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中國民俗風情集錦

 唐長泉 2022-08-03 發(fā)布于廣東

節(jié)  傳統(tǒng)節(jié)日

一、春節(jié)篇。

一年中,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最重要的要數(shù)春節(jié)。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從農(nóng)歷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來年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氣氛隆重、場面熱鬧,持續(xù)時間長。

春節(jié)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祖祭神活動。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xiàn)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jié),燃起熊熊大火?!澳辍甭牭奖竦捻懧?,便逃走了。而后,人們便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要舉行各種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慶祝活動,且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

(一)臘八粥。

農(nóng)歷臘月初八稱“臘八節(jié)”,其淵源與上古時代的蠟(音讀 Zha )祭有關。我國自古就重視農(nóng)業(yè),每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保佑的結果,于是就舉行盛大典禮慶祝農(nóng)業(yè)豐收,稱為大蠟。蠟祭儀式結束以后,古人要進行宴請活動,用新產(chǎn)的黍米作粥,大伙兒聚餐,歡度佳節(jié),而臘八節(jié)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風俗,就是喝“臘八粥”。

傳統(tǒng)“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與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主料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等各色蓮豆,米類有秈米、大米、糯米、粟米、黃米、小麥、大麥、滾麥、燕麥、玉米、高粱等。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果脯、梨子、大棗、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芝麻、松子等里選擇。各家各戶根據(jù)喜好、習慣以及實際情況選用八主八佐,這樣熬出來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糊口。

(二)祭灶。

送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送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官府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舉行送灶。

送灶,每家每戶都要包糖餅祭灶王爺。記得20世紀70十年代,糖屬計劃經(jīng)濟的范疇,且家家戶戶比較貧窮,于是能買到或買得起紅糖包糖餅是好多人家的一種奢望,沒辦法好多人家就只好包點菜餡的餅來將就。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廚房擺上桌子,供上糖餅,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焚燒紙錢,磕頭禮拜,鳴放鞭炮。男主人通常還會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餅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p>

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于是在除夕之夜又有一個接灶儀式,但通常只在灶龕前燃炷香、焚燒點紙錢就算完事。

(三)掃塵習俗。

掃塵是一種春節(jié)前全民大掃除的傳統(tǒng)習俗。舉行祭灶后,通常選擇一個晴天,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特別是廚房間,鍋灶、碗筷、案板、櫥柜等都要重新清洗干凈。

掃塵的“塵”因與“陳”諧音,過年前掃塵,寓意“除陳布新”,就是表示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等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掃塵這種傳統(tǒng)的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同時也是家家戶戶煥然一新迎接春節(jié)的一種新氣象。

另外,每個男子在過春節(jié)前都必須剃頭洗澡,我想這應該是對“人”的一次大掃除,如果過年前不理發(fā),等到正月里面再理發(fā),那樣會不吉利。

(四)置辦年貨。

祭灶過后,家家戶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女主人在家忙著包饅頭、蒸包子、磨豆腐等。家鄉(xiāng)饅頭是面粉做的,餡則通常是蘿卜等。男主人也不閑著,通常每天上午都會到集市上采購雞鴨魚肉蛋、油鹽醬醋茶年貨,如鞭炮等。至于豬肉,多數(shù)人會請個屠夫回來,將家中辛辛苦苦養(yǎng)了一年的肥豬宰掉,于是村里人可以直接上門稱就行。

為了迎接新年,全家每人都會準備新衣、新帽、新鞋,稱作翻“行頭”。對于岳父母等健在的,女兒女婿還要在節(jié)前抽時間到岳父母家去送些年貨,以表孝心。因此所送的年貨中,通常都少不了孝敬老母親的副食品、孝敬老父親的煙酒。

另外,如家里有人外出,不管相距多遠,也不管工作多忙,通常也要在除夕前務必趕回家團聚。

(五)除夕習俗。

農(nóng)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俗稱“三十晚上”。

除夕早飯,通常是用干菜、豆腐、肉等混合在一起做一鍋雜菜湯。吃完早飯,家家戶戶開始忙著一年之中這頓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中午要設祭桌,桌上擺各種菜,家中男丁跪拜,焚化紙錢。也有人家是到祖墳上去焚化紙錢。

除夕下午要將水缸挑滿水,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缸滿就是財氣多;米缸要盛滿米,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這叫做“聚財”;油燈添滿油,預示子孫后代旺盛。

(六)年畫春聯(lián)。

1.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通常色彩鮮艷、寓意吉祥,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xiàn)形式。

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國年畫主要產(chǎn)地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內(nèi)容通常是壽星、紫微星、福、祿、壽以及梅蘭竹菊等花鳥圖,也有的是表示五谷豐登的春牛、活潑可愛的娃娃,如《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饶戤?。年畫貼在墻上通常不揭下,要到第二年再貼新年畫的時候才揭去上一年的舊年畫,以示除舊迎新。

后來人們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慢慢地就發(fā)展為如今風靡全國的掛歷。

2.春聯(lián)。

春聯(lián)俗稱“門對”。古代懸掛桃符來驅鬼辟邪、迎喜接福是春聯(lián)的萌芽,相傳蜀后主孟昶題寫的“新年納馀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春聯(lián)。

春聯(lián)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lián)的要求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lián)”。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對”;上下文的內(nèi)容互相照應,緊密聯(lián)系。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必須結構完整統(tǒng)一,語言鮮明簡練。

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精挑細選大紅春聯(lián)張貼于房屋的各個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記得20世紀七八十年代,好多人家的春聯(lián)為“毛主席萬歲,共產(chǎn)黨萬歲”。想想,也只有特定的歷史時期才會出現(xiàn)如此的春聯(lián)。

3.福字。

春節(jié)貼“?!弊?,與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有關。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并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后,家家戶戶就寫了個“福”字貼在門上,這樣窮神就不敢來了,從而保住了家業(yè)。久而久之,春節(jié)貼“?!弊志统闪死习傩涨蠹牧曀?。

對角寫的“?!弊?,為正方形紅紙。一般貼在房門、糧倉、灶臺、水缸、豬圈、牛欄、雞舍等地方。以祈愿新年多多福氣、福運。還有把“?!弊值官N,取“倒”諧音,寓“福到了”之意;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春節(jié)貼“?!弊郑耐辛巳藗儗π腋I畹南蛲?,同時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集市上還有專門出售“福”字的地攤,那“福”字被精描細琢成各種圖案,如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4.掛廊。

掛廊,將一刀紅紙(100張紙稱為一刀紙)裁成所需要的若干份,然后墊在羊油制作的蠟板上,用錐刀再進行精雕細琢出各種圖案,圖案通常有財神鐘馗等一眾神仙,也有花鳥和吉祥寄語等。記憶中,春節(jié)除了在房屋門楣上張貼掛廊,在糧倉、灶臺、水缸、豬圈、牛欄、雞舍等其它等地方也會張貼。掛廊,每處通常是張貼單數(shù)張,房屋門楣上通常都貼5張(也有張貼7張或3張的),其它地方一張就可以。

(七)吃團年飯。

團年飯,又稱年夜飯。過年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團年飯。

 除夕的這頓團年飯,象征家庭的團圓祥和,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同時在享受美味與歡樂,飽含著人們對家庭溫馨的向往、對親情的留戀、對父母兒女的牽掛。

團年飯不管家中有幾個兄弟,即使娶妻生子分家,但只要父母還健在,那么除夕中午通常都團聚到一起,吃這頓豐盛而富有意義的團年飯。豐盛的佳肴盛饌必有魚,“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并且這盤魚通常不要吃完,要留點到第兩天(其實也就是來年了)再吃,寓意年年有余。

團圓飯擺設在堂屋大廳,全家老小團團圍坐。家庭成員的成年人中,即使平時不會喝酒,此時也要多少斟點意思意思,尤其是做晚輩的必須向長輩敬酒,祝賀新年愉快、身體健康;還有家庭成員之間,如平時有什么疙疙瘩瘩,此時也都不再提起,同時還會因相互敬酒而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吃完團年飯的下午,要將水缸挑滿水,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缸滿就是財氣滿;米缸要盛滿米,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叫聚財。

