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葉天士治嘔吐的常用方劑

 jxydgswyj 2021-07-17
《臨證指南醫(yī)案》是一部記錄我國清代著名 醫(yī)家葉天士臨床經(jīng)驗的醫(yī)案專著,約成書于清代乾 隆二十九年 (1764),是由葉天士門人華岫云根據(jù) 葉天士臨證醫(yī)案整理編撰而成。該書按證分類,搜 羅宏富,征引廣博,按語精當(dāng),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 葉天士在溫?zé)釙r證、各科雜證方面的診療經(jīng)驗,充 分反映了葉天士融匯古今、獨創(chuàng)新說的學(xué)術(shù)特點, 對后世中醫(yī)溫病學(xué)、內(nèi)科學(xué)、婦科學(xué)、兒科學(xué)等臨 床醫(yī)學(xué)的發(fā)展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 《清史稿》記 載 : “大江南北,言醫(yī)者,輒以桂為宗,百余年 來,私淑者眾” ,可見葉天士醫(yī)學(xué)成就的影響之 大。本文對 《臨證指南醫(yī)案 》“嘔吐”篇中的醫(yī)案 用藥進行分析,以總結(jié)葉天士治嘔吐的用藥規(guī)律。 1 用藥頻次統(tǒng)計 《臨證指南醫(yī)案·卷四·嘔吐》中共載有 57 個醫(yī)案,66 首方劑,除去丸、散、膏、丹,湯劑 中共出現(xiàn) 77 味中藥,出現(xiàn)總頻次共計 378 次,平 均每藥出現(xiàn)頻次 5 次。在 77 味中藥中出現(xiàn)頻次超 過 5 次的中藥共計 19 味,將這 19 味藥物按藥物功 效及累計頻次列表如表 1。

補虛藥: 從表 1 可以看出,此類藥累計頻次最 高,人參出現(xiàn)頻次達 30 次,葉天士弟子華岫云在 該 篇后曾言:“治胃之法, 全在溫通, 虛則必用人

表 1 《臨證指南醫(yī)案·嘔吐》中出現(xiàn)頻次≥5 的 藥物及功效分類 藥物種類 累計頻次 百分比 (%) 常用藥物及出現(xiàn)頻次
補虛藥 55 14. 6 人參(30), 白芍(10), 白術(shù)(8), 粳米(7)
溫里藥 50 13. 2 吳茱萸(18), 干姜(16), 附子(11), 川椒(5)
化濕藥 47 12. 4 茯苓(40), 厚樸(7) 理氣藥 35 9. 3 廣皮白(18), 川楝子(7), 枳實(10)
化痰藥 34 9. 0 半夏(34)
解表藥 30 7. 9 姜汁(24), 桂枝(6)
清熱藥 21 5. 6 黃連(14), 黃芩(7)
收澀藥 7 1. 9 烏梅(7)

參,藥味皆屬和平” [1 ] ,對于脾胃虛弱,不能納谷 散精之嘔吐,葉天士必用人參健脾益氣。其次,白 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白術(shù)健脾燥濕,亦是常與人參佐 配之品。出現(xiàn)頻次低于 5 次的補虛藥還有當(dāng)歸、南 棗、炙甘草、麥冬、石斛、山藥、熟地黃、阿膠、 枸杞子、沙苑子、北沙參、鹿角霜、胡蘆巴、肉蓯 蓉、益智仁、紫石英等。

溫里藥: 累計頻次居第 2 位,主要包括吳茱萸 18 次、干姜 16 次、附子 11 次、川椒 5 次,出現(xiàn) 頻次低于 5 次的溫里藥還包括肉桂、炮姜、煨姜、 高良姜、蓽茇、小茴香等品,主要用于胃陽虛弱, 濁陰上逆所致嘔吐者。

化濕藥: 累計頻次占第 3 位,主要包括茯苓 40 次,位居葉天士治嘔吐用藥頻次之最,厚樸 7 次,出現(xiàn)頻次低于 5 次的化濕藥還有草豆蔻、藿 香、砂仁、澤瀉等,常用于污濁異氣干胃,上逆而 為吐,須用芳香辟穢、疏利膜原之法。

