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鈞瓷:最經典的36件鈞瓷

 5菲菲 2015-12-10

  16件官鈞:鈞瓷是陳設用瓷,最主要的器形是花盆、奩(花盆的盆托),也有少量的出戟尊和筆洗。鈞瓷至少在宋徽宗時代即已成為官窯,宋徽宗命人修建皇家園林“艮岳”,從全國各地征來奇花異石,就是《水滸傳》當中楊志被劫的花石綱,這些花草需要專用花盆來盛放,這便有了鈞瓷,即明清文人所稱的“官鈞”。
  01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里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shù)目字“三”。此種花盆一般與盆托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棱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
  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涌現(xiàn)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于釉色凝煉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tài)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xiàn)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tài)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鐘式等。盡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棱部位呈現(xiàn)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02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9cm,口徑19cm,足距8.3cm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個云頭形足。通體滿釉,內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邊及外底呈醬色。外底刻有數(shù)目字“十”,并留有支燒釘痕。此花盆托為河南禹縣八卦洞窯燒制的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03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別凸起、凹進六條直線紋。內外滿釉,釉色為窯變的玫瑰紫色,邊、線呈醬色。底有五個滲水圓孔,外底刻劃數(shù)字“七” 。此花盆為河南禹州官鈞產品,為宮廷陳設用瓷。北宋官鈞窯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則利用鐵、銅的不同特點,以高溫還原焰燒出銅紅窯變或純天青、月白等多種色釉,改變了以往單色釉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此花盆瑰麗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顯精美、華貴。據(jù)《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載,宋徽宗崇寧“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領蘇杭應奉局及花石綱于蘇州……”“嘉花名木,類聚區(qū)別”。這些花木,有的是作為盆景陳列的。而當時的鈞窯自然要為宮廷燒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鈞窯花盆及花盆托出現(xiàn)。此件花盆應就是其中之一。
  04鈞窯月白釉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高22cm,口徑23cm,足徑14.5cm
  花盆呈渣斗形。侈口,寬唇,長頸,圓腹,圈足較高。底開有五個滲水圓孔。胎體厚重。里、外施天藍色釉。器底露灰胎,底外和圈足內壁均刻有數(shù)目字“二” 。圈足所刻數(shù)目字筆畫寬且深,同其他“官鈞”器物上所刻數(shù)字風格相同,應是鈞窯工匠所刻。
  外底刻劃的數(shù)目字筆畫細而淺,當為后人補刻。鈞窯瓷器的釉是一種乳濁釉,它不同于玻璃狀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比天青淡者稱為月白,紅色是釉料中還原銅的呈色,紫色則是紅釉與藍釉相互融合的結果。鈞窯首創(chuàng)性地燒制成功銅紅釉,這種釉色青中帶紫,宛如藍天中絢麗的彩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備受宮廷的青睞。
  05鈞窯天藍釉渣斗式花盆(口磨)
  北宋,殘高17.5cm,口徑19.1cm,足徑16.2cm
  花盆原呈渣斗形,上半部因殘而磨口?,F(xiàn)為直口,圓腹,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開有細碎片紋。外底刷醬色釉,開有五個滲水圓孔。圈足及底部刻有數(shù)目字“二”,刻字筆畫均較細、較淺,可能為清宮后刻。此花盆造型端莊、古樸,釉色純凈典雅,當為宋代宮廷使用的陳設用瓷。
  06鈞窯玫瑰紫釉仰鐘式花盆
  元—明初,高17cm,口徑23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藍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邊釉薄處呈醬色。外底涂刷醬色釉,有五個滲水圓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標明器物大小的數(shù)目字“六”,但足內刻字線條較粗而深,應為原刻;底部刻字線條較細、較淺,可能為清宮后刻?;ㄅ璧耐庑稳缤蛔怪玫溺姡畛炼艠?。此件花盆為河南禹縣官鈞窯產品。
