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以氣為路徑的道家修持方法

 循天園 2021-11-04

1.以氣為生命動力之源

氣的觀念起源很早,據(jù)考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現(xiàn)了“氣”字。經(jīng)過春秋以前漫長時期對自然界的云氣、霧氣、風氣和寒暖之氣,生活中的煙氣、蒸汽及自身氣息的觀察思考,人們逐漸形成了萬物皆有氣、氣是決定萬物存在發(fā)展與消亡的動力這一表示世界普遍原理的觀念。最早在哲學意義上使用氣的概念的是著名的論地震的伯陽父。《國語·周語》上曰:

伯陽父曰:……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陽父認為,天地陰陽二氣交通升降、和諧調(diào)暢是保證天地萬物正常生化、運動有序的條件。由于“陽伏”“陰迫”,陰陽二氣不能正?!俺觥薄罢簟保斓剡\動失去了固有的秩序,結(jié)果發(fā)生了地震。伯陽父把陰陽二氣的正常升降運動看做是自然界存在的前提,因而,這里的陰陽二氣就具有世界本原的意義,成為對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哲學解釋。伯陽父第一次用陰陽二氣這一物質(zhì)世界自身的原因來解釋自然界的運動變異,沖破了殷周以來天命鬼神世界觀的束縛,宣告了氣論哲學的誕生。伯陽父的學說預示了后世中國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基本格局,無論在政治思想史和自然科學思想史上都具有奠基的意義。

古代中醫(yī)學很早就接受了氣論自然觀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了秦國的名醫(yī)醫(yī)和給晉侯診病的故事。醫(yī)和認為,晉侯之疾“非鬼非食”,而是由于生活荒淫、縱欲過度而致。最后,醫(yī)和指出疾病的發(fā)生皆由六氣失序所致。

成書于漢代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將對經(jīng)脈的研究與對人體生命動力——“氣”的研究緊密結(jié)合起來,認識到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生化的動力。氣是萬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具有消長、轉(zhuǎn)化等運動屬性和規(guī)律性。所有這些觀點,都是對先秦氣論的重大繼承和發(fā)展(61)。

《內(nèi)經(jīng)》對氣的獨特認識,與先秦兩漢哲學是基本一致的:

以氣為天地萬物的元素和本原,是氣論自然觀的根本觀點?!氨尽薄霸笔墙y(tǒng)一的萬物由以生成的物質(zhì),氣正是萬物由以產(chǎn)生并最后又復歸于它的東西。較早提出萬物由氣生成的當推春秋時期的醫(yī)和。醫(yī)和認為五味由六氣產(chǎn)生的觀點包含著氣化思想的萌芽。莊子使這一思想更加明確化了,莊子提出了萬物由氣構(gòu)成的觀點?!肚f子·知北游》云:“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试煌ㄌ煜乱粴舛??!鼻f子認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皆由氣聚合而成,氣聚萬物生,氣散萬物死,宇宙萬物都是一氣所化,宇宙萬物最后都歸于一氣。這里氣就有了構(gòu)成萬物材料的意義?!豆茏印?nèi)業(yè)》《荀子·王制》都有以氣為萬物構(gòu)成材料的思想。

《內(nèi)經(jīng)》認為氣是構(gòu)成萬物的材料?!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亦曰:“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边@就是說,氣聚合變化產(chǎn)生有形有名的萬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柣瘹猓幊尚?。”《內(nèi)經(jīng)》的這一認識與《淮南子》是相同的。《素問·寶命全形論》對此作了更詳細的發(fā)揮。它說:“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边@就是說,九野、四時、日月、萬物,世界上一切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都是一氣所化。氣是宇宙的本原,是生成萬物的原初物質(zhì),作為萬物中的一員的人類也不例外。故同一篇中又說:“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薄疤旄驳剌d,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笨傊?,《內(nèi)經(jīng)》認為,氣是原始物質(zhì),是構(gòu)成萬物形體的材料。

