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墨子譯注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新用戶4541Ay47 2024-03-20 發(fā)布于上海

天志上

【題解】

《天志》分為上、中、下三篇,此為上篇。墨子是一個宗教神學目的論者,他認為存在一個高高在上的“天”,“天”比天子更尊貴、也更有智慧,因此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須遵循天的意志?!疤觳豢蔀榱止扔拈T無人,明必見之”,天下人的所有行為都無法隱瞞上天,所以必須老老實實按照天的意志行事。順應天的意志就會得到上天的獎賞,違背天的意志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下所有人都是天的子民,天兼愛他們,因此統(tǒng)治者只有愛民利民,才能得到上天的獎賞和百姓的贊譽,否則就會因為殘害百姓而受到上天的懲罰。墨子的天志說無疑是唯心之論,但他提倡的內容卻有值得肯定的成分。

23.1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罪于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1]。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2],共相儆戒[3],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于家長,而可為也!”非獨處家者為然,雖處國亦然。處國得罪于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于國君,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避逃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語言有之曰[4]:“焉而晏日[5],焉而得罪[6],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夫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7],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注釋】

[1] 所:猶“可”(王念孫說)。

[2] 所知識:指所認識的人。

[3] 儆:通“警”。

[4] 語:當為衍文。

[5] 焉而:當為衍文(俞樾說)。一說,猶言“于是”(劉昶說)。晏:天日清明。

[6] 焉而:焉為語氣詞;而,轉折連詞,竟然(孫詒讓說)。

[7] 門:當為“閑”之誤(王念孫說)。

【譯文】

墨子說: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懂得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根據(jù)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情況知道。如果在家里得罪了家長,還有鄰居家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以及相識的人,都相互告誡說:“不能不引以為戒!不能不慎重對待!哪里有身處家中而可以做得罪家長的事呢?”并非只有處身家中是這樣的,即使是在國家中也是這樣。在國家里得罪了國君,還有鄰國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以及相識的人,都相互告誡說:“不能不引以為戒!不能不慎重對待!哪里有身處國中而做得罪國君的事呢?”這是有可以逃避的地方,尚且如此慎重地相互告誡,更何況沒有可以逃避的地方,相互告誡難道不會更加鄭重,然后才可以嗎?并且有古語說:“青天朗日,竟然有所得罪,將要逃到哪里去呢?”答道:沒有地方可以逃避。上天不會忽略深山幽谷沒有人的地方,什么地方都能明白地看到。然而天下的士人君子對于上天,卻疏忽而不知道相互告誡,這就是我之所以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懂得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的原因。

23.2 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于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也。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1]。若我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然則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于禍祟中也。然則何以知天之欲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注釋】

[1] 祟:鬼神作怪害人。

【譯文】

既然如此,那么上天所希望什么又厭惡什么呢?上天希望義而厭惡不義。那么率領天下的百姓來從事于義的事業(yè),那么我做的就是上天所希望的事情。我做上天所希望的事情,上天也會做我所希望的事情。那么我希望什么又厭惡什么呢?我希望的是福祿,厭惡的是禍害。如果我不做上天所希望的事情,而做上天所不希望的事情,那么我就是率領天下的百姓從事于招致災害的事情。那么怎么知道上天喜歡義而厭惡不義呢?答道:天下有義就能生存,無義就會滅亡;有義就會富貴,無義就會貧窮;有義就會大治,無義就會混亂。那么上天希望生存而厭惡滅亡,希望富貴而厭惡貧窮,希望治理而厭惡混亂,這就是我之所以知道上天希望義而厭惡不義的原因。

23.3 曰:且夫義者,政也[1],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2],有士政之;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將軍、大夫政之;將軍、大夫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有三公、諸侯政之;三公、諸侯竭力聽治,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為政,有天政之。天子為政于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3],天之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注釋】

[1] 政:同“正”(王念孫說)。

[2] 次:“恣”之省文(畢沅說),放縱,縱情。

[3] 句末當有“之”字(孫詒讓說)。

【譯文】

墨子說:所謂義,就是正道,不是由下面來匡正上面,一定是從上面來匡正下面。所以平民百姓盡力做自己的事情,不應該放縱自己而自以為正確,有士人在上面匡正他;士人也盡力做自己的事情,不應該放縱自己而自以為正確,有卿大夫在上面匡正他;卿大夫盡力做自己的事情,不應該放縱自己而自以為正確,有三公、諸侯在上面匡正他;三公、諸侯竭盡全力處理政務,不應該放縱自己而自以為正確,有天子在上面匡正他;天子不應該放縱自己而自以為正確,有天在上面匡正他。天子匡正三公、諸侯、士人、平民,天下的士人、君子本來是明白知道這個道理的,但對于上天匡正天子,天下的百姓卻不能明了。

23.4 故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欲以天之為政于天子,明說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我未嘗聞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為政于天子者也。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1],天下之窮富也。故于富且貴者[2],當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然則是誰順天意而得賞者?誰反天意而得罰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3],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惫适官F為天子,富有天下,業(yè)萬世子孫[4],傳稱其善,方施天下[5],至今稱之,謂之圣王。然則桀紂幽厲得其罰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詬天,中詬鬼,下賊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別而惡之;我所利,交而賊之。惡人者,此為之博也;賤人者[6],此為之厚也?!惫适共坏媒K其壽,不歿其世,至今毀之,謂之暴王。

【注釋】

[1] 窮:極。

[2] 于:舊本作“欲”。

[3] 之:于(王闿運說)。

[4] 業(yè):此字當為衍文。

[5] 方施:指施溥遍于天下(孫詒讓說)。

[6] 賤:疑為“賊”之誤(孫詒讓說)。

【譯文】

因此從前三代的圣王禹湯文王武王,想要把上天匡正天子的道理明白地告訴天下的百姓,所以沒有人不飼養(yǎng)牛羊、豬狗,準備好潔凈的酒食祭品,來祭祀上帝鬼神,而向上天祈求賜福。我沒有聽說過天下人向天子祈求賜福的事,這就是我所知道上天匡正天子的原因。所以天子是天下最尊貴的人,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所以那些尊貴而富有的人,不能不順從上天的意愿。順從天意的人,兼相愛,交相利,必定會得到賞賜;違背天意的人,互相厭惡,互相殘害,必定會得到懲罰。既然如此,那么誰是順從天意而得到賞賜的人?誰是違背天意而得到懲罰的人?墨子說:從前三代圣王禹湯文王武王,他們是順從天意而得到賞賜的人;從前三代殘暴的君王桀紂幽王厲王,他們是違背天意而得到懲罰的人。既然如此,那么大禹湯文王武王為什么會得到上天的賞賜呢?墨子說:他們做事,上尊敬天,中侍奉鬼神,下愛人。所以天意說:“這些人對于我所愛的,他們同樣全部去愛;我所要給予利益的,他們全部都給予利益。愛人的人是最廣博的,給人利益的人是最厚重的?!彼宰屗麄冑F為天子,富有天下,后代萬世子孫,傳誦稱贊他們的善行,廣泛地施行于天下,直到現(xiàn)在仍稱贊他們,稱他們?yōu)槭ネ?。既然如此,那么桀紂幽王厲王,受到懲罰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說:他們做事,上辱罵天,中辱罵鬼神,下殘害百姓。所以天意說:“這些人對于我所愛的,他們反而厭惡;我所要給予利益的,他們卻相互賊害。厭惡人的人是最廣泛的,賊害人的人是最嚴重的?!彼宰屗麄儾荒軌劢K正寢,不能正常保有基業(yè),直到現(xiàn)在還被人唾罵,被稱為暴虐的君王。

