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王陽明,錢德洪禪詩注解

 六谷齋 2015-12-02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nbsp;
  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nbsp;
  3、“心即理也?!薄靶耐鉄o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nbsp;  5、“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保ㄋ木浣蹋?nbsp; 
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nbsp;  7、“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8、“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nbsp;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nbsp;  
10、“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nbsp;  12、“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王陽明早年“格竹子 ” 失敗, 自己統(tǒng)一于客觀本體之中,不得已求諸道釋,后龍場悟道而始創(chuàng)心學。他繼承了朱熹的理學, 在朱熹援道釋入儒的道路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其革命性創(chuàng)見 心即理、 致良知 、四句教” 等以主體性唯一本體來對抗、 取消朱熹理學 體系中的客觀與主體兩重本體,從而徹底顛覆了程朱理學。王陽明的心學成功嫁接道釋于儒, 大力提升、 大大發(fā)展了儒學思想。

    注:”陽明格竹”的典故。在陽明先生早年,他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學說體系,但是立志成為圣賢的理想早就在他心中扎根,在立志成為圣賢的探索中,陽明早年是聽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說,按照朱熹的說法,事事物物上皆有理在,于是陽明就與朋友一同靜坐格竹子,他的朋友堅持了三天,就打熬不住了,主動敗下陣來,陽明捋起袖子,說:“你歇歇,我上!”陽明的戰(zhàn)績明顯比他朋友的要好他堅持了七天,然后——就累得病倒了。但是同樣沒有格出竹子的理。從那以后,陽明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了懷疑,直到龍場悟道,建立自己的學說體系,才徹底和朱熹的學說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這是一首今人關于學習《傳習錄》的詩詞
  涵養(yǎng)講求靜動間,悟到便有別洞天。  人間撓撓私欲事,拔開私字良知見
 
 人人心中有良知,習性使然自不知。  若是念念存天理,只慕陽明不慕仙。
  自性具足下手難,還是私欲苦繞纏。  心篤誠敬大中孝,論孟周易肯登攀。
  莫畏文言底子差,敬肆義利須明辨。  人十能之己千之,
謹言慎行養(yǎng)浩然。
  臨觀之義與或求,若失根本不足觀。  意誠心正然后學,曲肱自得吾心安。

【注】 人人心中有良知,習性使然自不知。人人都有良知,人人自我修養(yǎng),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王守仁之學是孔門大乘,說心外無物,徹頂徹底,一無能貫通三才。當時禪者皆雜學,西來之一枝遂墜地矣。然而王氏之子,卻以達磨之真詮起心學,可謂偉也?!保ā吨袊U宗哲學史》日本忽滑谷快天)


 
    心學體系的整體構架卻主要來自道釋,特別是其晚年總結一生學說的“四句教”簡直就是禪宗的翻版: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四教句

    慧能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的本性,佛心就是人的本心,佛心、佛性,人之本心、本性,是世界的本原和最高的精神實體,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的思想情欲、善惡賢愚都是佛性、人之本性的派生物 ?!?b>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顯然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就是惠能的“無住”。四句教的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強調的是良知(心體)的知覺功能,這又是王陽明攝取了佛教心性本覺思想的結果,王陽明認為:“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凡意念之發(fā),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而四句教的第二和第四句所說的為善去惡的格物工夫即致良知的工夫,也明顯借鑒了禪宗悟修并重的思想,強調知行合一。

百戰(zhàn)歸來白發(fā)新,青山從此作閑人。
峰攢尚憶沖蠻陣,云起猶疑見虜塵。
島嶼微茫滄海暮,桃花爛漫武陵春。
而今始信還丹訣,卻笑當年識未真?!保ā稓w興二首·其一》)

【注】陽明先生一生剿匪,現(xiàn)在休閑下來。什么是還丹訣,就是修身養(yǎng)性。

歸去休來歸去休,千貂不換一羊裘。
青山待我長為主,白發(fā)從他自滿頭。

種果移花新事業(yè),茂林修竹舊風流。
多情最愛滄州伴,日日相呼理釣舟?!保ā稓w興二首·其二》)

【注】人做事,應罷手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假如猶疑不決想找個好時機,那就像男女結婚雖然完成了終身大事,以后家務和夫妻兒女之間的問題還很多。人們別以為和尚道士好當,其實他們的七情六欲也未必全除。古人說得好: 現(xiàn)在能罷休就趕緊罷休,如果說找個機會罷休,恐怕就沒了罷休的機會。 這真是一句極高明的見解。(菜根譚)所以“歸去休來歸去休”,說的好!

