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特黄a大片,九一h片在线免费看,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一级特黄aa大片,俄罗斯无遮挡一级毛片

分享

四海與四海(東海,南海,渤海,黃海)之區(qū)別

 陽谷人說論語 2024-10-09
石頭布
??
布倫瑞克工業(yè)大學 計算數(shù)學博士
已關注
283 人贊同了該文章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解讀了“夏”的造字原理。從它的甲骨字形看,“夏”的字面含義獨與“光明”相關。這是高緯度地區(qū)夏季日照時間超長的特點在上古先民的文化記憶里遺留的印記,是與當?shù)赜陌档亩鞠鄬Ρ榷a(chǎn)生的。在遷徙至中原之后的神權與王權結合的先史時代,這個古老的印記又讓“夏”衍生出“光明長在”的宗教意義,成為偉大崇高的王者的尊號,并最終演變成了族群(甚至是朝代)的名字。
這個意義對解開中國上古史的種種謎團十分重要。對此的探討,讓我們先從“夏”的對立面——“四?!边@個概念開始。對立面就像一面鏡子,從它的反射中我們可以窺見“夏”在先民的心目中有怎樣的意義。
先秦古籍里面的“四?!钡淖畛鹾x是什么?是大地四周的海洋嗎?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迷思。實際上,我們的祖先從來不曾沒頭沒腦地相信在西方、北方存在子虛烏有的海洋(即使南海在早期也未曾進入他們的視野)。在最質樸的先史時代,作為累世的遷徙和征服者,他們還沒有那么主觀和盲信。把“四?!崩斫鉃椤八姆降暮Q蟆?,與認為“中國”即“中央之國”一樣,都是字義變遷造成的誤解。
“四?!边@個概念最初的內(nèi)涵,與其今義完全不同(我們曾經(jīng)對“?!钡某趿x做過探討,它本來就與地上的海洋無關)。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字書中對它的定義。
《爾雅-釋地》對四方遠處有如下定義:
東至于泰遠,西至于邠國,南至于濮鉛,北至于祝栗,謂之四極。
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這個“四?!钡亩x在現(xiàn)代人看來,十分孤立和另類,這是因為我們實在是被“四?!钡暮笃鹩瀭髦x浸染得太久了。見其真容,一時難以相認。
《爾雅-釋地》所描述的是一個由遠及近的三重結構。最遠的是“四極”,其名“泰遠、邠國、濮鉛、祝栗”都是虛構的名號,并無實指。晉代注解《爾雅》的郭璞對此只以“此四方極遠之國名也”來一筆帶過。
說到稍近的“四荒”,其名號才具有可考的地理意義?!磅瘛迸f注認為是“孤竹”,或與商周即存在于遼西地區(qū)的孤竹國有所關聯(lián),但未必實指其地。至于“北戶”,北宋邢昺認為其地在漢代所設日南郡,即相傳越裳氏的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因其地氣候炎熱,房屋把門戶開在北面以納涼,故名“北戶”。“西王母”在西方昆侖之丘,“日下”即東方的“日月所出之處”,或為日本或朝鮮。郭璞說四荒是“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
至于“四?!?,它所囊括的范圍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小得多,更在四荒之內(nèi)?!熬乓?,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也就是說,它是與“中國”(當時在黃河中下游一隅之地)住隔壁的四鄰蠻夷群體的總稱。
說“四?!钡姆秶取八幕摹边€小,有沒有旁證呢?
有!不但有,而且多不勝數(shù)。但我們先說說一個有意思的。清華簡《赤鳩之集湯之屋》篇就記載了與此有關的一個故事。如果說傳世文獻是第二手甚至第N手材料,有可能摻雜了后人臆想附會之說的話,清華簡這類出土文獻就是第一手材料,其中提及“四海”的地方可以給我們傳達原汁原味的戰(zhàn)國時代古人的思想意識。我們把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抄錄于下,因為以后還要談到這個故事的全篇。
曰古有赤鳩集于湯之屋,湯射之獲之,乃命小臣曰:“脂羹之,我其享之?!睖恚ㄈ弊郑?。
小臣既羹之,湯后妻纴巟謂小臣曰:“嘗我于爾羹?!?br>小臣弗敢嘗,曰:“后(指商湯)其殺我。”
纴巟謂小臣曰:“爾不我嘗,吾不亦殺爾?”