23.5 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內,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1],何用弗愛也[2]?且吾言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殺不辜者誰也?則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則天也。若以天為不愛天下之百姓,則何故以人與人相殺,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也。

【注釋】

[1] 天有邑人:指天下所有的人民。

[2] 用:因為,由于。

【譯文】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知道上天是愛天下百姓的呢?根據(jù)上天兼愛而知道的。為什么知道上天兼愛呢?因為上天擁有天下人。為什么知道上天擁有天下人呢?因為上天供給天下所有人食物。為什么知道上天供給天下所有人食物呢?四海之內,凡是吃五谷的人民,沒有人會不飼養(yǎng)牛羊和豬狗,準備好潔凈的酒食祭品,來祭祀上天鬼神。上天擁有天下百姓,怎么會不愛他們呢?并且我說過殺一個無辜的人,必定會有一種不祥。殺害無辜的人是誰呢?是人。給予他不祥的人是誰呢?是上天。如果認為上天不愛天下的百姓,那么怎么會因為人與人相互殘殺,而上天就給予不祥呢?這就是我知道上天愛天下百姓的原因。

23.6 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義政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無所不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圣王。力政者則與此異,言非此,行反此,猶倖馳也[1]。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篡小家,強者劫弱,貴者傲賤,多詐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無所利,故舉天下惡名加之,謂之暴王。

【注釋】

[1] 倖:一本作“偝”,與“背”同(孫詒讓說)。

【譯文】

順應天意,就是義政;違背天意,就是力政。那么義政是怎么樣的呢?墨子說:處于大國的地位不去攻打小國,處于大家的地位不去篡奪小家,強者不搶劫弱者,貴者不輕視貧賤者,智謀多者不欺負愚笨者。這樣一定會上有利于天,中有利于鬼神,下有利于人,對三者都有利就會無所不利,所以把全天下的美名都加給他,稱他為圣王。力政者就和義政不同,言論與此相反,行為與此相反,就好像背道而馳。處于大國的地位攻打小國,處于大家的地位篡奪小家,強者搶劫弱者,富貴者輕視貧賤者,智謀多者欺負愚笨者,這一定會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神,下不利于人,對三者都不利就會對什么都不利,所以把全天下的惡名都加給他,稱他為暴王。

23.7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1],匠人之有矩。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圜[2],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苯裉煜轮烤又畷?,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3],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4]。

【注釋】

[1] 輪人:制造車輪的工匠。

[2] 圜:同“圓”。

[3] 計:同“記”(李笠說)。

[4] 天下之明法:“下”字疑為衍文(姚永概說)。天之明法,即“天志”。

【譯文】

墨子說:我有天的意志,就好像制造車輪的人有圓規(guī),好像木匠有矩尺。制造車輪的工匠和木匠,拿著他們的圓規(guī)和矩尺去測量天下的方圓,說:“符合規(guī)矩的就是對的,不符合規(guī)矩的就是不對的?!比缃裉煜率咳司拥臅嗟密囎佣驾d不完,言論之多也無法完全記載,他們上游說諸侯,下游說有名望的列士,但他們對于仁義卻相差很遠。怎么知道是這樣呢?說:我掌握了天下圣明的法則可以用來衡量士人君子的言論。

【評析】

中國文化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巫術風氣盛行的殷商時期,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則是西周以來較為理性的“六經”系統(tǒng)。儒家思想的祖師爺孔子雖然敬畏天,但從不談怪力亂神之類的東西,而出身孔門后學的墨子卻以“天志”為號召,于儒家之外別樹一幟,這難道是一種思想的退化嗎?我們今天也許無從了解墨子對待天命鬼神的真實想法,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墨子談“天志”的時候并非采取神秘主義態(tài)度,而且“天志”在其整體思想體系中明顯是一種頂層設計?!拔矣刑熘?,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其目的在于說明“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憋@然,墨子是將“天”的意志當作正義的最早原則加以運用。如果拋開這種理論設計濃厚的神學目的論色彩,把它看作康德為保證“善”的純粹性和終極性而設定的“絕對命令”也并不為過。在墨子看來,“天志”是“正義”的終極守護者,是“正義”不可逾越的最后底線?!疤煊x而惡不義?!庇幸馑嫉氖?,墨子的“義”與儒家含義不同。墨子認為:“義者,政也。”“政”即“正”。儒家則認為“義者,宜也?!憋@然,儒家的“義”強調的是過程的合理性,屬于經驗主義的范疇;而墨子的“義”強調的則是出發(fā)點的正當性,屬于先驗論的范疇。墨子的論證邏輯是:正義是人類必須遵循的行事原則,因為人皆“欲福祿而惡禍祟”,“故于富且貴者,當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币粋€強大的歷史證據(jù)是禹湯文武因順從天而得到獎賞,桀紂幽厲因違背天意而受到懲罰。在滄海橫流的艱難時世面前,墨子意識到,當王權擺脫了殷商鬼神的注視,當人的欲望隨著自我意識的復蘇而迅速膨脹,回到過去那個敬畏“天志”的年代也許是人類的一個較為簡單的選擇。他期盼能再次訴諸“天”的威嚴去完成那些在他看來人力無法完成的事情,期盼借助宗教神學的力量來遏制人類膨脹的欲望野心,期盼圣王出世以“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于義”,從而恢復失范的社會秩序。

“天志”作為人類必須遵循的行為原則的權威樹立起來之后,墨子話鋒一轉,進而提出“義政”與“力政”的區(qū)別。“義政”不同于儒家的“德政”,其基本含義應歸結為先驗論范疇的正義,即符合“天志”的政治?!傲φ眲t恰恰相反?!傲x政”的最終目標是:“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本唧w而言,就是:“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绷x與不義之間的區(qū)別即在于利與不利,凡是有利于天鬼人的施政方針就是“義政”,就會受到上天的青睞和獎賞;凡是不利于天鬼人的施政方針就是“力政”,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在“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個標準中,前二者包含著濃厚的宗教神學成分,而“下利于人”卻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社會經濟、國計民生有著冷靜的思考和更詳盡的論述。正因為如此,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其中的宗教神學色彩,反而染上了一層人文關懷的色彩。

如果上文的分析是成立的,我們也許可以延伸出另外一種結論:墨子倡言天志不僅是代天立言,也不僅是為現(xiàn)實政治提供終極行為原則,其“天志”說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對人間君主的權力和過度的欲望加以制約。事實上,先秦諸子早有“從道不從君”的共識,他們紛紛從各自的立場提出對君權進行限制。如老子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孟子謂“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荀子謂“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荀子·臣道》),皆從理性主義角度要求對君權進行限制。而墨子卻說“天之為政于天子”,將這種制約機制的來源上歸于“天”,較其他諸子更顯復古主義傾向。但是,墨子畢竟生活在一個理性主義思潮日益壯大的時代,因此,墨子的宗教神學目的論少了幾分神秘,更添了幾分理性與冷靜。不僅如此,墨子還堅信他的理論是唯一正確的:“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币驗槟铀坪跽J為,人類的理性似乎不足以解決自身的所有問題,不然也不會眾說紛紜卻依舊天下大亂,為了唯一權威的正義,有必要假定天志的存在。

