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漢魏六朝詩講錄 (葉嘉瑩) 轉(zhuǎn)載

 枕月71 2019-03-28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jié) 詩歌的感發(fā)之一

  我們這個學(xué)期所要講的,主要是漢魏六朝的詩歌。不過在正式講詩之前,我先要把中國詩歌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內(nèi)容包括以下三個部分:詩歌的感發(fā)、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詩體的演變?,F(xiàn)在先講第一部分——詩歌的感發(fā)。我們要了解詩,就需要涉及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首先就是《毛詩·大序》。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叫做《詩經(jīng)》,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詩歌作品共三百零五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后來,有齊、魯、韓、毛四家為它做注,四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毛氏的注本,也就是《毛詩》。《毛詩》中每一首詩的開頭都有一個序,其中第一首詩《關(guān)雎》的序較長,起著總論的作用,所以叫做《大序》?!睹姟ご笮颉氛f:詩者,i

  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一段話很重要,不但闡明了什么是“詩”,而且還進(jìn)一步解釋了詩與歌、與舞的關(guān)系。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說,你的情意在你心中活動,這種活動如果通過語言表達(dá)出來,那就形成了詩。可是,你的情意又是怎樣活動起來的呢?是什么東西使它活動起來的?這我們就要看中國古代的另一本書《禮記》了。

  《禮記》中有一篇叫做《樂記》?!稑酚洝分姓f:“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彼f是外物使人內(nèi)心的情意活動起來的。那么我們就又要問了:“這'物’又是指的什么?它為什么能使人內(nèi)心的情意活動起來?”我現(xiàn)在還要引中國詩歌批評史上的另一篇重要文章——鐘嶸的《詩品序》。鐘嶸是南北朝齊梁時期的作家,他有一部著作叫做《詩品》,其中的序文就是《詩品序》。鐘嶸在《詩品序》中說: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他以為,能夠使外物活動起來,從而引起你內(nèi)心感動的,那是“氣”。古人以為,宇宙之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chǎn)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比方說,夏天陽氣最旺盛,但到了夏至日,陽氣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逐漸增生,慢慢地就天氣寒冷草木凋零。等到陰氣發(fā)展到極點就是冬至,從冬至日這一天起陽氣又開始增生,于是天氣又慢慢地變暖。由于四季冷暖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種景象和草木鳥獸的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內(nèi)心也就隨著外物的這些變化而受到感動。

  受到什么樣的感動呢?舉個例子來說吧,晉代詩人陸機在他的《文賦》中曾說:“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為什么秋天會引起人悲傷,春天會引起人歡喜?因為,春天草木的萌發(fā)使人聯(lián)想到生命的美好,秋天草木的凋零使人聯(lián)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終結(jié)。這就是外物對人心的一種觸動。而當(dāng)你的內(nèi)心被感動得無法平靜時,你就要想辦法把這一份感動表達(dá)出來,這就是“搖蕩性情”了,至于“形諸舞詠”,我們也可以舉個例子來看,據(jù)說晉朝大將軍王敦每當(dāng)喝完了酒就吟誦魏武帝的詩,一邊吟一邊用如意敲打珊瑚唾壺,天長日久,竟把唾壺敲出了很多缺口。由此看來,《毛詩·大序》中的那句“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得真是一點兒也不錯的。

  即然外物能夠引起作詩的感動,那么我們就要對它進(jìn)行一番討論了。一般來說,外物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自然界的“物象”;一類是人事界的“事象”。現(xiàn)在我們先來討論自然界的“物象”。

  其實,剛才我所提到的“悲落葉”的“勁秋”和“喜柔條”的“芳春”,就都屬于自然界的物象。此外,鐘嶸《詩品序》里也舉了一些物象,我們來看看他所舉的都是些什么:活

  若乃春風(fēng)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鐘嶸說,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比如春天的風(fēng)和鳥,秋天的月和蟬,夏天的云和雨,冬天的冰雪嚴(yán)寒,都能夠感動詩人,從而使他們寫出美好的詩。下面,我就將結(jié)合一些具體的詩例來說明詩人是如何因這些物象而引起感動的。

  南唐詞人李后主在他的《虞美人》小詞里說:“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在另一首《望江南》小詞里說:“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fēng)?!边@兩首詞里都提到了春風(fēng)和明月,所引起的卻是一種悲傷痛苦的感情。因為李后主破國亡家,成了俘虜,被從故國金陵帶到北宋的都城汴京拘禁起來。以往每年春風(fēng)吹來時,他都是以帝王的身分在御花園里看花賞月;而現(xiàn)在春風(fēng)吹來時,他已經(jīng)失去了家國,連性命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春風(fēng)明月雖然尚在,但舊時那種看花賞月的自由生活永遠(yuǎn)也不會再有了。這是一種由“對比”而產(chǎn)生的感動。另外,我還可以舉一種由“共鳴”而產(chǎn)生的感動,那就是屈原《離騷》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他說,太陽和月亮每天都在匆匆運行,不會為任何人而停留,春天與秋天往來交替,草木又漸漸凋零了,而當(dāng)你看到草木凋零的時候,就會聯(lián)想到自身也將像這些草木一樣衰老、死亡。

  那么,只有今昔盛衰的對比和人生無常的感慨這種大題目,才能引起詩人的感動嗎?不是的,寫詩也不一定非得有如此深沉強烈的感動,對于一個敏感的詩人來說,有時外界只須有一點兒小小的物象的變動,就能夠引起他詩意的感受。日本詩人松尾芭蕉寫過一首俳句:“青蛙跳入古池中,撲通一聲?!边@里邊哪里有今昔盛衰?哪里有人生無常?他只是寫了大自然之中某種景物突然間產(chǎn)生了一個小小的變化,這種變化使你的心也跟著動了一動。

  “心動”是什么意思?據(jù)說,有一次禪宗六祖慧能聽到兩個小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風(fēng)吹幡動,到底是幡動還是風(fēng)動?慧能對他們說:“也不是幡動,也不是風(fēng)動,是你們兩人自己的心動?!狈鸺抑鲝堊孕那鍍?,當(dāng)然是反對心動的;而詩人則相反,只有永遠(yuǎn)保持一顆活潑善感的心靈,才能夠?qū)懗龊迷妬?。唐代詩人孟浩然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痹娙诉€沒有起床到外邊去看,他只憑昨晚聽到的風(fēng)雨聲和今早聽到的鳥啼聲,就敏感地聯(lián)想到繁茂的春花現(xiàn)在一定紛紛零落了。宋代詩人楊萬里說:“雨來細(xì)細(xì)復(fù)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睘槭裁创禾斓募?xì)雨既不肯索性下大一點兒,又老是不肯停?他說那是它在嫉妒我窗外有如此美麗的山色,所以故意下得像珠簾似的擋住我的視線。你看,這就是詩人。他們對大家看慣了的萬物總是保持著一種關(guān)懷和敏感,所以經(jīng)常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新鮮的情趣。

  春風(fēng)和春鳥是春天里比較有特色的物象;而秋月和秋蟬,則是秋天里比較有特色的物象。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詠蟬》的詩說:“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毕s喜歡藏在高高的樹枝上,人們只能聽到它叫的聲音。詩人說,你棲身的地方這么高,本來就很難找到食物,只可餐風(fēng)飲露,可是你餓著肚子還這么一天到晚不停地叫,有什么用處?你縱然叫得聲嘶力竭,又有誰能理解你、同情你?——這已經(jīng)有點兒不像在說蟬了。

  蟬是昆蟲,它叫的時候哪里有這么多想法?于是詩人接下來就聯(lián)系到自己:我為了謀生糊口來做官,可是做官能實現(xiàn)我的政治理想嗎?這些年我就像一段樹枝在水里漂來漂去,不知會漂到哪里,我的故鄉(xiāng)早已長滿荒草,哪一天才能夠回去?感謝你用叫聲來不斷地提醒我,我和你一樣清貧而高潔,絕不會和那些貪贓枉法、中飽私囊的家伙們同流合污。你看,李商隱這首詩表面上寫蟬,其實卻是在寫他自己。顯然,它比楊萬里《春雨》的那一首要深刻一些。因為,楊萬里那一首只是寫出了一種生活中的情趣,而李商隱的這一首卻有抒情言志之寄托。

  剛才我所舉的那些詩寫的都是春天和秋天大自然中的物象,那么夏季和冬季又有哪些物象容易引起詩人的感受呢?那就是《詩品序》中接下來所說的“夏云暑雨”和“冬月祁寒”了。夏天天氣變化特別迅速,剛剛還是晴天,突然之間升起一塊烏云,馬上就是一場暴雨。這是夏天的特色。我現(xiàn)在想起了杜甫寫夏日大雨的一首詩,題目就叫做《大雨》,是他在四川成都時寫的。我們沒有時間仔細(xì)講這首詩,只舉它開頭的一段:

  西蜀冬不雪,春農(nóng)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清夏云郁陶。

  執(zhí)熱乃沸鼎,纖絺成缊袍。風(fēng)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

  杜甫寫夏云暑雨卻從冬雪寫起,他說這一冬一直沒有下雪,土地自然很干旱,到了春天又一直不下雨,農(nóng)民都愁得發(fā)出嗷嗷的聲音。于是上天就回心轉(zhuǎn)意,在初夏的時候忽然就布滿了一天濃云,大地上到處是狂風(fēng)和響雷的聲音,一場大雨沖刷了滿地的蓬蒿。為什么滿地都是蓬蒿?因為久旱不雨,莊稼都枯死了,當(dāng)然就只剩下滿地的野草。而經(jīng)過這場大雨之后,農(nóng)民就可以清除野草,在田里播種了。

  杜甫還寫過一首《喜雨》,我現(xiàn)在舉這首詩結(jié)尾的四句:

  崢嶸東山云,交會未斷絕。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

  “崢嶸”是很高的樣子。夏天那種帶著雨的濃云厚厚的在天上,就好像山一樣。顯然剛才已經(jīng)下過了一場雨,但詩人認(rèn)為下得還不夠,他說:怎樣才能驅(qū)趕著雷公,使它到東南方的吳越去再下一場大雨,把那里一切齷齪骯臟的東西都沖洗干凈?

  所以你們看以上兩首詩,“清夏云郁陶”寫的是夏云,“霈澤施蓬蒿”和“滂沱洗吳越”寫的都是暑雨。不過,我之所以舉了杜甫的兩首詩例,還不僅僅為了要說明“夏云暑雨”的物象引起詩人的感動,我還要借此指出,杜甫這個詩人與我們前邊講到的那些詩人又有所不同。本來,詩人之所異于常人,是由于他能夠把自己內(nèi)心的感動傳達(dá)出來,使別人甚至千百年以后的人讀了他的詩也可以產(chǎn)生同樣的感動。而且還不止于此,讀者還可以從他的感動引發(fā)聯(lián)想,結(jié)合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生發(fā)出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永遠(yuǎn)是生生不已的,所以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感發(fā)的生命”。

  然而,宇宙間的生命是有所不同的,有健康的生命也有病態(tài)的生命,有貓與狗的生命,也有獅與虎的生命。同樣,感發(fā)的生命也有著質(zhì)量上的高低、優(yōu)劣、深淺、厚薄之分。我們可以看到,楊萬里寫春雨的那首詩寫得很活潑,很有情趣,但那只是一種偶然的、細(xì)微的、纖巧的感發(fā),沒有更深刻的意義。李商隱寫蟬的那首詩中寄托了他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悲哀,當(dāng)然比楊萬里那首深刻,可是所寫的也只是個人的悲哀。杜甫為什么被后代尊為“詩圣”?那是因為,杜詩的感發(fā)生命是深厚博大的,他所關(guān)懷的不是個人的得意與失意,而是國家和老百姓的苦難。他為什么說“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因為,當(dāng)時吳越一帶正有叛亂,兵戈未息,老百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杜甫希望朝廷有人能夠平息那些叛亂,解救那里的生靈。所以,他這兩句詩也是有寓托的。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我這么說并不是認(rèn)為別人那些詩不好,而只是要區(qū)分各種感發(fā)生命的不同。因為,同樣是花,牡丹有牡丹的美麗,草野之中的小花也有小花的美麗;同樣是獸,獅子老虎有大生命的美麗,貓狗有小生命的美麗,這些都不是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另外,我們在讀詩的時候還要注意到,物象與人心之間的感發(fā)關(guān)系也有種種不同的層次,有的由物及心,有的由心及物,有的即物即心。關(guān)于這個問題,后面我們將作專門的介紹。

  至于冬季令詩人感發(fā)的物象,那就是嚴(yán)寒風(fēng)雪了。我們還可以看一首杜甫的詩,題目叫《對雪》: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這首詩,是杜甫被困于淪陷的長安時所寫。安史之亂時,杜甫從鄖州赴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虜,送到長安。過了不久,唐軍大敗于陳陶,死傷四萬余人,杜甫寫了《悲陳陶》等詩,表示哀悼。這首《對雪》,也是為陳陶之?dāng)《鳌Kf,官軍死了那么多人,野地里到處都是鬼魂的哭聲,我一個人被困長安,妻子兒女在鄜州生死未卜。黃昏的時候濃云密布,大片雪花在回旋的風(fēng)中飛舞。盛酒的瓢已經(jīng)被我扔掉了,因為早已無酒可飲;冰冷的火爐還在,但爐子里一點兒火也沒有。長安附近已全被叛軍占領(lǐng),與外地隔絕了消息,我只有一個人孤獨寂寞地在屋里出神發(fā)呆。“書空”,用的是晉朝殷浩的典故。殷浩被黜放后,每天一個人坐在那里用手指在空中比劃,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字。這個典故用來形容當(dāng)一個人心中有憂愁煩悶不能解時那種出神發(fā)呆的樣子。這首詩中描寫嚴(yán)寒風(fēng)雪的“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兩句,形象十分真切,對偶也非常工整,而且還不僅如此,這兩句還“融情入景”,把詩人當(dāng)時心里那種煩亂憂愁的感覺,都融會在“亂云”、“薄暮”、“急雪”、“回風(fēng)”等形象中表現(xiàn)出來了。

  好,到現(xiàn)在為止,我已經(jīng)講完了春夏秋冬四季物象給詩人的感發(fā)。但是,

  自然界的物象并非引起感發(fā)的唯一因素。能夠引起詩人感發(fā)的,除了自然界的物象以外,還有人事界的“事象”。這個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再討論。

  第二節(jié) 詩歌的感發(fā)之二

  我在國內(nèi)講學(xué)時,曾經(jīng)有同學(xué)問我:“老師,你講的古典詩詞我們很喜歡聽,可是學(xué)了它有什么用處呢?”這話問得很現(xiàn)實。的確,學(xué)了古典詩詞既不能幫助你找職業(yè),更不能幫助你掙錢發(fā)財。那么,為什么還要學(xué)它?

