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第五章、藏傳佛教各教派及寧瑪派

 倩紅 2023-01-25 發(fā)布于四川

第一節(jié)、總論

一、“前弘期”即吐蕃時期的佛教

認識西藏佛教教派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是藏族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當時藏族政治、社會、經濟條件去片面地、孤立地談論西藏佛教教派的產生和形成,它的形成是歷史發(fā)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佛教在西藏發(fā)展的歷史可分為兩個階段,藏文史籍一般稱“前弘期”和“后弘期”。七世紀中葉到九世紀中葉約兩百年為“前弘期”。

這一歷史階段主要是西藏奴隸制為主要特征的吐蕃王朝時期,當時的佛教還是一種外來宗教,缺乏社會基礎。只是因為贊普的支持才能得以立足,并與本土苯教進行長期的斗爭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而當時的苯教,相對于佛教還缺乏系統的理論體,是不夠成熟的宗教。它們都處在一個不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故而,佛教在其間曾一度占優(yōu)勢。

赤松德贊(755—797在位)時從印度迎來寂護和蓮花生兩大師,建立“桑耶寺”。792年,在印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曾引發(fā)一場爭論,到794年,這場爭論經兩年時間,最終印傳佛教在贊普的支持下得以取勝。赤祖德贊(815—838在位)時,僧侶以大論(相國)身份參與朝政,開始進入王朝的權力中心,并規(guī)定“七戶養(yǎng)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空前發(fā)展。但也同時損害了苯教貴族的利益,加重了一般民眾的經濟負擔,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吐蕃繼任贊普朗達瑪面對這一現實,在苯教貴族的支持下,在藏地進行“禁佛運動”,贊普朗達瑪由此被佛教僧侶刺殺。隨后,佛教反佛貴族的清算下,遭受更加沉重打擊。

從九世紀中葉贊普朗達瑪“禁佛”開始,此后百年,是佛教在藏地最為衰弱的階段,佛教的發(fā)展幾乎被禁絕。所以佛教史籍把從朗達瑪“禁佛”到佛教獲得恢復和發(fā)展的這一時期稱為“滅法期”或“黑暗時代”。

“前弘期”的佛教,得到王室的扶植,苯教也得到貴族的保護。但它們自身的宗教體系都還不夠成熟,發(fā)展還不夠完整,因此還談不上教派的形成。

、地方各勢力的出現及封建割據是西藏佛教教派的形成土壤

藏族社會進入十世紀,社會性質也進入到了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封建割據勢力逐漸出現,新興起的封建領主也應時而出現。在封建領主的支持下,佛教得到了日益地恢復和發(fā)展。其主要特征是在人口集中、經濟發(fā)達的比較富庶的河谷地區(qū),出現大量的佛教寺院。十世紀后半葉,佛教與苯教在長期的斗爭和融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與“前弘期”完全不同的、新的西藏佛教。

這一時期,佛教逐漸由康、青、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wèi)藏地區(qū)。同時有一批人去克什米爾、印度等地求法,其中最有成績的是古格王朝的仁欽桑布(958—1055),譯出以密宗為主的不少顯密經典。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大師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藏地復興,并與苯教融合,發(fā)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西藏佛教。西藏佛教的出現,作為一個完整的、適合于藏族封建社會特點的宗教體系。

新興的封建主階級與吐蕃時期的奴隸主王室和貴族在宗教的認知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利用宗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吐蕃王朝之下的奴隸主受制于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新興的封建主割據一方,各自為政,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新興的封建主在他們各自的轄區(qū)內,把持著當地的佛教勢力,但是在最初階段,這些分別隸屬于不同的封建主的佛教勢力也還沒有形成不同的教派。

只是在封建社會得到更進一步地發(fā)展,西藏佛教教派才逐漸得以形成。一方面,在政治層面,各個封建割據勢力已發(fā)展到互相爭權奪利的階段;佛教勢力之間各樹一幟,各領一方。另一方面,宗教方面,佛教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在教義、儀式上出現分歧也是自然的趨勢。在西藏佛教形成的時候,西藏的顯宗和密宗的主要經典相繼譯為藏文。而佛教徒因修法方面的認知、領悟和理解的不同,特別是大乘晚期的佛學,陸續(xù)形成各自的派別。再一方面,就是阿底峽大師的影響,弘法的僧侶之間,門戶之見更加鮮明。具體地體現在出自不同師們、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

從十一世紀后期,先后出現了二三十種教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四大派,到了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大師在對噶當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形成了格魯派,故格魯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派的形成使派別分支最終定型。格魯派興起后,噶當派則并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

我們認為西藏佛教作為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來說,有它消極的一面,尤其是后期的西藏佛教對于整個藏族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危害也是極其嚴重的。但是,和任何客觀事物一樣,西藏佛教本身也有其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我們應該看到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起的不同歷史作用。同時,還要看到西藏佛教并不是一般的巫教,它有教義,有經典,有一整套的、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的思想體系,我們應該把它當作一種廣義的文化來看待。十一世紀中葉以后西藏佛教各教派的次第形成,說明了西藏佛教的發(fā)展,而各教派對佛教的理解和解釋。盡管這些解釋沒有本質的不同,卻也造成了一種佛教文化欣欣向榮的局面。

如前所說,西藏佛教形成的年代,起始于978年,而西藏佛教教派的形成過程是在此以后的十一世紀中葉開始,直到十五世紀初葉才完成,一直延續(xù)了三百多年。

第二節(jié)、藏傳佛教各大派之寧瑪派(紅教)

