)夜幕悄悄降臨時(shí),部落酋長(zhǎng)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duì)排列成圓圈,人畜居于圓圈中。在無險(xiǎn)可守的廣蕩大草原中,頓時(shí)形成了一個(gè)堅(jiān)固的臨時(shí)城堡。這個(gè)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御寒風(fēng)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zhàn)生活給這個(gè)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黃帝又是什么樣的人呢?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jù)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shí)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jī)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shí),神農(nóng)氏已經(jīng)衰落,諸侯之間你爭(zhēng)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帝無力征討。于亂世中逐漸長(zhǎng)大的黃帝認(rèn)識(shí)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qiáng)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jù)地稱雄致亂的諸侯。于是他天天習(xí)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于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jié)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shì)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shì)穩(wěn)定后,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谷,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xí)戰(zhàn)。等到力量強(qiáng)大以后,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zhàn)于阪泉 (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zhàn)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魵⑶皝頂_亂的蚩尤。經(jīng)過這兩次惡戰(zhàn),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lǐng)被擁戴為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 
    黃帝居住于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gè)兒子:一個(gè)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gè)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gè)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后,他繼承了帝位,號(hào)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dāng)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后,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guān)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zhǎng)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后,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后,因才干不濟(jì),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yàn)椴鸥沙霰?,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于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shè)官掌管時(shí)令,制訂歷法;又咨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后,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gè)眼睛有三個(gè)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dāng)于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shí)就想方設(shè)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yīng)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shí)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shí)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xué)孝友,聞?dòng)谒暮?,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shí),畏天而愛民,恤遠(yuǎn)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lǐng)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gè)叫河濟(jì)的地方撿到一個(gè)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jǐn)慎并沒有感動(dòng)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bǔ)墻壁,然后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gè)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fēng)。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shí)候,四岳推舉了舜,于是堯把兩個(gè)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lǐng)。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duì)公婆孝敬,對(duì)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dòng)舜的父母。于是,舜只好遠(yuǎn)走他鄉(xiāng),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省永濟(jì)縣蒲州鎮(zhèn)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舜50歲時(shí)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wù),成績(jī)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shí),才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shí),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舜的對(duì)手是四兇: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gè)部落的首領(lǐng)除去,然后將這四個(gè)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yuǎn)地區(qū)。與丹朱的斗爭(zhēng)似乎要艱苦得多,經(jīng)歷的時(shí)間也長(zhǎng)得多,在這一場(chǎng)斗爭(zhēng)中,舜采取了進(jìn)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yīng)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后,因?yàn)榈ぶ熳鳛檠S大部族的正統(tǒng)代表,勢(shì)力仍很強(qiáng)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tài),表示愿讓位給丹朱,最后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duì),只好作罷。他便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為了籠絡(luò)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權(quán)利機(jī)構(gòu)。成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龍、益為東夷族,其余全屬黃帝族。充分展現(xiàn)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zhēng),有力地分化了對(duì)手。舜與丹朱的搏斗過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風(fēng),逼迫舜退避。在舜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并首先除掉四兇之患后,才逐漸擊敗丹朱的勢(shì)力,并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lián)盟的屬部。到此時(shí),舜已八十一歲。
    舜建都于蒲板,今為山西永濟(jì)縣東三十里虞鄉(xiāng)。蒲坂城內(nèi)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他在位期間,兢兢業(yè)業(yè),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nèi)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后來,在去南方巡狩時(shí),崩于蒼梧(湖南省寧遠(yuǎn)縣南)之野,葬于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yàn)樗麤]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后,封舜的兒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shí),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鄉(xiāng) (山西永濟(jì)縣境),其首領(lǐng)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shí)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附近。

    由于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爭(zhēng)中失敗,導(dǎo)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于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向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干。夏朝至商朝期間,隨著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于史記典籍之中。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于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zhuǎn)向農(nóng)業(yè)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shí)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yàn)橥沽⒃诿Co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gè)宛丘,經(jīng)過數(shù)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xiàn)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個(gè)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dān)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fā)(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jì)倽M封于陳(今河南省淮陽),國號(hào)陳,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后,謚號(hào)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分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xiàn)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于典籍記載,但這個(gè)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fēng)》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致相當(dāng)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huì)。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yīng)是城內(nèi)一處風(fēng)景幽雅的場(chǎng)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chǎng)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臺(tái)?!跋鄠鞣擞诓趟谬敚籍嫲素灾?。”城西北三里許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約五頃有余,俗稱人主廟。墓周產(chǎn)蓍草,高至數(shù)尺,前有石碑。號(hào)“伏羲墓”。當(dāng)然,這里有一些建 筑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臺(tái)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yuǎn),二十里內(nèi)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墻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shí)處于極盛時(shí)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zhuǎn),自周文王將長(zhǎng)女嫁給媯滿并受封于陳后,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lǐng)土位于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jì)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dāng)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shí)不過周圍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gè)諸侯,據(jù)周朝封建制度規(guī)定:四海之內(nèi)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gè),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gè),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gè)。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jì)算在內(nèi)。同時(shí)規(guī)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chǎn)豐富,文化發(fā)達(dá)的優(yōu)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shì)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lǐng)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于農(nóng)作物生長(zhǎng),是物產(chǎn)豐饒的富庶之區(qū)。因此,陳國靠著天時(shí)、地利發(fā)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qū)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lì)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敗,國勢(shì)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后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shí)588年。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便有了陳姓。

    二、出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nèi)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xiāng),亦以國為氏姓陳。據(jù)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zhǎng)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ǎ通玭 音敏)公次子溫之后陳璉。

    三、少數(shù)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shí)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shí),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1、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jīng)形成。
    2、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3、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tǒng)治時(shí),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qiáng)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4、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huì)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陳批魯?shù)燃词枪嶙尻愂稀?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5、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6、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7、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8、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gè)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9、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10、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11、回族陳氏。明成祖時(shí),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12、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huì)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xié)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四、他姓該姓冒姓 
    1、曹姓改為陳姓: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gè)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2、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gè)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到了宋代,陳姓后裔中有一個(gè)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shí)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jīng)陵谷變遷,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shí),歷史已進(jìn)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于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dá),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yàn)檎疾氛哒f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shí)楊堅(jiān)有一心腹干事陳茂,他本來是河?xùn)|猗姓人,卻冒姓陳氏,并受封為伯爵。元朝時(shí),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后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3、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gè)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qū),約相當(dāng)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qū)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jiān)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hào)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tǒng)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luò)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shí),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后裔帛(白)永貴人仕內(nèi)陸,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后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4、黎姓改為陳姓:明成祖時(shí),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5、劉姓改為陳姓:劉矯的后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6、陳姓改為其他姓及恢復(fù)陳姓:西魏時(shí),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shí)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fù)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臺(tái)。

   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nèi)河上從事漁業(yè)或水上運(yùn)輸?shù)木用?,多是以船為家。那么,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jù)《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yè),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qū)迫者?!?nbsp;
    關(guān)于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后成為長(zhǎng)江中下游一帶勢(shì)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lǐng)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zhàn),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zhǎng)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tǒng)的稱號(hào),仍然姓陳。


陳姓遷徙史

    先秦至?xí)x代遷徙 
    陳國滅亡后,陳閔公的長(zhǎng)子劍,為避亡國之禍,改名為衍,稱陳衍,逃到陽武戶牖(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娶談氏為妻,生二子,長(zhǎng)子叫陳璉,次子叫陳雞,都在齊國做官,其后裔有西漢名相陳平;陳閔公的二兒子全溫,避禍逃到晉國(在今山西省境),其后裔陳孟璉,任固始(今屬河南?。┖钕?,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孫陳引奇為信都別駕,有德政,無子,于是以東漢時(shí)潁川陳宴為嗣,陳宴裔孫陳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陳達(dá)信于南朝宋時(shí)遷往壽州固始縣,以繼承固始陳氏基業(yè)。 
    在陳姓的早期遷徙中,還有一支是因避難而移居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國第一位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勝。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作為屯長(zhǎng),奉命領(lǐng)著被征發(fā)的人去屯戍漁陽(北京市密云縣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dá),依照法律,失期者當(dāng)斬首。陳勝和吳廣被迫鋌而走險(xiǎn),襲殺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義,天下群起響應(yīng),聲勢(shì)迅速壯大。進(jìn)入陳縣吟河南淮陽)時(shí)被部下推舉為王,國號(hào)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他派兵四處攻城克池,占領(lǐng)了很多地方。后來秦軍反撲,進(jìn)逼張楚都城陳縣,陳勝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省渦陽縣東南)時(shí),被車夫莊賈殺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碭山西南麓。劉邦建立漢朝后,曾撥30戶為陳勝守墓,每年祭祀。陳勝墓歷經(jīng)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圍松柏蒼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題“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勝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西晉末年,中原戰(zhàn)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jìn)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p>

    隋唐五代遷徙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閩南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動(dòng)亂,攻城克池,斬將搴旗,把地方政權(quán)沖得七零八落,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討伐,陳政招架不住,只得據(jù)城固守。高宗見不能取勝,加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固始58姓軍校前去增援。不料陳敏、陳敷不適應(yīng)瘴癘之鄉(xiāng)的惡劣氣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時(shí)軍中無主,亂作一團(tuán),陳敏之母魏氏(據(jù)說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適在軍中,便挺身而出,統(tǒng)率軍隊(duì),駐扎在福建云霄縣。陳政于儀鳳二年(677年)死于軍中, 由他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lǐng)兵。
    當(dāng)時(shí)元光正是Z0歲的青年,他博覽群書,通曉文韜武略,指揮軍事,得心應(yīng)手。經(jīng)過9年苦戰(zhàn),終于平息戰(zhàn)亂。為了開發(fā)閩南這片沃土,他奏請(qǐng)朝廷設(shè)立漳州郡,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jì)、文化建設(shè)。元光不憚辛勞,親自經(jīng)營擘畫,選賢任能,開墾荒田,招徠流亡,興修水利,勸課農(nóng)桑,設(shè)置學(xué)校,使南大地上無烽火干戈之?dāng)_,百姓安居樂業(yè),被人稱為樂土,陳元光后來就長(zhǎng)眠在這里。他祖孫四代一直擔(dān)任漳州地區(qū)的行政長(zhǎng)官,歷時(shí)一個(gè)世紀(jì)之久,使這塊荒涼偏僻之地出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陳元光的后裔也在這里繁衍生息,成為當(dāng)?shù)氐囊恢?,分居在饒平、澄海等地,?dāng)?shù)厝朔Q元光為“北廟”始祖,并尊稱為開漳圣王,這個(gè)稱呼是名副其實(shí)的。
    陳元光的子孫稱“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tái)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當(dāng)?shù)匕傩諡榱吮磉_(dá)對(duì)陳元光的崇敬之情,許多地方建有陳圣王廟,福建有一百多座,臺(tái)灣有53座,南洋諸島也有20多座。閩南的幾座“開漳圣王廟”,如燕翼宮、威惠廟等,其規(guī)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亞于內(nèi)陸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觀。 
    唐朝中期,潁川陳宴后裔陳忠之子陳邕,為唐中宗時(shí)進(jìn)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玄宗時(shí)率家由京兆萬年 (今陜西長(zhǎng)安)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shí)任宰相。陳邕的裔孫陳洪進(jìn),福建仙游人,在閩主王廷政手下任統(tǒng)軍使,以才勇聞,屢立戰(zhàn)功。延政死后,陳洪進(jìn)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紹镃送去做見面禮。南唐后主李煜大為高興,封陳洪進(jìn)為泉南等州觀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滅,陳洪進(jìn)自知無力與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見宋太宗,主動(dòng)獻(xiàn)出漳、泉二州,封為武寧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陳洪進(jìn)的兩個(gè)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孫興旺,后在閩南發(fā)展成為望族,以先祖陳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稱“太傅派”陳氏,并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隋朝大業(yè)二年(616年),一個(gè)叫陳邁的人領(lǐng)兵鎮(zhèn)守莆田,后來歸唐,出任開莆縣令,此為陳姓入莆田之始。陳邁任縣令期間多有惠政,因愛這里林壑優(yōu)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當(dāng)?shù)匕傩赵R祭祀。他的后裔號(hào)稱“十八陳”,已成為莆田著姓。陳氏族人在今縣政府東側(cè)建有祠堂,命名為“崇功祠”,其主體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風(fēng)格。

   五代時(shí)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王潮,在王緒部下為軍正,隨軍至漳州,后任福建觀察使等職,死后由其弟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jié)度使。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跟隨王氏弟兄入閩的有2了姓軍校,第一便是陳姓。據(jù)劉球《陳公振行狀》云:“陳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亂,有諱檄者,從王審知入閩?!?/p>

    陳姓分之的遷徙 
    長(zhǎng)沙陳姓:有的說是陳朝陳宣帝陳頊之子宜都王陳叔明之后。叔明因陳朝滅亡,遷居江州。他的九世孫陳旺又遷到義門地。陳旺的七世孫為陳崇、陳端。唐僖宗時(shí),陳端與蔣良杰起兵招討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將軍,敕鎮(zhèn)潭州(長(zhǎng)沙市)。同光二年 (924年),陳端年老辭官,卜居于長(zhǎng)沙務(wù)陽鄉(xiāng)(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義門分支時(shí),陳端的后裔也遷到長(zhǎng)沙大塘、金鏗梅藪、斂田滄浪、稅河力頭、花灰浮潭、桑田廟、田師村;繼而分遷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螢火橋、菖蒲塘、官橋西北市、本府煙霧巷、碧湘街;再遷水渡河,黃泥沖、洲湖、韶塘;又遷往赤條河、平塘、清塘灣等地。到了陳端的八世孫陳團(tuán)這一代,生有 11個(gè)兒子,分房時(shí),大致徒居長(zhǎng)沙、平江、瀏陽、湘陰等縣,而長(zhǎng)沙仍居首位。
    也有人根據(jù)其他長(zhǎng)沙的陳氏支譜說,長(zhǎng)沙的陳姓并非都來自陳端一脈,有來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的,有來自浙江仁和縣(杭州市)的,有來自浙江會(huì)稽(紹興市)的—支……但這都出自陳姓的支派,萬支歸宗,仍然要追溯到陳姓家族史的源頭上去。

    邵陽縣陳姓:其始遷祖于唐莊宗同光二年平蠻,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至新化鵝塘村,再遷至邵陽縣橫陽山。子孫后代分布于邵陽縣臨津門、隆回、湘鄉(xiāng)、武岡、溆浦等地,元至正時(shí),其后裔陳叔甫又遷邵陽老鴨田。已傳53代,人口達(dá)70多萬人。

    岳陽縣陳姓:陳岳,宋天圣時(shí),由德安遷岳州剪刀池(今岳陽市一中后),傳32代,9萬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賜書榮續(xù)派義重傳家遠(yuǎn),修齊贊治平光華開復(fù)旦,萬國慶常新;任巨資英俊,行成在禮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xùn)承先澤,賢才望后昆。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dá)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均權(quán)依憲法,篤志建洪勛;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桑植陳姓:北宋時(shí),始祖是陳之佑,從江西吉水縣遷至桑植縣陳家坪,子孫分布于慈利、大庸、龍山、永順和貴州,共25代,5萬余人。

    安仁陳姓:宋景德年間,師祖是陳延賓,由福建遷安仁縣青路、軍山、鳳城、熊峰一帶,已傳35代,達(dá)7萬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陳紹隆由茶陵縣墨莊遷安仁縣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蓮湖、龍樂、熊峰一帶,共有3萬余人。

    寧鄉(xiāng)陳姓:陳昌建于后唐莊宗時(shí),由江西吉安遷寧鄉(xiāng)黃泥田,子孫分布于石泉西沙河與中池河,以及油坊溝、葉家坪、團(tuán)山鋪、葛藤壩等地。

    石門陳姓:明代始祖陳祥,于征蠻受封為忠隘世襲百戶。

   移居臺(tái)灣 
    至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年)始設(shè)臺(tái)灣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開始大批向臺(tái)灣移民了。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竊居臺(tái)灣后,曾招募閩南沿海移民去臺(tái)灣墾殖;明末鄭芝龍?jiān)O(shè)寨于臺(tái)灣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興化沿海居民渡海去臺(tái)灣墾荒;崇禎元年(1628年)統(tǒng)治臺(tái)灣的鄭芝龍歸順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燦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幾萬災(zāi)民,每人“給銀三兩,每三人給牛一頭”,用船載運(yùn)去臺(tái)墾殖;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qū)逐荷蘭人,收復(fù)了臺(tái)灣,所帶士兵連同眷屬共三萬多人都留在臺(tái)灣開荒種植,這些士兵多是閩南、閩中人。與此同時(shí),他還到漳、泉、興化等地招募青壯年到臺(tái)灣墾荒。這個(gè)時(shí)期漳州、泉州、興化等地赴臺(tái)者達(dá)15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王+爽)歸順清朝后,漳、泉、興化沿海赴臺(tái)又有幾十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中葉,清政府放寬海禁,廣東移民也大批遷往臺(tái)灣。 
    閩粵地狹人眾,謀生不易,只好向臺(tái)灣發(fā)展(南安《藍(lán)園陳氏族譜》);或因兵燹或民變而移居臺(tái)灣(《龍潯鵬都陳氏族譜》);光緒末年德化陳拱反抗鹽稅失敗遭牽連者(《丁溪陳氏族譜》)。 
    陳姓居民在橫渡臺(tái)灣海峽時(shí),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攜眷赴臺(tái),陳姓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鄉(xiāng),待賺到錢后,衣錦還鄉(xiāng),與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賺到錢后,即返鄉(xiāng)結(jié)婚,再把妻留在家鄉(xiāng),又只身赴臺(tái)。這些移民們往往事與愿違,事業(yè)有成、衣錦榮歸者寥寥無幾。一些移民在艱難窘迫的獨(dú)身生活中,逐漸淡忘了故鄉(xiāng),而與當(dāng)?shù)赝林咏Y(jié)婚生子。 
    臺(tái)北市寧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臺(tái)陳氏宗祠,大殿內(nèi)有一副對(duì)聯(lián):“箕裘全子,袍笏文孫,潁川郡鳳毛世胄;南國旌旄,東宮衣缽,李唐時(shí)虎拜龍庭?!闭f明了臺(tái)灣陳氏與大陸陳氏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其中的“箕裘”,出自脅L記》,比喻繼續(xù)祖先事業(yè);“袍笏文孫”,指陳宴裔孫、尚書令陳寵、陳國公陳弼等,他們都是官至極品,袍笏上朝;“南國”,指陳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陳朝;“東宮衣缽”,指陳后主陳叔寶的后裔;“虎拜龍庭”,指陳元光為大將軍。

    遷入琉球群島 
    處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島與臺(tái)灣島之間,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1970年)。琉球群島于我國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國,歸附于明朝,成為一個(gè)藩屬國。明太祖為了便于琉球的朝貢和彼此的貿(mào)易往來,便賜給這個(gè)小國許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些姓氏即:梁、鄭、金、蔡、毛、陳、林、曾、高、吳、李、阮、沈、魏、田、王、馬、錢、翁、穆、韓、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樂年間所“賜閩人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以為貢謝司,習(xí)海事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 (《明神宗實(shí)錄》卷四百三十八)這三十六姓多為福建河口人,子孫優(yōu)秀者讀書南雍(太學(xué)),畢業(yè)后即為通事,然后升為長(zhǎng)史大夫。何喬遠(yuǎn)也說琉球國“大夫官、長(zhǎng)史官、通事官。司貢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國書及閩三十六姓之后為之。” (《名山藏》卷一百三) 
    明代,出使中國、暹羅(泰國)、滿刺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陳氏有:陳康、陳泰、陳耀、陳義、陳武、陳賦、陳繼榮、陳繼成、陳繼章、陳繼茂、陳貴、陳富、陳華、陳榮、陳浩、陳文鑒、陳爵、陳宜、陳詔、陳營等。他們?cè)诹鹎驀ň佣嗄?,并世代?dān)任琉球國的大使、通事、大夫、長(zhǎng)史、火長(zhǎng)等要職。所以《久米村系家譜·陳氏家譜》載:”陳氏之稱閩人也,蓋永樂年間遷中山國三十六姓唐榮,以備出使之先。
    明代時(shí),琉球是中國的領(lǐng)土屬地,但是不斷被日本人所窺視。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島,計(jì)劃先占朝鮮,作為跳板,由遼東入關(guān),再將天皇首都遷到北京,坐鎮(zhèn)中原,“以轄萬國”。當(dāng)時(shí)同安(今福建省同安縣)人陳申,正經(jīng)商于琉球,聞?dòng)嵑髶?dān)心祖國受到侵害,即與琉球長(zhǎng)史鄭迥商議,委琉球遣往朝廷進(jìn)貢請(qǐng)封的使節(jié)將情況稟告,不久他回到故鄉(xiāng),再次將所獲情況向巡撫趙參魯報(bào)告。趙將情況轉(zhuǎn)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鮮王,為明政府聯(lián)合朝鮮抗日本侵略爭(zhēng)取了主動(dòng)權(quán)。

    遷入安南
    越南古稱安南,與中國是比鄰之國,兩國在歷史上雖然也兵戎相見過,但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的歲月畢竟更多,經(jīng)濟(jì)、文化的交流,為陳姓進(jìn)入安南提供了契機(jī)。早在后梁時(shí),就有一個(gè)叫陳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這是陳姓進(jìn)入安南之始。到了宋代,福建陳氏有許多人到越南并擔(dān)任官職,慢慢成為大族。據(jù)史籍記載,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時(shí),達(dá)官顯宦中陳姓甚多。當(dāng)然,最使陳姓人引為榮耀的,是當(dāng)了安南至高無上的國王。據(jù)南宋人周密的《齊東野語》記載,當(dāng)安南國王的人叫陳日照(又名陳照、陳京),是福建長(zhǎng)樂人。他本名叫謝升卿,祖籍為浙江會(huì)稽郡山陰縣謝姓,后南遷至福建長(zhǎng)樂縣,他因事改姓名。他容貌俊逸瀟灑,才華不凡,但性格卻落拓不羈。因?yàn)闅⑷朔噶送醴ǘ男彰麨殛惥拥桨材蠂?。成了太尉陳承的義子,后在會(huì)試中榮登榜首,獲得國王召見。在安南李氏王朝國王李惠宗召見陳京時(shí),國王的女兒昭圣公主透過窗隙看到了他,心生愛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駙馬。過了若干年,陳京之妻昭圣公主成為李朝女皇,稱李昭皇。南守寶慶元年(1225年),陳京改名陳日照(亦稱陳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陳朝。大越陳朝是南宋的藩屬國,傳八世13王,歷時(shí)175年,至1400年時(shí),國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為胡朝,國號(hào)大虞。1407年,陳藝宗次子陳顧自立為簡(jiǎn)定帝,此后,大臣陳姓名門望族舉要鄧容復(fù)立陳顧之侄陳季擴(kuò)為帝,史稱重光帝。這個(gè)后陳朝,僅傳二世七年,便于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滅。

