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伊犁河 錫爾河 阿姆河 額爾齊斯河

 長弓有心 2017-04-16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可能開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現(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克爾基城附近的最大流量通常發(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現(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現(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克爾基城附近的最大流量通常發(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可能開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現(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現(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現(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現(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卡拉達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卡拉達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可能開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赡荛_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現(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ɡ_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伊犁河

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內(nèi)陸河,又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汗騰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東流,進人中國,在東經(jīng)82。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與右岸的鞏乃斯河匯合,北流匯合喀什河后始稱伊犁河,西流150km霍爾果斯河匯人后又回到哈薩克斯坦,繼續(xù)西流進入卡普恰蓋峽谷區(qū)并接納最后一條大支流庫爾特河,然后流經(jīng)薩雷耶西克特勞沙漠區(qū),最后注入巴爾喀什湖(見伊犁河水系示意圖)。伊犁河雅馬渡站以上為上游,雅馬渡至哈薩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蓋)為中游,伊犁村至巴爾喀什湖為下游。

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2萬km2,年徑流量1l7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國境內(nèi)長約442km,流域面積約5.6萬km2,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中國新疆境內(nèi)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國境內(nèi)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爾果斯河和鞏乃斯河,左岸有恰倫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匯人的主要支流有恰倫河、庫爾斯利克河和庫爾特河。恰倫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河長427km,流域面積為7720km2。發(fā)源于克特緬山脈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許多河汊。河水補給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處的平均流量為35.4m3/s。河水在11月一次年2月封凍,3~4月初解凍。

    奇利克河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是伊犁河的左側(cè)支流。奇利克河長245km,流域面積4980km2。該河發(fā)源于外伊犁山脈的南部坡地;河流進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庫爾奇利克和烏利洪奇利克兩條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蓋水庫。河水為冰川、雪水補給型。該河在距其河口63km處的平均流量為32.2m3/s。

    霍爾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泉縣西南別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邊境匯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匯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邊界西南流,在中國霍城與察布查爾兩縣之間匯人干流。全長約140km,其中中國境內(nèi)長69km,流域面積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論蘊藏量22.65萬kW。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較均衡,水量充沛。

    鞏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依哈比爾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鞏留縣托鐵達坂與喀拉布拉之間匯合特克斯河后,又匯合喀什河稱伊犁河,全長約220km,流域面積4123km2。年最大徑流量22.9億m3,年最小徑流量9.31億m3,多年平均徑年流量16.4億m3。年均徑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內(nèi)陸勢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間,河道順直,支流發(fā)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爾普河等。

    特克斯河全長約430km。流域面積8635km2。年最大徑流量23.o億m3,年最小徑流量17.2億m3,年均徑流量20.8億m3,在夏季時有洪水發(fā)生。多年平均含沙量o.47kg/m3,主要支流有蘇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山脈與依連哈比爾尕兩山之間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寧縣墩麻扎附近與鞏乃斯河匯合,北流稱伊犁河。全長304km。伊寧縣托海以上流域面積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論蘊藏量145.1萬kW。可能開發(fā)裝機容量61.50萬kW,年最大徑流量43.5億m3,年最小徑流量25.1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勢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間。河道順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廣布。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東經(jīng)74~85。、北緯42。~47。之間。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為山區(qū)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澤與湖泊的寬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進入橫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巖石的康查蓋峽谷中,然后又進入卡普恰蓋峽谷,著名的卡普恰蓋水電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條支流庫爾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劇擴寬,從薩雷耶西克特勞和陶庫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lOOkm處,為多河漢和長滿蘆葦?shù)默F(xiàn)代三角洲(其面積大約有9000km2)。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北為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及伊連哈比爾尕山,南為天山南支哈爾克山及那拉提山,中為山勢較低的克特綿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嶺之間為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流域東西長約400km,東端為高大山體所封閉。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約為海拔520m,東西地形自然縱坡高達11.2%。為地形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上述封閉、半封閉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來自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干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

        2.2  氣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數(shù)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cè)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nèi)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km2。初估凈儲水量2300多億m3,相當于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m3,占地表產(chǎn)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勻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調(diào)節(jié),雖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頻率曲線顯示平坦,而且連續(xù)數(shù)日時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歷史上未曾出現(xiàn)過大范圍的嚴重洪水災(zāi)害。