(八)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全家老小歡聚一堂,徹夜不眠,熬年守歲,共享天倫之樂,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守歲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據(jù)說守歲還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記憶中,除夕晚飯后,大人忙著炒花生、瓜子,長輩給后輩分發(fā)壓歲錢,然后小孩子們就在院子里鳴放鞭炮、禮花。鞭炮品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像金菊吐艷、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等文雅、富于詩意的名稱。至于大小,有叫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通常在除夕晚上給晚輩,也有的是初一早上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有的父母還會將一張大額面值的紙幣放在小孩的衣服里,寓意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此紙幣等第二天孩子睡醒后,即取回)。

忙完這些后,于是全家人就圍坐在火盆邊,一起烤著蓖麻桿火(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磕著花生、瓜子,或聊天,或打撲克牌等,守候新春的來臨。

(九)初一習俗。

新年鐘聲一敲響,家家戶戶開始鳴放鞭炮,借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節(jié)日歡樂氣氛,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家鄉(xiāng)有“開門爆竹”一說,即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地爆竹聲除舊迎新。新年鳴放鞭炮,相傳與古代驅逐一種名叫“年”的獨角怪獸有關。

新年凌晨,每個人起身先洗漱,然后才可以說話。晚輩起床后,首先要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接著,全家團聚在一起吃湯圓,俗稱“元寶”,象征團圓之意。

當然,新年還有一些忌諱,如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能打碎杯、盤、碗、碟,如果不慎失手打壞時,就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之類的吉利話來破解。盡量不掃地、倒垃圾,否則會把財富掃出去。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像死、鬼、殺、病、窮等不吉利的字眼。對于家中有小孩子的家庭,大人雖然千叮萬囑過年不要亂說話,但是小孩子難免會說一些禁忌語言,于是大人對此都會預先在墻上貼 “童言無忌”的紅紙條。

(十)拜年習俗。

拜年,就是走親訪友,登門拜訪,既表達了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于增進友誼和聯(lián)絡感情,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是一種極富人情味的傳統(tǒng)禮儀習俗。

從初一開始,拜年習俗一直是每個人的主要活動之一。人們外出相遇時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郞,初三初四拜團坊”,就是初一全家人以此由晚輩向長輩拜年;初二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初三開始就是親友、鄰居、街坊互相拜年。不過對于鄰居街坊之間,基本都是從初一就開始互相拜年了。而出嫁的女兒初二都要帶著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其實這就是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通常要帶一些禮物去,以表孝心。

習俗中,朋友間相互拜年、相互宴請這種習慣也特別頻繁,這主要是因為大家一年到頭都比較忙,很難相聚到一起,于是利用春節(jié)這個喜慶的閑暇時間,以拜年為借口,輪流坐莊,歡聚一起暢談一年來的收獲與成績,展望新一年的前景,并彼此互祝健康、愉快,從而體現(xiàn)出朋友之間的真情厚誼。

(十一)其他民俗。

春節(jié)期間,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著大街小巷,一些民間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如舞獅子、跳財神等。

從正月初一開始,就有一些舞獅子的、跳財神的,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參拜賀年討要賞錢。鑼鼓一敲響,財源滾滾來;跳財神則身穿蟒袍玉帶,腳蹬朝靴,手捧“天官賜福”“招財進寶”之類的匾牌,每到一戶門前都舞跳一陣,向戶主展示手捧的匾牌,以示財神向戶主賜福增財。此外,還有回娘家等活動。

也有一些唱小曲歌謠的、耍猴的、說吉利話的,或拿著寫有“招財進寶”等吉利語句紅紙條貼在人家門上的,也趁機挨家挨戶地討點饅頭或賞錢。這些民間活動都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的喜慶氣氛。

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老家稱過小年。過小年的習俗基本與正月初一差不多,也是早上起來先鳴放鞭炮,然后吃湯圓或水餃,晚上炒花生瓜子等。

初一至初八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谷日。初一到初六分別不能宰殺雞、狗、豬、羊、牛、馬。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日那天,小孩子要到提著籃子到村上各家討要饅頭什么的;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傳說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當年則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如果天陰,則當年五谷歉收。

二、元宵節(jié)。

一年之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除了春節(jié)以外,還有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沒有春節(jié)的節(jié)日氣氛那么隆重熱鬧,但也有各自的特點和特有的習俗。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古稱上元節(jié),是新年過后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也是新年后的又一個歡慶高潮。元宵節(jié)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節(jié)日,廣大民眾要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如舞龍燈、猜燈謎等。

元宵節(jié)最熱鬧的習俗就是元宵節(jié)晚上各式各樣的彩燈,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吃湯圓,傳說與唐朝皇帝李煜犒勞屢建奇功的大將郭子儀有關。

三、二月二。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古稱“龍?zhí)ь^”。

正值驚蟄以后,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中的蟲獸開始從冬眠中醒來,“龍”也從沉睡中抬頭醒來開始活動。龍,象征著云雨,意味著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傳說正月剃頭死舅舅,于是“有錢無錢,剃頭過年”。春節(jié)前剃的頭,到了農(nóng)歷二月初二已經(jīng)一個多月,此時正是需要剃頭的時候。

四、清明節(jié)。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日期一般在陽歷4月5日。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梢娺@個節(jié)氣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jié)又是我國民間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祭祀節(jié)日。每逢清明節(jié)來臨之際,人們總要抽出時間去祭祖掃墓,追憶先人。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此風俗由來已久。

清明節(jié)中午先舉行家祭。中午通常吃水餃,飯前先設祭桌,供上先祖畫像或牌位,擺設酒肴、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焚化紙錢,最后全家依尊卑長幼先后跪拜叩頭。

清明節(jié)下午掃墓是最重要的祭祖習俗,燒“包袱”又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包袱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用白紙糊一大口袋,上面寫上收錢之人的名諱,內(nèi)裝冥錢。

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包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擺上杯筷,然后開始焚燒紙錢、包袱,最后跪拜叩頭。焚燒紙錢時,還要到相鄰的一些不知名的墳墓前燒點紙錢,稱作“打發(fā)外祟”。

因為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故很多城里人又把掃墓和郊游結合起來。當掃墓祭祖完畢,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蕩秋千、放風箏,有的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直至興盡方歸。

五、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亦稱端陽節(jié),據(jù)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是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一般放紅雞蛋),備牲醴”。

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營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民間認為有驅魔驅鬼之神效。艾,又名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由此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jié)小孩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所謂香囊,就是用邊角彩色絲布縫成娃娃、葫蘆、菱角、粽子、藕等形狀的彩色布袋,內(nèi)裝艾葉、雄黃、朱砂、香藥等香料,清香四溢。

每到端午節(jié)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民間長久盛行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傳說也與屈原有關。相傳漢朝時,一個汨羅人在江邊行走,忽見屈原迎面而來,面黃肌瘦、愁眉苦臉,于是問其原因。屈原回答:“你們?yōu)榱思漓胛?,投入江中的米飯、菜肴等都被蛟龍吃了。以后飯菜可用蘆竹葉包裹、燈芯草捆緊,這樣蛟龍就不敢吃了?!?/p>

六、六月六。

農(nóng)歷六月初六,古稱“天貺節(jié)”。天貺節(jié)據(jù)說與宋真宗趙恒有關,傳說某年的六月初六,宋真宗趙恒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于是定于六月初六這天為天貺節(jié)。

“六月六,曬龍袍!”傳說六月六這天玉皇大帝要曬龍袍。于是家鄉(xiāng)也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不怕蟲咬不怕蛀”的說法。如天氣晴朗,家鄉(xiāng)有翻曬“紅綠”(即五顏六色的各樣衣裳)的習慣,相傳這天曬過的衣服整個夏天都不會霉爛,也不生蛀蟲。另外,六月六這天洗澡之后,整個夏天不生痱子;婦女在這天洗頭,整個夏天頭發(fā)不膩垢。

