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孔子家語》原文及譯文

 以善攻惡 2017-02-02
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 卷一 相魯?shù)谝?/div>

【原文】
孔子初仕,為中都宰①。制為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長幼異食,強(qiáng)弱異任,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定公③謂孔子曰:“學(xué)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④,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時,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⑤。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div>
由司空為魯大司寇⑥,設(shè)法而不用,無奸民。

【注釋】
①中都:魯邑,在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一邑長官。
②槨:棺木有二重,里面稱棺,外面稱槨。
③定公:魯國國君,名姬宋,定公是謚號。
④五土之性:舊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眽炑苤阜饰制綍绲耐恋?。原隰指廣平低濕之地。
⑤溝:挖溝。合諸墓:表示同一墓域。
⑥大司寇:主管刑獄的官,為六卿之一。

【譯文】
孔子剛做官時,擔(dān)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紀(jì)的長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據(jù)能力的大小承擔(dān)不同的任務(wù),男女走路各走一邊,在道路上遺失的東西沒人拾取據(jù)為己有,器物不求浮華雕飾。死人裝殮,棺木厚四寸、槨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墳,不在墓地周圍種植松柏。這樣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諸侯國都紛紛效法。
魯定公對孔子說:“學(xué)習(xí)您的施政方法來治理魯國,您看怎么樣?”孔子回答說:“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豈只是治理好魯國呢!”這樣實施了兩年,魯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鬃痈鶕?jù)土地的性質(zhì),把它們分為山林、川澤、丘陵、高地、沼澤五類,各種作物都種植在適宜的環(huán)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長。
早先,季平子把魯昭公葬在魯國先王陵寢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憤),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溝把昭王的陵墓與先王的陵墓圈連到一起??鬃訉酒阶拥膬鹤蛹净缸诱f:“令尊以此羞辱國君卻彰顯了自己的罪行,這是破壞禮制的行為?,F(xiàn)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蓋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div>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為魯國的大司寇,他雖然設(shè)立了法律,卻派不上用場,因為沒有犯法的奸民。

【原文】
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①,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②?!倍ü珡闹?。
至?xí)?,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xiàn)酢③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噪,劫定公??鬃託v階④而進(jìn),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為不祥,于德為愆義,于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饼R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yōu)侏儒戲于前⑤??鬃于呥M(jìn),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應(yīng)誅。請右司馬速刑焉!”于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
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笨鬃邮蛊潫o還⑥對曰:“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div>
齊侯將設(shè)享禮⑦,孔子謂梁丘據(jù)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zhí)事。且犧象不出門⑧,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齊侯歸,責(zé)其群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⑨及汶陽之田。

【注釋】
①齊侯:齊國國君。夾谷:即今山東萊蕪境內(nèi)的夾谷山。
②左右:正副。司馬:掌管軍事的官。
③獻(xiàn)?。褐骺突ハ嘁咀尵淳?。
④歷階:一步一級地快步登階。
⑤俳優(yōu):演舞蹈滑稽戲的人。侏儒:身體矮小的雜技藝人。
⑥茲無還:人名。舊注:“魯大夫?!?/div>
⑦享禮:宴會禮儀。
⑧犧象:牛形和象形的酒器。門:這里指宮門。
⑨四邑:舊注:“鄆、讙、龜、陰也。”一說龜陰為一邑之名。

【譯文】
魯定公和齊侯在齊國的夾谷舉行盟會,孔子代理司儀,孔子對魯定公說:“我聽說,舉行和平盟會一定要有武力作為后盾,而進(jìn)行軍事活動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準(zhǔn)備。古代的諸侯離開自己的疆域,必須配備應(yīng)有的文武官員隨從,請您帶上正副司馬?!倍ü爮牧丝鬃拥慕ㄗh。
到舉行盟會的地方,筑起盟會的高臺,土臺設(shè)立三個臺階。雙方以簡略的會遇之禮相見,相互行禮謙讓著登上高臺?;ベ浂Y品互相敬酒后,齊國一方派萊人軍隊擂鼓呼叫,威逼魯定公??鬃涌觳降巧吓_階,保護(hù)魯定公退避,說:“魯國士兵,你們?nèi)ス羧R人。我們兩國國君在這里舉行友好會盟,遠(yuǎn)方夷狄的俘虜竟敢拿著武器行暴,這絕不是齊君和天下諸侯友好邦交之道。遠(yuǎn)方異國不得謀我華夏,夷狄不得擾亂中國,俘虜不可擾亂會盟,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否則,這不但是對神明的不敬,從道德上講是不義,從為人上講是失禮。齊侯必然不會這么做吧?”齊侯聽了孔子的話,內(nèi)心感到愧疚,揮手讓萊人軍隊撤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齊國方面演奏宮廷樂舞,歌舞藝人和矮人小丑在國君面前表演歌舞雜技、調(diào)笑嬉戲。孔子快步登上臺階,站在第二階上說:“卑賤的人敢戲弄諸侯國君,罪當(dāng)斬。請右司馬迅速對他們用刑?!庇谑菙貧⒘速逍〕螅硵嗍肿?。齊侯心中恐慌,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
正當(dāng)齊、魯兩國就要歃血為盟時,齊國在盟書上加了一段話說:“將來齊國發(fā)兵遠(yuǎn)征時,魯國假如不派三百輛兵車從征,就要按照本盟約規(guī)定加以制裁?!笨鬃幼岕敶蠓蚱潫o還針鋒相對地回應(yīng)道:“你齊國不歸還我汶河以北的屬地,而要讓魯國派兵跟從的話,齊國也要按本盟約的條文接受處罰?!?/div>
齊侯準(zhǔn)備設(shè)宴款待魯定公??鬃訉R大夫梁丘據(jù)說:“齊、魯兩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閣下難道沒聽說過嗎?會盟既然已經(jīng)完成,貴國國君卻要設(shè)宴款待我國國君,這豈不是徒然煩擾貴國群臣?何況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按規(guī)矩不能拿出宮門,而雅樂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席上配備了這些酒器,就是背棄禮儀;假如宴席間一切都很簡陋,就如同舍棄五谷而用秕稗。簡陋的宴席有傷貴國國君的臉面,背棄禮法貴國就會惡名昭彰,希望您慎重考慮。宴客是為了發(fā)揚(yáng)君主的威德,假如宴會不能發(fā)揚(yáng)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罷更好?!庇谑驱R國就取消了這次宴會。
齊國國君回到都城,責(zé)備群臣說:“魯國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偏偏用偏僻蠻荒的少數(shù)部族的行為方式誤導(dǎo)我,招來這些羞辱。”于是,齊國歸還了以前侵占魯國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

【原文】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①,邑?zé)o百雉之城②,古之制也。今三家③過制,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④。叔孫輒不得意于季氏⑤,因費(fèi)宰公山弗擾率費(fèi)人以襲魯⑥??鬃右怨c季孫、叔孫、孟孫入于費(fèi)氏之宮⑦,登武子之臺⑧。費(fèi)人攻之,及臺側(cè),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眾下伐之⑨,費(fèi)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強(qiáng)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注釋】
①家:指卿大夫。甲:舊注:“甲,鎧也?!奔次溲b。
②邑:卿大夫所居城邑。雉: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一雉之墻長三丈,高一丈。舊注:“高丈、長丈曰堵,三堵曰雉?!?/div>
③三家:指當(dāng)時魯國勢力很大的權(quán)臣季孫、叔孫、孟孫三家。
④宰:卿大夫家臣或采邑長官。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隳:毀壞。三都:指費(fèi)、郈、成三地,分別為季孫、叔孫、孟孫的都城。
⑤叔孫輒:叔孫氏庶子。不得意于季氏:“季氏”當(dāng)作“叔孫氏”,《春秋左傳注·定公十二年》杜注:“輒不得志于叔孫氏?!奔吹貌坏绞鍖O氏重用。《家語》舊注:“不得志于叔孫氏。”
⑥費(fèi)宰:費(fèi)城長官。公山弗擾:人名,費(fèi)城長官。
⑦費(fèi)氏之宮:費(fèi)氏住宅?!蹲髠鳌范ü曜鳌叭胗诩臼现畬m”。譯文從《左傳》。
⑧武子之臺:舊說臺在季氏宅內(nèi)。
⑨申句須、樂頎:魯大夫。

【譯文】
孔子對魯定公說:“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鎧甲,封地內(nèi)不能建筑一百雉規(guī)模的都城,這是古代的禮制。當(dāng)前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禮制,請您削減他們的勢力?!庇谑桥杉臼霞页贾儆刹鸪掖蠓虻某浅亍緦O氏的都城費(fèi)、叔孫氏的都城郈、孟孫氏的都城成。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得不到叔孫氏的器重,聯(lián)合費(fèi)城的長官公山弗擾率領(lǐng)費(fèi)人進(jìn)攻魯國都城曲阜。孔子保護(hù)著魯定公,和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臺。費(fèi)人進(jìn)攻武子臺,攻到臺的一側(cè),孔子命令申句須、樂頎兩位大夫統(tǒng)領(lǐng)士卒前去抵擋,費(fèi)人敗退。這樣,終于削減了三座都邑的城池。這一行動使魯國國君的權(quán)力得到加強(qiáng),大夫的勢力被削減,國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執(zhí)行。

【評析】
這一篇講了孔子為官的幾件事。第一件事是說孔子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鬃舆@時的為官事跡,雖說散見《左傳》《禮記·檀弓上》《史記·孔子世家》,但都沒有本書詳細(xì)。為官中都宰時,孔子制定禮儀,培育厚樸風(fēng)俗,使社會養(yǎng)老愛幼,男女有別,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視,孔子升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別土地性質(zhì),看哪種土地適合種植哪種植物,這說明我們先人早已有了耕種經(jīng)驗??鬃幼鏊究盏牡诙拢褪菆允囟Y制,說服權(quán)臣,使魯昭公墓葬與先祖之墓合二為一??鬃訛榇笏究?,制定了法律,但因風(fēng)俗美善,竟沒有奸詐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夾谷之會,孔子在會中占盡風(fēng)光?!坝形氖抡弑赜形鋫?,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這是警世名言?!耙岵恢\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倡好”,這是華夷之辨。至于斬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鬃舆€建議魯定公隳毀了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大夫不合禮法的都邑,使魯國的君權(quán)得到加強(qiáng)。


孔子家語 卷一 始誅第二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①,攝行相事,有喜色。仲由問曰:“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日‘樂以貴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②,戮之于兩觀之下,尸于朝三日③。
子貢進(jìn)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④,吾語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⑤,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⑥,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⑦,其談?wù)f足以飾褒瑩眾,其強(qiáng)御足以反是獨立⑧,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⑨,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⑩,管仲誅付乙,子產(chǎn)誅史何,是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对姟吩疲骸畱n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div>

【注釋】
①司寇:主管刑獄的官。
②朝政:執(zhí)政。少正卯:魯大夫。和孔子同時講學(xué)。
③尸于朝三日:陳列尸首三天。
④居:坐下。
⑤行僻而堅:行為邪辟而意志堅定。
⑥記丑而博:《荀子》楊驚注:“丑,謂怪異之事?!迸f注:“丑謂非義?!弊g文采用楊說。
⑦撮徒成黨:舊注:“撮,聚。”《荀子》作“聚徒成群”。
⑧強(qiáng)御足以反是獨立:強(qiáng)暴有勢力足以反對正道而獨立成家。
⑨“文王”句:文王名姬昌,周武王父,居岐山之下,周朝開始強(qiáng)大,號西伯?!芭苏薄盾髯印ゅ蹲纷鳌芭酥埂?,《說苑·指武》作“潘阯”。事跡不詳。
⑩“太公”句:太公即姜太公,姜姓,呂氏,名尚,周文王師。幫助武王滅殷,封于齊。華士:舊注:“士之為人虛偽,亦聚黨也?!薄俄n非子》說他“耕而后食,鑿井而飲”,大概是個隱士。
“子產(chǎn)”句:子產(chǎn)名僑,字子產(chǎn),鄭國著名政治家。史何:《荀子·宥坐》作“鄧析、史付”,《說苑·指武》作“鄧析”。
憂心悄悄:憂心忡忡。

【譯文】
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職務(wù),表現(xiàn)出高興的神色。弟子仲由問他:“我聽說君子禍患來臨不恐懼,幸運(yùn)降臨也不表現(xiàn)出歡喜?,F(xiàn)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歡喜的神色,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對,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但不是有‘顯貴了而仍以謙恭待人為樂事’的說法嗎?”就這樣,孔子執(zhí)掌朝政七天就誅殺了擾亂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宮殿門外的兩座高臺下殺了他,還在朝廷暴尸三日。
孔子弟子子貢向孔子進(jìn)言:“這個少正卯,是魯國知名的人,現(xiàn)在老師您執(zhí)掌朝政首先就殺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回答說:“坐下來,我告訴你殺他的緣由。天下稱得上大惡的有五種,連盜竊的行為也不包括在內(nèi)。一是通達(dá)事理卻又心存險惡,二是行為怪僻而又堅定固執(zhí),三是言語虛偽卻又能言善辯,四是對怪異的事知道得過多,五是言論錯誤還要為之潤色。這五種大惡,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惡,就免不了受正人君子的誅殺,而少正卯五種惡行樣樣都有。他身居一定的權(quán)位就足以聚集起自己的勢力結(jié)黨營私,他的言論也足以迷惑眾人偽飾自己而得到聲望,他積蓄的強(qiáng)大力量足以叛逆禮制成為異端。這就是人中的奸雄啊!不可不及早除掉。歷史上,殷湯殺掉尹諧,文王殺掉潘正,周公殺掉管叔、蔡叔,姜太公殺掉華士,管仲殺掉付乙,子產(chǎn)殺掉史何,這七個人生于不同時代但都被殺了頭,原因是七個人盡管所處時代不同,但具有的惡行是一樣的,所以對他們不能放過。《詩經(jīng)》中所說的:‘憂亡心如焚,被群小所憎惡?!绻∪顺扇?,那就足以令人擔(dān)憂了。”

【原文】
孔子為魯大司寇①,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zhí)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
季孫②聞之不悅,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③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④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jǐn)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責(zé)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稌发菰疲骸x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⑥,惟日未有慎事?!员亟潭笮桃玻汝惖赖乱韵确?。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对姟发咴疲骸熳邮桥?,俾民不迷⑧?!且酝柖辉?,刑錯⑨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⑩,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注釋】
①大司寇:魯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孫兼職。司空下有小司寇,孔子似乎是小司寇,《茍子·宥坐》作“孔子為魯司寇”。
②季孫:魯桓公子季友后裔,又稱季孫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自魯文公后,季孫行父、季孫宿等都是魯國實權(quán)人物。
③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氏家臣。
④獄犴:這里指刑獄。
⑤《書》:這里指《尚書·康誥》,文字有出入。
⑥勿庸以即汝心:舊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當(dāng)以義,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奔床灰磺蠓夏愕男囊狻?/div>
⑦《詩》:這里指《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
⑧俾民不迷:舊注:“俾,使也?!泵裕好允?。
⑨錯:放置。
⑩限:《荀子·宥坐》作“岸”,這里指險阻。

【譯文】
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有父子二人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羈押在同一間牢房里,過了三個月也不判決。父親請求撤回訴訟,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
季孫氏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司寇欺騙我,從前他曾對我說過:‘治理國家一定要以提倡孝道為先。’現(xiàn)在我要殺掉一個不孝的人來教導(dǎo)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嗎?司寇卻又赦免了他們,這是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孫氏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嘆息說:“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濫殺百姓,這違背常理。不用孝道來教化民眾而隨意判決官司,這是濫殺無辜。三軍打了敗仗,是不能用殺士卒來解決問題的;刑事案件不斷發(fā)生,是不能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制止的。為什么呢?統(tǒng)治者的教化沒有起到作用,罪責(zé)不在百姓一方。法律松弛而刑殺嚴(yán)酷,是殺害百姓的行徑;隨意橫征暴斂,是兇惡殘酷的暴政;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禮法,是殘暴的行為。施政中沒有這三種弊害,然后才可以使用刑罰?!渡袝氛f:‘刑殺要符合正義,不能要求都符合自己的心意,斷案不是那么順當(dāng)?shù)氖??!f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罰,先陳說道理使百姓明白敬服。如果還不行,就應(yīng)該以賢良的人為表率引導(dǎo)鼓勵他們;還不行,才放棄種種說教;還不行,才可以用威勢震懾他們。這樣做三年,而后百姓就會走上正道。其中有些不從教化的頑劣之徒,對他們就可以用刑罰。這樣一來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对娊?jīng)》說:‘輔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這些,就不必用嚴(yán)刑峻法,刑法也可擱置不用了。當(dāng)今之世卻不是這樣,教化紊亂,刑法繁多,使民眾迷惑而隨時會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來控制約束,所以刑罰越繁盜賊越多。三尺高的門檻,即使空車也不能越過,為什么呢?是因為門檻高的緣故。一座百仞高的山,負(fù)載極重的車子也能登上去,為什么呢?因為山是由低到高緩緩升上去的,車就會慢慢登上去。當(dāng)前的社會風(fēng)氣已經(jīng)敗壞很久了,即使有嚴(yán)刑苛法,百姓能不違犯嗎?”

【評析】
這篇第一段記載了孔子誅少正卯的事。
第二段講法制與教化關(guān)系,真是深刻??鬃又鲝埾冉毯笳D,如果不教而誅,是暴虐行為。國家首先要進(jìn)行道德教育,然后要樹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導(dǎo),如果不從,才能加以刑威。


孔子家語 卷一 王言解第三

【原文】
孔子閑居,曾參侍①??鬃釉唬骸皡⒑酰裰?,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②而化天下?!?/div>
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yīng)。曾子曰:“侍夫子之閑也難,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yīng)。曾子肅然而懼,摳③衣而退,負(fù)席而立。
有頃,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所聞而學(xué)焉。”
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④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nèi)修七教⑤,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⑥千里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nèi)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fèi)。此之謂明王之道也?!?/div>
曾子曰:“不勞不費(fèi)之謂明王,可得聞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guān)譏⑧市酆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jié)之,何財之費(fèi)乎?”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lián)裼眩虾玫聞t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jié),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⑩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div>
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div>
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后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jìn)用賢良,退貶不肖,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yǎng)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nèi)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yuǎn)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yuǎn)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里,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福積資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征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bǔ)不足,禮節(jié)以損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饑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yuǎn)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里之外者也?!?/div>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fèi),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div>
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shù)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fèi)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yù)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nèi)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div>

【注釋】
①曾參:春秋魯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侍:《大戴禮記》作“得”,意為等到。
②戶牖:門窗。
③摳:用手挖。此作提講。
④服乘:使用,指駕車或騎乘。
⑤七教:指后文所說的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教化。
⑥折沖:使敵人的戰(zhàn)車后撤。即擊退敵人。
⑦皋陶:也稱咎繇。傳說為舜的大臣,掌刑獄之事。
⑧關(guān)譏:在關(guān)口設(shè)立界卡檢查行旅。
⑨表:表率。
⑩愨:誠實、謹(jǐn)慎。
尋:度量單位,兩臂伸開為一尋。
福積資求:積累生活資料。一本“求”作“裘”,《大戴禮記·主言》作“畜積衣裘”。
蠻夷:代指四方少數(shù)民族。諸夏:周王室分封的諸國。指中原民族。蠻:古代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貶稱。夷:古代對東方少數(shù)民族的貶稱。
罩:捕魚或鳥的竹器。弋:以繩系箭而射。舊注:“罩,魚籠,掩網(wǎng)。弋,繳射也。”
禮節(jié):以禮來節(jié)制。
衽席之上:舊注:“言安安而無憂也?!瘪畔鹤?。

【譯文】
孔子在家閑居,弟子曾參在身邊陪侍??鬃诱f:“曾參??!當(dāng)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聽到士和大夫的言論,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論,就很少聽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業(yè)的道理講給居高位的人聽,他們不出門戶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div>
曾參謙恭地站起來,走下坐席問孔子:“請問先生,什么是成就王業(yè)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曾參又說:“趕上先生您有空閑的時候也難,所以敢大膽向您請教?!笨鬃佑植换卮稹T鴧⒕o張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邊。
過了一會兒,孔子嘆息了一聲,回頭對曾參說:“曾參??!大概可以對你談?wù)劰糯骶螄腊?!”曾參回答說:“我不敢認(rèn)為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聽懂您談治國的道理,只是想通過聽您的談?wù)搧韺W(xué)習(xí)?!?/div>
孔子說:“你坐下來,我講給你聽。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所以沒有德行,道義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發(fā)揚(yáng)光大。即使有一國之內(nèi)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使用騎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個國家即使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果國君不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也不可能成為霸主或成就王業(yè)。因此,古代圣明的國君在內(nèi)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呓獭蕹?,就可以守衛(wèi)國家;‘三至’實行,就可以征伐外敵。圣明國君的治國之道,守衛(wèi)國家,一定能擊敗千里之外的敵人;對外征伐,也一定能得勝還朝。因此說,在內(nèi)實行‘七教’,國君就不會因政事而煩勞;對外實行‘三至’,就不至于勞民傷財。這就是所說的古代明王的治國之道?!?/div>
曾參問道:“不為政事煩勞、不勞民傷財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說:“古代帝舜身邊有兩個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坐席天下就治理好了。這樣,國君還有什么煩勞呢?國家政局不安,是國君最大的憂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責(zé)。如果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民眾服勞役一年不超過三天,讓百姓按季節(jié)進(jìn)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而不濫征稅,交易場所也不濫收賦稅,這些都是生財之路,而圣明的君主節(jié)制田稅和使用民力,怎么還會浪費(fèi)財力呢?”
曾參問:“敢問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回答說:“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層百姓會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下層百姓會更加敬愛兄長;居上位的人樂善好施,下層百姓會更加寬厚;居上位的人親近賢人,百姓就會擇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養(yǎng),百姓就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居上位的人憎惡貪婪的行為,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居上位的人講廉潔謙讓,百姓就會以不講氣節(jié)德操為恥。這就是所說的七種教化。這七教,是治理民眾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確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還有什么不正的呢?因此國君首先能做到仁,然后大夫也就會做到忠于國君,而士也就能做到講信義,民心敦厚民風(fēng)淳樸,男人誠實謹(jǐn)慎女子忠貞不二。這六個方面,是教化導(dǎo)致的結(jié)果。這樣的教化散布天下四方而不會產(chǎn)生怨恨情緒,用來治理普通家庭而不會遭到拒絕。用禮來區(qū)分人的等級尊卑,以道義立身處世,遵照禮法來行事,那么百姓放棄惡行就如同用熱水澆灌積雪一樣了?!?/div>
曾參又說:“這樣的治國方法確實是最好的了,只是我不足以進(jìn)一步深入理解它?!?/div>
孔子說:“你以為這些就夠了嗎?還有呢!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按照法規(guī),一定要把土地分封下去,分別派官吏來治理。這樣,賢良的人不會被埋沒,頑劣的暴民也無處隱藏。派主管官員經(jīng)常視察定時考核,進(jìn)用賢良的人,罷免貶斥才能品德差的官員。這樣一來,賢良的人就會愉快,而才能品德差的官員就會害怕。憐憫無妻或喪妻的老年男子和無夫或喪夫的老年婦女,撫養(yǎng)幼年失父的孤兒和老年無子的人,同情窮苦貧困的人,誘導(dǎo)百姓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選拔有才能的人。一個國家做到這七個方面,那么四海之內(nèi)就沒有犯罪的人了。身居上位的人愛護(hù)百姓,如同手足愛護(hù)腹心;那么百姓愛戴居上位者,也如同幼兒對待慈母。上下能如此相親,上面的命令百姓就會聽從,措施也得以推行,民眾會感懷他的德政,身邊的人會心悅誠服,遠(yuǎn)方的人會來歸附,這真是政治所達(dá)到的最高境界。伸開手指可以知道寸的長短,伸開手可以知道尺的長短,展開肘臂可以知道尋有多長,這是近在身邊的準(zhǔn)則。周代的制度以三百步為一里,一千步見方為一井,三井合為一埒,三埒成為一矩,五十里的疆域可以建大城市,分封百里的土地可以建國都,這是為了積蓄生活所需的物品,讓安居的人幫助居無定所的人。因此,偏遠(yuǎn)地方的少數(shù)民族,雖然服裝不同,言語不通,沒有不歸附的。所以說,沒有市場交易百姓也不缺乏生活用品,沒有嚴(yán)刑峻法社會秩序也不會混亂。捕獵野獸魚鱉不是為了充盈宮室,征斂賦稅也不是為了充實國庫,這樣精心地準(zhǔn)備是為了補(bǔ)救災(zāi)年的不足,用禮節(jié)來防范淫逸奢靡。多一些誠信少一些文飾,禮法就會得到遵守,國君的話百姓就會聽信,國君的行為就會成為百姓的表率。國君和百姓的關(guān)系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百姓信任國君就像相信寒來暑往的規(guī)律一樣。國君離百姓雖遠(yuǎn),可覺得就像在身邊一樣,這不是距離近,而是四海之內(nèi)都可看到圣明的德政。所以不動用武力就有威懾之力,不必賞賜財物臣民自然親附,天下百姓都感受國君的恩惠。這就是所說的圣明國君守御國家的方法,也是能打敗千里之外敵人的原因?!?/div>
曾參又問:“敢問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回答說:“最高的禮節(jié)是不謙讓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獎賞是不耗費(fèi)財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興,最美妙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國君努力做到這三種極致,就可以知道誰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國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為他所用?!?/div>
曾參問:“敢問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說:“古代圣明的國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賢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們的名字,又知道他們的實際才能,還知道他們的人數(shù),以及他們所住的地方,然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給他們使他們得到尊崇,這就是最高的禮節(jié),不謙讓而天下得到治理。用天下的祿位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貴,這就是最高的獎賞,不耗費(fèi)財物而天下的士人都會高興。如此,天下的人就會重視名譽(yù),這就是最美妙的音樂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所以說,天下最仁慈的人,能親和天下至親的人;天下最明智的人,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任用天下最賢良的人。這三方面都做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者莫過于愛護(hù)人民,有智者莫過于知道賢人,善于執(zhí)政的君主莫過于選拔賢能的官吏。擁有疆土的國君能做到這三點,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與他同呼吸共命運(yùn)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國家,必定是禮法廢弛的國家。所以要殺掉他們的國君來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撫慰這個國家的百姓而不掠奪他們的財物。因此圣明君主的政治就像及時雨,降下百姓就歡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圍越廣博,得到親附的民眾越多,這就是軍隊出征能得勝還朝的原因?!?/div>

【評析】
這是孔子與弟子曾參一篇完整的對話。這篇對話又見于《大戴禮記·主言》。清人王聘珍認(rèn)為:“王肅私定《孔子家語》,盜竊此篇,改為《王言》,俗儒反據(jù)肅書,改竄本經(jīng),亦作《王言》,非是?!彼J(rèn)為本篇當(dāng)作《主言》。仔細(xì)對照兩篇,覺得《大戴禮》本篇多有脫漏,不及《家語》完整。本篇主要說明作為統(tǒng)領(lǐng)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戶牖而教化天下,其宗旨是“內(nèi)修七教,外行三至”。


孔子家語 卷一 大婚解第四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①,公曰:“敢問人道孰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②:“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③。三者正,則庶物從之?!?/div>
公曰:“寡人雖無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聞乎?”
孔子對曰:“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婚為大;大婚至矣,冕而親迎。親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則是遺親也。弗親弗敬,弗尊也。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圣之后,以為天下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焉?”
公曰:“寡人實固④,不固安得聞此言乎!寡人欲問,不能為辭,請少進(jìn)?!?/div>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內(nèi)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⑤;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則足以振之,國恥則足以興之。故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后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⑥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div>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君子過言⑦則民作辭,過行則民作則。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恭敬以從命。若是,則可謂能敬其身,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公曰:“何謂成其親?”
孔子對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笨鬃铀煅栽唬骸皭壅荒軔廴耍瑒t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不能樂天,則不能成身?!?/div>
公曰:“敢問何能成身?”
孔子對曰:“夫其行己不過乎物,謂之成身。不過乎物,合天道也?!?/div>
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煩子志之于心也?!?/div>
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此謂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聞如此言也,無如后罪何⑧?”
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注釋】
①哀公:魯定公之子,名將。
②愀然:憂懼貌。作色:變了臉色。
③君臣信:《札記·哀公問》作“君臣嚴(yán)”。《大戴禮·哀公問于孔子》作“君臣義”。
④固:鄙陋。這是哀公自謙之詞。
⑤足以配天地之神:此指宗廟是僅次于天地的神,即能和天地之神相配。
⑥百姓之象:此指百姓會按照國君的做法去做。象:形貌,樣子。舊注:“言百姓之所法而行?!?/div>
⑦過言:言辭錯誤。
⑧無如后罪何:將來出了過錯怎么辦呢?舊注:“言寡過之難也。”

【譯文】
孔子陪魯哀公坐著說話,哀公問道:“請問治理民眾的措施中,什么最重要?”
孔子的神色變得嚴(yán)肅起來,回答道:“您能談到這個問題,真是百姓的幸運(yùn)了,所以為臣敢不加推辭地回答這個問題。在治理民眾的措施中,政事最重要。所謂政,就是正。國君做得正,那么百姓也就跟著做得正了。國君的所作所為,百姓是要跟著學(xué)的。國君做得不正,百姓跟他學(xué)什么呢?”
哀公問:“請問如何治理政事呢?”
孔子回答說:“夫婦要有別,男女要相親,君臣要講信義。這三件事做好了,那么其他的事就可以做好了?!?/div>
哀公說:“我雖然沒有才能,但還是希望知道實行這三件事的方法,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孔子回答說:“古人治理政事,愛人最為重要;要做到愛人,施行禮儀最重要;要施行禮儀,恭敬最為重要;最恭敬的事,以天子諸侯的婚姻最為重要。結(jié)婚的時候,天子諸侯要穿上冕服親自去迎接。親自迎接,是表示敬慕的感情。所以君子要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親相愛。如果沒有敬意,就是遺棄了相愛的感情。不親不敬,雙方就不能互相尊重。愛與敬,大概是治國的根本吧!”
哀公說:“我還想問問您,天子諸侯穿冕服親自去迎親,不是太隆重了嗎?”
孔子臉色更加嚴(yán)肅地回答說:“婚姻是兩個不同姓氏的和好,以延續(xù)祖宗的后嗣,使之成為天地、宗廟、社稷祭祀的主人。您怎么能說太隆重了呢?”
哀公說:“我這個人很淺陋,不淺陋,怎能聽到您這番話呢?我想問,又找不到合適的言辭,請慢慢給我講一講吧?!?/div>
孔子說:“天地陰陽不交合,萬物就不會生長。天子諸侯的婚姻,是誕生使社稷延續(xù)萬代的后嗣的大事,怎么能說太隆重了呢?”孔子接著又說:“夫婦對內(nèi)主持宗廟祭祀的禮儀,足以與天地之神相配;對外掌管發(fā)布政教號令,能夠確立君臣上下之間的恭敬之禮。事情不合禮可以改變,國家有喪亂可以振興。所以治理政事先要有禮,禮不就是執(zhí)政的根本嗎?”孔子繼續(xù)說:“從前夏商周三代圣明的君主治理政事,必定敬重他們的妻子,這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宗祧的主體,兒子是傳宗接代的人,能不敬重嗎?所以君子對妻兒沒有不敬重的。敬這件事,敬重自身最為重要。自身,是親人的后代,能夠不敬重嗎?不敬重自身,就是傷害了親人;傷害了親人,就是傷害了根本;傷害了根本,支屬就要隨之滅絕。自身、妻子、兒女這三者,百姓也像國君一樣都是有的。由自身想到百姓之身,由自己的兒子想到百姓的兒子,由自己的妻子想到百姓的妻子,國君能做到這三方面的敬重,那么教化就通行天下了,這是從前太王實行的治國方法。能夠這樣,國家就順暢了?!?/div>
哀公問:“請問什么是敬重自身?”
孔子回答說:“國君說錯了話民眾就跟著說錯話,做錯了事民眾就跟著效法。君主不說錯話,不做錯事,百姓就會恭恭敬敬地服從國君的號令了。如果能做到這點,就可以說能敬重自身了,這樣就能成就其親人了?!?/div>
哀公問:“什么是成就其親人?”
孔子回答道:“所謂君子,就是有名望的人。百姓送給他的名稱,稱作君子,就是稱他的親人為有名望的人,而他是有名望人的兒子。”孔子接著說:“只注重政治而不能愛護(hù)民眾,就不能成就自身;不能成就自身,就不能使自己的國家安定;不能使自己的國家安定,就不能無憂無慮。不能無憂無慮,就不能成就自身”
哀公問:“請問怎么做才能成就自身?”
孔子回答說:“自己做任何事都合乎常理不越過界限,就可以說成就自身了。不逾越常理,就是合乎天道?!?/div>
哀公問:“請問君子為何尊重天道呢?”
孔子回答說:“尊重它是因為它不停頓地運(yùn)行,就像太陽月亮每天東升西落一樣,這就是天道;運(yùn)行無阻而能長久,這也是天道;不見有所作為而萬物發(fā)育成長,這也是天道;成就了自己而功業(yè)也得到顯揚(yáng),這也是天道?!?/div>
哀公說:“我實在愚昧,幸虧您耐心地給我講這些道理?!?/div>
孔子恭敬地離開坐席回答說:“仁人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法則,孝子不能超越親情的規(guī)范。因此仁人侍奉父母,就如同侍奉天一樣;侍奉天,就如同侍奉父母一樣。這就是所說的孝子成就自身。”
哀公說:“我既然聽到了這些道理,將來還會有過錯怎么辦呢?”
孔子說:“您能說出這樣的話,這是臣下的福分??!”

