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大易未央》節(jié)選(三)

 感通天下 2017-01-07
 

   最后,我們再談談自然觀。

  (1)天與道的基本概念

   1.天是古代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哲學范疇之一。歸納起來,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是指天是一種超自然的有意志的精神力量,有人格的上帝;一是指天是自然存在,與地相對的天空,主要是指日月運行有關的天象變化和天氣變化等自然現(xiàn)象。

《乾·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坤·彖》:“至哉乾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序卦》:“有天地然后有萬物”,《離·彖》:“日月麗乎天”?!兑讉鳌分羞@些論述顯然是把“天”作為一種自然存在。天上最主要的天體是日、月,它影響到萬物(統(tǒng)天),萬物要受它控制(順承天)。《易傳》中的天不是西方意義的神,不是虛無縹緲的神道的天。

   《系辭上》:“在天成象”。《易傳》中的象都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這表明天也是具有自然性質(zhì)的、是有形的、物質(zhì)的。它代表著光明,覆蓋萬物,使萬物得以創(chuàng)生。按現(xiàn)代的說法,是太陽帶來了光和熱,帶來了能量,使萬物得以生長和發(fā)展。同樣,“地”代表著山、川、河海,它負載萬物,使萬物得以滋生成長。在這里,清楚地表明《易傳》中關于天和地的認識是客觀的。

   2.道是另一個重要哲學范疇。道的本義為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作道,引伸為人或物所必須遵循的軌道,通稱為道。

   《系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断缔o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耙字疄闀玻瑥V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由此可見,“道”主要是指規(guī)律、原則、道理,與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中的規(guī)律、原理的涵義很近似。自然界中主要存在著天道、地道、人道。它們分別代表天、地、人三個子系統(tǒng)各自具有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概括為陰陽、剛?cè)帷⑷柿x的變化。潘雨廷(1989)把自然科學三大課題(宇宙演化、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生命起源)與三才之道相比擬。

   “形而下者為器”,器是物,具體事物,如動植物、器械等。器與道是相對的,器物是可以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具體事物,而道是蘊涵于事物運動變化中帶規(guī)律性的道理。這種劃分是客觀的、合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3.變化之道《易傳》把“變”作為最主要的道,稱之為“變化之道”。

   《系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天下之至而動而不可亂”。《系辭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系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此”?!吧^易”,“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這里講的很明白,一方面有道存在,但道也是在變化著(屢遷),它用“不居”、“周流”、“無?!薄ⅰ跋嘁住?,充分描述它在經(jīng)常變化的特性。道的變化是沒有書本(典要)和常規(guī)可循的,只有“變”是客觀存在的。這一段描述與現(xiàn)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有相似之處,從認識深度來看,是相當深刻的。

   自然界的天地變化,日月運行、寒往暑來等都處在不斷地變動之中,而這個變動又是有規(guī)律而不紊亂的(至動而不可亂也)。

   變化之道的主要表現(xiàn)為陰陽變化。《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說卦》:“觀變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场?。這里把陰陽變化與卦爻的變化論述得比較清楚,即卦爻是模擬陰陽變化的,從而建立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具體看來,則有:“剝,剝也,柔變剛也”(《剝·彖》),“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太陽到了中午的時候,便要向西方轉(zhuǎn)化;月亮圓的時候,就要變?nèi)绷?。古人把陰陽變化作為變化之道的核心?/font>

   變化之道另一特性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系辭下》)。自然界不僅有“變”,而且還有“通”。“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系辭上》)凝聚而成形象,就是“來”,消散而無形象,就是“往”,“往來不窮”表示一會兒聚(存在、高潮、……)、一會兒消失(消散、低谷、……),類似于現(xiàn)代科學中的周期性(有序性)變化。往來不窮指的是掌握了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這樣,才能持久。這段話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性講得相當透徹。

   (2)人與自然的關系

   1.“順乎天而應乎人”

  《易傳》正確地闡述了人應與大自然很好地協(xié)調(diào),而不是人去“征服自然”。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乾·文言》),“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大有·象》),“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系辭上》),“天地變化,圣人效之”(《系辭上》)。

