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圣佳藝文志 | 袁勝文:宋元瓷質鼎式爐淺議

 sl2sh 2022-11-27 發(fā)布于北京
文章圖片2

文摘選自《圣佳藝文志NO.18》

文章圖片3

宋元瓷質鼎式爐淺議

文 \ 袁勝文

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文章圖片4

摘要:宋元瓷器中有不少鼎式爐的造型,窯口涉及耀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老虎洞窯等窯口。鼎式爐宋代開始出現(xiàn),是金石學興起的產物。宋元鼎式爐主要作為香爐使用,也用于插花,同時也與燭臺和瓶等組合使用,具有供器的性質。

爐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的器物,一般為焚香之用。鼎式爐出現(xiàn)較晚,約略在唐以后出現(xiàn)1。宋元時期制瓷業(yè)大發(fā)展,瓷質鼎式爐也較多出現(xiàn)。本文擬對考古出土瓷質鼎式爐的相關問題做粗淺探討,以就教方家。

一、宋元瓷質鼎式爐造型紋飾特征

從現(xiàn)有考古資料看,出土的宋元鼎式爐主要涉及耀州窯、老虎洞窯、龍泉窯、鈞窯、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等窯口,現(xiàn)將其中較有特點的擇要介紹如下:

(一)耀州窯

1960 年陜西藍田窖藏出土了 2 件金代耀州窯青釉鼎式爐。其中一件為刻花鼎式爐,方口、平折沿、束頸、圓肩、鼓腹??谘赜袑ΨQ長方形立耳,腹部接獸頭獸爪狀三足。胎色灰白,胎質細密堅致,頸部上、下分別印草葉紋和回紋,肩部印回紋,腹部剔刻變形夔紋,以竹節(jié)狀扉棱間隔。高 26.7、口徑 19.6 厘米。(圖一,1)2另一件為方形鼎式爐,方口、平突沿,頸較長,方形腹略扁,下承四獸足,口沿兩側各有一豎耳。釉色青中閃白,滿釉。高 23.3 厘米。(圖一,2)3

文章圖片5

(圖一,1)

金代耀州窯青釉鼎式爐

文章圖片6

(圖一,2)

金代耀州窯青釉方形鼎式爐

(二)老虎洞窯

1998 年浙江杭州老虎洞窯 H20 出土一件南宋青釉鼎式爐,侈口、平沿、扁圓腹、圜底、方耳、柱足,肩部飾弦紋兩道,足部飾短扉棱,灰黑胎、胎體輕薄,足底露胎,器底有六個支釘痕。遍施青釉,釉厚、釉色瑩潤,有開片。高 13.3、口徑 15.4 厘米。(圖一,3)4

文章圖片7

(圖一,3) 南宋老虎洞窯青釉鼎式爐

(三)景德鎮(zhèn)窯

景德鎮(zhèn)窯鼎式爐有青白瓷、樞府瓷和青花等品種。

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出土的 3 件鼎式爐是南宋景德鎮(zhèn)青白瓷鼎式爐的代表。

一件直口、外折沿、雙立耳,直頸、圓腹、三獸足,白胎、青白釉,內外底露胎,外底有黑褐色墊圈痕。頸部飾卷云紋,肩腹部飾刻花蓮荷紋,三足上部飾獸面,下部做蹄足狀。高 17.4 厘米。(圖一,4)5

文章圖片8

(圖一,4) 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刻花荷花紋鼎式爐

一件為八方鼎式爐,爐身八棱形,平沿外折,兩立耳,短頸、鼓腹,腹部飾兩環(huán)耳,三獸足,獸足上堆塑龍頭,下端卷曲。白胎、青白釉,內底、足端露胎。高 14.7、口徑 9.5厘米。(圖一,5)6

