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第一章 心力 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二章 胸 懷

 現在的您還好嗎 2021-09-03

自古以來,圣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心學。因此,我們不能小瞧自己的內心,它既充滿著人類最真實的渴望,也隱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力量。

    人人都擁有的巨大能量——心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陽明的妹夫兼得意門生徐愛問王陽明:“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闡明世上萬事萬物的道理吧?”對此,王陽明回答說:“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還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無物”,這就是王陽明所創(chuàng)的心學的核心思想。王陽明和朋友就“心外無物”這個問題曾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一天,王陽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鎮(zhèn),朋友指著巖中的一棵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見,在王陽明看來,世界上一切問題,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詠良知》一詩中寫的:“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币虼耍靶摹背蔀橐环N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國著名作家露易絲·海在書中寫的那樣:“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美好的友誼、美妙的職業(yè),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成功。首先我們要相信這種力量的存在,然后釋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礙和生活方式,深入內心去感受這種力量,因為它知道什么對我們是最好的。如果我們愿意把生命交給至高的愛和支持我們的力量,就將擁有成功并充滿愛的生命!”

    現代的腦科學、心理學及生理學一致認為:人的潛意識里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種消極心態(tài)、消極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壓抑著,使得這些潛能在平時不能顯現。但如果人的心理在某種特別的情況下處于特定的狀態(tài),壓抑潛意識的消極因素解除了,內在的無窮潛能便能夠被激發(fā)出來。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一個運動員的握力經測量為100磅,他在常態(tài)下調動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針突破100磅。一個高明的催眠師將這個運動員催眠至“喪失自我”的深層意識狀態(tài),然后告訴他:“你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連你自己也會吃驚。”當運動員在深層意識狀態(tài)里接受這個觀念后,再一次測量握力時,他非常輕松地使指針突破了110磅。

    在整個過程中,催眠師并沒有給他增添外界的實際力量,更沒有給他服用興奮劑等違禁藥品,只是將他導引進一種喪失自我的狀態(tài)中,讓他心靈深處的意識接受他擁有強大力量這一觀念,就讓他把自身的潛能大幅度地發(fā)揮出來了。實際上,那種強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終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見,只要人們排除舊的“自我”意識的干擾,就能讓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顯現出來。當一個人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會發(fā)現自己已經是一個強大的人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現在很多人過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錢、名利、地位這些身外之物,忘記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種高度。許多時候,人們把那些能夠幫助自己成功的學問當作讓心靈強大的法寶,瘋狂地實踐它們,卻收效甚微。因此,人們時常疑惑:為什么我天天讀《卡耐基》還是將人際關系處理得一團糟?為什么我天天讀《曾國藩》還是仕途失意?為什么我日夜學胡雪巖卻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原因就在于人們對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學得其形,而未學得其神。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和那些大人物一樣的心路歷程,僅僅模仿他們的行為是沒有用的,這也進一步論證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們在處理一個問題或做一件事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個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質,于問題本身發(fā)掘內在聯系。這樣,心性內在的巨大力量,將會幫助我們發(fā)現規(guī)律、找出答案,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的現實問題。

    重返童心,找回真實的自己

    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

    王陽明認為,人心的本體,原來是明白清楚的,然而由于氣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漸變得昏暗模糊了……現在,人們只是想要窮盡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卻不知返回到自己的內心探求,那么,你所說的善惡的起因、真?zhèn)蔚姆直?,舍棄了自我的良知,又將如何體察呢?

    只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讓本心恢復純明,才能真正激發(fā)心的巨大能量。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回歸到純樸自然的狀態(tài),回歸到初臨人世時那頭腦空空的初心之境。也就是讓人們重返童心,做回心靈上的兒童,這也是李贄在王陽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說”的基礎。

    關于童心,繼承了王陽明思想的明代哲學家李贄首先作了如下解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在他看來,所謂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擾時那一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是不摻雜任何虛假的純真,是人內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間萌動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個真人的資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誠為本,就永遠喪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壓制了。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么可以遺失呢?但確實有許多人遺失了它。

    當人們初臨人世的時候,只是一個頭腦空空的嬰兒,只懂得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他們不懂得男女之間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榮耀,他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以一顆純真的初心,新奇地觀望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每一絲歡樂。

    隨著人們漸漸長大,原本純潔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塵埃。人們在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之后,又會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而這些后天得來的感性聞見和理性道理一旦入主人的心靈,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們所得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從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fā)揚光大;知道惡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不復存在了。

