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晚清中國行政區(qū)劃綱目》之二十 廣東省

 閑之尋味 2016-07-08

《晚清中國行政區(qū)劃綱目》之二十

廣東省

何宗海

廣東省是中國南部沿海省份之一。宋代置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地處粵江流域東部,別稱粵。春秋時為北粵地。秦統(tǒng)一后,設(shè)桂林、象、南海3郡。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置南海、蒼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郡。晉代為廣、荊、湘、交等州。三國時屬吳國;景帝永安7年(264年),析南海、蒼梧、郁林、高梁4郡另置廣州,州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廣州由此得名;時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西晉時,境內(nèi)腹地屬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東晉時由于北方戰(zhàn)亂,士族流民大量涌入,有多郡縣僑置;以廣州為例,劉宋時廣州轄區(qū)增至18郡,其中綏寧、熙安兩縣由番禺、增城析出。隋朝初年,設(shè)廣州、循州(在今廣東省惠州市)兩個總管府,統(tǒng)領(lǐng)諸州,境內(nèi)分屬10郡、74縣。唐初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高宗永徽6年(655年)以后,5府皆隸屬廣州,長官稱為5府(管)經(jīng)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肅宗至德6年(756年),升5府經(jīng)略使為嶺南節(jié)度使;懿宗咸通3年(862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2道,東道治廣州。五代時期,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增置1府4州,后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元代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境內(nèi)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雷州(在今廣東省雷州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廣東等處行中書省,9年(1376年),改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廣州;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均歸廣東統(tǒng)轄。清初承明制,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改稱為廣東??;設(shè)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高要(在今廣東省肇慶市),高宗乾隆11年(1746年)移治廣州。[1]

晚清的廣東省,所轄區(qū)域東界福建省,西及西北連廣西省,南瀕南海,西南鄰安南(今越南,時為法國侵占),北與江西、湖南2省接壤。轄區(qū)包括今廣東省大部以及海南省全部,與今廣東省轄區(qū)多有變化,原屬廣東省的廉州府(包括下轄2縣及今北海市)、瓊州府(包括下轄7縣1散州)、欽州直隸州(包括防城縣)、崖州直隸州(包括下轄4縣)今已分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海南省,原屬廣西省的懷集縣 ,今屬廣東省。省會番禺、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省轄廣州、惠州、潮州、韶州、肇慶、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共9府;嘉應(yīng)、南雄、連、羅定、欽、崖共6直隸州;連山、陽江、赤溪共3直隸廳;連平、德慶、化、儋共4散州;佛岡1散廳;共轄79縣。

廣州府

地處廣東省中部及南部。周代屬百越地。春秋戰(zhàn)國時稱南粵。先秦時期傳說有楚亭(或作楚庭)和南武城。楚亭是番禺屬楚時興建的城。秦始皇33年(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后建南??ぃぶ畏ń駨V東省廣州市),下轄番禺、博羅、龍川、四會、揭陽等縣。秦立南海郡由始皇32年到二世3年(前207年),歷8年,不在秦36郡內(nèi)。秦末,中原動亂,封建割據(jù)代替了統(tǒng)一,劃地為王代替了中央集權(quán)。(前204年),南??の沮w佗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jī),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qū)建立了南越國,定都番禺,自稱南越武王,歷時93年。漢初,沿秦郡縣之制,加設(shè)刺史部為監(jiān)察區(qū),全國分13部,南方9郡即置刺史,稱交刺史部,治羸(今越南河內(nèi));武帝元鼎4年(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 6年(前111)冬平定南越國,把嶺南3郡析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郡,元封5年(前106),遷治廣信(今封開),南越都復(fù)改南海郡,治番禺縣,領(lǐng)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6縣,番禺縣隸交99年。東漢時屬交州,州治廣信(在今廣東省封開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一帶);獻(xiàn)帝建安22年(217年),遷交州州治于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三國吳大帝黃武5年(226年),析交州為交州和廣州2州,廣州由此得名。西晉末永嘉之亂,北人南遷,東晉政權(quán)南渡。廣州成為僑置安置地區(qū)之一。如成帝咸和6年(331年),析番禺、博羅建東官郡(轄寶安、海豐、興寧3縣);東晉南???,領(lǐng)縣增加懷化、欣樂、酉平和高要,并由番禺縣析置懷化縣等。南朝梁武帝普通4年(522年),分廣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隋代改州、郡、縣3級行政區(qū)劃為州(郡)、縣2級;文帝開皇9年(589年)設(shè)總管府,原治曲江縣,后移治南??h,仁壽元年(601年)改番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改為南??ぃI(lǐng)南海、曲江、始興、翁源、增城、寶安、樂昌、四會、化蒙、清遠(yuǎn)、含、政賓、懷集、新會、義寧15縣。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廢南??ぃ瑥?fù)置廣州,又在邊境要地設(shè)總管府(都督府),5年(622年),廣州設(shè)總管府,7年(624年),改大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廣置嶺南道,廣州改中都督府;武后長安3年(703年),由南??h分出番禺。宋代屬廣南東路,為路治,領(lǐng)南海、番禺、清遠(yuǎn)、增城、懷集、東莞、新會、信安8縣。元代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為路治所;世祖至元16年(1279年),設(shè)廣東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清承明制置廣州府,廣州城由南海、番禺2縣共治。[2]