中國哲學的氣概念具有生成天地萬物的材料之意。但是,先秦哲學的氣概念更強調(diào)的是氣是天地萬物生化運動的動力,這與西方哲學的本原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臘早期哲學,無論是泰勒斯的水,還是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者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氣,作為本原的第一意義都是從質(zhì)料上來說的,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批評的這些哲學家只是從質(zhì)料的意義上來研究本原。后來原子論者的原子本原說仍然給人一種質(zhì)料本原的感覺。而中國哲學的氣概念強調(diào)的并不只是質(zhì)料,更重要的是動力。氣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層意思,狹義的氣指維持萬物存在運動的能動力量,類似于亞里士多德的動力因;廣義的氣概念除了作為動力因的氣外,還包括生成萬物的材料,作為生成萬物的氣,類似于亞里士多德的質(zhì)料因。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作為質(zhì)料因的氣一般不再稱“氣”,而叫做“形”。中國古代哲學認為,萬物都是由“形”和“氣”兩方面生成,“形”“氣”是形成萬物的兩個基本要素?!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疤煊芯赜行?,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边@里的“精”就是“精氣”,天地之所以能成為萬物的父母,是由于天之氣與地之形的結(jié)合,形氣交感化生萬物。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之前,氣概念主要是指作為動力因的氣,而到了宋明理學“氣”概念才明確地泛指一切客觀實在。

《內(nèi)經(jīng)》以氣為萬物生化動力的思想是非常豐富的,《素問·五常政大論》曰: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明確指出氣貫穿于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衰亡的全過程之中,從始至終、從生化到象變皆一氣所為。

《內(nèi)經(jīng)》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還是人類的生、長、壯、老、亡都是氣盛衰變化的結(jié)果,由氣所推動?!端貑枴ぬ煸o大論》曰:

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

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陰陽即陰陽二氣。五運陰陽都是一氣所化,是一氣的不同表現(xiàn)。這段話的意思是五運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guī)律,是萬物生長、變化、衰亡的原動力,是天地萬物神妙變化的內(nèi)在原因。這段話是《內(nèi)經(jīng)》論陰陽五行的總綱。下文接著論述了一氣化為天之六氣和地之五運,形、氣相合,產(chǎn)生萬物: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陽氣上升形成天之風、熱、濕、燥、寒五氣,陰氣下降凝聚成木、火、土、金、水五行,天之五氣與地之五行交互作用產(chǎn)生萬物。人體的一切生理過程也由氣來推動,《天元紀大論》開篇即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边@是說人的情志由五臟之氣產(chǎn)生。

個體生命歷程決定于氣的盛衰。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榮華頹落,發(fā)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62)

該經(jīng)文以十年為一個階段論述了個體生命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特點。從文中可見,人體之氣(血氣)有一個由初生到盛滿,再到衰弱以至離開人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決定了個體各個時期生理、心理及行為特點。

以氣為生命動力之源是道教修持思想和實踐的一大特色。這一特色的定型,是歷代道家、道教學者們對傳統(tǒng)醫(yī)學成就的認識、繼承和改造。

2.認清氣脈

世界上物與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物與物之間直接接觸;一種是不直接接觸,而是把自己的作用傳遞給它物。按照西方原子論的觀點,這種作用是超距的,而中國氣論則認為這種作用是由氣來傳遞。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古代哲學中叫做“感應”。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物與物之間通過氣為中介的相互感應存在著某種規(guī)則,這就是同類相應。同類相應的觀點首見于《周易·乾·文言》,其文曰:“九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隨著人類生產(chǎn)實踐的發(fā)展,這種思想到了《呂氏春秋》時代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該書有很多篇章專門討論了這一問題。