七、七月半。

農(nóng)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稱“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起源與道教有關,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辰日,分別為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上元節(jié)就是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中元節(jié)就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的“鬼節(jié)”。

七月十五據(jù)說是鬼團圓的日子(八月十五,是人團圓的日子),因此,家鄉(xiāng)把“七月半”與清明節(jié)、十月朝(農(nóng)歷十月初一,也有稱“祭祖節(jié)”,主要祭祀活動是為祖先送寒衣)并稱為一年中的三個“鬼節(jié)”,其習俗基本都是圍繞祭祀祖先而舉行的各種各樣祭祀活動。

 七月半晚飯前通常先在家祭祖,設祭桌,供上先祖牌位,擺設酒肴等供品,燒香秉燭、焚化紙錢,最后全家依尊卑長幼先后跪拜叩頭。晚上,還要在三岔路口燒些紙錢,以祭祀那些沒有后人的野鬼。

八、乞巧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相傳每年的這天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時,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祈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晴朗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縱貫南北,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祈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shù)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jié)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

有的地區(qū)還組織“七姐會”,聚集在宗鄉(xiāng)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玉石為針。”

2.喜蛛應巧。

起于南北朝時的喜蛛應巧,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放在盒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庇纱丝梢?,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針驗巧。

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傾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正矣?!?/p>

4.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覆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shù)千錢。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6.拜織女。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她們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才開始散開。

7.拜魁星。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菭斁褪强沸牵グ怂拗械目?,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羁钚袝r身欲舞,飄飄度處呼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肢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fā)憤用功,竟然高中。皇帝殿試時,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地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地祭拜。

8.曬書、曬衣。

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太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好乖乖地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世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鄙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9.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

10.吃巧果。

巧果款式極多,先將白糖放在鍋中溶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攤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jié)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將七月七日定為曬書節(jié),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jù)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功效,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

九、中秋節(ji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爸星铩币辉~,最早見于《周禮》。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主要活動均圍繞“月”進行,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中秋始于宋朝,到了明清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1.節(jié)日起源。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2.節(jié)日習俗。

中秋祭月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3.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地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大約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時,形成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4.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了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的寄情。

5.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

6.兔兒爺。

兔兒爺?shù)钠鹪丛诿髂?。到了清代,轉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傅、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7.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8.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過節(jié)要玩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

9.花燈。

中秋玩花燈集中在南方,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小孩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支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型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10.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處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11.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著祭月、拜月的習俗。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柱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放到清水盆中,然后,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一般會選在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桌上供放祭品和香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

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荷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jié),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到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山區(qū)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湖南侗鄉(xiāng)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人們可以共同享受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擇自己心愛后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表示她們有幸福的愛情。

12.中秋食俗。

中秋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李靖大將軍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jīng)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13.燃寶塔燈。

明清時期,中秋之夜有燃燈的習俗。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同,其中南方流行的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奉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

14.拋帕招親。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姑娘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歸還手帕時,若受姑娘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15.乞月照月爬月。

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祈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

16.偷菜求郎。

在臺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裝扮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17.竊瓜祈子。

湖南衡陽的中秋晚送瓜習俗。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shù)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shù)日,于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宴款待之,若再釋然。婦得瓜后,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云“在衡陽,凡是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貴州偷瓜送子一般在晚上,偷瓜人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后,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然后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緊接著,要陪伴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安徽歙縣一帶,中秋節(jié)時,大人們讓稚童偷人家的倭瓜,或者連娘帶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極臟,表示送子。

18.中秋博餅。

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jié)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據(jù)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xiāng)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fā)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

19.客家習俗。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稱八月節(jié)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月后,一家大小需要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一般會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吃東西時,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tǒng),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tǒng)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tǒng)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20.走月亮、走三橋。

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游錄》)。所謂走三橋者,明顯渡厄之味在。

21.祭月、燒香斗。

上海中秋節(jié)風俗,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zhí)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的緣故。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游,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織,爭相觀賞。

十、重陽節(jié)。

重陽節(jié)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期。據(jù)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lián)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案摺焙汀案狻敝C音,作為節(jié)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農(nóng)歷九月俗稱菊月,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古代還流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jié)。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神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最大,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每年重陽節(jié)在公歷的10月26日。

1.節(jié)日起源。

重陽節(jié)是個歷史悠久的節(jié)日,由于年代久遠,節(jié)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于重陽節(jié)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笆侨找?,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印薄?梢姰敃r已有在秋九月農(nóng)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fā)展而來的。

其二:

重陽節(jié)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nèi)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生產(chǎn)、季節(jié)生活標志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chǎn)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nèi)火”時節(jié),一如其出現(xiàn)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jié)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2.節(jié)日習俗。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栽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習俗的組成部分。

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是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重陽節(jié)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jié)”。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chǎn)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冠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侗静菥V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災。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jié)的習俗,以紙鷂為特征。此外,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風箏始建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xiāng)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边@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作的風箏。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1989年,我國重陽節(jié)定為老年節(jié)。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yǎng)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第二節(jié)  宴請風俗

一、宴席篇。

家鄉(xiāng)有好多的習俗,如今已隨歲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們所淡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管誰家遇到什么紅白事,招待客人的基本是八個燒菜,裝菜用的是比吃飯大很多的帶雙邊蘭花瓷碗,因此就稱“八大碗”。宴席的桌子是正方形的八仙桌,條凳是雙人座,每桌八人。

1.讓座。

每桌8個座位不是隨便亂坐,按照八仙桌所擺放的位置,區(qū)分尊卑位。八仙桌橫邊靠近堂屋里邊為尊位,統(tǒng)稱“上席”;對面次之,稱“前口”;其余打橫的兩邊為再次。尊位又按照左尊右卑,有上、下席之分。

開席之前,所有客人都涌向客廳,輩分小的或官職低的,就垂手遠遠地站在屋角或不起眼的地方。輩分長的或官職高的,自以為有坐上席(首席)或次席資格的人,此時誰都不肯去先坐。于是就拉拉扯扯、嘰嘰嘈嘈,嘈雜聲浪一陣高過一陣,唾沫星子滿天飛。原來都是在相互讓座,先來聽聽兩個人相互讓座的一段對話。

甲:“大叔,您年長!您坐上位(上席)!”

乙:“我年紀大,但輩分低!還是您坐上位(上席)!”

甲:“不行,不行,我是常客,您是稀客啊!”

乙:“沒拘禮了,今天您就坐在上席了!”……

此時,主人和那些輩分低的、官職小的偶爾也會在其中插上一兩句嘴。

就這樣,拉拉扯扯,你推我讓,直到最后大家興致全無,該說的都已說完,于是嘈雜聲突然平息。本該坐上席的就去坐了上席,其他輩分低的、官職小的,就開始陸續(xù)找到席位。坐在上席的,基本顯出一副滿足的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新女婿第一次上門的話,不管你輩分多長、職位多高,那上席的位置還是由新人女婿來坐。如果單純地招待貴客,女性和未成年男孩是不能入席的。如果客人較多,通常都是男女分桌而坐。不像如今大家不問男女,都挑眼熟的圍在一桌就可以。

2.八大碗。

八大碗有上、下四碗之分:“上四碗”乃下酒菜,“下四碗”為下飯菜。由于當時還比較貧窮,根據(jù)菜的質量還可分為“正八碗”和“散八碗”。正八碗,每道菜都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上四碗基本有:第一碗稱“塊肉”,第二碗為“土雞”,第三碗為魚圓,第四碗是魚。下四碗是三個菜加一碗湯(也有說是兩菜兩湯)。