理氣藥: 累計頻次居第 4 位,包括廣皮白 18 次、川楝子 7 次、枳實 10 次,出現(xiàn)頻次低于 5 次 的理氣藥還有橘紅、木香、丁香、炒橘核,用于胃 氣壅滯,郁而上逆之嘔吐者。

化痰藥: 累計頻次居第 5 位,主要包括半夏 34 次,位居葉天士治嘔吐用藥頻次第 2,出現(xiàn)頻次 低于 5 次的化痰藥還包括杏仁、旋覆花、紫蘇子、 枇杷葉、竹茹、竹瀝等,常用于痰濕阻絡(luò),胃氣不 降之嘔吐者。

解表藥: 累計頻次居第 6 位,主要包括姜汁 24 次、桂枝 6 次,此二藥尚有辛溫通絡(luò)之作用, 葉天士常用以治療胃陽不足,胃絡(luò)不和所致嘔吐。 另出現(xiàn)頻次低于 5 次的解表藥還包括桑葉、淡豆 豉、蔥白等。

清熱藥: 累計頻次居第 7 位,主要包括黃連 14 次、黃芩 7 次,另出現(xiàn)頻次低于 5 次的清熱藥 還包括梔子、生地黃、牡丹皮。

收澀藥: 累計頻次居第 8 位,主要包括烏梅 7 次,烏梅除了可以斂肺澀腸,還有泄肝安胃、養(yǎng)陰 生津之效,亦為葉天士治療嘔吐的常用藥。 除上述諸類常用藥之外,在 “嘔吐”篇中還 可見活血止痛之品,如延胡索、郁金、降香等,常 見于嘔吐伴見胃痛或腹痛之證。通過對藥物功效分 類及頻次統(tǒng)計可以初步看出,葉天士治嘔吐以補 虛、化濕、溫中、理氣、化痰為主要治則,兼以清 熱、止痛、收澀、平抑肝陽等。

2 葉天士治嘔吐常用方劑分析

通過總結(jié)葉天士治療嘔吐的 66 首方劑,可以 發(fā)現(xiàn)葉天士治嘔吐的常用方劑有以下幾首。

2. 1 瀉心湯

瀉心湯出自東漢張仲景 《傷寒論·辨太陽病 脈證并治》 ,為治療心下痞證而設(shè),其中大黃黃連 瀉心湯用治熱痞; 附子瀉心湯主治熱痞兼有陽虛之 證;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 參、甘草、大棗組成,用于寒熱錯雜痞; 生姜瀉心 湯是在半夏瀉心湯基礎(chǔ)上加生姜而成,用于寒熱錯 雜兼有水氣之痞證; 甘草瀉心湯是在半夏瀉心湯基 礎(chǔ)上減人參加大甘草用量而成,用于寒熱錯雜兼有 氣虛之痞證。葉天士臨證應(yīng)用瀉心湯據(jù)癥變通,化 裁靈活,將瀉心湯法用于治療痞證、腫脹、嘔吐、 噎膈與反胃、胃痛、痢、瘧、濕等多種病證中 [2 ] , 拓展了瀉心湯的應(yīng)用范圍。如對于熱邪內(nèi)結(jié),胃氣 虛弱,升降不調(diào),濁陰上逆所致的嘔吐之證,就常 以瀉心湯化裁。

