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第八單元 脈要精微

 中醫(yī)傳播館2 2015-01-23
       脈,切脈,這里泛指診法。要,要領。精微,精湛微妙。 《素問》 有“脈要精微論”篇名,本單元主要討論疾病診法,包括診病原理、原則及具體方法等內(nèi)容,其中對脈診和色診的闡述尤為詳細。
       原文分析
       【 原文 】 801
       【 提示 】本節(jié)主要論述診病的時間以平旦為宜,以及平旦診病的原理。
       【 校注 】
       ( l )平旦:太陽剛升出地平線之時,即清晨、早晨。
       ( 2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文互相備的修辭。言平旦之時,人剛剛醒寤,體內(nèi)陰陽之氣未因進食和勞作而被擾動、耗散。
       ( 3 )氣血未亂:指體內(nèi)氣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擾,其盛衰狀態(tài)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來。
       ( 4 )有過之脈:指有病變的脈象。過,過失、異常。
       ( 5 )動靜:指脈象的變化。
       ( 6 )視精明:即觀察眼睛的色澤、動態(tài)及視覺。精明,指眼睛和眼神。
       ( 7 )參伍:錯綜比驗,彼此相參互證。
       ( 8 )決死生之分:指通過四診參伍,判斷疾病的預后吉兇。決,分辨、判斷。分,異也,區(qū)別。
       【 分析 】
       本節(jié)在論述具體診法內(nèi)容之前,主要論述兩個方面內(nèi)容。
       1.“診法常以平旦“的原則,是診病特別是切脈的最佳時間,平旦診病的原理是病人經(jīng)過一夜的休息后,尚未勞作和進食,機體內(nèi)環(huán)境處于相對的穩(wěn)定狀態(tài),沒有受到除疾病外其他因素的干擾,望聞問切所診察出的病理之象均為病氣所致,因而能如實地反映臟腑經(jīng)脈氣血的盛衰狀況,故此時診病有利于對疾病的正確診斷。但診脈不可能全在平旦,多的是在其他時間,但診病時令病人平靜,保持環(huán)境安靜,還是能夠做到的。所以對平旦診脈的時間規(guī)定不必拘泥,而只宜守其法度。
       2.確立四診合參、全面診察的診法原則。多種診法“參伍“,是〈內(nèi)經(jīng)〉診法學的一思想。望、聞、問、切四診是充分運用人的眼、耳、口、鼻、手等器官,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疾病診察,反映了多個方面的疾病資料。因此,只有多層次、多角度、廣泛地收集臨床資料,即切脈、望目察色、觀形體強弱、審察臟腑之盛衰,聞病人所發(fā)出的異常聲音,問病人二便排泄情況等多法并用,彼此相參互證,才能全面掌握病情,把握病勢,判斷疾病的預后吉兇。
       【 原文 】 802
       【 提示 】 主要論述脈診的原理及運用要領。
       【 校注 】
       ( l )脈者,血之府:言經(jīng)脈為血與氣的匯聚之處。李中梓注:“營行脈中,故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氣為之司也。 《逆順》 篇日:‘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瘎t知此舉一血而氣在其中,即下文氣治、氣病,義益見矣?!?BR>       ( 2 )長則氣治:長,指脈體長過本位。氣治,指氣血平和無病。
       ( 3 )短則氣病:短,指脈體短,不及本位。氣病,指氣血不足之病。 ( 4 )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脈數(shù)為熱,熱則心煩不安。大,指大脈,其象滿指而大,為邪氣有余之象,故表示病情將進一步發(fā)展。
       ( 5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上指寸口脈的近腕部,下指寸口脈的遠腕部。張介賓注:“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氣高者,喘滿之謂。下盛者,邪滯于下,故腹為脹滿。”一說上下指人體上部的頭面部動脈及下部的足背部動脈,詳參 《素問 · 三部九候論》 。
       ( 6 )代則氣衰:脈來緩弱而有規(guī)則的間歇,主臟氣衰弱。代,此指代脈。
       ( 7 )澀則心痛:指脈往來澀滯,主氣滯血疲,故現(xiàn)心痛之癥。
       ( 8 )渾渾革至如涌泉:謂脈來滾滾而急,如泉水急促上涌,盛于指下。“渾渾”同“滾滾”,水流盛大貌。革,急也。 《脈經(jīng)》 《千金》 “革”下并重“革”字,“至”字屬下讀。當從。
       ( 10 )色弊: 《脈經(jīng)》 《千金》 “色”作“?!?, “弊”下并重“弊”字,屬下讀。弊弊,隱也,與下文綿綿義相屬。宜從。
       【 分析 】