    移居?xùn)|南亞 
    從清代開始,有閩、粵、臺(tái)等地的陳氏渡海遠(yuǎn)徙南洋諸國,而且人數(shù)越來越多。他們向海外遷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則是由于家鄉(xiāng)地瘠民貧,生活難,生存空間窘迫,而東南亞(即南洋群島)諸國則相對(duì)開放、發(fā)達(dá),有較好的發(fā)展空間。于是,許多人便遠(yuǎn)赴海外進(jìn)行開拓性的勞動(dòng),尋求生存和發(fā)展之路。
    福建永春縣岵田《陳氏族譜》說:“嘉靖間,閩之田里失丈”,“公慮及人無生活之所,竊恐坐食山崩,于是過洋謀生”;安南縣豐山《陳氏族譜》說:“族之子姓發(fā)達(dá)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廬舍縱橫,田園益蹙,食寡生多,故士農(nóng)工商,維持生活頗費(fèi)躊躇,于是奔走外洋?!痹缙诔鲅?,主要的運(yùn)載工具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風(fēng)驟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會(huì)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陳氏子孫,有不少人死于海難。安南縣《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有這樣的記載:“時(shí)貴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月二十八日午時(shí),在番失船?!薄胺保f稱外國的或外族的,這里指南洋諸島;“失船”即翻船發(fā)生不幸的事故。晉江縣安?!蛾愂献遄V》也有類似記載:“陳毓踐,生崇禎癸酉(1633年),康熙甲戌(1694年),因吧回船沉于七洲(南沙群島海域)。
    出洋的陳氏子孫,歷盡艱辛,到達(dá)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xiāng),或經(jīng)商,或務(wù)農(nóng),大都要披荊棘,斬蒿萊,進(jìn)行一番開創(chuàng)性的勞動(dòng)。永春縣岵山的陳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1753年)游賈(經(jīng)商)馬六甲,后又牽引其親戚朋友百余人,遷移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陳氏族譜》記載族人在馬來西亞從事經(jīng)營及農(nóng)業(yè)的事跡時(shí)說:“僑居之地,為英屬(山+合)株吧轄、文律等處,經(jīng)披荊斬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達(dá)二百數(shù)十人,拓土已至數(shù)百萬畝,財(cái)產(chǎn)有數(shù)十萬,且有至百余萬者?!?nbsp;
    出洋的陳姓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男青年,他們?cè)诤M飧鞯貜氖轮鞣N各樣的職業(yè),辛勤勞動(dòng),積極奉獻(xiàn),和當(dāng)?shù)厝嗣窈湍烙押茫合嗵?,許多人還娶當(dāng)?shù)氐呐訛槠蓿诋?dāng)?shù)匕布衣鋺?,生息繁衍?/p>


陳姓家譜介紹

    陳姓族譜等級(jí)觀念森嚴(yán)。對(duì)于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特書,惟恐不詳盡,而對(duì)一般的陳姓子弟,僅寫上姓名,沒有其他介紹。 
    陳姓視耕讀為正業(yè),對(duì)其他職業(yè)采取鄙視態(tài)度,如對(duì)經(jīng)商者,即使擁資巨萬,經(jīng)營有方,族譜上也是只錄其姓名,不提成就,更無贊譽(yù)之辭。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稱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稱“卒”,其他人不能享受這一殊榮,只能稱“死”或“不祿”。
    重男輕女為陳姓族譜乃至所有族譜的共同點(diǎn),男子的結(jié)發(fā)妻子叫“元配”,繼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稱“繼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婦,則稱“繼娶”,不能有一點(diǎn)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視。

    修譜
    “譜以傳信,猶史也” (宣統(tǒng)元年己酉二修長(zhǎng)沙高田《陳氏族譜》凡例)。族譜,作為一個(gè)家族的生命史,它的修撰往往被視為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因?yàn)樗鼘⒂涊d這個(gè)家族的淵源、繁衍、榮衰升沉。一般來說,三十年左右即要修譜一次,從開始到結(jié)束,整個(gè)家族都洋溢著一派莊嚴(yán)與喜悅之情,祭祀場(chǎng)面的隆重,各房各支無論貴賤的慷慨捐資,成立各種機(jī)構(gòu)的熱鬧繁忙,都體現(xiàn)了這個(gè)家族的成員對(duì)于有關(guān)自己在內(nèi)的生命史的高度關(guān)注,或者說是一種生命“尋根”意識(shí)的強(qiáng)化。 
    每修一次譜,都有一種緬懷列祖列宗的深刻內(nèi)涵,對(duì)家族生命史作一種全面的肯定和階段性的總結(jié),舉凡子孫的繁盛,顯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員的生與死的記錄,都無不進(jìn)入這部史冊(cè),這當(dāng)然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同時(shí),修譜還有一種純正本家族血緣的重要作用,確立嫡傳,清錄支派,可以說是一絲不茍。在倫常教化上,則嚴(yán)格地表現(xiàn)為明長(zhǎng)幼,定尊卑,體現(xiàn)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原則,使代代子孫恪守不悖。 
    這種修譜的神圣性,還表現(xiàn)在對(duì)“真實(shí)”的刻意追求。修譜機(jī)構(gòu)——譜局成立以后,即向各房發(fā)出書面通知,要求限日上交本房世系和今系的詳細(xì)草稿,就連死去的人的墳塋位置也必須準(zhǔn)確標(biāo)明,“凡葬所注明左右東西者,俱以登山坐勢(shì)論” (長(zhǎng)沙高田《陳氏族譜》凡例)。譜局的初稿寫出后,通知各房房長(zhǎng)來親自校對(duì),以免出現(xiàn)漏誤。 
    在族譜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譜一律繳收,除存二冊(cè)歸公外,其余盡皆焚毀,防止有不肖子孫私售與人,貽為后患。各房發(fā)新譜一冊(cè),由房長(zhǎng)妥善收藏。不得讓外族人觀看,不得在空白處私自填寫,并規(guī)定三年一核對(duì),在祀祖的日子里,各房攜譜人祠,看是否有損壞和損失,違者將受到嚴(yán)厲的處罰。
    湖南長(zhǎng)沙《潁川陳氏續(xù)修支譜》中指出,上次修譜為光緒乙亥年(1875年),此次續(xù)修是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時(shí)隔30余年。修譜經(jīng)費(fèi)是眾人湊集的,挑選可靠之人專門經(jīng)營。凡來修譜辦事者,遠(yuǎn)道的可住一宿,近處的只管一頓飯,任何人不得借機(jī)耗費(fèi)眾人經(jīng)費(fèi)。凡要求入譜的陳氏子孫,各房須寫明入譜人生卒娶葬時(shí)間,纂修者憑來稿注載,不妄加添改,倘出現(xiàn)失誤,由送交草稿者負(fù)責(zé)。修譜費(fèi)用,不分貧富,按丁攤收,經(jīng)手人不得貪污中飽私囊。
    長(zhǎng)沙陳氏自明太祖朱元璋時(shí)遷入,到修譜時(shí)已達(dá)五百余年。譜中人物須以帝王甲子核對(duì)祖先年齡,雖從六世祖開始分支,但支譜須上溯始祖,以找出淵源所自。族譜強(qiáng)調(diào)陳氏子孫在外遵守國紀(jì)王法,在內(nèi)要知孝悌。修譜時(shí)照例是長(zhǎng)房在前,其余按順序排列,以考始終而序昭穆。

   譜序 
    找名人為族譜寫序,是修譜者的常見做法,目的是為了提高該姓氏的知名度。族譜序的文字要求盡量?jī)?yōu)美,敘述內(nèi)容絕對(duì)真實(shí)。序文可長(zhǎng)可短,主要概述該姓的歷史淵源和繁衍生息。的經(jīng)過,一般在言簡(jiǎn)意賅的同時(shí),還要對(duì)該姓做出適當(dāng)贊揚(yáng),以使其后人感到榮耀。 如宋代大理學(xué)家朱熹就曾為陳姓族譜做過序,其中云:“陳氏先出媯姓侯國,自帝舜之后,傳于有虞,虞幕裔孫閼父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周王賴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滿,而封于陳,使奉虞帝祀?!倍潭處拙湓挶阏f明了陳姓的淵源所 自。在敘述陳姓歷史名人時(shí)又說:“千流萬派,總歸一源,葉茂枝繁,不離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宴(即東漢陳宴),其子元芳、季芳,世稱‘二雄’,鳳毛麟角,豈虛語哉1元芳子群,美才懿行,歷仕魏帝,清節(jié)馳聲。傳霸先梁祚下移,生靈涂炭,相機(jī)觀變,應(yīng)天順人,非擇而取之也?!边@一段話把陳宴及其子元芳、季芳、孫子陳群、南朝陳國的創(chuàng)立者陳霸先,一一作了贊揚(yáng)。這些贊揚(yáng)都接近真實(shí)而不離譜,既使陳姓后裔看了 受到鼓舞,又使外姓人看了覺得可信。 
    明代人稱陽明先生的理學(xué)家王守仁,在為陳氏族譜寫的序中說,陳姓子孫“雖有親有疏,有遠(yuǎn)有近,有富有貴,有貧有賤,有智有愚,有賢有不肖,自祖視之,則皆子孫也,何有親疏、遠(yuǎn)近、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之分?”


陳姓家譜文獻(xiàn)目錄

    《陳氏千七郎公族譜》 
    《江州義門陳氏世系表》詳細(xì)記載了陳朝滅亡之后,陳叔明隨其兄陳后主(叔寶)一起遷往長(zhǎng)安,其后世陳伯宣遷往江西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始祖,繁衍生息了19代的大致情況。 
    《陳氏兆祥宗譜》,修于明代。 
    陳氏族譜 民國三年(1914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3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429

〖河北省譜系〗
    河北阜平陳氏宗譜 (清)陳嘉謨修清嘉慶十一年(18%)鈔本 一冊(cè)國圖 
    河北阜平·陳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陳繼(王宣) 陳繼秸等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鉛印本 歷史所 人民大學(xué) 遼寧圖 日本 美國 
    河北清苑·陳氏家乘搜遺不分卷 (清)陳永壽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陳氏鉛印本河南圖 
    河北故城·甘陵陳氏族譜二卷 (民國)陳裕平纂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河北故城縣檔 
    河北冀縣·陳氏乘七卷 (清)陳茂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刻本 四冊(cè) 河北大學(xué)

〖山西省譜系〗
    山西忻州·陳氏族譜二卷 (民國)陳敬棠修民國七年(1918年)文蔚閣排印本 三冊(cè) 吉林大學(xué) 
    山西靈石·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允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 四冊(cè) 人民大學(xué) 
    洪洞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汝楫等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26589

〖遼寧省譜系〗
    遼寧鳳城·陳氏譜書序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寫本 遼寧鳳城縣圖

〖上海市譜系〗
    上海嘉定·南翔陳氏宗譜二卷 (民國)陳家棟等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永譽(yù)堂鉛印本 遼寧圖(存卷1)始遷 
    上海(陳氏)支譜一卷 (清)陳汝馨纂修清鈔本一冊(cè)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JPll01/B 
    上?!こ缑麝愂献谧V不分卷 (清)陳步梯纂修清道光年二十一年(1841年)怡怡堂刻本 五十四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了P1104 
    上?!こ缑鳚}川西洲陳氏重修宗譜不分卷 (清)陳瓚等纂修民國元年(1912年)怡善堂刻本·三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譜序題 版心刻陳氏家乘 上圖:6306/A 
    上?!こ缑麝愂献谧V不分卷 (清)陳瓚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怡善堂刻本四4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07/A 
    上?!こ缑麝愂献谧V不分卷 (清)陳瓚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年)怡善堂刻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97/A 
    上?!毶搅_溪東陽陳氏支譜不分卷 陳祖衡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敦誼堂稿本一冊(cè) 上圖:了P1085

〖江蘇省譜系〗

    江蘇南京·金陵陳氏譜略四卷附言一卷藝文略一卷藝文補(bǔ)遺四卷光譽(yù)集十四卷 (民國)陳作儀 陳詒紱同編民國間稿本 十四冊(cè)國圖 
    江蘇溧水·琿山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錫祺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蘇溧水縣石漱鄉(xiāng)山口村 江蘇溧水·環(huán)步陳氏宗譜十八卷 (清)陳傳富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蘇溧水縣云合鄉(xiāng)孔家白石觀 江蘇溧水·陳氏宗譜 (民國)陳尤傲纂民國十一年(1922年)刻本 上海圖(缺卷2、3、5、7、8、11、15、24—26)
    江蘇贛榆·陳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贛馬鄉(xiāng)陳三莊 
    江蘇淮安·淮山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鈔本 江蘇淮安縣圖 
    江蘇阜寧·陳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為軒 陳伯盟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揚(yáng)州犁頭街浦聚成齊刊本科圖 美國 
    江蘇揚(yáng)州·濰邑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陳翮纂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祠堂刻本 十二冊(cè)國圖 
    江蘇揚(yáng)州·維揚(yáng)安阜洲陳氏重修族譜十卷 (民國)陳廣淵等修 劉嵩泉輯民國六年(1917年)活字本 國圖 吉林大學(xué) 注:書口題《陳氏宗譜》 
    江蘇揚(yáng)州·維揚(yáng)陳氏重修族譜口口卷 (民國)陳萬林修 陳耿耀纂民國八年(1919年)活字本湖南圖(存卷1、2)
    江蘇揚(yáng)州·陳氏家譜 (民國)陳延禩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京和濟(jì)印刷局鉛印本 一冊(cè) 國圖 吉林大學(xué) 廣東中山圖 日本 美國 
    江蘇揚(yáng)州·維揚(yáng)江都陳氏重修族譜八卷 (民國)陳世炆等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德星堂活字要本 國圖 河北大學(xué) 哈爾濱師大 
    江蘇泰州·陳氏家乘十一卷 (清)陳安策修清嘉慶十一年(18%)刻本 二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江蘇泰州·延令陳氏族譜四卷首一卷 (民國)李小山輯民國十二年(1923年)刻本 四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江蘇泰州·陳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陳安策纂修清嘉慶十一年(18%)刻本 四冊(cè) 上圖:923747—50 
    江蘇·高郵奉西陳氏家譜不分卷 (明)陳學(xué)禮修明天啟七年(1627年)寫本 二冊(cè) 美國 
    江蘇高郵·平江繼禹堂陳氏宗譜二卷 (清)陳大武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本 江蘇高郵縣一溝鄉(xiāng)佛塔村 
    江蘇·句容達(dá)鄉(xiāng)遷居潤陳氏支譜四卷 (清)陳桂琛等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德星堂活字本二冊(cè) 美國 
    江蘇·句容陳巷張巷陳氏家乘七卷首一卷 (清)陳會(huì)璋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慎達(dá)堂活子本八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江蘇泰興·陳氏族譜 (民國)周定三重整民國十二年(1923年)尚義堂刻本 江蘇泰興縣珊瑚南洋村 
    江蘇泰興·陳氏族譜 清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2、6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232 
    江蘇如皋·縣東石家旬陳氏增輯宗譜二十八卷 (清)陳樹獻(xiàn) 陳其壟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遼寧圖 美國 
    江蘇如皋·陳氏宗譜二十六卷 (民國)陳桂林等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如皋新明印刷社鉛印本 二十六冊(cè) 國圖 
    江蘇·如皋縣東石家甸陳氏增輯宗譜二十六卷 陳桂林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如皋新明印刷社鉛印本二十六冊(cè) 八修本 上圖:了P1062;又一部900843—868,26冊(cè) 

    江蘇鎮(zhèn)江·京口陳氏五修家譜二卷 (清)陳夢(mèng)原等撰清嘉慶九年(1840年)刊本 二冊(cè)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京口朱方陳氏續(xù)修族譜八卷 (清)陳昌煥修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活字本 國圖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京口朱方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逢柱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活字本日本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潤州氏宗譜四卷 (清)陳培富等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紹武堂活字本日本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京江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宗聯(lián)等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貽安堂活字本日本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陳氏宗譜十二卷 (清)陳兆侖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星聚堂刻本北京大學(xué)
    江蘇鎮(zhèn)江·陳氏宗譜云柯云宅 (清)陳兆侖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鈔本臺(tái)灣 
    江蘇鎮(zhèn)江·潤東圇南陳氏重修族譜二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國圖(二部)
    江蘇鎮(zhèn)江·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兆祥 陳兆侖等總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十冊(cè) 歷史所 
    江蘇鎮(zhèn)江·京江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善之纂輯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活字本 六冊(cè) 國圖 
    江蘇鎮(zhèn)江·潤東當(dāng)江沙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學(xué)昌等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木刻本蘇州大學(xué) 
    江蘇鎮(zhèn)江·陳氏宗譜七卷 (民國)陳聯(lián)第重修民國八年(1919年)清江江 國圖書公司鉛印本 國圖 科圖 遼寧圖 日本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潤州陳氏宗譜七卷 (民國)陳聯(lián)第等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三冊(cè) 美國 
    江蘇鎮(zhèn)江·開沙陳氏九修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云輝等纂民國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江蘇鎮(zhèn)江市博 
    江蘇·長(zhǎng)洲陳氏世譜四卷首一卷 (清)陳宗浩纂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刻本 六冊(cè)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書名頁題潁川世譜 上圖:910197—202 
    江蘇常州·陳氏宗譜十八卷 (民國)陳壘纂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常州陳氏訓(xùn)行堂木活字本江蘇常州市圖(存卷4、8、10、18)
    江蘇常州·陳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振翰主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常州陳氏星聚堂鉛印本 江蘇常市圖(存卷1—8、12)
    江蘇常州·皇村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銀皋等修清光緒八年(1882年)星聚堂活字本六冊(cè) 美國 
    江蘇常州·篁村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茂皋等修民國七年(1918年)星聚堂活字本 八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jìn)張墅陳氏宗譜十二卷 (清)陳正大主修 (清)陳培全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源遠(yuǎn)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九修本 上圖:912251—62 
    江蘇·武進(jìn)陳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體仁主修 (清)陳洪疇纂修清光緒三年(1877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上圖:徐匯 
    江蘇·武進(jìn)陳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榮海等主修 (清)陳祺明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3—5,卷首 書名據(jù)書名頁、版心題 上圖:6263 

   江蘇·武進(jìn)儒慕陳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陳金根主修 呂律和纂修民國七年(1918年)崇本堂木活字本七冊(cè)存卷2、3、5—8、12 上圖:6189 
    江蘇·武進(jìn)西林陳氏宗譜八卷 陳天榮主修 陳如玉纂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良善堂木活字本 八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JP1075 
    江蘇·武進(jìn)高梅陳氏宗譜陳德章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追遠(yuǎn)堂木活字本一冊(cè)存卷5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6198 
    江蘇·武進(jìn)陳氏宗譜十八卷 陳季朝等主修 陳俊清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訓(xùn)行堂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版心題 上圖:JP1053 
    江蘇·武進(jìn)陳氏家乘六卷首一卷 陳全泰等主編 陳尹清等纂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延慶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65;又一部900883—88,6冊(cè) 
    江蘇·武進(jìn)陳氏續(xù)修族譜陳繼燦主修 陳體佩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廖佑成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下戶潁川堂 上圖:6157 
    江蘇武進(jìn)·石橋里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翰等重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潁川堂刊本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續(xù)修宗譜三十卷 (清)陳祖海纂清光緒二年(1876年)映山堂活字本三十冊(cè) 歷史所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續(xù)修宗譜三十二卷 (清)陳耀宗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映山堂活字本 國圖 江蘇常州市圖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續(xù)修宗譜二十六卷 (民國)陳熙民 陳仲之等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映山堂鉛印本 人民大學(xué) 江蘇常州市圖 
    江蘇武進(jìn)·毗陵小南門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庚耀續(xù)修清光緒元年(1875年)德星堂活字本十冊(cè) 歷史所 
    江蘇武進(jìn)·毗陵西灘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得寶修清光緒八年(188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支譜八卷 (清)陳瑞國等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德星堂活字本十冊(cè)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小南門陳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宗麟等修 民國元年(1917年)德星堂刊本 十二冊(cè)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小南門陳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宜仁續(xù)修民國五年(1916年)德星堂活字本 國圖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續(xù)修族譜十二卷 清光緒五年(1879年)訓(xùn)行堂活字本歷博 
    江蘇武進(jìn)·毗陵雙桂里陳氏宗譜三十卷 (清)陳茂和監(jiān)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忠節(jié)堂活字本 歷史所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晉陵陳氏家乘六卷首一卷 (清)邵之俊纂清光緒七年(1881年)延慶堂活字本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哈爾濱師大 
    江蘇武進(jìn)·晉陵陳氏續(xù)修宗譜十二卷 (清)陳須大 陳敘大主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馀慶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歷史所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續(xù)修宗譜十二卷 (清)陳宜南等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 上海圖 
    江蘇武進(jìn)·橫林陳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書生纂民國四年(1915年)星聚堂活字本 十六冊(cè) 上海圖 歷史所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譜八卷 (民國)陳綿文修民國六年(1917年)木刻本 八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宗譜六卷 (民國)陳羲培 陳羲林等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星聚堂刊本 六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川麟等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星聚堂活字本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jìn)·毗陵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禮賓等輯民國十七年(1928年)忠節(jié)堂刊本 八冊(cè) 國圖 南開大學(xué) 
    江蘇武進(jìn)·晉陵陳氏宗譜三十卷 (民國)民克明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官梅堂活字本 三十一冊(cè) 歷史所 
    江蘇·無錫陳氏宗譜 (清)陳肇基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 存卷5、8—10、14、18、19、21、25—27、29、37、38、42、46、49,另1冊(cè)無卷 次標(biāo)識(shí) 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上圖:6255/A 
    江蘇·無錫陳氏宗 譜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同治間 上圖:6255/B 
    江蘇·無錫陳氏宗譜八卷 陳興祖等主修 陳鴻富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衍慶堂木活字本 八冊(cè) 上圖:JPl052 
    江蘇·無錫錫山陳氏宗譜八卷 陳肇圻等纂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詒榖堂木活字本七冊(cè)存卷1—6、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74 
    江蘇·無錫錫山陳氏家乘二十二卷 陳棟全主修 薛保煌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如在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題 上圖:JPl073;又一部JPl073—1,22冊(cè);又一部909934—55,22冊(cè);又一部909956——77,22冊(cè); 又一部 909978——99,22冊(cè);又一部910》00—— 21,22冊(cè);又一部912222—43,22冊(cè) 
    江蘇·無錫錫山陳氏家乘不分卷 民國如在堂鈔本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7959 
    江蘇無錫·錫山陳氏宗譜三十六卷 (清)陳云異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萃文樓活字本三十五冊(cè) 歷史所 

    江蘇無錫·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陳錦文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德星堂刊本二十四冊(cè)科圖 
    江蘇無錫·錫山陳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陳九皋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如在堂活字本十六冊(cè) 美國 
    江蘇無錫·續(xù)修陳氏君實(shí)公支譜首編三卷前編七卷今編二十三卷 (清)陳云標(biāo)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報(bào)本堂活字本 歷史所 人民大學(xué) 
    江蘇無錫·錫山陳民家乘十八卷 (清)陳省三 陳洪順同纂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如在堂活字本 十八冊(cè) 國圖 
    江蘇無錫·陳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陳綱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三羲堂活字本二十冊(cè)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美國 
    江蘇無錫·錫山陳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蘭軒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序倫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國圖 
    江蘇·江陰陳氏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以昭等創(chuàng)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彩星堂活字本 四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江陰·流璜陳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陳甘弼主修民國九年(1920年)聚星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cè) 歷史所 
    江蘇江陰·善村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紹全等修民國十年(1921年)詒谷堂活字本 八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江陰·西郭陳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 (民國)陳毓瑞等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江陰·陳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錫慶主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忠節(jié)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歷史所 
    江蘇江陰·云亭陳氏續(xù)修宗譜十一卷首一卷 (民國)陳廣仁 陳道新等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德星堂刻本十六冊(cè)哈爾濱師大 
    江蘇蘇州·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昌年續(xù)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本 四冊(cè) 人民大學(xué)
    江蘇吳縣·蘇城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昌年等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刊本 二冊(cè) 美國
    江蘇吳縣·官禮陳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陳攀貴等纂清光緒十年(1884年)敘倫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國圖 福建圖江蘇吳縣·陳氏世譜四卷首一卷 (清)陳宗浩 陳秉哲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家祠刻本 國圖 科圖 歷史所 遼寧圖 吉林大學(xué) 哈爾濱師大 上海圖 江蘇蘇州市博 美國 
    江蘇吳縣·陳氏世譜不分卷 (清)陳玉聲等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刊本 八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吳縣·東林陳氏支譜不分卷 (清)陳浚等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吳縣·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國賢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繩德堂木活字本四冊(cè)日本 美國 
    江蘇·吳縣白溪陳氏家乘不分卷 (清)陳星燦纂修清刻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書名題 記事到清康熙間 上圖:長(zhǎng)O05939 
    江蘇·吳縣,海門潁川陳氏支譜二十卷首一卷 
    江蘇吳江·白溪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星燦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白溪陳氏寫 刻本 上海圖 
    江蘇吳江·潁川陳氏近譜不分卷 (清)陳(土皆)琛編清嘉慶七年(1802年)楔湖刻本 國圖 吉林大學(xué) 浙江圖 浙江嘉興市圖 日本 美國 
    江蘇吳江·濡須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興起 陳代茂纂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同里黃之和堂木刻本六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江蘇吳江·松陵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三錫纂清鈔本 國圖 
    江蘇吳江·蜆江陳氏家譜八卷 (民國)陳去病修民國四年(1915年)松陵陳明善堂鉛印本 國圖 中央民院 遼寧圖 吉林大學(xué) 南京大學(xué) 江蘇蘇州市圖 江蘇蘇州市博 江蘇吳江縣圖 江蘇常熟市圖 中山大學(xué) 暨南大學(xué) 云南圖 
    江蘇·陳氏族譜四卷 (民國)蕭頤卿編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旌羲堂活字本 南京博 
    江蘇丹徒·石城陳氏族譜十六卷 (清)陳元珠等主修 (清)陳元珠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27 