【評析】
這是孔子和魯哀公討論婚禮意義的對話,其中涉及許多孔子的政治思想。對話先從人道談起,孔子認(rèn)為,人道中政治是第一位的。如何為政,要做到三點: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然后提出“愛與敬”是“政之本”,而婚禮正是愛與敬的體現(xiàn)。能“成親”、“成身”,從而使人道與天道合一。


孔子家語 卷一 儒行解第五

【原文】
孔子在衛(wèi)①,冉求言于季孫曰:“國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衛(wèi),衛(wèi)將用之。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請以重幣②迎之。”季孫以告哀公,公從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館焉。公自阼階③,孔子賓階,升堂立侍。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君子之學(xué)也博,其服以鄉(xiāng),丘未知其為儒服也?!?/div>
公曰:“敢問儒行?”
孔子曰:“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悉數(shù)之,則留仆⑤未可以對?!?/div>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qiáng)學(xué)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媿。難進(jìn)而易退,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⑥,其起坐恭敬,言必誠信,行必忠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預(yù)有如此者。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⑦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后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財貨而不貪,淹之以樂好而不淫,劫之以眾而不懼,阻之以兵而不懾。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其勇⑧,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⑨。不斷其威,不習(xí)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shù)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⑩,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蓽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諂。其為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競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xué)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yōu)游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nèi)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推賢達(dá)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底厲廉隅。強(qiáng)毅以與人,博學(xué)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弗肯臣仕。其規(guī)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shù)。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jìn),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wù)呷手囊?,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疾?!?/div>
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fù)以儒為戲矣!”

【注釋】
①衛(wèi):春秋時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治所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帶。
②重幣:豐厚的禮物。指貴重的玉、帛、馬匹等物品。
③阼階:東階。古代以阼為主人之位。
④逢掖之衣:寬袖之衣,古代儒者所服。舊注:“深衣之褒大也?!?/div>
⑤留仆:使太仆長時間侍奉,以致疲倦。指時間長。
⑥齊難:莊重嚴(yán)肅。舊注:“齊莊可畏難也?!?/div>
⑦難畜:難以留住。畜:容留。
⑧鷙蟲攫搏不程其勇:鷙蟲:猛鳥猛獸。攫搏:指鳥獸之抓取、搏擊。程:顯示。
⑨流言不極:對流言不追根問底。極:極點,極限。舊注:“流言相毀,不窮極也?!?/div>
⑩干櫓:盾。小盾為干,大盾為櫓。
環(huán)堵之室:舊注:“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
蓬戶甕牖:用蓬草編門,以破甕之口做窗戶。
稽:舊注:“稽,同?!?/div>
優(yōu)游:平和自在。舊注:“和也。”
程功積事:度量功績,積累事實。
默而翹之:默默地翹首等待。
不沮:不沮喪。
強(qiáng)毅:剛強(qiáng)堅毅。
錙銖:比喻微小的東西。錙銖: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舊注:“視之輕如錙銖,十虆為銖,八兩為錙?!?/div>
充詘:自滿而失去節(jié)制。舊注:“充詘,驕吝也。一說踴躍參擾之貌?!?/div>

【譯文】
孔子在衛(wèi)國,冉求對季孫氏說:“國家有圣人卻不能用,這樣想治理好國家,就像倒著走而又想趕上前面的人一樣,是不可能的?,F(xiàn)在孔子在衛(wèi)國,衛(wèi)國將要任用他,我們自己有人才卻去幫助鄰國,難以說是明智之舉。請您用豐厚的聘禮把他請回來?!奔緦O氏把冉求的建議稟告了魯哀公,魯哀公聽從了這一建議。
孔子回到魯國,住在魯哀公招待客人的館舍里。哀公從大堂東面的臺階走上來迎接孔子,孔子從大堂西面的臺階上來覲見哀公,然后到大堂里,孔子站著陪哀公說話。
魯哀公問孔子說:“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裝嗎?”
孔子回答說:“我小時候住在魯國,穿的是寬袖的衣服;長大后住在宋國,戴的是緇布做的禮冠。我聽說,君子學(xué)問要廣博,穿衣服要隨其鄉(xiāng)俗。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儒者的服裝?!?/div>
魯哀公問:“請問儒者的行為是什么樣的呢?”
孔子回答說:“粗略地講講,不能把儒者的行為講完;如果詳細(xì)地講,講到侍御的人侍奉以致疲倦也難以講完?!?/div>
魯哀公讓人設(shè)席,孔子陪坐在旁邊,說:“儒者如同席上的珍品等待別人來采用,晝夜不停地學(xué)習(xí)等待別人來請教,心懷忠信等待別人舉薦,努力做事等待別人錄用。儒者自修立身就是這樣的。
“儒者的衣冠周正,行為謹(jǐn)慎,對大事推讓好像很傲慢,對小事推讓好像很虛偽。做大事時神態(tài)慎重像心懷畏懼,做小事時小心謹(jǐn)慎像不敢去做。難于進(jìn)取而易于退讓,柔弱謙恭像是很無能的樣子。儒者的容貌就是這樣的。
“儒者的起居莊重謹(jǐn)慎,坐立行走恭敬,講話一定誠信,行為必定中正。在路途不與人爭好走的路,冬夏之季不與人爭冬暖夏涼的地方。不輕易赴死以等待值得犧牲生命的事情,保養(yǎng)身體以期待有所作為。儒者預(yù)先準(zhǔn)備就是這樣的。
“儒者寶貴的不是金玉而是忠信,不謀求占有土地而把仁義當(dāng)做土地,不求積蓄很多財富而把學(xué)問廣博作為財富。儒者難以得到卻容易供養(yǎng),容易供養(yǎng)卻難以留住。不到適當(dāng)?shù)臅r候不會出現(xiàn),不是很難得嗎?不正義的事情就不合作,不是很難留住他們嗎?先效力而后才要俸祿,不是很容易供養(yǎng)嗎?儒者近乎人情就是這樣的。
“儒者對于別人委托的財貨不會有貪心,身處玩樂之境而不會沉迷,眾人威逼也不懼怕,用武力威脅也不會恐懼。見利不會忘義,見死不改操守。遇到猛禽猛獸的攻擊不度量自己的力量而與之搏斗,推舉重鼎不度量自己的力量盡力而為。對過往的事情不追悔,對未來的事情不疑慮。錯話不說兩次,流言不去追究。時常保持威嚴(yán),不學(xué)習(xí)什么權(quán)謀。儒者的特立獨行就是這樣的。
“儒者可以親近而不可以脅迫,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威逼,可以殺頭而不可侮辱。他們的居處不奢侈,他們的飲食不豐厚,他們的過失可以委婉地指出不可以當(dāng)面數(shù)落。儒者的剛強(qiáng)堅毅就是這樣的。
“儒者以忠信作為鎧甲,以禮儀作為盾牌,心中想著仁去行動,懷抱著義來居處,即使遇到暴政,也不改變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這樣的。
“儒者有一畝地的宅院,居住著一丈見方的房間,荊竹編的院門狹小如洞,用蓬草編作房門,用破甕口作為窗框。外出時才換件遮體的衣服,一天的飯并為一頓吃。君上采納他的建議,不敢產(chǎn)生懷疑;君上不采納他的建議,也不敢諂媚求進(jìn)。儒者做官的原則就是這樣的。
“儒者與今人一起居住,而以古人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要求自己;儒者今世的行為,可以作為后世的楷模。如果生不逢時,上面沒人援引,下面沒人推薦,進(jìn)讒諂媚的人又合伙來陷害他,只可危害他的身體,而不可剝奪他的志向。雖然能危害他的生活起居,最終他還要施展自己的志向抱負(fù),仍將不忘百姓的痛苦。儒者的憂思就是這樣的。
“儒者廣博地學(xué)習(xí)而無休止,專意實行而不倦怠,獨處時不放縱自己,通達(dá)于上時不離道義。遵循以和為貴的原則,悠然自得而有節(jié)制。仰慕賢人而容納眾人,有時可削減自己的棱角而依隨眾人。儒者的寬容大度就是這樣的。
“儒者舉薦人才,對內(nèi)不避親屬,對外不避有仇怨的人。度量功績,積累事實,不謀求更高的祿位。推薦賢能而進(jìn)達(dá)于上,不祈望他們的報答。國君滿足了用賢的愿望,百姓依仗他的仁德。只要有利于國家,不貪圖個人的富貴。儒者的舉賢薦能就是這樣的。
“儒者沐身心于道德之中,陳述自己的意見而伏聽君命。平靜地糾正國君的過失,君上和臣下都難以覺察。默默地等待,不急于去做。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顯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勞夸大為多。國家大治的時候,群賢并處而不自輕;國家混亂的時候,堅守正道而不沮喪。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結(jié)黨,也不詆毀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人。儒者的特立獨行就是這樣的。
“儒者中有這樣一類人,對上不做天子的臣下,對下不事奉諸侯,謹(jǐn)慎安靜而崇尚寬厚,磨煉自己端方正直的品格。待人接物剛強(qiáng)堅毅,廣博地學(xué)習(xí)而又知所當(dāng)行。即使把國家分給他,他也看做錙銖小事,不肯做別人的臣下和官吏。儒者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就是這樣的。
“儒者交朋友,要志趣相合,方向一致,營求道藝,路數(shù)相同。地位相等都高興,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厭棄。久不相見,聽到對方的流言飛語絕不相信。志向相同就進(jìn)一步交往,志向不同就退避疏遠(yuǎn)。儒者交朋友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的。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jǐn)慎是仁的基礎(chǔ),寬宏大量是仁的開始,謙遜待人是仁的功能,禮節(jié)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歌舞音樂是仁的和諧,分散財物是仁的施與。儒者兼有這幾種美德,還不敢說已經(jīng)做到仁了。儒者的恭敬謙讓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因貧賤而灰心喪氣,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不玷辱君王,不拖累長上,不給有關(guān)官吏帶來困擾,因此叫做儒。現(xiàn)今人們對儒這個名稱的理解是虛妄不實的,經(jīng)常被人稱作儒來相互譏諷?!?/div>
魯哀公聽到這些話后,自己說話更加守信,行為更加嚴(yán)肅,說:“直到我死,再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評析】
這是一篇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文中生動地敘述了儒者應(yīng)該具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文中稱儒者待聘、待問、待舉、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禮讓的。是有待、有為、有準(zhǔn)備的。儒者不寶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積,但講求仁義、忠信。儒者不貪、不淫、不懼、不懾、不虧義、不更守,是特立的。儒者是剛毅的。儒者戴仁而行,抱德而處,雖有暴政,也不逃避,精神是自立的。儒者處貧賤之中,屋小門敝,無衣無食,但不疑不諂。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奪,憂國憂民,有憂思意識。


孔子家語 卷一 問禮第六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大禮①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惫唬骸拔嶙友匝?!”
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shù)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jié)②。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后言其喪祭之紀(jì)③,宗廟之序。品其犧牲④,設(shè)其豕臘,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⑤。而后宗族會燕,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jié)其服御⑥,車不雕璣,器不影鏤⑦,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div>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對曰:“今之君子,好利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⑧民是盡。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dāng)欲不以其所,虐殺刑誅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為禮也?!?/div>

【注釋】
①大禮:隆重的禮儀。
②會節(jié):舊注:“會指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節(jié)謂分之所限而不可過處?!币庵缸钪匾亩Y和最高的界限。
③喪祭:葬后的祭禮。紀(jì):法度規(guī)矩。
④犧牲:供祭祀用的牲畜。
⑤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用來分別宗族內(nèi)部的長幼、親疏和遠(yuǎn)近。
⑥節(jié)其服御:節(jié)省日常用度。服御:衣服車馬之類。
⑦影鏤:雕刻,刻鏤。
⑧固:堅持,一定。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說:“隆重的禮儀是什么樣的?您為什么把禮說得那么重要呢?”孔子回答道:“我是個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禮節(jié)。”魯哀公說:“您還是說說吧!”
孔子回答道:“我聽說,在民眾生活中,禮儀是最重要的。沒有禮就不能有節(jié)制地侍奉天地神靈,沒有禮就無法區(qū)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沒有禮就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關(guān)系以及婚姻親族交往的親疏遠(yuǎn)近。所以,君主把禮看得非常重要,認(rèn)識到這一點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禮來教化引導(dǎo)百姓,使他們懂得禮的重要和禮的界限。等到禮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才用文飾器物和禮服來區(qū)別尊卑上下。百姓順應(yīng)禮的教化后,才談得上喪葬祭祀的規(guī)則、宗廟祭祀的禮節(jié)。安排好祭祀用的犧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時舉行嚴(yán)肅的祭禮,以表達(dá)對神靈、先祖的崇敬之心,區(qū)別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后,親屬在一起飲宴,依序坐在應(yīng)坐的位置上,以聯(lián)結(jié)彼此的親情。住低矮簡陋的居室,穿儉樸無華的衣服,車輛不加雕飾,器具不刻鏤花紋,飲食不講究滋味,內(nèi)心沒有過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賢明君主就是這樣講禮節(jié)的?!?/div>
魯哀公問:“現(xiàn)在的君主為什么沒有人這樣做了呢?”
孔子回答說:“現(xiàn)在的君主貪婪愛財沒有滿足的時候,放縱自己的行為不感到厭倦,放蕩懶散而又態(tài)度傲慢,固執(zhí)地搜刮盡人民的資財。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招致百姓的怨恨,違背眾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國家。只求個人欲望得到滿足而不擇手段,殘暴地對待人民而肆意刑殺,不設(shè)法使國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統(tǒng)治民眾是用前面說的辦法,現(xiàn)在的君主統(tǒng)治民眾是用后面說的辦法。這說明現(xiàn)在的君主不能修明禮教?!?/div>

【評析】
這篇是講禮的重要意義的。首先說明禮在事天地之神、辨尊卑之位、別親疏與萬民同利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批評現(xiàn)實好利無厭、淫行荒怠、禁錮人民、虐殺刑誅等非禮治現(xiàn)象。
 

孔子家語 卷一 五儀解第七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
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①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曰:“然則章甫、絢履、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②,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于食葷;斬衰菅菲③,杖而歆粥者,則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div>
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儀④,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div>
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
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xùn)格⑤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wù);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zhí)。此則庸人也?!?/div>
公曰:“何謂士人?”
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shù)⑥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wù)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wù)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wù)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咧豢梢滓?。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公曰:“何謂君子?”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qiáng)不息。油然⑧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公曰:“何謂賢人?”
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逾閑,行中規(guī)繩⑨。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div>
公曰:“何謂圣人?”
孔子曰:“所謂圣人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于深宮之內(nèi),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
孔子對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則丘亦無所聞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無以啟其心。吾子言也?!?/div>
孔子曰:“君入廟,如右⑩,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機(jī)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于中冥,諸侯子孫,往來為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出于四門,周章遠(yuǎn)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shù)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芍印>让鞔宋逭?,又少留意于五儀之事,則于政治何有失矣!”

【注釋】
①舍此:舊注:“舍,讀去聲,訓(xùn)為‘處’?!币鉃樘幱谶@種境況的人,有此種作為的人。
②端衣玄裳:指穿著禮服。端衣:古代祭祀時所穿的禮服。玄:黑紅色。
③斬衰:古代喪服,用粗麻布做成,不縫邊。菅菲:據(jù)《荀子·哀公》當(dāng)作“菅屨”,草鞋。
④五儀:五個等次。
⑤訓(xùn)格:規(guī)范,典范。
⑥道術(shù):道德學(xué)術(shù)。
⑦形?。喝说男误w、軀殼。
⑧油然:從容安閑的樣子。
⑨規(guī)繩:指規(guī)范、法則。規(guī):校正圓形的用具。繩:木工用的墨線。
⑩君入廟,如右:君:指國君。如右:《荀子·哀公》作“而右”,指從右邊走。古人以右為尊。
機(jī)筵:筵席。也作“幾筵”。
平旦:清晨。
緬然:悠思貌。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我想評論一下魯國的人才,和他們一起治理國家,請問怎么選拔人才呢?”
孔子回答說:“生活在當(dāng)今的時代,傾慕古代的道德禮儀;依現(xiàn)今的習(xí)俗而生活,穿著古代的儒服。有這樣的行為而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見嗎?”
哀公問:“那么戴著殷代的帽子,穿著鞋頭上有裝飾的鞋子,腰上系著大帶子并把笏板插在帶子里的人,都是賢人嗎?”
孔子說:“那倒不一定。我剛才說的話,并不是這個意思。那些穿著禮服,戴著禮帽,乘著車子去行祭祀禮的人,他們的志向不在于食葷;穿著用粗麻布做的喪服,穿著草鞋,拄著喪杖喝粥來行喪禮的人,他們的志向不在于酒肉。生活在當(dāng)今的時代,卻傾慕古代的道德禮儀;依現(xiàn)代的習(xí)俗生活,卻穿著古代的儒服,我說的是這一類人?!?/div>
哀公說:“你說得很好!就僅僅是這些嗎?”
孔子回答道:“人分五個等級,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分清這五類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備了?!?/div>
哀公問道:“請問什么樣的人叫做庸人?”
孔子回答說:“所謂庸人,他們心中沒有謹(jǐn)慎行事、善始善終的原則,口中說不出有道理的話,不選擇賢人善士作為自己的依靠,不努力行事使自己得到安定的生活。他們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凡事隨大流,不知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這樣的人就是庸人?!?/div>
哀公問道:“請問什么是士人?”
孔子回答說:“所謂士人,他們心中有確定的原則,有明確的計劃,即使不能盡到行道義治國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則;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們的知識不一定非常廣博,但一定要審查自己具有的知識是否正確;話不一定說得很多,但一定要審查說得是否確當(dāng);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具有的知識是正確的,說出的話是確當(dāng)?shù)?,走的路是正道,那么這些正確的原則就像性命對于形骸一樣不可改變了。富貴不能對自己有所補(bǔ)益,貧賤不能對自己有所損害。這樣的人就是士人?!?/div>
哀公問:“什么樣的人是君子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君子,說出的話一定忠信而內(nèi)心沒有怨恨,身有仁義的美德而沒有自夸的表情,考慮問題明智通達(dá)而話語委婉。遵循仁義之道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自強(qiáng)不息。他那從容的樣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終不能達(dá)到他那樣的境界。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哀公問:“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賢人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賢人,他們的品德不逾越常規(guī),行為符合禮法。他們的言論可以讓天下人效法而不會招來災(zāi)禍,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他雖富有,天下人不會怨恨;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貧窮。這樣的人就是賢人?!?/div>
哀公又問:“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圣人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圣人,他們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變通自如,能探究萬事萬物的終始,使萬事萬物符合自然法則,依照萬事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來成就它們。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靈。下面的民眾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邊。這樣的人就是圣人?!?/div>
哀公說:“好啊!不是先生賢明,我就聽不到這些言論了。雖然如此,但我從小生在深宮之內(nèi),由婦人撫養(yǎng)長大,不知道悲哀,不知道憂愁,不知道勞苦,不知道懼怕,不知道危險,恐不足以實行五儀之教。怎么辦呢?”
孔子回答說:“從您的話中可以聽出,您已經(jīng)明白這些道理了,我也就沒什么可對您說的了?!?/div>
哀公說:“要不是您,我的心智就得不到啟發(fā)。您還是再說說吧!”
孔子說:“您到廟中行祭祀之禮,從右邊臺階走上去,抬頭看到屋椽,低頭看到筵席,親人使用的器物都在,卻看不到他們的身影。您因此感到哀傷,這樣就知道哀傷是什么了。天還沒亮就起床,衣帽穿戴整齊,清晨到朝堂聽政,考慮國家是否會有危難。一件事處理不當(dāng),往往會成為國家混亂滅亡的開端。國君以此來憂慮國事,什么是憂愁也就知道了。太陽出來就處理國家大事,直至午后,接待各國諸侯及子孫,還有賓客往來,行禮揖讓,謹(jǐn)慎地按照禮法顯示自己的威嚴(yán)儀態(tài)。國君因此思考什么是辛勞,那么什么是辛勞也就知道了。緬懷遠(yuǎn)古,走出都門,周游瀏覽,向遠(yuǎn)眺望,看到那些亡國的廢墟,可見滅亡之國不只一個。國君因此感到懼怕,那什么是懼怕也就知道了。國君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國君由此想到危險,那么什么是危險也就知道了。國君明白這五個方面,又稍稍留意國家中的五種人,那么治理國家還會有什么失誤呢?”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①有天命,非唯人也?”
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zāi)地妖,不能加也?!?/div>
公曰:“善!吾子言之,豈有其事乎?”
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②之世,有雀生大鳥于城隅焉,占之者曰:‘凡以小生大,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谑堑坌两槿钢垄郏恍迖?,亢暴④無極,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國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時,詭⑤福反為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⑥之時,道缺法圮,以致夭蘗⑦,桑轂⑧于朝,七日大拱⑨,占之者曰:‘桑轂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側(cè)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養(yǎng)民之道,三年之后,遠(yuǎn)方慕義,重譯⑩至者,十有六國。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禍為福者也。故天災(zāi)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夢征怪,所以做人臣者也。災(zāi)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也,唯明王達(dá)此?!?/div>
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聞君子之教也?!?/div>

【注釋】
①信:的確。
②帝辛:即商紂王。
③介雀之德:舊注:“介,助也,以雀之德為助也?!苯椋阂?,依賴。
④亢暴:非常殘暴。
⑤詭:奇異,怪異。
⑥太戊:商王名。太庚子。時商朝衰微,太戊用伊陟、巫成等賢人,商朝復(fù)興。
⑦夭蘗:反常的樹木。
⑧桑轂:古時以桑木、轂?zāi)竞仙诔癁椴幌橹?。轂:楮木?/div>
⑨大拱:長大到兩手可以圍抱。
⑩重譯:輾轉(zhuǎn)翻譯。指遠(yuǎn)方國家的使者經(jīng)過多重翻譯才能交流。說明相隔遙遠(yuǎn)。
儆:告誡,警告。
寤夢:半睡半醒,似夢非夢,恍惚如有所見。征怪:怪異的征兆。
鄙:鄙陋,淺陋。固:鄙陋。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國家的存亡禍福,的確是由天命決定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嗎?”
孔子回答說:“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是由人自己決定的,天災(zāi)地禍都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yùn)?!?/div>
哀公說:“好!您說的話,有什么事實根據(jù)嗎?”
孔子說:“從前,殷紂王時代,在國都的城墻邊,有一只小鳥生出一只大鳥,占卜者說:‘凡是以小生大,國家必將成為霸主,聲名必將大振?!谑?,商紂王憑借小鳥生大鳥的好兆頭,不好好治理國家,殘暴至極,朝中大臣也無法挽救,外敵攻入,殷國因此滅亡。這就是以自己的肆意妄為違背天時,奇異的福兆反而變成災(zāi)禍的事例。紂王的先祖殷王太戊時代,社會道德敗壞,國家法紀(jì)紊亂,以致出現(xiàn)反常的樹木,朝堂上長出桑轂,七天就長得兩手合抱之粗。占卜者說:‘桑轂野木不應(yīng)共同生長在朝堂上,難道國家要滅亡嗎?’太戊非常恐懼,小心地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學(xué)習(xí)先王治國的方法,探究養(yǎng)民的措施,三年之后,遠(yuǎn)方的國家思慕殷國的道義,偏遠(yuǎn)之國的使者經(jīng)過多重翻譯來朝見的,有十六國之多。這就是以自己的謹(jǐn)身修治改變天時,禍兆反變?yōu)楦5氖吕?。所以說,天災(zāi)地禍?zhǔn)巧咸靵砭鎳?,夢見怪異是上天來警告臣子的。?zāi)禍勝不過良好的政治,夢兆也勝不過善良的行為。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治國的最高境界,只有賢明的國君才能做到。”
魯哀公說:“我如果不是如此淺陋,也就不能聽到您這樣的教誨了?!?/div>

【評析】
本篇第一段主要講五儀。所謂“五儀”就是指五個等次的人的特征。這五個等次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他們各有特點,境界也由低向高。最后一問思想價值很高。魯哀公自稱“寡人生于深宮之內(nèi),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孔子告訴他如何思哀、思憂、思勞、思懼,很有借鑒意義。


孔子家語 卷二 致思第八

【原文】
孔子北游于農(nóng)山①,子路、子貢、顏淵侍側(cè)②??鬃铀耐叭虎鄱鴩@曰:“于斯致思④,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div>
子路進(jìn)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旖旗繽紛下蟠于地⑤。由當(dāng)⑥一隊而敵之,必也攘⑦地千里,搴旗執(zhí)聝⑧。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div>
夫子曰:“勇哉!”
子貢復(fù)進(jìn)曰:“賜愿使齊、楚合戰(zhàn)于漭漾⑨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⑩,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div>
夫子曰:“辯哉!”
顏回退而不對??鬃釉唬骸盎?,來,汝奚獨無愿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div>
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dǎo)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div>
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div>
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
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div>

【注釋】
①農(nóng)山:山名,在魯國(今山東)境內(nèi)。
②侍側(cè):在旁邊陪著。
③喟然:嘆息的樣子。
④于斯:在這里。致思:集中心思思考。
⑤旖旗:即旌旗。蟠:盤曲地伏著。舊注:“蟠,委?!?/div>
⑥當(dāng):掌管,率領(lǐng)。
⑦攘:奪取?;蜃髋懦饬x。舊注:“攘,卻?!币鉃槭箶橙送藚s。
⑧搴旗執(zhí)聝:搴旗,指拔取敵人的軍旗。聝,戰(zhàn)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古代常以獲取敵入耳朵的多少來計功。舊注:“搴,取也,取敵之旖旗。聝,截耳也,截敵之耳以效獲也?!?/div>
⑨漭漾:廣大貌。
⑩縞衣白冠:白衣白帽。戰(zhàn)爭中穿這樣的服裝表示奮死一戰(zhàn)的決心。舊注:“兵,兇事,故白冠服也?!?/div>
辯:有辯才。
奚獨:為何只有你。奚:疑問詞,為何,如何。
薰:一種香草。蕕:一種臭草。
敷:布,施。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德行。
導(dǎo):教導(dǎo)。
原:平原。藪:水淺草茂的濕地。舊注:“廣平日原,澤無水日藪也?!?/div>
離曠:丈夫離家,婦人獨處。
凜然:態(tài)度嚴(yán)肅,令人敬畏的樣子。
抗手:舉手。

【譯文】
孔子向北游覽到農(nóng)山,子路、子貢、顏淵在身邊陪著??鬃酉蛩拿嫱送?,感嘆地說:“在這里集中精力思考問題,什么想法都會出現(xiàn)??!你們每個人各談?wù)勛约旱闹鞠?,我將從中做出選擇?!?/div>
子路走上前說:“我希望有這樣一個機(jī)會,白色的指揮旗像月亮,紅色的戰(zhàn)旗像太陽,鐘鼓的聲音響徹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盤旋舞動。我?guī)ьI(lǐng)一隊人馬進(jìn)攻敵人,必會奪取敵人千里之地,拔去敵人的旗幟,割下敵人的耳朵。這樣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讓子貢和顏淵跟著我吧!”
孔子說:“真勇敢??!”
子貢也走上前說道:“我愿出使到齊國和楚國交戰(zhàn)的廣闊原野上,兩軍的營壘遙遙相望,揚(yáng)起的塵埃連成一片,士兵們揮刀交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我穿戴著白色衣帽,在兩國之間勸說,論述交戰(zhàn)的利弊,解除國家的災(zāi)難。這樣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讓子路和顏淵跟著我吧!”
孔子說:“真有口才啊!”
顏回后退不說話??鬃诱f:“顏回,過來,為何只有你沒有志向呢?”顏回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貢都已經(jīng)說過了,我還說什么呢?”
孔子說:“雖然如此,還是各人說說各人的志向,你就說吧?!?/div>
顏回回答說:“我聽說薰草和蕕草不能藏在同一個容器中,堯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個國家,因為他們不是同一類人。我希望得到明王圣主來輔助他們,向人民宣傳五教,用禮樂來教導(dǎo)他們,使百姓不修筑城墻,不逾越護(hù)城河,劍戟之類的武器改鑄為農(nóng)具,平原濕地放牧牛馬,婦女不因丈夫長期離家而憂慮,千年無戰(zhàn)爭之患。這樣,子路就沒有機(jī)會施展他的勇敢,子貢就沒有機(jī)會運(yùn)用他的口才了。”
孔子表情嚴(yán)肅地說:“這種德行是多么美好??!”
子路舉起手來問道:“老師您選擇哪種呢?”
孔子說:“不耗費(fèi)財物,不危害百姓,不費(fèi)太多的言辭,這只有顏回才有這個想法??!”

【原文】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xiàn)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yuǎn),無所鬻①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xiàn)之君子,故敢以進(jìn)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②。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諗③,而欲以務(wù)施者,仁人之偶④也。惡有⑤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注釋】
①鬻(yù):賣。
②享祭:祭祀。
③腐諗:腐爛,食物變質(zhì)。諗:熟食。舊注:“同飪?!?/div>
④偶:同類。
⑤惡有:怎有。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有一位打魚人獻(xiàn)給他一些魚,孔子不接受。打魚人說:“天熱市場又遠(yuǎn),已經(jīng)無法賣了,我想扔到糞堆上,不如獻(xiàn)給君子,所以敢于進(jìn)獻(xiàn)給您。”
于是孔子拜了又拜,接受了這些魚,讓弟子把地打掃干凈,準(zhǔn)備祭祀。弟子說:“打魚人本來要扔掉這些魚,而老師卻要用來祭祀,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我聽說,怕食物變質(zhì)而把它送給別人的人,是仁人一類的人。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饋贈而不祭祀的呢?”