如《呂氏春秋·應同》曰:“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薄秴问洗呵铩愤€發(fā)現(xiàn),在月圓的望日前后,水中的蚌類就肉質(zhì)豐滿,月缺的晦日前后,蚌類的肉質(zhì)就虛損。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月是陰類的根本,蚌是水中的動物,屬陰類,所以可以互相感應,這種感應不為距離遠近所限(63)。氣是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及同類相應的思想為《內(nèi)經(jīng)》所接受,并且成為其建立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之一。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應四時,上為歲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其應四時,上為辰星……(64)

這就是把自然界的事物、人體的藏腑組織器官及病變等按照五行學說劃分為五類,并且認為每類之內(nèi)的各種事物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古代哲學認為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以氣為中介來傳遞的,這種相互作用也就是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關(guān)聯(lián),而且,存在著同類相應的規(guī)則。《內(nèi)經(jīng)》認為,天地之間存在著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的氣,這五種氣分布于天地之間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之中。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作用就是通過五行之氣來傳導的,所謂“東方青色”就是木之精氣。在人體肝屬木,這是從結(jié)果來說的;從生成來說,就是天地之間的木氣形成了人體的肝。這樣,東方的木氣就與人體的肝之間有一種相互感應的關(guān)系,所謂“入通于肝”。在人體“目”為木氣生成,所以肝“開竅于目”,肝的生理病理反映集中表現(xiàn)在眼目。在自然界,歲星為木之精氣凝聚而成,所以歲星影響著人體的肝藏。其余四藏與四方及諸物的聯(lián)系同此。我們可以理解《內(nèi)經(jīng)》的這一以五臟為中心的世界模式圖,基本上是以氣論哲學為基礎(chǔ),根據(jù)同類相應的原則作出的推演。

古人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類似于生命的有機體,人們可以通過對其“氣脈”的觀察來判斷這個“有機體”的狀況。周卿士虢文公說:

夫民之大事在農(nóng)……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fā),農(nóng)詳晨正,日月底于天廟,土乃脈發(fā)。

先時九日,太史告稽曰:“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植?!?su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65)

古人認為,大地就是一個像人一樣的有機體,它也有自己的氣脈,只有氣脈暢通才能生養(yǎng)五谷。如果到了春天,陽氣不能按時蒸發(fā)宣暢,氣脈壅阻,五谷就不能生長。人體之氣主要是在血脈中傳導,那么天地之氣主要在哪里疏導呢?古人認為疏導天地之氣的是川谷——“川谷導氣”:

靈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將毀王宮,王欲雍之。太子晉諫曰:“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鐘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歸物于下,疏為川谷,以導其氣,陂塘污庳,以鐘其美。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66)

太子晉認為,自然界是一個類似于生命有機體的、和諧的、普遍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山、谷、川、澤各有其獨特功用,就像人的肢體一樣不能隨便破壞。這種觀點雖然有消極無為的色彩,但從更高的層次上看無疑是相當深刻的。太子晉說川谷有“導氣”的作用,這與《管子·水地》篇所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意思基本相同。古人經(jīng)常用人體的血脈來比喻川谷、地氣,由此不難看出古人對生命有機體的認識與對自然界的認識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老子對于氣有著特別的認識和描述,這些描述顯示,老子已經(jīng)將氣作為道家修持的門徑了: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人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6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當以為教父。(68)

莊子更有突破,他認為人的神氣是生命的根本,人要健康就要養(yǎng)氣。

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圣,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于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69)

關(guān)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su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70)

3.行氣之法

天地的陰陽之氣隨著季節(jié)的變遷而消長轉(zhuǎn)化?!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备乓刂赋隽岁庩柖獾南L特點。消長至極點就會發(fā)生轉(zhuǎn)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手仃幈仃?,重陽必陰?!弊匀唤珀庩柖庀L至極點即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人與天地相參,人體之氣同樣存在消長轉(zhuǎn)化的屬性,而且具有自然之氣所沒有的復雜性。人體之氣隨著日、月、年的興替呈現(xiàn)出周期性的消長盛衰變化規(guī)律。關(guān)于人體之氣的日消長規(guī)律,《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比梭w之氣的月消長規(guī)律見《素問·八正神明論》與《靈樞·歲露》。人體五臟之氣隨一年四季更替各有主司,《素問·水熱穴論》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痹趥€體生命歷程中,人體之氣由初生至盛滿再到虛衰的變化,決定了個體的生長壯老。人體內(nèi)的各種氣之間,特別是營衛(wèi)之氣,也存在相互滋生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

