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豫園興衰四百年

 黃之中 2023-08-18 發(fā)布于上海

倭寇之亂平息后,從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潘允端為了讓父潘恩(時已年六十四歲)安享晚年,在潘氏住宅西面的菜田上,聚石鑿池,構(gòu)亭藝竹,開始建造園林,前后歷時近二十余年,取名“豫園”,本文主要敘述豫園四百余年的歷史興衰。

掃二維碼可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

圖片

圖片

前篇《先有世春堂 后有豫園》一文中,潘家世系發(fā)文時有遺漏(無法修正),在這里重發(fā):

根據(jù)歷史資料和出土的墓志銘等文物,可以描繪潘家世系幾代溯源(家史):

潘氏世系:元末明初從常州徒上海,至潘奎已是第五代,潘恩是第六代,有潘恩(伯)、潘惠(仲)、潘忠(叔)、潘?。荆┧男值??!凹尽笔亲钚〉囊馑?。

潘恩有三子一女、潘惠有四子二女,潘忠、潘恕各有四子、二子,其中根據(jù)潘惠墓志碑,他亡時已有孫男六女一、曾孫有男五女六(幼),可以看出潘氏成了很大一家系。

最小的潘恕過70歲時,潘恩已80有余,一家四兄弟都步入了古稀老年,在古代“近世未有”,筑“四老堂”慶之。

家族中走得最早的是大侄潘允修,英年早矢(1562,僅36歲,潘允端37歲此年考取進士,他的大哥允哲還要晚三年)。三弟潘忠、三子潘允亮先于潘恩(1582)走。而二弟潘惠(小六歲)晚五年(1587)亡,潘惠次子潘允徵再過二年(1589)也走了(僅56歲)。所以潘恩壽最長(87歲)、潘惠其次(86歲),潘允端活了76歲。

而作為潘恩的長子,潘允哲生于潘恩進士及第(1523)后的祁州任上(約1524),玉華堂日記一直有允哲(大兄)的提及,應(yīng)死在允端(1601)后,也有可能活過八十歲。但無論為官或在家,潘允哲清廉且節(jié)儉,為人和睦,史志上說他:“恭定公(潘恩)所遺田房外蓋一畝一椽未賞與齊民爭尺寸。卒之日,知與不知皆流涕。丹旐所過,父老爭插竹掛紙錢其上,自家達墓凡二十余里”。(古代年齡一般按虛歲計)。

圖片

圖片

圖片

豫園的辟建歷程:

豫園的初建時間,有《潘允端記》為證。

史志上有關(guān)豫園最多的資料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松江府志》卷七十八名跡志,第宅下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頁 有關(guān)于豫園的條目:有豫園的介紹,并附有《王世貞記》、《潘允端記》。

圖片

圖片

圖片

為了閱讀方便,這是嘉慶《松江府志》的現(xiàn)橫排本

圖片

王世貞記: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人,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關(guān)于“玉玲瓏”來歷有不同說法。

圖片

潘允端記:現(xiàn)全文展示在豫園三穗堂中。

圖片

圖片

圖片

《潘允端記》的前段,敘述了辟建豫園的經(jīng)過:

“余舍西偏舊有蔬圃數(shù)畦,嘉靖已未(三十八年1559),稍稍聚石鑿池,垂二十年,屢作屢止。萬歷丁丑(五年1577),解蜀藩綬歸,一意充拓,地加辟者十五,池加鑿者十七。每歲耕穫,盡為營治之費。時奉老親觴詠其閒,而園漸稱勝矣?!?/span>

圖片

說明此園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在家宅(世春堂)西的蔬菜田上,“聚石鑿池”。三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已37歲的潘允端進士及第,在外為官十五年,至萬歷五年(1577)春52歲時解職回家,再次熱心于擴建豫園。

古語“豫”和“愉”意義相通,“取愉悅老親意也”。園名是在萬歷丁丑(1577)秋請王樨登寫,并刻石。此刻石是(面向安仁街)正門的門額,現(xiàn)嵌在三穗堂東的墻壁上,面西:“萬曆丁丑秋八月望  豫園  太原王樨登書”(園門外荷花池東北角的一塊是復(fù)制品)。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王樨登(1535-1613),字伯榖,號玉遮山人,江陰人,移居蘇州。晚明詩人,書法家?!睹魇贰酚小锻蹰氐莻鳌贰?/span>

王樨登書法作品,

圖片

萬歷五年(1577)只是擴建的開始。此園“地加辟者十五,池加鑿者十七,每歲耕穫,盡為營治之費”,邊施工,邊“時奉老親觴詠其閒”,豫園“漸稱勝”。說明擴建時父親還時來園中游玩。但潘恩因為三弟潘忠和三子潘允亮相繼離世,心情憂郁,最終在萬歷十年(1582)以87歲高齡走了,并沒有看到全園的竣工。

《明史》列傳九十:潘恩

圖片

那么“地加辟者十五,池加鑿者十七”是指哪里?

