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黃煌《中醫(yī)十大類方》·第3版 讀書摘要

 有緣者可網(wǎng)診 2023-05-09 發(fā)布于江蘇
圖片
?

桂枝類

發(fā)熱或自覺熱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惡風,對寒冷感覺敏感,關節(jié)痛。

自覺腹部有上沖感或搏動感,心動悸,易驚,烘熱,失眠。

《紅樓夢》中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林妹妹”。

“文弱書生”。

體型偏瘦,皮膚比較白,紋理比較細,少油光,肌表濕潤;腹壁薄而無力,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較緊張;目有神彩;唇淡紅或暗,舌體柔軟(嫩)淡紅或暗淡、舌面潤,苔薄白(桂枝舌);脈象常浮大、輕按即得,按之軟弱,脈多緩或遲。

易出冷汗,汗后疲乏無力;為心腹部悸動感,易頭昏暈厥;易腹痛;易失眠多夢;易胸悶氣促,易身體疼痛,對寒冷、疼痛敏感。

桂枝湯 

自汗,惡風,發(fā)熱或自覺熱感。
上沖感,動悸,肌肉痙攣拘急。
脈浮,或弱、或緩、或數(shù)、或大而無力;
舌質(zhì)淡紅或暗淡,苔薄白。

桂枝三兩(15g)芍藥三兩(15g)甘草二兩(10g)生姜三兩(15g)大棗十二枚(20g)上五味, 咀三味。

加:附子,厚樸、杏仁,大黃,黃芪,人參,葛根。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證見冷汗、皮膚濕冷、過汗、脈弱浮大、舌質(zhì)淡諸證者。
桂枝湯證伴見關節(jié)疼痛較劇、四肢拘攣者。
寒疝、腹痛、體痛、手足冷等見脈沉遲、舌質(zhì)淡者。

桂枝三兩(15g)芍藥三兩(15g)生姜三兩(15g)甘草三兩(15g)大棗十二枚(20g)附子一枚(10g)。

桂枝加術附湯、桂枝芍藥知母湯。

小建中湯 《金匱要略》 

慢性腹痛伴動悸、煩熱。
虛弱、腹部扁平而肌緊張。
舌質(zhì)嫩、苔少。

桂枝三兩(15g)芍藥六兩(30g)生姜三兩(15g)甘草二兩(10g)大棗十二枚(20g)飴糖一升(30g)。

桂枝加大黃湯 

發(fā)熱或自覺熱感,惡風、自汗。
便秘,持續(xù)性腹痛,拒按。
舌苔厚干。

桂枝三兩(15g)芍藥六兩(30g)甘草二兩10g)大棗十二枚(20g)生姜三兩(15g)大黃二兩(10g)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 

胸腹動悸、易驚、失眠多夢。
自汗、盜汗,或遺精。
脈浮大而無力。
舌質(zhì)嫩紅、苔少。

桂枝三兩(15g)芍藥三兩(30g)甘草二兩(10g)生姜三兩(15g)大棗十二枚(20g)龍骨三兩(15g)牡蠣三兩(15g)。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脈細。
腹痛、頭痛,或腰痛、腿痛、腳痛。
舌淡苔白。

當歸三兩(15g)桂枝三兩(15g)芍藥三兩(15g)細辛三兩(5~15g)甘草二兩(10g)通草二兩(10g)大棗二十五枚(30~50g)。

溫經(jīng)湯 《金匱要略》 

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色暗淡。
自覺手足心熱而又惡風、自汗,午后有發(fā)熱感,或有頭痛、惡心。
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
消瘦、皮膚干枯發(fā)黃、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質(zhì)暗淡。

吳茱萸三兩(5~10g)當歸二兩(10g)川芎二兩(10g)芍藥二兩(10g)人參二兩(10g)桂枝二兩(10g)阿膠二兩(10g)牡丹皮二兩(10g)生姜二兩(10g)甘草二兩(10g)半夏半升(10g)麥門冬一升(30g)。

炙甘草湯 

脈虛無力、三五不調(diào)。
羸瘦、面色憔悴、貧血貌,皮膚干枯,舌苔薄或無苔。
精神萎靡,動悸,汗出而悶,氣促,便秘。

炙甘草四兩(10~20g)桂枝三兩(15g)生姜三兩(15g)大棗三十枚(30~60g)人參二兩(10g)地黃一斤(15~80g)麥門冬半升(15g)麻仁半升(15g)阿膠二兩(10g)。