醫(yī)案舉例 : “吳,寒熱邪氣擾中,胃陽大傷, 酸濁上涌吐出,脘痛如刺。無非陽衰,陰濁上僭, 致胃氣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憊,必得釜底暖蒸, 中宮得以流通,擬用仲景附子瀉心湯,通陽之中, 原可泄熱開導(dǎo)。煎藥按法用之。人參、熟附子、淡 干姜、黃連、炒半夏、枳實、茯苓” 。 “江,脈弦 遲,湯水不下膈,嘔吐涎沫,此陽結(jié),飲邪阻氣, 議以辛熱通陽,反佐苦寒利膈,用瀉心法。人參、 附子、干姜、生姜汁、黃連、黃芩、半夏、枳實” 。 上二案葉天士將其歸為胃陽虛,濁陰上逆。其 中吳案胃陽虛衰,陰濁上僭,胃氣不得下行,用附 子瀉心湯,旨在以附子溫腎暖脾,益火補土; 干 姜、半夏溫中散結(jié),除濕化痰; 人參健脾益氣,黃 連、枳實降氣消痞,諸藥合用,辛開苦降,中焦得 運,胃氣下行,嘔吐自止。江案明言用張仲景瀉心 法是半夏瀉心湯加附子、枳實,旨在辛熱通陽,反 佐苦寒降氣利膈,以大辛大熱之附子助火暖土,干 姜、半夏溫中散結(jié),以通中陽; 反佐苦寒之黃連、 黃芩苦降瀉濁以利膈,枳實行氣消痞,人參補益中 氣。此二案均為張仲景瀉心湯治療嘔吐之靈活應(yīng)用。

2. 2 溫膽湯

溫膽湯出自宋代陳無擇 《三因極一病證方 論》 ,由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實、竹茹、 生姜、大棗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功, 用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引起的虛煩不眠,嘔吐呃 逆,驚悸不寧,胸脘痞悶,口苦口黏,不思飲食等 癥狀。該方名之 “溫膽” ,歷代醫(yī)家有不同認識, 如羅東逸認為 ,“膽為中正之官,清凈之府,喜寧 謐,惡煩擾; 喜柔和,不喜壅郁,……和即溫也, 溫之者實涼之也” [3 ] 。明代孫一奎認為 , “方名溫 膽者,此溫字非溫暖之溫,乃溫存之溫” [4 ] 。葉天 士常將本方作為分消走泄法之代表方,其他溫病學(xué) 家如薛生白、王孟英等亦廣用溫膽湯治療各種濕 熱、痰熱之證 [5 ] 。同樣在治療因痰熱內(nèi)擾,胃腑 不降,濁邪上干導(dǎo)致的嘔吐一證時,葉天士常用溫 膽湯化裁。

醫(yī)案舉例 : “孫,寒郁化熱,營衛(wèi)氣窒,遂發(fā) 瘡痍,食入即吐,胃中熱灼。當(dāng)忌進腥油。先用加 味溫膽湯。嘔傷胃中,邪熱劫津。鮮竹茹、半夏、 金石斛、茯苓、廣皮白、枳實、姜汁” 。此案因寒 邪化熱,寒熱相搏,外而營衛(wèi)不和,發(fā)為瘡瘍,內(nèi) 而胃腑失降,胃熱嘔吐,因 “嘔家不喜甘” ,以溫 膽湯去味甘之甘草、大棗,又在化痰理氣、清膽和 胃的基礎(chǔ)上加石斛以甘寒養(yǎng)胃陰,補充因嘔吐劫傷 的胃津。

2. 3 理中湯

理中湯是一首溫中散寒之方,由人參、白術(shù)、 炙甘草、干姜組成,用于治療脾胃虛寒證,癥見自 利不渴,嘔吐腹痛,腹?jié)M不食或中寒霍亂,陽虛失 血,倦怠少氣,四肢不溫等。華岫云在 “嘔吐” 篇后談到 : “若胃陽虛,濁陰上逆者,用辛熱通 之,微佐苦降”

[1 ] ,即嘔吐伴見嘔吐清涎、四肢不 溫、完谷不化等胃陽衰微之象,當(dāng)用辛熱之法治 之,以理中湯為主化裁。

醫(yī)案舉例 : “某氏,脈微肢冷,嘔吐清水,食 不下化,帶下,脊髀酸軟。陽氣素虛,產(chǎn)后奇脈不 固。急扶其陽,用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生白 術(shù)、炮姜、炙草” 。該案患者胃陽虛衰證候顯然, 兼見帶下、脊髀酸軟,陽衰已累及帶脈不固,必以 扶陽為主,故用附子理中湯補虛回陽,溫中散寒。