  我以為,學(xué)習(xí)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你的心靈不死。莊子說:“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對其他一切都不感興趣,那實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上一節(jié)課我說過,詩有一種“感發(fā)的生命”,它由作者傳達(dá)給讀者,而且可以不斷生長,生生不已地流傳下去。這種感發(fā)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潑起來,永不衰老。這就是詩的好處。辛棄疾有兩句詞說:“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上次我提到過陸機的《文賦》說:“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碧热粢粋€人能夠把松樹和竹子都當(dāng)做知心朋友,聽到山鳥的叫聲和看到花開花落的變化都會受到感動,那么他對人間發(fā)生的事情怎么會無動于衷?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作為一個人,最關(guān)心的當(dāng)然還是人世間的事情。所以杜甫才說:“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黎元”,就是老百姓的意思。在唐代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將要爆發(fā)的時候,朝廷已腐敗之極,老百姓也困苦之極,杜甫看到老百姓的苦難流離,預(yù)感到大亂將起,心里就不由得一陣陣發(fā)熱,恨自己沒有辦法解除老百姓的痛苦。這就是一個真正偉大的詩人博大而善感的心靈。

  上一節(jié)課我們討論了大自然中的“春風(fēng)春鳥”、“秋月秋蟬”等物象對詩人的感發(fā),但那并不是感發(fā)生命的惟一來源。因為人生所接觸的畢竟不僅僅是草木鳥獸;人所接觸最多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能夠引起詩人感發(fā)的,除了自然界鳥獸草木的“物象”之外,還有更大的一類就是人事界的“事象”。關(guān)于人事界的“事象”,鐘嶸《詩品序》中也舉了很多例證,他說: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蜇?fù)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蝗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顯然,鐘嶸在這里所舉的“事象”的例證,要比前一段所舉的“物象”的例證多得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并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傷春悲秋就是詩人了。一個詩人不但對自然界的草木鳥獸有一份關(guān)懷;對人類社會中的悲歡離合也要有一份關(guān)懷,而且是更大的一份關(guān)懷才行。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一點:鐘嶸所舉的這些人事界的例證,是有一個層次在里邊的?,F(xiàn)在我就結(jié)合詩例來作分析。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是第一個層次,說的是人事界的聚會和離別。在人世間,聚會永遠(yuǎn)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也是詩人做詩的好題目。我現(xiàn)在舉杜甫的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為例,我們只看其中的一部分:

  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夙心親。未負(fù)幽棲志,兼全寵辱身。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近代詩人聞一多對李白與杜甫的相會作過一個比喻,他說那就像天上的太陽和月亮走到一起了,我們應(yīng)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這兩位大詩人的聚會。杜甫在這首詩里就記載了他與李白這次美好的遇合。當(dāng)時李白已經(jīng)名滿天下,因此不用參加進(jìn)士考試就直接被唐玄宗請入朝廷去做翰林。然而皇帝并不是真正看重他的才干,只不過是請他寫些新詩拿給楊貴妃去歌唱而已。李白不樂意干,就向皇帝辭職,結(jié)果皇帝批準(zhǔn),賜金放還。這就是“乞歸優(yōu)詔許”。短短的五個字,就包含了這位天才詩人得意與失意、榮寵與挫折的整體過程,這真是一種了不起的概括能力。杜甫是在李白離開朝廷之后與他相會的,所以接下來“遇我夙心親”五個字,就記載了當(dāng)時詩人自己的感受?!都t樓夢》里寶玉見到黛玉時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比松軌蛴龅揭粋€知已,怎么能不歡喜?杜甫說,那時候我和你剛剛相識,就覺得彼此之間那么親近,好像前世有什么夙緣一樣。有的人不喜歡李白的奇思狂想和高談闊論,而杜甫卻喜歡;有的人以為嗜酒是不好的,可是杜甫卻從李白的嗜酒中看到他的天真。兩個人一起喝醉了酒,夜晚有時就高歌狂舞在那美麗的梁園;有時春日就攜手散步在泅水水濱。你看,假如你是一個詩人,遇到了這么好的朋友,經(jīng)歷了這樣愉快的聚會,怎么能不用詩把你的快樂寫出來?所以鐘嶸才說:“嘉會寄詩以親。”

  至于“離群托詩以怨”,例子就更多了。王維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載了他作客異鄉(xiāng)時對家人的思念: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古人每到這一天都要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王維說,我現(xiàn)在獨自一人作客他鄉(xiāng),所以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特別思念故鄉(xiāng)親人。我想,你們在故鄉(xiāng)插茱萸登高的時候,也會因為少了我而倍加思念吧?除了這首,我們還可以看一首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

  柳宗元參與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貞變法。變法失敗后,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先后被貶到永州、柳州。當(dāng)時這些地方還都是蠻荒之地,柳宗元曾寫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等悲痛欲絕的句子,后來就死在柳州。上面這首詩就是柳宗元在柳州時所寫。他說,每當(dāng)我站在海邊思念家鄉(xiāng)的時候,就覺得柳州海邊那些尖尖的山峰像一把把劍,切割著我的肝腸,假如我的身體能化成一千個、一億個,那么這一千個、一億個我,都要永遠(yuǎn)站在海畔那些山峰上遙望我的故鄉(xiāng)。所以你看,這就是“離群托詩以怨”。

  不知你們是否已注意到,我以上所舉的杜甫、王維和柳宗元的三首詩例,寫的都是詩人自己的歡會與離別,以及詩人自己的快樂與悲傷。那么是否只有你自己的遭遇才能引起你寫詩的感發(fā)呢?不盡如此。鐘嶸《詩品序》認(rèn)為,歷史上古人的遭遇也同樣能夠引起你寫詩的感發(fā),這是他的第二個層次。這個層次,他舉了“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兩個例子為證。

  所謂“楚臣”,指的是屈原。屈原是戰(zhàn)國時的楚國人,當(dāng)時秦國十分強大,在楚國朝廷中有主張聯(lián)秦和反對聯(lián)秦的兩派政治力量,屈原是反對聯(lián)秦的,他主張與東方的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秦??墒呛髞砺?lián)秦的那一派取得優(yōu)勢,屈原就被放逐出去。從此,楚國一天天走向滅亡。

  屈原眼看著國家已經(jīng)無藥可救,而自己又沒有辦法挽回,悲憤抑郁,就寫了歷史上有名的長詩《離騷》。當(dāng)然,《離騷》仍然屬于作者個人遭遇引起的感發(fā)。不過,這篇《離騷》流傳到干百年之后,卻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動。比如漢代有一個人叫做賈誼,被貶官到當(dāng)年楚國所在的湖南,想起屈原的遭遇,就寫了一篇很長的《吊屈原賦》;唐代有個人叫劉長卿,經(jīng)過長沙賈誼的故宅,想起了賈誼哀悼屈原的事情,又寫了一首《長沙過賈誼宅》的詩,詩中說:“萬古惟留楚客悲”。這“楚客”,指的也是屈原。其實還不光賈誼和劉長卿被屈原的事情所感動,大詩人杜甫也曾為此而感動。他在《詠懷古跡》的一首詩中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彼f我雖然生在千百年之后,但我深深地理解當(dāng)年宋玉為什么為草木的搖落而悲傷。宋玉,是屈原的弟子。屈原死后,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于是寫了《九辯》以述其志。《九辯》的開頭兩句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边@兩句的意思和屈原《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是一樣的。賈誼、劉長卿、杜甫,都不是楚臣,而且都生在屈原去國的千百年之后,卻不約而同地都為屈原的遭遇所感動。這說明,古人的遭遇雖然不是你的親身經(jīng)歷,但也同樣能夠引起你的感發(fā)。

  所謂“漢妾”,指的是東漢元帝時被送到匈奴去和親的王昭君,也稱漢明妃。昭君曾被選送到宮中。但宮中美女太多了,皇帝看不過來,就讓畫師給這些女孩子畫像,按圖召幸。于是那些被選入宮的女孩子紛紛去賄賂畫師,請他們把自己畫得更美麗些,以求被皇帝選中??墒峭跽丫允衙利惓霰姡豢腺V賂畫師,畫師就故意把她畫丑,結(jié)果皇帝沒有選上她。后來匈奴要求與漢朝和親,美麗的王昭君就被嫁到匈奴,從此再也不能回到故土了。昭君的故事感動了歷代很多詩人,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中,有一首就是詠昭君的:大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干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是湖北秭歸縣人,那地方有許多高山綿延不斷。所以,“群山萬壑赴荊門”是寫實,而且寫得開闊博大,很有氣魄。古人認(rèn)為,高山大河是鐘靈毓秀的所在,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才能夠誕生王昭君這樣美麗的女子。要知道,上天降生這么美的一個女子,本來是應(yīng)該得到欣賞和愛護(hù)的,可是她得到了嗎?沒有,她的結(jié)局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白吓_”是指朝中的宮殿,猶言“紫宮”,這里指代皇宮。昭君悲哀地離開故國皇宮,走向外族那荒涼的沙漠,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傳說塞外的草都是白色的,只有昭君冢的草是綠色的,所以叫做“青?!?。詩人說,我只是在畫圖中得識昭君美麗的容貌,她本人早已死去,誰也無緣得見了?,F(xiàn)在月亮是如此明亮,說不定她的芳魂會從塞外歸來,再看一看自己的故鄉(xiāng)吧?據(jù)說昭君出塞是她自己主動請行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她就應(yīng)該無怨。可是當(dāng)年昭君出塞時懷抱著琵琶,琵琶的曲子是那樣哀怨,她到底是有怨還是無怨呢?

  其實還不止杜甫,中國文學(xué)中寫昭君的題材數(shù)不勝數(shù),作者們紛紛對這個歷史人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抒發(fā)自己所受到的感動。直到不久前曹禺先生還寫了《王昭君》的劇本,說昭君是一個有理想的女子,由于她的努力,使?jié)h朝與匈奴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guān)系,這功勞是不可磨滅的??梢?,昭君的身世也與屈原的身世一樣,打動了干百年之后的作者和讀者,使他們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感發(fā)聯(lián)想。

  除了詩人自身的悲歡離合和古人的悲歡離合可以引起詩的感發(fā)之外,《詩品序》所舉的例證中還有第三個層次,那就是即使是與你并不相干的人,他們的遭遇同樣能引起你內(nèi)心的感發(fā)。什么樣的遭遇呢?那就是“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fù)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了。這是指那些戰(zhàn)爭中所產(chǎn)生的征人思婦的詩。唐代對外戰(zhàn)爭比較頻繁,寫征人思婦的詩很多,我們看一首晚唐詩人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和匈奴打仗本來是漢朝的事,但唐朝詩人寫詩總是喜歡把當(dāng)代的事情假托為漢朝的事。像白居易《長恨歌》寫唐玄宗與楊貴妃,開頭卻說“漢皇重色思傾國”。這首詩也是如此,它其實是寫當(dāng)時發(fā)生在北方的一場對外族的戰(zhàn)爭。其結(jié)果是唐軍打敗了,五千將士都暴骨沙場。“無定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河,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為“永定河”。詩人說,可憐這些勇敢的年輕人都已變成了無定河邊的白骨,而他們的妻子卻不知道,還在家中苦苦地盼著丈夫回來,甚至做夢時也常常夢見他們。這首詩寫得很好,但作者本人并不是征人思婦,他不是寫自身的悲歡離合,也不是寫歷史人物的身世遭遇。他所寫的,就是與他同時代的普通人的遭遇和痛苦。他被他們的遭遇和痛苦所感動,從而就寫出了這首感發(fā)力量很強的好詩。

  在舉了這么多“事象”感發(fā)的例證之后,《詩品序》接著說:“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边@真是一個很妙的總結(jié)。中國現(xiàn)代的讀書人有很多專業(yè)可以選擇,可以做科學(xué)家,也可以做工程師。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但做官的人是很難掌握自己命運的,如果你遇到一個昏君如果你還堅持你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很可能被貶謫、被放逐。所謂“一去忘返”,并不是真的忘返,而是你欲返卻不能夠返,沒有希望返。像我剛才提到過的詩人柳宗元,不是就死在謫所了嗎?因此,中國古人特別注重一個“遇”字。三國時代的劉備與諸葛亮,是一對君臣之間美好遇合的典型:劉備對諸葛亮是三顧茅廬,言聽計從;諸葛亮對劉備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樣的遇合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后代不少讀書人都羨慕他們的遇合,寫了很多詩來歌頌他們的遇合。

  然而對大多數(shù)讀書人來說,更多的情況還是“不遇”,或者是尚未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遭到貶謫放逐。這就是“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那么,是否所有的“遇”就都是美好的呢?也不是,因為有的時候“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皟A國”,出于漢武帝的樂師李延年所唱的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痹诠糯?,君臣間的關(guān)系與夫妻男女間的關(guān)系有某些相似之處:女子靠美貌得到男子的寵愛,臣子也能靠逢迎拍馬得到皇帝的寵信。而自古以來,有多少亂臣賊子就是通過諂媚蠱惑君王,轉(zhuǎn)眼之間就可以使國家從興盛走向衰亡。

  “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之所以很妙,還不僅僅在于它點出了讀書人的“遇”與“不遇”。更重要的是,這“遇”與“不遇”所涉及的“仕”與“隱”的問題,又恰恰是中國讀書人心中一個很要緊的“情意結(jié)”。近代學(xué)者朱自清先生寫過一篇《唐詩三百首指導(dǎo)大概》,在這篇文章里他提到,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只有做官一條出路,“仕”與“隱”是他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大問題,因此,它也就成了唐代詩人們寫詩的一個重要題材。這個問題,我們以后講具體作品的時候再作詳細(xì)分析。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討論了詩之感發(fā)的由來。我們看到,在宇宙之間,

  自然界和人事界都有很多事物可以使人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感發(fā)。然而,是否只要你的內(nèi)心之中有了感發(fā),就能夠?qū)懗龊迷妬砟??這個問題下次再講。

  第三節(jié) 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之一

  前面兩節(jié)我們討論了詩的感發(fā)。通過詩例我們看到:不但自然界的“物象”可以引起感發(fā),人事界的“事象”也能引起感發(fā);不但你自己的事情可以引起感發(fā),別人的事情和古人的事情也可以引起感發(fā)。那么,引起感發(fā)是否就形成了詩呢?還是沒有。你必須把你的感發(fā)通過文字表現(xiàn)出來才是詩。也就是說,作為一般人,你只要“能感之”就可以了;而作為詩人,除了“能感之”還要“能寫之”。怎樣寫?這就涉及寫作方法的問題了。

  本來,我最反對談詩的寫作方法,因為那不是可以教出來的。父親是詩人,兒子不一定也是詩人。你說我拼命教他,一定要讓他也做個詩人??墒牵热羲焐聛砭筒皇钱?dāng)詩人的材料,那么你再拼命也是白費力氣。天底下從來不會有一個死板的規(guī)則方法,可以指導(dǎo)你做出一首好詩來。因為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生命是不可以用一個模子來仿制的,就如同天下有千千萬萬的人,每一個人的五官面貌、脾氣稟性各有不同。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千千萬萬的人雖然面貌都不相同,但并不是不可以歸納出一些原則來。比如,正常的人都有兩條眉毛、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眉毛和眼睛長在鼻子的上邊,嘴巴長在鼻子的下邊。這就是人的五官面貌的基本原則。詩也是如此,雖然沒有一個幫助你寫出詩來的捷徑,但卻有一些基本原則是你學(xué)詩的時候所不可不知的。從現(xiàn)在起,我要開始講的“賦、比、興”,就是中國古人根據(jù)外物與內(nèi)心相互感發(fā)的原理,總結(jié)歸納出來的一種寫詩的基本原則。

  “賦、比、興”這三個名稱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師》及《毛詩·大序》。它們與“風(fēng)、雅、頌”并列,被稱為“六詩”或“六義”。《毛詩·大序》是這樣說的: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所謂“義”是指一些重要的道理。就是說,《詩經(jīng)》里有這么六條重要的道理,是學(xué)詩的人首先要弄清楚的。在這六條里面,風(fēng)、雅、頌是《詩經(jīng)》中作品的分類,賦、比、興則是寫作的方法。在這一節(jié)中我所要講的重點是“賦、比、興”,但在講“賦、比、興”之前,我們要先來簡單地弄清楚“風(fēng)、雅、頌”是怎么回事。

  “風(fēng)”,是一般的民間歌謠。據(jù)說周朝設(shè)有專職官吏到各地去采集民間歌謠,叫做“采風(fēng)”。采風(fēng)的目的是根據(jù)這些民間歌謠了解下情,掌握各地風(fēng)俗習(xí)慣,以利于制定政策。不過,這僅僅是歷代對“風(fēng)”的解釋中比較簡單明白的一種,此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比如《毛詩·大序》說,“上以風(fēng)化下,下以風(fēng)刺上”,故曰“風(fēng)”。意思是,上面的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民間歌謠了解民情,領(lǐng)導(dǎo)風(fēng)氣;而下面的老百姓則通過歌謠對國家政策進(jìn)行婉轉(zhuǎn)的批評,所以這個“風(fēng)”又同“諷”。這其實是對采風(fēng)說法的進(jìn)一步引申。在周朝的時候,有許多諸侯國,各國都有本地的民間歌謠,所以《詩經(jīng)》里有十五國風(fēng)。

  “雅”,多數(shù)是士大夫階層的作品,因此它對政治的反映往往比“風(fēng)”更直接。《詩經(jīng)》里的“雅”分成兩個部分:反映比較重大事件的是“大雅”;反映較小事件的是“小雅”。

