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釋譯(全81章)

 fulhfulh100 2022-07-03 發(fā)布于北京

王德峰《道德經(jīng)》解讀:道家的唯一目標是全生避害。這個哲學典籍或佛教經(jīng)典的這一段文字你懂了還是沒懂,這并不是你理解了還是沒理解,而取決于你把你的生命感受能否放的進去,如果放進去、放成功了,這一段你就懂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道可道,非常道”

這句話有三種標點方式。第一種: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道之可說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謂的長恒不變之道。第二種: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只要有人說這樣可以,就有人說這樣不可以。這是常態(tài),這個就叫做常道。第三種,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道是可以講的,但是你只能講出一部分。

非常道:沒有人能講出完整的道,因此,只要你講出來的就不是真正完整的道。德,就是你把心中原有的道表現(xiàn)出來。其實道就是我們的良心,人們常把天理跟良心連在一起,天理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此兩者同”,告訴我們“有”跟“無”是相同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換句話說,“有”跟“無”本來是在道里面,出來以后給它兩個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無”不是對立的。

玄之又玄,“有”跟“無”本來不一樣,但你有辦法看成一樣,你就很高明。眾妙之門就是無?!靶中保瑸槭裁匆脙蓚€“玄”?后面這個“玄”,就是拿來否定前面那個“玄”的,意思是你認為這樣是玄,實際我告訴你這是不玄的。因為它是“眾妙之門”。

道德經(jīng)并沒有正面告訴我們道是什么,而是在說道不是什么。通過說明“道”不是什么來讓我們來領(lǐng)會道。道不可言說,卻可以被領(lǐng)會、被體認。領(lǐng)會、體認道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明白,道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抬頭三尺有神明 

這個神明,不是神鬼,指的是道德的代言人,它是一種無形的道德形式,這種人們普遍認同的社會道德標準,是無形的法律,好像隨時跟隨我們的。不要以為自己做事神不知鬼不覺,遲早會得到報應(yīng),因為天知道。當你踏入社會之后就完全沒有絕對自由。自由只是針對自己的內(nèi)心而言的,在社會上是限制的自由,這就是非常道。人心善變,人生規(guī)律只有一條:自作自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犯錯了,我們往往習慣把責任推給別人,怨天尤人,這是違反天道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chǎn)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后互助跟從。我們現(xiàn)在很喜歡用對立,其實世界上沒有對立的東西,它們是相對待。相對待就是彼此會浮動、彼此會遷就、彼此會變化。對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們以后盡量不要讓任何事情對立,要讓他們相對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動。

“無為”不是不做,而是不違反自然地做。讓追隨你的人走自己的路。這個“為”,其實可以看成是違反的意思,這兩個字是通的,你要做事,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的規(guī)律。圣人每做一件事都是順著自然規(guī)律,“功成而不居”,對于一件成功的事而言,中國人不會說這件事沒有某人肯定做不成這樣的話。即使你有功也不要去說這個功勞是你的,不要去炫耀這個功勞,否則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后果。因為不居功,你就沒煩惱。圣人的無為是無心而為,他的不言是要讓人不要執(zhí)著在各種名詞的分辨上。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會的亂源”,分別為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提出來:不尚賢,使民不爭。老百姓爭的就是那個名。你說要考進士才能夠當官,他就拼命去考進士;你說我要有才德,我才能夠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

所以,才造成歷代都是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你看一陣子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來是大奸臣,一陣子說他非常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他自己的事情。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針見血,他說你整個社會,如果崇尚賢人,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會造成很多虛有其名,根本無才無德,但是他裝得有才有德,這樣就使得整個社會都朝這個方向去競爭,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沒有人做,這對整個人類是不利的。

你看我們幾千年來,我們就是為了功名,我們?yōu)榱丝济#覀優(yōu)榱四貌┦?,我們?yōu)榱诉@個為了那個,不顧一切,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拋棄,然后走,然后再開始罵,都是這些壓力,搞得我們的生活不正常。其實老子這句話,你好好聽聽就好了?!懊擅浅C?,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號,大家就會盲目地、不顧一切地、不擇手段地去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為什么有小偷?為什么有強盜?就是因為你家有難得的東西,有寶貴的東西,有奇珍異寶,他們才會動你的腦筋??墒菫槭裁匆粔K石頭會變成藝術(shù)品,一件古董會有天價呢?就是你貴難得之貨。你看到某個東西,覺得它很貴重,就把它的價錢炒得很高,本來沒有什么的,馬上就變成奇貨可居,馬上就變成大家不顧一切要去搶奪的對象。他拿不到,他就變成盜賊。就算他沒有行動,最起碼他也產(chǎn)生一種叫作搶、偷的不正常的心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那個“見”要念xiàn,不要表現(xiàn)出我喜歡什么。你看一家公司,為什么突然間干部通通去打高爾夫球了?就是因為老板喜歡打高爾夫球。為什么突然之間大家都去釣魚了?就是因為總經(jīng)理喜歡釣魚。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現(xiàn)出自己喜歡什么,大家都亂掉了。

不要總是讓自己處在一個都是誘惑的處境,要遠離這樣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這顆心不亂。

什么叫做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才叫欲。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欲望,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拘枰唤杏;拘枰俏覀儽灸艿男枰?、我們本身的需求,其他的才叫欲。他舉了這三句話,就告訴我們社會的亂源就是崇尚賢名,就是貴難得之貨,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那個欲望強烈地表現(xiàn)出來。

所以,圣人要怎么樣來治理這個社會呢?老子說: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你要把心里頭有那種貪念,把它虛掉,讓它不要有。

“實其腹”跟“虛其心”剛好是相對待的。你要讓他的肚子填得飽飽的,滿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不是禁止、也不是壓制,去疏導、去減少他的貪念。但是,我們從現(xiàn)實面來看,一個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他反而比較單純,因為他沒有太多要求,他只想有溫飽就感謝天地了??墒怯辛隋X以后,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虛心了,他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動不動就罵人,動不動就神氣巴拉的。所以“虛其心”“實其腹”,這里面有很多巧妙的地方,我們還是需從《道德經(jīng)》其他的章節(jié)來加以討論。

現(xiàn)在先擺在這里,你讓他溫飽,我們今天叫作小康,然后你還要實施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規(guī)定,那個沒有用的。讓他能夠把這些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這些怎么樣把它虛掉。為什么“為富會不仁”呢?不是富的問題,而是不仁的問題。我們常常覺得好像圣人都叫我們不要有錢,那是不對的。

富沒有關(guān)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為富不仁為什么可怕?因為它會擾亂人心,它敗壞風氣。所以很多人跟我講錢是我賺的,我愛怎么花就怎么花,我就說你這樣子是傷天理。為什么?因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覺得他不如你,然后他就想搶你,說不定哪一天還想殺你。他這些都沒有,他就羨慕你,他就感覺他做人很倒霉。好嗎?對你都不好。

“弱其志,強其骨?!薄皬娖涔恰北容^容易,就是叫他強健自己的體魄,多勞動、多保健,少動歪腦筋。但是,我們今天都鼓勵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你要怎么樣,那就變成什么,爭強好勝嘛,整個和諧社會都被破壞掉了。你鼓勵他考第一名干什么?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虛榮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你是愛他還是害他?