一、寧瑪派的形成與發(fā)展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教派中最重要的,也是歷史最為久遠的教派之一。藏語寧瑪,含有“古”、“舊”的意思。所謂古,是說這個教派是西藏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就古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他們的佛法是公元八世紀,入藏弘法的蓮花生所傳,而其它教派是十一世紀形成的,故而,寧瑪派早于其它教派300年,歷史悠久。所謂舊,在顯宗方面不分新舊,只是在密宗方面,一般都以仁欽桑布(古格時期)為界,在他之前翻譯過來的密宗經典算是舊派,他以后翻譯過來的密宗經典的算是新派。寧瑪派的人自稱他們是以傳承并弘揚吐蕃時期所譯的密籍(如蓮花生等人的譯本)為主,所以他們是舊派。就是說它的一些教義教規(guī)是以吐蕃的舊密咒為主。這一派是“前弘期”所傳的密教,是藏傳佛教密宗之祖。自稱以傳承吐蕃時期所譯的密教典籍,不同于佛教“后弘期”的仁欽桑布等人所譯的新派密教經典。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

如果我們也真的認為寧瑪派就是吐蕃王朝時期的佛教,那就是形而上學地看問題了,實際上它是不斷發(fā)展和演變的。應把它看成是“后弘期”中西藏佛教的一派,只不過他們遵循的是舊的傳承罷了。

寧瑪派與西藏本土所固有的苯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密宗是公元八、九世紀從印度傳到西藏來的,當時翻譯密宗典籍是有限制的,傳授密宗也是秘密地單獨傳授。九世紀中葉的朗達瑪禁佛,主要是摧毀佛教寺院組織,消滅佛教在政治上的勢力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所以密宗并未像顯宗那樣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他們在家庭中以父子兄弟相傳的方式延續(xù)下來,沒有間斷。但是這種由家族傳承下來的佛教密宗,其中摻雜了不少苯教的東西,這是因為密宗的神怪色彩和苯教頗多類似之處。盡管佛教和苯教在長期斗爭中佛教是占了優(yōu)勢,但是在民間,苯教還是有深厚的基礎的,密宗沾染上一些苯教的色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苯教在西藏民間的影響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與它非常相似。結果佛教與苯教在這里較好地結合起來了。由于這個原因,十一世紀以前翻譯的密宗經典,就與后來的密宗有很大的區(qū)別。

傳授這些舊密教的人,既不像后期的其他教派那樣有寺院、有僧伽制度,也沒有形成系統的佛教教義。其組織換散,教徒分散各地,教法內容也不一致,各有各的傳承。直到十一世紀,有所謂“三素爾”的素爾家族的三個人出來,才建立寺院,并有了一定規(guī)模的活動,寧瑪派作為一個教派來說,到這一時期才算形成。也就是嚴格意義上的寧瑪派,是十世紀時“大素爾”索爾波且·釋迦迥乃(1002—1062)、“小素爾”索爾窮·喜饒扎巴(1014—1074)和卓浦巴(本名釋迦僧格,1074—1134)“三素爾”建立寺廟并有較大規(guī)模的活動時才形成的。

“三素爾”即指素爾家族的祖孫三代開創(chuàng)了寧瑪派經典傳承的素氏傳承體系,即素氏經典傳承。西藏傳統史學認為,素氏經典傳承的誕生標志著吐蕃密宗佛教在藏傳佛教后弘期復興的開端。素氏經典傳承的標志著寧瑪派作為一個教派的發(fā)端。

第一個是素爾波且(1002—1062),意為大素爾。他的本名是釋迦迥乃,因他建立了烏巴瓏寺,所以又稱烏巴瓏巴。他曾向當時許多“舊密咒”的法師學到許多寧瑪派的東西,并把寧瑪派的經典整理成為系統。他的門徒很多,相傳有一百零八人能夠經?!靶薅ā?,其中有四名最好的門徒,包括他的養(yǎng)子素爾窮在內。

素爾波且曾向卓彌學習“道果”教授,還曾經和一個顯宗法師、一個苯教徒共同修建了一座寺廟,這說明他與其他教派以及苯教發(fā)生過聯系。史籍中還說他很富裕,一生沒有結婚。

第二個是素爾窮·喜饒札巴(1014—1074),又稱甲臥巴,也稱拉杰欽波,意為大醫(yī)師。他本是一個行乞僧人的兒子,后來被素爾波且收為養(yǎng)子,并向素爾波且學到了全部密法,繼承了烏巴瓏寺寺主的職位,后來他又把主持寺政的權力交給別人,獨自到甲臥地方修法十三年。據說他在修法期間得到了“大圓滿”的境界。他還拜見過阿底峽的一個門徒桂·枯巴拉哉,聽枯巴拉哉講過《喜金剛經》。史籍上還說他在年若地方和四個學顯宗的人辯論,四人同時向他問難,都辯不倒他,于是四人便拜他為師。他的弟子也很多,也有“四柱八梁”的說法,而繼承他宗教方面的事業(yè)的是他最小兒子濯浦巴。

第三個是濯浦巴?釋迦僧格(1074——1134),有時也稱他為拉杰欽波?濯浦巴。他是喜饒札巴最小的兒子。他出生那年喪父,隨母親在舅父家養(yǎng)大,十五歲時開始學習佛教,十九歲以后家里財產更多了,以致因管理家產而沒有時間到外地去求學,于是請他父親的四位高徒在家里給他講經,又向別人學了“大圓滿法”,他慢慢地成了當時的一個有名人物。后來,他傳法收徒,門徒達一千多人。因他曾在濯浦地方建寺,所以人們稱他為濯浦巴。