   江蘇丹徒·陳氏族譜四卷 (清)陳祺齡等修清光緒五年(1879年)貽安堂木活字本四冊(cè) 上海圖 
    江蘇丹徒·豐城東陳氏支譜二卷 (民國)陳嵩齡等修民國六年(1917年)活字本 二冊(cè) 美國 
    江蘇丹徒·石城陳氏族譜二十三卷 (民國)陳羲有編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燕貽堂活字本二十六冊(cè) 歷史所 
    江蘇·丹徒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天相等纂修清鈔本 四冊(cè) 書名頁題道光甲午年重修 三知堂藏版 上圖:JPl076 
    江蘇·丹徒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天相等纂修民國鈔本 四冊(cè) 佚名增補(bǔ) 上圖:926584—87 
    江蘇·丹徒京口朱方陳氏重修族譜八卷 (清)陳熙鴻等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八冊(cè) 六修本 上圖:915871—78 
    江蘇·丹徒京江陳氏族譜四卷 (清)陳祺齡纂修清光緒五年(1879年)貽安堂木活字本四冊(cè) 上圖:90126—9;又一部JPl084,4冊(cè) 
    江蘇·丹陽呂城壩口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廷桂纂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篤慶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上圖:926590—9 
    江蘇丹陽·云陽後分陳氏宗譜十八卷 (清)陳變堂纂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活字本 十八冊(cè)  歷史所 
    江蘇丹陽·云陽陳氏匯造宗譜九十四卷 (民國)陳樹聲等修民國二十年(1931年)有歸木活字本九十六冊(cè)日本 美國 注:一名《陳氏大成宗譜》 
    江蘇丹陽·呂城壩口陳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淳湖 陳毓鎬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篤慶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江蘇蘇州市圖 
    江蘇丹陽·云陽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陳琦重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木刻本 江蘇丹陽縣圖(存卷1、4、5、7、11、12、14)
    江蘇·方山陳氏七修族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42 書名據(jù)書簽題 七修本 上圖:6321 
    江蘇江都·五洲陳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四冊(cè)上海圖 
    江蘇·江都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有武主修 (清)王瑞龍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24399—408 
    江蘇·江都陳氏宗譜十卷 陳廣淵主修 劉嵩泉纂修民國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6241—50 
    江蘇·江都陳氏族譜四卷 十冊(cè) (清)陳守法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四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徐匯 
    江蘇·江陰來昭里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宏略纂修清嘉慶五年(1800年)安雅堂刻本冊(cè) 上圖:914111—14四 
    江蘇·江陰大橋陳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元興主修 (清)陳銘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崇本堂木活字本 八冊(cè)上圖:921768—75 
    江蘇·江陰流璜陳氏宗譜三十二卷 陳富全主修 黃養(yǎng)和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冊(cè) 上圖:JP1060 
    江蘇·江陰流璜陳氏宗譜二十八卷 陳藹蓀主修 包廷揚(yáng)纂修民國九年(1920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冊(cè)上圖:900815—42  
    江蘇·金壇大清涪陳氏重修宗譜八卷 (清)陳大鵬主修 (清)陳之錦纂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鳳和堂木活字本四冊(cè) 存卷1、2、5、6 書名據(jù)目錄題 
    江蘇·宜興陳橋陳氏宗譜十卷末一卷 (民國)陳世球 陳人佐等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光裕堂活字本 國圖 歷史所 南開大學(xué) 
    江蘇·宜興陳氏宗譜五十八卷 (清)陳荷蓮主修 (清)陳濬纂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星堂木活 字本 五十二冊(cè) 十三修本 上圖:910044—95 
    江蘇·宜興陳氏宗譜七十六卷 陳詔卿主修 陳溶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六十八冊(cè)存卷1—52、54—57、64、 66—75 上圖:6162/A 
    江蘇·宜興葉塘陳氏宗譜 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6、10、11、30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147/D 
    江蘇·宜興荊溪葉塘陳氏月溪 分譜 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末 上圖:6147/K 
    江蘇·宜興棲霞里陳氏家乘四卷 清佑啟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2—4 記事至清同治間 上圖:6262 
    江蘇·宜興東城陳氏宗譜 清光裕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4—6 書名據(jù)世系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322 
    江蘇·宜興定跨陳氏宗譜 (清)陳文起等主修 (清)陳企元纂修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惟善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2,卷首 八修本 上圖:6312 
    江蘇·宜興川埠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采蘋主修 (清)陳隆源等纂修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敦本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上圖:918745—60 
    江蘇·宜興蓮湖陳氏宗譜 民國十年(1921)木活字 一冊(cè) 存卷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64 

    江蘇·宜興陳橋陳氏宗譜十卷 陳世球等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上圖:919049—58 
    江蘇·毗陵陳氏續(xù)修宗譜三十二卷 (清)陳潤宗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映山堂木活字本 三十四冊(cè)—上圖:JPl079 
    江蘇·毗陵陳氏宗譜八卷 陳順麟主修 陳賡海纂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星聚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4178—85 
    江蘇·毗陵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兆光等纂修清光緒八年(1882年)慶余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譜序題 版心題陳氏宗譜 上圖:922754—9 
    江蘇·毗陵白塔陳氏宗譜民國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7 上圖:6203 
    江蘇·晉陵陳氏宗譜清星聚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存卷2、4、17、18、20 記事至清同治間 上圖:6293 
    江蘇·海門,吳縣潁川陳氏支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陳燾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六冊(cè) 上圖:910178—83 
    江蘇·常熟陳氏家乘 (清)陳星涵纂修清刻本 一冊(cè) 存卷1—10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42 
    江蘇常熟·陳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陳星涵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西安佐暑刻本 國圖 中央民院 遼寧圖 上海圖 江蘇蘇州市圖 
    江蘇靖江·陳氏族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楠等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活字本日本 美國 
    江蘇·靖江陳氏族譜民國木活了本 一冊(cè) 存卷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31 
    江蘇·溧陽諸里陳氏重修宗譜三十三卷 陳鴻儀等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十三冊(cè) 存卷1—3、8—15、18—25、29—33書簽題金淵陳氏宗譜 上圖:6290 
    江蘇·潤州潤東當(dāng)江沙陳氏族譜八卷 陳景希等纂修民國六年(1917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八冊(cè)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26600—7 
    江蘇·潤州潤東當(dāng)江沙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九皋等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26608—13 
    江蘇·潤州陳氏族譜清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2、6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清嘉慶間 上圖:6232 
    江蘇·潤州粵河西陶莊陳氏續(xù)修宗譜六卷 陳道德主修 丁學(xué)宏纂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鎮(zhèn)江南門外丁錦章木活字本 六冊(cè) 上圖:JPl096 
    江蘇揚(yáng)中縣陳氏宗譜不分卷支譜不分卷 清鈔本 國圖


〖浙江省譜系〗
    浙江·龍游垅蚯陳氏家譜清咸豐十年(18肋)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5 
    浙江·龍游垅蚯陳氏家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6 
    浙江·龍游潁川郡陳氏家譜三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繼述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401—2;又一部910403— 4,2冊(cè) 
    浙江蕭山·澇湖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士朝 陳元階等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推已堂木活字本 國圖 遼寧圖 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澇湖西堡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兆英等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六順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唐里陳氏宗譜 (清)陳粲等纂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望堂活字本十冊(cè) 國圖 
    浙江蕭山·唐里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應(yīng)元等輯清同治八年(1869年)六望堂活字本 國圖 浙江圖 
    浙江蕭山·唐里陳氏宗譜十四 (清)陳傳森等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六望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長(zhǎng)浜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錫釣 陳鐘潁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敬睦堂木活字本 國圖 遼寧圖 吉林大學(xué) 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宗元等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敦睦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蕭邑陳氏宗譜十四卷 (清)陳運(yùn)順 陳浩然修清光緒七年(1884年)樹德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國浙扛·蕭山湘左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書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崇本堂活字本十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浙江·蕭山陳氏宗譜十四卷 (民國)陳娘等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撻敬堂活字本十五冊(cè) 美國 
    浙江·蕭山澇湖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校風(fēng)纂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推己堂木活字本—十冊(cè) 上圖:926574—83 
    浙江·蕭山唐里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粲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望堂木活字本 八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92 
    浙江·蕭山馬谷陳氏宗譜 (清)陳應(yīng)炬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01 
    浙江·蕭山大同陳氏宗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永和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2 
    浙江·蕭山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鏡蓉纂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世德堂活字本十冊(cè) 歷史所 注:該族散居紹興、蕭山等地 
    浙江·紹蕭陳氏宗譜十卷 (民國)陳永鑒等修民國四年(1915)世德堂活字本 歷史所 日本 美國 注:該族散居紹興、蕭山等地 
    浙江余杭·西園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龍光 陳兆豐輯清刻本 一冊(cè) 浙江圖 
    浙江余杭·陳氏宗譜二卷 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縣文管 
    浙江富陽·富春上館陳氏宗譜三卷 (民國)陳錫鑣 陳正瀾等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種德堂刊本 浙江圖 美國 
    浙江富陽·富春上館陳氏有八公派族譜二卷 (民國)陳錦納等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種德堂刊本二冊(cè) 美國 
    浙江富陽·富春深里陳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陳侃 陳竹笙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暨陽存心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 浙江圖 
    浙江·穎川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之培修鈔本 三冊(cè) 南京大學(xué) 

    浙江建德·儒橋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楫總局 陳元章主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衍慶堂活字本 國圖 歷史所 吉林大學(xué) 
    浙江淳安·遂安陳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陳錫森等修民國八年(1919年)世德堂活字本 十六冊(cè) 國圖 
    浙江余姚·姚江鸚山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九牧 陳鼎泰輯 陳德光續(xù)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冊(cè) 浙江圖 
    浙江余姚·姚江四堡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仁標(biāo) 陳裕茂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地心堂活字本 六冊(cè) 國圖 河北大學(xué) 
    浙江余姚·姚江雪樓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福廷 陳占富等纂民國二年(1913年)毓慶堂木活字本八冊(cè) 河北大學(xué) 天一閣 
    浙江余姚·姚江云樓陳氏宗譜八卷 陳福延主修 陳福照纂修民國二年(1913年)毓慶堂木活字本八冊(cè)書名據(jù)書名頁題 上圖:914030—7 
    浙江余姚·姚江梅川陳氏家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錫成等編民國八年(1919年)崇孝堂排印本 六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浙江余姚·竹山橋陳氏宗譜四 (民國)陳啟德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麟風(fēng)堂刊本 四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浙江余姚·鸚山陳氏宗譜六卷 陳士峨等纂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五冊(cè)存卷1、2、4—6 上圖:JPl059 
    浙江余姚·鸚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乾隆九年(1744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五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2/B 
    浙江余姚·鸚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德光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2/A 
    浙江余姚·鸚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宏吉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德星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2—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1/A 
    浙江余姚·鸚山陳氏大成宗譜五卷 (清)陳尚倫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陳汝馨鈔本五冊(cè) 記事至清康熙間 上圖:JPll01;又一部JPl058,5冊(cè) 
    浙江·鄞縣四明倉基陳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陳隆鲆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遺忠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1—6、26—32,卷首書名據(jù)版心、書名頁題 十九修本 上圖:JPl051 

    浙江·鄞縣四明倉基陳氏家譜二卷 陳祖確纂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遺忠木活字本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名頁題旌忠錄 上圖:910252—53 
    浙江·鄞縣武陵橋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葉伯允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敦厚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48 
    浙江·鄞縣武陵橋陳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清)袁政襄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敦厚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55;又一部JPl055—1,1冊(cè) 
    浙江·鄞縣水倉陳氏宗譜不分卷 陳士范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慎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50 
    浙江·鄞縣橫涇陳氏宗譜不分卷 陳信芳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書錦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七修本 上圖:JPll08 
    浙江·鄞縣鄞西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瀾等纂修清鈔本 二冊(cè) 清乾隆五十一年修五修本佚名增補(bǔ)至清道光間 上圖:了P1107 
    浙江·鄞縣鄞東陳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士盛等纂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賚善堂木活字本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了P1046 
    浙江鄞縣·鄞東陳氏宗譜三卷 (清)陳世永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光達(dá)堂活字本 一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浙江鄞縣·生姜漕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華茂纂清光緒四年(1878年)崇本堂活字本一冊(cè) 歷史所 
    浙江鄞縣·生姜漕陳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清)陳富教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崇本堂活字本 國圖 歷史所 南開大學(xué) 吉林大學(xué)蘇州大學(xué) 
    浙江鄞縣·慈東陳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陳君律 陳紹桐等纂民國十六年(192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南十畝漕陳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戴彥碩 陳子梁纂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葑里村鈔堂陳氏家乘二卷首一卷 (民國)張琴纂民國十九年(1930年)雨鈔堂木活字本一冊(cè)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東月浦陳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民國二十年(1931年)遺忠堂木活字本二冊(cè)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陳橫樓后陳陳氏宗譜二卷 (民國)張琴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雨鈔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天一閣 
    浙江鄞縣·晴江陳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民國)陳本瑯 陳文紹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西北渡陳氏宗譜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國)張傳保 鮑仁聲等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天一閣 
    浙江鄞縣·月湖陳氏家乘草本二卷 (民國)陳祖樸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刊本 浙江寧波市檔 
    浙江鄞縣·月湖陳氏宗譜德和堂陳氏稿本 二十二冊(cè)中央民院 
    浙江慈溪·獅山陳氏宗譜二卷 (清)陳良琮等修清咸豐十一年(1861)郭本堂活字本二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浙江慈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夢(mèng)蘭纂清末鈔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稿本十冊(cè) 浙江圖 

    浙江慈溪·慈邑雙頂山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志青纂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燕翼堂寫本二冊(cè) 歷史所 
    浙江慈溪·慈東青林陳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民國)洪日湄 陳尚彬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新新堂木活字本天一閣(缺卷6)
    浙江慈溪·掌起橋陳氏大澤橋房支譜八卷 孔敬堂木刻本 浙江慈溪縣文管(存五冊(cè))
    浙江·奉化鵝鵲陳氏家譜不分卷 陳詩豪主修 莊景仲纂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孝友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上圖:JPl229;又一部JPl049—1,4冊(cè) 
    浙江奉化·鵝鵲陳氏家譜寫本 一冊(cè)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奉化·西錦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民國)嚴(yán)澄卿纂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奉化·峨陽陳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賴士龍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嘉會(huì)堂鈔本一冊(cè)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象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炎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陳氏眷房譜一卷 (清)馬渭濱纂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陳氏房譜一卷 (清)史雨軒修清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陳氏房譜一卷 (清)陳文吉修清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陳氏宗房譜一卷 (民國)賴鳳鳴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象南東陳陳氏宗譜一卷 (民國)高振宵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杏墻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陳顯偉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存卷1—6,9—12)
    浙江象山·胡家?guī)Z陳氏宗譜一卷 (民國)陳禮復(fù)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平陽·高(奧山)陳氏宗譜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68 
    浙江平陽·鄉(xiāng)賢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世澤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鉛印本 四冊(cè) 國圖 
    浙江·嘉善古賢陳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陳善修清嘉慶間鈔本 一冊(cè) 上圖:JPl092 
    浙江嘉善·陳氏宗譜七卷 (清)陳豐纂清康熙十年(1671年)刻本北京大學(xué) 北京師大
    浙江嘉善·楓涇陳氏家譜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鉛印本 一冊(cè) 美國 

    浙江海鹽·溫陵陳氏分支海鹽宗譜一卷 (清)陳教達(dá)撰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文圃堂蘇州刻本 國圖 上海圖 江蘇蘇州市圖 浙江嘉興市圖 
    浙江湖州·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鎮(zhèn)基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木刻本 一冊(cè) 南京大學(xué) 
    浙江湖州·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鎮(zhèn)基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一冊(cè) 南京大學(xué) 
    浙江長(zhǎng)興·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陳作舟 陳惟吾主修民國六年(1917年)木刻本 浙江長(zhǎng)興縣博 
    浙江紹興·會(huì)稽樊川陳氏宗譜五卷 (明)陳株 陳損等修明崇禎六年(1633年)鈔本 六冊(cè) 美國 
    浙江紹興·會(huì)稽雷門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異撰 陳錫禹等增修清初鈔本 美國 
    浙江紹興·山陰陳氏續(xù)修世譜四卷 (清)陳奕新等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鈔本 四冊(cè) 美國 
    浙江紹興·樊川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范芬等修清嘉慶八年(1803年)萃漁堂刊本 六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山陰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秉昭補(bǔ)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補(bǔ)修傳鈔本二十四冊(cè) 美國 
    浙江紹興·越城楫里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基高增輯清道光七年(1827年)活字本 四冊(cè) 美國 
    浙江紹興·會(huì)稽平水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世元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尚義堂活字本 八冊(cè) 美國 
    浙江紹興·衙西陳氏宗譜十二卷 (清)陳華等續(xù)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2年)星聚堂刊本四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浙江紹興·山陰湖塘陳氏宗譜五卷 (清)陳蓉江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心一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浙江圖 
    浙江紹興·芝湖陳氏家譜八卷 (清)陳開源等修清光緒五年(1879年)聚德堂木活字本八冊(cè) 美國 
    浙江紹興·越城江橋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錫朋續(xù)修清光緒九年(1883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南開大學(xué)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越城江橋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壬一等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活字本 國圖 歷博 天津圖 遼寧大連市圖 吉林大學(xué) 浙江圖 杭州大學(xué) 美國 
    浙江紹興·會(huì)稽平水陳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清)陳昭友 陳芳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尚義堂木活字本十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山陰下方橋陳氏宗譜二十卷 (清)陳汝蘭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顧予堂刊本十六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東浦陳氏懷十房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民國)陳變樞纂民國五年(1916年)鉛印本 六冊(cè) 國圖 歷史所 南開大學(xué) 南京圖 浙江圖 
    浙江·紹興曹娥陳氏家譜二卷 附紹興陳太仆春源先生事略一卷 陳氏羲莊條規(guī)一卷 (民國)陳文燦編民國十四年(1925年)石印本復(fù)旦大學(xué) 
    浙江紹興,下方橋陳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陳星衍編民國十五年(1926年)頤予堂鉛印本 國圖 北京大學(xué) 浙江紹興縣檔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會(huì)稽車家浦陳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宰鴻等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聚德堂木活字本 八冊(cè) 浙江紹興縣檔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安山陳氏宗譜口口卷 (清)陳庚等修鈔本 一冊(cè) 浙江圖(存卷1、2)
    浙江紹興·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鈔本遼寧圖 注:記事止清乾隆間 
    浙江諸暨·暨陽唐谷陳氏宗譜四卷 (清)全文炎 張同為纂清乾隆間永睦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浙江圖 
    浙江諸暨·暨陽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傳經(jīng)等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聚星堂活字本十六冊(cè) 國圖 
    浙江諸暨·暨陽孝羲陳氏宗譜二十六卷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華堂活字本 二十四冊(cè) 歷史所 
    浙江諸暨·暨陽東安古唐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仁風(fēng) 陳予徵等修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德星堂刊本 八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浙江諸暨·暨陽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長(zhǎng)生等修民國五年(1916年)存義堂活字本 四冊(cè) 國圖 
    浙江諸暨·義門陳氏宗譜八十二卷 (民國)陳勉甫修民國十年(1921年)聚原堂刊本 八十二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諸暨·義門陳氏宗譜六十六卷 (清)陳溱等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年)聚原堂木活字本六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版心題 十一修本 上圖:918080—145 
    浙江諸暨·義門陳氏宗譜八十二卷 陳勉甫等纂修民國九年(1910年)聚原堂木活字本三冊(cè)殘本 十二修本 上圖:6334 
    浙江諸暨·義門陳氏宗譜一百卷 (民國)陳復(fù)生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聚原堂活字本一百冊(cè) 國圖 歷博 歷史所 北京大學(xué) 南開大學(xué) 
    浙江諸暨·義門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聚原堂刊本 十二冊(cè) 美國 
    浙江諸暨·暨陽浣東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建均 陳浴麈纂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刻本 十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浙江諸暨·楓橋宅步陳氏家譜八十卷 訂正九卷首一卷 (民國)陳域聲輯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萃倫堂活字本 國圖(缺卷1)注:又名《宅埠陳氏宗譜》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宗譜四十八卷 (清)陳魯昌纂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萃倫堂木活字本 四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版心題 上圖:917356—403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宗譜二十八卷 (清)陳純齊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萃渙堂木活字本二十七冊(cè) 存卷1—3、5—2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51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宗譜 (清)陳通聲等纂修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萃倫堂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30、3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57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宗譜八十卷 陳訥詵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萃倫堂木活字本 八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版心題 上圖:914288—369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世譜清萃渙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8、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348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世譜清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9、16、17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349 
    浙江諸暨·宅埠陳氏祀簿民國萃倫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上圖:923189 
    浙江諸暨·永安坊陳氏宗譜 (清)陳光照纂修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長(zhǎng)山張文豐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下刻恒慕堂 上圖:910339—42 

    浙江諸暨·永安坊陳氏宗譜清忠義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雍正間 上圖:910337—38 
    浙江諸暨·永安坊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忠義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362 
    浙江諸暨·永安坊陳氏宗譜清道光—卜七年(1837年)恒慕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2、4—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343—46 
    浙江上虞·古虞梁湖陳氏宗譜 (清)陳永言等纂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陳氏慶馀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國圖 
    浙江上虞·梁湖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民國)陳惟孝修 陳星階等纂民國十六年(1927年)慶馀堂木活字本 浙江圖(存卷首、卷 1—5)
    浙江上虞·陳氏縣前支宗譜十一卷 (清)陳景書 陳寶三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奉先堂活字本 八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上虞·古虞義門劉陳世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陳松泉等修清同治八年(1869)旌義堂活字本四冊(cè) 國圖 
    浙江上虞·古虞陳氏宗譜清鈔本 二冊(cè) 存卷3、4 記事至清同治間上圖:7975 
    浙江上虞·祁山陳氏宗譜十二卷 (清)陳浚等修清光緒元年(1875)思成堂活字本廠冊(cè) 美國 
    浙江上虞·祈山陳氏宗譜十二卷 (清)陳浚主修 (清)陳載清等纂修清光緒元年(1875年)思成堂木活字本十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00869—78 
    浙江上虞·陳氏西墻門支宗譜五卷 (清)陳世英 陳樹護(hù)等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名賢祠印本四冊(cè) 浙江圖 南開大學(xué) 
    浙江上虞·陳氏西墻門支宗譜七卷 (民國)陳永良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名賢祠活字本六冊(cè) 吉林大學(xué) 蘇州大學(xué) 
    浙江上虞·湖塘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明月修 陳時(shí)夏等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浙江圖 
    浙江上虞·虞邑郭瀆陳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清)陳鐘堂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懷德堂活字本 四冊(cè) 國圖 
    浙江·上虞陳氏西墻支宗譜七卷 陳蔭鏡纂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名賢祠木活字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00895—900 
    浙江·上虞陳氏縣前支宗譜 (清)陳寶三等纂修清奉先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6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 記事至道光間 上圖:6469 
    浙江·上虞梁湖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陳維孝主修 陳嘏熙纂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慶余堂木活字本八冊(cè) 上圖:JPl094 
    浙江·上虞古虞梁湖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律亭纂修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慶余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上圖:917438—41 
    浙江·上虞紹興曹娥陳氏家說二卷 陳文起纂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鉛印本 一冊(cè)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920656 
    浙江上虞·橫山陳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清)陳錫圭 陳渭主修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仁趾堂活字本六冊(cè) 國圖 歷史所 
    浙江·上虞西橫山陳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清)陳渭等主修 (清)陳文琪等纂修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仁趾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上圖:JPll00 
    浙江上虞·虞南張村陳氏宗譜三卷首一卷 (民國)陳金炎 陳云官重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寶德堂木活字本四冊(cè)、浙江圖 
    浙江上虞·覆山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夢(mèng)洲等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上虞·陳氏東墻門支宗譜 (民國)陳來標(biāo)等纂民國十四年(1925年)智樂堂活字本四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浙江上虞·古虞新通明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寶常 陳壽嵩創(chuàng)輯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刻本 二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浙江上虞·陳氏縣前支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禮法主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奉先堂活字本 歷史所 浙江圖 天一閣 
    浙江上虞·橫山九峰陳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民國)陳景燦修 陳鏡濂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五本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浙江圖 
    浙江嵊縣·陳氏宗譜三卷 (清)陳錦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日本 美國 
    浙江嵊縣·剡北陳氏家譜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國)陳家玙、陳錫金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木刻本 十六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浙江嵊縣·剡氏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昌彭 陳蓉齊等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縣圖 
    浙江·金華栗里陳氏宗譜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92 
    浙江·金華栗里陳氏宗譜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3、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93 

