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二)

 紫嫣雅閣 2018-09-06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二)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二)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游,函谷關(guān)尹喜請為著《上至經(jīng)》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故名《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chuàng)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jīng)典。


《道德經(jīng)》為韻文哲理詩體?!肚f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ㄖ猿o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fā),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fā)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于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xiàn)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guī)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圣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知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jīng)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覺”,抱一處和等修養(yǎng)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nèi)丹等多種煉養(yǎng)術(shù)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nèi)丹學則發(fā)揮為內(nèi)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jù)。


《道德經(jīng)》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fā)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于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老子其人,據(jù)《史記》載,姓李名耳字耳冉,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的史官。但《史記》同時也記載了不同的傳說,說:“世莫知其然否”,沒有肯定的結(jié)論。


《老子》書分上下兩篇,上將道經(jīng)、下篇德經(jīng),合稱道德經(jīng),共81章,5000余字。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


《老子》書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它以道為宇宙的根本,闡述了道的本質(zhì)、特點及其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認為萬物都生于道;道是沒有形象,不可被感官感知的;是不斷運行變動的,有著自己的規(guī)律,道雖產(chǎn)生萬物,卻不占有和主宰萬物,是自然無為的。《老子》的哲學體系,標志著我國哲學思想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要了解中國哲學不可不讀《老子》。


《老子》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道是“周行不殆”,變動不居的;書中列舉了許多對立的方面,如陰陽、禍福、有無、難易、前后、長短、高下、生死、強弱、損益等等,說明事物對立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且認為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zhuǎn)化,他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包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但老子過于夸大了事物轉(zhuǎn)化的必然性,并且較多地強調(diào)了“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由強大走向滅亡這一面。他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用一個“反”字來概括道的運動,用一個“弱”字概括表述了由此引出的“柔弱勝剛強”的人生信條。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表示不滿,有不少批評。它提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人生態(tài)度和“小國寡民”,“清靜無為”的社會政治理想。


《老子》提出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政治理想,不免失之消極,但其思想中確也包含了深刻的智慧。它曾被人們廣泛運用于各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中,與儒家剛健有為的思想起著互補的作用。


《老子》書文字是韻文。歷來注本很多,文字、句讀和注釋都有許多不同,讀時要注意。初讀時可選用任繼愈的《老子新譯》、陳鼓應(yīng)的《老子注譯及評價》,亦可讀高亨《老子正詁》、朱謙之《老子集釋》。... ...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譯文:


最有智慧的人聽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聽到了“道”,反應(yīng)遲鈍,半信半疑;愚笨的人聽到了“道”,就認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諷,那“道”也就不成其為“道”了。所以《建言》中說:“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難以理解,促人上進的道理反而像勸人后退,容易倡導的道理反而像難以實施,至高無上的品德反而像空無所有,最潔白的顏色反而像是沾染了雜色,廣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夠有所建樹的品德反而像惰氣十足,品質(zhì)純真反而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沒有棱角,最大的器物總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級的音樂只有微細的聲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無形。”規(guī)律雖然無形無聲,不可言說,然而它卻最能夠輔助萬物且成就萬物。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規(guī)律使某種事物得以產(chǎn)生,這種事物又產(chǎn)生第二種事物,第二事物再產(chǎn)生第三種事物......這樣才演化出萬物。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面,它們互相沖蕩而達到和諧統(tǒng)一。人們討厭的就是“孤”、“寡”、“不谷”這樣的字眼,而王公卻用它們當作自己的稱謂。所以說,對于事物,人們的本意也許是想減弱它,結(jié)果反而加強了它;人們的本意也許是想增強它,結(jié)果反而減弱了它。別人用來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橫的人是會不得好死的?!蔽覍堰@一原則當做教人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最堅硬的東西中穿行,虛無的空間可以滲入到密集的物質(zhì)中。我從這里認識到無為的益處。無需言辭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透徹。


第四十四章

原文:


第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名望和生命哪個更值得珍愛?生命和財物哪個更值得重視?獲得與喪失哪個更有害?所以說過分的吝惜反而會招致更大的損失,過多的收藏反而會招致嚴重的喪失。知足,則不會遭到困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陷入危險,則可以健康平安。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


