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轉(zhuǎn)載]國學講義之八——音韻學(四)

 zcm1944 2019-03-23

“近古音”主要是指宋以后的音?!肚许崱穯柺酪院笥绊懞艽螅瑲v代科舉考試、審音正音都以之作標準,《切韻》亡而《廣韻》存,《廣韻》就是《切韻》音系的代表?!稄V韻》刊行后影響很大,關(guān)注人就多,出于各種目的和需要,修改、增訂、縮略《廣韻》之作不斷出現(xiàn),形成一系列《廣韻》系的后出韻書,這類繼承中古音系傳統(tǒng)的韻書直到清末還時有出現(xiàn)。

直接反映時音的韻書、韻圖在近代數(shù)量也很大,它們記錄了近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史,全面展示了中古音系向現(xiàn)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演化的進程。近古音系或稱近代音系,主要指元明清時期漢語實際的語音狀況。它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音系,而是近代不同時段、地域多個不同的實際語音系統(tǒng)的統(tǒng)稱。就近代音主要的代表性音系與中古音系比較,總體上是音系簡化了。聲母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全濁聲母清化而消失,知莊章三組聲母合流,輕唇音聲母非敷奉合流等,以十九母、二十母、二十一母為多見。韻母系統(tǒng),入聲韻消失,[m]韻尾消失,主元音合并,四呼形成,從中古十六攝向《中原音韻》十九韻發(fā)展,韻母數(shù)量大大減少,一般都在五十個以內(nèi)。聲調(diào)系統(tǒng),平分陰陽、濁上變?nèi)?、入派三聲,打破中古聲調(diào)類型的基本格局,重建了近現(xiàn)代漢語的聲調(diào)類型??傊?,近代漢語六百多年的語音發(fā)展,完全脫出《切韻》音系的千年藩籬,為現(xiàn)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1、《廣韻》后韻書的沿革

《集韻》是《廣韻》的增修本,成書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丁度等奉詔依“務(wù)從該廣”的原則為補《廣韻》“繁略失當”而加以重修,書成賜名《集韻》,意謂“集大成之韻書”?!抖Y部韻略》是《集韻》成書之初,丁度等奉詔“刊定窄韻十三處”編成的縮略本,成為宋代科考的官家標準韻書。至南宋末二百多年間,《禮部韻略》不斷增補修訂和翻刻,新版印行則舊版廢棄,尤以國子監(jiān)統(tǒng)一刻印頒行的“監(jiān)本”為多,然均已亡佚。今見者有紹興年間毛晃父子所撰《增修互注禮部韻略》(1162)、淳熙年間《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淳祐年間江北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把《廣韻》206韻歸并為107韻,即把傳統(tǒng)的“同用”數(shù)韻歸并為一韻。劉淵書后亡佚,元黃公紹作《韻會》時所分107韻正由此而來。金人平水書籍王文郁也撰有《平水韻略》(1227),將“拯、等”并于“迥”,為106韻,少劉淵一韻。后“詩韻”普遍用106韻,通稱“平水韻”。從《切韻》到《唐韻》到《廣韻》,再從《集韻》《禮部韻略》到“平水韻”,分韻有多有少,收字、訓釋逐漸增多,但整體語音系統(tǒng)并無多少改動?!霸婍崱保ㄆ剿崳┮恢毖赜玫矫髑?,都沿用106韻而不改。其后出現(xiàn)的《會文堂詞韻》、《詞林正韻》等“詞韻”之書,雖然在韻類歸并上與“平水韻”差距很大,也部分地反映了實際的語音變化,但詞韻類韻書總體上與詩韻類一樣,仍然只是對《廣韻》韻類的改并,基本語音系統(tǒng)仍未變,仍然屬于《切韻》音系的韻書。