行氣之法是上古智者對于氣的體認與運動之法。莊子首先發(fā)明了“心齋”之法,這一方法就是對于氣的深刻體會和特殊運用: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su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71)

現(xiàn)藏于天津歷史博物館的行氣玉佩銘,約刻于戰(zhàn)國時期。原刻是12面圓柱形玉佩,高5.3厘米,直徑3.5厘米,每面刻三四字,共45字,全文為: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72)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釋其文為:“是深呼吸的一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痹撚衽鍨楝F(xiàn)存最早的有關(guān)以氣為對象的修持記錄。

《楚辭·遠游篇》透漏了王喬行氣可以激發(fā)人體先天真氣的信息。在內(nèi)丹學中,先天真乙之氣寫作“炁”,以同后天的呼吸之氣相區(qū)別,能否激發(fā)先天的精、氣、神,是內(nèi)丹學同一般行氣之術(shù)的分界線。

《管子·心術(shù)》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把道說成精氣,開后代氣一元論之先驅(qū)。

《素問·平人氣象論》從診斷的角度說:“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從病機角度指出:“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p>

氣之所以能成為天地萬物生化的動力,源于氣的運動屬性。運動是氣的本性,氣不得不運動,用《內(nèi)經(jīng)》的話來說就是“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73)。在古人看來,氣的運動是一個勿須追問原因的事實。在自然界物質(zhì)存在的固體、液體、氣體這三種形態(tài)中,氣態(tài)物質(zhì)是最富于變化的,它可大可小,若有若無,飄忽不定。在人們的直觀中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就是云氣、山川的蒸汽飄移、蒸發(fā)現(xiàn)象,久之就形成了運動是氣的固有屬性的觀念。在秦漢時期的哲學中,講氣化的比較多,其中固然包含著運動的思想,但是明確提出氣具有運動(氣行)屬性的卻是《內(nèi)經(jīng)》。

《內(nèi)經(jīng)》主要是通過人體之氣在體內(nèi)的運行來揭示氣的運動屬性。

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yǎng)骨節(jié),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diào),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luò)脈,皆盈,乃注于經(jīng)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jīng)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jīng)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74)

這段話的大意是,中焦發(fā)出如露之氣,向上注入肌肉、孫脈,與津液結(jié)合,變化成血液,血液先流入孫脈、絡(luò)脈,然后注入經(jīng)脈。經(jīng)脈中的氣血按天度運行不息。

《內(nèi)經(jīng)》不僅認為氣具有運動的本性,而且認為氣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內(nèi)經(jīng)》稱為“氣數(shù)”“氣以度行”。所謂“氣數(shù)”,即天地之氣運行的節(jié)度?!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p>

《內(nèi)經(jīng)》的運氣七篇大論詳細討論了六氣的年周期與甲子周期的運行規(guī)律,及其對自然氣候和人類疾病的影響。《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于甲,地氣治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边@是說天地之氣按干支甲子的節(jié)律運行,甲子相合為歲首,一年的氣運由此開始。只要認真觀察時間季節(jié)的變化情況,就能推知應出現(xiàn)的節(jié)氣。

“氣以度行”,指的是人體之氣的運行規(guī)律。《內(nèi)經(jīng)》認為,人體之氣的運行與天地之氣的運行遵循同一規(guī)律,《靈樞·逆順》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本唧w說來,人體之氣血在體內(nèi),從手太陰肺經(jīng)開始,沿著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手厥陰心包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的順序,如環(huán)相貫,運行不息。氣血在十二經(jīng)脈中的循行與十二時辰相應,夜半子時由肺經(jīng)開始,每一時辰走一經(jīng),最后復歸于肺經(jīng),這也就是營氣的循行規(guī)律。