       論述脈診的原理及運用要領。由于脈為氣血的藏聚流通之處,所以脈象的變化可反映氣血的病變。因此,原文接著舉例敘述長、短、數(shù)、大、上、下、代、細、澀、渾渾革至、綿綿其去等十余種脈象及其主病。提示在脈診時,一要注意脈動的頻率快慢,如“數(shù)則煩心”。二要注意脈動的節(jié)律齊差,如“代則氣衰”。三要注意脈象的體態(tài),如上、下、長、短幾種脈象是對脈位的論述,渾渾、綿綿、大脈是論脈勢,細脈論脈體的闊狹,澀脈論脈中氣血運行的流利程度。從而舉例說明了脈診的診斷要點,對脈診的應用起到了提綱掣領的作用。
       【 原文 】803
       【 提示 】詳述望色、察目的原理及其注意要點。
       【 校注 】
       ( l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姚止庵注:“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氣充足,故精華發(fā)見于外也?!?BR>       ( 2 )白裹朱:指面色隱然紅潤而不露。“白”通“帛”,即白色的絲織物。朱,朱砂。
       ( 3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指五臟之真臟色外露,敗象顯現(xiàn),預后不良。見,同“現(xiàn)”。于它 《香草續(xù)校書 · 內(nèi)經(jīng)素問》 注:“微,蓋衰微之義。精微者,精衰也。五色精微象見者,五色精衰象見也”。
       【 分析 】
       論述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要點。由于顏面五色和目之精光神氣皆為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望色、察目可以了解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病變。而且由于其容易觀察,故為臨證所常用。本節(jié)通過“五欲”、“五不欲”之色的論述,提出望色的要點。大凡色診,皆以潤澤光亮含蓄為善色,疾病預后良好;以晦暗枯搞外露為惡色,疾病預后不良。望目的要點為了解目的視覺、色覺及神氣正常與否。如果兩目有神,視物清晰,辨色準確,為精氣未衰;兩目無神,視物大小相混,長短不分,黑白不辨,則為精氣衰竭之征。這些論述對今天臨床診病仍然具有實踐價值。
       【 原文 】804
       【 提示 】主要闡述了聞聲問疾的原理及其應用要點。
       【 校注 】
       ( 1 )五藏者,中之守:言五臟為精神藏舍之處,各司職守。
       ( 2 )中盛藏滿:中,體內(nèi),內(nèi)臟。盛,邪氣壅盛。藏滿,內(nèi)臟之氣脹滿,即氣機壅滯。
       ( 3 )氣勝傷恐者:意指脾臟功能失調(diào)而善傷于恐。氣勝,指上句內(nèi)臟之氣脹滿。恐為腎志,取土克水之義。另一說此句為衍文。
       ( 4 )中氣之濕:中土奎滯,水濕不運,濕邪內(nèi)蘊。中氣,指脾胃。
       ( 5 )奪氣:正氣被劫奪、耗傷。
       ( 6 )倉凜不藏:指泄瀉、大便失禁等。倉凜,此喻腸胃。
       ( 7 )門戶不要:門戶,指幽門、)閡門、魄門等。“要”,通“約”。
       【 分析 】
       論述聞聲問疾的原理及應用要點。人以五臟為本,五臟藏精舍神,在體內(nèi)各有職守。病人聲音的清濁、語音的高低、語言的正常與否及二便情況,均反映了五臟的功能狀況。因此察五臟得守與失,可從聞聲及問病入手。如聲音重濁,為脾臟失守,中土壅滯,水濕不運;聲低息微,言不接續(xù),為氣被劫奪,肺臟失守;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神明之亂,多為心神失守;泄利不止,大便失禁,門戶不固,為脾胃失守;遺尿、小便失禁,為膀胱失約,腎臟失守。
       【 原文 】 805
       【 提示 】主要闡述了望形體診病的原理及要領。
       【 校注 】
       ( l )五藏者,身之強:五臟為身體強健之本。
       ( 2 )精明:精氣神明。一說指目。
       ( 3 )頭傾視深:指頭低垂不能抬舉,目眶凹陷。
       ( 4 )背者,胸中之府:張志聰注:“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胸之府?!?BR>       ( 5 )僂附:指身體彎曲不能直立,需依附于他物而行。
       ( 6 )振掉:震顫搖擺。
       ( 7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五臟精氣旺盛,則身體強健,謂之“得強”,故生。若五臟精氣衰敗,則身形敗壞,謂之“失強”,故死。
       【 分析 】
       論述望形體診病的原理及要領。察五臟得強與失強,可審身體的頭、胸、腰、膝、脛(骨)“五府”。如頭低垂不舉,目陷無光,為五臟精氣已衰,神氣將失;背曲肩垂,為心肺精氣衰敗,不能上營肩背;腰痛轉(zhuǎn)側(cè)困難,為腎氣將敗等。這些描述均是古人臨床經(jīng)驗的總結,對今天臨床仍有借鑒作用。
       【 原文 】 806
       【 提示 】重點闡述脈象與四時相應的機理及意義.
