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靜存動察

 astrotycoon 2015-03-15

——在中和書塾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是2011年的第一次活動??磥泶蠹夷赀^得應該都不錯。今天我想講點什么呢?先宣布一下上個學期考核后學、修、煉三方面成績都優(yōu)等的名單。自身的變化是最好的弘道,沒有比這個更有力量了。

剛才張總講得很好。確實,張總是個篤行的人。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付出雖然很多很大,但是他很自然,這是他的一種境界。說起來我講課主要是在口頭上,而他主要都是在做上。

他的父親,不幸的是在正月初七去世了。但是,在老人生病的這段期間,張總也好,范總也好,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對父親的孝順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所以說盡管老人是晚期的肺癌,照理說應該有很大的痛苦,但是,在他們悉心的照顧下,老先生走得非常安詳。

現(xiàn)在我們?nèi)w起立,為老先生默哀一分鐘。

好,請坐。

老先生的好學、善良,也深深地教育了我。臨終前幾天,我也去醫(yī)院看過他老人家?guī)状?。他對于圣賢之道是那么地渴望!對講的這些道理,一說,他就悟。一悟,他就做。在臨終前幾天,他把自己一生做的不好的事情,都去回憶,去懺悔。大家都看到他懺悔以后身心的這種變化,非常的殊勝!最后一次去看他時我問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他說他家鄉(xiāng)村前有一條高速公路,經(jīng)常會出車禍,會死不少人。所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上面修一座橋,避免行人遇到車難。

我當時聽了非常感動——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他最大的愿望,恰恰是關心他人的生命!這是何等的境界!當我們面臨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能生得起這種善念嗎?很不容易??!所以,老先生真是個善學之人!

圣人教我們的,就是一個“學”字,要善學。《論語》第一篇,講的就是學。這次考學里,也是考對學的認識。大家認識都挺深的,因為大家都在做。

我記得上學期的開學典禮,主要講了圣學的三柱石:敦倫盡性,集義生氣,習藝進道。這三柱石主要是從道的角度去闡釋。這個道要對我們起作用,還要落實到法上面來。所以這個“道”、“法”,實際上是不二的,道能生法。但是我們學的人,如果能有明師指點,可能得通過一種法——因為它具體,可觸可摸,能夠去把握——去修這個道。以虛生實,以實致虛,道與法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從法的角度講,圣人傳給我們的法不離二途。這個二途就是“靜存動察”。

如果要問,三教圣人的教法相同在什么地方?可以說都同在“靜存動察”上。

如果要問,大道衰竭,圣人的教化不行,主要斷在什么地方?也是斷在“靜存動察”上。

只不過儒道釋三教,對“靜存動察”用的名詞不同。

按佛家的說法,這個“靜存動察”就是“止觀”。這個“止”,《大學》講“止于至善”,《孟子》講“求其放心”。

從修行次第來講, “知止而后有定”。所以起步在“止”上。如果沒有止,觀也就無從談起。但是呢,從本質上講,止和觀是一體的,它是一體的兩面。

我們這顆心,胡思亂想。怎么收束它?就像這個雞,白天到處跑。晚上了,要進窩,關在籠子里,得有個地方呆啊。

如果我們這顆心,一天到晚沒有地方讓它呆,它自然會跑來跑去,人就浮躁,就在消耗。

所以呢,靜存是下手的功夫。在道家,就叫“守中”。

天地有天地的中,人身有人身的中。把這個念頭,存到中里面去。因為人身中的這個地方,它是通先天的地方,血氣不到的地方。

如果時時把心收到那個地方,這就是在做“復性”的工作。

我們?nèi)松臒篮屯纯?,就是因為心不歸性。后天的妄心,從來沒有歸到自性里面去,所以我們靜不下來。

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什么東西能時時地去習,可以在生活的分分秒秒中去習?它不是講具體的工作。具體的工作做不到時習,久了就累了。但是,有一項工作我們可以時習,越時習你就越不累。是什么工作?就是攝心歸性的工作。

這個攝心歸性,它分動靜兩頭來做。靜時守中,動時察過。這個察,是觀察。但是我們對觀察這個詞,認識往往不到位。因為我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后天的觀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是運用五官的功能去觀察。這也是觀察,但是,和圣人講的這個觀,不是一個層面。因為這都是后天做的功夫,時間久了就累了,不行。