   《易傳》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關系應是順承自然的,與自然應是和諧的,而不是對立的。人們應該按照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辦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才是人類要利用自然,但同時又要保護自然的正確途徑。這與當前一些人破壞自然生態(tài)平衡,掠奪資源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

   在中國古代,“人”有特殊地位,它繼天、地之后居第三位?!坝刑斓兀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序卦傳》),“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系辭下》)正確地論述了天地、萬物、人依次演化發(fā)展過程。

   郭永芳(1989)認為:古人把“人”在一定條件下代表天地以外的萬物,這樣把宇宙間事物簡化為天地人三才之道,用六十四卦,象征宇宙間一切變化,人與天地并立,其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宇宙。因此,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比一般人類的涵義要廣泛得多。

   《系辭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坝^乎”意遵循,要遵守自然法則,才能了解四時變化,要研究人的法則,才能治理好天下。表示了天地人的統(tǒng)一。《賁·彖》:“天地以順利,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天地遵循自然的法則應時變化,圣人遵循著社會法則,政清民悅。

   《乾·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然的天運行得很有生氣(晝夜變化、四季更迭得很健康正常),君子也要像天一樣,自強不息,這就是說,人應以天地之美德作為標準?!绊樅跆於鴳跞恕保ā秲丁ゅ琛罚┮彩翘N涵著這層意思。人要“順乎天”,但不是完全消極的,還要學習天的好的習性,使人更能積極向上,發(fā)展人類自身。

   總之,《易傳》把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鳥獸草木、風雨雷電、物候節(jié)候和人事的生產(chǎn)活動等看成都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天地人(包括萬物)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這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在《黃帝內(nèi)經(jīng)》(與《易傳》大體同時代)中有很詳細的反映,《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人以天地之氣而生,四時之法成”,人要依賴于天地之氣而生存,還要順應四季的變化規(guī)律而成長。中醫(yī)以“人與天地相應”思想出發(fā),建立了運氣學說,以陰陽五行解釋疾病與天地之間的關系,用于醫(yī)療和保健,取得了實效。

   按現(xiàn)代科學來看,天對地球哂納感的事物(地震、洪水、氣象、生物等)確有重要影響。天地影響很大,并通過它來影響生物和人,天也可直接影響到人。國際上,90年代正在展開一項重大國際協(xié)作課題:“全球變化——地圈和生物圈的計劃”(其中包括日地關系研究),其基本內(nèi)容之一涉及到天地人相互關系研究。國內(nèi)80年代起也在開展天地生綜合研究。

   過去,哲學界有一些人“天人合一”說作為唯心主義哲學加以批判,這幾年有了變化。張岱年(1985)認為:“中國古代哲學家所謂‘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義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統(tǒng)一’,在這個意義上,天人合一的命題是基本正確的”。

   2.神

   《易傳》中多處涉及“神”,僅以《系辭》為例就有二十余處。過去,不少學者依據(jù)《易傳》直言神鬼,而斷言《周易》是唯心的。實則不然。

   在先秦哲學中,“神”除了指神靈和精神作用之外,還有另一層意義,指微妙的變化。張岱年(1989)認為:《易傳》中以“神”表示微妙變化。商宏寬(1990)認為:“神”是人們對尚難以認識(解釋)的變化規(guī)律及神秘奧妙現(xiàn)象的一種稱謂。

《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所謂“不測”是用陰陽學說(作為已能解釋的現(xiàn)象的概稱)難以說明(確定)的現(xiàn)象的概稱。現(xiàn)代科學昌盛,但仍有許多客觀現(xiàn)象知其存在但無法進行合理解釋,所以需要一大批人去探索,去研究。這種情況會永遠存在。古人把在當時不能理解的部分現(xiàn)象用“神”來代表顯然是合理的,與神靈是沒有關系的。

   《乾·文言》:“天怯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豐·彖》:“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說明,古人把鬼神與天地日月人分開的,作為事物的一個特殊分類來看待?!吧瘛北硎咀兓臉O端復雜性,也可稱為微妙變化。

   《系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人們對神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可去盡量探求,了解了以后還可為我所用。在探索過程,要重視對變化之道的研究。