小臣自堂下授纴巟羹。纴巟受小臣而嘗之,乃昭然四荒之外,無不見也;小臣受其余而嘗之,亦昭然四海之外,無不見也?!?節(jié)錄于《赤鳩之集湯之屋》
這是一個典型的孔子所不愿意談論的怪力亂神的故事,但是這種摻雜神話的故事才是先秦的歷史傳說的常態(tài)。
在這個故事里,商湯的妻子纴巟顯然與丈夫一樣,也是個有神通的巫師。她知道赤鳩肉羹的神效,以性命威脅負責烹飪的小臣伊尹把鳩羹給她吃。小臣無奈只能從命,纴巟吃了鳩羹以后竟獲得了“千里眼”的神能,“乃昭然四荒之外,無不見也”。而小臣見大禍已經(jīng)闖下,無可挽回,索性把剩下的殘羹也吃了,也獲得了類似的神能,“亦昭然四海之外,無不見也”。
問題來了,他倆誰獲得的超視能力更大些呢?也就是說,“四荒”和“四?!蹦膫€大?故事情節(jié)明白地告訴了我們:前者要大得多。因為這主仆二人把鳩羹偷吃光了,小臣不得不畏罪逃亡。而纴巟吃了大部分,小臣只是食其余?!八幕摹迸c“四?!钡倪@個尺寸比例,顯然與《爾雅》中把遼遠但仍實有其國的地方稱為“四荒”、把周邊緊鄰之蠻夷稱為“四海”的記載若合符節(jié),證明《爾雅》此處忠實保存了古義。
我們再來看其他證據(jù)?!抖Y記-王制》: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凡四海之內(nèi),斷長補短,方三千里。”
這是明明白白地指出:所謂“四海之內(nèi)”就是南北界在衡山和恒山以內(nèi),東西界在東海和流沙以內(nèi),大約三千里見方的一塊地域。需要注意的是,上古的衡山和恒山與今天的不同,南岳和北岳的位置隨著漢族居住地域的擴大,曾不斷向更南和更北的方向推移。
《荀子-議兵》:
“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 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br>根據(jù)這個說法,千里之國的外圍就是“四?!绷恕I瞎判衙?,千里之國已經(jīng)幅員很大了。孟子說“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
《荀子-王制》: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
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
東海則有紫紶、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
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
這里除了“東?!辈缓么_定是指海洋還是指海濱的夷人地域之外,其他的“海”顯然都是指戎狄蠻夷的地域而言的。其中“南海”亦非今日南海,而是指盛產(chǎn)各種珍禽異獸的江漢地區(qū)?!蹲髠鳌酚涊d齊國伐楚,楚君遣使捎話給齊君,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楚國當時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境內(nèi),正是古人語境中的“南海”。
《尚書-禹貢》: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br>這是說禹的聲教廣布,但止于“四?!敝畠?nèi),又明言向西不越流沙。
《詩經(jīng)》屬于傳世文獻中可靠性比較高的?!对娊?jīng)-商頌》: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
可見在商代和更早的時期“四?!钡姆秶透?,“肇域彼四?!?、“武王靡不勝”的輝煌武功,成果不過是“邦畿千里”而已。詩中還說“四?!敝藷o不爭先恐后地賓服,光明垂照的土地啊,幅員寬廣,三面皆抵黃河。
古黃河沿晉陜邊界南流,進入河南北部之后,向東北方向流去,貫穿河北東部,在天津附近入海。在晉陜邊界的稱西河,在河北境內(nèi)的稱東河,“兩河之間曰冀州”、“大河之北,總謂之河內(nèi)”、“河內(nèi)曰冀州”。而冀州是比伊洛地區(qū)更早的“中國”,是三代之前的古帝王的建都之所,這一點所有古籍的說法完全一致。應是古有其事,否則古人實在沒有理由眾口一詞去編造這么一個事情。而商中葉“九世之亂”之后,商人將國都北遷至黃河以北的安陽,又回到古冀州的地域。所以《商頌》說“景員維河”,即光明垂照的土地三面以黃河為界。
“景”字舊儒多訓為“大”,其實完全不必。應當直接取其字面義,《說文解字》:
景,日光也。
