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3)

 zqbxi 2024-07-28

汾陽善昭(九首)

悟道

一悟大乘空,萬境自然通。圓融三界外,包含六趣中。

失旨終無物,得用有神功。真?zhèn)€無心道,不是小人宗。

品析:汾陽善昭(945—1023)禪師是北宋臨濟宗的著名大師,住山西汾州太中寺太子禪院。他上承首山省念,下啟慈明楚圓、瑯邪慧覺、大愚守芝等一大批著名禪師,為臨濟宗在北宋中期從河北幅蓋全國,取得絕對的優(yōu)勢而奠定基礎(chǔ)。他的《語錄》傳聞天下,而其《頌古百則》,開了“文字禪”的先河。其偈頌題材廣泛,又處處在道上行,如這首“悟道”詩,深入淺出,一般人也能領(lǐng)會其中的意趣。

“一悟大乘空,萬境自然通?!倍U宗明心見性,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大乘空”。佛性、禪心、道,說到底,也就是這個“大乘空”。“空”則無礙,含融萬物,通達萬境,原不需費絲毫氣力,自然而然。

“圓融三界外,包含六趣中。”悟后,人們就知道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心,圓融無礙,范圍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外;而欲界內(nèi)的“六趣”——天人、天魔、人、畜牲,幽冥、地獄,自然也包容于其中了。

“失旨終無物,得用有神功。”既是“大乘空”,不論得旨、失旨,都是無所得,都是:“終無物”的。雖然“無物”,如果“得用”,必然會有“神功”,這個“神功”就是智慧和自在,若說“神通”,小道而已,不值一談。

“真?zhèn)€無心道,不是小人宗?!倍U宗所悟的是“大乘空”,也就是“無心道”。“無心”,為無我之心,無私之心,是大人君子們的品德?!靶∪恕眰儯鞘菄≈切』?、小我、私我轉(zhuǎn)的,當然就走不上這條道了。

三教頌

夫子有真知,五常是要規(guī)。百王不能易,千載洽昌時。

老子有丹訣,人間近可師。去華能守實,此外更無知。

我佛有真眼,照盡世間疑。三千大千界,一念能總知。

三教鼎三足,無令缺一物。推窮因果門,究竟不如佛。

品析:唐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漸盛,到宋代就已成定論,大家彼此再沒有什么多說的了。和平共處嘛,相互尊重嘛,只有協(xié)調(diào)均衡,才能共同發(fā)展。所以就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歷史證明著這一切。雖然三教都唱三教合一的調(diào)子,但自己總是感到比其它兩家好一些,這也是常情。汾陽禪師這個“三教頌”,抓住了三教的根本和特點,對理解三教的同異也是有所幫助的。

“夫子有真知,五常是要矩。百王不能易,千載洽昌時?!比寮铱追蜃樱拇_是有“真知”,有真理的圣人。儒家的“要規(guī)”、主旨,就是人世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這“五?!保J蔷V常,是人類社會得以成立的根本準則。如果人類社會到了君不象君,(君為最高領(lǐng)導),臣不象臣(臣為國家公務員),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丈夫不像丈夫,妻子不像妻子,那么一切都亂套了,人就與動物差不多了。這“五?!钡臏蕜t,“百王”——無論歷史怎么演變、政權(quán)如何更變,都是不可能把它改變的。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繁榮,千秋萬載,都是靠著這“五?!眮砭S系和協(xié)調(diào)的啊!

“老子有丹訣,人間近(盡)可師,去華能守實,此外更無知。”老子是道教之祖,一部道德經(jīng),外王內(nèi)道,并非無治世之學。不過漢唐以來,有關(guān)帝王治世的部分,被儒家吸取過去。道家演化成宗教性的道教。既是宗教,以出世為主,對于治世的那部分,就奉送給了儒家,自己一心一意修出世之道,其要點在一個“丹”字。“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崩献铀v的“深根、固砥、長生、久視之道”,在道教中以“丹”的形式得到了充實和發(fā)展。唐末五代北宋,是道教內(nèi)丹道派鼎盛之時,有丹則可飛升,羽化而登仙。長生不死,神通變化,再加上超人世的富貴溫柔,誰不仰慕,所以“人間盡可師”,大家都可以去學。丹訣的要點是“去華(花)守實”,把生命中那花俏的、變化的東西去掉,只守護那穩(wěn)定的,不變的生命根基。這一層關(guān)系把握住了,純熟了,那“金丹”也就,有了。當然,老子還有“棄圣絕知”,以“無知”為目的的上層境界——禪宗就稟承了這一點,只不過“密而不宣”不公開罷了。

“我佛有真眼,照盡世間疑。三千大千界,一念能總知。”三教是各有所長,當然佛教的眼界氣量要宏大多了。佛法有“真眼”,見道就有“一切智”,“根本智”,可以窮盡世界的一切疑難,是認識的最高峰。另外,佛法還有一切種智,大圓鏡智。在當下一念之中,可以照遍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認識規(guī)模,儒家和道家是自嘆不如的。

“三教鼎三足,無令缺一物。推窮因果門,究竟不如佛。”三教如三足之鼎,不可缺一,缺一足,這個鼎——人類社會就會坍塌。這是古代中國人公認的道理。不過,要窮盡人生宇宙間無窮無盡的“因果”,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教才具備,而儒道二家,當然是“自愧弗如”了。