   這樣,《易傳》對“神”的描述是把“神”作為客觀存在的,目前了解尚少的、但又是可知的(“以通神明之德”《系辭》)。《周易》中的“神”的概念,決不是西方概念的“神”,不是人們頭腦中產(chǎn)生的虛幻偶像,而是對客觀世界研究到深處而體驗出的真實存在的東西,或是通過直覺感到,但尚暫時無法加以確切說明的客觀存在。

   商宏寬曾撰文對《周易》的“神”的概念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他細究“神”的概念有四種含義:其一,“神”是控制物體與生物演化的,人們只能感知,而不可確見的東西和力量(“神無方而易無體”);其二,“神”是人們對尚難以認識的變化規(guī)律及神秘奧妙現(xiàn)象的一種稱謂(“陰陽不測之謂神”);其三,“神”是對在實踐中達到高度智能(創(chuàng)造性)領域的一種稱謂——“至神”(“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神”)其四,突然事件發(fā)生之前,通過微觀、隱蔽的征兆、信息,能預感或預測未來的謂之神(“知幾,其神乎”)。商宏寬認為:《周易》中之“神”是對客觀世界觀察到深處而體驗出的真實存在,這可能是古人對微觀事件、理論思維世界或信息世界的模糊感知。這種透過事物表面現(xiàn)象而探尋其本質(zhì)的思索,在我國上古時期有如此認識,確實是可珍貴的。

   大自然是《周易》的本原,是陰陽、八卦等基本概念由來的依據(jù)。因此,《周易》與天文、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簡稱天地生)各種現(xiàn)象的關系最為密切。天地生各種現(xiàn)象(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地震火山、早澇豐歉、花木鳥獸等)可直接為人們體驗、觀測和檢驗。古人常應用生物的各種器官的特殊功能來探求自然界的奧秘。因此,《周易》的一些基本思想在天地生領域中應用較多,取得效果也比較明顯。它與現(xiàn)代科學的天地生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概念類似的程度也較高。

        第四部分  《易經(jīng)》略說

   1、什么是“易”

   《易經(jīng)》,我們可以理解成“易的經(jīng)典”,那么什么是易呢?

   《易經(jīng)》中的“系辭”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這句話是說:“易這個字或者說這個概念,是說萬物的一種形象,一種象形的方法,一種象征的描述”。

   “易”字的源起自古有這樣的幾種解釋:

   從最早的甲骨文來看,“易”便是象形字。甲骨文的“易”字,像用手把一個盛水器皿中的水注入另一個器皿中的象形。后來這個字經(jīng)過不斷修改和簡損,只截取保留器皿中帶耳的一部分和水滴三點,故到小彖時就訛變得面目全非了。

    蜥蜴說?!墩f文解字》中寫道:“易者,蜴也,象形”。商代甲骨文中易字的七種寫法,均呈象形魚類狀或近似于蜥蜴的形狀,在金文和彖文中的“易”字確實更像蜥蜴,而蜥蜴又是以善于變化著稱。

   當年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歷時7年創(chuàng)演《周易》,就是“窮則變通”的最佳解釋,所以取蜥蜴善變通達的特性,命名為“易”。日本的學者大都采用此說。

   日月說。“日往月來,日下有月為易。故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日月的交替變化一晝一夜;明暗的不斷對應,陰陽的反復轉(zhuǎn)換;宇宙間的事物達到的動態(tài)平衡、變化萬千以及生生不息。

   交易說?!耙渍撸灰?,猶往來也”。即一方與另一方交流、交換,在古代,最初的“易”的意思就是“換、流通”,當然著種交易的方式不會是平白無故的,而是必有代價發(fā)生的,比如“易子而教”(注:“易子而教”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是說“相互交換孩子進行教育”,也就是我的孩子由你來教育,你的孩子由我來教育。

   2、什么是“經(jīng)”

   那么“經(jīng)”又該怎么理解呢?為什么把它叫做“經(jīng)”呢?