當然有些情況下這個字也訓為“大”,如“景星者,大星也”,亮度較高的星,當然就是大星了,其“大”義是“光耀”之義的一個引申。還比如“承天景命”、“介爾景?!敝械摹熬啊庇枮椤按蟆保彩峭瑯拥脑?。其實“光、昭、皇、赫”等等與光明有關的字都可引申做“大”義?!跋摹币灿小按蟆绷x,同樣是其“光明、崇高”之義的引申?!蹲髠?襄公二十九年》言:“能夏則大”,此之謂也。
從《詩經(jīng)-商頌》可以看出,“景員維河”之外就是“四海”。《禮記-王制》中的“四?!彪m然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卻已經(jīng)是擴大后的版本了。
那么為什么古人將四方蠻夷稱為“四?!蹦??邢昺在《爾雅疏》里面給出了理由:
“海之言晦,晦于禮義也。”
海的古義與“晦”相通(《廣雅-釋水》:“海,晦也”。其自然物理基礎在關于“天空之海”的數(shù)篇文章中有過詳細論證)。舊儒認為蠻夷昧于禮義,故以海的晦暗之義喻之,名之曰“四?!薄_@是從后起的儒家理論出發(fā)的解讀,得其大略,但還是沒有直擊本源。所謂“禮義”,最早就是指敬神祭祖的儀軌,而不是用于人際的禮義。傅斯年先生說儒家思想肇源于殷商的祖先崇拜,可謂真知灼見。所以舊儒說四夷“晦于禮義”,是從上古的原始宗教觀念繼承而來、又以儒家禮教觀念包裝后的說法。
把周邊蠻夷稱為“四?!?,其始源是出于上古中國先民在原始宗教上的優(yōu)越感。認為四夷是被上天所棄絕之民,在宗教意義上永墮晦暗之中。中國先民認為只有自己才是“通天之國”——“中國”之民,自己的祖先是天神的后代,每一代祖先死后都成為了天神。通過祭祀祖先,他們就掌握了與上天溝通的權柄,獨享上天的眷顧。
與“四?!薄姆交薨抵叵鄬φ盏?,就是“夏”——“光明長在之地”(亦即“中國”)。中國先民與異民族的分野與對立,在早期除了建立在血緣、文化意義上之外,也是建立在原始宗教意義上的。這集中體現(xiàn)在“四?!边@個古老的稱呼上面。通過四方晦暗之地的反襯,“夏”的光明、崇高和偉大才被凸顯出來,巍然獨立于天地之間。所以孔子自信地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那么為避免詞義的混淆,是否“四晦”是更準確的寫法呢?也就是說,是否此處的正字應該是“晦”而不是“?!蹦兀?br>我們認為,并非如此。寫成“四晦”固然未嘗不可(《赤鳩之集湯之屋》簡文原刻就是“四晦”),但只能算一種別體。“?!痹谶@里就是正字,對上古先民來說,“四?!币辉~并沒有任何歧義。
這是因為“?!钡某趿x就是專指夜光云造成的水波幻像,“廣大、晦暗”是其固有之義。而地面上真正的海洋,最初并不稱“?!?,而是稱作“渤海”或“勃?!薄V袊让裨谝娮R到地面上的海洋之后,舊瓶裝新酒,把“?!边@個概念套用在海洋上面,但加了一個修飾語,稱它為“渤蕩不休之?!?,以與幾乎凝固不動的“天空之?!毕鄥^(qū)別。直至先秦時代的文本,“渤海/勃?!币辉~仍然可以用作海洋的泛稱。我們在前文的《渤海,第一個海?》那篇文章中對此做過論證,這里就不贅述了。
有的學者以為“四海”的初義就是指四方的海洋,后來才被拿來喻指四方蠻夷,這是以漢字的今義去理解古文,把子虛烏有的海洋硬塞到上古先民的頭腦中去了。為了給將來的討論提供一個清晰的基準,我們把“?!钡墓沤褚饬x變遷梳理如下。
1 初義:高緯度地區(qū)的落日余輝被夜光云反射造成的“天空之海”,與“天池、晦暗、落日”的意象相聯(lián)系。這個含義在先秦古籍中已不多見,孟子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就是用此義來譬喻難如登天。西漢封廢帝劉賀“海昏侯”、前燕封被滅國的冉閔后裔為“海冥縣侯”都使用了此義中的晦暗和落日的意象。
2. 引申義-甲(較早):指與中國相鄰的四方蠻夷。以“?!钡幕薨抵x與“夏”的光明之義相對舉,源出于中國先民的宗教優(yōu)越感。此義的用例在先秦古籍中非常多見,如《詩經(jīng)-商頌》:“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币约啊稜栄拧分袑Α八暮!钡亩x都是最典型的。
3. 引申義-乙(較晚):指地上海洋。來源于“天空之海”與地上海洋的相似性。初作“渤海/勃?!薄?br>今天遼魯之間的內(nèi)?!安澈!辈粌H名字比較特殊,也曾獨自承擔了先民們對海的所有神秘想象和神話傳說。從秦漢至隋唐,帝王們不僅熱衷于去泰山看山,也熱衷于去碣石看海,這兩件事的目的都是禮神?!读凶?湯問》說管仲曾攛掇齊桓公拋棄齊國的社稷和人民,一起去遼河入海的地方訪仙,幾乎成行,在隰朋的勸阻之下才作罷。管仲失望地感慨說:“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齊國之富奚戀?隰朋之言奚顧?”