近古沿襲中古《切韻》音系的韻書也有改變較大的,如金朝真定松水人韓道昭在《廣韻》、《集韻》基礎(chǔ)上編成的《五音集韻》,成書于金泰和八年(1208),收字、篇幅與《集韻》相當,但韓氏照顧當時北方語音的實際情況,將206韻合并為160韻。該書最大特點是把宋代等韻圖所用的字母、等呼概念引入韻書,各韻之內(nèi)用三十六字母次序來統(tǒng)率所收韻字并分列小韻,且標明每個小韻屬四等中的哪一等,編排風格上大膽突破而具有一定的變革精神,影響了此后的等韻圖和新式韻書的制作,如元劉鑒《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明蘭茂《韻略易通》深受其影響。又如元黃公紹為“正千余年韻書之失”而編成《韻會》(1292),篇幅浩大,熊忠摘錄其要編成《古今韻會舉要》(1297),采用劉淵107韻,依《五音集韻》體例按七音清濁三十六字母列字,更重要的是在各韻之下又參照當時韻書《蒙古字韻》《七音韻》所反映的實際讀音再分音類,在同一平面上顯示“舊韻”與“今韻母”之間的分合情況,顯示了中古音向近代音演化的諸多事實,如入聲韻尾的消變,舌音、齒音聲母的合并,韻母主元音的合并等。這類韻書的改革,為全面反映近古時音的新型韻書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chǔ)。

2、《中原音韻》音系及其相關(guān)韻書

近古音系最具代表性的韻書是元代周德清編撰的《中原音韻》,它在漢語語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此前已出現(xiàn)過反映元代實際語音系統(tǒng)的《七音韻》、《蒙古字韻》和《古今韻會舉要》等韻書,表現(xiàn)了聲母、韻母、聲調(diào)方面的諸多變化,已是《中原音韻》的前兆。

《中原音韻》成書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主要據(jù)當時著名戲劇家關(guān)漢卿、鄭光祖等人的作品,即根據(jù)當時北方地區(qū)的元曲用韻編寫成的一部韻書,主要以通行于北方廣大地區(qū)的“中原之音”為依據(jù),編撰目的是“以為正語之本,變雅之端”,為時人制作詞曲提供音韻規(guī)范。其體例首先分十九韻部來列同音字表,不標聲母和介音,不注反切和直音,也不釋義。這種全新的韻字排列完全顛覆傳統(tǒng)韻書的體例,既直接地展示當時北方話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又適應(yīng)元曲格律和用韻的實際需要,是當時實用性很強的通用韻書。其《韻譜》把收集到的5866個元曲常用韻腳字分類編成曲韻韻譜,依據(jù)當時北方通用語的語音系統(tǒng)把它們劃分為十九個韻部,在每個韻部下依聲調(diào)分成“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而入聲字則分別派入平聲陽、上聲和去聲之中;再在每個聲調(diào)之下,又按照聲母的不同,分別列出一組組同音字,并用圓圈隔開,其結(jié)構(gòu)更像一個由同音字群組成的巨大字音表。十九個韻部按小韻作歸納分析,各部分別可得出一至四個韻母不等,總計有47個韻母,即《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tǒng)。有關(guān)《中原音韻》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及其音值的研究有多家,這里采用的是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的結(jié)論與擬音:

  東鐘   u?   iu?                  江陽   a?    ia?  ua?

  支思   ??                         齊微   ei     i    uei

  魚模   u    iu                   皆來  ai    iai   uai

  真文   ?n   i?n  u?n  iu?n       寒山   an   ian   uan

 桓歡   on                         先天        i?n         iu?n

十一  蕭豪   au   iau  i?u           十二 歌戈  o    io    uo

十三  家麻   a    ia    ua           十四 車遮        i?          iu?

十五  庚青   ??    i?? u??  iu??     十六 尤侯   ?u  i?u

十七  侵尋  ?m   i?m                十八 監(jiān)咸   am  iam

十九  廉纖         iem

《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tǒng)與《廣韻》相比,明顯簡化了許多,《廣韻》有206142個韻母,《中原音韻》只有1947個韻母。大量簡化主要有如下原因:1)入聲韻全部派入相應(yīng)的陰聲韻中去了;2)《廣韻》把聲調(diào)不同而韻母相同的字分列為不同的韻,《中原音韻》的一個韻部就包括平、上、去聲調(diào)不同的韻,韻目數(shù)大大減少;3)《廣韻》是綜合性讀書音系,分韻數(shù)很多,《中原音韻》基本上是單一音系的實際讀音,故韻類和韻母數(shù)都少得多;4)韻母的合流,漢語語音發(fā)展到元代,很多《廣韻》有區(qū)別的韻母都合流了。

對《中原音韻》的聲母系統(tǒng)作過研究的有羅常培、趙蔭棠、陸志韋、李新魁等,這里仍取楊耐思先生的21聲母及其擬音:

  音:幫[p]  [p]  [m]  [f]  [v]

  音:端[t]   [t]  [n]   [l]

  音:精[ts]  [ts]  [s]

          [t?]  [t?]  [?]   [?]