    童心一旦失去,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fā)點;寫的文章,也無法明白暢達。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那么從他嘴里連一句有道德修養(yǎng)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童心已失,后天所得的聞見、道理已入主心靈。

    當你用虛假去面對世界時,世界回應你的也只能是虛假。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贊賞有加。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里還分辨得出真?zhèn)巍T谶@樣一個虛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們難免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錯誤的道路,做出錯誤的事情,而這一連串錯誤所累積而成的人生必將痛苦不堪。

    要想擺脫這種虛假、痛苦的生活,必須尋回童心。從此時此刻起開始重返童心,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

    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

    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備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唯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能根據自己的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yè),那么即便他一生都從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認為辛苦,一生從事低下瑣碎的工作也不認為卑賤。那時,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興興,親如一家……整個天下事就像一個家庭的事務,一些人負責衣服、食物方面的勞作,一些人經商互通有無,一些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以實現贍養(yǎng)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擔的事務做不好,因而盡心盡責。

    這便是順應自己性情生活的狀態(tài)!遺憾的是,這種美好的生活很難實現,因為人們很難認清自己的性情,也就難以發(fā)現適合自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們的心容易被物質遮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更看不清自己——優(yōu)勢有哪些,劣勢有哪些,也就難以取長補短,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生活,人們很容易失去自我,以致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或金錢、名聲、地位等物欲的囚徒。

    當然,大多數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因為他們好高騖遠——只看到別人的成功,而忽視了自己的局限,于是盲目模仿,最終帶來的只是失敗和痛苦,就像故事中那只不自量力的烏鴉一樣,成為他人的玩物。

    一只鷹從高崖上飛過,以非常優(yōu)美的姿勢急速俯沖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能這樣去抓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爛的食物了,那該多好呀!于是它就反復練習鷹俯沖的姿勢,希望也能像鷹一樣去抓一只羊。

    一天,這只烏鴉覺得自己練習得差不多了,就從山崖上急速俯沖而下,猛撲到一只羊身上,想把羊抓走。盡管它拼命拍打翅膀,仍飛不起來。它想放棄羊獨自飛走,但它的爪子卻被羊毛纏住了,怎么都拔不出來。牧羊人看到后,跑過去將烏鴉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拿給家里的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問這是什么鳥,牧羊人回答說:“這是一只烏鴉,可是它想充當老鷹。”

    如果你是一只擁有強健的爪子和翅膀的老鷹,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抓起一只羊羔飛走,但如果你是一只烏鴉,你就不能這么干,因為你只有弱小的爪子和翅膀。一只用心生活的烏鴉,會為天天有腐爛的食物吃而高興萬分,因為它深知這才是它應該做的,這就是順應性情生活。

    如何才能順應性情生活?我們首先要觀察自己的性情——靜下心來,用心體會我們經歷的那些快樂或痛苦的事,就能得出結論:當我們感到快樂時,就是在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當我們感到痛苦時,就是在違逆我們的性情生活。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快樂越來越多,我們的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明。

    當我們的心變得通透無比時,我們就不會被引導到錯誤的位置上,因而能順應性情生活:性情踏實的人從事衣食等勞作,性情靈活的人從事商業(yè)貿易等活動,性情細致的人從事精巧的器具制造等工作,性情溫和智慧的人從事教育工作……每個人都能找到并一直做那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而這正是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學核心——“致良知”——的最佳體現。

    信心的力量無窮大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顧于中曰:“爾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當。先生曰:“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毕壬唬骸氨娙私杂兄瑳r在于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在虔州時,王陽明曾和弟子于中、陳九川、鄒守益一起探討學問。他對弟子們說道:“每個人心中都有個... -->>都有個圣人,但許多人因為自信心不夠,自己把圣人湮沒了?!比缓螅蹶柮髦钢茏佑谥姓f道:“你心中本來有圣人。”于中慌忙站起來表示不敢當。王陽明卻說:“這是你心中本來就有的東西,你為什么要推辭呢?”于中說:“不敢?!比耘f推辭。王陽明又說:“這是大家都有的東西,更何況于中你呢,為什么要謙讓呢?這可是不能謙讓的啊?!甭犕赀@番話,于中才笑著接受了。于中不敢接受“心中本來有圣人”這一事實,根源在于他不自信。