渤海之所以擁有這種特殊地位,因為它是中國先民視野中的第一個海。所以“渤?!边@個名字在歷史早期是作為海洋的泛名使用的。當“?!钡暮x發(fā)生了由古義向今義的轉變之后,“渤?!辈攀湛s為今日北方內(nèi)海的專名。
“?!毕蚪窳x的轉變,也不可避免地滲入“四?!边@個古老的概念中來。使得后人對它的理解逐漸發(fā)生了偏移。這種變化在先秦的文獻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例子。比如孟子說:“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泵献舆@句話的“四?!?,一般被理解成大地四方的海洋,應當承認孟子確實有可能使用這個含義。但百川東行,禹疏導水道,怎么可能以四海為壑呢?要理解這句話,我們要明白孟子是一位雄辯家,他的語言風格往往是以強烈的對比來做出極具沖擊力的論辯。比如孟子曾說舜是“東夷之人也”,而周文王是“西夷之人也”,這就是孟子的語言風格(“挾泰山以超北?!薄枭降翘?,和“為長者折枝”——憑梯上樹,也是這種強烈對比的例子)。所以這里孟子利用“四?!钡膬闪x性,以遠不可及的“四方海洋”和“鄰國”做對比,是用以凸顯治水之術高下之別的辯士之辭。
“?!痹诠沤裰灰泊嬖凇皟闪x性”,這在漢代留下的文字記錄中還可以看到痕跡。比如據(jù)《漢書》記載,“海”在祭祀中與日、月、星并列,被歸類為天神,而不是地祇?!稘h書-郊祀志》:
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祀天則天文從。祭地則地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
漢代人大約已搞不清為什么“?!迸c“日、月、星”并列為“四望”,只能以“海廣大無限界”與“三光高而不可得親”可以歸類來勉力解釋。但古人“祀天神,祭地祇”,有祀與祭的用字之別。而且明言“祀四望,祭山川”,這是又把“四望”都作為天上之神看待。這與《史記-封禪書》所載秦代行天子之祭的諸神祠中把“四海”與日、月以及十五種星辰并列奉祀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1]。
王莽時代的祭禮中,除了在祀天的“四望”神壇里有“?!钡奈恢猛?,在祭地的后土壇附近也置有“?!钡纳駢?[2]。所以在“?!钡降自谔焐线€是在地上這個問題上,漢代人是精神分裂的。許慎說:“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也”,頗費后人遐思,不過卻是這種癥候的正常體現(xiàn)。
不過,戰(zhàn)國秦漢時代被高頻使用的“海內(nèi)”這一概念,用的仍然是“四海”的較早的引申義。也就是說,“海內(nèi)”單指華夏文化和人群所居的地域,并沒有所謂“六合八荒之內(nèi)”那么大。比如《孟子-梁惠王下》:“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薄盾髯?不茍》“揔天下之要,治海內(nèi)之眾”等等。
秦統(tǒng)一了華夏諸國,始皇帝瑯邪刻石辭曰“今皇帝并一海內(nèi),以為郡縣”?!妒酚?秦始皇本紀》:“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痘茨献?要略》“天下未定,海內(nèi)未輯”。《漢書》:“海內(nèi)為一,天下同任”。這些都是以“四?!睘橹苓呅U夷,以“海內(nèi)”為華夏的用例。所以古人說“海內(nèi)”或者“四海之內(nèi)”,并無虛夸,而是每個字都能落到實處的平實之語。
我們熟悉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這句話,并不是今人所想象的那樣博愛無邊。它出自《論語-顏淵》: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古人有沒有可能把全世界的人都看成兄弟呢?愚也好,賢也好,圣人也好,都不可能。古人重世系,重祖先。亂認兄弟豈不等同于亂認祖先?那可是褻瀆神靈的事情?!八暮V畠?nèi)”這個范疇把周邊蠻夷都排除在外了。所以子夏(姓卜名商)這番話,意思是諸夏的貴族階層(君子)可以相互視作兄弟。這在血緣上也是完全站得住腳的。周人封建最多的是姬、姜兩姓的諸侯國,他們的貴族之間就是遠房的堂兄弟或表兄弟的關系。殷遺民也躋身于各國貴族階層之中,他們是關系更遠一些的兄弟。從帝乙嫁女于文王,文王親自祭祀包括成湯在內(nèi)的商人的祖先這些事情看,周王室與殷人共祖,是一個曾經(jīng)弱勢的旁支。所以盡管雙方在爭奪政治主導權的時候打得“血流漂杵”,一旦塵埃落定,雙方的貴族和平民又可以迅速地融合在一起,甚至是并肩作戰(zhàn)。子夏說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這句話,其實也體現(xiàn)了諸夏國家的“大一統(tǒng)”傾向的思想基礎。