天志中

【題解】

《天志》中篇更為詳細地闡述了天志的權威性,人類只有遵循天志才能得到上天的獎賞和庇護,才能使國家安定、百姓安寧。墨子指出,天志總的來說就是“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睋Q個角度說,就是:“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又欲上之強聽治也,下之強從事也?!蹦茏龅竭@些的人就會得到天的賜福和庇佑,如禹、湯、文王、武王,他們的美名流芳千古;不能做到這些的人就會遭受天的懲罰和遺棄,如桀、紂、幽王、厲王,他們的惡名遺臭萬年。可是為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有人違背天的意志而受到懲罰呢?墨子認為這是因為天下人“明細而不明大”,目光短淺,不懂得“天之意不可不慎”的道理,更不知道人的禍患災害是上天對人類的警告。所以墨子為此文意在告誡“欲遵道利民”的“王公大人士君子”,要順天志以為法則。

24.1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既曰不可以不察義之所欲出[1],然則義何從出?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曰:義者,善政也。何以知義之為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為善政也。夫愚且賤者,不得為政乎貴且知者,然后得為政乎愚且賤者[2],此吾所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注釋】

[1] 欲:據(jù)上下文當為“從”。

[2] “然后”上脫“貴且知者”四字(畢沅說)。

【譯文】

墨子說:現(xiàn)在天下的君子想要推行仁義,就不能不考察仁義是從哪里來的。既然說不能不考察仁義是從哪里來的,那么仁義是從哪里來的呢?墨子說:仁義不是從愚蠢而且低賤的人那里來,必定是從富貴并且有智慧的人那里來。怎么知道仁義不是從愚蠢而且低賤的人那里來,而必定是從富貴并且有智慧的人那里來的呢?答道:義,就是善政。怎么知道義就是善政呢?答道:天下有仁義就會得到治理,沒有仁義就會出現(xiàn)混亂,所以知道義就是善政。愚蠢并且低賤的人不可能去管理那些富貴并且有智慧的人,富貴并且有智慧的人才能去管理那些愚蠢并且低賤的人。這就是我知道仁義不是從愚蠢而且低賤的人那里來,而必定是從富貴并且有智慧的人那里來的原因。那么誰是富貴的人?誰是有智慧的人呢?答道:天尊貴,天有智慧啊。那么仁義果然就是從天那里來的了。

24.2 今天下之人曰:當若天子之貴諸侯[1],諸侯之貴大夫,傐明知之[2]。然吾未知天之貴且知于天子也。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于天子者。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書馴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3]。曰:“明哲維天,臨君下土?!眲t此語天之貴且知于天子。不知亦有貴知夫天者乎[4]?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注釋】

[1] 貴諸侯:即“貴于諸侯”,比諸侯尊貴。

[2] 傐:當為“碻”,確然可知。

[3] 馴:同“訓”,訓示天之明道。

[4] 夫:當作“于”(孫詒讓說)。

【譯文】

如今天下的人都說:對于天子比諸侯尊貴,諸侯比大夫尊貴的道理,我確實知道。然而我不知道上天比天子尊貴且有智慧。墨子說:我之所以知道上天比天子尊貴且有智慧,是有根據(jù)的。說道:天子行善,上天就賞賜他;天子做惡,上天就懲罰他;天子有疾病災害,一定要齋戒沐浴,準備好潔凈的酒食祭品,以祭祀上天鬼神,那么上天就會除去災害。然而我不知道上天是否會給天子祈福。這就是我知道上天比天子尊貴且有智慧的原因。不僅如此而已,還可以從先王書中那些解釋上天明哲不懈的大道中獲知。說道:“上天聰明睿智,臨照君王下界的土地?!蹦敲催@就是說上天比天子尊貴且有智慧。不知道是否還有比上天更尊貴且有智慧的呢?說道:上天最尊貴,也最有智慧。那么仁義果然是從上天而來的嗎?所以墨子說:現(xiàn)在天下的君子,內心確實希望遵循先王之道來為百姓謀利,如果從根本上考察仁義的本源,那么天意就不能不謹慎地順從。

24.3 既以天之意以為不可不慎已,然則天之將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1],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2],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又欲上之強聽治也[3],下之強從事也。上強聽治,則國家治矣;下強從事,則財用足矣。若國家治財用足,則內有以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為環(huán)璧珠玉,以聘撓四鄰[4]。諸侯之冤不興矣[5],邊境兵甲不作矣。內有以食饑息勞,持養(yǎng)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6],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7]。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注釋】

[1] 強之暴寡:據(jù)上文當為“強之劫弱,眾之暴寡”(陶鴻慶說)。

[2] 營:當為“勞”之誤(蔣禮鴻說)。

[3] 強:勤勉。

[4] 撓:疑為“接”之誤(劉師培說),交接。

[5] 冤:同“怨”(孫詒讓說)。

[6] 光:通“廣”(孫詒讓說)。

[7] 便寧:安寧。

【譯文】

既然認為天意不能不謹慎地順從,那么上天希望的和憎惡的又是什么呢?墨子說:天意不希望大國攻打小國,大家擾亂小家,不希望強者暴虐弱者,人多欺負人少,智者欺騙愚者,尊貴者輕視貧賤者,這是上天所不希望的。不僅如此而已,還希望有力氣者能幫助別人,有道術者能相互傳授,有財物者能分給別人;又希望身居上位者勤勉處理政務,身居下位者努力工作。身居上位者勤勉處理政務,那么國家就會得到治理;身居下位者努力工作,那么財用就會充足。如果國家大治,財用充足,那么在內就能夠有潔凈的酒食祭品來祭祀上天鬼神;在外就能夠用環(huán)佩玉璧珠寶去結交四周的鄰國。諸侯之間的仇怨就不會興起,邊境的戰(zhàn)事就不會發(fā)生。對內可以讓饑餓的人吃飽,讓勞累的人得到休息,這樣養(yǎng)護他的百姓,那么就會君臣上下你惠我忠,父子之間你慈我孝,兄弟之間你敬我愛。所以只要明白如何順應天意,并且在天下奉行和推行天意,那么刑法和政治就能得到治理,萬民和睦,國家富足,財用充實,百姓都能吃得飽穿得暖,安寧而沒有憂患。所以墨子說:如今天下的君子,內心確實希望遵循道義而使百姓得到利益,如果從根本上考察仁義的本源,那么天意就不能不謹慎地順從。

24.4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1]。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為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夫天之有天下也,將無已異此[2]。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都則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祿于天,福祿終不得,而禍祟必至矣。然有所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為人之所欲,而為人之所不欲矣。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病疾禍祟也。若己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是率天下之萬民以從事乎禍祟之中也。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jié),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五谷孰[3],六畜遂,疾菑戾疫兇饑則不至。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