苓桂術甘湯 

心下動悸、或氣上沖胸、或眩暈。
腹部軟弱而胸脅部脹滿、胃內(nèi)有振水音。
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茯苓四兩(20g)桂枝三兩(15g)白術二兩(10g)甘草二兩(10g)。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下腹痛、按壓則痛甚,或有包塊。
頭痛昏暈、睡眠不良、煩躁、動悸。
面紅或紫紅,舌質(zhì)暗或有紫點。

瘀血證:
精神不安、煩躁、甚至發(fā)狂。
疼痛部位固定。
出血易凝固、紫黑。
舌質(zhì)紫暗、面色晦暗。

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藥、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或各15g作煎劑。

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匱要略》 

胸背悶痛、心下痞滿。
腹脹、便秘或大便干燥難解。
舌苔厚、舌面干膩、舌質(zhì)暗或有瘀點。

枳實四兩(20g)厚樸四兩(20g)薤白半斤(40g)桂枝一兩(10g)瓜蔞一枚(30g)。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要略》 

劇烈的關節(jié)疼痛、伴關節(jié)腫大。
惡風發(fā)熱、有汗或汗少。
面色暗黃或有浮腫,腳浮腫。

桂枝四兩(20g)芍藥二兩(10g)甘草二兩(10g)麻黃二兩(10g)生姜五兩(25g)白術五兩(25g)知母四兩(20g)防風四兩(20g)附子二兩(10g)。

麻黃類

發(fā)熱惡寒、頭痛、骨節(jié)痛、身痛。

無汗、咳喘、鼻塞。

浮腫,小便不利。

體格壯實,肌肉發(fā)達或肥胖,面色黃暗或有浮腫貌,皮膚較粗糙,干燥。腹肌有彈性,腹壁脂肪較厚,脈象有力,唇暗或紫紅,舌體偏大,舌質(zhì)淡紅。
易閉汗或汗出不暢,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困倦感,感覺不敏感,反應較遲鈍,身體沉重感,有浮腫傾向。

麻黃湯 

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
無汗而喘。
脈浮緊。

麻黃三兩(15g)桂枝二兩(10g)杏仁七十個(15g)甘草一兩(5g)。

麻黃附子細辛湯 

無汗、惡寒感明顯、發(fā)熱或不發(fā)熱。
精神萎靡、倦怠感明顯、面色晦滯而缺乏光澤、手足冷。
脈沉弱、或沉細、或沉遲。
舌質(zhì)淡、苔白潤。

麻黃二兩(10g)附子一枚(10g)細辛二兩(10g)。

小青龍湯 

咳喘,痰液呈水樣或黏液性,量較多,或鼻塞、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
惡寒,特別是背部有顯著的冷感,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平時無汗,咳喘時可有汗出。
苔白滑。

麻黃三兩(10g)桂枝三兩(10g)細辛三兩(10g)芍藥三兩(10g)干姜三兩(10g)甘草三兩(10g)五味子半升(10g)半夏半升(10g)。

麻杏石甘湯 

發(fā)熱,汗出時多時少,體溫或升或降,口渴。
咳喘,甚而氣急鼻扇,胸悶。
脈滑數(shù),苔薄膩較干。

麻黃四兩(15g)杏仁五十個(15g)石膏半斤(40g)甘草二兩(10g)。

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 

發(fā)熱、惡風、汗出或多或少、口渴。
浮腫,肌肉酸重,或關節(jié)腫痛,小便不利。

麻黃六兩(20g)石膏半斤(40g)生姜三兩(15g)甘草二兩(10g)大棗十五枚(30g)白術四兩(20g)。

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局部:皮膚無熱感,色蒼白,或紫暗,漫腫無頭,按之或堅硬如石,或空軟如絮,自覺不甚疼痛或不痛,或麻木,或酸楚。
全身:精神萎靡,畏寒喜溫,或腰脊空痛,或氣短喘息,或陽痿陰冷,皮膚蒼白松弛憔悴,枯瘦,貧血,不口渴,小便清長,脈沉遲細,舌質(zhì)淡嫩。