2. 4 真武湯

真武湯出自張仲景 《傷寒論》 ,主治脾腎陽 虛,水邪泛溢之證,癥見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 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動,站立不 穩(wěn),四肢沉重疼痛,浮腫,或腹痛、泄瀉,或咳喘 嘔逆。真武湯證多伴有腹脹、水腫、嘔吐、小便不 利、泄瀉等水邪泛溢之表現(xiàn),當(dāng)溫脾腎以助陽氣, 利小便以祛水邪。

醫(yī)案舉例 : “潘,食后吐出水液及不化米粒, 二便自通,并不渴飲,五年不愈,宜理胃陽,用仲 景法。熟附子、半夏、姜汁、白粳米。又泄?jié)彡帲?劫水飲,以安胃陽。服四日,腹脹吐水已減,知陽 腑之陽非通不闔,再宗仲景法。真武湯加人參” 。 此案一診治療以腹脹嘔吐清水為主,證屬胃陽 衰微,因二便自通,真武湯去茯苓、芍藥、白術(shù), 加姜汁、半夏降逆止嘔,腹脹吐水減輕之后,慮及 此胃陽虛衰乃命火不足所致,若不溫腎化飲,實難 治本。故二診以真武湯加健運中土之人參,益火暖 土,溫陽化飲,待陽氣得通,水飲得化,腑氣自降 而嘔吐自止。葉天士運用真武湯化裁靈活,如治脾 陽衰微,由誤攻寒痞而成單腹脹,脾陽受損用真武 湯去芍藥以避中寒,以干姜易生姜溫運太陰,加厚 樸除滿; 脾陽傷重,可酌加蓽茇、胡蘆巴扶助脾 陽; 濁陰內(nèi)聚可用真武湯與冷香丸合方,加草果、 厚樸以散脾濕,陳皮理氣寬中; 兼有濕邪腫脹、小 水不利可在茯苓基礎(chǔ)上加豬苓、澤瀉以利水; 脾腎 虛寒可加人參、益智仁、菟絲子等溫陽補虛之 品 [6 ] ,益火暖土,總之要旨在于復(fù)脾腎之陽,化 氣行水,行升清降濁之職。

2. 5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方出自張仲景,具降逆化痰、益氣 和胃之功,主治胃虛痰阻氣逆引起的胃脘痞悶或脹 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 心,甚或嘔吐等癥狀。葉天士弟子華岫云對此方曾 有一段評述,曰 “仲景立旋覆代赭湯,用人參、 甘草養(yǎng)正補虛,姜、棗以和脾養(yǎng)胃,所以安定中州 者至矣。更以旋覆花之力旋轉(zhuǎn)于上,使陰中格阻之 陽升而上達。又用代赭石之重鎮(zhèn)墜于下,使戀陽留 滯之陰降而下達。然后參、甘、大棗,可施其補虛 之功。而生姜、半夏可奏其開痞之效” 。對于胃虛 痰阻所致的嘔吐,處方關(guān)鍵是如何將補虛與化痰、 除濕、瀉濁、消痞諸法共同施用,并行不悖。且旋 覆花有疏肝理氣之功,赭石又有平抑肝陽之效,而 胃虛又易遭肝木侵侮,因此,葉天士用此方還有調(diào) 肝和胃之妙。

醫(yī)案舉例 : “沈,食過逾時,漾漾涌涎欲吐, 診脈濡澀,以胃虛肝乘。宗仲景旋覆代赭法。旋覆 花、代赭石、人參、半夏、茯苓、廣皮” 。 “徐, 氣沖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伏飲在于肝絡(luò), 辛以通之。吳萸、半夏、茯苓塊、淡干姜、代赭 石、旋覆花” 。

此二案皆是用旋覆代赭湯法治療嘔吐,沈案因 見涎多欲吐,在旋覆代赭湯基礎(chǔ)上去甘壅之甘草、 大棗,加茯苓、廣陳皮化痰利濕,理氣泄?jié)?。徐?因嘔吐伴見厥逆、氣沖,此為肝寒飲伏之證,當(dāng)辛 溫通絡(luò),兼以化痰和胃,故在原方基礎(chǔ)去人參、生 姜、甘草、大棗,加吳茱萸、干姜、茯苓,重在暖 肝通絡(luò)化飲。