根據(jù)上海舊縣城水道示意圖,可以看出在安仁橋南的潘恩住宅西,有個較大的河灣,嘉靖三十八年(1559)時,潘允端只是在東岸的“蔬圃數(shù)畦”造園,而萬歷五年(1577)以后“地加辟者十五,池加鑿者十七”,擴大至河灣西,它就被稱為“大池”,比現(xiàn)在的荷花池要大得多。

圖片

豫園最后是什么時候建成?雖然潘恩沒有等到最后建成(萬歷十年1582),但豫園并不拖延很久就竣工了。應(yīng)最晚在潘允端寫《玉華堂日記》之前,即不遲于萬歷十四年初(1586年春節(jié)之前)。因為《玉華堂日記》已經(jīng)沒有關(guān)于豫園施工的片言只語。即三-四年之間。時潘允端也已六十歲(過年六十一),而筑園名家、大假山設(shè)計者和施工指揮張南陽已近七十歲。

張南陽(1517-1596),上??h人,始號小溪子,更號臥石生,職業(yè)園林匠師。原為畫家,后專職造園疊山。豫園大假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世貞在太倉的弇山園也是張南陽的匠心之作。

這是太倉弇山園圖,

圖片

潘允修記,主要內(nèi)容是詳細游覽了豫園的景點、名稱的由來。豫園中的“大池”,“池心有島橫峙”,有亭曰“鳧佚”,并沒有九曲橋。除了大假山外,還有南山等:島之陽:“峰巒錯疊,竹樹蔽虧,則南山也”。

根據(jù)《玉華堂日記》,玉華堂是潘允端的書房,樂壽堂是演戲的地方,東隔壁充四齋也是他的臥房。而東北的“愛日堂”是潘允端五兒潘云獻的住宅(季子為最小的兒子的意思)。

《潘允端記》中的各建筑物。

圖片

這是根據(jù)《潘允端記》的描述,畫的明代豫園示意圖,總面積達70畝左右。藍色的是水面??梢愿鶕?jù)他的描述兜一圈:現(xiàn)在的豫園與它已大不相同了。

圖片

豫園落成后,成了潘允端退隱后的享樂之所。他與眾多海上名人來往甚密,平日里,高朋滿座,王世貞、王稚登、董其昌等名士往來其間,游宴、演戲等好不熱鬧。王世貞、董其昌等也都留下相關(guān)詩句,可一窺當時豫園之勝景。

這是王世貞的詩篇:

潘方伯邀游豫園

圖片

潘允端常在園中設(shè)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fēng)箏、買賣古玩字畫等。僧尼、相士、三教九流頻繁出入豫園。

《玉華堂日記》就是這十多年經(jīng)歷的寫照(萬歷十四年-萬歷二十九年1586-1601

《玉華堂日記》每兩頁記一月。每頁為十六真格,前頁第一格稍低刻一'月'字,以備填寫月份,其余每格之首均刻日期(農(nóng)歷),自初一至十五日,后頁十六至三十日。中縫魚尾下有'日記'二字,平線下刻'玉華堂'三字?!度沼洝纷匀f歷十四年(1586)正月十六日記起,至萬歷二十九年(1601)五月十一日止,計十五年余,其中僅殘缺萬歷二十六年正月、二月前半月。