省會所在地。府治番禺、南海(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轄區(qū)東界惠州府,西連肇慶、高州2府,南瀕南海并毗赤溪直隸廳及香港(時被英國占領(lǐng),轄區(qū)僅限香港本島及九龍半島南端,此外附近島嶼均屬本府)和澳門(時被葡萄牙占領(lǐng)),北鄰韶州府,西北與廣西省懷集縣接壤。下轄:番禺(縣治在今廣州市區(qū)東部)、南海(縣治在今廣州市區(qū)西部)、順德(縣治在今廣東省廣州市順德區(qū))、東莞(縣治在今廣東省東莞市區(qū))、從化(今廣東省從化市)、龍門(今廣東省龍門縣)、新寧(今廣東省臺山市)、增城(今廣東省增城市)、香山(縣治在今廣東省中山市區(qū))、新會(縣治在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三水(縣治在今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清遠(yuǎn)(縣治在今廣東省清遠(yuǎn)市區(qū))、新安(縣治在今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花(縣治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共14縣。

惠州府

地處廣東省中部偏東部。秦代為南??じ盗_縣。東晉屬南??げ┝_、酉平、欣樂3縣。隋代改為郡、縣兩級制 廣東同設(shè)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7年),改為南???、龍川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曾改循州總管府,管循、潮2州;太宗貞觀2年(628年)廢府;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海豐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fù)改為循州,州治在惠州府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王朝改循州為湞州。宋代地方政區(qū)分路、州(府、軍)、縣3級;天禧5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諱,改湞州為惠州。元代置惠州路,轄歸善(路治)、博羅、河源、海豐4縣,路治仍在惠州府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惠州府,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并而立。轄1州10縣。清代仍置惠州府;世宗雍正9年(1731年),析海豐縣分置陸豐縣,11年(1733年),劃長樂、興寧2縣歸嘉應(yīng)直隸州。[3]

府治歸善(在今廣東省惠州市區(qū))。轄區(qū)東界潮州府及嘉應(yīng)直隸州,西連廣州、韶州2府,南瀕南海,北與江西省贛州府接壤。下轄:歸善(縣治在今廣東省惠州市區(qū))、博羅(今廣東省博羅縣)、長寧(今廣東省新豐縣)、永安(今廣東省紫金縣)、海豐(今廣東省海豐縣)、陸豐(今廣東省陸豐市)、龍川(縣治在今廣東省龍川縣佗城鎮(zhèn))、河源(縣治在今廣東省河源市區(qū))、和平(今廣東省和平縣)共9縣;連平(州治在今廣東省連平縣)1散州;佛岡(廳治在今廣東省佛岡縣)1散廳。

潮州府

地處廣東省東部。秦始皇33年(前214年)屬南海郡。西漢初,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在秦揭陽戍境內(nèi)分置揭陽縣、海陽縣;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屬南??そ谊枴⒑j?縣地。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5-342年)南??|部分立東官郡,轄揭陽縣、寶安縣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析義招縣置程鄉(xiāng)縣;梁時設(shè)置東揚州,後更名為瀛州。隋文帝開皇10年(590年),廢義安郡,設(shè)義安縣。翌年,改郡為州制,并以“潮水往復(fù)”之故,命為潮州名 ;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罷州復(fù)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復(fù)稱潮州;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潮、泉2州各一部分置漳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潮陽郡;肅宗乾元年(758年),再復(fù)潮州。宋徽宗宣和3年(1121年),析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3鄉(xiāng)置揭陽縣,屬潮州。紹興3年(年)撒銷,10年(1140年),再置揭陽縣,縣治遷至玉窖村(今揭陽榕城)。元代置潮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路置府,稱潮州府,始分海陽縣置饒平縣、大埔縣、澄??h。清承明制。[4]

府治海陽(在今廣東省潮州市區(qū))。轄區(qū)東及北界福建省漳州、汀州2府,西連惠州府及嘉應(yīng)直隸州,南瀕南海。下轄:海陽(縣治在今廣東省潮州市區(qū))、豐順(今廣東省豐順縣)、潮陽(縣治在今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揭陽(縣治在今廣東省揭陽市區(qū))、饒平(縣治在今廣東省饒平縣三饒鎮(zhèn))、惠來(今廣東省惠來縣)、大埔(今廣東省大埔縣)、澄海(縣治在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普寧(今廣東省普寧市)共9縣。