麻黃五分(3g)肉桂一錢(5g)炮干姜五分(3g)生甘草一錢(3g)熟地黃一兩(30g)白芥子二錢(6g)鹿角膠三錢(10g)。

柴胡類

胸脅苦滿。

往來寒熱或休作有時。

柴胡帶,包括胸脅部、肩頸部、頭額部、腰胯及少腹部、腹股溝等,以身體的側(cè)面為主。這區(qū)域出現(xiàn)的脹痛、酸痛、感覺異常、腫塊等,可以考慮柴胡證及其類方湯證存在的可能性。

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黃,或青黃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澤;神情抑郁或緊張;皮膚比較干燥,肌肉比較堅緊;上腹部或兩肋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壓痛或肌緊張;舌質(zhì)堅老、暗而紫點、舌體不淡胖;脈象多弦細。
主訴以自覺癥狀為多。對氣溫變化的反應敏感,或寒熱交替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欲性欲易受情緒的影響;胸脅部時有氣塞滿悶感、或有觸痛,肩頸部常有酸重感、拘攣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脹痛。女性月經(jīng)周期不準,經(jīng)前多見胸悶乳脹、煩躁、經(jīng)來腹痛、經(jīng)血暗或有血塊。易腹痛腹瀉,易全身疼痛。

小柴胡湯 

胸脅苦滿或上腹部痞痛,或膽囊部明顯壓痛。
往來寒熱,發(fā)熱或低熱持續(xù)。
心煩喜嘔,或嘔吐,口苦,默默不欲飲食。
脈弦。

柴胡半斤(30g)黃芩三兩(15g)半夏半升(15g)人參三兩(15g)甘草三兩(15g)生姜三兩(15g)大棗十二枚(20g)。

柴胡桂枝湯 

發(fā)熱惡風、往來寒熱、有汗、關節(jié)酸痛。
胸脅苦滿、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煩喜嘔。
舌質(zhì)暗紅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黃膩。

柴胡四兩(15g)桂枝一兩半(10g)芍藥一兩半(10g)黃芩一兩半(10g)人參一兩半(10g)甘草一兩(5g)半夏二合半(10g)大棗六枚(10g)生姜一兩半(10g)。

柴胡桂枝干姜湯 

往來寒熱。
胸脅滿微結(jié),或胸悶咳嗽,或胸骨痛。
大便不成形或腹瀉,食欲不振。
口干、心煩、易驚,胸腹動悸。
舌苔白厚或干膩。

柴胡半斤(20g)桂枝三兩(15g)干姜二兩(10g)黃芩三兩(15g)瓜蔞根四兩(20g)牡蠣二兩(10g)甘草二兩(10g)。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證。
精神神經(jīng)癥狀,尤其是臍腹動悸、易驚、譫語者。

柴胡四兩(15g)龍骨一兩半(10g)黃芩一兩半(10g)生姜一兩半(10g)鉛丹一兩半(市場無售,可不用)人參一兩半(10g)桂枝一兩半(10g)茯苓一兩半(10g)半夏二合半(10g)大黃二兩(10g)牡蠣一兩半(10g)大棗六枚(15g)。

四逆散 

柴胡證或為對疼痛敏感、經(jīng)常手冷、易緊張、肌肉易痙攣的柴胡體質(zhì)。
胸脅苦滿、疼痛,腹痛腹脹。
脈弦,舌質(zhì)堅老而暗,或舌有紫點。

柴胡(15g)芍藥(15g)枳實(15g)甘草(5g)。

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瘀血證的臨床表現(xiàn)特點有:
疼痛部位多固定。
出血易凝固,色紫黑。
精神不安,煩躁,甚至發(fā)狂。
舌質(zhì)紫暗,面色晦暗。

柴胡一錢(10g)芍藥二錢(10g)枳殼二錢(10g)甘草一錢(5g)桃仁四錢(15g)紅花三錢(5g)當歸三錢(10g)川芎一錢半(10g)生地三錢(10g)桔梗一錢半(5g)牛膝三錢(10g)。

逍遙散 《和劑局方》 

胸脅苦滿或胸脅痛,腹痛、女性月經(jīng)痛,經(jīng)前乳房脹。
往來寒熱感,或月經(jīng)周期參差不齊。
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浮腫。
脈弦而虛。