然后下面那句話,就是使很多人引起誤解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那不是愚民政策嗎?不可能的。就算民智未開的時候,偶爾愚愚民還可能;民智已開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譚,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不要用這種心智去看《道德經(jīng)》,老子就算你認為他不很聰明,他也沒有那么笨,愚民政策。

他為什么說“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就是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無欲”,就是不要有貪念。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尤其是對小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要滿足他,其他的不給。不能說什么都要滿足。“無知無欲”,意思就是說,你過正常的生活,就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整人家,要想辦法超越人家,這都不需要的事情。

那為什么要這樣做?那老子講得更妙: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敢為”的意思是不敢胡作亂為,使那些有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亂為。因此,他這個“不敢為”,將來也是個重點?,F(xiàn)在很多人都是不敢為,不敢為才是高明的?,F(xiàn)在不是,要有作為,做錯了再說。而且還有人說你就做了,你要變現(xiàn)得跟別人不一樣。我也覺得很奇怪。他還會講那么大聲。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第三章的結(jié)論。你不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賢能,我很會用人才,這就是無為。我知道這個貨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我有判斷力,我有什么欲望,我就顯示出來,讓大家來滿足我,這些都是亂源,你能夠把這些消減掉,你就無不治,你不管去管什么,你都管得好好的。

無為----無為不是說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指應(yīng)該順著自然規(guī)律,在不傷害它的情況下幫一點小忙。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span>

【解釋】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一個調(diào)酒器,里面是空的,可以裝進不同的東西,然后沖出新的東西。如果把新的東西倒掉,在加入其他東西,又會有新的東西產(chǎn)生,它永遠不會盈滿。

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diào)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

我不知道它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本意卻是表達眾生平等的意思。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fā)展。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tài)度。這個風箱的作用就是我們常講的一推一拖一拉,因而能制造除很多東西。人也一樣,做事一定要講究推、拖、拉。古人在做事的過程,“推”是推給合適的人,推來推去推給別人,就叫做禮讓為先;推來推去推給自己,就叫當仁不讓;“拖”是拖到合適的時機;“拉”是要拉出良好的效果。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推拖拉不一樣,它不代表做事能力低下。我們發(fā)展了一套叫做用推、拖、拉來化解問題。注意兩個重點,一個是不叫解決,我們叫化解,中國式管理它不太講究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拖拉,可以爭取一小段時間讓你想一想,緩慢一下,謀定而后動,不會跟人家起沖突。

中國人會走那個彎路,我們不太走直路的,西方人是走直路的。中國人走彎路,閃一下躲一下,他什么事都化解掉了。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釋】

道這個東西,對于萬物來說,就像是母親對于孩子,媽媽生養(yǎng)孩子,道生養(yǎng)萬物,媽媽的產(chǎn)門是孩子來的地方,道也是這樣的一個產(chǎn)門,是萬物來的地方。你看不到這個產(chǎn)門,但它一直就在那里,你用也用不完。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道是不死的,是萬物的產(chǎn)門。這句話對我們的警示作用非常厲害,不過,很多人看不出來罷了。

老子告訴你,道這個東西,是不死的,是萬物的根源,它一直就存在你的周圍。什么意思?如果你做的事,不合道,就會受到道的懲罰。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連綿不絕,好像是存在的,但用之不盡,什么意思?就是道的存在,雖然無所不在,但它不容易被觀察到,好像是存在的,就是這種好像是存在的,又好像是不存在的狀態(tài),讓很多人以為它是不存在的,其實呢,老子說,這種綿綿若存的力量,是用之不盡的,所以,道是存在的。

以前經(jīng)常說四個字,人定勝天,現(xiàn)在幾乎不說了。為啥?因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終于意識到了,其實,人真的勝不了天,所有的科學技術(shù),都是建立在對于自然規(guī)律運用的基礎(chǔ)上,也就是說,大自然的規(guī)律,我們無法對抗,更無法消滅,我們只能順從。就像對一個人,我們消除不了他的本性,只能運用他的本性。你看,科學的本質(zhì)就是在研究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人怎么可能勝天呢?人只能順天,妄圖勝它,最后的結(jié)果都很慘。

道這個東西,綿綿若存,用之不盡,道生養(yǎng)了萬物,它一直都在,用之不盡。深度明白這一點的人,會對天地多很多敬畏之心,在大自然面前會更加謙卑。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釋】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lǐng)先;將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私 ”是指一個人的理想、抱負和愿望。老子意在告訴我們,不要總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在那些看得見的東西上斤斤計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解釋】

人應(yīng)該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個榜樣,就是水。水,很善于無私地幫助萬物,無私地利于萬物而不求回報,它沒有說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錢。人都很討厭比別的人低下,可是水卻往低處流,沖走污穢,幾乎接近于道。居善地,水從來不選擇,它只是往低處流;不論多偏遠多差,水都會出現(xiàn)在那里。水的存在告訴我們,它所到之處都是善地。福人居福地。心善淵,心胸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時,才會蘊含無限生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通俗地講: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樣,因水能夠與萬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協(xié),所以不會強硬地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顯,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納百川”,這樣的人因為像水一樣的謙虛,所以行動就會像水,能隨形變化以柔克剛地順應(yīng)時勢,這就是一位可稱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 力量最大的人,會像水一樣地貌似平凡,給人以很謙虛的感覺,就像水一樣的淵博而沉靜,形態(tài)可應(yīng)對方需要,隨時進行萬般的變化,所以不招怨恨,當外界需要他滋養(yǎng)萬物時,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報……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會像海一樣贏得萬物所向。他論述“不爭“思想時說,“不爭才是有福氣的”,工作中是不能跟領(lǐng)導爭功勞的,聰明的人會把功勞讓給領(lǐng)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釋】

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富貴而產(chǎn)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zāi)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這是處世之方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解釋】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就是靈魂,魄就是身體,所以老子第一句話就問“你的靈魂跟你的身體能不能融為一體,彼此不分開”。就是告訴我們身體要聽良心的話,做事要憑良心。只有憑良心,才能夠把自己從偏道上拉回來,回歸正道。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嬰兒的身體是很柔軟的充滿彈性,他的呼吸平和自然。但是人慢慢長大之后我們就越來越不柔軟了,沒有彈性了,反而越來越僵化,也失去了嬰兒那種平和自然。身體上不再柔軟,精神上也不再柔和,就像那個木頭越來越干枯一樣,這其實是很糟糕的。一個人越固執(zhí),越僵化,越?jīng)]有彈性,他就越危險,越痛苦。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覽”就是觀的意思,這個“觀”很厲害,不是單純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透過精神去體驗,你就能領(lǐng)悟到更深入的東西,所以很玄,叫做“玄覽”。

滌是洗滌,除是清除,你要把心里的雜念、妄念清除掉,你才能透過精神去體驗更深層的信息?!澳軣o疵乎?”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主觀偏見當中。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無為”是什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君王治理國家更不可能什么都不做。“無為”是說要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去做,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妄為。

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有重要意義的,我們做的很多事,自己認為很重要,自己認為很合理很有意義,但最終往往是自找麻煩,就是因為沒有順應(yīng)自然。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曾教授說“天門”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五官之門與外界接觸,觀察外物;另一個是內(nèi)觀,感悟自己的良心在告訴我們什么。

所以一個人在外界遇到事情,要回頭感悟一下良心給自己的指示,憑良心去做,那你就知道該做什么。

“能為雌乎?”就是說感官和外界接觸,要守柔守靜守弱。良心在里面給我們啟示,但是外面的各種事物它會誘惑我們,一旦擋不住誘惑就會拋棄良心的呼喚。所以打開感官之門的時候就要守靜守柔守弱,這樣就能摒棄誘惑。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當自己的心智非常通達明白的時候,四面八方的資訊你都掌握了,這個時候你能夠不用智巧嗎?能夠不耍心機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釋】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穀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穀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理解:房子空了,才能住人;杯子空了,才能裝東西。人把內(nèi)心空出來,才能不斷進步。把頭腦的偏見丟出來,認知才能更新。無用不代表真的無用。我們不能總是重視實用而忽略了無用。很多時候,無用,反而是大用。

老子以物喻道

杯子里裝滿了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怎能聽進別人的。請倒掉空杯子里的水,杯子空了,才可以往里面裝東西,過滿,它則往外溢,人生與自己的心靈亦是,空則獲,滿則損。

人天生誠實,所以不要被人套話,交淺不言深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兩句話非常有意思。我們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確定的用途?!盁o之以為用”,這句話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個事物的妙用來自把它的“定用”無掉。