    浙江金華·陳氏宗譜口口卷 清道光九年(1829年)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一冊(cè))
    浙江·金華陳氏重修族譜六卷首一卷 (民國)陳培慶續(xù)修 陳篆增輯民國七年(1918年)鉛印本 國圖 北京大學(xué) 人民大學(xué) 遼寧圖 
    浙江金華·北溪陳氏宗譜口口卷 清光緒間修民國七年(1918年)時(shí)恩堂續(xù)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 
    浙江金華·虹路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二十年(1931年)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 
    浙江金華·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一冊(cè))
    浙江蘭溪·陳氏宗譜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里方村 
    浙江蘭溪·潁川陳氏宗譜十四卷 民國七年(1918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殿山鄉(xiāng) 
    浙江蘭溪·激南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xiāng) 
    浙江蘭溪·富春陳氏宗譜三卷 民國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下陳鄉(xiāng)白九村
    浙江蘭溪·金鐘陳氏宗譜三卷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朱家鄉(xiāng) 
    浙江蘭溪·潁川郡陳氏宗譜三卷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xiāng) 
    浙江蘭溪·潁川陳氏宗譜二卷 (清)陳金倉等纂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瑞玉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上圖:6550 
    浙江蘭溪·潁川郡陳氏宗譜一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xiāng) 
    浙江蘭溪·潁川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水(钅東)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水亭鄉(xiāng)水亭街 
    浙江蘭溪·松巖白沙陳氏宗譜三十卷 (民國)陳志禎 陳志穆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白沙鄉(xiāng)白沙村 
    浙江蘭溪·芝堰陳氏宗譜七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芝堰鄉(xiāng)(三部)
    浙江蘭溪·社牛菖湖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汪高鄉(xiāng) 
    浙江蘭溪·激南里塢陳氏宗譜 陳開松等纂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仁讓堂木活字本一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書簽題 八修本 上圖:6595 
    浙江蘭溪·陳氏宗譜十二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xiāng)皂洞口 
    浙江東陽·清溪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海觀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活字本 八冊(cè) 歷史所 
    浙江東陽·路西陳氏宗譜三卷 (民國)斯國泰纂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浙江東陽縣周公嶺腳 
    浙江東陽·西灣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三十六(1947年)木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古光鄉(xiāng)下信莊 
    浙江義烏·龍溪陳氏宗譜三十卷 (清)陳樹柵主修 (清)陳必萃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冊(cè) 存卷1—4、6、19、21— 25、28—30 十四修本 上圖:6381 
    浙江義烏·龍溪陳氏宗譜 (清)陳學(xué)和主修 (清)陳斌等纂修清咸豐七年(1857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存卷5、9、16、19、25、28 十二修本 上圖:6384 
    浙江義烏·龍溪陳氏宗譜 (清)陳謙等主修 (清)陳樹琪等纂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存卷3、4、6、7、10—14、19、21、25 十三修本— 上圖:6383
    浙江義烏·龍溪陳氏宗譜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二十五冊(cè) 存卷4—7、12—17、19、20、22、23、25—33、36、37 十五修本 上圖:6382 
    浙江義烏·龍溪陳念祖堂己譜四卷 (清)陳樹琪等纂修清咸豐七年(1857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1—3 上圖:6204/A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四十四卷 陳瑗纂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四十四冊(cè) 存卷1—30、32—44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507/A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二十卷 (清)陳世德纂修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存卷1—3、5—9、11、12、14、15、17—19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卜圖:6504/A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十八卷 (清)陳宗美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十九冊(cè) 存卷1—8、11—18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496/A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 (清)陳時(shí)多纂修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木活字本 二十一冊(cè) 存卷2—5、7—13、15、17、18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500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 (清)陳德修纂修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活字本 二十三冊(cè) 存卷1、3—7、9、10、13、15、16、19—30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499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 (清)陳修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木活字本三十一冊(cè) 存卷1—31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498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三十五卷 (清)陳書田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三十四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題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910359—92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四十卷 (清)陳雙桂等纂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 三十一冊(cè) 存卷1、2、5、7—9、11、12、14—21、23—29、31—39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497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四十卷 (清)陳璋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陳宜而堂木活字本 四十一冊(cè) 存卷1—19、21—40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503 
    浙江義烏·石門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三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書簽題 版心題凰山象山京山陳氏宗譜 上圖:6505/A 
    浙江義烏·凰山象山陳氏宗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4 版心題凰山象山陳氏宗譜 上圖:6505/B 
    浙江義烏·凰山象山陳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63 
    浙江義烏·凰山象山陳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殘本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64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二十三卷 (清)陳永觀等纂修清咸豐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三十一冊(cè) 存卷1—19、21—23 卷首即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52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清木活字本 八冊(cè) 存卷3、5、6、8、10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康熙間 上圖:6602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 (清)陳道恕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四冊(cè) 存卷3—5,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5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陳永渡等纂修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木活字本 十七冊(cè) 存卷3—9、11—20,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9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 (清)陳永渡等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活字本 1冊(cè) 存卷20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7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 (清)陳永窠等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1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6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前集十四卷 陳海佳等纂修民國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5305—22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前集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元建等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473—90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后集十五卷 陳郁棠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木活字本 二十三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5323—45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后集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元建等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十七冊(cè) 存卷1、2、4—12、14,卷首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33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后集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海佳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木活字本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455—72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后集十四卷 陳郁棠等纂修民國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八冊(cè)存卷6、10—13,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31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鼎新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三冊(cè) 存卷1、3、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8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四卷 陳守成纂修民國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一1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32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前集十四卷 (民國)陳氏族人修民國元年(1912年)活字本 十八冊(cè) 國圖 
    浙江義烏·倍磊陳氏宗譜后集十五卷 (民國)陳郁堂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活字本 二十三冊(cè) 國圖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十卷 陳君元纂修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1、4、6、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7 
    浙江義烏,色里陳氏宗譜 (清)陳宗埏等纂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2、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9 
    浙江義烏·色里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文煥等纂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4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茂福等纂修 ·清乾降二十五年(1760年)木活字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0/A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 (清)陳國定等纂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1、2、4、6、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3/A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 (清)陳好善纂修清咸豐七年(1857)木活字本 八冊(cè)存卷2—4、6—10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2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士宰等纂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存卷1—4、7、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5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士宰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 存卷1、3—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6 

    浙江義烏·色里分水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仲培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九冊(cè)存卷2—10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1/A 
    浙江義烏·繡川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道光九年(1829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存卷1、3、8、10、11、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88 
    浙江義烏·繡川陳氏宗譜十八卷 清雍正五年(172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88 
    浙江義烏·繡川陳氏宗譜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3、11、16、2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47 
    浙江義烏·繡川陳氏宗譜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5、2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46 
    浙江義烏·繡湖陳氏宗譜清光緒三年(187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3 
    浙江義烏·重修陳氏宗譜四卷 清康熙八年(1669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殘本 上圖:6460 
    浙江·義烏陳氏宗譜清光緒十七年(1837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2 
    浙江·義烏陳氏重修宗譜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殘本 上圖:6405 
    浙江·義烏陳氏宗譜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04 
    浙江·義烏霧溪陳氏宗譜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6、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61/A;又一部6461/B,2冊(cè) 
    浙江·義烏霧溪陳氏宗譜民國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62 
    浙江·義烏雅匯陳氏宗譜民國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5、6、8、9、1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53 
    浙江·義烏雅匯陳氏宗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3、1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52 
    浙江義烏·(轂-軍+禾)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興士等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活字本 十冊(cè) 美國 
    浙江義烏·雅匯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八年(1919年)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卷6、12)
    浙江浦江·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會(huì)云修清光緒七年(1881年)活字本 六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浙江浦江·浦陽陳氏宗譜口口卷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四冊(cè))
    浙江浦江·浦陽陳氏宗譜六卷 (民國)陳際榮等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六冊(cè) 國圖 
    浙江浦江·浦陽陳氏宗譜 (民國)陳志禎 陳志穆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浙江蘭溪縣白沙鄉(xiāng)白沙村 
    浙江浦江·浦陽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周風(fēng)麟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修刊本 浙江浦江縣檔(存卷4)
    浙江衢縣·陳氏云溪房族譜一卷 (清)陳德光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業(yè)堂刻本一冊(cè) 國圖 
    浙江衢縣·萬川陳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陳瓊林 陳振韶等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 浙江衢州市文管 
    浙江常山·潁川陳氏宗譜三卷 (清)陳必俊 陳必偉重修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天馬鎮(zhèn)七里(土弄)村 
    浙江常山·陳氏大成宗譜六卷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龍堯鄉(xiāng)三里江村 
    浙江常山·陳氏重修宗譜不分卷 清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 浙江??h鉗口鄉(xiāng)石壩村 
    浙江常山·陳氏大成宗譜二卷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龍堯鄉(xiāng)三里江村 
    浙江常山·東魯大成陳氏宗譜一卷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金源鄉(xiāng)高角村 
    浙江常山·潁川陳氏宗譜六卷 (民國)陳其仁修民國三年(191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七里(土弄)村 
    浙江常山·安川陳氏宗譜五卷 (民國)王廣楫續(xù)修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芙蓉鄉(xiāng)安坑村(二部)
    浙江常山·陳氏大成匯譜不分卷 (民國)陳惟馨修民國八年(191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龍堯鄉(xiāng)三里仁村 
    浙江常山·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順和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宋坂鄉(xiāng)松香門米屯壩 
    浙江常山·潁川陳氏宗譜二卷 (民國)徐變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獅子口鄉(xiāng)渣瀨灣 
    浙江常山·義門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三十年(1941年)油印本 浙江常山縣東魯鄉(xiāng)東湖村(存卷1、2)
    浙江常山·定陽陳氏宗譜二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青石鄉(xiāng)澄潭村 
    浙江常山·陳氏宗譜一卷 (民國)徐變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青石鄉(xiāng)溪口村 
    浙江常山·山頭陳氏宗譜口口卷 浙江常山縣大橋頭鄉(xiāng)三角甫村(存卷 3) 
    浙江常山·潁川陳氏宗譜四卷 浙江常山縣招賢鄉(xiāng)古縣坂村 

   浙江常山·懷玉陳氏宗譜口口卷 浙江常山縣金源鄉(xiāng)井河村(存卷3)
    浙江寧波·倉基陳氏宗譜旌忠錄六卷 (清)陳祖確輯清光緒五年(1879年)遺忠堂木活字本一冊(cè)天一閣 
    浙江寧波·寧城倉基陳氏家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陳隆澤 陳隆埏等纂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遺忠堂木活字本十冊(cè) 天一閣 
    浙江寧波·四明倉基陳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附旌忠錄二卷 (民國)陳賢凱 陳隆涯等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遺忠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國圖 天一閣 美國 
    浙江寧波·鄞邑家塾陳氏宗譜一卷 (民國)陳賢瀛等修民國二年(1913年)世德堂刊本 二冊(cè) 南開大學(xué) 
    浙江寧波·鄖西陳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陳際盛 陳仰尹等纂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天一閣 
    浙江寧波·鎮(zhèn)西蛟河村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云衢 陳心畬纂清光緒二十四年(190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天一閣 日本 美國 
    浙江寧波·蛟西壓賽村陳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豫建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敘倫堂活字本 七冊(cè) 歷史所 
    浙江寧波·蛟川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性榆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撻本堂活字本 四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浙江·鎮(zhèn)海鎮(zhèn)邑墓孝陳陳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周永賚纂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聚星堂木活字本十二冊(cè) 上圖:JPl054 
    浙江·鎮(zhèn)海鎮(zhèn)邑潁川村黃滿隔河陳陳氏宗譜民國鈔本 散頁 上圖:JPll03 
    浙江·鎮(zhèn)海黃滿陳氏續(xù)修宗譜不分卷 (清)陳善等纂修清鈔本 一冊(cè) 清光緒十六年修 上圖:JPll06 
    浙江·鎮(zhèn)海黃陳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鈔本 一冊(cè) 上圖:JPll05 
    浙江·鎮(zhèn)海鎮(zhèn)邑隔河陳陳氏宗譜陳忠立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三德堂鉛印本散頁 上圖:JPll02 
    浙江·鎮(zhèn)海蛟川靈緒鄉(xiāng)沙河陳氏西宅宗譜六卷首二卷 陳廷鈞等纂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承本堂木活字本八冊(cè) 版心題沙河陳氏宗譜 上圖:JPlOS7; JPl067—1,8冊(cè); JPl067—2,8冊(cè) 
    浙江寧波·鎮(zhèn)海蛟河陳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陳行鈞纂民國十一年(1922年)光裕堂活字本十冊(cè) 國圖 
    浙江臨?!づ_(tái)臨石屏陳氏重修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大修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刻本 浙江臨??h博(缺卷4)
    浙江臨海·臺(tái)臨石屏陳氏重修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捷纂 陳錫元補(bǔ)修清光緒九年(1883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存卷首一3、6)
    浙江臨?!らL(zhǎng)田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寫本 浙江臨??h博(存一冊(cè)) 
    浙江臨海·陳氏宗譜五卷 (民國)陳達(dá)盛等纂民國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缺卷4) 
    浙江臨海·長(zhǎng)沙陳氏宗譜 (民國)陳友蘭等纂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存《安塘武坑塘派支譜》卷首、13,《二房前所派支譜》卷8)
    浙江溫嶺·峨山陳氏宗譜八卷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浙江圖(存卷1、2)
    浙江溫嶺·澤國陳氏宗譜口口卷 清咸豐九年(1859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存卷2、3)
    浙江溫嶺·峨山陳氏宗譜口口卷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存卷1)
    浙江·仙居湫峰陳氏宗譜陳鍾靈等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末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66 
    浙江仙居·黃梁陳氏宗譜三十二卷 (清)陳繼韶纂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存卷2、5、8—10)
    浙江仙居·樂安陳曹合譜口口卷 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2、3)
    浙江仙居·樂安陳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補(bǔ)三卷 (民國)陳林榮等纂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缺卷 6、10、16、17)注:一名《潁川陳氏宗譜》 
    浙江天臺(tái)·左溪陳氏宗譜十一卷 (清)陳源等纂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缺卷1、2) 
    浙江天臺(tái)·妙山陳氏宗譜六十九卷 (民國)陳恩蓉編民國十八年(1929年)鉛印本 五十七冊(cè) 浙江圖 浙江遂昌·陳氏宗譜民國間刊本 浙江遂昌縣云峰鄉(xiāng)劉坑村 
    浙江松陽·浪樹陳氏宗譜二卷 (民國)陳元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 浙江松陽縣四都鄉(xiāng)榔樹村 
    浙江·陳氏重修宗譜不分卷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 一冊(cè)湖南圖浙江·山陰越城江橋陳氏宗譜四卷 陳壬—主修 陳蕺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以元、亨、利、貞分卷 上圖:JPl077;又一部900879—82,4冊(cè);又一部910157—60,4冊(cè) 

    浙江·山陰越城江橋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錫朋纂修清光緒九年(1883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三冊(cè) 存元、亨、利冊(cè) 以元、亨、利、貞分卷 上圖:6564/A;又一部6564/B,3冊(cè) 
    浙江·山陰紹興下方橋陳氏宗譜二十卷 陳星衍等纂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顧予堂木活字本二十冊(cè) 九修本 上圖:JPl066 
    浙江·山陰下方橋陳氏宗譜二十卷 (清)陳汝蘭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顧予堂木活字本 十三冊(cè) 存卷1—8、10—16書名據(jù)目錄題八修本 上圖:6259 
    浙江·山陰東浦陳氏懷十房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陳燮樞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石印本 六冊(cè)— 上圖:912078—83 
    浙江·分水分陽儒橋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元章主修 (清)陳楫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衍慶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上圖:926614—8 
    浙江·平湖乍浦東陳族譜稿一卷 (民國)陳甸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排印本 一冊(cè)科圖 北京師大 上海圖 浙江圖中山大學(xué) 
    浙江·平湖重修乍浦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家龍纂修清鈔本 一冊(cè)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JPl087 
    浙江·平湖重修乍浦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珍纂修清鈔本 十一冊(cè) 記事至清道光間佚名增補(bǔ)至民國間 上圖:JPl086 
    浙江·平湖乍浦東陳宗支記略不分卷 陳萬里纂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稿本 一冊(cè)存下冊(cè) 上圖:JPl072 
    浙江·永康陳氏總祠主譜十二卷 陳煥章纂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十一冊(cè) 存卷1—10、12 上圖:6250/A 
    浙江·永康深澤陳氏宗譜清咸豐三年(1853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7、9 上圖:6581 
    浙江·永康深澤陳氏宗譜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6 上圖:6580 
    浙江·永康深澤陳氏宗譜民國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3 上圖:6582 
    浙江·永康陳氏森屋己譜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版心題 深澤陳氏宗譜 上圖:6193 
    浙江·永康陳氏宗譜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1 
    浙江·永康林源陳氏宗譜民國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7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86
    浙江·永康林源陳氏宗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85 
    浙江永康·龍川陳氏宗譜八卷 木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象崗鄉(xiāng) 
    浙江·杭州潁川陳氏家譜不分卷 陳壽昌等纂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禮行堂鉛印本一冊(cè) 上圖:JPl090 
    浙江·東山上四族陳氏宗譜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1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木活字本八冊(cè) 存卷3、4、6、7、9、10、12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3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活字本 十一冊(cè) 存卷3—11、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0/A 
    浙江·東陽錦溪陳氏宗譜清鈔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內(nèi)容題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910424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清咸豐七年(1857)木活字本 七冊(cè)存卷3、10、11、13、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1/A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思孝堂家譜不分卷 清咸豐八年(1858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67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3、11、19、2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4/A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清光緒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5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1 
    浙江·東陽松山陳氏宗譜民國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3、15、17、1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2/A 
    浙江·東陽大嶺陳氏宗譜四卷 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上圖:6596/A;又一部6596/B,1冊(cè) 
    浙江·東陽黃橋頭陳氏宗譜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宇本一冊(cè) 存卷1 版心刻?hào)|邑 陳氏宗譜 上圖:6555 

    浙江·東陽陳氏宗譜二卷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02 
    浙江·東陽潁川陳氏宗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48 
    浙江·東陽路西奇木陳氏世略不分卷 (清)陳幾賢纂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慎思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上圖:6206 
    浙江·東陽路西奇木陳氏世略不分卷:(清)陳幾賢纂修清光緒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17 
    浙江·東陽路西奇木陳氏世略 (清)陳幾賢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邱18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宗譜三十卷 (清)陳人宰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二十九冊(cè) 存卷1—3、5—30 上圖:6476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宗譜 (清)陳萬春纂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2 上圖:6441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陳永潮等纂修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木活字本四冊(cè) 存卷6、7、20,卷首 上圖:6440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宗譜 (清)陳永潮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五冊(cè) 存卷13—15、17、20 上圖:6442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宗譜三十卷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十六冊(cè) 存卷2、3、10、12、15、18、20—23、25—27、29、30 上圖:6576/A 
    浙江·東陽官橋下宅陳氏房譜不分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 1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230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譜外小集二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118—19 
    浙江·東陽官橋陳氏譜外小集二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 2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120—21 
    浙江·東陽柳塘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陳人仁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十一冊(cè) 存卷1、6、8—11、14、15、19、22、23 上圖:6538/A 
    浙江·東陽柳塘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殿華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2、8 上圖:6535 
    浙江·東陽柳塘陳氏宗譜 (清)陳錦濂纂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8 上圖:6534 
    浙江·東陽柳塘陳氏宗譜 (清)陳錦濂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5、8、9、11、17 上圖:6536/A 
    浙江·東陽柳塘陳氏宗譜民國二十年(1931年)木活字本 十冊(cè)存卷4、6、11、12、18、22、24—27 上圖:6537/A 
    浙江·東陽渠溪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世金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3、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45 
    浙江·東陽渠溪陳氏家乘明鈔本 一冊(cè) 存卷3—5 上圖:長(zhǎng)57972 
    浙江·東陽吳寧鉅溪陳氏家乘清鈔本 一冊(cè) 存卷1、2 記事至清康熙間 上圖:923161 
    浙江·東陽渠溪陳氏宗譜 (清)陳其謨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44 
    浙江·東陽渠溪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光遠(yuǎn)等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1、4、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9 
    浙江·東陽婺東渠溪陳氏家譜清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3、4版心刻?hào)|陽陳氏宗譜 上圖:6407 
    浙江·東陽桑源陳氏宗譜五卷 (清)陳廷異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四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397—422 
    浙江·東陽桑源陳氏宗譜五卷 (清)陳貞模等纂修清嘉慶十一年(18%)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t48 
    浙江·東陽桑源陳氏宗譜五卷 (清)陳廷異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3、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t49/A 
    浙江·東陽桑源陳氏宗譜民國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3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51 
    浙江·東陽黃沙陳氏宗譜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2、3 上圖:6480 
    浙江·東陽黃沙陳氏宗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3、5 上圖:64799 
    浙江·東陽黃沙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仁珠等纂修 清光緒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 存卷4—8 上圖:6478/A 
    浙江·東陽永寧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元筠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 上圖:6443/A 
    浙江·東陽永寧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1—3 上圖:6398/A 
    浙江·東陽街亭陳氏宗譜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木活字本三冊(cè) 存卷1、2、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7960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宗譜七卷 (清)陳有樟等纂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吳濟(jì)美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2、4、5、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0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重修家譜不分卷 (明)陳惟動(dòng)纂修 明萬歷間藍(lán)格鈔本 一冊(cè) 上圖:910306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家譜不分卷 明鈔本 一冊(cè) 殘本 上圖:長(zhǎng)57971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宗譜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5/A 
    浙江·東陽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乾隆元年(1736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03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宗譜 (清)陳堯應(yīng)等纂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2—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3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貞清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3、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2/A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宗譜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2、6.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4 
    浙江·東陽亭塘陳氏宗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5/B 
    浙江·東陽陳氏宗譜清光緒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3 
    浙江·東陽槿溪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樂登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八冊(cè) 存卷1、2—5、7—9、10 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上圖:6572 
    浙江·東陽根溪陳氏宗譜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柑塘髫肅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1 
    浙江·東陽清溪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海觀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七冊(cè) 存卷1—5、7、8 上圖:6361 
    浙江·東陽官精陳氏宗譜清光緒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63 
    浙江·東陽安文陳氏宗譜外篇二十二卷 內(nèi)篇五十五卷首一卷 陳佐唐纂修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二十冊(cè)外篇卷 1、7、9、13、19,卷首;內(nèi)篇卷 1、7、9、11、17、19、30、31、36、39、44、49、50,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1 
    浙江·東陽安文陳氏宗譜清嘉慶十年(1肋5)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內(nèi)篇卷 1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55/B 
    浙江·東陽安文陳氏宗譜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木活字本 十一冊(cè) 存內(nèi)篇卷 1、4、12、22、23、29;外篇5冊(cè),卷2、10,余不詳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18 
    浙江·東陽安文陳氏宗譜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 存外篇卷2、3、5、6、10、12、13,內(nèi)篇卷7、12、16、19、24、37、39、50、5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19/A 
    浙江·東陽安文陳氏宗譜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四冊(cè) 存卷2、12、33、5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20 
    浙江·定海舟山陳氏家譜不分卷 陳昌平纂修民國三十年(1941年)鉛印本 一冊(cè)書名據(jù)內(nèi)容題 上圖:917071 
    浙江·星山陳氏房譜二卷首一卷 趙佩茫纂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12 
    浙江·剡縣剡北德政鄉(xiāng)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榮棣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思敬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 上圖:6282/A 
    浙江·剡縣剡北德政鄉(xiāng)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以南纂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木活字本七冊(cè) 上圖:6284 
    浙江·剡縣剡北德政鄉(xiāng)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朝組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九冊(cè) 殘本 上圖:6286/A 
    浙江·剡縣剡北德政鄉(xiāng)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之懋等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思敬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殘本 上圖:6285 
    浙江·剡縣剡北德政鄉(xiāng)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家穎等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殘本 上圖:6283/A 
    浙江·剡縣剡北德政鄉(xiāng)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光濱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德堂木活字本 二四冊(cè) 上圖:6282/B 
    浙江·剡縣剡北陳氏家譜 民國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7、12 上圖:6501 
    浙江·陳氏宗譜草籍一卷 世系圖一卷 (清)陳紹唐纂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稿本 二冊(cè) 上圖:JPl071 
    浙江·陳氏宗譜民國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殘本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40 
    浙江·浦江沙城陳氏宗譜十二卷 陳允字等纂修民國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十一冊(cè)存卷1—9、11、12 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上圖:6354/A浙江,浦江沙城陳氏宗譜 (清)陳其添等纂修清咸豐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4、5、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55 