  鈞窯燒造的花盆式樣較多,見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鐘式、長方形等,均為宮廷陳設用器,制作工藝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穩(wěn)、樸實,天藍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輝映,典雅絢麗。
  07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xiàn)“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并刻有數(shù)目字“十”。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ㄅ铻殁x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08鈞窯月白釉長方花盆托
  北宋,高5.7cm,口橫18.8cm,口縱15.2cm
  花盆托呈長方形??谖⑼獬?,折沿,委角,腹壁較淺,底下承以四個云頭形足。內、外均施月白色釉,邊、棱釉薄處呈醬色,外底涂抹醬色釉,刻有數(shù)目字“九”,并有一周支燒釘痕。左上和右下角各開有一個滲水圓孔,已被填平。從造型看這是一件花盆托,不是花盆,因此底部原不應有滲水孔,而且即使有的話,也應是五個,而不是兩個。因此,這件花盆托上的兩個滲水圓孔,應為后人所刻。鈞窯燒造的花盆式樣種較多,見有葵瓣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鐘式、六方形、長方形等,工藝考究、造型獨特,均為宮廷陳設用器。
  09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xiàn)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shù)目字“三”。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shù)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jù)現(xiàn)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shù)字越小,器形越大。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10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高12.7cm,口橫21.7cm,口縱16.8cm;足橫12cm,足縱8.4cm
  花盆整體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邊,深腹,底下承以四個云頭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藍色釉,外底涂抹醬色釉。此花盆的釉層比其它官鈞窯產品稍薄。底有五個滲水圓孔。外底有一周支燒釘痕,并有刻劃的數(shù)目字“七”。南宋哥窯也燒造同樣造型的花盆,或許是受到北宋鈞窯器形的影響。
  11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高5cm,口橫17.4cm,口縱13.8cm
  花盆托整體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邊,淺腹,底下承以四個云頭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邊均釉呈醬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層比其它的官鈞窯產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燒釘痕,并刻有數(shù)目字“八”,表明這件器物為同套器物中較小者。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變化,使得原本單一的造型顯得多姿多彩,體現(xiàn)了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應與刻有相同數(shù)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12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8.7cm,口徑22.5cm,足距16cm
  花盆托斂口、淺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個云頭形足。外壁口沿下和近底處各環(huán)列一周鼓釘紋,上面一周十九枚鼓釘,下面一周十六枚鼓釘。外底刻有數(shù)目字“二” ,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尺寸屬于第二大者。內施天藍色釉,并分布著幾道明顯的“蚯蚓走泥紋”,外壁玫瑰紫釉與天藍釉相交融。器表鼓釘處釉垂流明顯,給人以自然生動美感,增添了藝術魅力。
  13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并刻有數(shù)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谘刂令i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艷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禹縣是鈞窯的發(fā)源地??脊殴ぷ魅藛T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制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shù)目字,數(shù)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shù)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后,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14鈞窯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高21.5cm,口徑23cm,足徑13.5cm