   “經(jīng)”這個字,就是經(jīng)典的意思;稱之為《易經(jīng)》,也就是“易的經(jīng)典”;是自古至今關于“易”的所有知識體系的大乘集合的經(jīng)典。

   “易”是中國人幾千年在內(nèi)心里所遵循的一種思維模型,也是中國人內(nèi)心里所引用的一種應用體系?!兑捉?jīng)》則是解釋“易”的方法的經(jīng)典,是作為融通數(shù)類學科的基礎理論,當然也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shù)知識地位,在中國每個歷史時期都以定位在經(jīng)史子集的最高顛峰而倍加推崇。

   同時“經(jīng)”在古代又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歷朝歷代,“經(jīng)”都是求學做官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書籍。只有通曉“經(jīng)”類著作,才能報國盡忠,才能為民請命,才能造福社會。

   3、《易經(jīng)》有些什么樣的內(nèi)容

   其實,對于《易經(jīng)》的理解,很多人都會認為《易經(jīng)》就是眾所周知的《周易》,將《易經(jīng)》和《周易》視為同一個概念;還有一部分人的理解可能會更寬泛一些,認為《易經(jīng)》既包含了《周易》,又包含了《易傳》,還包含了《連山易》、《歸藏易》。

   正如《周禮》所說的:“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由此就有了所謂的說法:《易》在早先的時候,共有三種不同的系統(tǒng),但是到了后來,《連山》、《歸藏》相繼或亡失,僅僅剩下《周易》流傳于世,所以《周易》就成為了《易經(jīng)》的代名。直至當今,某些所謂的易學專家,還會直接說“《周易》就是易經(jīng)”。

   在經(jīng)過深入的研究和長期的論證以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不同人群或者說是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對于《易經(jīng)》的偏頗理解??梢哉f這種對于《易經(jīng)》的理解都限定在特別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都是某種非常片面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加以修正。

   那么《易經(jīng)》的內(nèi)容應該有些什么呢?它實際上包含了哪些體系呢?

   下面,就請大家追尋著歷史的路線,讓我們帶您進入真正的《易經(jīng)》的世界。

  (1)、《易經(jīng)》的三大部分

 《易經(jīng)》是研究宇宙間一切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通過《易經(jīng)》的這一定義不難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是對各個學科都具有依據(jù)或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探究它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知道,它不是僅僅指一本書或者幾本著作,而是一個復雜、龐大而又完備的智慧學術(shù)系統(tǒng)。

   在繼承和總結(jié)前人先哲的智慧成果以及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現(xiàn)代精英的思想理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出整體的論證,將《易經(jīng)》的內(nèi)容定義劃分為三大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天易、后天易和陰陽易。

  先來談談“先天易”。

  什么叫做“先天”呢?就是在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以前,也就是說世間的一切尚在醞釀的起始階段,這個時期就是先天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或者對我們?nèi)祟悂碚f,在母親孕育我們的懷胎階段,也就是我們還沒有脫離母體以前,就是我們的先天時期。

宇宙萬物的生化和自然規(guī)律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存在或轉(zhuǎn)移的,而這個時期,萬物變化和自然現(xiàn)象所反映折射出來的“變易”狀態(tài),或者說對于自然規(guī)律或現(xiàn)象的模擬、認識所得的“易”,就是“先天易”的概念,這部分“易”的來源基本上無從考查,一直以來就有了,后人也在繼續(xù)沿用。

“先天易”具體又包含了河圖、洛書和先天八卦。

   先來介紹一下河圖:

   1、典故

   相傳很久以前,在洛陽以北黃河邊上的孟津的確,有一年從黃河里面爬出了一個非常兇猛的怪物。這個怪物被稱作“龍馬”,長得非常奇特,龍頭馬身,并且體形異常龐大。以當時人們的能力,根本無法將它制服,所以自它出現(xiàn)以后,百姓吃盡苦頭,田地漸漸荒蕪,民不聊生。

   百姓們對這個怪物實在沒有辦法,商議之下只得去東夷部落的首領伏羲尋求幫助。被稱作“羲皇”的伏羲,本領非常大,尤其特別擅長打獵。他在聽完大家的訴說后,就帶上工具和寶劍來到了河邊。此時,龍馬正在河中咆哮,伏羲思考之下,便讓手下將它引上岸來,并設圈套將它抓住。