文章圖片9

(圖一,5) 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八方鼎式爐

還有一件,盤口、外折沿,兩立耳、短頸、圓肩、分襠,三袋狀實心足,頸部刻云雷紋,爐身、足分別飾剔地折枝蓮花、蘭草、牡丹紋。青白釉,內底露胎,足端露胎呈火石紅。高 14.5、口徑 16.5 厘米。(圖一,6)7

文章圖片10

(圖一,6) 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剔刻荷葉紋分襠鼎式爐

墓葬中也常見青白瓷鼎式爐出土。

1982 年江西樟樹永泰車埠金盆沈村南宋端平三年(1236 年)墓出土了一件南宋青白釉刻花鼎式爐,斂口、口沿上置對稱方形立耳,圓鼓腹、平底,下設三獸足,微外撇。施青白釉,腹內與足底露胎,外壁飾均勻細密的豎條紋,器中部最大徑處有一明顯接痕。高 6.8、口徑 6.8 厘米。(圖一,7)81974 年江西樟樹市臨江鎮(zhèn)仰山南宋景定三年(1262 年)墓出土的鼎式爐,直口、平折沿、立耳、束頸、分襠,三袋足。器表施乳白釉,不及底,灰白胎。高 9.3、口徑 7.5 厘米。(圖一,8)9元代景德鎮(zhèn)窯鼎式爐更為多見。

文章圖片11

(圖一,7)

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刻花豎條紋鼎式爐

文章圖片12

(圖一,8)

南宋景德鎮(zhèn)窯白釉分襠鼎式爐

1972 年北京市永定門外小紅門元大德九年(1305 年)張弘綱墓出土一件卵白釉瓜棱鼎式爐,折沿、束頸、瓜棱腹、平底、三獸頭形足,肩貼帶狀雙耳,器表及內口沿施卵白釉,三足滿釉,底部支燒,釉層較厚,白中略閃青。高 9.5、口徑 13 厘米。(圖一,9)10

文章圖片13

(圖一,9)元代景德鎮(zhèn)窯卵白釉瓜棱鼎式爐

1973 年北京市安定門外元大都遺址出土了一件白釉刻劃饕餮紋鼎式爐,洗口、束頸、立耳、鬲形腹,柱足。胎體厚重堅硬,釉色光潔瑩潤,口沿刻云雷紋一周,腹刻凸起的饕餮紋,高 29.5、口徑 17 厘米。(圖一,10)11

文章圖片14

(圖一,10) 元代景德鎮(zhèn)窯卵白釉刻花饕餮紋鼎式爐

1980 年江西樟樹市出土一件元代白釉鼎式爐,侈口、平折沿,雙耳立于口沿、束頸、鼓腹、平底,三空心柱狀足,器表施白釉、開片。腹部模印復合菱形回紋、葉脈紋。高 9、口徑 8 厘米。(圖一,11)12

文章圖片15

(圖一,11) 元代景德鎮(zhèn)窯卵白釉印花鼎式爐

1981 年江西樟樹市張家山雙林閔家村出土一件元代青白釉貼花鼎式爐,直口、束頸,頸口部附雙耳,鼓腹、平底、三獸面足,腹部貼飾飄帶如意結紋一朵,青白釉。高 11、口徑 9.8 厘米。(圖一,12)13

文章圖片16

(圖一,12) 元代景德鎮(zhèn)窯貼花如意紋鼎式爐

1982 年安徽歙縣人民銀行歙縣支行建筑工地窖藏出土卵白釉帶座鼎式爐一對,口外撇、厚沿、束直頸,圓腹、腹下設三足,頸腹間貼塑對稱雙耳,坐于四方形座上,座架鏤空成如意云頭形,施卵白釉。高 10.2、口徑 4.7 厘米。(圖一,13)14

