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從《易經》到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智慧

 老頑童的收藏館 2018-09-24

在人類思想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無論人類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有多大、開拓性有多強,任何重大思想理論的形成或劃時代哲學邏輯的建立,都有其基本的來龍去脈和的淵源流變,都是順應時代要求、反映社會現實的產物。在人類社會早期的文明創(chuàng)始過程中,即使原始雛形、簡單粗糙的文字名稱、概念辭章、符號圖騰、神話傳說等,都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發(fā)明、日積月累的智慧結晶,都是眾多先哲承前啟后、溫故創(chuàng)新的辛勞成果。聯系考察老莊道家思想的源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和文明進步成就,有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老子的道德及其衍化,進而系統(tǒng)準確地理解其道治或無為之治。

《易經》即《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據說還有神農時代的《連山易》、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兩者也都被稱作《易經》,但本書所說的《易經》僅指《周易》)。大家普遍認為,它是由商末周初的周文王(西伯姬昌)和周公(姬旦),大概在繼承發(fā)展前人有關“易經”(如《連山易》《歸藏易》)著述成果及寓言神話、圖騰傳說、原始宗教等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見發(fā)明,最后整理演作而完成的一部經典作品。在時間過程上,《易經》的形成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決不是由某一人或某一代的幾個人就能做到的,它的問世必定是凝結著眾多先民集體睿智卓識、由若干代人接續(xù)努力持續(xù)創(chuàng)作不斷續(xù)寫的結果。卦圖(亦稱卦象,即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符號圖案)應是首先產生的最初成的部分,人們最早畫八卦時可能還沒有文字,卦象或許是人類從“結繩記事”向“文字記事(符號記事)”進化過渡中的一種較為原始的“符號文字”,如八個卦圖也可能是先民嘗試創(chuàng)造的八個比較原始的形象文字。順此推測,伴隨卦象的出現,慢慢地也開始誕生了卦名、經名(即易名——易之名稱概念),然后再陸續(xù)有了卦辭、爻辭、用九、用六,后來還產生了所謂的“(易有)十翼”(包括隨經分上下兩部的彖辭和象辭、分上下兩傳的系辭,以及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在內容范圍上,《易經》應由經名、卦名、卦圖、卦辭、爻辭、用九、用六等部分組成,而不包括彖辭、象辭、文言乃至整個“十翼”。因為《易經》最晚成型或完成于商末周初(《易經》之所以又名《周易》,就因為據說它最終由文王、周公整理著作而成——漢代司馬遷《史記》:“西伯拘羑里演《周易》”“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并傳說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等),基于周初時代背景和當時文明進步程度,從文辭語境(話語)體系和遣詞造句用法等方面看,文言、系辭、序卦乃至整個“十翼”應是周代后期(春秋戰(zhàn)國時)甚或更晚時期的作品,跟《周易》(如卦辭、爻辭等)有著明顯差異,故不能也不應并入《周易》中,即“十翼”其實不屬于《易經》的內容范疇(《周易》完成時間最晚截止于周初,而“十翼”則是專門從《周易》中衍生演義出來的,應是包括先秦諸子百家在內的后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為解說易卦如卦名、卦象、卦辭、爻辭等而另作的。亦即先有《周易》、后有“十翼”,橋歸橋、路歸路,《周易》是《周易》、“十翼”是“十翼”)。

不過,由于“十翼”是直接闡釋解說、專門宣揚發(fā)揮《周易》的產物,而且比之《周易》,體系更龐大、涵義更明了、傳播更廣泛、影響更深遠,實際上可堪稱為“以經解經”的杰作典范,即“十翼”也是同《周易》密切關聯乃至難以區(qū)分,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較高地位、發(fā)揮重大影響、有著很大價值的重要經典(事實上,“十翼”對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文明尤其是對《周易》的傳承發(fā)展、豐富弘揚,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起到了巨大深遠的影響)。鑒于兩者的密切關聯性乃至密不可分性,后來許多大家也確實早已將“十翼”正式歸并到《易經》中,并普遍習慣地把其中的部分乃至全部看作就是《易經》的組成內容,所謂“易有十翼”即是有力佐證和最好注腳。(“十翼”肯定也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應是由多人歷經數代創(chuàng)作而成的。今天人們所見到或讀到的“十翼”乃至許多中國古文典籍,是否就是傳說史載中真正的“原文原作”,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或至少也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其中有些內容作品不是有人神道設教、代神立言、趨勢附名的結果,就是后人高推圣境、借古傳言、假托偽造的產物?!兑捉洝穬热莸降装男??至今仍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沒有確切的定論或一致的結論?,F今最大的問題是大家已經寬泛籠統(tǒng)甚至約定俗成地把“十翼”中的部分乃至全部,也認為或當作《易經》的構成內容,如普遍習慣地把彖辭、象辭甚至文言、系辭等也都歸并到《易經》中,并將這種“擴大泛化”的《易經》完全等同于《周易》而絲毫不加區(qū)別。)為了便于研究敘述,既正視現實又澄清事實,現將大家通常所說的《易經》總分為“廣義易經(或大易經)”與“狹義易經(或小易經)”:“廣義易經”涵蓋、囊括“十翼”內容,“狹義易經”則不包括“十翼”在內。顯然,本書所說的《易經》指的是“狹義易經”,即不包含“十翼”的《周易》(后面所提到的《易經》,除個別為“大易經”給予注明外,其余都是指等同《周易》的“小易經”)。