最圓滿的卻像缺少什么,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竭。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作用卻沒有窮盡。最直的好似彎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辯的好似不會講話。運動能抵抗寒冷,安靜能減輕暑熱,清凈無為能做天下的基本準則。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假如國家的政治措施符合道的規(guī)范,連戰(zhàn)馬也會卸鞍而用來耕田了;國家的政治措施不符合道,連懷胎的母馬也會用于戰(zhàn)場。最大的災(zāi)禍是不知滿足,最大的危機是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的這種感覺充滿內(nèi)心,才會永遠滿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譯文:


不出大門,也可了解天下的大事;不望窗外,也可明了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只知趕路,走的越遠,知道是事理卻會越少。因此,圣人不去遠行,也能知識淵博;不去觀察,也能有所明白;不去親自動手,也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研究學問,知識會一天比一天增多;研究“道”,欲望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后便會達到清凈無為的境地。清凈無為反而能夠成就一些事情。治理天下就是要憑借清凈無為,如果政令繁苛,就不能夠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譯文:


圣人沒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會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對待他,結(jié)果就會使他也變得善良。誠實之人,我信任他,不誠實的人,我也信任他,結(jié)果就會使他變也變得誠實起來。圣人治理天下,要使天下人的思想都變得混沌模糊。百姓都喜歡多聞博見,而圣人要使他們都變得天真單純的孩子一樣。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譯文:


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其中,長壽的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約占十分之三;為了生存而勞碌奔忙,結(jié)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約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太過分地去追求保養(yǎng)生命的物質(zhì)條件,結(jié)果適得其反。聽別人說,善于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受到兕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戰(zhàn)爭中也會免遭殺傷。因為兕牛找不到用角去觸他的地方,猛虎也尋不到用爪子去抓他的機會,兵器又無法去刺向他。以上這些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本身沒有進入這些可以致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道”使萬物得以產(chǎn)生,“道”使萬物得以畜養(yǎng)并繁殖,物質(zhì)使萬物得以成形,環(huán)境使萬物得以成長成熟。因此天下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和重視“德”的。“道”被尊崇,“德”被重視,并沒有人下令要他們這樣,而是萬物本身自然而然地要永遠去這樣做。所以是“道”使萬物得以產(chǎn)生,“德”使萬物得以養(yǎng)育,道和德使萬物生長發(fā)展,使萬物成熟,使萬物得以養(yǎng)護。道和德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幫助了萬物卻不依賴它們,成就了萬物卻不做它們的主宰。這應(yīng)該說是最高尚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譯文:


天下萬物都有一個起源始點,可以把這個起源看做萬物的母體。掌握了這一根本,就可以憑此來了解萬物的屬性。認識了萬物的屬性,回頭再堅守這一根本,就會終生沒有危險。閉塞貪欲之門穴,終生不會遭受辛苦。放縱奢望,碌碌多為以求過多的外物,終生不得安寧。能洞察細微叫做明智,能保持柔弱叫做剛強。發(fā)揮長處,做到明智,不給自己招致災(zāi)禍,這就是遵循了大道。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譯文:


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識的話我就沿著正路行走,而生怕誤入歧途。大路非常平坦而寬闊,而有些人偏偏喜歡走歪路。朝政極為衰敗,農(nóng)田極為荒蕪,老百姓的倉庫也極為空虛。而統(tǒng)治者卻身穿華麗服裝,腰佩鋒利長劍,酒足飯飽,搜刮占有大量的財物,這樣的人可以說就是強盜頭子。這是違背道義的呀!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于建樹的沒有力量能動搖其意志,,善于保持的沒有力量能改變其信念,子孫憑借這種意識,可以使對祖先的祭祀永不斷絕。用這種意識來修養(yǎng)自身,個人品行就會變得純真;用這種意識治理家庭,美德就會感化全家;用這種意識來管理鄉(xiāng)里,美德就會推及鄉(xiāng)里;用這種意識來整頓國家,美德就會遍及全國;用這種意識來治理天下,美德就會普及天下。所以要通過掌握自己的行業(yè)來了解他人的內(nèi)心,通過認清自家的處境來了解別人家的冷暖,通過觀察所處的鄉(xiāng)里了解其他鄉(xiāng)里,通過觀察自己的國情了解他國,通過觀察今日之天下了解過去和未來的天下。我憑什么知道天下的原則并以此來觀察天下的事情呢?就憑借這樣的原則。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一個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像嬰兒一樣純真,那么毒蟲就不會去蜇他,猛獸就不會去抓咬他,兇鳥就不會去攻擊他,身體雖然柔弱無力,然而手握東西卻會握得很緊。嬰兒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會自然勃起,這是因為他精力充足;成日號哭聲音卻不嘶啞,這是因為他元氣柔和。懂得保持這種“柔和”,可以說懂得了道,懂得了道叫做明智。有益于生命的叫做祥瑞,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叫做剛強。事物強盛到極點就會走向衰老,衰老是不遵循道的結(jié)果,不遵循道就會短命。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于言詞,夸夸其談的人并不一定具備什么真才實學。抑制人們的貪欲,絕斷人們的妄念,挫去人們的鋒芒,排解人們的紛爭,互補人們的長處,同化人們的弱項,這就叫做大同。進入大同境界的人,既不可能親近他,也不可能疏遠他;既不可能使他得利,也不可能使他受損;既不可能使他尊貴,也不可能使他卑賤。這樣的人為天下人所尊崇。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strong>


譯文:


用公正的辦法治國,用欺詐的手段用兵,用清凈無為之道來統(tǒng)領(lǐng)天下。我根據(jù)什么知道應(yīng)該這樣呢?根據(jù)如下:天下禁令越多,百姓越貧窮;民間的武裝越精良,國家越混亂;人們對技巧的講究越多,邪門歪道越容易產(chǎn)生;法令越明晰,盜賊越會不斷增加。所以圣人說:“只要我無為,人民就會自然歸順;只要我清凈,人民就會自然安寧;只要我不朝令夕改,人民就會自然富足;只要我無欲,人民就會自然淳樸無爭。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為政者處事寬和,人民就會變得淳厚、樸實。為政者政策苛刻,人民反而會變得狡詐。災(zāi)禍啊,幸福就緊跟在它的身邊;幸福啊,災(zāi)禍就潛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是怎樣呢?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正確會變?yōu)樾皭?,善良會變?yōu)閮春?。人們迷惑于偏見,由來已久了。因此圣人端正自身卻不為難別人,剛正不阿卻不傷害別人,堅持正道卻不強人所為,成就輝煌又不自我炫耀。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管理百姓,侍奉蒼天,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無為中有所積蓄。在無為中有所積蓄,也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花時間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好自己的品德也就能無往而不勝。無往而不勝,就沒有人能估量出你擁有的力量。有了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就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使一個國家根基牢固、永不衰敗的途徑。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


治理國家就像煎小魚那樣,不能經(jīng)常攪動它。按照道理來治理天下,那些鬼就會失去靈驗。不只是鬼失去了靈驗,神也不會再去傷害民眾,圣人也不會傷害民眾。鬼神都不去傷害民眾,民眾則會受益于他們的恩澤。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海洋居于百川的下游一樣,這樣天下就會歸屬于它。凡是居于天下最低下的位置的定是天下百川交匯的地方。雌性總是憑著柔靜的儀態(tài)征服雄性,因為柔靜也是一種低下的表現(xiàn)。所以大國用謙下的態(tài)度和小國相處,就能取得小國的歸附;小國用謙下的態(tài)度去對待大國,就能受到大國的庇護。所以有的謙下能換來別人的歸附,有的謙下能取得別人的庇護。大國不要過于想得到小國的擁戴,小國不要過于想得到大國的庇護,二者若想各得所需,大國更應(yīng)該注意謙下忍讓。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萬物之源,是善人的珍寶,也是不善之人借以保全自己的東西。動聽的話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美好的品行可以獲得別人的崇敬。即使人們不崇尚美好,又有什么理由棄道于一旁呢?所以在天子即位或三公上任時,即使獻上大玉璧、駟馬這樣的重禮,也不如穩(wěn)坐在那里把道理講給他們聽。從古以來人們重視道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為了依靠它有求必得、有罪得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貴的東西。