文章圖片17

(圖一,13) 元代景德鎮(zhèn)窯卵白釉帶座鼎式爐

1985 年江西萍鄉(xiāng)福田鄉(xiāng)元代窖藏出土一件青花帶座鼎式爐,平唇、直沿,口沿兩側立雙泥條半環(huán)耳,束頸、鼓腹、三柱狀足。座為空心六邊形,中部內收,底部內凹。爐頸部繪青花螺旋云紋一周,腹部繪折枝菊花兩組。座中部內收出也繪青花變形回紋一周。青花發(fā)色濃艷青翠,料濃處有深色鐵銹斑。白胎,白釉微閃青,不及底。座底有墨書“宗位”二字。通高 10.5、口徑 6.7、座底徑 6.6厘米。(圖一,14)15

文章圖片18

(圖一,14) 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帶座鼎式爐

重慶市上清寺元墓出土一件青白瓷瀝花梅花紋鼎式爐,厚沿、直頸、圓腹、圜底,頸兩側附對稱的微曲耳,腹部兩面瀝粉堆花梅花紋各一枝,腹下部設印鋪首紋三足,足尖露胎。高 10、口徑 9.2 厘米。

(圖一,15)16

文章圖片19

(圖一,15) 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瀝花梅花紋鼎式爐

重慶市渝中區(qū)華一村元墓出土一件青白釉鐵花帶座鼎式爐,口外撇、厚沿,束直頸、圓腹,腹下設三足,坐于倒置的杯形座上,頸腹之間貼塑對稱雙耳,座架鏤空如如意云頭狀,青白釉點飾鐵彩斑。通高 14.5、口徑 4.5、座徑 5.5 厘米。(圖一,16)17

文章圖片20

(圖一,16) 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褐彩斑帶座鼎式爐

(四)龍泉窯

龍泉窯鼎式爐發(fā)現(xiàn)不是很多。四川遂寧南宋窖藏出土的一件,直口、雙立耳,上腹斜直、下腹弧收,腹壁飾鋪首銜環(huán),三蹄足。梅子青釉,有大開片。高 11、口徑 11.1 厘米。(圖一,17)18 重慶市北碚元墓出土的青釉鼎式爐,斂口、寬沿外折,圓腹、三空心柱狀足,沿上設對稱的繩紋耳,頸與腹之間以一道弦紋相隔,胎細堅致,釉色粉青晶瑩,有細小開片,底無釉。高 12.4、口徑 12.1 厘米。(圖一,18)19

文章圖片21

(圖一,17)

南宋龍泉窯青釉鼎式爐

文章圖片22

(圖一,18)

元代龍泉窯青釉鼎式爐

(五)吉州窯

1980 年江西吉安永和鎮(zhèn)吉州窯址出土一件南宋黑釉玳瑁紋鼎式爐,平沿外折,尖圓唇,沿面立長方形雙耳,直頸、溜肩、鼓腹,貼塑三乳狀足,足尖外撇,通體施玳瑁紋黑釉,足尖露黑白色胎。(圖一,19)20

文章圖片23

(圖一,19) 南宋吉州窯黑釉玳瑁鼎式爐

(六)鈞窯

鈞窯鼎式爐主要流行于元代,造型較為一致。1958 年山西大同宋家莊至元二年(1265 年)馮道真墓出土鼎式爐,直口、平折沿、直頸、扁鼓腹,長方形鏤空雙立耳,耳內一螭形飾與頸腹相連,三矮曲形蹄足,通體施月白釉,釉層肥厚,底足有積釉,器形圓渾,胎體厚重。高 18.5、口徑 14.6厘米。21

1970 年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村窖藏出土的元鈞釉鼎式爐,平折沿、束頸、鼓腹、圜底,三獸首蹄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立耳,另有一對獸形耳連于頸腹間。頸部堆塑三個麒麟,正面兩個麒麟間有一凸起的方形牌,上刻“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15 字楷書。鼎腹貼塑獸面和鋪首銜環(huán)等紋飾。通體天青釉,局部呈褐色,釉層較厚,有流釉現(xiàn)象??趶?42.7、高 25.5厘米。(圖一,20)22 該鼎有絕對紀年,為至大二年(1309 年)。

