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道德經(jīng)》道一精校版附簡注

 心理咨詢診所 2021-03-21

開經(jīng)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jīng),開啟大智慧

精校版修訂按語: 道德經(jīng)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思想經(jīng)典,是道家的第一經(jīng)典。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中華國學的二大支柱,與佛教思想構(gòu)成儒釋道中華文化價值體系,深入每一個華人心靈。儒道同源,文化乃昌,深入解讀道德經(jīng)是建立個人國學素養(yǎng)的必修課。道德經(jīng)版本眾多,差距很大,義理認知發(fā)生一定困難,甚至出現(xiàn)誤解(如老子要殺惡人、倒退到原始落后社會等)。西方世界十分重視老子的思想價值,但版本的缺陷造成了對老子深刻思想的認知偏差。帛書道德經(jīng)、楚簡老子殘篇出土,雖補正了通行本的幾處缺陷,但注釋家出現(xiàn)了重帛書楚簡,輕通行本的價值趣向,大量刪改文本,致使道德經(jīng)版本更加義理混亂,令人扼腕。王弼版本是最有價值的古代版本,今依據(jù)王弼本并參考歷代古本,修訂新版道德經(jīng),精心分段、斷句,識別倒裝、雙關(guān)、雙詮語法現(xiàn)象,讀者或有可取。希此新校版道德經(jīng)義理完整,能夠更好理解老子的思想原貌,更好的理解中華國學。

第一章(道經(jīng))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段: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注:王安石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學說失義。

第三段: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注:王安石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誤,可言常無,不可言常有,有不可常。圣人常無欲,世人常有欲。

第四段: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注:通行斷句:此二者,同出而異名。誤。二者,妙與徼也。同,玄同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一曰:此章是《道德經(jīng)》總綱,密中之密。老子論述道和名。道是宇宙模型,名是對道的認知系統(tǒng)而非簡單稱名。首四句句式相同,暗藏邏輯不同。常道是存在的,常名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子接著論述認知系統(tǒng)從無到有即從無名到有名的產(chǎn)生過程。后面“道常,無名”到“始制有名”就是深入展開。在入定(常無欲)和出定(常有欲)的輪回中分別見到妙和徼二種存在態(tài)。在深入玄同大定中又證悟超玄態(tài)(玄之又玄),妙與徼是可以逆轉(zhuǎn)的,有形和無形,無邊際和有邊際可以再次超越,此時感受到宇宙的驚人之美,獲得無限喜悅(眾妙之門)。此正是量子力學疊加態(tài)的最早描述。本章有道、名、常道、常名、無名、有名、始、母、常無欲、常有欲、觀、妙、徼、同、異、玄、重玄、眾妙十八重關(guān),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構(gòu)成老子證悟的宇宙模型和生命模型。老子是一位邏輯學家,后世把邏輯學家稱為名家就是從此而來。傳統(tǒng)注解中,名、欲、觀、徼失義或模糊,導致此章經(jīng)義的邏輯混亂。王安石“有、無”斷句引起爭議至今,“此二者”亂點鴛鴦,都是對老子妙與徼的宇宙模型的認知不足所致。無名學說是老子核心思想之一。此章是《道德經(jīng)》的綱領(lǐng),后面八十章都是對本章的闡發(fā)。此章描繪了老子的深度思想實驗(玄同大定)。

妙是未顯形、無邊際、未固化;徼是已顯形、有邊際、已固化。道未顯形故妙,天地萬物顯形故徼。此為第一義。妙徼二態(tài),道眼觀妙,肉眼觀徼。此為第二義。有徼有妙,妙徼二分,妙是妙,徼是徼。此是第三義。妙是母,徼是子。知子守母,此是第四義。老子入玄同大定,所見是妙;出定,所見是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此謂之玄。此是第五義。出定入定不二,生滅玄同,妙徼玄同,即妙即徼,即徼即妙;妙亦妙,徼亦妙,無物不妙,玄之又玄。此是第六義。眾妙之門,宇宙呈現(xiàn)驚人之美,無上極樂妙境現(xiàn)前。此是第七義。

究竟地是妙,現(xiàn)實地是徼。此世界是妙徼疊加態(tài)。徼是線性態(tài),妙是玄態(tài),也就是超線性態(tài),妙徼疊加態(tài)就是超玄態(tài)。觀具有絕對重要的意義,老子引入絕對觀察者的概念,道德經(jīng)的認識論就是觀妙。