【評析】
“致思”二字源于篇中“于斯致思”,是集中精神思考的意思。本篇由許多小事、小段落組成?!翱鬃颖庇巍闭率强鬃勇牭茏友灾荆@里突顯“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的德治。“孔子之楚”章從饋魚說起,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節(jié)儉而又與人分享的人。
 

孔子家語 卷二 三恕第九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伲河芯荒苁拢谐级笃涫?,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②矣?!?/div>

【注釋】
①?。喝寮业膫惗Y范疇之一,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②端身:正身,使行為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河袊荒苁谭?,有臣子卻要役使,這不是??;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兒子卻要求他報恩,這也不是?。挥懈绺绮荒茏鹁?,有弟弟卻要求他順從,這也不是恕。讀書人能明了這三恕的根本意義,就可以算得上行為端正了?!?/div>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xué),長無能也;老而不教①,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wù)學(xué),老思其死則務(wù)教,有思其窮則務(wù)施。”

【注釋】
①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孫。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思慮,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時候不愛學(xué)習(xí),長大后就沒有技能;年老不教導(dǎo)子孫,死后就沒人思念;富有時不愿施舍,窮困時就沒人救濟(jì)。所以君子年少時想到長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學(xué)習(xí),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導(dǎo)兒孫,富有時想到窮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原文】
孔子觀于魯桓公①之廟,有欹器②焉。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③。”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④,中⑤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于坐側(cè)。”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
子路進(jìn)曰:“敢問持滿⑥有道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⑦之又損之之道也?!?/div>

【注釋】
①魯桓公:惠公子,名軌。在位十八年,后被殺。
②欹(qī)器:容易傾斜倒下的器物。舊注:“欹,傾昃也?!?/div>
③宥(yò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器物,相當(dāng)于后來的座右銘。
④虛則欹:空虛的時候就傾斜。
⑤中:指水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⑥持滿:據(jù)上下文意,此當(dāng)指不盈不滿,可理解為保守成業(yè)。
⑦損:減少。

【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里去參觀,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傾倒的器物。于是他問守廟的人:“這是什么器物???”守廟人回答說:“這是國君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欹器。”
孔子說:“我聽說國君放在座位右邊的欹器,空虛時就傾倒,水不多不少時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賢明的國君把它作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邊?!闭f完回頭對弟子說:“灌進(jìn)水試試?!钡茏影阉噙M(jìn)欹器,水不多不少時欹器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孔子感嘆道:“唉,哪有東西盈滿了不倒的呢!”
子路走上前去問道:“請問保守成業(yè)有什么方法嗎?”
孔子說:“聰明睿智的人,用愚樸來保守成業(yè);功蓋天下的人,用謙讓來保守成業(yè);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來保守成業(yè);富有四海的人,用謙卑來保守成業(yè)。這就是退損再退損的方法?!?/div>

【評析】
這篇也是由許多小議論組成的,大多內(nèi)容又見《荀子》?!翱鬃釉弧倍?,一是說君臣、父子、兄弟間要講恕道,一是講君子要三思?!翱鬃佑^于魯桓公之廟”章是講“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主張遵守愚、讓、怯、謙的損之又損之道,這就是“滿招損,謙受益”俗語的來源。


孔子家語 卷二 好生第十

【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①,化若四時而變物②。是以四海承風(fēng)③,暢于異類④,鳳翔麟至,鳥獸馴⑤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div>

【注釋】
①靜虛:清靜無欲。
②變物:使萬物變化。
③承風(fēng):接受教化。
④異類:指與人不是同類的動植物。一說指少數(shù)民族。舊注:“異類,四方之夷狄也?!?/div>
⑤馴:順從。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從前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孔子不回答。魯哀公說:“我有問題問你,你卻不說話,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因為您問問題不先問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樣回答?!濒敯Чf:“重要的問題是什么呢?”
孔子說:“舜作為君主,他的政治是愛惜生命而厭惡殺戮,他用人的原則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換無才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樣廣大而又清凈無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樣使萬物變化。所以,四海之內(nèi)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動植物之類,鳳凰飛來,麒麟跑來,鳥獸都被他的仁德感化。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愛惜生命的緣故。您不問這些治國之道而問戴什么帽子,所以我才遲遲不做回答?!?/div>

【原文】
虞、芮二國爭田而訟①,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②,仁人也,盍往質(zhì)之③?!?/div>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④,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⑤。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儕⑥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與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為閑田矣。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注釋】
①虞、芮:春秋時兩個小諸侯國。虞國在今山西平陰縣,芮國在今山西芮城縣。訟:打官司。
②西伯:即周文王。
③盍:何不。質(zhì):評判。
④畔:指田地的邊界。
⑤提挈:提著,舉著,指負(fù)重。
⑥吾儕:我等,我輩,我們這類人。

【譯文】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結(jié)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里讓他給評判呢?”
他們進(jìn)入西伯的領(lǐng)地后,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jìn)入城邑后,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jìn)入西伯的朝廷后,士謙讓著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著讓他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遣豢梢赃M(jìn)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于是,他們就一起遠(yuǎn)遠(yuǎn)地退讓,都把所爭的田作為閑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再超過了。不下命令大家就聽從,不用教導(dǎo)大家就聽從,這是達(dá)到最高境界了?!?/div>

【評析】
這也是許多小篇章的匯聚。首章是孔子和魯哀公對話,哀公不問大事,孔子說的卻是大事。講舜“好生而惡殺”,“授賢而替不肖”,有德而善任人。這是從政的根本?!坝蒈嵌闭率菍ξ耐鯇嵤┙袒馁澝?。
 

孔子家語 卷三 觀周第十一

【原文】
孔子謂南宮敬叔①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睂υ唬骸爸?jǐn)受命?!?/div>
遂言于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滅于宋。其祖弗父何②,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③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④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⑤,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⑥。值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⑦有言:‘圣人之后,若不當(dāng)世,則必有明君而達(dá)者焉??鬃由俣枚Y,其將在矣?!瘜俪荚唬骸瓯貛熤?。’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⑧,斯大業(yè)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div>
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豎子侍御⑨。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⑩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div>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dāng)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dá)而危其身,好發(fā)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笨鬃釉唬骸熬捶罱??!弊灾芊呆?,道彌尊矣。遠(yuǎn)方弟子之進(jìn),蓋三千焉。

【注釋】
①南宮敬叔:魯國大夫,即孟僖子之子,原姓仲孫,名鬩。
②弗父何:宋湣公共長子,孔父嘉之高祖,厲公兄。舊注:“弗父何,緡公世子,厲公兄也。讓國以受厲公?!洞呵飩鳌吩唬骸杂兴味趨柟?。’”
③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孫,曾輔佐戴公、武公、宣公。生孔父嘉,即孔子的祖先。
卿三命是也。
④鼎銘:舊注:“臣有功德,君命銘之于其宗廟之鼎也?!?/div>
⑤傴:彎著身子。舊注:“傴恭于僂,俯恭于傴?!?/div>
⑥亦莫余敢侮:舊注:“余,我也,我考父也。以其恭如此,故人亦莫之侮?!?/div>
⑦臧孫紇:弗父何的后代。即魯大夫臧武仲,為人有遠(yuǎn)見。
⑧極:所達(dá)到的最高點。
⑨豎子:對人的鄙稱,猶謂“小子”。侍:服侍。御:駕車。
⑩郊社:祭天地。

【譯文】
孔子對南宮敬叔說:“我聽說老子博古通今,通曉禮樂的起源,明白道德的歸屬,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師,現(xiàn)在我要到他那里去?!蹦蠈m敬叔回答說:“我遵從您的意愿?!?/div>
于是南宮敬叔對魯國國君說:“我接受父親的囑咐說:‘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國消亡了。他的祖先弗父何,最初擁有了宋國,后來給了弟弟厲公。到了正考父時,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個國君,三次任命,他一次比一次恭敬。因此他家鼎上刻的銘文說:“第一次任命,他彎著腰;第二次任命,他彎著身子;第三次任命,他俯下身子。他靠著墻根走,也沒有人敢欺侮他。在這個鼎里煮稠粥,煮稀粥,用來糊口?!彼墓Ь垂?jié)儉就到了這種地步。’臧孫紇曾說過這樣的話:‘圣人的后代,如果不能執(zhí)掌天下,那么必定有圣明的君主使他通達(dá)??鬃訌男【拖埠枚Y儀,他大概就是這個人吧。’我父親又囑咐我說:‘你一定要拜他為師。’現(xiàn)在孔子將要到周國去,觀看先王遺留的制度,考察禮樂所達(dá)到的高度,這是大事業(yè)??!您何不提供車子資助他呢?我請求和他一起去。”
魯君說:“好?!彼徒o孔子一輛車,兩匹馬,派了一個人侍候他給他駕車。南宮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國??鬃酉蚶献釉儐柖Y,向萇弘詢問樂,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規(guī)則,察看宗廟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嘆地說:“我現(xiàn)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國稱王天下的原因。”
離開周國時,老子去送他,說:“我聽說富貴者拿財物送人,仁者用言語送人。我雖然不能富貴,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稱號,請讓我用言語送你吧!凡是當(dāng)今的士人,因聰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因知識廣博喜好辯論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發(fā)別人隱私的人。作為人子不要只想著自己,作為人臣要盡職全身?!笨鬃诱f:“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誨?!睆闹車祷佤攪鬃拥牡栏邮苋俗鸪缌?。從遠(yuǎn)方來向他學(xué)習(xí)的,大約有三千人。

【原文】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①,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fù)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②。
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③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wù)襲跡④于其所以安存,而忽?、菟晕M?,是猶未有以異于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

【注釋】
①墉:墻壁。
②負(fù):背對著。斧扆:古代帝王所用的狀如屏風(fēng)的器物,高八尺,上繡斧形圖案。
③往古:古昔,古代的事。
④襲跡:沿襲。
⑤忽怠:忽略輕視。

【譯文】
孔子觀看明堂,看到四門的墻上有堯舜桀紂的畫像,畫出了每個人善惡的容貌,并有關(guān)于國家興亡告誡的話。還有周公輔佐成王,抱著成王背對著屏風(fēng)面朝南接受諸侯朝見的畫像。
孔子走來走去地觀看著,對跟從他的人說:“這是周朝興盛的原因啊。明亮的鏡子可以照出形貌,古代的事情可以用來了解現(xiàn)在。君主不努力沿著在使國家安定的路上走,而忽視國家危亡的原因,這和倒著跑卻想追趕上前面的人一樣,難道不糊涂嗎?”

【原文】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①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粺o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②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③,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wǎng)羅。毫末不札④,將尋斧柯⑤。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qiáng)梁者⑥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zhí)雌⑦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⑧,我獨不徙。內(nèi)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于此?江海雖左⑨,長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对姟发庠唬骸畱?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猩砣绱耍M以口過患哉?”

【注釋】
①緘:封閉。
②伺:監(jiān)視。
③涓涓:細(xì)小的水流。壅:堵塞。
④毫:細(xì)小的樹枝。不札:不拔除。舊注:“如毫之末,言至微也。札,拔也?!?/div>
⑤尋:用??拢焊?/div>
⑥強(qiáng)梁者:強(qiáng)橫的人。
⑦雌:柔弱。
⑧或之:搖擺不定。舊注:“或之,東西轉(zhuǎn)移之貌?!?/div>
⑨江海雖左:左:處于下游。舊注:“水陰長右,江雖在于其左,而能為百川長,以其能下?!?/div>
⑩《詩》:指《詩經(jīng)·小雅·小旻》。
履:踩。

【譯文】
孔子在周國觀覽,進(jìn)入周太祖后稷的廟內(nèi)。廟堂右邊臺階前有銅鑄的人像,嘴被封了三層,還在像的背后刻著銘文:“這是古代說話謹(jǐn)慎的人。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多??;不要多事,多事多患。安樂時一定要警戒,不要做后悔的事。不要以為話多不會有什么傷害,禍患是長遠(yuǎn)的;不要以為話多沒什么害處,禍患將是很大的;不要認(rèn)為別人聽不到,神在監(jiān)視著你。初起的火苗不撲滅,變成熊熊大火怎么辦?涓涓細(xì)流不堵塞,終將匯集為江河;長長的線不弄斷,將有可能結(jié)成網(wǎng);細(xì)小的枝條不剪掉,將來就要用斧砍。如能謹(jǐn)慎,是福的根源。口能造成什么傷害?是禍的大門。強(qiáng)橫的人不得好死,爭強(qiáng)好勝的人必定會遇到對手。盜賊憎恨物主,民眾怨恨長官。君子知道天下的事不可事事爭上,所以寧愿居下;知道不可居于眾人之先,所以寧愿在后。溫和謙恭謹(jǐn)慎修德,會使人仰慕;守住柔弱保持卑下,沒人能夠超越。人人都奔向那里,我獨自守在這里;人人都在變動,我獨自不移。智慧藏在心里,不向別人炫耀技藝;我雖然尊貴高尚,人們也不會害我。有誰能做到這樣呢?江海雖然處于下游,卻能容納百川,因為它地勢低下。上天不會親近人,卻能使人處在它的下面。要以此為戒??!”
孔子讀完這篇銘文,回頭對弟子說:“你們要記住??!這些話實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对娊?jīng)》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⑸硇惺履軌蜻@樣,哪還能因言語惹禍呢?”

【評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好學(xué)的人,他喜歡向天下萬事萬物學(xué)習(xí)??鬃佑袥]有向老聃學(xué)習(xí)過,這曾是儒道兩家爭論的一個焦點。本文記載了這個學(xué)習(xí)過程。文中首先講了孔子家族歷史,說他的家族是以恭儉出名的。孔子適周,是要“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他在周朝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對郊社之所,明堂之則,廟朝之度都做了考察。真正了解了周公為何是圣人與周之所以王天下的原因。


孔子家語 卷三 弟子行第十二

【原文】
衛(wèi)將軍文子①問于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為賢?”子貢對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與學(xué),賢者也,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即難。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難于知人。是以難對也?!?/div>
文子曰:“若夫知賢,莫不難。今吾子親游焉,是以敢問?!?/div>
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②,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請問其行?!?/div>
子貢對曰:“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夫稱言不茍,是顏回之行也??鬃诱f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yīng)侯慎德?!姥孕⑺迹⑺嘉﹦t?!舴暧械轮朗茱@命,不失厥③名。以御于天子,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稱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鬃痈嬷浴对姟吩唬骸尧懿挥谐酰r克有終。’
“不畏強(qiáng)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鬃雍椭晕?,說之以《詩》曰:‘受小拱大拱⑤,而為下國駿龐,荷天子之龍。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強(qiáng)乎武哉,文不勝其質(zhì)。
“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xué)博藝,省物而勤也,是冉求⑥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xué)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篤恭以王天下?!浞Q之也,曰‘宜為國老’。
“齊莊而能肅,志通而好禮,儐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jié),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禮經(jīng)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鞒鄦栐唬骸沃^也?’子曰:‘貌以儐禮,禮以儐辭,是謂難焉。眾人聞之,以為成也?!鬃诱Z人曰:‘當(dāng)賓客之事,則達(dá)矣?!^門人曰:‘二三子之欲學(xué)賓客之禮者,其于赤也。’
“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xué),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⑦,是曾參之行也??鬃釉唬骸?,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源朔Q之。
“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鬃友灾唬骸洳环ィ瑒t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則仁也。’《詩》⑧云:‘豈悌君子,民之父母?!蜃右云淙蕿榇?。
“學(xué)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鬃诱f之以《詩》曰:‘式夷式已⑨,無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謂不險矣?!?/div>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鬃釉唬骸氋F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之行也??鬃釉唬骸軇t學(xué),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⑩。當(dāng)是而行,偃也得之矣?!?/div>
“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宮紹之行也??鬃有牌淠苋剩詾楫愂?。
“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履。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zhí)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鬃釉唬骸裼谟H喪,則難能也;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成湯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諸子,賜之所親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訊賜,固不足以知賢?!?/div>
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乃百姓歸之。若吾子之論,既富茂矣,壹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貢既與衛(wèi)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wèi)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未知中否,請以告?!?/div>
孔子曰:“言之乎。”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子聞而笑曰:“賜,汝次焉人矣?!弊迂晫υ唬骸百n也何敢知人,此以賜之所睹也?!笨鬃釉唬骸叭?。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者,豈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貢曰:“賜愿得聞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舊怨,蓋伯夷叔齊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從善而教不道,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則進(jìn)而用之,不陳則行而退。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為人之淵源也,多聞而難誕,內(nèi)植足以沒其世。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無道,其默足以生。蓋銅鞮伯華之行也。
“外寬而內(nèi)正,自極于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終。蓋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圖義,約貨去怨,輕財不匱。蓋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雖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蓋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nèi)。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親觀于四方也,不忘其親,不盡其樂。以不能則學(xué),不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子山之行也?!?/div>
子貢曰:“敢問夫子之所知者,蓋盡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謂其然?亦略舉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晉平公問祁奚曰:‘羊舌大夫,晉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辭以不知。公曰:‘吾聞子少長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對曰:‘其少也恭而順,心有恥而不使其過宿;其為大夫,悉善而謙其端;其為輿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為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公曰:‘曩者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擞盅蛏啻蠓蛑幸??!?/div>
子貢跪曰:“請退而記之?!?/div>

【注釋】
①文子:衛(wèi)國公卿,名彌牟。
②蓋有三千就焉:三千:《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作“三就”,指在孔子門下求學(xué)的弟子,成就有上、中、下三等。
③厥:代詞,他的。
④靡:沒有。
⑤拱:法。
⑥冉求:即冉有,字子有,孔子弟子。
⑦眉壽:長壽。因人老會長出長眉毛,故稱眉壽。
⑧《詩》:指《詩經(jīng)·大雅·洞酌》。
⑨式夷式已:舊注:“式,用。夷,平也。言用平則已也?!币鉃橛闷胶汀⒐降膽B(tài)度處人處事。
⑩給:豐足,充裕。豫:事先準(zhǔn)備。舊注:“事欲給而不礙,則莫若于豫?!?/div>
成湯:商朝開國之君,子姓,名履,又稱天乙。討伐夏桀,建立商朝,傳十七代,至紂為周所滅。
克:苛刻。忌:嫉妒。
淵源:指思慮深邃。
允德:修德,涵養(yǎng)德行。圖義:考慮義。舊注:“允,信也。圖,謀?!?/div>
蹈:實行。
羊舌大夫:即羊舌赤。亦即銅鞮伯華。

【譯文】
衛(wèi)國的將軍文子問子貢說:“我聽說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們讀《詩》和《書》,然后教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講的是仁義,觀看的是禮樂,然后用文才和德行來成就他們。大概學(xué)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們之中誰更賢明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
文子說:“因為你常和他們一起學(xué),也是賢者,為何說不知道呢?”
子貢回答說:“賢能的人沒有妄行,了解賢人就很困難。所以君子說:‘沒有比了解人更困難的了?!虼穗y以回答?!?/div>
文子說:“對于了解賢人,沒有不困難的?,F(xiàn)在您本人親身在孔子門下求學(xué),所以敢冒昧問您?!?/div>
子貢說:“先生的門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學(xué)。有些是與我接觸過的,有些沒有接觸,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來告訴你。”
文子說:“請就您所接觸到的談?wù)?,我想問問他們的品行?!?/div>
子貢回答說:“能夠起早貪黑,背誦經(jīng)書,崇尚禮義,行動不犯第二次過錯,引經(jīng)據(jù)典很認(rèn)真的,是顏淵的品行。孔子用《詩經(jīng)》的話來形容顏淵說:‘如果遇到國君寵愛,就能成就他的德業(yè)?!肋h(yuǎn)恭敬盡孝道,孝道足以為法則。’如果顏淵遇到有德的君王,就會世代享受帝王給予的美譽(yù),不會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會成為君王的輔佐。
“身處貧困能矜持莊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氣。不把怒氣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不總是怨恨別人,不總是記著別人過去的罪過,這是冉雍的品行??鬃釉u論他的才能說:‘擁有土地的君子,有民眾可以役使,有刑罰可以施用,而后可以遷怒。普通人發(fā)怒,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鬃佑谩对娊?jīng)》的話告訴他說:‘萬事都有開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終的?!?/div>
“不害怕強(qiáng)暴,不欺辱鰥寡,說話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帶兵,這是子路的品行??鬃佑梦霓o來贊美他,用《詩經(jīng)》中的話來稱贊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護(hù)下面諸侯國,接受天子授予的榮寵。不膽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戰(zhàn)功?!瘡?qiáng)力又勇敢?。∥牟蓜俨贿^他的質(zhì)樸。
“尊敬長輩,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學(xué)習(xí),博綜群藝,體察萬物且勤勞,這是冉求的品行??鬃右虼藢λf:‘好學(xué)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愛,恭敬就接近禮義,勤勞就有收獲。堯舜忠誠謙恭,所以能稱王天下?!鬃雍芊Q贊他,說:‘你應(yīng)當(dāng)成為國家的卿大夫?!?/div>
“整齊莊重而又嚴(yán)肅,志向通達(dá)而又喜好禮儀,作為兩國之間的儐相,忠誠雅正而有節(jié)制,這是公西赤的品行??鬃诱f:‘禮經(jīng)三百篇,可以通過努力學(xué)習(xí)來了解;三千項威嚴(yán)的禮儀細(xì)節(jié),則難以掌握?!鞒嗾f:‘為什么這樣說呢?’孔子說:‘作儐相接待賓客要有莊重的容貌,要根據(jù)不同的禮節(jié)來致辭,所以說很難。眾人聽到儐相的致辭,認(rèn)為儀式就完成了?!鬃訉Υ蠹艺f:‘接待賓客這件事,他已經(jīng)做到了。’孔子又對弟子說:‘你們想學(xué)習(xí)接待賓客禮儀的人,就向公西赤學(xué)習(xí)吧?!?/div>
“完滿卻不自我滿足,淵博卻如同虛空,超過卻如同趕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難以做到。知識廣博無所不學(xué),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對任何人說話,沒有不真實的;他的志向高明遠(yuǎn)大,他的胸襟開闊坦蕩,因此他長壽,這是曾參的品行??鬃诱f:‘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進(jìn),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準(zhǔn)則。曾參集中了這四種品德?!鬃泳鸵源藖矸Q贊他。
“有大功不夸耀,處高位不欣喜,不貪功不慕勢,不在貧苦無告者面前炫耀,這是顓孫師的品行。孔子這樣評價他:‘他的不夸耀,別人還可能做到,他在貧苦無告者面前不炫耀,則是仁德的表現(xiàn)?!对娊?jīng)》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認(rèn)為他的仁德是很偉大的。
“學(xué)習(xí)能夠深入理解其義,送迎賓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級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詩經(jīng)》的話評價他說:‘能夠用平和公正的態(tài)度處人處事,就不會受到小人的危害?!癫飞踢@樣,可以說不至于有危險了。
“富貴了他也不欣喜,貧賤了他也不惱怒;假如對民眾有利,他寧愿行為儉約;他侍奉君王,是為了幫助下面的百姓,這是澹臺滅明的品行??鬃诱f:‘獨自一個人富貴,君子認(rèn)為是可恥的,澹臺滅明就是這樣的人。’
“先考慮好,事情來臨就按計劃而行,這樣行動就不會有錯,這是言偃的品行??鬃诱f:‘想要有才能就要學(xué)習(xí),想要知道就要問別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細(xì)審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儲備。按照這個原則行事,言偃是做到了?!?/div>
“個人獨居時想著仁義,做官時講話講的是仁義,對于《詩經(jīng)》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話牢記在心,因此言行極其謹(jǐn)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點,這是宮紹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義,認(rèn)為他是與眾不同的人。
“自從見到孔子,進(jìn)門出門,從沒有違反禮節(jié)。走路來往,腳不會踩到別人的影子。不殺蟄伏剛醒的蟲子,不攀折正在生長的草木。為親人守喪,沒有言笑。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說:‘高柴為親人守喪的誠心,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春天不殺生,是遵從做人的道理;不折斷正在生長的樹木,是推己及物的仁愛。成湯謙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陨线@幾個人是我親自目睹的。您向我詢問,要求我回答,我本來也不能夠知道誰是賢人?!?/div>
文子說:“我聽說,國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賢人就興起來了,正直的人就會被任用,百姓也會歸附。接照您剛才的議論,內(nèi)容已經(jīng)很豐富了,他們都可以做諸侯的輔佐啊。大概世上沒有明君,所以沒有得到任用?!?/div>
子貢和衛(wèi)將軍文子說過話之后,到了魯國,見到孔子,說:“衛(wèi)將軍文子向我問同學(xué)們的情況,再三地問,我推辭不掉,把我所見到的告訴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適,請讓我告訴您吧?!?/div>
孔子說:“說說吧?!弊迂暟押臀淖訉υ挼那闆r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后笑著說:“賜啊,你能給人排座次了?!弊迂暬卮鹫f:“我怎敢說知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啊?!笨鬃诱f:“是這樣的。我也告訴你一些你沒聽到、沒看到的事,這些難道是頭腦想不到的,智力達(dá)不到的嗎?”子貢說:“我很愿意聽?!?/div>
孔子說:“不苛刻不忌妒,不計較過去的仇恨,這是伯夷叔齊的品行。
“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從仁義而做事講信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從善如流而又教導(dǎo)不按正道而行的人,這是趙文子的品行。
“他侍奉國君,不敢愛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謀求自己的發(fā)展,也不忘記朋友。君王任用時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則離開而退隱。這是隨武子的品行。
“他的為人思慮深邃,見聞廣博難以被欺騙,內(nèi)心修養(yǎng)足以終身受用。國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論足以用來治國;國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來保存自己。這是銅鞮伯華的品行。
“外表寬容而且內(nèi)心正直,能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別人,努力地追求仁義,終身行善。這是蘧伯玉的品行。
“孝敬謙恭慈善仁愛,涵養(yǎng)德行謀求仁義,少積聚財富消除怨恨,輕視財物又不匱乏。這是柳下惠的品行。
“他說:‘君主雖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選擇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選擇君主來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聽從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隱居不仕。’這是晏平仲的品行。
“行動講求忠信,即使整天說話,也不會出錯。國家混亂,身處低位而不愁悶,生活貧困而能保持快樂。這是老萊子的品行。
“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等待機(jī)遇,身處低位卻不攀附高枝。到四處游觀,不忘記父母;想到父母,不盡興就趕快歸來。因為才能不足就去學(xué)習(xí),不造成終身的遺憾。這是介子山的品行?!?/div>
子貢問:“請問老師,您所知道的,就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說:“怎么能這樣說呢?我只是大略舉出耳聞目睹的罷了。從前晉平公問祁奚:‘羊舌大夫是晉國的優(yōu)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樣?’祁奚推辭說不知道。晉平公說:‘我聽說你從小在他家長大,你現(xiàn)在隱藏著不愿說,是為什么呢?’祁奚回答說:‘他小時候謙恭而和順,心里覺得有過錯不會留到第二天來改正;他作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謙虛正直;他做輿尉時,講信用而不隱瞞功績。至于他的外表,溫和善良而喜好禮節(jié),廣博地聽取而時出己見?!瘯x平公說:‘剛才我問你,你怎么說不知道呢?’祁奚說:‘他的職位經(jīng)常改變,不知他現(xiàn)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說知道。’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子貢跪下說:“請讓我回去記下您的話。”

【評析】
這是一篇首尾連貫的完整對話,文中有子貢對孔門數(shù)位弟子的操行所做的評價。這些評價不似《論語》中簡潔,有七十子后學(xué)之文風(fēng)。后面還有孔子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供研究先秦史和儒學(xué)史的人參考。整篇文字又見《大戴禮·衛(wèi)將軍文子》。
 

孔子家語 卷三 賢君第十三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當(dāng)今之君,孰為最賢?”
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wèi)靈公乎①?”
公曰:“吾聞其閨門之內(nèi)無別②,而子次之賢,何也?”
孔子曰:“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③也。”
公曰:“其事何如?”
孔子對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國者,見賢必進(jìn)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游放之士④,靈公賢而尊之。又有士曰慶足者,衛(wèi)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賢⑤,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魷,以道去衛(wèi)。而靈公郊舍⑥三日,琴瑟不御⑦,必待史魷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div>

【注釋】
①抑:或。
②閨門之內(nèi)無別:家庭之內(nèi)男女無別。
③私家之際:私人家庭之間。
④游放之士:沒被任用的讀書人。
⑤退而容賢:自己退位,把位置讓給賢能的人。
⑥郊舍:在郊外住宿。
⑦不御:不彈奏、吹奏。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當(dāng)今的君主,誰最賢明啊?”
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看到,或許是衛(wèi)靈公吧!”
哀公說:“我聽說他家庭之內(nèi)男女長幼沒有分別,而你把他說成賢人,為什么呢?”
孔子說:“我是說他在朝廷所做的事,而不論他家庭內(nèi)部的事情。”
哀公問:“朝廷的事怎么樣呢?”
孔子回答說:“衛(wèi)靈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他的誠信足以守衛(wèi)這個國家,靈公喜歡他而任用他。又有個士人叫林國的,發(fā)現(xiàn)賢能的人必定推薦,如果那人被罷了官,林國還要把自己的俸祿分給他,因此在靈公的國家沒有放任游蕩的士人。靈公認(rèn)為林國很賢明因而很尊敬他。又有個叫慶足的士人,衛(wèi)國有大事,就必定出來幫助治理;國家無事,就辭去官職而讓其他的賢人被容納。衛(wèi)靈公喜歡而且尊敬他。還有個大夫叫史魷,因為道不能實行而離開衛(wèi)國。衛(wèi)靈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彈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魷回國,而后他才敢回去。我拿這些事來選取他,即使把他放在賢人的地位,不也可以嗎?”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
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①,鄭有子皮②,則賢者矣?!?/div>
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chǎn)?”
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jìn)賢為賢乎?”
子貢曰:“進(jìn)賢賢哉?!?/div>
子曰:“然。吾聞鮑叔達(dá)③管仲,子皮達(dá)子產(chǎn),未聞二子之達(dá)賢己之才者也?!?/div>

【注釋】
①鮑叔:即鮑叔牙,春秋時齊國人。他和管仲是好朋友,推薦管仲做齊桓公的相。
②子皮:鄭國人,名罕虎。他推薦子產(chǎn)做鄭國的相。
③達(dá):顯達(dá)。這里指使別人顯達(dá)。

【譯文】
子貢問孔子:“當(dāng)今的大臣,誰是賢能的人呢?”
孔子說:“我不知道。從前,齊國有鮑叔,鄭國有子皮,他們都是賢人。”
子貢說:“齊國不是有管仲,鄭國不是有子產(chǎn)嗎?”
孔子說:“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聽說自己努力成為賢人的人賢能呢,還是能舉薦賢人的人賢能呢?”
子貢說:“能舉薦賢人的人賢能?!?/div>
孔子說:“這就對了。我聽說鮑叔牙使管仲顯達(dá),子皮使子產(chǎn)顯達(dá),卻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chǎn)讓比他們更賢能的人顯達(dá)。”

【評析】
這是由孔子回答許多提問組成的一篇,這里擇其要者做些說明。哀公問賢君章,贊揚(yáng)衛(wèi)靈公知人善用。子貢問賢臣章,孔子以善于推薦高于自己的人為賢臣,自然會觸及那些妒賢嫉能者。


孔子家語 卷三 辯政第十四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節(jié)財。魯君問政于夫子,子曰政在諭臣①。葉公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悅近而來遠(yuǎn)。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yīng)之不同,然政在異端②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齊君為國,奢乎臺榭③,淫于苑囿④,五官伎樂⑤,不解于時,一旦而賜人以千乘⑥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jié)財。魯君有臣三人⑦,內(nèi)比周以愚其君⑧,外距⑨諸侯之賓,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諭臣。夫荊⑩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yuǎn)。此三者所以為政殊矣。《詩》云:‘喪亂蔑資,曾不惠我?guī)煛!藗莩薏还?jié)以為亂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藗槌急沃饕詾閬y也。又曰:‘亂離瘼矣,奚其適歸?’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注釋】
①諭臣:了解大臣。諭:知道,了解。一說“諭”當(dāng)作“論”,意為選擇。
②異端:不同方面。
③臺榭:樓臺水榭。
④苑囿(yòu):宮室園林。
⑤五官伎樂:指聲色享樂。五官:指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伎:歌女。
⑥千乘:《韓非子·難三》作:“三百乘”,《尚書大傳》作“百乘”,“千乘”恐誤。
⑦有臣三人:指孟孫、叔孫、季孫三家。
⑧比周:勾結(jié)。愚:愚弄。
⑨距:同“拒”,拒絕。
⑩荊:即楚國。
《詩》:此指《詩經(jīng)·大雅·板》。
喪亂蔑資:國家混亂,國庫空虛。舊注:“蔑,無也。資,財也?!?/div>
曾不惠我?guī)煟涸焊痹~,可譯為竟然。師:眾。舊注:“師,眾也。夫為亡亂之政,重賦厚斂,民無資財,曾莫肯愛我眾。”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從前齊國國君向您詢問如何治理國家,您說治理國家在于節(jié)省財力。魯國國君向您詢問如何治理國家,您說在于了解大臣。葉公向您詢問如何治理國家,您說治理國家在于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yuǎn)處的人前來依附。三個人的問題是一樣的,而您的回答卻不同,然而治國有不同的方法嗎?”
孔子說:“按照各國不同的情況來治理。齊國君主治理國家,建造很多樓臺水榭,修筑很多園林宮殿,聲色享樂,無時無刻,有時一天就賞賜三個家族各一千輛戰(zhàn)車,所以說為政在于節(jié)財。魯國國君有三個大臣,在朝廷內(nèi)相互勾結(jié)愚弄國君,在朝廷外排斥諸侯國的賓客,遮蓋他們明察的目光,所以說為政在于了解大臣。楚國國土廣闊而都城狹小,民眾想離開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說為政在于讓近處的人高興,讓遠(yuǎn)方的人來依附。這三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所以施政方針也不同。《詩經(jīng)》上說:‘國家混亂國庫空,從不救濟(jì)我百姓。’這是哀嘆奢侈浪費(fèi)不節(jié)約資財而導(dǎo)致國家動亂啊。又說:‘臣子不忠于職守,使國君擔(dān)憂?!@是哀嘆奸臣蒙蔽國君而導(dǎo)致國家動亂啊。又說:‘兵荒馬亂心憂苦,何處才是我歸宿?!@是哀嘆民眾四處離散而導(dǎo)致國家動亂啊。考察這三種情況,根據(jù)政治的需要,方法難道能相同嗎?”