柴胡一兩(15g)芍藥一兩(15g)白術一兩(15g)茯苓一兩(15g)當歸一兩(15g)生姜(15g)薄荷(10g)甘草五錢(5g)。

大柴胡湯 

按之心下滿痛,或心下急,或心下痞硬。
嘔不止,或嘔吐而下利,或便秘,或腹脹、噯氣。
或發(fā)熱汗出不解,或黃疸、或頭痛。

郁郁微煩。

柴胡半斤(20g)黃芩一兩(10g)芍藥三兩(20g)半夏半升(15g)生姜五兩(15g)枳實四枚(20g)大棗十二枚(20g)大黃二兩(10g)。

大黃類

腹?jié)M,腹痛,拒按或腹壁有抵抗感,便秘。

精神不安,煩躁,易興奮,身熱有汗。 

舌質(zhì)紅而堅老,苔焦黃、干燥。(大黃舌)。

體格健壯或胖壯,肌肉豐滿,面色紅有油光;腹部充實飽滿,按之硬或脹痛;唇厚暗紅,舌質(zhì)暗紅堅老,舌苔黃厚而干糙,甚或焦黃。
平素畏熱喜涼,食欲旺盛,易煩躁易怒,易發(fā)胘暈,易頭痛,易腹痛便秘,為胸悶,易口干苦,痰液唾液黏稠;易出血,易皮膚感染;血脂、血壓偏高。女性多見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閉經(jīng),或經(jīng)來不暢、漏下不止。

大承氣湯 

劇烈腹痛、腹脹、堅滿拒按、便秘或黏液膿血便。
潮熱或發(fā)熱、身熱汗出。
煩躁、譫語、神志失常。 
脈實有力,苔干焦黃起紅刺。

大黃四兩(20g)厚樸半斤(30g)枳實五枚(30g)芒硝三合(10g)。

小承氣湯

臨床主要用于腹脹滿的大黃證。

大黃四兩(20g)厚樸二兩(10g)枳實三枚(15g)。

調(diào)胃承氣湯

有明顯舌苔干燥、黃厚、便秘的大黃證或有明顯身熱有汗、大便干燥如栗的大黃證。

大黃四兩(20g)甘草二兩(10g)芒硝半升(15g)。

桃核承氣湯 

少腹部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出血紫黑,易凝固結(jié)塊。
精神不安,如狂。
舌質(zhì)暗紅或紫,舌面干燥,唇暗紅,面紅。

桃仁五十個(15g)大黃四兩(15g)桂枝二兩(10g)甘草二兩(10g)芒硝二兩(10g)。

大黃蟲丸《金匱要略》 

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塊、腹?jié)M感、腹脹感。 
形體消瘦、面色暗晦、肌膚干燥如鱗甲、兩目暗黑。
舌質(zhì)暗紫、或舌見瘀斑,脈細澀。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干地黃十兩干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下瘀血湯《金匱要略》

大黃二兩(10g)、桃仁二十枚(10g)、 蟲二十枚(10g)。

茵陳蒿湯 

黃疸色澤鮮明,尿黃短少。
胸悶、煩躁、身熱有汗。
腹微脹滿,食欲不振。

茵陳蒿六兩(30g)山梔子十四枚(15g)大黃二兩(10g)。

防風通圣散《宣明論方》 

皮膚痛癢紅疹,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熱,頭痛、煩躁。
便秘、腹脹、胸隔滿悶,小便短赤。
或然證:或頭暈頭昏、或關節(jié)痛,或鼻流濁涕,或咳喘,或目赤腫痛,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閉經(jīng),或驚狂譫妄,或頭面瘡癬。

防風、連翹、荊芥、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山梔、大黃、芒硝各五錢(10g),黃芩、石膏、桔梗各一兩(15g),甘草二兩(15g),滑石三兩(20g)。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腹痛劇烈、拒按、便秘。
精神萎靡、面色晦滯無華、汗出惡寒、手足冷、脈沉緊弦。
舌苔白膩、舌面比較干、舌質(zhì)堅老。

大黃三兩(15g)附子三枚(30g,先煎1小時)細辛二兩(10g)。

黃芪類

自汗,盜汗,惡風,身體重,肢體麻痹不仁。

浮腫,身體重,小便不利。

潰瘍久不收斂,膿水清稀。

體型偏胖,精神疲憊,面色黃暗或暗紅,缺乏光澤;肌肉松弛,皮膚缺乏彈性,濕潤;腹部松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面部及下肢多有浮腫;舌質(zhì)多淡紅或淡胖,或紫暗。中老年人較多見。
易疲乏,易出汗,易頭暈,胸悶氣短,運動后尤為明顯;能大量進食而不耐饑餓;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下肢浮腫;畏風,易于鼻塞、氣喘;手足易麻木,骨關節(jié)疼痛;潰瘍難以愈合。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易于感冒,畏風,自汗,打噴嚏,身痛或頭痛;
浮腫或易浮腫,小便少,大便溏薄。