第二章

第一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恒也。

第三段: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曰:宣無相玄德教法。

第三章

第一段: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

第二段:是以圣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第三段: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第四段: 為無為,則無不治。

曰:無相教法入世,虛其所虛,實其所實;弱其所弱,強其所強,現(xiàn)無知無欲無為三玄態(tài)。

第四章

第一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第二段: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第三段: 湛兮,似或存。

第四段: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曰:道虛極顯用。天帝之先,是母非子。世人以為天帝最先,殊不知道為最先。

第五章

第一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二段: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曰:道玄照萬物,至仁無親,圣人以無心應世,虛而能化,法性平等。不如守中,中庸從此出。

第三段: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第一段: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第二段: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第三段: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曰:虛而化物。

第七章

第一段:天長地久。

第二段: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三段: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四段: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真(私)。

曰:宣無己教法。自生,為己而生。不自生,無己也。

道一曰:王弼本“故能成其私”,此處建議改為“成其真(私)”。因此句易被歪曲。

第八章

第一段:上善若水。

第二段: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

第三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第四段:夫唯不爭,故無尤。

曰:人世間對上善如饑似渴。無己則能利他,利他則能不爭。

第九章

第一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wèi)其咎。

第二段: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曰:人之道利己,天之道利他。利己之道,自遺其咎。利他之道,可以長久。

第十章

第一段: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二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注:王弼本:能無知乎?義不勝。

第三段:生之,畜之。

第四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曰:宣五步修道法。圣人證道,與道同體,成就玄德。

道一曰:帛書乙本魄作礻旁,【礻白】不作鬼旁,是本字?;昶嵌值谋咀謶黛昱裕蛔鞴砼?,應予糾正。

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為前面五步修道法的果,故放在“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后面。

第十一章

第一段:三十幅,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第二段: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一曰:無為道之體,無形而有妙用。昭文鼓琴,妙用而顯;昭文不鼓琴,妙用藏身。昭文鼓琴,有也;不鼓琴,無也。顯之為用,藏之為庸。中庸,中所潛藏之妙用也。二程、朱熹注中庸之庸大誤。

第十二章

第一段: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第二段: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第三段: 是以圣人為(wèi)腹不為(wèi)目,故去彼取此。

曰:腹為實,目為虛。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知足者逍遙,不知足者如入欲望牢籠。

第十三章

第一段: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第二段: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第三段: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wèi)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第四段: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宣無身教法,知身為牢籠,棄之則逍遙。

第十四章

無相章

第一段: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第二段: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第三段: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第四段: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一曰:道體本不可分,今被眼耳手三感分割,故不可得真。有三官則三分,五官則無分,世人若有百官千官,則道體被分割為百體千體。分,從八從刀,割也。混而為一,道體不可分,道用無不含攝,非混三為一之意。故莊子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第十五章

真修道士章

第一段: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wèi)之容:

第二段: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注:王弼道藏本“客”作“容”,形近訛誤。此據(jù)王弼《古逸叢書》本、河上公本、帛書甲乙本。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hún)兮其若濁;

第三段: 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

注:王弼本丟一久字,據(jù)志本補。此字關(guān)鍵。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第四段: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注:不讀為丕。丕成,固定術(shù)語。據(jù)帛書乙本。

真修道士,外相顯愚,實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棄盈守虛,得七層境界,運濁還清,動靜不二,可入濁世救拔有情。

第十六章

第一段:致虛極,守靜篤。

第二段: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第三段: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第四段:不知常,妄作兇。

第五段: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注:王弼本全誤為王。

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第一段:太上,不知有之;注:王弼本不誤為下,據(jù)吳澄本。

其次,親之譽之;注:王弼本親而譽之,據(jù)河上公本。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第二段: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段: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第一段: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曰:真樸不散,焉用仁義智慧?

第十九章

棄智章

第一段: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二段: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zhǔ,矚)。

第三段: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曰:文不足:文道之不足。抱樸復性。矚,顯也。

注1 楚簡本:絕圣棄智作絕智棄辯,絕仁棄義作絕偽棄詐。陳鼓應從之,義不恰。

注2王弼本絕學無憂為此章之首,義不恰。

第二十章

大宗師修道章

第一段:唯之與呵(hē),相去幾何?