       【 校注 】
       ( 1 )其與天運轉(zhuǎn)大:意為脈象的變化與天體運轉(zhuǎn)的規(guī)律相應,有同樣廣博精深的道理。其,指脈。大,廣博精深。
       ( 2 )忿:指秋氣肅殺勁急之勢,應氣候之涼。
       ( 3)怒:指冬氣嚴寒凜冽,北風怒號之勢。
       ( 4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變動,脈象也隨之發(fā)生相應變化。上下,指脈象的波動。
       ( 5 )中:合也。
       ( 6 )規(guī)、矩、權、衡:均為古之衡器和量具,引申為判斷的準繩。此喻四時脈象,規(guī),做圓之器,喻春季脈圓滑之象;矩,做方之器,喻夏季脈方盛之象;衡,稱桿,喻秋季脈不上不下,平衡于中;權,稱錘,喻冬季脈伏沉之象。
       ( 7 )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冬至四十五日后為立春的時節(jié),此后陽氣漸長,陰氣漸消。
       ( 8 )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后為立秋的時節(jié),此后陰氣漸長,陽氣漸消。標準。期,度也。
       (9 )得一之情:即掌握人與天地如一之理。
       ( 10 )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張介賓:“聲合宮商角羽,色合金木水火土,脈合四時陰陽。雖三者若乎有分,而理則一也?!?【 分析 】
       脈應四時,是“人與天地相參”在脈象上的反映。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決定了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而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以冬至和夏至為兩個轉(zhuǎn)折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陰陽消長,四時更迭,從而有春溫、夏暑、秋涼、冬寒的氣候特征。“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人與天地相參,脈象規(guī)矩權衡,相期而至,隨四時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而呈現(xiàn)出周期性的變化。若脈象與四時陰陽消長變化不能相應而出現(xiàn)錯亂,即可通過錯亂之脈而診知發(fā)病的臟腑部位,并可根據(jù)五行生克規(guī)律進一步推測疾病的預后吉兇。因此,察時脈辨病,并進一步施治,必須把握天人如一的規(guī)律,因時制宜。
       【 原文 】 807
       【 提示 】夢與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密切相關。
       【 校注 】
       ( 1 )短蟲:指燒蟲。
       ( 2 )長蟲:指蛔蟲。
       【 分析 】
       夢是體內(nèi)臟腑經(jīng)絡、氣血陰陽盛衰變化的反映,通過詢問解析病人所述的不同夢境,可以判斷人體臟腑功能之強弱、邪氣的盛衰和病變的部位。其方法一是運用類比方法論夢定性,如水為陰,故陰盛可夢大水恐懼;火為陽,陽盛可夢大火蟠灼;陰陽俱盛可夢見爭斗。二是根據(jù)發(fā)病臟腑的生理特點論夢定位。如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現(xiàn)代研究認為,反復出現(xiàn)的同一夢境可能是疾病先兆,因而夢可能是疾病的客觀反應,對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原文 】 808
       【 提示 】提出診脈的基本條件,以及要掌握四時的正常脈象以及運用要領。
       【 校注 】
       ( l )虛靜為保:言診脈以清虛寧靜至為重要?!氨!保ā皩殹?。
       ( 2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春季之脈雖浮動而未全出,故如魚之游在水波之中。
       ( 3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形容夏季之脈象浮于膚表,盈滿指下而洪大。泛泛乎,眾盛貌。
       ( 4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下膚,指脈象由浮趨沉,在皮膚之下。蟄蟲,指藏伏土中越冬的昆蟲。去,藏也。
       ( 5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形容冬日脈沉在骨,如蟄蟲潛藏,人們居室不出。周, 《太素》 作“固”。宜從。
       ( 6 )知內(nèi)者按而紀之:意為要了解內(nèi)臟的變化情況,可通過切脈進行診察,找出端緒。內(nèi),指內(nèi)臟;紀,絲縷的頭緒。
       ( 7 )知外者終而始之:言要了解經(jīng)脈的變化情況,可據(jù)經(jīng)脈自始至終的循行部位進行診察。外,指經(jīng)脈,
       ( 8 )六者:一說指春、夏、秋、冬、內(nèi)、外六種脈法。另一說指診法常以平旦、四診合參、脈應四時、虛靜為保、脈合陰陽、知內(nèi)知外六種持脈大法。
       【 分析 】
       主要論述兩個方面內(nèi)容。
       1.論述診脈的基本要求,與“診法常以平旦”前后呼應,強調(diào)診脈時醫(yī)者、患者及環(huán)境要安靜,以排除非疾病因素的干擾。
       2.論述診脈的方法,指出診脈要掌握四時的正常脈象特征,并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及脈位的深淺,在診脈時運用指力的大小及深淺度。
       【 原文 】 809
       【 提示 】本節(jié)主要介紹了尺膚診斷方法。
       【 校注 】
       ( l )尺內(nèi)兩傍:尺內(nèi),即尺膚之內(nèi),指前臂內(nèi)側(cè)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尺澤)間的皮膚。兩傍,指兩臂尺膚部位的尺側(cè)部分。
       ( 2 )尺外:指尺澤部的外側(cè),即撓側(cè)。
       ( 3 )尺里:指尺澤部的中間處。
       ( 4 )中附上:將尺膚分為三段,近腕部三分之一為上段,近肘部三分之一為下段,中間三分之一為中段。中附上,指尺膚部的中段。 ( 6 )左、右:指左、右手。下同。