【原文】
孔子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①焉:一曰譎諫②,二曰戇諫③,三曰降諫④,四曰直諫,五曰風(fēng)諫⑤。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fēng)諫乎。”

【注釋】
①五義:五種方法。
②譎諫:直接指出問題而委婉地規(guī)勸。舊注:“正其事以譎諫其君。”
③戇諫:剛直地規(guī)勸。舊注:“戇諫,無文飾也?!?/div>
④降諫:低聲下氣地規(guī)勸。舊注:“卑降其體所以諫也?!?/div>
⑤風(fēng)諫:《說苑·正諫》作“諷諫”,意為以婉言隱語規(guī)勸。舊注:“風(fēng)諫,依違遠(yuǎn)罪避害者也?!?/div>

【譯文】
孔子說:“忠臣規(guī)勸君主,有五種方法:一是委婉而鄭重地規(guī)勸,二是剛直地規(guī)勸,三是低聲下氣地規(guī)勸,四是直截痛快地規(guī)勸,五是用婉言隱語來規(guī)勸。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來采用,我愿意采用婉言隱語的方法來規(guī)勸啊。”

【原文】
孔子謂宓子賤①曰:“子治單父②,眾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所以為之者?!?/div>
對曰:“不齊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jì)③?!?/div>
孔子曰:“善!小節(jié)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div>
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div>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中節(jié)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div>
曰:“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稟度④焉,皆教不齊之道。”
孔子嘆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堯舜聽天下,務(wù)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神明⑤之主也,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div>

【注釋】
①宓子賤:春秋時魯國人。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②單父:地名。魯國都邑,故址在今山東省單縣南。
③“父恤其子”三句:《說苑·政理》作“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jì)”,意為像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對待自己的兒子那樣對待百姓的兒子,救濟(jì)所有的孤兒辦好喪事。據(jù)此,“其子恤諸孤”之“其”字當(dāng)衍。
④稟度:受教。
⑤神明:明智如神。

【譯文】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這個地方,民眾很高興。你采用什么方法而做到的呢?你告訴我都采用了什么辦法?!?/div>
宓子賤回答說:“我治理的辦法是,像父親那樣體恤百姓的兒子,像顧惜自己兒子那樣照顧孤兒,而且以哀痛的心情辦好喪事?!?/div>
孔子說:“好!這只是小節(jié),小民就依附了,恐怕還不只這些吧。”
宓子賤說:“我像對待父親那樣事奉的有三個人,像兄長那樣事奉的有五個人,像朋友那樣交往的有十一個人?!?/div>
孔子說:“像父親那樣事奉這三個人,可以教民眾孝道;像兄長那樣事奉五個人,可以教民眾敬愛兄長;像朋友那樣交往十一個人,可以提倡友善。這只是中等的禮節(jié),中等的人就會依附了,恐怕還不只這些吧?!?/div>
宓子賤說:“在單父這個地方,比我賢能的有五個人,我都尊敬地和他們交往并向他們請教,他們都教我治理之道?!?/div>
孔子感嘆地說:“治理好單父的大道理就在這里了。從前堯舜治理天下,一定要訪求賢人來輔助自己。那些賢人,是百福的來源,是神明的主宰啊??上阒卫淼牡胤教×恕!?/div>


孔子家語 卷四 六本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①,然后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jì)有禮矣,而哀為本;戰(zhàn)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nóng)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②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wù)農(nóng)桑;親戚不悅,無務(wù)外交;事不終始,無務(wù)多業(yè);記聞而言,無務(wù)多說;比近不安,無務(wù)求遠(yuǎn)。是故反本修邇③,君子之道也?!?/div>

【注釋】
①行己:立身處世。本:根本。
②嗣:子孫,這里指選定繼位之君。
③反本修邇: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

【譯文】
孔子說:“立身行事有六個根本,然后才能成為君子。立身有仁義,孝道是根本;舉辦喪事有禮節(jié),哀痛是根本;交戰(zhàn)布陣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國家有條理,農(nóng)業(yè)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則,選定繼位人是根本;創(chuàng)造財富有時機(jī),肯下力氣是根本。根本不鞏固,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nóng)桑;不能讓親戚高興,就不要進(jìn)行人事交往;辦事不能有始有終,就不要經(jīng)營多種產(chǎn)業(yè);道聽途說的話,就不要多說;不能讓近處安定,就不要去安定遠(yuǎn)方。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徑?!?/div>

【原文】
孔子曰:“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湯武以諤諤①而昌,桀紂以唯唯②而亡。君無爭③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div>

【注釋】
①諤諤:直言進(jìn)諫的樣子。
②唯唯:恭敬順從的應(yīng)答聲。
③爭:通“諍”,直言勸諫。

【譯文】
孔子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聽取進(jìn)諫的直言而使國家昌盛,夏桀和商紂因為只聽隨聲附和的話而國破身亡。國君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敢諫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敢勸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敢勸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國君有失誤,臣子來補(bǔ)救;父親有失誤,兒子來補(bǔ)救;哥哥有失誤,弟弟來補(bǔ)救;自己有失誤,朋友來補(bǔ)救?!@樣,國家就沒有滅亡的危險,家庭就沒有悖逆的壞事,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div>

【原文】
孔子在齊,舍于外館,景公造①焉。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廟災(zāi)?!本肮矄枺骸盀?zāi)何王之廟也?”孔子曰:“此必釐②王之廟。”公曰:“何以知之?”
孔子曰:“《詩》③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④?!熘陨疲貓笃涞?,禍亦如之。夫釐王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⑤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以是占⑥之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
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⑦乎?故當(dāng)殃其廟以彰其過?!?/div>
俄頃,左右報曰:“所災(zāi)者,釐王廟也?!?/div>
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過人遠(yuǎn)矣?!?/div>

【注釋】
①造:造訪,訪問。
②釐王:東周國君,周莊王之子,名胡。
③《詩》:此詩已佚,今本《詩經(jīng)》無。舊注:“此逸詩也?;驶剩烂惨?。忒,差也。”
④忒:變更,差錯。
⑤振:救。
⑥占:預(yù)測,推測。
⑦殄:斷絕,滅絕。

【譯文】
孔子在齊國,住在旅館里,齊景公到旅館來看他。賓主剛互致問候,景公身邊的人就報告說:“周國的使者剛到,說先王的宗廟遭了火災(zāi)?!本肮穯枺骸澳膫€君王的廟被燒了?”孔子說:“這一定是釐王的廟?!本肮珕枺骸霸趺粗赖哪??”
孔子說:“《詩經(jīng)》說:‘偉大的上天啊,它所給予的不會有差錯。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報給有美德的人,災(zāi)禍也是如此。釐王改變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制作色彩華麗的裝飾,宮室高聳,車馬奢侈,而無可救藥。所以上天把災(zāi)禍降在他的廟上。我以此作了這樣的推測?!?/div>
景公說:“上天為什么不降禍到他的身上,而要懲罰他的宗廟呢?”
孔子說:“大概是因為文王和武王的緣故吧。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后代不是滅絕了嗎?所以降災(zāi)到他的廟上來彰顯他的過錯?!?/div>
一小會兒,有人報告:“受災(zāi)的是釐王的廟。”
景公吃驚地站起來,再次向孔子行禮說:“好啊!圣人的智慧,超過一般人太多了?!?/div>

【評析】
這篇也是由諸多篇章組成,先擇其要者介紹?!靶屑河辛尽闭拢噶⑸?、喪紀(jì)、戰(zhàn)陣、治政、居國、生財六個方面都要立本?!傲妓幙嘤诳诙诓?,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是流傳甚廣的兩句話。本章也是講諫諍的?!翱鬃釉邶R”章,孔子根據(jù)“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的格言,推斷出周釐王廟的火災(zāi)。事情雖屬巧合,對奢侈者也有警戒作用。


孔子家語 卷四 辯物第十六

【原文】
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①。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②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
孔子曰:“隼之來遠(yuǎn)矣,此肅慎氏③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④來貢,而無忘職業(yè)。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yuǎn)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鑒⑤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貢楛矢’,以分大姬。配胡公⑥,而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親親也;分異姓以遠(yuǎn)方之職貢,所以無忘服⑦也。故分陳以肅慎氏貢焉。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div>
公使人求得之,金牘如之。

【注釋】
①陳惠公:陳哀公之孫,名吳。在位二十八年卒,謚惠。上館:上等館舍。
②楛(hù)矢:楛木做的箭桿。楛為荊類植物,莖可制箭桿。
③肅慎氏:古民族名。
④方賄:地方所貢的財物土產(chǎn)。
⑤永鑒:永遠(yuǎn)作為借鑒。
⑥胡公:虞舜的后代。
⑦服:臣服,服從。

【譯文】
孔子在陳國,陳惠公請他住在上等館舍里。當(dāng)時有一只死的隼鳥陳列在陳惠公的廳堂上,射穿它的箭的箭桿是楛木制成,箭頭是石頭的,長度有一尺八寸。陳惠公讓人拿著死鳥到孔子的館舍詢問這件事。
孔子說:“隼鳥是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的??!這是肅慎氏的箭。從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數(shù)民族的道路,讓他們以各自的特產(chǎn)來進(jìn)貢,并要求按職業(yè)進(jìn)貢物品。于是慎肅氏進(jìn)貢了用楛木作桿石頭作箭頭的箭,長有一尺八寸。武王欲顯示他的美德能使遠(yuǎn)方來進(jìn)貢,以此來昭示后人,永遠(yuǎn)作為借鑒,所以在箭桿的末端刻著‘肅慎氏貢楛矢’幾個字,把它賞給他的女兒大姬。女兒嫁給胡公,封在陳地。古代把珍玉分給同姓,為了表示親屬的親密關(guān)系;把遠(yuǎn)方的貢物分給異姓,是為了讓他們不忘記臣服。所以把肅慎氏的貢物分給陳國。您如果派官員到從前的府庫中去找,就可以得到?!?/div>
陳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寫有金字的簡牘,果然和孔子說得一樣。

【評析】
孔子非常善于學(xué)習(xí),不僅靠讀書,還要實地去考察訪問,因此見多識廣。遇到事情,有時只靠推測判斷就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孔子從陳惠公庭上死隼身上的箭,判別為“肅慎氏貢楛矢”。


孔子家語 卷四 哀公問政第十七

【原文】
哀公①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猶蒲盧③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dá)道④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dá)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蛏?qū)W而知之,或困⑤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qiáng)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div>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div>
孔子曰:“好學(xué)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公曰:“政其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⑥也,來百工也,柔遠(yuǎn)人⑦也,懷諸侯也。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⑧兄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⑨,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yuǎn)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為之奈何?”
孔子曰:“齊潔盛服⑩,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yuǎn)色,賤財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廩稱事,所以來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yuǎn)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順于親,不信于友矣。順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誠于身矣。誠者,天之至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夫誠,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之所以體定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div>
公曰:“子之教寡人備矣,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民既孝于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div>
公曰:“寡人既得聞此言也,懼不能果行而獲罪咎?!?/div>

【注釋】
①哀公:魯哀公,姓姬名蔣,“哀”為謚號。
②布在方策:記載在木板和竹簡上。方:書寫用的木板。策:竹簡。
③蒲盧:舊注:“蒲盧,蜾贏也,謂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為子,為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币徽f指蘆葦,性柔而生長快速。
④達(dá)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
⑤困:困苦,阻塞。
⑥子庶民:以平民百姓為子。
⑦柔遠(yuǎn)人:厚待遠(yuǎn)方來的人。
⑧諸父:指父輩的族人,如叔伯等。
⑨報禮重:回報的禮重。
⑩齊潔盛服:齋戒沐浴,使身心潔靜,身穿盛服。齊:通“齋”。
爵其能:給有能力的人加官晉爵。
官盛任使:官吏很多,聽?wèi){差遣。舊注:“盛其官,委任使之也?!?/div>
日省月考:每天省察,每月考核。
綏遠(yuǎn)人:安撫邊遠(yuǎn)地方的人民。綏:安撫。
舉廢邦:復(fù)興已經(jīng)沒落的邦國。
豫:事先準(zhǔn)備。
疚:慚愧。
不順于親:不聽從父母的教導(dǎo)。
誠之:按誠去做。
從容:安閑舒緩,不慌不忙。中道:合乎道。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
孔子回答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方略,記載在簡冊上。這樣的賢人在世,他的治國措施就能施行;他們?nèi)ナ溃麄兊闹螄胧┚筒荒苁┬辛恕L熘谰褪乔诿愕鼗f物,人之道就是勤勉地處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迅速地讓樹木生長。政治,就像土蜂取螟蛉之子化為自己的兒子一樣快速,得到教化就能很快成功,所以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才。選取人才在于修養(yǎng)自身,修養(yǎng)道德要以仁為本。仁,就是具有愛人之心,愛親人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愛親人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就產(chǎn)生了禮。禮,這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要侍奉父母,不能不了解人;要了解人,不能不知天。天下共通的人倫大道有五條,用來實行這五條人倫大道的德行有三種。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這五條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天下共通的道德。實行這些的目標(biāo)都是一致的。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過學(xué)習(xí)才知道,有的人經(jīng)歷了困苦才知道,最終都知道了,這是一樣的。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為了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強(qiáng)去做,最終成功了,都是一樣的?!?/div>
哀公說:“您說得太好了,達(dá)到極點了,但我實在鄙陋,不足以成就這些?!?/div>
孔子說:“喜歡學(xué)習(xí)近于有智慧,努力實行近于有仁心,知道恥辱近于有勇氣。知道了這三者,就知道了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國家的事情了?!?/div>
哀公問:“治理國家的事到此就完了嗎?”
孔子說:“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人,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yōu)待遠(yuǎn)客,安撫諸侯。修養(yǎng)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重賢人就不會困惑,親愛族人叔伯兄弟就不會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會迷惑,體恤群臣士人的回報就會更加厚重,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努力工作,招納百工財物就會充足,優(yōu)待遠(yuǎn)客四方之人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人就會敬畏?!?/div>
哀公問:“怎么做呢?”
孔子說:“像齋戒那樣穿著莊重的服裝靜心虔誠,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就是修養(yǎng)自身的原則。驅(qū)除小人,疏遠(yuǎn)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就是尊重賢人的原則。給有才能的人加官晉爵,給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一致,這就是讓親人更加親愛的原則。官員眾多足供任使,這就是勸勉大臣的原則。真心誠意地任用,給以豐厚的俸祿,這就是獎勸士人的原則。勞役不誤農(nóng)時,減少賦稅,這就是愛民如子的原則。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給的工錢糧米與工作業(yè)績相稱,這就是獎勸百工的原則。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善行的人而憐惜能力差的人,這就是優(yōu)待遠(yuǎn)客的原則。延續(xù)絕嗣的家族,復(fù)興廢亡的小國,治理禍亂,扶持危弱,按時接受諸侯朝見聘問,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就是安撫諸侯的原則。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實行這些原則的方法只有一個。任何事情,事先有準(zhǔn)備就會成功,無準(zhǔn)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zhǔn)備,語言就會順暢;做事先有準(zhǔn)備,就不會出現(xiàn)困窘;行動先有準(zhǔn)備,就不會愧疚;道路預(yù)先選定,就不會阻礙不通。在下位的人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眾。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是有規(guī)則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規(guī)則的,不能讓父母順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讓父母順心是有規(guī)則的,反省自己不真誠,就不能讓父母順心。使自己真誠是有規(guī)則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真誠。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如果有誠心,不用勉強(qiáng)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從從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這是圣人表現(xiàn)出來的形象。真誠的人,就是選擇好善的目標(biāo)執(zhí)著追求的人。”哀公說:“您教給我的方法已經(jīng)很完備了,請問從什么地方開始實施呢?”
孔子說:“樹立仁愛從愛父母開始,可以教民眾和睦;樹立恭敬從尊敬長輩開始,可以教民眾順從。教人慈愛和睦,民眾就會認(rèn)為親人是最寶貴的;教人恭敬,民眾就會認(rèn)為服從命令是最重要的。民眾既能孝順父母,又能聽從命令,讓他們做天下的任何事情,沒有不行的?!?/div>
魯哀公說:“我既已聽到了這些話,很害怕不能果斷地實行而犯錯誤?!?/div>

【評析】
“哀公問政于孔子”章,是由《禮記·中庸》改寫而來,當(dāng)中用“哀公問”作銜接,似更合理,彼此可參看。內(nèi)容主要講儒家的施政原則,如五達(dá)道、三達(dá)德、治國九經(jīng)、誠、擇善固執(zhí)等。


孔子家語 卷五 顏回第十八

【原文】
魯定公問于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①之善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②?!倍ü粣?,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③人也。”
顏回退。后三日,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人于廄④。”公聞之,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刂?,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⑤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zhí)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⑥;歷險致遠(yuǎn),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div>
公曰:“善!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愿少進(jìn)乎?”顏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⑦,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div>
公悅,遂以告孔子??鬃訉υ唬骸胺蚱渌詾轭伝卣撸酥愐?,豈足多哉?”

【注釋】
①東野畢:春秋時善于駕車的人,也作東野稷。
②佚:走失,失散。
③誣:欺騙。《荀子·哀公》作“讒”,指背后說人壞話。
④驂(cān):古代駕車時位于兩旁的馬。服:駕車時居中的馬稱服。廄:馬棚。
⑤造父:西周時期一位善于駕車的人。
⑥朝禮畢矣:指馬的步法已調(diào)理完畢。舊注:“‘朝’與‘調(diào)’古字通,《毛詩》言‘調(diào)饑’即‘朝饑’,此言馬之馳驟皆調(diào)習(xí)也。”又注:“馬步驟馳騁,盡禮之儀也。”
⑦攫(jué):用爪子抓。

【譯文】
魯定公問顏回:“你也聽說過東野畢善于駕車的事嗎?”顏回回答說:“他確實善于駕車,盡管如此,他的馬必定會散失?!濒敹ü犃撕懿桓吲d,對身邊的人說:“君子中竟然也有騙人的人?!?/div>
顏回退下。過了三天,養(yǎng)馬的人來告訴說:“東野畢的馬散失了,兩匹驂馬拖著兩匹服馬進(jìn)了馬棚。”魯定公聽了,越過席站起來,立刻讓人駕車去接顏回。顏回來了,魯定公說:“前天我問你東野畢駕車的事,而你說:‘他確實善于駕車,但他的馬一定會走失?!也幻靼啄窃鯓又赖??”
顏回說:“我是根據(jù)政治情況知道的。從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駕御馬。舜帝不用盡民力,造父不用盡馬力,因此舜帝時代沒有流民,造父沒有走失的馬。現(xiàn)在東野畢駕車,讓馬駕上車?yán)o韁繩,上好馬嚼子;時而慢跑時而快跑,步法已經(jīng)調(diào)理完成;經(jīng)歷險峻之地和長途奔跑,馬的力氣已經(jīng)耗盡,然而還讓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馬會走失?!?/div>
魯定公說:“說得好!的確如你說的那樣。你的這些話,意義很大?。∠M苓M(jìn)一步地講一講?!鳖伝卣f:“我聽說,鳥急了會啄人,獸急了會抓人,人走投無路則會詐騙,馬筋疲力盡則會逃走。從古至今,沒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窮而他自己沒有危險的?!?/div>
魯哀公聽了很高興,于是把此事告訴了孔子。孔子對他說:“他所以是顏回,就因為常有這一類的表現(xiàn),不足以過分地稱贊??!”

【評析】
這篇是記載顏回言行的?!棒敹ü珕枴闭?,顏回以御馬比喻治理國家,御馬“不窮其馬力”,同樣,治民“不窮其民力”,否則就會出現(xiàn)危險。


孔子家語 卷五 子路初見第十九

【原文】
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笨鬃釉唬骸拔岱谴酥畣栆?,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xué)問,豈可及哉?”子路曰:“學(xué)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①,操弓不反檠②。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xué)?!?/div>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dá)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學(xué)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鏃而礪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div>

【注釋】
①不釋策:不放下馬鞭子。舊注:“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
②操弓不反檠(qíng):正在拉開的弓箭不能用檠來校正。檠:校正弓的器具。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
③達(dá)于犀革:射穿犀牛皮。
④栝(guā)而羽之:給箭栝裝上箭羽。
⑤鏃(zú)而礪之:裝上磨鋒利的箭頭。

【譯文】
子路初次拜見孔子,孔子說:“你有什么愛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笨鬃诱f:“我不是問你這個。我是說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學(xué)習(xí),誰能趕得上你呢!”子路說:“學(xué)習(xí)真的有用嗎?”
孔子說:“國君如果沒有敢諫的臣子就會失去正道,讀書人沒有敢指正問題的朋友就聽不到善意的批評。駕馭正在狂奔的馬不能放下馬鞭,已經(jīng)拉開的弓不能用檠來匡正。木料用墨繩來矯正就能筆直,人接受勸諫就能成為圣人。接受知識,重視學(xué)問,誰能不順利成功呢?詆毀仁義厭惡讀書人,必定會觸犯刑律。所以君子不可不學(xué)習(xí)?!?/div>
子路說:“南山有竹子,不矯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來用作箭桿,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說來,哪用學(xué)習(xí)呢?”孔子說:“做好箭栝還要裝上羽毛,做好箭頭還要打磨鋒利,這樣射出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嗎?”子路再次拜謝說:“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誨?!?/div>

【原文】
子路將行,辭于孔子。子曰:“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
孔子曰:“不強(qiáng)不達(dá)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fù)②,不恭失禮。慎此五者而已?!?/div>
子路曰:“由請終身奉之。敢問親交取親③若何?言寡可行④若何?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
孔子曰:“汝所問苞⑤在五者中矣。親交取親,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長為善士而無犯,其禮也。”

【注釋】
①不強(qiáng)不達(dá):不努力堅持就達(dá)不到目的。舊注:“人不以強(qiáng)力則不能自達(dá)?!?/div>
②不信無復(fù):不講信用別人就不會再相信。舊注:“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今而不信,則無可復(fù)?!?/div>
③親交取親:取得新結(jié)交朋友的信任。親交:新結(jié)交的人。取親:取得信任,成為親近的朋友。
④言寡可行:話說得少但可行。
⑤苞:通“包”。

【譯文】
子路將要出行,向孔子辭行??鬃诱f:“我送給你車呢,還是送給你一些忠告呢?”子路說:“請給我些忠告吧。”
孔子說:“不持續(xù)努力就達(dá)不到目的,不勞動就沒有收獲,不忠誠就沒有親人,不講信用別人就不再信任你,不恭敬就會失禮。謹(jǐn)慎地處理好這五個方面就可以了?!?/div>
子路說:“我將終生記在心頭。請問取得新結(jié)交的人的信任需要怎么做?說話少而事情又能行得通需要怎么做?一直都是善人而不受別人侵犯需要怎么做?”
孔子說:“你所問的問題都包括在我講的五個方面了。要取得新結(jié)識的人的信任,那就是誠實;說話少事情又行得通,那就是講信用;一向為善而不受別人侵犯,那就是遵行禮儀?!?/div>

【評析】
這一篇也是由多章組成?!白勇烦跻娍鬃印闭拢u學(xué)習(xí)無益的觀點,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白勇穼⑿小闭?,孔子教導(dǎo)子路要做到強(qiáng)、勞、忠、信、恭五點,基本是道德說教。


孔子家語 卷五 在厄第二十

【原文】
楚昭王①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彼焓雇奖嗫鬃英?。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④不充,從者皆病??鬃佑犊v誦,弦歌不衰⑤。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⑥》云:‘匪兕匪虎⑦,率彼曠野⑧。’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
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⑨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guān)龍逢不見刑⑩;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xué)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衛(wèi);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于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yuǎn);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nóng)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jì)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yuǎn)矣?!?/div>
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見君子。”
孔子欣然嘆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fàn)柖嘭?,吾為爾宰?!?/div>

【注釋】
①楚昭王:楚平王之子,名壬,謚昭。
②陳、蔡:春秋時諸侯國名。
③徒兵:步兵。距:同“拒”,阻攔。
④藜羹:菜湯。此指粗劣的食物。
⑤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不衰:不停止。
⑥詩:指《詩經(jīng)·小雅·何草不黃》。
⑦匪兕匪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兕:雌的犀牛。
⑧率彼曠野:來到曠野。率:沿著。舊注:“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曠野?!?/div>
⑨意者:想來。
⑩關(guān)龍逢不見刑:夏桀為長夜飲,關(guān)龍逢勸諫,被殺害。
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名員。父兄均被楚平王殺害,他逃到吳國。與孫武共佐吳王闔閭伐楚,五戰(zhàn)攻入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吳王夫差打敗越國,越國勾踐請和,夫差允諾。伍子胥勸諫不聽,被迫自殺。見殺:被殺。
重耳:春秋時晉獻(xiàn)公次子,即春秋五霸的晉文公。
生于曹衛(wèi):生:指困于曹衛(wèi)而后生,即重新興盛。舊注:“重耳,晉文公也。為公子時,出奔,困于曹衛(wèi)?!?/div>
越王勾踐:春秋時越王,也作句踐。他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困于會稽,屈膝求和。其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經(jīng)過十年,終于滅掉吳國。
生于會稽:此指勾踐稱霸之心是在困于會稽時產(chǎn)生的。
良農(nóng)能稼,不必能穡:穡:收獲。舊注:“種之為稼,斂之為穡。言良農(nóng)能善種之,未必能斂獲之也?!?/div>
綱而紀(jì)之:抓住關(guān)鍵來治理。
宰:舊注:“宰,主財者。為汝主財,意志同也。”

【譯文】
楚昭王聘請孔子到楚國去,孔子去拜謝楚昭王,途中經(jīng)過陳國和蔡國。陳國、蔡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圣賢,他所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問題,如果被楚國聘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于是派兵阻攔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斷糧七天,也無法和外邊取得聯(lián)系,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隨他的人都病倒了。這時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講授學(xué)問,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還找來子路問道:“《詩經(jīng)》說:‘不是野牛不是虎,卻都來到荒野上?!业牡离y道有什么不對嗎?為什么到了這個地步?。俊?/div>
子路一臉怨氣,不高興地回答說:“君子是不會被什么東西困擾的。想來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想來老師的智慧還不夠吧,人們不愿推行我們的主張。而且我從前就聽老師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于他,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于他。’如今老師您積累德行心懷仁義,推行您的主張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怎么處境如此困窮呢?”
孔子說:“由啊,你還不懂得啊!我來告訴你。你以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你以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你以為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么關(guān)龍逢就不會被殺;你以為忠言勸諫一定會被采納?那么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yùn)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xué)識淵博深謀遠(yuǎn)慮而時運(yùn)不濟(jì)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jié)操。如何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因而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chǎn)生于曹衛(wèi);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chǎn)生于會稽。所以說居于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yuǎn);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終始呢?”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來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說:“老師您的道實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nóng)夫會種莊稼,不一定會收獲;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不一定能順?biāo)烀總€人的意愿;君子能培養(yǎng)他的道德學(xué)問,抓住關(guān)鍵創(chuàng)立政治主張,別人不一定能采納?,F(xiàn)在不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學(xué)問而要求別人能采納,賜啊,這說明你的志向不遠(yuǎn)大,思想不深遠(yuǎn)啊?!?/div>
子貢出去以后,顏回進(jìn)來了,孔子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道太廣大了,天下也容不下。雖然如此,您還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當(dāng)權(quán)者的恥辱,您何必為此憂慮呢?不被采納才看出您是君子?!?/div>
孔子聽了高興地感嘆說:“你說得真對呀,顏家的兒子!假如你有很多錢,我就來給你當(dāng)管家?!?/div>

【原文】
孔子厄①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②貨,竊犯圍而出③,告糴于野人④,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⑤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
人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義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弊迂曇运埜婵鬃?。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div>
召顏回曰:“疇昔⑥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⑦我哉?子炊而進(jìn)飯,吾將進(jìn)焉?!睂υ唬骸跋蛴邪D珘欙堉?,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丶词持豢杉酪?。”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div>
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倍佑纱四朔?/div>

【注釋】
①厄:受困。
②赍(jī):攜帶。
③竊:私下,偷偷地。犯圍:沖出包圍。
④糴(dí):買米。野人:鄉(xiāng)野之人,農(nóng)民。
⑤埃墨:煙熏的黑塵。
⑥疇昔:往日。
⑦啟佑:開導(dǎo)保佑。

【譯文】
孔子受困于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偷偷跑出包圍,請求村民讓他換些米,得到一石米。顏回、仲由在一間土屋下煮飯,有塊熏黑的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弄臟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在井邊望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吃。
他進(jìn)屋問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窮時也會改變節(jié)操嗎?”孔子說:“改變節(jié)操還稱得上仁人廉士嗎?”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改變節(jié)操吧?”孔子說:“是的?!弊迂暟杨伝爻燥埖氖赂嬖V了孔子??鬃诱f:“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已經(jīng)很久了,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里,我來問問他?!?/div>
孔子把顏回叫進(jìn)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在啟發(fā)我們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趕快端上來,我要進(jìn)獻(xiàn)給祖先?!鳖伝卣f:“剛才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干凈;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笨鬃诱f:“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
顏回出去后,孔子看著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們由此嘆服顏回。

【評析】
孔子困厄陳、蔡的故事流傳很廣。在困境中,子路和子貢都對他的道有了微詞,但顏回卻認(rèn)為“夫子之道至大”,“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不容然后見君子”。給了孔子莫大安慰。同樣,孔子也非常賞識和信任顏回,當(dāng)子貢懷疑顏回偷吃米飯時,孔子堅信顏回不會這樣做,并用巧妙的方法解除了別人的疑問??鬃又钦叩男蜗笸癸@而出。


孔子家語 卷五 入官第二十一

【原文】
子張問入官①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yù)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
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fā)②,失言勿掎,不善勿遂③,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yù)至而政從矣。
“且夫忿數(shù)者,官獄所由生也;拒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④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yù)至而政從矣。
“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⑤,存是美惡,進(jìn)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yǎng)之無擾于其時,愛之無寬于刑法。若此,則身安譽(yù)至而民得也。
“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⑥,故明不可蔽也。所求于邇,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yù)立。凡法象在內(nèi),故法不遠(yuǎn)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fā)乎聲,若此而身安譽(yù)至民咸自治矣。
“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爭之者至。爭之至,又于亂。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優(yōu)柔⑦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dǎo)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diào)說和則民不變。法在身則民象之⑧,明在己則民顯之。若乃供己而不節(jié),則財利之生者微矣;貪以不得,則善政必簡矣。茍以亂之,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則規(guī)諫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zhí)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⑨,群仆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邇臣便僻,則群臣污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
“君子修身反道,察理言而服之,則身安譽(yù)至,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⑩,賢君必自擇左右。勞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譽(yù),則必謹(jǐn)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wù)高而畏下滋甚。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dá)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yán)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yuǎn),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為本者也。
“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dá)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xí)其情,然后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dǎo)以遠(yuǎn),不責(zé)民之所不為,不強(qiáng)民之所不能。廓之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yán)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yè),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zé)民所不為,強(qiáng)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絨統(tǒng)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yùn)。故德者,政之始也。
“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xí)。不習(xí),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nèi);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不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qiáng)。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者矣。內(nèi)外不相應(yīng),則無已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tǒng)矣?!?/div>
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注釋】
①入官:入仕,做官。
②已過勿發(fā):發(fā):再次發(fā)生。
③遂:行,繼續(xù)做下去。舊注:“己有不善,不可遂行。”
④慢易:輕慢,不莊重。
⑤大倫:倫常大道。指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根本準(zhǔn)則。
⑥邇:近。舊注:“所見邇,謂察于微也。”
⑦優(yōu)柔:寬舒,從容。
⑧法在身則民象之:自身用法度來約束,百姓就會效法而遵守法紀(jì)。舊注:“言法度常在身,則民法之?!?/div>
⑨邇臣:近臣,身邊的大臣。便僻:當(dāng)作“便辟”,逢迎諂媚的人。此指君王身邊受寵幸的臣子。舊注:“僻,宜為‘辟’。便辟,執(zhí)事在君之左右者。倫,紀(jì)也,為眾之紀(jì)?!?/div>
⑩貌材:良好的材料。
乖離:離散,不合。
供:恭敬?!肮蓖ā肮А?。
篤:深厚,厚實。
旒:古時帝王王冠上前后懸垂的玉飾。
枉而直之:使彎曲的東西變直。
揆而度之,使自索之:遇事要估量揣度,讓自己思索得出結(jié)論。舊注:“揆度其法以開示之,使自索得之也?!?/div>
大統(tǒng):最重要的綱領(lǐng)、原則。

【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做官的事??鬃诱f:“做到官位穩(wěn)固又能有好的名聲很難?!弊訌堈f:“那該怎么辦呢?”
孔子說:“自己有長處不要獨自擁有,教別人學(xué)習(xí)不要懈怠,已出現(xiàn)的過錯不要再次發(fā)生,說錯了話不要為之辯護(hù),不好的事不要繼續(xù)做下去,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君子做官能做到這六點,就可以使地位穩(wěn)固聲譽(yù)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況且,怨恨多了,牢獄之災(zāi)就會發(fā)生;拒絕勸諫,思慮就會受到阻塞;行為不莊重謹(jǐn)慎,就會失禮;做事松懈懶惰,就會喪失時機(jī);辦事奢侈,財物就不充足;專斷獨權(quán),事情就辦不成。君子做官,去掉這六種毛病,就可以使地位穩(wěn)固聲譽(yù)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因此君子一旦做了官,治理廣大的區(qū)域,就要以公心來治理,精心地思考而簡要地推行,再加上以上所講的六點忠信品德,考慮哪些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準(zhǔn)則,把好事和壞事合并考察,推廣有利的,除去有害的,不追求別人的報答,這樣就可以得到民情了。治理民眾沒有逆天虐民的惡行,自己有理也不說冒犯民眾的話,處理政事沒有欺騙百姓的狡詐之辭,為了百姓安居樂業(yè)勞役不要違背農(nóng)時,愛護(hù)百姓不能比刑法更寬。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可以使地位穩(wěn)固聲譽(yù)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君子做官,身邊的事看得清楚,就會心明眼亮不受蒙蔽。先從近處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不用費(fèi)很大力氣就可以得到。治理國家抓住了主要問題,不用興師動眾就可以獲得好名聲。凡內(nèi)心存在準(zhǔn)則、榜樣,那么準(zhǔn)則、榜樣離自己不遠(yuǎn),就如同源泉不會枯竭一樣,因此天下人才匯聚而不會缺乏。根據(jù)才能的不同都得到任用,人才各得其用,政治就不會混亂。良好的德行貫穿于內(nèi)心,藏在心志之中,顯露在表情上,發(fā)表于言談上,這樣,官位就會穩(wěn)固,好名聲隨之而至,民眾自然就會得到治理。
“由此看來,身居官位不善于治理就會發(fā)生混亂,混亂發(fā)生競爭的人就會出現(xiàn)。競爭的局面發(fā)生,政治會更加混亂。英明的君主必須寬容地對待百姓,用慈愛之心去安撫他們,自然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hù)。身體力行,是執(zhí)好政的前提;讓百姓高興,他們的情緒就可以得到疏導(dǎo)。良好的政治措施易于執(zhí)行而民眾也不會有怨言,言論說法符合民心,民眾就不會有二心。自己以身作則遵守法律,民眾就會以你為榜樣;自己正大光明,民眾則會頌揚(yáng)你。如果自己貪圖享受而不節(jié)儉,那么生產(chǎn)財富的人就不努力生產(chǎn)了;貪圖財物又胡亂花費(fèi),那么好的政治措施也簡約不用了。假如政治出現(xiàn)了混亂,那么好的意見必然聽不進(jìn)去;如果仔細(xì)審慎地采納別人的建議,那么天天都會有人進(jìn)諫。能說出美好的語言,在于每天能聽取別人的意見;能有美好的行為,在于能親身去做。所以說統(tǒng)治民眾的君王,是民眾的榜樣;各級政府的官員,是民眾的表率;君王身邊的侍御大臣,是臣仆們的樣板。所以說榜樣不正,百姓就失去了方向;表率不正,百姓就會混亂;侍御大臣不正,群臣就會變壞。因此治國的君主不可不謹(jǐn)慎地遵守各種倫理道德。
“君子遵循道來修身,仔細(xì)辨別哪些是正確的道理來行事,地位就可鞏固,名望也隨之而至,終生受用無窮。所以女子織布一定要親自挑選絲麻,優(yōu)秀的工匠一定要親自挑選材料,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親自挑選身邊的大臣。選拔人才辛苦一些,治理政事時就輕松一些。君子要想得到美譽(yù),也要謹(jǐn)慎選擇交往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樹一樣,爬得越高越害怕掉下來。拉車的六匹馬分散亂跑,一定是在四通八達(dá)的交叉路口;百姓造反,必定是因為君王政治措施的錯誤。在上者雖然尊嚴(yán)卻是有危險的,民眾雖然卑賤卻是有神力的。民眾熱愛你,你就能存在;民眾厭惡你,你就要滅亡。治理民眾的人必須要明了這個道理的重要。因此在上為官,地位雖然高貴也不要驕橫,富有了也要謹(jǐn)慎恭敬,有了根本還要考慮細(xì)枝末節(jié),做好了事還要建功立業(yè),有了長時間的安定局面仍然要不停地努力,近處的感情溝通了還要暢達(dá)到遠(yuǎn)方,觀察一件事物要能聯(lián)想多種事物。治理一件事而萬事都能不亂,是因為能夠以身作則的緣故。
“君子統(tǒng)治民眾,不可不了解民眾的性情,進(jìn)而了解民眾的感情。既已知道了民性,而又熟悉了民情,然后民眾才能服從你的管理。因此國家安定民眾就會愛戴國君,政策公平合理民眾就無怨言。所以君子治國,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不能做遠(yuǎn)不可及的事,不責(zé)備民眾做不愿做的事,不強(qiáng)求民眾做不能完成的事。為了擴(kuò)大賢明君王那樣的功業(yè),不顧民情,那么民眾表面恭敬實際卻不愿迎合。為了增加已有的業(yè)績,不顧民力,那么民眾就會逃避而不服從。如果強(qiáng)迫民眾做他們不愿做的事,強(qiáng)迫他們做不能完成的事,民眾就會痛恨,痛恨就會做出一些不當(dāng)?shù)氖隆9糯氖ッ骶鞔髦懊鎽掖怪竦拿弊?,是用來遮蔽亮光的;垂于冠冕兩邊懸填的帶子擋住耳朵,是用來遮蔽聽覺的。水太清就沒有魚了,人極其明察就沒有追隨者了。百姓做錯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認(rèn)識;寬厚柔和地對待百姓,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度量百姓的情況來教育他們,讓他們自己明白對錯。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們的長處,赦免他們的過錯;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愛的思想教育他們,使他們改過從善;如果犯了死罪,懲治后使他們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這樣君臣百姓上下親和而不離心離德,治理國家的措施就能夠推行而不阻塞。所以說執(zhí)政者的道德,是政治好壞的前提。
“政令不切合實際,民眾就不會服從教導(dǎo);不服從教導(dǎo),民眾就不習(xí)慣遵守法令法規(guī);不習(xí)慣遵守法令法規(guī),就不能很好地役使和統(tǒng)治他們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話被別人相信,最好的辦法是虛心聽取意見;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辦法是身體力行;要想使民眾迅速服從,最好的辦法是以正確之道來治理國家。不以正確之道治理,民眾即使服從也是勉強(qiáng)的。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朝廷和民眾不能相互了解溝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這是治理民眾的最重要的原則,也是入仕做官者最重要的綱領(lǐng)。”
子張聽了孔子這番話,就回去記錄下來。

