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理 中 丸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15-12-30

理  中  丸
    (《傷寒論》)
    [異名]  四順理中丸(《備急千金要方》卷2)、白術(shù)丸(《圣濟總錄》卷171)、調(diào)中
  丸(《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大理中丸(《世醫(yī)得效方》卷5)、順味丸(《普濟方》卷
  159)、人參理中丸(《癘瘍機要》卷下)。
    [組成]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三兩(各9g)
    [用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粉,
  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按上丸
  藥量為一劑量),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嘔吐下利,脘腹疼痛,喜溫喜按,不欲飲食,畏寒肢冷,舌淡苔
白,脈沉細。
    2.陽虛失血證。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
淡脈弱。
    3。小兒慢驚,病后喜唾涎沫,霍亂及胸痹等由中焦虛寒而致者。
    [病機分析]  脾胃同主中焦,職司運化,升降相濟。若脾胃虛寒,運化無權(quán),升降
失常,清陽不升則下利;陰寒凝聚,濁陰不降則嘔吐。中焦虛寒,寒凝氣滯,則脘腹疼
痛,喜溫喜按。  《靈樞.五邪篇》曰:“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中寒腸鳴腹
痛”。脾虛失于健運,故不欲飲食;陽虛失于溫煦,則畏寒肢冷。
    脾主統(tǒng)血,氣能攝血。中焦虛寒,脾陽不足,則脾氣亦虛,統(tǒng)攝無權(quán),血不循經(jīng)而
致便血、吐血、衄血、婦人崩漏等失血證。正如《血證論》卷l曰:“經(jīng)云脾統(tǒng)血,血之
運行上下,全賴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tǒng)血”。
    病后喜唾涎沫,乃由病后脾虛,不能運化以布津,虛而不攝,則喜唾,甚則流涎不
止。
    霍亂為飲食不節(jié),病邪直中脾胃,損傷脾胃陽氣,清濁相干,升降失常,而致吐瀉
交作等癥。    :
    胸痹一證,原因頗多,此之所言胸痹,系陰盛陽虛所致。中焦虛寒。陽虛不運,陰
寒阻滯胸中,陰乘陽位,故痹阻而痛。
    [配伍意義]  本方為飲食勞倦,或久病傷及中陽以致中焦虛寒之證而設(shè)。證屬虛
寒,非溫?zé)釀t陰寒不除,非補益則虛損不復(fù)。根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和
《素問.三部九候論》“虛則補之”的治法,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為主?!端貑枺琳嬉?br>大論》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故方中以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脾胃,化陰凝,
以達溫中散寒,扶陽抑陰之功。病屬虛證,虛則補之,故配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后天,
助干姜以復(fù)中陽,在方中為臣。脾虛易于生濕,故以甘溫苦燥之白術(shù),燥濕運脾,除濕
益氣,其在方中既助人參增強健脾益氣之力,又可除濕運脾以健中州,為佐藥。更以甘
草蜜炙,益氣補中,調(diào)和諸藥,用為使藥。四藥配伍,共收溫中祛寒,補益脾胃之功
效。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溫為主,輔以補養(yǎng),二者相輔相成,使陽氣復(fù),脾胃健,寒凝
化,則中焦虛寒諸癥自解。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溫中祛寒的代表方。凡中焦虛寒所致諸癥,并見肢體不溫,
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  若臍上筑者,為腎虛水氣上凌,去白術(shù)之壅滯,加桂枝以平?jīng)_降逆;