       ( 5 )上附上:指尺膚部的上段。
       ( 6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前,謂尺膚部的前面,即臂內(nèi)陰經(jīng)之分,前部候胸腹部的病變;后,謂尺膚部的后面,即臂后陽經(jīng)之分,后部候背部的病變。
       【 分析 】
       尺膚診是古代的一種常用診法。診尺膚主要是“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論疾診尺》),以測身之寒熱和津液的盈虧,通過分候尺膚各部位更可察知有關臟腑身形的病變。目前,尺膚診在臨床已甚少應用,但對某些病證,特別是濕熱病,仍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發(fā)掘和研究。
       【 原文 】 810
       【 提示 】論述“以不病調(diào)病人”的診脈方法。
       【 校注 】
       ( l )平人:健康無病之人。
       ( 2 )呼吸定息:張介賓注:“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BR>       ( 3 )閏以太息:張志聰注:“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余不盡而脈又一動,如歲余之有閏也?!遍c,余也。
       ( 4 )常以不病調(diào)( ti 加條)病人:常法是以健康人的呼吸來衡量病人的脈息。不病,健康的人,此指醫(yī)生。調(diào),算度、計算、衡量。 ( 5 )平息以調(diào)之為法:醫(yī)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呼吸,使之均勻,以衡量病人的脈息至數(shù),以此作為診脈常規(guī)。
       ( 6 )尺熱日病溫:尺膚灼熱,乃全身發(fā)熱之征,兼之前所言脈數(shù)而躁動,是溫熱邪氣奎滯于內(nèi),故可診為溫病。尺,此指尺膚,非寸口之尺。此以下三句是脈尺相參的診法。
       ( 7 )尺不熱脈滑日病風:脈數(shù)滑而尺膚不熱,非溫熱而陽邪盛,故可診為風證。
       ( 8 )脈澀日痹:澀為血不調(diào),故當病痹。
       ( 9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日死:一呼脈四動以上,是陰精衰竭,陽氣無制,亢極欲脫,故主死。
       ( 10 )乍疏乍數(shù)日死:乍疏乍數(shù),是陰陽俱衰竭而敗亂無主,故為死脈。
       【 分析 】
       本節(jié)主要敘述了“以不病調(diào)病人”的診脈方法。指出無病健康人的脈律均勻,其速率是一息四至五次,可據(jù)脈之遲數(shù)辨別平脈、病脈、死脈。少于此次數(shù)者為遲,是氣虛陽弱,故病“少氣” ; 遲之極者,脈絕不至,氣絕陽敗也。多于此次數(shù)者,是氣盛陽亢;數(shù)之極者,一呼四動以上,陰精衰竭,陽極欲脫也。在速率之外,又有節(jié)律變化主病,如脈律極不規(guī)整而“乍疏乍數(shù)”者,是陰陽俱衰竭而敗亂無主,亦主死。此外,本節(jié)還舉例溫病、風病、痹病的脈象,介紹脈與尺膚相參診法。
       原文所述脈率同現(xiàn)代關于呼吸與脈搏比率為 1 : 4 一 1 : 5 (脈搏每分鐘 65 一 85 次,呼吸每分鐘 16 一 20 次)的認識基本一致。這種以脈搏與呼吸比率來判斷平脈、病脈、死脈的診脈方法較易掌握,是診脈的基本要求,一直為后世遵循,沿用至今。脈理精深微妙,不易掌握,故前賢為使習醫(yī)者切脈辨病能人門執(zhí)要,提出診脈大綱。歷代診脈大綱有多種,或浮、沉、遲、數(shù),或遲、數(shù)、大、小,或緩、急、大、小、滑、澀,或浮、沉、遲、數(shù)、細、大、短、長,均不離遲、數(shù)。它不僅可辨寒熱病因,還是辨臟腑病位和陰陽病性之大綱,同時還在于它極易掌握,如陳念祖 《醫(yī)學實在易 · 八綱脈論》 說:“遲、數(shù)二脈,以息辨之,又顯而易見也?!?BR>       【 原文 】 811
       【 提示 】詳細敘述了四時五臟的平脈、病脈、死脈。
       【 校注 】
       ( l )胃者,平人之常氣:胃氣是健康人的正常脈氣。張介賓注:“胃氣之見于脈者,如 《玉機真藏論》 日: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終始》 篇日: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BR>       ( 2 )藏真散于肝:春時肝木用事,故五臟之真氣,皆散于肝。藏真,指五臟所藏的真氣。散,以應肝氣疏散之性,故高世拭注:“蓋肝主疏泄,故日散。心主血脈,故日通。脾主灌溉,故日濡。肺位居上,故曰高。腎為水藏,故日下也?!?BR>       ( 3 )奧弱:奧,同軟。奧弱,非虛弱之義,指柔和而不勁急之脈象,為脾主之脈。吳完注:“奧、軟同。軟弱脾之脈也。長夏屬土,脈宜軟弱,必于沖和胃氣之中微帶軟弱,謂之平調(diào)之脈?!?BR>       ( 4)代:弱極之脈。高世拭注:“代,軟弱之極也。軟弱極而無胃氣,則日死脈?!币徽f更之義。張介賓注:“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脈當隨時而更,然必欲皆兼和奧,方得脾脈之平。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現(xiàn)真藏也,故日死?!笨蓞?。
       ( 5 )奧弱有石日冬病,弱甚日今病:張介賓注:“石為冬脈屬水,長夏陽氣正盛而見沉石之脈,以火土氣衰,而水反乘也,故至冬而病。弱,當作石。長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弱甚, 《針灸甲乙經(jīng)》 《千金要方 · 卷十五》 均作“石甚”。
       【 分析 】
       辨別四時五臟的平脈、病脈、死脈,其要點在于審察胃氣的盛衰有無,即脈以胃氣為本。脈象反映氣血盛衰變化而根源于臟腑,臟腑則依賴于胃氣,故 《素問 · 玉機真藏論》 所說:“五藏者,皆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本兔}象形成機理而言,臟真之氣必依賴胃氣才能行于經(jīng)脈之中,如果胃氣敗絕,則臟真失于胃氣的承載涵養(yǎng),臟真就會暴露而名真藏脈,故 《素問 · 玉機真藏論》 說:“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薄肮什∩跽?,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故曰死?!睂τ谟形笟獾拿}象,張介賓則稱之為“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因而,凡脈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應手柔和有力,來去節(jié)律規(guī)整分明,蘊含生機之象,便是有胃氣之脈。 【 原文 】 812