  花盆呈渣斗形。廣口,口以下漸斂,圓腹,圈足,頭與腹部高度相當。通體施灰紫色釉,釉面開有細碎片紋。此花盆造型端莊、古樸,釉色純凈典雅,外底刻有數(shù)目字“二”,并開有五個滲水圓孔,當為宋代宮廷使用的陳設用瓷。
  15鈞窯天藍釉六方花盆
  北宋,高13.1cm,口橫22.5cm, 口縱15.2cm;底橫13.4cm,底縱8.4cm
  花盆呈六方形,折沿,深腹,底下承以六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口沿、邊棱釉薄處呈醬黃色。外底涂刷醬釉,有七個滲水圓孔,并刻釉數(shù)目字“八”,標明其為同類花盆中較小者。此花盆為河南禹縣官鈞窯產品。鈞窯曾燒造大量花盆以供御用,形式多樣,見有葵花式、海棠式、菱花口式,六方形、長方形等。
  花口花盆的制作,從制坯、成形到燒造成功,實屬不易,成品率較低。可見官窯產品的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此件六方花盆作為宮廷陳設用瓷,做工考究,造型端莊,可謂既美觀又實用。傳世官鈞窯瓷器的外底大都刻有從“一”到“十”色不同數(shù)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根據(jù)現(xiàn)存實物證明,數(shù)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16鈞窯月白釉鼓釘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9.6cm,口徑26.5cm,足距13cm
  花盆托斂口,淺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個如意云頭式足??谘靥庯椣壹y兩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飾鼓釘紋一道,上部二十三枚,下部二十枚。通體施月白色釉,口沿、邊棱處釉層較薄,呈米黃色。
  器底局部涂醬色護胎釉,有支燒釘痕三十六個環(huán)列一周,支點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內壁及底部均刻數(shù)目字“一”,足內壁刻字筆畫較粗而深,應為原刻;底部刻字筆畫較細、較淺,可能為清宮后刻。底部還有清宮刻字“瀛臺”(橫向)、“涵元殿用”(縱向),線條纖細、工整。
  《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關于為瀛臺收藏的陳設類鈞瓷刻字的記載見于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首領李玉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瀛臺靜憩軒均釉古丁盆連二件,涵元殿均釉古丁盆連二件,戛玉摐金、均釉古丁盆連二件,澄懷堂均釉古丁盆連二件,香扆殿均釉古丁盆連二件,蘭室均釉古丁盆連二件,虛舟均釉六方入角盆連二件。傳旨:著俱刻地名,得時呈覽過交瀛臺,欽此。于本年六月初三日,副領催楊四將均釉盆連十四件持赴瀛臺,交首領李玉。訖?!逼渲?,涵元殿刻字的正是“均釉古丁盆連二件”,與此件實物吻合。
  9件民鈞:宋皇室南渡之后,中原一帶異族統(tǒng)治,官窯盡變?yōu)槊裼?,于是金、元時期鈞窯遍及河南,產量最大的是民用器物,碗、盤、洗、罐、瓶、爐、枕等生活用品,釉色以帶乳光的天藍居多,部分飾有紅或紫紅色斑塊,少見通體玫瑰紫和海棠紅器物。
  17鈞窯天藍釉折沿盤
  北宋,高2.5cm,口徑17.7cm,足徑10.4cm
  盤折沿,淺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口沿處釉層較薄,映出醬黃色胎體。圈足內無釉。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
  18鈞窯天藍釉盞托
  北宋,高5.6cm,口徑5.9cm,底徑4cm
  盞與托連燒,圓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體施天藍色釉。盞托又稱茶托子,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盞燙手,最早見于唐代。據(jù)唐代《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燙指,以碟子乘之……人人為便?!逼浜箝_始不斷出現(xiàn)各種材質與形狀的盞托。
  19鈞窯天藍釉碗
  北宋—金,高8.2cm,口徑19cm,足徑5.7cm
  碗斂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鈞窯地處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對峙時期這里屬于金代統(tǒng)治范圍。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處理等方面與典型的宋代鈞窯有一定差異,或為金代鈞窯制品。
  20鈞窯天藍釉缸
  北宋—金,高14.6cm,口徑17.9cm,底徑7.9cm
  缸斂口,鼓腹,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口沿、足邊呈醬色。由于鈞窯聲名遠播,致使仿鈞之風遍及北方各地。據(jù)考古調查,目前發(fā)現(xiàn)燒造鈞瓷的窯口已有4省27個縣、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郟縣、許昌、新密、登封、寶豐、魯山、內鄉(xiāng)、宜陽、新安、焦作、輝縣、淇縣、??h、鶴壁、安陽、林州等地均有燒造。在河北磁縣、山西渾源縣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燒造鈞瓷。