    浙江·浦江沙城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宗煌纂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八冊(cè)存卷1—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60/A 
    浙江·浦江沙城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宗炳纂修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書名據(jù)目錄、版心、書衣題 上圖:910307—16;又一部910317— 26,10冊(cè) 
    浙江·浦江沙城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允明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十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版心、書衣題 上圖:910327—36 
    浙江·浦江沙城陳氏宗譜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57 
    浙江·浦江龍池陳氏宗譜清光緒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91 
    浙江·浦江爐峰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世耀纂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追遠(yuǎn)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9/A 
    浙江·浦江爐峰陳氏宗譜清咸豐十年(1860年)追遠(yuǎn)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9/C 
    浙江·浦江爐峰陳氏宗譜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追遠(yuǎn)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9/D 
    浙江·浦江爐峰陳氏宗譜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追遠(yuǎn)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0 
    浙江·浦江爐峰陳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追遠(yuǎn)堂木活 字本 一冊(cè) 存卷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9/B 
    浙江·浦江圖檀陳氏宗譜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88 
    浙江·浦江觀巖陳氏宗譜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0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際備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254—59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會(huì)威等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260—65;又一部910266—71,6冊(cè)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會(huì)元等纂修 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3、6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373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六卷 清光緒九年(1883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4、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74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際備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5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372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 民國二年(1913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0 書名據(jù)版;上圖:6530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369 
    浙江·浦陽檀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光大等纂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二十二修本 上圖:6566 
    浙江·浦陽檀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5 
    浙江·浦陽檀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咸豐六年(1856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67 
    浙江·浦陽檀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39浙扛·浦陽高丘陳氏宗譜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2、9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83 
    浙江·浦陽茜溪陳氏宗譜三卷 (清)陳耀瀛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54/A;又一部6554瓜,2冊(cè)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八卷 陳德培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1、2、8 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十七修本 上圖:6510/A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 (清)陳尚安纂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六修本 上圖:6512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永寧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七修本 上圖:6516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宗拔等纂修清光緒八年(1882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十三修本 上圖:6511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先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3、5、6 書名據(jù)版心題十四修本 上圖:6513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樊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五冊(cè) 存卷1—5 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十五修本 上圖:6514/A 
    浙江·浦陽龍山陳氏宗譜八卷 陳髫等纂修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7、8 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十六修本 上圖:6509 
    浙江·浦陽龍城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17 
    浙江·浦陽龍城陳氏宗譜清光緒十年(1884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6、11、1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15/A 
    浙江·浦陽上河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芳模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永思堂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1、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70 
    浙江·浦陽松巖陳氏宗譜七卷 (清)陳修鐳纂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4 

   浙江·浦陽松巖陳氏宗譜 (清)陳斯重主修 (清)陳修星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1冊(cè)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3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十五冊(cè) 存卷5—8、11—21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衣題松巖白沙陳氏宗譜—卜圖:6524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十冊(cè) 存卷9、10、22—29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衣題松巖白沙陳氏宗譜 上圖:6523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民國二年(1913年)木活字本 十一冊(cè)存卷6—10、12、18、20、23\25、28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衣題松巖白沙陳氏宗譜 上圖:6522/A 
    浙江·浦陽九山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學(xué)義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71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五云堂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3、4堂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71/A 
    浙江·浦陽陳氏宗譜民國十四年(1925年)五云堂木活字本三冊(cè) 存卷2—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71/B 
    浙江海寧·陳氏家譜二十卷 (清)陳元龍纂修陳邦直增訂清乾隆間刻本 國圖 
    浙江海寧·陳氏家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應(yīng)麟編清嘉慶九年(1804年)刻本 八冊(cè) 人民大學(xué) 
    浙江海寧·渤海陳氏家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陳應(yīng)麟編清嘉慶十一年(18%)刊本日本 美國 
    浙江海寧·渤海陳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陳敬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十六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日本 美國 
    浙江海寧·渤海陳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 終一卷 (民國)陳庚笙修民國二年至七年(1913—1918)陳氏羲莊刻本天津檔 遼寧圖 吉林大學(xué) 杭州大學(xué)日本 美國 
    浙江海寧·渤海陳氏宗譜二十八卷末一卷 (清)陳賡笙纂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刻本 十七冊(cè)存卷3—28,卷末 上圖:JPl078 
    浙江海寧·陳氏家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陳應(yīng)麟等纂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刻本 十七冊(cè) 上圖:JPl097 
    浙江海寧·海昌陳氏家譜四卷 (清)陳應(yīng)麟等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年)刻本 三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99 
    浙江海寧·海昌陳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清)陳節(jié)亭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刻本 九冊(cè)存卷1、2、9—1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98 
    浙江·海寧陳方氏譜系不分卷 陳渭纂修民國鈔本 一冊(cè) 卷端題方氏南遷出繼陳氏世譜 上圖:JPl070 
    浙江·黃巖黃邑錢山陳氏宗譜二十卷 (清)陳曉巖纂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七修本 上圖:6577 
    浙江·黃巖橫河陳氏宗譜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57 
    浙江·常山陳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陳懷清主修 (清)陳懷真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或題卷次,或無 七修本 上圖:8011 
    浙江·遂安陳氏宗譜十六卷 陳其烈等纂修民國八年(1919年)城南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版心題 上圖:917684—99 
    浙江·遂安雙桂陳氏世譜九卷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刻本 二冊(cè)存卷7—9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69 
    浙江·遂安雙桂陳氏遷盛橋頭世譜不分卷 清鈔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譜序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209 
    浙江·遂安嚴(yán)陵陳氏宗譜 (清)陳建常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文范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2、6、7 上圖:JPl057 : 
    浙江·遂安重修潁川陳氏宗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4 版心題潁川陳氏宗譜 有佚名增補(bǔ) 記事至清同治年間 上圖:6202 
    浙江·湯溪平輿陳氏統(tǒng)族譜 (清)陳秉謨等纂修清乾降十三年(1748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75/A 
    浙江·湯溪平輿陳氏統(tǒng)族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清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454 
    浙江·湯溪平輿陳氏統(tǒng)族譜清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2、4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同治間 上圖:6473 
    浙江·湯溪平輿陳氏統(tǒng)族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474 
    浙江·湯溪霞山陳氏宗譜 (清)陳作舟纂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敬愛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141—44 
    浙江·溫嶺云浦陳氏十分房宗譜三卷 陳美芹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393—5 
    浙江·婺州北溪陳氏宗譜 (清)陳殿標(biāo)纂修清光緒三年(1877年)時(shí)思堂木活字本 15冊(cè) 存卷2、3、8、9、11—16、18—20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63/A 
    浙江·會(huì)稽平水陳氏宗譜九卷 (清)陳昭友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尚義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0 
    浙江·嘉定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肯堂纂修 (清)陳步蟾增補(bǔ)清鈔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26588 
    浙江·嘉定南翔陳氏宗譜不分卷 
    陳家棟纂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永譽(yù)堂鉛印本二冊(cè) 上圖:JPl083;又一部JPl083—1,2冊(cè) 
    浙江·嘉定潁川陳氏家譜四卷 陳(钅每)纂修民十九年(1930年)嘉定印書館鉛印本一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JPl093;又一部JP1093—1,1 冊(cè);又一部924398,1冊(cè)

    浙江嘉興·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穎樓纂修清光緒17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 1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229 
    浙江嘉興·陳氏家乘十卷 (清)陳遇撰清康熙間刻本 十五冊(cè)上海圖 
    浙江嘉興·陳氏家譜不分卷 陳炳綸等纂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平湖綺春閣鉛印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書衣題 上圖:913636;又十五部JPl061— 1—14,各1冊(cè) 
    浙江·鳳山雞鳴陳氏宗譜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3、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57 
    浙江·暨陽浣東陳氏宗譜 (清)陳海珊等纂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樹本堂木活字本三十一冊(cè) 存卷3—16、18—25、27、29、30、32、33、35—3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80/B 
    浙江·暨陽浣東陳氏宗譜 (清)陳桂昌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樹本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47/B 
    浙江·暨陽浣東陳氏家譜清樹木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447/A 
    浙江·暨陽西演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光偉等纂修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彝敘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上圖:910425—40 
    浙江·暨陽西演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栓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彝敘堂木活字本十四冊(cè) 存卷1、3、4、、6—9、11、12、14、1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95 
    浙江·暨陽登仕橋陳氏宗譜十八卷 (清)陳國賢等纂修清光緒五年(1879年)敬愛堂木活字本十八冊(cè) 書名頁題諸暨登仕橋陳氏宗譜 上圖:910272—89 
    浙江·暨陽登仕橋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嘉猷纂修清咸豐五年(1855年)敬愛堂木活字本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上圖:910290—305 
    浙江·暨陽登仕橋陳氏宗譜二十卷 (清)陳尚清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十六冊(cè) 存卷1—6、8—10、14—20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72 
    浙江·暨陽登仕橋陳氏宗譜民國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5、6,卷末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4 
    浙江·暨陽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02 
    浙江·暨陽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良岳等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年)敬序堂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05 
    浙江·暨陽勾亭陳氏宗譜清嘉慶二十年(1815)敬序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4、8、12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265 
    浙江·暨陽勾亭陳氏宗譜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敬序堂木活字本 七冊(cè) 存卷3、5、11、16、18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40/A 
    浙江·暨陽勾亭陳氏續(xù)修宗譜清敬序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3、5、11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6315 
    浙江·暨陽孝義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瓚等纂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華堂木活字本十六冊(cè) 上圖:6359/A 
    浙江·暨陽孝義陳氏宗譜 (清)蔡聘纂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華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59/B 
    浙江·暨陽同山陳氏宗譜十卷 (清)陳元才纂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十冊(cè) 上圖:910347—56 
    浙江·暨陽同山陳氏宗譜 (清)陳應(yīng)泮等纂修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2、3、5、6 上圖:6378 
    浙江·暨陽同山陳氏宗譜 (清)陳茂標(biāo)等纂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1、3、5—7 上圖:6376/A 
    浙江·暨陽同山陳氏宗譜 (清)陳學(xué)川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五冊(cè) 0存卷1、3—5、7 上圖:6379 
    浙江·暨陽四井陳氏宗譜十八卷 民國四年(191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23/A 
    浙江·暨陽四井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長(zhǎng)庚纂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 存卷1、2、4—9、11— 14、書名據(jù)目錄、版心題 上圖:6223/D 
    浙江·暨陽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家祥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聚德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3 書名據(jù)版心題書衣題崇化陳氏宗譜 上圖:6301 
    浙江·暨陽唐谷陳氏宗譜民國永睦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 存卷1、2、4、5、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73 
    浙江·暨陽顧鴨陳氏宗譜余鼎新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萃和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90/A 
    浙江·暨陽顧塢陳氏宗譜 (清)郭景美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萃和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90/B 
    浙江·暨陽顧塢陳氏宗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295 
    浙江·暨陽顧塢陳氏宗譜四卷 陳炎樵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萃和堂木活字本四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166—69 
    浙江·暨陽蠡湖陳氏宗譜陳錫榮纂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木活字本 十冊(cè)存卷1、2、6、9、11、15、18、19、31、3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98 
    浙江·暨陽蠡湖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琳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4 

    浙江·暨陽蠡湖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光照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910357—58 
    浙江·暨陽蠡湖陳氏宗譜 (清)陳登瀛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1、2、1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3 
    浙江·暨陽蠡湖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陳萬培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二十冊(cè) 存卷1、2、4—10、12—21、2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6 
    浙江·暨陽蠡湖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陳培等纂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木活字本 二十三冊(cè) 存卷1—9、11—2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5 
    浙江·暨陽安俗蔡家塢陳氏宗譜二卷 陳繼東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余慶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94 
    浙江·暨陽古唐陳氏宗譜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51 
    浙江·德清西園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朝煜等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本 書 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30;又一部913634,1冊(cè) 
    浙江·潛山。懷寧義門陳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陳樹桐等纂修民國4年(1915年)重德堂木活字本 10冊(cè) 上圖:918969—78 
    浙江· 縉云臺(tái)門陳氏宗譜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2、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6 
    浙江·縉云臺(tái)門陳氏宗譜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5 
    浙江·縉云臺(tái)門陳氏宗譜民國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5、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97 
    浙江·縉云柳仁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凡例記事至清康熙間 上圖:910396 
    浙江·縉云虞山陳氏宗譜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95 
    浙江·縉云虞山陳氏宗譜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4、1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94

    浙江·麗水梓溪陳氏宗譜四卷 清道光九年(1829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9 
    浙江·麗水滿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646/A;又一部6646/B,1冊(cè) 
    浙江·麗水梓溪陳氏宗譜四卷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木活宇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418 
    浙江·麗水潁川郡陳氏宗譜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97 
    浙江·麗水梓溪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7 
    浙江·麗水湔溪陳氏宗譜六卷 陳根花等纂修民國十年(1912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1、2、5、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97/A 
    浙江·麗水潁川郡陳氏宗譜陳/頂有等纂修民國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2冊(cè)存卷1—3』:圖:6599 
    浙江·麗水潁川郡陳氏宗譜 (清)陳胡襤主修 (清)陳炳多等纂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2冊(cè)存卷1—3 上圖:6598 
    浙江·麗水潁川郡陳氏宗譜陳嘉斌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2 1二圖:66叩/A;又一部66CK)/B,1冊(cè) 


〖安徽省譜系〗
    安徽·蕭縣陳氏族譜二十五卷 (民國)陳春藻 陳履恭等編民國—卜三年(1924年)編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鉛印本 六冊(cè) 安徽?qǐng)D 
    安徽·廬江陳氏四修宗譜十卷 (清)陳畏三 陳靖輔修清乾隆刻本 十冊(cè) 人民大學(xué) 
    安徽·宣城陳氏族譜一卷 (清)陳仕淳纂稿本 山東圖 
    安徽·黃山桂城陳氏族譜八卷 (民國)陳祖蔭 陳宋壽修民國十八年(1929年)滋裔堂木刻本十七冊(cè) 安徽?qǐng)D 河北大學(xué) 
    安徽·徽州陳氏宗譜 (清)陳光臺(tái)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刻本 安徽徽州地區(qū)博(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陳氏宗譜二卷附錄一卷 (明)陳靖 王宗植纂明正德二年(1507)家刻本 一冊(cè) 國圖 
    安徽·徽州新安蜀川陳氏宗譜十二卷文翰五卷 明刻本 四冊(cè) 國圖 
    安徽·徽州新安陳氏宗譜二卷附錄一卷 (明)陳靖(田玉)纂明鈔本 一冊(cè) 國圖 
    安徽·休寧陳村陳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明鈔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內(nèi)容題 上圖:914985 
    安徽·休寧,翕縣陳氏宗譜七卷 (清)陳豐纂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二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4958—59;又一部918050— 51,2冊(cè) 
    安徽休寧·藤溪陳氏宗譜七卷 (清)陳灃編清康熙十年(1671年)刊本 歷史所 安徽?qǐng)D 安徽博 美國 
    安徽旌德·旌陽昌溪陳氏續(xù)修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曉樓纂修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活字本 國圖 
    安徽祁門·祁西桃源陳氏通公家譜四卷 (清)陳宗禮等主修 (清)鄭良馭等纂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崇正堂木活字本四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7554—57 
    安徽祁門·竹溪陳氏墓祀錄三卷 明刻本 一冊(cè) 上圖:914925 
    安徽祁門·文堂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陳淦等纂修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7736—41;又一部915356— 61,6冊(cè) 
    安徽祁門·文堂陳氏家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合族纂民國十七年(1928年)臨川江培德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上圖:917722—35 
    安徽祁門·陳氏大成宗譜八卷首一卷 (明)陳鑒纂明嘉靖六年(1527年)刻本 國圖 安徽?qǐng)D 安徽博 福建同安縣文 
    安徽祁門·陳氏宗譜四卷 (明)陳檢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木刻本 四冊(cè) 河北大學(xué) 
    安徽祁門·文堂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淦纂清道光八年(1828年)活字本 國圖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吉林大學(xué) 
    安徽祁門·文堂陳氏家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德郊纂民國十七年(1928年)培德堂鉛印本 國圖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吉林大學(xué) 四川圖 
    安徽祁門·祁西桃源陳氏通公家譜四卷 (清)陳正森等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崇正堂活字本四冊(cè) 國圖 
    安徽祁門·仟源百穴山陳氏重修族譜四卷 (民國)陳家務(wù) 陳廷柱纂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安徽博 
    安徽桐城·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廷i贊等修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刊本 六冊(cè) 美國 
    安徽桐城·義門陳氏宗譜四卷 (清年陳原杰 陳子劍等纂清同治七年(1868年)傳義堂木刻本二冊(cè) 河北大學(xué) 
    安徽桐城·陳氏宗譜十五卷 (清)陳文炳 陳章甫等編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安徽?qǐng)D 
    安徽桐城·陳氏支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美章 陳春盛修明同治七年(1868年)懷義堂木活字本十冊(cè)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義門陳氏支譜八卷 (清)陳鳳儀等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慶達(dá)堂刊本 八冊(cè)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陳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善慶等修清光緒三年(1877年)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義門陳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法堂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懷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題 六修本 上圖:918979—94 
    安徽桐城·陳氏宗譜 (清)陳杰等纂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懷義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四修本 上圖:6314/A 
    安徽桐城,陳氏宗譜 清同治七年(1868年)懷義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五修本 上圖:6314/B 

    安徽桐城·陳氏宗譜二十二卷末一卷 陳沛然等纂修民國九年(1920年)敦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四修本 上圖:914127—50 
    安徽懷寧·陳氏宗譜二十三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國)陳紹裘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安徽安慶市圖(存卷首、1—11、13—19、22、23) 
    安徽懷寧·義門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刊本 三冊(cè) 安徽?qǐng)D(存卷2、3)
    安徽懷寧·義門陳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行卓 陳遐年等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 安徽安慶市圖 
    安徽懷寧·義門陳氏宗譜二十二卷 (民國)陳劍潭六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慶市圖 
    安徽望江·義門陳氏六修宗譜二十九卷 (清)陳天蔭等修清光緒間刻本 二十八冊(cè) 安徽徽州地區(qū)博 
    安徽·義門陳氏宗譜十八卷 (清)陳旭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星堂刊本 ,科圖 
    安徽·陳氏宗譜民國間義門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慶市圖(存卷18、19、21)注:其中記事至民國二十六年。 
    安徽·太平蔡陽陳氏宗譜清光緒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56。 
    安徽·太平蔡陽陳氏宗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5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8 
    安徽·太平洞清山下陳氏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陳光渭等纂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二十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14855—74 
    安徽·太平洞清山下陳氏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文治等纂相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14841—54 
    安徽·太平億源陳氏育麟譜不分卷 民國八年(1919年)敦本堂刻本 一冊(cè) 上圖:1089 
    安徽·太平仙源陳氏族譜四十二卷 陳仁梅等纂修民國九年(1920年)敦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冊(cè) 上圖:JPl047 
    安徽·合肥陳氏宗譜 (清)陳守度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同德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版心題義門堂 上圖:6427 
    安徽·寧國義門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清)陳廷謨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7529—34 
    安徽章蕪湖姑孰陳氏宗譜十二卷 (清)陳德蒿主修 (清)陳德懋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汝盛唐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譜序標(biāo)目題 上圖:920887—98 
    安徽·蕪湖鳩茲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茂僖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懷邑尚德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下方又刻萃賢堂 上圖:6589 
    安徽·歙縣新安陳氏宗譜四卷 (明)陳文灼等纂修明萬歷刻本 二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17481—82 
    安徽·歙縣,休寧陳氏宗譜七卷 陳氏續(xù)修宗譜 (清)陳之佐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孝義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第56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00 
    陳氏宗譜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08 
    陳氏重修族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25/C 
    陳氏族譜民國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19 
    陳氏族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2上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68 
    陳氏宗譜清積慶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09 