天地之氣升降,同時也適用于人體。人體藏腑之氣的升降,也是按天地之氣的升降規(guī)律進行的?!端貑枴ご探摗吩唬骸案紊谧螅尾赜谟?,心布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肝居下位,與東方春氣相應,故主升。肺居上位,與西方秋氣相應,故主降。心居上位,與南方夏氣相應,故主降。腎居下位,與北方冬氣相應,故主升。脾胃同居中焦,脾氣主升,胃氣主降,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這樣臟腑之氣的運行就以脾胃為中軸,左右表里升降交通處于平衡狀態(tài),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關(guān)于氣的出入運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标枤廨p清,故出上竅、發(fā)腠理、實四肢。陰氣重濁,故出下竅、走五臟、歸六腑??偟囊?guī)律是陽出陰入。

魏伯陽吸收《周易》中陰陽交感的基本概念,指出天地自然之道是由陰陽二氣交感形成的,對道的范疇作出了深入而又具體的拓展,炁、丹、胎、元神等均是道在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化身:

(1)明確道就是人類生命場能量運行的規(guī)律,它不因時代不同人物各異而有所不同。契文中說:

古記題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王陽加黃芽,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

魏伯陽在著作中提到黃帝、老子、八公、淮南子、王陽等人時,表現(xiàn)出極大的崇敬之意,他認為這些人或懷藏玄妙之道,或抱守真一之精,或“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或“專氣致柔,能如嬰兒”,能夠涵養(yǎng)精神于二氣之中,若蚌內(nèi)守珠,石中藏玉,能夠盜天地之正氣,換盡穢濁之軀,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盡管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但都認識到生命能量場的存在及其規(guī)律。

(2)確認道有可體悟性。《周易參同契》指出,道不能靠人們的通常認識去把握,即不能靠邏輯推理去論證,而是以一種非理性的、直覺的、內(nèi)向的、整體性的、身心情感意念的表態(tài)契入等方式去體認的。

魏伯陽在書中描述了他本人的體認結(jié)果:

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類如雞子,黑白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生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75)

盡管生命能量場的存在、運行及其規(guī)律是“玄靈難測,不可圖畫”,若學者得入其門,長期體悟,即能感知其存在的真實性。朱熹在《參同契考異》中曾講過:“凡方道者,皆丹之托名?!比糁煺f僅指上述引文中的道,則無疑是正確的,問題是魏氏書中的道并非全是丹的代名詞。在魏伯陽的著作中,所謂道,對人類也有生命本源、身心最高本體的意蘊。道作為生命能量場的運行規(guī)律支配著人的一生,絲毫也不因為人們對它的認識與否而消逝或存在。只要學者掌握正確的方法,深入體悟,就可以感知道的存在及其帶有規(guī)律性的內(nèi)景。例如,《龍虎經(jīng)》記載:“神寶有所象,雞子為形容?!薄兜赖陆?jīng)》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p>

為了形象地說明這些內(nèi)景,魏伯陽采用了宇宙生成論中的渾天說進行比喻。渾天說認為天形如雞子(雞蛋),大地居其中,天地關(guān)系若蛋清包裹蛋黃一樣,混沌若一。

生命能量場中最主要的分子是精、氣、神,精氣可劃歸同一類。若在體悟中貫徹“渾圓”“混沌”的原則,使神擒制精氣,混沌若一,則能迅速契入道的門檻。精氣神無形無色,為了說明其屬性,表示其形象,魏氏擷取傳統(tǒng)醫(yī)學的相關(guān)學說加以描述,指出神在五臟屬心,在五行為火,規(guī)定其色為白;精(氣)屬腎,在五行為水,色黑。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黑白二氣符合為一,如同蛋清、蛋黃處在一個和諧、混濁的狀態(tài)之中??梢?,利用宇宙論中的渾天說闡明生命能量場的活動機制是比較貼切的,這比起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概括就顯得具體、深入、形象、生動得多了。

