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中醫(yī)認識和治療進展

 Schwalbe73 2019-01-22
0 引言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是指手術切除膽囊后原有的癥狀沒有消失, 或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癥狀發(fā)生的癥候群, 包括輕度非特異性的消化系癥狀, 如上腹部悶脹不適、腹痛、肩背部疼痛不適、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惡心或伴嘔吐、噯氣、大便次數(shù)增多等和特異性膽道癥狀, 如右上腹劇痛、膽絞痛、發(fā)熱、黃疸等[1]. 本病成因較復雜, 病因診斷尚存在一定難度, 單純的對癥治療療效不佳, 而中醫(yī)藥對于本病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 按照中醫(y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 靈活加減用藥, 臨床療效顯著.

1 病因病機認識

《靈樞·本輸》曰: '肝合膽, 膽者中精之腑'; 《難經(jīng)》曰: '膽在肝之短葉間, 重三兩二銖, 盛精汁三合', 并稱膽為'清凈之府'; 《脈經(jīng)》曰: '肝之余氣, 泄于膽, 聚而成精'. 中醫(yī)學認為, 肝為臟在里, 膽為腑在表, 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同主疏泄, 肝化生和排泄膽汁, 膽貯存膽汁, 共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然而膽既是六腑之一, 又屬奇恒之腑, 如《類經(jīng)·藏象類》說: '然膽居六腑之一, 獨其藏而不瀉, 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 膽既不直接接受水谷, 也不直接傳化糟粕, 而是貯藏膽汁, 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 '藏象何如?......凡十一藏, 取決于膽也', 雖然此說頗有爭論, 但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是肝與膽相合, 共同完成著重要的生理功能.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 '肝者, 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類經(jīng)·藏象類》說: '膽附于肝, 相為表里, 肝氣雖強, 非膽不斷, 肝膽相濟, 勇敢乃成'; 《醫(yī)參》說: '氣以膽壯, 邪不可干, 故曰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只有肝膽疏泄正常, 中焦樞紐暢通, 正氣才能健旺, 抵御外邪. 膽主決斷與肝主謀慮實際上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 只有正氣強盛, 內氣充實的人, 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

患者在行膽囊切除術時心理壓力加大、精神緊張, 導致臟腑之氣機逆亂, 因而不能行使其正常功能. 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正氣虛弱, 肝膽絡損, 血瘀氣滯, 肝膽疏泄失常, 膽汁不能正常貯存與排泄, 因而導致諸多病癥. 《靈樞·五邪篇》曰: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脹論》曰: '膽脹者, 脅下痛脹, 口中苦, 善太息', 描述了臨床上肝膽病變常見癥狀為脅痛、脅脹、噯氣、口苦等, 而脾胃與肝膽同居中焦, 在病理情況下常發(fā)生傳變; 《靈樞·經(jīng)脈篇》曰: '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挾胃, 屬肝, 絡膽'; 《靈樞·病傳篇》曰: '病先發(fā)于肝, 三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 '少陽之勝, 熱客于胃, 煩心心痛, 目赤欲嘔, 嘔酸善饑, 耳痛溺赤, 善驚澹妄, 暴熱消爍'. 肝膽疏泄失職, 膽汁排泄不暢, 不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 以致脾胃運化不健, 患者常見納差腹脹, 大便不調, 甚至惡心嘔吐. 若肝氣郁結日久則易化熱, 邪熱犯胃, 又可致胃脘灼熱嘈雜, 泛吐酸水, 口干口苦等癥.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溺黃赤, 安臥者, 黃疸; ......目黃者, 曰黃疸', 若濕熱中阻, 升降失常, 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則形成尿黃目赤、全身發(fā)黃之黃疸. 氣郁之火或為濕熱之邪, 加之手術中失血, 總易導致陰血耗傷, 肝膽屬木, 體陰用陽, 陰虛失養(yǎng), 失其柔順之性, 又易致火旺, 擾動心神, 因而可見心煩、易驚.

總之,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貯存膽汁, 與肝相為表里, 同主疏泄, 根據(jù)PCS的臨床特征, 本病病因以情志、飲食因素為主, 其主要病位在中焦肝膽脾胃, 常表現(xiàn)為肝郁脾虛, 木土失和, 肝膽疏泄失職, 脾胃運化不健, 病理性質有虛有實, 而以實證居多, 實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 虛證多屬脾氣虛弱、肝陰不足, 臨床常見虛實夾雜證候.