吐多者,為氣壅于上,去白術(shù)加治嘔圣藥生姜以降逆止嘔;悸者為水飲凌心,加茯苓以
化飲寧心;渴欲得水者,為脾不化濕,津液不布,加白術(shù)以培土制水,健脾運濕;虛寒
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溫補脾腎;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
苓、細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寒濕發(fā)黃,加茵陳以利膽退黃;陽虛失血,加黃
芪、當(dāng)歸、阿膠以益氣養(yǎng)血攝血;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

水。    .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胃竇炎、胃下垂、胃擴張、
慢性結(jié)腸炎、痢疾、泄瀉、腎下垂、慢性腎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過敏性紫
癜、小兒慢驚風(fēng)、小兒腸痙攣、慢性口腔潰瘍、慢性支氣管炎、膽道蛔蟲癥、胸痹等辨
證屬于中焦虛寒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溫燥,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源流發(fā)展]  理中丸是張仲景為治療“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
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證而設(shè)。由于本方立法溫中補虛,健
脾助運,體現(xiàn)了治療中焦虛寒證候的基本原則,故被后世醫(yī)家加減用于多種脾胃虛寒證
候的治療,不僅大大拓展了本方的使用范圍,而且由此衍化出眾多溫中祛寒類方。概而
言之,大致有以下幾類。一是加附子、肉桂、高良姜等溫里助陽之品,用于里寒較甚,
心腹疼痛或吐瀉較著者,方如《延年秘錄》(見《外臺秘要》卷6).、《圣濟總錄》卷38
之同名方,以及著名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等;二是加茯苓、澤瀉
等利水滲濕之品,用于中陽不足,運化無權(quán),水濕內(nèi)停,吐利不止者,方如《證治準
繩.kt-~T4-))卷5、《誠書》卷8、《活人方》卷3等書中收載的理中丸;三是加半夏、茯
苓、蘇子等化痰止咳之品,用于中焦虛寒,脾虛不運水濕,濕聚成痰者,方如理中化痰
丸(《明醫(yī)雜著》卷6)、理中降痰湯(《雜病源流犀燭》卷7)等;四是加丁香、半夏、陳
皮等和胃降逆之品,用于中寒氣逆,中脘停食,人口即吐或嘔吐清水冷涎者,方如理中
加丁香湯(《丹溪心法》卷3)、理中湯(《萬病回春》卷3)等;五是~llJ,l椒、烏梅等驅(qū)蛔
殺蟲之品,用于中焦虛寒,胃中虛冷吐蛔者,方如理中安蛔湯(《傷寒全生集》卷4)、
理中湯(《古今醫(yī)徹》卷1)等;六是加黃連等清熱藥,用于中焦虛寒又兼濕熱中阻,寒
熱錯雜證候,方如連理湯(《癥因脈治》卷2)等。此外,尚有加入透疹、熄風(fēng)、活血等
藥,用于痘疹吐利、小兒慢驚風(fēng)、中虛血滯腹痛等證的多首方劑。概而言之,大凡以中
焦虛寒為主證者,歷代醫(yī)家多以理中丸為主方加減治療,由此可見本方對后世溫中補虛
方劑組成的影響之大。本方劑型原為丸劑,若用于中焦虛寒較甚之證常改丸為湯,稱為
理中湯。
    [疑難闡釋]
    1。關(guān)于本方君藥  歷代醫(yī)家對理中丸君藥的認識有所不同。一是以成無已為代表,
認為人參為君藥。如《傷寒明理論》卷4曰:“人參味甘溫,《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
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二是以蔡陸仙為代表的醫(yī)家認為
干姜為君。其在《中國醫(yī)藥匯?!分姓f:理中湯“方中以干姜為主”。三是以干姜、人
參共為君藥(12,認為方中去干姜,則雖具有補中燥濕之功,然溫中之力太遜;若方中
不用人參,則溫復(fù)中陽,燥濕尚可,但補益脾氣之效銳減,唯干姜、人參同用,才不失
為治療中焦虛寒證的主藥。即所謂虛者補之以人參,寒者溫之以干姜之意。然根據(jù)仲景
所論,本方是為太陰虛寒之證而設(shè),且以寒盛為主。如《傷寒論》曰:“大病瘥后,喜
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主之”。表明本方側(cè)重治療中寒之證,體現(xiàn)“寒者溫之”的治法,故方劑學(xué)教材將其列