秋夜

秋天靜,僧寂寞。夜更長,心寥廓。

諦思人不識,審細何依托。

不見有纖毫,應物隨機作。

人問是何宗? 同道鳴金鐸。

品析:汾陽善昭禪師在當時被譽為“河東獅子”,威震叢林,其棒喝偈唱,均雄渾剛健。而這首“秋夜”,卻清新細膩,耐人細品。

“秋天靜,僧寂寞。”秋日肅殺,萬物凋零,春夏間的繁華喧鬧,被幾陣秋風掃盡,天地間似乎忽然靜了許多。僧人們“坐夏”忙了一季,一到秋天無事之際,也感到幾分寂寞?!耙垢L,心寥廓”,無事正好坐禪。冬至后日長夜短,夏至后日短夜長,秋天的夜,是一日長于一日,這時坐禪,不寒不熱,正好用功,心境也越來越寧靜寬闊了。

“諦思人不識,審細何依托?”禪宗坐禪,是“思量個不思量的”“非思量”,這樣的“諦思”默照,當然外人是不知其然的。在“諦思”之中,“審”——省的作用和力量綿綿細細,這個力量是從那兒來的呢?

“不見有纖毫,應物隨機作。”在秋夜的“諦思”中,“思”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沒有,一纖一毫的東西也沒有。用《周易》的話說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钡o接著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汾陽禪師這里正是這樣的境界火候。一方面“不見有纖毫”——無思無為。另一方面“應物隨機作”——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可以神應萬物了。

“人問是何宗,同道鳴金鐸”,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境界是從哪兒來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我無言可答,但我的同伴們會在旁邊搖起“金鐸”——金鈴,鈴聲會回答你這一切的,但你懂嗎?

坐禪

閉戶疏慵叟,為僧樂坐禪,一心無雜念,萬行自通玄。

月印秋江靜,燈明草含鮮。幾人能到此,到此幾能甄?

品析:坐禪到底是什么境象呢?有念還是無念呢?社會上眾多學佛的對此常迷惑不解,汾陽禪師這首詠“坐禪”的詩,正好告訴人們其中的情境。

“閉門疏慵叟,為僧樂坐禪。”這是一個閉門不出,疏懶成性的糟老頭,他出家當了和尚,又是大禪師,一輩子百事不做,就喜歡坐禪。

“一心無雜念,萬行自通玄。”坐禪之時,的確是心無雜念,唯有那明明歷歷一團光輝。在這里是一重玄關(guān),萬事萬行都在此出入,人們知道嗎。若有雜念,這玄關(guān)之門就關(guān)閉了,萬事萬行就不得出入了。

“月映秋江靜,燈明草含鮮。”說無雜念,可心中又明朗得很,外面的境物也歷歷在目,沒有遺漏。遠處,“月映秋江靜”這是窗外的境,在其坐禪的觀照之下;近處,“燈明草含鮮”,這是室內(nèi)的境,也在其坐禪的觀照之下——但僅是觀照,并無雜念,許多人在這上面是分不開的。

“幾人能到此,到此幾能甄?!弊U的境界其實很平常,沒有什么神奇之處,只要你把那個心思放下就行了,放下就可以進入。但人們就是放不下那個心思,坐在那里心中老是東蹦西蹦,沒有那種“閑門疏慵”的狀態(tài),怎么進入得了呢?的確,世上放得下,丟得開的人不多,所以是沒有“幾人能到此”。但是,如果能“到此”一游,就能甄別出這些境界是真是偽,是高是低了。

行腳僧

五湖四海盡曾游,自在縱橫不系舟。

今日忽因屏上看,人人總持用機籌。

品析:這是汾陽禪師在“行腳僧”畫屏上所題的一首偈頌,并表達了自己的觀感。

“五湖四海盡曾游,自在縱橫不系舟?!毙心_的僧人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彪m是行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名山大川,卻不是今天乘機乘船去觀光旅游,而是一雙爛草鞋,甚至是赤著一雙腳走出來的。風飡露宿,這樣的“行腳”,除少數(shù)西方的“自然探險家”有此雅興,眾多的旅游者是不敢問津的。雖是風飡露宿,這樣的“行腳”,辛苦之至,在精神上卻是“自在縱橫”,灑脫得很。蘇東坡遭貶遷,曾有“身如不系之舟”之嘆,這是身不由已,不自在的悲嘆。而行腳僧也如“不系舟”,但卻是自己當家作主,“自在縱橫”的,與蘇東坡之嘆完全不同。

“今日忽因屏上看,人人總持用機籌。”汾陽禪師當年也曾“行腳”過,不過不是“專業(yè)”的,對“行腳”也很向往。但因“住持事繁”,脫不了身。今天在畫屏上看見這“行腳僧圖”,不免心中感嘆。人們?yōu)槭裁催_不到“縱橫自在”的無礙境界呢?那是因為心中的“機籌”——機關(guān)算計大多,并且執(zhí)著不放——“總持”嘛,心中不空,怎么能達到“縱橫自在”呢?