圣人教我們的觀,是越觀越靜的。拿什么去觀?就拿我們心后的那顆心去觀。

什么叫心后的那顆心?我們后天的妄念,想東想西,一般我們自己不太知道,因為我們被這顆心帶著走。這個在佛家就叫無明。就是你自己的心把你帶走了,你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說一個人,當他靜坐的時候,覺得妄念紛飛的時候,恰恰是他心后的那顆心出來了。否則,他就不知道自己有妄念。好了,能知道妄心的那顆心,就是我們的真心。在佛家就叫正念。正念并不是我們想好的念頭,而是知道你想好想壞的那個念。這種功夫就叫做觀,或叫觀照,或叫覺知。因此,我們一想到去觀的時候,就調(diào)動了本性的力量,你就在做盡性的工作。這時你的后天心就會退位。跟本性合上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清靜經(jīng)》講的“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也就是從科學的角度講,宇宙間的那個最好的能量,最高一層的能量,就到你身上來了。這就是孟子講的第二步功夫:有諸己。也就是先天的能量到你身上來了。先天的這種能量,是屬于純陽。這個純陽,它既不屬于陰也不屬于陽,它是超越了陰陽的那一團混沌之氣,這是我們生命的本質。一切的生命,一切的物體,都是由這團氣造的。所以我們?nèi)嗽趺吹玫浇】??怎么得到永恒?這是人類最大的問題。它的唯一出路,就是去復性。

得到純陽之氣的障礙就是我們的私心雜念。所以一個人不管你學什么,只要我們的功夫不放在去除私心雜念上,這都是假功夫,不能受益。不能受益,我們就在消耗自己的生命,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不健康。這個學習就得不到樂。

所以說《論語》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我們有諸己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可能很深。到有諸己這個時候,它就會有一種自然的機制,也就是說這個性體,它會比較自然地現(xiàn)前。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妄念也會很多,但是突然一下,它出來了,哦,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哦,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出現(xiàn)這個時候,就是有諸己了。

能去學而時習之,才算開始走上做人之道。只有打開本性之門,我們才有真正的喜悅。這種喜悅,就是內(nèi)心很深層的一種平和。

所以這個靜存動察,怎么把它落實到生活當中是解決我們生活問題的真正出路。尤其是大道修持,不離日用倫常,而倫常的根本卻在心性上。因此,不能解決心性問題,倫常問題也是不能得到解決的。

為了讓這個法能夠更好地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我把它歸結為“外修三毋(無),內(nèi)修三覺”。

這個三毋(無),第一個是“毋(無)不敬”?!抖Y記》開篇第一句話就講“毋不敬”。明白了毋不敬的道理,我們才能明白什么叫禮。這個敬,實際上它是歸攝這個靜存動察的。

我們把它分別講。從靜存這個角度講,先儒把它叫做“持敬”。持敬就是保持敬的這種狀態(tài)。敬的這種狀態(tài),就是我們內(nèi)心專一的狀態(tài),不為外物所動的狀態(tài)。

當然,不是說人成為一個木頭人。我們外表上可以用各種情感去應接,但是你的內(nèi)在是不動的。這個叫做敬。所以,這是靜存的一面。還有一個落到人的交際上。這個敬呢,是指敬重,要尊重人。尊重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逼迫別人。

這種逼迫,強迫,是我們自我很強烈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就做不到順別人。做不到順別人,別人就不順我們。所以我后來反省,跟別人交往,表面尊敬容易,但是,內(nèi)在的不敬不見得就沒有,只不過礙于情面,礙于環(huán)境,沒有表現(xiàn)出來而已。可是在家里,它就會肆無忌憚地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父母身上,或配偶身上,它就會掩飾不住。子女逆反,夫妻吵架,往往就是這種不敬所造成的后果。所以這一塊,是我們經(jīng)常有機會修的地方,尤其在家里。孩子要是變得越來越逆反了,說明自己對孩子越來越不敬了。這個孝,是敬愛之心啊。并不是說子女對父母必須有這個義務,父母就可以對子女不這樣,那就不叫作道了。道都是雙向的。父母對子女,這個敬叫尊重,這個愛叫做慈,內(nèi)含并無不同。

所以實際上,從根本上說,子女對父母要孝,父母對子女也要孝。只不過我們不用孝這個詞,但本質上完全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地方,哪一方?jīng)]做好,他就會有苦的感覺。要是這個父母被子女氣死了,別人看起來好像是子女不孝,但實際上,被氣死的父母,可能更不孝。

他可能對自己的父母就是不孝的,所以體現(xiàn)在子女對自己不孝。所以,我們在交往當中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反?。鹤约簩e人敬不敬?是不是尊重別人的想法?是不是尊重別人的做法?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這個地方做好了,馬上會有改觀。這個時候,父母會越來越歡喜,子女也會越來越孝順。

所以,當我們不敬的時候,我們要想到“毋不敬”。你不斷地做不斷地做,最后達到一個境界,就是這個“無不敬”了。就是你自然地對萬事萬物,對他人都不會有不敬的想法與做法了。