至于“散八碗”,就是那諸如豆腐、千張(百葉)、小豆餅以及粉絲等都可以,但是豬肉、肉圓還是不可以缺少。

不過在當時,有些主人因為實在窮,又為了好面子,于是挖空心思做一些“表面文章”,在鴨、雞下面用大米飯進行墊底,將豬肉、雞、魚整齊地擺放在表面,這樣的菜又稱“壓羹菜”或“扣菜”。

3.喝酒。

斟酒用的是用嘴帶把的大肚白瓷壺,但喝酒的酒盅很小,通常一斤白酒可斟32杯。入席開始,每人先喝三杯,稱作“悶杯酒”,這也就是常說的“入席三杯”。如果有客人來晚了,入席后不但要補上三悶杯酒,還要罰酒三杯方可罷。

喝完悶盅酒,通常就開始進入敬酒的程序。主人的好客,往往在敬酒方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同時與客人的感情交流也得到升華。“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慚愧!”所以敬酒時,主人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得有失面子。

客人與客人之間也會互相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個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p>

一些客人因為酒量小,或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可請人代酒。當然代飲酒的人一般與其有特殊的關系。敬酒得先喝,稱“先干為敬”。被敬的還要回敬相同的杯數(shù)酒。喝酒(包括敬酒),都要坐在座位上喝,不能站起來喝。于是產(chǎn)生了一些諸如“兩腿一站,喝了不算”或者“屁股抬一抬,從頭再重來”等喝酒規(guī)矩的俗語。那些不小心站著喝酒的人,趕忙稱:“我是站著喝,坐著咽的?。 被颉捌ü梢粍?,表示尊重”。

酒敬完了,有的人還會再“鞏固”一下。如果還意猶未盡,于是就會有人提出行酒令,家鄉(xiāng)稱“劃拳”,酒令語與全國各地基本差不多。

要想吃上四碗那道魚,有好多規(guī)矩。上菜的時候,要將魚頭對著上座,要求坐上席的人先喝三杯,然后才能帶著客人一起吃魚。后來,又慢慢有了魚尾對前面的客人,一起喝三杯酒的說法。無論如何,最后只有大家都喝酒了,然后才能開始吃這盤魚。

如客人較多,主人通常也會不上席,但是在喝酒期間,主人往往會上席來與各位客人“客串”一下??傊?,那酒一定要喝得個個迷迷糊糊、歪歪遛遛,到最后連爹媽都不知姓啥方能盡興,否則一定不會散席。而對于那些酒量不大的或者比較饞酒的,“現(xiàn)場直播”那是經(jīng)常的事。

二、婚嫁篇。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齡,其家長就會請媒婆提親,媾和兒女的婚姻大事。

通過媒婆的約定,選擇一個地方讓男女雙方見面,稱為“相親”。相親前后,男女雙方還會通過一系列的訪親(有明訪和暗訪之分)。經(jīng)過相親與訪親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以后,如雙方都覺得無異,于是就初定婚約,然后擇吉日進行“定親”。

定親完畢,雙方認為時機成熟,于是又開始擇吉日進行完婚。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來擇定,是按照男女雙方的屬相與生辰八字計算的,大多按農(nóng)歷選擇每月中的三、六、八、九,通?;乇芤?、二、四、五、七等日子。

1.婚期操辦。

婚期既定,雙方就開始操辦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內(nèi)家什和被褥的置辦。家中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紅漆馬桶。紅漆馬桶又稱子孫桶,家鄉(xiāng)俗稱金桶。待娶男子還要親自到舅舅、姑姑、姨媽、伯叔等家叩請喝喜酒,被請的舅舅、姑姑、姨媽、伯叔等要當面給予小禮,稱為“磕頭禮”。

女方忙于打嫁妝、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媽、伯叔等還要于婚前數(shù)日請待嫁姑娘吃“浪嫁飯”,給“壓兜兜錢”,同時,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開始“奩飯”(就是減少飯量),以使結婚當日不解溲,否則會出“洋相”。

由于經(jīng)濟等各種原因,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嫁妝比較簡單,嫁妝一般稱為四臺:五斗櫥(或七斗櫥)、梳頭桌(寫字臺)、木板箱和篩頭(簡單的生活用品、化妝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點,就有了什么“三轉一響”了(“三轉”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就是收錄機或電視機)。

2.婚禮操辦。

婚禮的前一天稱為“催妝”。

催妝這一天,男方與女方兩家都開始忙碌起來,特別是男方家比較熱鬧,所有的門都粘貼“掛廊”與婚聯(lián),像過年一樣。

婚聯(lián)通常為5字或7字,一般有:“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紅妝帶綰同心結,碧樹花開并蒂蓮”。男方家還要請全福奶奶(俗稱“大賓奶”,要求兒女雙全,無生理缺陷),幫助縫紉被褥、枕頭,整理布置洞房等??p制的被褥、枕頭也有說法,通常在被角處、枕頭內(nèi)裝上花生或栗子縫制起來,要等到新婚滿月拆洗時才去掉。

到了催妝下午,親朋好友基本都陸續(xù)從四面八方趕來,喝晚上男方為答謝媒妁而準備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開始為洞房整理床鋪被褥,俗稱“鋪床”。鋪床時,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煙喜糖,同時主家還要燃放鞭炮,這也是婚娶開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鋪床完畢,男方還要請一個父母兄妹姐弟雙全、無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輩或晚輩)與新郎同寐,稱為“壓床”。當然主家也要給全福童男子喜煙喜糖,否則的話,第二日(即下面所說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賴在婚床上不起身的。

“催妝”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稱作“催妝酒”。

女方家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給沒有結婚的弟弟、妹妹,稱作“分火”(取“分伙”之諧音)。

3.婚禮當天。

婚禮稱為“正日”。正日早飯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單數(shù)(回來加上新娘就是雙數(shù))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稱作“迎親”(也有說叫帶親)。迎親隊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稱“攙轎姑娘”。迎親隊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飯。

下午,新娘就開始梳洗化妝,然后要與父親、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頓飯,俗稱“分家飯”,表示由家中成員變成親戚。所謂分家飯,通常是4個點心果盤。

吃完分家飯,新娘就開始上轎,準備發(fā)轎。新娘上轎時要趿著父親或兄弟的鞋子(意為不帶走娘家的土)。同時,要偽裝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說以免將來生啞巴孩子),不過一句歇后語說得好:大姑娘上轎——臉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轎前,女方家通常會選定一名小男孩先上轎坐一下,稱為“壓轎”。當然此時男方迎親隊伍中的負責人會遞上男家準備好的紅包給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轎坐定后,還不能挪動位置(此處有迷信說法,如挪動位置,將來還要再次嫁人)。

轎子出門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隨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稱為“送親”。

迎親隊伍一般在傍晚時分到達男家,此時親友早就聚集門前攔住新娘進門,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煙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òǚ至思业牡苄忠患?,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稱為吃“團圓飯”(意為闔家團圓,幸福圓滿),席間,全福奶奶要用筷子夾四道菜(豬肉、雞糕、圓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夾一道菜,都要說句喜話(就是吉利話或順口溜,內(nèi)容都是“多子多孫”“大富大貴”等),如“新娘吃塊肉,養(yǎng)兒疼不夠;新娘吃塊雞,養(yǎng)兒笑嘻嘻;馱馱(圓子)抱抱;都富(豆腐)都富”。

席間,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飯飽后才能離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開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時,全福奶奶要找一個全福童男子,來看新娘和摸馬桶??葱履?、摸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說喜話(全福奶奶可以代說),新娘要給喜糖。新馬桶內(nèi),通常放有花生、紅棗、白果、喜糖以及點心包等。摸馬桶說喜話一般是:左手掀桶蓋,右手摸花生,新娘養(yǎng)兒胖墩墩!