文章圖片24

(圖一,20) 元代鈞窯鼎式爐

1987 年河南三門峽市元墓出土鼎式爐,直口、較窄的平折沿微上翹,平沿、短直頸、圓肩,肩口部附長方形雙立耳,圓鼓腹、圜底,下附三短足,釉色藍灰,十分光亮,施滿釉、僅足底露胎。高 10、口徑 7.7 厘米。23

2003 年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窖藏出土的鈞窯鼎式爐,口沿平折、直頸、鼓腹、圜底,下呈三象鼻形足??谥令i部附對稱的長方形沖耳、沖耳中部至肩部有動物形耳相連接,頸部飾有六枚花朵形鼓釘,腹中部對稱貼附兩組獸面鋪首銜環(huán)?;野咨?,胎體厚重,內外壁均施月白釉,內壁施釉至頸部,外壁施釉至足部中間,下部露胎,露胎處成橘紅色。高 20.2、口徑 15.5 厘米。24

(七)磁州窯

磁州窯鼎式爐也主要在元代流行。20 世紀 70 年代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勝州故城出土一件元代三彩熏爐,直頸、鼓腹、三獸足,口沿貼塑有一周小葵花,口沿兩側各有一直耳,直耳邊飾一周小葵花,下飾一彎曲的鯉魚,口銜直耳呈跳躍狀,爐腹部有多處透氣孔,飾有游龍戲珠及葵花紋。胎質較粗,器表以籃彩為主色調,兼施黃褐色釉。蓋鈕為一咆哮的立虎造型,下為荷葉、花卉紋襯飾。通高 50、口徑 24. 厘米。(圖一,21)25

文章圖片25

(圖一,21) 元代磁州窯三彩帶蓋鼎式爐

2006 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郊區(qū)燕家梁遺址出土的元代琉璃鼎式爐,直口、方唇寬沿、沿微內斜、高領,領部對稱飾兩長方形立耳,微外撇,耳的三分之一超出口沿,上刻劃草葉紋。鼓腹、腹部貼塑龍紋,下承三足,平底。淺棕黃色胎,外壁雙龍為黃釉,余為綠釉,三足及底部露胎,口部以下內壁也無釉。高 9.7、口徑 8.9 厘米。(圖一,22)26

文章圖片26

(圖一,22) 元代磁州窯琉璃鼎式爐

另外,1958 年福建武夷山油菜鄉(xiāng)出土一件北宋時期的青釉鼎,該鼎敞口、寬唇,唇邊立兩橫耳,斜腹內收,圜底,三彎足。青褐色釉。高 16.6、口徑 17 厘米。(圖一,23)27

文章圖片27

(圖一,23) 北宋青釉鼎式爐

上述考古出土宋元瓷質鼎式爐并非宋元瓷質鼎式爐的全部,但從這些鼎式爐我們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從時間分布看,宋元瓷質鼎式爐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北宋、南宋和元代三期。

北宋時期鼎式爐較為少見,器形紋飾簡單。

南宋時期,鼎式爐生產分官、民窯兩個體系。官窯產品造型、紋飾都模仿三代青銅鼎。民窯北方地區(qū)以金代耀州窯產品為主,南方則以景德鎮(zhèn)窯為多。造型上圓形、方形、八方皆有,圓腹、分襠兼具,裝飾上流行刻花,紋樣以牡丹、荷花等植物紋常見。

元代則以鈞窯和景德鎮(zhèn)窯最多,磁州窯、龍泉窯也有生產。其中,鈞窯鼎式爐一般為月白釉,扁球腹、三矮蹄狀足,紋飾僅見堆貼鋪首等。景德鎮(zhèn)窯則青白瓷、樞府瓷、青花皆有。本期出現(xiàn)帶座鼎式爐,鼎腹有分襠、瓜棱和圓腹之別,鼎足一般不高,紋飾以堆貼、剔刻、彩繪的花卉常見。

