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歷數(shù)音樂史上偉大的“革命和弦”

 月亮花829 2018-12-28

       各行各業(yè)的改朝換代都是需要革命的:從街邊的公用電話到今天新上市的iPhone X、從十年前的普通火車到現(xiàn)在的高鐵......當然,音樂也不例外。


       從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主義到我們現(xiàn)在的音樂,每個時期都有新的風格、作品體裁和作曲技術出現(xiàn); 但在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上半葉這短短的五六十年里,音樂創(chuàng)作的手法(復雜,玩花樣)、評判標準(一般人還弄不懂)、美學觀念(一般人覺得好怪異)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在這之前任何時期都不可比擬的。


       下面要介紹的5個具有重要“革命”意義的和弦,他們當中最年輕的和最老的相差僅53歲:

       

1.特里斯坦和弦 (Tristan Chord)


     此和弦是瓦格納最著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中頻繁使用的一個和弦。它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其前奏曲中第二小節(jié)的第一拍上(箭頭所指和弦),隨后多次模進:




       特里斯坦和弦是由F, B, #D, #G構成的半減七和弦,為屬和弦的預備和弦,也被稱之為“法國增六和弦 (French Augmented Sixth Chord)”。此和弦之所以名為“法國”是因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個全音音階中,讓人聯(lián)想到法國19世紀的印象派音樂。特里斯坦和弦(法國六和弦)的和聲功可被分析為降五音的重屬三四和弦,即?5DD43。


       從音響效果上而言,以高聲部做半音向上級進,其他三聲部做相反方向級進的法國增六和弦代表一種張力和渴望。隨后這一短小的動機經過多次模進,體現(xiàn)的緊張感和不確定性是作曲家對于特里斯坦內在欲望的極致刻畫。


       特里斯坦和弦撼動了調性音樂的體系,為隨之而來的20世紀多元化和聲展開了無限的想象。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富特文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樂團


瓦格納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生于德國萊比錫,以其歌劇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不同于其他的歌劇作曲家,瓦格納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tǒng),后面開啟了后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勞斯緊隨其后。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1849年起,瓦格納極力推崇一種新的歌劇觀念,即稱為“音樂劇“。在這種劇作中,各個音樂、詩歌和戲劇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構成一種“整體藝術”。瓦格納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作曲風格,使得管弦樂隊與歌手的地位同樣重要。之后的劇作中,管弦樂隊的地位體現(xiàn)在表達主導動機以及具體的人物、地點、情節(jié)元素。這些元素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了戲劇的進展。


       瓦格納后期的作品以其復雜的音樂織度、豐富的和聲及配器法著稱。他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例如極度的半音體系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fā)展。他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被很多人認為是現(xiàn)代音樂的開端。1883年瓦格納去世于威尼斯。



2. 神秘和弦


       神秘和弦是俄國作曲家斯克里亞賓在其后期創(chuàng)作中大量運用多種四度(純四度、增四度、減四度)音程縱向疊置所構成的和弦。斯克里亞賓從小接受傳統(tǒng)德奧音樂體系教育,在繼承前人的同時不斷的打破傳統(tǒng)規(guī)則,嘗試新的可能。他把西方音樂史上傳統(tǒng)的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改為了不協(xié)和的四度(混合)結構,由于音程結構的改變,和聲的語言和音響效果也煥然一新。


       在第五交響樂《普羅米修斯-火之詩》中斯克里亞賓大量的使用神秘和弦,因此這個六個不規(guī)則四度疊置的和弦又被成為普羅米修斯和弦。


       他把西方音樂史上傳統(tǒng)的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改為了不協(xié)和的四度(混合)結構,由于音程結構的改變,和聲的語言和音響效果也煥然一新。


以C音上構成的神秘和弦及其兩個轉位


斯克里亞賓第五鋼琴奏鳴曲中的神秘和弦



布列茲指揮斯克里亞賓第五交響曲《普羅米修斯,火之詩》


斯克里亞賓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кря?бин)1872年生于莫斯科。他既是神秘主義者,也是無調性音樂的先驅,部分作品對二十世紀的歐洲音樂有過重大的影響。


       斯克里亞賓的作品以新的方式繼承了俄羅斯古典傳統(tǒng)。他的作品充滿了尖銳的戲劇性和英雄氣概及樂觀向上的剛毅精神,旋律寬廣,情感激昂,結構宏偉而精致,愛用龐大的管弦樂編制,音響既渾厚而又細膩,力度對比強烈。其鋼琴作品,廣泛地運用了鋼琴的技巧和表現(xiàn)力,音樂形象鮮明,充滿熱情,緊張的節(jié)奏與尖硬的和聲時常出現(xiàn),他大量運用復雜和弦,強調和聲的緊張度和不協(xié)和,表現(xiàn)作家內心感受到的尖銳的、不可緩解的沖突。(節(jié)選自百度百科)


       憂郁癥困擾了斯克里亞賓一生,最終他于1915年在莫斯科去世。



3. 勛伯格四度和弦


       作為20世紀現(xiàn)代音樂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十二音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勛伯格,今天不談他無調性音樂的成果,而是他“有調性”弦樂四重奏中的一個和弦。


       和前文中斯克里亞賓的神秘和弦類似,勛伯格的這個和弦也是以不規(guī)則四度疊置的:



      這個七個音組成的和弦出自勛伯格的《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作品創(chuàng)作于1904-05年,屬于作曲家的早期作品。按照作品創(chuàng)作年份,甚至早于斯科里亞賓的”神秘和弦”。當時勛伯格的整體音樂語言還是基于晚期浪漫派有調性音樂,但在下面這個片段已經能看出作曲家對于新的和聲語言的探索:三個音的動機縱向組成的短小的卡農模仿造成了多個不協(xié)和音的碰撞,已經顯現(xiàn)出幾年后無調性音樂的苗頭。