示眾偈

春雨與春云,資生萬物新。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

雨霽長空靜,云收一色真。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

品析:這首偈頌,以春云春雨為喻,向人們開示了用功之道和心地法門。《周易"坤卦》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光弘大,品物咸亨?!钡牵さ倪@種“德合無疆”的功能,是離不開乾卦的“云行雨施”的?!霸菩杏晔庇谇ぶg,才能有“品物流行”之效。所以是“春雨與春云,資生萬物新”。人的精神,也應時時有春雨春云,方不枯寂。

“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在朦朧的春云春雨中,遠處山中的樹,青青蒼蒼,如被染過,在太行山的赤壁上顯得斑斑點點。近處的草,蔥蔥郁郁,如被梳理過,在平野上顯得是那樣柔和勻勻。

“雨霽長空靜,云收一色真。”就在這云雨交替,山野蔥郁之間,人們看到“長空靜”,“一色真”的境象了嗎?人們心中需要有如春云春雨這樣的祥和之氣,但也必須在“靜”與“真”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受用的?。?/span>

“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以上的境象,對照自己的禪心比較一下,琢磨一下,各位修道的朋友們,你們認為,哪個方面更可貴呢?禪心之用,應放在哪里呢?

書懷(附一首)

寄跡五湖外,萍逢四海間。鳳棲桐樹隱,鶴憩古松閑。

雨潤香樓漬,莓苔怪石斑。吉祥天獻草,方稱老愚頑。

品析:汾陽禪師的這首“書懷”,的確在眾多的禪師中難得一見。真話難聞啊!特別是見道的高僧,被人們視為肉身菩薩,其內(nèi)心世界,人們哪里看得見!當然,這首“書懷”,也沒有什么隱私,一樣地舒發(fā)了自己逸悅的禪心,不過總有點特別的滋味。

“寄跡五湖外,萍逢四海間?!碧罩旃Τ缮硗?,攜西施而泛五湖,被人們稱為“美之至也?!倍U師是出家之人,當然不會“泛舟五湖”,更沒有西施相伴,而是形跡在“五湖”之外的禪院中。雖在“五湖外”,但卻接待著行如萍蹤浪跡的四海參學者。

“鳳棲桐樹隱,鶴憩古松閑”,莊子說,鳳凰非甘露不飲,非梧桐不棲,以喻志行高尚之士。有人跡之處,是看不到鳳凰的,所以只要有鳳凰棲歇的梧桐,必然處于“隱”地、人們所不知之處。白鶴仙風道骨,十足的出世飄逸的形相,它所棲息的古松,也因它的光臨而顯得格外悠閑。這里,汾陽禪師借鳳鶴桐松自喻。對自己的心境和環(huán)境皆有自得之意。這對“西河獅子”而言并不為過,汾陽禪師完全可以如此自喻。

“雨潤香樓漬,莓苔怪石斑。”寺廟內(nèi)有些建筑是用檀香木建成的。俗稱“香樓”,長年累月經(jīng)風雨的浸蝕,也刻劃出不少雨漬。而寺廟內(nèi)布置的假山怪石,也因莓苔的浸染,而顯得斑斑點點——汾陽禪師在這里不知度過了多少歲月,禪心上是否也留下相應的“斑漬”呢?

“吉祥天獻草,方稱老愚頑。”汾陽禪師的修行的確出神入化,曾經(jīng)有一“異比丘”——印度有神通的僧人對他說:“你道場中有六位菩薩,你應早日成就他們。”說完就不見了。汾陽禪師一首偈子記載了此事:

胡僧金錫光,為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

果然,他的弟子慈明楚圓,瑯邪慧覺,大愚守芝、石霜法永、法華全舉、芭蕉谷泉以后全是叢林領(lǐng)袖。所以,吉禪天宮里的天神們下世來供養(yǎng)汾陽禪師幾棵靈芝草又算得了什么稀奇呢!他到老時也是一個“老頑童”,會開玩笑,所以對天人獻草一事一笑了之,不置可否。

慈明楚圓(一首,附李遵勗一首)

舟中寄李附馬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既得涼風便,休將擼棹施。

品析:慈明楚圓(98一1039)北宋臨濟宗著名大師,門下流出楊歧、黃龍兩大禪派,臨濟宗的極盛,實因慈明禪師而起。有關(guān)慈明禪師的趣聞極多,方外的且不談,這首詩偈是他與宋仁宗的姐夫,駙馬李遵勗的一段方內(nèi)方外交誼的佳話,感人至深,千年來廣為傳誦。

慈明禪師尚在行腳時,就與這位駙馬公交好,——這位駙馬也是參禪有得的人,是慈明師叔谷隱聰禪師的弟子。在他所見的眾多禪師中,沒有一位能及慈明的,于是折節(jié)相交,相互俱感歡洽,經(jīng)常聚會或書信往來。這樣交往二十余年后,慈明禪師早已在湖南潭州石霜住持。這位李駙馬長住開封府,年老病危,寄書給慈明,希望臨終前得以一會。慈明眷顧友情,在潭州坐船,順湘江,入長江,在楊州北上運河,在泗州又西渡汴河,輾轉(zhuǎn)數(shù)千里,滿身風霜趕到開封。這首詩偈,就是他在長江的行程中所作。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慈明與李友相見的心情是迫切的,雖是長江下水之船,仍感遲緩,以至有“行不盡”之嘆。帝里——開封汴京,與湖南潭州——長沙相隔是如此遙遠,真不知幾時才能趕到,與老友相會。