婚禮的真正高潮應該說是鬧洞房。俗話說,新娘子要有人鬧才好,稱為“鬧發(fā)鬧發(fā)”。

鬧洞房是婚禮中最熱鬧的場面,形式不拘、時間不定。鬧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論年歲、不談輩分,這也是新娘“三朝無大小”的直接反應。

鬧新娘的人進入洞房,帶頭的人必須說喜話,其余的人跟著句句道“好”即可。進洞房所說的喜話種類很多,如“踏入洞房來,荷花出水開。要看新佳人,都跟我進來”。說完喜話,全福奶奶就放鬧洞房的人進去,鬧洞房完畢,同樣要說喜話才能出來。離開洞房的喜話通常有:吃了煙和糖,離開新人房。新娘漂亮亮,養(yǎng)兒水旺旺。

鬧洞房的人,語言多以詼諧、風趣、甚至“促壽”的話來逗引新娘子發(fā)笑。也有的鬧洞房的人,把新娘的公公,或大伯“捉”到洞房來鬧。如讓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臉上用墨水、彩筆涂抹起來,引得陣陣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來了,以防出“洋相”。

對于新娘子,不管鬧洞房的人如何鬧,也不能翻臉。如果出現(xiàn)讓新人尷尬的場面時,全福奶奶往往就會出面解除這種窘境。

鬧洞房的過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四五更天方才罷休。鬧洞房結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輩男子,通常為兩人,也要說喜話。送房時,邊說喜話,邊將棗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送房的喜話種類很多,如一撒栗子(來子),二撒棗(早),三撒娃娃滿堂跑,四撒事事如意(四世同堂),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六雙全,七撒七子團圓,八撒發(fā)發(fā)發(fā)發(fā),九撒九九歸一,十撒實實在在。

送房喜話的最后兩句說:九撒十撒我不會,今晚隨你們怎么睡?;蛘撸壕湃鍪鑫也粫?,問問老爹怎么睡。

送房以后,關上洞房門,他人不得入內(nèi),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時就進入了婚禮最后一道程序了,稱為“戳窗戶”。戳窗戶通常選兩個人,一邊說著喜話,一邊拿著一把紅漆筷子,站在窗戶外,從外面戳破窗戶上的紅紙,把紅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對此,也有說法,落到床上的紅漆筷子若為單數(shù),則新娘頭胎生男孩;若為雙數(shù),則生女孩。戳窗戶時,所說的喜話一般有:手拿紅漆筷,站在窗戶外,戳筷、養(yǎng)筷,養(yǎng)兒做員外。

也有的喜話這么說:請新郎、送新娘,我請新人入洞房,今天喝了交杯酒,來年生個狀元郎。至此,婚禮正日的全部過程也就宣告結束。

4.婚禮次日。

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

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掃地。掃地時,不時地會在堂屋地上揀到紙幣或硬幣,原來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撿到錢幣歸新娘所有。掃地也是有規(guī)矩的,必須從門口向門內(nèi)掃,這預示將來過日子財氣不外流,紅紅火火、大富大貴。

掃完地后,還要上鍋煎豆腐,攪豬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趕往女方家,請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稱為“會親”。

新娘父親到達新女婿家,女兒女婿要向(岳)父親跪拜叩首,此時,新娘父親會給女兒女婿已準備好的紅包。

男方家對新親上門非常重視,酒席款待,上席就坐。廚師端洗臉水,上每道菜都十分講究,當上完上四碗菜,就說喜話,索要喜錢、喜煙和喜糖。自然,新親都是有備而來,于是按照常規(guī)禮俗遞上裝有喜錢的紅包、喜煙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親或兄弟到男方家?guī)鹿脿?、新姑娘回家做客,稱為“回門”。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爺、新姑娘,但飯后新姑爺、新姑娘必須返回,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習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須等到新婚滿月。

新婚滿月之時,娘家會派人來帶姑娘回去過一個階段,稱作“過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過十八天期間,要為婆家每人做一雙新布鞋。

傳統(tǒng)的婚嫁習俗非常講究,婚姻禮儀持續(xù)的時間也比較長,內(nèi)容相當繁雜,但豐富多彩,總之能反映出家鄉(xiāng)民風的質樸淳厚。

三、喪葬篇。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要經(jīng)過誕生、成長,一直到最后的生老病死過后,喪家通常要為死者操辦喪事(也稱白事),其禮儀程序基本圍繞著“念祖懷親”這個堅韌的結,即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于是這個喪葬程序非常煩瑣,且?guī)в袧夂竦拿孕派省?/p>

1.停喪。

當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就要給其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化妝整容。為死者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沐浴完畢,再給死者穿戴已準備好的新內(nèi)外壽衣(通常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兒與女婿制作),否則的話死者就是“光著身子走了”,死者親屬會感到十分的遺憾和內(nèi)疚。

制作壽衣是非常講究的。整套壽衣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延續(xù)香火的意思。另外,整套壽衣(包括入殮時的鋪蓋)忌諱用緞子制作,因為“緞子”諧音“斷子”,唯恐因此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綢子(“綢子”諧音“稠子”),這樣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孫。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其移到堂屋上首的靈床上(如果病人是晚輩的話,就要放在下首),守護其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個過程稱作“挺喪”。

2.服孝。

靈床上,死者面蓋火紙,睡毛邊蘆柴席,頭腳部位各點一盞素油長明燈(也稱“子孫燈”),頭部還放盛有米并直立插著一雙筷子的碗,稱“衣飯碗”。

關于這盞長明燈,有個習俗說法,那就是在死者沒有收殮之前,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其熄滅,據(jù)說,這盞長明燈就是死者的靈魂。也有的說法,這盞長明燈如果熄滅,子孫后代就不會興旺。

靈床前掛白布,設靈堂;家人披麻戴孝,扎哭喪棒;門前掛銘巾、樹招魂幡;請吹鼓手(也稱“祿書”,過去還請道士、和尚拜懺念經(jīng))。

3.戴孝。

戴孝亦有講究和區(qū)分。子女頭戴孝巾,長及拖地,身穿白色毛邊孝服,足穿全白毛邊孝鞋,頭發(fā)上和大襟上披麻;女婿、侄兒頭戴的孝巾比子女稍短些,孝服及鞋與子女同,但是光邊的;孫輩戴白孝帽,重孫輩戴紅綢孝帽(或白孝帽上釘一塊紅綢布),玄孫輩戴綠綢孝帽(或白孝帽上釘一塊綠綢布);未過門兒媳,須送孝布到女家置孝服,稱“送孝”;對前來吊唁的賓客一律贈以孝帽,稱“散孝”。

4.哀杖。

史書記載:“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父之節(jié)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jié)在內(nèi),故杖取乎桐”??迒拾羰前д鹊乃追Q,是出殯時孝子孝孫們拿在手中的儀仗,外面粘貼著紙。扎哭喪棒也是有講究的:死者子女的哭喪棒外邊粘貼白紙條穗;女婿的哭喪棒與子女的差不多,只是一頭粘貼白紙條穗;侄子與孫子輩的哭喪棒就是白紙而沒有條穗,重孫輩的哭喪棒在一頭粘貼紅紙或全部粘貼紅紙,玄孫輩的哭喪棒則是一頭粘貼綠紙或全部粘貼綠紙。

5.銘巾。

銘巾是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兒及女婿用紅綢布制作,如無女或女兒未出嫁,可由已出嫁的侄女及侄女婿代替。通常長1.5—2米、寬0.4米左右,上面的文字書寫是豎書。

如死者是男性,正中就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某(姓)太爺(或太公)、諱某某(名)(享年××歲)、之柩(或“之靈”)。

如死者是女性,因過去女性通常沒有名,故正中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某(夫家姓)、某(娘家姓)氏(享年××歲)、之柩(或“之靈”)。

左下角處落款為通常都是:女兒某某某、女婿某某某、跪拜(或泣拜、叩拜、磕拜)。

也有的書寫比較簡單,如:某某某千古、女兒女婿、跪拜(或泣拜、叩拜、磕拜),像這種形式很少見。

6.報喪。

報喪,俗稱“報信”。喪家開列親朋至戚名單,選定日子安排房族侄子到親朋至戚家報喪(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朋至戚,即使已經(jīng)知道消息的親朋至戚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對于母舅、族長等重要人物,孝子需親往叩告(如孝子為獨子,則因守護死者亡靈,可以不親自出來報喪)。