黃芪一兩(30g)白術二兩(60g)防風一兩(30g)。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浮腫,以下肢為明顯,身體困重。
汗出惡風。
關節(jié)痛,特別是膝關節(jié)腫痛,難以屈伸。

防己一兩(15g)黃芪一兩一分(30g)白術七錢半(15g)甘草半兩(3g)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15g),大棗一枚(20g)。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肢體無力,活動不靈,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縮。
浮腫,自汗,惡風。
舌質(zhì)暗淡。

黃芪三兩(60g)桂枝三兩(20g)芍藥三兩(20g)生姜六兩(30g)大棗十二枚(20g)。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慢性腹痛、喜溫喜按。
易自汗或盜汗、形寒惡風、面色萎黃、身體重或有輕度浮腫。
舌質(zhì)淡紅或暗,脈虛大。

黃芪一兩半(30g)桂枝三兩(15g)甘草二兩(10g)大棗十二枚(20g)芍藥六兩(30g)生姜三兩(15g)膠飴一升(30g)。

補中益氣湯《內(nèi)外傷辨》 

面色萎黃呈貧血貌,體型瘦長或昔肥今瘦,舌淡紅,舌質(zhì)嫩,苔薄白。
自覺發(fā)熱或惡風寒,全身倦怠感明顯,有輕微的胸脅苦滿感,手足冷,自汗惡風。 
或內(nèi)臟下垂,或子宮下垂,或脫肛,或腹瀉,或便秘,或腹痛,或頭痛,或昏暈,或浮腫,或小便不利等。

黃芪一錢(30g)人參三分(10g)當歸二分(10g)白術三分(10g)甘草五分(15g)陳皮三分(10g)升麻三分(10g)柴胡三分(10g)。

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 

半身不遂,肢體麻痹不仁,或身體痛。
浮腫,下肢為甚,自汗,惡風。
舌質(zhì)多淡胖,呈紫暗色,或有瘀斑瘀點。

黃芪四兩(60g)當歸二錢(10g)赤芍藥一錢半(10g)地龍一錢(5g)川芎一錢(10g)紅花一錢(5g)桃仁一錢(10g)。

石膏類

煩渴喜飲。

惡熱多汗。 

舌面干燥。 

脈洪大、浮滑。

白虎湯 

大量出汗,伴高熱或惡熱。
渴感強烈,煩躁。
脈浮滑或洪大而數(shù),口干舌燥。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兩(30g)甘草二兩(10g)粳米六合(40g)。

白虎加人參湯 

屢經(jīng)發(fā)汗、精神萎靡、口渴感明顯的白虎湯證。
無大熱、無大汗,但以渴飲為主訴的慢性病。
有白虎湯證而消瘦、食欲下降,全身狀態(tài)差者。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兩(30g)甘草二兩(10g)粳米六合(40g)人參三兩(15g)。

白虎加桂枝湯 《金匱要略》 

發(fā)熱、身無寒但熱、口渴。 
骨節(jié)煩疼、惡風、汗出不徹。
舌質(zhì)暗紅。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兩(30g)甘草二兩(10g)粳米二合(40g)桂枝三兩(15g)(去皮)。

竹葉石膏湯 

形體羸瘦,氣短音微,精神萎靡。 
氣逆欲吐,或干咳,或氣喘,或干嘔,或呃逆。
口渴、多汗,或低熱。
脈數(shù)弱,舌苔少。

竹葉二把(15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10g)人參二兩(10g)麥門冬一升(30g)甘草二兩(10g)粳米半升(30g)。

消風散 《外科正宗》 

皮膚瘙癢、或發(fā)疹塊、搔之滲液、久發(fā)難愈。
發(fā)熱感、煩躁、口渴。
浮腫傾向或小便不利。

石膏、知母、蒼術、當歸、生地黃、荊芥、防風、苦參、蟬衣、胡麻、牛蒡子各一錢(15g)甘草、木通各五分(10g)。

黃連類

煩躁不安,或心悸、或失眠、或神志不清。
心下痞、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舌質(zhì)紅或暗紅,質(zhì)堅老,舌苔黃膩,舌面較干。(黃連舌)。