注:王弼本呵作阿,義同,據(jù)帛書乙本。帛書甲本作訶。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第二段: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第三段: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第四段: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第五段: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第六段: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曰:大宗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外顯愚相。

道一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即讓人害怕我,我必然會害怕人(互相戒備、敵視),所以帛書乙本作“不可不畏人”,前句省“者”字。注釋家常誤解。

第二十一章

第一段: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第二段: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三段: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閱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狀哉?以此。

注:眾父,王弼本作眾甫。

曰:道體之妙,道體之真,真妙不二。

第二十二章

第一段: 曲則全,枉則直,

洼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第二段: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第三段:不自見(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第四段: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五段: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曰:道體本一,眼耳鼻舌身意分割為六。一,真也;六,假也。一,全也;六,殘也。抱一守真則得道之大全。曲,應物而曲。爭則失全,失全則失真。抱一則得一,得一則無爭。子母無爭,得一之故也。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修身四正法。

第二十三章

第一段: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段: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第三段: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

第四段: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曰: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修身四違,有道者棄之,有德者避之。

注:此章為王弼本二十四章,與曲則全章為姐妹篇,文意連屬。帛書在曲則全章前。今二章互換章序。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第一段: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

第二段: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第三段: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第四段: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注:帛書甲乙本: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一失之。大誤。

第五段: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一曰:此章意較晦。“道者”貫通后文,為后三句之主語。道者二出,不可刪,刪則文理大乖。所謂同者,玄同也,非相同。

第二十五章

第一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二段: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第三段:吾不知其名,強(qiǎng)字之曰道,

強(qiǎng)為(wèi)之名曰大。

第四段: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第五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一申人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申人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三申人大)

第六段:道法自然。

道一曰:本章三申人為大,因人能弘道。王弼本“人亦大”作“王亦大”,與下文不連,違反自然主義主旨。奚侗說“古之尊王者妄改之”,唐傅奕、宋范應元本為“人亦大”,據(jù)改?!抖Y記·曾子養(yǎng)老第三》載:“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這句名言是老子傳給孔子,孔子傳給曾子,曾子傳給樂正子,四代相傳,可見是老子心法。

“道法自然”單獨一句,言道法自己,因無有法者。王弼注: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人地天道四大前后相法,不然陷入五大之爭。所法者和,人和、地和、天和、道和,四法得四和。老子用道和消弭人間爭斗現(xiàn)實,使人從野蠻走向文明。

第二十六章

第一段: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二段: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guàn)燕處(chù),超然。

注:雖有,濁世雖有,非謂圣人雖有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第三段: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曰:根的教法,以靜為根。老子以重喻靜,世人知重不知靜也。

道一曰:常規(guī)斷句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保颂帯把嗵帯敝阁细柩辔柚?,與榮觀對。故斷句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strong>

第二十七章

第一段: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第二段: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第三段: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第四段: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曰:圣人以五善法救拔世人。善法即妙法,故可救善人,亦可救惡人。老子不愿稱惡人,故稱不善人。不善人可逆轉(zhuǎn)為善人,善人可逆轉(zhuǎn)為圣人。

第二十八章

真樸章·常德章

第一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第二段: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于無極。

第三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第四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曰:器之所出,真樸散也,老子惜之。圣人用之,即圣人慈悲而用之,玉碎之器,此即官長。官長,蔑稱也。貶斥世人以官長為貴高。

第二十九章

第一段: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第二段: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

第三段: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huī)。

注:王弼本培作挫,訛誤。

第四段: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曰:想得天下,反而不得天下。去甚、去奢、去泰,去其瘋狂。取天下乃瘋狂之舉也。故曰天下神器。不得已,即不得,見《呂氏春秋·貴生篇》:“復來求之,則不得已。

道一曰:老子或...或結(jié)構(gòu),是“想這樣,反而那樣”;不是“或者這樣,或者那樣。”

第三十章

反戰(zhàn)章之一

第一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hào)還。

第二段:師之所處(chù),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第三段: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第四段: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反戰(zhàn)章之二

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段: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第三段: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第四段: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第五段: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曰:老子慈悲。