7.吊唁。

親戚接到報喪信息,于是前往吊唁,俗稱“奔喪”。孝子孝女披麻戴孝守候靈堂,親族、朋友、近鄰前來吊唁時,因“先死為大”,故除了長輩外,即使平輩也要向死者跪拜叩首(女眷還要哭喪),孝子同時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

8.入殮。

入殮,俗稱“上棺”。棺材通常選取松柏制作,忌諱用桑木(也有的地方忌諱用柳木)。棺木外面一般漆成朱紅色,寫上金字(也有畫上花鳥人物的);棺內(nèi)襯石灰卷,上鋪火紙。

9.封棺。

入殮之后就是蓋棺、釘棺蓋,稱為“鎮(zhèn)釘”,俗稱“封棺”。鎮(zhèn)釘一般要用五根或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jù)說這樣能夠使后代子孫興旺發(fā)達。男喪由族長授斧給匠人下釘,女喪則由娘家人授斧,均稱“執(zhí)斧”;匠人釘釘,稱“封釘”;封釘時,先以孝子所披之麻挽于釘上,稱為“挽釘”。

10.餞程。

餞程,俗稱“燒轎馬”“散燈”,禮儀甚重。死者下葬前日的傍晚,親戚集齊,開始餞程。餞程通常是從喪家出發(fā)向西至岔路口即可。長女婿扛著懸吊有銘巾長桿走在最前面,后面是族戚親友抬著的紙扎轎馬等,然后是族戚親友沿途點燃準備好的蘸有油的柴棒,并插于路兩邊,緊跟后面的是吹鼓手,吹鼓手后是手持哭喪棒的孝子孝孫。餞程完畢后,有的喪家還會操辦俗稱為“破菜”的祭祀儀式。

11.出殯

出殯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出殯時,死者所有的子孫后代都要嚎哭,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出殯的行列,與“餞程”的行列差不多,長女婿扛著懸吊有銘巾長桿走在最前面,后面是吹鼓手,吹鼓手后是手持哭喪棒的孝子孝孫。緊接著是“八仙”(抬棺人)抬著的棺材,最后面是喪家及其送殯的親朋至戚等。

12.安葬。

也稱“下葬”。安葬有“找穴、破土、焐坑、添土、復山”等儀式。

13.找穴。

找穴就是墓地的選擇,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找穴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14.破土。

找好墓地,下面的程序就是破土。破土前,先讓孝子(為長子)在墓穴范圍內(nèi)用鋤頭挖三下,然后“八仙”才開始挖墓穴,俗稱“打井”。

15.焐坑。

靈柩落到墓穴之前,通常孝子要先下到墓穴里蹲三下,稱作“焐坑”“暖坑”。

靈柩下去之后,女婿制作的銘巾要鋪在棺材面上,同時棺材頭放“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后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16.添土。

填埋墓穴,首先由孝子抓三把泥土扔到靈柩上,且一把比一把扔得高,這叫添土。然后“八仙”才開始填土。

孝子添土完畢,然后孝子孝孫以及送葬的族戚親友順次跪拜磕頭返回。

家鄉(xiāng)的習俗認為,死者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在回家的路上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jié)哀的措施,否則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舍得離開,那么是很難勸說的。

17.復山。

“八仙”填完墳土回來,喪家的孝子(媳)、孝女(婿)、侄子、孫輩等親屬后代就開始帶著祭品上墳祭祀,祭品通常是水果、水餃、酒、煙等,這個程序稱“復山”。

至此,喪葬的禮儀程序基本完畢,后邊還有立碑、做七、服喪、脫孝等的一系列過程。

總之,這些傳統(tǒng)的喪葬風俗習慣,都反映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哀思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

第三節(jié)  風土人文

在江西南豐,客人來家,熱情招待。讓座、上茶、敬煙,請吃糕點或煮點心、設宴款待,遠客必留宿??腿藶樽鹫摺㈤L輩,請其在廳堂正中座位就座。主人、晚輩在右側或左首,女性坐右上首。

逢年過節(jié),血親之間多備禮互送;由晚輩先送,長輩收后備禮回贈,稱“送節(jié)”。

娶親、嫁女、做屋上梁、進屋、過周歲等喜慶,一般先請后賀,不請不賀;祝壽多是先賀后請,不賀不請。結婚禮物不可事后補送,壽禮可以補送。喜慶送禮,宜成雙成對;所送禮物,宜用紅紙包裹。

喪葬均是先送后請,不送不請,事后不宜補送。所送禮物最多7色,最少3色,其中豬肉一律1.5公斤,送素“白色”燭,不送喜“紅色”燭。所送禮物,不宜貼紅紙或紅紙包裹。親友逢災遇難,應前去探望慰問,并熱情相助。

小孩滿1周歲,請周歲酒,稱“過周歲”。親友送豬肉1公斤、面條1公斤、布2公尺、鞋1雙;外婆加送衣、帽、鞋、襪、銀頸圈及手鐲、坐椅(或枷欄)及燭爆等。這天上午,廳堂桌上擺放書、紙、筆、硯、算盤、尺、秤、剪刀、劍、糕點等,抱小孩自己去摸,以所摸之物卜其前程,稱“摸周”。

小孩滿10歲時,一般也請酒祝賀,稱“過10歲”。成年人30歲、40歲,一般不請客設宴,當?shù)赜小?0無人知,40無人曉”的說法。

老人年屆60虛歲,子女需在其生日時,設宴祝壽。舊時民間一般都提前在老人59歲時舉行,稱“做九”。

一、婚俗。

議婚:舊時,媒婆奔走于男女兩家之間說合,并代表男方往女方家請庚帖,“八字”相合,始進行議婚,大多數(shù)是先看人家,后議聘禮。

訂親:又稱“定事”,男方家擇定吉日,請媒人將議定之聘禮送,部分給女方家,聘禮多少確定嫁妝豐薄,并請親友吃“定事酒”,以此確定婚姻關系,互換庚帖乃訂婚依據(jù)。家窮的大都是一言為定,不互換庚帖。

嫁娶:出嫁前一天,有錢人家男方將聘禮送至女方家,稱“過禮”,收禮后當即回送禮物,稱“回盤”;黃昏,由媒人護送花轎至女方家住宿,稱“過私下年”。出嫁當日,女方家設“嫁女酒”宴請客人;新娘梳妝后上花轎時,母女放聲哭別,稱“哭嫁”。新娘上轎前,女方父母、長輩大多要給“壓身錢”,而后迎親、送親隊伍一起啟程。至男方家時,男方家放爆竹迎接,花轎抬至廳堂正中央,由“牽娘”扶新娘下轎;新郎、新娘一同先拜天地、續(xù)拜祖宗、再拜父母,接著夫妻對拜,最后拜過男方家親族尊長,謝過親朋好友,步入新房飲“合巹酒”、吃“全心飯”。貧窮人家有的往往在定親后,請媒人帶領花轎隱蔽在女方家附近,乘機將女方搶出,抬至男方家成親,民間稱為“搶親”。舊時的花轎被現(xiàn)在的車輛所替代。

鬧洞房:鬧洞房不分大小,想盡辦法,爭著出題刁難新郎、新娘而取樂。民間有“鬧發(fā)、鬧發(fā)、越鬧越發(fā)”之說法。

二、喪俗。

喪葬:一般喪禮主要程序有買水、裝殮、吊奠、出殯、圓墳等。

買水:就是孝子穿著孝服到河邊提回一壺河水,替死者洗臉洗身。凈身后方可穿衣入棺。

裝殮:就是孝男孝女均應隨侍在側,親視含殮。富有人家遺體扎絲綢、穿棉衣,并在死者口中含金銀,貧窮人家則一切從簡。入棺后,不能立即蓋棺,待次日方可關殮。三日之內(nèi)應早晚在靈前哭祭,以表孝心。三日后是“吊奠”,也稱“吊喪”“吊孝”。

