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文言文知識專題精講》

 張官營老軍 2016-03-09


         文言文的各個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chǔ)之上,因此一是要培養(yǎng)文言文的閱讀語感,諸如學(xué)英語一樣。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寶,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對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我們學(xué)習(xí)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我國古代有許多優(yōu)秀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們寫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較高的價值,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愛國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标懹蔚摹敖┡P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詩句至今傳誦。古人寫作時是非常講究謀篇布局,章法技巧的。為寫作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賈島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說。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僅可以使我們受到文學(xué)熏陶,而且對我們的寫作也會有幫助的。因此,我們不但要學(xué)習(xí)文言文,而且還要學(xué)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什么是文言文?

   你喜歡學(xué)習(xí)文言文嗎?為什么?知道什么是語言哲學(xué)?語言哲學(xué)就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chǔ)之上,因此一定要首先把握好語言系統(tǒng),你說呢?文言文是我們的祖先用的書面語言。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是個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就語言的基本形式來說,它們是一致的,就語言的變化說,它們又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學(xué)習(xí)文言文,就是要掌握古今漢語的這種差異,具備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閱讀學(xué)習(xí)文言文呢?

  一、字求其訓(xùn),句索其旨。也就是說,讀文言文要弄清楚每個字的詞義,每句話的語意。這是我國宋代著名學(xué)者朱熹的讀書經(jīng)驗。他曾說,讀書須是仔細(xì),逐字逐句,要見著落。前邊的沒有學(xué)會,決不急于求后邊的。對于剛開始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同學(xué)來說,第一步若邁得不踏實,以后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難以提高。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起來,它們有哪些不同呢?簡單說來,1、在句法和詞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就是要搞清楚這種變化,掌握它們之間的差別。例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古代漢語常用的是“丟失”,“逃跑”等意思,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是“死”的意思,而且跟“死”字結(jié)合,構(gòu)成并列式合成詞“死亡”。讀文言文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會鬧出笑話來,把“亡羊”說成死了羊。2、一詞多義。因為文言字詞比較少,往往一詞多義,如一個“度”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就有“考慮”、“估計”、“尺碼”、“量”、“過”、“衡量”、“制度”等多種詞義。我們學(xué)過的《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中的“市”是“買”的意思,在其它的句子里還有“集市”、“交易”、“賣”、“市井”等多種意思。若不掌握這一點,在閱讀時就有可能讀不懂。再如,我們現(xiàn)在把用嘴說話叫做“說”,文言文里寫作“曰”(yuē)。我們現(xiàn)在說“下雨”文言文就用一個“雨”字來表示下雨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說,“他的兒子”,文言文用“其子”兩個字來表示,“其”等于“他的”,“子”等于“兒子”。白話文里的“父”是指“父親”,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3、文言文里的數(shù)量詞的用法也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我們現(xiàn)在把十個中的九個,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卻寫成“十九”。一般來說,文言文不用量詞。《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就沒有用量詞。4、還有,因為古代字詞比較少,有時古人寫文章時,就用一個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這個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例如,《賣炭翁》中“系向牛頭充炭直”中的“直”就是一個通假字,它代替價值的“值”。5、文言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也很多,名詞活用作動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或動詞,……詞性變了,詞義也就隨之發(fā)生變化。以上這些看起來比較復(fù)雜,其實只要在閱讀時字求其訓(xùn),句索其旨,是不難掌握的。