《易經》可能是中國先民根據寒暑冷熱、晝夜白黑(明暗)、圓缺(望朔)明晦、生長老死(收藏)等最基本的宇宙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情況,通過對太陽、月亮(包括星辰)、地球等時空相參而建立起來的(如八卦可能是主要相參太陽的產物,六爻可能是主要相參月亮的結果。誠然,《系辭傳》《說卦傳》已解說六爻是“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等。不過,這種解說明顯導往“人文”方向,故可作參考卻未必就是結論甚或定論)?!兑捉洝罚ù颂幙芍浮皬V義易經”)被后人譽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明、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后世有人稱其為中國的“大道之源、文化之源、美學之源”,有人甚至稱譽它是“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等),是一部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思想有著重大影響的重要典籍(它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傳承和中華文化的豐富發(fā)展,主要突出的體現在專門直接的“十翼”思想內容上,厚植于廣泛間接的后來眾多大家尤其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說理論中。如理解闡釋《易經》,除了研究其本身的思想內容外,還應直接參考、專門借鑒“以經注經”的“十翼”思想內容,以及連帶探討、間接考據其他學說理論、相關俗話俚語和成語典故等)。老莊道家思想、孔孟儒家思想等幾乎都以《易經》思想為重要淵源,是在參合繼承《易經》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例如,老莊和孔孟之道都是從以《易經》為同一的淵源而來的,儒家側重詮釋和繼承易的理、義(意義性質)等內容而發(fā)展出了一套社會倫理道德、仁義性理等思想學說;陰陽家(包括堪輿家、星象家即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及其他看相、算命、卜卦、巫醫(yī)等一些雜家偏重參考和發(fā)揮易的象、數等智慧而形成了一套天文、歷譜、蓍龜、雜占、形法、醫(yī)藥,以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方圖圓圖、十二辟(候)卦等思想智術;就連人們常說日用的諸如乾坤、變卦、八卦、交易、簡易、發(fā)(啟)蒙、亨通、不三不四、亂七八糟、否極泰來、陰差陽錯、錯綜復雜、革故鼎新、一陽來復、三陽開泰等詞語概念,追根溯源、原始反終,八九不離十也都源自于《易經》。(順便指出,任何事物包括概念符號等都是形式與內容、內涵與外延、質與量、名與實、體與用等的自在統(tǒng)一。一些人只講易理、易象、易數而不談易質或易義是不完整的,重易理、易義而輕易象、易數或重易象、易數而輕易理、易質也是片面的。)

