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經(jīng)方觀止》四逆湯

 厚德載物乾 2019-02-27

《經(jīng)方觀止》四逆湯

《傷寒論》《金匱要略》

【原文】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323)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功效配伍】

四逆湯回陽救逆。方中附子大辛大熱,純陽燥烈,力量雄宏,能上行溫通心陽,下行補腎陽益命火,并能通達(dá)十二經(jīng)脈,暢達(dá)陽氣,祛逐寒濕,生用回陽救逆作用更強,故為君藥;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并助附子溫心腎之陽,是為臣藥,所謂“附子無干姜不熱”;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并緩干姜、附子辛烈之性,為佐為使。三藥相合,共奏回陽救逆固脫之效。李中梓《傷寒括要》云:“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能充布,故四肢逆冷。是方專主是癥,故名四逆也?!狈胶笾赋觯荷眢w強壯者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已與通脈四逆湯用量相同,此乃視其病情輕重緩急、身體強弱而變化藥量。

上三味藥,水煮,去滓,溫服,一日二服。

【編者語】關(guān)于附子張璐在《傷寒纘論》中明確指出“宋以前的古人不善栽培,附子重半兩者即少,大者極是難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時西附之多重一兩外也?!?/p>

【方證論治辨析】

四逆湯治少陰病,陽虛寒化證。癥見少陰病,脈沉。

少陰病,脈沉者,指脈沉而微細(xì),乃少陰心腎陽氣大衰,陰寒極盛之象,治宜急救回溫,方用四逆湯。

【原文】少陰之為病,脈微細(xì),但欲寐[1]也。(傷寒論:281)

注釋:

[1]但欲寐:指患者精神萎靡不振,體疲乏力,呈似睡非睡的狀態(tài)。

少陰陽虛寒化證的主要脈癥。癥見少陰病,脈微細(xì),但欲寐。

少陰包括心、腎兩臟。心屬火,主血脈與神明,為君主之官,是五臟六腑之大主;腎藏精主水,寓真陰真陽,為先天之本。邪入少陰,心腎陽氣衰微,無力鼓動血行,則脈微;精虧血少,脈道不充,則脈細(xì)。《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但欲寐為陽氣虧虛,不能養(yǎng)神,故見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呈似睡非睡狀。治宜急救回溫,方用四逆湯。

【原文】少陰病,欲吐不吐[1],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2],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傷寒論:282)

注釋:

[1]欲吐不吐:即欲吐而無物可吐。

[2]下焦虛有寒:指腎虛有寒。

少陰寒化證的辨證要點。癥見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引水自救,小便色白。

少陰病欲吐不吐,為下焦腎陽虛衰,濁陰上逆,胃失和降,故欲吐,但因胃腑空虛,故無物可吐;陰寒盛于下,虛陽上擾,故心煩;心腎陽氣衰微,神疲乏力,故但欲寐。此證若不急治,至五六日,邪氣深入,心腎陽虛愈甚,火不暖土,脾失溫運,水谷不化,故自利;陽虛火衰,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加之下利,故自利而渴;口中津虧,則引水自救;小便色白者,為下焦腎陽虛衰,氣化障礙之征。治宜四逆湯溫脾腎之陽。

本條云: “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薄秱摗返?77條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少陰自利而渴,緣于下焦陽虛,不能氣化蒸騰,津不上行,是津虧致渴;太陰自利不渴,病因中焦脾陽虛弱,寒濕內(nèi)盛。

【原文】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1],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2],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324)

注釋:

[1]溫溫欲吐:指自覺心中蘊結(jié)不適,惡心泛泛欲吐。溫(yùn,音運),同慍。

[2]胸中實:指胸膈有痰濁阻塞的實證。

四逆湯治少陰病,膈上寒飲證。癥見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慍慍欲吐,復(fù)不能吐,干嘔。

本證乃少陰腎陽虛衰,不能溫運氣化,津液聚而為寒飲,上逆停于膈上。膈上寒飲,干嘔者,不可用吐法,當(dāng)溫補脾腎,方用四逆湯。

若病初起,即見手足冷,脈象弦遲,并見飲食入口即吐,心中蘊結(jié)不適,泛泛欲吐,復(fù)不能吐者,是痰濁實邪阻遏胸中的實證。邪阻胸中,正氣向上驅(qū)邪,故飲食入口則吐,不進(jìn)食時,亦覺心中蘊結(jié)不適而上泛欲吐,但又因痰食阻遏不行,故復(fù)不能吐。胸中痰濁阻遏,陽氣被郁,不得布達(dá)于四末,故手足寒;邪結(jié)陽郁,氣血運行遲滯,故脈來弦遲。因痰濁宿食阻遏胸中,病位在上,有上越之勢,治應(yīng)根據(jù)“其高者,因而越之”,采用因勢利導(dǎo)法,方用瓜蒂散催吐,禁用攻下。