道家的智慧是中國哲學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啟發(fā)我們對生活采取這種去執(zhí)的態(tài)度,就是去掉執(zhí)著。教我們做減法,把人為的因素拿干凈,這就是去執(zhí)。倘若我們真的能做到這一點,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開了生命實踐。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對中國人意味著什么呢?我們總會說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形形色色,弄得我們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繚亂,根本看不清楚。耳聾也不是說耳朵真的聾掉了,而是一種狀態(tài)。這個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沒有味道,就叫爽。“令人心發(fā)狂”,瘋狂的追求,會令人喪失掉理性。人一旦放蕩以后,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了。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吹狡媸悓?,人們一般會行為不端,有的人還會誤入歧途。。因此圣人只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道家修煉有四個字“修內(nèi)堵外”。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釋】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叫做寵辱若驚。人得寵的時候,肯定會心存恐懼,因為這很難得,覺得自己不能失寵,一失寵就糟糕了。比如,以前的宮廷,尤其是后宮里出現(xiàn)的亂子,多數(shù)是因為受寵的跟失寵的爭奪導致的,驚險萬分,殘酷不仁。我們一般的說法是寵為上,辱為下,老子卻不這樣看。

老子沒有說什么寵為上,辱為下,而是直截了當?shù)馗嬖V我們:寵為下。寵對我們來講,是不好的事情。比如,我們很多小孩被寵壞了,我們很多干部被寵壞了。歷史上被寵壞的,最可憐的就是和珅。和珅剛出道的時候,他是最反腐敗、最清廉的??墒潜磺櫝闪舜蠹槌?、大壞蛋、大腐敗。那當然是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了,這樣才叫作真正的寵辱若驚。

老子告訴我們,有人提拔你的時候,你要特別小心,因為那絕不是好事情。一開始提拔你,沒事;再提拔你,沒事;繼續(xù)提拔你,你的麻煩可能就來了。如果他不提拔你,你根本不會有麻煩。對于那位要破格錄用你的上司,你一定要特別小心。那是不是要拒絕呢?其實也不必拒絕,你趕快去充實自己就對了?!百F大患若身”,意思是我們把它當作自己身體那樣重要,才會驚慌。我請問各位:是覺得身體重要,還是人家對你的侮辱重要?是身體重要,還是人家對你的寵愛重要?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保恢?,叫做“微”,這三種現(xiàn)象,無法追究。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陰暗,它連綿不絕,難以形容,復(fù)回歸于沒有物體的狀態(tài)。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拿著古時的道理來駕御今天的事物,能認識古時的道理,才可以說認識道的規(guī)律。“能知古始,是謂道紀?!?/strong>道的作用,自古以來,一直不斷地在重現(xiàn)。道紀,就是道行走的記錄,是道的規(guī)矩,道的作用,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發(fā)展的軌跡就好像是道的記錄,我們要按道紀而行。

      道是不變的規(guī)則,但是現(xiàn)象是萬變的。你不要老在現(xiàn)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個不變的規(guī)律,按照它去走。   好比讀歷史,歷史是道從開天辟地以來,所表現(xiàn)的軌跡,人把它記載下來。你要去讀歷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培養(yǎng)兩種能力,一是選擇能力 ,二是判斷能力。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釋】

老實人就叫修道人。那么,修道人是怎么樣的呢?老子的形容是非常有意思的,修道人有七大心法。

豫兮若冬涉川。豫跟下面的猶都是動物,因體積太大,行動很不方便,好像很遲鈍,其實不是,它是小心翼翼,因為冬天要過河,隨時有危險。這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你看這個人膽子好小,連走路都是遲豫不決。另一種是明明那么平坦的路,他也小心翼翼。心量不同,解釋就不一樣。修道人不可能猶豫不決,他只是小心翼翼。因為隨時都有陷井,隨時都有變數(shù)。

猶兮若畏四鄰。做很多事情,非常戒慎恐懼,因為怕左右鄰居講閑話。這邊說你對,那邊說你不對,那你應(yīng)不應(yīng)該受到影響呢?我先請問你,修道人要不要在乎別人?你不需要在乎別人,但是你要很在乎別人。這種話不太容易懂。你如果為了戒慎恐懼,為了怕別人說閑話,那就不叫修道人。我用別人的反應(yīng)來自我反省,我有沒有好好管好自己,那才是修道人。差別就在這里。我不愿意干擾我的鄰居,不愿意造成他們的困擾,而不是怕他們指指點點。一個是自發(fā)的,一個是被動的,里面的差別要清楚。

儼兮其若客。很拘謹、很莊重,就好像到別人家里去做客一樣。現(xiàn)在有很多小孩子,隨著自己的父母去拜訪人家??墒堑搅巳思夷抢?,好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樣,到處拿這個,丟那個。這樣父母是不是很尷尬?主人也會覺得不知道怎么辦好。這就是不夠嚴肅。

渙兮其若釋。春天陽光煥發(fā),會把冬天積的那個冰,把它融掉,夏天才有水喝。你到美國加州一看,美國加州哪里有水,但是山上就有冰。大概高山上它都結(jié)一層冰,然后慢慢地那個細水長流,那個水就供你一個夏天的使用。那要靠什么?靠春天那個很煥發(fā)的陽光的氣,使得這個冰慢慢地溶解,釋放水下來。這是在說什么呢?就是修道近德,好像寒冰快要溶化時的那種心情。

敦兮其若樸。很敦厚,好像從來沒有雕琢的原石一樣。一個修道人可以里邊穿得很漂亮,但是外面要加蓋一個粗布的衣服,不是財不露白,而是不愿意招搖,不愿意刺激別人。我有很快樂的事情,我要看對方的心情好不好,好的話我才可以講,如果不好的話我就避而不談。否則引起他那種嫉妒跟懷恨,就不好了。樸是老子很常用的,他是用來代表道的。那個原石沒有經(jīng)過琢磨的,你永遠不知道它里面有多么豐富的東西。

曠兮其若谷。很開曠,像廣大的山谷。修道人胸襟很寬廣,心量很宏大,可以包容各色各樣的人,好壞不會形于色,不會疾惡如仇。

渾兮其若濁。很混沌,好像一灘濁水一樣。請問大家,濁水好不好呢?一般人總覺得清水才好,實際上“水至清則無魚”,水太清了,連魚都活不了。這是什么意思?就是修道人內(nèi)心是很明亮的,只是外面顯得很愚昧、很糊涂罷了。為什么要裝糊涂呢?這不是騙人,而是一種拘謹、一種自我約束而已。

老實人,也就是修道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三句話各位回去有空好好想一想,馬馬虎虎不馬虎,含含糊糊不含糊,隨隨便便不隨便。這三句話是非常神妙的。

中國人講馬馬虎虎是很好的意思,不是壞事,但是馬虎就是壞事。做人要馬馬虎虎,但是不能馬虎。含含糊糊不是真糊涂,是裝糊涂,中國人最喜歡裝糊涂,明明看到假裝沒看到,明明知道裝不知道。但是不能含糊,最后是非是很清楚的,過程是含含糊糊,糊里糊涂。隨隨便便一點不隨便。這里面的學問,大家要好好去體悟。

老實人,是難得糊涂,忙中偷閑,苦中作樂。這個叫做什么?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切無非自作自受。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解釋】

概括性的說就是要屏蔽雜音、清除雜念,不管發(fā)生什么都沒必要大驚小怪,任由外界的事物千變?nèi)f化,自己只需要觀察變化背后的規(guī)律、抓其本質(zhì)即可。萬物都在生長發(fā)展,我看到了往復(fù)循環(huán)的道理。萬物盡管變化紛紛,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知常,違反自然規(guī)律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釋】

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tǒng)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多么悠閑啊,他不輕易發(fā)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