第二個是“毋(無)不親”。

《大學》里面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SPAN>

我們在復性的過程當中,必定會出現(xiàn)一種親的狀態(tài)。親就是心靈沒有距離?!八暮V畠?nèi)皆兄弟”,宇宙萬物本來就是一體的。它的本性就是親的。我們?yōu)槭裁磿e人有不親的感覺?就是我們的仁愛之心丟失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特別需要修的地方。

我們得時常反省自己:討厭的人多不多?仇恨的人多不多?看不慣的人多不多?得在這些地方時時反省。假如一個人,看到什么都討厭,那自己就被自己討厭死了。我們的煩惱什么時候才能消?在真正的仁愛之心出來的時候才能消。一個人看什么都順眼,看什么都親切,他自然就沒有什么煩惱了。這種親的感覺,只有在我們不斷復性當中,才能實現(xiàn)。外表的,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親,是假親。有利的時候親,沒利的時候就不親了。

所以,在我們跟他人有隔閡的時候,要修“毋不親”?!洞髮W》里面講“在親民”,修親即是做“明明德”的功夫,也就是做盡性的功夫。等到完全復性的時候,那時已是人天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達到了“無不親”的境界。

第三句話是“毋(無)不學”。

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是講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我們在交往當中,只要超過兩個人以上,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有比我們強的,或有比我們?nèi)醯?,無論在總體上,還是在局部上。那么善學的人,好的,向他看齊,當你向他看齊的時候,想向他學習的時候,你自然就不會妒忌。所以,妒忌心是不想學習的一個表現(xiàn)。因為你不學,人家比你好,影響了你的名,損害了你的利,你難受。所以,你能夠真正地向比你強的人學習,是沒有妒忌心的。對于做得比你差的人,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覺得自己比他強感到得意?如果是這樣,就叫傲慢。傲慢也是不想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善學的人,一看到別人不好的時候,就翻過來想:我是不是跟他一樣?

假如說我們看到別人不好的很生氣,往往是我們自己有同樣的毛病。自己不對自己發(fā)作,借別人發(fā)作。你身上真的沒有這個毛病的時候,說明你是真的修過。修過之后你就能夠理解對方,寬容對方。所以當我們不想學的時候,要想到“毋不學”,不會學的時候,要學會善學。真能善學就達到了“圣人無常師”的境界,也就是能以天地萬物為師的“無不學”的境界了。所以說“古之學者為己”,為己就是時時刻刻,把一切力量都用在提高自己的境界上,這樣我們才有進步可言。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把住這三點去修,容易找到感覺。

下面講“內(nèi)修三覺”。

第一個是“覺身”。這個身體,有形有象,可觸可摸。我們?nèi)菀子X察它。所以第一步下手,我們就從覺身開始。

這個身,一個是身的姿勢。自己是站著的,坐著的,躺著的,還是在行走?這是最容易覺知的。當覺知到有些姿態(tài)不利于健康的時候,就把它調(diào)整過來。這叫“正身”,也就是我們曾講過的修“身中”。如能時常注意鼻對臍,耳對肩,必會促進身體氣脈通暢,從而有助于“正心”。

還可以覺知身的松緊。身體在放松狀態(tài)下,最不容易發(fā)生疲勞,在緊張狀態(tài)下容易造成不通,所以不管是什么姿態(tài),哪里緊張就去放松它。還有一個呢,可以覺知身體的動作。走路、干活、甚至平常做家務的時候都可以調(diào)動本性的力量去覺知它。這樣去覺知的時候,我們的妄念自然會退位。這是培養(yǎng)覺性的功夫。因為這種覺知是和動作聯(lián)系起來的,修起來就比較方便,也比較容易。你打太極也好,練別的也好,實際上只要在動,就可以練習覺知。禪宗教人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就是因為我們一般人,吃飯的時候心里都在想別的,沒有觀照自己吃飯時的各種動作。

這個叫“回歸當下”。什么叫“回歸當下”?就是我們內(nèi)在的覺性現(xiàn)前。只要我們這個覺性一退隱,我們就接不到宇宙間最珍貴的那團氣了,我們就容易疲勞、生煩惱。所以這個跟日常生活可以結合得非常緊密,是在動中能去“時習”的一個心法。