       【 提示 】主要論述虛里診法。
       【 校注 】
       ( l )虛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動處,為足陽明胃經(jīng)又一絡脈,其脈從胃貫穿隔膜聯(lián)絡于肺。
       ( 2 )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衣, 《針灸甲乙經(jīng)》 作“手”,可從。脈,動詞,診察的意思。張志聰注:“宗氣者,胃府水谷之所資生,積于胸中,為臟腑經(jīng)脈之宗,故日宗氣。虛里……乃胃府宗氣之所出,此脈以候宗氣也?!?BR>       ( 3 )盛喘數(shù)絕者,則病在中:盛喘,指虛里處搏動之甚如氣急喘促;數(shù),多次之意;絕,斷絕,指停止搏動。張介賓注:“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shù)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言,故日病在中?!?BR>       ( 4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吳良注:“宗氣宜藏不宜泄,乳下虛里之脈,其動應衣,是宗氣失藏而外泄也。”
       【 分析 】
       本節(jié)簡要介紹虛里的診斷方法,指出虛里為胃之大絡,它從胃脈支出,貫扁絡肺,會聚胃氣與清氣,在左乳下形成搏動區(qū),是診察宗氣盛衰存亡之處。關于虛里診病情況,本節(jié)僅作示例說明,如其搏動如喘而急,并時有歇止,多系胸中心肺病變;搏動粗實有力,橫格于指下,則是腹內(nèi)積聚的征象;若搏動斷絕不續(xù),必宗氣衰敗,預后不良;倘若搏動劇烈,甚至震動應衣服,乃宗氣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預后亦差。
       關于虛里的名義,楊上善云:“虛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乃是五藏六府所察居處,故曰虛里?!庇捎谒幍奶厥馕恢?,作為脈診的應用,后世多用于兒科。此外,臨證如遇暴厥、大虛大實脈伏不見之證,亦可協(xié)助診斷。盡管這一古老的診斷方法在目前中醫(yī)診斷學上很少提及,但其在臨床上的價值是不能忽視的。
       【 原文 】 813
       【 提示 】論述脈證、脈時的陰陽逆從及其病癥雨后。
       【 校注 】
       ( l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張介賓注:“陰病得陰脈,陽病得陽脈謂之從,從者易已;脈病相反者為逆,逆者難已。” ( 2 )脈得四時之順,日病無他:病無他,即雖有病而無其他危險。張介賓注:“春得弦,夏得鉤,秋得毛,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日有病,無他虞也?!?BR>       ( 3 )不間藏:即傳其所克之臟。
       【 分析 】
       簡要論述脈證、脈時的陰陽逆從及其病證預后。脈證陰陽相從,正氣尚未衰竭,故易已;若脈證陰陽相反,則是邪盛正衰退,故難已。脈象與四時陰陽變化相應,正氣不衰,尚能自我調(diào)節(jié),保持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病輕易愈,相反則邪盛正衰而難愈。
       不間臟,是疾病傳變的一種方式。 《難經(jīng) · 五十三難》 說:“間藏者,傳其所生也。”五臟相生而傳,邪挾生氣而來,雖有邪氣,亦有正氣不斷來復之機,故預后良好。但若傳其所勝,即不間臟,則邪挾克賊之氣而來,使受病之臟邪氣猖厥,正氣受傷,同時又可影響其他臟腑而發(fā)生他病,多致病情加重,預后不良。
       【 原文 】 814
       【提示 】舉例闡明尺膚、切脈合參診病。
       【 校注 】
       ( 1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脈滑則陽熱有余,尺膚澀則陰液不足,正是汗多傷津液之癥。 《陰陽別論》 云:“陽加于陰謂之汗”即此義。
       ( 2 )尺寒脈細,謂之后泄:脈細為氣虛,尺膚寒則陽衰,脾腎陽氣不足,多見腹瀉之癥。后泄,指大便泄瀉。
       ( 3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高世拭注:“脈粗膚熱,則陽氣有余,故謂之熱中?!睙嶂?,內(nèi)熱也。
       【 分析 】
       舉例說明尺膚、切脈合參診病。尺膚診可以彌補望診、脈診、問診之不足,特別是在診法的客觀性、直觀性、方便易行及可對比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尺、脈合參,既可相參互證,綜合分析,脈診與尺膚部位又非常相近,方便診病,這種診法應當發(fā)掘。
       【 原文 】 815
       【 提示 】詳細闡述水腫、黃疸等病癥的診斷要點。
       【 校注 】
       ( 1 )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日水:張介賓注:“目裹者,目下之胞也,胃脈之所至,脾氣之所主,若見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是水氣淫及脾胃也?!?BR>       ( 2 )溺黃赤安臥者,黃疽:黃疽多由濕熱或寒濕內(nèi)阻中焦,迫使膽汁不循常道所致。濕熱下注,尿黃赤;濕困肌肉,故安臥。
       ( 3 )面腫日風:吳富注:“六陽之氣聚于面,風之傷人也,陽先受之,故面腫為風?!?BR>       ( 4 )足脛腫日水:吳堂注:“脾胃主濕,腎與膀脆主水,其脈皆行于足脛,故足脛腫者為水。”
       【 分析 】
       列述水腫、黃疽等病證的診察要點。水腫為體內(nèi)水液不化而郁積、泛濫所致,病多在肺脾腎。本節(jié)舉出足脛腫,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面腫,頸脈動喘疾咳等癥狀體征,作為水腫病見癥,已經(jīng)成為臨床診斷常規(guī)。不過,面腫而見于水腫病,多為風水;頸脈搏動明顯,是水侵足陽明胃經(jīng)之征;而水腫病中見癥咳喘,則是水寒射肺。