黃連解毒湯 《外臺秘要》 

煩躁,不安感,焦慮或抑郁。
面紅赤,上火,唇暗紅,出血傾向。
黃連舌。
心下痞,不適感,按之隱痛。

黃連三兩(15g)黃芩二兩(10g)黃柏二兩(10g)山梔子十四枚(15g)。

黃連湯 

惡風,發(fā)熱,汗出。
煩躁,心動悸。
心下痞或嘔吐,或腹痛,或泄瀉。
舌質(zhì)紅或暗紅,舌苔膩較厚,或前半部苔薄,后半部有白厚苔。

黃連三兩(15g)桂枝三兩(15g)干姜三兩(15g)甘草三兩(15g)人參二兩(10g)半夏半升(15g)大棗十二枚(20g)。

小陷胸湯 

上腹部、胸脅部痞痛、拒按。
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
或便秘,或惡心,或咳嗽氣急,痰黃黏膩。

黃連一兩(5g)瓜蔞大者一枚(30g)半夏半升(15g)。

瀉心湯 《金匱要略》 

吐血、衄血或出血傾向。
煩躁不安,面部潮紅。
心下痞,便秘。

黃連一兩(5g)黃芩一兩(5g)大黃二兩(10g)。

黃連阿膠湯 

心中煩、不得眠。
出血傾向或諸血證,或久痢膿血,或便血,或崩漏,或肌衄。
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熱、耳鳴頭昏、小便短黃、口舌糜爛。
心下痞、腹痛。
舌質(zhì)紅或深紅、苔黃薄或花剝、起裂,脈細數(shù)。

黃連四兩(10~20g)黃芩二兩(10g)芍藥二兩(15g)阿膠三兩(15g)雞子黃二枚。

香連丸 《兵部手集方》 

腹痛、腹脹、里急后重、痢下黏臭或膿血。
舌苔黃膩、舌質(zhì)暗紅。

黃連二十兩與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木香四兩八錢醋糊丸,米飲下。

左金丸 《丹溪心法》 

脘腹痛、脅脹痛、口苦、嘈雜、嘔吐酸苦水。
舌質(zhì)紅、舌苔黃。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水泛丸。

干姜類

嘔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無惡臭。
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或咳喘。
口不干渴,惡寒喜熱,精神萎靡。
舌質(zhì)淡或淡紅,舌上有膩苔,苔多白膩,或灰黑膩,或白滑。
   (干姜舌)

理中湯 

腹?jié)M腹脹、嘔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畏寒喜溫、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飲。
舌質(zhì)淡紅、苔白或厚或膩、或滑。

人參三兩(15g)白術三兩(15g)干姜三兩(15g)甘草三兩(15g)。

桂枝人參湯

理中湯證。
發(fā)熱自汗,或腹痛,心下痞硬。
舌質(zhì)淡紅或嫩紅,偏暗,脈浮大。

?

桂枝四兩(20g)甘草四兩(20g)白術三兩(15g)人參三兩(15g)干姜三兩(15g)。

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 

腹痛腹脹較劇,呈陣發(fā)性,或見有腸形,或聞及腹鳴,多伴嘔吐。
手足逆冷,或有冷汗,口內(nèi)清唾。
干姜舌。

干姜四兩(20g)蜀椒二合(10g)人參二兩(10g)。

甘姜苓術湯 《金匱要略》 

腰以下有冷感、重壓感、酸痛感。
浮腫或平素好發(fā)浮腫,全身倦怠感。
口中多清涎,干姜舌。

干姜四兩(20g)茯苓四兩(20g)白術二兩(10g)甘草二兩(10g)。

附子類

精神萎靡,倦臥欲寐。
畏寒感,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脈微弱(脈形極細,按之若有若無),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細弱(脈細如絲,無力),或脈突然浮大而空軟無力。(附子脈)。

四逆湯 

脈微弱、沉伏、細軟、或脈突然浮大而中空軟無力。
畏寒、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及膝以下冰冷不溫。
精神萎靡、倦臥欲寐。
舌質(zhì)淡或淡紅、暗淡,舌體多胖嫩,舌苔白膩或灰膩、或干膩、或白滑。