  21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北宋—金,高4.9cm,口徑6.1cm,足距3.5cm
  爐唇口出沿,短頸,鼓腹,腹下漸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銅蓋。通體施天藍色釉,足上施醬釉。鈞窯為我國北方著名瓷窯,在古鈞州境內,故名鈞窯,亦稱“均窯”、“鈞州窯”。鈞瓷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之微妙。
  22鈞窯天藍釉葫蘆瓶
  金—元,高25.5cm,口徑5.2cm,足徑10.9cm
  瓶呈葫蘆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豐滿,制作精致。從傳世鈞窯瓷器來看,葫蘆瓶較為少見。通體施天藍色釉,釉層肥厚,釉面勻凈,釉色光亮瑩潤。
  23鈞窯天藍釉玉壺春瓶
  北宋—金,高16.7cm,口徑4.8cm,足徑4.7cm
  瓶撇口,細長頸,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內凹。通體施天藍色釉,近底處垂釉明顯。圈足內素胎無釉。鈞窯素被認為有“官”、“民”之分,“官鈞”多燒造宮廷陳設用瓷,以供御賞;“民鈞”則大量燒造碗、盤、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間百姓的廣泛喜愛。這兩種鈞瓷因性質不同、生產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質地和裝飾風格有很大區(qū)別。
  24鈞窯月白釉單柄洗
  高7.3cm,口徑20cm,底徑6.7cm
  洗長圓形,口沿的局部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環(huán)形柄,通體施天藍釉,釉質凝厚滋潤。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窯、宋代鈞窯,尤其是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zhèn)窯的制品為多。鈞窯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淡的藍色稱天青,較深的稱天藍,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稱月白,具有螢光般的幽幽光澤。
  25鈞窯月白釉梅瓶
  北宋,高29cm,口徑4.8cm,足徑7.5cm
  瓶唇口,短頸,溜肩,弧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月白色釉,近足處無釉。梅瓶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見于唐代,宋代以后開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態(tài)飽滿,釉厚而潤澤,堪稱宋代鈞窯瓷器中的精品。梅瓶的式樣在《飲流齋說瓷》中有專門描述:“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微豐??趶街H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11件仿鈞:鈞窯釉對后世影響深遠,明清仿制眾多,以御窯仿鈞為代表,景德鎮(zhèn)御窯廠自明宣德年間已開始仿燒鈞釉瓷器。而清雍正時期的仿品,因按宮廷發(fā)往御窯廠的“官鈞”實物仿燒而成,致使仿品在尺寸、造型、釉色等方面與宮廷收藏的“官鈞”基本一致,幾可亂真。
  清代御窯廠在仿燒基礎上還不斷創(chuàng)新,燒造出天藍釉紫紅斑、窯變釉、爐鈞等新品種。明清時期的一些地方窯受鈞瓷的影響,也曾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創(chuàng)燒出頗具地方特色的仿鈞釉產品,較著名的有江蘇的宜興窯、廣東的石灣窯,產品分別被稱作“宜鈞”、“廣鈞”。在色彩上,海桂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驢肝馬肺五種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
  26雍正款仿鈞新紫釉天球瓶
  清雍正,高53cm,口徑12cm,足徑16cm
  天球瓶圓口,直頸,球形腹,圈足。由于其造型形似天體星球,故稱之為天球瓶。通體施仿鈞新紫釉,紫色斑幾乎覆蓋瓶體的上半部,藍色保留在瓶體的下半部。外底釉色灰白,暗刻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27窯變釉梅瓶
  清乾隆,高37.2cm,口徑7cm,足徑11.2cm
  瓶小口,短頸,豐肩,瘦脛,圈足。外壁通體施凝厚的火焰紅釉,釉色以紫紅色為主,間有少許藍色。足內仿宋鈞釉,無款識。窯變釉是清代雍正時期仿宋代鈞窯釉色繁衍出來的一個新品種。它是一種高溫顏色釉,采用兩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燒成,將各種不同顏色的釉融合為一體, 在不同的窯內氣氛中呈現(xiàn)出多種美麗的釉色,交織在一起,形成千變萬化的縷絲狀線條或斑片,奇妙無比。此瓶仿雍正窯變釉燒造,形制較大,胎體厚重,胎質細膩,釉層里閃現(xiàn)出深淺不同的藍色線條,與紅釉相互浸潤,色彩斑駁瑰麗,美不勝收。
  28宣統(tǒng)款仿鈞窯變釉杏圓瓶
  清宣統(tǒng),高30cm,口橫10.5cm,口縱9cm,足橫12cm,足縱9cm
  瓶直口,溜肩,鼓腹,長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貫耳,口下至肩轉折處四邊呈委角狀。通體施窯變釉。足內無釉露白胎。外底署陰刻楷體“大清宣統(tǒng)年制”六字雙行款。
  29窯變菊瓣式扁壺