【編者條文解析】

本條可以看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少陰病。。。此胸中實也,當(dāng)吐之。”寒在胸中法不可下,而屬實邪者,但用吐法,一吐陽氣得通。吐法用瓜蒂散可也。

若是膈上有寒飲是由下焦虛寒,阻留寒飲于胸中,則用四逆湯溫之可也。

這里為何不用理中湯而用四逆湯?因為此處的寒在下焦,而理中湯理中焦之寒也。除了寒飲和干嘔,應(yīng)該還有少陰病的其他癥狀,務(wù)必參閱之,慎辨之。

【原文】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1],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53)

注釋:

[1]內(nèi)拘急:指腹中拘急不舒或拘急疼痛。

四逆湯治陽虛陰盛之寒厥證。癥見大汗出,熱不去,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四肢厥逆而惡寒,下利清谷。

本證既有太陽表邪,又有少陰陽虛陰盛,由于汗法使用不當(dāng),致大汗出,而肌表邪熱不但不解,反致少陰陽氣更傷。肌表邪熱不去則發(fā)熱;陽氣虛損,經(jīng)脈失之煦養(yǎng),則外見四肢疼痛,四肢厥逆而惡寒,內(nèi)見腹中拘急不舒,下利清谷。此雖表里同病,但里證為急為重,故急當(dāng)用四逆湯救里,待里陽恢復(fù)后,再行治表。

【原文】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54)

四逆湯治汗下后厥冷證。病由大汗出,或大下利,重傷陰液,陰損及陽,致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而見四肢厥冷者,方用四逆湯急救回陽。

【原文】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1]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225)

注釋:

[1]下利清谷:指下利完谷不化,并有清冷感。

四逆湯治少陰陽虛下利證。癥見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

表熱,指陽明(本條見于陽明篇)經(jīng)熱未盡,故仍有發(fā)熱,脈浮。里寒,指少陰陽虛里寒,故下利清谷,脈遲。此雖表熱里寒,但以少陰陽虛里寒為急,故用四逆湯急溫其里。

【原文】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1],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88)

注釋:

[1]拘急:指筋脈拘急,俗稱抽筋。

四逆湯治霍亂,亡陽重證。癥見嘔吐、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霍亂吐利交作,又見汗出,為陽亡液脫之危重證候。發(fā)熱惡寒,為里真寒外假熱;四肢拘急,為津液驟脫,筋肉失之濡養(yǎng);手足厥冷,為陽氣亡失,手足失之煦養(yǎng)。治宜急救回陽固脫,方用四逆湯。

【原文】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89)

四逆湯治霍亂亡陽,真寒假熱證。癥見嘔吐,下利,小便復(fù)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

霍亂既吐且利,津液必傷,反見小便復(fù)利,大汗出,實為陽氣暴亡,腎陽大虧,固攝與氣化衰竭。腎陽衰,則小便清利;衛(wèi)陽衰,則大汗出;脾腎陽衰,則下利清谷;陰寒盛于里,格虛陽于外,則里寒而外熱;陰陽俱衰,則脈沉微欲絕。治宜速用四逆湯破陰散寒,回陽救逆。

拓展閱讀:太陰病和霍亂病有什么區(qū)別?《李克紹傷寒解惑》

太陰病是脾陽不足,凡平素脾胃健康的人,不會得太陰病。而霍亂是胃腸功能紊亂,不論平素脾胃健康如何,都可能患霍亂病。另一方面,太陰病在發(fā)病之前,往往先有幾天倦怠、納少等前期癥狀,而霍亂發(fā)病急驟,沒有前期癥狀,常是突然發(fā)作。還有,太陰病的病勢緩慢,不會驟然惡化,不病久入少陰,便無死證,而霍亂病勢急劇,吐、利會一日數(shù)十次,或近百次,能迅速出現(xiàn)脫水、轉(zhuǎn)筋等危急癥狀,若不及時搶救,就有死亡的危險,但若搶救得法,也會迅速痊愈,比太陰病好轉(zhuǎn)的更快。

由于上述的不同,古人有將太陰病歸屬于脾胃虛寒,而將霍亂病歸屬于三焦水道紊亂的,頗有道理。因此,霍亂病和太陰病,無論病理、癥狀,都是絕不相同的兩種病,把二者混為一談或合入一篇是錯誤的。