吊孝:就是舉行憑吊儀式,孝子跪于靈側,在哀樂聲中親友依長幼之序,面對靈牌,頂禮膜拜。吊唁畢,邀請親友進餐,俗稱“吃齋飯”。豪富人家吊奠儀式更為莊重,主祭者要讀誄章,請道士設壇做道場,超度亡靈。一般家庭做完頭七(死后七天)齋事,即行出殯安葬。富有者,得做完七七四十九天齋事,再擇吉日出殯安葬。

出殯:出殯安葬時死者親戚和生前好友均參加。出殯時儀式規(guī)格不一。富有者,靈柩前要鳴鑼開道,舉引魂幡招引,小吹、香案隨后。到葬地即下葬,培土砌拱,豎碑立墓,孝子叩首跪拜與死者告別。

圓墳:安葬后三日,家人穿孝服攜酒食復檢墳墓、培土、植草被,叫“圓墳”。

還有如出殯之后,家中要設香案,供奉靈位,七七四十九天之內(nèi)供品不斷,香火不絕,滿七才拆靈堂,將靈牌請入祖宗行列。其后,守制繼續(xù),滿一年,要行周年祭。喪父母者,守孝三年,其間逢考不能應試,居官離任回家,謂之“丁憂”,又稱“守制”。守制(守孝)期間,還應披白戴孝,忌穿華麗衣服,不遠出,不辦婚嫁喜事,守孝第一個春節(jié)不拜年,貼素色春聯(lián),端午節(jié)不包粽子……等等。所這些,既有鬼神迷信的消極因素,亦是儒家孝文化在喪葬上的體現(xiàn)。

新中國成立后,喪禮不斷改革,城市已盛行火葬,舊時代的那套陳規(guī)陋習正在逐漸革除。

三、節(jié)日習俗。

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凌晨家家戶戶鳴放煙花爆竹來接年。祭祖完畢,晚輩向長輩拜年。早餐,炒青菜(大多數(shù)以芥菜為主)一碗全家共食,其意清清吉吉。餐后,城區(qū)居民多去親友或鄰居家互相祝賀春節(jié);農(nóng)村群眾多往祠堂上新丁,生男孩可領丁餅一雙,生女孩只記下生辰、名字。男人不挑水,女人不洗衣物、不動針線。

初二至十五的每天上午(不含初三或初四),繼續(xù)走親訪友,但下午一般不拜年。

初三(個別地方初四)這天,只到上年有長輩亡故的親友家向亡靈拜年;下午,家家吃辭年酒。解放后,拜年習俗仍有保留,但向長輩拜年時不再下跪。

立春:家家準備好迎春接福的紅紙條,貼于廳堂正中壁上,待立春時刻一到,鳴炮、點燭、焚香、祈天地求福;官府須請貧民或乞丐扮春官,坐于轎內(nèi),后隨泥牛(紙牛涂上泥),在城內(nèi)外游行后,到南門郊區(qū)田間舉行春耕儀式。

元宵夜:家家燈火輝煌,有掛燈、賞燈、玩燈之舉,戶戶食湯圓;男女老少多愿外出觀花燈。

清明節(jié):人們上山掃墓,用土塊壓紙錢于墳頂,俗稱“叫青”或“掛紙”,以緬懷祖先。也有許多青年男女,在這天結伴去郊外踏青。

立夏:在這天人們必定吃肉,稱“撐夏”,說立夏吃了肉,做事不覺累,不會“畏夏”和“瘦夏”。民間還有在這天稱體重之俗。

端午節(jié):俗稱“過節(jié)”“端節(jié)”。這天,家家堂前懸掛端角公(民間相傳是鐘馗),大門兩側懸掛艾葉、菖蒲。小孩胸前吊掛“香袋”“蛋絡”,用鳳仙花將指甲染紅。早晨只吃粽子、包子等。中午,在室內(nèi)燃燒艾葉熏驅趕蚊蟲,將雄黃酒灑遍墻頭、屋角及水缸、壇、罐人置處,防蜈蚣、蝎、蛇為所害,有條件的地方群眾觀看龍舟賽。下午或晚上,全家人團聚飲酒。

嘗新日:每年六月六,城郊農(nóng)村早熟的早稻已開鐮收割。農(nóng)民在這天殺雞買肉佐餐,品嘗自己辛勤耕種收獲的新谷,稱“嘗新”。凡藏有族譜的人家,均在這天拿出來放在陽光下翻曬,稱“敞譜”。家有藏書也多在這天拿出翻曬。家庭婦女,喜在這天翻曬各種衣物,據(jù)說可免蟲蛀。

乞巧節(jié):傳說這天晚上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佳期。舊時,少女在這天晚上對著月光用紅絲線穿繡花針成功者,眾人稱之為“巧姑娘”。

中元節(jié):俗稱“七月半”“鬼節(jié)”。民間用燒紙錢祭奠神來懷念已故的家人。

中秋節(jié):中午,各家設宴歡聚,有吃鴨肉煮米粉的習慣;晚上,全家團聚吃餅賞月。青少年喜用碎瓦片堆疊瓦塔稱“瓦子燈”,塔內(nèi)燃燒木柴。待瓦塔燒紅后,撒上食鹽或潑上煤油,霎時火花四濺,光亮奪目,觀者如堵,直至夜深香盡方散,稱“燒塔”或“燒瓦子燈”。

重陽節(jié):這天,人們喜登高賞菊或放風箏,多在這天蒸糯米釀酒,意是“又甜又久”?,F(xiàn)為老年節(jié)活動日。

過小年:各家各戶設宴痛飲,也稱過“伢子(當?shù)胤窖?,小孩之意)年”。舊時,凡被老板在這天請去赴宴坐上的,表示來年不再被雇用。凡在娘家居住的婦女,應過小年后即回婆家。

除夕:是傳統(tǒng)中隆重的節(jié)日,又稱“過大年”。家家打掃門庭,貼春聯(lián)、粘門神畫及吉祥小紅紙條等。有的人家在房門后放上甘蔗兩根,寓意生活像甘蔗一樣節(jié)節(jié)高,越過越甜蜜。同時,點燭、燃香、鳴炮敬天地、祭祖先。晚上,合家同堂,擺酒聚餐。飯后,給未成年人“壓歲錢”,徹夜不眠,稱“守歲”。午夜,鳴炮關大門,稱“封財門”。

四、儺舞。

南豐跳竹馬是表演花關索與鮑三娘、關公與周倉對陣的一種儺舞。

每年春節(jié)期間,到各家驅邪逐疫 。先是開山舞旗,次為花關索執(zhí)長槍與鮑三娘舞雙刀比武,再是關公舞刀與周倉執(zhí)戟比武。演員一腳踏起,一腳著地跳躍,表示馬的奔跑。最后花、鮑、關、周4人同時對陣,不分勝負結束。

跳竹馬是對陣舞蹈,看似平淡無奇,但卻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周倉是一位棕臉或綠臉將軍,或嘴吐獠牙,或頭上長角,腮頰無須,又騎獅子,與熟知的周倉形象大不相同。田東竹馬舞中的連山太子,與《關索傳》姚苓寨的廉康太子名字相近,應是同一人物。廉康原是鮑父指腹為婚的女婿,三娘說他是“鬼面人”,不愿嫁他。而田東村的五道將軍 ,唐代就是一個驅魔捉鬼的神人。但《關索傳》和云南“關索戲”都無此人。又如田東村的花關索是個三眼神,傳為關公之子,可史書《三國志》并無此人,其原型人物一直是個謎。南豐流行的關索故事與三國小說、關索詞話和“關索戲”都不盡相同,說明南豐“跳竹馬”另有來源,并且很早就與鄉(xiāng)儺結合。