    伊犁河流域,幾大山系均為元古代與古生代地層,巖石類型主要由堅硬的石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及華里西中晚期花崗巖等組成。天然剝蝕輕微,侵蝕模數(shù)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輸沙量均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數(shù)支流約0.2kg/cm2,雅馬渡站多年平均輸沙量713萬t。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伊犁河自伊寧市(中國境內(nèi))以下為通航河段,至哈薩克斯坦的巴卡納斯港,可季節(jié)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阿拉木圖州和塔爾迪庫爾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蓋水庫。水庫于1970年開始充水,面積1850km2,容積281.4億m3,庫長180km,最大寬度為22km,平均深度為15.2m,最大深度為45m,水位變幅約為4m,為多年調(diào)節(jié)水庫。該水庫用于發(fā)電和灌溉,而且還是阿拉木圖地區(qū)以及南部哈薩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養(yǎng)地。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水能蘊藏量約700多萬kW,開發(fā)條件較好的壩址有30多處,裝機容量300萬kW?,F(xiàn)已建成中小型水電站132座,總裝機容量約10萬kW,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電站裝機5萬kW,價值很高;同時壩址地形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適于灌溉、防洪、發(fā)電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綜合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資源為176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為26.4億m3。 中國境內(nèi)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類永久性渠首64座,總引水能力達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擴建引水干渠164條,總長2600多km。

 

額爾齊斯河

是一條跨國河流,發(fā)源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阿爾泰山南坡,沿阿爾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縣以西進入哈薩克斯坦國,注入齋桑泊(現(xiàn)過境后即注人布赫塔爾馬水庫,齋桑泊已成為水庫的一部分),出湖后繼續(xù)西北流穿行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進入俄羅斯后,過鄂木斯克轉(zhuǎn)向東北,于塔拉附近又轉(zhuǎn)向西北,于托博爾斯克轉(zhuǎn)向北流,在漢特  曼西斯克附近匯入鄂畢河,為鄂畢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長4248km,流域面積164萬km2;中國境內(nèi)河長633km,流域面積5.37萬km2。河口處年均徑流量為950億m3。年均含沙量0.076kg/m3,年均輸沙量l8.5萬t。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上為上游,以下至鄂木斯克為中游,鄂木斯克至河口為下游。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齋桑泊以上河段稱黑額爾齊斯河。中國把全河統(tǒng)稱額爾齊斯河,而把富蘊與福海兩縣交界處的支流稱黑額爾齊斯河。

     1水系組成

    額爾齊斯河上游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以上流經(jīng)阿爾泰各山脈之間,降水較多,河網(wǎng)發(fā)育,徑流充沛;
過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河谷開闊,為一平原性河流。在上游區(qū)段匯入的主要支流有:庫爾丘姆河、布赫塔爾馬河、烏里巴河、烏巴河、克孜勒蘇河、恰爾河。見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

    塞米巴拉金斯克以下至鄂木斯克無大支流匯入,河流流經(jīng)西西伯利亞平原,河道曲折蜿蜓。過鄂木斯克河流急劇轉(zhuǎn)向東北,后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又轉(zhuǎn)向東北而匯人鄂畢河。此段匯入的支流有鄂木河、伊希姆河、  托博爾河、  杰米揚卡河、孔達河等。

    布赫塔爾馬河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山,注入布赫塔爾馬水庫,河長336km,流域面積1.27萬km2,年平均流量214m3/s。

    鄂木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全長1091km,流域面積5.26萬km2,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區(qū),西南流經(jīng)巴拉賓斯克低地。河水補給主要為融雪水。在距河口121km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64m3/s,最大流量814m3/s,最小流量0.80m3/s。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河流封凍,次年4~5月初解凍。其主要支流有伊恰河、卡馬河及塔爾塔斯河等。

    伊希姆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哈薩克斯坦丘陵北部邊緣的尼亞茲山,流經(jīng)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最后注入額爾齊斯河。河長2450km,流域面積14.4萬km2,距河口215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56.3m3/s,最大流量686m3/s。右岸主要支流有科盧通河、  扎拜河、阿壩布爾盧克河。

    托博爾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發(fā)源于南烏拉爾山東部支脈上,流經(jīng)圖爾蓋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平原,于托博爾斯克匯入額爾齊斯河。全長1674km,流域面積37.5萬km2。河口處年均流量805m3/s,最大流量6350m3/s。河流含沙量0.26kg/m3,年均輸沙量160萬t。主要支流左岸有:烏伊河、伊謝季河、圖拉河、塔夫達河、烏巴甘河等。其中圖拉河發(fā)源于中部烏拉爾山,向東南流經(jīng)西西北利亞平原。河流全長1030km,流域面積8.04萬km2。其河水補給是以融雪水為主的混合型補給。在距河口184km處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77m3/s,最大流量為3330m3/s,最小流量為8.6m3/s。河流于10月底~11月封凍,于次年4~5月上旬解凍。其主要支流有:薩爾達河、塔吉爾河、尼查河、佩什馬河等。流域內(nèi)建有3座水庫,總面積23km2。