〖福建省譜系〗
    福建福州·峒山陳氏宗譜 (清)陳大鏘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鈔本 二冊(cè) 福建圖 
    福建福州·螺江陳氏家譜不分卷 (清)陳若霖纂修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 十二冊(cè) 國圖 歷史所 福建圖 
    福建福州·螺江陳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陳寶琛主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鉛印本 二十四冊(cè) 國圖 歷史所 北京大學(xué) 北京師大中央民院 吉林大學(xué) 蘇州大學(xué) 福建師大 西南師院 日本 美國 
    福建福州·平陽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星炯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六冊(cè) 福建圖 
    福建福州·乎陽鄉(xiāng)賢陳氏族譜 (民國)陳世澤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鉛印本 二冊(cè) 
    福建圖福建福州·潁川陳氏族譜十卷 (民國)陳爾履修民國六年(1917年)鉛印本 國圖 吉林大學(xué) 福建圖 福建師大 
    福建福州·金華陳氏重修族譜六卷首一卷 (民國)陳溶 陳培慶續(xù)修 陳錄增輯民國七年(1918年)鉛印本日本 美國 
    福建連江·新歧陳氏族譜一卷 (清)林元星續(xù)修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新歧陳氏族譜一卷 (清)陳光猷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新歧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吳廷漠修民國三年(1914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回龍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鄭紫 陳少香續(xù)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館瀆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陳梅如 陳錫三續(xù)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雙泉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十六年(1927年)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鈔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龜峰陳氏族譜 (民國)陳(見見)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木刻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山堂橋陳氏赤石支譜一卷 (民國)陳善炎 陳善勇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山堂橋南陳氏園中段房譜一卷 (民國)陳善忍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新歧陳氏族譜二卷 (民國)楊后續(xù)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三部)
    福建長(zhǎng)樂·南陽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玉麟 陳揚(yáng)錄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鉛印本 福建圖 福建師大 
    福建長(zhǎng)樂·南陽陳氏族譜三卷 陳玉麟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鉛印本 三冊(cè) 上圖:JPl056 
    福建同安·重修金墩堂陳氏族譜 (清)陳維善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鈔本臺(tái)灣
    福建漳州·開漳龍湖公陳氏族譜 (民國)陳禎祥等編民國五年(1916年)刊本 一冊(cè) 美國 
    福建莆田·陳氏世系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福建莆田·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其昌等纂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刊本 十冊(cè) 吉林大學(xué) 福建師大 
    福建莆田·玉湖陳氏家乘。(清)陳天爵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鈔本福建師大
    福建莆田·莆陽玉湖陳氏家乘 (民國)陳道中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鉛印本 國圖 福建圖 福建師大 
    福建莆田·莆陽玉湖陳氏家乘 (民國)陳鏡堂等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鉛印本 一冊(cè)福建圖福建·莆田浮  
    福建莆田·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友桎等修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一冊(cè) 吉林大學(xué) 
    福建莆田·興化谷目村陳氏族譜不分卷 舊鈔本福建師大 
    福建莆田·石馬陳氏宗譜四卷 陳德薰等纂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活宇本 四冊(cè)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書簽題石馬派陳氏宗譜 上圖:910122—5 
    福建泉州·登瀛陳姓伯壹房私譜 (清)陳培鎰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鈔本臺(tái)灣 
    福建晉江·溜江陳氏族譜一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福建南安·豐溪藍(lán)園陳氏族譜 (清)陳高操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福建安溪· 陳氏南坑四房流族譜 (清)陳廷朱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陳炳英增修本臺(tái)灣 
    福建永春·重修桃源鳴琴陳氏族譜一卷 (清)林美中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鈔本 福建永春縣文 
    福建漳州·統(tǒng)領(lǐng)陳澤公族譜一卷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福建漳州·潁川陳氏開漳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禎祥修民國五年(1916年)梹城緞羅申鴻文石印本福建師大 廣東中山圖 
    福建·漳浦沙港陳氏族譜 (清)陳睿思序清康熙九年(1669年)鈔本 臺(tái)灣 
    福建·東山潁川世澤陳家族譜 (民國)陳百祿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鈔本 福建東山縣方志辦 
    福建建陽·陳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麟書等纂清道光二年(1822年)潁川堂木活字本天一閣(存卷首、1—7) 
    福建·浦城陳氏家譜四卷 (民國)陳模纂民國六年(1917年)集賢堂活字本 四冊(cè) 國圖 
    福建·光澤金陵陳氏宗譜三卷 (民國)陳錦章纂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活字本 三冊(cè) 國圖 
    福建龍巖·雙鄉(xiāng)陳氏家譜 (清)陳玉制序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鈔本臺(tái)灣 
    福建龍巖·陳錫慶堂族譜十三卷 
    陳耀東纂修民國四4年(1915年)木活字本 十三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簽題陳四戶大宗譜 上圖:910184—96 
    福建漳平·雙鄉(xiāng)陳氏家譜 (清)陳玉制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寫本 美國 注:一名《晉田陳氏族譜》 
    福建金門·銀同碧湖陳氏族譜 (清)陳鼎丕原編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福建·魯陳氏宗譜三卷 續(xù)初集一卷 (清)陳允錫等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福建圖 福建泉州市圖 
    福建·魯陳宗族譜不分卷 (清)陳繼起輯清道光間鈔本 福建泉州市圖 
    福建·古靈陳氏家乘續(xù)增十卷 馀第一卷 (清)陳績(jī)?cè)鲂耷蹇滴趿辏?721年)寫本福建師大 冊(cè) 存卷7、10 書名據(jù)版心題 六修本 上圖:6364 
    福建·寧化陳氏重修族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6325 
    福建·寧化陳氏族譜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6414 
    福建·閩候桐城陳氏遷閩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陳遵楷纂修民國九年(1920年)團(tuán)蔭堂油印本 十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書簽題 有民國十三年佚名增補(bǔ) 上圖:JPl095 
    福建·閩縣平陽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韶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六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9308—13江西南昌·陳氏家乘不分卷(民國)陳西岑等修(1924年)省垣宗祠木活字本 二冊(cè)日本 美國 注:一名《江西陳氏重修大成譜》。 

〖江西省譜系〗
    江西宜春·陳氏大成宗譜二十四卷首六卷 (民國)陳增榮等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德星堂石印本江西圖(存卷首2—6、卷6—9、13、16、19、20、22、23)
    江西弋陽·陳文正公家乘四卷首一卷 (清)陳文典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訂 道光三年(1823年)活字本 一冊(cè) 國圖 江西圖 
    江西萬載·錦衣坊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邦橋等纂清嘉慶六年(1801年)孝義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江西圖 
    江西萬載·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陳方鉚等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1、5)
    江西萬載·鏡山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陳兆鱗等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6、7)
    江西萬載·鏡山陳氏重修族譜十九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國)陳守正等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江西圖 
    江西上高·敖陽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光緒十五年(1926年)白沙洲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8、9、12—14)
    江西金溪·陳氏六修族譜二十四卷 (清)陳運(yùn)昌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星堂刻本二十二冊(cè)中央民院 
    江西黎川·江西新城云路啟覽陳氏三修家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陳小山等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木活宇本十五冊(cè)日本 美國 
    江西黎川·新城潁川陳氏支譜鈔本 一冊(cè) 國圖 注:一名《親親小譜》。 
    江西南城·藍(lán)田西溪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再春纂民國十五年(1926年)活字本江西黎川縣荷源鄉(xiāng)資福村 
    江西·義門陳氏族譜三卷首一卷 (清)陳復(fù)盛等纂清道光四年(1824年)潁川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首,二部)
    江西·陳氏重修族譜口口卷 清道光間潁川堂木活字本江西圖(缺卷1、3)
    江西·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陳廷修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十冊(cè)) 
    江西·陳氏族譜清鈔本 二十冊(cè) 福建圖 注:記事至清乾隆間。 
    江西·陳氏大成譜不分卷 陳志品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省垣宗祠校印木活字本 四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題 版心題德星堂 上圖:長(zhǎng)14776 
    江西·龍峰陳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十六年(1927年)燕貽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27 

    江西陳氏族譜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二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9 
    江西·萍鄉(xiāng)白竺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士(土光)主修 (清)陳泰觀纂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活字本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405 
    江西·萍鄉(xiāng)白竺陳氏宗譜十二卷 陳啟濤等纂修民國八年(1919年)倫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五修本 上圖:6488 
    江西·萍鄉(xiāng)白竺陳氏八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7,卷首上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87 
    江西·萍鄉(xiāng)白竺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五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6390/A
    江西·萍鄉(xiāng)陳竄灣陳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清)陳文整纂修清同治三年(1864)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07 
    江西·萍鄉(xiāng)瓦溪陳氏增修族譜 清撻倫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2、4,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53 
    江西·崇仁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文光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五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九修本 上圖:927447—504 
    江西·崇仁陳榮寵公支下啟阜公丁譜不分卷 陳福田等纂修民國四年(1915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20446—7 
    江西·崇仁羅溪陳氏九修族譜不分卷 (清)陳恩賜主修 (清)陳之惠等纂修清咸豐四年(1854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75 
    江西·崇仁櫪溪陳氏六修宗譜不分卷 (清)陳春祚等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書名據(jù)譜序題 版心題潁川陳氏六修宗譜 上圖:920790—91 
    江西·崇仁左方陳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紹裘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題 十一修本 上圖:921485—96 
    江西·瑞金白溪陳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90 
    江西·瑞金白溪陳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91 
    江西·瑞金白溪陳氏九修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92 
    江西·瑞金白溪陳氏十修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三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 上圖:6493 
    江西·瑞金白溪陳氏十一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木活字本 二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94 
    江西寧都·南必富陳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陳為汶主修 陳為漢等纂修民國二年(1913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68/A 
    江西寧都·南必富陳氏五修族譜不分類 (清)陳和中主修 (清)陳維馨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68/B 
    江西·樂安城南陳氏宗譜七卷 (清)陳圭璋纂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1、2、4—6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6477/A 
    樂安陳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 陳松璧等纂修民國7年(1918年)木活字本 18冊(cè) 上圖:910406—23 
    江西·德安義門生卒考民國木活字本 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85 

〖山東省譜系〗
    山東洋陳氏族譜 (清)陳云章等修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刻本 國圖 北京大學(xué)
    山東長(zhǎng)清·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自般等修清光緒十年(1884年)活字本 二冊(cè)日本 美國
    山東濰坊·濰縣陳氏族譜 (清)陳嵩安等序清隆三十二年(1768年)鈔本 一冊(cè) 美國
    山東濰坊·濰邑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陳翮纂修清道光十—年(1831年)刻本 十冊(cè) 歷史所 
    山東昌邑·陳氏家乘 (民國)陳明侯等修民國三年(1914年)山東印刷公司鉛印本 國圖 美國 
    山東壽光·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王昌榮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活字本 四冊(cè) 吉林大學(xué) 
    山東·蓬萊陳氏十四世簡(jiǎn)歷不分卷 (清)陳駟門纂修稿本 山東圖 
    山東曲阜·陳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聚奎 陳良英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刻本 六冊(cè) 河北大學(xué) 
    山東曲阜·仟源百樾山陳氏族譜四卷 (民國)陳家務(wù) 陳廷柱輯民國十五年(1926年)漸慶堂活字本二冊(cè) 國圖 注:書簽作《陳氏宗譜》 
    山東曲阜·陳氏族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之澍等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字刻本 六冊(cè)哈爾濱師大 
    山東臨沭·陳氏支譜鈔本 山東臨沭縣周莊鄉(xiāng)邢官莊 
    山東臨沭·陳氏四言新譜鈔本 山東臨沭縣曹莊鎮(zhèn)大哨村 


〖河南省譜系〗
    河南開封·陳橋陳氏宗譜十卷末一卷 (民國)周世球 周人佐等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光裕堂刻本十冊(cè)哈爾濱師大 
    河南·淮陽陳氏祖譜不分卷 (民國)陳冠甲 陳殿英等修民國四年(1915年)石印本 河南圖 
    河南許昌·潁川陳氏續(xù)修族譜十卷 (清)陳正心續(xù)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司馬堂活字本十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河南·西平縣權(quán)寨鎮(zhèn)陳氏家乘六卷 續(xù)編二卷 風(fēng)土志一卷 (民國)陳銘鑑纂民國九年(1920年)鉛印本 一冊(cè) 國圖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吉林大學(xué) 河南西平縣檔 日本 美國 
    河南·正陽陳家樓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守廉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海國光印書局鉛印 四冊(cè) 國圖 歷史所 吉林大學(xué) 杭州大學(xué) 


〖湖北省譜系〗
    湖北武昌·湖北金口鄉(xiāng)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長(zhǎng)齡等修民國十年(1921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 美國 
    湖北黃陂·陳氏宗譜序原五卷 譜原四卷首一卷 (民國)陳華珊等編 民國十三年(1924年)陳氏義門堂木活字本武漢圖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潤生 陳玉書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前進(jìn)鄉(xiāng)郭玉村 
    湖北新洲·義陳宗譜十卷 (民國)陳先棗 陳溶川等修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三店鎮(zhèn)宋渡村 
    湖北新洲·陳氏大成宗譜十二卷首三卷 (民國)陳受先 陳毓鑫等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施崗鄉(xiāng)施崗村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十三卷首三卷 (民國)陳文一 陳文三等修 湖北新洲縣和平鄉(xiāng)曹田村 
    湖北新洲·義門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馬河鄉(xiāng)朱崗村
    湖北新洲·義門陳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三卷 (民國)陳文彩等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三店鎮(zhèn)竹園村 
    湖北新洲·義門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民國)陳玉階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新集鎮(zhèn)新集村 
    湖北新洲·義門陳氏宗譜二十四卷 (民國)陳尚玨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桃源鄉(xiāng)熊店村 
    湖北新洲·義門陳氏宗譜二卷 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辛沖鎮(zhèn)胡仁村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五卷 (民國)陳朗珊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新街鄉(xiāng)新河村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六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國)陳爵封 陳本賜等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八里鄉(xiāng)新畈村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十卷 (民國)陳彩臣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顧崗鄉(xiāng)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二卷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幸福鄉(xiāng)份子村 
    湖北新洲·花園陳氏宗譜三十卷首四卷 (民國)陳天銘 陳潔夫等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馀集鄉(xiāng)周陳垮 
    湖北新洲·陳氏宗譜十卷 (民國)陳本荃 陳期能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李集鎮(zhèn)大游村 
    湖北棗陽·陳氏宗譜五卷 (清)陳慶福等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鉛印本 五冊(cè)東北師大 
    湖北宜昌·義門陳氏大同宗譜十六卷 附彝陵分譜十二卷 (民國)陳達(dá)科 陳雪濤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北平大華印局刷鉛印本 國圖 歷史所 北京師大 人民大學(xué)中央民院 吉林大學(xué) 
    湖北鄂州·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陳振球撰民國十九年(1930年)陳氏崇本堂木活字本武漢圖(存卷1、2、4—7)
    湖北鄂州·鄂城義陽陳氏四修宗譜十八卷首二卷 (民國)陳大通 陳大貺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陳氏崇本堂刻本武漢圖(缺卷1) 
    湖北孝感·灄東義門陳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八年(1919年)陳氏刊本武漢圖(缺卷首、卷 8、10)
    湖北應(yīng)城·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陳氏義門堂石印本武漢圖(缺卷2)
    湖北應(yīng)城·陳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民國)陳文開 陳孝軒等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應(yīng)城陳氏石印本武漢圖 
    湖北黃岡·楚黃松山陳氏續(xù)編本宗譜三十卷首四卷 (民國)陳受標(biāo)等修民國七年(1918年)刊本 三十四冊(cè) 美國 
    湖北黃岡·陳氏宗譜三十卷首六卷 (民國)陳偉公 陳畏三編民國二十年(1931年)旌義堂刻本廣東中山圖(缺卷25) 注:封簽作《義陳宗譜》 
    湖北黃岡·義門陳氏宗譜七卷首二卷 (民國)陳昌銀總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義善堂木刻本 湖北黃岡縣檔 
    湖北黃岡·松湖陳氏宗譜三十卷首四卷 (民國)陳鵠人 陳潤青等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毛集鄉(xiāng)牛塢 
    湖北蘄春·白鶴莊陳氏宗譜口口卷 一九八五年復(fù)印舊刻本湖 國圖(存卷首、卷5) 
    湖北江陵·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陳啟宇 陳祖佑等修民國六年(1917年)木刻本 湖北江陵縣檔 

    湖北石首·陳氏族譜口口卷 木刻本 湖北石首縣檔 
    湖北石首·陳氏族譜不分卷 陳友法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義門堂石印本一冊(cè) 書名據(jù)書名頁、版心題 上圖:910251 
    湖北江夏·義門陳氏宗譜清孝義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首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37 
    湖北江陵·陳氏族譜十四卷首三卷 (清)陳賢福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旌義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殘本 卷次不清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46

〖湖南省譜系〗
    湖南·陳氏環(huán)山支譜十二卷 (清)陳伯梧 陳宜人纂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環(huán)山祠刻本十二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該族散居衡山、湘潭等地 
    湖南·陳氏續(xù)修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陳閣連 陳惟賢等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通邑蕭樂書堂印本湖南圖(存卷首)注:該族散居岳陽、臨湘、平江等地
    湖南·陳氏族譜十卷首四卷 (民國)陳名獻(xiàn) 陳天權(quán)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二十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注:該族散居長(zhǎng)沙、益陽、瀏陽、平江等地 
    湖南·陳氏三修族譜十一卷首一卷 (民國)陳成叔修 ·民國五年(1916年)潁川堂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卷1) 注:該族散居漢壽、益陽 
    湖南·兩湘陳氏續(xù)修族譜七卷首三卷 (民國)陳心珞總纂民國十九年(1930年)潁川堂石印本十冊(cè) 歷史所 注:該族散居湘潭、湘鄉(xiāng)等地
    湖南·陳氏四修族譜 (民國)陳名士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相堂木刻本四十四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注:該族散居邵陽、湘鄉(xiāng)、永豐等地 
    湖南·長(zhǎng)潭陳氏三修族譜十卷 (民國)陳朝杰修 陳邦徽等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木活字本 十冊(cè)湖南圖 注:該族散居長(zhǎng)沙、湘潭等地 
    湖南長(zhǎng)沙·檀山陳氏支譜 (明)陳萃麓等修明萬歷間刊本 美國 
    湖南長(zhǎng)沙·長(zhǎng)邑官山陳氏四續(xù)族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5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存卷為世系 上圖:6317 
    湖南長(zhǎng)沙·陳氏族譜十七卷首三卷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2、3,卷1—17)
    湖南長(zhǎng)沙·陳氏支譜十卷首一卷 (清)陳啟南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潁川堂刻本 十冊(cè)中央民院 
    湖南長(zhǎng)沙·潁川陳氏續(xù)修支譜四卷首一卷 (清)陳立鸞 陳立榮等纂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2、4)
    湖南長(zhǎng)沙·湘陜陳氏七修通譜口口卷 (民國)陳樹藩 陳家厚纂民國九年(1920年)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卷9上、19下) 
    湖南長(zhǎng)沙·陳氏五修支譜口口卷 民國十四年(1925年)活字本湖南圖(存卷6)
    湖南長(zhǎng)沙·梅溪陳氏四修支譜十卷 (民國)陳正綱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十八冊(cè)湖南圖
    湖南湘潭·長(zhǎng)豐陳氏續(xù)修族譜八卷 (清)陳秀蕃修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務(wù)本堂刻本八冊(cè)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長(zhǎng)豐陳氏三修族譜八卷 (民國)陳秀藻 陳益壽纂民國二十一年(1932)務(wù)本堂刻本八冊(cè) 國圖 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四修族譜十四卷 (民國)陳澍初等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德星堂活字本十四冊(cè) 國圖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四修族譜 (清)陳錫英等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 上圖:6309 
    湖南湘潭·中湘栗塘陳氏五修族譜三十卷 
    陳達(dá)道等主修 陳達(dá)耀等纂修民國三年(1914年)潁川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冊(cè)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00901—28 
    湖南湘潭·中湘栗塘陳氏七修族譜民國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2、21、24、25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264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栩麓等主修 (清)陳瑤階等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00889—94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敬堂等主修 (清)陳鏡清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九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版心題 上圖:900758—66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家讓 陳家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德星堂刊本 歷史所 南開大學(xué)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陳氏族譜九卷 (清)陳煦初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星堂活字本九冊(cè) 歷史所 
    湖南湘潭·中湘石村陳氏五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 陳仁萬主修 陳仁寰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淵源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題 五修本上圖:910130—43 
    湖南湘潭·中湘東霧山陳氏支譜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在位等主修 (清)陳在先等纂修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道榮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書名據(jù)書簽題 上圖:900724—33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五修族譜 清雙桂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存卷 2—7、11、12、14、17、19、24— 26、28、29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87 
    湖南湘潭·中湘白汪陳氏六修族譜二十卷 (清)陳煜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德星堂活字本 國圖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中湘白汪陳氏七修族譜二十八卷 陳培愛等主修 陳培揚(yáng)等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cè) 書名據(jù)目錄題 上圖:900787—814 

    湖南湘潭·中湘白汪陳氏七修族譜二十八卷 (民國)陳培揚(yáng)纂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活字本二十八冊(cè) 國圖 歷史所 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白汪陳氏族譜十六卷 (清)陳祖群修清咸豐八年(1858年)木刻本 十六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三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春楷編清同治八年(1869年)德星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族譜八卷 (清)陳才夫等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務(wù)本堂活字本八冊(cè) 國圖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支譜十八卷 (清)陳伯巍纂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田堂刻本十八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封簽作《陳氏環(huán)山續(xù)修譜牒》,版心作《中湘陳氏家乘》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族譜三十二卷 (民國)陳伯巍纂民國九年(1920年)敦本堂刻本 三十二冊(cè) 國圖 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添寶 陳邦嶸修 陳朝儀等纂清光緒八年(1882年)聚星堂活字本六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湖南圖 
    湖南湘潭·中湘竹霞沖 陳氏四修族譜民國敦德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存卷8、15 上圖:6310 
    湖南湘潭·中湘柏樹灣 陳氏六修族譜民國木活字本 十冊(cè) 存卷2、5、7—9、12、13、15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159 
    湖南湘潭·中湘 陳氏族譜清金蘭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339 
    湖南湘潭·中湘金鳳 陳氏四修族譜二十卷 陳煥印主修 陳正英纂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遺風(fēng)堂木活字本 二十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目錄題 上圖:900767—86 
    湖南湘潭·中湘白洋 陳氏六修族譜清時(shí)思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2、6書名據(jù)書衣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329 
    湖南湘潭·中湘太陽泉 陳氏五修族譜十八卷 陳志隆等主修 陳志瑛等纂修民國十八年(1929)潁川禎華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cè) 存卷首(即卷1)一 10、12—18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146/A 
    湖南湘潭·中湘陳氏三修族譜十六卷 (清)陳祖植 陳祖之等纂清咸豐二年(1852年)潁川堂活字本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中湘 陳氏四修族譜二十二卷 (清)陳顯坊纂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潁川堂活字本二十二冊(cè) 歷史所 
    湖南湘潭·旗頭 陳氏八修族譜十八卷 陳功宇主修 陳功平纂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奎煥堂木活字本十二冊(cè) 存卷1、2、4、5、7、8、10—12、14、16、18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187/A 
    湖南湘潭·旗頭 陳氏六修分譜十二卷 (清)陳盛楞主修 (清)陳貽謙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七冊(cè)存卷3、5、6、10—12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277/A 
    湖南湘潭·旗頭 陳氏七修族譜十八卷 (清)陳大枚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奎煥堂刻本十八冊(cè)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陳氏環(huán)山續(xù)修譜牒十八卷 (清)陳伯巍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79)福田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存卷1—5、8、12、15—18 書名據(jù)書衣題 版心刻中湘陳氏家乘 上圖:6247 
    湖南湘潭·陳氏環(huán)山支譜 清福田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存卷2 3、5—12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 記事至清慶間 上圖:6248 
    湖南湘潭陳氏泉塘倫房續(xù)修支譜十六卷首一卷 (清)陳崇謙主修 (清)陳宜祚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倫公房木活字本 十六冊(cè) 存卷1—14、16,卷首 書名據(jù)書衣題 版心刻德星堂 上圖:6178 
    湖南湘潭陳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世棵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5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書名據(jù)書名頁題 版心刻德星堂 上圖:911528—31 
    湖南湘潭陳氏四修族譜十卷 (清)陳昭煜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彝倫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cè) 上圖:924422一25 
    湖南湘潭陳氏五修家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陳祖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彝倫堂木活字本 十五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卷 端題江州義門陳氏湘潭族五修家譜 上圖:924383—97 
    湖南湘潭姜畬陳氏四修族譜十卷 (清)陳國鴻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星聚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上圖:901285—94;又一部910219— 28,10冊(cè) 湖南湘潭姜畬 