大道被丟掉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xiàn)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解釋】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是在反對圣人、反對智慧嗎?當然不是。一個人,當別人贊美你的時候,你信以為真,然后自我膨脹,處處強調(diào),處處提出強制性的主張。其實,別人根本不想聽?,F(xiàn)在的人真可笑,一開口就我強調(diào)什么、我們強調(diào)什么。要知道,你越強調(diào),別人越不想聽。"民利百倍”,意思是說我們互不干擾。因為老天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過不同的生活?!敖^仁棄義,民復(fù)孝慈”,民為什么沒有孝?為什么不慈?就是因為仁義講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虛偽的。所以不要再談仁義,他們自然就會回復(fù)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實際的,否則都是形式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他要是搞偷盜,我們怎么都擋不住。這時還跟他講巧妙,利益,根本就沒有必要。巧妙跟利益,并沒有什么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上面,就不對了。“見素”,就是顯象人本來的,即與生俱來的那種很純凈的本質(zhì)。"抱樸”,“樸”,就是沒有經(jīng)過任何雕琢的原物,就是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虛偽。少私”,人不可能沒有私心,但是要盡量減少我們的私心?!肮延保潜M量降低我們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欲念以外的東西。欲念是亂性的,私心是擾心的。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解釋】

絕學無憂。世俗的人都認為,一個人有才能,有知識,就可以無憂無慮。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很有才智的人,比沒有才智的人還痛苦,因此老子要我們超越這些世俗的學問,才能做到真正的無憂。所謂絕學,并不是老子拒絕學習,不看重學問,不希望我們學東西。他的意思是,我們學了以后,既不要認為自己是飽學之士,更不可以高人一等?!敖^學無憂”,其實是一個可以與無為而治互相交換的用詞而已。圣凡同。第二十章,老子用很清楚的現(xiàn)象,告訴我們圣跟凡是怎樣表現(xiàn)的。圣凡之分,在于行道的功夫。其實在老子的心目當中,圣凡是一同的,叫做圣凡同。圣凡怎么會同呢?其實很簡單,當你見山是山的時候,你不知道是圣還是凡,可是當你見山不是山之后,又能夠回復(fù)當初的見山是山,你就是圣了。所以同樣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看你有沒有經(jīng)歷“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那種歷程。就算經(jīng)歷了,如果不能返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你就是假的圣人,不是真的圣人,差別就在這么一小段變化而已。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就是很恭敬地回答——諾諾諾?!鞍ⅰ保褪呛艿÷鼗卮稹⑧虐?。這有什么區(qū)別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大家都怕這個怕那個,你能不怕嗎?如果你不怕,那連平常人都沒有做到;如果你怕,甚至比大家更怕,那還算什么修道人呢?人之所畏懼的,我們修道的人,也不能不畏懼。老子告訴我們,一個人恭敬,對方心里會比較舒服;怠慢,對方心里會比較不好受。那我們對人家就要盡可能恭敬一點,可是人家對我們怠慢的時候,不要去計較。看到別人行善,不必太鼓勵,因為一鼓勵他就可能變成假的;看到別人做出讓我們討厭的事情,也不要去苛責,因為一苛責他就知道了,原來這樣你會發(fā)脾氣,所以下次還是干老一套,因為他老想氣你。老子一再告訴我們,要順著我們的本性去發(fā)展,既不能縱欲,也不能禁欲,因為那都不合人性。一個人如果什么都不怕,所有人都會怕他。人家怕這個怕那個,我們也怕,但是我們的怕跟他們的怕不一樣,我們會把它淡化,讓其區(qū)別不是很明顯。這樣才叫做修道?!盎摹?,是廣、大的意思。“其未央哉”,“未央”,是沒有盡的、無窮無盡的意思。一般人所畏懼的實在太多了,怕得越多,本性越受到壓抑,越不敢表現(xiàn)出自己原來那種誠樸的樣子。其中的道理,渺遠而沒有盡頭。眾人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臺賞春,而我卻獨自寧靜淡泊,無動于衷。好像還不懂得嬉笑的嬰兒。倦怠閑散的樣子,好像浪子不知歸家。老子一直都在說,什么時候能夠回復(fù)到嬰兒時的狀態(tài),我們的修道就真的有成就了。嬰兒,老子的常用詞,是要我們?nèi)崛鯚o欲。世人都自認為自己很聰明,做的事很對,我卻獨自認識到我的愚笨和無知。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tài),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jù)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么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解釋】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因此圣人用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置身其中方能觀察事物全貌;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釋】

少說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狂風不會整天刮,暴雨也有終止的時候。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變化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凡是從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求德的就與德相同,求失的就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發(fā)生!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解釋】

掂起腳跟是站不穩(wěn)當?shù)模还室饪绱蟛绞亲卟贿h的;固持己見而不兼聽眾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為是而以他人為非者,眾人不彰其名。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觀點來看,應(yīng)當說是剩飯贅瘤。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釋】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出生在天地之前。無聲啊,無形啊,不依*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huán)運行,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解釋】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因此,圣人終日行走不離開輜重。雖有豪華的生活,卻不沉溺在里面。為什么身為大國的君主,卻輕率地對待天下的事情呢?輕率必然喪失基礎(chǔ),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解釋】

善于行路的,不留轍跡;善于言談的,不留話柄;善于計算的,不留籌碼;善于關(guān)閉的不用鎖具卻不能打開;善于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不能解脫。因此,圣人總是善于救人,所以沒有廢棄的人;總是善于用物,所以總是沒有廢棄的物;這就叫做內(nèi)在的聰明。所以,善人是惡人的老師,惡人是山熱病的借鑒,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借鑒,雖自以為明智而實際上很糊涂。這就是精深奧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解釋】

雄代表先、強、動,雌代表后、弱、靜,這兩者同等重要。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有時我們寧肯守柔,也不要持剛,寧可退后,也不要向前,只有這樣才能分清雌雄。一個人如果我讓他,他也讓我,下次可以放心讓他。如果我讓他,他不讓我,我就需要斟酌,自己要讓到什么地步方能守住底線。,一個人可以柔弱,不可以懦弱。人要自居于下,耐得住寂寞,這才真正了不起。人的勇敢是最后才表現(xiàn)出來,不要隨時隨地都表現(xiàn)勇敢,那樣樹敵太多,也會很痛苦。

甘作天下的溝溪,永恒的德就不會離失,回復(fù)到初生的嬰兒的狀態(tài)。明知什么是明亮,卻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會丟失,回復(fù)到最終的真理。明知什么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復(fù)的純樸,純樸分散就成為器具,圣人們用它們是發(fā)揮他們的長處。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釋】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tǒng)治,否則用強力統(tǒng)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解釋】

用道輔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強,這事容易得到報應(yīng):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zhàn)之后,一定會出現(xiàn)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個好結(jié)果就行了,不敢用兵來逞強。有好結(jié)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結(jié)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結(jié)果了不要驕傲,有好結(jié)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結(jié)果了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則,不和乎道的原則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解釋】

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輕一些為好。勝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歡殺人了。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慶事以左邊為上,兇喪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說用辦喪事的規(guī)矩來處理。戰(zhàn)爭殺人眾多,要帶者悲痛的心情參與,就是戰(zhàn)勝了也要用辦喪事的規(guī)矩來處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解釋】

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樸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著它,萬物將會自動歸從。天地之氣相合,就會下雨。人們沒有指使它,它卻自然均勻。開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稱,名稱既然有了,就要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比如道為天下所歸,就像江海為一切河流所歸一樣?!?strong>自賓”自由有度?!爸埂?,進退有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要留有余地,別把人家逼到死胡同里。如果我們都拿第一,誰還跟我們來往,人家一碰到我們一定輸給我們,人家還理我們干嘛。所以,中國有一門藝術(shù),叫作沒有輸贏,贏了的裝作沒贏,輸了的裝作沒輸,兩邊都有面子,叫做圓滿。中國人從來沒有必勝的觀念,我們都是不敗。必勝的人勝不了多久,不敗的人則可以長長久久地不敗。要懂得隱藏,潛龍勿用,深藏不露?!暗馈贝嬖谟谔煜拢拖窠?,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解釋】

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智,能認識自己的叫做明。能戰(zhàn)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戰(zhàn)勝自己缺點的叫做剛強。知道滿足就感覺富有,堅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氣,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長久,死而不被遺忘的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釋】

萬物依它生存而它從不說什么,成功了它不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經(jīng)常沒有欲望,可稱為渺??;萬物想它歸附而它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之為偉大。因為它到底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為偉大。