    在王陽明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神圣而偉大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的一個奇跡,只是由于我們不自信,致使這個“真正自我”(即王陽明所說的“圣人”)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沒了。

    雖然“真正自我”遠比現實中的自我更優(yōu)秀、更有智慧、更有能力,但我們自出生以來,就受到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這種深刻的影響力使得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住了,我們看到的通常是不完善的自我,有很多的缺點。諸如心胸太狹窄,受到別人一點冒犯,便會暴跳如雷;遇到些許挫折,就會自暴自棄;生性懶惰,做事拖拉;意志不堅定,易受外界環(huán)境干擾……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認為自己能力欠缺、智商不高、不夠優(yōu)秀、不如別人。

    即便我們從小到大聽過長輩無數次的教誨:“要對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在關鍵時刻,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懷疑自己:“我可以嗎?我真的行嗎?”在這些自我懷疑中,機遇一閃而過,于是我們又懊惱地抱怨:“如果當初堅持自己的看法就好了,自己明明是對的。”

    由此可見,我們多么需要信心這種力量啊!因為信心是內心強大的力量,是生命力中不屈不撓的韌性,是內心的淡定和坦然。圣人孔子曾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能做到不憂、不惑、不懼的人,內心必然擁有強大的力量。因此他們才能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紛繁變化,不在意個人利益的得與失,保持內心的強大與坦然,獨立傲然于世間。

    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就是因為強大的自信心而一舉成名的。

    在一次世界級優(yōu)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小澤征爾按照評委會給出的樂譜指揮演奏。在演奏過程中他敏銳地聽出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問題,就停下來重新指揮,但還是不對。再三考慮后,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于是再次停下來向評委會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無一例外地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眾多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的堅持,小澤征爾思考再三,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并不住地贊嘆,祝賀他贏得了整場比賽。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fā)現樂譜錯誤并遭到權威人士集體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不被權威言論干擾。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fā)現了錯誤,但終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許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最優(yōu)秀的自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缺少敢于擔當的勇氣,只是漫無目的地到處尋找別人的優(yōu)點,而忽略了發(fā)掘自己最優(yōu)秀的一面。一再地否定自己,也就失去了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的機會。正如蕭伯納所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span>

    所以在生命歷程中,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心靈有著無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種神圣力量的存在。只有盡力挖掘內在的潛力,才有可能達到應有的人生高度;只有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才是我們走向成功、快樂、幸福的保證。

    當然,在擁有信心的同時,我們要認清自己,不能盲目自信。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信心就是在內心提醒自己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把優(yōu)點變成行動力,而不是明知做不到卻仍舊去做。

    良知本身沒有善惡之分

    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稌匪^“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王陽明認為,如果人們在經過一番修習后,還不知道心的本體原本是純凈無物的,而一直執(zhí)著于懲惡揚善,心里就多了有意懲惡揚善的成分,人心的本體就不再是廣闊坦蕩、中正平和的了?!渡袝匪f“不有意為善為惡”,才是心的本體。

    對于心的本體,王陽明將其稱為“良知”。在他看來,人人都有良知,甚至連強盜都有良知,因而圣凡賢愚的區(qū)別,并不在于有沒有良知,而在于良知是否被物欲所蒙蔽,以及良知被蒙蔽程度的深淺。

    良知本身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當人們的良知被物欲蒙蔽時,才會受物欲的驅使而對世上的事物做出善(有利于自己)、惡(不利于自己)的區(qū)分,也才逐漸開始了以善為美、以惡為丑的生活,開始了有意為善,或為善不成而有意為惡。

    然而,無論是有意為善還是有意為惡,都扭曲了良知。正如王陽明所說:“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币馑际钦f,人心的本體上不能存留一絲雜念,就像眼睛里揉不得一點沙子。一點沙子沒有多少,卻使人滿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這一念頭不僅僅是指那些惡的私念,就是好的念頭也不能存留。如果你在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也會睜不開。王陽明以此勸誡人們要時時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讓它被物欲所沾染。

    有意為善,就渴望回報,渴望受助之人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回報不單指金錢上的回報,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回報——美名。因此蒲松齡才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在他看來,同樣是善行,如果是有心為之,就不應賞。因為“有心之善”不是出于本心,即便是為行善而行善的真善(如吃齋念佛),因其本身已包含了某種受報答的期待(升天成佛),所以也不能被稱為“真善”;何況還有很多是同時已伏下殺機的逢迎討好者的“偽善”呢?