2 辨證分型

李軍[2]將本病分為肝郁脾虛、肝氣郁結、肝胃郁熱、肝膽濕熱、肝陰不足5個證型, 肝郁脾虛證癥見不思飲食, 稍進油膩即排稀便, 大便次數(shù)增多, 腸鳴, 腹脹腹痛, 瀉后痛止, 舌淡苔薄, 脈弦緩; 肝氣郁結癥見脅肋脹痛, 走竄不定, 胸悶氣短, 飲食減少, 噯氣, 女子經(jīng)前乳脹、少腹墜脹, 舌淡、苔薄、脈弦; 肝胃郁熱證癥見胃脘灼痛, 餐后更甚, 噯氣泛酸, 口干口苦, 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 肝膽濕熱證, 癥見脅痛口苦, 胸悶納呆, 上腹飽脹, 惡心嘔吐, 或厭油, 目赤或目黃、身黃、小便黃, 大便秘結, 舌質紅、苔黃膩, 脈弦滑數(shù); 肝陰不足證癥見脅肋隱痛, 綿綿不休, 遇勞加重, 或見灼痛, 嘈雜泛酸, 口干咽燥, 頭暈目眩, 舌紅少苔, 脈細弦數(shù). 王曉燕等[3]將本病分為肝膽濕熱、氣滯血瘀、肝氣犯胃、肝氣郁結、熱結陽明5個證型, 肝膽濕熱證患者常見術后復發(fā)或殘余結石、伴見感染、出現(xiàn)黃疸者, 氣滯血瘀證患者常于術后出現(xiàn)類似膽絞痛發(fā)作的癥狀, 肝氣犯胃證患者術前多合并有膽汁反流性胃炎或膽源性胰腺炎, 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出現(xiàn)腹痛腹脹、返酸噯氣或惡心嘔吐, 肝氣郁結證患者術后肝郁不舒、情志不遂出現(xiàn)脅痛、噯氣、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及失眠諸癥而無膽道器質性病變, 熱結陽明證患者術后見右上腹脹痛、惡心、納差、低熱及肝下實質性包塊. 李志宏[4]搜集了300例PCS患者的臨床資料, 辨證分為氣滯型105例, 多見于膽總管炎性狹窄患者, 癥見脅肋脹痛或竄痛, 胸脘脹滿, 得矢氣則脹減, 善嘆息, 納呆或呃逆噯氣, 心煩易怒, 舌淡苔白, 脈弦; 濕熱型89例, 多見于肝內膽管結石, 膽總管探查取石, T型管引流, 膽囊造瘺術及殘余結石者, 癥見脅肋疼痛, 嘔惡, 口苦, 納呆, 便干或稀, 頭重身重, 胸悶或伴有黃疸, 尿黃,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濡數(shù); 脾虛型70例, 多見于膽囊術后體質差, 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者, 癥見精神倦怠, 乏力, 納差, 便溏次多或胃脘脹滿不舒, 完谷不化, 舌苔白, 脈弱; 陰虛型36例, 多見于素體陰虛者, 癥見脅痛隱隱, 口干, 便干, 尿黃少, 五心煩熱, 頭暈失眠, 舌質紅無苔, 脈細數(shù). 劉傳珍[5]根據(jù)其多年臨床經(jīng)驗, 將PCS患者分為6型: 肝膽濕熱型、肝郁氣滯型、脾虛胃弱型、寒凝陽衰型、膽擾心神型和血瘀氣滯型. 肝膽濕熱型癥見脅肋疼痛, 脘腹痞滿, 口苦尿赤, 食少納呆, 肢體困重, 舌苔黃厚, 脈弦滑數(shù); 肝郁氣滯型癥見心下痞滿, 脘脅脹痛, 口苦噯氣, 腸鳴漉漉, 納谷呆滯, 舌淡紅, 苔薄黃, 脈弦; 脾虛胃弱型癥見右上腹或上腹部脹痛或隱痛, 腹脹納呆, 逐漸消瘦, 神疲倦怠, 面色萎黃, 舌淡苔薄白微膩, 脈弦緩; 寒凝陽衰型癥見少氣懶言, 鞏膜、皮膚色黃黯晦, 眼神呆滯, 飲食不思, 口干不欲飲, 腹脹膨隆, 明顯消瘦, 低熱, 畏寒喜暖, 下肢水腫, 大便溏薄或溏而難解, 尿色深黃, 尿少, 舌淡無華, 脈沉細無力或沉弦細弱; 膽擾心神型癥見懊惱不寧, 頭暈目眩, 胸滿脅痛, 心悸不寧, 口苦泛酸, 心煩易怒, 舌紅苔白, 脈弦數(shù); 血瘀氣滯型癥見膚色黯晦, 皮膚瘙癢, 右上腹刺痛, 納呆惡心, 消瘦, 倦怠乏力, 飽悶腹脹, 便溏尿少, 脈弦細. 粟喜然[6]將本病分為氣郁濕熱、氣滯挾濕、氣滯血瘀、氣郁陰虛4型, 氣郁濕熱型主癥為: 右上腹脹痛或絞痛, 間歇發(fā)熱, 口苦, 咽干, 嘔惡, 大便干或溏, 苔黃膩, 脈弦滑. 氣滯挾濕型主癥為: 右上腹隱痛, 胸悶不舒, 口苦, 嘔惡, 小便微黃, 苔薄白, 脈弦滑. 氣滯血瘀型主癥為: 右脅刺痛, 胸悶不舒, 面色晦暗, 口苦,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脈弦澀. 氣郁陰虛型主癥為: 右上腹疼痛不適, 納差, 口干, 大便少而干結, 舌紅苔少, 脈弦細.