從“三素爾”的生平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素爾家族雖然不是顯赫的貴族,但是很富裕。這說明在十一世紀后半期,一些原來不是奴隸主貴族的人,也能靠積聚鉆營而變得家資富有,家族成員也成了創(chuàng)立教派的人物。同時在“三素爾”中有兩人享有“拉杰欽波”的尊稱,說明他們是既傳教又行醫(yī)的人,這是巫、醫(yī)結合的古代遺風?!叭貭枴被顒拥哪甏菑氖皇兰o上半期到十二世紀上半期,他們屬于有經典傳承的“噶瑪”系統。

與素爾波且同時,一位叫絨·卻吉桑波的人,他出生在后藏的空絨。史料記載他從十二歲起就很通達佛教經典,懂因明(佛教邏輯)、犬陀(佛教知識)等佛教經典以外而又與佛教有關的知識。他還懂梵文,能譯經,著有密宗典籍的注疏和其他論著,如給彌底大師的《語言論》作注解,還著有幾部藏文文法書。因為他學識淵博而享有“班智達”的稱號。“班智達”是印度對于通達“五明”的人的尊稱,意即學者、老師?!拔迕鳌?,又分為“大五明”及“小五明”?!按笪迕鳌卑ǎ簝让鳌⒁蛎?,正理學,即佛教邏輯、聲明(聲律學)、醫(yī)方明(醫(yī)學)、工巧明(工藝學)?!靶∥迕鳌卑ā靶窍髮W、修詞學、詞藻學、韻律學、戲劇學。絨·卻吉桑布所傳承的寧瑪派教法,又分成三個系統,即心部、自在部和教授部。這三個系統各有師承,但彼此又互相影響。寧瑪派的人把這三個系統,特別是最后的教授部,稱為“大圓滿法”,而大圓滿法便成了寧瑪派的主要教義,又是這一派所特有的教法。

寧瑪派的另一位是代表人物是隆欽饒絳巴(1308—1364)。他本名智美沃色,十二歲時出家,向當時很多著名人物學習寧瑪派和其他教派的密法。又在桑浦寺內學習“慈氏五論”(即印度高僧彌勒所著的以《現觀莊嚴論》為首的五部顯宗著作)和“法稱七因明論”(即印度高僧法稱著的以《量釋論》為主的七部講佛教邏輯的著作)等顯宗經典,成為當時著名的顯、密兼通的人物。隆欽饒絳巴修訂過寧瑪派的密法,還寫過很多寧瑪派密法著作,后人對他的著作很重視。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寶藏論》,是某些寧瑪派寺院的增人必讀書。

隆欽饒絳巴生活的年代正是帕竹地方政權的絳曲堅贊掌權的時候,帕竹是噶舉教派的一個支系,從元朝末年到明朝中葉以前,一直是衛(wèi)藏地區(qū)的掌政教派。帕竹地方政權曾限制隆欽饒絳巴的活動,后來經人調解,隆欽饒絳巴才又收徒傳教。

寧瑪派在康區(qū)也建立過一些寺廟,最早的是十二世紀建的甘孜噶陀寺,十七世紀建德格的協慶寺和佐欽寺,白玉的白玉寺。十四世紀時,此派的著名人物巴還到過不丹,并在不丹建立了一座塔爾巴林寺。在不丹境內的寧瑪派,是從塔爾巴林寺傳授出去的。隆欽繞絳后來又轉到尼泊爾,對尼泊爾當地的佛教產生一定影響。

寧瑪派在十三世紀時,由于三素爾等人大力傳授教法,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這時,有一個名釋迦沃的寧瑪派僧人,曾經把一部挖掘出來的“伏藏”經典—才曲通過元朝的官員獻給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封給釋迦沃一個“拔?!保捶◣煟┑姆Q號。忽必烈之兄蒙哥曾封給噶瑪噶舉教派黑帽小支系的第二世活佛一個“拔?!钡姆馓?。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這是一個和元朝時期的帝師的等級相差不多的地位很高的封號。

稍后一些時侯,另一個寧瑪派僧人雍敦巴(1284—1365)曾到過北京,受到元朝政府的優(yōu)厚款待。元朝政府還派他到一個天旱的地方去求雨。

另外還有一個寧瑪派僧人桑結札也曾到過北京,元朝的一位皇帝曾封給他大量的土地。

從這些零星的記載可以看出,元朝時寧瑪派僧人已經和中央政權建立了聯系,并且得到元朝的封賜和優(yōu)待。

二、關于“伏藏”

在寧瑪派的經典中,有一個重要部份是所謂的“伏藏”。伏藏是從地下或山洞中挖出來的經典,它們有真有假,自埋自挖的假托“伏藏”之名的偽書也不少。大約從十二世紀開始,寧瑪派就陸續(xù)出現了不少挖掘伏藏的人。其中著名的有娘?尼瑪沃色(1124——?)。他挖了不少伏藏,通稱為“上部伏藏”。后來又有一個古如?卻吉旺秋(1212-1273),繼續(xù)挖出不少伏藏,通稱為“下部伏藏”。娘?尼瑪沃色估計是江孜一帶的人,古如?卻吉旺秋估計是康區(qū)德格一帶的人,故有上下之稱。

到十五、十六世紀時,還有不少挖掘伏藏的人,如熱特那林巴,將上下伏藏及他自己挖出來的伏藏匯集在一起,刻印出來,這就是“南藏”。到十六世紀早期,后藏拉堆絳地方一個統治者家族的成員仁增郭吉登曲堅,也發(fā)現了不少伏藏,并且刻印了出來,這就是“北藏”。