【注釋】

[1] 辟:通“譬”,比如,好比。

[2] 已:同“以”。

[3] 孰:通“熟”。

【譯文】

天子擁有天下,打個比方說就和諸侯國君擁有整個國家沒什么區(qū)別。如今諸侯國君擁有國家,難道希望自己的臣子和百姓相互做不利于彼此的事情嗎?現(xiàn)在如果作為大國就去攻打小國,作為大家就去侵擾小家,希望憑借這個求得獎賞和贊譽,最終也是不可能得到的,誅滅和懲罰一定會到來。上天擁有天下,也和這沒什么差別。現(xiàn)在如果作為大國而去攻打小國,作為大城就去攻打小城,希望憑借這個向上天祈求賜福,福祿最終也不會到來,而禍害必定會降臨。然而不做上天所希望的事情,而做上天所不希望的事情,那么上天也不會做人所希望的事情,而會做人所不希望的事情。人所不希望的事情是什么呢?答道:疾病禍災??!如果自己不做上天所希望的,而做上天所不希望的,那就是率領天下萬民去從事會帶來災禍的事情。所以古代的圣王,明確知道上天和鬼神會賜福的事情,而避開上天和鬼神所憎恨的事情,來追求興天下之利,而去除天下之害。所以上天使寒暑有規(guī)律,四季調和,陰陽雨露有定時,五谷按時成熟,六畜順利成長,疾病災害瘟疫和饑荒不會到來。所以墨子說:如今天下的君子,內心確實希望通過遵循道義來為百姓謀利,就需要從根本上考察仁義的本源,天意不能不謹慎地順從。

24.5 且夫天下蓋有不仁不祥者,曰:當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1],與謂之不祥者。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2],若毫之末,非天之所為也,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3]。然獨無報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

【注釋】

[1] 故:猶“則”(王念孫說)。

[2] 撽:當為“邀”,“邀”通“交”(俞樾說)。遂:育。

[3] 否:當為“后”之誤?!昂蟆?、“厚”古通用(俞樾說)。

【譯文】

天下大概有不仁不祥的人,說道:如果做兒子的不侍奉父親,做弟弟的不侍奉兄長,做臣子的不侍奉君主,那么天下的君子,都稱他們?yōu)椴幌榈娜?。如今上天兼愛天下萬民,養(yǎng)育萬物以使他們都得到好處,像毫毛一樣細小的東西,也沒有上天做不到的,而人民得到好處,就可以說是非常豐厚了。然而卻不僅沒有報答上天,反而不知道他們做了不仁不祥的事情。這就是我所說的君子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

24.6 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有矣,曰:以磨為日月星辰[1],以昭道之;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雷降雪霜雨露[2],以長遂五谷麻絲[3],使民得而財利之;列為山川谿谷,播賦百事[4],以臨司民之善否[5];為王公侯伯,使之賞賢而罰暴;賊金木鳥獸[6],從事乎五谷麻絲,以為民衣食之財。自古及今,未嘗不有此也。今有人于此,驩若愛其子[7],竭力單務以利之[8]。其子長,而無報子求父[9],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仁不祥[10]。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毫之末,非天之所為,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然獨無報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

【注釋】

[1] 磨:當為“磿”,分別(王念孫說)。

[2] 雷:當為“霣”,與“隕”同(孫詒讓說),降落。

[3] 長遂:長成。

[4] 播:布。百事:指百官。

[5] 司:同“伺”,觀察(畢沅說)。

[6] 賊:當為“賦”(孫詒讓說),給予。

[7] 驩:古“歡”字。

[8] 單:同“殫”,竭盡。

[9] 報子求父:當作“報于其父”(王景羲說)。

[10] 與:同“舉”(畢沅說),全部。

【譯文】

我之所以知道上天深愛萬民是有理由的。說道:天區(qū)分出日月星辰,給萬民帶來光明;制定春夏秋冬四季,作為萬民生活的大綱大法;降下雪霜雨露,讓五谷麻絲生長成熟,使萬民得到物質利益;排列山川河谷,布設百官執(zhí)事,以監(jiān)察萬民的善惡;設立王公侯伯,讓他們賞賢人而懲壞人;給予萬民金木鳥獸,讓他們從事五谷麻絲的生產,作為萬民的衣食來源。從古到今,無不如此。如今有這樣的人,喜歡他的兒子,竭盡全力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為兒子謀利。他的兒子長大,卻不報答父親,所以天下的君子,全都稱他是不仁不祥的人。如今上天兼愛天下萬民,養(yǎng)育萬物而使天下萬民得利,即使是毫毛一樣小的事情,也無不是上天所為,而人民得到的利益可以說非常豐厚了。然而不僅不報答上天,反而不知道他做的是不仁不祥的事,這就是我所說的君子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

24.7 且吾所以知天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1]。曰:殺不辜者,天予不祥。不辜者誰也?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曰:天也。若天不愛民之厚,夫胡說人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也。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有之;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亦有矣。

【注釋】

[1] 足:舊本或作“已”(于省吾說)。

【譯文】

我之所以知道上天深愛萬民,還不止如此而已。說道:殺害無辜的人,天會降下不祥。無辜的是誰呢?答道:是人。降下不祥的是誰呢?答道:是上天。如果上天不是深愛萬民,怎么能說有人殺害無辜的人,上天就會降下不祥給他呢?這就是我知道上天深愛萬民的原因。并且我之所以知道上天深愛萬民,還不止如此而已。說道: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得到上天賞賜的人是有的;憎人害人,違背天意而受到上天懲罰的人也是有的。

24.8 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誰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堯舜禹湯文武焉所從事?曰:從事兼,不從事別。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1]。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不止此而已,書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后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愛人利人[2],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痘室印返乐籟3]:“帝謂文王,予懷明德[4],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5],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钡凵破漤樂▌t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而已[6]。

【注釋】

[1] 天德:指有功德于天。

[2] 識:通“志”,標記。

[3] 《皇矣》:今本《詩經·大雅》中有此篇。

[4] 懷:想念,懷念。

[5] 長夏:為諸夏之長。革:變革。

[6] 據(jù)下文當為“既可得而知也”(王念孫說)。

【譯文】

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得到上天賞賜的人是誰呢?答道:從前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就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都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說道:從事于“兼”,而不從事于“別”。兼,就是身為大國而不攻打小國,身為大家而不擾亂小家,強者不搶劫弱者,人多勢眾不暴虐勢單力孤,多謀者不欺負愚笨者,高貴者不輕視低賤者。觀察他們所做的事情,上有利于天,中有利于鬼,下有利于人,這三者都得利,就沒有什么得不到利益了,這就是有功德于天。天下所有的美名都會加給他們,說道:這就是仁,是義,是愛人利人,是順從天意而得到上天賞賜的人。不僅如此而已,還要把他們的事跡寫在竹帛上,鏤刻在金石上,雕琢在盤盂器皿上,傳給后世子孫。說道:準備干什么呢?想要以此來記住能愛人利人,順從天意而得到上天的賞賜的人?!痘室印氛f:“天帝對文王說:我懷念有明德之人,他不說大話來表現(xiàn)自己,不因為做了諸夏之長就更改先王之法。他不識不知,一心順從天帝的法則?!碧斓圪澷p他能順從上天的法則,所以把殷商的天下全部賞賜給他,讓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美名到如今都沒有停止。所以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得到上天賞賜的人,從他們身上就已經可以知道了。

24.9 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是也。桀紂幽厲焉所從事?曰:從事別,不從事兼。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1]。聚斂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后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洞笫摹分乐籟2]:“紂越厥夷居[3],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祇不祀[4],乃曰吾有命,無廖務[5]。天下[6]。天亦縱棄紂而不葆[7]?!辈焯煲钥v棄紂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既可得而知也。