“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棹施。”這樣的事情急不得,好在天有助緣,這時西風正緊,船帆高揚,何須再搖櫓施棹。這里是安慰李駙馬,生死有命,任其自然,不可妄施分外之力。

也是他們有緣,加之李駙馬修行有得,居然把慈明禪師等來了,并一起住了一個多月,天天相與論道。最后一天,李駙馬畫了一個圓相,又作偈請慈明禪師指示:

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這首偈子的大意是:在佛性禪心之中,世界與山河大地都是空,既不可依靠,也說不上障礙。大海不過如小小的微塵,而那小小的芥子也可以容納巨大的須彌山。禪心佛性在其中不來不去,又掛念什么呢?所以我快離開這個世界時,掉冠解帶,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什么是生死呢?以后問問這具死尸一樣的“皮袋”吧。慈明禪師點了點頭,相互又鼓勵了一些話,最后慈明說:“好了,你可以走了,到無佛之處去成佛吧!”李駙馬這時才“泊然而逝”。

對李駙馬的去世,慈明極其悲痛,于一年后圓寂,去追他那位知己去了。這種敢來敢去,敢恨敢愛的風范,在眾多的禪師中是極少見到的——還未看破紅塵么!

黃龍慧南(四首附一首)

寄南岳芭蕉庵主(附芭蕉致慈明一首)

一別靈源又一春,欲期再會更無因。吾師有種芭蕉訣,慎莫傳持取次人。

品析:黃龍慧南(1002—1069)禪師,慈明楚圓禪師弟子,是臨濟——黃龍禪派的創(chuàng)始人。南岳芭蕉庵主是大道谷泉禪師,慈明楚圓的師兄,黃龍慧南的師叔。

“一別靈源又一春,欲期相會更無因?!薄办`源”即南昌黃龍山靈源禪院。大道谷泉禪師是叢林中的異人,平生只與慈明交好,對慈明禪師的弟子也常關(guān)照,故也曾到黃龍靈源與慧南禪師有所交往。對黃龍慧南而言與這老一輩交往收益極大,但這位“芭蕉庵主”,行蹤詭密,如神龍不見首尾,一別之后,自不知何時方有緣相會了。

“吾師有種芭蕉訣,慎莫傳持取次人。”大道谷泉禪師得法于汾陽禪師,又與慈明交好,其禪修功夫是極高的。但他有怪性子,就是自己沒有帶徒弟的雅興,多年來都是孤身一人。黃龍慧南對這位師叔是尊敬的,但關(guān)心又多于尊敬,這里正話反說,一方面推崇師叔禪修高,有“種芭蕉之訣”,另一方面要他慎選傳人,實際上是敦促這位師叔.早收弟子,早得傳人。不過這位芭蕉庵主如同“老頑童”,終身終世也沒有收傳法弟子——燈錄里的確沒有記載。

這里,順便看一看這位被叢林稱之為“泉大道”的詩偈,了解一下這位“異人”。

寄慈明

相別而今又半年,不知誰共對談禪。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

品析:這位大道谷泉禪師,在汾陽善昭那里得法后不住寺廟,而是“放蕩湖湘”,平生只與慈明交好,并不時去探望。

“相別而今又半年,不知誰共對談禪”他與慈明禪師分手不過半年,心里又想師兄了。他平常罕逢對手,只有慈明才能與他“華山論劍”,所以分別之后,連談禪的人也找不到。當然,慈明禪師那里也不容易找一個對等的朋友談禪。

“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边@里,這位“庵主”的風格就顯露出來了。不論石霜山和南岳衡山,總之都在湖南,都叫“湘山”,而且南北相距不過一兩百里。湘山靈秀,天下聞名,兩人均得山水之利。不過,兩人走的路卻截然不同。同是著名的禪師,慈明的心血是用在“匡徒”——教育弟子們?nèi)チ耍灾羷诶?,年僅五十四歲告終。而這位“庵主”,精力卻用在睡覺上,無怪能得高壽,活了九十二歲,在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一1064)才去世。他是被收入《神僧傳》的人物,其故事就免談了。

退院別廬山

十年廬岳僧,一旦出巖層。舊友臨江別,孤舟帶鶴登。

水流隨岸曲,帆勢任風騰。去”疚拗,禪家絕愛憎。

品析:在十方叢林里沒有“終身制”,住持大和尚一任不過三五年。若德風高卓,僧眾心服,則可共推再任。一般著名的禪師,一生先后都會住持好幾座寺廟。這里任期一滿就得“退院”下任。其它地方迎請時,又到那里“入院”,再任住持——方丈大和尚。

“十年廬岳僧,一旦出巖層?!秉S龍慧南禪師在廬山歸宗寺當了兩任,共十年的住持,這次任滿,該“退院”讓賢了。離開這風景秀美的廬山,心中難免不舍,出語也較灰色,“一旦出巖層”,到哪里去呢?