【評析】
孔子在回答子張問如何做官的問題時,不僅詳細(xì)敘述為官要注意的諸多方面,如以身作則、選賢任能、重民愛民、取信于民等,而且表達(dá)了極其精辟的思想。他說:“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dá)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yán)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痹趦汕Ф嗄昵熬陀腥绱松羁痰恼J(rèn)識,真讓人驚嘆。
 

孔子家語 卷五 困誓第二十二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xué),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詩》①云:‘溫恭朝夕②,執(zhí)事有恪③?!戮y也,焉可息哉!”
曰:“然則賜愿息而事親?!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发茉疲骸⒆硬粎T⑤,永錫爾類⑥?!掠H之難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則賜請息于妻子?!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发咴疲骸逃诠哑蔻啵劣谛值?,以御于家邦⑨?!拮又y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則賜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詩》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笥阎y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則賜愿息于耕矣。”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之難也,焉可以息哉!”
曰:“然則賜將無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廣,則睪如也;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
子貢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注釋】
①《詩》:此指《詩經(jīng)·商頌·那》。
②溫恭朝夕:成天都要溫和恭敬。
③執(zhí)事有?。盒惺乱Ь粗?jǐn)慎。
④《詩》:此指《詩經(jīng)·大雅·既醉》。
⑤孝子不匱:孝子的孝心永不竭。
⑥永錫爾類:孝的法則永遠(yuǎn)傳遞。舊注:“匱,竭也。類,善也。孝子之道不匱竭者,能以類相傳,長錫爾以善道也?!?/div>
⑦《詩》:此指《詩經(jīng)·大雅·思齊》。
⑧刑于寡妻:給妻子做出典范。刑:典范。寡妻:指嫡妻。舊注:“刑,法也。寡,適(嫡)也。御,正也。文王以正法接其寡妻,至于同姓兄弟,以正治天下之國家者矣?!?/div>
⑨以御于家邦:以此來治理國家。御:治理。家邦:國家。
⑩《詩》:此指《詩經(jīng)·大雅·既醉》。
朋友攸攝:朋友要互相幫助。攸:語助詞。攝:佐助。
攝以威儀:使禮儀合度。
《詩》:此指《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
晝爾于茅:白天去割茅草。爾:語助詞。于,?。阂隇楦?。
宵爾索絢:晚上搓繩。
亟(jí)其乘屋:急急忙忙蓋屋頂。
廣:通“壙”,墳?zāi)埂?/div>
睪(g?。铮┤纾焊吒叩臉幼?。
填:填塞充實。舊注:“填,塞實貌也。冢雖高而塞實也?!?/div>
隔:隔開。舊注:“言其隔而不得復(fù)相從也。”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我對學(xué)習(xí)已經(jīng)厭倦了,對于道又感到困惑不解,想去侍奉君主以得到休息,可以嗎?”孔子說:“《詩經(jīng)》里說:‘侍奉君王從早到晚都要溫文恭敬,做事要恭謹(jǐn)小心?!谭罹魇呛茈y的事情,怎么可以休息呢?”
子貢說:“那么我希望去侍奉父母以得到休息?!笨鬃诱f:“《詩經(jīng)》里講:‘孝子的孝心永不竭,孝的法則要永遠(yuǎn)傳遞。’侍奉父母也是很難的事,怎么可以休息呢?”
子貢說:“我希望在妻子兒女那里得到休息。”孔子說:“《詩經(jīng)》里說:‘要給妻子做出典范,進(jìn)而至于兄弟,推而治理宗族國家?!c妻子兒女相處也是很難的事,哪能夠得到休息呢?”
子貢說:“我希望在朋友那里得到休息?!笨鬃诱f:“《詩經(jīng)》里說:‘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使彼此舉止符合威儀。’和朋友相處也是很難的,哪能夠得到休息呢?”
子貢說:“我希望去種莊稼來得到休息。”孔子說:“《詩經(jīng)》里說:‘白天割茅草,晚上把繩搓,趕快修屋子,又要開始去播谷?!N莊稼也是很難的事,哪能夠得到休息呢?”
子貢說:“那我就沒有可休息的地方了嗎?”孔子說:“有的。你從這里看那個墳?zāi)?,樣子高高的;看它高高的樣子,又填得實實的;從?cè)面看,又是一個個隔開的。這就是休息的地方了?!?/div>
子貢說:“死的事是這樣重大啊,君子在這里休息,小人也在這里休息。死的事是這樣重大啊!”

【原文】
孔子自衛(wèi)將入晉,至河①,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及舜華②,乃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jì),此命也夫!”
子貢趨而進(jìn)曰:“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竇犨鳴犢、舜華,晉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二人而后從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殺之。丘聞之刳胎殺夭③,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覆巢破卵④,則凰凰不翔其邑。何則?君子違傷其類者也。鳥獸之于不義,尚知避之,況于人乎?”
遂還,息于鄒⑤,作《槃操⑥》以哀之。

【注釋】
①至河:到了黃河。
②竇犨(chōu)鳴犢:竇犨:字鳴犢,晉國賢大夫。舜華:晉大夫,亦有賢名。二人均被趙簡子所殺。趙簡子,即趙鞅,晉定公時為卿,卒謚“簡”。
③刳胎殺夭:剖腹取胎。刳:剖開。夭:正在成長的幼小生命。
④覆巢破卵:弄翻鳥巢打破卵。
⑤鄒:地名?!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纷鳌摆睢薄T诮裆綎|曲阜東南。
⑥槃操:琴曲名。

【譯文】
孔子將要從衛(wèi)國進(jìn)入晉國,來到黃河邊,聽到晉國的趙簡子殺了竇犨鳴犢和舜華的消息,就面對黃河嘆息著說:“黃河的水這樣的美啊,浩浩蕩蕩地流淌!我不能渡過這條河,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貢快步走向前問道:“請問老師您這話是什么意思?。俊?/div>
孔子說:“竇犨鳴犢、舜華都是晉國的賢大夫啊,趙簡子未得志的時候,依仗他們二人才得以從政。到他得志以后,卻把他們殺了。我聽說,如果對牲畜有剖腹取胎的殘忍行為,那么麒麟就不會來到這個國家的郊外;如果有竭澤而漁的行為,蛟龍就不會在這個國家的水中居住;捅破了鳥巢打破了鳥卵,鳳凰就不會在這個國家的上空飛翔。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樣的傷害啊!鳥獸對于不仁義的事尚且知道躲避,何況是人呢?”
于是返了回來,回到鄒地休息,作了《槃操》一曲來哀悼他們。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①,耕蕓樹藝②,手足胼胝③,以養(yǎng)其親。然而名不稱孝,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順與?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人與己與不汝欺④?!癖M力養(yǎng)親,而無三者之闕⑤,何謂無孝之名乎?”
孔子曰:“由,汝志之,吾語汝:雖有國士之力,而不能自舉其身,非力之少,勢不可矣。夫內(nèi)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交賢,何謂無孝名乎?”

【注釋】
①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②耕蕓樹藝:耕地鋤草種莊稼。
③手足胼胝:手腳長趼。
④不汝欺:不欺騙你。
⑤闕:缺點。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這里有一個人,早起晚睡,耕種莊稼,手掌和腳底都磨出了趼子,以此來養(yǎng)活父母。然而卻沒有得到孝子的名聲,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說:“想來自身有不敬的行為吧?說話的言辭不夠恭順吧?臉色不溫和吧?古人有句話說:‘別人的心與你自己的心是一樣的,是不會欺騙你的。’現(xiàn)在這個人盡力養(yǎng)親,如果沒有上面講的三種過錯,怎么能沒有孝子的名聲呢?”
孔子又說:“仲由啊,你記住,我告訴你:一個人即使有全國著名勇士那么大的力量,也不能把自己舉起來,這不是力量不夠,而是情勢上做不到。一個人不很好地修養(yǎng)自身的道德,這是他自己的錯誤;自身道德修養(yǎng)好了而名聲沒有彰顯,這就是朋友的過錯。品行修養(yǎng)好了自然會有名聲。所以君子在家行為要淳厚樸實,出外要結(jié)交賢能的人。這樣怎會沒有孝子的名聲呢?”

【評析】
此篇都是講遇到困境如何對待?!白迂晢栍诳鬃印闭拢鬃右娬f明事君、事親、處家、交友、耕田都是很難的事,人只有死后才能得到休息。“孔子自衛(wèi)入晉”章,孔子譴責(zé)趙簡子殺害賢人?!白勇穯栍诳鬃印闭拢鬃又v不怕賢名不彰,“行修而名自立”,交賢而名自彰。


孔子家語 卷五 五帝德第二十三

【原文】
宰我問于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①曰‘黃帝②三百年川’。請問黃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不可勝以觀也。而上世黃帝之問,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③!”
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④,卒采⑤之辯,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則予之問也固矣?!?/div>
孔子曰:“可也,吾略聞其說。黃帝者,少昊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瞉莊,敦敏誠信。長聰明,治五氣⑥,設(shè)五量⑦,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⑧猛獸。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而后克之。始垂衣裳⑨,作為黼黻。治民以順天地之紀(jì),知幽明之故,達(dá)生死存亡之說。播時百谷,嘗味草木,仁厚及于鳥獸昆蟲??既赵滦浅?,勞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財物以生民。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div>

【注釋】
①榮伊:人名。
②黃帝:古代神話中五天帝之一的中央之神。
③難言之故乎:舊注:“言禹湯已下不可勝觀,乃問上世黃帝,將為先生長老難言之,故問?!?/div>
④隱微之說:隱約微妙的說法。
⑤采:事,辯說。
⑥五氣:指五行之氣。
⑦量:計算多少的量器。
⑧擾馴:馴服,駒養(yǎng)。
⑨始垂衣裳: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

【譯文】
宰我問孔子說:“以前我聽榮伊說過‘黃帝統(tǒng)治了三百年’,請問黃帝是人抑或不是人?其統(tǒng)治的時間怎么能達(dá)到三百年呢?”
孔子說:“大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尚且無法說得盡,道得清,而你關(guān)于上古之世的黃帝的問題,是老前輩也難以說得清的問題吧?!?/div>
宰我說:“先代的傳言,隱晦的說法,已經(jīng)過去的事還爭論,晦澀飄忽的含義,這些都是君子不譴或不為的,所以我一定要問個清楚明白?!?/div>
孔子說:“好吧,我略略聽說過這種說法。黃帝,是少昊的兒子,名叫軒轅,出生時就非常神奇、精靈,很小就能說話。童年的時候,他伶俐、機(jī)敏、誠實、厚道。長大成人時,就更加聰明,能治理五行之氣,設(shè)置了五種量器,而且還游歷全國各地,安撫民眾。他騎著牛坐著馬,馴服了猛獸,跟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戰(zhàn),三戰(zhàn)后打敗了炎帝。從此,天下民眾個個穿著繡有花紋的禮服,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他遵循天地的綱紀(jì)統(tǒng)治著人民,既明白晝夜陰陽之道,又通曉生死存亡之理。按季節(jié)播種百谷,栽培花草樹木,他的仁德遍及鳥獸昆蟲。他觀察日月星辰,費(fèi)盡心思和勞力,用水火財物養(yǎng)育百姓。他活著的時候,人民受其恩惠利益一百年;他死了以后,人民敬服他的精靈一百年;之后,人民還運(yùn)用他的教導(dǎo)一百年。所以說黃帝統(tǒng)治了三百年。”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堯①?”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②,夔、龍典樂③。舜時而仕,趨視四時,務(wù)先民始之。流四兇而天下服④。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內(nèi),舟輿所及,莫不夷說?!?/div>

【注釋】
①帝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
②典禮:掌管禮儀的事。
③夔、龍:都是堯舜時的樂官。舊注:“舜時夔典樂,龍作納言;然則堯時龍亦典樂者也?!?/div>
④流:流放。四兇:古代傳說中的四個兇人,指不服從舜的四個部族首領(lǐng)?!渡袝虻洹罚骸傲鞴补び谟闹?,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皆服?!?/div>

【譯文】
宰我說:“請問帝堯是怎樣的人?”
孔子說:“他是高辛氏的兒子,名叫陶唐。他仁慈如天,智慧如神??拷缣柊銣嘏?,望著他如云彩般柔和。他富而不驕,貴而能謙。他讓伯夷主管禮儀,讓夔、龍執(zhí)掌舞樂。推舉舜來做官,到各地巡視四季農(nóng)作物生長情況,把民眾的事放在首位。他流放了共工、驩兜、三苗,誅殺了鯀,天下的人都信服。他的話從不出錯,他的德行從不違背常理。四海之內(nèi),車船所到之處,人們沒有不喜愛他的?!?/div>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舜①?”
孔子曰:“喬牛②之孫,瞽瞍之子也,曰有虞。舜孝友聞于四方,陶漁事親③。寬裕而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yuǎn)而親近。承受大命,依于二女④。瞉明智通,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躬己⑤而已。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載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岳⑥,死于蒼梧⑦之野而葬焉?!?/div>

【注釋】
①帝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
②喬牛:一作“橋?!?,虞舜之祖父。
③陶漁事親:制陶捕魚來養(yǎng)活父母。舊注:“為陶器,躬捕魚,以養(yǎng)父母?!?/div>
④二女:指舜的兩位妻子。她們都是堯的女兒。舊注:“堯妻舜以二女,舜動靜謀之于二女?!?/div>
⑤躬己:親身力行。
⑥陟:登,升。方岳:四方高大的山。
⑦蒼梧:山名,又名九疑,在今湖南寧遠(yuǎn)南。

【譯文】
宰我說:“請問帝舜是怎樣的人?”
孔子說:“他是喬牛的孫子,瞽瞍的兒子,名叫有虞。舜因孝順父母、善待兄弟而聞名四方,用制陶和捕魚來奉養(yǎng)雙親。他寬容而溫和,機(jī)敏而知時,敬天而愛民,撫恤遠(yuǎn)方的人又親近身邊的人。他承受重任,依靠兩位妻子的幫助。圣明睿智,成為天下帝王。任命二十二位大臣,都是帝堯原有的舊職,他只是身體力行而已。天下太平,地有收成,巡狩四海,五年一次。他三十歲被任用,接續(xù)帝位五十年。登臨四岳,死在蒼梧之野并安葬在那里。”

【原文】
宰我曰:“請問禹?”
孔子曰:“高陽之孫,鯀①之子也,曰夏后。敏給克齊②,其德不爽③,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亹亹穆穆④,為紀(jì)為綱。其功為百神之主⑤,其惠為民父母。左準(zhǔn)繩,右規(guī)矩,履四時,據(jù)四海。任皋繇、伯益以贊其治⑥,興六師以征不序⑦,四極之民,莫敢不服?!?/div>
孔子曰:“予,大者如天,小者如言,民悅至矣。予也非其人⑧也?!痹孜以唬骸坝枰膊蛔阋越渚闯幸印!?/div>

【注釋】
①鯀(gǔn):傳說中我國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lǐng)。
②敏給:敏捷。克:能。齊:通“濟(jì)”,成。
③不爽:沒有差錯。
④亹亹(wěiwěi):勤勉不倦貌。穆穆:儀態(tài)美好,容止莊敬貌。
⑤其功為百神之主:舊注:“禹治水,天下既平,然后百神得其所?!?/div>
⑥皋繇:亦作“皋陶”、“咎繇”,舜時賢臣,掌管刑獄之事。
⑦六師:猶“六軍”,這里泛指軍隊。不序:不臣服。
⑧非其人也:舊注:“言不足以明五帝之德也。”意為孔子說自己也不足以說明禹的功德。

【譯文】
宰我說:“請問禹是怎樣一個人?”
孔子說:“他是高陽的孫子,鯀的兒子,名叫夏后。他機(jī)敏能成就事業(yè),行為沒有差失,仁德可親,言語可信。發(fā)聲合乎音律,行為舉止合乎度數(shù)。勤勉不倦,容止莊重,成為人們的榜樣。他的功德使他成為百神之主,他的恩惠使他成為百姓父母。日常行動都有準(zhǔn)則和規(guī)矩,不違背四時,安定了四海。任命皋繇、伯益幫助他治理百姓,率領(lǐng)軍隊征伐不服從者,四方的民眾沒有不服從的。”
孔子說:“宰予啊,禹的功德大的方面像天一樣廣闊,小的方面即使是一句話,民眾都非常喜歡。我也不能完全說清他的功德啊?!痹孜艺f:“我也不足以敬肅地接受您這樣的教導(dǎo)。”

【評析】
宰我請教上古傳說,孔子于是逐一講述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著名傳說人物的事跡和品德。孔子一直稱頌古代先王的政治,推崇治國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從此篇中可以看出孔子對美好政治的無比向往和追求。


孔子家語 卷六 五帝第二十四

【原文】
季康子問于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
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①,取法五行。五行更王②,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

【注釋】
①易代而改號:改換朝代就改換年號。
②五行更王:按照五行循環(huán)的順序更換帝王年號。舊注:“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始以木德王天下,其次以生之行轉(zhuǎn)相承?!?/div>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以前聽說過‘五帝’的名稱,但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請問什么是五帝?”
孔子說:“從前我聽老聃說:‘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這五行按不同的季節(jié)化生和孕育,形成了萬物,那萬物之神就叫做五帝?!糯牡弁酰蚋某瘬Q代而改換國號、帝號,就取法五行。按五行更換帝號,周而復(fù)始,終始相生,也遵循五行的順序。因此那些賢明的君王,死后也以五行相配。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div>

【原文】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①,先起于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②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zhuǎn)相承也。”

【注釋】
①用事:運(yùn)行。
②則:效法。

【譯文】
季康子問:“太皞氏從木開始是什么緣故呢?”孔子回答說:“五行的運(yùn)行,先是從木開始的。木屬東方,萬物開始都是從這里產(chǎn)生的,因此帝王以此為準(zhǔn)則,首先以木德稱王于天下。然后依據(jù)自己所生的‘行’,依次轉(zhuǎn)換承接。”

【評析】
這一篇講五帝和五行的關(guān)系。雖然將五帝和五行糅合在一起有些牽強(qiáng),但也體現(xiàn)了孔子樸素的唯物哲學(xué)思想。漢代出現(xiàn)了“五德終始”說,可能就源于孔子吧。


孔子家語 卷六 執(zhí)轡第二十五

【原文】
閔子騫為費(fèi)宰①,問政于孔子。
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zhí)其轡策而已?!?/div>
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nèi)史②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shù)百年而不失。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yīng)轡,策不舉而極千里。善御民者,壹③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④懷之。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其民而眾稱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⑤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豐其年。
“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譬猶御馬,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民無修,則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為亂天道也。茍亂天道,則刑罰暴⑥,上下相諛,莫知念忠,俱無道故也。今人言惡者,必比之于桀紂,其故何也?其法不聽⑦,其德不厚。故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朝夕祝之。升聞于天,上帝不蠲,降之以禍罰,災(zāi)害并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注釋】
①閔子騫:即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費(fèi):古地名,春秋魯邑。舊址在今山東魚臺西南費(fèi)亭。
②內(nèi)史:官名,協(xié)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wù)。舊注:“內(nèi)史,掌政八柄,及敘事之法,受納以詔王聽治,命孤卿大夫則策命,以四方之事書而讀之。王制祿則書之策,賞則亦如之。故王以為左右手?!?/div>
③壹:統(tǒng)一,使一致。
④兆民:眾百姓,極言其多。
⑤升聞:上聞。
⑥暴:暴虐。
⑦不聽:不聽從。

【譯文】
閔子騫任費(fèi)地長官時,問孔子治理民眾的方法。
孔子說:“用德政和法制。德政和法制是治理民眾的工具,就好像駕馭馬用勒口和韁繩一樣。國君好比駕馬的人,官吏好比勒口和韁繩,刑罰好比馬鞭。君王執(zhí)政,只要掌握好韁繩和馬鞭就可以了?!?/div>
閔子騫說:“請問古人是怎樣執(zhí)政的呢?”
孔子說:“古代的天子把內(nèi)史作為幫助自己執(zhí)政的左右手,把德政和法制當(dāng)做馬的勒口,把百官當(dāng)做韁繩,把刑罰當(dāng)做馬鞭,把萬民當(dāng)做馬,所以統(tǒng)治天下數(shù)百年而沒有失誤。善于駕馭馬,就要安正馬勒口,備齊韁繩馬鞭,均衡使用馬力,讓馬齊心合力。這樣不用吆喝馬就應(yīng)和韁繩的松緊前進(jìn),不用揚(yáng)鞭就可以跑千里之路。善于統(tǒng)治民眾,就得統(tǒng)一道德和法制,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諧。所以法令不用重復(fù)申告民眾就會服從,刑罰不用再次施行天下就會得到治理。因此天地也認(rèn)為他有德,萬民也樂于服從。天地之所以認(rèn)為他有德,萬民之所以樂于服從,因為各種政令美好,民眾就會交口稱贊?,F(xiàn)在人說起五帝、三王,他們的盛德無人能比,他們的威嚴(yán)和明察好像至今還存在,這是什么緣故呢?他們的法制完備,他們的德政深厚,所以一想起他們的德政,必然會稱贊他們個人,朝夕為他們祝禱。上天聽到了這些聲音,天帝知道了都很高興,因此讓他們國運(yùn)長久而年成豐收。
“不善于治理民眾的人,他們丟棄了德政和法制,專用刑罰,這就好比駕馭馬,丟棄了勒口和韁繩,而專用棍棒和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然的。駕馭馬沒有勒口和韁繩,而用棍棒和馬鞭,馬必然會受傷,車必然會毀壞。沒有德政和法制而用刑罰,民眾必然會流亡,國家必然會滅亡。治理國家而沒有德政和法制,民眾就沒有修養(yǎng),民眾沒有修養(yǎng),就會迷惑不走正道。這樣,天帝必然認(rèn)為這是擾亂了天道。如果天道混亂,就會刑罰殘暴,上下相互奉承討好,沒人再考慮忠誠信義,這都是沒有遵循道的緣故?,F(xiàn)在人們說到惡人,必定會把他比作夏桀、商紂,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制定的法令不能治理國家,他們的德政不厚。所以民眾厭惡他們的殘暴,沒有不嘆息的,會朝夕詛咒他們。上天聽到了這些聲音,天帝不會免除他們的罪過,降下災(zāi)禍來懲罰他們,災(zāi)難禍害一起發(fā)生,因此滅絕了他們的朝代。所以說德政和法制是治理民眾的根本方法。

【原文】
“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①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②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③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④之官以成禮。六官在手以為轡,司會均仁以為納。故曰御四馬者執(zhí)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均馬力,齊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長道,可赴急疾。此圣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天子以內(nèi)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已而與三公為執(zhí)六官,均五教⑤,齊五法。故亦唯其所引,無不如志。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⑥,以之仁則國和,以之圣則國平,以之禮則國定,以之義則國義⑦,此御政之術(shù)。
“過失,人之情,莫不有焉。過而改之,是為不過。故官屬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jì),曰亂。亂則飭冢宰。地而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饑寒,教訓(xùn)不行,風(fēng)俗淫僻,人民流散,曰危。危則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下,乖離異志,曰不和。不和則飭宗伯。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飭司馬。刑罰暴亂,奸邪不勝⑧,曰不義。不義則飭司寇。度量不審,舉事失理,都鄙不修,財物失所,曰貧。貧則飭司空。故御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里,或不及數(shù)百里,其所謂進(jìn)退緩急異也。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致平,或以致亂者,亦其所以為進(jìn)退緩急異也。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以觀治亂。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亂也。故天子考德,則天下之治亂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之。夫德盛則法修,德不盛則飭,法與政咸德而不衰。故曰王者又以孟春⑨論之德及功能,能德法者為有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能成德法者為有功,能治德法者為有智。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div>

【注釋】
①六官:指下文所講的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②司徒:官名。主管教化。舊注:“教官所以成德?!?/div>
③司馬:官名。主管兵事。舊注:“治官所以成圣,圣通征伐,所以通天下也。”
④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車服器械等。舊注:“事官所以成禮,禮非事不立也?!?/div>
⑤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封建人倫準(zhǔn)則。
⑥以之德則國安:舊注:“德教成,以之仁則國和;禮之用和為貴,則國安。”
⑦以之義則國義:舊注:“義,平也。刑罰當(dāng)罪則國平。”
⑧不勝:不能制伏。
⑨孟春:初春,即春季的第一個月。

【譯文】
“古代統(tǒng)治天下的帝王,用六官來總理國家。冢宰之類的官來成就道,司徒之類的官來成就德,宗伯之類的官來成就仁,司馬之類的官來成就圣,司寇之類的官來成就義,司空之類的官來成就禮。六官控制在手就如同有了韁繩,司會使仁義均齊就如同有了內(nèi)側(cè)韁繩。所以說:駕馭四馬的人要控制好六條韁繩,治理天下的人要掌握好六官。因此,善于駕馭馬的人,端正身體攬好韁繩,使馬均勻用力,讓馬齊心一致,即使走曲折婉轉(zhuǎn)之路,到何處都隨心所欲。所以可以走長道,可以赴急難。這是圣人用來掌握天地和治理民眾的法則。天子把內(nèi)史作為左右手,把六官作為韁繩,然后和三公一起來控制六官,使五教均齊,使五法齊備,只要你有所指引,沒有不如愿的。遵從道,國家就能治理;遵從德,國家就能安定;遵從仁,國家就能和平;遵從圣賢,國家就能平安;遵從禮,國家就能長治久安;遵從義,國家就會有信義。這就是施政的方法。
“過錯和失誤,是人之常情,人不可能沒有過失。有了過錯而能改正,就不為過。因此,官屬不理清,職責(zé)不分明,法律政策不統(tǒng)一,百事失去綱紀(jì),這叫做混亂?;靵y就整飭冢宰。田地沒有種好,財物沒有增加,萬民饑寒,教令不行,風(fēng)俗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邪僻,人民流離失散,這叫做危險。危險就整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下離心離德,各有其志,這叫做不和。不和就整飭宗伯。賢能的人失去官爵,有功勞失去獎賞利祿,士卒心懷怨恨,兵力虛弱不堪使用,這叫做不平。不平就整飭司馬。刑罰暴亂,奸邪不能被制伏,這叫做不義。不義就整飭司寇。度量不詳審,舉事失去條理章法,城邑不修,財物流散,這叫做貧窮。貧窮就整飭司空。所以駕馭著同樣的車馬,有的可以行千里,有的走不到數(shù)百里,這就是所謂進(jìn)退緩急不同啊。各級官員執(zhí)行的是同樣的官法,有的人治理得很好,有的人卻導(dǎo)致了混亂,這也是因為進(jìn)退緩急不同造成的。
“古時候天子常在冬末考察德政,調(diào)整法令,用以觀察治亂。德政深厚,世道就安定;德政淺薄,世道就混亂。所以天子只要考察德政,那么天下的治亂,坐在朝堂之上就可以知道了。德政深厚,法令就會得到修治,德政不深厚就要整飭,法令和政治都合乎德就不會衰敗。所以天子又在春季的第一個月評論官吏的德行及功勞才能。能夠遵守德政和法治的為有德行,能夠施行德政和法治的為有才干,施行德政和法治有成效的為有功勞,能運(yùn)用德政和法治來管理政事的為有智謀。因此天子評定官吏,而德政和法治得到推行,政事得到治理而大功告成。冬末調(diào)整法律,初春評定官吏,這是治國的關(guān)鍵?!?/div>

【評析】
這是孔子回答閔子騫問政的一篇對話。孔子把治理民比喻為駕馭馬,把德法比喻為銜勒。德法為御民之具,銜勒為御馬之具?!吧朴裾?,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治民“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御馬“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接著又講六官猶如馬韁繩,天子控制好六官,并定期對他們進(jìn)行整飭、考核,這是“治國之要”。


孔子家語 卷六 本命解第二十六

【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
孔子對曰:“分于道謂之命①,形于一謂之性?;陉庩?,象形而發(fā)謂之生,化窮數(shù)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②,然后有見。八月生齒,然后能食。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③。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十有四而化。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div>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則可以生民矣。而禮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豈不晚哉?”
孔子曰:“夫禮言其極,不是過也。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許嫁,有逋人之道。于此而往,則自婚矣。群生閉藏乎陰,而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時以合偶男女,窮天數(shù)也。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④而農(nóng)桑起,婚禮而殺于此。男子者,任天道而長萬物者也。知可為,知不可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是故審其倫而明其別⑤,謂之知,所以效匹夫之德也。女子者,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理者也,是故無專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幼從父兄,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言無再醮⑥之端。教令不出于閨門,事在供酒食而已。無閫外之非儀也,不越境而奔喪。事無擅為,行無獨成,參知而后動,可驗而后言。晝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匹婦之德也?!?/div>
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亂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惡疾子者,喪父長子。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三不去者:謂有所取無所歸,一也。與共更三年之喪,二也。先貧賤,后富貴,三也。凡此,圣人所以順男女之際,重婚姻之始也?!?/div>

【注釋】
①分于道謂之命:舊注:“分于道,謂始得為人?!币馑际钦f從“道”中分離出來,成了獨立的人。
②微煦:眼珠能微微轉(zhuǎn)動。
③齔(chèn):指兒童換乳牙。
④冰泮:冰溶解。舊注:“泮,散也。正月農(nóng)事起,蠶者采桑。”
⑤審:明察。倫:類別。
⑥再醮:改嫁。舊注:“始嫁言醮。禮無再醮之端,統(tǒng)言不改事人也?!?/div>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人的命和性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回答說:“根據(jù)天地自然之道而化生出來的就是命,人稟受陰陽之氣而形成不同的個性就是性。由陰陽變化而來,有一定形體發(fā)出來,叫做生;陰陽變化窮盡之后,叫做死。所以說,命就是性的開始,死就是生的終結(jié)。有始則必有終。
“人剛出生時有五種能力不具備:目不能見,嘴不能食,腿不能行,口不能言,不能生育。出生三個月以后眼珠微能轉(zhuǎn)動,然后才能看見;八個月長牙,然后能吃東西;三年囟門閉合,然后才能說話;十六歲精氣暢通,然后才能生育。陰達(dá)到極點就要返陽,故陰是從陽變化的;陽達(dá)到極點就要返陰,故陽得陰才能變化。所以男子八個月長牙,八歲換牙;女子七個月長牙,七歲換牙,十四歲能夠生育。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后陰陽化合才能生育。性命的開始,就從這里形成了?!?/div>
魯哀公說:“男子十六歲精氣通暢,女子十四歲能生育,這時就可以生小孩了。而根據(jù)禮,男子三十歲娶妻,女子二十歲嫁人,豈不是晚了嗎?”
孔子說:“禮說的是最遲限度,不要超過這個限度。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之禮,就可以開始做父親了。女子十五歲允許出嫁,有出嫁的道理了。從此之后,就可以結(jié)婚。眾生閉藏于陰,就成為化育的開始。因此圣人依據(jù)時節(jié)讓男女成婚,窮盡了天數(shù)的極限。霜降時婦女該做的家務(wù)事都完成了,男婚女嫁的事就開始操辦了。冰雪融化后農(nóng)耕養(yǎng)蠶的事就開始了,舉行婚禮的事到此停止。男子,是擔(dān)當(dāng)天下大任而讓萬物生長的人,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知道什么可說,什么不可說;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因此審視清楚事物的類別和區(qū)別,叫做知,這就是一般男人的品德。女子,是順從男子的教導(dǎo)而經(jīng)常按此道理去做的人,因此沒有自作主張的道理,只有三從的責(zé)任。年幼時服從父兄。出嫁后服從丈夫,丈夫死后服從兒子,沒有改嫁的理由。家內(nèi)的命令不由婦女發(fā)出,她們的事只是供應(yīng)飲食酒菜而已。在家門外不要被人非議,不能到超過規(guī)定的地方去奔喪。事情不能擅自做主,有事不能獨自出行,三思后再行動,驗證后再說話。白天不在庭院中游逛,夜里走路要舉著燈火。這就是一般婦女的品德?!?/div>
孔子又接著說:“有五種女子不能娶:叛逆造反家庭的女子,淫穢luàn倫(版 權(quán)所 有 e wen ya n.c o m 易文 言 網(wǎng))家庭的女子,受過刑罰家庭的女子,有不治之病家庭的女子,早年喪父家庭的長女。婦人有七種情況可以被休棄,三種情況不可以被休棄。七種情況是:不孝順父母的,沒有兒子的,有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邪僻行為的,愛嫉妒的,有難治之病的,多口多舌的,有偷盜行為的。三種情況是:娶時有家休棄后無家可歸的,這是第一種。為公婆服過三年喪的,這是第二種。夫家先貧賤后富貴的,這是第三種。所有這些,是圣人根據(jù)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重視婚姻的開始?!?/div>