第三十二章

第一段: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第二段: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段: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第四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道一曰:常規(guī)斷句為“道常無名”。此處“?!毙揎棥暗馈保徽`以為修飾“無名”,文義大改,故斷句為“道常,無名?!?/strong>

第三十三章

第一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二段: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第三段:知足者富。

第四段:強行者有志。

第五段:不失其所者久,

第六段:死而不亡者壽。

曰:智、明、有力、強、富、有志、久、壽八定義。行道為有志。

第三十四章

第一段: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第二段: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于小。

第三段: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第四段: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曰:道顯大小二相。道非大非小,即大即小。此道之神變也。

第三十五章

第一段:執(zhí)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二段:樂(lè)與餌,過客止。

第三段: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第四段: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曰:世人見物,圣人見象;世人見象,圣人見大象。大象,非象而象,無象之象。

第三十六章

第一段: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第二段:柔弱勝剛強。

第三段: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一曰:以鳥飛行時翅膀張合說法。張后必合,則知強后必弱,興后必廢,與后必奪。君王以利器示人,如同魚脫于淵必死。歷代據(jù)此認為是陰謀論,大誤。與,同予。

第三十七章

第一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二段: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第三段: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第四段: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一曰:常規(guī)斷句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此處“?!毙揎椀溃徽`以為修飾無為,文義大改,故斷句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德經(jīng))

第一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第二段: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第三段: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bó)而亂之首。

第四段: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注:前識者,有能預測未來者,如神巫季咸,大卦師。

第五段:是以大丈夫:

處其厚,不居其?。╞ó);

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六段:故去彼取此。

曰:道體,真也,實也;名,假也,華也。故德可行而名可棄,不為名累己。

道一曰:此章文句一直爭議很大,意義晦澀。陳鼓應等注釋家依帛書刪除下德無為一句,使義理發(fā)生很大改變。關(guān)鍵在于“無以為”“有以為”的正義不明。無以為是無以功德為,有以為是有以功德為?!肚f子·讓王》:“無以天下為”。解釋前二句。

老子傳道,以周公德教下衰故作《道德經(jīng)》。德何以衰?曰:德有上下,周公所傳為下德。施恩而無施恩之心為上德,此德永不滅失。有施恩之心為下德,下德必衰。何以故?居功是細微的利益心,漸漸浸潤,如病毒蔓延,必致功德盡失。起心動念可不慎乎?嚴遵注解上德“德歸萬物,皆曰自然”,下德“德流萬物,反復其君”,深得要領(lǐng)。并認為善人分為五種:道人、德人、仁人、義人、禮人,道最高,禮最低,禮以下則亂矣。無為功德廣大,有為功德微小。故下德無為高于上仁有為。此老子“大道廢,有仁義”之旨。

承上章,無為則無不為。因細微一念而使無為廣大功德盡失,老子哀之。莊子曰“至德之世,相愛而不以為仁”,由此而發(fā)。老子要世人把有意識的德修到無意識的德,舉手投足皆是德,但自己完全不知是德。德人如水,百姓如魚。此為至德。帛書教育王子,以此章為首,極重修上德也。老子原版如王弼本,道前德后,“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也。

第三十九章

得一章

第一段: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第二段:其致之也,謂: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fā),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jué)。

第三段: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gǔ)。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造輿于無輿。

注:王弼二十二子本為數(shù)輿無輿,道藏本誤為數(shù)譽無譽。河上公本為數(shù)車無車,義同。此據(jù)嚴遵本。

第四段:不欲琭(lù),琭如玉,(不欲)珞(luò),珞如石。

曰:莊子曰道通為一。得一,得道之真體。眼耳鼻舌身意如六把利器,割裂道為色聲香味味觸法六相,不得真體矣。如人有六名,六名非真人。世人誤以為得名即得真。道體不可名,名即落第二義,大珠禪師斥為頭上安頭。六識即六名,持六利器,在真人臉上割六刀,真容毀矣。若人有千官萬官,則必有千識萬識,千識萬識,必有千刀萬刀,真容何在?得一則應棄六利器,真體乃存。齊物之密旨從此出。

道一曰:常規(guī)斷句為“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處句法同第23章“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本句中省略“不欲”,為文氣通順。

第四十章

第一段: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二段: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曰:嚴遵本此章與上章合為一章,“造輿于無輿”證明“有生于無”的妙理。