這些伏藏中有一些是講寧瑪派傳承的,可以當作史料來看,有一些可能保存了比較古老的關于吐蕃王朝時期的歷史資料和傳說,著名的有《五部遺教》和《蓮花生遺教》等書,對于研究吐蕃歷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還有一些醫(yī)書,也是以伏藏的形式流傳下來的。

由此形成衛(wèi)藏地區(qū)寧瑪派的兩個支派:第一類人叫做阿巴,??磕罱浤钪湓谏鐣匣顒樱蛔⒅貙W習佛經,也談不上有什么佛教理論,他們和苯教徒很相近。在藏族社會上一直把這些人看成是真正的寧瑪派僧人,在藏文史料中并沒有關于這些人活動的記載。第二類人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的傳授,根據他們所敬奉的經典的來源,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做噶瑪,又稱為口傳,他們主要是根據公元八、九世紀以來翻譯的密宗經典,在民間由父子或師徒相傳而沿襲下來。另一種叫代瑪,又稱伏藏,據說是八世紀末由蓮花生等人把密宗經典埋藏起來,幾百年后被人挖掘出來,進行傳授的。

西藏佛教其他教派的人看不起寧瑪派中的阿巴,就是對第二類人也很輕視,認為他們的經典不是偽造的就是假托的,并不把他們看成是佛教的一支。直到十二,十三世紀以后,他們發(fā)現寧瑪派的經書中的確也包含了一些比較古的內容,如一些古代史料和古代傳說等,同時在后來發(fā)現的梵文經典中,的確有寧瑪派弘傳的幾部經書的原本,這才把寧瑪派看成是西藏佛教的一個教派。當然,寧瑪派在后來也受到“新密咒”的影響,其僧人也重視學習顯宗的理論,改變了過去只重視密宗而不重視顯宗理論的偏向。

三、寧瑪派的教義

寧瑪派的教義頗為龐雜紛亂,其中還有許多與苯教類似的東西,難以一一詳述?,F僅對其主要者,即所謂“九乘”與“大圓滿法”作簡略的介紹。

寧瑪派所說的“九乘”,其中有顯宗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無上外密乘(外密乘):作密、行密、瑜伽密;無上內密乘(內密乘):大瑜伽密、無比瑜伽密、無上瑜伽密。

第七、第八乘在“三素爾”所傳授的教法內容中相當于幻化部和集經部。第九乘無上瑜伽密又分心部、自在部、教授部,這就是寧瑪派的人所說的“三部”。這三部在歷史上各有各的傳承,但后來又都包括在“大圓滿法”里,又以教授部為中心思想。在思想上與內陸禪宗的“明心見性”、“直認本真”等說法很相似,有一些頓悟派的色彩,這是西藏佛教受內陸佛教影響的表現。

寧瑪派的“大圓滿法”。該法主張“體性本凈,自性頓成,大悲周遍”。這和內陸佛教禪宗主張的“心靜則佛”有點相似。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yè)凈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是“遠離塵垢”的,修習的問題在于如何將這個遠離塵垢的心體把握好。寧瑪派認為要把握好自己的心體,就應該采取聽其自然的做法,讓這個心隨意而住。如果能夠做到在“空虛明凈”當中把心安住于一境,那就是修習大圓滿的成果。

任何大乘佛教的派別,都講境、行、果。簡言之:境,是對宇宙萬物本體的認識;行,是作為;果,是從行而得到的結果。對于境,寧瑪派認為,這個本體既非世間之心所能了解,也不是超世間的心所能了解。這個本體是潔凈的、永恒的,是不會被塵垢污染的。而一切法,都是從這個本體派生出來的,沒有這個本體,也就沒有世間萬物。對于境有這樣的認識,然后應該如何去行呢?寧瑪派認為主要應該按大圓滿法去修習,去行動。他們并且說,如果按大圓滿法去修習,就能擺脫各種迷惑的思想,擺脫各種欲望和心意,也就會變得千千凈凈,這樣,大圓滿法的成果就得到了。

寧瑪派以密宗為主,根本密典有十八部怛羅多,常行者有八部法:即:文殊身、蓮花語、實真意、甘露功德、撅事業(y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詛詈、世間共贊(世間法)。

自五世達賴開始,歷屆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戰(zhàn)爭、災荒、瘟疫等,都要請寧瑪派僧人作法禳解,寧瑪派高僧曾一直作為噶廈政權專門祈禱師,負責占卜問卦。

寧瑪派寺院里的神像,千奇百怪,數目繁多,其中主要的、也是各寺院共同供奉的有八種,藏語中稱為:

文殊代表身;

蓮花代表語;

真實代表意;

甘露代表功德;

金剛橛代表事業(yè)。

以上五種稱為“出世五部”。所謂出世,是指出世間,也就是所謂修道成佛時所用的本尊。比如一個人要修道成佛,就要把自己的身、語、意、功德、事業(yè)修成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yè),修那一部份,就用代表那一部份的本尊神像。

差遣非人;

猛咒詛詈;

供贊世神。

這三種稱為“世間三部”,實際上這三種是從苯教學來的。例如“非人”就是苯教里的一尊兇神,寧瑪派的人對此并不否認。

四、關于寧瑪派寺院

作為一個教派,寧瑪派不像薩迦、噶舉等其他教派。薩迦、噶舉等教派一直有一個中心寺院,并由這個教派的領袖人物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來,而寧瑪派自十一世紀形成教派以來,一直是分散發(fā)展著的。寧瑪派也不像其他教派那樣和地方勢力有比較密切的結合關系。寧瑪派在元朝雖然和中央政權建立了聯系,但是這也未能使它在藏族地區(qū)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寺院集團勢力。