總體上, PCS在臨床常見證型以實證為多, 病程較長者常多見虛實夾雜證, 各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兼夾, 如氣滯證可兼濕熱、血瘀, 熱邪熾盛可傷陰, 陰虛又易致火旺, 肝膽氣勝可乘犯脾胃, 而脾胃虛弱、運化不及又能導致土壅侮木, 臨證當詳辨各證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以便在治療時能掌握好標本主次.

3 治法方藥
3.1 辨證施治

李軍[2]對肝郁脾虛證治以抑肝扶脾, 方選《景岳全書》二術煎, 肝氣郁結證治以疏肝理氣, 方選柴胡疏肝散, 肝胃郁熱證治以疏肝泄熱和胃, 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 肝膽濕熱證治以清肝利濕, 方選龍膽泄肝湯, 肝陰不足證治以養(yǎng)陰柔肝, 方選擇一貫煎. 李志宏[4]對氣滯型PCS治以疏肝理氣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藥用柴胡、陳皮各10 g, 白芍、枳殼、佛手各15 g, 香附、郁金、延胡索各12 g, 甘草5 g. 伴膽管炎癥加黃芩12 g, 金錢草30 g, 虎杖15 g. 濕熱型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方用大柴胡湯加味, 藥用柴胡、大黃(后下)、枳實、半夏、厚樸、藿香各10 g, 黃芩、白芍各12 g, 金錢草、茵陳各10 g, 結石未盡者加郁金、雞內金各10 g, 黃疸加虎杖15 g、黃柏10 g, 濕重加薏苡仁30 g. 脾虛型治以健脾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藥用: 木香、砂仁各6 g, 黨參15 g, 白術、茯苓、陳皮、半夏各10 g, 炒山藥20 g, 炙黃芪30 g, 大棗3枚, 生姜、炙甘草各5 g; 伴消化不良者合保和丸同服, 肝郁脾虛者加柴芍六君子湯加味. 陰虛型治以滋陰養(yǎng)肝為主, 方用一貫煎加味, 藥用: 生地30 g, 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川楝子、延胡索各12 g, 棗仁15 g, 山楂20 g. 粟喜然[6]對氣郁濕熱型治以疏肝理氣, 清熱利濕, 方藥如下: 金錢草15 g, 金鈴子10 g, 柴胡10 g, 黃芩10 g, 木香10 g, 沉香6 g(后下), 龍膽草15 g, 蒲公英15 g. 氣滯挾濕型治以疏肝理氣, 化濕利膽, 方藥如下: 柴胡10 g, 白芍10 g, 佛手15 g, 白豆蔻6 g(后下), 白術10 g, 苡仁15 g, 茵陳15 g, 金錢草15 g, 郁金10 g. 氣滯血瘀型治以理氣化瘀, 清肝利膽, 方藥如下: 柴胡10 g, 黃芩10 g, 丹參10 g, 郁金10 g, 金錢草10 g, 赤芍10 g, 延胡索10 g, 姜黃10 g, 大黃10 g, 三七8 g. 氣郁陰虛型治以理氣疏肝, 養(yǎng)陰利膽, 方藥如下: 金鈴子10 g, 沙參15 g, 白芍10 g, 佛手10 g, 女貞子10 g, 旱蓮草10 g, 茵陳10 g, 郁金10 g.

3.2 專方治療

在PCS的治療中, 許多醫(yī)家針對某種特殊證型, 采用專方治療, 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如以疏利肝膽為主的方劑: 段曉剛等[7]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10 g, 陳皮10 g, 白芍15 g, 枳殼8 g, 香附10 g, 炙甘草6 g, 郁金10 g, 川芎10 g. 右上腹脹痛者加青皮10 g, 延胡索10 g; 納差者可加姜半夏10 g, 竹茹10 g, 麥芽15 g; 口干口苦煩躁易怒, 舌紅苔黃者加梔子10 g; 丹皮10 g, 黃芩10 g, 大黃12 g; 倦怠乏力便溏者加黨參12 g, 炒白術10 g, 山藥18 g, 茯苓10 g. 治療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42例, 結果治愈33例, 好轉7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95.24%. 王天平[8]用柴胡舒肝散加味: 柴胡10 g, 枳實15 g, 白芍30 g, 甘草6 g, 川芎15 g, 香附12 g, 香櫞12 g, 佛手12 g, 丹參20 g, 旋覆花9 g, 代赭石10 g, 延胡索12 g, 金錢草15 g, 總有效率達93.3%. 張華齋等[9]采用疏肝化滯湯: 雞內金15 g、茯苓12 g、枳殼10 g、蓬莪術6 g、白芍12 g、蒼術12 g、焦三仙12 g、川楝子15 g, 急性發(fā)作期用湯劑治療, 緩解期用散劑治療. 孫建飛等[10]用六郁湯加減: 蒼術8 g, 香附10 g, 川芎10 g, 梔子10 g, 陳皮12 g, 半夏10 g, 茯苓15 g, 砂仁8 g, 甘草5 g, 生姜3片. 張兵[11]運用清膽湯治療: 柴胡、黃芩、金銀花、連翹、蒲公英、丹參、生姜、半夏、枳實、大黃、大棗、甘草. 劉寶山[12]自擬疏肝利膽湯治療: 柴胡10 g, 白芍10 g, 枳實10 g, 茵陳10 g, 郁金10 g, 川楝子5 g, 甘草6 g. 隨癥加減: 脅痛重者加元胡10 g; 脅肋掣痛、心急煩躁、舌紅苔黃者, 加丹皮6 g、炒梔子6 g; 脅痛、腸鳴腹瀉者, 去枳實, 加白術10 g、茯苓10 g; 厭食、腹脹、惡心者, 加陳皮10 g、半夏6 g, 臨床總有效率為84.62%.