第四十一章

第一段: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曰:斥燕大笑之。

第二段: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

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zhì)真若渝。

大白若辱,

注:此據(jù)王弼本在“上德若谷”之后,按文理應在此。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第三段: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曰:宣三道三德一真五大。

第四十二章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二段: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第三段: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第四段: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五段: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第六段:吾將以為教父。

道一曰:宣道下化過程,一、二、三,乃至萬。道、一、二、三未顯形為妙,故保有和性;萬物已顯形為徼,故和性盡失。修道即是從萬、三、二、一、道原路返回,去其強梁,修復和性。

“人之所教”疑省“者”字,應為“人之所教者”?!叭酥獭敝浮拔锘驌p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我亦教之”指“強梁者不得其死”,所教對象為強梁者。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二段:無有入無間。

第三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第四段: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第一段: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

第二段: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第三段: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第一段: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第二段: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第三段: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第一段: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第二段: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第三段:罪莫大于可欲,

禍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段: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第一段: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yǒu),見天道。

第二段: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第三段: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第一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二段:【為道日損】,

注:王弼本未重復“為道日損”,按文意有此一句更勝。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段: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第一段: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注:王弼本作圣人無常心,誤。

第二段: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三段: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段:圣人在天下,歙歙 (xī)焉,為(wèi)天下渾(hún)其心。

第五段: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一曰:宣無心教法。無心即不仁,不起分別心,乃能真心玄照萬物之無分別性。故善人惡人玄同,人人皆有道性,故可復性。渾非混合之意,而是以無分別心玄照萬物的無分別性,恢復本體之真。

第五十章

第一段:出生入死。

第二段: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三段: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第四段: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章·道生萬物章

第一段: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第二段: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第三段: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四段: 故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段:長(zhǎng)之、育之,亭之、毒之,

養(yǎng)之、復之。

注:王弼本:養(yǎng)之覆之?!皬汀弊鳌案病?,此從帛書乙本。養(yǎng)乃滋養(yǎng)德行,復乃復真性也,非養(yǎng)育、監(jiān)護意,否則與“長之、育之”重復。

第六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

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章·玄照章

第一段: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第二段:既知其母,復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第三段: 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第四段: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第五段: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wèi)身殃,

是為襲常。

曰:宣知子守母無上教法。知子守母,玄照也。

第五十三章

假道修士章

第一段: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ǐ,迤)是畏。

第二段: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注:李約本:而人好徑。民、人通。奚侗曰:人指人主而言。但亦指假修道士。

第三段: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第四段: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

第五段: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祭祀修真章

第一段: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chuò)。

第二段: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段: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

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第四段: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第一段: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二段:蜂蠆(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

猛獸不據(jù),攫(jué)鳥不搏。

第三段: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嗌不嗄(shà),和之至也。

注:王弼本無“嗌”,此據(jù)《莊子》。嗌,咽喉也。

第四段: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第五段:物壯則老,

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第一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段:塞(sè)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第三段: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第四段: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第一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曰:正奇皆不可常。今日之正,明日之奇。今日治,明日亂;今日勝,明日敗。

以無事取天下。

曰:無事乃可常之正法。

第二段: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第三段:故圣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曰:正奇皆有為之相,不可常也。無為乃常。宣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四無為相。

第五十八章

剛?cè)犭p運章

第一段: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二段:禍兮福之所倚(yǐ),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第三段: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四段: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 注:廉通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曰: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マD(zhuǎn),如六龍舞,故曰其無正也。

曰:圣人四妙相。圣人守柔,有規(guī)則存焉,故曰圣人守柔而強,強而不傷人。世人強則傷人,無規(guī)則之故。方、劆、直、光皆規(guī)則之意也。方言規(guī)則之正,劆言規(guī)則鋒利無比,直言規(guī)則剛性,光言規(guī)則光大人人可見。割、劌、肆、耀皆刺人傷人意。不者,顯柔也。

第五十九章

守精神章

第一段: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第二段: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第三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第四段: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陰陽和順章

第一段:治大邦,若烹小鮮。

第二段: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祟;

注:王弼本:其鬼不神。此據(jù)《莊子·天道》,下同。

非其鬼不祟,其祟不傷人;

第三段:非其祟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也。

曰:王弼本:圣人亦不傷人。此據(jù)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圣人亦不傷。少“人”字,含義不同。道蒞天下,鬼不傷人,圣人不傷鬼,陰陽和順。