目前在中國的整個藏族地區(qū)共有753座寧瑪派寺院,從數量上看,它僅次于格魯派寺院,而大大超過其它教派的寺院,在藏傳佛教諸多教派中位居第二。作為藏傳佛教諸多教派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宗派,寧瑪派在藏族地區(qū)有著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除了眾所周知的西藏自治區(qū)境內的桑耶寺等寧瑪派寺院是早在公元八世紀創(chuàng)建之外,在其它藏族地區(qū)也有不少歷史久遠的寧瑪派寺院。比如,藏傳佛教“前弘期”內產生的藏族第一批出家僧侶中的比盧遮那大師早在公元八世紀就到今四川阿壩藏族地區(qū)傳教布道,在那里他一邊翻譯佛經、講授教法、坐禪修定,一邊招收徒弟、建立寺廟、弘傳佛法。正因為有了如此的歷史背景,今日阿壩藏族地區(qū)的寧瑪派極為興隆。在這一地區(qū)寧瑪派寺院的數量遠遠超過其它藏傳佛教宗派的寺院,這種現象在其他藏族地區(qū)是絕對沒有出現過的,說明寧瑪派在阿壩藏族地區(qū)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是有著一定的宗派勢力。

直到十六、十七世紀,在前藏一帶才出現了較為有規(guī)模的寧瑪派的寺院。特別是在十七世紀由于五世達賴的大力支持,寧瑪派在前藏的兩個著名寺院敏珠林和多吉札寺才有了顯著的擴展。五世達賴自己還創(chuàng)建了一座名叫南杰盤德林的寺院,專門傳授寧瑪派的教法。這座寺在1718年與敏珠林、多吉札一起被侵擾西藏的準噶爾蒙古兵摧毀。修復以后,南杰盤德林變成了格魯派寺院。此外,五世達賴還把噶瑪噶舉教派創(chuàng)始人都松欽巴在山南洛扎建立的拉隆寺改為寧瑪派的寺院,并且?guī)椭⒘瞬簧賹幀斉傻膶偎隆?/p>

從目前寧瑪派寺院的整個分布情況來看:西藏自治區(qū)境內有344座;四川省甘孜及阿壩兩地有262座;青海省的藏族地區(qū)有135座;甘肅省的藏族地區(qū)有8座;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有4座。從這些數字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西藏和四川是中國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比較集中的兩大地區(qū)。從時間上看,寧瑪派寺院除了極個別是在“后弘期”內逐漸建立起來的,因而寧瑪派寺院在其創(chuàng)建過程中也曾受到其它教派寺院的影響。目前,不少寧瑪派寺院無論在建筑規(guī)模上,還是在組織戒律上都可以與其它宗派的寺院,甚至與格魯派的寺院相媲美。比如,四川甘孜地區(qū)的噶托寺、佐勤寺、白玉寺,協慶寺,以及西藏山南地區(qū)的桑耶寺、敏珠林寺、多杰札寺等均屬于此類寺院。

眾所周知,五世達賴是黃教的領袖,但他一直是支持寧瑪派的,甚至他本人也修習一些寧瑪派的教法,還著了一些關于寧瑪派教法的書。估計這是因為寧瑪派著重于密宗教法。它的儀式中,有不少野蜜的成份,如血祭、用人體器官進行秘密祭祀等等。這些內容對于五世達賴剛剛強化起來的封建農奴制的統治大有可以利用之處,于是五世達賴選中了寧瑪派。應該指出,自十五世紀初葉格魯派創(chuàng)立以后,格魯派上層對于寧瑪派一直都是反對的,只是到了五世達賴時,才轉而采取支持的態(tài)度。

五世達賴以后,西藏地方政權的一些掌權人物如頗羅鼐等,有的公開支持寧瑪派,有的在修習格魯派教法之外,還兼帶修習寧瑪派的教法。經過這些上層人物的帶頭提倡,寧瑪派才得以延續(xù)發(fā)展下來,直到民主改革前,寧瑪派在藏族地區(qū)還保存了一定的勢力。

寧瑪派的寺院,對后期藏族歷史發(fā)生過較大影響的有以下幾座,即寧瑪派六大寺廟:多杰札寺、敏珠林寺、噶陀寺、白玉寺、雪謙寺(加德滿都)、佐欽寺:

1、多杰札寺

多杰札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地區(qū)貢噶縣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北岸的一座山崖腳下,規(guī)模不大,遠處望去,寺院與山崖非常協調,極為壯觀。多吉札寺建于十六世紀晚期,原十三萬戶之一的拉堆絳的統治者扎西道杰被辛廈巴·才旦多吉打敗,所轄土地都被辛廈巴家族占據,于是他就到處傳教,集聚了一批僧人,他組織的這個僧團叫做“艾旺教團”。后來扎西道杰在拉薩以南雅魯藏布江北岸創(chuàng)建了一座多杰札寺。這座寺院一直是寧瑪派在前藏的主要寺院之一,它以傳授“北藏”系統為主,附帶也傳授“三素爾”以來的一些佛教經典,寺主以轉世的形式代代相承。

據說寺院背面的山崖中曾出現過一個自然形成的質地為綠松石的金剛杵,因而寺院取名為多杰札寺,“多杰札”是藏語音譯,意為“金剛崖”。多杰札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特別是在十七世紀得到五世達賴的大力扶持,有了長足發(fā)展,最盛時住寺僧侶竟達二千多人,這在寧瑪派寺院中為數不多,說明多杰札寺曾在歷史上有過興隆長盛的時期。