【注釋】

[1] 天賊:指禍害上天的人。

[2] 《大誓》:即《泰誓》。今本《尚書·泰誓》為偽古文。第一個之字疑為衍文。

[3] 越厥:發(fā)語詞,無義(王煥鑣說)。夷居:倨嫚(江聲說),倨傲不恭。

[4] 神祇:天神和地神。

[5] 無廖務:指不戮力其事(孫星衍說)。廖,同“戮”。,為“彼”的借字,意思與“其”相近。

[6] 天下:此二字疑為衍文(畢沅說)。

[7] 葆:保全。

【譯文】

憎恨人賊害人,違背天意,那么得到上天懲罰的人都是誰呢?答道:像從前三代的暴君桀紂幽王厲王就是這樣的人。桀紂幽王厲王所做的事情都是怎么樣的呢?答道:他們從事“別”,而不從事“兼”。別,指身為大國而攻打小國,身為大家而擾亂小家,強者欺負弱者,人多勢眾者殘害勢單力孤者,多謀者欺負愚笨者,高貴者輕視低賤者。觀察他們做的事情,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這三者都得不到利益,就沒有得到利益的了,這就是所說的上天的禍害。天下所有的惡名就都會加給他們,說:這是不仁,是不義,是憎恨人殘害人,違背天意,因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不僅如此而已,還要把他們的事跡書寫在竹帛上,鏤刻在金石上,雕琢在盤盂器皿上,傳給后世的子孫。說:這些有什么用呢?準備以此來識別憎恨人賊害人,違背天意,因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洞笫摹飞险f:“商紂倨傲不恭,不肯侍奉上帝,拋下他祖先和天地神靈不去祭祀,還說:我有天命保佑,而不去努力做自己的事情。上天因此也舍棄紂王而不再保佑他?!笨疾焐咸焐釛壖q不再保佑他的原因,是因為他違背了天意。所以憎恨人賊害人,違背天意,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從他們身上就已經可以得知了。

24.10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1],辟人無以異乎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輪人操其規(guī),將以量度天下之圓與不圓也,曰:“中吾規(guī)者謂之圓,不中吾規(guī)者謂之不圓。”是故圓與不圓,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則圓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笔且苑脚c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2]。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3];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觀其言談,順天之意,謂之善言談;反天之意,謂之不善言談。觀其刑政,順天之意,謂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謂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4],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

【注釋】

[1] 之:舊本作“志”(畢沅說)。

[2] 為文學:指寫文章。

[3] 意:疑當作“惪”,與“德”通(孫詒讓說)。

[4] 儀:準則,法度。

【譯文】

因此墨子認為把握了天志,就好比制造車輪的人掌握了圓規(guī),木匠掌握了矩尺。如今制造車輪的人拿著他的圓規(guī),要用它來測量天下圓和不圓的東西。他說:符合我的圓規(guī)就是圓,不符合我的圓規(guī)就是不圓。所以圓和不圓,都是可以得知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圓的標準很明確。木匠也拿著他的矩尺,要用它來測量天下方和不方的東西。他說:符合我的矩尺就是方,不符合我的矩尺就是不方。所以方和不方,都是可以得知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方的標準很明確。所以墨子把握了天志,上可以用它來測度天下王公大人的刑法政治,下可以用它來測度天下萬民的言論文章。觀察他們的行為,順從天意,稱之為好的品行;違背天意,稱之為不好的品行。觀察他們的言談,順從天意,稱之為好的言論;違背天意,稱之為不好的言論。觀察他們的刑法政治,順應天意,稱之為好的刑法政治;違背天意,稱之為不好的刑法政治。所以,把天志設置為法則,設立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以此來測度天下王公大人和卿大夫的仁與不仁,就好比區(qū)分黑與白一樣容易。所以墨子說:如今天下王公大人和士人君子,內心確實希望遵循道義來使百姓得利,希望從根本上考察仁義的本源,那么天意就不能不順從。順從天意,就是仁義的根本原則。

【評析】

康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總是讓我心生贊美并滿懷敬畏。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我的內心就越是充滿著熱愛與敬畏:這就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美好的道德法則。”康德先生對道德這種充滿人文情懷的贊美既是有感而發(fā),也是對他整個理論體系的一種感性總結。為了人類自身的和諧生存,我們必須假定道德的前提和基礎是不可動搖的,是不證自明的,它不以人類為目的但完全合乎人類的目的,與自然鐵律一樣自然合理、萬古長存。但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礎很難不證自明。為了維護善的至高性,康德不得不向宗教妥協(xié),承認善的根本有賴于上帝的存在。墨子著《天志》,與康德存的是同樣的心思。墨子指出,正義必須要有一個名正言順且顛撲不破的根基,“今天下之君子之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義從何處出?墨子的邏輯推論是:“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蹦诱J為,最貴最知者莫過于天,天是比天子更尊貴且智慧的存在,因為天不但能夠評定天子的行為,還能夠賞善罰暴,左右天子的行為;更何況,天子還需要向上天祭祀祈福。所以說,“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p>

然而,墨子的目標畢竟與康德不同,康德的全部學術興趣和目的是道德本身,而墨子的目的顯然是政治而非道德,或者說是政治道德。無論如何,政治在墨子的語境中都是第一性的。所以,墨子在上篇中提出“義者,正也”的倫理學定義之后,本篇馬上筆鋒一轉,明確指出:“義者,善政也。”討論道德的根源只是為了增加道德的權威性和威懾力,最終還是要導向政治。“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為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夫天之有天下也,將無已異此?!碧鞛樘熳訕淞⒘说赖路▌t、行為規(guī)范和賞罰原則,順之則賞,逆之則罰。而天最基本的行為原則就是“從事兼,不從事別”。也就是說,墨子的理論是在代天立言。在國家政治層面,墨子的“兼愛”理論表現(xiàn)為:“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不止此而已,書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后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睆倪@種匠心獨運的行文之中,我們不難理解墨子倡導“兼愛”學說的苦心以及其在理論上所做出的艱苦努力。

更為難得的是,墨子的“天志”說不但沒有那些怪力亂神的神秘主義色彩,反而有一種濃濃的倫理親情氛圍。在墨子筆下:“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毫之末,非天之所為也。”不僅如此,“殺不辜者,天予不祥”。天簡直是一位智慧若海、愛民若子、賞罰分明的父親。有這樣一位既慈愛又威嚴,還擁有無上智慧的善之化身的父親為人類做榜樣,“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jié),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五谷孰,六畜遂,疾菑戾疫兇饑則不至”。從這里來看,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墨子筆下的“天志”實際上已經沖決了宗教神學的堤岸,走進了唯物主義的殿堂。

天志下

【題解】

《天志》下篇在主題立意上與上篇和中篇保持一致,但文字上的脫漏與錯亂之處較多。本篇與前兩篇相比,除了文字上的繁復以外,還多出來一些內容,即運用對比手法更加生動形象地論述作者關于要求人們遵循上天意志的主張。文中拿人們熟知的取人瓜果、竊人財物、搶人子女等不勞而獲的事情與諸侯攻人之城、取人之國、殺人之民作對比,說明天下人在那些人間瑣事上知道什么是不義,但在遵循上天意志、踐行仁義等大是大非面前卻懵懂無知,實在是明于小物而不知大道。文章意在破除人們胸中的狹隘與鄙陋,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理解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