與“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左傳》)相對照的是“夏”與“四?!敝g的敵對關系。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莫過于《論語》和《尚書》中的一句話,它也是被誤解最多的一句話?!墩撜Z-堯曰》: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br>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也出現(xiàn)在《尚書-大禹謨》里面。這句話現(xiàn)在通行的解讀是:“(如果)四海的人民都很貧困,(那么)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永遠終止了”。仿佛是說中國的君主必須要帶領四海蠻夷一起致富奔小康,否則上天會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注意這個解讀實際上需要在原文里添加一對“如果、那么”才能通順。如果古人原意如此,句式中就不會缺少這些副詞。
實際上,這句話在歷史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解讀?,F(xiàn)在通行的是南宋朱熹《論語集注》的說法,而西漢孔安國的說法卻幾乎與此相反。他釋“天祿永終”為“天子祿籍,長終汝身”,即永保天祿而不失墜。而“困窮”則釋為“謂天民之無告者”。
我們認為,顯然較早的漢代人孔安國的解讀才是正解,而朱熹的理解就與古人原意南轅北轍了?!妒酚?三王世家》和《漢書-武五子傳》里面都有用“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這句話來勉勵君主的記載,可見“天祿永終”的含義是正面的。
西漢《說苑-辯物》:
“故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br>后面并無“天祿永終”。這說明“四海困窮”與“允執(zhí)其中”相諧,并無反轉。至少在漢代的作者劉向看來是這樣。
我們把孔安國對“困窮”的注解再解釋一下。四途不通為“困”,無路可走為“窮”?!袄ЦF”就是人們想求告于天神卻無路可通。天意與人情不得相告,即“謂天民之無告者”。
我們把《論語-堯曰》中的這段話完整地翻譯一下,是這樣:
堯說:舜??!按照天定的次序,大任落在你的身上了。這通天通神的權柄和關樞啊,你要實實在在地把持住了啊。那四海蠻夷求天無路,告地無門,上天棄絕了他們啊。而這上天的眷顧會伴你終身?!?br>雖然《論語》中大部份文字充斥了儒家對上古社會的倫理化想象,《尚書》也不是全部可靠,必有后人偽竄的文字在內(nèi),但兩書中的“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這句話一定是較古的材料,是直接繼承自西周或更早年代的話語。這句話里沒有一絲一毫儒家思想的氣味,是活生生的神權和宗教思想的寫照。漢代經(jīng)學家對它的理解仍然近于古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思想和語言文字都遵循著自身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變化,“中國”、“夏”和“四?!边@些概念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相應地,儒家學者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走進倫理想象之中了。
歷史就像一條河,逝者如斯夫。在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今天,石頭布能不能在刻著記號的船頭跳下水,去追尋數(shù)千年前丟失的“夏”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