    陳氏五修族譜十二卷 陳之繩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星聚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5、10、12 書名據(jù)版心、書衣題 上圖:6281/A 
    湖南湘潭姜漓陳氏四修族譜十卷 (清)陳觀餛 陳國鴻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木刻本 十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羅山陳氏續(xù)修族譜十九卷 陳孝遵等主修 陳孝敦等纂修民國七年(1918年)義門堂木活字本十八冊(cè)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9007%—23 
    湖南湘潭中竹霞沖陳氏三修族譜十五卷 (清)陳新梓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敦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4、8、13 上圖:6180 
    湖南湘潭·義門陳氏族譜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聚奎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cè) 存卷1—12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338 
    湖南湘潭陳氏重修族譜 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存卷2、3、5、6、8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6323 
    湖南湘潭·陳氏重修分譜十卷 (清)陳德輝 陳盛敬匯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奎德堂刻本廣東中山圖(缺卷2—5) 
    湖南湘潭·白沙 陳氏必元房譜七卷首三卷 (清)陳鎰等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木活字本日本 美國 
    湖南湘潭·陳氏泉塘富房支譜十五卷首—卷 (清)陳崇籃等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聚星堂活字本 國圖 
    湖南湘潭·陳氏泉塘倫房續(xù)修支譜十六卷首一卷 (清)陳宣祚陳宣唆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德星堂刻本 國圖 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鐵爐陳氏四修族譜十二卷 (民國)陳景壽纂民國十七年(1928年)德星堂刻本 十二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陳訓(xùn)首撰于清乾隆二十六年 
    湖南湘潭·陳氏族譜八卷 (清)陳天暢陳心盛等纂清光緒十九年(1893)潁川堂活字本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陳氏五修族譜三十卷 (民國)陳顯墀 陳達(dá)耀纂民國三年(1914年)潁川堂木刻本 二十八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陳氏七修族譜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營甲 陳石渠總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紹德堂刻本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陳氏八修族譜二十八卷 (民國)陳鑒庭 陳鶴年纂民國十五年(1926年)紹德星木刻本三十冊(cè) 國圖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潭·陳氏六修族譜三十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咸韻 陳文亮纂民國十年(1921年)雙桂堂刻本 河北大學(xué) 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太陽泉陳氏五修族譜十八卷 (民國)陳志瑛 陳發(fā)音總纂民國十八年(1929年)禎華堂刻本 十八冊(cè)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潭·東霧山陳氏六修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福綏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道榮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歷史所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石獅江陳氏家譜六卷 (清)陳德顯纂修清嘉慶十一1年(18%)聚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215 
    湖南·湘鄉(xiāng)靈羊陳氏續(xù)譜清光緒間星聚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2之7、8,卷首中、下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75 。 
    湖南·湘鄉(xiāng)靈羊陳氏三修族譜民國星聚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3之2、6之2,卷末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74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三修支譜五卷 (清)陳啟藩主修 (清)陳啟真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義門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 上圖:910161—65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陳氏支譜四卷 (清)陳祖勝主修 (清)陳祖唆纂修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義門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1、3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155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支譜 (清)陳佑日主修 (清)陳佑汝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10 
    湖南·湘鄉(xiāng)黃塘陳氏四修族譜民國介福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2、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78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陳楫遜 陳維漢修 陳晶端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xiāng)·湘南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嘉慶刻本 湖南圖(存卷27、28)
    湖南湘鄉(xiāng)·石獅江陳氏家譜六卷 (清)陳德顯 陳在瀛纂清嘉慶十一年(18%)聚星堂活字本六冊(cè) 
    湖南圖湖南湘鄉(xiāng)·上湘石獅江陳氏族譜十卷 (清)陳啟睿纂清道光四年(1824年)聚星堂木刻本十冊(cè) 河北大學(xué)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石獅江陳氏三修族譜十九卷 (民國)陳門篤 陳義近纂民國十五年(1926年)聚星堂活字本 湖南圖(一部存卷1—3,又一部存卷1)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五修族譜十卷 (民國)陳善主修民國二年(1913年)聚星堂活字本 十冊(cè) 歷史所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六修族譜十三卷 (民國)陳自修 陳道一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聚星堂活字本十二冊(cè) 歷史所 

    湖南湘鄉(xiāng)·船下橋陳氏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陳開典 陳開祖等修 陳南湖陳南仲等纂清道光七年(1827年)德星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1、4、5,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陳氏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陳義明修 陳作星 陳作典等纂清同治二年(1863年)德星堂刻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xiāng)·船下橋陳氏支譜四卷 (清)陳槌笙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德星堂刊本 南開大學(xué)(缺卷2)注:譜始修于清雍正十年,此為四修 
    湖南湘鄉(xiāng)·黃塘陳氏續(xù)修族譜十卷 (清)陳適柏 陳舉謙等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福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6) 
    湖南湘鄉(xiāng)·靈豐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光緒十年(1884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2、4—6) 
    湖南湘鄉(xiāng)·靈豐陳氏續(xù)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陳徵壕纂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星聚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湘鄉(xiāng)·黃金陳氏續(xù)修族譜八卷首二卷 (清)陳干倉纂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卷2、4、7、8)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三修支譜五卷 (清)陳啟曉等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義門堂活字本 五十冊(cè) 國圖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陳氏三修族譜五卷首二卷 (民國)陳禮綿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xiāng)·陳氏四修族譜七卷 (民國)陳梅秩纂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潁川堂刻本七冊(cè) 北京大學(xué) 
    湖南·桂陽泗州寨陳氏宗譜三十七卷 (民國)陳庭清 陳庭瑞等纂民國六年(1917年)悖庸堂活字本 三十七冊(cè) 歷史所 
    湖南·桂陽泗州寨陳氏續(xù)修宗譜四十一卷 (民國)陳貽垠等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悼堂活字本四十冊(cè) 國圖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族譜口口卷 清同治五年(1866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陳順廷 陳德蒙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
    湖南平江·朱霞陳氏二修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日新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四冊(cè) 湖南圖(又一部缺卷15、16)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通譜口口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4)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宗譜 (清)陳筠楚等纂修清嘉慶五年(1800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存卷1—3、5、9、19,卷首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86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族譜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4,卷首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32 
    湖南平江·義門陳氏族譜六十九卷 陳作忠等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二冊(cè)存卷1、3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31 
    湖南資興·潁川陳氏重修族譜十卷 (清)陳富有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 八冊(cè) 吉林大學(xué) 
    湖南江華·江邑陳氏族譜二十四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 湖南江華縣檔 
    湖南新化·陳氏復(fù)修族譜不分卷 (清)陳代憲 陳世桂等修清道光四年(1824年)敦本堂刻本 一冊(cè)湖南圖 
    湖南新化·陳氏續(xù)修族譜口口卷 (清)陳今望序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湖南圖(存一冊(cè))
    湖南新化·陳氏十三修宗譜三十一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陳明曦修 陳揚(yáng)枚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德星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首三卷、末三卷)
    湖南新化·陳氏四修族譜九卷 (民國)陳顧勇 陳順桌撰民國二十年(1931年)聚星堂刻本 八冊(cè)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陰軍族陳氏支譜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陳圣衢等主修 陳紹聞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20年)潁川堂木活字本八冊(cè) 版心題湘陰陳氏支譜 上圖:910170—77 
    湖南·湘陰陳氏族譜四卷首一卷 (清)陳應(yīng)鴻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3,卷首 上圖:6269 
    湖南·湘陰陳氏家譜六卷 (清)陳祥暹纂修清光緒元年(1875年)文會(huì)堂木活字本六冊(cè)、版心下刻潁川堂 上圖:910213—18;又一部6168,6冊(cè) 
    湖南·湘陰陳氏續(xù)修族譜二十卷 陳昌基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cè) 卷1—8、10—16、18— 20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57 
    湖南·湘陰陳氏支譜 (清)陳鶴齡等主修 (清)陳升揚(yáng)等纂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潁川堂木活字本四冊(cè) 存卷1、4,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二修本 上圖:6326 
    湖南·湘陰陳氏家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陳道譎纂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冊(cè) 上圖:910231—40 
    湖南·湘陰陳氏閣族主冊(cè) 陳道墑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德星堂鈔本二冊(cè) 書名據(jù)書名頁題 書衣題 河北陳氏主冊(cè) 上圖:6274 

    湖南·湘陰陳氏支譜五卷首一卷 (清)陳清溪纂修清同治二十年(1871年)文蔚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3,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下刻潁川堂 上圖:6327 
    湖南·湘陰陳氏族譜五卷首一卷 陳宗藩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文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書名頁題版心下刻潁JII堂 上圖:6228 
    湖南·湘陰義門陳氏族譜八卷首二卷 陳學(xué)唐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義門堂木活字本十冊(cè) 四修本 上圖:910203—12 
    湖南·湘陰義門陳氏族譜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十三冊(cè) 存卷1—8、10—12、14,卷首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456 
    湖南·湘陰陳氏族譜清聚星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 存卷2— 5、7、8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71 
    湖南·湘陰陳氏支譜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4,另1冊(cè)無卷 次標(biāo)識(shí) 書名據(jù)版心題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328 
    湖南·湘陰陳氏族譜 民國德星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存卷5—9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245 
    湖南·湘陰陳氏槐公支譜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潁川堂木活字 本 二冊(cè)存卷6、16 版心、書衣題 陳氏族譜上圖:6241 
    湖南·湘陰陳氏族譜 清光裕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7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上圖:6229 
    湖南慈利·陳氏支譜十卷 (清)陳炳仁修 清光緒五年(1879年)德星堂刻本 十冊(cè) 中央民院 
    湖南桑植·陳氏族譜 湖南桑植縣檔 
    湖南郴州·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起孝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郴州陳氏德星堂 活字本 十三冊(cè) 國圖 
    湖南郴州·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活字本 十二冊(cè) 人民大學(xué) 
    湖南巴陵·港南陳氏三修族譜十卷 陳厚瑋主修 陳其英等纂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巴邑梅坪山莊木 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首(即卷1) 書名據(jù)譜序題 版心刻星聚堂上圖:6318 
    湖南攸縣·杜口湖廠上村陳氏公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序題上圖:6233 
    湖南攸縣·搏上陳氏七修族譜 民國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5 書名據(jù)版心題上圖:6153/B 
    湖南沅江·義門陳氏族譜 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4 雜有紅格鈔本 記事至清光緒間上圖:6320/B 
    湖南邵陽·墨染里陳氏族譜二十卷 (清)陳代修 清光緒十年(1884年)木刻本 湖南溆浦縣檔 
    湖南邵陽·陳氏四修族譜十八卷 (清)陳秉淚 陳玖德等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潁川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邵陽·洞下陳氏六修宗譜口口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卷末、卷43、47)
    湖南邵陽·墨溪里陳氏族譜十九卷首一卷 (清)陳頌嫠等纂修 清光緒十年(1884年)木活字本 四冊(cè)存卷1、2、7、9、15—19,卷首,卷末 上圖:6552 
    湖南邵陽·邵東陳氏四修族譜 民國星聚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6 上圖:6308 
    湖南邵陽·邵西陳氏三修族譜 民國三相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0 上圖:6176 
    湖南·武陵陳氏族譜 (清)陳學(xué)矩等主修 (清)陳啟瀹纂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潁川堂木活字本二冊(cè) 存卷1、3,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7 
    湖南岳陽·三排陳氏族譜十九卷首一卷 陳梓琴等纂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二十冊(cè) 存卷2上、3下、4下、5下、6上、7下、8—12、13上、14、16,卷首 書名據(jù)書衣題 六修本 上圖:6149/A 
    湖南·岳陽族譜陳其昌主修 陳洪等纂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翰文堂木活字本十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下刻德星堂 八修本 上圖:6238/A 
    湖南·岳陽陳氏族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八冊(cè)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名頁題義門家乘 九修本 上圖:6236/A 
    湖南岳陽·義門陳氏族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三十三冊(cè) 殘本版心題義門族譜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400/A 
    湖南岳陽·義門陳氏續(xù)修族譜 清木活字本 六冊(cè) 存卷2、5、6、9、11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401 
    湖南岳陽·義門陳氏族譜二十四卷 (清)陳青言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七冊(cè) 上圖:6387 
    湖南·岳陽陳氏義門族譜 清潁川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4版心題義門族譜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6400/E 
    湖南·岳陽陳氏族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37 

    湖南茶陵·瑤里陳氏續(xù)修族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65艙 
    湖南·華容陳氏族譜陳宗翰等纂修民國十八年(1929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二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72/A 
    湖南·華容陳氏族譜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宣統(tǒng)間 上圖:6239 
    湖南·華容陳程氏族譜民國義門堂木活字本 六冊(cè) 存卷2、8、14、18、19、26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71 
    湖南益陽·陳氏三修族譜口口卷 (清)陳寅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益陽·陳氏八修支譜十四卷末一卷 (清)陳三聘纂民國三年(1914年)德星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益陽澬陽花林陳氏十一修族譜民國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五冊(cè)存卷2、6、8、15,卷 末上 上圖:6170 
    湖南·益陽華林陳氏四修族譜民國潁川堂木活字本 五冊(cè) 存卷2、3、9、10、13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 上圖:6344 
    湖南常德府·武陵縣芭蕉沖陳氏族譜四卷首一卷 陳萬樟主修 陳鍾亮纂修民國四年(1915年)安定堂木活字本五冊(cè)三修本 上圖:6270 
    湖南·常德陳氏族譜二十卷首二卷 陳三陽主修 陳明德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910096—11 
    湖南·常德陳氏三修族譜四卷首一卷 陳光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如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版心下端刻潁川堂 上圖:6177 
    湖南·常德陳氏族譜四卷首一卷 陳光毓等纂修民國六年(1917年)如德堂木活字本4冊(cè) 版心下刻潁川堂 上圖:910241—44 
    湖南·常德陳氏族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30 
    湖南·善化陳氏六修支譜清木活字本 五冊(cè) 存卷3、6、7、10、14 書名據(jù)書衣、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160/A 
    湖南·善化古沖陳氏族譜六卷首一卷 陳大旺主修 陳德潤纂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潁川堂石印本六冊(cè) 書名據(jù)內(nèi)容題 上圖:910245—50 湖南陳氏冬至公譜二卷首一卷 (清)陳立達(dá)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155 
    湖南陳氏冬至公譜二卷首一卷 (清)陳立達(dá)纂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0156 
    湖南陳氏十四修房譜民國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九冊(cè) 存卷 2中、5下、8—10、12上、12中、18上、19—21、22上、23上、23下、24、25之2、27下、28、29、32上、33、34,卷末3、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86 
    湖南義門陳氏族譜民國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 10、11、17,卷首2 版心刻陳氏四修族譜 上圖:6316 
    湖南陳氏義門族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4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40010 
    湖南陳氏重修族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2、5、13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438 
    湖南陳氏族譜清義門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1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到清同治間 上圖:6226 
    湖南陳氏續(xù)修家譜三卷 (清)陳常吉等纂修清咸豐九年(1859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2之10、3之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10 
    湖南陳氏族譜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6234 
    湖南陳氏續(xù)修支譜清義門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2、4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6303 
    湖南陳氏族譜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潁川堂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1、4、7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436 
    湖南陳氏宗譜清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殘本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313 
    湖南陳氏族譜民國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5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67 
    湖南陳氏續(xù)修族譜民國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1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49 
    湖南陳氏續(xù)修族譜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0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58 
    湖南·慈利歇駕彎陳氏族譜民國義門南昌莊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3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05 
    湖南·漢壽陳氏五修族譜民國二十六年(1937)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首 上圖:6345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三修支譜十四卷 (清)陳福安等修清光緒間聚星堂活字本 十四冊(cè)中央民院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八修支譜口口卷 民國三年(1914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2)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五修支譜十六卷首一卷 陳紹藩主修 陳搏九纂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五冊(cè) 存卷2—5、7—16卷首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83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清)陳明義主修 陳文毓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蠅)光裕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首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14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續(xù)修房譜三十三卷首一卷 (清)陳明炳等主修 (清)陳明煊等纂修 清咸豐元年(1851年)旌義堂木活字本十冊(cè) 存卷1—18、21、30—33,卷首 五修本 上圖:6455/A 
    湖南·寧鄉(xiāng)湘陜陳氏通譜二十卷 陳紹軒纂修民國十年(1921年)潁川堂木活字本三十四冊(cè) 存卷1之5、7,卷2之1下、6中、10中、17上、25上、27—30,卷3之1,卷4之4中、9下,卷5之4,卷6之6—9,卷8之1上、1下、2—4,5、12—15,卷9,卷10上,卷11上、下,卷14上、下,卷20,卷末 上圖:6216/A 
    湖南·寧鄉(xiāng)溈寧陳氏七修族譜十二卷 陳榮生主修 陳嗣宗等纂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52 
    湖南·寧鄉(xiāng)漆樹灣陳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木活字本 七冊(cè) 存卷3—9,卷首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6508 
    湖南·寧鄉(xiāng)寧邑漆樹灣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陳應(yīng)濤等纂修清咸豐十年(1860年)潁川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存卷1、2、5、6、9、11、12書名據(jù)版心題 四修本 上圖:6179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六修族譜九十卷首一卷 (清)陳乾四主修 (清)陳錦樓纂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旌義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圖:6161/A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續(xù)修支譜清義門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6426 
    湖南·寧鄉(xiāng)陳氏續(xù)修房譜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9下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156 
    湖南·衡山平田陳氏七修族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3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6151 
    湖南·衡陽陳氏續(xù)修族譜口口卷 (清)陳文堂 陳醴泉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活字本 一冊(cè)湖南圖湖南·衡陽陳氏四修族譜十卷首一卷 陳炳垣等纂修民國十八年(1929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一冊(cè) 上圖:922389 
    湖南·臨湘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陳貴安 陳文璧纂民國四年(1915年)文崇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2)
    湖南·臨湘陳氏家乘清刻本 三冊(cè) 存卷20、58、64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44 
    湖南·瀏陽虎潭陳氏族譜十九卷首三卷 末四卷 (清)陳光榮纂民國九年(1920年)星聚堂活字本 十二冊(cè) 湖南圖 
    湖南·瀏陽陳氏重修族譜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67 
    湖南·瀏陽大埠塘陳氏族譜十六卷 (清)陳宗立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潁川堂木活字本 十一冊(cè) 存卷1、3—5、8—13、16 書名據(jù)書衣題 版心刻義門陳氏族譜 上圖:6320/A 
    湖南·瀏陽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潁川堂鈔本 六冊(cè) 書名據(jù)書口題記事至清光緒間上:6428/A 
    湖南·瀏陽陳氏宗譜 (清)陳昌后纂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十五冊(cè) 存卷1—3、5—7、15—22、32、33、39、40、44—47、52—54、59、60、67—69、81、82、90 上圖:6342 
    湖南·瀏陽陳氏宗譜陳道章主修 陳陶賡纂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耀祖祠木活字本 十四冊(cè) 存卷24—29、31—33、38—47、52、64、79、86、130、138,卷首下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60/A 
    湖南·瀏陽丹桂里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陳遠(yuǎn)及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思敬堂木活字本 二冊(cè) 存卷5,卷首1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11 
    湖南·瀏陽陳氏四修族譜十四卷 陳冕榮等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六冊(cè) 存卷首(即卷 1)、3、4、11— 13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251 
    湖南·瀏陽義門陳氏族譜民國九年(1920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4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36 
    湖南·醴陵豐州陳氏四修族譜清德雍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存卷12、15、26、27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343 
    湖南·醴陵醴北平橋陳氏七修支譜陳紹東纂修民國五年(1916年)培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冊(cè) 存卷1、5—12、14、16、17、19—31 上圖:6256 

    湖南·醴陵醴北平橋陳氏七修支譜不分卷 民國鈔本 一冊(cè) 殘本 上圖:6280 
    湖南·醴陵醴南柏園陳氏族譜 (清)陳德星等纂修清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10 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同治間 上圖:6208 
    湖南·醴陵陳氏族譜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7書名據(jù)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6220

〖廣東省譜系〗
    《始興(今屬廣東?。┖V慶堂陳氏五修族譜》
    廣東梅縣《陳氏族譜》 陳氏大成宗譜八卷首一卷 (明)陳(臨玉)纂修明嘉靖間歙西仇氏刻本四冊(cè) 書名據(jù)譜序標(biāo)目題。上圖:917874—7 
    廣東廣州·陳氏族譜 (清)建業(yè)堂修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業(yè)堂木刻本 一冊(cè) 河北大學(xué) 
    廣東增城·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慶新 陳圣啟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 三冊(cè) 廣東中山圖 
    廣東番禺·陳氏家譜九卷首一卷 (清)陳灃撰清咸豐元年(1851年)陳氏鈔本中山大學(xué)(缺卷7、8) 
    廣東番禺·陳氏家乘舊譜序跋一卷 (清)陳灃輯稿本廣東中山圖 
    廣東清遠(yuǎn)·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真勛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潮州·陳氏族譜六卷 (民國)陳澤生 陳卓然等纂民國十四年(1925年)鉛印本廣東揭陽縣檔(存甲、乙、丙、丁、戊五卷) 
    廣東潮州·陳氏族譜不分卷 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記事至清光緒十六年 
    廣東潮州·陳氏族譜不分卷 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記事至清光緒二十九年 
    廣東饒平·陳氏世傳大族譜 (清)陳慶年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刊本 一冊(cè)臺(tái)灣 
    廣東饒平·陳氏族譜 (清)陳頂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廣東饒平·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步墀纂民國九年(1920年)石印本 二冊(cè)廣東中山圖 美國 
    廣東饒平·陳氏族譜二卷 (民國)陳沅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鈔本 二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饒平·陳氏族譜不分卷 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記事至清光緒三十二年廣東佛山 綱華陳氏族譜一卷 清同治六年(1867年)寫本廣東佛山市博 
    廣東中山·鴉崗鄉(xiāng)陳氏族譜 (民國)陳啟蒙修民國十年(1921年)承厚堂刊本 一冊(cè) 美國
    廣東南?!り愂献遄V四卷 (民國)陳萬豫 陳春發(fā)合編民國六年(1917年)貽燕堂刻本 四冊(cè) 國圖 廣東中山圖 
    廣東·南海金魚堂陳氏族譜 (清)陳其暉纂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刊本 六冊(cè) 歷史所 廣東中山圖 廣東博 廣東佛山市博 
    廣東順德·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鈔本 二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順德·馬齊陳氏族譜二十四卷 (清)陳伯熊等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崇本堂刊本二十七冊(cè)日本 美國 
    廣東順德·陳氏族譜二十四卷 (民國)陳迺珍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刻本 十四冊(cè) 廣東中山圖 注:版心作《潁川家乘》 
    廣東順德·陳氏族譜四卷 (民國)陳淡泉修民國三年(1914年)紫光堂刻本 四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順德沙溶陳氏族譜 (民國)陳翕如等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鉛印本 一冊(cè) 美國 
    廣東臺(tái)山縣檔湖陳氏宗譜六卷 (民國)陳敬文等修民國二年(1913年)一本堂活字本 六冊(cè) 國圖
    廣東臺(tái)山·汶村陳氏愷翁十世孫復(fù)新祖房之家譜不分卷 (民國)陳熙中編民國十六年(1927年)廣州覺文印務(wù)局鉛印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臺(tái)山·望頭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煜南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香港聚珍印務(wù)書樓鉛印本 二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臺(tái)山·陳馀慶堂家譜 (民國)陳孔文等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刊本 一冊(cè) 美國 
    廣東新會(huì)·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如躁編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新會(huì)·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鱸華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 光緒五年 (1879年)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新會(huì)·陳氏譜三卷 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注:記事至清順治十三年 
    廣東新會(huì)粵東陳氏正派族譜不分卷 (清)陳養(yǎng)性堂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新會(huì)·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紹臣編民國元年(1912年)石印本 一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省新會(huì)縣外海鄉(xiāng)陳氏族譜稿不分卷 (清)陳步翥修民國元年(1912年)上海倉頡公司鉛印本 一冊(cè) 廣東中山圖 
    廣東新會(huì)外海鄉(xiāng)陳氏族譜稿不分卷 (民國)陳云翥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倉頡公司鉛印本 一冊(cè)中山大學(xué) 