    清代文人蒲松齡在《聊齋·黎氏》中描寫的狼妖黎氏剛娶進門便是“婦便操作,兼為兒女補綴,辛勞甚至”,完全一副勤勞、溫柔的慈母賢妻模樣,然而她的這些舉動都是“偽善”,是為了讓謝生放松警惕,為自己吃掉謝生的兒女做準備。所以賞有心之善,既難免有失察之嫌,又難免有縱惡之失。

    蒲松齡又說:“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倘若有人做了壞事,只要不是有意為之,再加上道歉及時,態(tài)度誠懇,被傷害的人也會諒解。比如,你無意中踩了別人一腳,立即向對方說一聲:“對不起”。對方往往會笑著回復:“沒關系”。

    犯了過錯當然要受責罰,但也要看動機,若是意外的過失,并非出自本心,如投鼠損器之類的事與愿違,就不必按例受罰,只要“能改”就好?!读凝S·蓮香》中的女鬼李氏與桑生相好,但她身上的陰霾之氣使得桑生一病不起。因為李氏并無謀害桑生之心,是“無心為惡”,所以沒受懲罰,并因真誠改過而起死回生,與桑生結為夫妻。

    總之,無論“為善”還是“為惡”,它們所招致的“名”或“刑”都對自我的生命有害。刑罰不用說了,至于名聲,人們也往往為其所累:或者做起善事就不得停止,一路做去,疲弊精神;或者為了竭力維護好名聲,徒然增加許多不必要的作為,為了面子而虛偽,背離自己的本性。因而,從生命的本真而言,“善”、“惡”不妨都放下,不有意為善為惡,以免遭受“名”、“刑”的傷害,而這也是恢復并保有純明良知的最好方法。

    從眼前此刻做起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王陽明認為,人們探索心靈的奧秘,只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今天探究到這樣的程度,就只依據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我們的心靈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這樣才是踏踏實實專注于一個目標的功夫。

    這其實就是在告誡人們:修身養(yǎng)性也應當循序漸進。因為人的天賦不一樣,領悟能力也不同,如果要求資質較差的人一開始就去做難度很高的事,如何能夠做得到呢?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修行,注重從小事做起。不管環(huán)境怎樣,只要持之以恒地完善自我,就能做最好的準備以應對機會的到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重視做眼前細小的事情,不注意從一點一滴開始積累“良好的行為”,總認為小事不值得去做。其實,每一刻的努力都會令我們的心靈得到成長,增加我們的定力,提升我們的素質。

    當下這一秒鐘的努力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一秒鐘構成了每一分鐘、每一小時,乃至整個人生。正如老子所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焙媳У拇髽洌菑募毿〉臉涿缟L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筐土堆積而成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老子又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難事是由一件件容易的事累積成的,大事是由一件件細微之事組成的。天下的難事,必定是從每一件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定是從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正由于這個原因,成就了偉大功業(yè)的圣人,從不好高騖遠去做所謂的“大事”,而是扎扎實實地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將每件小事、容易的事做到極致,最終做成大事。

    電話發(fā)明者貝爾的經歷,正是從眼前的事做起而獲得偉大成功的典型例子。

    剛開始,貝爾并不是一個專業(yè)的科學家或發(fā)明家,他也沒想到要去發(fā)明電話,他只是一個聾啞學校的老師。

    在學校工作幾年后,他與一個聾啞學生產生了感情,后來兩人結了婚。妻子聽不到聲音,令貝爾感到很苦惱,他于是想發(fā)明一種工具,能使妻子聽到自己說話。

    在這個單純目的的驅使下,貝爾廢寢忘食地投入了這項研究,他從眼前最細小的事情做起,著眼于解決當前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先深入學習電學知識;受到電報機運用電磁鐵完成電信號和機械運動相互轉換的啟發(fā)后,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先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做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會到導線另一頭做相反轉換,變?yōu)槁曅盘枺辉侔岩舨鎿Q成能隨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成磁棒……總之,貝爾在反復不斷試驗的基礎上解決了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從而發(fā)明了電話,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他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發(fā)明家。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對畢業(yè)生說過這樣的話:“大學生有一種危險,那就是關心其他的問題勝于關心眼前的問題。年輕人過于自信,把許多事情看得過于簡單,而認為不值得用全部精力去做而導致失敗的例子也屢見不鮮?!?/span>