  二、熟讀背誦,讀準(zhǔn)句逗。學(xué)習(xí)文言文和學(xué)習(xí)現(xiàn)代文一樣,必須通過北誦一定數(shù)量的文章,去積累語言,掌握文言的字、詞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運用,客觀上缺乏實踐的環(huán)境,不熟讀背誦是沒有好辦法學(xué)好的。多讀多背,就會有語感,才能迅速領(lǐng)會文章內(nèi)容,流利地讀通句子,形成語感只有在朗讀背誦中才能見效,因此我國古代讀書十分強調(diào)詠誦,背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小時候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曹植在十歲時,背誦詩賦十萬言,這就告訴我們,學(xué)好文言文,必須把熟讀背誦作為一條基本的方法。在朗讀背誦時還應(yīng)該注意,古人寫文章時是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古文,一般是經(jīng)過后人編輯整理的,那么古人用什么來表示斷句呢?這就是我們學(xué)習(xí)古文時常常看到的“之”、“乎”、“者”、“也”等等虛詞來表示。韓愈在《師說》中有“句讀之不知”,其中的“句讀”就是斷句,“之”、“乎”、“者”、“也”這些虛詞各有作用,不同的虛詞表示不同的標(biāo)點,一般也有規(guī)律可循,有個口訣:曰后冒(:),哉后嘆(!),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間,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矣、耳后面畫圈圈(。),者、也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如果不了解這些虛詞的作用,在朗讀時就有可能讀錯,那樣既影響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影響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總結(jié)規(guī)律,注意方法。

   古文學(xué)習(xí),一定要從開始培養(yǎng)起乾嘉學(xué)派的訓(xùn)詁作風(fēng)。當(dāng)然不是讓一字訓(xùn)詁出幾萬字,但一定要透徹理解方行。多做總結(jié)便是一個絕妙的方法。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guī)律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jù)標(biāo)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diào)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jù)句子成分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jié)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jié)構(gòu)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guān)的前后各詞聯(lián)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確定節(jié)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句首語助詞、關(guān)聯(lián)詞后面應(yīng)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diào)語氣或領(lǐng)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yīng)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復(fù)音詞的,要分開讀。如:

   ?、俟侍鞂⒋笕斡?是人也。②可/以一戰(zhàn)。

  三、根據(jù)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傧鹊?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dāng)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yīng)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dāng)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倨湟蝗?坐于前。(應(yīng)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頓應(yīng)體現(xiàn)句子結(jié)構(gòu)分原貌。如:

   ?、偻?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jié)構(gòu),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谡坝囫R首/可也。

  六、節(jié)奏停頓要體現(xiàn)出省略成分。如:

   ?、僖还?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dǎo)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儆萆?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 “乎”等語氣助詞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①余聞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與灝氣俱

  九、轉(zhuǎn)折連詞之后應(yīng)有停頓。

  洋洋乎/與灝氣俱/而不知其所窮。

  總之,相對完整的意義結(jié)構(gòu)都需要相應(yīng)的停頓。

    知識是有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的,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要注意找出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總結(jié)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運用科學(xué)的方法牢記所學(xué)的知識。例如:翻譯文言文時,要做到文通字順,但是在翻譯時,有的可以直譯,有的可以意譯,直譯是一句對一句的按語序逐詞逐句的對譯,意譯則是打破原來的語序,按意思翻譯就行了。一般來說,記敘文、議論文多用直譯,而描寫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譯。在翻譯時,那些專有名詞,例如:地名、人名、帝號、年號、官名等等就照翻不譯。這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只要掌握了,那么無論在哪篇文言文中都可以運用。因此在學(xué)習(xí)時就應(yīng)該注意總結(jié)。對一些文言虛詞,詞性的活用等等。我們可以利用卡片來歸納整理。好的學(xué)習(xí)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xué)以致用

   ....古文教學(xué)一直是個難點,其關(guān)鍵在于其運用環(huán)境已經(jīng)與當(dāng)前歷史環(huán)境相脫節(jié),我們?nèi)绾尾拍軓浹a呢?就在于多讀多寫,培養(yǎng)較高的文言文閱讀素養(yǎng)。

  ....文言文的語言是一套系統(tǒng),掌握它不一定要句句翻譯,也無此必要,要深入其中,就必須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因此,請多看集解。重點詞句,一定要仔細(xì)琢磨。

  【詞類的活用】

   ....詞類用法很重要,不學(xué)好它,文言文的難關(guān)就難以攻破。詞的語法分類稱為詞類。根據(jù)詞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詞劃分為若干類,如名詞、動詞、副詞等。一個具體的詞,又可以從一類詞變?yōu)榱硪活愒~,這叫詞語的轉(zhuǎn)化。

    從詞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時可以根據(jù)一定的語言習(xí)慣靈活運用,又沒有達到轉(zhuǎn)化的程度,這就叫作詞類活用。那么如何區(qū)分轉(zhuǎn)化和活用呢?