2. 6 左金丸

左金丸由黃連、吳茱萸組成,具有疏肝泄熱、 和胃止痛之功,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 雜,不喜熱飲,嘔吐酸水等癥。對于嘔吐伴見泛 酸、胸脅脹滿等肝陽犯胃之證,常以此方化裁。 醫(yī)案舉例 : “高,咽阻,吞酸痞脹,食入嘔 吐,此肝陽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吳萸、川 連、川楝子、杏仁、茯苓、半夏、厚樸” 。 “朱, 胃中不和,食入嘔吐,怒動而病。必先制肝。溫膽 合左金為宜,去甘草、茯苓,加姜汁” 。

上二案均應(yīng)用左金丸法,高案嘔吐兼見吞酸、 痞脹,為肝氣不疏,橫逆犯胃,郁而化熱所致,以 左金丸加川楝子苦寒降泄,清肝火,泄郁熱,理氣 機,加杏仁、茯苓、半夏、厚樸,化痰理氣,除濕 和胃,肝氣平,濕濁清,痰飲祛,則胃氣得安。朱 案因怒發(fā)病,食入則吐,顯然為肝氣沖侮所致,以 左金丸合溫膽湯,疏肝泄熱、清膽和胃、化痰理氣 并行,加姜汁以增強止嘔功效。

2. 7 外臺茯苓飲

外臺茯苓飲出自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 證并治第十二》附方 :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 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 食” [7 ] 。方由茯苓、人參、白術(shù)、枳實、橘皮、生 姜組成,用于中寒停飲所致心下痞滿或胸滿、腹脹、 噯氣、納差、嘔吐者。葉天士喜用該方化裁治療痞 證、噫氣、嘔吐、痰飲等證。

醫(yī)案舉例 : “蔡嫗,凡論病,先論體質(zhì)、形 色、脈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屬氣 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為多濕多 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嘔胸痞,煩渴引飲, 由乎脾胃之陽傷觸,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 衰邪熾。試以脈之短澀無神論之,陽衰邪伏顯然。 況寒涼不能攻熱,清邪便是傷及胃陽之藥。今杳不 納谷,大便漸稀,若不急和胃氣,無成法可遵。所 謂肥人之病,慮虛其陽。參擬一方,仍候明眼采 擇。人參、半夏、生于術(shù)、枳實、茯苓、生姜” 。 此案分析較詳,無論患者形色、體質(zhì)、脈象均 提示胃陽虛衰,痰邪中阻,升降失和,故見干嘔、 胸痞,氣機不暢,津液不布故見煩渴引飲,肌疏汗 淋乃陽虛不能斂汗,若單純溫陽或化痰祛飲均非良 策,故以外臺茯苓飲去橘皮加半夏,以其化痰除滿 之力,先去停痰宿水,待胃氣和降之后,再行溫陽 化飲之法。該方藥味平和,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 不助邪,在類似此案病機復(fù)雜、難遵成法的情況下 可供遣用。

2. 8 烏梅丸

烏梅丸方出自 《傷寒論》 ,具緩肝調(diào)中、清上 溫下之功效,用于治療蛔厥,久痢,厥陰頭痛,腹 痛下痢,躁煩嘔吐,手足厥冷等癥。該方乃酸苦甘 辛復(fù)法所成,以酸為主,參以苦、甘、辛,寒溫并 用,補瀉兼施,氣血兩顧,扶正泄邪,乃張仲景為 厥陰之復(fù)雜病證而設(shè) [7 ] 。葉天士深諳張仲景立法 旨意,因厥陰肝經(jīng)病變的治療大法,不外酸以收 之,苦以泄之,辛以通之,而烏梅丸則熔合三者于 一爐,故此方既是寒熱合化之劑,又是治厥陰病良 方 [8 ] 。葉天士以此加減,治療寒熱錯雜、病在厥 陰之嘔吐,常獲良效。 醫(yī)案舉例 : “唐,動氣肝逆,痰性凝寒滯胃, 卒然大痛嘔涎,乃逆滯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炒 黑川椒、烏梅肉、生干姜、川桂枝木、人參、白 芍 ” 。 “毛嫗,因驚肝氣上犯,沖逆,嘔吐涎,陽 升至巔為頭痛,脈右弱左弦。當(dāng)從厥陰陽明治。人 參、川連、茯苓、川楝、川椒、烏梅、干姜、生白 芍” 。