此日記并非潘允端親筆手跡,而是由潘允端每日起稿、口述,由子孫或記室代書而成(有涂筆改整之處,似為潘允端手跡)。

潘允端的方伯公《玉華堂日記》封面、首頁等,

第一冊記有萬歷丙戍(1586)、丁亥(1587)、戊子(1588)三年內(nèi)容。

圖片

圖片

可以看出不同頁面是不同人的筆跡。

圖片

圖片

圖片

潘允端非常喜好戲曲,他斥巨資培養(yǎng)家樂班,進行頻繁的演出活動,同時也由于他對于昆山腔的偏好,不論園中常演的劇目,或是組織的“串戲小廝”入班,皆為清麗婉轉(zhuǎn)的昆山腔。他的家班生,生旦凈末丑,共有24個人,可以演大型的劇目,連縣令都多次來借用。他還致力于編排新戲,多次購買南戲劇本,一度還養(yǎng)著叫朱諄化的文人,專門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半個月里創(chuàng)作了《晝錦記》等五部傳奇。他的癡迷,使豫園成了熱鬧的演出場所。正是他這種熱情,為昆劇在最初形成階段的傳播和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玉華堂日記》中有關(guān)戲曲的內(nèi)容,計有四百余條,具體而詳實,對研究昆曲等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此書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所以潘允端是昆劇初創(chuàng)時期有史料記載的重要人物。

昆曲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圖片

潘氏家族的生活起居早已離不開戲曲演出,潘允端的長子云驥去世,家里人白天祭祀,晚上仍然要“串戲”;夫人顧氏去世,剛滿三七,也要家班演“雜劇一折”。每年四月十四,潘允端的生日前后,豫園內(nèi)更是到處歌舞管弦之聲。

萬歷十四年(1586),潘允端做壽時,從四月初七到四月十八,除家班外,特請“松江梨園”、“吳門梨園”兩個戲班來一起演出;

萬歷十六年(1588),潘允端的梨園戲班組成,以家班演出為主。還邀請梨園戲班來園中合演出《琵琶記》。

萬歷十七年(1589),潘允端六十四壽辰,兩班戲子各獻技,連演了十多天,天天宴會,席席歌舞。在日記上不得不承認是“過分豪奢”了。

萬歷二十三年(1595)七月,潘允端為賀孫子誕生,于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連演全本《南西廂記》。

萬歷二十六年(1598),潘允端二兒家“小戲子”演出了《連環(huán)記》。

這是現(xiàn)在《琵琶記》劇照

圖片

下面是網(wǎng)上找到的萬歷十四年(1586)五月-八月的日記(前后四個月,橫排版)記載:

紅線為外出活動。古代江浙地區(qū)外出一般走水路,家中有舟好比現(xiàn)在的房車,到哪里都行,逢風(fēng)雨可以停泊,晚上也可以行舟。如:七月十九,五更(即早3-5時)雨。晴雨相間。由(松江)西門(登舟)行,未時(下午13-15時)抵(上海)家。當時從上海至松江走肇嘉浜、蒲匯塘、泗涇、通波塘一線(黃浦江路遠且一般的船舶小,并不安全)。

藍線是晚上梨園班子在家演出記錄:五月有本處梨園、吳門梨園多次演出“一更散”(約晚17-19時結(jié)束),六月有評話,七月是松江梨園,八月中秋賞月,有紹興梨園。

還可以看到記有潘允端體質(zhì)較差,經(jīng)常腹瀉、腰廯等病。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文中的“龍華墓”應(yīng)指潘允端為自己建的墓。五月日記多次提及在墓前豎翁仲的事,五月十八日還特地去看了一下。玉華堂日記有夫人顧氏亡的記載,先葬于此。

這是《上海明墓》一書的記載,(2009年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

56,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家族墓。

位于當時的上海縣龍華三隊,今中山南二路天鈅橋路附近,1973年發(fā)現(xiàn)清理。一墓雙穴,為夫妻合葬墓(根據(jù)判斷父潘恩夫婦、哥允哲夫婦墓在陳涇,應(yīng)在附近不遠處)。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1948年天地圖上的潘允端家族墓位置,

圖片

圖片

由于長期揮霍無度,加之造園耗資巨大,以致家業(yè)衰落。潘允端在世時(《玉華堂日記》有記載),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生計。萬歷二十九年(1601)潘允端死后,園林日益荒蕪。至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張肇林無力支撐整個園林的修繕和管理,只能出借或割售園林。張肇林去世后,豫園殘破到了極點,除去山石和池塘外,一切都已廢棄。

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已被外姓分割。豫園作為私家園林的命運就此終結(jié)。

現(xiàn)在豫園內(nèi)明代的物品已經(jīng)不多。除了“豫園”門額外,還有大假山、玉玲瓏和古銀杏等。

多座假山是明代張南陽壘成的,現(xiàn)存主要是園西北的大假山。

不同季節(jié)的大假山,深秋時節(jié)色彩最艷。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玉玲瓏,