清溪月出時尋寺,歸棹城隅夜款門。
可笑中郎無好興,獨留松院坐黃昏 ?!保ā队^從吾登爐峰絕頂戲贈》)

物情到底能容懶,世事從前頓覺非。
自擬春光還自領,好誰歌詠月中歸。(《山中漫興》 )

    從這些詩句當中我們可以體驗到王陽明隱逸生活的無限趣味與美妙境界,故鄉(xiāng)的田園、山水、林泉、朋友,一草一木,此中的真意,無不是道,與詩人的心相契。

     龍場悟道,王陽明一生中還有一段兩年多的準隱逸生活,就是王陽明自嘲為“吏隱”的貶謫龍場時期,雖是被迫在偏僻荒涼之地艱難“歸隱”,但王陽明還是很快找到了隱逸的感覺。

投荒萬里入炎州,卻喜官卑得自由。
心在夷居何有陋?身雖吏隱未忘憂。
春山卉服時相問,雪寨藍輿每獨游。
擬把犁鋤從許子,謾將絃誦言游?!保ā毒右脑姟垖d五首其一》)


臥龍一去忘消息,千古龍岡漫有名。
草屋何人方管樂,桑間無耳聽咸英。
江沙漠漠遺云鳥,草木蕭蕭動甲兵。
好共鹿門龐處士,相期采藥入青冥。 ”(《居夷詩·龍岡漫興五首其四》)

【注】自比龐居士。也自比南陽躬耕的諸葛亮。

    正因為有了這樣超脫的心態(tài),才有了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可能,隱逸之心使詩人的生命得到了升華與解脫。

      寺僧早就融進了他的生命,他34歲寫詩回憶道:

我愛龍泉寺,寺僧頗疏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山云,三年走車馬。愧殺巖下泉, 朝夕自清瀉?!保ā毒熢姲耸住淉埲健罚?/font>

 王陽明現(xiàn)存早期的詩集《歸越詩三十五首》是他31歲以刑部主事告病歸越途中所作,寫他初次朝圣九華山有感,而其中與寺僧有關的詩篇就占了一半以上。詩人感受著九華山道場的氣息,九華山也傾聽著詩人的肺腑之音:

巖犬吠人時出樹,山僧迎客自鳴鐘 
一臥禪房隔歲心,五峰煙月聽猿吟?!保ā队闻7逅滤氖住罚?/font>

 最愛山僧能好事,夜堂燈火伴孤吟

月明猿聽偈,風靜鶴參禪。今日揩雙眼,幽懷二十年
金骨藏靈塔,神光照遠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話遺蹤?!保ā痘撬铝住罚?/font>

巖下云萬重,洞口桃千樹。
終歲無人來,惟許山僧住?!保ā盾饺亻w二首》)

     九華山神奇的風光特別是濃郁的佛教氛圍深深吸引了詩人,給了他掙扎、疲憊的身心以莫大的清涼與寄托。在宇宙萬物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是無所不在的,從人們生活的日常行事到自然界的葉落鳥鳴,無不透露出微妙而深永的禪機,以物擬人或以人喻物,使物我相融,物我合一,或者物我兩忘,對大自然的描繪變成了對自身的認識和體驗。

溪風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開。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舊我重來。(《南屏》)

臥病空山春復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階下泉聲急,夜靜松間月色遲。

把卷有時眠白石,解纓隨意濯清漪。
吳山越嶠俱堪老,正奈燕云系遠思 。(《臥病靜慈寫懷》)

江上俱知山色好,峰回始見寺門開。
半空虛閣有云住,六月深松無暑來。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遠塵埃。(《移居勝果寺二首》)

水南昏黑投僧寺,還理義編坐夜長 。(《醴陵道中風雨夜宿泗州寺次韻》)

      兩年多后離開貶謫地途中的《居夷詩》又留下了不少有關寺僧的詩作:

杖藜一過虎溪頭,何處僧房是惠休?
云起峰頭沈閣影,林疏地底見江流。”(《辰州虎溪龍興寺聞楊名父將到留韻壁間》)

【注】惠標:岸闊蓮香遠流清云影深;惠標是南北朝最早的佛教詩人。自他以后禪詩意境就寫出來了,和謝靈運一起算是禪詩的祖宗。

盡日僧齋不厭閑,獨余春睡得相關
……也知世事終無補,亦復心存出處間。(《僧齋》)