【原文】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1]主之。(金匱嘔吐:14)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注釋:

[1]四逆湯:《傷寒論》為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余同。

四逆湯治嘔吐,脾腎虛寒證。癥見嘔吐,身有微熱,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脈微弱。

本證為脾腎陽虛寒盛,致胃氣上逆而嘔。脾陽虛弱,必胃陽亦虛,胃虛則不能主司下降,陰寒邪氣隨胃氣上逆,則嘔吐;陰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則身有微熱,四肢厥冷。腎陽虛弱則膀胱之陽亦虛,失其溫化固攝之職,則小便清利。脾腎之陽俱虛則脈微弱無力。治用四逆湯溫陽救逆。因病情危重,陰寒內(nèi)盛,陽氣有欲脫之勢,故曰: “見厥者,難治。”

【原文】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1]。(金匱下利:36)

注釋:

[1]桂枝湯:見經(jīng)方解表劑。

四逆湯治下利,脾腎陽虛兼表證。癥見下利清谷,腹脹滿,身體疼痛。

此為表里俱病。在里脾腎陽虛,不能溫運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陽虛不運,寒凝氣滯,故腹脹滿。在表風(fēng)寒侵襲,邪滯于表,營衛(wèi)通行受阻,故身體疼痛。治宜先溫其里,后解其表,此法是治虛寒下利兼表的基本原則,先用四逆湯溫里以復(fù)脾腎陽氣,再用桂枝湯治表,其解表藥祛邪之力將會得益體內(nèi)正氣的協(xié)助。假若先予解表,體內(nèi)陽氣將會隨汗而更損,反使寒氣更加壅盛,最后導(dǎo)致腹?jié)M加重,病情危篤。

【用方思路】

四逆湯是治療少陰心腎陽衰,陰寒內(nèi)盛的主方,具有回陽救逆、破陰散寒功用。凡各種原因?qū)е碌耐鲫栘誓孀C,均可用此方加味治療,如通脈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等方即是。臨證若氣陰兩虛者合生脈飲:心陽虛水腫者加桂枝、黃芪、防己、葶藶子等;心血瘀阻者加丹參、赤芍、川芎等。本方臨床用于搶救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脫液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癥;也用于病竇綜合征、風(fēng)濕性心臟病、慢性腸炎、慢性腎炎等。

【醫(yī)案舉例】

劉天鑒醫(yī)案:陳某,50余歲,住大西門。陡然腹痛,吐瀉大作,其子業(yè)醫(yī),投以藿香正氣散,入口即吐,又進(jìn)丁香、砂仁、柿蒂之屬,亦無效。至黃昏時,四肢厥冷,兩腳拘攣,冷汗淋漓,氣息低微,人事昏沉,病勢危急,舉家愴惶,求治于余。及至,患者面色蒼白,兩目下陷,皮膚干癟,氣息微弱,觀所瀉之物如米泔水,無腐穢氣,只帶腥氣,切其脈,細(xì)微欲絕。

余曰:此陰寒也。真陽欲脫,陰氣霾漫,陽光將熄,勢已危篤,宜回陽救急,以挽殘陽。投大劑四逆湯。

當(dāng)晚連進(jìn)2劑,冷服。

次早復(fù)診:吐利止,厥回,脈細(xì),改用理中加附子而康。

[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所.湖南省老中醫(yī)醫(yī)案選·劉天鑒醫(yī)案.長沙:湖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0:24.]

拓展閱讀:《傷寒論方醫(yī)案集》

(1)寒霍亂(霍亂)

霍亂,西醫(yī)名虎列拉屬之,流行頗廣(指新中國成立前),有談虎色變之勢。前清光緒末年,是年閏六月,兩月余不雨,野無青草,街旁樹木,過半枯萎,氣候酷熱,此疫流行武漢三鎮(zhèn),死人以萬計,每街均有死人。一日見一女病霍亂,其目眶塌下,聲音低下,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此霍亂之寒多者,速投大劑回陽,尚望死里求生。處方以四逆湯加減:甘草6克,干姜18克,烏附子12克,木瓜12克,令服三劑,頻頻續(xù)投,吐瀉越多,服藥越速,吐瀉稍緩,服藥乃稍緩。我告訴家屬,若吐瀉止,手足溫,須來改方,不可誤事。翌晨,至病者門首探望,兩過無端倪,(冉前輩醫(yī)德也是杠杠的)因入住院,病者母曰:吃藥就好了,你看我女兒不是在梳頭嗎?予為欣然,是年我治好霍亂三百余人。(《冉雪峰醫(yī)案》)