豫園的鎮(zhèn)園之寶:玉玲瓏。高約1丈余,玲瓏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皺漏瘦透之美,為石中甲品。古人曾謂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關(guān)于玉玲瓏石得自何處,王世貞記說來自烏泥涇,屬于誤傳。允端記》中提了一句:玉華堂前臨奇石曰“玲瓏玉”。蓋石品之甲相,傳為宣和漏綱,因以名堂。

《宣和漏綱》,即北宋徽宗(年號宣和)時的花石綱,專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水滸》“智取生辰綱”也是指運生日禮物。采石后遺漏或沒有運走的奇石,就總稱為《宣和漏綱》。

圖片

圖片

《胡氏雜抄》轉(zhuǎn)載的上海人王孟洮(字玖甫)所撰《記玉玲瓏石》有較為詳細的說法:該石曾為“浦東三林莊南園之舊物”。

儲昱,字麗中,遷居芋涇后,又字芋西,儲泳六世孫,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先后出任庶吉士、禮部給事中,后改任為江西右參議。他在三林塘筑有別墅號“儲園”,又稱“芋西園”,因位于芋涇的南岸,故人們又有稱之謂“南園”,該石即為該園中之物,最得儲昱的喜愛,在他晚年歸居三林后“常摩挲此石以自娛”。儲昱一女,嫁與潘允端之弟潘允亮為妻。儲昱故世后,潘允亮將此石移置來豫園。

但流傳為運“玉玲瓏”的船進城,而在小南門開了個水關(guān),則是無稽之談。因為從小東門邊的水關(guān)完全可以運進城的,且明萬歷十六年(1588)《上??h志》上海縣城圖上小南門邊還沒有建水關(guān)。此時豫園早已建成了。

圖片

康熙二年(1663)《松江府志》卷二十四,第宅,就指出“奇石曰玉玲瓏,因顏其堂,曰玉華。王世貞謂其秀潤、透漏、天巧,宛然為隋唐之物。

圖片

豫園萬花樓前的銀杏樹,樹齡已400余年了,據(jù)說為潘恩手栽,是老城廂內(nèi)第二長壽的古樹。古樹名木保護牌0111號。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接著,園中亭臺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成一片荒涼。

上海文人徐書城曾作詩哀嘆豫園的荒蕪:(應(yīng)該是潘恭定公廢園)

圖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因城隍廟沒有祭天靈臺,為方便官吏祈雨求晴及達官貴人敬香有休息之處,縣中鄉(xiāng)紳出資購得城隍廟東側(cè)土地,修建靈苑,作為廟園(2.19畝),與廟相通(即今內(nèi)園),故內(nèi)園并不屬于潘允端當初的“豫園”范圍。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些豪紳富商又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已荒廢百余年),盡力恢復(fù)當年園林風(fēng)貌。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竣工,歷時20余年。“仰答神庥,捐歸邑廟”,成為城隍廟廟園的一部分,故把“靈苑”稱為“東園”,此園改稱為“西園”。

修復(fù)后的西園,建成了三穗堂、萃秀堂、蓮廳、致遠堂、清芬堂等廳堂,還有得月樓、涵碧樓、磬樓、呤雪樓、花神閣、聽濤閣、凝暉閣等樓閣,此后又添建點春堂、香雪堂、仰山堂、快樓、回回樓等。大部分建筑是在明代豫園的廳堂樓閣廢墟上重建的。但建筑已是清代風(fēng)格。如:經(jīng)歷200年風(fēng)雨的“樂壽堂”早已頹圮,復(fù)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圖片

圖片

這是乾隆《上??h志》上的“邑廟西園圖”,當時的荷花池要大得多,這是當時的描述:(綠色為水面)真是三穗堂上的匾:城市山林。

“夏日的荷花池里盛開紅蓮,清晨站在九曲橋上,四面都是花朵,如紅霞一般使人目暈。”賦詩曰:“瀲滟湖光碧印霄,蓮池夏氣豫園消。一奩波凈莖搖綠,夾道穿過九曲橋?!?/span>