在教法傳承上,多杰札寺經寧瑪派“北傳”支系的祖寺自居,在整個藏族地區(qū)擁有許多屬寺,大都又在四川藏族地區(qū)。尤其是多杰札寺與四川甘孜德格縣境內的著名寺院佐欽寺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因為這兩座寺院同屬寧瑪派“北傳”支系,在教法義理、宗教儀軌等方面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目前,多杰札寺在教法儀軌的應用特別在佛學知識的掌握等方面遠遠落在佐欽寺之后,因而多杰札寺時常從佐欽寺聘請高僧前來擔任親教師、以此來提高多杰札寺全體僧侶的宗教文化水準。

在此值得說明的是,多杰札寺的寺主歷來是通過活佛轉世的方式來繼位,其活佛尊號為“仁增欽摩·多杰札”。目前該寺寺主活佛已轉世至第十世,即仁增欽摩·多杰札江白洛?;罘穑?937年生,西藏拉薩市人),其全名為“仁增欽摩·多杰札·江白洛桑晉美南卓嘉措”,江白洛?;罘?,亦常去該寺主持佛事活動,寺廟的管理工作也做得較好?,F任西藏自治區(qū)政協副主席。該寺在“文革”中遭受了破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會以后,國家撥??钸M行了維修。

2、敏珠林寺

約在十七世紀中葉,一個名叫居美多吉的寧瑪派僧人在前藏雅魯藏布江以南的山南地區(qū)札囊縣境內建立了一座寺院,即敏珠林寺,其晚于多杰札寺。是由擔任過第五世達賴喇嘛經師的著名伏藏大師德達林巴,于1676年建立的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寧瑪派寺院。它以繼承和光大寧瑪派“南傳”支系的教法而聞名于整個藏族地區(qū)。

這座寺院是寧瑪派在山南的主要寺院之一,其不同于多杰札寺的“北藏”,它以傳授“南藏”為主,附帶也傳授“三素爾”之后所傳承的佛教經典。敏珠林寺在寺主的繼承上以父子或翁婿傳承,并不完全限定在父系血統關系上。另外,敏珠林寺還以文字書法優(yōu)美著稱,原噶廈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下面的僧官學校的校長“格根欽波”,向來是從敏珠林寺的僧人中委派。

該寺院除了弘傳寧瑪派“南傳”支系的教法儀軌之外,主要研習“十明學科”而著稱于世。而“十明學科”概括藏民族整個傳統文化體系,是由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工藝學(工巧明)、醫(yī)學(醫(yī)方明)、聲律學(聲明)、邏輯學(因明)和佛學(內明)共十個不同的學科組成。

值得提出的,敏珠林寺是在寧瑪派重宗教實踐、輕理論學習的宗派氛圍中,獨辟蹊徑,不僅重視對佛教理論知識的全面掌握,而且深入系統地學習和研究藏族傳統文化,即十明學科,并在這一領域取得巨大成績。從而使敏珠林寺在整個藏族地區(qū)成為一座獨一無二的、超越宗教文化范圍的全面研習藏族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學府。

解放前,在整個藏族地區(qū)慕名前來求學的藏族僧人絡繹不絕,特別是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俗官也常到敏珠林寺學習藏族文化知識。所以,敏珠林寺對繁榮和發(fā)展藏族傳統文化所做出的貢獻,遠遠勝于對寧瑪派自身的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比如,敏珠林寺在藏文書法上取得的輝煌成績是人人皆知的。這一書法派別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藏族書法家,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藏族書法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十八、十九世紀內出現許多貫通十明學科并在藏族傳統文化上有造詣的寧瑪派高僧,這與敏珠林寺一貫在藏族地區(qū)倡導或造就研習藏族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不無關系。由此可見,這種濃厚文化氛圍是敏珠林寺的一大特色。

敏珠林寺和多吉札寺,因所傳的伏藏不同而形成了寧瑪派的兩個小支系,“北藏”和“南藏”。十八世紀時這兩座寺院都被侵擾西藏的準噶爾部蒙古兵所毀,后來由頗羅鼐資助修復。多杰札寺和敏珠林寺是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地區(qū)的兩大寧瑪派主寺。

3、噶陀寺

位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噶托寺,是一座歷史比較悠久的寺院。這座寺院是由寧瑪派歷史上號稱“三索”中的,也是帕竹噶舉教派的始祖多吉杰布的姨表弟濯浦巴大師的一位再傳弟子嘎當巴·德協西巴(1127—?)高僧于十三世紀中葉主持創(chuàng)建的。是一座歷史悠遠的寺院。

在教法傳承方面,以傳授“南傳”教法儀軌,該寺以傳授“南藏”為主,附帶傳授“三素爾”以來傳承的寧瑪派經典。同時兼習寧瑪派中的遠傳經典派的教法體系,寺院主持以轉世活佛的方式來接任相承??傊?,噶托寺已是一座設施齊全、結構完備、規(guī)模較大的正規(guī)寧瑪派寺院。

這個寺院受歷代德格土司的支持,寺主以轉世的形式世代相承。該寺是康藏地區(qū)歷史悠久、較有聲望的一個寺院,有不少人到這里來朝山、學經。在民主改革前,該寺是白玉縣境內最富有的寺院。

該寺最興隆時占地約1平方公里,設有經堂48座、辯經堂42座、坐經堂5座、僧舍513套。尤其有三座著名的佛殿,第一殿置有從印度運來、高9.4米之銅塔;第二殿供奉高8米的釋迦佛銅像;第三殿為密宗殿。寺院還擁有印經房11間,當時里面保存藏、梵文經書達9000余種。