以調和肝脾為法的方劑如: 魯禮科等[13]用逍遙散加減: 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 上腹飽脹、疼痛者加延胡索、山楂、田三七、赤芍、香附、厚樸、青皮;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加神曲、山楂、陳皮、麥芽、雞內金、連翹; 心煩易怒者加黃芩、梔仁、百合、郁金、青皮、棗仁、五味子.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7%. 熊翔[14]自擬疏肝健脾湯: 柴胡9 g, 陳皮10 g, 炒枳殼9 g, 烏藥9 g, 木香6 g, 炒白術10 g, 茯苓12 g, 砂仁6 g, 姜半夏9 g, 干姜10 g, 茵陳10 g, 焦三仙各15 g. 腹脹較重者加青皮10 g; 腸鳴、泄瀉明顯者加防風9 g, 桂枝10 g, 茯苓增至15 g. 治療膽囊切除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56例, 有效率為100%. 吳菊生等[15]自擬疏肝利膽健脾方: 黨參15 g, 大葉金錢草20-30 g, 廣郁金20 g, 雞內金15 g, 炒白術10 g, 茯苓10 g, 柴胡12 g, 香櫞皮6 g, 海金沙(包煎)20 g, 虎杖10 g, 炙甘草6 g. 辨證加減: 肝郁氣滯型加佛手10 g、川楝子10 g; 肝膽濕熱型加茵陳15 g、黃芩10 g、金銀花10 g; 肝膽不利、氣滯血瘀型加香附10g、木香10 g、八月札10 g、當歸10 g、丹參10 g; 肝腎陰虛型加枸杞子10 g、女貞子10 g、旱蓮草10 g; 痛甚者加延胡索15-20 g. 方盛泉等[16]自擬疏肝利膽和胃方治療: 半夏、柴胡、太子參、枳實、佛手、白蔻仁、黃芩、黃連、吳茱萸、大棗、生姜、茵陳、川楝子、延胡索, 隨癥加減: 肝胃不和者予原方; 肝膽濕熱者加龍膽草、佩蘭; 脾胃虛弱者去黃芩, 加炒山藥、白術; 瘀血內停者加丹參、五靈脂; 肝陰不足者加白芍藥, 結果治愈21例, 有效19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8.89%. 張練等[17]以健脾利膽方治療: 黃芪、黨參、山藥、茯苓、炒扁豆、蓮子肉、烏梅、焦山楂各20 g, 柴胡、白術、雞內金各10 g, 砂仁、罌粟殼、甘草各6 g, 并隨癥加減. 何軍明等[18]以平胃散加味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腹瀉患者: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茵陳、茯苓、澤瀉, 總有效率為96.67%. 耿少民[19]以半夏瀉心湯治療: 半夏、干姜、黃芩、黃連、黨參、大棗、甘草, 觀察腹脹、上腹燒灼、納差、右上腹隱痛、腹瀉這五個指標改善情況,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提示半夏瀉心湯治療PCS具有瀉心消痞、補中扶正、調和寒熱之功效. 宋金凱[20]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治療膽囊術后泄瀉患者: 柴胡10 g, 黃芩10 g, 炙甘草3 g, 桂枝5 g, 干姜5 g, 生雞內金10 g, 炒白術12 g, 生山藥12 g, 氣郁者加青皮、香附、佛手; 食滯加炙雞內金、麥芽、神曲、枳殼; 胃氣上逆加茯苓、法半夏, 治療54例, 總有效率為85.2%. 梁鳳凌[21]以藿樸夏苓湯加減治療: 藿香10 g, 厚樸10 g, 半夏10 g, 茯苓30 g, 豬苓10 g, 杏仁10 g, 白豆蔻10 g, 薏苡仁30 g, 淡豆豉10 g, 澤瀉10 g, 甘草6 g. 體虛者加黨參30 g; 口苦、苔黃膩者加黃芩15 g, 紫蘇梗10 g; 腹脹加白術15 g, 木香10 g, 陳皮10 g; 腹痛加白芍30 g, 丹參15 g; 便秘加生地黃30 g, 枳實10 g, 便溏加葛根30 g, 防風10 g; 口干少尿者去杏仁、白豆蔻、淡豆豉、豬苓、澤瀉.