《易經》思想內容“潔靜精微、廣博幽深”,從對中華文化產生發(fā)展或對中華文明形成傳承的影響貢獻來看,概括起來,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本體論(存在論)方面。《易經》最早勾畫、提出了“易”這個東西(易在《易經》文辭中具體化如乾、元、天,以及蘊含在初爻中的理義、法則等),它是《易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范疇,賦有終極性、根本性、至上性、永恒性等?!耙着c天地準”“生生之謂易”“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易其至矣乎”“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等等。(均引自《系辭傳》)易可謂是中華思想文化中最原始世俗化的、且有初步系統(tǒng)內容或樸素思想內涵支撐的本體存在,標志和體現了中國原始的本體論哲學思想(后來有人還演化稱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元極、自在等。如《列子·天瑞篇》:“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彼N含思辨理性而有別于宗教信仰、神學迷信的神佛、上帝、真主、主宰等,中華文化沒能發(fā)展、盛行主導強勢的宗教文化,中國主流文化沒有披上厚重的宗教外衣,應是同易的價值影響、作用貢獻密不可分的),如“日月為易”“至簡至易”“生生之易”“易有太極”等中的易,代表了自在一體的包括人文世界在內的宇宙自然本然,賦予了宇宙論、本體論等的存在思想。在性態(tài)上,它大體代表、反映、標志一維境界或一維格局;在思維邏輯上,首先對應體現一元思維、一階邏輯(基本屬于第一層思維模式和第一級邏輯規(guī)格的范疇)。后人將易細分有簡易、不易、變易、交易等,僅就體用方面說,簡易、不易應側重為易體,代表了天地間最高深最平凡最簡單的、以不變應萬變的真常存在,主要反映本體原理;變易、交易應偏向為易用,顯示了世界上無所不變、互動互易的規(guī)律法則,相對體現功用規(guī)則。

二是陰陽性(辯證法)方面。在卦象中,《易經》以象征陽的“—”(又稱“陽爻”)和象征陰的“--”(又稱“陰爻”)為基本符號,八卦(三爻卦)或六十四卦(六爻卦)除了乾坤兩卦純陽純陰外(在《易經》中,乾坤原本就始終代表著一對陰陽),其余均是由陰爻陽爻不同組合而成的圖案形象。“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四象即老陰老陽少陰少陽),陰陽并立互存、錯綜交雜,共同構成了易卦。在卦名上,乾坤對應、泰否反對、兌巽相對、離坎相錯、損益相反、既濟未濟對立、大過小過互雜、大畜小畜相應等等,闡明了宇宙萬物生成存在的陰陽共立生克的概念理義,揭示了自然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樸素辯證法則的范疇思想?!疤熳鸬乇?,乾坤定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彰顯了事物現象存在簡單一分為二的原理規(guī)則和運動變化樸素辯證的規(guī)律法則。在文辭(如卦辭、爻辭)里,出現了眾多諸如先后、得喪(失)、有無、大小、上下、往來、進退、出入、損益、否臧、初(始)終、夫妻、吉兇、天地、明晦等陰陽概念,甚至還直接有了諸如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亢龍有悔、無初有終等揭示反映宇宙世界(包括人類社會)運行變化中對立統(tǒng)一、區(qū)別聯系、肯定否定、量變質變、物極則反等矛盾關系的思想理念和交易變易的哲理法則。在性態(tài)上,它們大體代表、反映、標志二維境界或二維格局;在思維邏輯上,總的對應反映二元思維、二階邏輯(大多屬于第二層思維模式和第二級邏輯規(guī)格的范疇)。

三是六爻變(階段性)方面。在六十四卦中,每卦都由六爻組成,從第一爻(初爻)到第二爻,經第三、第四、第五爻,直至第六爻(上爻),揭示了宇宙世界物化的階段性發(fā)展過程(每一爻可看作代表一個階段過程,共歷經六個階段——自始至終的全部物化總的只有歷時性的六個階段,相當于對應存在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共時性的六大性態(tài))。爻者交也,交就是交流交互,發(fā)生關系,引起變動。每一爻既標志一個存態(tài)(存性狀態(tài)),也代表一個階段(變動階段),從初爻到上爻總共有六個存態(tài)、六大階段,亦即卦變所呈現的“六爻變”;同時其中還伴隨產生或遇到諸如元、亨、利、貞和吉、兇、悔、吝、咎(無咎)等一系列不同的法則結果,以及用九、用六表達物化無始無終(“見群龍,無首,吉”)、全始全終(“利,永貞”)的思想理念。(宇宙萬物變化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構成了無始無終的無限范圍。站在人類立場和認知角度,無限范圍可細分為次級層面的兩大范圍,即超驗或先驗的起始之先和終點之后的無極范圍,以及既驗即始驗加經驗的有始有終的有限范圍——可看作無邊無際中抽取一層、無窮無盡中截取一段。用九的無始無終和用六的全始全終是指無限范圍或無極范圍,從初爻至上爻則代表有限范圍。哲學理論上的從無到有,在這個意義角度,則意味著從無限范圍進入到有限范圍。)在有限范圍,“天地之變盡于六(萬變不過六)”。所有物化變動于存在上、存在于變動中,在(自始至終的)整個過程或全部序列中,(共時性的)六大存態(tài)對應有(歷時性的)六個階段。天地廣大、動靜六變,宇宙運行、寒熱六態(tài):在直接蛻變排序中,正變順化由固態(tài)化作液態(tài)、液態(tài)化作氣態(tài)、氣態(tài)化作萌態(tài)、萌態(tài)解作靈態(tài)、靈態(tài)解作理態(tài)、有化解為無;反變逆化由理態(tài)聚為靈態(tài)、靈態(tài)聚為萌態(tài)、萌態(tài)聚為氣態(tài)、氣態(tài)凝為液態(tài)、液態(tài)凝為固態(tài)、無凝聚為有。也就是說,在有限范圍,一切物化僅僅進到且不會超過第六個階段,或萬物全部(生滅歷時性)之變至多只有六變,沒有第七變,終結階段就是第六階段。假設起始之先或終點之后再算一階段,那也沒有第七階段,因為該階段已不屬于有限范圍、同一境界的變動階段,而是處于另一層面、或進到又一范圍的變動階段。《易經》中的“六爻變”思想內容及相關元亨利貞、吉兇悔吝咎等規(guī)則結果已觸及到多維境界或多維格局及多元思維、多階邏輯(最高可達到六維境界以及屬于第六層思維模式和第六級邏輯規(guī)格的范疇),它們雖然還極其原始粗糙簡單,但在某種角度卻代表了中國先民自覺或不自覺的最了不起的發(fā)現,真可謂是天才的猜測、高深的智慧、偉大的成就。只是很遺憾,“六爻變”思想內容及相關思維邏輯,后世沒有得到持續(xù)的豐富完善和正確的發(fā)展提升,至今總體上仍處于較低層級水平。