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解釋】

誰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都來投*也不會互相傷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樂與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說出來,卻淡的無味??此床灰姡犓牪坏?,用它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與它。這叫做精深的預(yù)見,柔弱會戰(zhàn)勝剛強。魚不能離開水,國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來給人看。以“處柔”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就能避免很多怨恨。

人需要過三關(guān):第一是金錢關(guān),第二是名關(guān),第三是利關(guān)。 第一,遇到問題不要躲避,更不要硬碰硬,而應(yīng)該用柔性去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傷害任何一個人。 第二,不要總是將煩惱放在心頭,這樣只會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聰明人會將煩惱分解,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硬扛。 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功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第面對人生中的諸多關(guān)卡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解釋】

道是無為的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無為這一原則,萬物將自動向他歸化。歸化后如果有欲望發(fā)作,我就用“無名之撲”來鎮(zhèn)服他。無名之撲也就是根絕欲望。根絕欲望可以安靜,天下自然就會穩(wěn)定。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要人為地做事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解釋】

“德”即是“得”,所謂“上德之人”與“下德之人”的不同之處是,對于得失的不同理解和做法?!吧系轮恕?的“得”是“不得到”而不是“得不到”?!安坏玫健笔遣蝗タ桃獾乇仨毜玫?,不去逆規(guī)律而求得擁有,不執(zhí)著于始終握住?!跋碌轮恕钡摹暗谩闭孟喾?,“得”就必須想方設(shè)法得到,還要將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時時刻刻牢牢抱緊,生怕失去。所以,才會殫精竭力、耗盡心神、束手束腳。怎能不累?!事事皆有度,否則越緊抓得越容易失去,到頭來,什么都得不到。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淺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釋】

自古以來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有靈,洼坑得到一就充盈,萬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為天下的首領(lǐng)。他們都是從得到一才能達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寧,恐怕要廢棄;神不能保持靈驗,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臺。所以,貴以*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chǔ)。所以,侯王自稱為“孤家”.“寡人”“不*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賤是基本,貴是有了賤才會貴,沒有賤貴不起來。  你照顧大家,大家被你照顧,才會很自然地來幫助你,你就貴了。你不是靠你的權(quán)勢,不是靠你的威力,而是靠你去照顧大家,大家很自然就返回來了。 一個人只要愿意處下,很快就會上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解釋】

什么叫反者道之動呢,就是,由于這一點讓中國中華民族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其他民族無法跟我們比的,什么智慧呢?在最黑暗的時候,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中華民族對未來保持著他的信心。為什么?黑暗即將過去,它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偉大,同時它又讓我們證明說,在最輝煌的時候,最得意的時候,保持必要的警覺。為什么?事情正在走向反面。(王德峰)

      我們每次想到老實人的時候,都覺得老實人很吃虧。老實人雖然被聰明人欺負,但是他專門吃老天爺,那不是很愉快嗎?聰明人專門吃老實人;老實人吃不了聰明人,他就放心地吃老天爺;老天爺沒事干,專吃聰明人。講了沒有,要變成有很容易;講了有,要變成沒有很難。好好去想一想。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但是,“有”不是最本源的東西,最本源的是“無”,因為最后所有東西都是歸于無的。這樣你才知道,中國人都是先說沒有,不會先說有。一個人保護自己不叫圓滑,害別人才叫圓滑。所有的差錯最后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大家慢慢從這里去了解,“無”是分母,“有”不過是分子。我們站在沒有的立場來說有,隨時可以控制得很穩(wěn)當。先說不要再來要,你就不會過分。

我們之所以如此謹慎,之所以先說沒有,之所以明哲保身,目的就是讓我們有生之年始終對倫理道德有信心,始終對天理良心有信心。朝這個方向去想,你就是正確的。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解釋】

上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不斷地用實踐來增強對道的感悟。中等智慧的人聽到道,好像聽得懂,又好像聽不懂。下士聽到道,認為你在亂講,認為肯定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才會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說過:明顯的“道”好象暗昧,前進的“道”好象后退,“上德若谷”,“建德若偷?!?span style="color: rgb(0, 0, 0);text-wrap: wrap;">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是不會讓人知道的,就好像自己是小偷一樣,生怕人家知道他在修養(yǎng),因為想讓人家知道,動機就不純正了,而且人家知道以后,就會嫉妒你,就會想辦法打擊你。立德之事,最好不要讓人知道。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潔白好象污垢,剛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質(zhì)地純凈好像是渾濁。最大的方形反而沒有邊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無聲,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道”幽隱而無名,只有“道”,才善于使萬物得以完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解釋】

道產(chǎn)生統(tǒng)一體,統(tǒng)一體產(chǎn)生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的兩個方面產(chǎn)生第三者,第三者產(chǎn)生萬事萬物。萬物內(nèi)部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的方面,它們在交沖中得到和諧。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這些詞兒。而王公們卻用這些詞兒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貶損它,它卻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卻受到貶損。人們所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這句話作為教人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御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里面。我因而認識到無為的好處。無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的事很少能夠比上得上它。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解釋】

名聲與身體相比哪個親切?身體與財產(chǎn)相比哪個重要?得到和喪失相比哪個有害?所以,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解釋】

最完美的東西好象是空虛的,它的作用不會窮竭。最挺直的好象彎曲,最靈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說話遲鈍。急走能戰(zhàn)勝寒冷,安靜能克服炎熱,清凈無為可以做天下的首領(lǐng)。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釋】

天下有道時,戰(zhàn)馬都用來耕地;天下無道時,懷孕的馬也要在戰(zhàn)場上生駒。最大的災(zāi)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為滿足永遠是滿足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解釋】

人只有行遍天下,積累豐富閱歷,又能歸納總結(jié),才可能不出戶,知天下。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意思是,他經(jīng)歷的越多,就越發(fā)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越少。跑的地方越遠,去的地方越多,面對眾多紛亂的信息,有時往往越不了解那些地方。圣人則不同,不出戶已抓住了根本原則,不為而成,雖然做了很多事,但讓老百姓感覺不到做了什么,因為一切看起來都很自然。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當我們要增加經(jīng)驗和知識的時候,那叫多多益善,"為學日益",多多益善那個"益"字,就是增加的意思。倘若我們要"為道"的話,這個"為"表示我們的生命實踐,倘若我們的生命實踐是對天道的體現(xiàn),這樣的生命實踐就叫"為道"。但是,道無法正面說出來,我們?nèi)绾巫屛覀兊纳鼘嵺`去體現(xiàn)天道呢?老子來了句話叫"為道日損""損"就是減少,減少來自人自己的因素,而且要減得十分徹底,叫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雖然無為而沒有不是他所為的。治理天下不要經(jīng)常進行干擾。如果經(jīng)常干擾,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釋】

圣人不會公開說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做,而是順民意。圣人不會以自我為中心。而大部分人很自我,到最后往往害的是自己。大家認為好的,我也認為他好;大家認為不好的,我還是認為他好。何謂圣人,就是無論善或不善,都能夠善待。善的人讓他更善,不善的人讓他趨向于善。    圣人的偉大不在于分辨善與不善,什么都要分善惡是很差勁的。  成年人要知道,好人也會做很多壞事情,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這才是事實。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解釋】

從出生到死亡。長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命的,卻過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么?因為想長命,生活過于優(yōu)厚。聽說善于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牛和老虎,在戰(zhàn)爭中不會遭到殺傷。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這是為什么?因為他不到有死亡危險的地方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釋】

道生長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種類區(qū)分萬物,環(huán)境形成萬物。因而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而珍貴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貴,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應(yīng)自然。所以道生長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使萬物得到生長和發(fā)育,使萬物得到安定和保護,使萬物得到養(yǎng)育和繁殖,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自以為有功,當萬物之長而不自以是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解釋】