入溫里劑中。歷代醫(yī)家亦將本方視之為溫中而非補益劑,故以干姜為君,似更符合仲景
立方之旨。但在臨床運用時,亦可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寒甚者,干姜為君;虛甚者,人

參為君;虛寒并重者,則二者共為君藥。
    2.關(guān)于本方的劑型  本方劑型仲景明示有丸與湯兩種。丸劑宜于緩治,而湯劑用
于病情較急者?;魜y一病,病情較急,故《傷寒論》理中丸方后說明丸劑用法的同時,
又指出:“然不及湯”,且示例湯法。大病瘥后喜唾之證,病情較緩,當(dāng)以丸藥緩圖。故
《傷寒論》中指出“當(dāng)以丸藥溫之”。胸痹之虛證,病情亦急,故《金匱要略》中僅示湯
法(人參湯),而不用丸劑,可見本方的劑型,可丸可湯,全由病情之緩急而定。
    3。關(guān)于本方所治之霍亂  霍亂一病,在《靈樞.五亂篇》始有記載,以起病突然,
大吐大瀉,煩悶不舒為特征,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霍亂、副霍亂、急性胃腸炎。病因為飲
食不潔,或感受寒邪、暑濕、疫癘之氣所致。臨證有寒熱之辨、干濕之分及轉(zhuǎn)筋之變。
《傷寒論條辨》曰:“熱多欲飲水者,陽邪盛也,寒多不用水者,陰邪盛也”。理中丸所治
之霍亂乃由邪犯脾胃,損傷脾胃陽氣,中焦虛寒,升降失常所致的寒霍亂,切不可將本
方作為霍亂的通治方。
    [方論選錄]
    1.成無己:“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應(yīng)土,處在中
州,在五臟曰孤臟,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diào),此丸專治,故名曰理
中丸。人參味甘溫,《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
!從參為君。白術(shù)味甘溫,《內(nèi)經(jīng)》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是
以白術(shù)為臣。甘草味甘平,  《內(nèi)經(jīng)》曰:五味所入,甘先人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
.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干姜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
治?!秲?nèi)經(jīng)》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干姜為使。脾胃居
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又有諸加減焉?!?《傷寒明理論》卷4)
  .2。許宏:“霍亂者,乃一時之間,揮霍悶亂,上吐下泄者是也,若頭痛發(fā)熱,身疼
痛,熱多欲飲水者,邪生于陽也,屬五苓散,與《外臺》和中湯以散之。若脈微小,寒
多不用水者,邪發(fā)于陰也,屬理中丸湯。甚者加附子主之?!督?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
.以緩之,故用人參為君,補中正氣;以甘草為臣,輔之也;以白術(shù)為佐,正氣固中;以
干姜為使,溫脾散寒?!督?jīng)》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是也。”(《金鏡內(nèi)臺方議》卷12)
    3.方有執(zhí):“熱多不欲水者,陽邪勝也。寒多不用水者,陰邪勝也。五苓散者,水
行則熱泄,是亦兩解之謂也。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術(shù)之
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熱,散寒也?!?《傷寒論條辨》卷6)
    4.柯琴:“太陰病,以吐利腹?jié)M痛為提綱,是遍及三焦矣。然吐雖屬上,而由于腹
滿;利雖屬下,而由于腹?jié)M,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來由有三:有因表虛而風(fēng)寒自
外人者,有因下虛而寒濕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fā)者,總不出于虛寒。法
當(dāng)溫補以扶胃脘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癥悉平矣。故用白術(shù)培脾土之虛,人參益中