  “頌”,是朝廷舉行宗廟祭祀典禮時所唱的詩歌,是一種廟堂的樂章?!对娊?jīng)》里的“頌”分成周、魯、商三頌。

  古人對“風(fēng)、雅、頌”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比如,有的人主張從詩歌與音樂的關(guān)系來分類,認(rèn)為“風(fēng)”是徒歌,即不配樂的歌曲;“雅”是可以配合著音樂來歌唱的;“頌”則不但配合音樂,而且還伴有舞蹈。不過這些問題很復(fù)雜,講起來需要很多時間,由于我們并不是專門研究《詩經(jīng)》,所以,只要簡單地懂得什么是“風(fēng)、雅、頌”就可以了。

  歷代對“賦、比、興”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我現(xiàn)在也只取其中比較簡單明白的說法介紹給大家。所謂“賦”就是直言其事:你要寫哪件事,就直接敘述它好了。所謂“比”就是以此例彼:用一件事情來比喻另一件事情。所謂“興”是見物起興:先見到一個外物,然后引起你內(nèi)心的感發(fā)。我個人以為,古人所總結(jié)的這三種詩歌寫作方法,其實是概括了詩歌寫作中“心”與“物”——情意與形象——的三種關(guān)系。下面我們就對情意與形象的這三種不同的關(guān)系作一個討論,先從“興”說起。

  “興”這個字有兩個讀音,用作動詞的時候讀xing(一聲),有“引發(fā)”、“興起”的意思;用作名詞的時候讀xing(四聲),有“興致”、“興趣”的意思。詩六義的“興”所取的是“興”字的“引發(fā)”、“興起”的含義,本應(yīng)是動詞,讀xing(一聲),可是由于賦、比、興這三個詞代表詩歌的三種表現(xiàn)方法,已經(jīng)被用作了名詞,所以就按名詞的聲音讀xing(四聲)了。其實如果仔細(xì)想來,所謂“興趣”也是由某件事而引發(fā)起你內(nèi)心的一種反應(yīng),所以“興”字用作名詞時,實在也具含有“引發(fā)”和“興起”的含義,只不過詞性不同而已。

  在講“興”之前,我還要說一說關(guān)于“象”的問題?!跋蟆本褪切蜗?,我們習(xí)慣上總是認(rèn)為只有“物”才有形象,其實不然。所謂“形象”,它不但包括自然界的“物象”,也包括人事界的“事象”,甚至還包括假想中的“喻象”。中國儒家有一部古老的經(jīng)典叫《易經(jīng)》,所講的就都是關(guān)于“象”的學(xué)問。《易經(jīng)》里有兩個基本符號“—”和“——”,前一個代表“陽”,后一個代表“陰”。如果把這兩個基本符號重疊起來,形成三個一組,則有八種組合方法,那就是“八卦”;把“八卦”每兩個一組重疊起來,可以有六十四種組合方法,那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本身就是一個符號形象,同時它還代表著許多自然界和人事界的物象和事象,如“乾”代表天,代表父親;“坤”代表地,代表母親等等。古人試圖用卦象來解釋宇宙萬物之間那種永不停止的變化,在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里敘寫了眾多的形象:如“漸”卦“初六”爻辭的“鴻漸于干”是一種視覺的象,歌

  “中孚”卦“九二”爻辭的“鶴鳴在陰,其子和之”則是一種聽覺的象;“蒙”卦“初六”爻辭的“利用刑人,用說桎梏”是現(xiàn)實中的事象,“坤”卦“上六”爻辭的“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則是假想中的喻象。

  其實不只中國古人,印度佛教哲學(xué)對“象”也有很深刻的認(rèn)識。佛教所常說的“色相”,并不單指紅黃藍(lán)白黑的顏色,也不單指視覺所看到的形象,而是有更深的含義。佛經(jīng)認(rèn)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受器官叫做“六根”,由于有了“六根”,就產(chǎn)生了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人的種種欲望也就因之而起?!傲鶋m”都是色相,是你的感受器官所能接受到的東西,這就與中國廣義范疇的“象”很接近了。

  好,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一首《詩經(jīng)》中“興”的例子,看一看在“興”這種寫作方法中,形象與情意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guān)系。我選的是《詩經(jīng)》中的第一首詩《關(guān)雎》。為了節(jié)省時間,今天只講它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雎鳩”是一種水鳥,一般總是成雙成對的;“關(guān)關(guān)”,是雎鳩鳥的叫聲。一對雎鳩鳥,在河水的沙洲上嬉戲,這個叫幾聲,那個也叫幾聲,好像在那里談話一樣。詩人聽到它們的叫聲,又看到它們那種親密快樂的樣子,就引起了內(nèi)心的感發(fā),聯(lián)想到鳥都有如此美好的伴侶,人不是也應(yīng)該有一個美好的伴侶嗎?只

  “窈窕”,有很多人以為是“苗條”的意思,其實不對。你看這“窈窕”兩個字,都是“穴”字頭,而“穴”字頭的字,一般都帶有一種幽深的意味。就是說,那女子不只是外表美麗,更重要的還在于內(nèi)心藏有美好的品德修養(yǎng)。詩人認(rèn)為,只有這樣的女子,才是君子的好配偶。“荇萊”,是一種水中的植物。詩人說,你看水面上那些長短不齊的荇菜,隨著水漂流不定。那種搖蕩的樣子,就很像我現(xiàn)在內(nèi)心的感情。倘若真的有那樣一個美好的淑女,那么我不管白天黑夜都要追尋她,每一時每一刻都要思念她。

  剛才我說過,詩人必須用文字把自己內(nèi)心的感發(fā)表達(dá)出來,那才是詩。不過,如果你只是說:“我現(xiàn)在內(nèi)心十二萬分感動!”那也并不是詩,因為它不能使別人了解你的感動,更不能感動別人。那么怎樣才能使別人了解,進(jìn)而感動別人呢?現(xiàn)在這首詩的作者就采取了一種方法:把他內(nèi)心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擺到讀者面前。作者先是聽到了鳥叫的聲音,見到沙洲上鳥的形象,由此而產(chǎn)生了欲尋配偶的聯(lián)想;接著又看到水里漂流的荇萊,從而產(chǎn)生了“寤寐思服”的那種心情。這就是內(nèi)心活動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現(xiàn)在我們不妨注意一下:這首詩的敘寫過程是先有了形象,然后才引起了內(nèi)心的情意。從“心”與“物”的關(guān)系來看,這種表現(xiàn)方法是由“物”及“心”,也就是說,由形象過渡到情意。這種表現(xiàn)方法就叫做“興”。下面我們再看一段《魏風(fēng)·伐檀》,這也是“興”的作品: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同“關(guān)關(guān)”一樣,也是聲音,是一種伐木的聲音。作者說,我把檀木砍伐下來之后,都堆放在河的岸邊。這時我就看到,河水是如此澄清,而且上邊還有美麗的波紋。在這首詩中,是“坎坎伐檀”的聲音和“河水清且漣漪”的形象引起了作者內(nèi)心的感發(fā)。什么感發(fā)呢?他說:你既不耕種,也不收割,為什么我們種的糧食收獲了,你要拿最多的一份?從來沒見過你去打獵,為什么你的院子里掛著那么多獸皮?一個做官的人,難道可以白白吃飯而不干事情嗎?在古代,“君子”這個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指品德美好的人;另一種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做官的。這里的“君子”,所取含義是后者。中國的儒家并不主張每一個人都去種田,因為天下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職業(yè)和工作。只要你很好地完成了你的工作,那么你吃掉種田人種出的糧食就不算白吃;但如果你并沒有把你的那一份工作做好,那你就白吃了農(nóng)民種出來的糧食。在上位的人尤其如此,他們是不應(yīng)該白白享受老百姓供養(yǎng)的。

  現(xiàn)在,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伐檀》與(關(guān)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們的相同之處是:二者都是先有形象,然后引發(fā)出心中的情意。它們的不同之處是:在《關(guān)雎》中,形象與情意之間的關(guān)系很容易理解,因為從鳥的和鳴聯(lián)想到人的配偶,這是很自然的;而在《伐檀》中,形象與情意之間的關(guān)系就比較難解釋,那伐木的聲音和河水的清漣與“君子”的“素餐”似乎并無直接關(guān)系。我之所以又舉了《伐檀》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在“興”的方法中,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復(fù)雜,有的作品能夠看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有的就完全看不出來。然而那里邊卻一定存在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只不過那關(guān)聯(lián)不一定能用理性來解釋而已。這么說,不是有點兒太微妙了嗎?對于“興”的方法來說,這到底是它的缺點還是優(yōu)點?我以為是它的優(yōu)點。因為,這正是中國詩歌傳統(tǒng)中一向重視感發(fā)作用的一種獨有的特色。

  關(guān)于“比”的例子,讓我們來看《魏風(fēng)·碩鼠》的第一段: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是大的意思;“貫”,是侍奉的意思;“女”,就是“汝”。作者說:大老鼠呀大老鼠,你不要再吃我的糧食了,我侍奉了你這么多年,可是你卻一點兒也不肯顧念我,所以我要離開你去找一個快樂的地方,假如天下真的有一塊樂土,我就要在那里安身不再回來。你們看,他說的是真的老鼠嗎?人怎么能侍奉老鼠?顯然作者別有所指,他是用老鼠來比喻那些剝削者。

  那么我們來看一看,這首《碩鼠)與前面講的《關(guān)雎》、《伐檀》有什么不同?這首詩,是作者心中先有了一種由被剝削而產(chǎn)生的痛苦和不平,也就是說先有了內(nèi)心的情意,然后想辦法找一個外物來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這種情意。于是他找到了專門偷糧食的大老鼠的形象,用它來比喻剝削者正好合適。作者通過對大老鼠的呵叱,指責(zé)了剝削者,發(fā)泄了自己內(nèi)心的那種不平。從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來看,這首詩是先有情意,后有形象,二者的關(guān)系是由“心”及“物”的。這種表現(xiàn)方法就叫做“比”。

  在以上所講的“興”與“比”的兩種表現(xiàn)方法中,不管是先有情意還是先有形象,其中形象在表達(dá)情意的過程中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是不是寫詩就一定離不開外物的形象呢?并非如此。下面要講的“賦”的方法,就用不著通過外物引發(fā)情意,也用不著找一個外物來傳達(dá)情意,而是直接就說出了內(nèi)心的情意。這種表現(xiàn)方法效果如何?我們可以看《鄭風(fēng)·將仲子》里的一段:

  將仲子兮,無腧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這是一個女孩子在和她所愛的男孩子講話。那個男孩在家里一定是行二,所以被稱為“仲子”?!皩ⅰ焙汀百狻?,都是《詩經(jīng)》里常用的語氣詞。要知道,有語氣詞和沒有語氣詞所傳達(dá)的口吻是不一樣的。如果只說:與

  “仲子!”那就像他的爸爸在喊他。而“將仲子兮”,就顯得那么委婉,那么多情,顯然是他的情人在喊他。這女孩子說:仲子啊,求你不要跳過我家的里門,也不要碰斷我家的杞樹。什么是“里門”?所謂“里”,類似上海的弄堂或北京的胡同,里邊住著十幾戶或幾十戶人家,外邊有一個共同的大門,就叫“里門”。那男孩子要和這女孩幽會,攀著樹就跳進(jìn)了女孩家的里門,女孩則求他不要這樣做。然而“無腧我里”和“無折我樹杞”這連接的兩個否定不是太傷感情了嗎?于是這女孩接著就來挽回了——“豈敢愛之,畏我父母”。她說,我并不是舍不得這樹,我只是怕我的父母知道。那么,既然怕父母知道,干脆你就拒絕他好了。可是這女孩子又把話拉回來——“仲可懷也”,你當(dāng)然是我所懷念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讓他進(jìn)來呢?她接著又推出去——“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所以你看,這女孩子一會兒推出去,一會兒拉回來,在這反反復(fù)復(fù)的推拉之間,就把她對仲子的多情和對父母的畏懼,這種十分矛盾的心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了。

  大家一定已經(jīng)注意到,前面講的那幾首詩,是借助于形象來傳達(dá)感發(fā)的。這一首詩卻沒有借助形象,而是在敘述的口吻、章法的結(jié)構(gòu)之間直接就傳達(dá)了感發(fā)。這就是“賦”的表現(xiàn)方法。從“心”與“物”的關(guān)系來看,“賦”的方法是即“物”即“心”的。就是說,他所寫的那個外在事物的形象直接就是他內(nèi)心的情意。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看了《詩經(jīng)》中不少的詩例。但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所舉的都不是全詩,而是詩中的一段或兩段。因為,重章疊句乃是《詩經(jīng)》的一個特點。像這首《將仲子》,一共有三章,即三個段落。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是

  將仲子兮,無踰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這兩段的內(nèi)容與第一段其實沒有多大區(qū)別,只是所押的韻不同。對于《詩經(jīng)》中的詩,有些我們現(xiàn)在讀起來好像并不押韻,其實在古代它們是押韻的。像第二段中的“墻”、“?!?、“兄”就是押的同一個韻,然后換韻,“懷”和“畏”押的是同一個韻。第三段中“園”、“檀”、“言”押的是同一個韻,然后換韻,仍然是“懷”和“畏”押同一個韻。就在這種聲音的變換與重復(fù)之中,作者把女孩子那種柔婉多情而又顧慮重重的矛盾心理全都傳達(dá)出來了。

  第四節(jié) 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之二

  上一次,我結(jié)合《詩經(jīng)》中的詩,介紹了在“賦、比、興”三種表現(xiàn)方法中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如果大家想進(jìn)一步了解,可以參看我寫的(迦陵論詩叢稿》中《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guān)系例說》一文。現(xiàn)在,我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加以補充說明。

  首先是,《詩經(jīng)》中作為“詩六義”的“賦、比、興”,與后代常說的作為詩歌寫作方法的“賦、比、興”之間,還有一點點的區(qū)別?!霸娏x”的“賦、比、興”重在開端,也就是說,它所注重的往往是一首詩開端第一句所用的是哪一種表現(xiàn)方法。為什么如此?因為,“詩六義”的“賦、比、興”所要研究的是引起你感發(fā)的方式?;蛘哒f,所要分清的是作者采用了賦、比、興之中的哪一種方法來帶領(lǐng)讀者進(jìn)入感發(fā)??墒堑搅撕蟠?,賦、比、興作為一般的寫作方法就不一定僅僅用在開端,有的可以用在中間,有的也可以用在結(jié)尾。像《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前邊都是直言其事的“賦”,中間忽然出現(xiàn)“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兩個形象。我們把它叫做“興象”,而它卻不必在開端,也可放在詩的中間。所謂“興象”,就是帶給讀者興發(fā)感動的一種形象。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說:“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薄芭谩北臼且环N胡樂,但在邊疆戍守的士兵受到胡人影響,也彈奏這種樂器。詩人說,琵琶的樂曲彈了一曲又換一曲,不管換了多少曲,總是離不開離別的內(nèi)容,只能喚起征人的悲哀憂愁??墒墙Y(jié)尾一句他忽然不再寫憂愁了,一下子跳起來去寫天上的秋月。這“高高秋月照長城”就是一個“興象”。它不是理性的,因為月亮并不代表離別。是人看到了月亮,忽然引起感發(fā),產(chǎn)生了懷念故鄉(xiāng)的感情。這種感發(fā)是由物及心的,所以是“興”的表現(xiàn)方法,而它卻是用在詩的結(jié)尾。

  第二個要補充的問題是,通過上節(jié)課所舉的那些詩例,我們已經(jīng)看到,所謂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無非是“由物及心”、“由心及物”和“即物即心”這三種。由物及心的是興;由心及物的是比;即物即心的是賦。看起來很是簡單明白,但實際上這三種方式的區(qū)分并非如此容易。上節(jié)課我所舉的《關(guān)雎》、《碩鼠》等都是比較單純、比較典型的例子。

  事實上,人心與外物之間的感發(fā),其層次和性質(zhì)并不都如這幾首詩一樣單純而易于辨別。即以《詩經(jīng)》中的詩而論,對《周南·漢廣》、《曹風(fēng)·下泉》、《豳風(fēng)·鴟鵲》這三首詩,《毛詩》認(rèn)為都是屬于“興”的作品;而朱熹的《詩集傳》則認(rèn)為《漢廣》是“興而比”,《下泉》是“比而興”,《鴟鵲》則完全是“比”。對于這三首詩的辨別,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看我的《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guān)系例說》一文,在這里我就不再占用時間加以說明了??傊?,不但“比”和“興”容易混淆,就是“賦”、“比”、“興”之間,有時也容易混淆。而且,《詩經(jīng)》里所寫的人類生活和思想感情,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比較質(zhì)樸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jìn)步,人的思想感情也愈趨繁復(fù)深微,所以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也就越來越繁復(fù)深微了。