    這位美國教授所指出的,也正是中國很多年輕人所存在的弊病。很多年輕人一心想干大事,想找一份既體面又賺錢的工作,卻不能認真地從眼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做起,以打好日后做大事的基礎。若在青春的大好年華過去時才感嘆“時不我待,機不再來”就為時太晚了!其實,這不僅是年輕人存在的問題,更是整個人類存在的問題。

    所以,有志于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從現在就應該立志從當下的小事做起,日積月累,才能不斷提升素質,增強才干,為實現自己的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章 胸 懷 (1/2)志存高遠、行不掩言、富于進取、率性而動,是儒家傳統的現實人格理想。推崇儒學的王陽明正是以此為準則,才無懼世人對他的毀譽,坦然面對政治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笑對生活的貧賤富貴,從而活出了難能可貴的狂者胸次。

    狂者氣象:無所畏懼,敢作敢為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xiāng)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罷。”

    尚謙出曰:“信得此過,方是圣人的真血脈?!?/span>

    王陽明曾經對弟子袒露心聲說:“我在來南京以前,尚有一些當老好人的想法。但是現在,我確切地明白了良知的是非,只管行動,再不用有什么隱藏。現在我才真正有了敢作敢為的胸襟。即便天下人都說我言行不符,那也毫無關系了。”

    弟子薛尚謙不由贊嘆道:“先生有這樣的信念,才是圣人的真血脈啊!”

    無所畏懼,敢作敢為,活得輕松灑脫,這正是王陽明所推崇的狂者胸次。王陽明的狂者胸次不僅體現在“以成圣為第一等事”的遠大抱負上,也體現在他政治上對權貴的蔑視,學術上對權威(正統理學)的挑戰(zhàn)。圣狂交融,使之有別于正統理學所津津樂道的所謂醇儒。圣人之境內含著廟堂的取向,而狂者氣象則可以引向山林中的灑脫。在王陽明思想的深層,確乎交織著廟堂與山林二重情結,他有很強的入世意識,其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經世實踐中度過的;但同時又一再流露出對青山幽林的眷戀,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亦愛山仍戀官,同是乾坤避人者。”也正是因為這份輕松灑脫的狂者胸次,才使得王陽明的心不為自己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所困擾,才使得他能專心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全心全意“致良知”,故而才能既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保護人民生活安寧;又成為心學的開山祖師,幫助人們獲得心靈上的安寧、喜悅。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活得輕松自在、超越、灑脫,是因為他心里不樹立任何概念,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他就事論事,對這件事不賦予他個人的特性和思想色彩,不帶有自己的思想觀點。事情來了就安住在事情上,和事情融為一體,去面對它,處理它;處理完了,就安住在空明的覺知上,最終超越它。也就是所謂的“有事就借事練心,無事就借境練心”,這個“境”指的是內在心靈的境界,比如境界來了自己是否有所動?比如恐懼、歡喜,等等,看自己的念頭是如何起,從哪里起,如何動,又到哪里去。凡夫是“除境不修心”,圣人是“修心不除境”。

    從細微處來說,要想活得輕松灑脫,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問瑣事,不為瑣事所擾。

    牛弘,隋朝大臣,字里仁。他不但學術精湛,位高權重,而且性情溫和,寬厚恭儉。牛弘有個弟弟牛弼,他不像哥哥那么謹言慎行。一次牛弼喝醉了酒,竟把牛弘駕車用的一頭牛射死了。牛弘剛到家,其妻就迎上去給他說:“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聽了,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那就制成牛肉干好了?!贝:胱ê螅淦抻痔岽耸抡f:“小叔子把牛射死了!”顯得非常著急,認為是件大事,不料牛弘隨口又說:“已經知道了?!彼魺o其事,繼續(xù)讀自己的書,其妻只好不再說什么。

    明代著名作家馮夢龍評點此事說:“冷然一句話掃卻了婦道人家將來多少唇舌?!毕胍獢[脫瑣事帶來的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放寬心胸,如牛弘一樣,不問“閨”中瑣碎之事。

    人生的煩惱多半是自己尋來的,而且大多數人習慣把瑣碎的小事放大。其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沒有必要太過計較,太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響。因此人們才說魔鬼不在心外,而在自己心中。就像王陽明說的:“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边@樣看來,敵人就在自己心里,自己的煩惱痛苦也就是自己的心魔,能將其降伏者,也只有我們自己。你如果能降伏心中的魔鬼,自然能像王陽明那樣活出輕松灑脫的“狂者胸次”。