    杰米揚卡河是額爾齊斯河右岸支流,發(fā)源于瓦休甘平原,流經(jīng)俄羅斯鄂木州和秋明州,于杰米揚斯科耶匯人額爾齊斯河。河長1160km,流域面積3.48km2。主要支流有:克烏姆河、捷古斯河、伊姆格特河等。

    孔達河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流經(jīng)俄羅斯秋明州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qū),全長1097km,流域面積7.28萬km2。河流彎曲,流域內(nèi)有許多湖泊(總面積達541km2)。距河口164km處河流的年平均流量為231m3/s,最大流量1220m3/s,最小流量36.1m3/s。主要支流左岸有:穆雷米亞河、大塔魯河、尤孔達河、卡馬河等;右岸有葉夫拉河和庫馬河等。

    2 流域自然特征

    額爾齊斯河上游主要靠融雪、融冰和降水補給;下游主要來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上游汛期始于4月,大汛多在4~6月;下游汛期為5月末至10月,6月最大,約占全年的50%。額爾齊斯河流量沿程變化如下:上游可可托海處年均流量52m3/s,布爾津108m3/s,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590m3/s,塞米巴拉金斯克860m3/s,鄂木斯克900m3/s,托博克爾斯克2280m3/s,漢特一曼西斯克3000m3/s。 額爾齊斯河向額爾齊斯一卡拉甘達運河供水,平均流量75m3/s,同時也向城鎮(zhèn)生活及農(nóng)田灌溉供水。

    3河流水資源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

    額爾齊斯河上游水量充沛,落差集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計劃在鄂木斯克以上修建13個梯級電站,總裝機450萬kW,年發(fā)電量157億kW·h?,F(xiàn)在已修建3座電站,即布赫塔爾馬、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和舒爾奧斯克(見額爾齊斯河上游梯級水電站表)。在支流烏里巴河上也修建了3座中小型電站。布赫塔爾馬水庫建成后,齋桑泊地區(q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建庫前,齋桑泊面積1788km2,長111km,寬30km,平均水深4~6m,人湖年徑流量114.7億m3;建庫后,齋桑泊成為水庫的一部分,水面面積5500km2,平均水深16.1m,入庫年徑流量209.8億m3,其中源自中國的來量占47%。

 

錫爾河

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有2源,右源納倫河和左源卡拉達里亞河。納倫河發(fā)源于中天山切爾斯凱伊阿拉套與阿克什倆克山區(qū),河流由東向西流,在納曼干東大約20km處與卡拉達里亞河相匯后稱錫爾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別卡巴德轉(zhuǎn)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奧爾斯克大約75km處匯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經(jīng)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4國,全長3019km,流域面積21.9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徑流量336億m3。

    由河源至費爾干納盆地出口,是錫爾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為700~600m3/s;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至恰爾達拉水庫為中游,恰爾達拉水庫至河口為下游。

    錫爾河主要支流有阿漢加蘭河、奇爾奇克河、克列斯河、阿雷西河等。

    流域內(nèi)還有卡桑賽(KacaHcaB)河、加瓦賽河、恰阿達克賽河、伊斯法伊拉姆賽河、沙希馬爾丹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和霍賈巴基爾干河等。但這些支流,因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發(fā),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有水流人錫爾河。

    納倫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全長807km,流域面積為5.91萬km2。該河是由大、小納倫河匯流而成,在小納倫河注入之前,稱其為大納倫河。大納倫河主要源流庫姆托爾河發(fā)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長16.8km;小納倫河的主要源流布爾河發(fā)源于哲騰別爾山脈北坡冰川的許多小溪。納倫河在局部地區(qū)流淌在峽谷之間。

    納倫河流域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幾乎無雪,夏季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15—17C;1月平均氣溫-15——-18C,年降水量為200~300mm。河水補給主要為雪水,上游則為冰川雪水型補給。納倫河在烏奇庫爾干(Yq一人ypraH)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為434m3/s,最大流量為2880m3/s。

    卡拉達里亞河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由發(fā)源于費爾干納山脈和阿賴山脈坡地的卡拉庫利賈河和塔爾河匯流而成,河流全長180km,流域面積3.0l萬km2。最初,卡拉達里亞河穿流在寬闊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費爾干納盆地以前,河流切過堪培拉瓦特峽谷后,流動在沼澤化了的河漫灘上,并分出一些汊流??ɡ_里亞河的河水補給為融化的冰雪。該河距河口140km處的平均流量為122m3/s。卡拉達里亞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庫爾莎勃河;右岸的雅瑟河、庫加爾特河和卡拉翁丘爾河??ɡ_里亞河的水被廣泛用于費爾干納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庫伊干雅爾斯壩攔截并被大費爾干納水渠切斷。

 