宮之氣,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緩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術(shù),能除滿而止吐;人參得
甘草,能療痛而止利?;驕蛲?,隨機應(yīng)變。此理中確為之主劑矣。夫理中者,理中
焦,此仲景之明訓(xùn)。且加減法中又詳其吐多、下多、腹痛滿等法,而叔和錄之于大病差
后治真吐一癥,是坐井觀天者乎!(《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
    5.王子接:“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于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
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立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立理中以治太

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于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
耳。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術(shù)、干姜,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
然和順矣。(《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
    6.吳瑭:“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術(shù)、甘草,脾之守藥;干姜能通能守,上下
兩泄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溫
病條辨》卷2)
    7.蔡陸仙:“理中者,調(diào)理中土也,較建中輕而用廣。凡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
腹痛便溏,或厥冷拘急,或續(xù)吐蛔,及感寒霍亂者,均可治之。方中以干姜為主,為暖
胃之要藥;佐白術(shù)健胃去停飲,人參補中氣,甘草以緩急迫。合而用之,為慢性胃腸病
之泛惡吐酸,腸鳴便溏之專劑?!?《中國醫(yī)藥匯海。方劑部》)
    [評議]  諸家皆認為本方所治乃脾胃虛寒之證。盡管成因不同,但總不出于虛寒。
如此溫補并施之方,故可理中焦虛寒之滿痛吐利。關(guān)于霍亂一證,許宏等認為有“邪生
于陽”和“邪發(fā)于陰”之分,前者乃五苓散所治,后者乃本方所主,并言寒甚當(dāng)加附子
辛熱散寒之品以助藥力,故本方僅適用于寒霍亂。
    [驗案舉例]
    1.冷痢  《江西醫(yī)藥雜志》(1965,9:10):某男,34歲。腹痛里急,下痢赤白,每
Et 3—4次。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脈象細弱,舌苔薄白。此太陰寒痢,仿東垣法,以
理中湯加枳實溫中導(dǎo)滯。3劑后腹痛下痢已止,大便復(fù)常,飲食好轉(zhuǎn),但手足未溫,脈
仍沉細,再以附桂理中湯3劑調(diào)治而愈。
    2.喜唾  《陜西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8,1:36):某男,40歲。主訴乏力、納差、腹
脹、小便黃20余天。人院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代償期),給予中醫(yī)辨證施
治為主,西醫(yī)保肝為輔等治療,三周后精神明顯好轉(zhuǎn),皮膚、鞏膜黃染消退,食欲大
增,腹脹大減,但是吐涎沫不止,色清白,數(shù)量無法計算。當(dāng)何治之,  《傷寒論》396
條“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即服理中丸,
每日三次,每次6g隔日查房,患者吐涎沫已停止,囑繼服7日以鞏固療效,至病愈
出院,此癥未復(fù)發(fā)。
    3.血證  《天津中醫(yī)》(1985,5:17):某男,年逾五旬。宿患胃痛,得食則減,喜
溫喜按,大便時溏,面色萎黃,曾服溫中理虛之劑,其痛即能緩解,后因操勞,復(fù)感寒