【評析】
本篇“魯哀公問”章,孔子講了性和命、生和死的關(guān)系?!胺钟诘乐^之命,形于一謂之性?;陉庩枺笮味l(fā)謂之生,化窮數(shù)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庇謴恼撌瞿信牟煌?,引出禮的作用,認(rèn)為男子是“任天道而長萬物”的,而女子則“無專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這種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一直存在。


孔子家語 卷六 論禮第二十七

【原文】
孔子閑居,子張、子貢、言游侍①,論及于禮??鬃釉唬骸熬?,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②,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貢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子貢退,言游進(jìn)曰:“敢問禮也,領(lǐng)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弊迂晢枺骸昂我??”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③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④,所以仁鄉(xiāng)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jié),車得其軾,鬼神得其享,喪紀(jì)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眾之動,得其宜也?!?/div>
言游退,子張進(jìn)曰:“敢問禮何謂也?”子曰:“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⑤,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jìn)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其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勢,宮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時,樂失其節(jié),車失其軾,鬼神失其享,喪紀(jì)失其哀,辯說失其黨,百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⑥四海。”
子曰:“慎聽之,汝三人者。吾語汝,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茍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圣人矣。兩君相見,揖讓而入,入門而懸興⑦。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舞,夏鑰序興⑧。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規(guī),旋中矩,鑾和中《采薺》。客出以《雍》⑨,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于禮焉。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⑩,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夫禮者,理也;樂者,節(jié)也。無禮不動,無節(jié)不作。不能《詩》,于禮謬;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div>
子貢作而問曰:“然則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上古之人也。達(dá)于禮而不達(dá)于樂,謂之素;達(dá)于樂而不達(dá)于禮,謂之偏。夫夔達(dá)于樂而不達(dá)于禮,是以傳于此名也。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
三子者,既得聞此論于夫子也,煥若發(fā)蒙焉。

【注釋】
①子張:即顓孫師,字子張。子貢:即端木賜,字子貢。言游:即言偃,字子游。三人均為孔子弟子。
②給:言語便捷。此指言語不得體。
③禘(dì):宗廟四時祭之一,每年夏季舉行。嘗:古代秋祭名。
④射:指鄉(xiāng)射禮,即卿大夫舉士后舉行的射禮。饗:以酒食款待。
⑤瞽(gǔ):盲人。相:攙扶,幫助。
⑥祖洽:倡導(dǎo)和諧。舊注:“祖,始也;洽,合也。言失禮無以為眾倡始,無以合和眾?!?/div>
⑦懸:懸掛。興:作。指奏樂。舊注:“興,作樂也?!?/div>
⑧夏鑰:大夏之舞,執(zhí)籥以舞。序興:指文武之舞依次而舞。舊注:“夏,文舞也。執(zhí)符,籥如笛?!?/div>
⑨客出以《雍》:宴會完畢,客人出來時奏《雍》。雍:樂曲名。舊注:“雍,樂曲名,在《周頌》?!?/div>
⑩升歌清廟:登堂時唱清廟之詩。清廟:《詩經(jīng)·周頌》篇名。

【譯文】
孔子在家休息,弟子子張、子貢、子游陪侍,說話時說到了禮。孔子說:“坐下,你們?nèi)?,我給你們講講禮。禮周詳?shù)剡\(yùn)用到各處無所不遍。”
子貢站起來離席回話說:“請問禮該如何?”孔子說:“虔敬而不合乎禮,叫做土氣;謙恭而不合乎禮,叫做巴結(jié);勇敢而不合乎禮,叫做乖逆?!笨鬃佑终f:“巴結(jié)混淆了慈悲和仁愛?!弊迂曊f:“請問怎么做才能做到合乎禮呢?”孔子說:“禮嗎?禮,就是用來節(jié)制行為使之適中的。”子貢退下來,子游上前說:“請問,所謂禮是不是為了治理惡劣習(xí)性而保全良好品行的呢?”孔子說:“是的?!弊迂晢枺骸澳窃撛趺醋瞿??”孔子說:“祭天祭地之禮,是用以致仁愛于鬼神的;秋嘗夏禘之禮,是用以致仁愛于祖先的;饋食祭奠之禮,是用以致仁愛于死者的;舉行鄉(xiāng)射禮、鄉(xiāng)飲酒禮,是用以致仁愛于鄉(xiāng)親鄰里的;宴會飲酒的禮儀,是用以致仁愛于賓客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禮儀,秋嘗夏禘的禮儀,那么治理國家就像在指著自己的手掌給別人看那樣容易。因此,用這些禮儀,居家處事有禮,長幼就分辨清楚了;家族內(nèi)部有禮,一家三代就和睦了;在朝廷上有禮,官職爵位就井然有序了;田獵時有禮,軍事演習(xí)就熟練了;軍隊里有禮,就能建立戰(zhàn)功了。因為有了禮,宮室得以有了制度,祭器有了樣式,各種器物符合時節(jié),音樂符合節(jié)拍,車輛有了定式,鬼神得到了該有的祭享,喪葬有了適度的悲哀,辯說得以擁有支持的人,百官得以恪守其職分,政事得以順利施行。加在每人身上的,擺在面前的,人們的種種行為舉動都能夠適宜得當(dāng)?!?/div>
子游退下去,子張上前問道:“請問什么是禮呢?”孔子說:“所謂禮,就是對事物的治理。君子有什么事務(wù),必有相應(yīng)的治理手段。治理國家假如沒有禮,就好像盲人沒有扶助的人,茫然不知該往哪走。又如整夜在暗室中找東西,沒有燭光怎么能看得見呢?所以說沒有禮就會手足無措,耳目也不知該聽什么該看什么,進(jìn)退、作揖、謙讓都失去了尺度。這樣一來,居家處事就會長幼無別,家族之內(nèi)祖孫三輩就失去了和睦,朝廷上官爵就失去了秩序,田獵練武就失去了策略,軍隊攻守就失去了控制,宮室建造就失去了制度,祭器就失去了式樣,各種事物就失去了合適的時間,音樂就失去了節(jié)制,車輛就失去了定式,鬼神就失去了祭享,喪事就失去了合度的哀傷,辯說就失去了支持的人,百官就會失職,政事就不能施行。凡加在每個人身上的,擺在面前的,人們的種種行為舉動都失其所宜。這樣,就無法協(xié)調(diào)民眾一致行動了?!?/div>
孔子說:“仔細(xì)聽著,你們?nèi)?!我告訴你們,禮還有九件事,其中四件是大饗禮所特有的。如果知道了這些,哪怕是個種田人,只要依禮而行,他也是圣人了。兩位國君相見,互相作揖謙讓后進(jìn)入大門,入門后鐘鼓等樂器齊奏,兩人又互相作揖謙讓后登上大堂,登上大堂之后樂聲就停止了。這時在堂下又用管樂奏起《象》的樂曲,接著執(zhí)籥的人又跳起《大夏》之舞和各種舞蹈。擺設(shè)籩豆與牲俎,按序安排禮樂,備齊各種執(zhí)事人員。這樣,來訪的國君就感受到了主人的盛情厚意。在這里,人們來往走動都符合規(guī)定,周旋時步子都合乎規(guī)矩,車子的鈴聲也合著《采薺》樂曲的節(jié)拍??腿顺鋈r,堂下奏起《雍》的樂章;撤去席上食具時,奏起《振羽》的樂章。所以,君子的行動沒有一件事不在禮節(jié)之中。客人進(jìn)門時鐘聲響起,是表示歡迎之情;登堂時演奏《清廟》詩章,表示贊美其功德;堂下吹奏《象》的舞曲,表示崇敬祖先的功業(yè)。所以,古代的大人君子相見,不必互相說話,只憑禮樂就可以傳達(dá)情意了。禮,就是理;樂,就是節(jié)。沒有道理的事不做,沒有節(jié)制的事不為。不懂得賦《詩》言志,禮節(jié)上就會出差錯;不能用音樂來配合,禮節(jié)就顯得單調(diào)枯燥;道德淺薄,禮就會顯得虛假?!?/div>
子貢站起來問道:“按這么說,夔對禮精通嗎?”孔子說:“夔不是古代的人嗎?他是上古時代的人啊!精通禮而不精通樂,叫做質(zhì)樸;精通樂而不精通禮,叫做偏頗。夔大概只精通樂而不精通禮,所以傳下精通音樂的名聲。不過古代的人,各項制度都存在于禮中,制度也靠禮來修飾,實行起來大概還是靠人吧。”
三個弟子聽了孔子這番話,眼前豁然一亮,好像撥開了迷霧。

【評析】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孔子想用禮、樂來恢復(fù)社會的正常秩序?!翱鬃娱e居”篇講的就是孔子對禮的一些重要見解,如什么是禮,怎樣做才符合禮,并全面地論述了禮的功用:“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所以仁鄉(xiāng)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闭J(rèn)為“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jìn)退揖讓無所制”。


孔子家語 卷七 觀鄉(xiāng)射第二十八

【原文】
孔子觀于鄉(xiāng)射①,喟然嘆曰:“射之以禮樂也,何以射?何以聽?修身而發(fā),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將安能以求飲?《詩》②云:‘發(fā)彼有的,以祈爾爵。’③祈,求也。求所中以辭爵。酒者,所以養(yǎng)老、所以養(yǎng)病也。求中以辭爵,辭其養(yǎng)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則辭以病,懸弧之義④?!?/div>
于是退而與門人習(xí)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焉。射至于司馬⑤,使子路執(zhí)弓矢,出列延,謂射之者曰:“奔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⑥者,不得入,其余皆入。”蓋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yáng)觶而語曰:“幼壯孝悌,耆老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鄙w去者半。序點又揚(yáng)觶而語曰:“好學(xué)不倦,好禮不變,耄期⑦稱道而不亂者,在此位。”也蓋僅有存焉。
射既闋,子路進(jìn)曰:“由與二三子者之為司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div>

【注釋】
①鄉(xiāng)射:指州長于春秋兩季以禮會民,習(xí)射于州之學(xué)校。
②《詩》:指《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
③以祈爾爵:祈求你免被罰酒。舊注:“祈,求也,言發(fā)中的以求飲爾爵也。勝者飲不勝者?!?/div>
④懸弧之義:古代風(fēng)俗,家中生了男孩,便在門左首懸掛一張木弓以示慶賀。此處暗示射箭是男子從事的事。舊注:“弧,弓也。男子生則懸弧于其門,明必有射事也。而今不能射,唯病可以為辭也?!?/div>
⑤司馬:官名。掌管軍政和軍賦。子路此時官為司馬,此即指子路。舊注:“子路為司馬,故射至,使子路出延射?!?/div>
⑥人后:指過繼給別人作后嗣。舊注:“人已有后而又為人后,故曰與為人后也?!?/div>
⑦耄(mào)期:舊注:“八十、九十曰耄,言雖老而能稱,解道而不亂?!?/div>

【譯文】
孔子觀看鄉(xiāng)射禮,長嘆一聲說:“射箭時配上禮儀和音樂,射箭的人怎能一邊射,一邊聽?努力修養(yǎng)身心而發(fā)出的箭,并能射中目標(biāo),只有賢德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能射中而罰別人喝酒呢?《詩經(jīng)》說:‘發(fā)射你的箭射中目標(biāo),祈求你免受罰酒?!恚褪乔?。祈求射中而免受罰酒。酒,是用來養(yǎng)老和養(yǎng)病的。祈求射中而辭謝罰酒就是推辭別人的奉養(yǎng)。所以如果讓士人射箭,假如他不會,就應(yīng)當(dāng)以有病來辭謝,因為男子生來就應(yīng)該會射箭?!?/div>
于是回來后和弟子們在矍相的園圃中學(xué)習(xí)射箭,觀看的人們好像一堵圍墻。當(dāng)射禮行至子路時,孔子讓子路手執(zhí)弓箭出來邀請比射的人,說:“敗軍之將、喪失國土的大夫、求做別人后嗣的人,一律不準(zhǔn)入場,其余的人進(jìn)來?!甭牭竭@話,人走了一半。孔子又讓公罔之裘、序點舉起酒杯說:“幼年壯年時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老年還愛好禮儀,不隨流俗,修身以待終年的人,請留在這個地方?!苯Y(jié)果又走掉一半。序點又舉杯說:“好學(xué)不倦,好禮不變,到老還言行不亂的人,請留在這里。”結(jié)果只有幾個人留下沒走。
射箭結(jié)束后,子路走上前對孔子說:“我和序點他們這些人做司馬,如何?”孔子回答說:“可以勝任了。”

【評析】
孔子很重視基層禮儀鄉(xiāng)射禮,并親自帶領(lǐng)弟子們?nèi)ゾ毩?xí)。在習(xí)射的同時,不失時機(jī)地對民眾進(jìn)行禮的教育,對遵守禮法者進(jìn)行鼓勵,并用淘汰的方法教育那些禮義欠缺的人。


孔子家語 卷七 郊問第二十九

【原文】
定公①問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②,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③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④,圣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注釋】
①定公:魯國國君,名宋。
②郊祀:在郊外祭天地、祖宗或鬼神。配天:指郊祀時同時郊祀上天。
③大報本反始:大規(guī)模地報答上天的恩惠。
④垂象:顯示征兆。

【譯文】
魯定公向孔子詢問道:“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祖時一定要祭祀上天,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萬物都來源于天,人又來源于其祖先。郊祭,就是規(guī)模盛大的報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反思自己根源的禮儀,所以祭祖時要配祭上帝。上天顯示征兆,圣人就取法這些征兆,舉行郊祭就是為了顯明天道?!?/div>

【評析】
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祖先時,同時要祭天。魯定公問孔子為何這樣做??鬃诱J(rèn)為世間萬物都由上天所生,人又來源于其祖先,郊祭就是“報本反始”,感謝上天和祖先。以此可見上天和祖先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孔子家語 卷七 五刑解第三十

【原文】
冉有問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①,信乎?”
孔子曰:“圣人之設(shè)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②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jié)。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喪祭之無禮。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③,祭祀不解人子饋養(yǎng)之道④。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弒⑤上者生于不義,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弒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斗變者生于相陵⑥,相陵者生于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斗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者生于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則夫婦失義?;槎Y聘享者⑦,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男女既別,夫婦既明,故雖有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shè)阱而陷之?!?/div>

【注釋】
①五刑:古代的五種刑罰,指:墨,即面上刺字。劓,割掉鼻子。剕,斷足。宮,割去生殖器。大辟,砍頭。
②靡法妄行:心中無法而任意妄為。
③思慕:思念仰慕。
④不解人子饋養(yǎng)之道:不解:不怠慢。饋養(yǎng):養(yǎng)育。舊注:“言孝子奉祀不敢解,與生時饋養(yǎng)之道同。”
⑤弒:指以下殺上。
⑥相陵:相互侵辱。
⑦聘享:聘禮和享禮。指訂婚時男方給女方的定禮和聘禮。

【譯文】
冉有向孔子問道:“古代的三皇五帝不用五刑,這是真的嗎?”
孔子說:“圣人設(shè)置防衛(wèi)措施,貴在讓人不觸犯。制定五刑而不用,是為了做到最好的治理。凡是有奸詐邪惡搶劫盜竊違法妄行不法行為的人,產(chǎn)生于心中的不滿足。不滿足又產(chǎn)生于沒有限度。沒有限度,小的就會盜竊,大的則奢侈浪費(fèi),都是不知節(jié)制。因此君王制訂了制度,民眾就知道了什么不能做,知道了什么不能做就不會犯法。所以雖然制定了奸詐邪惡搶劫盜竊違法妄行的罪狀,卻沒有陷入刑罰的民眾。不孝的行為產(chǎn)生于不仁,不仁又產(chǎn)生于沒有喪祭之禮。所以明確規(guī)定喪祭之禮,是為了使人知道仁愛。能教人懂得仁愛,為父母服喪就會思念愛慕他們,舉行祭禮表示人子還在不懈地贍養(yǎng)父母。喪祭之禮明確了,民眾就會遵守孝道了。所以雖然制定了不孝的罪狀,而沒有陷入刑罰的民眾。以下殺上的行為產(chǎn)生于不義,義是用來區(qū)別貴賤表明尊卑的。貴賤有別,尊卑有序,那么民眾沒有不尊敬上級和長輩的。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朝聘之禮,是用來顯明義的。義顯明了,那么民眾就不會犯上。所以雖然制訂了弒上的罪狀,而沒有陷入刑罰的民眾。爭斗變亂的行為產(chǎn)生于相互欺壓,欺壓的行為產(chǎn)生于長幼無序而忘記了尊敬和謙讓。鄉(xiāng)飲酒之禮,就是用來顯明長幼之序和尊崇敬讓的。長幼有序,民眾懷著敬讓之心,即使設(shè)立了爭斗變亂的罪狀,也沒有陷入刑罰的民眾。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的行為產(chǎn)生于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夫婦間就失去了情義。婚禮和聘禮享禮,就是用來區(qū)別男女和顯明夫婦情義的。男女既已有別,夫婦情義既明,即使制定了有關(guān)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的罪狀,而民眾也沒有陷入刑罰的。這五種情況,是刑罰產(chǎn)生的原因,是各有根源的。不預(yù)先堵住其根源,而動輒使用刑罰,這叫做給民設(shè)下陷阱來陷害他們。”

【評析】
這篇重點討論禮和法的關(guān)系。由于人們有種種的道德缺陷,如不知足、不仁、不義、相陵、男女無別、嗜欲不節(jié)等,古代圣王制定了相應(yīng)的禮儀和刑律,人們懂禮就不會觸犯刑法,遵禮是“豫塞其源”,如果“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shè)阱而陷之”??梢娫诙Y法的關(guān)系上,孔子更重視禮的作用。


孔子家語 卷七 刑政第三十一

【原文】
仲弓①問于孔子曰:“雍聞至刑②無所用政,至政③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④是也。信乎?”
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⑤焉。太上⑥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dǎo)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プ?,導(dǎo)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即天倫⑦,行刑罰則輕無赦。侀,側(cè)⑧也;側(cè),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div>

【注釋】
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
②至刑:最嚴(yán)酷的刑罰。
③至政:最完美的政治。
④成康之世:周成王、周康王的時代。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⑤相參:相互配合。
⑥太上:最好,最上等。
⑦顓:通“專”。即天倫:合乎天意。舊注:“即,就也。就天倫,謂合天意。”
⑧侀(xíng):成形之物。侀:通“形”。

【譯文】
仲弓問孔子說:“我聽說有嚴(yán)酷的刑罰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罰了。有嚴(yán)酷的刑罰不用政令,夏桀、商湯的時代就是這樣;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罰,周朝成王、康王的時代就是這樣。這是真的嗎?”
孔子說:“圣人治理教化民眾,必須是刑罰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辦法是用道德來教化民眾,并用禮來統(tǒng)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罰來教導(dǎo)民眾,用刑罰來禁止他們,目的是為了不用刑罰。對經(jīng)過教化還不改變,經(jīng)過教導(dǎo)又不聽從,損害義理又?jǐn)娘L(fēng)俗的人,只好用刑罰來懲處。專用五刑來治理民眾也必須符合天道,執(zhí)行刑罰對罪行輕的也不能赦免。侀,就是側(cè);側(cè),就是已成事實不可改變。一旦定刑就不可改變,所以官員要盡心地審理案件?!?/div>

【原文】
仲弓曰:“古之聽訟①,尤罰麗于事,不以其心,可得聞乎?”
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②,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quán)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③,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④,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⑤,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于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于市,與眾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yǎng)⑥也。士遇之涂,以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與政,弗欲生之也。”
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
孔子曰:“成獄成于吏,吏以獄成告于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大司寇聽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⑦,然后乃以獄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div>
仲弓曰:“其禁何禁⑧?”
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⑨,執(zhí)左道與亂政者,殺。作淫聲⑩,造異服,設(shè)伎奇器以蕩上心者,殺。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xué)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殺。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
仲弓曰:“其禁盡于此而已?”
孔子曰:“此其急者。其余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車不粥于市,圭璋璧琮不粥于市,宗廟之器不粥于市,兵車旍旗不粥于市,犧牲柜鬯不粥于市,戎器兵甲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麂不中數(shù)、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亂正色不粥于市,文錦珠玉之器雕飾靡麗不粥于市,衣服飲食不粥于市,果實不時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鳥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凡執(zhí)此禁以齊眾者,不赦過也?!?/div>

【注釋】
①聽訟:審理案件。
②五刑之訟:五種罪行的案件。
③大司寇:官名,掌刑獄糾察等事。正刑:正定刑法。明辟:辨明法令。察獄:審理案件。
④有指無簡:有人指證但不能確定犯罪事實。舊注:“簡,誠也。有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為罪也。”
⑤疑獄:疑難案件。泛與眾共之:廣泛征求意見,共同審理。
⑥大夫弗養(yǎng):大夫不供養(yǎng)被判刑的人。
⑦三公:輔助國君的最高官員,周朝為太師、太傅、太保。卿士:官名。參聽:參與審理。棘木之下:古代判案的處所。棘木:酸棗樹。舊注:“外朝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
⑧其禁何禁:禁:禁止的事。后“禁”字指禁令的條款。
⑨遁名:假冒名義。改作:改變法則。舊注:“變言與物名也。”
⑩作淫聲:制造yín靡(版 權(quán) 所有 ew en yan .c o m 易 文言 網(wǎng))之音。舊注:“淫,逆也,惑亂人之聲?!?/div>
行偽而堅:行為詐偽而頑固。舊注:“行詐偽而守之堅也?!?/div>
衣服飲食不粥于市:舊注:“賣成衣服,非侈必偽,故禁之。禁賣熟食,所以厲恥也?!?/div>

【譯文】
仲弓說:“古代審理案件,對過錯的處罰根據(jù)事實,不依據(jù)內(nèi)心動機(jī),對這點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說:“凡是審理五種罪行的案子,必須要推究其父子之情,按照君臣之義來衡量,目的是論證犯罪情節(jié)的輕重,謹(jǐn)慎地衡量罪過的深淺,以便分別對待。盡量運(yùn)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極力發(fā)揮自己的忠愛之心來探明案情。大司寇的職責(zé)是正定刑法辨明法令來審理案件,審案時必須聽取群臣、群吏和萬民的意見。有指證而核實不了犯罪事實的,就不治罪。量刑可重可輕的就從輕,赦免時,原判重了的則先赦。疑案則要廣泛地向大眾征求意見共同解決,如果還有疑問無法裁決,就赦免他。一切案件一定要根據(jù)罪行大小比照法律條文來定案。所以賜予爵位一定要在朝廷上,讓眾人共同見證;行刑一定要在鬧市上,讓眾人共同唾棄他。古時諸侯不收容犯罪的人,大夫也不供養(yǎng)犯罪的人。讀書人在路上遇到犯罪的人,不和他交談。把罪犯放逐到四境,任憑他到什么地方,也不讓他參與政事。表示不想讓他活在世上。”
仲弓問:“審理案件時,定案的事,是由什么官來完成的?”
孔子說:“案件首先由獄官來審定,然后獄官把審理情況報告給獄官之長。獄官之長審理之后,再報告大司寇。大司寇審理之后,再報告君王。君王又命三公和卿士在種有酸棗樹的審理處會審,然后把審理結(jié)果和可疑之處回呈給君王。君王根據(jù)三種可以寬宥的情況決定是否減免刑罰,最后根據(jù)審判結(jié)果來定刑。審定的程序是很慎重的?!?/div>
仲弓又問:“在法律禁令的規(guī)定中都有哪些條款呢?”
孔子說:“凡是用巧言曲解法律,變亂名義擅改法度,利用邪道擾亂國政者,殺。凡是制作淫聲浪調(diào),制作奇裝異服,設(shè)計奇巧怪異器物來擾亂君心的,殺。凡行為詭詐又頑固,言辭虛偽又能詭辯,學(xué)非正學(xué)又廣博多知,順從壞事又曲加粉飾,用以蠱惑民眾者,殺。凡利用鬼神、時日、卜筮,用以惑亂民眾者,殺。犯此四類該殺罪行的都不需詳加審理?!?/div>
仲弓又問:“法令禁止的就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說:“這是其中最緊要的。其余應(yīng)禁的還有十四項:天子賜予的命服、命車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圭璋璧琮等禮玉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宗廟祭祀用的禮器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兵車旍旗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作戰(zhàn)用的兵器鎧甲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家用器具不合規(guī)矩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麻布絲綢精粗不合乎規(guī)定、寬窄不合規(guī)定的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染色不正的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錦緞珠玉等器物雕刻巧飾特別華麗的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衣服飲食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果實還未成熟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樹木不成材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幼小的鳥獸魚鱉不準(zhǔn)在集市上出賣。凡執(zhí)行這些禁令都是為了治理民眾,犯禁者不赦?!?/div>

【評析】
這一篇主要是講刑政的,但孔子道德還是強(qiáng)調(diào)德、禮的教化作用。他說:“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痹趯徖戆讣r,孔子認(rèn)為必須注重犯罪事實,根據(jù)情節(jié)的輕重、罪行的深淺來量刑。審理官還需用盡他的聰明才智,以忠愛之心來審理。疑獄則要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經(jīng)過獄吏、獄官、大司寇三次訊問審理,然后上報到君王,君王還要讓三公卿參與審理,最后有疑問還要由君王定奪。但對四種大罪,如“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zhí)左道與亂政者;作淫聲,造異服,設(shè)伎奇器以蕩上心者;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xué)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則殺無赦,不必經(jīng)過三次審訊。另外還有十四條禁令,規(guī)定得很詳細(xì)。


孔子家語 卷七 禮運(yùn)第三十二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①,與于蠟②。既賓事畢③,乃出游于觀④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曰:“夫子何嘆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⑤,與三代之英⑥,吾未之逮⑦也,而有記焉?!?/div>

【注釋】
①司寇:官名。掌刑獄糾察等事。
②與于蠟(zhà):參與蠟祭。周代于十二月合祭百神,叫蠟。
③既:已經(jīng)。賓:陪祭者。畢:完畢。舊注:“畢賓客之事也。”
④觀:宮門外閥。舊注:“觀,宮外門闕,《周禮》所謂象魏也?!?/div>
⑤大道之行:此指三皇五帝時,大道通行。大道指上古五帝所遵循的社會準(zhǔn)則。
⑥三代:指禹、湯、文武時代。英:英才。
⑦未之逮:沒趕上。

【譯文】
孔子擔(dān)任魯國司寇時,曾參與蠟祭。賓客走了以后,他出來到樓臺上觀覽,感慨地嘆了口氣。言偃跟隨在孔子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從前大道通行的時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當(dāng)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而有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

【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不獨子其子③。老有所終④,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ǎng)。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⑤,不必為人⑥。是以奸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⑦。”

【注釋】
①講信修睦:講求信用,和人們和睦相處。
②不獨親其親:不只是敬奉自己的父母。
③不獨子其子: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④終:指安享天年。
⑤力惡其不出于身:惡:唯恐,恐怕。舊注:“言力惡其不出于身,不以為德惠也?!?/div>
⑥為人:《禮記·禮運(yùn)》作“為己”。
⑦大同:儒家的理想社會。

【譯文】
“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為大家所公有,選舉賢能的人,講求誠信,致力友愛。所以人們不只敬愛自己的雙親,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社會上的老人都能安度終生,壯年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鰥夫、寡婦、孤兒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人們厭惡把財物浪費(fèi)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們擔(dān)心自己的智力體力不能得到發(fā)揮,但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因此奸詐陰謀的事不會發(fā)生,盜竊財物擾亂社會的事情不會出現(xiàn)。所以家里的大門不必緊鎖,這就叫做大同世界?!?/div>

【原文】
“今大道既隱①,天下為家②,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③,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④,未有不謹(jǐn)于禮⑤。禮之所興,與天地并。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⑥?!?/div>

【注釋】
①既隱:已經(jīng)隱沒衰微。
②天下為家: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③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世代相傳。
④由此而選:選:選拔。舊注:“言用禮義為之選也?!?/div>
⑤謹(jǐn)于禮:謹(jǐn)慎地遵守禮法。
⑥殃:災(zāi)禍。

【譯文】
“如今大道已經(jīng)衰微,天下為一個家族所私有,人們只敬愛自己的雙親,只疼愛自己的子女。財物想據(jù)為己有,出力也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財物和權(quán)位世代相傳已成常事,建筑城郭溝池作為防御工事。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這個時代產(chǎn)生的,他們之中沒有一人不依禮行事的。禮制的興起,與天地并存。如有不遵循禮制而當(dāng)權(quán)在位的,民眾把他視為禍殃?!?/div>

【原文】
言偃復(fù)問曰:“如此乎,禮之急①也?!?/div>
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②,達(dá)于喪、祭、鄉(xiāng)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禮,何也?”
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③。吾舍魯何適?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④,周公其已衰矣⑤。杞之郊也禹⑥,宋之郊也契⑦,是天子之事守⑧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攝政致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⑨莫敢易其常法,是謂大嘉?!?/div>

【注釋】
①急:急需,緊要。
②列其鬼神:參驗于鬼神。
③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二人均是昏庸殘暴之君。傷:敗壞,損壞。舊注:“幽厲二王者,皆傷周道也?!?/div>
④郊:在郊外祭天。禘:天子諸侯的宗廟五年祭祀一次稱禘。非禮:不合乎周禮。
⑤周公其已衰矣:指周公定的禮已經(jīng)衰微。因周公封于魯,故云。舊注:“子孫不能行其禮義?!?/div>
⑥杞之郊也禹:杞國的郊祭是祭祀禹。
⑦契:傳說中宋的始祖,帝嚳之子,母為簡狄。
⑧守:保留。
⑨祝嘏(gǔ):祭祀時致祝禱之辭和傳達(dá)神言的執(zhí)事人。

【譯文】
言偃又問:“這樣的話,禮就是很緊迫的了?”
孔子說:“禮是先代圣王用以順承自然之道來治理人情的。它參驗于鬼神,貫徹在祭、喪、鄉(xiāng)射、冠、婚、朝聘等禮儀上。因此圣人就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div>
言偃又問:“現(xiàn)在在位當(dāng)權(quán)的人沒有知道遵循禮制的,為什么呢?”
孔子說:“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從幽王、厲王起就敗壞了。我舍棄魯國又能到哪里去考察呢?可是魯國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禮,周公定的禮看來已經(jīng)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這是天子的職守。也因為他們是夏、商的后裔。周公代理執(zhí)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與天子同樣的禮儀。至于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樣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禮制,這叫做大嘉?!?/div>

【評析】
《禮運(yùn)》原為《禮記》中的一篇,主要論述禮義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鬃邮紫荣潛P(yáng)了五帝三皇的“大同”世界,認(rèn)為那是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時期。那時大道行于世,天下人皆知為公,人們推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講究信用,和睦相處。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奸謀不興,盜竊亂賊不作,稱之為大同。到了夏、商、周三代,社會由“大同”進(jìn)入“小康”,社會財富成為私家之物,國家政權(quán)也為一家所有,父死子繼,因此詐謀和戰(zhàn)亂不斷。而此時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以禮治理亂世,使天下復(fù)安,他們是小康時代最杰出的人物。到周幽王、周厲王時禮制衰微??鬃痈鶕?jù)這種情況,論述了禮的重要、禮的起源,以及祭祀、死喪等各種禮節(jié),以正君身,以治理社會?!按笸】怠钡膶W(xué)說對后世發(fā)生過相當(dāng)重要的影響,創(chuàng)建“大同”世界成為人們美好的社會理想。


孔子家語 卷八 冠頌第三十三

【原文】
邾隱公①既即位,將冠②,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于孔子③。
子曰:“其禮如世子④之冠,冠于阼⑤者,以著代⑥也。醮⑦于客位,加其有成⑧。三加彌尊⑨,導(dǎo)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雖天子之元子⑩,猶士也,其禮無變。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行冠事必于祖廟,以裸享之禮以將之,以金石之樂節(jié)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div>