喉牙音:見[k]   [k]  [?]  [x]  [?]

與中古“三十六字母”比,《中原音韻》全濁聲母已全部清化,發(fā)音部位和方法有明顯的合流、簡化:“幫-幫并、滂-滂并、明-明、非-非敷奉、微-微、端-端定、透-透定、泥-泥娘、來-來、見-見群、溪-溪群、疑-疑、曉-曉匣喻、影-影喻、精-精從照、清-清從穿、心-心審邪床、章-照床知澄、昌-穿床徹澄禪、生-審床禪、日-日”。

《中原音韻》聲調(diào)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diào)類已同近現(xiàn)代普通話。從《廣韻》音系到《中原音韻),聲調(diào)的變化是“平聲分陰平陽平”、“全濁上聲變?yōu)槿ヂ暋焙汀叭肼暸扇腙柶健⑸下暫腿ヂ暋?。“入派三聲”的?guī)律是全濁入聲字變?yōu)殛柶?,次濁入聲字變?yōu)槿ヂ?,清聲母入聲字則全部變?yōu)樯下暎藭r清聲母入聲字還未散入陰平、陽平和去聲中去,故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入派四聲”。

《中原音韻》行世后,影響很大,補訂與改作之書時有出現(xiàn),內(nèi)容大同小異,音系變化無多。這類“《中原音韻》系韻書”多是曲韻書,主要有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又名《北腔韻類》)、已亡佚的《中原雅音》(明章黼《韻學集成》多所引述)、明寧獻王朱權(quán)所撰《瓊林雅韻》、明陳鐸撰《詞林韻釋》(又稱《菉斐軒詞林要韻》)、明王文璧《中州音韻》、明范善溱《中州全韻》以及清王鵕《中州全韻輯要》、清周昂《增訂中州全韻》、清沈乘麐《曲韻驪珠》等,北曲類韻書基本與《中原音韻》同,南曲類韻書則以《中原音韻》為主而兼及南方音特點,主要是入聲及個別聲母的分立。

3、明清時代的其他韻書

明清相繼出現(xiàn)了一批反映近代漢語各類語音狀況的韻書,提供了許多口語語音的材料。近代音音系的研究可分“官話音系”和“方言音系”。官話音系也不是單一的,不但各時段的官話音韻文獻所反映的官話音系有所不同,而且同一時段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音韻文獻反映的官話語音也常有聲韻調(diào)某方面的差異。近代漢語官話的發(fā)展受到各種不同環(huán)境的影響,其語音標準不大可能很嚴格和同一,致使歷朝官話乃至同一朝代的官話往往是在大同之中存小異,有共同的演變大趨勢,又有各呈異彩的小特色。有關(guān)近代音的音韻文獻很多,其中方音文獻尤為豐富,難以一一介紹,只就官話音系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獻作簡略性介紹,以便上承《中原音韻》音系,下接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音系。

明樂韶風等奉詔編撰的《洪武正韻》成書于洪武八年(1375),其《序》強調(diào)編撰宗旨是“一以中原雅音為定”,而“復恐拘于方言”,可見它追求通用規(guī)范的目標與《中原音韻》是相同的,推崇北方共同語的“中原雅音”,也就是明朝官家通用的規(guī)范語音,即明代初期的官話?!逗槲湔崱贩株幝曧嵑完柭曧嵉钠?、上、去三聲各為22韻,共得66韻;入聲韻1010韻,總共為76韻。這個分韻系統(tǒng)既是對毛氏父子《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的改并重編,也參照了當時的實際語音。聲調(diào)上平聲不分陰陽,聲母上保留了全濁聲母,這也有存古的意味。其聲母根據(jù)書中反切可歸納為31類,對中古三十六字母有所歸并,即“非敷”合一,“知照、徹穿、澄床、泥娘”相混等,這個聲母系統(tǒng)與反映當時語音實際的《蒙古字韻》是基本相合的。應(yīng)該說,《洪武正韻》基本上反映了明代初年通用的官話語音系統(tǒng),同時也有參照和遷就傳統(tǒng)韻書的成分,有它特定的研究價值。