二、宋元鼎式爐的功用

關于鼎式爐的功用,袁泉有詳盡論述 28 ,筆者僅對其中的“香花供養(yǎng)”等問題略作補充。

關于宋元鼎式爐香花供養(yǎng)的功能,我們認為,鼎式爐作為插花之用在宋元墓葬壁畫中雖可以見到,但這個時期更常見的是盆花、瓶花,鼎式爐主要還是作為香爐使用。

用瓶和盆插花出現(xiàn)較早,北宋時就已出現(xiàn),1990 年陜西銅川黃堡鎮(zhèn)窯址出土過一件北宋耀州窯“博古紋”印花碗母范,印花內容為盆花和瓶花(圖二)29 。瓶花和盆花供養(yǎng)金元流行。這首先可以從一些瓶的自銘中可以得到體現(xiàn)。1954 年,安徽蕭縣白土鎮(zhèn)小學出土的金皇統(tǒng)三年(1143 年)白釉瓶,瓶腹部銘文即表明是作為供養(yǎng)菩薩的花瓶之用 30。同時,還有圖像資料可為佐證。2008 年陜西省甘泉縣柳河灣村金墓,墓室西北壁客位供養(yǎng)圖,男女侍上部各有瓶花一(圖三)。31 2001 年山東濟南歷城區(qū)大正小區(qū)埠東村元代石雕墓的夫婦對坐圖,墓室北壁,中間方桌上置一蓋罐、食盤二碟、一叢盆花、一叢瓶花。32

這種瓶花和盆花的壁畫墓資料還有不少,不一一贅述。而鼎式爐插花的考古資料不是很常見。

文章圖片28

圖二 北宋耀州窯印花瓶花和盆花紋碗母范

文章圖片29

圖三 瓶花供養(yǎng)(陜西甘泉金墓

1988 年山東濟南市文化東路濟南柴油機廠元墓,墓室東北隅斗拱之上的花卉盆景圖,繪一黃色鬲式爐,內插花卉(圖四)。33

文章圖片30

圖四 壁畫中的爐花(濟南柴油機廠元墓)

鬲式爐和鼎式爐屬同一性質器物,可以推測有鼎式爐插花供養(yǎng)的情況。井陘窯址出土一件四季花卉印花碗模則可以證明這個推測。該碗模內底紋飾即為鼎爐插花圖案(圖五)。只是這件印模時代被定為唐代 34,但從現(xiàn)有認識看,此物時代應為北宋或金,圖錄中對這件器物的時代判定或許有誤。

文章圖片31

圖五 宋代井陘窯印花鼎爐插花紋碗模

而鼎式爐作為焚香之具、尤其是香供則甚為普遍,尤其在金元時期。不少鼎式爐的自銘就表明了其功用。如前揭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村窖藏出土的鈞窯鼎式爐自銘“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用途明確;江西萍鄉(xiāng)福田鄉(xiāng)元代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帶座鼎式爐底部則有墨書“宗位”二字,表明了其供器性質。

這在壁畫墓中體現(xiàn)得更為直觀,早期鼎式爐香供常單獨使用。

2008 年發(fā)現(xiàn)的陜西渭南市靳尚村金末元初墓,墓室東壁中間,侍女雙手持盤置于四足香幾,盤中有一香煙裊裊的香爐,爐三足、束頸,似為鬲式爐。(圖六)35

文章圖片32

圖六 壁畫中的香爐

(陜西渭南靳尚村金末元初墓)