以通降化瘀為法的方劑如: 高丹楓[22]自擬利膽排石湯: 金錢草30-50 g, 郁金20 g, 雞內金25 g, 海金沙30 g(包煎), 虎杖根25 g, 黃連6 g, 生大黃6-10 g, 生黃芪25 g, 黨參10 g, 炒枳殼10 g, 青皮、陳皮各10 g, 赤芍、白芍各10 g, 川牛膝20 g, 茯苓12 g. 肝郁氣滯型加柴胡、川楝子、佛手各10 g; 肝膽濕熱型加茵陳蒿15 g, 黃芩、金銀花各10 g; 肝膽不和、氣滯血瘀型加香附、木香、當歸、丹參各10 g; 肝腎陰虛型加枸杞、女貞子、旱蓮草各10 g; 痛甚加延胡索10 g. 4 wk為1療程, 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治療40例, 總有效率85%. 郭呂等[23]自擬通腑理腸飲: 生大黃15 g, 芒硝10 g, 厚樸10 g, 萊菔子10 g, 炒枳殼10 g, 桃仁10 g, 淡黃芩10 g, 山楂10 g, 火麻仁10 g, 大腹皮10 g, 法半夏10 g. 通過臨床觀察對照顯示, 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用通腑理腸飲能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 鄭長才[24]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 柴胡10 g, 黃芩9 g, 半夏10 g, 大黃6 g, 枳實20 g, 元胡20 g, 焦三仙各15 g, 白芍20 g, 炙甘草6 g. 痛甚者加生蒲黃10 g, 并重用元胡至40 g, 呃逆、泛酸者加黃連6 g, 炒吳茱萸10 g, 口干苦、心煩者加丹皮10 g, 梔子10 g, 竹葉10 g, 腸鳴、泄瀉者加補骨脂15 g, 肉豆蔻15 g, 便秘者加火麻仁10 g, 郁李仁10 g, 每日1劑, 水煎2次, 早晚分服. 余勝利[25]用膈下逐瘀湯治療: 當歸、赤芍、川芎、桃仁、丹皮、五靈脂各10 g, 紅花6 g, 香附、烏藥、延胡索、枳殼各10 g, 甘草6 g. 腸鳴腹瀉加白術、茯苓各15 g, 米仁30 g; 便秘加制大黃25 g, 青皮10 g, 萊菔子20 g; 厭食、厭油膩加炒山楂、炒二芽各30 g; 惡心嘔吐加半夏、竹茹各10 g, 陳皮6 g; 心煩口苦加黃連6 g, 黃芩15 g, 焦山梔10 g; 不寐多夢加酸棗仁20 g, 夜交藤、龍骨各30 g; 心神不寧加炙甘草10 g, 淮小麥30 g, 大棗10枚. 許正國等[26]用疏肝祛瘀排石湯: 柴胡10 g、枳實10 g、枳殼10 g、大黃12 g、當歸10 g、桃仁6 g、紅花6 g、生地黃12 g、茵陳15 g、垂盆草30 g、白芍15 g、赤芍15 g、連翹10 g、金銀花10 g、金錢草30 g、海金沙15 g、郁金12 g、甘草6 g, 總有效率為92.3%. 邵寄民等[27]自擬清膽鎮(zhèn)逆湯: 黃連、柴胡各5 g, 吳茱萸、制大黃、血竭各3 g, 黃芩、半夏、旋復花、木香、枳殼、白術各10 g, 白芍、赤芍、茵陳、白及各15 g, 代赭石30 g. 濕盛加蒼術、厚樸; 熱盛加龍膽草、蒲公英; 陰虛加石斛、麥冬; 氣虛加黨參、黃芪; 痛甚加五靈脂、延胡索.