   伏羲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只龍馬,發(fā)現(xiàn)它不但長得奇特,并且在其脊背皮膚上還有著讓人非常驚訝的花紋,好似一塊黑白小點圖案相間組成的石版。伏羲當時沒有即刻琢磨出這個圖案的含義,但是覺得很有價值,就記錄了下來。后來羲皇看龍馬有悔改之意,便將它放回了河中。龍馬背上的圖案就是“河圖”。

   2、作用 

   河圖是研究銀河系內(nèi)天體運行總體規(guī)律的圖形,它描述了銀河系的旋轉(zhuǎn)規(guī)律平衡特性,乃至整個宇宙運動的能量平衡特性,是中國古天文、數(shù)學和圍棋的鼻祖。

   3、核心

   河圖的表面圖形上共顯示出10個數(shù)字,即1、2、3、4、5、6、7、8、9、10其中以白色的圓圈為奇數(shù),也為陽,亦表示天數(shù);以黑色的圓點為偶數(shù),也為陰,亦表示地數(shù)。

   河圖在圖式結(jié)構(gòu)上,對應了陰陽(即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描述了五個方位(即東、西、南、北、中央),蘊涵了五行(即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方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進而囊括了宇宙天地的現(xiàn)象,形成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狀態(tài)。

   這個狀態(tài),是一種能量的狀態(tài),是宇宙間的事物現(xiàn)象所表現(xiàn)出的能量屬性以及相互作用,并且從本質(zhì)上又分為“陰性能量”和“陽性能量”兩種狀態(tài)。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這是說天數(shù)“1”和地數(shù)“6”都在北方,北方屬水,北方是“陰性能量”極盛而“陽性能量”始生的地方,相生必有成。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這是說地數(shù)“2”和天數(shù)“7”都在南方,南方屬火,南方是“陽性能量”極盛而“陰性能量”始生的地方,表示“陰性能量”由此發(fā)端。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這是說天數(shù)“3”與地數(shù)“8”都在東方,東方屬木,東方是日出的地方,這里“陽性能量”逐漸增長起來,“陰性能量”漸漸消退。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這是說地數(shù)“4”和天數(shù)“9”都在西方,西方屬金,西方是日落的地方,這里“陰性能量”逐漸增長起來,“陽性能量”漸漸消退。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這是說天數(shù)“5”和地數(shù)“10”都在中央,東方屬土,中央是萬物滋生與蕭條的轉(zhuǎn)化所在,天地“陰性能量”和“陽性能量”相守平衡。

   4、案例

   河圖不但是中國古天文學的核心基準,而且對于現(xiàn)代天文學也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公元1940年,我國旅法學者劉子華,運用河圖數(shù)理以及八卦原理和天文參數(shù)達到相互解釋和相互印證的效果,完成了名為《八卦宇宙論與現(xiàn)代天文》的博士論文。在論文中他預見了太陽系第10顆行星——“木王星”的存在,及其相對密度、運行速度和軌道,并且該文經(jīng)過愛因斯坦和巴黎大學諸教授審查通過,使他于1940年11月榮獲法國國家博士和巴黎大學博士雙重桂冠。他的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使西方的哲學家、科學家震驚不已!美國的相關部門還為劉子華的論述出版了專門的書籍,用以紀念他對天文學的貢獻。

   現(xiàn)今,劉子華發(fā)現(xiàn)的“木王星”已經(jīng)被歐美的科學家多次證實的確存在,尤其是美國宇航局于公元2004年3月15日宣布“美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30億公里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類似行星的天體,體積約相當于月球的一半”。

   這顆“新”星星比冥王星小,直徑不到1700公里,離開地球的距離冥王星遠3倍,是我們太陽系最遠的天體,它一半是紅色的石頭,一半是冰。這顆被美國天文學家們命名為“塞德娜”的行星,就是太陽系的“第10顆行星”,并經(jīng)過科學測量得出的該行星的各種數(shù)據(jù)與劉子華當年演算的數(shù)據(jù)所差無幾。

   注:依據(jù)最新信息,現(xiàn)在的天文學家經(jīng)過長時間的爭議后,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通過投票的方式,形成了重新的定義,那就是“太陽只有八大行星”,去掉了“冥王星”。但是,這個“去掉”的意思,只是人為定義概念的方式,并不是說這個星球就不存在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