圖片

根據(jù)邑廟西園圖,描繪當時西園各種建筑。當時西園的水和明代豫園一樣,向北與南侯家浜(也稱黑橋浜)流通

圖片

玉玲瓏南有座環(huán)龍橋?!杜嗽识擞洝分小斑^坊,得石梁跨水上,梁竟,面高墉”。說明明代時是石梁橋(平橋),故環(huán)龍橋應(yīng)該是清代建的。

環(huán)龍橋老照片:

圖片

圖片

上海城隍廟原稱金山神廟,祀霍光。明永樂年間 ,時任上海知縣張守約將其改建為城隍廟,加祀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后經(jīng)多次修建。

道光十六年(1842)英軍占領(lǐng)上海,以城隍廟為駐地,甚至在荷花池洗澡。

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占領(lǐng)上海,設(shè)部于廟內(nèi),前后住居一年有余。

咸豐十年(1860)為抵御太平軍,該廟又成為英法軍隊營房。

歷經(jīng)數(shù)次兵占,廟內(nèi)破壞一空,面目全非。同治年間知縣王宗濂、巡道應(yīng)寶時倡捐大修,歷時十月,廟貌煥然一新,重復(fù)壯觀。

清代的上海城隍廟老照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湖心亭和九曲橋,

明代的豫園《潘允端記》:樂壽堂“前距大池”,“池心有島橫峙”有亭曰:“鳧佚”。本來只是個小亭,沒有橋,登船才能上島進亭。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青藍布業(yè)商人祝韞暉,張輔臣、孫學(xué)裘、梅君瞻集資購買湖心亭,拆除池中的小島、假山、亭子等,重建了高二層的東西排列中間大二邊小的三個六角亭。并添筑了石柱、石梁、木欄桿建九曲橋,從湖心亭起兩端彎曲連接?xùn)|北角和西岸,以方便進出。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竣工,立《湖心亭碑記》。

湖心亭建成后成為上海布商聚會之所,后因洋布傾銷,青布業(yè)衰。清咸豐五年(1855),將湖心亭出售,成為“海上第一茶樓”,取名“也是軒”。到了民國又改為“宛在軒”,逐漸成為商人洽談生意和游客品茗、會友的場所。但大家仍俗稱它為“湖心亭”。

清代的湖心亭和九曲橋,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清代的湖心亭和九曲橋的畫,

圖片

圖片

圖片

改為廟園后,園林滲透著商業(yè)氣息。每月初一和十五,官府派人來此宣講圣諭,商人常在此集會宴客。嘉慶年間,這里商會逐漸增多,道光初年官府索性出示告示,讓各同業(yè)商會管理和維修。

點春堂就是道光初年(1820)為福建花糖業(yè)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廳堂雕梁畫棟,宏麗精致,門窗、屏扇上雕刻戲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詩人蘇東坡詞“翠點春妍”之意。

圖片

圖片

豫園老廟遭受三次兵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2農(nóng)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qū)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shè)在湖心亭。豫園“風(fēng)光如洗,泉石無色”。將荷花池當作洗澡池,園林一片凄涼。

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在點春堂設(shè)城北指揮部。起義失敗后,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

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東征,清庭又請英法洋槍隊入城防守,建造西式營房,“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城隍廟被毀壞一空,直到同治四年(1865)才全部撤出。

當時的老照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上海開埠以后,商業(yè)發(fā)展迅速,一些行會在豫園設(shè)同業(yè)公所,作為同業(yè)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1868)西園劃分給各同業(yè)公所,各自籌款修復(fù)。此后園內(nèi)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在此設(shè)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后演變?yōu)樯虉觥?/span>

豫園周圍各種商業(yè)的老照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二年后(1870)上海縣公告城隍廟廟園地產(chǎn)歸各業(yè)公所,豫園脫離又了廟產(chǎn)。

同治十年(1871)《上??h志》上的城隍廟圖,后為豫園

圖片

圖片

光緒元年(1875),豫園內(nèi)有豆米業(yè)、糖業(yè)、布業(yè)等21個工商行業(yè)設(shè)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shè)立學(xué)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

1870年時的豫園內(nèi)景

圖片

這一變更,最終導(dǎo)致豫園的公共化。加快了豫園商場的形成。園內(nèi)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江湖藝人,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從業(yè)人員在內(nèi)設(shè)攤,各商家在豫園西邊、九曲橋西南面荒蕪之地建造商店,廟市演變?yōu)樯虉觥?/span>至光緒元年(1875)已有21個工商行業(yè)在園內(nèi)設(shè)置公所,如布業(yè)(得月樓)、豆業(yè)(萃秀堂)、糖業(yè)(點春堂)、鞋業(yè)(凝暉閣)、錢業(yè)(東園)公所等,一些公所還設(shè)立學(xué)校。