邪,脘痛加劇,嘔吐始為痰涎夾不消化食物,進而吐血約300ml,血色紫暗不鮮。經(jīng)用
西藥止血未能獲效,邀往前診。見患者精神委靡,吐血紫暗,便溏肢冷,脈沉細弱,舌
體胖大有齒痕,舌質(zhì)紫暗,苔白而嫩。證屬脾陽虛統(tǒng)血無權(quán),血外溢而走濁道,急予溫
陽健脾,益氣攝血,參以消瘀,用理中湯加附子、側(cè)柏葉、仙鶴草、三七,煎服3劑,
嘔血即止。
    4。崩漏  《新醫(yī)學(xué)》  (1976,10:49):某女,46歲0月經(jīng)過多,淋瀝不止1個月。
在當(dāng)?shù)蒯t(yī)院藥物治療不效,遂作刮宮術(shù),仍不能控制出血,故來我院診治。時見患者面
色蒼白,畏寒肢冷,頭冒虛汗,手腳抖擻,唇舌淡白,脈沉緩無力。此屬沖任虛寒,脾
不統(tǒng)血。以理中湯干姜易炮姜,加黃芪、當(dāng)歸、益母草?;颊叻?劑,出血明顯減
少,其余諸癥也隨之減輕,再服4劑,出血已止,改用歸脾湯加減調(diào)理善后。
    5.胸痹  《冉雪峰醫(yī)案》:宋某。患胸膺痛數(shù)年,延余診治,六脈沉弱,兩尺尤甚。

予曰:此為虛痛。擬理中湯加附子、吳茱萸。服10劑后,脈漸敦厚,痛漸止,去吳茱
萸、附子,又服20余劑痊愈。
    按語:案1痢下赤白而兼形寒肢冷,脈弱苔白,為中焦虛寒,寒濕阻滯的太陰寒
痢,故治以溫中健脾,行氣導(dǎo)滯之法。案2病后喜唾涎沫不止,色清白,為脾虛失運,
不能布津,虛而不攝所致,故以理中丸溫中健脾。案3、案4的失血伴一派虛寒之象,
為脾陽虛失于統(tǒng)血所致,故治當(dāng)溫中攝血。案5之胸痹為中焦虛寒,陽虛不運,寒濕內(nèi)
生,痹阻胸中而痛,故從中焦論治獲效。
    [臨床報道]
    一、內(nèi)科
    1。泄瀉  以本方加補骨脂、吳茱萸、附子、茯苓、肉桂,治療慢性泄瀉2l例。結(jié)
果脾胃虛弱型14例,痊愈8例,有效5例,無效1例;脾腎兩虛型7例,痊愈4例,
有效2例,無效l例lx。
    2.腸道易激綜合征  以本方加黃連、茯苓為基本方,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征20例。
糞便中粘液多,兼里急后重者,加當(dāng)歸、赤芍、木香、檳榔;下痢日久加烏梅;口干不
欲飲加煨葛根;惡寒手足不溫加補骨脂、山萸肉。結(jié)果治愈17例,好轉(zhuǎn)3例,療效最
短8天,最長31天,平均14天L3j。
    3.胃脘痛  以本方加黃芪、茯苓、陳皮、草蔻,治療脾陽虛型胃脘痛30例。治療
前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18例(伴腸上皮化生者7例),慢性淺表性胃
炎8例,復(fù)合性潰瘍3例(包括十二指腸球部、.胃小彎潰瘍及賁門點狀糜爛),復(fù)合性
炎癥1例(包括慢性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及幽門前庭炎)。若氣虛甚者倍用黃芪;寒濕
甚者加肉桂、附片;濕甚者加蒼術(shù)、白扁豆、佩蘭;瘀滯者加北沙參、白芍、山藥。結(jié)
果治療3個月后,25例胃脘痛消失,5例胃脘痛減輕L4j。
  4.腰痛  以本方合四物湯加杜仲、續(xù)斷,治療虛寒性腰痛588例。結(jié)果治愈154
例,有效343例,無效91例,總有效率88.4%L5j。
    二、兒科
    1。小兒腹瀉  以本方加青黛為基本方,治療小兒虛寒性腹瀉30例,若發(fā)熱者加藿
香、蘇葉;嘔吐加半夏、陳皮;腹脹加木香、厚樸;納呆加神曲、谷芽、麥芽;尿少加
澤瀉、車前子;久泄加肉豆蔻、赤石脂;受驚加鉤藤、蟬蛻。伴中、重度脫水者,配合
口服補液或靜脈補液。結(jié)果顯效18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c6j。另
有以本方合半夏瀉心湯為基本方,從直腸給藥,治療嬰幼兒腹瀉83例。寒重者增干姜
量,加附子去黃芩;熱重者增芩、連量,去干姜;中寒干嘔者去白術(shù)、黃芩,加砂仁、
丁香;虛甚者重用參、術(shù),虛少而有積滯者去參加枳、樸。將中藥煎煮兩次的藥液混
合,過濾去渣,裝入輸液瓶,進行直腸給藥,滴藥速度為30~60滴份,滴完后讓患兒
睡臥10~20分鐘,4天為廣療程,每日1—2次。結(jié)果痊愈57例,好轉(zhuǎn)20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93.2%。
  2.小兒多涎癥  以本方加益智仁為基本方,治療小兒脾陽虛多涎癥42例。若吐涎
日久,納差便溏者,加砂仁、雞內(nèi)金;兼蟲積腹痛者,去甘草,加烏梅、使君子仁、花
椒。結(jié)果痊愈40例,好轉(zhuǎn)2例。服藥最少3劑,最多者9劑,平均4.6劑(82。