  流域自然特征

    錫爾河流域大約位于北緯40。03'~4600'、東經(jīng)61。04'~7706'之間。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山地,西北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納倫河和卡拉達里亞河之后,錫爾河有300多km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上流動,另外還有150km流經(jīng)戈洛德草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綿延達1000多km,一直沿圖蘭低地或是突厥斯坦低地流動。河谷左邊是克孜勒庫姆沙地,右邊是不規(guī)則的丘陵。見錫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當流出費爾干納盆地時,錫爾河穿過法爾哈茨山脈,形成別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橫穿貧脊荒涼的塔什干洼地,沿寬達10~15km、局部沼澤化的寬闊河灘地流淌。

    在下游,錫爾河穿過克孜勒沙漠的東部邊緣;河道稍高于兩岸地面,河道彎曲、不穩(wěn)定。由于兩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擺動,常常改變河槽,潰決堤岸,淹沒低地,發(fā)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帶,有許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澤地。

    錫爾河流域內(nèi)的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溫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C,7月的平均溫度為27—29。C。降水量為180~220mm/年。

    錫爾河流域的徑流形成主要來自流域的山區(qū)部分。其河水補給大多數(shù)為雪水補給,少數(shù)為冰川和雨水補給。

    春一夏汛期從3~4月至8—9月。在該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減少。5~7月為洪水期,此時的河水量最大。

    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錫爾河水量逐漸減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對錫爾河的徑流有一定的補充,但是繼續(xù)往下,該河就再也未接納任何一條有水流的河流。

    在乎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顯變小,河寬縮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過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為5—8m,甚至達10m。洪水期的流速為5—6km/h。

    錫爾河的含沙量為1~2kg/m3,在洪水期達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積量達1200萬t/年。其中1/3沉積在三角洲,其余被帶進了咸海。錫爾河河水的礦化度相當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錫爾河多年平均徑流為336億m3。在正常狀態(tài)下,錫爾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飲用水基本夠用;但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必須對其徑流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干支流上興建了13座庫容在1.0億m3以上的水庫,總庫容達410億m3。除此以外,在錫爾河的下游,還將修建用于(克孜勒——奧爾達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攔河壩。

    在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約700條灌渠、由錫爾河引出約50條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納倫河引出的費爾干納大灌渠(由卡拉達里亞河取水補充,渠長350km)、安集延渠和北費爾干納灌渠(渠長166km);由卡拉達里亞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漢塞水渠和薩瓦伊水渠;由錫爾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山區(qū)河流和錫爾河,其中,有43條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進卡拉達里亞河,有45條流進錫爾河;最大的干渠是薩雷蘇、卡拉古岡和北巴格達茨基。

    目前,錫爾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徑流為180億m3,占其徑流量的52%。到目前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多座(詳見錫爾河干支流較大水利工程表),總裝機容量超過了550萬kW。其中對支流奇爾奇克河進行了梯級開發(fā),該河分三段開發(fā),首先開發(fā)下游段,從奇爾奇克河引水人博茲蘇灌渠,在渠上建16級水電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總裝機容量32.67萬kW,年發(fā)電量18.55億kW·h,電站于1923~1956年間先后建成。中游興建3級水電站,引水流量565m3/s,總裝機容量99.1萬kW,年發(fā)電量29.78億kW·h,這三級水電站先后于1963~1980年間竣工投產(chǎn)發(fā)電。其中最上一級恰爾瓦克(qapBaK)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0.6萬kW,可保證下游新增約14.5萬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錫爾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條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費爾干納干渠長350km,北費爾干納干渠長166km,南費爾干納干渠長108km,這些建筑物能保證錫爾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阿姆河

是中亞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qū)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拔約4900m的維略夫斯基冰川,源頭名瓦赫集爾河。瓦赫集爾河的下游稱瓦罕河。瓦罕河與帕米爾河會合后叫噴赤河。噴赤河北流后又大轉(zhuǎn)彎,直抵達答爾瓦查山脈的山腳,又折向南流與瓦赫什河相匯后向西北流,進入土庫曼斯坦后始稱阿姆河。干流繼續(xù)向西北流經(jīng)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后匯人咸海。干流全長1427km,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km,流域面積46.5萬km2。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m3。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km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yīng)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km,流域面積11.35萬km2。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km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km長、近15km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km,流域面積3.91萬km2。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km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m,多年平均流量645m3/s,年徑流量202億m3,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流域自然特征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km,由西向東延伸1470km。阿姆河流域46.5萬km2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km2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m,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m甚至7000m。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km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m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mm甚至達2000mm,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mm。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藸柣歉浇淖畲罅髁客ǔ0l(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kg/m3,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k8/m3。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t,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m3,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m3

    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在60年代和70年代,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shù)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shè)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m3/s。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m3/s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m3/s;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薩曼巴伊)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kW·h,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