聯系對應比較來看,老子的道主要繼承和發(fā)揚了《易經》易的本體論思想。老子大道猶如《易經》的易及乾、元、天等,大體相當于不易、簡易之易體,甚至也可以說就是不易之道(有永恒、真諦、定律等含意)、簡易之道(有規(guī)則、常識、定理等含意)。大道至簡,“簡則易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均引自《系辭傳》)大道無形無相、無聲無味,而“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列子·天瑞篇》)基本上可以說,老子的道吸納、承襲了《易經》易的思想精髓,與易一樣,更多反映、相對側重代表抽象靜定無為的宇宙世界和一定勿用的原理原則。甚至直接籠統(tǒng)地講,實際上,道就是易,道無極就是易太極,道理就是易理,“道生一,一生二”同“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實為一回事。(《易經》文辭中沒有陰陽、太極等詞語,只有乾坤、天地等說法,“易有太極”以及“陰陽”“兩儀”“生一”“生二”等幾乎都是周代后期或更晚時期的人們?yōu)榻庹f釋義有關內容而創(chuàng)設附加的。)

老子的德借鑒發(fā)展了《易經》的本體論(易用)、“六爻變”思想,尤其是主要因襲甚至直接搬用了《易經》的陰陽概念和辯證法則??梢钥闯觯独献印啡挠绕涫钦摗暗隆钡牟糠?,敘述揭示了諸如主客、進退、上下、先后、大小、多少、難易、禍福、正奇、親疏、利害、貴賤、出入、生死、母子、損益、陰陽、歙張、強弱、興廢、與奪、剛柔等眾多矛盾關系(有些概念直接沿襲或套用《易經》中的范疇),以及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相互滲透、相反相成(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對立區(qū)別、聯系統(tǒng)一(如“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量變質變(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否定之否定(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等大量辯證思想。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以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據原意推斷,可能或應該還延伸有‘失禮而后法’之說)”“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鄉(xiāng)……修之于國……修之于天下……”等程序性階段性思想,基本契合《易經》中宇宙物化的“六爻變”思想,沒有超出“天地之變盡于六”的范圍?!兑捉洝逢庩栟q證思想,如變易(交易)之易、生生之易、爻變組合、乾坤天地、錯綜交互、元亨利貞、吉兇悔吝咎等,揭示體現了對立統(tǒng)一、區(qū)別聯系、量變質變、肯定否定、物極則反等宇宙物化的存在發(fā)展情況和運動作用過程。老子的德就如同《易經》的爻變卦變、元亨利貞、吉兇(無)悔吝(無)咎等作用成果,實質上就相當于變易、交易之易用,也可以說就是變易之德或交易之德(陰陽作用變化),是相對側重反映和代表動作有為的宇宙世界與對沖互用的行為現象。