       此外,本節(jié)以“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診斷妊娠,其中的“手少陰”究竟何指,歷代注家意見不一。王冰謂手少陰經(jīng)神門穴搏動處;張志聰、高世拭認為是兩手寸口之尺部;馬漪以為是左手寸口之寸部;還有認為“手少陰”當作“足少陰”者,如 《新校正》 。驗之臨床,一般以脈象滑動有力為妊娠脈候,左寸、右尺均屬之,然而 《內(nèi)經(jīng)》 寸口尚無寸關尺之分,似乎王注神門合于經(jīng)旨,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無論何指, 《內(nèi)經(jīng)》 以脈辨妊娠之法在臨床有一定價值,臨證運用時,還需結合停經(jīng)史及其他情況綜合診斷。
       【 原文 】 816
       【 提示 】論述脈時、脈證陰陽相反的具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
       【 校注 】
       ( l )藏形:五臟應四時的正常脈象。
       ( 3 )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馬符注:“病在中者,脈為有力,則中氣方盛,今脈反虛;病在外者,脈宜浮虛,則表病易痊,今脈反澀堅,是皆難治之證。”
       【 分析 】
       論脈時、脈證陰陽相反的具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就脈證相反而言,風熱外癥,脈宜浮大而反沉靜,是正衰退無以抗邪;腹瀉與失血,耗損津血,脈宜沉細而反實大,是邪氣猖厥無制;實邪在內(nèi),脈若有力是正氣尚盛能支,今脈反虛,則正氣衰竭,無力作脈;病在外,脈應浮滑,是邪氣仍在于表,今反見脈澀堅,則邪已人里盤踞聚結。以上脈證均正衰邪實之征,故皆難治。
       【 原文 】 817
       【 提示 】著重強調(diào)脈以胃氣為本的重要性,以及真藏脈的含義及其形成機理。
       【 校注 】
       ( 1 )真藏脈:是脈無胃氣而真藏之氣獨見的脈象,如但弦無胃等之類。
       ( 2 )肝不弦,腎不石:張介賓注:“但弦、但石雖為真藏,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藏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藏無胃者等耳?!?【 分析 】
       強調(diào)脈以胃氣為本的重要性,脈無胃氣則死。脈無胃氣又稱真藏脈,真藏脈形成機理,本節(jié)僅言“不得胃氣”, 《素問 · 玉機真藏論》 云:“五藏者,皆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蔽迮K真元精氣不僅依賴胃氣之充養(yǎng),還需要胃氣之涵載,因而寸口之脈氣,是五臟之氣與胃氣調(diào)和共化之氣。如若胃氣衰敗,不能涵養(yǎng)臟氣,則臟氣自至于手太陰寸口,表現(xiàn)為“但弦無胃”“但石無胃”等。但也有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本節(jié)所說“肝不弦,腎不石”。這是由于病重之時,臟氣、胃氣俱衰,臟真之氣亦不能至于寸口,故張介賓說:“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BR>       【 原文 】 818
       【 提示 】本節(jié)形象描述四時五臟之平脈、病脈、死脈脈象,以及形成機理及其辨別要點。
       【 校注 】
       ( l )如循瑯環(huán):脈來如觸摸玉珠,柔滑而粒粒分明?,槡?,玉之似珠者。
       ( 2 )夏以胃氣為本:心脈旺于夏,須有沖和之胃氣。下文“秋以胃氣為本”等義皆仿此。
       【 分析 】
       本節(jié)形象描述四時五臟之平脈、病脈、死脈脈象。其機理在于胃氣的盛衰有無,辨別關鍵在于脈動之中沖和之氣的多少有無。
       王叔和 《脈經(jīng) · 序》 云:“脈理精微,其體難辨” , “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掌握學習脈象的方法成為千古難題。為此, 《內(nèi)經(jīng)》 不厭其詳?shù)赜矛樌w、榆莢、雞羽、長竿、烏之椽、鳥之距等自然、生活中的事物進行類比描述,力求形象化,易于掌握,這種方法成為后世脈象描述與教學的模式。學者需要從中細細體會,并結合臨床掌握。
       【 原文 】 819
       【 提示 】重點論述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診治疾病 ,全面審察病人的情況, 并總結為 “四難”和“四易”,作為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jù)〉
       【 校注 】
       ( l )形氣:形,指人體形貌之肥瘦剛脆。氣,言臟腑氣血之功能強弱。
       ( 2 )形氣相得:馬符注:“氣盛形盛,氣虛形虛,謂之相得,其病可治。”
       ( 3 )色澤以浮:顏色明潤。澤,潤澤。浮,明亮。
       ( 4 )脈從四時:王冰注:“脈春弦、夏鉤、秋浮、冬營,謂順四時。從,順也?!?BR>       ( 5 )形氣相失:馬苛注:“若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謂之相失,則難治矣?!?BR>       ( 6 )四難:即上文“形氣相失” , “色夭不澤” , “脈實以堅” , “脈逆四時”四種難治情況。
       【 分析 】
       從整體觀出發(fā),指出診治疾病時,必須全面觀察人的形體、神氣、色澤、脈象等各種征象,并總結為“四難”和“四易”,作為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jù)?!八囊住笔牵盒螝庀嗟?、色澤以浮、脈弱以滑、脈從四時;“四難”是: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以堅、脈逆四時。其精神是強調(diào)全面診察、綜合分析,以正確地診斷,判斷病證預后和治療的難易。對易治病證,要“取之以時”,及早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免貽誤病情,失去良機;對難治病證,要有實事求是態(tài)度,明確告之病家,以便取得醫(yī)患更好的配合。
       【 原文 】 820
       【 提示 】闡述五實證、五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預后判斷。