    做到中正平和,關鍵在于慎獨

    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功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弟子陸澄曾就陸九淵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的學說請教于王陽明。

    王陽明回答說:“除了人情事變,世界上再沒有別的事了。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看、聽、說、做,再到富貴、貧賤、患難、死生,都是事變。而事變都只在人情里體現,它的關鍵是要做到'中正平和’,而'中正平和’的關鍵就在于'慎獨’?!?/span>

    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自古以來,慎獨都被視為人們進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

    對于慎獨,《大學》將其與“誠”結合起來:“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意是說,君子應內外一致,不自欺欺人。對待壞的東西要像厭惡腐臭氣味那樣,將其除掉;對待好的東西要像喜歡美麗的顏色那樣,力求得到。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做到不自欺;而小人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什么壞事都敢干。一旦見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邊,馬上遮掩,偽裝良善。這樣表里不一,毫無益處。要知道,一個人內心的誠意有多少,從他的外表很容易就能體現出來。因此,人們務必在任何時候都謹慎、嚴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覺的高尚的品質。

    元代大學者許衡有一天外出辦事,因為天氣炎熱,走到半途時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

    這時,有人問他:“這么熱的天,你一點也不口渴嗎?”

    許衡說:“我其實很渴。”

    那人又問:“既然口渴,那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

    許衡回答說:“那不是我的梨樹,我怎么可以隨便亂摘梨吃呢?”

    那人笑他迂腐:“現在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呢?!?/span>

    許衡笑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兩相比較,不難發(fā)現:那些摘梨的行人就像《大學》中所說的“小人”一樣,在無人監(jiān)督的時候,什么壞事都敢做,并不以為然。而許衡卻能秉持“慎獨”的精神,不去做那些違背內心良知的事情,因此他擔得起“君子”這個稱號。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一些人在眾人面前講究衛(wèi)生,獨自一人時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一些人在有警察執(zhí)勤的時候就遵守交通規(guī)則,一旦路口無人值守就亂闖紅燈……這些現象都表明: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jiān)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是十分必要的。

    《中庸》上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君子戒慎恐懼自己有什么狀況沒有看見與聽見,內在的盲點常會在陰暗處更鮮活,細微處更顯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不要懷著任何不良心態(tài)而自毀自棄。只有修養(yǎng)“慎獨”的功夫,才能避免心靈陷入悔恨和痛苦之中,保持內心的中正平和,這也是王陽明倡導“慎獨”的根本原因。

    坦然面對誹謗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圣人如何猶不免于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貴于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圣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云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象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fā)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瘹ёu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爾?!?/span>

    有人問王陽明:“《論語》中記載叔孫武叔誹謗孔子,為什么圣人孔子也避免不了被人誹謗呢?”

    王陽明說:“誹謗是從外面來的,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夠避免。人貴在自我修養(yǎng),假若自己確確實實是個圣賢之人,縱然別人都來誹謗他,也不會對他有任何損害,就好像浮云遮蔽太陽,浮云怎么可能對太陽的光明有所損害呢?假如一個人只是表面端莊,而內心丑惡,即使沒有一個人說他,他的丑惡,總有一天也會暴露出來的。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u謗、贊譽是外來的,怎么能避免?只要能自我修養(yǎng),外來的毀譽就算不了什么?!?/span>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之后,誹謗和議論他的人越來越多。關于原因,有人認為王陽明的功績越來越大,權勢也越來越大,天下嫉妒之人就越來越多;也有人認為王陽明的學說越來越普及,所以為宋朝的學者爭辯的人越來越多;等等。但王陽明對誹謗和議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盡心盡力地傳承“致良知”的思想。他深知“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的道理,即當謠言、誹謗來臨的時候,不需要汲汲務求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蕩,謠言、毀謗自然不攻自破。

    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寫道:“所謂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意思是說,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傊胬硗耆砺队谕饽蔷筒凰闶钦胬?,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能具備這五個方面的人可謂是悟到了做人之道。

    真理不必稱揚,會做人不必標榜。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即便面對誹謗也是極有君子風度的,他們會以坦然的心境面對誹謗。

    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一年后,皇帝為了試探他是否有意謀反,特意派一個太監(jiān)裝成犯人入獄和蘇軾在同一個監(jiān)牢。

    白天吃飯時,太監(jiān)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里,他準備睡覺,太監(jiān)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睬,倒頭就睡,而且鼾聲大作。