“舊友臨江別,孤舟帶鶴登?!蔽簳x時曾有“圣人有情無情”的辯論,著名玄學家王弼是主張“圣人有情”的,他說:“圣人異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是圣人之所以有情者,應于物而無累于物也。”世間圣人是如此,那么出世的高僧們又有情無情呢?這就看各取所需了,至少慈明、慧南二位大師是有情的。慈明與李駙馬之情,前面已經(jīng)介紹。這里慧南“退院”,他的朋友都到九江的“臨江亭”去為他送行。而他也仙風道骨,一付出世脫俗之貌,“攜鶴登舟”。

“水流隨岸曲,帆勢任風騰?!彪x開廬山,慧南禪師下一任是往江西筠州的黃檗山。穿鄱陽,入贛江,出蜀水,到高安。丘陵地帶,江水彎曲,且是上水。好在風帆高揚,舟行不遲。

“去”疚拗,禪家絕愛憎?!币姷赖母呱?,自然是去住不掛在心上,愛憎之意更不能有絲毫的閃念。盡管十年廬山,感情已深,但隨緣去來,無可留戀。

酬泐潭月長老惠草鞋

當年西祖曾留下,今日蒙師特惠來。睹物思人孰知我? 月明著上妙高臺。

品析:泐潭即南昌泐潭禪院,月長老即曉月禪師,為黃龍慧南法門的叔伯師兄弟。叢林長老之間,彼此相互贈與一些物件,以聯(lián)系情感是常事,共同在紅塵中傳授佛法,這是他們認同的目的。宋朝文治興隆,除極下層外,幾乎大多人都會詩文。出家人也有事無事,以詩作為傳達信息,交流情誼,乃至說法、傳法的手段。

“當年西祖曾留下,今日蒙師特惠來”。達摩祖師“只履西歸”,帶走了一只草鞋,但也留下了一只。這里,黃龍慧南借題發(fā)揮,把小小的草鞋,聯(lián)系到了達摩的無上禪法,可以說詠得好,詠得奇!曉月禪師的這份“草鞋情”可重得很啊!

“睹物思人孰知我?月明著上妙高臺?!秉S龍慧南禪師很重情義,見到草鞋,當然會想到贈送的曉月禪師,大家是方外的知己啊!對于這雙珍貴的草鞋,平常不會輕易穿的,一但明月當空之時,才會穿著它登上“妙高峰”上的“妙高臺”。禪心極處為“妙高峰”,黃龍禪師對這雙草鞋的詩偈,可以說是破“吉尼斯”紀錄了。

頌云門北斗藏身句

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時人欲識藏身病,拈取簸箕別處舂。

品析:“北斗里藏身”,是云門禪師當年對“如何是透法身句?”的回答,百余年間在叢林中廣為傳誦?!巴阜ㄉ怼保欠鸾绦扌械母呒夒A段,佛教認為,見道開悟后得“根本智”,也就是見法身了。法身非報身——肉身,這可是與宇宙同量的精神本體。云門禪師回答的意思是,法身現(xiàn)現(xiàn)成成存在于自己的禪心之中,何須去“透”,本來就涵蓋宇宙,又何須到北斗的某個角落里去躲藏呢!

“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因地球南北軸自轉(zhuǎn),北極星恰好在這軸線的頂端,所以人們在地球上看群星,似乎都是圍繞著北極星在轉(zhuǎn),一年三百六十五度,恰好一周天。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故眾多的江河,都是自西東流入海。這里隱喻人所知所見的一切萬法,無不因佛性禪心而起,無不心中流出,又回歸于此。

“時人若識藏身病,拈取簸箕別處舂”,“北斗星藏身”是禪病的一種,船子和尚說:“直須藏身之處無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若還須“藏身”,本身就是修行未純熟的現(xiàn)象。知道了這種病,就應吃藥——繼續(xù)用功。換了張藥單子,到另一個藥房去舂藥、制藥吧!

真凈克文(十五首)

寄蘇子由

遍因訪祖參禪后,拙直尋常見愛稀。有道卻從人事得,無心應與世情違。

時光易變驚誰老?真趣難窮自覺微。尤荷多才深此意,喧嘩聲里共忘機。

品析:真凈克文禪師(1025—1102)是黃龍慧南禪師的杰出弟子之一,在他住持江西筠州洞山道場時,蘇轍貶遷至此,由此產(chǎn)生了一段感人的方內(nèi)方外因緣,這首詩和后面一首,充分地表現(xiàn)出他們間的情誼。

蘇家兩兄弟,雖文名滿天下,但仕途多蹇,累遭貶遷,失意之時,極留心于佛道?!氨橐蛟L祖參禪后,拙直尋常見愛稀”,參禪之后,返本歸樸,蘇轍人品更顯得坦誠、直率、不加修飾,但卻高出世俗間客套式的推重。大道不離世間事,但也不等于世間的人情世故,所以是“有道卻從人世得,無心應與世情違。”能從中自然地步入大道,所得到的境界就不是不問世事的那些修行者所能達到的了。這里的“真趣”是無窮的,但能從中得到“自覺”的人并不多。最后,真凈禪師特別推重蘇轍能從多才的負擔中走出來,并通達了大道的“深意”,并在喧嘩塵世中“忘機”的那種難得的慧力和功夫。

寄績溪子由

達人居處樂,誰謂績溪荒?但得云山在,從教塵世忙。

文章三父子,德行兩賢良。卻恐新天子,無容老石房。

品析: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大赦天下,蘇氏兄弟曾一度起用,真凈禪師在蘇轍起用前,寫了這首詩送他,關(guān)切之情,勝過父執(zhí)。

“達人居處樂,誰謂績溪荒。”蘇轍曾一度在績溪當一名七品縣令。績溪是安徽荒僻地,但有蘇子由這樣的達人居住,這荒僻之地一時也禮樂宴然,成了文化之邦了。

“但得云山在,從教塵世忙。”真凈禪師推重蘇氏兄弟的道德文章,以“云山”相許。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君子固窮,日后不會沒有濟世機緣的,恐怕到時還“忙”得很哩!