4、佐欽寺

第五世達賴(1617—1682)命其弟子寧瑪派高僧白瑪仁增(1625——1697)前往康區(qū)傳教,當時的德格土司阿旺扎西,為歡迎五世達賴的弟子白瑪仁增(1625—1697)的到來,于1684年在德格地區(qū)創(chuàng)建該寺,地址在德格東北不遠。該寺后來成為寧瑪派在康區(qū)最著名的一座寺院,其聲望甚至要超過多杰札寺和敏珠寺。

后來佐欽寺得到從清朝中央政府到地方勢力以及周邊國家不同程度的支持,其發(fā)展成為西康地區(qū)最著名的寧瑪派寺院。根據四川省檔案館館藏檔案,“清雍正九年(1713年)果親王來康時,特贈鍍金佛像100余尊。第三代任寶卿系達賴姨表兄弟,得西藏資助創(chuàng)設講經院。不丹國不僅派僧人前來學經,而且禮聘該寺大喇嘛擔任國師。第五代任寶卿獲不丹國的損獻,開辦高級部講經院,免費為深造者提供食宿。竹慶寺因有種種特殊援助,發(fā)展神速,成為四川西藏寧瑪派之三大主寺之一”。

這便是佐欽寺之所以如此興隆長盛的主要客觀因素,在主觀方面佐欽寺也做了不少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工作。比如,佐欽寺在教學方面,參照格魯派在系統學習佛教顯宗理論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開設了必修的十三部顯教經論課程,它們分別是《俱舍論》、《因明論》、《部律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 《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入行論》、《根本智論》、《回諍論》、《無常觀論》、《解脫道論》。這十三部經論相當于格魯派寺院里學習的五部大論。此外,隆欽饒絳巴和欽孜沃色所著的寧瑪派經籍,也是學習的項目。

佐欽寺寺主采用轉世的形式相承,第一世佐欽活佛就是白瑪仁增?,F第七世活佛,1974出生的旦增龍多尼瑪。

和佐欽寺有關聯的一座寺叫西欽寺,是十八世紀中葉由佐欽寺的一個僧人西欽饒絳巴在佐欽寺以東不遠的地方修建的。它比佐欽寺規(guī)模小,但不是佐欽寺的屬寺。

因此,佐欽寺逐漸變?yōu)楦首?、阿壩地區(qū)乃至整個藏族地區(qū)系統學習寧瑪派教法的中心寺院,甚至成為一座深造佛教知識、研習藏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學府。解放前,佐欽寺常住寺僧一般在五六百人左右,而且“它的聲望似乎也超過了前藏的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各地寧瑪派僧人也常到這個寺院求學,不丹和尼泊爾的的寧瑪派僧人也往往來這里求學的。”可以說,佐欽寺不僅在中國藏族聚居地區(qū)贏得很高聲譽,而且在周邊國家享有崇高的威望。佐欽寺僅在中國藏族聚居地區(qū)就擁有一百多座寧瑪派屬寺,這些寺院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甘孜二地,以及青海玉樹等地區(qū)。

5、白玉寺

白玉寺,該寺大約建于1675年,地處白玉縣城北坡。創(chuàng)建人為仁增袞桑喜饒。白玉寺與白玉縣的甘拖寺、德格縣的竹慶寺稱為康藏地區(qū)三大寧瑪派寺院。

該寺最大特點在于,它與噶舉教派的帕竹、瑪倉巴噶瑪支系關系密切,因為它所傳的教法儀軌上是以寧瑪派的教法和帕竹噶舉的瑪倉小支系的教法合流而成的,而白玉寺的活佛白瑪諾布(又名噶瑪陽賽)的歷代轉世都要到德格縣的噶瑪喝舉寺院八蚌寺去受戒。需要說明的是,八蚌寺為德格土司的家廟,在德格土司的轄區(qū)有著特殊的地位。不難看出,在白玉寺內出現噶舉派和寧瑪派在教法儀軌方面相結合的現象,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

白玉寺在佛教顯密教法的傳授以及修習等方面與寧瑪派其它寺院有所差別。白玉寺歷來一直以寧瑪派寺院的身份自居,它有眾多的寧瑪派屬寺。根據有關資料,白玉寺在四川的阿壩、甘孜地區(qū),西藏昌都的江達一帶,青海的果洛等西藏擁有一百多座寧瑪派屬寺。這說明白玉寺在整個藏族地區(qū)具有舉足輕重的宗派勢力。

白玉寺是康藏地區(qū)非常有名的寧瑪派寺廟,為德格土司供養(yǎng)的五大家廟之一。以上所說的噶陀、佐欽、西欽、白玉、八蚌等五個寺院,都在德格土司的轄區(qū)之內,世代受德格土司的支持。對這五個寺的寺主,德格土司都以師禮相待。由此可見,康區(qū)的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利用和扶植也是十分用心的。

6、協慶寺

協慶寺位于海拔四千多米的四川康藏德格縣內,與協慶寺、多吉扎寺、敏珠林寺、竹慶寺、噶陀寺、白玉寺并稱為密宗寧瑪派六大道場。協慶寺的全稱為“協慶丹尼達吉林寺”,協慶寺約在1731年建成。顯密經論并舉,是寧瑪派大圓滿法實修的道場之一。

早在1685年,執(zhí)教政于一體的五世達賴喇嘛,曾封大成就者夏朗冉江巴丹畢加參執(zhí)掌朵康地區(qū)的政教大權。夏朗冉江巴尊者在大圓滿定中獲得蓮師之授記,要他在一座形如獅子的山上建寺廟。故尊者于1698年在一處叫“崗龍山”的地方建成了最早的協慶寺,取名為“協慶鄔金曲宗”。尊者主持寺廟中一切弘法利生之事務,從而成為第一世協慶夏朗冉江巴丹畢加參仁波切。