光緒十年(1884)城廂租界全圖上的城隍廟地區(qū),

圖片

清末,由于豫園的游客不斷增加,申報1871年的“勸添造豫園沿池欄桿事”豫園水域邊危險隱患,加裝了欄桿等設(shè)施。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歷史上,城隍廟每年有清明、中元、十月初的“三巡會”,有各神祗的華誕,善男信女進香還愿;豫園,歲時例有梅花會、蘭花會、菊花會等雅集,文人名流評點花魁;市場內(nèi)的商鋪善于“以節(jié)引客”,常以各種商品點綴春節(jié)、元宵、立夏、端午等節(jié)日,招徠顧客,使城隍廟周邊形成了有異于一般商業(yè)街市的經(jīng)營特點,這也豫園的發(fā)展提供了歷史和社會層面先決條件。

豫園是文人雅士薈萃之地,市場內(nèi)畫鋪、書坊、舊書攤、筆墨店集中。清末民初,滬南畫家高邕之、陳石癡等組織書畫善會、宛米山房,以展覽形式,銷售名家字畫。民國十七年(1928)時場內(nèi)有青蓮室、麗云閣、筆花樓等書畫箋扇店22家,經(jīng)營箋紙、楹聯(lián)、幛軸、書畫、折扇等商品,并代客裝池;鐫刻店也頗負盛名,鐫刻名章鈐記,銷售金石玉章、筆筒、水盂等手工藝品。

民國時期,方浜路老城隍廟正門口附近、豫園街景

圖片

圖片

上海城隍廟在1922年、1924年先后發(fā)生火災(zāi),主要是1924年7月一次,木結(jié)構(gòu)的老廟損失慘重。社會募捐,以黃金榮為首的大亨組織了老廟董事會進行重修。廟殿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從1926年4月開始施工,到1927年11月竣工。

現(xiàn)在上海城隍廟(2016年拍攝)。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城隍廟火災(zāi)并沒有影響到湖心亭和九曲橋,但在1925年就進行了改建:湖心亭向南擴建了一個長方形的水榭式建筑,九曲橋改建為鋼筋水泥橋,并將西岸的出口改為向西南角。

根據(jù)測量,水泥九曲橋總長在96米左右。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湖心亭內(nèi)景

圖片

圖片

圖片

抗戰(zhàn)勝利后在湖中曾豎有李平書的像,

圖片

圖片

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片,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還被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原玉華堂位置)、可樂軒等在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當時這里劃為難民區(qū),大批難民涌入后搶占空地,亂搭棚屋,豫園又一次遭到浩劫。但園中點春堂、三穗堂、萃秀堂、大假山等和一些古樹名木,還能得以保存。   

民國時期豫園周圍街區(qū)圖,可以看到豫園的水面除了荷花池外,已經(jīng)很少。

圖片

1948年天地圖上的豫園地區(qū),

圖片

解放后,五十年代豫園的修復(fù)

1952年點春堂東側(cè)快樓下的假山洞局部坍塌,暫作竹架支撐處理。1956年上海市文化局擬訂了《修復(fù)豫園規(guī)劃》。聘請上海民用設(shè)計院和同濟大學(xué)建筑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fù),歷時5年。

1956年開始,將與豫園園景交錯在一起的學(xué)校、商鋪、民宅陸續(xù)遷出,化了三年多時間恢復(fù)了30余畝園景,但是湖心亭、九曲橋、荷花池等未能劃入園內(nèi)。豫園大門原在安仁街上,面朝東向潘氏宅第。因荷花池等未能與豫園園林成為一個整體,在三穗堂前仿造清代大門。列入豫園修復(fù)的項目有23個,各項目名稱為:三穗堂、仰山堂、游廊、挹秀亭、大假山、望江亭、萃秀堂、魚樂榭、老紫藤、方亭、復(fù)廊、兩宜軒、亦舫、萬花樓、古銀杏和廣玉蘭、點春堂、古井亭、學(xué)圃、鳳舞鸞吟、快樓、靜宜軒、和熙堂、龍墻等。疏浚了淤塞的池塘,栽植了大量的樹木花草,并把豫園和內(nèi)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全園有大小景點48處,大體可分成東部、西部、中部以及內(nèi)園等景區(qū),使豫園恢復(fù)了秀麗典雅的名園風(fēng)貌。