【注釋】
①邾隱公:春秋時邾國國君,生平不詳。
②冠:古代的一種禮儀,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
③因:依靠,通過。孟懿子:魯國貴族,姓仲,名何忌,孔子弟子。
④世子:太子,帝王的嫡長子。
⑤阼(zuò):大堂前東面的臺階。古代接待賓客,主人走東面的臺階,客人走西面的臺階。舊注:“阼,主人之階?!?/div>
⑥以著代:表明代表父親。舊注:“以明其代父?!?/div>
⑦醮:舉行冠禮時的一個儀節(jié),即尊者對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飲盡,不需回敬。
⑧加其有成:加禮于有成之人。
⑨三加:三次加冠。始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冠,再次加爵弁冠。彌:更加。
⑩元子:長子。
裸(luǒ)享:灌以郁金香合黍釀造的香酒敬獻(xiàn)給神。裸:灌。

【譯文】
邾隱公即位后,將要舉行冠禮,派大夫通過孟懿子向孔子詢問舉行冠禮的有關(guān)禮儀。
孔子說:“這個禮儀應(yīng)該和世子的冠禮相同。世子加冠時要站在大堂前東面的臺階上,以表示他要代父成為家長。然后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戴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禮于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貴,教導(dǎo)他要有志向。加冠以后,人們用字來稱呼他,這是尊重他的名。即使是天子的長子,與一般平民百姓也沒有什么兩樣,他們的冠禮儀式是相同的。天下沒有生下來就高貴的,故而冠禮一定要在祖廟里舉行,用裸享的禮節(jié)來進(jìn)行,用鐘磬之樂加以節(jié)制,這樣可以使加冠者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自己的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禮制。”

【評析】
冠禮是成人之禮的起始,因此古代非常重視冠禮。孔子回答邾隱公問冠禮之事時,就講了冠禮的重要性和主要儀節(jié)。被加冠者站在阼階即大堂東階的主位上,表明他將以繼承人的身份代替父親為一家之主。經(jīng)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是鼓勵他有所成就。加冠后給他起了字,人們就用字來稱呼他,表示尊重他的名。加冠禮必須在祖廟里舉行,向祖宗獻(xiàn)酒并奏樂,表示自謙自卑而尊敬祖宗。從此以后他就可以以成人的身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了。


孔子家語 卷八 廟制第三十四

【原文】
衛(wèi)將軍文子將立先君之廟于其家①,使子羔②訪于孔子。
子曰:“公廟設(shè)于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弗知。”子羔曰:“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shè)祖宗③,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dāng)?shù)。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太祖近廟④,皆月祭之。遠(yuǎn)廟為祧⑤,有二祧⑥焉,享嘗乃止⑦。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⑧,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廟⑨而三,曰皇考⑩廟,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庶人無廟,四時祭于寢。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變也。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應(yīng)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注釋】
①文子:衛(wèi)國將軍,名彌牢。先君:先代的君王。家:大夫統(tǒng)治的地方叫家。
②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弟子。
③祖宗:舊注:“祖宗者,不毀之名。其廟有功者謂之祖,至于周文王是也。有德者謂之宗,周武王是也。”
④近廟:太祖的廟。舊注:“近為高祖,下親為近。”
⑤祧(tiāo):遠(yuǎn)祖的廟。舊注:“祧,遠(yuǎn)意,親盡為祧?!?/div>
⑥二祧:舊注:“二祧者,高祖及父母祖是也?!?/div>
⑦享嘗乃止:按四時節(jié)令祭祀就可以了。享:用食物供奉祖先。嘗:祭祀。
⑧祖考廟:始祖廟。
⑨太廟:即祖廟。
⑩皇考:對曾祖父的尊稱。

【譯文】
衛(wèi)國將軍文子將要在他的封地上建立先代君王的廟宇,派子羔向孔子詢問有關(guān)禮儀。
孔子說:“將公家的廟宇建立在私人的封地上,這是古代禮儀所沒有的,我不知道?!弊痈嵴f:“請問建立宗廟的尊卑上下的有關(guān)禮制,我能夠聽一聽嗎?”
孔子說:“自從天下有了君王,分封土地,建立國家,設(shè)立祖宗的宗廟,就有了親與疏、貴與賤、多與少的區(qū)別。所以天子建七廟,左邊是三座昭廟,右邊是三座穆廟,連同太祖廟一共是七廟。太祖廟為近親的廟,每月都要祭祀。遠(yuǎn)祖的廟叫‘祧’,有二祧,每季祭祀一次。諸侯建五廟,兩座昭廟,兩座穆廟,連同太祖的廟一共是五廟,叫做祖考廟,每季祭祀一次。大夫建三廟,一座昭廟,一座穆廟,連同太祖的廟一共是三廟,叫做皇考廟,每季祭祀一次。士建立一廟,叫做考廟,沒有祖廟,父祖合祭,每季祭祀一次。平民百姓則不立廟,四季就在家中寢室祭祀。這種制度從有虞到周代都沒有改變。凡是四代帝王稱作郊祭的,都和祭天一起祭祀。稱作禘的,是五年一次的盛大祭祀,都配天祭祀。地位為太祖的,他的廟不毀,不到太祖輩分的,即使受到禘、郊的祭祀,他的廟也可以毀。古代把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叫做祖宗,他們的廟都不能毀。”

【評析】
宗廟制度是天下有了帝王,分封諸侯,立卿大夫設(shè)置都邑后,建立的宗廟祭祀制度。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qū)分親疏貴賤。這是維系封建統(tǒng)治的一項重要制度。


孔子家語 卷八 辯樂解第三十五

【原文】
孔子學(xué)琴于師襄子①。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xí),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鋽?shù)也?!庇虚g②,曰:“已習(xí)其數(shù),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庇虚g,曰:“已習(xí)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div>
有間,曰:“孔子有所繆然思焉,有所睪然③高望而遠(yuǎn)眺?!痹唬骸扒疱实闷錇槿艘樱l④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⑤,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
師襄子避席葉拱⑥而對曰:“君子圣人也,其傳曰《文王操》?!?/div>

【注釋】
①師襄子:春秋時衛(wèi)國樂官。
②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③睪然:高遠(yuǎn)的樣子。
④黮(dàn):黑的樣子。
⑤曠:志向高遠(yuǎn)。舊注“曠,用志廣遠(yuǎn)”。望羊:仰視的樣子。
⑥葉拱:以兩手撫于胸前為禮。舊注:“葉拱兩手薄其心也。”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xué)習(xí)彈琴。師襄子說:“我雖然因磬擊得好而被委以官職,但我最擅長的是彈琴?,F(xiàn)在你的琴已經(jīng)彈得不錯了,可以學(xué)新的東西了。”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好節(jié)奏?!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jīng)掌握好節(jié)奏了,可以學(xué)新的東西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領(lǐng)悟好琴曲的內(nèi)涵。”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jīng)領(lǐng)悟到琴曲的內(nèi)涵了,可以學(xué)新的東西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理解到琴曲歌頌的是什么人?!?/div>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孔子穆然深思,有志向高遠(yuǎn)登高遠(yuǎn)望的神態(tài)?!笨鬃诱f:“我知道琴曲歌頌的是什么人了。他皮膚很黑,身體魁梧,胸襟廣闊,高瞻遠(yuǎn)矚,擁有天下四方。這個人不是文王又有誰能達(dá)到這樣的境界呢?”
師襄子離開坐席兩手撫胸為禮,對孔子說:“您真是圣人啊,這首傳世琴曲就是《文王操》?!?/div>

【評析】
孔子非常重視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他自己也很重視音樂的學(xué)習(xí),“孔子學(xué)琴于師襄子”的事,生動記載了他不倦學(xué)習(xí)和勤于思考的情況。


孔子家語 卷八 問玉第三十六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①?何也?為玉之寡②而珉多歟?”
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③,智也;廉而不劌④,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⑤而長,其終則詘然⑥,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dá)⑦,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珪璋特達(dá)⑧,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⑨云:‘言念⑩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div>

【注釋】
①珉(mín):似玉的石頭。
②寡:少。
③縝密:緊密貌。栗:堅硬。
④廉:棱角。劌:割。
⑤清越:樂聲清澈激揚(yáng)。
⑥詘(qū)然:斷絕貌。
⑦孚尹:指玉的晶瑩光彩。旁達(dá):發(fā)散到四方。
⑧珪璋(guī zhāng):皆為朝會時所執(zhí)的玉器。特達(dá):直接送達(dá)。古代聘享之禮,有珪、璋、璧、琮。璧、琮加上束帛才可送達(dá);珪、璋不用束帛,故稱特達(dá)。束帛,五匹帛。
⑨詩:此指《詩經(jīng)·秦風(fēng)·小戎》。
⑩言念:想念。言為助詞。

【譯文】
子貢問孔子:“請問君子以玉為貴而以珉為賤,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
孔子說:“并不是因為玉少就認(rèn)為它貴重,也不是因為珉多而輕賤它。從前君子將玉的品質(zhì)與人的美德相比。玉溫潤而有光澤,像仁;細(xì)密而又堅實,像智;有棱角而不傷人,像義;懸垂就下墜,像禮;敲擊它,聲音清脆而悠長,最后戛然而止,像樂;玉上的瑕疵掩蓋不住它的美好,玉的美好也掩蓋不了它的瑕疵,像忠;玉色晶瑩發(fā)亮,光彩四溢,像信;玉的光氣如白色長虹,像天;玉的精氣顯現(xiàn)于山川之間,像地;朝聘時用玉制的珪璋單獨通達(dá)情意,像德;天下人沒有不珍視玉的,像尊重道?!对娊?jīng)》說:‘每想起那位君子,他溫和的如同美玉?!跃右杂駷橘F?!?/div>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①,《書》之失誣②,《樂》之失奢,《易》之失賊③,《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矣;疏通知遠(yuǎn)而不誣,則深于《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矣?!?/div>

【注釋】
①失愚:失:不足,弊病。愚:愚昧不明,憨直。舊注:“敦厚之失?!币庵高^于提倡敦厚了。
②誣:言過其實。舊注:“知遠(yuǎn)之失?!币庵高^于提倡對后代的指導(dǎo)作用了。
③賊:舊注:“精微之失?!币庵高^分的精微細(xì)密。
④亂:亂加褒貶。舊注:“屬辭比事之失?!币庵赴H失當(dāng)。

【譯文】
孔子說:“進(jìn)入一個國家,就可以知道它的教化程度了。那里人民的為人,如果辭氣溫柔,性情敦厚,那是《詩》教化的結(jié)果;如果通達(dá)政事,遠(yuǎn)知古事,那是《書》教化的結(jié)果;如果心胸寬廣,和易善良,那是《樂》教化的結(jié)果;如果安詳沉靜,推測精微,那是《易》教化的結(jié)果;如果謙恭節(jié)儉,莊重誠敬,那是《禮》教化的結(jié)果;如果善于連屬文辭,排比史事,那是《春秋》教化的結(jié)果。所以《詩》教的不足在于愚暗不明,《書》教的不足在于夸張不實,《樂》教的不足在于奢侈鋪張,《易》教的不足在于過于精微細(xì)密,《禮》教的不足在于煩苛瑣細(xì),《春秋》教的不足在于亂加褒貶。如果為人能做到溫柔敦厚又不愚暗不明,那就是深于《詩》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通達(dá)知遠(yuǎn)又不言過其實,那就是深于《書》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寬廣博大平易善良又不奢侈鋪張,那就是深于《樂》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沉靜精微又不過于精微細(xì)密,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恭儉莊敬又不煩瑣苛細(xì),那就是深于《禮》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善于屬辭比事又不亂加褒貶,那就是深于《春秋》教的人了?!?/div>

【評析】
古人很看重玉,有些禮器和用品用玉來制作??鬃影延竦钠焚|(zhì)和君子的德行相比,并引《詩經(jīng)》“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詩句說明,對人很有啟迪。“孔子曰入其國”章,講進(jìn)入一個國家,看國人的舉止、修養(yǎng)、學(xué)識,就可以知道他們受教育的情況??鬃又v在學(xué)習(xí)《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經(jīng)典時,提倡要正確地理解,要避免書中的偏頗。
 

孔子家語 卷八 屈節(jié)解第三十七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由聞?wù)煞颌倬邮?,富貴不能有益于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jié)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②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達(dá)于己??梢郧鼊t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jié)者,所以有待③;求伸者,所以及時④。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jié),志達(dá)而不犯于義?!?/div>

【注釋】
①丈夫:大丈夫。指有作為的人。
②域:境界。
③待:等待有人了解和任用。
④時:良時,好時機(jī)。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我聽說大丈夫生活在世間,富貴而不能有利于世間的事物;處于貧賤之地,不能暫時忍受委屈以求得將來的伸展,則不足以達(dá)到人們所說的大丈夫的境界?!?/div>
孔子說:“君子所做的事,期望必須達(dá)到自己的目標(biāo)。需要委屈的時候就委屈,需要伸展的時候就伸展。委屈自己是因為有所期待,求得伸展需要抓住時機(jī)。所以雖然受了委屈也不能失掉氣節(jié),志向?qū)崿F(xiàn)了也不能有害于義?!?/div>

【評析】
孔子認(rèn)為,君子為了達(dá)到自己的目標(biāo),只要符合于義,“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屈節(jié),是因為有所期待;求伸,是要及時抓住時機(jī)。但大前提是“受屈而不毀其節(jié),志達(dá)而不犯于義”。可見孔子處理事物既講原則又注重靈活。


孔子家語 卷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原文】
顏回,魯人,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而發(fā)白,三十一早死??鬃釉唬骸白晕嵊谢?,門人日益親?!被匾缘滦兄?,孔子稱其仁焉。

【譯文】
顏回,魯國人,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二十九歲時頭發(fā)就白了,三十一歲早早就死了??鬃诱f:“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xué)生,我的弟子們關(guān)系日益親密。”顏回以品德操守高尚聞名,孔子稱贊他仁愛。

【原文】
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以語言著名。事齊為臨淄①大夫,與田常為亂②,夷其三族??鬃訍u之,曰:“不在利?、?,其在宰予?!?/div>

【注釋】
①臨淄:春秋時為齊國都城。在今山東淄博。
②與田常為亂:田常:即陳恒,春秋時齊國人。曾事齊簡公,后弒簡公而立平公。據(jù)《史記》司馬貞索隱,《左傳》無宰我與田常為亂的記載,而有一叫闞止的人字子我,被田常所殺。此作辛我事,恐有誤。
③利?。豪祝?。

【譯文】
宰予,字子我,魯國人,有口才,以能言善辯著名。他在齊國做官,為臨淄大夫,因與田常一起犯上作亂,被夷滅了三族??鬃右源藶閻u,說:“這樣的結(jié)果,不在于有什么利弊,而在于宰予參與了這件事?!?/div>

【原文】
端木賜,字子貢,衛(wèi)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著名??鬃用吭x①其辯。家富累錢千金,常結(jié)駟連騎,以造原憲。憲居蒿廬蓬戶之中,與之言先王之義。原憲衣弊衣冠,并日蔬食②,衍然③有自得之志。子貢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痹瓚椩唬骸拔崧劅o財者謂之貧,學(xué)道不能行者謂之病。吾貧也,非病也?!弊迂晳M,終身恥其言之過。子貢行販,與時轉(zhuǎn)貨④。歷相魯衛(wèi)而終齊。

【注釋】
①詘:貶退。
②并日蔬食:兩日吃一日糧。
③衍然:快樂的樣子。
④與時轉(zhuǎn)貨:買賤賣貴,隨時轉(zhuǎn)貨。

【譯文】
端木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有口才,很著名??鬃咏?jīng)常阻止他的能言善辯。他的家庭非常富有,常駕著馬車或騎著馬,去看望原憲。原憲居住在茅草屋中,與子貢談?wù)摴糯韧踔螄牡览?。原憲穿著破舊的衣服,兩天才能吃一天的飯,但仍然很快樂,有自己的志向。子貢說:“太過分了,你怎么會病成這樣?”原憲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xué)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做病。我是貧,不是病?!弊迂暵犃嗽瓚椀脑捀械胶軕M愧,終身都為說過這樣錯誤的話而羞愧。子貢販賣貨物,能及時轉(zhuǎn)手獲利。曾擔(dān)任魯國、衛(wèi)國的宰相,后來死在齊國。

【原文】
冉求,字子有,仲弓①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歲。有才藝,以政事著名。仕為季氏宰②,進(jìn)則理其官職,退則受教圣師,為性多謙退。故子曰:“求也退,故進(jìn)之?!?/div>

【注釋】
①仲弓:即冉雍,字仲弓??鬃拥茏?。
②為季氏宰:為季孫氏的家臣。

【譯文】
冉求,字子有,和冉雍是同族。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有才藝,以會處理政事著名。曾為季孫氏的家臣。做官時就處理政務(wù),不做官時就在孔子門下學(xué)習(xí)。為人性情多謙遜退讓。所以孔子說:“冉求做事退縮,所以我要鼓勵他?!?/div>

【原文】
仲由,弁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歲。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為人果烈而剛直,性鄙而不達(dá)于變通。仕衛(wèi)為大夫①,蒯瞆與其子輒爭國,子路遂死輒難。孔子痛之,曰:“吾自有由,而惡言不入于耳?!?/div>

【注釋】
①仕衛(wèi)為大夫:子路為衛(wèi)國大夫孔悝的邑宰。

【譯文】
仲由,弁地人,字子路,一字季路。比孔子小九歲。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為人果烈而剛直,性格粗放而不善于變通。在衛(wèi)國擔(dān)任大夫的官職,正趕上蒯瞆與他的兒子蒯輒爭奪國君之位,子路為保護(hù)蒯輒而死??鬃臃浅1?,說:“自從我有了子路,那些惡意中傷的話再也傳不到我耳朵里了?!?/div>

【原文】
卜商,衛(wèi)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習(xí)于《詩》①,能通其義,以文學(xué)著名。為人性不弘,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②之。嘗返衛(wèi),見讀史志者云:“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弊酉脑唬骸胺且?,己亥耳?!弊x史志曰:“問諸晉史,果曰己亥。”于是衛(wèi)以子夏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③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④國政焉。

【注釋】
①習(xí)于《詩》:據(jù)傳子夏精通《詩經(jīng)》,《毛詩·序》就是他寫的。
②尚:超過。
③西河:地名。即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qū)。子夏曾居于此,并在此講學(xué)。
④諮:商量,征詢。

【譯文】
卜商,衛(wèi)國人,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他學(xué)習(xí)《詩經(jīng)》,能理解其意,以文學(xué)著稱。為人胸襟不夠宏大,好論證精微的事情,當(dāng)時沒有人能超過他。他曾經(jīng)返回衛(wèi)國,見一個讀史書的人說:“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說:“不對,不是三豕,是己亥?!弊x史書的人說:“請教晉國的史官,果然是己亥?!庇谑切l(wèi)國的人都把子夏當(dāng)做圣人。孔子去世以后,子夏在魏國西河講學(xué),魏文侯把他當(dāng)做老師,向他咨詢治理國家的方法。

【原文】
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jīng)》。齊嘗聘,欲與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yuǎn)親而為人役?!眳⒑竽赣鲋疅o恩,而供養(yǎng)不衰。及其妻以藜烝不熟①,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眳⒃唬骸稗颊粜∥锒?,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遂出之,終身不取妻。其子元請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殺孝己②,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③。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注釋】
①藜:藜羹,用嫩藜做的羹。烝:同“蒸”。
②高宗:即殷高宗武丁。孝己:殷高宗子,因遭后母讒言,被高宗放逐,憂苦而死。
③尹吉甫:周宣王時賢臣。伯奇:尹吉甫之子。因遭后母讒言,被其父放逐于野。

【譯文】
曾參,魯國南武城人,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以孝道為志向,所以孔子因他而作《孝經(jīng)》。齊國曾聘請他,想讓他為卿,他不去,說:“我父母已年老,拿人家的俸祿就要替人家操心,所以我不忍心遠(yuǎn)離親人而受別人差遣。”他的后母對他很不好,但他仍供養(yǎng)她孝敬她。他的妻子因藜羹沒有蒸熟,曾參為此要休她。有人說:“你妻子沒有犯七出的條款?。 痹鴧⒄f:“蒸藜羹是小事,我讓她蒸熟她卻不聽我的話,何況是大事呢?”于是就休了妻子,終身不再娶妻。他的兒子曾元勸他再娶,他對兒子說:“殷高宗武丁因為后妻殺死了兒子孝己,尹吉甫因為后妻而放逐了兒子伯奇。我上不及高宗賢能,中不比尹吉甫能干,怎知能避免不做錯事呢?”

【原文】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歲。有君子之姿??鬃訃L以容貌望①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為人,公正無私,以取與去就,以諾為名。仕魯為大夫也。

【注釋】
①望:期望。

【譯文】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四十九歲。他有君子的姿容??鬃釉蛩娜菝捕谕牟拍芸梢院腿菝蚕喾Q,可是他的才能沒能達(dá)到孔子的期望。然而他的為人公正無私,以獲取與給予來選擇去就,以重信用知名。在魯國做官,官為大夫。

【原文】
高柴,齊人,高氏之別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歲。長不過六尺,狀貌甚惡。為人篤孝而有法正①。少居魯,見知名于孔子之門。仕為武城②宰。

【注釋】
①法正:禮法規(guī)矩。
②武城: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費(fèi)縣西南。

【譯文】
高柴,齊國人,屬高氏家族的分支,字子羔。比孔子小四十歲。他身高不到六尺,相貌很丑。為人特別注重孝道而又遵守禮儀法度。小的時候居住在魯國,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定名聲。官為武城宰。

【原文】
宓不齊,魯人,字子賤。少孔子四十九歲。仕為單父宰,有才智,仁愛,百姓不忍欺。孔子大①之。

【注釋】
①大:看重。一本作“美”。

【譯文】
宓不齊,魯國人,字子賤。比孔子小四十九歲。擔(dān)任單父宰,有才智,有仁愛,連百姓都不忍欺騙他。孔子很贊美他。

【原文】
南宮韜,魯人,字子容。以智自將①,世清不廢,世濁不灣②??鬃右孕肿悠拗?。

【注釋】
①自將:自己保全。
②不灣:不污穢。

【譯文】
南宮韜,魯國人,字子容。能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保全自己,世道清平會有所作為,世道污濁也不會同流合污??鬃影炎约焊绺绲呐畠杭藿o了他。

【原文】
公析哀,齊人,字季沉。鄙①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嘗屈節(jié)②人臣??鬃犹貒@貴之。

【注釋】
①鄙:鄙視。
②屈節(jié):折節(jié)。

【譯文】
公析哀,齊國人,字季沉。鄙視天下很多人到大夫家去做家臣,因此他沒有屈節(jié)去做別人的家臣??鬃犹貏e贊賞他。

【原文】
曾點①,曾參父,字子皙。疾②時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論語》所謂“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③,之下。

【注釋】
①曾點:即曾皙。
②疾:痛心,痛恨。
③浴乎沂(yí),風(fēng)乎舞雩(yú):此為《論語·先進(jìn)》文。這是曾點回答孔子的話。意為到沂水沐浴,到舞雩的樹下去乘涼。舞雩:古代求雨祭天,設(shè)壇命女巫為舞,故名舞雩。

【譯文】
曾點,曾參的父親,字子皙。他痛心于當(dāng)時不施行禮教,想改變這種情況??鬃雍苜澩南敕?,就像贊同他在《論語》中所說的“在沂水沐浴,在舞雩乘涼”一樣。

【原文】
漆雕開,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歲。習(xí)《尚書》,不樂仕??鬃釉唬骸白又X可以仕矣,時將過?!弊尤魣笃鋾唬骸拔崴怪茨苄?。”孔子悅焉。

【譯文】
漆雕開,蔡國人,字子若。比孔子小十一歲。他研習(xí)《尚書》,不愿做官??鬃诱f:“按你的年齡可以做官了,不然就錯過時機(jī)了?!弊尤艚o孔子回信說:“我對您的話還不太明白?!笨鬃雍芨吲d。

【原文】
顏刻,魯人,字子驕。少孔子五十歲??鬃舆m衛(wèi),子驕為仆。衛(wèi)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而令宦者雍渠參乘①,使孔子為次乘②。游過市,孔子恥之。顏刻曰:“夫子何恥之?”孔子曰:“《詩》③云:‘覯④爾新婚,以慰我心?!蹦藝@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div>

【注釋】
①參乘:陪乘。
②次乘:后面的車。
③《詩》:指《詩經(jīng)·小雅·車轄》。
④覯(gòu):遇見。

【譯文】
顏刻,魯國人,字子驕。比孔子小五十歲。孔子到衛(wèi)國去,子驕為仆從。衛(wèi)靈公和夫人南子同車出游,讓宦官雍渠陪乘,讓孔子乘坐后面的車陪著。游覽經(jīng)過鬧市,孔子感到很恥辱。顏刻說:“先生為何感到恥辱呢?”孔子說:“《詩經(jīng)》說:‘遇到你們新婚,你們美滿我歡欣。’”又嘆息說:“我沒有見到喜好美好品德如同喜歡美色一樣的人??!”

【原文】
梁鳣,齊人,字叔魚。少孔子三十九歲。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①謂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無子,吾母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齊,母欲請留吾。夫子曰:‘無憂也,瞿過四十,當(dāng)有五丈夫②?!窆?。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過。”從之,二年而有子。

【注釋】
①商瞿:春秋時魯國人,字子木,孔子弟子。
②丈夫:指男孩。

【譯文】
梁鳣,齊國人,字叔魚。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想休了他的妻子。商瞿對他說:“你不要這樣做。從前我三十八歲還沒有兒子,我母親為我又娶了一房妻子,先生派我到齊國去,母親請求讓我留下來。先生說:‘不要擔(dān)憂,商瞿過了四十歲,會有五個兒子?!F(xiàn)在果然如此。我恐怕你的子女晚生,未必是你妻子的過錯?!绷壶@聽從了商瞿的話,過了兩年就有了兒子。

【原文】
琴牢,衛(wèi)人,字子開,一字張。與宗魯①友,聞宗魯死,欲往吊焉??鬃痈ピS,曰:“非義也。”

【注釋】
①宗魯:春秋時衛(wèi)國人。為衛(wèi)靈公兄衛(wèi)公孟的參乘。公孟為人不善,但對宗魯很親近。宗魯為保護(hù)公孟而死。

【譯文】
琴牢,衛(wèi)國人,字子開,一字張。和宗魯是好朋友,聽到宗魯死了,想去悼念他。孔子不讓他去,說:“這不合乎義?!?/div>

【評析】
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曰:“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倍际怯薪艹瞿芰Φ娜?。其中以德行見長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以政事見長的有冉有、季路,以言語見長的有宰我、子貢,以文學(xué)見長的有子游、子夏等等。


孔子家語 卷九 本姓解第三十九

【原文】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①,紂之庶兄,以圻內(nèi)②諸侯,入為王卿士。微,國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紂之子武庚于朝歌③,使奉湯祀。武王崩,而與管④、蔡、霍三叔作難,周公相成王東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⑤申之。與國于宋,徙殷之子孫,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之后,故號微仲。生宋公稽,胄子⑥雖遷爵易位,而班級⑦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為稱。故二微雖為宋公,而猶以微之號自終。至于稽乃稱公焉。

【注釋】
①帝乙:商代帝王。紂王的父親。元子:長子。
②圻內(nèi):皇帝都城千里之地叫圻。此指都城千里之內(nèi)的地方。
③武庚:商紂王之子,名祿父。周武王滅紂,封武庚以續(xù)殷祀。后因與管叔、蔡叔一起作亂,為周公所殺。朝歌:殷朝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淇縣。
④管:管叔,周武王弟,周公兄。周滅商,封于管。
⑤《微子之命》:微子,名啟,紂王的同母長兄,帝乙的長子。武庚被殺后,微子啟代替武庚為殷之后裔,封于宋國。史官記錄成王封微子的誥命,叫《微子之命》。
⑥胄子:古帝王與貴族的長子。
⑦班級:爵位等級。

【譯文】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后裔。微子啟,是帝乙的長子,紂的同父異母哥哥,以都城千里之內(nèi)諸侯的身份,進(jìn)入朝廷為國王的卿士。微,是諸侯國名,屬于子爵。當(dāng)初,武王征服了殷國,封紂的兒子武庚于朝歌,讓他奉行商湯的祭祀。武王死后,武庚與管叔、蔡叔、霍叔共同謀反,周公輔佐成王東征討伐他們。第二年擒獲了罪人,于是命令微子啟代替武庚為殷的后裔,作《微子之命》申告此事。封微子于宋國,遷徙殷人的子孫到此地,唯有微子先到周朝去做官,被周朝封為賢人。微子的弟弟仲思,名衍,或名泄,繼承了微子的爵位,因此又稱微仲。仲思生宋公稽,后代雖然爵位變遷,但等級都沒有祖輩高,仍然以舊的爵位稱呼。所以微子和微仲雖然是宋公,但始終都用微子稱號。到了稽即位,才開始稱公。

【原文】
宋公生丁公申,申生緡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厲公方祀。方祀以下,世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①,故后以孔為氏焉。

【注釋】
①公族:同祖的一族。

【譯文】
宋公稽生丁公申,申生緡公共和襄公熙,熙公生弗父何及厲公方祀。從方祀以下,世代為宋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勝,世子勝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傳到五代以后,分出同族,所以后來有一支以孔作為姓氏的族親。

【原文】
一曰孔父者,生時所賜號也,是以子孫遂以氏族??赘干幽窘鸶?,金父生罩夷,罩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①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②之。雖年長性嚴(yán),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jìn)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彼煲云拗?。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③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④,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注釋】
①陬(zōu):春秋時魯?shù)?,孔子出生于此。故址在今山東曲阜東南。
②貪:舍不得。
③不時:不及時。
④貺(kuàng):賜予,加惠。

【譯文】
一說孔父這個名號,是出生時君王所賜的號,所以子孫就以此作為姓氏??赘干幽窘鸶?,金父生罩夷,罩夷生防叔,防叔為了躲避華氏之禍逃亡到魯國。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有九個女兒而無兒子。叔梁紇的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腳有毛病。于是叔梁紇向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小女兒叫徵在。顏父問他的三個女兒:“陬邑孔氏的父輩和祖輩雖是士,但他們的祖先是圣王的后裔。現(xiàn)在求婚的叔梁紇身高十尺,武力絕倫,我很看中他。雖然年齡大了些性子又急,但不必?fù)?dān)心。你們?nèi)苏l愿意做他的妻子?”大女兒二女兒都不說話。徵在走上前說:“聽從父親的安排,還有什么可問的呢?”她父親說:“就是你能做他的妻子?!本桶厌缭谠S給叔梁紇做妻子。徵在去叔梁紇家時,先在宗廟見面。因為丈夫的年齡大,擔(dān)心不能及時生兒子,便私下到尼丘山去祈禱。后來生下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在防山??鬃邮艢q,娶了宋國亓官氏的女兒為妻,一年后生下伯魚。伯魚出生時,魯昭公送給孔子一條鯉魚??鬃拥玫絿馁p賜感到很榮耀,所以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伯魚活到五十歲,比孔子先去世。

【原文】
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子與悅,曰:“吾鄙人也,聞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寶貴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為高,淵海之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將垂寶以貽后世?!?/div>
遂退而謂南宮敬叔①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來,世有德讓,天所祚也。成湯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jì),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②堯舜,憲章③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贊明《易》道,垂訓(xùn)后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誨,束脩④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將欲與素王⑤之乎?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兩大。吾聞圣人之后,而非繼世之統(tǒng),其必有興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將施之無窮,雖欲辭天之祚,故未得耳?!?/div>
子貢聞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子曰:“豈若是哉?亂而治之,滯而起之,自吾志,天何與焉?”