25.1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亂者,其說將何哉?則是天下士君子[1],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何以知其明于小不明于大也?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何以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以處人之家者知之。今人處若家得罪,將猶有異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處人之國者乎[2]?”今人處若國得罪,將猶有異國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國者,不可不戒慎也!”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極戒也[3],吾以此知大物則不知者也[4]。

【注釋】

[1] 是:通“寔”,即“實”(王煥鑣說)。

[2] 有:疑當為“可”(孫詒讓說)。

[3] 極戒:即儆戒(俞樾說)。儆,告誡,警告。

[4] 大物:指大道理。

【譯文】

墨子說:天下之所以混亂,我們該怎么解釋呢?那是因為天下的士人君子,都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怎么知道他們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呢?因為他們不懂得天意。怎么知道他們不懂得天意呢?根據(jù)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情況而得知。如今的人身處家中而得罪了家長,還可以到別人家里躲避。然而父親還是會告誡兒子,兄長會告誡弟弟,說:“小心謹慎?。∩硖幖抑猩星也恍⌒闹斏?,還能置身于別人國中嗎?”如今的人身處國中而得罪了國君,還有別的國家可以去躲避。然而父親還是會告誡兒子,兄長會告誡弟弟,說:“小心謹慎??!置身于別人的國中不能不小心謹慎??!”如今人們都處于天下而侍奉天,卻得罪了天,就再沒有可以躲避的地方了。然而卻沒有人知道相互告誡,我因此而知道士人君子是不懂得大道理的。

25.2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義者,正也。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為正[1],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諸侯正之;諸侯不得次己而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說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碧熳淤p罰不當,聽獄不中,天下疾病禍福[2],霜露不時,天子必且犓豢其牛羊犬彘[3],潔為粢盛酒醴,以禱祠祈福于天。我未嘗聞天之禱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于天子也[4]。是故義者不自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曰:誰為知?天為知。然則義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注釋】

[1] 次:當為“恣”(孫詒讓說)。

[2] 下:降。禍福:當為“禍祟”(王念孫說)。

[3] 犓豢:喂養(yǎng),飼養(yǎng)。

[4] 重且貴:據(jù)文例當為“貴且知”(孫詒讓說)。

【譯文】

因此墨子說:小心謹慎啊!一定要做上天希望的事情,杜絕上天所厭惡的事情。問道:上天希望的是什么?厭惡的又是什么?上天希望義而厭惡不義。為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答道:義就是正道。怎么知道義就是正道呢?天下有義就會大治,沒有義就會混亂,我因此知道義就是正道。然而正道,沒有從下面匡正上面的道理,一定是從上面匡正下面。所以庶人不應該恣意妄為而自以為正道,有士人在上面匡正他們;士人也不應該恣意妄為而自以為是正道,有大夫在上面匡正他們;大夫也不恣意妄為而自以為正道,有諸侯在上面匡正他們;諸侯也不應該恣意妄為而自以為正道,有三公在上面匡正他們;三公也不應該恣意妄為而自以為正道,有天子在上面匡正他們;天子也不應該恣意妄為而自以為正道,有上天在上面匡正他。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都明白天子在匡正天下人,而不明白上天在匡正天子的道理。因此,古時的圣人,明白地告訴人們說:“天子做了善事,上天就會獎賞他;天子有了過錯,上天就會懲罰他。”天子獎賞和懲罰不恰當,斷案不合理,上天就會降下疾病災禍,霜露不準時,天子必定要飼養(yǎng)牛羊豬狗,準備好潔凈的酒食祭品,向上天祈禱求福。我從沒聽說過上天向天子祈禱求福的,我因此知道上天比天子尊貴而有智慧。因此義不是從愚蠢和低賤的人那里而來,而是從尊貴且有智慧的人那里來的。問道:誰有智慧?天有智慧。既然如此,那么義果然是從上天那里來的。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想要奉行道義,就不能不順從天意。

25.3 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靈孤夷之國[1],皆犓豢其牛羊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茍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內[2],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

【注釋】

[1] 遠靈孤夷:疑當為“遠夷蘦孤”?!疤h”,通“零”,零落(王煥鑣說)。

[2] 今是:當為“今夫”(王引之說)。

【譯文】

問道:順應天意是怎么樣的呢?答道:就是要兼愛天下人。怎么知道要兼愛天下的人呢?因為天享用天下所有人的供奉。怎么知道天享用所有人的供奉呢?從古到今,所有荒遠的夷人和零落孤單的國家,都飼養(yǎng)牛羊豬狗,準備好潔凈的酒食祭品,恭敬地祭祀上帝山川鬼神,因此知道天享用所有人的供奉。只要享用所有人的供奉,那么就必定兼愛天下所有的人。就好比是楚、越的國君,如今楚王享有楚國四境,所以愛楚國人;越王享有越國四境,所以愛越國人?,F(xiàn)在天享用天下所有人的供奉,我因此知道他兼愛天下所有的人。

25.4 且天之愛百姓也,不盡物而止矣[1]。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曰:誰殺不辜?曰:人也。孰予之不辜[2]?曰:天也。若天之中實不愛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愛百姓厚矣,天之愛百姓別矣[3],既可得而知也。何以知天之愛百姓也?吾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4]。何以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之天下也[5],從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從其所愛而愛之,從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賞焉,使之處上位,立為天子以法也[6],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賞善之證。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從而賊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詬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不從其所愛而惡之,不從其所利而賊之,于是加其罰焉,使之父子離散,國家滅亡,抎失社稷[7],憂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屬而毀之,業(yè)萬世子孫繼嗣,毀之賁不之廢也[8],名之曰“失王”[9],以此知其罰暴之證。今天下之士君子,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注釋】

[1] 物:當為“此”(王念孫說)。

[2] 不辜:當為“不祥”(孫詒讓說)。

[3] 別:讀為“遍”(王引之說),謂天遍愛百姓。

[4] 賢者:據(jù)上下文意當為“天”。下句同。

[5] 下“之”字疑衍(孫詒讓說)。

[6] “以法也”句有脫文,疑當為“以為民父母,業(yè)萬世,子孫繼嗣。是以天下之庶民屬而譽之者,不之廢也”(王煥鑣說)。屬:連接。

[7] 抎:有所失。

[8] 賁:當為“者”(王念孫說)。

[9] 失王:據(jù)上文當為“暴王”(蘇時學說)。

【譯文】

上天愛百姓,不僅如此而已。如今天下的國家,凡是吃谷物的百姓,殺害了一個無辜的人,一定會有一種不祥的事情。問道:誰殺了無辜的人?答道:人。誰降下不祥?答道:上天。如果上天的確不愛這些百姓,怎么會因為有人殺了無辜的人而降下不祥呢?上天愛百姓是很深厚的,上天愛百姓是普遍的,因此而得知。怎么知道上天是愛百姓的?我是根據(jù)上天一定會賞善懲惡而知道的。怎么知道上天一定會賞善懲惡呢?我從以前三代圣王那里知道的。從前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兼愛天下,順從民性而帶給他們利益,改變了百姓的思想,率領百姓敬事上帝山川鬼神,上天認為他們順其所愛而愛天下百姓,順其所利而為百姓謀利益,于是給予他們賞賜,讓他們身居上位,立為天子,作為百姓的父母,基業(yè)傳萬世,子孫代代不絕。所以天下百姓都稱贊他們,永不停止,稱他們?yōu)槭ト?,這就是上天獎賞善行的證據(jù)。所以以前三代的暴君,桀紂幽王厲王憎恨厭惡天下的人,進而殘害百姓,改變百姓的意志,率領百姓詬罵侮辱上帝山川鬼神。上天認為他們不順其所愛,反而厭惡百姓,不順其所利反而賊害百姓,所以給予他們懲罰,讓他們父子離散,國家滅亡,社稷喪失,憂患最終降臨到他們身上。所以天下的庶民都咒罵他們,經過子孫萬世,至今責罵不止,稱他們?yōu)楸┚?,這就是上天懲罰惡行的證據(jù)。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想要遵循道義,就不能不順從天意。