韶州府

地處廣東省北部。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春秋屬荊州、揚州。戰(zhàn)國為楚國南疆。秦屬南??さ?。漢初為南越北境;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設(shè)曲江縣。三國吳烏程侯甘露元年(265年),置始興郡,治所曲江(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區(qū))。南朝后梁置東衡州。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名勝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元改韶州路。明清兩朝置韶州府,在境內(nèi)設(shè)關(guān)收稅故俗稱韶關(guān)。[5]

府治曲江(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區(qū))。轄區(qū)東界南雄直隸州及江西省龍南縣,西鄰連州直隸州,南連廣州府,東南毗惠州府,北與湖南省郴州直隸州及江西省南安府接壤。下轄:曲江(縣治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區(qū))、樂昌(今廣東省樂昌市)、仁化(今廣東省仁化縣)、乳源(今廣東省瑤族自治縣)、翁源(今廣東省翁源縣)、英德(今廣東省英德市)共6縣。

肇慶府

地處廣東省中部及西北。古稱端州。秦前屬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屬桂林、南海2郡地;置四會縣,隸南海郡。西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 ,屬交州。三國吳大帝黃武5年(226年),大部分屬廣州,少部分屬交州,北部(今廣東省懷集縣一帶)屬荊州臨賀郡。西晉武帝太康3年(282年),隸南???,屬廣州。南北朝時期(420~479年),分屬廣州、湘州;梁武帝天監(jiān)6年(507年),升高要縣為高要郡,并置廣州都督府于高要郡。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省高要郡為縣,置端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改端州為信安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分隸于興慶軍和廣州、封州、新州、康州4州,統(tǒng)屬廣南東路,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賜興慶軍為肇慶府。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懷集縣改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賀州,17年(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29年(1292年)改隸廣東道;順帝至正23年(1363年),屬廣西行中書省之賀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復(fù)稱肇慶府,隸廣東布政使司;憲宗成化11年(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縣;14年(1478年),置恩平縣;世宗嘉靖5年(1526年),析高要東境部分置三水縣,38年(1559年),析四會地置廣寧縣,43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治肇慶,直到清高宗乾隆11年(1746年)遷往廣州,歷時182年;神宗萬歷5年(1577年),升瀧水縣為羅定州,直隸廣東布政使司。時懷集縣屬廣西省梧州府。清初沿明制,是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皇雷骓樦?年(1649年),置開平縣;世宗雍正9年(1801年),置鶴山縣;穆宗同治9年(1870年),陽江縣升直隸廳。[6]

府治高要(在今廣東省肇慶市區(qū))。轄區(qū)東界廣州府,西連羅定直隸州及廣西省梧州府,南鄰高州府,北與廣西省平樂、梧州2府接壤。下轄:高要(縣治在今廣東省肇慶市區(qū))、四會(今廣東省四會市)、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陽春(今廣東省陽春市)、高明(今廣東省肇慶市高明區(qū))、廣寧(今廣東省廣寧縣)、開平(今廣東省開平市)、恩平(今廣東省恩平市)、鶴山(縣治在今廣東省鶴山市鶴城鎮(zhèn))、封川(今廣東省封開縣)、開建(縣治在今廣東省封開縣南豐鎮(zhèn))共11縣;德慶(州治在今廣東省德慶縣)1散州。

高州府

地處廣東省西南部。先秦時歸屬于西甌、駱越部族。秦代中北部屬桂林郡,南部屬象郡。西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南部屬合浦郡高涼縣,北部屬蒼梧郡端溪縣。東漢獻(xiàn)帝建安25年(220年),吳析合浦郡高涼縣分置高涼、高興2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高興郡并入高涼郡。東晉穆帝永和7年(351),蒼梧郡增設(shè)晉康等郡。南朝梁武帝中大通2年(528年),在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4年(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電白郡,南部屬南巴郡;陳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務(wù)德郡。隋文帝開皇9年(589),廢務(wù)德郡置良德縣,隸瀧州,廢電白、海昌2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2郡置連江、南巴2縣,隸高州。廢高興、石龍2郡置石龍、吳川2縣,18年(598年),增設(shè)茂名縣,均隸羅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廢高州、羅州,復(fù)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南宕州,治所博白(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白縣);太宗貞觀初移玉林(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8年(635年),南宕州改稱潘州,州治遷至茂名縣城(今高州城區(qū)),潘州轄茂名、潘水、南巴3縣,17年(643年),廢潘州,茂名縣歸高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高州為高涼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高涼郡,復(fù)稱高州郡。五代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末帝龍德3年(923年),復(fù)茂名縣,屬南漢。宋太祖開寶5年(972年),并潘州入高州,南巴、潘水2縣并入茂名縣,省良德、保寧2縣并入電白縣,均屬高州;神宗熙寧4年(1071年),并竇州入高州,屬廣南西路。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改高州為高州路安撫司,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高州路為高州府,7年(1375年)降府為州,茂名撤縣并入高州,9年(1377年)復(fù)府,14年(1382年)復(fù)茂名縣;憲宗成化3年(1467年),高州府治由電白縣遷茂名縣,屬廣東行省。清承明制。[7]