       【 校注 】
       ( 1 )悶瞀:胸中郁悶,眼目昏花。
       ( 2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五臟之氣,由胃氣資生,病重之時,若飲食得入,泄瀉得止,是胃氣來復的表現(xiàn),預示五虛證有轉(zhuǎn)好之機。
       ( 3 )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實證治療當用瀉法,身汗解表邪,后利去里邪,邪去則正安,預示五實證有轉(zhuǎn)好之機。
       【 分析 】
       論述五實證、五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預后判斷。 《素問 · 通評虛實論》 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蔽鍖嵶C是邪氣亢盛,充斥五臟的病證。邪氣盛于心則脈盛,盛于肺則皮熱,盛于脾則腹脹,盛于腎則二便不通,盛于肝則悶瞥。五虛證是五臟精氣虛損欲竭的病證,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乏力,腎氣虛則二便不禁,脾氣虛則不欲飲食。五實證因邪氣內(nèi)盛于五臟,不得外泄而出,形成閉證,故曰五實死。五虛證因五臟精氣俱奪,“飲食不人”,精氣無源;“泄利前后”精氣耗損,有出無人,故曰五虛死。
       “五實死”“五虛死”的論述,為臨床虛證、實證的診斷預后指出方向。五實證是邪氣亢盛,如邪有出路,邪去則正安,故“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五虛是精氣內(nèi)奪,如精氣停止耗損,并得以補益,則正氣有恢復之望,故“漿粥人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同時也為臨床救治虛證、實證,提示了虛證重視補益脾腎、實證務使邪有出路的基本原則。
       【 原文 】 821
       【 提示 】論述五臟“生“、“死“之面部氣色, 以及診察五臟之色的要點。
       【 校注 】
       ( l )青如草茲者死:高世拭注:“草茲,死草,死草之色,青兼白也,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肝氣敗也?!辈萜潱圆菟龅妮菹?,其色青白干枯。
       ( 2 )黃如積實者死:高世拭注:“黃如積實者死,脾氣敗也?!狈e實,藥名,其色黃青,干枯不澤。
       ( 3 )黑如炱( tai 臺)者死:高世拭注:“黑如始者死,腎氣敗也?!笔?,煙氣凝成的黑灰,其色黑黃,晦暗無光。
       ( 4 )赤如蝦血者死:高世拭注:“赤如嘛血者死,心氣敗也。”蝦, 《說文》 :“凝血也”。蝦血,即死血,其色紅黑。
       ( 5 )白如枯骨者死:高世拭注:“白如枯骨者死,肺氣敗也。”枯骨,色白枯稿不華。
       ( 6 )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張志聰注:“如以縞裹者,五藏之氣包于外也。五色之俱見紅者,五藏之榮隱見于內(nèi)也?!睆埥橘e注:“凡此皆五藏所生之正色,蓋以氣足于中,而后色榮于外者若此。”此五色之見生也:五色光彩明潤,為臟氣未衰,神氣未散之外候,其病可治,故見生。
       【 分析】
       論五臟“生”、“死”之面部氣色,以及診察五臟之色的要點?!按宋宀厮鈽s也” , 面部氣色是五臟精氣現(xiàn)于外之華采,因而可從面部氣色變化診察五臟精氣盛衰。文中論五臟生色,強調(diào)“以編裹”,說明氣色以明潤光澤,含蓄不露為貴,翠羽、雞冠、蟹腹、家膏、烏羽,均系其形象比喻,表示內(nèi)臟精氣不衰,預后亦良好;若是晦黯無澤,枯稿暴露,如草茲、積實、始、蝦血、枯骨,說明內(nèi)臟精氣衰敗,不能內(nèi)守而外露,預后不良。
       【 原文 】 822
       【 校注 】
       ( l )氣口:指腕部撓骨內(nèi)側(cè)脈動之處,切脈的部位,又稱脈口、寸口。張介賓注:“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肺經(jīng)脈也,肺主氣,氣之盛衰見于此,故日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于此,故日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日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 2 )變見于氣口:指臟腑接受水谷精微的情況,即其功能狀態(tài),均可通過氣血變化而表現(xiàn)在氣口。
       ( 3 )必察其下:必須察問二便情況。又, 《太素》 作“必察其上下”,可參。
       【 分析 】
       胃為五臟六腑之源。然而足太陰脾所運化之精微,需賴手太陰肺之宣發(fā),才能布達周身。且肺朝百脈,肺經(jīng)的太淵穴為“脈會”,經(jīng)渠穴為“經(jīng)”穴,二穴氣血流行旺盛,均在氣口部位,故此處脈象變化,可“為五臟主”。
       人生之后,雖水谷精微一日不可無,其自然界之清氣,更是須臾不可缺。此清氣即以寒、暑、燥、濕、風“五氣”代表之,五氣入鼻,藏于上焦心肺,心肺功能健旺,則鼻息通利而受納清氣,反之“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故欲治病者,必先明確診斷,詳察其上下竅是否通利、切其脈候虛實、觀其志意精神狀態(tài)、全面了解其各種癥狀與體征。科學與迷信水火不容,故必須反對迷信鬼神,醫(yī)學科學才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
       【 原文 】 823
       【 提示 】本節(jié)在論述醫(yī)生臨床易犯的五種過錯后,提出診病“四德”和治病原則。
       【 校注 】
       ( l )從容人事:從容不迫、耐心細致地了解患者的人情事理。
       ( 2 )經(jīng)道:指診治疾病的常規(guī)。經(jīng),常也;道,規(guī)律。
       ( 5 )分部:五臟在面部的色診分部。
       ( 8 )氣內(nèi)為寶:氣內(nèi),體內(nèi)精氣;寶,重要,關鍵。診治疾病,要重視體內(nèi)精氣強弱。
       ( 9 )守數(shù)據(jù)治:數(shù),指表里陰陽、臟腑經(jīng)絡等,均有其生理常數(shù);守,遵守;據(jù)治,根據(jù)有關常數(shù)和常規(guī)進行治療。
       ( 11 )五藏苑熟:言五臟郁熱。苑,同郁;熟,疑“熱”之誤。