第六十三章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


把無為當作有為,把無事當作有事,把無味當作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解決難題要在它還容易解決的時候開始,成就偉業(yè)要從很小的事情做起。因為天下的難事都開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開始于小事。因此圣人從不自以為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輕易許諾的,注定難以兌現(xiàn);把事情看得越容易,越會遇到困難。因此圣人做事從不敢掉以輕心,,所以他始終沒有做不成的事。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局面穩(wěn)定時,容易維持;事物還沒有不穩(wěn)定的因素出現(xiàn)時,容易對付;脆弱的東西,容易毀滅;微小的東西,容易消散。要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就做好準備,要在國家還沒有出現(xiàn)混亂時就注意治理。參天的大樹,是由小苗一點點長成的;九層的高樓,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開始于腳下的。如果不按照規(guī)律勉強地去做事,必然就會失??;如果窮奢極欲地占有,必然會有損失。所以圣人不強力妄為,因而不會失??;不隨意占有,也就無所損失。人們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所以,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將成功時仍會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因而也就不會失敗。因此圣人想得到的東西是一般人不感興趣的東西,他們不看重一般人所貪求的貨物;圣人學習的東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來糾正眾人的過錯。圣人按照萬物的自然屬性去幫助它們成長和發(fā)展,而不是去隨意干涉。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譯文:


古時候善于按照道辦事的人,并不是用它使百姓聰明,而是要用它使百姓變得愚鈍。百姓難以管理,原因在于他們知道得太多。所以說用智慧治國提倡計謀巧詐,是國家的不幸;不用計謀巧詐治國,才是國家的福氣。要知道以上兩條是治國所必須掌握的法則,永遠掌握著這一法則,就可以說是具有了極高的素質(zhì),有了這極高是素質(zhì)意義深遠,它將反作用于具體事物,這樣,你所做的一切將會是一帆風順。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原因在于它樂于處于百川的下游,所以才能使百川匯集。因此要想統(tǒng)治人民,必須用言語對人民表示謙恭;要想領(lǐng)導人民,必須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后面。所以圣人居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壓迫,處民之先而人民并不感到妨礙。因此天下人都樂于擁戴他而不感到厭惡。因為圣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人能夠與他相爭。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我講的道太大了,似乎跟什么都不一樣。正因為它太大,所以才與其他物不同。如果像個什么具體東西,它早就變得微小了。我有三條原則,我掌握著它們并保持經(jīng)常運用它們:一是柔弱,二是無為,三是不居于天下人之先。保持柔弱,所以才能勇猛;保持無為,所以才能有所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為萬物的首領(lǐng)?,F(xiàn)在如果舍去柔弱,而只是爭強好勇;舍去無為,而只求無所不為;舍去退讓,而只求爭先,結(jié)果只有死亡。保持弱靜,靠它作戰(zhàn)就能勝利,憑它守衛(wèi)就能堅固。天要救助一個人,其辦法就是讓他處于柔弱狀態(tài)。


第六十八章

原文:


第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善于帶兵的人不依賴個人的勇武,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會怒形于色,善于克敵的人不和敵人發(fā)生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先對人表示謙恭。這就是與人不爭的品德,這就是借助別人力量的辦法,這就叫做符合天的運行規(guī)律遠古最高的法則。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笔侵^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文:


常用兵的人這樣說過:“我不敢主動的進攻別人,而寧愿被動地防守;我不敢貿(mào)然前進一寸,而寧肯后讓一尺?!边@就是說,不要隨便調(diào)動軍隊,不要隨便決定開戰(zhàn),不要隨便進攻敵人,不要隨便使用兵器。用兵打仗最大的災(zāi)禍就是輕易與人交鋒,輕易與人交鋒就是違背了道。所以兩軍力量對等時往往是奮力抵御的一方獲勝。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


我的主張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然而天下竟沒有人能夠理解,也沒有人肯去實行。我提出的主張都是有一定的主旨的,我要求做的事也是有一定依據(jù)的。由于人們太無知了,所以不能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為難得。因此圣人常常是懷著超常的才智,卻沒有機會去展示。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懂得了,也不自滿自夸,是修養(yǎng)很高的人的表現(xiàn);不懂而裝懂,是一種淺薄的病。如果能夠把這種病看作病,因此就不會有病。圣人是不會有這種病的,是因為他把這種病當作病,所以他不去那樣做。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