鼎式爐還常與瓶配伍使用,這些瓶與鼎式爐一樣是供器 36,瓶爐組合有一爐一瓶的情況,也有一爐二瓶的“三供”形式。

其中,前者出現(xiàn)在宋金,后者元代最為流行。而后世以鼎式爐為核心的“一爐二瓶二燭臺”的“五供”形式在元也并不常見。

2003 年山西省聞喜縣上院村金墓壁畫中就是一瓶一爐的形式。該墓墓室西壁“論道圖”中繪有高桌上放置鼎式香爐、盞、玉壺春瓶、經卷等。37

元代“三供”則更多見。這種組合形式雖還未見于元代壁畫墓資料,但元代墓葬、寺院遺址、窖藏等常有一件鼎式爐與兩件瓶伴出的情況。

前揭萍鄉(xiāng)窖藏底部墨書“宗位”的青花帶座鼎式爐伴出底部墨書“宗”字青花吉字瓶(梅瓶)一對 38,可構成一套“三供”。重慶市上清寺元墓青白釉瀝花梅花紋鼎式爐伴出青白釉貼花折枝梅如意耳瓶 2 只,還有大同馮道真墓出土鈞窯鼎式爐也伴出鈞窯豆青釉長頸瓶一對。39 都是一套“三供”。

元代出土瓷器組合中雖難見到鼎式爐與瓶和燭臺的“五供”組合,但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卻可能存在這樣的“五供”現(xiàn)象,可以用來推斷瓷器“五供”的存在。

如大同元大德二年(1297)王青墓出土陶鼎式爐 1 件,伴出陶燭臺 2、長頸瓶3,托碗 6、匜 1,可能存在一爐二瓶二燭臺的組合,但考慮到此墓發(fā)現(xiàn)時被擾動,而墓中一共出土了四件陶供桌,與陶鼎式爐配套的也有可能只是 2 件長頸瓶,還是屬于“三供”的范疇。40

山西大同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公元 1261年)崔瑩李氏墓則出土陶供桌 1、陶三足香爐1、陶燭臺2、陶帶座長頸瓶2、陶長頸瓶2、陶托盞 5、陶蓮瓣碗 1、陶豆 1、陶酒壺 1、陶蓋罐1、陶盤1、陶碟6、陶獸頭柄六棱杯2、陶匜 1、陶托盤 1。41 其中的器物具體擺放位置和組合已不得而知,但也存在一鼎、二瓶、二燭臺的組合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瓷器中除“一鼎二瓶二燭臺”的“五供”組合形式,可能還存在著“一鼎四瓶”的“五供”組合。

四川三臺元代窖藏出土瓷器 10 件,有龍泉窯粉青雙耳銜環(huán)瓶 2、天青釉小碟6、折枝菊花青花象耳瓶 2、纏枝牡丹青花雙耳三足爐 1。42 其中,同一品種的青花爐和象耳瓶組成一套“三供”,但兩件青釉雙耳銜環(huán)瓶也可能加入這個組合成為“一鼎四瓶”的“五供”。重慶市渝中區(qū)華一村元墓也是這種情況,青白釉彩斑帶座鼎式爐伴出青白釉彩斑帶座吉字瓶和青白釉彩斑帶座如意耳瓶各一對。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村窖藏帶銘鈞窯鼎式爐伴出鈞窯鏤空高座雙螭耳瓶和龍泉鳳尾瓶各 2只。43 這其中同窯口的鈞窯鼎式爐和高座雙螭耳瓶也組成“三供”一套,加入龍泉窯鳳尾瓶則成為“一爐四瓶”的“五供”。

這種情況表明,元代以鼎式爐為核心的“五供”雖然已經存在,但其具體組合并不像明代那樣固定。以“一鼎四爐”為組合的“五供”形式可能更為常見。

三、宋元瓷質鼎式爐造型

紋飾特征成因分析

宋以前瓷質鼎式爐不見,爐的造型以“三足爐”為多 44。鼎式爐的出現(xiàn)與宋代

金石學興起有關已是共識。45 但宋元瓷質鼎式爐在造型、紋飾上不盡相同,大致分兩個系統(tǒng):

一個是以宋代官窯為生產單位的鼎式爐,主要是宋代的老虎洞和烏龜山官窯的產品。這些窯口生產的瓷質鼎式爐往往較為嚴格地遵照商周青銅鼎的造型、紋樣,如老虎洞 H20 出土的青釉鼎式爐,這類鼎式爐數(shù)量很少。