  清雍正,高8.2cm,口徑7cm,足徑7cm
  壺扁形,通體菊瓣式,圈足,壺身一側有短流,另一側為半環(huán)形曲柄。通體施鈞釉,外底有八處支釘燒痕,底印陰文“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窯變釉是清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以銅紅釉為主,還含有其它多種金屬元素,經過氧化還原,呈現(xiàn)出美麗的月白、藍、紫、綠、醬、青、褐等色彩,與紅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千變萬化的流蕩的條絲和斑片,奇妙無比。
  30雍正款仿鈞新紫釉太白壇
  清雍正,高32cm,口徑11cm,足徑12cm
  太白壇圓口,短頸,圓肩,垂腹內收,圈足。通體施仿鈞新紫釉,紫斑呈條帶狀裝飾在太白壇的腹部。外底涂抹醬色釉,中心暗刻篆體“雍正年制”四字雙行款。
  31雍正款仿鈞窯變釉弦紋扁肚瓶
  清雍正,高25.5cm,口徑7.3cm,足徑12cm
  瓶唇口,細長頸,頸、肩部凸起七道弦紋,扁圓腹,形如荸薺,故稱荸薺扁瓶。圈足。外底刻劃篆體“雍正年制”四字雙行款。胎體厚重,從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器內施天藍色窯變釉,器外施紅色窯變釉,釉面尤如叢叢燃燒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處,紅色中閃現(xiàn)著藍色星點,變幻迷離,絢麗多彩。足內釉面不勻。
  鈞窯因其變幻莫測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時期督陶官唐英為了仿燒鈞窯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廠署幕友吳堯圃親赴鈞州,調查鈞窯釉料配制法。據(jù)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鈞窯瓶,十月年希堯呈進仿鈞窯瓷爐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贊賞“此爐燒造甚好,傳與年希堯照此樣再多燒幾件”。由此說明,雍正時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燒鈞窯瓷器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此瓶釉面仿宋代鈞窯瓷器窯變釉,器形卻是宋代鈞窯瓷器中所不見,為雍正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
  32窯變雙耳菊瓣尊
  清乾隆,高22.3cm,口徑18.2cm,足徑11.6cm
  尊通體菊瓣形,口外撇,粗長頸,平肩微弧,扁圓腹,圈足外撇,頸、肩部對稱置雙螭耳。內施天藍釉,外施窯變釉,除肩部有少量藍色外,余皆為火焰紅色。足內醬釉,印“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陰文篆書款。乾隆早期窯變釉保持著雍正時的“火焰青”特點,隨后漸變?yōu)橐约t、藍、月白各色交織成塊狀的斑片和條紋,乾隆晚期窯變釉中月白與藍色較少,多為紅色。
  在清代,瓷器的制造分為圓器和琢器兩大類,其中圓器指碗、盤之屬,琢器則包括各種需要雕琢成形的器物。該尊雖可歸入圓器一類,但其外壁呈現(xiàn)的菊瓣紋樣則需雕琢而成,《陶冶圖》“圓面積器拉坯”條記之為“圓器之制不一,其方瓣棱角者則有鑲雕印銷之作”,該器的菊瓣棱線正是這種工藝制成。
  33乾隆款爐鈞釉雙耳三足爐
  清乾隆,通高12cm,口徑15cm,足距7.5cm
  爐直口,口兩側對稱置環(huán)形耳,短頸,扁圓腹,底下承以三個錐形足。外底刻劃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內外施爐鈞釉。在釉面密布藍、綠相間的麻點紋,此種爐鈞釉被稱為素爐鈞。它是在素坯上吹以翡翠色底釉(以氧化銅著色的粉彩顏料),再在面上吹以廣翠色釉(以氧化鈷著色的粉彩顏料),兩種色釉經過窯火燒煉,相互交融,在釉表形成深淺、長短不一的垂流條紋,有的彎曲,有的垂直。由于釉中含有粉劑,故釉層厚而不透明。器內釉面明顯呈現(xiàn)似山嵐云氣與斑點交混在一起的片狀紋,層層排列整齊,是為爐鈞釉瓷器的一大特征。
  34爐鈞釉直口瓶
  清乾隆,高18cm,口徑3.7cm,足徑6.6cm
  瓶小口微外撇,細長頸,頸、肩部凸起弦紋一道,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微外撇。器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爐鈞釉,足邊無釉。此瓶釉色為藍、綠相互交織,釉面紋樣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傳世爐鈞釉瓶、尊上青、藍色釉居多,帶紅點者較少見。此瓶即屬青、藍色者。
  35仿鈞窯變釉石榴尊
  清道光,高19cm,口徑10.5cm,足徑9cm
  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折沿,直頸,圓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勻分布六條凹線。外底刻劃篆體“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內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紅色窯變釉,六條凹線處釉呈天藍色,圈足內施淺月白色釉,釉色不勻。清道光時期的窯變紅釉瓷器在釉色變幻方面總的來說已不如雍正、乾隆時期豐富,燒造技術呈衰退之勢。
  36宜興窯仿鈞釉茶壺
  清,通高19.5cm,口徑9.8cm,足徑11.8cm
  茶壺紫砂胎,敞口,長圓腹,淺圈足。通體施爐均釉。壺身一側置短流,流根部開六個篩狀孔,另一側置曲柄。茶壺附傘形圓蓋,蓋頂置橋形鈕。外底刻陽文篆體“荊溪孫渭徴制”款。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