       ( 14 )明堂:面部診法以鼻為明堂,此泛指面部色診。
       【 分析 】
       本節(jié)繼“五過”之后,又提出了診治疾病應遵循的規(guī)范:
       ( 1 )診病“四德”
       1.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北仨毩私庾匀唤珀庩栔\動變化,四時寒暑替之規(guī)律。
       2.必知“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右、毒藥所主。必須掌握象經(jīng)絡、刺灸藥大選等醫(yī)藥理論和技術。
       3.要“從容人事,以明經(jīng)道。”即懂得人情事理,明了社會世事。
       4.做到“審于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似,診必副矣?!笔炀氄莆丈}診法,細致周崐到地診察病人。 (
       ( 2 ).治病原則
       1.“治病之道,氣內(nèi)為寶”。疾病是正邪相爭的表現(xiàn),正勝邪則病退,邪勝正則病進,故治療時必須掌握精氣的盛衰,注意保護元氣。
       2.守數(shù)據(jù)治,無失俞理”。領悟 《上經(jīng)》 《下經(jīng)》 《撰度》 《陰陽》 《奇恒》 《五中》 等醫(yī)經(jīng)要旨,依據(jù)藏象、陰陽五行、經(jīng)絡俞穴主治等理論,遵循治則治法,辨證施治,才能避免誤診誤治,取得良好療效。
       【 原文 】 824
       【 提示 】闡述“臨病人問所便”診法內(nèi)容。
       【 校注 】
       ( 1 )臨病人問所便:指了解病人的喜惡得宜。張介賓注:“便者,相宜也。有居處之宜否,有動靜之宜否,有陰陽之宜否,有寒熱之宜否,有性情之宜否,有氣味之宜否,臨病人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矣。”
       ( 2 )消癉:即消渴,表現(xiàn)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癉,熱也。 ( 3 )寒中:內(nèi)寒。 ( 6 )縣心:胃院空虛的感覺??h,同懸。
       ( 4 )寒: 《醫(yī)學綱目 · 治寒熱法》 改為“熱”。其注云:“腸居臍下,故腸熱則臍以下熱?!?BR>       ( 5 )饑: 《太素》 《針灸甲乙經(jīng)》 均為“飲”。
       【 分析 】
       論述“臨病人問所便”診法內(nèi)容。所謂“便”,主要是指患者病中喜惡。內(nèi)臟病變表現(xiàn)于外,除醫(yī)生察知的癥狀外,還表現(xiàn)在飲食起居方面的喜惡變化,須通過問診而得,從而判斷其病變部位,寒熱性質(zhì),有助臨床分析病機,并據(jù)此對病人施以相宜調(diào)理。如喜寒多為熱病,喜熱多為寒??;消谷而懸心善饑多為胃熱,“出黃如糜”多為腸熱;腹脹為胃寒,腸鳴飧瀉多為腸寒,“脹而且泄’,為胃寒腸熱,善饑小腹痛脹為胃熱腸寒等。
       三、 單元小結
       1.就診病環(huán)境與時間,提出“虛靜為?!?、“診法常以平旦”等要求,要求環(huán)境安靜,病人心情平穩(wěn),醫(yī)生專心致志。如此,才能獲取準確的病情資料,做出正確的診斷。
       2.論述各種診察方法的使用要點與意義,并提出各種診察方法與資料錯綜參伍,即后世所說四診合參,以求病本,成為中醫(yī)診法常規(guī)。
       3.望診方面,述及望眼神、望面色以及望形態(tài)等內(nèi)容,特別是對望面部氣色的原理、方法和臨床應用,作了詳細論說,并提出光明潤澤、含蓄不露的望色要點,為后世望診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4.對問診和聞診本章也有一定論述,如聞語聲、問病情等,特別提出問夢、釋夢以診病,開拓了問診范圍。
       5.脈診是本章論述的主要內(nèi)容。一是論脈原理,有“脈者血之府”、“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與“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之說。二是診脈方法,“常以不病調(diào)病人”、“平息以調(diào)之為法”。三是開創(chuàng)了類比法描述脈象的方法。四是脈以胃氣為本,察胃氣多少有無以判斷平脈、病脈、死脈,無胃氣的脈,就是死脈,又稱真臟脈。五是脈色合參、脈尺合參等與其他診法相結合,同時還有脈時從逆、脈證從逆等綜合分析方法,為后世脈診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6.最后論及診病“四德”,要求醫(yī)生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熟悉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貶石、毒藥所主等醫(yī)學基本知識,特別要“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等,全面掌握診法技術,才能成為“決死生”的高明醫(yī)生。
       四、 思考題
       1.“平旦診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2.如何理解“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
       3.診察面部氣色的要點是什么?
       1. 舉例說明“五藏者中之守”、“五藏者身之強”的診法意義。
       2. 四時脈象的形成機理如何?
       3. 如何理解“脈以胃氣為本”?其脈象特點是什么?
       4. 虛里診病的原理如何?舉例說明其宗氣盛衰診法。
       5. 舉例說明“脈逆陰陽”、“脈逆四時”難治的道理。
       6. 何謂真藏脈?為什么它是死脈?
       10.《玉機真藏論》 的診法“四易”“四難”內(nèi)容是什么?
       11.如何理解“漿粥人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的診斷意義?
       12.試述診法“四德”。
       13.如何理解“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14.舉例說明望色之浮沉、夭澤、散傳、上下診病的意義。巧.如何理解 《內(nèi)經(jīng)》 四診合參的診法原則和強調(diào)色脈診的關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