天下事物都有個開頭兒,要把這個開頭兒當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經(jīng)得知了萬物的根本,就能認識萬物。既然認識了萬物,還必須堅守著萬物的根本,就一輩子沒危險。塞著窟窿,關(guān)閉門戶,終身不生疾病,敞開窟窿,濟了他們的事,終身不可救治。觀察細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強。用它的光亮返照內(nèi)在的明,不給自身帶來災(zāi)殃,這就是熟習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解釋】

假如我有點知識,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卻喜歡走捷徑。朝政很腐敗,農(nóng)田很荒蕪,倉庫很空虛,而穿著錦繡衣服,帶著鋒利寶劍,吃厭了精美飲食,占有過多的財富,這就叫做強盜頭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釋】

一個擅長于建立自己德性的人,他會做到兩個字:不拔。不拔就是你想任何辦法來影響我,都拔除不了我身上良好的德性。用這個道理修身,他的德就會純真;用這個道理治家,他的德就會有馀;用這個道理治鄉(xiāng),這鄉(xiāng)的德就會久遠;用這個道理治國,這個國的德就會豐厚;用這個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會普及。所以,從個人去認識個人,從家去認識家,從鄉(xiāng)去認識鄉(xiāng),從國去認識國,從天下去認識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就是用這種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釋】

有美德的人,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他,惡鳥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頭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這是精力充沛的表現(xiàn)。整天號啼而喉嚨卻不沙啞,這是淳和之極的表現(xiàn)。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到常的叫做明。貪求生活享受叫做災(zāi)殃,欲望支配精氣叫做逞強。事物過分壯大就會衰老,可說是離開了道,離開了道就要早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故為天下貴。

【解釋】

真懂得的不隨便亂說,隨便亂說的不是真懂得。說話是一門學問,不能說的,寧可說不知道,或者暫時不說,等時機成熟了,別人差不多可接受了再說。塞著穴洞,關(guān)閉門戶,挫去鋒芒,解脫糾紛,含光耀,混同垢塵,這就叫做“玄同”,沒有親疏之別,沒有利害的分辨,也沒有貴賤的不同,破除了這些,才是真正可貴的。

”玄同“老子認為,人們應(yīng)該采取”同“的觀念來看事情,而不是一開始站在否定的立場,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解釋】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國,用奇譎詭異的方法用兵,以不擾民來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會是這樣的呢?就是因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貧困;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們的技術(shù)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盜賊就越多。所以圣人說:我無所作為人民自然順化。我好靜,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擾,人民自然富裕,我沒有貪欲,人民自然淳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釋】

政治寬松,人民就淳樸。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詐。此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當有福的時候,千萬不要得意忘形,這“?!崩锩婵赡懿刂S多禍。一個人陷入禍地時,不要太過絕望喪氣,這“禍”里面也可能埋著福氣。人生是一個充滿變幻的過程,所以無論身處什么境地,都埋藏著變數(shù),得意時不要忘形,失意時不要失志,遵從規(guī)律行事,轉(zhuǎn)機總會來到。穩(wěn)住心態(tài),明白福里藏著禍,禍里埋著福。遇事心態(tài)最重要,切勿急躁誤事,等不及時機,就會遺漏時機。心穩(wěn)了,福禍相轉(zhuǎn)就無所畏懼。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解釋】

“嗇'指的是愛惜精神,節(jié)省知識。"早服"說的是提前服從道。道不是知識,道需要我們親身去印證。只有親身體驗過,才真正懂得什么是道。"早服謂之重積德",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修德,積德,其它都是假的。你修的越好,留給子孫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大意是說,人福氣夠了,遇到困難容易克服。困難克服了,就不會總想著自己的一生到底要受苦受到哪一天。”莫知其極,可以有國“當你不覺得遇到困難是困難的時候,你的能力就可以治理一個國家了。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懂得怎樣領(lǐng)導,你才可以長久承擔不得已的任務(wù)。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解釋】

鬼----邪惡勢力,如果用道來治理天下,邪惡勢力起不了作用,也傷不了人。無事、無為、不擾、不言,國家自然就治得好好的,老百姓自然也就安居樂業(yè)。最好的政治,就像魚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一樣,讓老百姓感覺不到政治的存在。如果不斷地搞政治運動,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去“教育”老百姓,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做人不要疾惡如仇。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解釋】

大國要居于江河的下流,這是天下百川所歸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經(jīng)常以安靜戰(zhàn)勝雄性,就在于她安靜而居下。所以,大國對于小國謙下,就可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對大國謙下,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所以,謙下可以信任人,謙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國不過分要求領(lǐng)導小國,小國不過分要求事奉大國,大國小國都適當?shù)臐M足自的要求,大國應(yīng)特別注意謙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解釋】

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寶,惡人也受它的保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勉勵他人。即使有不懂為善的人,怎能把他們拋棄呢?所以樹立天子,設(shè)置大臣,雖然先獻美好的玉石,后獻珍貴的車輛,還不如把道作為獻禮。古時所以為什么要重視這個道?不是說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嗎?所以被天下所重視。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解釋】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意思是說,我們做事情時,不必先面對最困難的那部分,先從容易的部分做起,等把容易的部分做完了,你會發(fā)現(xiàn)其他的部分也很容易。你要做大事,就要先做小事,把細節(jié)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不要一下子就去做大事,你擔不起來,而且后果會很慘因此圣人始終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輕易答復(fù)別人的要求,勢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勢必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圣人遇事總是看得困難些,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了。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xiàn)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裰畯氖拢S趲壮啥鴶≈?。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解釋】

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事變還沒有跡象時容易解決;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要在事件發(fā)生前就把它安排妥當,要在禍亂未發(fā)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樹是由小樹苗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積累的泥土筑起的;潛力的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有為就會有失敗,有得就會有損失。因為圣人無為,所以就不會失?。簾o得,所以就無失。人們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當事情快要辦完的時候還能象開始時那樣謹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不重視稀有的貨物;圣人的學問就是沒有學問,以補救眾人常犯的過錯。用以輔助萬物自然發(fā)展不敢去妄加干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始比較容易,中國人一開始都很謹慎,但往后越做越順,就越來越大意,越做越熟練,就覺得自己越來越內(nèi)行,然后大意失荊州。所以中國人要把“終”擺在前面,“慎終”,就是堅持到最后五分鐘,一直到最后都跟剛開始一樣那么謹慎,就不會失敗。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感隆股钜?,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解釋】

古時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聰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難治理就是因為他們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國,是國家的災(zāi)害;不用智巧治國,是國家的幸福。認識這兩種治國的法則也就是模式。經(jīng)常運用這一模式,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啊,與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釋】

江海所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lǐng)袖,由于它善于處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lǐng)袖。所以要想處在人民上面,必須在言詞上對人民表示謙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須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處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負擔;處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覺礙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歡推崇他而不厭棄他,因為他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解釋】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太大,正是因為大,所以不象任何東西。如果象某種東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寶,我掌握它并保護著它:第一叫做慈愛,第二叫做儉約,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頭。慈是無我,對萬物沒有欲望,能真正關(guān)懷,因為慈愛,我們才會勇敢。只有慈,才能勇。愛都是自私的, 因愛生恨的事情我們見的也很多,但是慈從來就不生恨。儉”,指的是自潔自律自約,當用不省,當省不用,人一奢侈,就糟糕了,錢就會永遠不夠用。節(jié)儉,并非只是節(jié)省金錢。精神、力量,包括時間、資源等方方面面,都要節(jié)省,都不可以浪費。當時機不恰當?shù)臅r候是不敢為天下先的。不敢為天下先,運用在生活中,就是做事要謹慎,經(jīng)過測試再下結(jié)論。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解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隨便發(fā)怒,善勝敵者不跟他纏斗,善用人者為之下。這些現(xiàn)象就叫作不爭之德。不怒不是不發(fā)怒,人怎么可能不發(fā)怒呢?是不輕易發(fā)怒。

是謂用人之力,只有不爭之德,你才有辦法上下同心協(xié)力。是謂配天之極,你才有辦法登峰造極,跟天同在,與天相合,走到天道,那就天人合一了。老子已經(jīng)從很多方面來告訴過我們:天人合一,就是你想做就能做得到。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解釋】