另一個系統(tǒng)就是民窯生產的大量瓷質鼎式爐,是宋元瓷質鼎式爐的絕大多數(shù)。這類鼎式爐往往僅具三代青銅鼎造型的基本特征,卻常常飾以當時流行的瓷器紋樣,屬于“鼎故革新”之作,屬于大眾的消費品,只有極少數(shù)造型、紋飾都較為接近三代青銅鼎,如藍田窖藏所出的青釉鼎式爐。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其特殊的原因。古代社會的祭祀活動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國家層面的皇室國祭,一個是以家族或家庭為單位的家祭。宋代官窯系鼎式爐是為皇室國祭之用,故而務求造型紋飾與三代銅鼎一致,但其出現(xiàn)又有兩個層面的背景:一方面,是當時國家層面對禮從古制的文化需求,主動去仿古鐘鼎彝器 46;另一方面,建炎三年,高宗渡江,徽宗新制禮器皆為金人擄去,南宋王朝卜立足江南,以竹木瓦器替代金銅為祭器,實為臨時之舉的產物 47。

民窯生產的鼎式爐是上行下效、社會風氣影響的結果,宋代金石學在文化階層的流行也輻射到市民生活中。但是如前所述,宋代民窯瓷質鼎式爐的造型和紋飾并不是都是符合“古制”,常常多數(shù)僅具鼎的基本造型,卻飾以當時普通瓷器流行的紋樣,完全沒有鐘鼎彝器的莊嚴肅穆之感,這是因為民窯鼎式爐使用場合較官窯為多,除作為供器和祭器外,還有清玩、出香等多種功能,元代瓷質鼎式爐基本是宋代民窯鼎式爐的繼續(xù)發(fā)展和繁榮。

文章圖片33

結語

宋元瓷質鼎式爐是同時期金屬鼎式爐的補充,是仿金屬鼎式爐的結果,同時也是制瓷技術達到一定水平的標志。制瓷業(yè)的繁榮是瓷質鼎式爐大發(fā)展的技術和物質基礎,此時的瓷業(yè)技術已經完全可以按照人們的需求制作各種釉色、造型和紋飾的器物。宋代瓷質鼎式爐的大量出現(xiàn)也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的產物,這些鼎式爐滿足宋元社會不同層次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

附記:本文是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第 47 批)資助項目“宋金瓷器紋飾研究”項目號:外教司留(2013)1792 號階段成果之一。

本文原載于河南博物院編 :《鼎與中華文明—鼎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9—318 頁,大象出版社 2016 年 12 月。

1. 本文所指的鼎式爐不包含無耳的、習慣上稱為三足爐的一類。

2. 劉云輝、周魁英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陜西卷,第183頁,圖版183,科學出版社2008年。

3. 劉云輝、周魁英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陜西卷,第187頁,圖版187,科學出版社2008年。

4.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址》,《文物》2002年第10期;《中國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卷,第204頁,圖版204,科學出版社2008年。

5. 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136頁,圖版136,科學出版社2008年。

6. 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137頁,圖版137,科學出版社2008年。

7. 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138頁,圖版138,科學出版社2008年。

8. 樊昌生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63 頁,圖版63,科學出版社2008年。

9. 樊昌生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66頁,圖版66,科學出版社2008年。

10. 于平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第129頁,圖版129,科學出版社2008年。

11. 于平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第86頁,圖版 86,科學出版社2008年。

12. 樊昌生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119 頁,圖版119,科學出版社2008年。

13. 樊昌生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136頁,圖版136,科學出版社2008年。

14. 楊立新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8》安徽卷,第216頁,圖版216,科學出版社2008年。

15. 樊昌生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第129頁,圖版129,科學出版社2008年。