府治茂名(在今廣東省茂名市區(qū))。轄區(qū)東界廣州、肇慶2府,西連雷州、廉州2府,南濱南海(麻科半島南端,今湛江市坡頭區(qū)乾塘鎮(zhèn)一帶時被法國人占領(lǐng)),北鄰廣西省梧州府及郁林直隸州,東北與羅定直隸州接壤。下轄:茂名(縣治在今廣東省茂名市區(qū))、電白(今廣東省電白縣)、信宜(今廣東省信宜市)、吳川(縣治在今廣東省吳川市吳陽鎮(zhèn))、石城(今廣東省廉江市)共5縣;化州(州治在今廣東省化州市)1散州。

雷州府

地處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上。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置徐聞縣。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改置??悼h,意為海疆安寧,屬合州。唐太宗貞觀8年(634年),改為雷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雷州為??悼?,領(lǐng)??怠⑺煜?、徐聞3縣,屬嶺南節(jié)度使;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fù)置雷州。五代后梁太祖開平4年(910年),復(fù)改雷州為??悼?,郡治??悼h。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改??悼楣藕现荨K翁骈_寶4年(971年),改雷州為雷州軍,屬廣南西路,翌年(972年),改雷州軍為雷州。元世祖至元18年(1281年),改雷州軍為雷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為雷州府。清承明制。[8]

府治??担ㄔ诮駨V東省雷州市)。轄區(qū)東瀕南海,西濱北部灣,南隔瓊州海峽與瓊州府相望,北與高州府接壤。下轄:??担h治在今廣東省雷州市)、徐聞(今廣東省徐聞縣)、遂溪(今廣東省遂溪縣)共3縣。

廉州府

地處廣東省西南部沿海。秦始皇33年(前214年),屬象郡轄地。漢初,屬南越國轄地;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南越,劃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省??悼h域),設(shè)合浦縣。東漢獻(xiàn)帝建安15年(210年),屬孫吳地。三國吳黃武5年(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7年(228年),合浦郡改稱官郡,同年劃出合浦縣南境設(shè)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南朝宋文帝元嘉9年至孝武帝大明8年(432-464)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屬廣州。 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廢合浦郡并入越州;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3年(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并,稱合州,屬揚州。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太宗貞觀8年(634年),越州改稱廉州,12年(638年),撤銷安昌、珠當(dāng)2縣并歸合浦縣;玄宗天寶元年(724年),廉州改稱合浦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fù)稱廉州,治合浦縣城。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71年),置常樂州;大寶5年(962年),在海門鎮(zhèn)(今廉州鎮(zhèn))設(shè)置媚川部,專管采珠。北宋太祖開寶4年(971年),撤銷媚川都;太宗太平興國8年(983年),撤銷廉州,改設(shè)太平軍,駐地海門鎮(zhèn);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撤銷太平軍,復(fù)設(shè)廉州。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為廉州路安撫司,17年(1280年),改為廉州總管府,28年(1291年),廉州路轄合浦、石康2縣,治合浦縣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為廉州府,屬廣東布政司,7年(1374年),廉州府降為州,14年(1381年),復(fù)升為府。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2縣,駐地合浦城,隸屬廣東行?。坏伦诠饩w14年(1888年),欽州升為直隸州,32(1906年),廉州府隸屬廉欽道。[9]

府治合浦(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轄區(qū)東界高州府及廣西省郁林直隸州,西連欽州直隸州,南濱北部灣,北與廣西省南寧府接壤。下轄:合浦(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靈山(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共2縣。

瓊州府

地處廣東省海南島西北部。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珠崖、儋耳2郡,屬珠崖郡玳??h;昭帝始元5年(前82年),罷儋耳郡入珠崖郡;元帝初元3年(前46年),罷珠崖郡,在雷州半島先后置朱盧、珠崖2縣。東漢光武帝建武19年(43年),置珠崖縣,隸合浦。三國吳大帝赤烏5年(242年),置朱盧、珠官2縣。晉武帝太康6年(285年),屬合浦郡。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屬崖州。隋煬帝大業(yè)6年(610年),置臨振、儋耳和珠崖3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置崖、儋、振3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顏城縣為舍城縣,析舍城縣置瓊山、平昌2縣,5年(631年),置瓊、崖2州。五代十國期間,海南屬南漢,全島劃為五州(瓊、崖、儋、萬、振)13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屬廣西行省,七年(1374),設(shè)??谇羲?。清初沿明制;圣祖康熙23年(1684年)至世宗雍正7年(1729年),設(shè)水師營,24年(1685年),全島沿海設(shè)10處海關(guān),??跒榭偪?;德宗光緒31年(1905年),改雷瓊道為瓊崖道。[10]