五、寧瑪派寺院與其它教派相融合的綜合寺院

1、桑耶寺

桑耶寺的全名是“貝扎瑪桑耶敏久倫吉白祖拉康”,藏文含義為“吉祥紅巖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據《桑耶寺志》記載,公元762年,赤松德贊親自為寺院舉行奠基,歷時十二年建造,到775年終告落成。赤松德贊又從唐朝、印度和于闐等地邀請來僧人住寺傳經譯經,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備佛、法、僧三寶的正規(guī)寺院,在藏傳佛教界擁有崇高的地位。桑耶寺是由寂護和蓮花生建造的西藏第一座正規(guī)的佛教寺院,又是最早傳授寧瑪派密法的一座寺院。

桑耶寺屬于寧瑪派,不過因幾次遭火災而楚毀。薩迦派統治時期,桑耶寺的一次火災之后,由薩迦派派人修整恢復,從那以后,桑耶寺的寺政權力有一大部份歸薩迦派掌握,只有護法神殿歸寧瑪派僧人掌管,寺內設有寧瑪派和薩迦派兩家的護法殿,分別供奉著兩派最神圣的護法神。此后就形成了寧瑪、薩迦兩派共處一寺的局面。

桑耶寺中的寧瑪派僧人的首領,一直受到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重視,每逢發(fā)生大的政治事件,西藏地方政府都要請他去作祈禱,以求消災免禍。

2、大昭寺

眾所周知,大昭寺是一座在國內外知名度很高的藏傳佛教寺院。從歷史上看,大昭寺是松贊干布時期興建的第一批佛殿,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教義的角度看,早期的大昭寺,應該是有著寧瑪派密教的寺院。阿薩德我早期可被看著是寧瑪派寺院。

大昭寺建寺之時,沒有教派之類的因素存在。但因寺內供養(yǎng)著聞名遐邇的釋迦牟尼佛像,它在藏族信教心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因而大昭寺實際上已成為凌駕于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之上的一座圣殿,已經沒有宗派之門戶之分。

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大昭寺內成功地舉辦第一次聲勢浩大的傳昭大法會,即大祈愿法會,后來格魯派將舉行這一大型法會的傳統繼承下來,并延續(xù)至今。經此為契機,大昭寺成為格魯派主要管理的一座寺院或圣殿,但就大昭寺本身來說,根本沒有宗派之概念。

大昭寺里面不僅供奉著各宗派的護法神、主尊佛,而且安置著特別是在宗派眾多高僧大德的塑像或壁畫,外面四周還建有各個宗派的殿堂。

3、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建于松贊干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昌珠寺系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形式與拉薩大昭寺差不多。因其歷史久遠與大昭寺同時,可視為寧瑪派寺院,現為格魯派寺院。

桑耶寺、大昭寺和昌珠寺,雖然都是融多種宗派為一爐的綜合性寺院,但在寧瑪派信徒觀念中這三座寺院始終是寧瑪派的主寺,在寧瑪派這一宗派領域占有頗為重要的地位。

另外,寧瑪派的前身即吐蕃佛教在八世紀也陸續(xù)傳入今云南迪慶藏族地區(qū)。目前,這一地區(qū)寧瑪派寺院在數量上雖然位居第三,但時間最久。

吐蕃佛教于九世紀中傳入今青海藏族地區(qū)。公元841年吐蕃贊普朗達瑪發(fā)動滅法運動時,三位藏族僧人(藏·饒賽,約·格瓊,瑪·釋迦牟尼)為了使吐蕃佛教不受滅絕之災,攜帶不少佛教律藏經典逃至今青海東部的藏族地區(qū),并在今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縣以及海東地區(qū)的循化、化隆、互助、樂都、西寧等地傳教,培養(yǎng)佛教門徒,并建立了一些寺廟等宗教活動中心,如丹斗寺、白馬寺等就是在這一時期建立。這些寺院在早期也可視為寧瑪派寺院,不僅遍及青海省的整個藏族地區(qū),而且數量較多,僅次于格魯派寺院。

從目前寧瑪派寺院的整個分布情況來看:西藏自治區(qū)境內有344座;四川省甘孜及阿壩兩地有262座;青海省的藏族地區(qū)有135座;甘肅省的藏族地區(qū)有8座;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有4座。由此,可十分清楚地看到,西藏和四川是寧瑪派寺院比較集中的兩大地區(qū)。

寧瑪派中部份寺院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也深刻地與其它教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目前,不少寧瑪派寺院無論在建筑規(guī)模上,還是在組織戒律上都可以與其它宗派的寺院,甚至與格魯派的寺院相媲美。比如,四川甘孜地區(qū)的噶托寺、佐勤寺、白玉寺,協慶寺,以及西藏山南地區(qū)的桑耶寺、敏珠林寺、多杰札寺等均屬于此類寺院。

最后,關于寧瑪派還有幾點需要說明的。一是寧瑪派佛法上重視密教,并吸收了苯教內容而形成的最早教派,從佛法上看,“前弘期”修建的寺院基本都為寧瑪寺院;二是因為寧瑪派僧人重密輕顯,某些地方對僧侶的要求不甚嚴格,一般僧人也無正規(guī)的學經制度,他們既從事勞動,又可娶妻生子,從不脫離生產來看,是件好事;但也因此而使寧瑪派一直沒有形成為一個強大的寺院集團勢力。三是由于寧瑪派僧人習慣于戴紅色僧帽,所以一般人又習慣于把寧瑪派稱為紅教。紅教是現今仍然存在的教派。

寧瑪派僧人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