    詞類轉(zhuǎn)化是長期變化的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產(chǎn)生了有新義的新詞。詞類活用只是臨時變通使用,仍維持原詞意義。詞類轉(zhuǎn)化后的新詞,一定帶有與其舊詞不相同的而且可類推使用的新的語法特點。詞類活用中的詞,只帶有特定條件下的臨時特點,受某些習(xí)慣性限制不能類推。詞類活用與修辭有關(guān),好象故意破壞語法常規(guī)而造成修辭的特殊味道,詞類轉(zhuǎn)化則純屬語法范疇。

    歸結(jié)起來,詞類轉(zhuǎn)化,從語法角度看,屬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釋的。詞類活用,則屬于特殊性的,僅從語法角度解釋是說不通的。

      下面分類說說詞類的活用問題。

  1.名詞活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動詞”在文言文中很常見,而且是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種標(biāo)志,因此一定要認(rèn)真掌握。文言詞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講是名詞,作“說”講是動詞;藝,作動詞,意思是“種植”;作名詞,意思是“技藝”這類詞在句中無論用作名詞還是動詞,都是正?,F(xiàn)象?!懊~用作動詞”是指有些名詞在句中臨時用作動詞,其意義往往既包含這個名詞的意義又新增與這個名詞有關(guān)的某種行為動作的含義。例如“陳勝王”中的“王”就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白渲型Z,皆指目陳勝”中的“指”“目”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著”兩種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詞活用為動詞;而“目”平時只作名詞用,這里就是用如動詞。

    還有以下的幾個例子可以參閱:

    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其中“燭”就是名詞用作動詞,當(dāng)“照耀”。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這里的“玄衣”“白刃”都是名詞短語,在這里可以看作名詞用作動詞。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這里的“賓客”是名詞,在這用作動詞。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里的“先、后”都是名詞在句中用作動詞,“以……為先、以……后”。

    這里的“賓客”“先、后”等都是名詞用作動詞,而且是意動用法。

    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古漢語中詞的運用是非常靈活的,名詞可以用作動詞,那么動詞也可以用作名詞。形容也可以用作動詞或名詞。而且有的用作使動、有的用作意動,這就給辨別帶來了困難,要辨別需要從整個句子考慮。同時還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類的詞配合和它們構(gòu)成什么樣的語法關(guān)系,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下面看看名詞用作狀語的幾個例子: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詞可以直接作動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表示主語做某事時的態(tài)度,或表示動作的處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詞用作“坐”的狀語?!跋窆芬粯印薄6皇枪纷谇斑?。

  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這里的“箕畚”是名詞,用作“運”的狀語。“用箕畚”。

  昨夜見軍帖……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這句中的“昨夜”“旦”“暮”都是時間名詞,在這里都用作狀語。

    謹(jǐn)食之,時而獻焉,這句中的“時”就是名詞作狀語。

    這點和現(xiàn)代漢語是不同的,現(xiàn)代漢語一般來講名詞不能作狀語。也有個別的可以作,例如“雷厲風(fēng)行”等,但這些大部分是由古漢語演化而來的。應(yīng)該注意。

  ★2.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用法。

  在古漢語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動詞,是普遍現(xiàn)象。例如:

    茍富貴,無相忘,這句中的“富貴”就是形容詞用作動詞,“變富貴”。

    另外孟子有一句話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個“老、幼”就是形容詞用作動詞。

    另形容詞也可作使動用法,例如: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綠”就是使動用法,“使……變綠”。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中的“苦、勞、餓、空、拂亂、動忍、曾益”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還可以作意動用法,例如:

    漁人甚異之。這句中的“異”就是“認(rèn)為”這是意動用法。

    若毒之乎。這句中的“毒”就是意動用法。“認(rèn)為……痛苦”。

    和名詞一樣,形容詞用作動詞,保留了它本身的意義,又增加了與它有關(guān)的動詞意義??梢允咕渥雍啙崳行揶o效果。

    形容詞除了可用作動詞,也可以用作名詞。這在古漢語中常見。例如:

    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這句中的“堅、銳”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因為“堅”是形容詞,作“鎧甲”的定語。組成名詞性短語。“銳”也是同樣情況。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這句中的“優(yōu)劣”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安拍芎玫摹⒉拍懿畹摹?。

    形容詞用作名詞,就是說形容詞在句中表示一種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在意義上相當(dāng)于一個偏正短語。定語就是這個形容詞,而中心詞(名詞或代詞)并沒有出現(xiàn)?,F(xiàn)代漢語也有這種現(xiàn)象。

  ★3.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可以使句子簡潔,有時為了形成對偶的句式或適應(yīng)詩詞句子字?jǐn)?shù)的限制,但有時容易誤解,這是學(xué)習(xí)文言文應(yīng)該注意的。

  下面舉幾個例子:

    君將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動用法。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這句中的“驚、鳴”就是使動用法?!笆顾@、使它鳴”。

  ★4.動詞的意動用法 ....這兩種用法(使動、意動)很常見,高考中尤其常見。

    動詞有意動用法并不多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比較多。如: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這句中的“恥”就是意動用法。可譯為,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句中“以”是動詞,意思是“認(rèn)為”、“認(rèn)為”。我以為太陽出來時離人們近,而太陽當(dāng)中時離人們遠。

  ★5.動詞活用如名詞:

    動詞形容詞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詞,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稱,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這句中的“伏”就是動詞用作名詞。作“伏兵”。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句中的“出、入”都是動詞用作名詞。“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以動詞代表那種動作有關(guān)的人和事,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用法,這是學(xué)習(xí)時應(yīng)該注意的。

  6.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這兩種用法附帶掌握一下即可。

    形容詞是用來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的、如果把這種性質(zhì)、狀態(tài)看作是一種抽象事物的名詞,那么形容詞就用如名詞了。例如:

    薄如錢唇,這句中的“薄”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這句中的“堅、銳”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這句中的“優(yōu)劣”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形容詞用作名詞,就是說形容詞在句中表示一種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在意義上相當(dāng)于一個偏正短語,定語就是這個形容詞,而中心詞(名詞或代詞)沒有出現(xiàn)?,F(xiàn)代漢語也有這種現(xiàn)象,如“以次充好”,“獎勤罰懶”等。這種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簡潔。

  【文言實詞活用的特點】 ...這四個特點要仔細(xì)體會其中蘊涵之意義。

    1.名詞形容詞在句子中如處在動詞的位置并具有動詞的語法功能,就用如動詞。代詞、數(shù)量詞也是如此,但是這樣用的較少。

    2.無論是動詞還是用如動詞的名詞,如果主語有使賓語怎么樣的含義,動詞就作使動用,如果主語有認(rèn)為賓語怎么樣的含義,動詞就作意動用。

    3.無論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都是以“主+謂+賓”的句式代替“主+謂+賓(兼語)+謂”的句式,使句子簡潔,但也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

    4.動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在理解時必須按照“使賓語怎么樣”或“認(rèn)為賓語怎么樣”的格式,但對譯時不必過于拘泥,只要不違背原意,翻譯時可以靈活些,以使更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

  【學(xué)以致用】 ....閱讀文言文,非一日之功。其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多拜讀古典名著。多看一些歷史事故,多積累一些歷史素材,多思考一下其中的哲學(xué)意蘊,能力自然會提高。

  1.翻譯全文并解釋加點的字,說說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曠論學(xué) 劉向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xué),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乎?”