  還有一點我要說明的是,有人認(rèn)為詩歌里只有形象是最重要的,所以老是強調(diào)比興??墒俏艺J(rèn)為,比和興固然重要,賦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一般來說,詩歌里用得最多的還是賦。賦包括了詩歌的整個組織、章法、句法和結(jié)構(gòu)。不管你用了多么美麗的形象,不管你如何情景相生,可是把你的形象和情意結(jié)合起來的,只能是賦。賦的感發(fā)作用不一定就次于比興,等以后講到杜甫等詩人的作品時,大家一定能夠有所體會。

  另外,上一次我曾引了《毛詩·大序》里的一段話:“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蓖瑢W(xué)們或許已注意到在這一段話里,詩六義的排列次序是風(fēng)、賦、比、興、雅、頌。這是為什么?既然風(fēng)雅頌是《詩經(jīng)》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寫作方法,這里為什么把它們混在一起?我認(rèn)為,這雖然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批評缺少科學(xué)邏輯的一個例子,但這種排列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古人曾把《詩經(jīng)》當(dāng)作課本,如果按教學(xué)的一般習(xí)慣來說,應(yīng)該從十五國風(fēng)教起,所以“風(fēng)”列為第一。在教國風(fēng)民歌的時候自然要涉及詩的表達(dá)方式,而在三種表達(dá)方式中,“賦”最為簡單直接,“興”較為深隱難解,所以先講賦,再講比,最后講興。結(jié)合賦比興講完了十五國風(fēng)之后,再講二雅和三頌。至于我為什么先講“興”而不是先講“賦”呢?那是因為;我們不是專門講《詩經(jīng)》,而是從詩歌理論的角度分析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所以要從由物及心的“興”和由心及物的“比”講起。參

  那么,現(xiàn)在“賦、比、興”基本上就講完了。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西方詩論中有關(guān)形象的幾種說法,與中國詩論中“賦、比、興”之說的比較。

  近年來,很多人試圖用西方文學(xué)理論來解說中國的舊詩,這是一種很好的探索。因為一般來說,西方文學(xué)理論比較細(xì)密,而中國古代文學(xué)理論比較簡單抽象。實際上,對于文學(xué)藝術(shù)來說,其中有很多最基本的要素,本來是不分古今、也不分中外的,因此中西理論的結(jié)合確實很有必要。但我們在做這種嘗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基本要素的相同并不等于個別因素也都相同。前些年,臺灣有人用西方理論來講中國舊詩,說什么西方用蠟燭來代表男性,所以中國舊詩里的蠟燭也代表男性。這是不可以的,中國古人絕對沒有這種觀念。還有人說唐詩“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李益《江南曲》)中的“信”就是“性”,這也不可以。第一,“性”和“信”是發(fā)音本來就不一樣;第二,就算兩個字發(fā)音相同,中國古人所用的“性”也不同于西方的那個“性”,中國古人所用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性”。所以我認(rèn)為,我們應(yīng)該利用西方理論的明辨來補足中國舊詩的含混,而不應(yīng)該只襲取西方理論表面的一些皮毛,丟掉了中國的傳統(tǒng)。更何況,中國古人的詩論雖然概括抽象,不及西方理論細(xì)致周密,但卻有自己的精華和特色,有時是西方理論所不及的。下邊我就通過介紹一些西方詩論中的術(shù)語來說明這個問題。

  西方理論也很注重詩歌中的形象,也有很多表現(xiàn)心與物之關(guān)系的術(shù)語,諸如Simile(明喻)、Metaphor(隱喻)、Metonymy(轉(zhuǎn)喻)、Symbol(象征)、Personification(擬人)、Synecdoche(舉隅)、Allegory(寓托)、ObjectiveCorrelative(外應(yīng)物象)等。由于我們要學(xué)的是中國古典詩,所以對這些西方的術(shù)語,我各舉一些中國的古典詩做例證。

  所謂Simile(明喻),就是比較明顯的比喻。你用一種東西來比喻另一種東西,中間一定要加上“如、似、比、像”等字樣,把“比”的意思明白地說出來。李白的《長相思》詩中有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就是明喻,說我所懷念的那個美人,長得像花一樣美,但卻離我非常遙遠(yuǎn),無法見面。

  所謂Metaphor(隱喻),其實也是比喻,但不像明喻那樣,把“比”的意思表現(xiàn)得那么明顯,不用“如、似、比、像”等字眼作直接的說明。如杜牧《贈別》詩中有兩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寫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子,用的就是“隱喻”。古代女子出嫁的年齡是十四歲,而這個女孩子才十三歲多一點兒,美麗得就像早春時節(jié)豆蔻梢頭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但詩人不說這女孩像花朵,而是把女孩和花朵的形象并列在一起,說這豆蔻年華的女孩子就是花朵。這就是“隱喻”。

  所謂Metonymy(轉(zhuǎn)喻),也可以叫“換喻”。陳子昂《感遇》詩中有一句“黃屋非堯意”,就是轉(zhuǎn)喻。堯是古人認(rèn)為最理想的帝王,但其實他并不想做帝王,所以后來就讓位給了舜?!包S屋”是古時候天子所乘的車,但在這句話里卻不完全指車,而是以天子的車來代表天子的地位。這種情形外國也有,例如他們常常用皇冠來代表國王的地位,那也是“轉(zhuǎn)喻”。

  說到Symbol(象征),它與“明喻”和“隱喻”有什么不同呢?一般來說,在明喻和隱喻中,比喻和被比喻的東西都比較具體。像美人和花,十三歲的女孩子和早春二月的花朵,全都是現(xiàn)實中實有的形象。而象征則常常是用現(xiàn)實中實有的形象,來表現(xiàn)一種抽象的情思意念或者哲理。并且這個具體的形象常常不是偶然拿來的,它一般已經(jīng)在人們的腦子里形成了慣例,如一提到十字架馬上就想起基督等等。

  中國古詩里也有這種手法,最有名的是陶淵明。陶詩里常寫的松樹與菊花都有象征的意味,代表著陶淵明內(nèi)心之中一種堅貞高潔的品格。比如陶詩的《和郭主簿》中有這樣幾句:“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币话愕幕ǖ角锾於剂懵淞?,只有芬芳的菊花到秋天才開放。菊不像春天的花那樣萬紫千紅,它們大半是黃色和白色的,所以在樹林中深綠色的背景下就顯得分外光彩奪目?!肮凇弊x去聲,表示戴在頭上的意思,就是說有一排青翠的松樹像帽子一樣戴在山頭上?!皯选弊钟玫靡埠芎?,因為美有不同的類型,表面的色澤只是外表的美,很可能是用一層美麗的顏色把底下的臟東西都遮蓋起來了,而“懷”是從內(nèi)心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從里到外的,“秀”也是一種從里到外的美,我們說某人很秀氣,那不僅僅指他的眉毛眼睛長得好看,而且是指他還表現(xiàn)出一種很聰明、很有靈氣的品質(zhì)。“貞秀”,是說不但秀美,而且有堅貞不變的操守?!白俊笔浅鋈旱臉幼樱@里還不光是說松菊的品質(zhì)卓越出群,而且是說在其他草木都零落了的背景之中,松和菊卻不怕嚴(yán)霜的打擊,仍然如此秀美,這也是很了不起的。所以,這松和菊的形象,就代表了一種哲理的概念和抽象的品質(zhì)。其實,那也正是詩人自己的修養(yǎng)和追求。

  Personification(擬人),是把一個本來不會有感情和思想的外物,當(dāng)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來描寫。我可以舉北宋詞人晏幾道《蝶戀花》詞中的“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為例。詞人說,在夜晚的紅燭前,有兩個相愛的人要分離了,紅燭也替他們發(fā)愁,但又沒辦法幫助他們,所以只有默默地為他們流淚。紅燭怎么會有感情?怎么會替人流淚?作者是把無情的紅燭比作了有情的人。這種方法就叫做“擬人”。

  Synecdoche(舉隅)譯得很妙?!芭e隅”這個詞出于《論語·述而》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意思是,假設(shè)老師給你指出桌子的一個角,你同時就要明白另外的那三個角。學(xué)習(xí)重在融會貫通,不能指望老師把所有的東西都詳詳細(xì)細(xì)、反反復(fù)復(fù)地講給你聽。所以,“舉隅”這個詞用在寫作中,是指舉出事物的某一個部分來代表事物的整體。比如晚唐詞人溫庭筠的《望江南》小詞中有一句“過盡干帆皆不是”,說有一個女子每天在樓上望著遠(yuǎn)遠(yuǎn)的江面,期望她所愛的人乘坐的那條船早日歸來,可是所有的船都過去了,她所盼望的那條船卻始終沒來。這句里的“帆”僅僅是船上的一個局部,而詞人卻用它來代表整個的船,這種方法就是“舉隅”。

  至于Allegory(寓托),上次我在講《詩品序》時,已舉過一首晚唐詩人李商隱詠蟬的詩,那首詩表面上寫的是蟬,實際上寫了詩人自己的理想,以及失望與悲哀,那就是“寓托”。南宋詞人王沂孫寫過一首《齊天樂·蟬》,通篇用了很多蟬的事典,寫的全是蟬,而暗中卻寄托了他自己對南宋亡國的悲哀。那首詞也屬于“寓托”的一類。

  Objective

  Correlative這個術(shù)語在西方出現(xiàn)得比較晚,臺灣有人把它譯為“客觀投影”,我覺得不如譯成“外應(yīng)物象”。在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中,這是比較復(fù)雜的一種。它是用一組、或者一系列的形象和事物來間接地傳達(dá)某種情意,而這種情意永遠(yuǎn)不許直接說出來。不過這種方法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同樣有人使用過,我現(xiàn)在所要舉的例證是李商隱的《燕臺四首》。

  “燕臺”,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說是指戰(zhàn)國時燕昭王修筑黃金臺招賢納士的事情;也有人說是指唐代節(jié)度使的幕府。節(jié)度使是唐代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他的辦事機構(gòu)就叫幕府。李商隱在別的詩歌里也用燕臺指代過幕府。但從內(nèi)容上看,“燕臺”這個題目僅僅起一種暗示的作用,我們不必把它過于限制落實。這一組詩共分為春夏秋冬四首,每一首都寫得撲朔迷離,令人難以把握。詩人始終沒有說出他所要說的到底是什么,然而卻能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想像。由于我現(xiàn)在不是要講李商隱的詩,而只是要通過李商隱的詩來說明什么是“外應(yīng)物象”的方法,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只看這四首中“春”的開頭部分:夜

  風(fēng)光冉冉東西陌,幾日嬌魂尋不得。

  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

  暖藹輝遲桃樹西,高鬟立共桃鬟齊。

  雄龍雌鳳杳何許? 絮亂絲繁天亦迷。

  “風(fēng)光”,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這本來是早已被大家用濫了的一個詞。但詩人之所以為詩人,是因為他能夠用自己新鮮的感覺,把本已不新鮮的事物變?yōu)樾迈r的。李商隱在“風(fēng)光”后邊加上“冉冉”二字,這“風(fēng)光”一下子就活起來了。因為,“冉冉”是一種很緩慢很柔和的動作,顯示了一種動態(tài)。要知道,大自然的風(fēng)光并不是死的,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范仲淹《岳陽樓記》說“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是真的。如果你站在高處長時間地觀察湖光山色,你會看到:在早晨太陽升起和晚上太陽落山的過程中,光影的閃動和顏色的變幻,使所有的景物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那種動態(tài)的美麗簡直是無法形容的。“風(fēng)光冉冉”,就寫出了這種春日氣象萬千的姿態(tài)。

  “陌”是人行的小路,所謂“東西陌”是一種對舉的用法,實際上包括了東西南北所有的道路。就是說,到處都有這冉冉的風(fēng)光,到處都是一片活潑的春意。這一句并不完全是視覺感受,其中還帶有一種心靈深處的觸動,所以接下來就說“幾日嬌魂尋不得”。什么是“嬌魂”?一個嬌美的靈魂嗎?這真是很奇怪了。前面我曾說佛教有“六根”之說,一

  “六根”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官能。這六種官能可以感受到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等等各種形象,而其中“意”這個官能所感受到的,其實就可能有一種想像出來的形象。這里的“嬌魂”,也是李商隱心中所想像出來的一個形象。間

  詩歌中感發(fā)的生命是通過文字傳達(dá)出來的,好詩人和壞詩人的差別就在于這種傳達(dá)的能力不同。一個好的詩人,總是能夠選擇恰當(dāng)?shù)恼Z匯,并將其組織得恰到好處,來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他的每一個字往往都包含著他心中的感發(fā)。你看,這“嬌”字是多么美好可愛;而“魂”字又是多么靈動自由!方

  “嬌魂”不是一個死板的肉體。她是一個美麗的、自由自在的精魂?;蛟S,那是詩人心中某種美好的追求?或許,那是超乎宇宙物質(zhì)之上的某種精神?這一切,作者都留給讀者去聯(lián)想,他只是說:我找她已經(jīng)找了很多天,卻始終沒有找到。

  “蜜房”,是蜜蜂儲藏蜂蜜的所在。那么“蜜房羽客”呢?自然就是蜜蜂了。但中國道家把白日飛升的神仙也叫“羽客”,所以這句話就產(chǎn)生了擬人的效果,表現(xiàn)了一種飛翔和求索的神致。而且,“蜜”是多么甘美,“房”是多么深隱,這兩個字也引人聯(lián)想到“芳心”的美好與多情。詩人說,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的蜜蜂,就正像我這一片不斷追求尋覓的芳心。它們?yōu)榱酸劤雒篮玫姆涿郏诨ǘ溟g來往搜尋,幾乎把每一片美麗的葉子、每一條可愛的枝梢都尋遍了?!氨橄嘧R”三個字,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一種執(zhí)著的對完美的追求。

  于是,在這種苦苦的追尋之中,他就似乎真有所見了?!芭@”,是在春天溫暖的日光下遠(yuǎn)處光影朦朧如煙似霧的樣子?!拜x”,是日光,春天天長了,太陽移動得很慢,所以是“輝遲”。當(dāng)太陽的光影慢轉(zhuǎn)輕移到桃樹之西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迷離恍惚的情景——“高鬟立共桃鬟齊”。“高鬟”是一種女子的發(fā)式,極富于端莊成熟之美。詩人說,我好像看見一個梳著高鬟的女子站立在桃樹旁邊。她的高鬟幾乎和桃樹的桃鬟一樣高。什么是桃樹的桃鬟?那就是詩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了。因為桃樹上開滿了花朵,就像女子頭上簪滿了花一樣,所以詩人故弄玄虛,給讀者造成一種方見是花、又疑是人的如真似幻的感覺。然而這實在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女子,因為詩人接著就筆鋒一轉(zhuǎn):“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

  古代常用龍代表男子,鳳代表女子,把男女的美好姻緣比作龍鳳呈祥。因為古人認(rèn)為兩美是應(yīng)該相合的,只有“雄龍”與“雌鳳”相遇相合的世界才完美無缺。然而詩人在此處說,不但沒有雄龍,而且也沒有雌鳳,那就更不要談雄龍與雌鳳兩美之必合了。在春天將盡的時候,柳樹開了花,滿天飛的都是柳絮?!敖z”,是春天常有的那種到處飛的游絲,那也許是鳥獸或草木的一種分泌物。他說天地之間到處都是濛濛的飛絮和惘惘的游絲,天若有情,也會像我現(xiàn)在一樣,是一種迷亂和失落的感情。

  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這首詩我只能講到這里,如果大家想要詳細(xì)了解這一組詩,可以參看我寫的《迦陵論詩叢稿》中《舊詩新演》那一篇文章??傊@四首詩用了一系列錯綜復(fù)雜的形象,來表現(xiàn)一種惆悵纏綿的感情,它的不可指說也正是它的佳處所在。此外,如李商隱的《錦瑟》詩,接連用了“錦瑟”、“弦柱”、“滄海月明”、“藍(lán)田日暖”、“莊生曉夢”、“望帝春心”等一系列事物的形象,來傳達(dá)內(nèi)心中某種特殊的情意。那種方法,也是“外應(yīng)物象”。