    第二天一大早,太監(jiān)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币溃且灰箍墒俏kU至極??!蘇軾晚上若有不能安睡的異樣舉動,太監(jiān)就有權照諭旨當下處死他!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戚”,蘇軾是君子,當然能夠坦蕩蕩了。而要做到坦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也應努力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夠踏踏實實地睡覺。

    在現實生活中,言來言去,自難免失真之語。誹謗就是失真言語中的一種攻擊性惡意傷害行為。俗語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币苍S,在很多時候,誹謗與流言并非我們所能夠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而我們對待流言的態(tài)度則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美國前總統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么人家怎么說我都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么用?!边@與王陽明對待誹謗的態(tài)度——遇謗不辯——如出一轍。

    用坦然的心態(tài)來應對誹謗,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這是我們從圣人思想中擷取的智慧之花,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這才是擁有圣人智慧的表現。

    當下最大:饑來吃飯倦來眠

    一友自嘆:“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它即去。”

    先生曰:“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span>

    王陽明的一個朋友曾經對他感嘆道:“內心萌發(fā)私意的時候,我的心里明明很清楚,只是不能夠馬上把它剔除掉?!?/span>

    王陽明引導朋友說:“私欲萌發(fā)的時候,你能感覺到,這是你立命的根本;而當下就能立刻把私欲消除,就是立命的功夫?!庇纱丝梢姡蹶柮魃钪斚碌牧α?,認為把握住當下的每分每秒,就已經是“致良知”了。

    如何把握當下呢?答案很簡單,就是認認真真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上學的時候上學,該玩耍的時候玩耍,該上班的時候上班,不刻意去追尋日常瑣事背后的根源。若能做到這些,你自然能遠離煩惱,為生活增添歡樂。總之,正在做的事情,正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都是眼下最重要的。

    一天,有源禪師去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參禪用功的方法。他問慧海禪師:“禪師,您也要用功參禪嗎?”

    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一樣用功?”

    禪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又問:“哪里不一樣呢?不都是吃飯睡覺嗎?”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豹?/span>

    的確,認認真真地干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用功。認真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姿態(tài),是一種對生命歷程完完全全地負起責任來的生活姿態(tài),是一種對生命的每一瞬間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態(tài)。能夠把握住當下,自然能認認真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仔仔細細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色。

    正如小樹一樣,你看不到它如何成長,但是它沒有一刻不處于成長變化中,假如它有一秒鐘不成長或不變化,那么第二秒、第三秒乃至永遠都不會成長或變化。

    由此可見,當下的每一步都是未來的階梯,當下的每一步都重要于昨日、明日,因而我們應更加看重腳下,看重頭頂的晴空。要知道,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當下”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人生無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能預料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把握當下,珍惜擁有。該做什么就做什么,餓了吃飯,渴了飲茶,不為昨天的事犯愁和追悔。按照王陽明說的“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做好當下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下一刻還要為上一刻的過失煩惱,使人生一直處在為過去煩惱的痛苦之中。

    順其自然,不做超出條件的事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竹說來,卻似耍的事。圣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人而不自得矣’?!?/span>

    弟子陸澄問道:“孔子的弟子談志向,子路、冉求想從政,公西赤想從事禮樂,多少都還有實際價值。曾晳所說像是鬧著玩的,孔子卻很贊賞他,這是為什么?”

    王陽明回答說:“這是因為子路、冉求、公西赤三個人的志向都有點主觀猜測、武斷絕對,有了這兩種傾向,就會執(zhí)著于一個方面,能做這未必能做那。曾晳的志向卻沒有這兩種傾向,只是'順其自然行事,不做超出條件的事,身處夷狄,就做在夷狄能行之事;身處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中能行之事,因時因地制宜,這樣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怡然自得’?!边@其實也是告誡人們要順其自然地生活,即不要做出超出自身條件的事來,以免招致失敗和痛苦。

    人生百年,能夠完全順著自己的想法而來的事情不多,所以先人說“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有些挫折、失敗不是個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這些不如意的事情發(fā)生后,唯一能使我們的心靈保持平靜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強迫自己去做超出自身條件的事。