詩人陸游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蔽翰栔蟮牟簧賹W者都證悟到了魏氏的境界,道的可體悟特性也得到了更多的證明。

(3)道是人類自我超越的最高境界。一旦體認到生命能量場運行并進而掌握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逐步完成從炁——丹——胎——元神等一系列的體悟、鍛煉過程,最后向宇宙歸復,達到宇宙境界、超越境界、無限境界、永恒境界,換言之,也就是道的境界。

4.守氣之道

氣為萬物相互作用的中介的理論,不僅適用于不同的事物之間,也適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之間。就人體來說,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lián)系也是由氣來傳導的?!鹅`樞·五閱五使》曰:“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蔽鍤猓次迮K之氣,五氣是五臟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使者?!鹅`樞·脈度》對五氣為“五臟使”的觀點作了詳細說明。其文曰:“五臟常內(nèi)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痹瓉砦迮K對五官的支配是通過五臟之氣的傳導實現(xiàn)的。

《內(nèi)經(jīng)》認為,無論是天地之氣還是具體事物之氣都具有消長的性質(zhì),而且不同的氣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如飲食水谷之氣可以變成人體之氣,人體的營衛(wèi)之氣相互之間也可以轉(zhuǎn)化。

史載,漢代曾流傳三種《太平經(jīng)》: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jīng)》十二卷;東漢順帝時宮崇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領(lǐng)書》一百七十卷;張陵《太平洞極經(jīng)》一百四十四卷。這些經(jīng)籍均佚。作為早期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有《太平經(jīng)》(一名《太平清領(lǐng)書》),《正統(tǒng)道藏》太平部僅殘存五十七卷,另有唐末閭丘方遠《太平經(jīng)鈔》十卷及《太平經(jīng)圣君秘旨》。該書內(nèi)容龐雜,非一人一時之作,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認為治國者有它可以長生,其中多“巫覡雜語”,但也不乏反映貧苦民眾疾苦與要求的思想,并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發(fā)表了評論。該書對于張角傳播其太平道,組織黃巾起義起了理論指導作用。張陵創(chuàng)五斗米道也利用了它,其對后世道教及道教思想的發(fā)展亦有重大影響(76)。

《太平經(jīng)》一書中關(guān)于氣論的敘述多達上千次,全書十分注重元氣與自然、道的關(guān)系,提出元氣、行氣、和氣、守氣對于行道、守道的重要修持思想和實踐:

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

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氣。

元氣與自然、太和之氣相通。

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

元氣有太陽、太陰、中和三名。

道無所不能化,元氣守道,行其氣,即可生天地。

故上士將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氣,是且與元氣合。(77)

《太平經(jīng)》首次提出守一的修持方法。所謂守一,其實就是守氣。

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陰陽之氣,氣轉(zhuǎn)為精,精轉(zhuǎn)為神,神轉(zhuǎn)為明。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久即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氣應矣。修其內(nèi),反應于外,內(nèi)以致壽,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

守一之法,可以知萬端,萬端者,不能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窮困,可以理病,可以長生,可以久視。元氣之首,萬物樞機。

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寧,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塵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為本,萬事皆行。子知一,萬事畢矣。(78)

以何為初?以思守一。何也?一者,數(shù)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氣所起也;一者,天之綱紀也。故使守思一,從上更下也。夫萬物凡事過于大,末不反本者,殊迷不解,故更反本也。(79)

漢魏以后,道教修持思想和實踐進一步吸收儒家和佛家的修持理論,使得早期道教中創(chuàng)立的氣法有了巨大的、飛速的發(fā)展,氣法也因此成了道教修持比較實在和可行的門徑。(徐兆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