第二個是“覺受”,覺受首先就是要覺知情緒。我們發(fā)脾氣,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情緒。這個脾氣是什么東西?就是我們的覺性失去以后,妄念太重了,重到極點了,它發(fā)作出來的一種現(xiàn)象。所以人在脾氣當中很難覺悟,心完全被它帶走了。假如在生氣的時候,你能喚起覺性,觀照一下,知道自己在生氣了,那么一個念頭,這個氣它就很難生得大。覺照時間稍微久一點,它就消掉了。妄念這個烏云啊,經(jīng)不住朗日一照!我們在七情來的時候,不管喜怒哀樂,哪一種情緒來的時候,要自己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很難的。許多心理治療,給你一個發(fā)泄的辦法。發(fā)泄的辦法,它是一個辦法。但是你這邊解了,那邊發(fā)泄也累,另外的煩惱又出來了。你用后天的辦法去對治都不是究竟,你必須搬動你內(nèi)在的那個本性,這才是有利無弊的。所以平時我們要觀察自己情緒大不大?時間持續(xù)久不久?這點我們要學習小孩。小孩說笑就笑,說哭就哭,轉換很快。而大人在哭的時候笑不起來,笑的時候也哭不出來,就是他被情緒左右的太厲害了。

其次是覺知自己的感覺。這個感覺就是看到一個東西,感覺好不好,喜歡不喜歡。這種感覺往往是我們妄心的一種見解,但是它很容易左右我們。我覺得這個好,別人覺得不好,我就有點和他過不去。要跟著感覺走,等等。感覺對我們的支配力也很大。

感覺只是一種狀態(tài)或境界的體驗,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感覺就會陷在感覺里面出不來,進步不了。

還有一個是覺知觸覺。觸覺是我們身體的一種感覺。感覺是我們心里的。我們的身體,碰到硬的東西有硬的感覺,碰到?jīng)龅臇|西有涼的感覺。身體有時候這里疼,那里癢,等等。

這個東西我們也可以利用它,它也容易把我們的心帶走。打坐的時候腿很疼,心也跟著難受。你要是能跳出來看著那個痛,這個時候,痛可能還是痛,可是你的心就不那么難受了。任何一種痛苦,我們都只有在超越中去解決它。所以,可以去利用它,作為我們修的一個對境。這樣,我們?nèi)司涂梢匀ダ眠@個環(huán)境了。有些我們不喜歡的環(huán)境想避又避不開,我們還不如去利用它。利用它,它就變得有價值了。當我們想回避的時候是因為我們覺得它沒有價值,妨礙我們。所以,我們的心怎么轉,這是是否善學的一個標志。一個善學的人就可以利用任何的環(huán)境來修。

第三個是“覺念”。這個覺念呢最難覺。打坐時最難的是入靜,因為貪念、惡念、雜念如烏云遮蓋住明凈的自性天空。所以我們一般人呢,一天到晚動多少念頭自己全不知道。這叫稀里糊涂地來到人間,又稀里糊涂地走了。這個覺念,在我們能做到覺身、覺受的基礎上,慢慢也能做得到。所以我們初修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挺好,沒什么煩惱,坐在那邊挺安靜,但實際上他是在昏沉。等你覺到自己有妄想了,你的雜念已經(jīng)比較輕了。但是我們覺到有念的時候,又容易跟它過不去,要跟它勢不兩立,往往會采取強壓的辦法。但是,你越反感,越煩誰,誰就越要過來和你過不去,因為你需要這個東西來磨煉。所以我們煩什么就會招什么。一個人要把念頭全除掉,什么都沒有,從實際上說不可能。因為它是大腦的一種自然運作嘛。

我們應對的時候要動腦筋嘛,它怎么會沒有念呢?我們都是活人??!所以,我們用功的時候,主要的精力不是放在跟它過不去上,去使勁壓制它。最重要的修持在于我們覺知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要是能夠從念中跳出來,也就是站在覺性的立場上去觀察它,就會發(fā)現(xiàn)妄念是虛幻無常的,它來自空又歸于空,你想抓住它卻抓不住,想讓它不走也做不到,那我們?yōu)楹芜€要自尋煩惱地壓制它或趕它走呢?所以六祖說,“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如果不用圣人傳的“靜存動察”的正心之法,一味地以妄壓妄,或以妄逐妄,那得到的是告子的不動心,這種與自性隔絕的定叫邪定,不包含有的空叫頑空。一個修者如落入邪定或頑空是很難救治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已經(jīng)得道而不會聽從任何人的勸告,而實際上他不可能做到修齊平治,無法成己成人。而這里的關鍵恐怕還是在于師傳。

靜存動察,說起來不難,每個人都做得到??墒且龅健霸齑伪赜谑?,顛沛必于是”,其心要恒常地不離這個,就很難。

所以圣賢之道呢,就是這么平常,這么簡單。可是呢,又是那么神奇,那么艱難。所以一息尚存,學習不止!

(根據(jù)余覺中老師2011226日講課錄音整理,經(jīng)余老師本人審閱并作了修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