府治瓊山(在今海南省海口市)。轄區(qū)東濱南海,西北瀕北部灣,南及西南與崖州直隸州相鄰,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府相望。下轄:瓊山(縣治在今海南省??谑协偵絽^(qū))、澄邁(縣治在今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zhèn))、定安(今海南省定安縣)、文昌(縣治在今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zhèn))、會同(縣治在今海南省瓊海市區(qū))、樂會(縣治在今海南省瓊海市龍江鎮(zhèn)附近)、臨高(今海南省臨高縣)共7縣;儋(州治在今海南省儋州市新州鎮(zhèn))1散州。

嘉應(yīng)直隸州

地處廣東省東北部。秦代屬南??そ谊柕赜颍啬┶w佗據(jù)郡稱王,屬南越。漢武帝元鼎6年即(前111年),分屬龍川、揭陽兩縣。晉武帝太康3年(282年),置南康郡,屬南康;成帝咸和6年(331年),分南海為東官郡,依揭陽屬東官。南朝齊時(479—502年),設(shè)義安郡,分海陽縣,始置程鄉(xiāng)縣;梁、陳時廢程鄉(xiāng)被。隋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以潮州為義安郡,復(fù)置程鄉(xiāng)縣。五代后晉出帝開運2年(南漢乾和3年,945年),升程鄉(xiāng)縣為敬州。宋太祖開寶4年(971年),因避太祖祖父趙敬諱,改敬州為梅州,神宗熙寧6年(1073年),廢梅州復(fù)置程鄉(xiāng)縣,隸潮州,元豐5年(1082年),復(fù)置梅州,屬廣南東路;南宋高宗紹興6年(1136年),廢梅州復(fù)設(shè)程鄉(xiāng)縣,隸屬潮州,14年(1144年),復(fù)置梅州,仍屬廣南東路。元世祖至元16年(1279年),升梅州為梅州路總管府,23年(1286年),復(fù)為梅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成宗貞元年(1295年),屬潮州路;仁宗延祜5年(1318年),屬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廢梅州復(fù)置程鄉(xiāng)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世宗雍正11年(1733年),升程鄉(xiāng)縣為直隸嘉應(yīng)州,屬廣東??;仁宗嘉慶12年(1807年),升嘉應(yīng)州為嘉應(yīng)府。[11]

州治嘉應(yīng)(州治在今廣東省梅州市區(qū))。轄區(qū)東界潮州府,西及西南連惠州府,東北鄰福建省汀州府,西北與江西省贛州府接壤。下轄:興寧(今廣東省興寧市)、長樂(縣治在今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zhèn))、平遠(yuǎn)(縣治在今廣東省平遠(yuǎn)縣仁居鎮(zhèn))、鎮(zhèn)平(今廣東省蕉嶺縣)共4縣。

南雄直隸州

地處廣東省北部。春秋為百越池。戰(zhàn)國屬楚。秦屬南???。兩漢屬豫郡南野縣。三國時屬吳之陵郡南野縣;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分南野置始興縣,屬始興縣;烏程侯甘露元年(265年),分始興置斜階縣,南雄屬之,隸于始興郡。晉代廢斜階縣,隸廬陵郡。南朝齊復(fù)置斜階縣,南雄仍屬斜階縣;陳時屬東衡州。隋屬大庾縣,隸廣州總管府,旋廢大庾縣,南雄地并入始興縣;煬帝大業(yè)2年(606年),屬南???。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韶州;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劃始興縣的化南、橫山2鄉(xiāng)置湞昌縣,屬贛州。因境內(nèi)湞水、昌水而得名。其縣境為后來的南雄。五代后梁末帝貞明6年(南漢乾享4年,920年),湞昌縣從贛州劃出,置雄州。宋太祖開寶4年(971年),改雄州為南雄州,領(lǐng)湞昌、始興2縣,屬廣南東路;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趙禎諱,改湞昌為保昌。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改南雄州為南雄路,仍領(lǐng)保昌、始興2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為南雄府,屬廣東道。清前期沿明制;仁宗嘉慶12年(1807年),改府為南雄直隸州,直隸廣州布政使司;16年(1811年),復(fù)升為府,翌年(1812年)又降為直隸州。[12]

州治南雄(在今廣東省南雄市)。轄區(qū)東界江西省贛州府,北連江西省南安府,西及南與韶州府接壤。下轄:始興(今廣東省始興縣)1縣。

連直隸州

地處廣東省西北部。因連口水得名。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秦時屬長沙郡。西漢高后5年(前183年),始建桂陽縣,屬長沙國,后歸桂陽郡。三國時,屬吳國始興郡。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年),隨始興郡屬廣州;懷帝永嘉年間(307—312年),屬湘州。南朝宋時由湘州分出,析為小桂郡;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又稱陽山郡(后改稱連山郡,郡治桂陽縣)。隋文帝開皇10年(590年),廢郡置連州;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改為熙平郡(郡治桂陽)。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復(fù)為連州,屬江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稱連山郡,屬嶺南道;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fù)置連州,屬湖南道;代宗大歷3年(768年),改隸廣州。宋太祖開寶4年(971年),屬廣南東路。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升連州為路,屬湖南道;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年),撤路復(fù)州,屬英德府。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廢州制,并為連山縣,屬韶州府,翌年(1370年),屬廣州府,14年(1381年),復(fù)置連州,屬廣州府。清初沿用明制;世宗雍正7年(1729年),升為直隸州,直隸廣東布政司;仁宗嘉定21年(1816年),劃出連山為連山綏瑤直隸廳。[13]