3.3 口服配合外治

在PCS的治療中, 一些醫(yī)家不僅采用中藥口服制劑, 還同時運用了針灸、灌腸、外敷等外治方法, 取得了更好的療效. 粟喜然[6]在口服中藥同時配合針灸, 分別取穴膽俞、陽陵泉、期門、太沖、丘虛、足三里等針刺或電針, 以疏通經(jīng)絡氣血. 王其德等[28]用針刺配合耳穴貼壓, 讓患者取俯臥位, 皮膚常規(guī)消毒, 取隔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 進針40 mm深, 三焦俞、腎俞進針65 mm深. 針刺時針尖與皮膚呈45角斜對脊柱, 快速進針, 采用提插捻轉法, 酸脹得氣后, 留針30 min. 每日針刺1次, 10 d為一療程, 休息3-5 d再進行第2療程, 耳壓法操作為將耳郭皮膚常規(guī)消毒, 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肝、膽、胰、脾、胃、十二指腸、大腸、小腸、神門、交感等耳穴上, 兩耳交替貼壓. 每周2次, 20 d為一療程. 囑患者每日按壓耳穴數(shù)次, 至耳郭發(fā)熱稍感疼痛為止, 約3-5 min. 胡曉生等[29]以口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 中藥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和胃降濁為主: 柴胡15 g, 黃芩12 g, 赤芍、白芍各15 g, 延胡10 g, 大黃10 g, 丹皮15 g, 當歸10 g, 姜黃9 g, 三七9 g. 針灸取穴日月(右)、陽陵泉、丘墟、肝俞(右)、膽俞(右)、期門、膈俞、中脘. 隨證加減: 發(fā)熱、黃疸、咽干口苦者, 加茵陳20 g, 梔子15 g, 膽草15 g, 針刺加曲池、支溝; 腹脹滿不適、大便不通, 加炒萊菔子30 g, 厚樸10 g, 車前子15 g, 生大黃20 g(后下), 針刺加用足三里、大腸俞、小腸俞; 惡心嘔吐明顯者, 加竹茹10 g, 半夏10 g, 陳皮10 g, 針刺可加用內關、公孫、足三里; 泛酸灼熱者, 加左金丸10 g, 仙鶴草10 g, 針刺加用天突、膈俞、內關. 李萬鵬[30]運用口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 中藥以疏肝利膽湯加減: 柴胡10 g、郁金10 g、炒白芍15 g、枳殼10 g、黃芩10 g、丹參15 g、桃仁10 g、元胡10 g、片姜黃10 g、雞內金10 g、大黃5 g. 腹部脹滿者加厚樸30 g、大腹皮15 g; 大便不通者加炒萊菔子30 g、生大黃5 g; 黃疸、口苦者加茵陳15 g、龍膽草10 g; 納差食少者加炒麥芽20 g、焦山楂15 g; 惡心、嘔吐者加制半夏10 g、竹茹15 g; 全身乏力者加黨參10 g、黃芪15 g; 發(fā)熱者柴胡加至30 g. 針灸取穴: 期門、內關、中脘、肝俞(右)、膽俞(右)、足三里、日月(右)、膈俞, 手法為: 期門、肝俞、膽俞、日月用瀉法, 內關、中脘、足三里、膈俞用補法, 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李志英等[31]在給予患者一般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加中藥大承氣湯保留灌腸: 大黃15 g, 炒萊菔子25 g, 桃仁、赤芍、當歸各10 g, 厚樸、枳實、丹參各12 g, 芒硝20 g, 結果顯示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劉喬平等[32]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膽囊切除術后膽道動力障礙, 內服自擬方如下: 柴胡、木香、川厚樸、砂仁、蒼術、白芍各15 g, 炒枳殼、郁金、蒲公英各20 g, 川黃連、制大黃、五靈脂、陳皮各10 g, 蒲黃12 g(紗布包煎), 生甘草6 g. 加水適量浸泡30 min, 煮沸15-20 min, 濾渣取汁約150 mL, 加入沉香末1.5 g混勻待溫度適中時服下, 每日3次, 10 d為一療程, 服藥期間忌食油膩、生冷食物. 外治方用金葉子、桂花矮陀、掉毛草、基拉木蘭、茵陳蒿各50 g, 四塊瓦、生藤、白芷、香薷各30 g, 大樹跌打60 g, 大樹1號40 g, 穿破石80 g, 對皮膚容易過敏者加紫草30 g. 煎煮器具須容積稍大并是廣口為佳, 用一大塊棉紗布將上述藥物包裹并結扎好, 置入煎煮器具內加水適量浸泡30 min, 煮沸20 min, 待溫度適中時以柔軟、吸水性好的毛巾(或其他棉織物)蘸足藥液, 做手術切口周圍局部皮膚濕熱敷, 每次約30 min, 每日3次, 10 d為一療程. 結果顯示, 全組總有效率為100%.