第四段: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道一曰:原文“神”即“祟”,避免誤解,建議用“祟”?!肚f子·天道篇》:“其鬼不祟”,可證“其鬼不神”確是“其鬼不祟”之誤。甲骨文造字鬼與神相對立,后世鬼與神二字有時混用?!吧瘛狈抢献釉?,老子用字精準,一個“繟”字足以證明。

第六十一章

天下所歸章

第一段:大邦者,天下之所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第二段: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第三段: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第一段: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第二段: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第三段: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第四段: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

注:以,因也。求得,有求必應。

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修細行章

第一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第二段: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第三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第四段: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五段: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第六段: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回家章·復性章

第一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第二段: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第三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四段: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第五段: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六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一曰:復,原路返回。所過,所經(jīng)過之路。過為動詞,非名詞。非修補意。世人好學,離家之心日遠,應該返回家鄉(xiāng)。注釋家作修復解,大誤。

第六十五章

守愚章·返樸歸真章

第一段: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第二段: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邦,邦之賊;

不以智治邦,邦之福。

第三段: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第四段: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仆人章

第一段: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第二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三段: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上之,而不知厭。

第四段: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曰:圣人為天下人的仆人。

第六十七章

三寶章·慈悲章

第一段: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第二段: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三段: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

第四段: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第五段: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

第六段: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曰:慈悲真勇。

第六十八章

慈悲真勇章

第一段: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第二段: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第三段: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第六十九章

慈悲必勝章

第一段: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xíng)無行(háng) ,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

第二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第三段: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圣人懷玉章

第一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第二段: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第三段: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病章

第一段: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第二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段: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勸畏天威章

第一段: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二段: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第三段: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xiàn),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注:錢鐘書曰,二厭是雙關(guān)語。老子慣用雙關(guān)語,如禪家機鋒。

第七十三章

天網(wǎng)恢恢章

第一段: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第二段:此兩者,或利或害。

第三段: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猶難之。

第四段: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繟(chǎn)然而善謀。

第五段: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曰:有本作:“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可互通。

道一曰:繟,指一根松松的帶子牽著每一個世人,如同衛(wèi)星定位,無處可逃??梢娎献佑米种?。注釋家常誤解為坦、寬松,太泛。

第七十四章

第一段: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二段: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道一曰:帛書甲本:吾將德而殺之;乙本:吾將得而殺之。二本均缺“執(zhí)”字,陳鼓應等學者從之。執(zhí)字極為關(guān)鍵,顯示行私刑,即隨便抓起來,與天之公刑(司殺)正好對比。得,應該,任心隨意。

第三段:常有司殺者殺。

第四段: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道一曰:孰敢,意為“我怎么敢?”,老子反問,為倒裝句。孰通“豈”,孰敢即豈敢,罕見用法,廣義疑問詞?!痘茨献印さ缿枴罚骸熬裢ㄓ谒郎?,則物孰能惑之?”。注釋家常注解為“老子要殺壞人”,大誤,且與后文明顯抵觸。

第七十五章

民輕死章

第一段: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注:王弼本脫上字。

第二段: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第七十六章

第一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第二段: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

木強則折。

第三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張弓章·損有余章

第一段: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第二段: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第三段: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四段: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xiàn)賢。

第七十八章

第一段: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第一段: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三段:是以圣人云:

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邦不祥,是為天下王。

曰:替萬民受苦受難,犧牲自我者方可作天下王,人間君王均不合格。

第四段: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第一段:和大怨,必有余怨;

曰:血債為大怨,暗喻令人無法生存。

第二段:安可以為善?

第三段: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

第四段: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曰:玄德永遠施恩與人,不求回報。

第五段: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教化區(qū)章·修天道章

第一段:小邦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第二段: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

第三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四段: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一曰:小邦寡民,教化區(qū)。鄰邦,非教化區(qū)。雖有,言其道思維之先進無與倫比,勝于非教化區(qū)百千萬倍。無所用之,不作功利用,如黑客攻克防火墻,非為利益。

第八十一章

最后真言章 ·再申天道章

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二段:圣人不積,

既以為(wèi)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曰:為而不爭:為無為而不爭之省。

道一曰:大宗師宣說天道終。道德經(jīng)亦可名天道經(jī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