  好,現(xiàn)在我們就要注意了:在西方理論的這么多有關(guān)形象的術(shù)語中,不管明喻、隱喻、轉(zhuǎn)喻、象征,還是擬人、舉隅、寓托、外應(yīng)物象,全是先有了心中的情意,然后選擇一種技巧,尋找一種形象來傳達(dá)這種情意。也就是說,全都有心為之的。如果探討其中形象與情意的關(guān)系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所代表的全都是由心及物的那一種關(guān)系,即“比”的關(guān)系。要知道,“興”有時候是一種直覺的聯(lián)想;而“比”則都是有心為之的。當(dāng)然,在西方詩歌中并不是沒有近于中國“賦”或“興”一類的作品,但在西方詩歌批評的術(shù)語中,卻沒有相當(dāng)于中國“賦”或“興”一類的名目。在英文中,甚至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翻譯中國的這個“興”字,以至有的學(xué)者在寫論文時,對“興”字只能用音譯。同樣,英文中的“敘述”一詞也僅僅是與“議論”、“描寫”、“說明”并列的一種散文寫作方法,不同于中國詩六義中的“賦”是專指詩歌中帶有感發(fā)作用的一種寫作方式而言的。

  不過,在這里我并沒有貶低西方詩論的意思。因為西方詩論是針對西方詩歌的理論,而西方詩歌本來就注重對各種意象模式的安排制作,并在這種安排制作之中,顯示出詩歌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如果就中國古典詩歌而言,倘若也只注意這種對外表模式技巧的區(qū)分,那就丟掉了中國詩歌以感發(fā)為主的本質(zhì)。我以為,假如用一座大樓來打比方,西方理論就像大樓地上部分的宏偉結(jié)構(gòu),而中國詩論乃是大樓地下部分深奠的根基,二者各有長處和短處,但哪一個也不能缺少,只有互相結(jié)合才可以不斷地發(fā)揚光大。這也正是我用了這么多時間來講“賦、比、興”的原因。

  第五節(jié) 詩體的演變之一

  前面我已經(jīng)講過了詩是怎樣形成的,以及詩的三種基本寫作方法。從這一講開始,我們就討論中國詩歌體式的演變了。

  在講“賦、比、興”時,我舉了不少《詩經(jīng)》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詩經(jīng)》里的詩大部分是押韻的,而且基本上以四言為主??墒俏覀冎溃对娊?jīng)》收集的是三千年前的作品,其中有很多來自各地的民謠。那時候并沒有什么寫詩的格律和規(guī)矩,沒有人限制寫詩一定要押韻或一定要寫成四言??墒牵蟛糠秩嗽趯懺姷臅r候,不約而同地就寫成了四個字一句并且押韻。這是為什么呢?我以為,這個現(xiàn)象關(guān)系到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色。

  中國字與西方拼音文字不同,它們是單形體、單音節(jié)。就是說,每個字都占同樣大小的一個方塊;每個字的發(fā)音都只有一個音節(jié)。這種單形體、單音節(jié)的文字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容易形成對偶,造成一種平衡的美,這一點我們以后要講;壞處是比較單調(diào),單獨的一個字不能夠形成音節(jié)的起伏高低。比如說“花”,它只有一個音節(jié),讀起來缺乏音樂性,不像英文的flower,讀起來可以有輕有重,形成節(jié)奏和韻律。因此,中國詩歌的語言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趨向:特別注重把單音節(jié)結(jié)合起來,從而產(chǎn)生節(jié)奏、頓挫和韻律。那么,要達(dá)到這一目的,最少要用幾個字一句呢?那就是四個字一句。也就是說,最少要用“二二”的停頓,才能夠產(chǎn)生有輕有重的節(jié)奏和韻律。

  中國學(xué)做舊詩的人都很注意吟誦。如“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這就是“二二”的停頓,讀起來就可以有抑揚頓挫,產(chǎn)生一種音樂性。當(dāng)然,如果再長一些,每句五個字或者七個字,它的起伏高低的變化就更多,讀起來聲音就更美。然而,也不是音節(jié)越多就越好,因為人被生理機能所限制,一口氣念不了太長的句子,所以中國舊詩發(fā)展到后來,以五言和七言最為流行。詞里邊雖然有長句,但詞里邊的長句都有句讀,并不是一口氣讀下來的?!对娊?jīng)》是中國最早期的詩歌,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簡單的以四言為主的形式。

  另外,中國語言發(fā)聲中的韻母比較多,這也為詩歌押韻創(chuàng)造了條件?!对娊?jīng)》里的詩絕大多數(shù)是押韻的,只不過由于古今語言的變化,有的今天讀起來已經(jīng)不押韻了。這個問題上一次我在講《將仲子》時也曾涉及過。上一次還有同學(xué)問《詩經(jīng)》為什么叫“經(jīng)”。其實,最早它也不叫《詩經(jīng)》,而叫“詩三百篇”或“詩三百”。因為《詩經(jīng)》里邊的詩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古人習(xí)慣取其整數(shù),所以叫“詩三百”??墒堑搅藵h朝,《詩經(jīng)》日益受到尊重,人們不是僅僅把它當(dāng)作文學(xué)作品來讀,而是從中看到了周朝的教化、政治和風(fēng)俗,認(rèn)為這本書可以告訴你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后代可以從中學(xué)習(xí)怎樣做人,怎樣執(zhí)政。所以“詩三百”就被尊稱為“經(jīng)”了。所謂“經(jīng)”者,就是一種大家都應(yīng)該遵守的道理。

  在《詩經(jīng)》之后,中國詩歌又有另外一個新的形式形成了,那就是《楚辭》。《詩經(jīng)》中所收的詩大致以黃河流域為主,而《楚辭》則有濃厚的楚地方色彩;《詩經(jīng)》中的詩大部分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而《楚辭》從它的第一位重要作者屈原開始,就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所謂“楚”,指戰(zhàn)國時楚國的故地,如今主要在湖南、湖北一帶?!冻o》這部詩集是西漢劉向所編,其中以屈原、宋玉的作品為主,也收入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冻o》在形式上對后代影響最大的,一個是“騷體”,一個是“楚歌體”。現(xiàn)在我先介紹“騷體”。

  “騷體”因屈原的《離騷》而得名。我們要想了解《離騷》,首先必須了解它的作者屈原。以前講詩的感發(fā)時,我曾舉過“楚臣去境”的例子,不過介紹得還不很詳細(xì)。屈原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人們的國家觀念還不很強烈,一個有才能的人在本國得不到任用,可以到別的國家去,誰用他,他就替誰服務(wù),連孔子、孟子也都是如此。然而屈原卻與他們不同,因為他是楚國的同姓,就是說,他與楚國的國君出于同一個家族,有著血緣的關(guān)系。所以他從感情上只能忠于自己的祖國,縱然楚國不用他,他也絕不肯離開楚國去為別的國家所用。那么,他的祖國當(dāng)時又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環(huán)境呢?那是在戰(zhàn)國的末期,秦國已經(jīng)十分強大,準(zhǔn)備一個個地吞并六國。楚國的處境本來已經(jīng)很危險,而朝廷中又分成了政治主張不同的兩派:一派主張親秦,一派主張聯(lián)齊抗秦。屈原是主張聯(lián)齊抗秦的,而且他很有才能,曾經(jīng)得到楚懷王的重用。了

  可是,人類有一種最壞的天性就是忌妒,而屈原就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忌妒。這些人就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而且楚懷王就真的相信了這些人的話,疏遠(yuǎn)了屈原。于是,親秦派的勢力愈發(fā)強大,后來就發(fā)生了楚懷王入秦,而被秦國扣留的事。楚懷王被扣留為人質(zhì)死在秦國,他的兒子頃襄王繼承了王位,而頃襄王也相信了大家對屈原的讒毀,又一次放逐了屈原。這時候秦國日益壯大,楚國的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了。屈原眼看著國家就要滅亡,自己卻無能為力,就懷石自投于汨羅江而死。作為一個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著名長詩《離騷》,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對后世都有很大影響。所謂“離”,同“罹”,就是“遭遇”的意思;“騷”,是憂愁的意思。屈原在《離騷》中寫了他自己遭遇憂愁之后的悲哀和憂慮,表現(xiàn)了他自己的性情、品格和理想,而這些又都與他的愛國之心緊密相聯(lián),所以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其實,《楚辭》的作品不但在內(nèi)容風(fēng)格上與《詩經(jīng)》不同,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冻o》中經(jīng)常使用語氣詞,最常用的是“兮”字。上次講的《詩經(jīng)·將仲子》里也有“兮”,但《詩經(jīng)》中用的“兮”并不很多,而《楚辭》中幾乎每一篇每一句都離不開“兮”?!冻o》的句法,一般來說是在“兮”的前后各加兩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甚至六個字,偶然也有加五個字的。而且,“兮”字前后的字?jǐn)?shù)也不一定相同,例如可以前邊三個字,后邊兩個字,或者前邊兩個字,后邊三個字,交換來用。

  《九歌》篇幅較短,所以句子也較短,最常見的形式是“兮”的前后各三個字;《離騷》篇幅很長,所以句子也長,大致是“兮”的前后各六個字。例如它的開頭兩句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薄案哧枴保割呿?,是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古人家族觀念很強,凡事總想到揚名聲、顯父母。所以屈原在《離騷》的一開頭就說:“我是高陽氏的后代子孫,我的父親名叫伯庸?!薄半蕖笔枪湃俗苑Q;“皇考”指的是父親。接下來第二句是自敘生辰:“攝提”,指寅年;“孟陬”,指正月,正月也屬寅;“庚寅”,是寅日。屈原的生日很特別,他是屬虎的,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后邊他還敘述了自己對光陰易逝和理想落空的憂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蹦憧?,這里他每一句都用了“其”和“兮”兩個語氣詞,語氣詞的連用可以增加句子的姿態(tài),而句子的這種姿態(tài)也就形成了“楚辭”飛揚飄逸的特色。

  還不只是這種形式上的特色,我們還要大致了解一下《離騷》在內(nèi)容和感情上的特色。我以為,《離騷》在內(nèi)容和感情上的特色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追尋的感情;第二是殉身無悔的態(tài)度;第三是美人香草的喻托;第四是悲秋的傳統(tǒng)。

  先講追尋的感情。《離騷》中有這樣的話:“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羲和”,是給太陽駕車的神;“弭”,是停止的意思;“節(jié)”的形狀有點兒像杖,古人接受使命出去辦事,總是拿著節(jié)以示信用,所以后來把使者也稱為“使節(jié)”。羲和是受天帝的命令駕馭日車的,因此詩人想像他的手里拿著節(jié)?!搬冕选笔俏鞣揭蛔降拿?,古人認(rèn)為那里是日落之處。屈原說,我希望太陽慢慢地走,給我多留下一點兒時間,因為我所追求的是一種最遠(yuǎn)大、最完美的理想,必須歷盡艱辛上天入地去追尋。

  這兩句,曾經(jīng)被魯迅先生用作《彷徨》的題辭。可見,凡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哪怕生在千百年之后,也可以受到這兩句詩的感動,從而引起共鳴?!峨x騷》中還說:“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fēng)而紲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惫湃苏J(rèn)為,昆侖山是神仙所在的地方;“白水”,是發(fā)源于昆侖山的一條河水;“閬風(fēng)”,是昆侖山上最高處。屈原說,我很早很早就出發(fā)去追尋,渡過了白水,登上了閬風(fēng),當(dāng)我把馬在山頂上系好時,回頭一看,就止不住地流下淚來。因為我經(jīng)過這么艱難久遠(yuǎn)的攀登而來到山頂之后,發(fā)現(xiàn)這里并沒有我所追尋的那個女子。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迷惘和失落。因為,詩人與一般人是有一點不同的,那就是一般人所追求的往往是很具體的物質(zhì)利益,而詩人總是追求精神上和心目中最完美的理想。《離騷》這首長詩反復(fù)地以“求女”來暗示這種追求向往,然而“求女”所得到的結(jié)果,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既然追尋不到,那么你放棄就是了,何必還這樣上天入地去追求呢?從這里我們就可以引出《離騷》的第二點特色——殉身無悔的態(tài)度?!峨x騷》里有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詩人說,我知道我所堅持的理想是正確的,所以哪怕為它死多少次我也不后悔!這種執(zhí)著的感情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詩人,他們在用情的態(tài)度上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出于《莊子》,一類出于《離騷》。蘇東坡的用情態(tài)度就是出于《莊子》的,例如他說,“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又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定風(fēng)波》)他不是陷在苦難中無以自拔,而是自己從精神上超脫出來,達(dá)到一種通達(dá)的境界。另一類詩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在感情上十分執(zhí)著,寧死也不肯放棄,如李商隱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韋莊說,“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思帝鄉(xiāng)》)這一類詩人的用情態(tài)度,則可以說是出于《離騷》。

  美人香草的喻托也是《離騷》的一大特色。司馬遷稱贊《離騷》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痹凇峨x騷》這首長詩中,美人香草比比皆是。比如剛才提到過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薄焐系奶柡驮铝吝\行得這么快,從來不為誰而停留,春夏秋冬四季也在不斷地更換,現(xiàn)在又到了草木枯萎凋零的時候了,因此我就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遲早也會衰老。屈原所說的這個“美人”,真的僅僅指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嗎?顯然不是。這是一個比喻和象征的說法。

  因為在古代,一般人總是用容貌來衡量女子,用品德才能來衡量男子。一個美麗的女子得不到所愛之人的欣賞就衰老了,這是很可悲哀的一件事;而一個才智之士,他的品德才能沒有得到表現(xiàn)的機會,就白白度過了一生,這是更可悲哀的事情。所以,這一句中的“美人”喻指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是屈原的自喻。在《離騷》中還有許多地方提到“美人”,其中有的是自喻,有的則代表作者理想中的賢君或賢臣。所以,從《楚辭)開始的“美人香草以喻君子”這個傳統(tǒng)大家一定要了解,因為它對中國后來的詩歌產(chǎn)生了十分長遠(yuǎn)的影響。我可以舉個例子來作說明,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無題》:多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xué)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fēng),背面秋千下。

  李商隱說,有這么一個女孩子,八歲就懂得愛美要好,

  自己能畫出很美的長眉;十歲的時候出去春游,穿著繡滿了芙蓉花的衣裙;十二歲開始勤奮地學(xué)習(xí)彈箏,彈起來就不肯停下;到了十四歲,父母就不許她出門了,因為那已經(jīng)到·了一個女子要出嫁的年齡;可是到了十五歲她還沒找到一個理想的對象,所以當(dāng)春風(fēng)吹來時,她就躲在秋千下偷偷地流下淚來。這是在寫一個女子嗎?不是的,他是在寫一個男子。這個男子就是詩人自己,他是通過這個愛美要好的女孩子的不得其人而嫁,來寫自己在仕途上的不得志。這就是用美人來比喻君子的一個例子。

  《離騷》中也經(jīng)常用芳草來作比喻,例如: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屈原說:我種了這么多蘭花和蕙草,還有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等這么多的香草,我希望它們長得高大茂盛,到了時候我就可以收獲。假如它們都枯萎凋零了,那當(dāng)然是很值得悲哀的事情,可是如果僅僅是我種的這些香草死了,而你們種的那些芳草還活著,我也不會如此悲傷的?,F(xiàn)在我所悲傷的是,所有的芳草都死了,這個世界已經(jīng)失去了一切芬芳美好的東西!這里的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等僅僅是香草嗎?不是的,它們喻指為國家培養(yǎng)的那些美好的人才。

  《詩經(jīng)》里也寫草木,如“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寫了開得像火一樣興旺的桃花,但不同的是《詩經(jīng)》的時代比較起來是寫實的,美麗的桃花所比的是出嫁之時的少女,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幅美好的畫面。而屈原的香草不是寫實的,它們所代表的是美好的才能品德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是屈原留下來的一個傳統(tǒng),后世也有不少詩人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如初唐詩人陳子昂有一首《感遇》詩說: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fēng)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蘭花和杜若都是香草,春夏之時長得非常茂盛。雖然它們生長在空寂的山林之中,不被人欣賞,可是仍然從暗紫色的花莖上綻出美麗的花朵,發(fā)出芬芳的香氣。而“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fēng)生”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如果你不是美麗的,如果上天沒有賦予你那么多美好的才能品德,那么你的搖落和死亡也許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悲哀。但正由于你是一個如此美好芬芳的生命,卻這么快便搖落死亡了,你的一生到底完成了些什么?你對得起上天賦予你的美好嗎?古來有多少才智之士,他們有多少美好的理想,卻得不到一個實現(xiàn)的機會,白白地度過了短暫的一生?!皻q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真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一件事情。