3.4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有些患者在手術后出現(xiàn)了較急較重的并發(fā)癥, 此時常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尹本如等[33]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膽道術后奧狄括約肌狹窄, 治療方法為術中用膽道探子輕柔、逐漸用力加壓撐開, 用纖維膽道鏡檢查, 反復沖洗膽道、擴張膽道使附著的膿絮剝離, 并用甲硝唑溶液沖洗膽道, 術后12-18 h及早拔出胃管, 囑患者進食, 及早恢復胃腸及膽道的功能, 并予33%硫酸鎂溶液口服, 中藥方藥如下: 柴胡15 g, 黃芩15 g, 黃連15 g, 茵陳30 g, 虎杖15 g, 連翹30 g, 蒲公英20 g, 龍膽草15 g, 厚樸15 g, 郁金15 g, 大黃6 g(后下). 上方煎汁200 mL, 分2-3次口服或胃管內注入. 觀察顯示, 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括約肌成形術或膽腸吻合術. 趙斌等[34]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膽囊切除術后黃疸, 西醫(yī)一般治療為保肝, 抗感染, 合理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增強抗炎減輕炎性水腫, 重癥使用黏膜保護劑, 防止應激性潰瘍發(fā)生, 另有5例患者配合手術治療, 中醫(yī)采用辨證施治: 陽黃、濕熱并重型方用茵陳四苓湯加減: 茵陳30 g, 茯苓15 g, 白術15 g, 澤瀉15 g, 豬苓15 g, 大黃10 g, 枳實10 g, 金錢草30 g, 海金砂30 g, 甘草6 g; 急黃、熱毒熾盛型方用茵陳蒿合黃連解毒湯加減以清熱解毒: 茵陳30 g, 山梔15 g, 大黃10 g, 黃連10 g, 黃芩15 g, 金錢草30 g, 枳實15 g, 甘草6 g, 水煎服, 每日1劑. 手術患者于術后第1天開始服藥, 水煎服, 每日1劑. 周德亮等[35]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 根據(jù)患者癥狀輕重, 給予抗感染、解痙、對癥處理等西醫(yī)治療, 并予患者口服自擬清膽湯: 柴胡、黃芩、枳實、姜半夏、白芍、連翹、金銀花、蒲公英、大黃(后下)、芒硝(沖服), 伴膽總管小結石者加郁金、金錢草、海金沙, 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 陳偉[36]將148例老年膽囊切除術者分成2組, 治療組87例, 對照組61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補充維生素, 合理應用抗生素等, 出現(xiàn)腸麻痹后, 治療組同時采用中藥經(jīng)直腸滴入治療: 枳實9 g、大黃10 g、檳榔15 g、旋復花10 g、半夏6 g、木香9 g、蒼術10 g、大腹皮10 g、甘草6 g, 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7.7%, 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魏友松等[37]采用預防感染和支持療法為基礎治療, 并在此基礎上給予自擬中藥行氣活血方治療: 生大黃、川樸、枳殼各12 g, 赤芍20 g, 水蛭6 g, 丹皮、延胡索各20 g, 甘草10 g, 隨證加減灌腸, 觀察對手術產(chǎn)生應激性胰島素抵抗的影響, 結果顯示干預組在控制血糖等指標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3.5 其他

張志明等[38]運用中蒙醫(yī)結合治療, 中醫(yī)以疏肝利膽、行氣活血、清利濕熱為大法, 予方藥柴胡15 g、枳殼10 g、木香10 g、當歸10 g、赤白芍各10 g、虎杖10 g、金錢草10 g、白術10 g、茯苓10 g、雞內金10 g、甘草10 g. 隨癥加減: 以疼痛為主者加元胡、川楝子; 壓痛明顯者加川芎、丹參; 泛酸嘔吐者加竹茹、代赭石、生姜;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脾胃虛弱者去金錢草加黨參、山藥; 納差腹脹者加麥芽、谷芽; 肝內結石者加生雞內金、威靈仙; 瘀血阻滯者加桃仁、紅花. 蒙醫(yī)治療: 患者服中藥湯劑7例后開始服蒙藥成藥, 早晨空腹服浩道敦10丸, 中午服如希3 g, 晚上服蘇斯7味散3 g, 用敖露蓋13味丸3 g做引子送服. 以10 d為1療程, 經(jīng)過1療程治療后, 治愈39例(62.90%), 好轉18例(29.03%), 無效5例(8.06%), 總有效率95.16%. 腹腔鏡手術為膽囊切除術中的一種, 腹腔鏡手術時CO2氣腹對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可能會導致腹腔炎癥的擴散, 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 龔昭等[39]觀察了黃芪注射液對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他們將即將行膽囊切除術90例患者分成3組, 每組30例: 黃芪注射液 腹腔鏡手術組(A組), 腹腔鏡手術組(B組), 非手術治療組(C組). A組: 腹腔鏡手術前3 d開始采用黃芪注射液20 mL加生理鹽水500 mL, 每天1次靜脈滴注, 共7 d; B組: 腹腔鏡手術組, 圍手術期內給予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不行中藥治療; C組: 非手術治療組(陰性對照組), 結果術后第1天, A、B兩組的 RRCR(紅細胞C3b受體花結率)、RRICR(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結率)及RTRR(腫瘤紅細胞花結率)值與C組比較, 差異有顯著性(P<0.05). 后第4天, A、B兩組上述指標與本組術后第1天比較, 差異有顯著性, 兩組之間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性(P<0.05).