綜上所述,老子的道是陰陽未分而一元一定的東西,是無為之道、自然之道、簡易之道,為無思無為的“不易(易體)”之太極,《易經》的乾元簡易(太極一元)、初始勿用的本體論如初爻法則思想,發(fā)展演變?yōu)槔献拥牡荔w道用思想,如道太極原初、道本體本物、道原理原則、道一體一統(tǒng)、道一元一定、道簡易簡樸等。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自然道治或無極本治,實際中具體體現為太極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效法自然(因勢利導)的順治和遵循規(guī)則(合乎理性)的理治等,也就是強調簡易、注重根本、順其自然、無為而為、不爭而爭的治理。老子的德由道生,是陰陽已分而二用互動的東西,是“變易(易用)”之陰陽,《易經》的本體論(變易、交易)和“六爻變”思想、尤其是陰陽辯證思想,衍變濃縮或發(fā)展發(fā)揮于老子的德體德用思想中。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日新之謂盛德”“易簡之善配至德”等。(均引自《系辭傳》)就老子對《易經》的繼承淵源而言,全面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起來,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老子的無極道常、無為道治大體對接《易經》的不易、簡易之易體精神,老子的陰陽德行、有為德功基本承繼《易經》的交易、變易之易用思想。無為之治不是如后人所說的道德之治或德治,更不是代表治標治末的枝末之治或末治,而是居于“六爻變”首位、標志起始元初的首治,是體現事物本真元極而賦有根本性精神性整體性簡易性的本治(根本之治)、心治(思想之治)、整治(整體之治)、簡治(簡約之治)等。

聯系易與道,對照德與道,老子大道為本體本物,不能觀聽觸摸而感覺不到,故而在人類感覺角度為“無”或可設定為“0”,但能夠思悟冥想而心覺得到,故而在人類意覺角度為“有”或可設定為“1”——“0”或“無”猶如目中無物的無字書,不能見得聽得;“1”或“有”猶如心中有物的有字書,只能意會心領(“無”和“有”或“0”和“1”的形式名稱是人為設定的,內容實質是人類認定的,若獨立外在于人類主體,兩者是同一個東西,背后所代表的都是大道本物,只是因人類主體感覺與意覺的差異而出現不可感知只可意會及有無異名而已)。大道從感覺轉到心覺意味著無中生有,從意覺轉到感覺則代表有者還無。從存在體用上說,老子大道是混而為一的自然之道、無為之道,它包含或遵循一定勿用的原理原則;道體為混沌一體的太極道樞、原理原則,道用是自在一定的真理宗旨、規(guī)律規(guī)則。不能感道或只可意道是客觀存在的,它本身不等于人類的意識理念,但道賴理智,需要憑借人類的思維邏輯,必須融會于人類的意思心理,并通過人們的理論學說、知識學問,透過社會文化學術載體以及借助各種人文花樣媒介來顯現和表示出來。就此而論,道是主觀與客觀融合、心物一元的?!暗离[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保ā独献印返谒氖徽拢o為之治是道治,道治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首治,可細化為本治、簡治、靜治、整治、心治等。對應術治、對照德治或對比標治,老子無疑注重首治、強調道治,倡導本治、靜治,主張簡治、心治等,如簡明扼要、化繁就簡、以簡御繁、樸素無華,理論引導、思想統(tǒng)治,無事心定(于事無心、于心無事)、靜觀其變、以靜制動,因勢利導、聽其自然、樂天知命、安順守常、謀定后動等,這些其實都總歸為無為而治。嚴格地說,“形而上者謂之道”的經典解說是不準確不全面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傳統(tǒng)解釋也是不恰當和值得商榷的?!案袩o意有者謂之道”可能相比更合適更貼切,“一陰一陽謂之德”應是比較合理正確的說法?;谌祟惿a生活經驗,宇宙萬物從有還無被認為是習以為常的現象,而從無生有則被看作不可思議的事情,故無中生有往往遭到全盤否定、嚴厲批判,被戴上虛無主義、唯心主義的大帽子。事實上,在一維境界或一維格局中,如在一元思維、一階邏輯和本體存在層面,緣于人類主體意覺與感覺上的差異和知覺上的局限,1與0數字不同而代表一樣,有與無名稱相異而實質同一,“兩者同出而異名”,反映和體現心物一元,唯心與唯物完全子虛烏有、根本無從談起。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校友導師)

原標題:湯英牛:從《易經》到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智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