16.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215頁,圖版215,科學出版社2008年。

17.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217頁,圖版217,科學出版社2008年。

18.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125頁,圖版125,科學出版社2008年。

19.黃道欽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廣東等卷,第213頁,圖版213,科學出版社2008年。

20. 彭明瀚編著:《雅俗之間—吉州窯》,第56頁,圖版 30,文物出版社2007年。

21. 石金鳴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卷,第176頁,圖版176,科學出版社2008年。

22. 塔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卷,第131 頁,圖版131,科學出版社2008年。

23. 孫新民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卷,第219 頁,圖版219,科學出版社2008年。

24. 塔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卷,第160頁,圖版160,科學出版社2008年。

25. 塔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卷,第232頁,圖版232,科學出版社2008年。

26. 塔拉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卷,第203頁,圖版203,科學出版社2008年。

27. 楊琮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1》福建卷,第75頁,圖版75,科學出版社2008年。

28. 袁泉:《稽古作新:宋以降鼎形容器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內涵》,河南博物院編:《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第274~311頁,大象出版社2013年。

29. 劉云輝、周魁英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陜西卷,第148頁,圖版148,科學出版社2008年。

30. 該瓶瓶腹和座刻36字,其中腹部銘文豎式三行:“白土鎮(zhèn)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一對,供養(yǎng)本鎮(zhèn)南寺?!逼孔懳臑闄M式一行:“時皇統(tǒng)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見楊立新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8》安徽卷,第175頁,圖版175,科學出版社2008年。

31.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7》陜西下卷,第439頁,圖版397,科學出版社2012年。

32.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4》山東卷,第169頁,圖版166,科學出版社2012年。

33.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4》山東卷,第164頁,圖版162,科學出版社2012年。

34. 曹凱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3》河北卷,第69頁,圖版69,科學出版社2008年。

35.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7》陜西下卷,第453頁,圖版411,科學出版社2012年。

36. 如前揭蕭縣白土鎮(zhèn)出土自銘瓷瓶,另有大維德基金會藏的一對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瓶身銘文亦表明其為瓶花之供。

37.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2》山西卷,第191頁,圖版184,科學出版社2012年。

38. 萍鄉(xiāng)市博物館:《萍鄉(xiāng)市發(fā)現(xiàn)元代青花瓷器等窖藏文物》,《江西歷史文物》,1986年第1期。

39. 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山西云岡文物管理所:《山西省大同市元代馮道真、王青墓清理簡報》,《文物》1962 年第10期。

40. 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山西云岡文物管理所:《山西省大同市元代馮道真、王青墓清理簡報》,《文物》1962 年第 10 期。

41. 大同文化局文化科:《山西大同東郊元代崔瑩李氏墓》,《文物》1987年第6期。

42. 景竹友:《三臺出土元代窖藏》,《四川文物》1993年第6期。

43. 李作智:《呼和浩特市東郊出土的幾件元代瓷器》,《文物》1977年第5期。

44. 三足爐唐代開始出現(xiàn),宋元時期仍流行。宋元三足爐與鼎式爐的區(qū)別僅在于前者無耳。

45.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期,2001年。

46. 文獻中對此多有記述。(宋)禮部太常寺纂修、(清)徐松輯自《永樂大典》:《中興禮書》卷九《郊祀祭器一》:“國有大禮,器用宜稱,如郊壇需用陶器,宗廟之器,亦當用古制度等……”,《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蔣氏寶彝堂鈔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822冊,37頁。

47. 前揭《中興禮書》卷五九《明堂祭器》:“(紹興)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禮部侍郎陳與義等言:太常寺申,勘會昨建炎二年郊祀大禮,其所用祭器,并系于東京搬取新成禮器。……,渡江,盡皆散失?!薄埃ńB興)元年四月三日,太常寺言,條具到明堂合行事件下項,一、祀天并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數(shù)下越州制造,仍乞依見今竹木祭器樣制燒造。”

文章圖片34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