1960年豫園現(xiàn)狀圖,

圖片

豫園修復(fù)的項目情況,

圖片

圖片

19619月,豫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外各方人士喜愛的游覽參觀的娛樂場所。

圖片

五十年代由園林專家郭俊綸先生(1914-2002曾依照清代乾隆年縣志上的邑廟西園圖,結(jié)合清代同治年重建的點春堂一組建筑,及三十年前在三穗堂東面新建的園林建筑,顧景炎先生收藏的嘉慶間工筆畫家孫坤《甲戊邑廟雩壇禱雨圖卷》,綜合后繪制了豫園全景圖。19646月《豫園全景圖》發(fā)表在《建筑學(xué)報》,對研究豫園歷史和建筑修復(fù),留下了很有價值的材料。

圖片

其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豫園甚至被列為“破四舊”的范圍,一度還更名為“紅園”。城隍廟也改建為豫園商城的一部分。

圖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于“深挖洞”的戰(zhàn)備需要,部分區(qū)域被修建成防空洞,拆除了跨龍橋等古建筑。

1979年天地圖上的豫園地區(qū),

圖片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形勢的好轉(zhuǎn)和人們對文物認識的不斷提高,同時,文物保護事業(yè)的恢復(fù)和第二次文物普查的開展,使得包括傳統(tǒng)園林在內(nèi)的文物保護被重新提上工作日程。豫園,作為上海市內(nèi)重要的明代園林遺存,于1982年2月23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圖片

1986年3月起決定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園。再次聘請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達峰,參照清乾隆時期的豫園布局和江南古典園林特點,進行設(shè)計、指導(dǎo)。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園東部景區(qū),包括玉玲瓏、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周圍景點。這一區(qū)域歷來受破壞嚴重,修復(fù)工程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環(huán)龍橋,擴大水面,修建積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瓏照壁和百米積玉長廊。一、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

豫園整修工程一、二期圖

圖片

九獅軒四季景色,

圖片

圖片

圖片

會景樓,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

圖片

圖片

圖片

玉華堂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環(huán)龍橋,

圖片

圖片

積玉水廊北達聽濤閣,南連涵碧樓,因廊旁有一石叫積玉峰而得名。水廊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漫步廊中,逶迤曲折,舉目四顧,古樹蒼翠欲滴,池中紅魚游動,亭榭流光溢彩,富有詩情畫意。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第三期工程修復(fù)內(nèi)園古戲臺。內(nèi)園古戲臺因周圍居民居住,長期重門深鎖,無法對外開放。動遷13戶居民、2家企業(yè),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間動工修繕古戲臺,并新建兩側(cè)雙層清式看廊。重放光彩的古戲臺,建筑宏敞,藻飾精美,畫棟雕梁,使豫園增添了一個環(huán)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點。

古戲臺建于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雕梁畫棟,藻飾精美,被譽教育界江南第一古戲臺。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yè)公所內(nèi),1974年移建于此,經(jīng)過修繕和增建于19889月正式對外開放。

戲臺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yōu)美,栩栩如生。兩側(cè)石柱上鐫有對聯(lián)天增歲月人增壽,云想衣裳花想容”,書法挺秀遒勁,為昆曲藝術(shù)大師俞振飛手筆。

戲臺頂部藻井呈穹窿狀,上有22層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28只金鳥展翅欲飛,中間是一面圓形明鏡。藻井不僅裝飾華麗,而且符合聲學(xué)原理,即使沒有擴音設(shè)備,也能取得良好音響效果。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進入21世紀后,馳名中外的商業(yè)旅游區(qū)——豫園和老城隍廟,已成“上海市老城廂歷史風(fēng)貌區(qū)”的核心部分。近年來,該區(qū)域正在經(jīng)歷有史以來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市更新過程。

圖片

2005年9月,豫園荷花池修整工程現(xiàn)場,

圖片

2008年1月,雪后的豫園

圖片

2016年豫園商城區(qū)域航拍

圖片

2022年天地圖上的豫園地區(qū)

圖片

最后,豫園美景隨拍,攝于2022年12月13日。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