【注釋】
①南宮敬叔:魯國大夫。
②祖述:效法前人,加以陳說。
③憲章:效法。
④束脩(xiū):學(xué)生家長送教師的酬勞。十條干肉稱束脩。
⑤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后來儒家專以素王稱孔子。

【譯文】
齊國的太史子與來到魯國,見到孔子。孔子和他談?wù)摰?,子與很高興,說:“我是淺陋無知的人,久聞您的大名,而沒能和您見面,而求知的機(jī)會是很寶貴的。從今以后我知道了泰山的高大,大海的廣闊。只可惜啊,先生沒有遇到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在百姓中施行,而只有把這些寶貴的東西留給后世了。”
子與辭別孔子后對南宮敬叔說:“現(xiàn)今的孔子是先圣的后代,從弗父何以來,孔氏后代世世有德謙讓,這是上天所賜的福分啊。成湯以武德稱王天下,用禮樂相配合。殷商以下,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鬃由谥艹〉臅r代,先王的典籍錯亂無序,孔子就整理論述百家遺留的記錄,考證其正確的含義,師法和陳說堯舜的盛德,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文功武治,刪定《詩》整理《書》,制定禮,理清樂,制作《春秋》,闡明《易》道,給后世留下訓(xùn)誡,作為法則,孔子的文德是何等顯著?。∷陶d的弟子,奉上束脩的就有三千多人,或許是上天要他成為無冕的素王吧?為什么如此興盛呢!”
南宮敬叔說:“如果像你說得那樣,事物不會兩全其美。我聽說圣人的后代,如果不是繼承王位的統(tǒng)系,也必然會有興盛的人?,F(xiàn)在孔子之道已非常完美,并將長久地施行于后世,即使想推卻上天賜予的福分,也不可能。”
子貢聽了這些話,把他們二人的議論都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哪是這樣的呢?亂了就要治理,停滯就要興起,這是我的志向,和天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評析】
本篇是對孔子家世的考證。開首即說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后裔,因而孔子就是“先圣之嗣”。魯國大夫南宮敬叔說:“吾聞圣人之后,而非繼世之統(tǒng),其必有興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將施之無窮,雖欲辭天之祚,故未得耳。”似乎是天降大任。但孔子聽到這話卻說:“豈若是哉?亂而治之,滯而起之,自吾志,天何與焉?”他認(rèn)為世道混亂就要治理,事物停滯就要興起,這是他自己的志向,和天沒有關(guān)系。所以孔子終生都努力推行仁義之道,一生失意而不失望,這種對社會高度的責(zé)任感是值得贊揚(yáng)的。


終紀(jì)解第四十 

     孔子蚤晨作,負(fù)手曳杖,逍遙于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 
乎!哲人其萎乎!”歌既而入,當(dāng)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 
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吾將安杖?哲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nbsp;
遂趨而入。夫子嘆而言曰:“賜,汝來何遲?予疇昔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夏 
后氏殯于東階之上則猶在阼,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即與賓主夾之,周人殯于西 
階之上則猶殯之。而丘也,殷人也。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 
將死。”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哀公誄曰:“昊天不吊,不鹙 
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弊?nbsp;
貢曰:“公其不沒于魯乎。夫子有言曰: ‘禮失則錯,名失則僭,’失志為 
昏,失所為僭。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君兩失之矣。” 
既卒,門人疑所以服夫子者。子貢曰:“昔夫子之喪顏回也,若喪其子而無 
服,喪子路亦然。今請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庇谑堑茏咏缘醴勇椋?nbsp;
有所之,則由絰。子夏曰:“入宜絰可居,出則不絰?!弊佑卧唬骸拔崧勚T 
夫子:喪朋友,居則絰,出則否;喪所尊,雖絰而出,可也?!?nbsp;
     孔子之喪,公西掌殯葬焉。含以疏米三貝,襲衣十有一稱,加朝服一, 
冠章甫之冠,象環(huán),徑五寸,而綦組綬,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飾廟,置翣。 
設(shè)披,周也;設(shè)崇,殷也;綢練設(shè)旐,夏也,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 
古也。 
     葬于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 
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喪之禮。既葬,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 
子貢謂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觀焉?昔夫子言曰: 
 ‘吾見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從若斧者也,馬鬣封之謂也。今徒一日三 
斬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觀乎哉?” 
     二三子三年喪畢,或留或去,惟子貢廬于墓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魯人處 
于墓如家者,百有余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 
      【大意】 
     本篇寫孔子臨終前后的情形??鬃优R終前,還在慨嘆世無明主,惋惜自 
己的主張無法施行于天下。孔子死后,弟子們以古禮安葬并守喪。 


正論解第四十一 

     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進(jìn),公使執(zhí)之。對曰:“昔先君 
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召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jìn)?!?nbsp;
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 
     齊國書伐魯,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御之,樊遲為右。師不逾溝,樊遲曰: 
 “非不能也,不信子,請三刻而逾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齊軍遁。 
冉有用戈,故能入焉??鬃勇勚?,曰:“義也?!奔葢?zhàn),季孫謂冉有曰:“子 
之于戰(zhàn),學(xué)之乎?性達(dá)之乎?”對曰:“學(xué)之?!奔緦O曰:“從事孔子,惡 
乎學(xué)?”冉有曰:“即學(xué)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無不該,文武并用兼通。 
求也適聞其戰(zhàn)法,猶未之詳也?!奔緦O悅。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孫 
于是乎可謂悅?cè)酥心芤??!?nbsp;
     南宮說、仲孫何忌既除喪,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 
辭曰:“先臣有遺命焉,曰:‘夫禮,人之干也,非禮則無以立?!瘜偌依希?nbsp;
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學(xué)禮,以定其位?!惫S之。二子學(xué)于孔子,孔子曰: 
 “能補(bǔ)過者君子也?!对姟吩疲骸邮莿t是效。’孟僖子可則效矣,懲己 
所命,以誨其嗣。 《大雅》所謂‘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是類也夫?!?nbsp;
     衛(wèi)孫文子得罪于獻(xiàn)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 
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 
樂焉?君又在殯,可乎?”文子于是終身不聽琴瑟??鬃勇勚?,曰:“季子 
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己復(fù)義,可謂善改矣?!?nbsp;
     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史書趙盾弒君,盾 
曰:“不然。”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盾 
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嘆曰:“董狐, 
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 
免。” 
     鄭伐陳,入之,使子產(chǎn)獻(xiàn)捷于晉。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chǎn)對曰:“陳忘 
周之大德,介恃楚眾,憑陵敝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 
役。當(dāng)陳隧者,井湮木刊,敝邑大懼。天誘其衷,啟敝邑心,知其罪,授首 
于我,用敢獻(xiàn)功?!睍x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 
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國多數(shù)圻 
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笨鬃勇勚?,謂子貢曰: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達(dá)。 
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小子慎哉。” 
     楚靈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是良史也,子 
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曲,八索九丘?!睂υ唬骸胺蛄际氛?,記君之過,揚(yáng) 
君之善。而此予以潤辭為官,不可為良史?!庇衷唬骸俺加帜藝L問焉:昔周 
穆王欲肆其心,將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并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昭,以止 
王心,王是以獲殆于文宮。臣問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yuǎn)焉,其焉能知?”王 
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 
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膘`王揖而入,饋 
不食,寢不寐,數(shù)日,則固不能自勝其情,以及于難。孔子讀其志,曰:“古 
者有志:克己復(fù)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期辱于乾溪?子革之 
非左史,所以風(fēng)也,稱詩以諫,順哉!” 
    叔孫穆子避難奔齊,宿于庚宗之邑。庚宗寡婦通焉,而生牛。穆子反魯, 
以牛為內(nèi)豎,相家。牛讒叔孫二人,殺之。叔孫有病,牛不通其饋,不食而 
死。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眾曰:“豎牛禍?zhǔn)鍖O氏, 
使亂大從,殺嫡立庶,又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遂殺 
豎牛??鬃釉唬骸笆鍖O昭子之不勞,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 
私勞,不罰私怨?!娫?‘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昭子有焉。” 
     晉邢侯與雍子爭田,叔魚攝理。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于叔魚,叔魚弊 
獄刑侯。刑侯怒,殺叔魚與雍子于朝。韓宣子問罪于叔向,叔向曰:“三奸 
同坐,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買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 
其罪一也。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默,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默 
賊殺。咎陶之刑也,請從之?!蹦耸┬毯?,而尸雍子、叔魚于市??鬃釉唬?nbsp;
 “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shù)叔魚之罪,不為末?;蛟?nbsp;
義,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shù)其賄也,以寬衛(wèi)國,晉不為暴;歸魯叔孫,稱 
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 
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由義也夫?!?nbsp;
     鄭有鄉(xiāng)校,鄉(xiāng)校之士非論執(zhí)政。鬷明欲毀鄉(xiāng)校,子產(chǎn)曰:“何以毀為也?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否者,吾 
則改之。若之何其毀也?我聞忠言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怨。防怨猶防水也: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決使導(dǎo)之,不如吾聞而藥之?!?nbsp;
孔子聞是言也,曰:“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產(chǎn)不仁,吾不信也”。 
     晉平公會諸侯于平丘,齊侯及盟。鄭子產(chǎn)爭貢賦之所承,曰:“昔日天 
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鄭伯男也,而 
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弊匀罩袪幹?,以至于昏,晉人許之。 
孔子曰:“子產(chǎn)于是行也,足以為國基也。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nbsp;
子產(chǎn),君子之于樂者。”且曰:“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nbsp;
     鄭子產(chǎn)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 
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溺,民狎而玩之,則多 
死焉。故寬難?!弊赢a(chǎn)卒,子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掠盜,太叔 
悔之曰:“吾早從夫子,必不及此。”孔子聞之曰:“善哉。政寬則民慢, 
慢則糾之于猛,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寬猛相 
濟(jì),政是以和。詩曰: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荽酥袊越椝姆??!?nbsp;
之以寬也。 ‘毋縱詭隨,以謹(jǐn)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m之以猛也。 
 ‘柔遠(yuǎn)能邇,以定我王?!街院鸵?。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 
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椭烈??!弊赢a(chǎn)之卒也,孔子聞之,出涕,曰:“古 
之遺愛也。” 
     孔子適齊,過泰山之側(cè),有婦人哭于野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曰:“此 
哀一似重有憂者?!笔棺迂曂鶈栔?,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 
今吾子又死焉。”子貢曰:“何不去乎?”婦人曰:“無苛政?!弊迂曇愿?nbsp;
孔子,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暴虎?!?nbsp;
     晉魏獻(xiàn)子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以賞諸大夫及其子戌,皆以賢舉 
也。又謂賈辛曰:“今汝有力于王室,吾是以舉汝。行乎,敬之哉,毋墮乃 
力?!笨鬃勇勚唬骸拔鹤又e也,近不失親,遠(yuǎn)不失舉,可謂義矣。”又 
聞其命賈辛,以為忠:“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忠也。魏子之舉 
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后于晉國乎?!?nbsp;
     趙簡子賦晉國一鼓鐘,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孔子曰:“晉其 
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jīng)緯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 
守也,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業(yè)。貴賤不僭,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zhí)秩之 
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此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 
何業(yè)之守也?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亂制, 
若之何其為法乎?!?nbsp;
     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為祟?!蓖醺ゼ溃蠓蛘埣乐T郊。王曰:“三 
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乎。不 
谷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彼觳患馈?鬃釉唬骸俺淹踔蟮酪?,其不失 
國也,宜哉。夏書曰: ‘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 
紀(jì)綱,乃滅而亡?!衷唬?‘允出茲在茲’,由己率??梢印!?nbsp;
     衛(wèi)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誘其初妻之娣,為之立宮, 
與文子女,如二妻之禮。文子怒,將攻之??鬃由徂静裰?,文子就而訪 
焉。孔子曰:“簠簋之事,則嘗聞學(xué)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蓖硕?nbsp;
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呼?”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豈 
敢度其私哉,亦防衛(wèi)國之難也。”將止,會季康子問冉求之戰(zhàn),冉求既對之, 
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質(zhì)諸鬼神而無憾,用之則有名?!笨底友杂诎Ч?, 
以幣迎孔子,曰:“人之于冉求,信之矣,將大用之。” 
     齊陳恒弒其君簡公??鬃勇勚浙逶《m朝,告于哀公曰:“陳恒 
弒其君,請伐之。”公弗許。三請,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也,將 
若之何?”對曰:“陳恒弒其群,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 
克也?!惫唬骸白痈婕臼?。”孔子辭,退而告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后, 
吾不敢不告也?!?nbsp;
     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諸?”孔子曰: 
 “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于冢宰三年。成湯既沒,太甲聽 
于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于周公。其義一也?!?nbsp;
     衛(wèi)孫桓子侵齊,遇,敗焉。齊人乘之,執(zhí),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眾救 
桓子,桓子乃免。衛(wèi)人以邑賞仲叔于奚,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 
許之,書在三官。子路仕衛(wèi),見其故,以訪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 
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 
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nbsp;
     公父文伯之母紡績不解,文伯諫焉。其母曰:“古者王后親織玄紞,公 
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內(nèi)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各依其夫。社而婦事,而獻(xiàn)功,男女紡績,僭則有辟,圣王之 
制也。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恪勤,猶恐忘先人之業(yè)。況有怠惰,其 
何以避辟?”孔子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可謂不過矣?!?nbsp;
     樊遲問于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zhí)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 
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 
避之。今鮑莊子食于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 
葵猶能衛(wèi)其足?!?nbsp;
     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使訪孔子。孔子曰:“丘弗識也。”冉有 
三發(fā),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對,而私 
于冉有曰:“求,汝來。汝弗聞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遠(yuǎn)近;賦里 
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于是鰥寡孤疾老者,軍旅之出 
則征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獲禾秉缶米芻藁,不是過。先王以為 
之足。君子之行,必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若是其已, 
丘亦足矣。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將有不足。且季孫若欲行之 
而取法,則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則茍行之,又何訪焉?” 
     子游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極言子產(chǎn)之惠也,可得聞乎?”孔子曰:“惠 
在愛民而已矣?!弊佑卧唬骸皭勖裰^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 
子產(chǎn)者,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弊佑卧唬骸捌涫驴裳院??” 
孔子曰:“子產(chǎn)以所乘之輿濟(jì)冬涉者,是愛無教也。” 
     哀公問于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于高年,何也?”孔子 
對曰:“君之及此言,將天下實賴之,豈惟魯哉!”公曰:“何也?其義可 
得聞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 
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商周,天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焉。高 
年者貴于天下久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齒。七十杖于朝,君問 
則席。八十則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dá)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 
不錯則隨。斑白者不以其任于道路,而悌達(dá)乎道路矣。居鄉(xiāng)以齒,而老窮不 
匱,強(qiáng)不犯弱,眾不暴寡,而悌達(dá)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頒禽 
隆之長者,而悌達(dá)乎蒐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悌達(dá)乎軍旅矣。夫圣 
王之教,孝悌發(fā)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軍旅,則眾 
感以義,死而弗敢犯?!惫唬骸吧圃眨讶穗m聞之,弗能成。”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東益宅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 
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 
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xué),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 
擅權(quán),天下不祥。不祥有五,東益不與焉。” 
     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于田,特與之乎?”季孫未言, 
孔子曰:“吾聞之,君取于臣,謂之?。慌c于臣,謂之賜。臣取于君,謂之 
假;”與于君,謂之獻(xiàn)?!奔緦O色然悟曰:“吾誠未達(dá)于此義?!彼烀湓?nbsp;
曰:“自今已往,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復(fù)言假也。” 
      【大意】 
     本篇記孔子從禮法制度和仁義的標(biāo)準(zhǔn),對史事及時事所做的評論。從文 
中可以看出,凡是符合禮義標(biāo)準(zhǔn)的人和事,孔子都予以肯定、贊揚(yáng),并要求 
弟子們學(xué)習(xí);凡是悖于禮義的人和事,孔子必予以批評,讓弟子們引以為戒。 


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子貢問于孔子曰:“晉文公實召天子,而使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 
云 ‘天王狩于河陽’。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亦書其率 
諸侯事天子而已。” 
     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 
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冉子仆,曰:“禮,兇事不豫,此何謂也?” 
夫子曰:“既死而議謚,謚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廟,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屬 
也,況自為之哉?”南宮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衛(wèi)。衛(wèi)侯請復(fù)之,載其寶 
以朝。夫子聞之,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弊佑问?,曰:“敢 
問何謂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敬叔以其富喪矣,而又弗改, 
吾懼其將有后患也?!本词迓勚?,驟如孔氏,而后循禮施散焉。 
     孔子在齊,齊大旱,春饑。景公問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兇 
年則乘駑馬,力役不興,馳道不修,祭祀不懸,祀以下牲。此賢君自貶以救 
民之禮也?!?nbsp;
     孔子適季氏。康子晝居內(nèi)寢,孔子問其所疾。康子出見之,言終,孔子 
退。子貢問曰:“季孫不疾,而問諸疾,禮與?”孔子曰:“夫禮,君子不 
有大故,則不宿于外;非致齊也,非疾也,則不晝處于內(nèi)。是故夜居外,雖 
吊之可也;晝居于內(nèi),雖問其疾可也。” 
     孔子為大司寇,國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鄉(xiāng)人有自為火來者,則拜之, 
士一,大夫再。子貢曰:“敢問何也?”孔子曰:“其來者,亦相吊之道也。 
吾為有司,故拜之?!?nbsp;
     子貢問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儉,與其俱失矣,二者孰賢?”孔 
子曰:“管仲鏤簋而朱纮,旅樹而反坫,山節(jié)藻棁,賢大夫也,而難為上。 
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一狐裘三十年,賢大夫也,而難為下。君 
子上不僭下,下不偪上?!?nbsp;
     冉求曰:“昔文仲知魯之政,立言垂法,于今不亡,可謂知禮矣?!笨?nbsp;
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不止,燔柴于灶以祀焉。夫灶者, 
老婦之所祭,盛于甕,尊于瓶,非所柴也。故曰禮也者,由體也。體不備, 
謂之不成人。設(shè)之不當(dāng),猶不備也?!?nbsp;
     子路問于孔子曰:“臧武仲率師與邾人戰(zhàn)于狐鮐,遇,敗焉。師人多喪 
而無罰,古之道然與?”孔子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國,邑 
危則亡之,古之正也。其君在焉者,有詔則無討?!?nbsp;
     晉將伐宋,使人覘之。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覘者反,言 
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民咸悅宋,殆未可伐也?!笨?nbsp;
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子罕有焉。 
雖非晉國,其天下孰能當(dāng)之?是以周任有言曰:‘民悅其愛者,弗可敵也。’” 
     楚伐吳,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及之。棄疾曰:“王事也,子手弓 
而可?!鄙剃柺止?,棄疾曰:“子射諸?!鄙渲?,斃一人,其弓。又及,棄 
疾謂之。又及,棄疾復(fù)謂之。斃二人。每斃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 
不坐,燕不與,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笨鬃釉唬骸皻⑷酥?,又有禮焉?!?nbsp;
子路怫然進(jìn)曰:“人臣之節(jié),當(dāng)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后已。夫子何善此?” 
子曰:“然,如汝言也。吾取其有不忍殺人之心而已?!?nbsp;
     孔子在衛(wèi),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盡聲而退。蘧 
伯玉請曰:“衛(wèi)鄙俗,不習(xí)喪禮,煩吾子辱相焉?!笨鬃釉S之,掘中而浴, 
毀灶而綴足襲于床。及葬,毀宗而躐行也。出大門,男子西面,婦人東面, 
既封而歸,殷道也。孔子行之,子游問曰:“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夫子變 
之矣?!笨鬃釉唬骸胺谴酥^也,喪事則從其質(zhì)而已矣。”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廟,而東門襄仲卒,壬午猶繹。子游見其 
故,以問孔子曰:“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卿卒不繹?!?nbsp;
     季桓子喪,康子練而無衰。子游問于孔子曰:“既服練服,可以除衰乎?” 
孔子曰:“無衰衣者不以見賓,何以除焉?” 
     邾人以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將為之服,因顏克而問禮于孔子。孔子曰: 
 “繼父同居者,則異父昆弟從為之服;不同居,繼父且猶不服,況其子乎?” 
     齊師侵魯,公叔務(wù)人遇人入保,負(fù)杖而息。務(wù)人泣曰:“使之雖病,任 
之雖重,君子弗能謀,士弗能死,不可也。我既言之,敢不勉乎?”與其鄰 
嬖童汪锜乘往,奔敵死焉。皆殯,魯人欲勿殤童汪锜,問于孔子??鬃釉唬?nbsp;
 “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可無殤乎?” 
     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不赴于諸侯。孔子既致仕,而往吊焉。適于季氏, 
季氏不絰,孔子投絰而不拜。子游問曰:“禮與?”孔子曰:“主人未成服, 
則吊者不絰焉,禮也。” 
     公父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鬃釉唬骸凹臼现畫D, 
可謂知禮矣。愛而無私,上下有章?!?nbsp;
     南宮縚之妻,孔子兄之女。喪其姑,而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 
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nbsp;
     子張有父之喪,公明儀相焉,問啟顙于孔子。孔子曰:“拜而后啟顙, 
頹乎其中順;啟顙而年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也?!?nbsp;
     孔子在衛(wèi),衛(wèi)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葬乎,足以為 
法也。小子識之?!弊迂晢栐唬骸胺蜃雍紊茽??”曰:“其往也,如慕;其 
返也,如疑?!弊迂曉唬骸柏M若速返而虞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小 
子識之,我未之能也?!?nbsp;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繼也。夫禮,為 
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jié),而變除有期?!?nbsp;
     孟獻(xiàn)子禫,懸而不樂,可御而處內(nèi)。子游問于孔子曰:“若是則過禮也?” 
孔子曰:“獻(xiàn)子可謂加于人一等矣?!?nbsp;
     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曰:“爾責(zé)于人終無已。夫三年 
之喪,亦以久矣?!弊勇烦?,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則甚善。” 
     子路問于孔子曰:“傷哉!貧也。生而無以供養(yǎng),死則無以為禮也?!?nbsp;
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心,斯謂之孝乎。斂手足形,旋葬而無槨,稱 
其財為之禮,貧何傷乎。” 
     吳延陵季子聘于上國,適齊。于其返也,其長子死于嬴博之間。孔子聞 
之,曰:“延陵季子,吳之習(xí)于禮者。”往而觀其葬焉。其斂以時服而已; 
其壙掩坎,深不至于泉;其葬無盟器之贈。既葬,其封廣輪掩坎,其高可時 
隱也。既封,則季子乃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于土,命 
也。若魂氣則無所不之,無所不之”而遂行??鬃釉唬骸把恿昙咀又Y,其 
合矣。” 
     子游問喪之具??鬃釉唬骸胺Q家之有亡焉?!弊佑卧唬骸坝型鰫河邶R?” 
孔子曰:“有也,則無過禮。茍亡矣,則斂手足形,還葬,懸棺而封。人豈 
有非之者哉!故夫喪亡,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祭 
祀,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nbsp;
     伯高死于衛(wèi),赴于孔子。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我哭諸廟;父之 
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 
諸野。今于野則已疏,于寢則已重。夫由賜也而見我,吾哭諸賜氏。遂命子 
貢為之主,曰:“為爾哭也,來者汝拜之,知伯高而來者,汝勿拜。”既哭, 
使子張往吊焉。未至,冉求在衛(wèi),攝束帛乘馬而以將之??鬃勇勚唬骸爱?nbsp;
哉!徒使我不成禮于伯高者,是冉求也?!?nbsp;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鬃釉唬骸昂尾怀??”子路曰: 
 “吾寡兄弟,而弗忍也?!笨鬃釉唬骸靶械乐私愿ト?。先王制禮,過之者 
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子路聞之,遂除之。 
     伯魚之喪母也,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也?”門人曰:“鯉也?!?nbsp;
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辈~聞之,遂除之。 
     衛(wèi)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桓子問禮于孔子。子曰:“同姓為宗,有合 
族之義,故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 
然也。”桓子曰:“魯衛(wèi)之先,雖寡兄弟,今已絕遠(yuǎn)矣,可乎?”孔子曰: 
 “固非禮也。夫上治祖禰,以尊尊之;下治子孫,以親親之;旁治昆弟,所 
以教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nbsp;
     有若問于孔子曰:“國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 
故雖國君之尊,猶百姓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雖以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 
所以謙也?!?nbsp;
      【大意】 
     本篇記載了孔子評論禮儀的一些言論,并著重描述了孔子平時按照禮儀 
處事的情形。 


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何?”孔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 
與共天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痹唬骸罢垎柧永サ苤?,如之何?” 
孔子曰:“仕弗與同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斗?!痹唬骸罢垎枏睦サ苤?nbsp;
仇如之何?!痹唬骸安粸榭?,主人能報之,則執(zhí)而陪其后?!?nbsp;
     子夏問:“三年之喪既卒哭,金革之事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 
孔子曰:“夏后氏之喪三年,既殯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既卒哭而 
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故也?!弊酉脑唬骸敖鸶镏聼o避, 
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褚匀?nbsp;
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nbsp;
     子貢問于孔子曰:“記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兄T?” 
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蒞阼,周公攝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 
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為人子者,然后可以為人父; 
知為人臣者,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于 
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凡君之于世子,親則父也,尊則君也。 
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 
唯世子齒于學(xué)之謂也。世子齒于學(xué),則國人觀之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 
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此將君我,而 
與我齒讓,何也?曰:有臣在,則禮然。然而眾知君臣之義矣。其三曰:此 
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則禮然。然而眾知長幼之節(jié)矣。 
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為臣。居子與臣之位,所以尊尊而親親也。在學(xué),學(xué) 
之為父子焉,學(xué)之為君臣焉,學(xué)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之道得,而后國治。 
語曰:樂正司業(yè),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為謂也。聞之曰: 
為人臣者,殺其身而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也?!?nbsp;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居處言 
語飲食爾,于喪所則稱其服而已。”“敢問伯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伯 
母叔母疏衰期,而踴不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踴絕于地。若如此者,由文矣 
哉?!?nbsp;
     子夏問于夫子曰:“凡喪小功已上,虞袝練祥之祭,皆沐浴。于三年之 
喪,子則盡其情矣?!笨鬃釉唬骸柏M徒祭而已哉?三年之喪,身有瘍則浴, 
首有瘍則沐,病則飲酒食肉。毀瘠而病,君子不為也。毀則死者,君子為之 
無子。則祭之沐浴,為齊潔也,非為飭也?!?nbsp;
     子夏問于孔子曰:“客至,無所舍,而夫子曰:‘生于我乎館’;客死, 
無所殯矣,夫子曰:‘于我乎殯’。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孔子曰:“吾 
聞諸老聃曰: ‘館人,使若有之,惡有有之而不得殯乎?’夫仁者,制禮者 
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 
我戰(zhàn)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孔子食于季氏,食祭,主人不辭,不食亦不飲,而餐。子夏問曰:“禮 
也?”孔子曰:“非禮也,從主人也。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 
吾食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餐,作而辭曰:疏食不敢以傷吾子之 
性。主人不以禮,客不敢盡禮;主人盡禮,則客不敢不盡禮也?!?nbsp;
     子夏問曰:“官于大夫,既升于公,而反為之服,禮與?”孔子曰:“管 
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之為公臣,曰: ‘所以游僻者,可人也?!S,管 
仲卒,桓公使為之服。官于大夫者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 
     子貢問居父母喪,孔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顏色稱情,戚 
容稱服?!痹唬骸罢垎柧有值苤畣省!笨鬃釉唬骸皠t存乎書策也。” 
     子貢問于孔子曰:“殷人既定而吊于壙,周人反哭吊于家,如之何?” 
孔子曰:“反哭之吊也,喪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于斯為甚,故吊之。 
死,人之卒事也。殷以愨,吾從周。殷人既練之,明日袝于祖。周人既卒哭 
之,明日袝于祖。袝,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吾從殷?!?nbsp;
     子貢問曰:“聞諸晏子,少連、大連善居喪,其有異稱乎?”孔子曰: 
 “父母之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達(dá)于禮者 
也。” 
     子游問曰:“諸侯之世子,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 
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內(nèi)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魯孝公少 
喪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喪之。有司曰: ‘禮,國君慈母 
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 
以示后世,無乃不可乎?!唬?‘古者,天子喪慈母,練冠以燕居?!?nbsp;
練以喪慈母。喪慈母如母,始則魯孝公之為也?!?nbsp;
     孔子適衛(wèi),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脫驂以贈之。子貢 
曰:“于所識之喪,不能有所贈。贈于舊館,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 
入哭,遇一哀而出涕。吾惡夫涕而無以將之,小子行焉?!?nbsp;
     子路問于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禮也?”孔子曰:“吾不知也?!?nbsp;
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弊迂?nbsp;
曰:“子所問何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杖,禮與?夫子曰‘吾不 
知也’?!弊迂曉唬骸爸?,吾將為子問之?!彼熠叾M(jìn)曰:“練而杖,禮與?” 
孔子曰:“非禮也?!弊迂暢鲋^子路曰:“子謂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無 
所不知也。子問非也。禮,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nbsp;
     叔孫武叔之母死,既小斂,舉尸者出戶。武叔從之,出戶,乃袒,投其 
冠而括發(fā)。子路嘆之,孔子曰:“是禮也。”子路問曰:“將小斂,則變服。 
今乃出戶,而夫子以為知禮,何也?”孔子曰:“由,汝問非也,君子不舉 
人以質(zhì)士?!?nbsp;
     齊晏桓子卒,平仲粗衰斬,苴絰帶杖,以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 
草。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晏子曰:“唯卿大夫?!痹右詥柨?nbsp;
子,孔子曰:“晏平仲可謂能遠(yuǎn)害矣。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 
義也夫?!?nbsp;
     季平子卒,將以君之玙璠斂,贈以珠玉。孔子初為中都宰,聞之,歷級 
而救焉。曰:“送而以寶玉,是猶暴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 
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忠臣不兆奸以陷君?!蹦酥埂?nbsp;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魯友。衛(wèi)齊豹見宗魯于公子孟縶,孟縶以為參乘焉。 
及齊豹將殺孟縶,告宗魯使行,宗魯曰:“吾由子而事之,今聞難而逃,是 
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將死以周事子,而歸死于公孟,可也?!饼R氏用戈擊 
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中公孟,宗魯皆死。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吊之。 
孔子曰:“齊豹之盜,孟縶之賊也。汝何吊焉?君子不食奸,不受亂,不為 
利病于回,不以回事人,不蓋非義,不犯非禮。汝何吊焉?”琴張乃止。 
     郕人子革卒,哭之,呼滅。子游曰:“若是哭也,其野哉?!笨鬃訍阂?nbsp;
哭者??拚呗勚旄?。 
     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聲。敬姜戒之曰:“吾聞好外者士死之, 
好內(nèi)者女死之。今吾子早夭,吾惡其以好內(nèi)聞也。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 
請無瘠色,無揮涕,無拊膺,無哀容,無加服,有降服,從禮而靜,是昭吾 
子也。”孔子聞之,曰:“女智無若婦,男智莫若夫。公父氏之婦,智矣。 
剖情損禮,欲以明其子為令德也?!?nbsp;
     子路與子羔仕于衛(wèi),衛(wèi)有蒯貴之難??鬃釉隰敚勚?,曰:“柴也其來, 
由也死矣?!奔榷l(wèi)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庭中。有人吊者, 
而夫子拜之。已哭,進(jìn)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彼炝钭笥医愿蝉埃?nbsp;
曰:“吾何忍食此。” 
     季桓子死,魯大夫朝服而吊。子游問于孔子曰:“禮乎?”夫子不答。 
他日,又問,子曰:“始死則矣,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女何疑焉?” 

     孔子有母之喪,既練,陽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將大饗境內(nèi)之 
士,子聞諸?”孔子答曰:“丘弗聞也。若聞之,雖在衰绖,亦欲與往?!?nbsp;
陽虎曰:“子謂不然乎?季氏饗士,不及子也?!标柣⒊觯c問曰:“答 
之何謂也?”孔子曰:“已則衰服,猶應(yīng)其言,示所以不非也?!?nbsp;
     顏回死,魯定公吊焉,使人訪于孔子??鬃訉υ唬骸胺苍诜鈨?nèi),皆臣子 
也。禮,君吊其臣,升自東階,向尸而哭,其恩賜之施,不有算也?!?nbsp;
     原思言于曾子曰:“夏后氏之送葬也,用盟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 
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痹釉唬骸捌洳蝗灰?,夫以 
盟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子游問于孔子, 
子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為也。 
凡為盟器者,智喪道也,備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琴瑟 
張而不平,笙竽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簴。其曰盟器,神明之也。哀哉, 
死者用生者之器,不殆于用殉也?!?nbsp;
     子罕問于孔子曰:“始死之設(shè)重也,何謂?”孔子曰:“重,主道也。 
殷主綴重焉,周人徹重焉。”“請問喪朝。”子曰:“喪之朝也,順?biāo)勒咧?nbsp;
孝心,故至于祖考廟而后行。殷朝而殯于祖,周朝而后遂葬。” 
     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則藏之以帷,狗死則藏之以蓋,汝 
往埋之。吾聞弊帳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 
其封也,與之席,無使首陷于土焉?!?nbsp;
      【大意】 
     本篇寫孔子為弟子們闡述各種禮儀的意義和具體形式,其中絕大部分篇 
幅都與喪禮有關(guān),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對于喪禮的認(rèn)識。 


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 

     公西赤問于孔子曰:“大夫以罪免卒,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大 
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則葬以士禮。老而致仕者,死則從其列?!?nbsp;
     公儀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檀弓問子服伯子曰:“何居?我未之前聞 
也?!弊臃釉唬骸爸僮右嗒q行古人之道。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 
微子舍其孫腯立其弟衍?!弊佑我詥栔T孔子,子曰:“否,周制立孫?!?nbsp;
     孔子之母既喪,將合葬焉,曰:“古者不袝葬,為不忍先死者之復(fù)見也。 
詩云: ‘死則同穴?!灾芄詠?,袝葬矣。故衛(wèi)人之袝也,離之,有以間 
焉。魯人之袝也,合之,美夫。吾從魯。”遂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 
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識也。吾見封之若堂者矣,又 
見若坊者矣,又見覆夏屋者矣,又見若斧形者矣。吾從斧者焉。”于是封之 
崇四尺??鬃酉确从荩T人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歸??鬃訂栄?,曰: 
 “爾來何遲?”對曰:“防墓崩。”孔子不應(yīng),三云,孔子泫然而流涕曰: 
 “吾聞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彈琴不成聲,十日過禫, 
而成笙歌。 
     子游問于孔子曰:“葬者涂車芻靈,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是無益 
于喪?!笨鬃釉唬骸盀槠c靈者善矣,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nbsp;
     顏淵之喪,既祥,顏路饋祥肉于孔子??鬃幼猿龆苤H?,彈琴以散 
情,而后乃食之。 
     孔子嘗,奉薦而進(jìn),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shù)。已祭,子貢問曰:“夫 
子之言祭也,濟(jì)濟(jì)漆漆焉。今夫子之祭,無濟(jì)濟(jì)漆漆,何也?”孔子曰:“濟(jì) 
濟(jì)者,容也,遠(yuǎn)也。漆漆者,自反容以遠(yuǎn)。若容以自反,何神明之及交?必 
如此,則何濟(jì)濟(jì)漆漆之有?反饋樂成,進(jìn)則燕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于 
是君子致其濟(jì)濟(jì)漆漆焉。夫言豈一端而已哉,亦各有所當(dāng)也?!?nbsp;
     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終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qiáng)力之 
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事,其為不敬也大矣。他日,子路 
與焉。室事交于戶,堂事當(dāng)于階,質(zhì)明而始行事,晏朝而徹??鬃勇勚唬?nbsp;
 “以此觀之,孰謂由也而不知禮?” 
      【大意】 
   本篇集中記載了孔子關(guān)于喪葬和祭祀禮儀的一些看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