(2)表熱里寒,下利清谷(痢疾)

張某,男,33歲,陜西省彬縣農(nóng)民。于1975年夏季患痢疾,發(fā)熱,腹痛,一日瀉十余次,至第二日變?yōu)橄吕骞炔恢?,四肢濕涼,面色青白,少氣無力,煩躁不安,里急后重,脈沉細(xì)無力。屬于表熱里寒之下利,這種下利,唐代孫思邈稱謂“冷痢”。根據(jù)《傷寒論》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應(yīng)用四逆湯原方(炙甘草、干姜、附子各10克),服后腹痛止,下利次數(shù)減少,四肢轉(zhuǎn)溫。上方加白頭翁12克、黃柏9克,又服三劑,汗出熱退,下利止,食欲恢復(fù)而愈。

按:據(jù)報道,應(yīng)用本方加黃連治療大便溏薄、微熱、肢冷、脈微弱、苔薄白的泄瀉患兒70例。結(jié)果痊愈58例,有效8例,無效4例。治療時間平均4日。方劑組成:制附子15克,干姜、甘草各9克,加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再加黃連9克,微火煎至80毫升,過濾加糖適量,煮沸備用。服法:5個月以下患兒每次3~5毫升,6~10個月患兒每次5~8毫升,1~1.5歲患兒每次8~10毫升,每4小時服一次(《浙江中醫(yī)雜志》1964年8期14頁)。另外,亦有報道,有2例麻疹患兒神疲肢冷,嗜睡不語,體溫下降,經(jīng)用四逆湯辨證加味施治,陽回體溫上升,疹點變?yōu)榧t活,轉(zhuǎn)而用清透之品治愈。(《江蘇中醫(yī)》1966年2期6~7頁)

(3)寒證厥逆(休克)

李某,女,69歲。因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脫水而住院。神清,顏色蒼白,肺部有濕性啰音,心率92次/分,血壓80/50mmHg,靜脈注射四逆注射液2毫升,2分鐘后血壓上升至90/60mmHg,20分鐘后血壓上升至100/60mmHg,一小時后血壓仍維持在90/60mmHg,并持續(xù)2~3小時,在升壓的同時心跳強而有力。(《天津醫(yī)藥通訊》1972年3月)

按:據(jù)報道,四逆注射液處方為附子200克,干姜200克,甘草200克(制備方法從略)。本注射液應(yīng)為淺黃色澄明之水溶液,每毫升相當(dāng)于生藥0.6克。使用方法為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動物試驗表明,對急性失血性休克有明顯的升壓作用,對正常血壓無影響。并能增強麻醉家兔在位心的收縮力,在增強收縮力的同時,對血壓無明顯影響。臨床觀察,用本品搶救休克患者,能使血壓回升。對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脫水引起的虛脫、血壓下降等,注射后血壓回升,持續(xù)2~3小時,在升壓的同時,心跳強而有力。

(4)真寒假熱

徐某,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復(fù)置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牖洞啟,臥地上輾轉(zhuǎn)不快。更求入井。一醫(yī)洶洶,急以承氣與服。予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謂曰:此用人參附子干姜之證,奈何認(rèn)為下證耶?醫(yī)曰:身熱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參干姜附子服之,逾垣上屋矣。予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nèi)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勝回陽之任,況敢以純陰之藥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欲咽,反而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燠蒸,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認(rèn)大熱為陽證,則下之必成結(jié)胸,更可慮也,唯用姜附則補中有發(fā),并可以散邪退熱,一舉兩得,至穩(wěn)至當(dāng)之法也,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誤,吾任其咎。于是以四逆湯加人參:附子、干姜各15克,甘草6克,人參9克,煎成冷服。服后寒戰(zhàn),戛齒有聲,以重綿和頭復(fù)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寓意草》)

按:據(jù)報道,應(yīng)用四逆湯加減治療胃下垂7例: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吳萸;腹脹加枳實、木香、厚樸;噯氣加山楂、麥芽;惡心加砂仁、法夏;大便不規(guī)則加黨參、白術(shù)等。服藥天數(shù)為14~43天不等。并輔助健胃、解痙、制酸、鎮(zhèn)靜等西藥。治療后,腹痛、腹脹、噯氣等主要癥狀均顯著減輕或消失,腹部壓痛以及X線之胃張力和胃大彎位置亦有部分改善。(《云南醫(yī)學(xué)雜志》1964年6卷3期44~45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