乘興看山薄暮來,山僧迎客寺門開。
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臺。
性愛煙霞終是僻,詩留名姓不須猜。
巖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結胎 ?!保ā兜律剿麓伪陂g韻》)

 淥水西頭泗洲寺,經過轉眼又三年。
老僧熟認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
每有客來看宿處,詩留佛壁作燈傳。
開軒掃榻還相慰,慚愧維摩世外緣 ?!保ā躲糁菟隆罚?/font>

【注】詩留傳燈(詩留佛壁)是禪僧傳心之道。

    禪宗把自然當作佛理禪趣的顯現(xiàn):“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就是指佛性遍存千變萬化的自然現(xiàn)象之中。
     寺僧對王陽明來說,永遠是那么的親切,在他輾轉漂泊的一生中,他總把各處的寺廟當作自己的家一樣,去調息身心,去訪道參禪,去體悟宇宙、生命的真諦。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復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花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于我亦何有?”(《重游開先寺戲題壁》)

【注】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全唐詩·卷810_12》
這首詩譏諷江澤民最好。是唐朝靈一禪師諷刺韋刺史的一首詩歌。

驅馳此日原非暇,夢想當年亦自勸。
斷擬罷官來駐此,不教林鶴更移文 ?!保ā队螐]山開先寺·二》)

 面對山水和寺僧,詩人自然敞開心扉,吐露自己的心聲。

     既到廬山詩人當然是不會錯過東林寺的:

   遠公學佛卻援儒,淵明嗜酒不入社。我亦愛山仍戀官,同是乾坤避人者?!保ā稄]山東林寺次韻》)

   莫向人間空白首,富貴何如一杯酒!
  種蓮栽菊兩荒涼,慧遠陶潛骨同朽。”(《又次邵二泉韻》)

   這里詩人以慧遠、陶淵明為榜樣來抒發(fā)自己儒釋合一的理念。

   王陽明自己悟道后,總是不失時機地去開導別人,宣揚自己的心學理念,特別是與友人臨別之時,總是賦詩勸勉:

休論寂寂與惺惺,不妄由來即性情。
笑卻殷勤諸老子,翻從知見覓虛靈。
道本無為只在人,自行自住豈須鄰?
坐中便是天臺路,不用漁郎更問津。(《京師詩二十四首·別方叔賢四首·其四》)

【注】不管是陽明先生,還是李耳先生(老子),他們無論是提到  還是 無為 ,必然會有一個   無不為 永相隨。這正是中國古代哲學最大的特色,以本然如此的天理為底色搭建好舞臺后,必定會有  或者 無不為 這種人的作用在其上跳舞。

千年絕學蒙塵土,何處澄江無月明 。(《滁州詩三十六首·贈熊彰歸》)

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滁州詩三十六首·別易仲》)

【注】關鍵在于悟字。

悟后《六經》無一字,靜余孤月湛虛明 ?!保ā冻? 31州詩三十六首·送蔡希顏三首·其三》)

【注】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六經原包括《樂經》,《樂經》早佚,宋儒以《周禮》代之,以足六經。

世人失其心,顧瞻多外慕。安宅舍弗居,狂馳驚奔騖。
高言詆獨善,文非遂巧智?,崿嵐澹瑢帍椭艘?!”(《滁州詩三十六首·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其三》

【注】 陽明先生說:“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看到父親自然知到孝順,看到兄長自然知道敬愛,看到小孩落井自然會產生惻隱之心,這就是良知不用外求的意思。要是良知的發(fā)動之處,能做到沒有私意的阻礙,就是所謂的‘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的境界。然而在普通的人而言,不能做到沒有私意的阻礙,所以必須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戰(zhàn)勝私意,復全天理。在心中的良知沒有任何阻礙,得以自由流行的時候,就是‘致知’,‘致知’就是‘意誠’。世人失其心,就是因為失去良知。知良知,才能安宅、安心。從這一點來說,心學比禪宗佛教來的易懂,高明!