“文章三父子,德行兩賢良”,三蘇之名,盛譽天下,品評之高,無過于真凈禪師這兩句,以后竟成了三蘇的定論和口碑。

“卻恐新天子,無窮老石房?!眹倚枰诺录?zhèn)渲浚峙滦录次坏奶熳?,不會讓你老于山巖吧!

和仙上人秋夜對月

香殘火冷漏將沉,孤坐寥寥對碧岑。萬井共當門有月,幾人同在道無心。

風傳喬木時時雨,泉泄幽巖夜夜琴。為報參玄諸子道,西來消息好追尋。

品析:參禪者在明確了方向之后,重要的是要守候“消息”,這是急不得,怠不得的。明心見性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所以應如貓捉老鼠一樣有極大的耐心。真凈禪師這首詩,就是告訴人們?nèi)绾稳ゲ蹲蕉U機,而且這首詩本身也極為幽沁,使人如臨其境,其中的禪機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

“香殘火冷漏將沉,孤坐寥寥對碧岑?!痹谙銡垹T盡的深夜,禪師獨自一人,默然坐在禪房里,面對著窗外那里黛色沉寂的青山。

“萬井共當門有月,幾人同在道無心?!痹铝辽饋砹?,照臨著千家萬戶,有幾人能無心于事,無事于心,將全部身心,沉浸于大道之中,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樣嗎?

“風傳喬木時時雨,泉池幽巖夜夜琴?!彼聫R的園林內(nèi),那高大的松、柏、楠、樟等林木,每當風吹過時,枝葉搖曳,如同雨聲,大風如大雨,小風如小雨。而幽巖上那涓細的泉水,在夜深沉寂之時,那暢快的韻流,如同高人在撫琴,演奏“高山流水”。

“為報參玄諸子道,西來消息好追尋。”眾多參禪未悟的弟子們,你們天天都面對著這樣的情境,但你們。留心到了嗎?這一切都是有“祖師西來意”的啊!里面的“消息”無時無刻都在你們身邊,為什么不去“追尋”,不去把握呢?

送僧游南岳

住亦無求去亦閑,飄然到處是家山。偶棲龍嶠重巖寺又憶融峰絕頂關(guān)。

禪性誰同秋月皎?吟情自得古風還。平生聚散三回也,知向何時更會顏?

品析:這是一首送別詩,描述了他們?nèi)廴齽e的情境。古來有山林氣的士大夫不少,但其生活的根底仍然是士大夫的生活,其精神、心理仍然是以儒家精神為主體。而禪師們則是徹底的山林氣,沒有士大夫們的那根富貴“尾巴”。所以他們描寫的是自己的真實生活,不像士大夫們多為情懷向往式的舒發(fā)。

“住亦無求去亦閑,飄然到處是家山?!鄙?,特別是行腳的僧人,更不用說見道的禪師,他們的行跡大多是這樣,他們的心胸也大多是這樣。不來不去,不起不住嘛,走到哪里,不外是自己和自己的心打交道,自己可是背著這百多斤的“廟子”云游天下的啊!所以哪里又不是自己的“家山”呢?

“偶棲龍嶠重巖寺,又憶融峰絕頂關(guān)?!彼麄冊邶垗貛r寺相識,又同游南岳祝融峰。這次這位僧人在洞山小住后又將游南岳,這三次聚散的情境尚歷歷在目。

“禪性誰同秋月皎,吟情自得古風還?!闭鎯舳U師和他這位道友都是過來人,他們的“禪性”、禪心、如同秋月般的皎潔,彼此間的詩歌唱和,當然是大得“古風”。

“平生聚散三回也,知向何時更會顏。”人生無常,聚散隨緣。他們?nèi)尉蹠?,又三次分手,以后?什么時候才能再一次歡聚一堂,吟詩品茶,談禪說妙呢?

寫懷寄五峰長老

此寄欲拋拋未得,長思來伴老嵩丘。道因無念殊途會,人到有年諸事休。

閑徑草深方禁足,碧林蟬叫又驚秋。世情追逐何時盡,覽鏡哪堪更白頭。

品析:這首寄給江西五峰山用機禪師的詩,寫得相當深沉,透露出禪師中難以窺見的一種復雜心情。按理說,明心見性的大禪師是不應該有這樣的情態(tài),其中的隱情,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是真凈禪師對名聲太大,應酬太多的一種反“!