五、生活習俗。

1.發(fā)型。古時,男女都是蓄發(fā)扎長辮,婦女頭上盤髻(有圓形、船形、橢圓等類型)。民國期間,男人剪辮,剃和尚頭或蓄平頂頭、西裝頭、飛機頭;少女仍留長辮,婦女則改善為反梳反折,或梳短發(fā)。

2.首飾。舊時,民間頗重裝飾。富裕之家,男人戴金戒指,婦女頭籠珠翠,發(fā)系金簪,耳垂金環(huán),手串玉鐲,逞財顯勢。一般人家,男人無所裝飾,婦女多用金釵或銀釵別發(fā),若有戴銀、拿錫者。解放后,男女以戴手表為時尚。

3.服飾。晚清時期,粗藍土布盛行,民間都是便裝,男女穿大襟衣、掩腰褲(女服要飾邊,男服下飾邊)。民國時稍有變化,農(nóng)村婦女穿不飾邊的大襟衣,男人改穿對襟衣。城鎮(zhèn)公務人員、教師、學生穿中山裝、青年裝。商人穿袖長過掌的下港裝。豪紳富戶天熱穿長衫,天冷穿皮袍。闊少穿西裝。太太、小姐多穿旗袍、花裙。解放后,人民群眾的衣日新月異。

六、端午習俗。

端午節(jié),除賽龍舟、吃粽子等主要習俗外,民間還有不少習俗。有飲菖蒲酒的,有飲雄黃酒的。其中最為隆重的為賽龍舟?,F(xiàn)存中國各地的數(shù)千種地方志中,共有227種地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

七、文化內(nèi)涵。

臨川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概念,以臨川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xiàn)今撫州市十余縣(區(qū))的區(qū)域性文化。它生成于秦漢,興盛于兩宋,延綿于明清,影響于當今。它是炎黃文化壯麗寶庫中的一塊熠熠生輝的瑰寶,是華夏文化百花園中一枝鮮艷奪目的奇葩。

1.才子輩出,俊采星馳。

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樂安流坑,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xiāng)舉百六余,會解監(jiān)元群,鄉(xiāng)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余人,涌現(xiàn)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jié)、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敖髟娕伞鼻捌?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jié)。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2.思想深邃,變革圖新。

優(yōu)秀的才子群體,必然產(chǎn)生一流的思想家、哲學家。以李覯、王安石、陸象山、吳澄、吳與弼、羅汝芳等哲人為代表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中國文化進入強化期作出了杰出貢獻。特別是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和“熙寧變法”,達到他所處時代思想理論和政治實踐所能達到的高峰。

3.文化昌盛,戲藝繁榮。

“文獻之邦”是一大特色。據(jù)資料載,列入《四庫全書》存目的論著,撫州籍人氏著述就有近800卷之多。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詞與唐詩、元曲爭奇斗艷。宋初的詞壇,主要是江西人氏占據(jù)。據(jù)唐圭璋先生《宋詞四考》,兩宋時期全國有詞人867人,江西占153人,其中撫州籍詞人42人,成為江西詞人的主體。特別是北宋詞人晏殊,辭筆清麗,氣度閑雅。

儺舞是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其中又以南豐儺為最古老、最系統(tǒng)、最完整,至今襲而不衰,蜚聲中外。戲劇巨人湯顯祖的代表作“臨川四夢”,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標志著我國明代傳奇戲劇發(fā)展的新高峰。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于晉成帝咸康元年至六年在臨川任內(nèi)史,三十余歲,臨池學書,為他的書法成就奠定了基礎。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六十三歲在臨川任刺史,寫《麻姑山仙壇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從而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臨川籍人氏曾行、趙崇番、陳景元、虞集、李瑞青等都是書法藝術大家。

4.禪佛鼎盛,光照異國他鄉(xiāng)。

佛教傳入中國,隋唐最盛,之后開始有了佛教宗派,禪宗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禪客眾多,禪學興隆,后又分成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三個流派。其中又以曹洞宗影響最大,聲譽最高,在佛教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南城的麻姑山,是江南名山,唐時皇帝為之立廟,于是道士爭相講道,麻姑山成為江南一帶道教圣地。此外,金山寺、疏山寺、天主教堂、龍鳳巖、正覺寺等,都是撫州宗教文化比較集中的名山勝寺。

5.科學、技術發(fā)明,經(jīng)濟、文化交融。

撫州不僅是才子之鄉(xiāng),在文化藝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特別是在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醫(yī)學、冶煉技術和印刷技術上,曾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宋代地理學家樂史,著有地理學巨著《太平寰宇記》200卷,堪稱古代地理學巨臂,為研究我國歷史地理要籍。著名地理學家朱思本,耗10年之功,繪成《輿地圖》兩卷,在制圖史上是一個杰出的創(chuàng)造。

“盱江醫(yī)學”在江西醫(y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僅宋、元、明、清四代,盱江流域各縣有傳略可考的醫(yī)學家多達200余人,醫(yī)學著作100余種,是我國古代醫(yī)學寶庫的珍貴遺產(chǎn)。元代醫(yī)學家危亦林,著有《世醫(yī)效方》,其中關于麻醉藥的使用,骨折復位的懸吊復位法,創(chuàng)世界最早紀錄,各國沿襲至今。南豐白舍,金溪小陂,臨川白滸三窯所產(chǎn)生的陶瓷,可以和景德鎮(zhèn)陶瓷媲美,因而被載入《中國陶瓷史》。

6.革命詩章,悲愴壯烈。

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南豐、宜黃、廣昌、樂安、資溪、黎川等縣也成為紅色革命根據(jù)地的一部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等中央領導人都曾多次在這里領導和指揮武裝革命斗爭,建立蘇維埃新生政權。

八、歷史淵源。

歷史悠久的臨川文化凝聚著臨川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與杰出智慧,也體現(xiàn)了臨川人民獨特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境內(nèi)有著名的盱江。

臨川、金溪、南城、南豐的陶瓷窯、造紙、印刷、紡織業(yè)都比較發(fā)達,南城、黎川有重要的鹽路通福建。富庶的經(jīng)濟條件和安寧的政治環(huán)境,對處于北方戰(zhàn)亂中的一些大家望族,逐漸產(chǎn)生了吸引力。一些任官臨川的官吏,看到臨川淳樸的民俗和較高的文明程度,紛紛落籍臨川。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晏殊。

九、人文基礎。

早在唐朝,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fā)出過“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贊嘆。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xiāng)”,民間大眾俗稱為“才子之鄉(xiāng)”。

宋代的科舉制度,臨川先后有129人考取監(jiān)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士中,北宋138人,占32.58%;南宋308人,占67.42%。中榜人數(shù)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一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一次考取18人,咸淳元年一次考取22名,占全國錄取進士總數(shù)的4%、6%和7.33%?!叭辶謧鳛槊勒?,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xiāng)。”(董震《東發(fā)日鈔》)

元代,臨川比較著名的人物只有針灸名醫(yī)席弘、法律專家張紹和地理學家朱思本。

明朝臨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興旺發(fā)達。先后有213人考取監(jiān)生,364人錄取貢士,302人鄉(xiāng)試中舉,166人進士及第。通過考試,先后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則多達136人。入仕人數(shù)有宋代130人的2.9倍。職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將;有內(nèi)政,有外交;有義士,有諍臣。

十、文化精神。

臨川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孕育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精神,這就是:勤勉務實、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突破陳規(guī)、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打開門戶、兼容百家的開放精神;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自律精神。

      臨川文化是一種典型的農(nóng)耕文化。農(nóng)耕文化的最大特點是靠天吃飯,一日不耕,一日不食。在農(nóng)耕文化熏陶下的臨川人,形成了一種勤勉務實、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他們認為:只有勤勤懇懇、腳踏實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才能生存下來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勤勉務實、自強不息的精神,既表現(xiàn)于平民百姓“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勞作中,又在“以詩書求聞達”的臨川才子身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唐長泉搜集整理)。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