何宗海

廣東省是中國南部沿海省份之一。宋代置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地處粵江流域東部,別稱粵。春秋時為北粵地。秦統(tǒng)一后,設(shè)桂林、象、南海3郡。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置南海、蒼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郡。晉代為廣、荊、湘、交等州。三國時屬吳國;景帝永安7年(264年),析南海、蒼梧、郁林、高梁4郡另置廣州,州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廣州由此得名;時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西晉時,境內(nèi)腹地屬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東晉時由于北方戰(zhàn)亂,士族流民大量涌入,有多郡縣僑置;以廣州為例,劉宋時廣州轄區(qū)增至18郡,其中綏寧、熙安兩縣由番禺、增城析出。隋朝初年,設(shè)廣州、循州(在今廣東省惠州市)兩個總管府,統(tǒng)領(lǐng)諸州,境內(nèi)分屬10郡、74縣。唐初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高宗永徽6年(655年)以后,5府皆隸屬廣州,長官稱為5府(管)經(jīng)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肅宗至德6年(756年),升5府經(jīng)略使為嶺南節(jié)度使;懿宗咸通3年(862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2道,東道治廣州。五代時期,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增置1府4州,后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元代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境內(nèi)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雷州(在今廣東省雷州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廣東等處行中書省,9年(1376年),改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廣州;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均歸廣東統(tǒng)轄。清初承明制,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改稱為廣東??;設(shè)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高要(在今廣東省肇慶市),高宗乾隆11年(1746年)移治廣州。[1]

晚清的廣東省,所轄區(qū)域東界福建省,西及西北連廣西省,南瀕南海,西南鄰安南(今越南,時為法國侵占),北與江西、湖南2省接壤。轄區(qū)包括今廣東省大部以及海南省全部,與今廣東省轄區(qū)多有變化,原屬廣東省的廉州府(包括下轄2縣及今北海市)、瓊州府(包括下轄7縣1散州)、欽州直隸州(包括防城縣)、崖州直隸州(包括下轄4縣)今已分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海南省,原屬廣西省的懷集縣 ,今屬廣東省。省會番禺、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省轄廣州、惠州、潮州、韶州、肇慶、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共9府;嘉應(yīng)、南雄、連、羅定、欽、崖共6直隸州;連山、陽江、赤溪共3直隸廳;連平、德慶、化、儋共4散州;佛岡1散廳;共轄79縣。

廣州府

地處廣東省中部及南部。周代屬百越地。春秋戰(zhàn)國時稱南粵。先秦時期傳說有楚亭(或作楚庭)和南武城。楚亭是番禺屬楚時興建的城。秦始皇33年(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后建南???,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下轄番禺、博羅、龍川、四會、揭陽等縣。秦立南??び墒蓟?2年到二世3年(前207年),歷8年,不在秦36郡內(nèi)。秦末,中原動亂,封建割據(jù)代替了統(tǒng)一,劃地為王代替了中央集權(quán)。(前204年),南??の沮w佗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jī),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qū)建立了南越國,定都番禺,自稱南越武王,歷時93年。漢初,沿秦郡縣之制,加設(shè)刺史部為監(jiān)察區(qū),全國分13部,南方9郡即置刺史,稱交刺史部,治羸(今越南河內(nèi));武帝元鼎4年(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 6年(前111)冬平定南越國,把嶺南3郡析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郡,元封5年(前106),遷治廣信(今封開),南越都復(fù)改南???,治番禺縣,領(lǐng)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6縣,番禺縣隸交99年。東漢時屬交州,州治廣信(在今廣東省封開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一帶);獻(xiàn)帝建安22年(217年),遷交州州治于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三國吳大帝黃武5年(226年),析交州為交州和廣州2州,廣州由此得名。西晉末永嘉之亂,北人南遷,東晉政權(quán)南渡。廣州成為僑置安置地區(qū)之一。如成帝咸和6年(331年),析番禺、博羅建東官郡(轄寶安、海豐、興寧3縣);東晉南???,領(lǐng)縣增加懷化、欣樂、酉平和高要,并由番禺縣析置懷化縣等。南朝梁武帝普通4年(522年),分廣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隋代改州、郡、縣3級行政區(qū)劃為州(郡)、縣2級;文帝開皇9年(589年)設(shè)總管府,原治曲江縣,后移治南??h,仁壽元年(601年)改番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改為南海郡,領(lǐng)南海、曲江、始興、翁源、增城、寶安、樂昌、四會、化蒙、清遠(yuǎn)、含、政賓、懷集、新會、義寧15縣。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廢南???,復(fù)置廣州,又在邊境要地設(shè)總管府(都督府),5年(622年),廣州設(shè)總管府,7年(624年),改大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廣置嶺南道,廣州改中都督府;武后長安3年(703年),由南??h分出番禺。宋代屬廣南東路,為路治,領(lǐng)南海、番禺、清遠(yuǎn)、增城、懷集、東莞、新會、信安8縣。元代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為路治所;世祖至元16年(1279年),設(shè)廣東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清承明制置廣州府,廣州城由南海、番禺2縣共治。[2]