“此寄欲拋拋未得,長思來伴老嵩丘?!边@一首詩早就寫好了,真凈禪師覺得不妥,想把它丟了,但終于沒有丟,還是寄出去了。其中就是要讓五峰用機禪師了解自己的衷情,早一點相聚做伴,以“老嵩丘”。

“道因無念殊途會,人到有年諸事休。”學道之人,殊途同歸于“無念”,真凈禪師當然保持著這種自信。但另一方面,自己老了,對許多事情感到力不從心,以至有“諸事休”的感慨。

“閑徑草深方禁足,碧林蟬叫又驚秋。”“閑徑”,沒有人走,長久草深,蟲蛇伏蟄,就更不能隨意涉足,以遭不測,這里不知有何隱情?!绑@秋”,再一次自嘆年老。

“世情追逐何時盡,覽鏡那堪更白頭。”真凈禪師得王安石的尊崇,神宗皇帝的賜封,名重天下,方內(nèi)方外往來交結(jié)的人太多了,盛極必衰,里面隱伏著不少危機,真凈禪師隨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但又欲退不得,無可奈何。面對滿頭的白發(fā),不覺反復感嘆欷噓。

和饒守周開祖見贈

休話東西北與南,群生佛性妙相參。詩書未必無夫子,道德何妨有老聃。

不二靈源誰共覓?以三真教自殊探。山間老也為遺物,多謝通人顧草庵。

品析:饒守即饒州太守,今江西波陽。這一首詩,一面談佛與眾生平等,另一面又談三教同源。宋以來,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趨勢更加明顯,儒道二家排佛的情緒有所減弱,而佛教在融合儒道方面也愈加成熟。所以禪師們認為,不論三教有多大的區(qū)別,人們?nèi)裟茉谝患抑猩钊耄罱K都會在“不二靈源”上碰頭,并匯歸于一處。

再游永固院

悠悠塵世外,居者少關(guān)心。是事有遷謝,斯門無古今。

乾坤同永久,山水共幽深。我愧重來此,諸方懶去尋。

品析:“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边@是古代中國士大夫們對有限人生和無窮宇宙矛盾所常常發(fā)出的幽嘆。對禪師們而言,這種幽嘆是多余的,因為人們的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是與天地同壽,日月同明的,所以是“斯門無古今?!闭鎯舳U師為八方所迎請,也多次游方,大概也感到是一種“遷謝”吧。所以發(fā)出了“我愧重來此”——尚須站穩(wěn)“不來不去,不起不住”的立場。所以下定決心,今后再不被動或主動地挪步了——“諸方懶去尋”。諸方——各路諸侯宋以來含義已轉(zhuǎn)變?yōu)楦鞯厮聫R、叢林了。

游桃源贈劉君實

宛若神仙府,疑無世俗風。人家山色里,門徑水聲中。

柳綿共重楊,桃花相映紅。煙光正和暖,游樂意何窮。

品析:出家修行,最忌落入“死寂頑空”之中,因為真正的禪,是生機勃勃的。這里,真凈禪師一反世俗人入山朝寺的風尚,以出家大和尚的身份,到“農(nóng)家”作客,并且興致盎然。桃源,經(jīng)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后,成了“名勝古跡”,不僅官宦人家要來觀光、建墅,也激起了不少禪師的游興。這一首詩,通過對桃源秀麗寧靜春光的描述,從側(cè)面襯托出真凈禪師胸中的春意——禪是活的、暖的,不是僵的、冷的。

清涼軒

夏間逃暑處,軒戶對巖阿。溪水漱無盡,竹風來更多。

百骸煩既謝,諸祖意如何?坐久聞魚戲,時時動綠波。

品析:古代文人士大夫,對自己的居所、愛物,題詠極多,如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一類清新可人的也不少。禪師們文采出眾的,如真凈禪師的這首題詠,也是一流的。熟悉唐詩的朋友可拿這首詩和王維相類的詩作一番比較,想來也是饒有趣味的。古代詩論不少,對禪師們的詩也多有評議,但所涉之面太狹,大多所入未必深刻,難處在于某些詩論的作者未必能達到禪的境界,也沒有真正的禪生活背境,自然就會在切實地評價禪詩上留下空白和不到之處。

這首詩,提醒人們在暑熱的煩躁中一獲清涼,當細參祖師之意。在觀看“魚戲”之時,不妨回思一下莊子觀魚的故事,“時時動綠波”——此時心意如何呢?

送周道士

歸去靈溪觀,匡廬碧嶂深。澗松多偃蓋,巖溜盡鳴琴。

不死徒餐藥,長生可煉心,他年若有道,飛錫一相尋。

品析:中國的佛道二教,多少代以來都是水火難容的,僧人與道士間常常是側(cè)目而過。唐末以來,此風漸轉(zhuǎn),到宋代,佛道二家大體能和平共處,而僧人與道士的關(guān)系也不乏篤厚者,此即一例。

道士餌藥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禪師明心見性,以期頓悟成佛,兩者在修道的方法上大相徑庭,但真凈禪師在這里作了溝通。周道士辭別真凈禪師回廬山靈溪觀,真凈禪師眷顧這位老友,特別指出了“長生可煉心”這一關(guān)棙,一反過去佛教對“長生不老”的批評,使兩者能得以靠近。

“他年若有道,飛錫一相尋”,不論周道士煉藥成道,還是煉心成道,真凈禪師都會攜錫相會的。這是對朋友的希望和鼓勵,沒有半點譏諷之意。而“澗松多偃蓋,巖溜盡鳴琴”是眾多題詠廬山的詩中少見的傳神之筆。