  最后要講的一個內(nèi)容上的特色,是悲秋的傳統(tǒng)。屈原的弟子宋玉所寫的《九辯》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边@句的意思,其實也是來自屈原《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而到了千百年之后,唐代詩人杜甫則在他的《詠懷古跡》中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睍r隔千載,杜甫為什么能深深體會到宋玉和屈原的悲哀?那是因為,人們對美好理想的追尋和對生命無常的遺憾永遠(yuǎn)是并存的,千百年來并無變化,所以就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這一重要主題。永嘉詩人劉琨說“朱實隕勁風(fēng),繁英落素秋”,“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重贈盧諶》);北宋詞人柳永說“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少年游》),他們所表現(xiàn)的,也都是這樣一份志意無成、生命落空的悲哀。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已經(jīng)舉了《離騷》中的不少例句,大家可以看到,它們基本上是“兮”字前后各六個字的句型。這是《離騷》這首長詩中的基本句型。十二個字再加上“兮”,一共是十三個字的長句,真是太長了。這種形式適于進(jìn)行長篇敘寫,它能夠把抒情、敘事,甚至議論都結(jié)合起來,能夠表現(xiàn)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容。然而,中國古典詩歌是重視直接感發(fā),并且以抒情為主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它后來沒有繼承“騷體”這個形式。那么,“騷體”被誰繼承了呢?那就是后來的“賦”。這個“賦”,指的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種文學(xué)體式,與我在前邊講的“賦、比、興”的“賦”,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基本上是兩回事。

  其實,賦的發(fā)源也是很早的,戰(zhàn)國諸子中,荀子的作品里就有《賦篇》,其中有《云賦》、《蠶賦》、《箴賦》等等。賦,都是鋪陳敘述。例如,《云賦》是用很多篇幅去描寫天上的云;《蠶賦》則用很多篇幅去描寫吐絲的蠶。荀子說,云可以生雨,雨可以滋潤草木;蠶可以吐絲,絲可以織絹。既然物都有這么多的功用,難道人可以不如物嗎?顯然,作者有寓托的隱意在里邊。戰(zhàn)國時屈原的弟子宋玉寫過《風(fēng)賦》,那是寫了念給楚王聽的。他說,風(fēng)是不同的,有大王的雄風(fēng),有庶人的雌風(fēng)。楚王聽了不明白,說風(fēng)哪里有什么貴賤高下之分?于是宋玉就說了一大堆大王風(fēng)與庶人風(fēng)的不同,說大王你在高臺之上,四面有美麗的園林、芬芳的花草,你的風(fēng)當(dāng)然是清涼的好風(fēng);而老百姓住在骯臟的窮居陋巷,他們的風(fēng)只能是給人帶來疾病的壞風(fēng)。所以你看,這里邊都有一種寓托的含義。后來的賦是經(jīng)常用騷體來寫的,比如王粲的《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就是很典型的“騷體”句式。

  那么,“賦”這種文體與我在前面講過的作為詩歌表現(xiàn)方法之一的“賦”,有沒有關(guān)聯(lián)呢?有的,因為“賦”這個字本身就含有“鋪陳”的意思。什么叫“鋪陳”?一個東西本來亂糟糟地團在一起,你把它打開鋪平,拿給大家看,這就是鋪陳。“賦、比、興”的“賦”和文體的“賦”都是很注重鋪陳的,所以才叫做“賦”。其實,“賦”還有另外的一種意思,那就是吟誦。

  吟誦是中國一個很古老的傳統(tǒng)。據(jù)《周禮》記載,周朝時的小孩子六七歲就要開始讀書,讀書有幾種方法,其中的一種就是吟誦。不出聲音是看書;出聲音是念書;不但出聲音,而且有一種很像唱歌的聲調(diào),就是吟誦。過去,老先生們讀書時都喜歡搖頭晃腦地吟誦。吟誦并沒有固定曲調(diào),每一個人吟誦的聲音都不一樣,不過相互之間可以互相影響。所以,概括來說,“賦”本來是詩歌的寫作方法,后來就變成了一種文章的體式,它本身有鋪陳的意思,也有吟誦的意思。

  為什么說“賦”的體式繼承了《離騷》的“騷體”呢?前邊我講過《離騷》的開頭幾句,那是屈原在敘述自己的家世,我的祖先是誰、我的父親是誰、我是哪天出生的、我的名字叫什么、我有什么個性等等。這種敘述是比較接近于散文的。因為中國的詩歌以抒情為主,一般都是把最受感動的那一點點精華寫出來就可以了,而散文則不然,它可以允許有比較長的詳細(xì)敘述。

  我在前面還說過,《離騷》寫對理想的追求,所用的是一種比喻和象征的方法,它講的是一個遠(yuǎn)游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追求美人的寓言:而這種故事性的敘述,也就帶有一定的散文性質(zhì)。然而,整個《離騷》所洋溢的那種浪漫的感情及其押韻的形式,卻又屬于詩的性質(zhì)。所以,我們可以說《離騷》是結(jié)合了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特點。那么,賦既然繼承了《離騷》的“騷體”,所以它實際上也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漢朝的賦最初寫得很長,后來也有了短的。隨著其他文學(xué)體式的發(fā)展,賦的體式也在不斷變化。當(dāng)駢文興起的時候,賦里邊就有了“駢賦”;后來當(dāng)唐宋八家提倡散文時,就又興起了一種散文體的賦,蘇軾的《赤壁賦》就是散文體的賦。

  第六節(jié) 詩體的演變之二

  在上一講我說過,《楚辭》分為“騷體”和“楚歌體”兩種形式。騷體的句法太長了,所以后世詩人用騷體寫詩的不多,這一形式主要被后來賦的體裁繼承了。此外,古詩的歌行體偶爾也用一些騷體句法。總而言之,《離騷》對后代詩人的影響主要在內(nèi)容方面而不在體式方面。那么,后世詩歌的體式是從哪里來的?我以為,它們中的一部分是從“楚歌體”發(fā)展演變而來的。

  “楚歌體”主要指《楚辭》里的《九歌》?!冻o》里有一組詩叫《九歌》,其實是十一篇。它們是楚地祭祀鬼神時所唱的歌。楚國地處南方,氣候潮熱,有深山大澤和濃密的草木,所以楚地的人非常富于幻想。他們想像在那些深山密林和河流中有許多神靈,比如山有山的神、水有水的神、云有云的神、太陽有太陽的神等等。因此漢朝人說他們“其俗信鬼而好祠”(《楚辭章句·九歌序》),就是說,他們相信鬼神而且經(jīng)常祭祀鬼神。《漢書》還記載說,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祭祀的時候要由巫來召喚鬼神。所謂“巫”就是跳大神的,古人相信他們能夠做人與鬼神之間的媒介。而且不但如此,當(dāng)他們請神降下來的時候,如果請的是一個男神,就要用女巫來唱歌;如果請的是一個女神,就要用男巫來唱歌。唱歌時用的完全是一種男女愛情的口吻,來表示邀請和期待,這就是祭祀鬼神的巫歌。《九歌》,就屬于這種巫歌。

  有人認(rèn)為,《九歌》是經(jīng)過屈原改寫的,所以它們雖然是民間的巫歌,歌詞卻很美麗,一點兒也不鄙陋粗俗。至于《九歌》為什么有十一篇,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rèn)為“九”不是實在的數(shù),而是古人習(xí)慣用來極言其多的一個數(shù),所以《九歌》不止九篇。也有人認(rèn)為,《九歌》中的《大司命》和《少司命》兩篇可以合成一篇;《湘君》和《湘夫人》兩篇也可以合成一篇,所以加起來是九篇。我們現(xiàn)在只是通過《楚辭》介紹詩體的演變,而不是專門講《楚辭》,因此這個問題可以不去管它。

  《九歌》雖然是巫歌,但它們是用男女愛情的口吻來敘寫的,寫的是一種對愛情的期待和召喚,這種感情就很浪漫了。上次我介紹了《離騷》,它不是也常常寫對一個美人的追求嗎?然而《離騷》中的美人并不是真正的美人,而是一種品德才能或政治理想的象征。其實,不只中國人喜歡用男女愛情來做象征喻托,西方人也喜歡用男女愛情來做象征喻托?!妒ソ?jīng)》里的《雅歌》,就都是愛情的詩歌。后來,其他西方詩人也常常用愛情的口吻來寫宗教的感情。為什么東西方不約而同地都有這個傳統(tǒng)呢?因為男女愛情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性情,所以,你對理想、對政治、對宗教的追求都可以通過愛情來表現(xiàn);而當(dāng)你看到詩歌中那些對愛情的熱烈期待和召喚時,也往往會引發(fā)出對理想、對政治、對宗教的感情聯(lián)想。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例證來看一看《九歌》是怎樣寫人與神之間的愛情。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這是《九歌·湘夫人》中的開頭四句。所謂“湘君”和“湘夫人”,指的是湘水中的神仙,也就是帝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這里邊也有一段神話傳說,據(jù)說帝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舜做了天子之后,有一次到南方去巡視考察,結(jié)果就死于蒼梧,不但人沒有回來,連尸骨都沒有回來,據(jù)說是葬在蒼梧的九嶷山。九嶷山是九座形狀相似的山峰,舜到底葬在哪里,竟沒有人知道。所以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就在湘水邊哭泣,淚水沾到竹子上,竹子就都變成了斑竹。由于娥皇和女英是帝堯的女兒,所以被稱為“帝子”,人們相信她倆死后都做了湘水的神仙。

  這一首詩,既然是召喚女神的,那么唱歌的就是男巫。歌者說,女神現(xiàn)在已經(jīng)降落在洞庭湖北面的一個沙洲上,那兒真遠(yuǎn),我費了很大勁兒也看不清楚,所以心里覺得悲傷。我現(xiàn)在所能看見的,只有水面上裊裊的秋風(fēng),和隨風(fēng)飄落在水波上的落葉?!绊痦稹?,是瞇起眼來細(xì)看卻又看不清楚的樣子,表現(xiàn)出一種急于想看,但一時又難以看到的焦急心情?!把U裊”,是很輕柔地擺動的樣子,經(jīng)常用來形容春天的柳條,也用來形容身材苗條的女孩子。但“裊裊兮秋風(fēng)”是什么意思?秋風(fēng)在那里擺動嗎?你怎么知道秋風(fēng)在動?南唐馮延巳有一首詞:“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謁金門》)。他說,你怎么知道風(fēng)刮起來了?因為滿池的春水都起了波紋了?!岸赐ゲㄙ饽救~下”也是如此,“波”字本是名詞,但在這里用作動詞,是湖水起了波紋的意思。而且不但湖水的波紋告訴你起了秋風(fēng),你還看到了更能說明問題的東西——樹上的葉子都隨風(fēng)飄落下來了。

  所以你看,這《九歌》確實寫得很美,不但感情浪漫,還寫出了人對大自然景物的一種新鮮活潑的興發(fā)感動。不過,我現(xiàn)在主要還不是講《九歌》的內(nèi)容,我們要看的是《九歌》的句型?!毒鸥琛凡坏取峨x騷》短,句子也比《離騷》短。《湘夫人》這開頭四句的結(jié)構(gòu)分別是:“兮”字前邊有三個字,后邊有兩個宇;“兮”字前后各兩個字;“兮”字前后各三個字。那么,《九歌》里最常用的是哪一種呢?就是“兮”字前后各三個字的那一種,也就是“洞庭波兮木葉下”這種句型,我可以再舉一個例證: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這是《九歌·少司命》里邊的幾句話。他說那司命神進(jìn)來時沒有講話,走的時候也沒有告辭,飄然而來,倏忽而去,以旋風(fēng)為車,車上插著彩云的旗。他說,人世間最可悲哀的是離別;而人世間最快樂的是認(rèn)識一個新的好朋友。當(dāng)然,故人相逢也很快樂,但那與“新相知”的感覺不同。因為,古人曾說,“落日故人情”,那是一種溫和恒穩(wěn)的感情,不像你得到一個新知己的時候,相互之間都覺得對方有很多東西,亟待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欣賞,從而產(chǎn)生一種新鮮、熱烈的激情。這幾句寫得真是很好,但我們主要不是講它的內(nèi)容,而是講它的形式。

  這四句詩,每句都是七個字,每一句韻律的節(jié)奏都是“四三”的,要這樣讀:“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這種韻律節(jié)奏,和后來七言詩的韻律節(jié)奏是一致的。我還可以再舉幾句,比如《山鬼》的“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湘夫人》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等,也都是這種“四三”節(jié)奏的基本句型。

  我曾說過,中國詩歌體式的形成與中國文字的特色有關(guān)。中國文字都是單形體、單音節(jié)的,必須造成一種有節(jié)奏的韻律,讀起來才好聽。而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都很難造成有節(jié)奏的韻律,要想達(dá)到這個目的最少要四個字,也就是“二二”的節(jié)奏?!对娊?jīng)》里的詩都是我國早期詩歌,其基本韻律就是“二二”的節(jié)奏?!冻o》的楚歌體,它的基本韻律是“四三”的節(jié)奏,而我們以后要學(xué)到的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一個體式七言詩,它的基本韻律也是“四三”的節(jié)奏。所以我以為,《楚辭》里的“楚歌體”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體式,因為它可以說是后世的七言詩之濫觴。

  戰(zhàn)國之后,秦統(tǒng)一了天下。秦朝傳世很短,在詩歌上也沒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成就。秦之后就是漢,漢朝的賦受到了騷體的影響,而漢朝的詩則受楚歌體的影響較大。漢初的詩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繼承了《詩經(jīng)》的四言體;一類是繼承了《楚辭》的楚歌體;一類是新創(chuàng)的五言體。四言體主要用于廟堂祭祀的場合,比較嚴(yán)肅,比較公式化,但藝術(shù)價值不高,所以就不講了。五言體是從漢朝開始興起的一個重要詩體,下次再作專門介紹?,F(xiàn)在我要介紹的是漢初的楚歌體。在漢朝初年,人們即興抒情而寫詩時,多半都用楚歌體。我所要講的第一個例證,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fēng)歌》。

  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天下施行暴政,所以人們紛紛起兵反抗,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的一個。推翻了秦之后,大家都想當(dāng)皇帝,于是又經(jīng)過一番爭奪,最后劉邦取得勝利,建立了漢朝,就是歷史上的西漢。對于劉邦所寫的《大風(fēng)歌》,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

  高祖定天下,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fā)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擊筑歌曰:“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的老家是沛縣豐邑,“留”也是豐邑附近的一個地名。劉邦在家排行老三,人稱劉季。這個人小時候在家鄉(xiāng)是個無賴,大家都瞧不起他,連他的父親也不喜歡他?,F(xiàn)在劉邦平定了天下,志得意滿,所以就要回故鄉(xiāng)給大家看一看。當(dāng)然,這也是一種人之常情。這一次劉邦回到故鄉(xiāng),就把故鄉(xiāng)的父老子弟都請來喝酒,又叫了一百多個小孩子來酒席上唱歌。

  “筑”是古時候的一種樂器。當(dāng)酒喝得半醉時,劉邦就擊著筑唱了這首《大風(fēng)歌》。剛才我不是說漢初人們習(xí)慣用楚歌體即興抒情嗎?這首《大風(fēng)歌》就是漢高祖即興抒情的詩。所謂“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很可能是寫實,也許那天恰好是有風(fēng)的天氣,大風(fēng)吹得白云在天上飛飄。然而這現(xiàn)實的景物給了作者一種興發(fā)感動。有人也許會說,這一句不就是寫了一個風(fēng)、一個云嗎?好在哪里?可是,詩的好壞往往不在于你寫了哪一種形象,而在于你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整體的感覺。風(fēng),是大風(fēng);云,是飛揚的云。它給人一種風(fēng)起云涌的感覺。什么是風(fēng)起云涌?你想,從秦朝末年開始,各地豪杰紛紛起兵,其間有多少戰(zhàn)爭的勝負(fù)和政局的變化!直到今天,我們還用“風(fēng)云變化”這個詞來代表時代的或者政治的、軍事的變化。所以,“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這一眼前的景象,就使?jié)h高祖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興發(fā)感動。他說,我在經(jīng)歷了這激烈的風(fēng)云變化之后,現(xiàn)在終于“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了!這真是十分得意的話,一定要有前一句的風(fēng)云變化,才陪襯出這一句的志得意滿。