    3.小兒慢驚風(fēng)  以本方加熟地、當(dāng)歸、黃芪、山萸肉、肉桂、附子、枸杞子、補

骨脂、胡桃肉、灶心土、生姜、大棗,治療小兒慢驚風(fēng)50多例,均獲痊愈,一般服藥
3—5劑[”。
    三、五官科
    復(fù)發(fā)性口瘡  以本方為基本方,治療復(fù)發(fā)性口瘡106例。脾虛甚者以紅參易黨參,
有寒象者加肉桂,有熱象者加黃連。結(jié)果全部治愈。療程最短2天,最長17天clo}。
    [實驗研究]
    1.對胃潰瘍的作用  本方可顯著促進實驗性胃潰瘍的痊愈,并對實驗性胃潰瘍的
發(fā)生有保護作用。其抗?jié)儥C制有二:一為本方能降低胃液中游離鹽酸濃度,從而減輕
對粘膜的侵蝕和減少胃蛋白酶激活,對潰瘍的發(fā)生起到了保護作用;二為本方能促進醋
酸性胃潰瘍愈合,說明它能夠促使粘膜細胞再生修復(fù)。因此本方通過抑制攻擊因子和強
化防御因子兩方面綜合作用而發(fā)揮其抗?jié)冏饔胾u。其中甘草抗?jié)兂煞譃槿祁惡?br>黃酮類,前者以生胃酮為代表,其主要作用機制是促進粘液的形成和分泌,并使粘液的
分子結(jié)構(gòu)改變,增強胃粘膜屏障,且能與胃蛋白酶結(jié)合沉淀,對抗酶的活性,后者以
FMl00為代表,實驗表明能顯著抑制胃酸與胃液的分泌以及胃蛋白酶活性,并對阿司
匹林、消炎痛及5一羥色胺等所致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且甘草甜素與甘草黃酮還有抑
制胃腸運動的作用L1x。
    2.對內(nèi)分泌的影響  經(jīng)測定脾胃陽虛患者24小時尿17一羥、17一酮的含量均降低。
以本方為主治療后,上述含量均顯著增加,差異顯著(P<0。01)。說明脾胃陽虛患者
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以本方溫補脾陽,對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有一定調(diào)整作用L4j。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以本方加附子對大黃合劑所造成的脾虛模型的免疫功能低
下有改善作用,并能提高動物的耐寒能力和體力,說明本方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強體力
的作用[‘”。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  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去蘆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三兩(各9g)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
盞化開,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功用: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主治:脾胃虛
寒,腹痛吐利,脈微肢厥,霍亂轉(zhuǎn)筋,或感寒頭痛,以及一切沉寒痼冷。
    本方是在理中丸方基礎(chǔ)上加入一味附子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與干姜相伍,溫
陽散寒,以消陰翳;參、術(shù)、草益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益氣健脾之功。
    2。連理湯(《癥因脈治》卷2)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炙甘草  黃連  功用:溫中祛
寒,清化濕熱。主治:脾胃虛寒,濕熱內(nèi)蘊。瀉痢煩渴,吞酸腹脹,小便赤澀,.C/痛口
糜等。
    本方是理中丸加黃連組成,原方無用量,臨證可用等量,或重用理中丸,少佐黃
連。方中以理中丸原方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以黃連清化濕熱。在《秘傳證治要訣類
方》卷1有與此同名之方,為理中湯加茯苓、黃連組成,則清利濕熱之功尤勝。
    以上兩方雖主治各異,但病機均以脾陽不足,中焦虛寒為主,故組方亦以理中丸為
主,溫中健脾,再根據(jù)不同兼挾之證而配伍藥物。與理中丸相比,附子理中丸證為陽虛
寒勝,故加附子溫陽祛寒;連理湯證為中焦虛寒,又兼濕熱內(nèi)蘊,故加黃連以清化濕
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