25.5 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1];別之為道也,力正。曰:義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2],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若事上利天[3],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無所不利,是謂天德。故凡從事此者,圣知也,仁義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斂天下之善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順天之意也。曰:力正者何若?曰: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壯則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方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賊害也[4]。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不利而無所利,是謂之賊[5]。故凡從事此者,寇亂也,盜賊也,不仁不義,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斂天下之惡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反天之意也。

【注釋】

[1] 正:通“政”(孫詒讓說)。

[2] 庶:眾多。

[3] 若:其。

[4] 方:并。

[5] 之:當為“天”(俞樾說)。

【譯文】

墨子說:順應天意就是“兼”,違背天意就是“別”。兼道是義政,別道是力政。問道:義政是怎么樣的呢?答道:大國不攻打小國,強者不欺負弱者,人多勢眾者不殘害勢單力孤者,有智者不欺負愚笨者,尊貴者不傲視低賤者,富者不輕視貧者,壯者不搶劫老者。所以天下眾多的國家,沒有用水火、毒藥、兵刃互相殘害的現(xiàn)象。他們做事上有利于天,中有利于鬼,下有利于民,這三者都得到了利益,就沒有什么得不到利益了,這就叫天德。所以凡是從事于這些事情的人,就是圣明而有智慧的人,是仁義的人,是忠誠而寬惠的人,是慈愛而孝順的人,所以天下會收集所有的好名聲加給他們。這是什么緣故呢?那是因為順應天意啊。問道:力政是什么樣子呢?答道:大國攻打小國,強者欺負弱者,人多勢眾者殘害勢單力孤者,有智者欺負愚笨者,尊貴者傲視低賤者,富者輕視貧者,壯者搶劫老者。所以天下眾多的國家,都在用水火、毒藥、兵刃互相殘害。他們做事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民,這三者都得不到利益,就沒有什么得到利益了。這就叫天賊。所以做這些事情的人,就是賊寇作亂的人,是強盜和竊賊,是不仁不義、不忠誠不寬惠、不慈愛不孝順的人,所以天下會收集所有的壞名聲來加給他們。這是什么緣故呢?那是因為違背了天意啊。

25.6 故子墨子置立天之[1],以為儀法,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也。今輪人以規(guī),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圓之別矣。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為儀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義遠也。何以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義遠也?今知氏大國之君寬者然曰[2]:“吾處大國而不攻小國,吾何以為大哉!”是以差論蚤牙之士[3],比列其舟車之卒[4],以攻罰無罪之國[5],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御其溝池[6],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牷,民之格者[7],則勁拔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8],丈夫以為仆圉胥靡[9],婦人以為舂酋[10]。則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義,以告四鄰諸侯曰:“吾攻國覆軍,殺將若干人矣?!逼溧弴嗖恢藶椴蝗柿x也,有具其皮幣,發(fā)其綛處[11],使人饗賀焉[12]。則夫好攻伐之君,有重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13],有書之竹帛,藏之府庫。為人后子者[14],必且欲順其先君之行,曰:“何不當發(fā)吾府庫,視吾先君之法美[15]?!北夭辉唬何?、武之為正者若此矣。曰:吾攻國覆軍殺將若干人矣。則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其鄰國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是以攻伐世世而不已者,此吾所謂大物則不知也。

【注釋】

[1] 天之:當為“天志”(畢沅說)。

[2] 此二句疑當為“今之為大國之君者寬然曰”(王煥鑣說)。

[3] 蚤:當為“爪”。

[4] 卒:此字下疑脫“伍”字(俞樾說)。

[5] 罰:當作“伐”(孫詒讓說)。

[6] 御:當為“抑”,堙(王引之說)。

[7] 格:擊,斗。

[8] 操:當為“累”之誤(王引之說)。系累,捆綁。

[9] 胥靡:指刑徒之人。

[10] 酋:這里指掌酒的奴婢。

[11] 綛:為“縂”之形誤。總處,指其收藏財物處(王煥鑣說)。

[12] 饗:當為“享”,獻(孫詒讓說)。

[13] 有:同“又”。

[14] 后子:后嗣之子,即嫡長子。

[15] 美:當為“義”之誤(王念孫說),“義”古與“儀”通。

【譯文】

因此,墨子確立了天志,就把它作為準則,好比造車輪的人有圓規(guī),木匠有矩尺。如今造車輪的人拿著圓規(guī),木匠拿著矩尺,憑借這些知道方和圓的區(qū)別。所以墨子確立了天志,就把它作為準則,我因此而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偏離道義已經很遠了。怎么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偏離道義已經很遠了呢?如今大國的國君驕傲自得地說:“我處于大國的地位,如不去攻打小國,憑借什么成為大國呢?”因此挑選精兵強將,排列好戰(zhàn)車和戰(zhàn)船的隊伍,去攻打沒有罪過的國家。侵入他們的國境,收割他們的莊稼,砍倒他們的樹木,摧毀他們的城墻并填平護城河,焚燒他們的祖廟,搶殺牲口,有反抗的百姓就斬殺掉,不反抗的就捆綁著帶回來。男的就讓他做仆夫苦役,婦女就讓她做舂米、掌酒的奴婢。那些喜歡攻伐的國君,不知道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還告訴四周的諸侯說:“我攻打那個國家,消滅了他們的軍隊,殺掉了他們很多大將?!彼弴膰?,也不懂得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還準備好皮革錢幣,打開他們的寶庫,派人前去祝賀。那些喜歡攻伐的國君,就更不懂得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了,反而寫在竹帛上,藏在府庫中。作為后代子孫,必定想要順從他們先君的做法,說:“為什么不打開我的府庫,看看我先君的義法呢?”必定不會說:文王、武王為政之道就是如此。一定會說:我攻打敵國、消滅軍隊、殺死很多大將。那么那些喜歡功伐的國君,不知道這是不仁不義的事情,他們鄰國的國君,也不知道這是不仁不義的,所以功伐的事情世世代代不會停止,這就是我所說的不明白大道理。

25.7 所謂小物則知之者何若[1]?今有人于此,入人之場園,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何也?曰:不與其勞,獲其實,已非其有所取之故[2]。而況有踰于人之墻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3]?與角人之府庫[4],竊人之金玉蚤絫者乎[5]?與踰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乎?而況有殺一不辜人乎?今王公大人之為政也,自殺一不辜人者;踰人之墻垣,抯格人之子女者;與角人之府庫,竊人之金玉蚤絫者;與踰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與入人之場園,竊人之桃李瓜薑者,今王公大人之加罰此也,雖古之堯舜禹湯文武之為政,亦無以異此矣。