用兵的說過:我不敢主動進攻而要防守,不敢前進一寸而要后退一尺。這就叫做沒有陣勢可擺,沒有胳膊可舉,沒有敵人可打,沒有武器可拿。禍害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我的法寶。所以兩軍勢力相當,悲憤的一方會得到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解釋】

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天下竟沒人懂,沒人實行。言論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們的無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貴了。所以圣人穿的雖不好懷里卻揣著美玉。“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比绻粋€人自認為無知,那就不會人前炫耀,也不會成為眾人的目標,那他就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釋】

你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就很高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偏偏認為我知道,這就叫做病。圣人因為懂了這個道理,他就不犯這個錯誤,所以永遠不病。

很多時候,我們不要急于發(fā)表自己關(guān)于一件事的見解,先聽聽別人怎么說。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解釋】

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解釋】

勇于強硬會帶來災(zāi)禍,甘心柔弱則會保全性命。兩種行為,一個得利一個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圣人也說不清楚。天道以不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而善于應(yīng)對,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于謀略。上天所布的法網(wǎng)無邊,網(wǎng)眼寬疏也不會有遺漏。自然因果就叫天網(wǎng),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過。法再怎么嚴密也有漏洞,有些人專門研究法律的漏洞,造成社會的不安。一個人說只要不違法,我就敢做,這種勇敢其實是害人害己的。人要憑良心,遵循天理去做事,否則終將自食惡果。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解釋】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來嚇唬他們?如果使人民經(jīng)常怕死,對那些搗亂的人,我把他們抓來殺掉,誰還敢?應(yīng)由專管殺人的人去殺。要代替專管殺人的去殺,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頭。要代替木匠去砍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解釋】

人民所以饑餓,是由于上面租稅太多,所以才饑餓。人民所以難治理,是因為上面有所妄為,所以難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視自己生命,是因為上面過分地保養(yǎng)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視自己的生命不過分看重生命的人,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解釋】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理解:柔弱的東西,更能隨時間、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因此不容易夭折、毀滅。不懂得變動,一味硬剛,只能加速滅亡。相比于表面上的強硬,柔弱則是另一種強大。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釋】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嗎?高了就壓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減少些,不足的就補充些。天的道減少有余的補足不足的,熱鬧的道卻不是這樣,而是減少不足的補充有余的。誰能把有余的拿來補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卻沒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現(xiàn)自己的賢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拐匀舴?。

【解釋】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沒有別的東西能代替它。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人不懂,卻不能實現(xiàn)。因此圣人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算得國家的領(lǐng)導。承擔全國的災(zāi)殃,才能當天下的王。正話好象是反話。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解釋】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報怨以德”講的是事前,不是事后。報怨以德,是最受大家誤解的。人家給你難堪,人家增加你的麻煩,甚至人家打擊你,你就用德去報他。如果壞人你用德報他,那么好人你要用什么報他呢?老子的意思是,要事先防患。如果事后會有報怨,你就要事先施德來預(yù)防,即要用德來預(yù)先防止人家對你的報怨。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公疼憨人,我們不喜歡聰明外露的人,人應(yīng)該含蓄,有內(nèi)涵。老子教育我們要深藏不露,只有當你有足夠的才能和資本時,你才有資格講自己深藏不露,但不露不是永遠不露,到了該顯露的時機一定要顯露,而且要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顯露完之后迅速撤離,否則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不要隨意批判誰或者批判什么。批判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因為你不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我們講過老天是不照顧任何人,怎么照顧你呢?沒有錯。老子也講了,天地是無親的,道,它沒有什么親戚朋友,沒有。但是它常常跟善人在一起,善人就是有德之人,你有道德,老天就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你道就會發(fā)揚,那就等于它照顧你。它沒有危害任何人,它只是照顧該照顧的人,這個叫什么?叫做公正,但是一點不公平。天道沒有親戚關(guān)系的概念,它是一視同仁的,但是它會常與善人,也就是會經(jīng)常照顧老實人。老實人不是笨,只是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吃虧就是占便宜。 為什么吃虧就是占便宜?因為吃虧的話你就少受氣,一點兒虧都不吃,最后說不定氣死自己,那更劃不來。   凡事盡力了就好,人生是來欣賞自己安排的人生過程,不要計較結(jié)果怎么樣,盡人事,聽天命。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

國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遠方遷移;雖有船車,沒有乘坐的必要;雖有武器裝備,沒有陳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復(fù)到結(jié)繩記事的狀況。吃得香甜,穿的美觀。住的安逸,過得歡樂,鄰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鳴犬吠的聲音互相聽得著。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釋】

《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jié),只有短短57個字,卻闡述了5條為人處世的真理。

0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很真實很實在的話,聽起來是不動人的;那種非常動聽的話,不一定真實。

我們現(xiàn)在總是鼓勵人家說好話,有沒有必要?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們?yōu)榱苏f好話,就不講真話了;我們?yōu)榱苏f好話,連實話也不說了。你要選聽起來很動人,但是最后是空的,還是要選我們經(jīng)常感覺到忠言逆耳的話?

這是個人選擇,也是個人的命運,因為命運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所造成的結(jié)果。忠言逆耳利于行。

老子希望我們不要被表面的華美言辭所迷惑,而是踏踏實實,才能聽到真話實話,才能對自己真正有用。

02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真理永遠是真的,你現(xiàn)在認為這個不對,那是你的事,跟我無關(guān),用不著我來辯論。而常常要找理由辯解自己的行為,那這個人根本就是心虛。

西方人有一句話,叫作真理越辯越明。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不是一個辯論的民族。孟子那么會說話的人,他只說,我難道是喜歡跟人家辯論嗎?我難道是喜歡說話的人嗎?我實實在在是不得已的。

能不說就不說,大家慢慢去體會。真理不是辯出來的,中國人不辯就好,越辯越亂。因為我們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么聽都有道理,但是怎么聽都不見得有道理。所以全世界訂條約,都不敢用中文訂,因為它彈性太大,怎么解釋都可以的話,是很麻煩的。西方人不了解這些,但是我們中國人要了解自己。中國人,中國字,中國話,都是彈性很大,應(yīng)變力非常強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學西方說我們來辯論,完全沒有用。中國人同樣一句話,有的人講了大家都沒有意見,有的人講了大家都有意見。關(guān)鍵點在這里。

0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了解道,真正明道,真正去行道的人,他不要什么都懂。大家看以前的人多老實,酸梅湯就是酸梅湯,童叟無欺。現(xiàn)在不是了,現(xiàn)在酸梅湯根本就是自來水,里面可能連一顆酸梅都沒有。

“博者不知”,什么都懂的人,可能常識也不夠,很多人沒有常識,只有知識而已。所以今天有知識的人如果所缺的是常識,人情世故完全不懂;如果缺的是道德,他什么都敢做。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當你求知識的時候,當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見聞,使你懂得更多的東西??墒沁@個時候你就要提醒自己:除了為學以外還要為道。就是說你學一樣東西之后,要回歸以道,看它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實證,就去做;不合天道,就不能做。

04 圣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圣人不為自己積藏任何東西,他不要名,不要利,不多欲。圣人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就越充足;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加豐富。你替別人做事情,是吃虧嗎?沒有,因為你得到了經(jīng)驗,而這經(jīng)驗是誰都搶不走的。所以我們今天常講,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這完全是西方的觀念,我們中國人不是。

中國人是我多做事情,就多增加經(jīng)驗,這個經(jīng)驗才是我一輩子所得。比如你本來不太懂,教學生第一遍的時候,老實講,自己也覺得懂得不多,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越來越懂。這樣大家就知道,為什么剛畢業(yè)的教師,工資不能太高,慢慢年資高了,就多一點,其實越教你自己越懂。

你給別人越多,所得到的越多,這就是教學相長。所以,不必計較你給予了別人多少,多做了多少事,吃了多少虧,你應(yīng)該在乎的是,通過這些事情,你積累了多少經(jīng)驗,有沒有上進,更何況,吃虧就是賺便宜。