大寧山堂

禪家自能靜,住處是深山。門外事雖擾,座中人亦閑。

漁歌聞別浦,雁陣下前灣。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間。

品析:大寧山堂即大寧寺,在洪州(今南昌市)城鬧市區(qū)內(nèi)。

俗話說,靜中能靜,不算本事。鬧中能靜,方顯功夫。禪家自能靜,住處是深山?!边@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功夫?。∫堰_到了任運不動;物不能擾的境界。無怪天天面對“門外事雖擾”,卻輕松地保持著“座中人亦閑”的瀟灑。

有了這樣的功夫,才能把鬧市中的嘈雜化為“漁歌聞別浦,雁陣下前灣”的閑逸。而這一切,又是“即此非他物”——動靜是這個心,能動能靜的這個心,內(nèi)內(nèi)外外,一切一切,全都是這個心啊!在洪州府的鬧市中又有什么妨礙呢!

留題佚老庵

勞生唯有僧無事,若悟真乘老更閑。三徑園林禪性在,一庵風月道心還。

旁欄碧澗長來水,隔岸青岑不買山。卻顧辟情塵土里,名牽利役自忘艱。

品析: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何況富貴功名。但人間畢竟不是天堂,永遠是名利少而人眾多,于是演出了一幕幕“炒名炒利”的悲喜劇。高僧們出世修行,面對紅塵如同隔岸觀火,當然不會涉足名利場。當然,他們的“禪性”、“道心”,不知勝過世間名利多少萬倍,既樂于此,豈屑于彼哉!人有私心,故恨萬物不歸于我;人無私心,則萬物莫不屬我。天地日月,山川湖海,豈是用錢買得來的,但又何須用錢去買呢?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怎么人們老是不懂呢?好好看真凈禪師這首詩吧,這是應該神會的啟示啊!

宿彬上人房

人事少相干,亦由居處偏。不隨流過日,常得自安禪。

野色郊原接,雞聲市井連。此身仍老矣,風暖杏花天。

品析:老莊講“無為”、“心齋”,儒家講“誠敬”、“廉恥”,都是以一心安定為前提。禪師談禪,動亦禪,靜亦禪,而且是動中不動,靜中不靜。這樣的境界,不為外境干擾,也不為人事干擾,自然不會“隨流”過日子了,當然就是自安于禪了。

參禪習禪的居所,不論在市井,在山林,只要入進禪悅之中,自然總有那么一種幽趣,人事既少,居處也自然顯得“偏”了?!耙吧迸c“雞聲”,“郊原”與“市井”在這里因主人的超然,也顯得彼此“少相干”了。所以,雖然如今人也老了,但禪心卻是暖的,如同這春風沐浴中的“杏花天”……

寂軒

本來心自寂,不必更論禪。我欲辭多事,誰來共少緣?

萬杉青藹里,五老碧峰前。第一幽藏處,廬山小洞天。

品析:禪宗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而且永遠是寂凈無染的,不會因人修行而得以增,也不會因人墮落而有所減。關(guān)鍵之處,就在于人們當下是否能悟入。所以老禪師們常說,外行人才談禪論道,過來人是默然無語的。“本來心自寂,不必更論禪”,真凈禪師在這里是把話說透了的。

“我欲辭多事,誰采共少緣?”給心性本凈的眾生說法,豈不是多事?真凈禪師卻辭不掉這個“多事”,為了接引眾生上路,認識到自己這個原本不失的清凈心,也不得不隨緣談上一談。

“萬杉青靄里,五老碧峰前”,這次講禪的場所,就在廬山五老峰的寂軒內(nèi),“萬杉青靄”,多么幽勝之地?。?/span>

真凈禪師的道場雖多次變遷,但基本都是在廬山周圍一帶,水陸交通都很方便,故常上廬山,題詠不少?!暗谝挥牟靥帲瑥]山小洞天”,這所“寂軒”,真的是仙佛都可居住的勝地了。

仙游觀愚溪閣

濟用今古流不盡,閣中誰是不言人?此心若似愚溪水,天下悠悠總?cè)握妗?/p>

品析:禪詩中往往可以窺見老莊思想與禪師們的精神聯(lián)系。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是傳遍了天下,至今的書畫市場也隨處可見其墨跡。而真凈禪師把“愚”推崇為“濟用今古流不盡”的智慧之源,這該作何理解呢?《紅樓夢》中所描寫的“太虛幻境”的對聯(lián):“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就道出了其中的機趣,真假不二,有無不二,智與愚仍然是不二?。『螞r老子說“大智若愚”呢!

人們崇尚智術(shù),但往往適得其反,聰明反被聰明誤嘛。是非俱因多開口,能知“大言不辯”的,自然高明多了。在這游覽仙游觀“愚溪閣”的人中,“閣中誰是不言人?”道觀里的道士又有言無言呢?

“此心若似愚溪水,天下悠悠總?cè)握妗!薄坝蕖钡拿钣脽o窮,對天地萬物,人間萬事,當你細觀時,往往得到的是模糊;若把“認真”二字放下,讓心“愚”一些,天地人間的萬事萬物,真情反而會流露出來。有權(quán)勢的是不易聽到真話的,他們耳目所觸,往往是下人們給的一個“假”。而對一個無能無為的人,世人是用不著花力氣去“假”,給予的反而常是“真”。人間事,古怪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