《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四度和弦片段,上圖為把這些音從低到高排列


勛伯格《第一弦樂四重奏》,Zemlinsky Quartet演奏

勛伯格


       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代表人物,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阿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年生于維也納,自幼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12歲開始作曲。作為作曲家,勛伯格主要靠自學成名。


       勛伯格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與其最重要的兩大弟子威伯恩和貝爾格開創(chuàng)了第二維也納樂派、編寫《和聲學》(1911)、提出《十二音列理論》(1923),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后續(xù)發(fā)展。


       起初,勛伯格受19世紀末德奧浪漫派作曲家的影響。1901年他來到柏林,執(zhí)教于斯頓音樂學院。后來又回到了維也納,于1910年擔任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勛伯格參加了奧地利軍隊,戰(zhàn)后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任教。從此他的音樂風格慢慢由浪漫晚期的復雜調性轉為無調性音樂。在無調性音樂時期維持大約十五年后于1923年,勛伯格正式提出十二音列理論,進入創(chuàng)作的十二音列時期。


       勛伯格晚年的作品音響極不協(xié)和,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樂也不再追求泛指意義的真與美,而是用在當時看來及其抽象的手法來表現(xiàn)他復雜的情感。1936年勛伯格和海菲茨同在美國南加州大學任教,他曾把新作《小提琴協(xié)奏曲》樂譜送給海菲茨征求意見。海菲茨在上面寫道:“演奏這首曲子的小提琴家需要有六個手指”。據(jù)說首演之夜在費城,許多聽眾離席而去。


      自1933年起勛伯格長居美國,1941年取得國籍直至1951年逝世于洛杉磯。



4. 彼得魯什卡和弦


       斯特拉文斯基把C大調(無調號)與升F 大調(五個升號)的主和弦互相疊置,產生的音效極為尖銳。想比前面的特里斯坦和神秘和弦,這個和弦意義更為重大,標志著從巴赫到拉赫瑪尼諾夫以來用傳統(tǒng)大小調思維來創(chuàng)作的模式被完全打破。


彼得魯什卡和弦,鋼琴上的黑鍵和白鍵三和弦一起發(fā)聲產生不協(xié)和的效果。


在樂曲中由兩支單簧管演奏的“彼得魯什卡和弦”


       推薦閱讀和視頻:震驚,能唱準“彼得魯什卡和弦”的貓咪!



5. 春之祭和弦


       如果說《彼得魯士卡》還存在著晚期浪漫主義的影子,那么《春之祭》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音樂革命。


       比世界第一次大戰(zhàn)還早一年,1913年5月29日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春之祭》的首演引起音樂史上最大的騷亂:由于這首作品無論在織體、節(jié)奏還是和聲等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和之前經典大師們的音樂切斷了聯(lián)系,激烈的音響讓人無法接受。在那個著名的夜晚,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的口哨、噓聲和議論聲不斷。在樂曲開頭,音樂泰斗圣-桑拂袖而去;直至樂曲后半部分導致觀眾大打出手并招致警察來現(xiàn)場維護治安。斯特拉文斯基不得不從后臺窗戶溜走......


       在這首作品中,除了眼花繚亂的織體和卓越的配器樂,一個由E大調主和弦+降A大調屬七和弦八個音組成,被弦樂和銅管演奏的和弦在音樂史上產生了絕不亞于“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效果和影響力。


       在節(jié)奏設計方面,斯特拉文斯基是等值(附加)節(jié)奏組合的首創(chuàng)者。他把多種節(jié)奏加以疊置,搭配上這個“著名的和弦”,演奏出來的效果“爽”的無法形容。


       1,2,3,4,5,6,7,8,9

       1,2

       1,2,3,4,5,6

       1,2,3

       1,2,3,4

       1,2,3,4,5

       1,2,3


       上面的節(jié)奏搭配下圖鋼琴版春之祭和弦,還不快去琴上彈彈?



貝多芬的九和弦vs斯塔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弦,看看有什么區(qū)別?


       剛才提到的都是《春之祭》的反對者,其實斯特拉文斯基還有不少支持者和追隨者的:身在首演現(xiàn)場的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爾深深佩服他的勇氣,后輩普羅科菲耶夫試圖仿效他的作品......


        “現(xiàn)代音樂”的時代終于來了!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斯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交響樂團

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1882年生于俄國圣彼得堡,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的創(chuàng)作經歷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被廣泛譽為音樂界中的畢加索。


       1910年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在巴黎首演,因此讓這位28歲的作曲家一夜成名;隨后1913年時《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觀眾由于這部作品的徹底反傳統(tǒng)性而極其不滿,幾乎在劇場內釀成一場暴動。從此斯特拉文斯基便成了與勛伯格一樣當時最為激進的先鋒派作曲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財產都被沒收,從此不得不為生計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顯得十分節(jié)儉(為了避免動用大樂團),以適應當時的經濟狀況。


       1938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兒、妻子和老母親相繼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蘭和二戰(zhàn)的爆發(fā),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國謀生,定居洛杉磯,隨后于1945年后成為美國公民。


       斯特拉文斯基在加入美國國籍之后,樂曲中爵士樂的風格越發(fā)濃郁;而在作曲上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劇《浪子的歷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開始對序列主義產生興趣。在1950年代初開始運用十二音體系來寫作。1956年,開始運用整體序列主義。他將勛伯格及其弟子威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個人的風格。不夸張的說,斯特拉文斯基影響了幾代美國作曲家。


       1971年斯特拉文斯基于紐約去世,死后葬于威尼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1987年的格萊美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他,好萊塢星光大道上也有一顆斯特拉文斯基的星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