明蘭茂《韻略易通》編成于明英宗正統(tǒng)七年(1442),距《洪武正韻》六十年左右,反映的是當時流行于云南一帶的官話實際語音?!俄嵚砸淄ā酚靡皇住对缑吩姟贩致暷笧?/span>20類,據(jù)王力的擬音為:“東[t ]、風[f]、破[p]、早[?]、梅[m],向[x]、暖[n]、一[?]、枝[t?]、開[k],冰[p]、雪[s]、無[v]、人[?]、見[k],春[t?]、從[ts]、天[t]、上[?]、來[l]”。與《中原音韻》21聲母比,只是將[?]字并入了零聲母?!俄嵚砸淄ā贩?/span>20個韻部,與《中原音韻》的19韻比,只是把“魚?!狈譃椤熬郁~、呼?!眱刹浚从沉舜榭诤?/span>[y]的成立。聲調(diào)上平聲字分陰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調(diào)類。明末,山東人畢拱辰改并《韻略易通》為《韻略匯通》,把20韻部歸并為16韻部,反映了二百多年間的實際語音變化,即北方話收[[m]尾的韻母消失而歸并于收[n]尾的韻母等。

明徐孝編《合并字學篇韻便覽》,刊行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全書四個部分中有韻書《合并字學集韻》、韻圖《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簡稱《等韻圖經(jīng)》),韻書和韻圖相配合,雖托名重訂司馬光《切韻指掌圖》,實際內(nèi)容卻反映了當時順天(北京)一帶的語音實際。聲調(diào)分“平(陰平)、上、去、如(陽平)”四聲,入聲已真正消失。韻母系統(tǒng)將十六攝合并為十三攝,韻尾收[m]的“深、咸”兩攝并入[n]尾韻中,“梗、曾”并入“通攝”,“江”并入“宕攝”,又增“壘攝”和“拙攝”,這十三個韻部與現(xiàn)代曲藝的十三轍大體相同,且韻字的排列顯示開齊合撮四呼已基本形成。聲母19個,即變《韻略易通》“無(微)母[v]”入零聲母,知照系和日母演變而來的[t?、t?、?、?]四母所拼的二、三等韻合流為一,則三等韻由齊齒呼變?yōu)殚_口呼,也就是當時卷舌聲母已經(jīng)不與[i] 介音相拼了,見組和精組細音字合流(尖團合流)在《便覽》中已經(jīng)初露端倪?!兜软崍D經(jīng)》及時地表現(xiàn)了明末北方話中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所發(fā)生的較大變化,其音系與現(xiàn)代北京話音系十分接近。

清初直隸唐山人樊騰鳳撰《五方元音》,約成書于順治十一年(1656)之后,后年希堯增補并改名為《重校增補五方元音全書》,主要是增韻字和加注釋。嘉慶間趙培梓又改編為《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趙蔭棠在《等韻源流》中稱該書為明末清初“一部可以作殿軍的代表韻書”。該書實為刪并蘭茂《韻略易通》而成,聲母20個承《韻略易通》“早梅時”,但認為《韻略易通》“母失次序”,故改回三十六字母依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有序排列:“梆[p]、匏[p]、木[m]、風[f],斗[t ]、土[t]、鳥[n]、雷[l],竹[t?]、蟲[t?]、石[?]、日[?],剪[ts]、鵲[ts]、絲[s]、云[j],金[k]、橋[k]、火[x]、蛙[w]”?,F(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聲母排列順序基本上依此而來。為湊足20聲母,樊氏把“早梅詩”中“無”母和“一”母中的部分零聲母字歸并為“蛙[w]”,把“一”母其它字立為“云[j]”,其實“云、蛙”都是零聲母,實則只有19聲母,與《等韻圖經(jīng)》的一致。又并《韻略易通》20韻為12韻“天、人、龍、羊、牛、獒、虎、駝、蛇、馬、豺、地”,大量歸并前人韻部,始于“天”而終于“地”,人和動物在中間,受易學天地人三才觀念的影響。為合“十二”元會之數(shù),一個“地”韻就包含了《韻略易通》三個韻部,計[?、?i、ueiy]五個讀音不同的韻母。不過,該書韻部的歸并基本上還是語音發(fā)展演變實際情況的反映,清初馬自援《等音》、林本?!堵曃弧返戎鞣质崳团c此十二韻很相近,《康熙字典》卷首所載《字母切韻要法》十二也與此大致相同。王力《漢語語音史》參照現(xiàn)代十三轍,將其分析為15個韻部,即“中東、江陽、支思、衣期、居魚、姑蘇、懷來、灰堆、人辰、言前、遙迢、梭波、麻沙、乜邪、由求”,這個韻部格局和現(xiàn)代北京話大體一致,此后的變化也就不大了。聲調(diào)方面,《五方元音》韻書表面上分上平、下平、上、去、入五類,但從其韻書收字和韻圖列字看,實際上入聲韻尾已經(jīng)消失而溶入相應(yīng)的陰聲韻中去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四聲局面從此基本定型,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普通話。