當百姓不害怕統(tǒng)治者的強權(quán)政治時,統(tǒng)治者的地位就危險了。統(tǒng)治者不要逼迫百姓不能安樂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不要堵住百姓維持溫飽的生路。只有不去壓迫百姓,百姓才會不去反抗。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卻不自示尊貴。因此應(yīng)該拋棄后者而保持前者。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一味顯示自己勇敢無畏的人很容易遭遇殺身之禍,勇于退讓的人就容易生存。這兩種勇的結(jié)果有的得益,有的受害。天所討厭的東西,誰能知道它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此連圣人也難以解釋這個問題。天的運行規(guī)律是不爭奪而善于獲取,不說話而善于應(yīng)答,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胸懷坦蕩而善于謀劃。天就一張廣大無邊的網(wǎng)一樣,看似稀疏卻從不會有所遺漏。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當百姓連死都不怕了,用死去威脅他們能有什么用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對于那些邪惡的人,我就把他們抓來殺掉,誰還敢去行惡?永遠應(yīng)該由天地自然去懲罰惡者。代替天地自然去懲罰惡者,這好比代替技術(shù)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頭一樣。代替技術(shù)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頭,很少有不傷著自己手指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譯文:


百姓受餓,是因為統(tǒng)治者征收苛捐雜稅太重,所以受餓;百姓難以統(tǒng)治,是因為統(tǒng)治者恣意行事,任意妄為,所以難以統(tǒng)治;百姓不懼怕死亡,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生活太過于奢華,所以百姓不怕冒死一爭。那些不一味追求享受的人,高明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人。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譯文:


人降生時身體是柔弱的,死后身體是僵硬的。萬物草木初生時是柔弱的,死后是枯槁的。所以追求剛強是條死亡之路,保持柔弱是條生存之路。因此窮兵逞強就會遭受滅亡,樹木粗壯超群了就會遭受砍伐。凡堅硬強大的東西最終總是處于下面,柔弱微小的東西卻總是居于上面。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譯文:


天的運行規(guī)律不是很像張弓拉弦嗎?高了就壓低一點,低了就抬高一點;緊了就松一點,力不夠就再補上一點。天的運行規(guī)律是減去有余的而補給不足的,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而是剝奪不足的去供奉給有余的。誰能夠把富余的東西奉獻給天下人?只有懂得道的人才會去這樣做。因此圣人幫助了萬物而不憑仗它們,居功而不自傲,并且他也不愿張揚自己的美德和才能。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闭匀舴础?/strong>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然而穿透堅硬巖石的力量沒有能夠比得過它的,也沒有能夠代替得了它的。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卻沒有人能夠照著做。所以圣人說:“能夠擔負國家的屈辱,這才算是天下的主宰;能夠承擔國家的災(zāi)難,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边@些正面的話聽起來就像反著說一樣。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譯文:


即使調(diào)解了仇恨,也一定還有余怨;用德來回報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討債的契約,也不向人討要欠債。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據(jù),也不向人索取,而沒有高尚品德的人會像收稅的人一樣苛刻。天道對誰都不偏愛,它總是幫助以善行事的人。


第八十章

原文: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功效很全的器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愛生命而不隨意遷移。即使有車船,也無需去乘坐它們;即使有鎧甲兵器,也沒有機會去使用它們;讓人們回歸結(jié)繩記事的原始狀態(tài)之中。要使百姓食物豐盛,服飾華美,居住安宜,舒適自然。鄰國互相望得見,雞狗之聲互相聽得到,而人們直到老死也不往來。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的話并不好聽,好聽的不全是真話;樸實的人不善辯,善辯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人;明白道的人不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廣博,知識廣博的人不一定會有深刻的見解。圣人從不積攢財物,他總是傾盡全力幫助別人,由此,他自己卻愈發(fā)富有;把一切給予了別人,他自己反而更加充實。天的運行規(guī)律是施利于萬物而從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處世準則也是只幫助別人而決不與人爭奪。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