    陶淵明曾說:“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一個睿智之人是不會終日抱著憂慮而愁眉不展的。著名作家林清玄也說過:“在人生里,我們只能隨遇而安,來什么,品味什么,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的。就像我昨天在一個朋友家里喝的茶真好,今天雖然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連茶也沒有,喝白開水也是很好的事呀!”無論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下,豁達之人都會用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順其自然地生活,人們才能夠輕松地挫敗生活中遭遇的困難。

    建設迪斯尼樂園時,迪斯尼先生為園中道路的設計大傷腦筋,所有征集來的設計方案都不盡如人意。迪斯尼先生無計可施,一氣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開始營業(yè)了。幾個星期過后,迪斯尼先生出國考察回來,看到園中幾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和所有游樂景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不覺大喜過望。他忙喊來負責此項工作的杰克,詢問這個設計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師的手筆。杰克聽后哈哈笑道:“哪來的大師呀,這些小徑都是被游人踩出來的!”

    努力追求,不得其道,順其自然,反而渾然天成。生活中似乎有一雙無形的手,操控著世間的一切。它就像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你越是挖空心思去追求一樣東西,它越是想方設法不讓你得償所愿,而當你放下心中的執(zhí)念,聽從命運的召喚時,許多事情反而會水到渠成。

    生命是一種緣,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互為表里的機緣。許多事情無法為人事所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命運的機緣,充滿著無限的奧妙。面對生活的困境和內心的煩惱,我們若能順其自然,不去強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靜下心來,世間的一切煩惱與憂愁也將煙消云散。

    保持“隨時”、“隨性”、“隨喜”的心境,順其自然,以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tài)來面對人生,我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順其自然者,當成大器。這正是王陽明所推崇的“狂而不狷”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

    我心光明,同流世俗不合污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臨死前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被仡櫵囊簧倌陼r便立下大志,勤讀詩書。初入仕途被人陷害,貶謫龍場三年,飽嘗人間之苦,身心俱受打擊,卻也在此悟道,受用一生。而后頻頻得志,名震天下,桃李滿布天下。王陽明的一生波折與榮譽共生,他認為自己這一生不愧對百姓,不愧對國家,了無遺憾。

    王陽明能夠如此從容不迫地面對死亡,是因為他的一生雖同流世俗但并沒有合污,是因為他一直在辛勤地付出,一直在為百姓和國家鞠躬盡瘁,真正實現他“狂而不狷”的狂者胸次。

    古語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意思是說,處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處在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隨機應變、圓通老練;處在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圓并濟。對待善良的君子,態(tài)度應當寬厚;對待邪惡的小人,態(tài)度應當嚴厲;對待一般平民百姓,態(tài)度應當寬嚴并用。

    身處污濁環(huán)境中時,我們如果能保持“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操守,能從容淡定、不失自我便不需急于撇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這是真正的狂者胸次:同流世俗而不合污。

    孫叔敖原來是位隱士,被人推薦給楚莊王,三個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導人民,因而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有位孤丘老人很關心孫叔敖,特意登門拜訪,問他:“高貴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嗎?”孫叔敖問:“您說的三怨是指什么呢?”孤丘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yōu)厚的人,會招來怨恨?!睂O叔敖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欲望越?。晃业馁旱撛絻?yōu)厚,我對別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這樣的辦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孤丘老人感到很滿意,于是走了。

    孫叔敖按照自己說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煩,但也并非一帆風順,他曾幾次被免職,又幾次復職。有個叫肩吾的隱士對此很不理解,就登門拜訪孫叔敖,問他:“你三次擔任令尹,也沒有感到榮耀;三次離開令尹之位,也沒有露出憂色。我對此感到疑惑,現在看你的氣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樣想的呢?”孫叔敖回答說:“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是不可推卻的,離開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決于我自己,因此才沒有覺得榮耀或憂愁。況且我也不知道官職爵祿是應該落在別人身上呢,還是應該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別人身上,那么我就不應該有,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那么別人就不應該有,與別人無關。我的追求是隨順自然,悠閑自得,哪里有工夫顧得上什么人間的貴賤呢?”肩吾對他的話很欽佩。

    孫叔敖沒有被免職和復職的風波擾亂心緒,他始終保持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的淡然心境。為人處世,我們確實需要一顆方正的心。有圓無方,則謂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難以有大作為;但若有方無圓,則性情太剛,太剛則易折。

    “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雖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時候只能換來屈原式的含恨離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郁不得志。與之相較,同流世俗而不合污,周旋塵境而不流俗或許是更加明智的選擇。這是推崇“狂者胸次”的王陽明所認可的修身之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