此二案皆從厥陰論治,均用烏梅丸法。唐案 痰、寒、氣攻兼而有之,葉天士取烏梅丸用川椒辛 以開通,干姜、桂枝佐之; 烏梅酸以收之,白芍輔 之; 配合人參培中補氣,共奏疏肝氣、溫寒化飲、 降逆止吐之功。藥僅六味,不失為治肝厥嘔吐之良 法 [9 ] 。毛案較唐案之肝熱更顯,故在唐案處方基 礎(chǔ)上去桂枝之辛溫,加川楝子、黃連泄肝熱、清肝 火,并佐以生白芍柔肝緩急,因頻吐涎沫,加茯苓 和中化飲。兩則醫(yī)案的處方雖在原方基礎(chǔ)上有所舍 棄,但不離酸收、苦降、辛通之基本法則,而這正 是烏梅丸的制方要義之所在。

3 小結(jié)

葉天士弟子華岫云曾總結(jié) , “嘔吐癥,……后 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氣滯立論,不思胃司納 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皆由于 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也,……總之,治胃之 法,全在溫通,虛則必用人參,藥味皆屬和平。至 于治肝之法,藥味錯雜,或寒熱互用,或苦辛酸咸 并投,蓋 因 厥 陰 有 相 火 內(nèi) 寄,之 法 不 得 不 然 耳” [1 ] 。這里著重指出胃腑為病發(fā)為嘔吐,常因木 動犯土,肝氣橫侮所致,因此 “嘔吐”篇中 60 余 案,多因肝邪為患。通觀本文總結(jié)的葉天士治嘔吐 常用方劑及藥物不難看出,無論是瀉心湯法、溫膽 湯法、左金丸法、烏梅丸法、旋覆代赭湯法,皆寓 有調(diào)和肝胃之法,在此基礎(chǔ)上,或通陽、或補虛、 或滋陰、或化痰、或除濕、或降氣、或消痞,隨證 加減。

參考文獻

[ 1] 葉天士 . 臨證指南醫(yī)案[ M] .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164- 174.

[ 2] 韓順平, 馬嘯, 王富雄 . 葉天士 《臨證指南醫(yī)案》 應(yīng)用仲 景瀉心湯方證辨析[ J] . 天津中醫(yī)藥, 2012, 29(6):556- 558.

[ 3] 羅美 . 古今名醫(yī)方論[ M] .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7:34.

[ 4] 孫一奎 . 孫氏醫(yī)案[ M]/ /孫一奎醫(yī)學(xué)全書 . 韓學(xué)杰, 張 印生, 主編 .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6:791.

[ 5] 王裕頤 . 葉天士分消走泄法臨床應(yīng)用探討[ J] . 山西中 醫(yī), 2010, 26(5):1- 5.

[ 6] 孫曉光, 趙艷, 彭越. 從 《臨證指南醫(yī)案》 看葉天士運用 真武湯的規(guī)律[ J] . 中醫(yī)雜志, 2011, 52(15):1269- 1271.

[ 7] 范永升 .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金匱 要略[ M] .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3:219.

[ 8] 周慶兵, 陳遠麗 . 淺論葉天士對烏梅丸的創(chuàng)新應(yīng)用 [ J] . 江蘇中醫(yī)藥, 2010, 42(2):55- 56.

[ 9] 孫渭萍 . 葉天士運用烏梅丸經(jīng)驗[ J] . 江蘇中醫(yī), 1996, 17(3):36.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