省會所在地。府治番禺、南海(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轄區(qū)東界惠州府,西連肇慶、高州2府,南瀕南海并毗赤溪直隸廳及香港(時被英國占領(lǐng),轄區(qū)僅限香港本島及九龍半島南端,此外附近島嶼均屬本府)和澳門(時被葡萄牙占領(lǐng)),北鄰韶州府,西北與廣西省懷集縣接壤。下轄:番禺(縣治在今廣州市區(qū)東部)、南海(縣治在今廣州市區(qū)西部)、順德(縣治在今廣東省廣州市順德區(qū))、東莞(縣治在今廣東省東莞市區(qū))、從化(今廣東省從化市)、龍門(今廣東省龍門縣)、新寧(今廣東省臺山市)、增城(今廣東省增城市)、香山(縣治在今廣東省中山市區(qū))、新會(縣治在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三水(縣治在今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清遠(yuǎn)(縣治在今廣東省清遠(yuǎn)市區(qū))、新安(縣治在今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花(縣治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共14縣。

惠州府

地處廣東省中部偏東部。秦代為南海郡傅羅縣。東晉屬南??げ┝_、酉平、欣樂3縣。隋代改為郡、縣兩級制 廣東同設(shè)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7年),改為南???、龍川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曾改循州總管府,管循、潮2州;太宗貞觀2年(628年)廢府;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海豐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fù)改為循州,州治在惠州府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王朝改循州為湞州。宋代地方政區(qū)分路、州(府、軍)、縣3級;天禧5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諱,改湞州為惠州。元代置惠州路,轄歸善(路治)、博羅、河源、海豐4縣,路治仍在惠州府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惠州府,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并而立。轄1州10縣。清代仍置惠州府;世宗雍正9年(1731年),析海豐縣分置陸豐縣,11年(1733年),劃長樂、興寧2縣歸嘉應(yīng)直隸州。[3]

府治歸善(在今廣東省惠州市區(qū))。轄區(qū)東界潮州府及嘉應(yīng)直隸州,西連廣州、韶州2府,南瀕南海,北與江西省贛州府接壤。下轄:歸善(縣治在今廣東省惠州市區(qū))、博羅(今廣東省博羅縣)、長寧(今廣東省新豐縣)、永安(今廣東省紫金縣)、海豐(今廣東省海豐縣)、陸豐(今廣東省陸豐市)、龍川(縣治在今廣東省龍川縣佗城鎮(zhèn))、河源(縣治在今廣東省河源市區(qū))、和平(今廣東省和平縣)共9縣;連平(州治在今廣東省連平縣)1散州;佛岡(廳治在今廣東省佛岡縣)1散廳。

潮州府

地處廣東省東部。秦始皇33年(前214年)屬南???。西漢初,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在秦揭陽戍境內(nèi)分置揭陽縣、海陽縣;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海陽2縣地。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5-342年)南??|部分立東官郡,轄揭陽縣、寶安縣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析義招縣置程鄉(xiāng)縣;梁時設(shè)置東揚州,後更名為瀛州。隋文帝開皇10年(590年),廢義安郡,設(shè)義安縣。翌年,改郡為州制,并以“潮水往復(fù)”之故,命為潮州名 ;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罷州復(fù)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復(fù)稱潮州;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潮、泉2州各一部分置漳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潮陽郡;肅宗乾元年(758年),再復(fù)潮州。宋徽宗宣和3年(1121年),析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3鄉(xiāng)置揭陽縣,屬潮州。紹興3年(年)撒銷,10年(1140年),再置揭陽縣,縣治遷至玉窖村(今揭陽榕城)。元代置潮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路置府,稱潮州府,始分海陽縣置饒平縣、大埔縣、澄海縣。清承明制。[4]

府治海陽(在今廣東省潮州市區(qū))。轄區(qū)東及北界福建省漳州、汀州2府,西連惠州府及嘉應(yīng)直隸州,南瀕南海。下轄:海陽(縣治在今廣東省潮州市區(qū))、豐順(今廣東省豐順縣)、潮陽(縣治在今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揭陽(縣治在今廣東省揭陽市區(qū))、饒平(縣治在今廣東省饒平縣三饒鎮(zhèn))、惠來(今廣東省惠來縣)、大埔(今廣東省大埔縣)、澄海(縣治在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普寧(今廣東省普寧市)共9縣。