    平公曰:“有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孰與乎?”

  【題解】 師曠是晉平公的臣子,他是個盲人。論學(xué),是說他對學(xué)習(xí)的看法。

  【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xué)常識】 本文選自《說苑》,作者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今江蘇沛縣)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以通達能文應(yīng)選。居官三十多年,做到光祿大夫、中壘校尉。他在學(xué)術(shù)文化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古籍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分類整理工作,校閱群書撰成《七略別錄》(簡稱《別錄》)為我國目錄學(xué)之祖。所寫著作較多?!墩f苑》共二十卷。其中有不少生動的寓言傳說資料,足以發(fā)人深省。

  【與本文有關(guān)的語文知識】恐已暮矣:恐,恐怕。暮,晚。

    何不炳燭乎:何,為什么。炳,點燃。炳燭,這是使動用法,“把蠟燭點燃”。

    安有人臣而戲其君乎: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戲,戲弄。君,古代帝王、諸候。

    盲臣安敢戲君乎:盲,瞎眼。因師曠眼瞎,所以自稱盲臣。

    如日出之陽:如,象。陽,日光。

    孰與昧行乎:孰與,一種凝固形式,主要用來比較,當(dāng)“比……怎么樣”講。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進一步擴大學(xué)生們文言文閱讀,提高提煉文言文主題的能力,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斷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lián)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主語后用“者”字提頓,謂語后用“也”幫助判斷,構(gòu)成“……者,……也”式。有時省去“者”,有時省去“也”,有時“者”、“也”都不用。

    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可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可譯為: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

    環(huán)村居者皆獵戶。可譯為:村子周圍居住的人都是獵戶。

    劉備天下梟雄??勺g為: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gòu)成否定判斷。

    如,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勺g為:應(yīng)當(dāng)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

    此則岳陽數(shù)之大觀也??勺g為: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色。

  (3)以動詞“為”代詞“是”表示判斷。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勺g為:我認(rèn)為大王攻打宋國。這是和他們一樣的。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可譯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斷句子特殊標(biāo)志,需要記住。

  2.被動句:

    現(xiàn)在被動句常用“被”來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詞“為”或“于”來表被動,偶爾也用“見”或“被”,而且它們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為”或“為”、“所”配合表示被動。

    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勺g為:吳廣平素很愛護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為予群從輩所得??勺g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輩得到。

  (2)用介詞“于”放在動詞后,并引出施動者。

    如,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勺g為:而您被趙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結(jié)好。

  (3)用“見”表示被動,或“見”與“于”配合使用,或“見”與“被”對舉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可譯為: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4)沒有任何表示被動詞語的被動句。

    如,帝感其誠??勺g為:上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檣傾楫摧??勺g為:船上的桅桿被吹倒了,船槳被折斷了。

   被動句需要仔細(xì)琢磨體會。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漢語都有的現(xiàn)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況更加普遍,幾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語省略。

    省略主語的現(xiàn)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2)謂語省略。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氣 再( )而衰,三( )而竭。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這兩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謂語。

  (3)賓語省略。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對象,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如,隨園主人授( )以書。

    余人各復(fù)延( )至其家。

    余聞( )而愈悲。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4)省略介詞“于”。

    介詞“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

    口技人坐( )屏障中。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 )卷底衣褶中。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裝句:

  (1)謂語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后,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為了突出謂諫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國。

    甚矣哉,為欺也!