    王陽明越到晚年,隨其心學思想的逐步成熟與展開,闡釋心學的理趣詩就越多,《居越詩三十四首》中理趣詩就占了半數以上。

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
久奈世儒橫臆說,競搜物理外人情。
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來自渾成。(《次謙之韻》)

【注】“修養(yǎng)好自家心體”是心學禪學之根本。陽明先生說:“除了人情事變,再沒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事變。事變也只是包含在人情中,其關鍵只在于‘致中和’,‘致中和’又只在于‘謹獨’?!?/div>
   作為萬事萬物映射于人心的人之情,是無所謂善惡的,但一旦人情浮現(xiàn)于心體,心體不免會有偏失,在“人情”上做功夫,依然是將“覺到此心不正時”的心給扭正,所以陽明說“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就是將任何的“偏執(zhí)、尖銳、游移”的心體扶正為“中理、圓通、適宜”的狀態(tài)。但接著就是一句“致中和”只在“謹獨”,這個“謹獨”,和“慎獨”其實是同一個東西,條條大路通羅馬,說千道萬,還是歸結到這個集萬千寵愛以一身的“謹獨”上。

   “謹獨”也就是他的致良知思想,也即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知行合一。慎獨是在《大學》《中庸》中最早提出的,是指古代的一種修養(yǎng)方法,也即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在的地方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于自律,注重道德修養(yǎng)。二者共同處在于強調自身的自律性,是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法。


潛魚水底傳心訣,棲鳥枝頭說道真。
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碧霞池夜坐》)

【注】“萬物運行的本然如此的規(guī)律”稱之為“道”,“萬物各得其所”稱之為“德”,“德”者,“得”也,這才是“道德”本來的意思,而不是現(xiàn)在所說的僅局限在對人的品德的判斷上所說的道德。

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林汝桓以二詩寄次韻為別》)

【注】《六經》(《詩》、《書》、《易》、《禮》、《春秋》,《周禮》)以及《續(xù)六經》。王通,字仲淹,隋朝末年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門下弟子私謚為“文中子” 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朝初年,以國子博士待詔云龍門,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頗為隋文帝所稱道。王氏家學淵源深厚,所以王通從小就受到儒學的熏染。曾任過官職,但王先生并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yè)”。王通棄官歸鄉(xiāng)后,便潛心鉆研孔子的“六經”,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經》,或稱《續(xù)六經》。并開始在家鄉(xiāng)的白牛溪聚徒講學,不過可惜的是,王先生的《續(xù)六經》在唐朝時就大多散失無存了。據說王先生的弟子后來在唐代開國之時都有杰出貢獻,像魏征、房玄齡等名臣皆出自其門下。

千圣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夜坐》)

【注】心學關鍵在于自我修養(yǎng),悟道。人人皆可成圣人。

     在講學時, 王陽明更是借用禪學,生動形象而又直截了當地將自己的思想和盤托出: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保ā对伭贾氖资局T生·其四》)

【注】陽明先生強調的依然是修心要以 誠意 為主,而不是以格一個個外物的  作為功夫的主要著力處。修行在于內悟,而非外求,這點與禪宗同,所以人人自家都有無盡藏,不要沿門乞討,向外求心。

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
但致良知成德業(yè),謾從故紙費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畫,心性何形得有塵?
莫道先生學禪語,此言端的為君陳?!保ā妒局T生三首·其一》)

【注】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結合自己純熟的修養(yǎng)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圣人等觀點,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中秋》)

       王陽明的心學橫空出世,震古爍今,其理趣詩意蘊雋永,渾然天成,可謂王陽明詩歌中的精品。 

行年忽五十,頓覺毛發(fā)改。四十九年非,童心獨猶在。(《江西詩·歸懷》)

【注】童心就是禪。

白頭未是形容老,赤子依然渾沌心。(《居越詩·天泉樓夜坐和蘿石韻》)

     這是心學大師王陽明自我人格的真實寫照,沒有童心,不是赤子,怎么會有真正的詩歌?詩如其人,王陽明的詩歌清新自然,尚實崇真,純?yōu)樗枷肱c文學完美結合的天籟之音。

王守仁禪詩之造詣:--摘自《中國禪宗哲學史》日本忽滑谷快天
    
無題
    巖頭有石人。為我下嶙峋。
    腳踏破履五十兩,身披舊衲四十斤。
    任重致遠香象力,餐霜生雪金剛身。
    夜寒雙虎與溫足,雨后禿龍來伴宿。
    手握頑磚鏡未光,舌底流泉梅來熟。
    夜來拾得遇寒山,翠竹黃花好共看。
    同來問我安心法.還解將心與汝安。(《王陽明全書》卷二十57頁左)
   
【注】“二祖向達摩求心安”公案。
 
    詠良知
    問君何事日憧懂,煩惱場中錯用功。
    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同上68頁左)

    【注】,“良知”涵蓋倫理卻又非“倫理”所能局限。它是一個“無善無惡心之體”的東西。
   
    答人問良知
    知得良知卻是誰,自家痛癢自家知。
    著將痛癢從人問。痛癢何須更問為?