05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為什么會生生不已,因為它永遠對萬物有利而無害。

圣人為什么會為而不爭?因為圣人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獻,沒有爭任何東西。圣人永遠為大家服務(wù),永遠施多于取,他取只是取他生活的需求而已。

老子把“為而不爭”這四個字放在《道德經(jīng)》的最后,他的意思就是很怕我們以為他是無為的,所以這里特別講“為”。

整部《道德經(jīng)》老子之所以強調(diào)無為,就是告訴我們不要違反自然的規(guī)律。用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心態(tài),來有所為,來無不為,才叫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整個的中心思想就在這里,一個人要有所表現(xiàn),必須要有個前提,就是不爭。你無所爭的時候,就可以不違反天道,就可以盡力而為。可見,不爭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盡量去做,但是不要爭功勞。

其實一個人最有前途的,就是有人搶你的功勞,而那個人恰恰就是你的頂頭上司。很多人以為,頂頭上司最可惡了,專門搶我功勞,其實錯了。你制造很多功勞,全部歸給他,他升職越快就越感覺到?jīng)]有人做事,所以他第一個要求,就是把你提升上去。

一個人一輩子只要有一個人一直拉你,就夠了。

筆記

一、不爭

1、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能夠與萬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協(xié),所以不會強硬地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顯,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納百川”,這樣的人因為像水一樣的謙虛,所以行動就會像水,能隨形變化以柔克剛地順應(yīng)時勢,心胸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時,才會蘊含無限生機。

2、“功成而不居”,對于一件成功的事而言,中國人不會說這件事沒有某人肯定做不成這樣的話。即使你有功也不要去說這個功勞是你的,不要去炫耀這個功勞,否則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后果。因為不居功,你就沒煩惱

處事之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曲則全,枉則直,人要委曲求全,放軟身段,做一個正真的人;盡量低下圓滿。減低物質(zhì)欲望,以免自招迷惑。

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示弱是道的運用。人要守柔守靜守弱

4、”玄同“老子認為,人們應(yīng)該采取”同“的觀念來看事情,而不是一開始站在否定的立場,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不要隨意批判誰或者批判什么。批判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因為你不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

5、如果一個人自認為無知,那就不會人前炫耀,也不會成為眾人的目標,那他就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6、中國人從來沒有必勝的觀念,我們都是不敗。必勝的人勝不了多久,不敗的人則可以長長久久地不敗。

7、要懂得隱藏,潛龍勿用,深藏不露。我們不喜歡聰明外露的人,人應(yīng)該含蓄,有內(nèi)涵。老子教育我們要深藏不露,只有當你有足夠的才能和資本時,你才有資格講自己深藏不露,但不露不是永遠不露,到了該顯露的時機一定要顯露,而且要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顯露完之后迅速撤離,否則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8、人心善變,人生規(guī)律只有一條:自作自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犯錯了,我們往往習慣把責任推給別人,怨天尤人,這是違反天道的。

二、說話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人。少說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人天生誠實,所以不要被人套話,交淺不言深.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知識的人,從來不賣弄。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我們不是一個辯論的民族。能不說就不說,大家慢慢去體會。真理不是辯出來的,中國人不辯就好,越辯越亂。因為我們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么聽都有道理,但是怎么聽都不見得有道理。喜歡爭論吵架的人,行動力一定很差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話說得太好聽的人,反而不可信;

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你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就很高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偏偏認為我知道,這就叫做病。很多時候,我們不要急于發(fā)表自己關(guān)于一件事的見解,先聽聽別人怎么說。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天道以不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而善于應(yīng)對,

說話是一門學問,不能說的,寧可說不知道,或者暫時不說,等時機成熟了,別人差不多可接受了再說。

三、做事

1、“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意思是說,我們做事情時,不必先面對最困難的那部分,先從容易的部分做起,等把容易的部分做完了,你會發(fā)現(xiàn)其他的部分也很容易。你要做大事,就要先做小事,把細節(jié)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不要一下子就去做大事,你擔不起來,而且后果會很慘

2、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是無我,對萬物沒有欲望,能真正關(guān)懷,愛都是自私的, 因愛生恨的事情我們見的也很多,但是慈從來就不生恨。

3、推、拖、拉,古人在做事的過程,“推”是推給合適的人,推來推去推給別人,就叫做禮讓為先;推來推去推給自己,就叫當仁不讓;“拖”是拖到合適的時機;“拉”是要拉出良好的效果。中國人用推、拖、拉來化解問題。注意兩個重點,一個是不叫解決,我們叫化解,中國式管理它不太講究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拖拉,可以爭取一小段時間讓你想一想,緩慢一下,謀定而后動,不會跟人家起沖突。

4、一個人可以柔弱,不可以懦弱。人要自居于下,耐得住寂寞,這才真正了不起。人的勇敢是最后才表現(xiàn)出來,不要隨時隨地都表現(xiàn)勇敢,那樣樹敵太多,也會很痛苦。一個修道人可以里邊穿得很漂亮,但是外面要加蓋一個粗布的衣服,不是財不露白,而是不愿意招搖,不愿意刺激別人。

5、知道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要留有余地,別把人家逼到死胡同里,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什么要裝糊涂呢?這不是騙人,而是一種拘謹、一種自我約束而已。

心量如天,修道人胸襟很寬廣,心量很宏大,可以包容各色各樣的人,好壞不會形于色,不會疾惡如仇。以“處柔”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就能避免很多怨恨。

6、人需要過三關(guān):第一是金錢關(guān),第二是名關(guān),第三是利關(guān)。 第一,遇到問題不要躲避,更不要硬碰硬,而應(yīng)該用柔性去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傷害任何一個人。 第二,不要總是將煩惱放在心頭,這樣只會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聰明人會將煩惱分解,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硬扛。 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功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第面對人生中的諸多關(guān)卡

7、老子給了兩個原則,什么叫做圣人?就是能夠處無為之事,能夠行不言之教。 無為——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做事。

不知常,違反自然規(guī)律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

8、我們現(xiàn)在很喜歡用對立,其實世界上沒有對立的東西,它們是相對待。相對待就是彼此會浮動、彼此會遷就、彼此會變化。對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們以后盡量不要讓任何事情對立,要讓他們相對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動。

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只有張良,大漢定鼎天下之后,淡出朝野,醉后君臣兩相宜,得以善終。韓信居功,想到裂土封王,最后被騙到宮中為呂后所殺,蕭何費了好大的勁,故意貪污腐敗,壓迫百姓,勉勉強強才留得一條性命。

任何事情,你都要反過來想。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示弱是道的運用。堅強與死是同類的,柔弱與生是同類的。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粗壯就會遭到砍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現(xiàn)象是萬變的,你不要老在現(xiàn)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個不變的規(guī)律,按照它去走。你要去讀歷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培養(yǎng)兩種能力,一是選擇能力 ,二是判斷能力。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界上變化多端,誰都預(yù)料不了!人生是一個充滿變幻的過程,所以無論身處什么境地,都埋藏著變數(shù),得意時不要忘形,失意時不要失志,遵從規(guī)律行事,轉(zhuǎn)機總會來到。穩(wěn)住心態(tài),明白福里藏著禍,禍里埋著福。遇事心態(tài)最重要,切勿急躁誤事,等不及時機,就會遺漏時機。心穩(wěn)了,福禍相轉(zhuǎn)就無所畏懼。

1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1、抬頭三尺有神明 ,自然因果就叫天網(wǎng)

 “報怨以德”講的是事前,不是事后。用德來預(yù)先防止人家對你的報怨。

替人家出主意,不要出太多的奇招怪招,否則總有一天自己要身受其害,這是自取其咎。一切事情適可而止比較妥當。

當年,范蠡如果不退,他就非死不可。范蠡真的很聰明,

12、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沒有親戚關(guān)系的概念,它是一視同仁的,但是它會常與善人,也就是會經(jīng)常照顧老實人。它沒有危害任何人,它只是照顧該照顧的人,這個叫什么?叫做公正,但是一點不公平。老實人不是笨,只是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吃虧就是占便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