  因為劉邦是創(chuàng)業(yè)之君,他的帝位不是父輩傳給他的,而是他遭際了這種風(fēng)云變化的時代,打敗了所有的對手而奪取的。這兩句,概括了劉邦整個的人生經(jīng)歷,同時也充分表現(xiàn)出他在取得最后勝利之后的喜悅與自得。劉邦的對手項羽也曾說過,“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可見在秦漢時期,富貴而歸故鄉(xiāng),被人們認(rèn)為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情。然而,創(chuàng)業(yè)雖然艱難,守成也不容易。秦始皇當(dāng)初得了天下,自號始皇,打算子子孫孫傳到千世萬世??墒撬麄髁藥资??只有二世就滅亡了!所以漢高祖在志得意滿之后,馬上就產(chǎn)生了憂慮——“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如何才能得到勇猛的將士,為我保住這天下的土地呢?你看,漢高祖這短短的三句詩里邊包含著多少內(nèi)容,可他本人并不是一個詩人!所以我在講詩的感發(fā)那一章時曾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你只要有了基本的文學(xué)修養(yǎng),當(dāng)哪一天你的感情真的有所激動時,自然就會寫出很好的詩來。在劉邦的那個時代所流行的是楚歌體,所以他脫口而出的就是楚歌體的《大風(fēng)歌》了。

  其實還有一首比《大風(fēng)歌》更有名的楚歌體的詩,那就是項羽的《垓下歌》,是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時所作的。梅蘭芳有一出京劇叫《霸王別姬》,演的就是這一段事情。劉邦和項羽一個是成功的帝王,一個是失敗的英雄。成功的帝王得意到極點時寫了一首詩;失敗的英雄內(nèi)心悲慨到極點時也寫了一首詩。他們都不是詩人,但都在情動于中的時候?qū)懗隽艘皇缀迷姡@一點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項羽是秦末起兵諸侯的盟主,號為西楚霸王。他起兵八年,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所向無敵,武力本來比劉邦強大,但他性格上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接受別人的勸告,不善于任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所以終于遭到失敗。當(dāng)劉邦的軍隊把項羽包圍在垓下時,使用了心理戰(zhàn)術(shù)。因為項羽的士兵多數(shù)是楚人,漢軍就在夜里唱起楚歌,使項羽的軍隊軍心不穩(wěn),以為漢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他們的家鄉(xiāng)。項羽聽到漢軍唱楚歌也明白自己已經(jīng)完全失敗了,《史記》上說,他這時就“悲歌慷慨”,作了一首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由于這首詩是項羽在垓下作的,所以人們把它稱為《垓下歌》?!傲Π紊劫鈿馍w世”是極言其孔武有力。他說,我的力量可以拔起一座山來,我的勇氣超過了世上所有的人。可是“時不利兮騅不逝”——我得到的機會不好,所以連我的馬都跑不快了。項羽是一個至死也沒有覺悟的人。劉邦雖然是一個無賴,但他肯聽人勸。酈食其見劉邦時,劉邦坐在那里讓侍女洗腳。酈食其就指責(zé)他說,你如果想得天下,怎能用這種態(tài)度來接待有才能的人?劉邦聽了馬上就停止洗腳,恭恭敬敬地接見了酈食其,而這個人后來就用自己的游說才能,說服了很多諸侯歸降劉邦。

  項羽手下有個范增也很有才能,可是項羽就是不聽他的,氣得他后來疽發(fā)背而死。項羽始終不承認(rèn)是自己的性格導(dǎo)致失敗,《史記》記載,他直到將死時還說:“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薄妒酚洝愤€記載,項羽有一位心愛的虞美人,還有一匹心愛的烏騅馬。“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指的就是這兩件心愛之物。他說,我的烏騅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威風(fēng)地馳騁疆場了,虞美人啊虞美人,我現(xiàn)在連自己都不能夠保全了,怎樣保全你呢?據(jù)說,虞姬也沒有讓項王為難,當(dāng)場就拔劍自殺,用死來證明自己決不背叛項王。項羽也是自刎而死的,他到死也沒有失去英雄氣概。所以這首《垓下歌》真正是慷慨悲歌,抒發(fā)了一個失敗的英雄在臨死之前的悲憤之情。邦

  漢初楚歌體的詩我們還可以看一首漢武帝的《秋風(fēng)辭》。只不過,《大風(fēng)歌》和《垓下歌》都是由史書記載下來的,這首《秋風(fēng)辭》卻不是由史籍記載,而是來源于一部《漢武帝故事》的“小說家言”,所以有人懷疑它是偽作。然而不管是偽作還是真作,它本身確實是很不錯的一首詩。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首詩也是以風(fēng)起興,但不是那種風(fēng)云涌起的大風(fēng),而是天高氣爽的秋風(fēng)。秋天的時候,草木都枯黃零落了,大雁們也都向南方溫暖的地方飛去了。這個時候最容易引起人懷思的感情。北宋詞人晏殊有一首《蝶戀花》說:“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奔竟?jié)改變了,“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所以就引起了詩人對遠(yuǎn)人的思念。其實這種感情是有傳統(tǒng)的,《詩經(jīng)》里也寫過這種感情,比較典型的就是《秦風(fēng)·蒹葭》。我們只看它的第一段: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人說,你看那一片灰白色的蘆葦在秋風(fēng)中搖動,秋天到了,草葉上的露水都變成寒霜。于是,在這氣候的變化之中我就想起了我所懷念的那一個人。我如果逆著水流向上去找她,道路既艱難又遙遠(yuǎn);如果順著水流向下去找她,她遠(yuǎn)遠(yuǎn)的總是在水的中間。我曾經(jīng)說,《詩經(jīng)》中所寫的美女大多是現(xiàn)實中的美女。然而這一首比較特殊,“宛在水中央”的那個女子若即若離,似有似無,寫得超乎現(xiàn)實,很有象喻的意味。

  漢武帝的這首《秋風(fēng)辭》也是一樣。他也同樣因天氣冷了,大自然的景物變化了,從而引起了一種懷思的感情。同時你們看,“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與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是多么相似!不同的僅在于那一首是女子懷念男子,而這一首是男子懷念女子而已。至于這個“佳人”到底是誰,那是不能確指的。所謂“樓船”是上面有好幾層船艙的很高的船。漢武帝說,我坐著高高的樓船渡過汾河,我的船在橫過中流時激起了白色的波浪。船上奏起了簫鼓,劃船的人唱起了棹歌,這情景是多么歡樂!可是,當(dāng)我歡樂之極的時候忽然想到,任何歡樂都不是長久的,即使貴為天子,難道就沒有衰老和死亡嗎?氣

  “歡樂極兮哀情多”,這也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哲學(xué)思想。老子就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儒家《易經(jīng)》的“八卦”:六爻中用“九”的數(shù)目代表陽,用“六”的數(shù)目代表陰,你看那“乾”卦,從下到上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都是“九”,陽性的美好興盛真是到達(dá)極點了??墒悄憧簇侈o:初九是“潛龍勿用”,意思是,龍還藏在地下;“九二”是“見龍在田”,龍慢慢從地下跑出來了;到了“九五”就是“飛龍在天”,龍已經(jīng)飛到了天上。那么“上九”的位置更高,那龍豈不是更得意?然而,“上九”卻是“亢龍有悔”。因為,那是一條太驕傲太放縱的龍,一點兒節(jié)制都不懂得,那么它到了最得意的時候也就是開始倒楣的時候了。所謂“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吧賶褞讜r兮奈老何”,這也是古代帝王們最為煩惱的一件事。因為天地之間不管高貴的人還是貧賤的人,大家的壽命都是有限制的,即使貴為天子也無法抗拒。所以秦皇、漢武都喜歡求神仙,希望能夠長生不老,從而永遠(yuǎn)保持他們的帝位。

  此外,《漢書·蘇武傳》里還記載了一首李陵所作的楚歌體的詩。蘇武是漢武帝時候的人,有一次他奉命出使匈奴,正好趕上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一次叛亂,他的副使張勝參與了這次叛亂,所以匈奴就以此為借口扣留了蘇武。蘇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受了很多苦,但一直堅持不肯投降。直到漢昭帝即位后才得到一個機會回到祖國。蘇武有一個朋友叫李陵,是漢朝的將軍。他在和匈奴打仗時戰(zhàn)敗投降,漢武帝一怒之下殺了他的全家,從此他就只好留在匈奴,再也不能回到祖國了。當(dāng)蘇武回國的時候,李陵置酒為他送行,在酒筵上感慨萬分,就作了一首詩說:的

  經(jīng)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這首詩也是楚歌體,后來人們把它叫作《別歌》。所以你們看,古人都是先有了一份很激動的感情才作詩的,因此他們的詩都沒有題目。漢高祖那首詩的第一句是“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所以就叫《大風(fēng)歌》;漢武帝那首詩的第一句是“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所以就叫《秋風(fēng)辭》;楚霸王那首詩是在垓下被圍時作的,所以就叫《垓下歌》;李陵這一首是和蘇武告別時所作的,所以就叫《別歌》。

  不過在《昭明文選》中所選的李陵和蘇武告別的詩卻是另外的幾首,都是五言詩。那幾首詩在史書中沒有記載,所以從宋朝的蘇軾開始就懷疑它們是后人的偽作。近代也有不少人討論過那些詩的真?zhèn)螁栴},我也認(rèn)為那幾首五言詩應(yīng)該是偽作,因為在西漢初年,人們即興抒情時所慣用的還大多是楚歌的體式。好,楚歌體就講到這里。

  第七節(jié) 詩體的演變之三

  上一次我講到,漢初的詩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繼承了《詩經(jīng)》的四言體;一類是繼承了《楚辭》的楚歌體;一類是新創(chuàng)的五言體。上一次我們已經(jīng)看了不少楚歌體的詩;這一節(jié),我們要來看新創(chuàng)的五言體。

  五言體是我國舊詩中一個重要的體式。它的產(chǎn)生,與漢樂府詩有重要關(guān)系。什么是“樂府”?顧名思義,是掌管音樂的官府?!稘h書》上記載,漢武帝建立了音樂官署,派人采集趙、代、秦、楚各地的歌謠,配上音樂來歌唱;此外還讓文士們寫詩,也配上音樂來唱。后來人們就把這些配上了音樂的歌詩叫作“漢樂府”。既然是配合音樂來歌唱的,那么歌詞的長短就與音樂的聲音節(jié)奏有很大關(guān)系了。在漢武帝的時候,漢朝與中國西北方的外族有很多來往,有時是戰(zhàn)爭,有時是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各種交往。因此,西域的音樂就傳入了中國。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受到西域外族音樂的影響,在當(dāng)時就產(chǎn)生了一種叫做“新變聲”的音樂,而當(dāng)初配合這種“新變聲”的歌詩就是最初的五言詩。

  可能有的同學(xué)會問:既然七言詩是受到楚歌體的影響,為什么五言詩卻不是呢?不錯,我曾經(jīng)說過,七言詩的形成是受到了楚歌體的影響,其原因并不僅僅因楚歌體常用的句型是七個字一句,更重要的是它每一句韻律的節(jié)奏和后來的七言詩是一致的。例如“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九歌·少司命》)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它們不僅都是七個字一句,而且在讀的時候都是“四三”的停頓,因此我們認(rèn)為七言體,可能受到楚歌體的影響。

  至于中國五言詩,基本韻律都是“二三”的停頓,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但楚歌不是這樣的停頓,例如《湘夫人》的開頭兩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如果不考慮語氣詞“兮”字,就成了五言,但讀起來仍然是“帝子降——北渚,以

  目眇眇——愁予”,這是“三二”的節(jié)奏,而不是“二三”的節(jié)奏。更何況,“目眇眇愁予”五個字,從句法上就絕不能讀成“目眇——眇愁予”這樣的停頓。由此可見,受楚歌體影響的只能是七言詩,而不是五言詩。

  那么,為什么我認(rèn)為漢朝的“新變聲”就是五言體的濫觴呢?那就要看今天所要講的《佳人歌》了。這首歌出于《漢書·佞幸傳》。所謂“佞幸”,就是靠吹牛拍馬、巴結(jié)奉承等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蜗蛏纤居懞玫娜恕2贿^,凡是有權(quán)力的人,都喜歡別人對他巴結(jié)奉承,所以歷代有許多善于諂媚的人都得到皇帝的寵幸,于是班固就在《漢書》里為這一類人專門立了一個傳?!稘h書·佞幸傳》里記載了一個樂師名叫李延年,說“延年善歌,為新變聲”,而且后來漢武帝封他做了“協(xié)律都尉”。這個李延年精通音律,不但歌唱得好,還會跳舞,所以武帝很喜歡他。有一次他為武帝跳舞時唱了一首歌,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漢書》記載,漢武帝聽了李延年的這首歌之后就嘆息說:“世上難道真有這么美的人嗎?”于是就有人告訴武帝,說李延年有個妹妹就是這么美。武帝把她召來一看,果然“妙麗善舞”,這就是有名的李夫人。李夫人最得武帝寵幸,但年紀(jì)輕輕就得病死去了。她得病臥床時武帝來探望她,但她每次都用被子把臉遮住,不讓武帝看到。因為她知道,武帝喜歡她的美麗,所以才寵愛她而且重用她的兄弟。因此她絕不可讓皇帝見到自己現(xiàn)在這種憔悴的樣子,才能夠使皇帝心中保留對自己的美好印象,將來才會顧念自己的兄弟。后來李夫人死了,武帝果然非常想念她,總是希望再見她一面。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李延年的這首詩,第一句是“北方有佳人”。在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中,經(jīng)常有這一類句子。例如以后我們要講的建安詩人曹植的《雜詩》中有一句“南國有佳人”,正始詩人阮籍的《詠懷》詩中也有一句“西方有佳人”。對這些看似相同的句子,我們一定要注意它們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和細(xì)微處的不同。目

  李延年的這首詩是沒有寄托的,因為他為漢武帝唱這首詩的目的,就是為了推薦自己的妹妹進(jìn)宮去做嬪妃。曹植和阮籍的兩首詩都有寄托。曹植的那首詩說,南國有一位佳人,美麗得像春日的桃李,但卻漂泊無依。因為現(xiàn)在時俗已經(jīng)不懂得欣賞真正的美貌了,沒有人值得她為之露齒一笑,或者為之唱一首歌。青春年華很快就要過去了,她的理想和才華最后都要落空。阮籍的那一首說,西方有一位佳人光彩奪目,她是能夠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當(dāng)她飛過我身邊的時候,轉(zhuǎn)過那美麗的目光對我看了一眼,我立即就喜歡上她了。可是我們始終沒有得到交談的機會,因此使得我非常感傷。

  我過去曾經(jīng)說過,判斷一首詩有沒有喻托,應(yīng)該注意三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時代的背景,一個是作者的身世,一個是本文中敘寫的口吻。阮籍生活的正始時代,是一個黑暗的、篡逆的時代,他本身處在政治斗爭的夾縫之中,既要保存自己的生命,又不肯完全放棄自己的理想,內(nèi)心藏有太多的悲傷和痛苦,那個西方的佳人,也許就是他心里那份高遠(yuǎn)的理想。他能感覺到她的存在,卻不能真的得到她。曹植有強烈的建功立業(yè)之心,卻受到他的兄長曹丕的壓制和打擊,后半生郁郁不得志,他的那個南國佳人,也許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化身。美人得不到欣賞,她的青春美貌轉(zhuǎn)眼就要過去了;而一個才智之士得不到發(fā)揮才能的機會,很快也就會衰老死亡。這和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喻托含義是一致的。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首詩敘寫的口吻、所用的形象等等一切細(xì)微的結(jié)構(gòu),都要共同傳達(dá)出作者的那一份感發(fā),才是一首好詩。比如曹植那一首詩為什么說“南國有佳人”?因為中國南方氣候較熱,可以暗示一種活潑的、熱烈的感情。曹植心里充滿了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這一番激情當(dāng)然是很熱烈的,所以要說“南國有佳人”。阮籍為什么說“西方有佳人”呢?這是用了一個典故。《詩經(jīng)·邶風(fēng)·簡兮》中說:“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蹦莻€“西方美人”,是比喻一個有才能的人,所以用在這里起一種“語碼”的作用。而李延年為什么說“北方有佳人”呢?因為接下來是“絕世而獨立”,那是一個很崇高的、別人難以見到的女子。中國北方地勢較高而且寒冷,所以他把她放在這么一個高寒的、難以接近的地方,以證明她是遠(yuǎn)離世俗的。假如只看李延年開頭這兩句,也含有寓托的可能。但他后邊就把美色寫得比較現(xiàn)實,不像曹、阮的詩那么有深意了。

  所謂“顧”,是回眸一顧。中國詩人寫美麗的女子經(jīng)常抓住她回眸一顧這個鏡頭。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說: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阮籍寫他的西方佳人也是“流盼顧我傍”;連王實甫《西廂記》寫張生和崔鶯鶯也是“怎當(dāng)她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回眸一顧”實際上是寫美女的多情,但卻寫得十分含蓄,顯得似有情似無情。這是很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傳統(tǒng)。李延年說,假如那位北方的佳人回眸一顧,就能使全城的人都為她傾倒;假如她再一次回眸一顧,就能使全國的人都為她傾倒?!皟A倒”有佩服的意思,但佩服還不是這里這個“傾”字的全部含義。因為“傾”還有“傾覆”的意思,就是說你愿意為了她把一切都交付出去,你可以犧牲你的一個城池或者整個國家。希臘神話中有一個美人海倫,人們?yōu)樗M(jìn)行了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戰(zhàn)爭,那真正算得上是“傾國傾城”了。他說“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我難道不知道會有傾城傾國的下場?可是這個機會如果放過去,今后就再也遇不到這樣美麗的女子了!