【注釋】

[1] 小物:指小道理。

[2] 已:同“以”。有所,當為“所有”(孫詒讓說)。

[3] 抯格:“抯”字疑衍。格,拘執(zhí)(俞樾說)。

[4] 角:穿。

[5] 蚤絫:當為“布喿”,“喿”為“繰”之借字。布繰,即布帛(王引之說)。

【譯文】

所謂小道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如今有這樣的人,偷入別人的園地,竊取別人的瓜果蔬菜,上官抓獲就懲罰他們,眾人聽說就非議他們,這是為什么呢?說:這是因為他不參與別人的勞動,卻獲得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是他所有的東西而偷拿的緣故。何況還有越過別人的墻,搶走別人子女的人呢?還有鑿穿別人的府庫,偷走人家金玉和布帛的人呢?還有越過別人的欄圈,偷走別人牛馬的人呢?還有殺害無辜之人的人呢?如今的王公大人處理政務,從殺害一個無辜的人,到越過別人的墻而搶走別人子女的人,鑿穿別人的府庫而偷走人家金玉和布帛的人,和越過別人的欄圈而偷走別人牛馬的人,偷入別人園地而竊取別人瓜果蔬菜的人,王公大人都會加以重罰。即使是古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處理政治,也和這沒有什么差別。

25.8 今天下之諸侯,將猶皆侵凌攻伐兼并[1],此為殺一不辜人者,數(shù)千萬矣;此為踰人之墻垣,格人之子女者,與角人府庫,竊人金玉蚤累者,數(shù)千萬矣;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與入人之場園,竊人之桃李瓜姜者,數(shù)千萬矣,而自曰義也。故子墨子言曰:是蕡我者[2],則豈有以異是蕡黑白、甘苦之辯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謂之黑,多示之黑謂白,必曰吾目亂,不知黑白之別。今有人于此,能少嘗之甘謂甘[3],多嘗謂苦,必曰吾口亂,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殺人,其國家禁之,此蚤越有能多殺其鄰國之人[4],因以為文義[5],此豈有異蕡白黑、甘苦之別者哉?

【注釋】

[1] 凌:侵犯,欺凌。

[2] 蕡:讀為“棼”,與“紛”同(孫詒讓說),紛亂,混淆。我:當為“義”。

[3] 能:猶“而”(王引之說)?!澳苌佟倍终`倒,當作“少而”,文例與上同。

[4] 此蚤越:疑當為“以斧鉞”,指以斧鉞之威來禁人殺人(王煥鑣說)。

[5] 為:通“謂”。文:當為“之”之誤(孫詒讓說)。

【譯文】

如今天下的諸侯,都在準備相互侵犯、攻伐和兼并,這是殺死一個無辜人罪過的千萬倍;這是越過人家的院墻,搶走人家的子女,以及鑿穿別人的府庫,偷走別人的金玉布帛罪過的千萬倍;是越過別人家的欄圈,偷走別人的牛馬,以及進入別人的園地,竊取瓜果蔬菜罪過的千萬倍,而又自認為是“義”。所以墨子說:這些都混淆了“義”的含義。這和顛倒黑白、混淆甘苦的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如今有這樣的人,給他稍微展示一點黑,就稱為黑,給他展示很多黑,就會稱為白,他一定會說:是我的視覺錯亂,不知道黑白的區(qū)別。如今有這樣的人,給他嘗一點甜就稱為甜,給他嘗很多甜就稱為苦,他一定會說:是我的味覺混亂,不知道甜和苦的味道。如今王公大人處理政務,有人殺人,國家就會出面囚禁他,能用斧鉞在鄰國殺很多人,卻稱之為義,這難道和那些顛倒黑白、混淆甘苦的人有什么區(qū)別嗎?

25.9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為儀法。非獨子墨子以天之志為法也,于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1]:“帝謂文王:予懷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志為法也[2],而順帝之則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者,當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義之經也。

【注釋】

[1] 《大夏》:即《大雅》。古時夏與雅字通。

[2] 誥:當為“語”(畢沅說)。“也”字疑衍(孫詒讓說)。

【譯文】

因此墨子確立天志作為奉行的法則。并非只有墨子把天志作為法則,在先王之書《大雅》中也這樣說:“上帝對文王說:我懷念明德之人,不大聲說話來表現(xiàn)自己,不因為做了諸夏之長就去改變先王的法則。他對一切不識不知,只是順應上天的法則?!边@是在告誡文王應該以天志為法則,順從上帝的法則。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內心確實希望做仁義的事情,追求做高尚的士人,上希望符合圣王之道,下希望符合國家中百姓的利益,那么對于天志就不能不加以考察。天志,是義的準則。

【評析】

墨子是真正的智者和哲人,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所謂哲人,就是于世人習以為常的小事中看出不一樣的東西,從一個小洞口翻出一個洞中天來?!短熘尽啡褪沁@樣的一個典型。文章從人們所熟知的取人瓜果、竊人財物、搶人子女等小事中發(fā)掘出與大國諸侯攻人之城、取人之國、殺人之民等行為本質上的相同之處:人類總是明于小道理而分不清大是非。事實上,墨子“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的感慨與莊子“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的觀察視角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相較莊子那種天馬行空般的哲學氣質,墨子則顯得更質樸、更理性,對理論的駕馭也更加熟練而沉穩(wěn)。

就本篇而言,墨子的主導思想是論證“天之志者,義之經也”。在論證天志的權威性與正義性的過程中,整篇文章顯得非常冷靜且富于邏輯性。文章首先指出人性都是自私而狹隘的,所謂“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緊接著,墨子指出人類的自私與狹隘其實是與上天的意志背道而馳的,所以說:“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蹦敲矗斓膬r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呢?墨子的回答是:“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蹦泳o接著說,自己之所以敢這么說,是因為義就是正義,只有正義才能引導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正義不能僅僅局限于虛無縹緲的道德修養(yǎng),而是需要貫徹到政治制度層面,這樣才能夠保證人類社會的有序發(fā)展。當然,在墨子看來,政治制度屬于頂層設計,是一個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設計流程與執(zhí)行過程;而處于金字塔最頂端的并不是天子,而是天,所以說:“義自天出?!比绻f追求人類社會和諧有序是所有有良知者的夢想,那么,“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天意之所欲為義,正義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墨子的回答當然是墨子式的:“兼愛天下之人?!敝链耍拥摹疤熘尽闭f終于圖窮匕見,實現(xiàn)了與自己獨樹一幟的“兼愛”理論的成功對接。換句話說,“是天之意志,即墨子之意志也?!保ǚ绞诔赌珜W源流》)

總覽《天志》三篇,幾乎都是相同的邏輯結構,甚至用詞、語氣和語序也大同小異。這種現(xiàn)象似乎在暗示我們,《墨子》中的三篇《天志》其實都是墨子一次關于“天志”的談話或講學,后來被三個較為優(yōu)秀的弟子記錄下三個不同的版本。這一點在《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這種弟子記錄老師言論的習慣來自孔門弟子輯錄《論語》的啟發(fā),但明顯比《論語》有進步,已經是非常完整的學術論文形式了。這一點倒是和子思的《中庸》更具有可比性,因為《中庸》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單篇論文了。如果純粹從學術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墨子》一書正好處于子思和孟子之間,是中國學術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