  【注】良知或者自己對于自我的修行或者對于大道的理解,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他人道,的確是不足為他人道。我們要想讓別人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與人之間有無窮的誤會,西方稱之為聾子的對話。我們彼此之間交流非常艱難,文化層次不一樣,精神內容不一樣,當時的情趣不一樣,何況當下用不用心聽又不一樣,你自己說清楚沒有說清楚又不一樣。所以,人與人之間交流,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是白費工夫。交流什么?談不上交流。語言只能表達意思的,我心里面想一個東西,把它表達出來。表達出來的永遠都是冰山的一角,還有龐大的東西是不可能語言表述出來的。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意圖,自己的陰謀鬼計那就更不敢在語言上表述出來,這個就是那么簡單。自家痛癢自家知。
     
    答人問道    
    饑來吃飯倦來眠,此是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諢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同上69頁左)
  【注】 世界上越是老生常談的話,往往越是至理名言。所以真理沒有必要刻意往高處尋,它其實就在吃飯穿衣,坐止起息的身邊,所說的真水無香就是此之謂吧!

   中秋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fā)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月。(同上7l頁右)
 【注】認識到一切都是不生不滅,月有圓缺,人有離別,生死都是萬物運行之規(guī)律,什么金錢、富貴、苦難、名利在自己一生中皆如夢幻,人就得到解脫,也就不會煩惱。人人都有一顆良知心,人人皆可圣賢。何必非要在中秋之夜賞月呢?懷有一顆良知心,你就會平和接受一切不愉快的變故,世界就會變得美好,人心快樂了,你就幸福了。這就是王圣人的基本理論。
    這首詩意境很高,哲理性極強。賞心就在于修心,讓自己有顆平常心,平靜的心,有良知的心。

王門弟子錢德洪詩二首

  宿五祖寺
真性人人原具足,  漫將南北費評論。
誰云半夜江邊渡,  只許三更燈下聞。
玉澗泉聲悲落日,  蓮池月色對芳樽。
欲留一偈酬知己,  猶恐相傳一頓門.

【注】  王門有錢德洪、王畿,宛然如五祖門下有神秀、慧能.德洪之學漸修,畿之學頓悟。故德洪于徹悟不如畿,畿于持循不如德洪。前者不失儒者之矩鑊,后者所以評為入禪去也。至其末流,乃沒入禪海,而王學失其傳。
 
   錢德洪.字洪甫,號緒山,余姚人,王守仁門人。嘉靖十一年始赴廷試,補國子監(jiān)丞,尋升刑部主事,次遷員外郎,因事下獄,講《易》不輟。至穆宗帝時致仕,在野三十年,無日不講學。萬歷二年卒,年七十九。
    德洪嘗言及良知與太極之關系云:

    充塞天地間,只有此知,天只此知之虛明,地只此知之耀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時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與萬物只此知之臺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此知運行,萬古有定體,故曰太極。原無聲臭可即,故曰無極。太極之運無跡,而陰陽之行有漸,故自一生二生四生八,以至庶物露生。極其萬而無窮焉。是順其往而數之,故日數。往者順自萬物推本太虛以至于無極,逆其所從來而知之,故曰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世,蓋示人以無聲無臭之源也。(《明儒學案》卷十一8頁左)

   良知之普泛本王學之通義,而適用之于從太極、無極,陰陽之消長,萬物之生滅,則可驗德洪之力量。

--摘自《中國禪宗哲學史》日本忽滑谷快天

    思龍山絕頂
龍山只在蕙花陽,  僧梵悠悠燕鵲翔。
絕頂云潛含雨氣,  中天閣翠接江光。
夢回多國堂垂自,  秋到東籬菊正黃。
南望傷心一揮淚,  錢塘野渡正蒼茫。


    錢德洪世稱緒山先生,陽明高足。晚年周游宣微江廣問,講席之盛,等于米陸。

     中國文化儒、道、釋本一家!

注:關于王陽明同志的事跡可看當前明月同志《明朝那些事》,比較通俗。學習王陽明同志的思想可看《傳習錄》,不是太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