  李延年很可能是故意在漢武帝面前唱這首歌,為的是把他的妹妹送到宮里去。從這個背景來看,這首詩是沒有什么深意的。然而就詩的本身來說,它雖然是寫一個現(xiàn)實的美女,但寫得這么崇高、這么遙遠(yuǎn),確實是很不錯的一首詩。

  這首詩不同于以前的楚歌體,完全是一種新的體式。它基本上每一句都是五言,只有第五句“寧不知傾城與傾國”是八個字,但這八個字是“三五”的節(jié)奏,“寧不知”三個字在音樂里只是起一種“襯字”的作用。提到襯宇,我還要稍微作一點兒解釋。以后我們講詞時會講到溫庭筠的一首詞,詞調(diào)叫作《菩薩蠻》。全文是這樣的: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而在敦煌曲子里邊也有一首同樣的詞調(diào)《菩薩蠻):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你們是否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詞詞調(diào)雖然相同,格式卻不大一樣?后面的—首《菩薩蠻》中就加了襯字?!八嫔稀钡摹吧稀?,“直待黃河徹底枯”的“直待”,“且待三更見日頭”的“且待”,都是襯字。因為在歌唱時,有些聲音拖得很長,在那音樂拍板的空檔之中,就可以加上襯字。襯字一般并不破壞文法的完整,不信你把上邊那首詞的襯字都去掉再讀一遍看,它的文法仍然是完整通順的。凡是加襯字的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能夠配合音樂演唱的詩歌中。元曲里的襯字就特別多,因為元曲就是能夠歌唱的。李延年這首詩也是如此,“寧不知”三個字是襯字,如果去掉這三個襯字,它完全是五言。

  以前我們學(xué)過的《詩經(jīng)》里的詩,雖然也有五個字的句子,但那只是“五言句”而不是“五言詩”,因為《詩經(jīng)》里的詩大部分都是以四言句為主的。李延年這首《佳人歌》,雖然也不是完整的五言詩,但它是以五言句為主的。那么這種以五言為主的詩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史書上記載,李延年是一個很懂得音樂和歌舞的人,同時他還在樂府的官署任“協(xié)律都尉”的職務(wù),是負(fù)責(zé)給詩歌配音樂的官員。他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大相同的樂曲叫“新變聲”。這“新變聲”是什么樣子?我們看他在漢武帝面前唱的這首《佳人歌》就知道了,它是以五言為主的。由此可見,五言詩的興起與當(dāng)時流行的這種新的音樂有關(guān)。而當(dāng)時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新的音樂,則是因為漢朝和西域國家的交往頻繁,傳統(tǒng)音樂受到外族音樂的影響所致。

  我上次還說過,漢武帝設(shè)立了樂府,這是一個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那些經(jīng)樂府官署配上音樂來演唱的歌詩就是漢樂府詩。漢樂府詩有幾種來源,有的是派人到全國各地去采集來的民間歌謠,有的則是當(dāng)時文士們的作品。李延年的《佳人歌》是他自創(chuàng)的“新變聲”的作品,下面我們還可以再看一首來自民間的歌謠《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我一念你們就都笑了,后邊四句聽起來像廢話,是不是?但正因如此,它才是民間的歌謠。這是江南的女孩子們一邊采蓮一邊唱的,她們看見什么就唱什么,既不像文人作詩那樣雕飾語句,也不像劉邦的《大風(fēng)歌》和項羽的《垓下歌》那么激動感慨??墒窃谶@種似有心似無心、似有意似無意之間,就產(chǎn)生了一種質(zhì)樸的美。蓮,就是荷花。它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在中國最早的詞書《爾雅》里就有記載,它的花可以觀賞,根、莖、葉、果實都有實用價值。所以江南種荷花和種稻谷一樣,也是一種謀生營利的手段。到了采蓮的時候,女孩子們就駕著小船在茂密的荷葉中穿來穿去,這時候她們就看到小魚兒們也在荷葉間游來游去,無論把船劃到哪一邊都能看到這些快樂的小魚兒。

  欣賞不同的詩歌要有不同的標(biāo)準(zhǔn),這就好比你衡量一個學(xué)者要用學(xué)者的標(biāo)準(zhǔn),衡量一個運動員就要用運動員的標(biāo)準(zhǔn)。如果你用衡量學(xué)者的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運動員,那是怎么也看不順眼的。對于質(zhì)樸的民歌,你就要欣賞它的質(zhì)樸,這正是它的特色所在?!棒~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念的時候你們?yōu)槭裁从X得好笑?因為它寫得很笨拙,但笨拙之中卻透著一種生動和真切。你想,采蓮的女孩子在荷塘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所看到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地方:這首詩所有的句子都是五個字一句,應(yīng)該屬于五言的體式。

  不過漢樂府詩也不都是五言體,它還有很多雜言體?,F(xiàn)在我們來看一看雜言體的樂府詩《東門行》: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斗儲,還視桁上無懸衣。拔劍出門去,兒女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鋪糜。上用滄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fù)自愛莫為非。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fù)自愛莫為非。

  行,吾去為遲。平慎行,望君歸。

  這首詩講的是一家老百姓窮到無以為生,丈夫就從東門走出,到外地去謀生,他的妻子兒女都在家挨餓。所以他雖然下定決心要走,卻還是忍不住回家來再看一眼。然而再看一眼有什么用?罐子里連一斗米的存糧都沒有了,架子上連一件多余的衣裳都沒有了,因此還是得走。于是他的兒女拉住他的衣服啼哭,他的妻子對他說:別人都愿意丈夫有錢有勢,可是我寧愿與你一起喝粥。你抬頭看一看,頭頂上有湛藍(lán)的天;你低頭看一看,膝下有未成年的孩子?,F(xiàn)在法令是很嚴(yán)的,你千萬要自愛,千萬不要為了取得錢財而做犯法的事情啊!丈夫說:好了,我走了,我現(xiàn)在走已經(jīng)夠晚的了!妻子說:你在路上要謹(jǐn)慎,我永遠(yuǎn)等著你回來啊!這首樂府詩很生動地寫出了一對窮苦夫妻之間的感情,它的句子長短不一,有的三個字,有的四個字,有的五個字,有的六個字,有的甚至七個字,是一首雜言體的民間歌謠。

  以上我們看了這首雜言體的漢樂府詩,只是為了增加一些對樂府詩的了解,并不是這一講的重點。我現(xiàn)在所要講的,還是五言詩的形成。李延年的《佳人歌》和民間的《江南》曲都是比較早期的、以五言為主的詩歌,但都不很成熟,就是說它們都沒有比較固定的格律。到了后來,五言詩逐漸進(jìn)步,就開始有了一些規(guī)矩,也就是格律?,F(xiàn)在我們就來看一首比較成熟了的五言詩《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fù)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p>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p>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p>

  五言詩中雙數(shù)的句子一定要押韻,至于開端的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這首詩開端的一句就押韻。從“上山采蘼蕪”到“手爪不相如”這八句共有五個韻字,即“蕪、夫、如、姝、如”,它們的韻母都是“u”。但接下來,從“去”開始就換韻了。樂府詩與后來的近體詩不同,中間是可以換韻的。什么叫“換韻”呢?古代漢語發(fā)音有“平上去入”四聲,這四聲和我們今天普通話的四聲有所不同。今天普通話中的一聲和二聲相當(dāng)于古代漢語中的平聲,一聲叫陰平,二聲叫陽平;普通話中的三聲和四聲,分別相當(dāng)于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和去聲。至于古漢語中的入聲,在普通話里已經(jīng)沒有了,它們分別納入了“平上去”三聲之中。比如“葉”字,在過去就是入聲字,現(xiàn)在普通話讀成四聲,也就是去聲;“節(jié)”字也是入聲字,現(xiàn)在普通話讀成二聲,也就是陽平聲,但廣東人讀這兩個字還保留著入聲,與古音相同。

  古人把“平上去入”四聲又分成了平聲和仄聲兩大類:陰平和陽平都屬于平聲;“上去入”三聲屬于仄聲。古典詩歌中的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而古體詩卻可以通押。不但可以通押,而且還可以換韻。就是說,在同一首詩中,第一段押平聲韻,第二段押仄聲韻,第三段又押平聲韻,以此類推。《上山采蘼蕪》這首詩前八句押的是平聲韻,從第十句起就換了仄聲韻,“去”和“素”都是仄聲字,而且是同一個韻的字。在今天讀起來,“去”的韻母是“u”,而“素”的韻母是“u”,看起來不押韻。但在古代“讓”和“u”屬于同一個韻,用古音讀起來是押韻的?,F(xiàn)在南方有些方言還把“書”讀成“xu”,讀的還是古音。下面“織素五丈余”的“余”,換了平聲韻,然后接下來最后一句“新人不如故”的“故”又換了仄聲韻。

  《江南》那一首的開頭三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是連著押韻的,可是后邊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一句也不押韻,顯得很不整齊,相比之下,《上山采蘼蕪》這一首就顯得整齊多了。不過,這首詩雖然雙數(shù)句都押韻了,但仍不能算是很整齊的五言詩。要到什么時候才完全整齊成熟呢?那就要到《古詩十九首》了。到《古詩十九首》,五言詩就有了一個完全固定下來的形式,所以我們就叫它“古詩”,而不叫它“樂府”了。對《古詩十九首》,下一次我將作為一個專題詳細(xì)介紹。

  我之所以選了這首《上山采蘼蕪》,除了要給大家介紹中國詩歌體式從樂府到五言的發(fā)展之外,還有一個用意是要讓大家簡單了解漢樂府中的敘事詩歌。中國早期的詩歌大多都是抒情言志的,敘事詩并不發(fā)達(dá),而從漢樂府開始,敘事詩就有了發(fā)展?!渡仙讲赊率彙肥菨h樂府中比較早期的敘事詩,篇幅還比較短,后來的《焦仲卿妻》(即《孔雀東南飛》)就很長了。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敘事詩都是以女子作為主角,反映了她們不幸的命運和不平等的地位。這個傳統(tǒng)可以一直追溯到《詩經(jīng)》?!对娊?jīng)》里的《氓》和《柏舟》都寫了被男子拋棄的女子;而漢樂府的《焦仲卿妻》則寫了一個被婆婆趕走的女子,后來她和她的丈夫都殉情自殺了。

  《上山采蘼蕪》,寫的也是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妻子。所謂“上山采蘼蕪”,表面上說這個女子上山去采一種香草,看起來是直陳其事的“賦”的寫法,但屈原《離騷》里邊不是經(jīng)常用佩帶香草來象征一種美好的品德嗎?這里這個女子雖然被丈夫拋棄了,但她仍然自珍自愛,以采香草來象征她依然努力保持著自己的美好。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那么這第一句就是“比興”的寫法了。而且“上山”兩個字也帶有一種抬頭向上的努力,與“采蘼蕪”那種自珍自愛的感情的指向是一致的。而當(dāng)她采了蘼蕪下山的時候,就遇到了她從前的那個丈夫。

  “長跪”是表示很恭敬很有禮貌的樣子,她就恭恭敬敬地問他:“你現(xiàn)在的新歡是怎樣一個人呢?”她的丈夫回答:“新人雖然也很不錯,但卻不如你。兩人容貌都很美,但手工勞作的能力就大不一樣了?!毕旅嬗质瞧拮诱f的話:“你雖然現(xiàn)在這么說,可你畢竟讓新人從大門進(jìn)來,讓故人從她自己的內(nèi)室離開了!”接下來丈夫又說:“新人善于織縑,故人善于織素,織縑每天只能織出一匹,織素每天可以織出五丈多。如果以手工勞作的能力來比較,那么新人是不如故人的?!钡M管事實上新人不如故人,而被拋棄的還是故人,因為在那種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男子大多數(shù)都是三心二意、喜新厭舊的。所以你看,這一類詩寫得很含蓄。詩人一點兒也沒有寫這個女子的哀怨和不平,但在對比之間就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可以對漢樂府詩作一個簡單的總結(jié)了。漢樂府詩都是配樂能唱的歌詞,它有四言、五言、雜言、楚歌體等幾種形式。至于它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它對五言詩的興起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而五言詩后來則成了中國舊詩中最重要的體式之一。第二是后代出現(xiàn)了很多模仿漢樂府的作品,主要也有兩種:第一種是用樂府詩的舊題來寫新詩,像李白就寫了不少這樣的詩;第二種是自命新題自寫新詩,但卻模仿漢樂府的風(fēng)格,像白居易的“新樂府”就是。

  下面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對五言體式的演進(jìn)再簡單說幾句。剛才我說過,五言詩發(fā)展到《古詩十九首》就完整成熟了。那么,完整的五言詩是什么樣子?第一,它的每一句都是五個字,不準(zhǔn)多也不準(zhǔn)少,不再有襯字。第二,雙數(shù)的句子一定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詩的中間可以換韻,換韻后仍是雙數(shù)句子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這就是五言詩的基本規(guī)律,它在漢朝時就已經(jīng)確立了。漢朝以后,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五言詩又逐漸走向“律化”。五言詩的律化是分成兩步走的:第一步是對偶,第二步是平仄的協(xié)調(diào)。其實,中國文字單形體單音節(jié),最容易形成對偶,古書中有很多對偶都不是有心安排,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像《荀子·勸學(xué)》中說“火就燥”,“水就濕”?!盎稹焙汀八倍际敲~,“燥”和“濕”都是形容詞,很自然地就對起來了。

  《古詩十九首》中也有一些對偶的駢句,如“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等,也都是自然形成的。但從建安詩人曹植開始,五言詩里的對偶就多了起來,逐漸成為一種有心用意的技巧。對偶有很多規(guī)矩,如詞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反等等,這些我們以后再講。至于四聲的平仄,剛才我已經(jīng)講了一些。為什么詩歌很講究平仄的協(xié)調(diào)呢?因為一句話如果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讀起來很不好聽。如“溪西雞齊啼”,都是平聲而且疊韻,念起來像繞口令。而如果把平聲和仄聲間隔交叉使用,讀起來就好聽多了。所以后來就逐漸形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基本的平仄格律。這兩種基本形式再加以變化,就形成了平起、仄起、律詩、絕句等各種的形式,這些要到以后講唐詩的時候再作具體介紹。

  詩體的演變就講到這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