    現(xiàn)代漢語也有這種謂語提前的句子,如,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2)賓語前置句。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覺。

  (3)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  “是”等作標(biāo)志。

    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定語后置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為強調(diào)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jié)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馬之千里者。

    于是集謝莊精技擊之少年。

    定語后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后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筛鶕?jù)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5)狀語后置句:

    用“以”和“于”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后作補語。

    如,屠懼,投之(以骨)。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戰(zhàn)(于長勺)。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以上這些知識在學(xué)習(xí)古漢語時都應(yīng)注意。

   倒裝句的幾種類型一定要記清楚,此為考試之重點。

  [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有在應(yīng)寫“甲”字時,寫成了另一個形體意義不同但聲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就稱“乙”是“甲”的通假字,照現(xiàn)在的就法,就是寫了別字。

    通假字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正字(或本字)與通假字無論形體、意義完全不同,只是兩字聲音相同。

    如,便要還家。其中“要”通“邀”。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其中“爾”通“耳”。

    二類通假字,一般稱古今字,通假字與正字之間的關(guān)系與上面的情況不同。

    例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其中“反”通“返”。

    為天下唱。其中“唱”通“倡”。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其中“悅”通“說”。

    通假字是學(xué)習(xí)古漢語時常碰到的,在翻譯時若遇上下文不易翻譯或難以理解的字時,可以考慮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規(guī)律,就不會感到文言文難學(xué)了。

   通假字在古文在很平常,要多閱讀多積累。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知識要點]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dāng)中,沒有一定規(guī)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dāng)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保ā短炖选罚?,按照一般的情況,應(yīng)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jì)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fù)擔(dān),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后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保ā痘畎濉罚鞍妗蹦莻€時候使用“板”?!鞍濉笨梢员硎灸景?,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fù)擔(dān),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shù)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墒?,由于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白x”音dú,“逗”音dòu。

  復(fù)習(xí)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dāng)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jù)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xiàn)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xué)而不思則罔《論語學(xué)兒》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队薰?/font>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逗酥塾洝?/font>

  6、見通現(xiàn) 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huán)《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zhuǎn)《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赌咎m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逗酥塾洝?/font>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冻鰩煴怼?/font>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逗酥塾洝?/font>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堵≈袑?/font>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犊诩肌?/font>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队薰粕健?/font>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度龒{》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犊诩迹?/font>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兜玫蓝嘀?/font>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見:通“現(xiàn)”。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dǎo)。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yīng)當(dāng)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準(zhǔn)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譯出來。

    準(zhǔn)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chǔ)。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dāng)然就不能準(zhǔn)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么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后,還要能用現(xiàn)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詞匯、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準(zhǔn)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jié)構(gòu)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yīng)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適當(dāng)?shù)脑~和它對應(yīng)。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shù)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xiàn)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qū)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yīng)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后”。還應(yīng)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xiàn)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wèi),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于現(xiàn)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并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并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于,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后,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diào)整詞語的搭配關(guān)系,使它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xiàn)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勺g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準(zhǔn)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還應(yīng)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

    特別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tài)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后聯(lián)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lǐng)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即可。

  

  --

  [學(xué)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nèi)容會給我們什么啟發(fā)。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題解] 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jiān)侯借糧,但是結(jié)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xué)常識]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干。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  “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xué)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后學(xué)所著?,F(xiàn)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shè)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fēng)格。

  [與本文有關(guān)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么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钗?,使我活?;睿箘佑梅?。

    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xiāng)。激,震蕩,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珊酰梢詥??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jīng)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jiān)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xué)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fā),有興趣同學(xué)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xué),學(xué),指的是學(xué)習(xí)。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guān)系。

  [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xué)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jù)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xué)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guān)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xué)習(xí)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2.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diào)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jié)構(gòu)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jié)構(gòu)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guān)系:

  l.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guān)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guān)系?!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3.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隆中對》)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guān)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jié)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dāng)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rèn)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dāng)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dāng)于“是”“就是”。如: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zhuǎn)折,可譯為“于是”。如:①乃入?yún)菍ざ?。(《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xué)》)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font>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jié)構(gòu)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xué)》)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xué)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xué)》)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3.代詞,相當(dāng)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dāng)于“從這里”“在那里”。如:①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zhà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