   廣東新會(huì)·陳氏世譜一卷 (民國)陳保常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鉛印本廣東新會(huì)縣修志會(huì) 
    廣東新會(huì)·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起龍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鈔本廣東中山圖(存一冊(cè))
    廣東新會(huì)·陳氏世系不分卷 (清)陳異賦述民國間鉛印本廣東新會(huì)縣修志會(huì)廣東廉江,陳氏族譜十二卷 (民國)陳焯忠修民國二十年(1931年)梅菜同文印務(wù)書莊排印本 十冊(cè) 吉林大學(xué) 
    廣東化州·樂嶺陳氏族譜十三卷 (民國)陳必大纂民國八年(1919年)活字本 廣東化州縣圖(存二冊(cè)) 
    廣東東莞·鳳岡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陳德心 陳枚丞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省城西湖街華文堂承印本 廣東東莞縣檔 
    廣東惠陽·陳氏族譜陳舜琴傳鈔本 一冊(cè) 美國 
    廣東陸豐· 潁川陳氏謹(jǐn)筆登記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廣東蕉嶺·廣東塘福嶺陳氏族譜 (明)陳鐵 陳锳修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廣東蕉嶺·頭份陳氏剛毅勤睦渡臺(tái)始祖家譜 (清)陳國用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鈔本臺(tái)灣 
    廣東五華·陳姓草族譜 (清)陳君顯修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廣東五華·陳氏族譜 (清)陳慶生鈔清同治七年(1868年)鈔本 一冊(cè)臺(tái)灣 
    廣東興寧·陳氏族譜志民國十四年(1925年)鈔本 美國 
    廣東興寧·城內(nèi)新街陳衷純祠族譜五卷首一卷 (民國)陳仙疇編民國二十年(1931年)興寧泰益印書館鉛印本 五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興寧·陳祠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湘亭總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大昌印務(wù)公司鉛印本 五冊(cè)廣東中山圖 
    廣東興寧·陳姓族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鈔本 一冊(cè) 美國 
    廣東高要·沙浦陳氏族譜十一卷 (清)陳旦等修清光緒元年(1875年)刊本 三冊(cè) 美國 
    廣東·潁川郡陳氏宗譜清光緒五年(1879年)寫本 一冊(cè) 美國 
    廣東·三水白坭陳氏宗譜十七卷 陳可蜒等纂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廣州克文印務(wù)局鉛印本 十七冊(cè) 書名據(jù)書衣題 上圖:JPl045 
    廣東·中山茶園西堡陳貞六里祖家譜不分卷 
    民國十年(1921年)鈔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書名頁題麟現(xiàn)祖房譜 上圖:JPl082 
    廣東·南海金魚堂陳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清)陳其暉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八冊(cè)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13037—44 
    廣東·信安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肇喜主修 (清)陳晉卿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六冊(cè) 上圖:910149—54 
    廣東·揭陽陳氏思成堂支譜不分卷 陳劍清纂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稿本 九冊(cè) 上圖:JPl069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譜系〗
    廣西三江·陳氏宗譜鈔本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周坪縣泗聯(lián)村 
    廣西郁林·陳氏族譜六卷 (民國)陳隆恩修民國六年(1917年)郁林城東明德堂刻本 
    廣西圖廣西容縣·陳氏宗祠一卷 (清)陳憲中纂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容城楊景云樓承刻本一冊(cè)廣西圖 
    廣西北流·陳氏族譜八卷 (民國)陳世欽 陳嗣芹續(xù)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北流華文石印本 
    廣西圖廣西貴縣·陳氏族譜 (清)陳墑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 一冊(cè)日本 美國 
    廣西貴縣·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十二年(1923年)陳樂善堂刊本 
    廣西博廣西·締川陳氏宗譜四十三卷 (民國)陳鏘纂修民國二年(1913年)活字本 四十三冊(cè) 國圖

〖四川省譜系〗
    四川·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光祖纂清道光刻本 四川圖 注:該族散居洪雅、蒲江等地 
    四川成都·陳氏敦本堂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國常編民國十三年(1924年)鉛印本 一冊(cè)南京大學(xué) 
    四川成都·陳氏潤周公派下支譜不分卷 (民國)陳國棟纂民國十五年(1926年)培德堂活字本一冊(cè) 國圖 歷史所 人民大學(xué) 四川圖 四川重慶市圖 
    四川成都·蜀成都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慶鐘纂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都石印本 一冊(cè)四川圖 注:版心作《陳氏蜀譜》 
    四川成都·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照瀾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成都石印本二冊(cè) 四川圖 

   四川金堂·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壽彤修民國三年(1914年)鉛印本 一冊(cè) 浙江圖 四川圖 注:卷端作《黃陳支譜》 
    四川金堂·陳氏紹德祠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順庚 陳宗航等纂民國成都排印本 四冊(cè) 四川圖 
    四川郫縣·陳氏由閩人潤周公派下支譜不分卷 (民國)陳國棟編民國十五年(1926年)郫縣陳氏培堂刻本 一冊(cè)南京大學(xué) 
    四川灌縣·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光覲纂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四川崇寧縣石印本 一冊(cè) 四川圖 
    四川蒲江·陳氏族譜四卷 (清)陳光祖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陳氏刻本四冊(cè) 四川圖 
    四川蒲江·陳氏族譜一卷 稿本 四川蒲江縣松華鄉(xiāng) 
    四川大邑·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光覲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鈔本 一冊(cè) 四川圖
    四川綦江·陳氏聚星譜五卷 (民國)陳德音纂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綦江潁川必勝祠石印本 五冊(cè) 四川重慶市圖 
    四川長(zhǎng)壽·陳氏族譜二卷 (民國)陳飚揚(yáng)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寫本 四川長(zhǎng)壽縣檔 四川長(zhǎng)壽縣志辦 四川長(zhǎng)壽縣沙石鄉(xiāng)新寨村 四川長(zhǎng)壽縣沙石鄉(xiāng)新灘村 
    四川榮昌·陳氏族譜 (民國)陳惺吾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榮昌陳氏 印本一冊(cè)四川重慶市圖 
    四川合江·陳氏族譜口口卷 陳國華 陳元湘等修 陳子誥編 四川合江縣志辦(存卷3、4)
    四川廣漢·陳氏支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光達(dá)堂刻本 二冊(cè)四川圖 注:卷端作《陳氏譜牒》
    四川內(nèi)江·陳氏家乘一卷 (清)陳錫政 陳錫泰等纂清咸豐四年(1854)刻本 一冊(cè)四川圖(存卷1、2) 
    四川內(nèi)江·陳氏家乘一卷 (清)陳大賓纂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木活字本 二冊(cè) 四川圖 
    四川內(nèi)江·陳氏族譜四卷 (民國)陳明迪修民國二十年(1931年)石印本 四川內(nèi)江縣安仁鄉(xiāng) 
    四川內(nèi)江·陳氏星聚族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陳錫樟等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內(nèi)江仁義永鉛石印刷局石印本 十四冊(cè) 國圖 
    四川資陽·陳氏續(xù)修族譜二卷 (清)陳伯鑾纂清咸豐十年(1860年)陳氏刻本 一冊(cè)四川圖 
    四川資陽,陳氏重續(xù)宗譜不分卷 (清)陳朝瑞等纂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資陽陳氏宗祠刻本 一冊(cè)四川圖 
    四川簡(jiǎn)陽·陳氏族譜五卷 (清)陳輔治 陳世衡等纂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簡(jiǎn)州刻本五冊(cè) 四川圖 注:版心作《陳氏總譜》 
    四川簡(jiǎn)陽·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兆樸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簡(jiǎn)州昌后公祠刻本一冊(cè)四川圖 
    四川隆昌·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陳德驊等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內(nèi)江排印本一冊(cè)四川圖 
    四川隆昌·陳氏族譜八卷 (民國)陳一璋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 八冊(cè) 四川圖(二部) 
    四川仁壽·陳氏宗譜一卷 (民國)陳韶湘纂民國十一年(1922年)石印本 一冊(cè)四川圖
    四川儀隴·陳氏族譜一卷 (民國)陳琦撰民國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四川儀隴縣檔
    四川宣漢·陳氏族譜三卷 (清)陳敏貞修清同治十年(1871)木刻本 四川宣漢縣檔(缺卷3)
    四川·成都陳氏潤周公派下支譜不分卷 陳國棟纂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郫縣陳氏培德堂刻本 一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924426;又一部429640,1冊(cè)

〖云南省譜系〗
    云陽包港陳氏重修族譜十卷 (清)陳益三主修 (清)朱安緒纂修清咸豐九年(1859年)木活字本 十冊(cè)書名據(jù)年表題 上圖:915879—88 
    云陽越塘陳氏重修宗譜清木活字本 三冊(cè) 存卷3、5、6 上圖:6311 
    云陽陳氏匯造宗譜民國有歸堂木活字本 一冊(cè) 存卷26 上圖:6200

〖貴州省譜系〗
    貴州乎壩·黔南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文榮等修民國二十年(1931年)鉛印本 十二冊(cè) 美國

〖甘肅省譜系〗
    甘肅張掖·甘陳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陳倜修清木活字印本 十冊(cè) 國圖 
    甘肅·玉山懷玉陳氏宗譜十四卷 (清)陳汝金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一冊(cè) 存卷1 書名據(jù)版心題 八修本 上圖:6289 
    甘肅·玉山懷玉陳氏宗譜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一冊(cè)存卷8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558

〖陜西省譜系〗
    陜西圖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藩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崇德堂活字本 八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國仁修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刻本 六冊(cè)北京大學(xué) 
    陳氏族譜五卷 (清)陳學(xué)禮續(xù)修清石印本 湖南江永縣檔 
    陳氏支譜三卷 (清)陳以柏 陳有選纂稿本 國圖 
    陳氏族譜一卷 (清)陳炳炬纂民國元年(1912年)木刻本  
    陳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二卷 (民國)陳濟(jì)等修民國四年(1915年)德星堂活字本 二十冊(cè) 國圖 
    義門陳氏宗譜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曉山修民國四年(1915年)樹德堂活字本 十五冊(cè) 國圖 
    儒慕陳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金根等修民國七年(1918年)崇本堂活字本 十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三十八卷 (清)陳逢泰編 陳鴻錄校民國七年(1918年)文蔚閣鉛印本 二冊(cè)山西圖
    陳氏六修族譜三十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咸韻等纂修民國十年(1921年)雙桂堂活字本 五冊(cè) 國圖 
    陳氏溥泉族譜四卷 (民國)陳光國 陳詩豪等修民國九年(1920年)溥泉坊活字本 四冊(cè) 吉林大學(xué) 
    陳氏宗譜口口卷 民國十年(1921)纂修本 江西銅鼓縣地名辦(存卷14)
    敬愛堂陳氏·家乘一卷 (清)陳鉅昌編 陳道邦增民國十年(1921年)鉛印本 一冊(cè)上海圖
    陳氏宗譜六卷 (民國)陳盤慶等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慶馀堂活字本六冊(cè) 國圖 
    陳氏續(xù)修宗譜二十卷 (民國)陳繩祖 陳念祖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三義堂活字本二十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 (民國)陳昌達(dá)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鉛印本 一冊(cè) 國圖 
    陳氏家乘 (民國)陳志品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德星堂活字本四冊(cè) 國圖 
    鴉田陳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十五年(1926年)刻本四川圖(存二冊(cè))
    陳氏族譜十八卷 (民國)陳貞祥等編 民國十八年(1929年)鉛印本 一冊(cè) 國圖 
    陳氏宗譜 (民國)陳應(yīng)輝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 一冊(cè) 北京大學(xué) 
    陳氏族譜二十四卷 (民國)陳大森 陳殿標(biāo)等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石印本 廣東海南行政區(qū)檔 
    陳氏宗譜三十八卷首三卷 (民國)陳少梅等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敦?cái)⑻没钭直?國圖(缺卷38)
    陳氏族譜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鈔本 一冊(cè) 廣西容縣檔 
    陳氏家譜二卷 (民國)陳繼淹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鉛印本 二冊(cè) 東北師大 
    石家甸陳氏宗譜二十六卷 (民國)陳桂林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鉛印本歷博 
    陳氏宗譜四卷 (民國)陳盛海主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聚星堂活字本四冊(cè) 國圖 
    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獻(xiàn)瑞等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德星堂活字本八冊(cè) 國圖 
    東城陳氏宗譜十卷 (民國)陳鉅江總纂民國三十年(1941)光裕堂活字本十冊(cè) 國圖
    陳氏宗譜十五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刊本 
    浙江新昌縣檔 陳氏先德傳志 (民國)陳三立等撰民國刻本 一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 (民國)陳光榕纂民國鈔本 二冊(cè) 國圖白龍洋 
    陳氏家譜八卷首一卷 (民國)陳培源修民國間樹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cè) 浙江圖 
    陳氏宗譜八卷 民國陳氏昭誠堂鈔本 八冊(cè)四川圖 
    陳氏家譜 民國間木刻本 十冊(cè) 
    陳氏支譜 民國間兩宜堂刊本 浙江慈溪縣文管(存一冊(cè))
    大汜陳氏宗譜四卷 清嘉慶五年(1800年)活字本 國圖(存一冊(cè))
    陳族系譜三卷 廣東??悼h檔 
    陳氏族譜十九卷 陳所位四修復(fù)印本廣東瓊山縣檔 
    陳氏宗譜江西銅鼓縣紀(jì)念館(二十六冊(cè))陳氏宗譜 湖南藍(lán)山縣檔西安長(zhǎng)澤 

   陳氏宗譜不分卷 (清)陳濟(jì)等主修 (清)陳殷等纂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七冊(cè) 書名據(jù)版心題 上圖:6304

〖臺(tái)灣省譜系〗
    臺(tái)灣臺(tái)中縣后里鄉(xiāng)舊社村《舊社暮江頃川族譜》 修于1952年
    臺(tái)灣臺(tái)北·陳家族譜鈔 (清)陳維英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鈔本 一冊(cè) 美國 
    臺(tái)灣臺(tái)北·珍山陳氏通族大家譜 (民國)陳甲捷志民國元年(1912年)鈔本 一冊(cè) 美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譜系〗
    香港·鹿頸村陳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陳秉均鈔民國八年(1919年)鈔本 一冊(cè) 美國 
    陳氏增輯宗譜口口卷 (明)陳雍纂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陳孟莊刻本 國圖(存卷1—4)
    石墅陳氏家乘二卷 (明)陳桷纂明鈔本 國圖 
    陳氏世系圖 (清)陳錦鈍修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鈔本 一冊(cè) 臺(tái)灣 
    陳氏族譜十二卷 清道光二年(1822年)刻本 十二冊(cè) 北京大學(xué) 
    潁川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果纂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 六冊(cè) 上海圖 
    潁川支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陳壽纂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六冊(cè) 國圖 蘇州大學(xué) 
    陳氏宗譜 (清)陳午峰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刻本 一冊(cè) 北京大學(xué) 
    陳氏兆祥宗譜不分卷 (清)陳安榜 陳開錦等輯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崇義堂木刻本 河南圖 
    陳氏宗譜清道光間寫本 一冊(cè) 美國 
    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啟漢等修清咸豐元年(1851年)活字本 四冊(cè) 國圖 
    宅埠陳氏宗譜二十八卷 (清)陳志域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萃漁堂活字本二十八冊(cè) 國圖 
    河西陳氏家乘 (清)陳錫祺編清同治十年(1871年)青田署齋刻本一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四卷 (清)卞金城輯清光緒二年(1876年)活字本 四冊(cè) 國圖 
    陳氏宗譜十六卷 (清)陳洪疇纂清光緒三年(1877年)刻本 十六冊(cè)上海圖 
    陳氏宗譜六卷 (清)陳紹芳等修 清光緒七年(1881年)遺忠堂活字本 六冊(cè) 吉林大學(xué)
    陳氏族譜不分卷 (清)陳榮琮等纂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德星堂活字本 十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六卷 (清)陳召南 陳之鼎主修 佘致祥編輯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德星堂活字本 六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 (清)陳為友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鈔本 一冊(cè) 臺(tái)灣 
    陳氏宗譜八卷 (清)陳天暢等纂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潁川堂活字本 八冊(cè) 國圖
    陳氏宗譜首編三卷前編七卷今編二十三卷續(xù)編一卷首一卷 (清)陳曜湘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報(bào)本堂活字本 二十冊(cè) 國圖 
    南北陳氏宗譜十四卷 (清)陳增淼等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光達(dá)堂活字本 十四冊(cè) 國圖 
    陳氏族譜二十卷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二十冊(cè)北京大學(xué) 
    陳氏宗譜四卷 (清)陳宏裕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繩德堂活字本 四冊(cè) 人民大學(xué) 西南師范 
    陳氏·家乘菟遺一卷 (清)陳永壽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陳姓字輩

    福建安溪縣美法村陳氏家族的字輩詩是: 
    文章華國,詩禮傳章。

    湖南岳陽陳氏的輩分排行是: 
    青云其捷步,恢振賜書榮;義重傳家遠(yuǎn),修齊贊治平。 
    續(xù)譜是: 
    光華開復(fù)旦,萬國慶常新;任巨資英俊,行成在禮仁。 
    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xùn)承先澤,賢才望后昆。 
    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dá)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 
    均權(quán)依憲法,篤志建洪勛;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臺(tái)灣省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楹聯(lián)】

〖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tái)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chuàng)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祠堂地處臺(tái)北市建成區(qū)寧夏路二十七號(hào)由臺(tái)北后火車站步入大圓環(huán),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zhuǎn)進(jìn)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門牌雖仍為寧夏路,出入?yún)s要在平陽街;大門柱上分掛兩塊牌子,一為“財(cái)團(tuán)法人陳德星堂”,另一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huì)”。
    陳氏大宗祠主祀圣祖舜帝重華公。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后。帝舜為黃帝八世孫,以大孝著稱,歷傳凡一百五十余世,后裔得姓除"媯汭五姓":姚、虞、陳、胡、田之外,尚有袁、王、孫、陸等二十幾個(gè)姓氏,因而組成至孝篤親舜裔的宗親團(tuán)體,陳氏大宗祠大殿,亦稱“舜帝殿”。
    帝舜三十四世孫胡公滿,對(duì)于陳,稱陳侯,卒謚胡,故曰陳胡公,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孫,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shí),東漢時(shí)為太丘長(zhǎng),至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追封穎川侯,被尊為穎川始祖。舜帝九十三世孫陳元光,宋封廣濟(jì)王,明封開漳圣王。舜帝九十五世孫陳邕,唐賜進(jìn)士,官太子太傅,后封忠順王。
    臺(tái)灣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即共同奉祀上述列祖其夫人。如:潁川始祖陳實(shí)暨德配荀夫人,開漳圣王陳元光暨德配種夫人,忠順王陳邕暨德配趙夫人等神位。陳氏郡號(hào)多達(dá)六個(gè),但以潁川的后人最眾,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是大多數(shù)陳姓人家的望田地,但潁川的"潁"字,今多被誤寫為“穎”,正確的寫法應(yīng)如德星堂所刻之“潁水神鄉(xiāng)”的“潁”。
    清咸豐十年(1860年),舉人陳維英于掌教宜蘭“仰山”、及蜢舺﹁學(xué)海﹂兩書院之余,每念臺(tái)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拜祭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shù)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1892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于舊臺(tái)北城內(nèi)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星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太丘長(zhǎng)陳實(shí)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dāng)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nèi)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hào)者,臺(tái)北市陳氏祠堂也因此命名“德星堂”。在臺(tái)南市永福路另有一座陳氏家廟,叫做“德聚堂”。
    中日甲午戰(zhàn)爭(zhēng)之后,臺(tái)灣割讓給日本,臺(tái)北文武街宗祠土地被強(qiáng)行征用為武德殿,及建造臺(tái)灣總督府(現(xiàn)今“總統(tǒng)府”),陳氏祠堂等同遭拆除。族人頓時(shí)祭拜無所,嗣經(jīng)不斷地?fù)?jù)理力爭(zhēng),日本人始同意以大稻埕寧夏路現(xiàn)址土地交換,于是在民國元年動(dòng)工重建新祠,歷時(shí)兩年方告落成,除了恭迎先祖三神主歸座外,并再進(jìn)奉圣祖帝舜重華公。當(dāng)時(shí)的臺(tái)灣總督,還贈(zèng)匾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jì)念。
    德星堂重建后,便經(jīng)兩次大修,一次為1935年,一次為1956年。第二次大修完成時(shí),陳故“副總統(tǒng)”辭修先生,特書匾“紹德貽徽”存念。溯自奉祀、建祠,以迄重建現(xiàn)祠,已屆滿127周年。這在臺(tái)灣固然不是最古老的一座祠堂,卻是最壯觀的家廟之一。
    臺(tái)北陳氏祠堂,系由著名工匠陳應(yīng)彬主持設(shè)計(jì)建造,且為陳應(yīng)彬早期的代表作;坐落于臺(tái)中市國光路的林氏宗廟,亦是彬司杰作。陳氏祠堂整座殿宇美輪美奐,格局特殊,為兩殿兩廊兩護(hù)室式,三川殿面寬三間,入口石雕龍柱一柱盤抱雙龍,這種格局雙柱盤雙龍景觀,在臺(tái)灣尚屬初次出現(xiàn)。前殿于民國三年才完工,系兩層式太子殿,本地也是不多見。其后點(diǎn)金柱刻,有光緒十七年(1891年)石柱,顯為未遷建前的舊物。祠堂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假四重,即歇山式假四垂頂,排樓面直頂上檐,架內(nèi)三通三瓜,形式嚴(yán)謹(jǐn)具有美感,各重建結(jié)構(gòu)之構(gòu)材飽滿有力,此即陳氏宗親不惜鉅資,遠(yuǎn)自福州聘清名匠,并自內(nèi)陸采購建材,精心砌筑出的杰作。
    陳姓宗支遍布海內(nèi)外,居住在臺(tái)灣地區(qū)者,根據(jù)六十七年統(tǒng)計(jì),即達(dá)185萬余人,約占全臺(tái)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為此地第一大姓。所以臺(tái)灣民間有句諺語,有道是“陳林半天下”,一點(diǎn)也不差。散居各地的陳氏宗人,深深體念"服雖盡而長(zhǎng)幼自如,屬雖疏兩宗盟不改﹂之義,都能踴躍前來祠堂,參加春冬祭典。春祭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冬祭則為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五日,屆時(shí)只要是陳家一分子,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論籍貫宗派,大家聚集一堂,頂禮膜拜,充分發(fā)揮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尊宗敬祖、飲水思源的傳統(tǒng)美德。
    誠如德星堂右邊門聯(lián)所說“千枝一本;萬派眉源”,到了祠堂,頂著子孫燈斗大的“陳”字,大家都算是一家親。

千枝一本;
萬派眉源。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右門聯(lián)

聞喜太丘沾雨露;
閩漳南院薦秋霜。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一聯(lián)

季漢斗山唐柱石;
東瀛流派潁淵源。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二聯(lián)

三君翊漢光喬梓;
二阮扶唐駕竹林。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三聯(lián)

潁川郡,父子三杰;
漳江軍,叔侄二難。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四聯(lián)

奎府聚五星、地符人瑞;
漳州開二閣,名冠皇唐。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前殿門第一聯(lián)
    前殿大門這一幅對(duì)聯(lián),其掌故很有意思。按寧夏路過去是山地平埔族雞母萃社之故地,日據(jù)時(shí)代把雞母萃改為奎府,故聯(lián)句上才有“奎府聚五星”,大殿古匾亦有“星聚啟祥”等字樣。至于“漳州開二閣”等文詞,當(dāng)指唐朝開拓漳州的陳元光。臺(tái)北的陳姓,祖籍隸屬泉州府者占大多數(shù),而德星堂既以全臺(tái)陳姓大宗祠為號(hào)召,自不得不將漳州府陳姓包容其中。

補(bǔ)聞喜,還太丘,惠韶光風(fēng)周兩地;
辟漳州,建南寺,負(fù)扇仗鉞壯千秋。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神龕第一聯(lián)

文范古儒宗,當(dāng)涂瀛林,三長(zhǎng)齊譽(yù);
神堯老柱國,開漳筑寺,二杰同祧。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門第一聯(lián)

太史奏奎府,流輝五百里,真人薈萃;
盛唐顯霞漳,遺烈八十秋,將相綿延。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前殿廊第二聯(lián)

史稱漢末高賢,太尉司徒,群公讓位;
天毓吾家名世,將軍宮傅,亙古齊光。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門第二聯(lián)

德澤紹虞廷,世代流芳,封王侯昭郡國;
星辰聚奎府,瑞光遠(yuǎn)映,為將相耀漠唐。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壁聯(lián)

箕裘令子,袍笏文孫,穎川郡,鳳毛世胄;
南國旌旄,東宮衣□,李唐時(shí),虎拜玉庭。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第一聯(lián)

道德冠公卿,禮義化強(qiáng)梁,炎漢出群重望;
將軍知州事,太傅加王爵,皇唐破格殊恩。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前廊檻聯(lián)

其事業(yè),由六經(jīng)得來,詩書禮樂,易象春秋,將相勛名歸道德;
大學(xué)問,從五倫做起,孝弟節(jié)廉,仁義忠信,圣賢訓(xùn)誥炳日星。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神龕第二聯(lián)

太丘道廣,為世儒宗,唐代繼名賢,緯武經(jīng)文,績(jī)著鷹揚(yáng)開鉅郡;
穎水地靈,蔚茲望族,稻江崇廟祀,承先啟后,謀貽燕冀樹宏基。
——佚名撰臺(tái)北市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第二聯(lián)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