韶州府

地處廣東省北部。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春秋屬荊州、揚州。戰(zhàn)國為楚國南疆。秦屬南??さ?。漢初為南越北境;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設(shè)曲江縣。三國吳烏程侯甘露元年(265年),置始興郡,治所曲江(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區(qū))。南朝后梁置東衡州。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名勝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元改韶州路。明清兩朝置韶州府,在境內(nèi)設(shè)關(guān)收稅故俗稱韶關(guān)。[5]

府治曲江(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區(qū))。轄區(qū)東界南雄直隸州及江西省龍南縣,西鄰連州直隸州,南連廣州府,東南毗惠州府,北與湖南省郴州直隸州及江西省南安府接壤。下轄:曲江(縣治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區(qū))、樂昌(今廣東省樂昌市)、仁化(今廣東省仁化縣)、乳源(今廣東省瑤族自治縣)、翁源(今廣東省翁源縣)、英德(今廣東省英德市)共6縣。

肇慶府

地處廣東省中部及西北。古稱端州。秦前屬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屬桂林、南海2郡地;置四會縣,隸南???。西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 ,屬交州。三國吳大帝黃武5年(226年),大部分屬廣州,少部分屬交州,北部(今廣東省懷集縣一帶)屬荊州臨賀郡。西晉武帝太康3年(282年),隸南???,屬廣州。南北朝時期(420~479年),分屬廣州、湘州;梁武帝天監(jiān)6年(507年),升高要縣為高要郡,并置廣州都督府于高要郡。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省高要郡為縣,置端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改端州為信安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分隸于興慶軍和廣州、封州、新州、康州4州,統(tǒng)屬廣南東路,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賜興慶軍為肇慶府。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懷集縣改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賀州,17年(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29年(1292年)改隸廣東道;順帝至正23年(1363年),屬廣西行中書省之賀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復(fù)稱肇慶府,隸廣東布政使司;憲宗成化11年(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縣;14年(1478年),置恩平縣;世宗嘉靖5年(1526年),析高要東境部分置三水縣,38年(1559年),析四會地置廣寧縣,43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治肇慶,直到清高宗乾隆11年(1746年)遷往廣州,歷時182年;神宗萬歷5年(1577年),升瀧水縣為羅定州,直隸廣東布政使司。時懷集縣屬廣西省梧州府。清初沿明制,是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省;世祖順治6年(1649年),置開平縣;世宗雍正9年(1801年),置鶴山縣;穆宗同治9年(1870年),陽江縣升直隸廳。[6]

府治高要(在今廣東省肇慶市區(qū))。轄區(qū)東界廣州府,西連羅定直隸州及廣西省梧州府,南鄰高州府,北與廣西省平樂、梧州2府接壤。下轄:高要(縣治在今廣東省肇慶市區(qū))、四會(今廣東省四會市)、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陽春(今廣東省陽春市)、高明(今廣東省肇慶市高明區(qū))、廣寧(今廣東省廣寧縣)、開平(今廣東省開平市)、恩平(今廣東省恩平市)、鶴山(縣治在今廣東省鶴山市鶴城鎮(zhèn))、封川(今廣東省封開縣)、開建(縣治在今廣東省封開縣南豐鎮(zhèn))共11縣;德慶(州治在今廣東省德慶縣)1散州。

高州府

地處廣東省西南部。先秦時歸屬于西甌、駱越部族。秦代中北部屬桂林郡,南部屬象郡。西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南部屬合浦郡高涼縣,北部屬蒼梧郡端溪縣。東漢獻(xiàn)帝建安25年(220年),吳析合浦郡高涼縣分置高涼、高興2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高興郡并入高涼郡。東晉穆帝永和7年(351),蒼梧郡增設(shè)晉康等郡。南朝梁武帝中大通2年(528年),在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4年(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電白郡,南部屬南巴郡;陳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務(wù)德郡。隋文帝開皇9年(589),廢務(wù)德郡置良德縣,隸瀧州,廢電白、海昌2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2郡置連江、南巴2縣,隸高州。廢高興、石龍2郡置石龍、吳川2縣,18年(598年),增設(shè)茂名縣,均隸羅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廢高州、羅州,復(fù)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南宕州,治所博白(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白縣);太宗貞觀初移玉林(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8年(635年),南宕州改稱潘州,州治遷至茂名縣城(今高州城區(qū)),潘州轄茂名、潘水、南巴3縣,17年(643年),廢潘州,茂名縣歸高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高州為高涼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高涼郡,復(fù)稱高州郡。五代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末帝龍德3年(923年),復(fù)茂名縣,屬南漢。宋太祖開寶5年(972年),并潘州入高州,南巴、潘水2縣并入茂名縣,省良德、保寧2縣并入電白縣,均屬高州;神宗熙寧4年(1071年),并竇州入高州,屬廣南西路。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改高州為高州路安撫司,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高州路為高州府,7年(1375年)降府為州,茂名撤縣并入高州,9年(1377年)復(fù)府,14年(1382年)復(fù)茂名縣;憲宗成化3年(1467年),高州府治由電白縣遷茂名縣,屬廣東?%A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