4 結論

中醫(yī)藥治療PCS有著廣泛的適應證和獨特的優(yōu)勢, 由于從整體出發(fā), 注意到患者在手術前后病變上的一致性與動態(tài)變化, 能從根本上調整機體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平衡, 根據(jù)不同的臨床證候, 采用辨證論治, 因而療效更全面持久. 我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關于本病部分患者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 如認為一旦發(fā)現(xiàn)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就施行手術治療, 既不用考慮是否為手術適應證、亦常常忽視了手術禁忌證; 又如認為膽囊切除后所有的問題都已解決, 不僅不需要治療, 而且在飲食選擇及習慣上亦不需要任何禁忌了, 造成手術后病癥很快復發(fā)甚至加重; 還有一些術后患者出現(xiàn)了食后飽脹、大便不調等癥狀, 一味要求進行胃腸道的相關檢查, 或自服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藥物, 忽略了與膽囊切除手術有關的生理病理變化, 以致失治誤治. 中醫(yī)藥對于PCS病因病機的認識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對于肝、膽、脾、胃、中焦臟象學的理論特色, 也貫穿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應用, 無論在膽囊手術前與后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并且強調手術后原先造成結石、息肉生成的病變基礎依然存在, 如氣滯、濕熱等, 而手術又造成了絡損血瘀、臟腑受傷, 因此在手術后應及時調治, 防治并發(fā)癥. 現(xiàn)代高科技的診查手段擴大與加深了中醫(yī)四診的外延與內涵, 根據(jù)血生化檢驗、消化系內鏡、B超、X線等進行微觀辨病, 可以彌補宏觀辨證的不足. 結石形成、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是現(xiàn)代醫(yī)學對PCS研究的熱點, 同時也為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為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如研究顯示中藥大黃能增加膽汁中膽汁酸及膽紅素含量, 使Oddi括約肌擴張, 膽囊收縮, 重用大黃可疏通毛細膽管內膽汁的淤積而增加膽管舒縮功能, 降低黏稠度, 增加膽流, 舒張Oddi括約肌. 中藥大黃、川樸、陳皮具有恢復胃腸動力, 增加膽汁酸隨腸道內容物排出量. 中藥大黃、黃芩、蒲公英等對消除Oddi括約肌水腫, 促進炎癥吸收有很大作用[33]. 另有實驗研究證實, 針刺陽陵泉、丘墟等穴, 可以收縮膽管, 促進膽汁分泌, 松弛Oddi括約肌[2]. 大量的臨床資料已經(jīng)證實, 中醫(yī)藥防治PCS療效顯著, 其作用機制與促進膽囊收縮、膽汁分泌, 消除局部炎癥與水腫等有關.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 中醫(yī)藥治療PCS也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 如沒有統(tǒng)一的診斷和證型量化指標, 療效判斷標準不一, 今后應盡快解決好這些問題, 加強宏觀辨證與微觀辨病相結合診治PCS的研究, 進一步探討其診治規(guī)律, 采取綜合治療方法, 以期提高治療PCS的臨床療效, 這將使中醫(yī)藥治療PCS取得突破性進展.

評論
背景資料

膽囊炎, 膽石癥是臨床常見病,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疾病的常用治法之一, 但是有部分行膽囊切除的患者幾個月后或很短的時間內又出現(xiàn)與膽囊疾病有關的臨床證候群, 臨床上統(tǒng)稱為'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 包括非特異性的消化系癥狀: 如上腹部悶脹不適、腹痛、肩背部疼痛不適、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惡心或伴嘔吐、噯氣、大便次數(shù)增多等, 還包括特異性膽道癥狀: 如右上腹劇痛、膽絞痛、發(fā)熱、黃疸等.

同行評議者

秦建民, 副教授,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yī)院肝膽外科

研發(fā)前沿

結石形成、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是現(xiàn)代醫(yī)學對PCS研究的熱點, 同時也為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醫(yī)藥治療PCS目前仍存在著沒有統(tǒng)一的診斷和證型量化指標、療效判斷標準不一等問題, 今后有待加強宏觀辨證與微觀辨病治療PCS的研究, 進一步探討其論治規(guī)律.

創(chuàng)新盤點

中醫(yī)藥對于PCS病因病機的認識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對于肝、膽、脾、胃、中焦臟象學的理論特色, 也貫穿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應用, 無論在膽囊手術前與后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并且強調手術后原先造成結石、息肉生成的病變基礎依然存在, 如氣滯、濕熱等, 而手術又造成了絡損血瘀、臟腑受傷, 因此在手術后應及時調治, 防治并發(fā)癥.

應用要點

PCS成因較復雜, 病因診斷尚存在一定難度, 單純的對癥治療療效不佳, 而中醫(yī)藥對于本病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 按照中醫(yī)理論認識PCS的病因病機, 并進行辨證論治, 靈活加減用藥, 能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

名詞解釋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 是指手術切除膽囊后原有的癥狀沒有消失, 或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癥狀發(fā)生的證候群.

同行評價

本文從中醫(yī)學角度闡述PCS辯證分型、施治, 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內容詳實, 條理清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