現(xiàn)代普通話聲母系統(tǒng)不分尖團音,清乾隆年間的北方話中尖團音的對立在逐漸消除,見曉組細音齊撮兩呼字的聲母已不斷腭化為t?、t??],故成書于乾隆癸亥年(1743無名氏所撰《圓音正考》考求正處于尖團合流的“團音”,正反映了這一音變現(xiàn)象。在約一百年前的《五方元音》里,十二韻中都存在見、精兩系的洪、細音明顯分組現(xiàn)象,正是兩系細音字聲母全面腭化為t?、t?、?]的前奏,比徐孝走得更遠,為尖團音問題的研究保存了系統(tǒng)的早期資料?!段宸皆簟肥怕暷讣由弦?、精兩系細音字腭化聲母t?t?、?],就是二十二聲母,就形成了現(xiàn)代普通話聲母的基本格局,此后也就變化無多了。

《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撰《李氏音鑒》,成書于嘉慶十年(1805),全書用三十三段問答來表述作者的音韻觀點,后列字音圖表。其聲母用“行香子”詞來代表:“春滿堯天,溪水清漣。嫩紅飄,粉蝶驚眠。松巒空翠,歐鳥盤翾。對酒陶然,便博個醉中仙?!边@三十三字的“松石字母”實際上有介音“粗、細”之分,如“滿”粗“眠”細、“陶”粗“天”細等,故實際上只有二十二個聲母:“博便[p]、盤飄[p]、滿眠[m]、粉[f],對蝶[t]、陶天[t]、嫩鳥[n]、巒漣[l],中[t?]、春[t?]、水[?]、然[?],醉[ts]、翠[ts]、松[s]、歐堯[?],個[k]、空[k]、紅[x],驚酒[t?]、溪清[t?]、[?]”,二十一個聲母加零聲母,與今普通話聲母完全相同了。至此,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聲母系統(tǒng)就定型了,二百年來,沒有變化。李汝珍少年在大興(今北京市)長大,二十歲左右隨其兄到地處今蘇北的海州板浦定居,《音鑒》是為童蒙初學所撰的音學入門之書,強調(diào)反映時音和方音,故他在多處表明“此編悉以南北音并明”,他的“北”是18世紀中后期的北京音,“南”是當時海州板浦音中與北京音不同的部分,問答中常常是“南音”與“北音”對比的。《音鑒》卷六“字母五聲圖”是以聲母分類為主列成的字表,韻的分類退居其次,分韻為二十二,收[m]尾韻母全部歸入[n]尾韻母,剝除其中摻入的“南音”成分,就是當時的北京音韻母系統(tǒng),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差別甚微了。聲調(diào)分五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入聲分出自然摻雜“南音”,剔除“南音”所得北京音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也明顯是“入派四聲”的,即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diào)類,與今普通話相同,可能調(diào)值與今北京音還有些不同??傊?,《李氏音鑒》記錄和論及當時的北京音,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已經(jīng)具備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音系的框架和基本特點,是漢語中古音向近現(xiàn)代音演變的一個總結(jié)。

至此,現(xiàn)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基本格局已經(jīng)形成,漢語語音的發(fā)展史也有了一個概貌性的系統(tǒng)展示。此后清人編的韻書還有很多,其中反映官話音系的內(nèi)容往往大同小異,抄撮匯編之類的較多,偏于應(yīng)用型的“便覽”、“集成”之類的較常見,有建樹和新見的不多,故不煩一一論及。反映近代官話音系的韻圖也很多,但音系上有實質(zhì)性變化的也不多見,等韻圖的基本原理在介紹《韻鏡》一系韻圖時已經(jīng)討論過,故不再對明清韻圖作進一步的介紹。需要更深入學習者,可閱讀各類專門的音韻學著作和有份量的專題研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