附子一枚(15g)干姜一兩半(10g)甘草二兩(10g)。

四逆加人參湯 

惡寒、四肢厥冷、精神萎靡。
腹瀉或便溏、腹脹或心下痞硬,食欲不振。
脈微弱沉遲,苔干無津。

附子一枚(15g)甘草二兩(10g)干姜一兩半(10g)人參一兩(5g)。

真武湯 

精神萎靡,面色黃暗,倦臥欲寐,畏寒,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蓋以下冰冷。
脈微弱、沉伏、細弱。
眩暈,甚至身體站立不穩(wěn)。
心悸、氣短,肌肉跳動。
身體困重,嗜睡,四肢沉重疼痛,腰痛,關節(jié)活動不靈活。
小便少,大便不成形,腹脹腹痛,或惡心嘔吐。
全身浮腫,尤以下肢明顯。
或咳或喘,痰液清稀。
舌淡胖,舌質(zhì)淡,苔白滑或黑潤。
以上1、2項是必見證,3~9項中只要見有二、三項者,就可以使用真武湯。

附子一枚(15g)茯苓三兩(15g)白術二兩(10g)生姜三兩(15g)芍藥三兩(15g)。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或上腹部脹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煩亂甚或昏厥、舌苔黃膩。
惡寒汗出或額上冷汗、肢冷、脈沉微弱或血壓下降。

附子一枚(15g)、炮、去皮、破、別煮取汁大黃二兩(10g)黃連一兩(5g)黃芩一兩(5g)。

半夏類

惡心或時有惡心感,甚至嘔吐。
舌上有滑苔或膩苔。
面色黃或灰暗。

營養(yǎng)狀況較好,肥胖者居多;目睛大而有光,眼神飄忽,膚色滋潤或油膩,或黃暗,或有浮腫貌;脈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數(shù)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膩,或滑苔粘膩。
主訴較多而怪異,多為自覺癥狀。易精神緊張,好疑多慮,易驚恐,易眩暈、心悸,易惡心嘔吐、咽喉異物感,易咳喘多痰,易失眠多夢,易肢體麻木疼痛等。

小半夏湯 《金匱要略》 

惡心嘔吐。
口不渴或口不渴甚,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質(zhì)稀,或心下有振水音,胸膈脹滿。
苔白滑或白膩、較厚。

半夏一升(30g)生姜半斤(30g)。

溫膽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惡心,嘔吐,口苦口黏。
精神不安定,易驚,心慌,失眠,多夢。
舌苔膩或滑。

半夏二兩(15g)茯苓一兩半(15g)陳皮三兩(15g)甘草一兩(5g)枳實二兩(15g)竹茹二兩(10g)大棗一枚(15g)生姜(15g)。

大半夏湯 《金匱要略》 

反胃、朝食暮吐、嘔吐物多涎沫。
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舌質(zhì)淡紅、苔薄膩或厚膩。

半夏二升(60g)人參三兩(15g)白蜜一升(50g)。

半夏厚樸湯 《金匱要略》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異物感,胸悶氣塞感。
咳嗽氣喘,痰多胸悶,或腹脹,嘔吐惡心,食欲不振。
舌苔多厚膩、白膩、口內(nèi)黏膩。

半夏一升(30g)厚樸三兩(15g)茯苓四兩(30g)蘇葉二兩(10g)生姜五兩(15g)。

半夏白術天麻湯 《醫(yī)學心悟》 

頭痛、眩暈、頭重壓感。
腹脹、腹鳴,大便薄或先干后溏;
肌肉松軟,浮腫感,或經(jīng)常浮腫,或易出汗。
舌質(zhì)紅或淡紅,舌體較大,苔膩或微黃膩。

半夏一錢五分(10g)白術三錢(10g)天麻一錢(5g)陳皮一錢(5g)茯苓一錢(5g)甘草五分(3g)大棗二枚(10g)。

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 

上腹部滿悶不適,有輕度脹痛,但按之無抵抗感。
惡心、嘔吐、腹瀉、腹鳴等胃腸道癥狀。
煩躁,內(nèi)熱感,多夢或失眠。
舌苔薄膩或黃膩。

半夏半升(15g)黃連一兩(5g)黃芩三兩(15g)干姜三兩(15g)甘草三兩(15g)人參三兩(15g)大棗十二枚(20g)。

圖片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